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高速发展范文

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24 09:46: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

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

2009年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甚至感觉有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

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应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具体应用有4G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

未来十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将发生很大改变,世界经济将走出危机的困境,进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未来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全世界经济的主线。美国力图发展实体经济巩固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欧洲希望通过改变规则来摆脱目前高福利高成本的运营模式;新兴经济体则靠调整结构来升级过去那种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

未来十年,随着资源、能源的紧张,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一定改变。新技术带来的益处使各国研发新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间合作机制多样化等因素,使重新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势在必行。

未来十年,美国将利用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进一步施加其对世界的影响力,“棱镜门”事件将美国试图长期掌控世界的野心暴露无遗。美国隔着两个大洋与欧亚大陆相望,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相邻,使美国免除了很多地缘政治的麻烦。

向西,美国通过“北约”组织横跨大西洋,以军事结盟的方式领导欧洲,同时对非洲产生影响。向东,美国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横跨太平洋,以经济结盟的方式领导亚太。同时利用其亚太军事盟国,最大限度地为其在亚洲捞取利益。由于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让全球分担风险;美国经济复苏后,美国又通过美元升值让货币回流,利用国际资本帮助其实体经济重建。

未来十年,美国经济的世界领头羊地位不可撼动,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在技术含量和经济实力上,都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从iPhone5S诞生我们也看到了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欲望,即使不再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像苹果这样的美国企业也不会错过任何创新的机会。

不过,美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也是有隐患的:美国政府多年的财政赤字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很小、预算窘迫;长期国际贸易逆差使美国的贸易政策也会受到影响,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前景并不乐观;美国人的奢靡消费习惯使整个社会成本很高,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资源消耗过大。未来十年,尽管美国经济仍然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但相对新兴经济体,距离会更接近。

对欧洲而言,未来十年非常关键。欧债危机暴露出欧洲运营模式的问题和欧盟管理机制的缺陷:欧洲长期以来高福利社会导致成本攀升,企业竞争力削弱;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不统一的财政政策使得风险极易蔓延。

未来,欧洲经济复苏的节奏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1、新技术研发能否跟上美国的步伐;2、能否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欧洲各国政府增收节支;3、能否趁北非“阿拉伯之春”后经济亟待提升之机,输出技术和产业,利用非洲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让欧洲迅速复苏。欧洲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欧洲经济将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无法再实现高速发展。

新兴经济体在未来十年将出现发展方式的分化。全球经济下行使得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资源价格缩水,面临短期困难,但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资源大国将重新走上以资源输出为主要发展方式的道路。中国、印度等资源匮乏的国家却不能再走出卖资源和劳动力的老路,中印两国都将致力于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扩大国内市场来满足过剩的产能。

篇2

面对中国现在高速发展的事实,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未来感到悲观。一些媒体和人士大肆渲染西方国家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出现失业率激增、资本大量外流等情况,他们认为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巨大的财富和超强的综合国力会让当今的一些经济强国和地区黯然失色。

然而从全球强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当前的高速发展及趋势是脉络的延续,并且因为自身薄弱的基础,目前甚至30年内都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

高速发展是历史规律使然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早已向人们证明,当一个欠发达国家以全新的发展态势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一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变化。比如现在的经济强国英国和日本,前者曾经以纺织业快速积累了国家财富,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而后者则以半导体生产迅速发家,现在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经济强国之一。我们要注意的是,它们现在都不再是以纺织或以生产半导体为主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高速增长延续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一个非输即赢的“零和游戏”,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的发展,全球总的产出量、就业岗位和财富额会同时增长。

还有一个现象是,近来中国频频地公布在各经济领域取得的惊人增幅,但我们并没有很明显地看到这样的结论。如果过分拘泥于那些增幅数字则可能会被误导。原因很简单,即在一个较低的基数上即使经过大幅增长,也还是一个“小”的数字;而如果在一个较大的基数上,即使增幅较小,也可以得到一个“大”的数字。以美国和欧盟为例,在它们目前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只需要每年增长2%,其增长的数额就相当于中国GDP增长10%的数额了。由此看来,“称霸世界”对中国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廉价模式渐入古稀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遇到不能逾越的发展掣肘。

在世界经济界,要定量考查一个国家的增长潜力,有一个办法比较适合,这就是比较其总要素生产力(TFP)。在单位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产出量增长水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保持不变的时候,它就能真实地反映出经济的发展速度。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年均TFP为3%,而美国为1.7%。也就是说,中国的生产力增长速度接近于美国的2倍。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要想达到美国那样的经济规模,需要持续不断地向经济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然而从目前看来,中国在这方面的投放已经不能再达到以前那样的高度了。之前,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很相似,其基础是廉价资本。这些廉价资本几乎全部来自消费者,他们为自己的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进行大量储蓄,正是这些储蓄被国家用于了提供低成本的信贷和资本支出。亚洲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借此在出口制造业领域大量投资,并且获得了比其他领域要多的增长回报。

现在,中国的国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廉价资本模式即将遇到发展掣肘,而逐渐走入衰退。

首先,中国的资本正在变得日益昂贵。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汽油和汽车。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每前进一个单位需要2个单位的汽油,而现在要前进同样的距离,则需要5.5个单位的汽油。也就是说,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下降了。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增速放缓,从现在到2009年,中国每年的劳动力人口增幅仅0.5%,此后将不再增长,到2014年,则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同时,因为技术工作的短缺,还可能导致工人的工资标准被抬高。有数据显示,中国东部沿海工厂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许多东欧国家工人工资水平。在深圳市,一些工厂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竞争对手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高速发展≠世界强国

篇3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放慢前行的脚步,曾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步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中国正面临陷入“经济转型综合症”的时代挑战。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遭受各种阵痛,但中国经济仍以强劲的增长领跑世界经济。经济增速放缓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明显减弱,中国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应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良好基础。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多年发展中以巨大需求和产出,对贸易伙伴国给予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帮助。从2001―2011年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在7500亿美元,给中国的贸易伙伴制造出1400万的就业机会。中国的廉价产品也为其他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好处。中美贸易10年间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概6000亿美元,每一年使得每一户欧洲家庭大概可以节省300欧元。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投资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在海外投资创造了一些奇迹。最近国际舆论谈的最多的就是非洲经济的增长,可是如果没有中国在非洲巨大的投资,今天的非洲可能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根据最近国际组织的估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7.8%,是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美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5.3%。

经过长时间低迷徘徊后,当前世界经济在低位运行中逐渐企稳。2014年世界经济维持了上年度的缓慢复苏,同时经济增长格局分化显著。全球劳动力市场总体改善,物价稳中有降,部分经济体开始面临通缩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滑,贸易进入低速增长通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亦缺乏动力,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

从主要经济体国家情况看,美国经济复苏巩固;欧元区经济低位运行;日本经济与其增长目标相差较远,进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中国增速放慢但仍维持较高增长速度;印度经济增速则有所提升。

据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在3.5%―4%之间;美元短期内升值,欧元和日元短期内贬值应是高概率事件,而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可能成为常态;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量,而巴西、阿根廷、土耳其“蝙蝠三国”有可能面临最严重的外部冲击。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相比2014年,经济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等,但中国仍具发展优势和潜能,2015年仍将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力,国际权威机构和学者也对此形成共识。

篇4

《高铁风云录》

推荐指数:

作者:高铁见闻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高铁见闻:

毕业于清华大学,高铁科普作家,有“高铁科普第一人”之称,策划的高铁动漫《高铁的前世今生》赢得了万千网友的热捧。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总体上一直是陆地社会,即人类更多的活动发生在陆地上。虽然,人类对大海的征服从未停止,但与陆地活动相比,海上活动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总体偏低。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陆权一直占据着社会政治的核心。

直到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过去陆权主导人类社会的现实彻底改变。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取代陆上贸易成为西欧经济的主体,西欧人通过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以及对世界他国的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并于18世纪爆发工业革命。之后,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陆权一直从属于海权,原因是海上运输较陆上运输有三大明显优势:

优势一:海上通过能力大。海洋运输可以利用四通八达的天然运输航道,不像火车、汽车受轨道和道路的限制,故其通过能力大。

优势二:运量大。海洋运输船舶的运载能力,远远大于铁路运输车辆和公路运输车辆。如一艘万吨船舶的载重量一般相当于250~300个车皮的载重量。

优势三:运费低。按照规模经济的观点,因为运量大、航程远、分摊于每吨货运的运输成本就少,因此运费相对低廉。

这三大优势,使得控制世界的权力掌握在那些控制了海洋的人手上。所以,我们看到,在近代西方,谁是海上的霸主,谁就是世界的最强国。比如19世纪的大英帝国、20世纪的美国,都是在掌握了海洋霸权后,而成为世界霸主的。

既然海权成为世界主导是由于海上贸易运输的优势,那么当陆上运输在这三方面赶上海上运输,再加上陆上运输的安全性高、风险小、运输路线完整、运输速度快等优点的发挥,则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必然改变。高速铁路技术的成熟,事实上给这一切提供了战略机会。

事实上,早在1964年,日本新干线的开通,火车的速度就进入了200公里时代。但是,新干线技术虽然优秀,但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高速铁路除了改善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外,并未对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有任何冲击。直到1990年代,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才开始大规模修建国内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这次高速铁路的建设,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的经济、政治融合速度,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包括能源、环境、交通在内的巨大经济利益。但即使如此,高铁仍未对现有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带来威胁。

直到中国发展高铁,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对日本、德国、法国等高铁技术强国的追赶,不但创造了高速铁路试运营的最高速,也成为拥有高铁里程第一的国家。这一切之所以来得这么快,除了铁道部过去几年工作成效卓著外,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三点竞争优势:

第一,中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巨大。高速铁路的发展,有足够的延伸空间和足够的乘坐人口非常重要,否则高铁的效率优势将较难发挥。中国恰恰具备这两点基础,一方面是国土面积辽阔,另一方面是人口基数巨大,这一切使得高铁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容易获得快速发展。这两个基础条件,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诸国,与中国都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中国有完整的工业链、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工程施工能力。没有完整的工业链,高铁技术难以快速吸收,更别说独立研发;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产品必然受制于人,发展一定受限;没有强大的工程施工能力,高铁施工速度必然难以保证。然而,中国具备这三种能力,于是能在数年时间内,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

第三,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且仍将继续高速发展。这一点是任何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发达国家由于投资趋于饱和,其经济增长空间有限。中国则不然,它正在进行着城市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无论是中西部的基础建设投资、生产效率的提高空间还是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都仍有巨大的发展机会。这一切,一方面给高铁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高铁的发展也加速经济的发展。

高铁的发展使其在速度上正在向航空靠拢,而其效率却要比航空更高。与此同时,高铁能够发展起来,货运的重载铁路也在发展。中国在建的重载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也已全线贯通,其中山东段――莱芜以东至日照段,按时速200公里设计。这意味着,未来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完全可能结合起来,铁路在国际贸易的货物运输上不但具有海运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还将比海运更有效率、更安全。

这些人类重大技术的变革,将又一次改变人类世界的游戏规则。而如今的中国,恰恰又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战略上占据了制高点。

(文章节选自本书序言二,有删改)

篇5

关键词:国际资本 流动趋势 招商引资 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和金融就呈现出多极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全球性的经济浪潮,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也逐渐趋于一体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西方经济的复苏,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2001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然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招商引资引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界经济流动趋势下,如何才能够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国际资本流动趋势

1.国际资本流动的重心向亚洲、拉美地区转移,亚洲最具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随着加快,因此在近几年中,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从而使得我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逐渐偏向亚洲市场,因此国际资本的中心也逐渐向亚洲和拉美地区移动,而亚洲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自然备受国际市场青睐。我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年的《世界经济展望》研究报告,继1993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1%之后,在1994年和1995年里的增长率达5.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3年经济增长达8.5%,1994年达8%,1995年为7.3%,拉丁美洲国家1993年经济增长3.4%,1994年为2.8%,1995年达3.5%,并在今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既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努力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吸收大量资金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2.国际贸易与投资日趋开放,短期资本流动数量增大,冲击力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的特有活力和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使得全球经贸金融的发展更加动荡,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经济在自我转型、改革、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推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和建立开放贸易投资集团。在1992、1993年取得较多进展的基础上,1994年以来,一些多边和地区贸易、货币、投资协定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新的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将多边谈判协定推进到较有约束力的国际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已于1994年1月起正式生效。

二、我国吸引外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引资目标不一致。由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开始政策比较优惠,以及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开放范围、领域的扩大,政策措施更加优惠,加之外资趋利性的特点和力求在海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外商在我国投资表现出严重的短期行为,投资行业和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和领域,这与我国通过引资发展高新产业的目标不一致。

2.近几年利用外资主要体现在数量型,总体规模效益不高,政策不统一,削弱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济高速增长的活力以及我国大市场的吸引力,加之在吸收外资方面的政策措施上日趋优惠,同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外国投资者不是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华投资,相反将着眼点放在利用不规范的市场进行投机盈利。

三、今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基本目标取向

1.吸引外资要与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又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末在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保证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2.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国家今后应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求,控制外资的流入量,避免超越吸收能力的盲目引资。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由过去主要向沿海地区和开放城市倾斜转向产业倾斜,加强产业导向,把外资引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经济建设项目以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我国今后整体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