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4 09:46: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最近几十年,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分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基建投资,二战、冷战时期的军事工业,九十年代的电子信息产业,二十一世纪初房地产行业。
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房地产业这一经济引擎失去动力。
2009年以来,全球性的经济刺激行动让世界经济看起来没有进一步恶化,甚至感觉有复苏的迹象。但由于没有新的经济引擎出现,所以这种复苏只是表面上的。就像一个人生病了,病根没有治好,用的药是针对症状的,看起来高烧退了、精神好了,但病根始终存在。靠长期经济刺激显然无法支撑世界经济发展,不管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刺激计划始终要退出。
于是,病根的问题没解决,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会显现。这就是目前世界经济的状况,旧的经济引擎消失了,新的经济引擎尚未出现,而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作用也已显现。要根本解决目前世界经济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强劲的新经济引擎出现才行。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的应该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具体应用有4G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3D打印等。
未来十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将发生很大改变,世界经济将走出危机的困境,进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未来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全世界经济的主线。美国力图发展实体经济巩固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欧洲希望通过改变规则来摆脱目前高福利高成本的运营模式;新兴经济体则靠调整结构来升级过去那种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
未来十年,随着资源、能源的紧张,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发生一定改变。新技术带来的益处使各国研发新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间合作机制多样化等因素,使重新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势在必行。
未来十年,美国将利用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进一步施加其对世界的影响力,“棱镜门”事件将美国试图长期掌控世界的野心暴露无遗。美国隔着两个大洋与欧亚大陆相望,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相邻,使美国免除了很多地缘政治的麻烦。
向西,美国通过“北约”组织横跨大西洋,以军事结盟的方式领导欧洲,同时对非洲产生影响。向东,美国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横跨太平洋,以经济结盟的方式领导亚太。同时利用其亚太军事盟国,最大限度地为其在亚洲捞取利益。由于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让全球分担风险;美国经济复苏后,美国又通过美元升值让货币回流,利用国际资本帮助其实体经济重建。
未来十年,美国经济的世界领头羊地位不可撼动,即使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在技术含量和经济实力上,都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从iPhone5S诞生我们也看到了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欲望,即使不再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像苹果这样的美国企业也不会错过任何创新的机会。
不过,美国经济未来十年的发展也是有隐患的:美国政府多年的财政赤字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空间很小、预算窘迫;长期国际贸易逆差使美国的贸易政策也会受到影响,很多企业的国际化前景并不乐观;美国人的奢靡消费习惯使整个社会成本很高,产品竞争力受到影响,资源消耗过大。未来十年,尽管美国经济仍然走在世界的最前面,但相对新兴经济体,距离会更接近。
对欧洲而言,未来十年非常关键。欧债危机暴露出欧洲运营模式的问题和欧盟管理机制的缺陷:欧洲长期以来高福利社会导致成本攀升,企业竞争力削弱;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和不统一的财政政策使得风险极易蔓延。
未来,欧洲经济复苏的节奏取决于如下三个方面:1、新技术研发能否跟上美国的步伐;2、能否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使欧洲各国政府增收节支;3、能否趁北非“阿拉伯之春”后经济亟待提升之机,输出技术和产业,利用非洲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让欧洲迅速复苏。欧洲发展的黄金期已经过去,欧洲经济将长期保持在一定水平,但无法再实现高速发展。
新兴经济体在未来十年将出现发展方式的分化。全球经济下行使得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资源价格缩水,面临短期困难,但一旦经济复苏,这些资源大国将重新走上以资源输出为主要发展方式的道路。中国、印度等资源匮乏的国家却不能再走出卖资源和劳动力的老路,中印两国都将致力于改变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扩大国内市场来满足过剩的产能。
面对中国现在高速发展的事实,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未来感到悲观。一些媒体和人士大肆渲染西方国家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出现失业率激增、资本大量外流等情况,他们认为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巨大的财富和超强的综合国力会让当今的一些经济强国和地区黯然失色。
然而从全球强国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当前的高速发展及趋势是脉络的延续,并且因为自身薄弱的基础,目前甚至30年内都无法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
高速发展是历史规律使然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资本和劳动力市场的格局,但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早已向人们证明,当一个欠发达国家以全新的发展态势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它一定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些许变化。比如现在的经济强国英国和日本,前者曾经以纺织业快速积累了国家财富,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而后者则以半导体生产迅速发家,现在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经济强国之一。我们要注意的是,它们现在都不再是以纺织或以生产半导体为主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高速增长延续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一个非输即赢的“零和游戏”,恰恰相反,随着中国的发展,全球总的产出量、就业岗位和财富额会同时增长。
还有一个现象是,近来中国频频地公布在各经济领域取得的惊人增幅,但我们并没有很明显地看到这样的结论。如果过分拘泥于那些增幅数字则可能会被误导。原因很简单,即在一个较低的基数上即使经过大幅增长,也还是一个“小”的数字;而如果在一个较大的基数上,即使增幅较小,也可以得到一个“大”的数字。以美国和欧盟为例,在它们目前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基础上,只需要每年增长2%,其增长的数额就相当于中国GDP增长10%的数额了。由此看来,“称霸世界”对中国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廉价模式渐入古稀
另一个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遇到不能逾越的发展掣肘。
在世界经济界,要定量考查一个国家的增长潜力,有一个办法比较适合,这就是比较其总要素生产力(TFP)。在单位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产出量增长水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保持不变的时候,它就能真实地反映出经济的发展速度。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年均TFP为3%,而美国为1.7%。也就是说,中国的生产力增长速度接近于美国的2倍。但我们应该看到,中国要想达到美国那样的经济规模,需要持续不断地向经济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本和廉价劳动力。然而从目前看来,中国在这方面的投放已经不能再达到以前那样的高度了。之前,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很相似,其基础是廉价资本。这些廉价资本几乎全部来自消费者,他们为自己的养老和其他社会保障进行大量储蓄,正是这些储蓄被国家用于了提供低成本的信贷和资本支出。亚洲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借此在出口制造业领域大量投资,并且获得了比其他领域要多的增长回报。
现在,中国的国情发生了一些变化,廉价资本模式即将遇到发展掣肘,而逐渐走入衰退。
首先,中国的资本正在变得日益昂贵。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汽油和汽车。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每前进一个单位需要2个单位的汽油,而现在要前进同样的距离,则需要5.5个单位的汽油。也就是说,单位资本的产出率下降了。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增速放缓,从现在到2009年,中国每年的劳动力人口增幅仅0.5%,此后将不再增长,到2014年,则开始以每年1%的速度减少。同时,因为技术工作的短缺,还可能导致工人的工资标准被抬高。有数据显示,中国东部沿海工厂的工资水平已经接近许多东欧国家工人工资水平。在深圳市,一些工厂的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竞争对手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高速发展≠世界强国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放慢前行的脚步,曾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步入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中国正面临陷入“经济转型综合症”的时代挑战。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遭受各种阵痛,但中国经济仍以强劲的增长领跑世界经济。经济增速放缓不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明显减弱,中国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应保持中高速增长具有良好基础。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多年发展中以巨大需求和产出,对贸易伙伴国给予了经济发展和就业方面的帮助。从2001―2011年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在7500亿美元,给中国的贸易伙伴制造出1400万的就业机会。中国的廉价产品也为其他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好处。中美贸易10年间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概6000亿美元,每一年使得每一户欧洲家庭大概可以节省300欧元。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投资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中国在海外投资创造了一些奇迹。最近国际舆论谈的最多的就是非洲经济的增长,可是如果没有中国在非洲巨大的投资,今天的非洲可能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根据最近国际组织的估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27.8%,是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美国当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15.3%。
经过长时间低迷徘徊后,当前世界经济在低位运行中逐渐企稳。2014年世界经济维持了上年度的缓慢复苏,同时经济增长格局分化显著。全球劳动力市场总体改善,物价稳中有降,部分经济体开始面临通缩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滑,贸易进入低速增长通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亦缺乏动力,债务水平仍处于高位。
从主要经济体国家情况看,美国经济复苏巩固;欧元区经济低位运行;日本经济与其增长目标相差较远,进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巴西和俄罗斯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中国增速放慢但仍维持较高增长速度;印度经济增速则有所提升。
据预测,2015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在3.5%―4%之间;美元短期内升值,欧元和日元短期内贬值应是高概率事件,而人民币双向波动有可能成为常态;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量,而巴西、阿根廷、土耳其“蝙蝠三国”有可能面临最严重的外部冲击。
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相比2014年,经济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大。
虽然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人口红利衰退、储蓄率出现拐点、潜在增速下滑等,但中国仍具发展优势和潜能,2015年仍将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力,国际权威机构和学者也对此形成共识。
《高铁风云录》
推荐指数:
作者:高铁见闻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
高铁见闻:
毕业于清华大学,高铁科普作家,有“高铁科普第一人”之称,策划的高铁动漫《高铁的前世今生》赢得了万千网友的热捧。
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总体上一直是陆地社会,即人类更多的活动发生在陆地上。虽然,人类对大海的征服从未停止,但与陆地活动相比,海上活动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在经济活动中的占比总体偏低。因此,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陆权一直占据着社会政治的核心。
直到15世纪末,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过去陆权主导人类社会的现实彻底改变。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海上贸易逐渐取代陆上贸易成为西欧经济的主体,西欧人通过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以及对世界他国的掠夺,完成了原始积累,并于18世纪爆发工业革命。之后,在世界经济活动中,陆权一直从属于海权,原因是海上运输较陆上运输有三大明显优势:
优势一:海上通过能力大。海洋运输可以利用四通八达的天然运输航道,不像火车、汽车受轨道和道路的限制,故其通过能力大。
优势二:运量大。海洋运输船舶的运载能力,远远大于铁路运输车辆和公路运输车辆。如一艘万吨船舶的载重量一般相当于250~300个车皮的载重量。
优势三:运费低。按照规模经济的观点,因为运量大、航程远、分摊于每吨货运的运输成本就少,因此运费相对低廉。
这三大优势,使得控制世界的权力掌握在那些控制了海洋的人手上。所以,我们看到,在近代西方,谁是海上的霸主,谁就是世界的最强国。比如19世纪的大英帝国、20世纪的美国,都是在掌握了海洋霸权后,而成为世界霸主的。
既然海权成为世界主导是由于海上贸易运输的优势,那么当陆上运输在这三方面赶上海上运输,再加上陆上运输的安全性高、风险小、运输路线完整、运输速度快等优点的发挥,则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必然改变。高速铁路技术的成熟,事实上给这一切提供了战略机会。
事实上,早在1964年,日本新干线的开通,火车的速度就进入了200公里时代。但是,新干线技术虽然优秀,但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高速铁路除了改善日本国内的经济环境外,并未对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有任何冲击。直到1990年代,欧盟一体化进程加速,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瑞典、英国等大部分欧洲发达国家,才开始大规模修建国内或跨国界高速铁路,逐步形成了欧洲高速铁路网络。这次高速铁路的建设,客观上加速了欧洲的经济、政治融合速度,给欧洲国家带来了包括能源、环境、交通在内的巨大经济利益。但即使如此,高铁仍未对现有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带来威胁。
直到中国发展高铁,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了对日本、德国、法国等高铁技术强国的追赶,不但创造了高速铁路试运营的最高速,也成为拥有高铁里程第一的国家。这一切之所以来得这么快,除了铁道部过去几年工作成效卓著外,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国拥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三点竞争优势:
第一,中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巨大。高速铁路的发展,有足够的延伸空间和足够的乘坐人口非常重要,否则高铁的效率优势将较难发挥。中国恰恰具备这两点基础,一方面是国土面积辽阔,另一方面是人口基数巨大,这一切使得高铁在中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容易获得快速发展。这两个基础条件,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诸国,与中国都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中国有完整的工业链、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工程施工能力。没有完整的工业链,高铁技术难以快速吸收,更别说独立研发;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产品必然受制于人,发展一定受限;没有强大的工程施工能力,高铁施工速度必然难以保证。然而,中国具备这三种能力,于是能在数年时间内,完成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
第三,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中,且仍将继续高速发展。这一点是任何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发达国家由于投资趋于饱和,其经济增长空间有限。中国则不然,它正在进行着城市化、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无论是中西部的基础建设投资、生产效率的提高空间还是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都仍有巨大的发展机会。这一切,一方面给高铁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另一方面高铁的发展也加速经济的发展。
高铁的发展使其在速度上正在向航空靠拢,而其效率却要比航空更高。与此同时,高铁能够发展起来,货运的重载铁路也在发展。中国在建的重载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也已全线贯通,其中山东段――莱芜以东至日照段,按时速200公里设计。这意味着,未来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完全可能结合起来,铁路在国际贸易的货物运输上不但具有海运运量大、运费低的特点,还将比海运更有效率、更安全。
这些人类重大技术的变革,将又一次改变人类世界的游戏规则。而如今的中国,恰恰又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战略上占据了制高点。
(文章节选自本书序言二,有删改)
关键词:国际资本 流动趋势 招商引资 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经济和金融就呈现出多极化和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并且随着全球性的经济浪潮,从而使得世界经济也逐渐趋于一体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西方经济的复苏,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2001年12月11日开始,中国正式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也展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然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从而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步的发展。然而就我国目前招商引资引资的实际情况而言,其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同时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界经济流动趋势下,如何才能够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国际资本流动趋势
1.国际资本流动的重心向亚洲、拉美地区转移,亚洲最具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随着加快,因此在近几年中,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从而使得我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资本的流动趋势逐渐偏向亚洲市场,因此国际资本的中心也逐渐向亚洲和拉美地区移动,而亚洲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自然备受国际市场青睐。我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4年的《世界经济展望》研究报告,继1993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1%之后,在1994年和1995年里的增长率达5.6%,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3年经济增长达8.5%,1994年达8%,1995年为7.3%,拉丁美洲国家1993年经济增长3.4%,1994年为2.8%,1995年达3.5%,并在今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既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又努力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吸收大量资金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
2.国际贸易与投资日趋开放,短期资本流动数量增大,冲击力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表现出的特有活力和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使得全球经贸金融的发展更加动荡,竞争更加激烈。各国经济在自我转型、改革、开放的同时,更加重视推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和建立开放贸易投资集团。在1992、1993年取得较多进展的基础上,1994年以来,一些多边和地区贸易、货币、投资协定取得较大进展。1995年新的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将多边谈判协定推进到较有约束力的国际贸易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已于1994年1月起正式生效。
二、我国吸引外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外资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引资目标不一致。由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一开始政策比较优惠,以及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开放范围、领域的扩大,政策措施更加优惠,加之外资趋利性的特点和力求在海外开辟新市场的目的,外商在我国投资表现出严重的短期行为,投资行业和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和领域,这与我国通过引资发展高新产业的目标不一致。
2.近几年利用外资主要体现在数量型,总体规模效益不高,政策不统一,削弱了对国内市场的保护。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济高速增长的活力以及我国大市场的吸引力,加之在吸收外资方面的政策措施上日趋优惠,同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外国投资者不是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对华投资,相反将着眼点放在利用不规范的市场进行投机盈利。
三、今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调整的基本目标取向
1.吸引外资要与我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又进一步提出到本世纪末在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突出特点是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保证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2.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国家今后应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要求,控制外资的流入量,避免超越吸收能力的盲目引资。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由过去主要向沿海地区和开放城市倾斜转向产业倾斜,加强产业导向,把外资引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主要是高新技术领域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项目、重点经济建设项目以及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我国今后整体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健康、稳定发展。
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随之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浮出水面,社会经济不健康发展。货币通胀钱越来越毛,市场货币流通失控,收支不平衡,穷富差距等等。因此出现了【宏观调控】中国要改革,那么随之改革就要丢掉一些传统的东西,我们企业工厂就更应该跟紧步伐不能再新的环境下还用老套路,否则将被社会淘汰。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最近还有几个词【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
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世界经济周期】而【宏观调控】是为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才产生的。世界现在一共是出现了5次世界经济周期,每次的周期的时间大概十年很稳定,但是第五次十年后应该出现的第六次【经济周期】却迟迟不来,全世界也都在寻找第六次【世界经济周期】在09年的时候最为激烈,大国都在发展工业,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科研项目,因此也建立了很多工业园。但都未获得有效的“成功”到现在全世界商业大亨政府都将第六次【世界经济周期】看齐网络,认为网络还将担任第六次【世界经济周期】因此中国要经济改革,全世界也都在努力。中国的【新型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都是这次经济改革的提出来,也正是刚刚开始做了。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何改革?改革什么?怎么改革?是个大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改革是必须的也是趋势否则将被淘汰。那么就要有创新,新的思路,新的想法,要测试,要操作,要进行,要运营。测试可以原则就要是1.必须少花钱2.必须有效果3.要能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在过去几年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对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抱有信心。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当年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但中国应对得非常成功。此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年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世界经济不景气造成对外贸易不稳定因素增加。另外,中国自身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由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由拉动消费实现经济增长,这也可能造成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中国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挑战,原因是目前出口和投资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高,而消费的占比相对偏低,因此这种改变可能造成中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但总体而言,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抱有信心。
中国经济年增速超过10%的高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并且不太可能再现。这种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早期发展的一个阶段,不会出现在发展模式日趋成熟的现在。
除了外贸下降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挑战外,中国目前还需解决的是为刺激投资造成的银行信贷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此问题,并着手解决。我认为有关部门能够抑制金融领域初露端倪的泡沫,防范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了解中国实际问题,对银行内部的问题有清楚了解,并且从西方的错误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人们经常谈起中国会发生经济硬着陆,但这却从未发生。但我个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去年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比较温和的硬着陆,汽车和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均放缓。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现在仍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中国的地方政府依靠售卖不断上升的资产获利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房价应该维持在民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地方政府应该兴建福利性住房,这不仅不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会使财政支出增加。地方政府因此将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但不存在任何大规模的违约风险,中央政府可能会分担一部分地方政府负担,以规避风险。
股市一般被看做一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在中国却并非如此。中国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中国企业的实际利润并不高,大多数利润都流入了投资和出口领域,股市普遍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收益,而不是产出的增长。在5至10年后,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成功转变,企业利润会增长,一些企业将成为股民投资的优良选择。
引言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好像周期性发生一样,故称之为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周期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正如1977 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中对经济周期描述为“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密切,下面就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不少也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一起分析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并探讨未来中国可能需要关注的一些因素。
原因
1.科学技术冲击。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才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由此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缓慢。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一战二战的爆发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大大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战后美国利用二战所积累和德国获得的科学技术,长期增长了一段时间,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放缓。中国建国后同苏联密切合作,大大提升了科学技术,后来趋于平缓。改革开放后利用全世界科学技术,经济高速发展,但随着与世界科学技术的接近,经济也渐渐的开始进入平稳增长。可见科技周期对长期和超长期经济的巨大影响,往往是长期和超长期经济周期的主因。著名经济学家f.e.kydland、c.i.plosser 提出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如技术、政策、自然灾害、战争等)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冲击,而不是名义因素(如货币量等),使一般均衡分析、实际因素和微观基础在经济周期的分析中得以复兴,并以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供给冲击。古典经济学认为本文由收集整理,供给冲击才影响产出,导致经济的波动。实际上古代产出往往不能满足需求,总供给往往占主导。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以之为基础,继承了供给冲击巨大作用的观点,认为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变动、生产要素供给变动等供给方面的冲击。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重创了以石油为工业基础的西方国家,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与滞胀。中国改革开放错过了这两次石油危机,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比如石油和铁矿石等价格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影响。供给不但包括原材料供给,还包括劳动力供给。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印度等国家打开国门,据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计算,全世界突然多出了5 亿多个便宜劳动力,巨大的劳动力供给冲击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2004)用rbc分析中国经济后认为,引入供给冲击改善了模型对消费的预测能力;引入供给冲击优于引入需求冲击。 需求冲击。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认为,总需求是短期中经济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也把需求纳入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不但把供给方面的冲击纳入,还把个人需求偏好变化、政府需求变化等需求方面的冲击也纳入到导致经济波动的实际变量中。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中国带来全球市场,以前特别是巨大的美国消费市场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因为需求的巨大作用,危机时政府加大政府投入,扩大总需求,减少了衰退,平缓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上次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4万亿投资,有效的拉动了内需,维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中国,投资很大一块是由政府进行的。因此,这方面的投资的波动可以计入总需求。丁从明、陈仲常(2009) 指出了频繁调整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是经济波动大起大落 的重要因素。付一平、刘金全等( 2005) 发现,中国财政规模与实际波动性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 制度冲击。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革这种积极的制度冲击已经明显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制度能反作用于经济,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制度本身。庞东、杨灿(2006)结论证明: 在中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货币冲击。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冲击可以引起名义支出及总需求的变化。苗文龙、陈卫东(2010)研究发现: 技术冲击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冲击可以解释80%以上的中国区域经济周期特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存在显着的区域周期冲击效应。
2.情绪,非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偏差。经济学往往假设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人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人的非理性,往往人的选择不是经济学上论述的最优选择,比如羊群效应或从众心理。行为科学和行为金融学都研究了人的非理性行为。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往往导致选择不是最优,比如投资过度等,也引发或加剧了经济的波动。
3.金融冲击。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与经济中其他部分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金融市场往往是极具波动性。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往往引起经济的波动,如1929年金融危机和2007年次贷危机都引发了经济的下滑,损害了经济增长。
4.政治周期。由于政府往往对经济有影响,因此,当不同经济政策的集团轮流执政时,交替的对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5.其他原因。目前,还有些其他理论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如创新理论、太阳黑子理论、国际经济周期理论、信息周期理论、混沌周期理论等。
结论
关键词 矿产品 资金短缺 贸易融资
本文以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为大的背景,论述了世界经济日渐联系紧密及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式和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和不足,得出在铁矿石进口方面,我国国内企业资金短缺,在贸易交易过程中,贸易融资非常必要。延伸出矿产品贸易的融资决策必要性和手段方式。
一、矿产品融资决策的经济背景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国,储量总数较大。但矿产品位低,质量差,是贫矿所占比列较大。而且矿产资源的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辽东、冀北和川西地区。其次,我国矿床类型繁多,矿石类型相对复杂。绝大多数的矿石要经过选择矿产后才能进行最终的冶炼,这样一来,矿产品的开发投资大,生产成本提高,在同样的世界市场环境下缺乏市场竞争力。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铁矿石的总产出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铁矿石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属于能源资源密集型模式,对能源资源消耗量非常大,产品大多是资源型为主,由于国内矿产品资源储量不足且开发较久,对于外国进口矿产资源的依赖较严重。而矿产资源的成本价格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在进口矿产资源时,融资是十分必要的[1]。
二、国际矿产品融资的主要方式
授信开证。这种方式主要是银行为客户在授信额度内减免保证金同时对外开立信用证。提货担保。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用信用证结算的贸易中,即当货物先于货运单据到达目的地时,进口商向开证行申请,为其向承运人出具的保证性文件,承担由于先行放货引起的赔偿责任。出口押汇业务,这是与提货担保相反的一种方式,是由信用证的受益人在货物装运后,向开证行索偿以收回货款的一种贸易融资业务。这需要信用证的受益人将全套货运单据质押给所在地银行,银行行扣除利息及有关费用后,再将货款预先支付给受益人。
三、我国矿产品贸易融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世界经济越来越丰富的当今社会,我国贸易融资的方式太过单一,缺乏多样性。国际贸易是动态中的贸易,无论是它的品种、规模、方式都在不断地向更高、更多、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国际上通用的贸易融资方式更是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开始不断尝试新的贸易融资方式并且从中受益。但是我国的贸易融资特别是固定资产贸易融资基本上仍然倾向于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主要是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融资方式不仅品种少,而且功能单一,跟现阶段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步调无法保持一致[2]。
我国的贸易融资行业和市场分散单一,没有一个统一、集中的贸易融资市场供企业尽情发挥。在这种市场形式下,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贸易融资的资产的流通自由,买卖双方主要在自己的市场网络里进行融资。这种方式使得企业之间缺乏竞争性,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利于建设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贸易融资市场来满足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 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也是目前我国贸易融资存在的一大难题。国际贸易融资办理的手续烦琐,融资条件相对较为苛刻,为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企业需经历复杂的过程。相应的办理条件也有很多的限制,办理手续期限太长、效率较低[3]。
面对融资的困境,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对基础性工作的投入数额,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金用于商收性勘查,力求扭转地质勘查滞后、资源保证程度下降的局面。
同时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矿业企业上市融资的条件。保证更多的矿业企业可以加入到融资队伍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证券管理部门、股票交易部门及金融投资机构对矿业融资政策规则的制定完善和上市矿业公司的监督管理职能,推动勘查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积极支持和鼓励勘探公司、矿业公司到国际矿业资本市场上融资。确保矿业企业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还要采取特殊政策,对于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超大型、特大型能源、冶金、有色、化工矿山和战略性矿产,国有资本应占主导地位,保持国有资产的绝对优势,国家应积极大规模注入资本金或进行债转股。但其局部经济实体及其他经济组成部分不应排除和其他经济成分合资。新建重点大型骨干矿山主要由国家投入,同时吸收其他资产的注入[4]。
四、结语
当前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之下,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崛起市场广阔。对矿产品资源等能源资源的进口依赖也相对较大。认清当前我国对外矿产贸易融资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岩.贸易融资的快速通道.出口经理人.2008(02):201-202.
[2]陈跃雪.发展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和对策.经济经纬.2003(04):167-168.
然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多极化的世界,各国的利益紧密关联,寻求长期的霸权是逆世界潮流而动,也违背全球治理的民主原则,是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来的实际表现已经验证了互利共赢的理念。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一系列调结构、促内需的增长措施,使中国经济始终保持7%左右的增长,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加快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合作是亚洲经济长期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视为全球经济中心东移的重要迹象。
此外,中国高度重视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关系。欧盟已在数年前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目前正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拓欧亚之间更加便捷高效的贸易通道,现已得到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这将为欧亚双方创造巨大的商机。中国还积极发展与欧盟成员国的经贸关系,近期与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签订经济贸易合作协议,与非欧盟成员国瑞士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而在亚信峰会期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长期供应天然气合同,推高中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取得可喜的发展,中国承诺帮助非洲建设铁路,公路,航空三大网络,连通非洲各国,促进非洲各国的复兴和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和遥远的拉美国家经贸合作也毫不逊色,同秘鲁,智利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金砖国家巴西也正在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一、经营范围全球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两者相互补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经营范围的进一步全球化。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张经营创造了更广阔的有利环境空间。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 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贸易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力量,他们使发达国家的产品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生产并销售,从而绕过了贸易壁垒,提高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使得发达国家的产品较顺利地进入和利用东道国的对外贸易渠道。
二、运作方式电子化
电子商务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据2011年1月18日,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研究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正式了《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同比增长22%。
作为网络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性,电子商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日益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首先,电子商务的运作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国际贸易交易的效率,买卖双方采用电子化的合同、提单、结算凭证、发票等,借助网络实现瞬间传递,并可以高效地进行结算等相关业务。其次,电子商务可以全天候开展业务运作,买卖双方可以在全球各地各时进行业务商谈,显著提高国际商务谈判的便利性,从而提高了交易的成功率。最后,电子化运作可以进一步减少国际贸易中有形和无形的壁垒,推动国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业务量的提高。
三、交换产品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国家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贸易日益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高速发展,二是传统货物中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前者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高速发展,后者则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结果。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到2010年以占国家贸易中三分之一强,是同期其他制造业增长速度的3倍。罗双临在其《经济全球化下的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特征》一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收益递增、国际梯度转移、产业内贸易指数高的明显特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结构,将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贸易逐步过渡为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的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贸易。
四、利益冲突白热化
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冲突、贸易摩擦与贸易冲突大量出现,由于信息控制的不平衡使得资源配置难以平衡,因此,以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和经济体之间、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与贸易摩擦层出不穷。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李成钢曾发言表示,贸易摩擦频繁、国外对中国政策体制安全日趋重视、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的三大特点。
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国际贸易是在“无形之手”影响中的进行中,其会对不同国家的贸易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换句话说,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下,一国的福利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产业的成功,贸易产业的成败事关整个国家福利的得失。其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外同行为打压国内竞争对手挑起贸易摩擦、行业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后水土不服引起贸易摩擦、国内企业为争夺国际市场相互之间进行恶性竞争引起的贸易摩擦、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引起贸易摩擦。最后,企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的冲突。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变暖加速、热带雨林减少和臭氧层消耗等问题使得国际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冲突越来越明显。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正如亚历山大•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发展对外贸易是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必然之选,是参与世界竞争、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的关键渠道。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在服务贸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应选择一个与国情相符,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契合的对外贸易战略。本文基于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的探讨,为我国对外贸易选定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发展战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长足发展提供科学的战略性保障。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贸易、投资、金融日益趋向自由化,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几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经济之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贸易自由化为基础,贸易自由化使各国更加有序的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当前,我国在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在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过进程中,应竭力争取利益,规避风险,不断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实力,保证国际经贸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转变,在多边贸易体系自由化逐渐放缓,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飞速前进的趋势下,我国应顺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调整与之相适宜的外贸战略,紧抓利益增长点,促进国家对外贸易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1世界经济力量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中美国、欧洲、日本占据主导,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世界经济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欧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状态,而21世纪后,这些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趋向低迷状态。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走向高速发展之势,2015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中国位居世界第二,GDP总量为10.3万亿,巴西位居第七,GDP总量为2.5亿万,印度、俄罗斯紧随其后为2.1万亿。相关研究表明,未来10年,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力量上将趋平。
1.2多边贸易谈判放缓
现今,世界贸易已然进入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然而与此同时,保护贸易仍在存在,并与之相对立。针对这种情况,世贸组织进行多次多边贸易谈判,但因许多国家未能在一些问题上形成一致,使得多边贸易谈判始终陷于僵局。尽管如此,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仍在持续前行。当前,WTO将进一步就农业问题、服务贸易、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转让等问题做深入谈判,着力协调各国立场,努力寻求适宜的解决方法。
1.3区域自由贸易快速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经济转轨阶段的国家促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向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双边贸易谈判放缓,世界各国贸易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途径,国际经贸自由化发展更加深入,国家经济贸易更加便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发展进程,世贸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更加频繁,区域自由贸易更加活跃,且深入快速发展。
1.4世界服务贸易蓬勃发展
现今,服务贸易俨然已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更是国境经贸中的最高利润增长点。在电信、通讯、保险等新型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都属于服务贸易中拥有较高附加值的部门,而位于领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
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2.1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更新出口贸易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贸易战略伴随着国际经贸形势而不断调整,但一直以来,出口贸易仍为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且近年来经济贡献巨大。但当前的出口贸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出口结构上,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对此,我国应适时转变对外出口结构,更新出口方式,着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生产设备,有效提高出口产品品质,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2.2大力发展战略性贸易
对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如钢铁、汽车等产业,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主要技术依赖进口,而这些产业又是国家工业产业的重要支柱,对此,我国应对其给予大力保护与扶持。对此,国家应大力扶持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构建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培育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国家制定适宜的科研补贴,为外贸产品的科研开发提供物质支持。
2.3着力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服务贸易是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整体水平滞后,竞争能力不强,对此,我国应着力推动新型服务型产业的发展。第一,政府为服务型产业发展营创良好外部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财物力的支持,着力改进传统服务产业发展基础,为服务贸易发展制定适宜的战略举措。打破垄断模式,提高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完善贸易管理机构。其二,优化服务质量,完善出口结构,着力提高传统服务业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而言,电信行业应做好对外投资,推动跨国经营;保险投资咨询行业,优化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质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行业进行兼并重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增强其服务管理水平。
2.4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
基于现如今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我国应积极融入其中,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对此,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密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第二,立足现实,纵观世界大局,放眼未来,在世界格局中,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背景下,找寻与我国关系友好且需求互补的合作对象。
3结语
关键词:内外经济 中国经济 经济发展 发展失衡
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不可避免,虽然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但经济发展中的内外经济失衡,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如不及时进行调整,必然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我国陷入经济危机之中。想要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必须正确认识内外经济失衡,分析失衡原因,对内外经济结构做出优化,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成因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现状来看,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存在严重的内外经济失衡问题。中国内部经济失衡表现为:投资过热、消费不足、贫富差异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外部经济失衡表现为:进出口不平衡、进出口收支不平衡、国际贸易不平衡等。想要治理内外经济失衡,必须探寻造成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成因:
(一)内部经济失衡成因
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消费不足、投资过热。消费的大小和收入有着直接关系,通过对我国资金流量表可以看出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衡,居民收入普遍低下,城乡贫富差异明显,收入分配仍停留在生活自足阶段。另一方面,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配分现状来看,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上涨三个百分点,再分配中上升四个百分点。而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却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再分配降低了七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制约了消费增长,这也是造成国内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消费率的下降直接造成了内部经济失衡问题的发生。除了国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外,我国劳动者报酬的降低也是造成国内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劳动者报酬下降主要是由企业支付劳动报酬下降所引起,报酬的降低也制约了消费率增长。
(二)外国经济失衡成因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产品加工地和区域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造成了中国外部经济失衡。第三次产业革命后,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不难看出,现今美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最强大,是高新技术聚集地,已基本完成产业调整,经济已迈向知识经济阶段。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滞后,融入世界经济较晚,技术相对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在世界经济中只能发挥自身劳动力成本低优势,这使中国成为了国际产业链中的主要加工国,产品加工后则多出口发达国家,这造成了中国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中国外部经济失衡。
二、实现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造成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具有一定复杂性,想要短期内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很难实现。为了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从根本上治理中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预防性储蓄,加强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内外经济平衡发展。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实现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导致我国产业不合理,出现外部经济失衡与我国经济发展中过于追求增长速度有直接关系,虽然在这过程中我国经济确实实现了高速增长,却也造成了内外经济失衡问题的发生。想要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内外经济失衡问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环境,将出口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协调经济模式,改变我国加工国家的定位,加强与其他国家多层面合作,促进我国经济走向知识经济阶段。
(二)扩大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消费、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有消费需求才有投资,有投资经济才能流动,人们消费能力才会提高。因此,治理内外经济失衡的着力点应放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工人平均工资的实现,目前我国百分之八十二的工人达不到平均工资标准,收入无法保障自然无消费能力,保障居民收入是促进消费的有效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势在必行。另外,我国应尽快调整民国收入分配制度,通过国民收入的调整,改变消费不足现状,从而逐步实现我国内外经济均衡。
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用“新常态(new normal)”来描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形势,他提醒人们,世界也许再也不能够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稳定的“正常”状态了,而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新的金融体系、新的消费观念和商业环境,以及危机以后经济复苏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一些研究机构认为,未来几年,中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国内有研究认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主要情况是:1979-2013年,贵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特别是2003年以来,贵州经济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这在贵州经济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在过去36年里,贵州经济增速低于8%的只有6个年份,低于7%的只有4个年份,其他各年均保持了高速甚至超高速的增长,全省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国民财富(以GDP衡量)相当于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这30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的20倍,比1413年建省以后至改革开放前这565年里创造的国民财富的总和都还要多好几倍。因此我们可以说,高速、超高速增长是这一时期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贵州经济增速在2011年达到15%这一新的高点后,却呈现出逐年回落的情形:2012年13.6%,2013年12.5%,今年上半年10.8%。于是有人开始担心,贵州经济增速会不会一路下滑下去,同全国一样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呢?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常态,虽然会考虑外在因素和短期变动,但主要看的是内在因素和长期趋势。根据近年来我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较强韧性,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贵州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内在动力不是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
从发展阶段看,贵州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2013年工业化率为33.6%、城镇化率为37.8%;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情形下,以贵州已经具备的发展基础、态势和潜力,只要不出现不可控的巨大外部冲击或持续的天灾人祸,贵州在今后几年要实现高速甚至超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有可能。
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看,现阶段贵州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前几年虽有所降低,但仍然超过12%,这说明贵州高速超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在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它表示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术语叫适度增长区间,它表示实际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而波动的可接受的幅度,在这个波动幅度内,既不引起资源的严重制约,也不引起资源的严重闲置,既无通缩也无通胀。目前贵州经济基本上仍在适度高速增长区间的下限内运行,并没有继续下滑至“中高速”的明确证据。
因此,我认为,目前贵州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的回落主要并不是内在因素造成的,而可能与外部冲击有关,包括后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减速、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等;虽然外部影响和短期波动(下滑)很大,但贵州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今后几年高速超高速增长可能仍将是贵州经济增长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