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思想政治哲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教材;生活化教学
1引言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其中再次提到把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被提出来了,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更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立足生活,贴近实际并能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能为生活服务。鉴于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1]
2课题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回归生活”理念,高中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验是生活化教学活的资源。结合古今中外教育界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学习和探究各派教育观点,深刻剖析和评鉴教育相关理论体系,弥补国内教材研究中过多采用思辨性的纯理论性研究方式的不足,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生活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深刻剖析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内涵。
2.2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丰富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都是研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地位,教学日益生活化则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教育在发展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索,教育生活化思想在国内教育史上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加入社会实践,参加社会生活,主张学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要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同时陶冶性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2],笔者理解为:生活即是教育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形式,生活的存在之处,即为教育发展之处。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出发,使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在“做事”中培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充分论证了教育教学内容要来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种理论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的研究,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在《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中指出生活性品质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品质,指出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3]
3.2国外研究现状
自古希腊时期,国外对生活化教学就已有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生活实践中,教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斐斯泰洛齐的“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的告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理论都传递着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着人类教育教学经验的内容,论述着不同时期教育与生活,不断增强着教育指导人们生活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出对于儿童而言“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4]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自然和自由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对事物有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接触和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要生活化的思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备受教育界推崇。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这种教育理论与生活化教学要求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4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4.1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个“含糊又复杂的概念”[5],“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在《辞海》中释义“真实生活,来源于人类社会、自然界、甚至于日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逐步探求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把内化的东西付诸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作为本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学科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本学科的特性和本学科特点。就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生活化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相对应的社会现实世界产生联系,把理论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学术界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质的理解,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释义理解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从而生活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问题,生活化学习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间的种种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5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实现生活化既是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特质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背景下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化教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1)随着教材观念的改进,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经典式”、“材料式”样本教材逐渐走向正统,成为权威,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不摆脱原有的模式和不足,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跟想象设计教学情境,使生活化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笔者希望立足于当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已有的教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教材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引发对教材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教材过分注重为教师服务,教师仅限于“教教材”,而忽视“怎么教”的问题;教材脱离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生活实际等问题……都凸显着教学生活化与教育教学当前实际之间的矛盾,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推动着当前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构建
6.1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目标是让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寻找适合学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既要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不可空泛地谈论生活化。树立体现层次性较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能力和行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6.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理论性强,将生活的实例与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力,使课堂变得有趣,更易于学生将学习哲学理论知识与其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学生擅长及薄弱领域,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进程,使教学资源更具生活化,体现人性化。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整合教育资源,是建立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6.3设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动态生成的过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7]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使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使教学情景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从而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哲学精神。
7结语
生活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者更应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动手去探究生活,使课堂变成探究世界的窗口,使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融入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结合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孟庆男.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4](法)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生活与哲学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63-02
课堂教学是学生吸纳知识的主要途径,当今的课堂教学早已不同往日,如今的教学要求课堂必须焕发朝气,从而改变课堂从前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这些都是当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大势所趋,立足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经验,进而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的扩展,把理论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生活化,是当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正因为如此,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哲学观点与生活结合是课堂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我们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周围发生的事物与我们息息相关,同时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可以说生活是教育的源泉,高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仅来源于生活,还应当学以致用,做到所学的知识能够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高中学到的知识才有意义。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课堂走进生活,课堂所学的内容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价值,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重哲学和生活相结合具有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要把课堂生活化,换句话说,就是指政治课堂上应当把一些融合生活、贴近生活的东西与当前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归于实践当中。此外,教师一定要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教学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学内容不仅仅要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高中政治课堂的学习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把生活上的经验融入到政治课堂中,充分发挥政治哲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政治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教师应当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热情。教师在保证基本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把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的进展成果融入到哲学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填充教学内容,拓展多方面内容,使政治课堂多元化,如此一来,既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内容,又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也显得具有时代感和趣味性。此外,通过现代教育的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学生早已经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教育形势,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当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处于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逐渐趋于成熟,这个时期,他们已经能够根据教学的内容独立去观察各种现象,并对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他们已经可以用辩证的观点看到生活中发生的事物,所以把哲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吸纳课堂所学的内容。
二、哲学与生活相结合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1)新课标要求,当代的教育必须要革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地去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然、看待生活,让学生的双手不再受到束缚,让学生去实践、去实际操作,解放学生的大脑,使他们从被动听课向主动思考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除了课堂知识的讲解,应当对课外相关的知识进行拓展,教师不应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去发掘生活中的美好;在课堂上,应当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把从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掌握课堂知识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们应当把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更加精细,不要太高、太大,就具体到某一环节或者某一方面,使用一些较为精确的行为动词,对价值观及情感态度进行表述时应当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此一来,被虚化的教学目标则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改革 生活与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68
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的教学内容,是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思想层次最高的教学内容。下面,笔者对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进行相关的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一、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的调查分析
高中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由于理论性强、内容量大,一直以来被视为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难点。甚至有学生认为这部分的内容语言方式“假、大、空”,教学内容对于生活实际没有意义。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会认真去领会其中的真正涵义。而实际上,生活与哲学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哲学思维的初始培育阶段。开展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二、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具有语言模式固定、理论内容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所以在学生看来,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学就是对道德的宣讲,对生活方式的统一,以及大量的句式背诵。因此,要做好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就要从改变学生的印象做起。
(一)立足现状,分析现状
由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在编排方面,具有过于浓厚的说教意味,如教学内容存在大量的哲学术语,其表达方式单调、枯燥。让学生感觉这样的教材语言不仅远离生活,甚至找不到重点。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兴趣方向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易懂的语言来讲解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内容。
但同时也要看到,生活与哲学毕竟是对学生哲学思维与思辨能力的初始培养,用一味倾向于生活化的方式教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哲学素养。所以在帮助学生度过适应期后,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原理观察事物,分析事物。
(二)重视知识衔接,打下理论基础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生活与哲学中的教材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强调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强调学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吸收与运用。
基于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哲学基本观点作为教学总纲,在进行相关的哲学观点教学时,重视知识与原理间的衔接,让学生能在把握教材整体思路的情况下,有效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例如,学习英国休谟与德国康德两者在否认认识世界可能性上的哲学观点时,就要把教材中提到的一个不可知论作为重点进行讲解。这是因为教学时教师如果找到了各哲学观点的共通点时,学生顺藤摸瓜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三)多做探究性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一般而言,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中,探究性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直观而真实地感受教学内容。而思想政治课的探究性内容由于学科特点,注定是一种思维上的探究过程,是一次大脑风暴的过程。教师在开展这类探究性活动时,应循序渐进,先通过简单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逻辑顺序,再根据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探究性内容,最后让学生真正领会哲学原理。当然也要考虑到,由于教材中探究性活动内容非常多,不可能都顾及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教材的编写是面对一个地区甚至是全国所有学生,所以会具有统一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紧把握新课标要求,深入领会教学改革本义,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并引入大量的生活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习惯哲学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真正地体会到哲学思想,活学活用哲学原理。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综合探究活动 思想政治教学 创新应用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经济生活》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价值、价格等社会经济关系;《政治生活》是掌握我国政治环境与背景;《文化生活》是知晓我国传统文化的蕴含;《哲学生活》是理解规律、辩证法、唯物主义等哲学基本常识。不难看出,虽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四大学科,但是均和生活息息相关,可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主要还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去发现、理解、解释生活中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现象。
由于高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的储备能力还较欠缺,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点生涩难懂,照本宣科很容易造成学生听不懂,失去学习兴趣等不利情绪的产生。为了能够打破传统教条式教学的模式,结合2003年教育部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设置,各地高中开始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性改革并逐渐应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用综合探究活动的现状分析
目前,各地高中结合自身条件正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积极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首先,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进行了更新,在新课改下政治教材的每个单元学习完毕后,都会有综合探究的内容,供学生和教师进行课堂讨论。
但是,在教学模式上,由于仅仅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教师单方面传授讲解知识,学生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情况下,探究活动的根本目的被忽略了,反而是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这种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由于没有体现探究的过程,仍然是传统的由教师单向教学的模式,而且课程内容更显得难以理解。故很多学生在这样模式下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兴趣,甚至认为综合探究活动只是课程名字比较好听而已。
(二)理论学习脱离生活实际
单纯地照书本后的探究活动就行讲解,没有充实实际生活的材料,让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很难理解。而且,由于三观的形成还欠缺,对很多抽象的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就显得更加生涩难解。
(三)难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如今的高中的硬件设施都十分先进,一般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如果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最多是利用PPT代替原先的黑板板书。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四)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高中教师一般都要面对学生高考升学的压力,多以应试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为主。多年以来,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未尝接触过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学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而综合探究活动又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容易出现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但是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入门道,最后讨论结束,教师宣读一下探究的结论,十分形式主义。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综合探究的创新性应用探索
面对难以理解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尤其是综合探究部分的教学方法上,本文提出了一个较完善的创新性课堂应用综合探究活动的过程:
背景假设:课堂教学内容是以华西村的变化,来理解社会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一)教师假设情景,引导问题
在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前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师播放准备好的关于华西村变化的视频材料,然后布置课后思考问题,为综合探究活动课作准备。
思考问题:1. 华西村是如何做到追求效率与维护公平的统一的?
2. 在什么情况下,效率和公平才能统一?
(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独立自学,主动研究
在课后是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复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家长沟通,上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独立思考,最终对思考问题形成一个初步的答案。
在综合探究活动课开始阶段,由教师先介绍探究课的流程及目的,使学生知晓课程目的,提高效率。然后再对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问题进行剖析,谈及个人的观点。然后并不对其作任何解释。再随机提问几个学生,询问其对问题的看法,也不作解释。最后,留下10分钟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刚才所讨论的几个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三)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根源
将班级30个学生分成6组,每组5人,进行分组讨论。每位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以及对之前教师和学生提出观点的意见。在激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教师全程关注,遇到错误观点时应及时指正。最后,由每组学生代表发言表述各自小组最终看法。
(四)教师借机引导,拓展升华思想
教师在每组发言后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归纳并升华思想。得到结论:首先华西人讲究效率,所以先富有了。然后先富有的人带动了后富有的人,先富有的人帮助后富有的人,最终所有人实现了共同富裕,顺其自然社会的公平也得到了维护。教师此时应进一步将思想升华,谈论效率与公平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真正的统一?最终综合探究课堂结束。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学习兴趣;生活实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与普及,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效率成为摆在诸多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笔者执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多年,自诩积累了部分教学经验,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试就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这一焦点话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归纳。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高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不但可以将短暂的学习欲望转化成长久而持续的学习动力,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有利于自己真正融入课堂学习互动当中。”
相对于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内容来讲,高中思想政治部分知识点稍显枯燥、无味,为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充分做到寓教于乐,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这部分哲学知识时,我首先利用“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有个人同时卖矛和盾,夸自己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能穿透;又说自己的盾坚固厚重,任何东西都无法刺破。旁边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卖矛、盾的人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是‘矛盾’这一哲学概念的最早出处,关于矛盾你们还了解哪些呢?”
这样就将学生置身于了自主讨论的课堂活动当中,激发了他们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探究兴趣以及学习欲望,为改善当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种种便利条件。
二、借助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对于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感悟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学生的学生实际展开具体知识点的讲解活动,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高中思想政治知识,与此同时还能着重发展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对于新课标的这一指示,我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量变与质变”这部分知识时,我首先向他们列举了防微杜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表明“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成语,随后鼓励学生向小组其他成员讲解自己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有的学生说“自己学习不好,随着日积月累的努力,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慢慢的提升”……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发表自己对于“量变与质变”的看法,如此,不但使枯燥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实现了对其的更好理解与掌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借助生活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如此,方能切实推动新课标的更好实施与普及,从而为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学以及学生自身道德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43-0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教育事业也在紧跟时展的潮流进行改革。而高中政治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1.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只注重知识的硬性记忆。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只注重对知识的硬性记忆而不注重联系客观实际。江苏版的政治教材更是将教材内容设置得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中虽然记忆了一些知识但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1.2课堂气氛不活跃。在学生只注重知识硬性记忆的氛围中,课堂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因为学生只要按照书上的内容进行背诵就行。这就导致了高中政治课堂气氛的不活跃,有的学生甚至把政治课当成了补充睡眠的"睡觉课"。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自然没有学习的热情,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2.面对当今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如今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成果,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更不利于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通过实践和探索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2.1通过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器材也在逐渐走向科技化、多样化,如今多媒体设备已经走进了许多高中课堂。在高中政治课上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课堂气氛不活跃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缺少对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当前江苏版政治教材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在学习高中政治中的哲学生活时,由于哲学观点过于抽象,哲学思想过于理论化,学生很难迅速地消化理解。同时高中课程紧张,政治课几乎每天都有,久而久之学生不会的知识就越积压越多。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出发。哲学和其他政治内容都源于生活,在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之后学生自然就会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教材的编排上也要注重添加实际案例,让学生从书本上就能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3倡导开放式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之后当然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但高中生学习政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摆脱书本的局限,丰富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立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同时对书本的知识进行扩充,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能更好地运用知识。
2.4对策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出既具有良好公民品德和常识,又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人才。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现状。"因此,必须改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为此,要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对策。
2.4.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教师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适应教师新的工作方式的改变,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教师应当以主阵地的地位审视课堂,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从创新的角度驾驭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意教与学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学能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动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才能得到真正实施。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学策略应发生根本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育"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和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
【论文摘要】学科定位不应片面或从单一角度思考。应该从文明传承、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而且应该有多层次的目标定位。
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诸多争论旷日持久难以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的批评,我们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很难再感到有什么新意.不少所谓“新模式”“新理念”,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政治课教师,对此也有许多困惑,总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不过,对于自己任教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多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体系,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1从教育的本质谈定位
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并利用种传承促使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应本着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学科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当然。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的学科定位也必然不同。作为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
“思想”一词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然,思想道德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洽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于人类“文明”我们常常把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政治”一词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具有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的功能,具有其固有的学科性,具有“智育课”的特征。同时.她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具有“德育课”的特征。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体,应定位于传承文明、育人心智。
2从教学内容粉定位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我们把政治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展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律,同时。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充实和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具备全面而丰富的人文知识。
3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看定位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但是,高考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你怎么教,高考学生考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就叫“没有成绩”、就叫“没有质量”;相反,漂亮的考分就是一切,就教师而言,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可以成骨干,成名师;对学生而言,就是成功,就是前途,就是“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质量,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现行评价机制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只能定位于“为成功高考服务,为实现高考目标服务”的一种载体。根据高考考纲和应试要求,“知识、能力、技能”是学生考好的必要条件。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应将教学定位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3.1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知识。
3. 2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综合能力考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间题。
3. 3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有高的分数,因此,必要的练习和适应性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三年中.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通法”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4从社会分工、产业划分,定位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心理化教学;科学理论
人们对心理学的了解比较少,对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这种认识误区会影响到高中思想政治心理化教学。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更要合理有序地将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教学有机结合,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心理化教学的科学方法、心理学的科学理念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性。教师要从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问题分析,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心理化教学的科学理论和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
当前,心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心理学科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心理课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然而,很多教师认为心理教学的意义不大,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下,心理教学的真正作用更被忽视。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教学的界线更加容易被人混淆,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学可以替代心理教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认清思想政治教学与心理教学之间的差异,紧紧把握学科内涵,主动将心理教学的科学方法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具有独特性,长期以来心理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理念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借鉴心理教学的有关理念,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学的本质区别,理性区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例如,当学生存在心理焦虑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还要帮助学生找出产生心理焦虑的原因,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意义。
二、将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与思想政治教学有机融合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将心理教学的有效理论和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创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还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的思想基础为基点,建构新的知识框架,实现教学的整体性,最终优化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结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素质教育理念也逐渐引入到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成为高中教师的主要课题。在高中教学中,思想政治学科更具基础性和指导性,关系到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思维发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教学的科学方法,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结合心理学的案例作为教学导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教学阶段,教师对学科教学具有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更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心理教学的科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心理学成为一门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科,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思想政治教学也有必要认识心理教学的重要意义。如今,思想政治心理教学问题进入教育者的视野,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能够将心理学的科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教学,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引导作用。同时,心理教学的方法探索还能难Э平逃层面进行理论指导。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必然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季乃礼.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杨瑞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对学生进行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主题和任务。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离不开知识,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就会失去载体而无从实现。因此哲学教学的智慧应当包括并且体现在哲学理论知识的教学上。教学中,教师要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要尽可能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哲学教学必须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必须防止把传授知识当作哲学教育的唯一内容。智慧不等于知识,哲学教学就不能等同于哲学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把哲学仅仅当作知识来看待、把哲学教学等同于哲学知识教学的错误倾向,缺乏追问、总结和反思,这恰恰偏离了哲学的本性。这类做法,从这门被称为是“智慧之学”的课程中,学生无法感受哲学的智慧,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智慧是对知识的有效生成与灵活运用,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智慧,就应当注重生成式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理解、确认并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观点。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提高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
哲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具有指导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没有能力的培养,没有哲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体现出哲学是智慧之学。哲学课程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层次,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而《生活与哲学》课程则通过让学生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哲学教学也应当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通过对哲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哲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生活,使哲学真正成为指导学生生活和实践的工具,充分发挥哲学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智慧。
高中哲学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材四个单元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从而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高中思想政治这门德育课程的要求,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内在要求。培养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哲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高中哲学教学所应追求的“智慧”。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指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哲学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一个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因此,要通过哲学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高中哲学教学应当如何追求“智慧”
在《生活与哲学》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使哲学教学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结合高中哲学课程的特点,我认为应当突出做好以下两点:
1.在生活和实践中追求“智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要求,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生活与哲学》模块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哲学知识为支撑,把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坚持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讲哲学,紧扣社会生活的主题,实现哲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理论呈现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哲学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出所要探究的哲学问题;二是结合实际生活,生成和理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三是回归实际生活,运用和体会哲学理论。哲学的智慧和思想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活动,真正的哲学的功能是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脱离了生活和实践,就没有哲学的智慧,离开了生活和实践,任何哲学的智慧都会失去意义。
2.在追问、总结和反思中追求“智慧”。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和实践,哲学离不开生活,但它更离不开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正是因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对世界的深深关注和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才有了哲学的智慧和思想。哲学是一门思辨性很强的课程,追问、总结和反思是哲学思维的特点;哲学是热爱知识、追求智慧的学问,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比“智慧”更重要。因此,哲学的本性和特点决定了在哲学教学中应当注重探究式教学,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追问、总结和反思中使学生增长智慧并感受哲学的智慧。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发现探索能力 培养和提高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142-01
1 对高中政治发现探索性教学的一般论述
第一、高中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涉及的层面较其他学科较繁琐,较复杂,因此,学生应该充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深层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实际的发现探索性活动,让政治的课堂气氛被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提高高中学生的发现探索性教学,必须立足于对高中学生本身的发现探索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动课堂,让老师监督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将获取的有利知识应用到政治学习中,提高政治发现探索性能力。第三、高中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理念主要是把高中学生看成一个实际的整体,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部分的东西,比如: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个人的发现探索性能力等。另外,要把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整体形态结合起来,化成有机的统一体,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程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发现探索上,而是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老师不仅要提高高中学生政治的文化课程,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让学生表里如一,从内到外都有政治教育做后盾,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 高中政治发现探索式教学目标的确定
2.1 知识目标
举一个简单的高中政治的例子:以哲学课程的学习为例。A.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的知识:(1)哲学的由来;(2)哲学的发展变化;(3)哲学在各个国家的不同观点;(4)哲学的分类;(5)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B.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1)哲学的含义;(2)哲学的命题;(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4)哲学的两大基本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5)哲学的意义;(6)哲学的影响。C.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哲学的初步学习,对问题进行的实际应用:(1)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发现探索一下我国经济全球化体现的观点;(2)结合当今热点问题——,用哲学理论进行分析;(3)我国近几年少数民族出现了动乱,结合哲学中的相关的信息进行解说;(4)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用哲学的知识进行阐述;(5)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我国实行对方开放的进程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意义 。
2.2 能力目标
A.哲学上通常将:对待问题要进行全面、具体、辩证的分析,形而上学的去解决问题是错误的。例如,对待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想到的就不仅仅是哲学上的观点了,还有许多现实因素。B.哲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例如:对待我国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问题,就必须将以前学过的市场调节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相关知识也要一并用上,这样才能达到具体、全面的目的,让政治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C.有些问题,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是,受教材的限制,并不能对它们进行完全的解读,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搜索网络,寻找热点资源,用实际例子与政治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开阔知识,提高政治学习的发现探索性。
3 高中政治发现探索教学模式的开展
任何发现探索性的教学模式都有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高中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教学模式更是如此,简单划分为几个层次:首先、要及时地进行发现探索性思维,现在的政治教学大部分是这样的,教师以教学为主,学生以学会为主,这两个之间就形成了一个转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相互转化,老师把学习的设计方案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并以政治的教材为基础,将学案作为载体,为学生提出问题的模拟情境,摆出发现探索的问题。其次,老师应该采用新的发现探索性学案,对学生的政治学习进行整合,较为广泛应用的发现探索学案就是合作性的发现探索,这种形式主要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案,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整体的分类,并选出标兵作为榜样,提高发现探索教学水平,学生通过目标的推动,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对发现探索内容从根本上得到诠释。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分组形式组成的学习小组,不仅可以满足课堂上的发现探索升华,还可以渲染一种积极地学习氛围,让政治的发现探索性活动鼓励学生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我国的热点问题出谋划策,用政治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和教师的意识都要及时从传统观念中跳出来,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而学生自己也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学科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效性;趣味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都一直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仍然处于一个相对沉闷而枯燥的氛围内,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不好,而学生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体,因此,要努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消除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排斥和误解,并积极主动地将书本里的规范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达到实效性的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前提。
(一)教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实效,教师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包括自己的个性特征、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储备、综合素养等。当然,这种认知比较难。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往外看,对别人指指点点,很不向内思考,进行内省。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认知自己、解剖自己,需要巨大的勇气,克服惰性的制约。
(二)对教材有清晰的把握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编写体例、知识内容和语言风格。总体上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整体。四本必修教材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讲的是社会有机体中的三个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另一门必修课是《生活与哲学》,这里的“哲学”是哲学,其反映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此外,还有六本选修教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具体到每一门课中的一个单元,一个课题,一个框题,甚至一个目题,教师在备课之时都需要充分的把握。这是上好课程、取得实效的重中之重。
(三)对学生有清楚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提供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有个清楚的了解。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扩大,思想意识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到个人,每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爱好习惯等,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对学生清楚地了解。
二、激发提高政治课实效性策略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
1.教材内容的编排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编排时应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书本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首先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兴趣。
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尤其是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转变以往教师照本宣科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进行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
1.爱与被尊重的需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所应受到的尊重与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以母爱的仁慈、父爱的严格、博爱的平等和尊重。
2.对知识的需要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高中生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许多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正确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正视他们中存在的问题,看到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并且采用他们相对容易和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知识。
(三)学生个性差异是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重要因素
1.文理科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不同
由于我们现在高中在高一学期结束时就分了文理科,而文科和理科对于政治课的教学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文理科学生在学习政治课时要求、心态、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时所采用的方式和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完全一样,对于理科学生除了传授知识,教师应主要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理科生相对于文科生压力较小,更有利于让学生尝试活动教学、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2.考虑同班级内学生的个性差异
即使是同为理科班学生或者同为文科班学生,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各自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
三、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竞争学习是让学生以个体竞争和团体竞争的形式实施激励有效学习的手段,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竞争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因为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仍然处于向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多数学生仍然希望可以得到教师的注意和夸奖,所以会有强烈的胜负心理和表现欲。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营造一种竞争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竞答”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竞争,也可以利用课堂记录本的形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记分。教师要根据学习时间安排定期举行“知识小竞赛”让学生参与,竞赛的形式可以包括“问答”、“竞答”和“试卷答题”,还可以设置一些小奖品作为鼓励。这种形式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一)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融入。在学生学习经济学的过程时,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以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来讲商品,讲市场,讲经济。例如,在学习商品时,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要讲货真价实,要讲社会利益,要讲诚实守信;在学习劳动时,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讲资源环保;在学习货币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明白“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讲艰苦奋斗,要讲勤俭节约;在学习市场规律时,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责任,要讲社会责任,要讲为人民服务。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贯穿到马克思经济学的教学中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学为所用”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经济素养。
(二)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融入。哲学是理论的灵魂,它从思想、道德等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哲学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讲实践,讲发展。例如,在学习价值观时,要让学生把价值观实践到日常生活中,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来;在学习实践观时,要让学生把思想意识转变到为构建和谐社会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实践中来;在讲意识形态时,要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一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来,从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素质,合格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理论,运用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仅仅单纯的一门理论,也不是和思想政治割裂开的,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的灵魂。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将来会步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用这种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遵循,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和收获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审美教育
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育
早在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艺术的感染作用,如春秋时期的孔子,他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从外到内都要发展,才能符合“君子”的要求。而要达到“君子的人格”标准,就需要融入审美教育。再如近现代的,他在教育方针中明确了美育的地位,更全面地阐述了美育。思想政治课不仅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的德育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情感属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的指导下,逐渐把审美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其最初的形式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学的艺术展现出来,这种侧重于从方法论来美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以及美学的审美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艺术的形式实现。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教育是在思想政治课的视野下丰富了审美教育的内涵,使思想政治课与审美教育相融合,也就是德育与美育的结合。换言之,思想政治课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它也是富有情感的课程,应该有美的体验,应该加入审美教育的思想。
2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育困境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当前学校、社会和家长更多地关注高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之下更容易被忽视。目前,在学校中并没有独立的审美教育课程,所谓的审美教育或者更多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规划上,或者寄栖于一些学科、课程之中,而以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培育为宗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审美教育也往往只是一种构成要素,而不是教育教学理念,并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脱节。反思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不能满足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培育提升以及全面发展的需求,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真正和美育相结合。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3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
3.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教师素质
在教师的综合能力中占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政治教师更要重视自己的素质,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只有自身的审美素养提高了,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1教师要具有内在美的品质
一个人的品质是个人综合素养中的核心部分,对自己及他人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能,其内在美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1)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中的审美教学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政治判断力。教师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要具有高水准的道德品质,从而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哲学,通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进而教导学生做一个明辨事理的人。
(2)专业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教师,专业的教学能力是核心。只有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才能轻松驾驭教材,区分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只有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才能把审美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中。首先,教师要对思想政治学科有足够的热情,要有敬业精神。只有拥有饱满的热情才会更加出色地备课及授课,才会积极地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审美教育,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地去追寻真、善、美。其次,教师要具有系统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这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础条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课审美教学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学科知识,才能对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才能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只有具备专业的教育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崇高的审美意识。教师只有自身具有崇高的审美意识,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现美的存在,才能在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才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审美体验。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自身审美意识的前提是教师具备美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进而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实现审美教学目标。
3.1.2教师要提升外在美的形象
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教师不仅要有美的内在品质,还要有美的外在形象。美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教态美和语言美。
(1)教态美。教态是教师呈现给学生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教师具有美感的教态,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上的美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官刺激会让学生更主动地接受审美教育,会使学生有美的享受。教师的外表其实是其品德修养、人格气质、思维特质、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外在体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服饰和教态,让其更加贴合教学内容。
(2)语言美。语言是教师特色风格形成的基础,教师的语言美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要想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教师的语言美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在理论性较强的思想政治课学科中融入审美教育,要逐层启发学生,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最后,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思想政治课本身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这时候就体现出教师语言美的重要性。优秀的思想政治课,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要让学生有愉悦的审美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的神话传说、经典故事、古诗词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优秀的思想政治课单单凭借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建构优秀的思想政治课堂,才能使师生双方都得到更好的审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2.1发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发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审美元素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有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学生应该对美的事物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受力,不断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这样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的审美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可以更加主动而积极地配合老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三课中讲到消费的相关知识,里面展示了购物场景,这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哲学美,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荣誉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美和国家美的感受力,进而可以发现美、创造美。
3.2.2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发现美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和发现美的心。现今社会不主张培养“死读书”的高分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高中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学校,但并不乏美的事物。在学校中有人文建筑、花草树木、一些品德高尚的学生与老师等等,这些美的事物等待学生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的元素,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3.2.3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所谓创造美的能力,即在感受美和发现美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通过美的现象看到美的本质,最终通过这个本质的有关规律来创造美。感受美和发现美是提升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强调审美教育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感受美和发现美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4.1理论意义
从性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分别属于德育和美育。从范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在精神内涵上是相通的,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哲学的视角下对德育与美育进行审视,可以为中学素质教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丰富了中学教育理论,有助于推动中学各学科的发展。
4.2现实意义
审美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审美教育的实现途径,期望能够对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进而使教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提高他们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6]张建权.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审美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环境教育;背景分析;契合点;有效措施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环境教育的背景分析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得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家或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尝试将环境教育与本国的教育改革相结合,使环境教育内化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竭力拓展环境教育的社会维度,以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引导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在我国长期以来,学校的环境教育过于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相应的价值观与技能的培养,在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尤显薄弱。为此,在中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决定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这一举措为环境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上的保证,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环境教育,在学科教育性质与特点,学科内容方面存在着契合点。
1.学科教育的性质与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环境教育,在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素养等方面有相通之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知识的普及,我对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环境素养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环境教育的另一个契合点是实践性。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及批判与反思能力;在参与中增进交流与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形成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增强他们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决策与行动的意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性。
2.交叉的学科内容
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与环境教育内容交叉的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则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把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四大模块之中,同时以时政热点专题的形式,进行生态观念、环境道德、哲学依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措施
1.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
教师依据教材上的知识内容,针对面临的环境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思维特点而进行有效的渗透教育。为此,作为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理清思想政治课教材上的知识和环境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寻找两者的理想结合点,使教材上的知识能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要求更能进一步深化教材上知识,从而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在经济生活模块消费及类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教学中,可着重让学生理解:我们必须转变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追求健康的消费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中,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2.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如,针对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提出建议,参与社区环境建设。设计一个活动,帮助社区居民了解本地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生活方式。针对私人购买轿车既带来污染又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争议性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陈述理由。认识自然规律,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定胜天”为题组织一次讨论或辩论活动,反思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的行为及其带来的恶果。分析讨论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认识到保护本土文化的紧迫性。
通过对问题的调查和访问,以及动手实践,理解各种环境知识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周围的环境问题,有利于态度和价值观养成。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适应时展要求,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与环境教育的契合点,从学生兴趣问题入手,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作为教育教学主题积极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庆雷.试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新理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