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和经济范文

国际贸易和经济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24 09:46: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际贸易和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际贸易和经济

篇1

关键词: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经济波动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GDP不断增长,而且经济增长呈现出平稳态势。经济运行的波动会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新时代研究经济波动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贸易开放是扩大本国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对外贸易对经济波动造成很大影响,研究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的关系,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一、内生性处理

在考查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的关系时,首先应当建立一个计量模型。我国的经济学专家毛其淋和盛斌已经采用了计量模型的办法,给当下的经济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

在研究三者关系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生性处理问题。虽然国际贸易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不能由现象定下结论,一些国家的国家贸易水平上升,经济也会随之增长。因此,影响国际贸易水平和经济P系的变量很多,这些变量都是不可控因素。国际贸易水平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波动具有内生性,经济体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也会造成国际贸易的内生性。

如果内生性比较严重,计量模型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偏颇,想要寻找有效的改进方法,可以寻找一个具体变量,只与国际贸易水平相关,与经济波动不发生关系。比如,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把各省会到我国东海海岸线的距离和到中国香港重要港口的距离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可以计算各省会的海外发展潜力。

二、指标和数据

1.经济波动

在对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进行计算时,应当把经济波动作为一个被解释变量。比如计算1976年到2016年的经济波动,在制定相应的计算模型之后可以得出相关结论。2006到2016年,各省的GDP增速标准差较之前大幅减少,但是虽然总体的经济波动呈下降趋势,各省的经济波动还存在着较大差异。

2.国际贸易水平

在衡量各个省份的国家贸易水平时,可以计算各省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将计算过程中的美元汇率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可以更加接近我国的真实经济水平。进出口总额和GDP的比值是贸易开放程度,出口总额和GDP的比值是出口开放度。改革开放以来,各省的国际贸易水平显著提升,直至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贸易水平出现下降情况,经过调整之后,各省的国际贸易水平又恢复了正常态势[2]。通过计算各省贸易开放度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可以看出我国各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南地区省份的国际贸易水平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省份。

3.省际贸易潜力

根据经济学家的有关推算,一个省的市场容量可以用加权平均值来计算,在研究市场规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时,可以建构一个市场潜能函数,具体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的重点是省际贸易潜力,但是各个省份的商品销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省内贸易额。第二,国家贸易水平和经济波动存在内生性问题,省份的商品销售总额对经济波动也存在这一问题。

2000年以前,各省省际贸易潜力处在平稳上升的阶段,之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中国加入WTO有密切关系。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省的省际贸易潜力又有所提升。我国地区间的省际贸易潜力差异性较大,一般来说,发达省份的省际贸易潜力较小。

三、研究结果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来计算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的关系,可以得到初步结果。首先,为了考查省份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的相互作用,可以引入贸易开放度这一变量,如果贸易开放度和省际贸易潜力的系数为负,说明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的提高。其次,要将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三者的关系列为公式,引入贸易开放度之后,可以发现此变量的增加可以缓解经济波动,也就是说,省际贸易潜力增加有利于环节经济的波动。最后,依据计算公式和结果得出初步的结论:在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状态下,省际贸易水平的提高能促进国际贸易开发的加强,从而环节经济波动[3]。因此,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存在互补的关系。

想要计算细致的结果,可以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国际贸易开放存在内生性的问题,如果问题严重,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的结果将会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此时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最小二乘算法已经证明国际贸易水平和省际贸易潜力的加强关系,利用回归方法先求出一个省际贸易潜力的临界值,在临界值以下,贸易水平提高,经济波动加剧,说明国际贸易水平在一定省际贸易潜力的数值限制下,与缓解经济波动呈正相关关系。

四、结论

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对缓解经济波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家应当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压力,挖掘我国市场经济潜力。

参考文献:

[1]张露丹.对外贸易开放对经济波动影响的经验研究[D].厦门大学,2014.

篇2

国贸:外贸公司的跑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年来一直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每年的录取分数也都比较高,但很多同学在报考时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究竟是学什么的、干什么的。我常常听人笑谈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是这样的工作:你所做的就是把你的手机24小时开机,每天在工厂和办公室间跑来跑去。别人问你:“嘿,你是做什么的?”“嘿,我是在外贸公司给人跑腿的。”

其实,国际贸易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两国模型为出发点,探讨“为什么两个国家要做贸易,如何做贸易”。当然,重点是后面的“如何做贸易”。这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工作,他不仅仅是跑腿,更需要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需要学会与对方沟通,需要熟悉对方国家的文化、礼仪等。一般来说,这个专业主要是从事商品货物的进出口,在专门的贸易公司里,从事联系国外客户,进出口报价跟单,大的公司往往又分得很细,跟单员就做跟单,报关员负责报关;小的公司可能更锻炼人,往往整个贸易流程只有一个人负责。

以一个海外市场部助理为例,你需要做的就是,首先,协调好各项工作。商量洽谈的时间安排、选择什么地点、货物如何交割等。其次,要很好地跟进客户。不仅要对业务流程和产品非常熟悉,而且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面对突发状况要能迅速想到解决方案。另外,还得通过公司提供的平台寻找客源,把握客户心理,向他们推销自己的产品。

三大支柱:数学、英语和专业技能

国际贸易属于经济学,只要和经济学有关,高等数学就是必修课,甚至一些企业的收入和未来的经济走向,都是通过高等数学计算出来的。所以文科生如果数学不好,报考该专业一定要慎重,否则进来后你会很痛苦。因为大一和大二的课程安排都有数学,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经济学、会计、统计等。其次,既然国际经济与贸易讲的是国家之间的贸易,那么该专业对英语的要求自然很高,如果你英语尤其是听说能力不好,在有些双语教学或者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这要是在工作过程中,你连一些基本的外贸术语都不会,如控股子公司、中标、交易会等都翻译不清,甚至连这些函电的格式都不了解,那你就准备拍屁股走人吧。还有,如果你想从事贸易方面的工作,只懂一门英语是远远不够的,你在忙里偷闲的时候还不可忽略对第二外语的学习,如日语、韩语、法语等小语种,这对你今后的就业及发展可是有很大帮助的。

最后,你必须得有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走进模拟仿真试验室,进行上机操作训练,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模拟国际贸易的交易程序,了解进出口流程。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经济调查,到实际经济部门专业实习等。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应该加强外贸流程、外贸单据、外贸礼仪以及一些基本的货币金融知识。记得大四第一次找工作时,是在一家业内小有名气的新兴贸易公司。老板的面试就是给我一个公司邮箱,让我去找客户,找到第一个客户,他就录用我。我在互联网上寻觅了一天以后,晚上收到第一个客户邮件,但全是英文。我查阅了很多关于获得客户信任的技巧,也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熬了个通宵才用英文把回复邮件写了出来。没想到的是,那封邮件是老板发的。为的就是考验我的基础扎实程度、说服客人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这就是我获得第一份工作的经历,靠的不是别的,就是我在大学四年对专业技能的努力学习。

院校:特色与实力并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教育部对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四次调整,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延续至今。目前,全国高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点约有700 多个。这些专业的特色都与各自院校的特色和实力一致。一般来说,以下这些院校开设的专业我们应该特别重视:

第一类是财经院校。这些学校本身就是财经类的,自然在国际贸易、财政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贸易学”是该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本硕博三个层次;南京财经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此外,上海外贸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类是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经济学和数学的理论功底非常深厚,一些知名院校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众多。同时在综合性学校能够享受到专业以外的学科熏陶,你可以去旁听人文、社科类的各种课程,也可以去选修《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欣赏》以及许多欧美人文地理风情的课程,对你今后的工作帮助很大,而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不可能在财经专业院校学习到的。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

第三类是英语类院校。外语类院校开设的这个专业,其实便是早期我们所说的诸如商贸英语这样的专业改头换面而来的,虽然这些院校的经济学和数学等底蕴不如财经和综合性院校,但他们这些院校有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外语”优势,这恰恰是国贸专业的有力工具。不仅如此,在外语类院校,这个专业还被分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 各种语种”,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方向)等。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都开设有这个专业方向。

第四类就是各种特色院校。这些院校所开设的国家经济与贸易专业,它们侧重于某一个领域。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这样的学校,其专业主要是面向海关贸易;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主要是医药营销与管理方向。如果有志于从事某一个领域的贸易,你可以选择它们。当然,不同地区的学校也有不同的特色。有一个很不规范的说法:由于各地开放程度有所差别,沿海和大陆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大陆学校偏重理论,而沿海高校则多数实务比较强,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你要多加留意。

就业:外贸很能锻炼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分布在贸易公司和银行,当然也有考公务员的,或做跟外贸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其他行业。不过总体来说,做外贸的比较多,主要分布为:

贸易公司:一般作单证(处理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各种单据和文件等)、贸易谈判、客户开发等等。通常比较忙,但奖金比较高,而且比较锻炼人。

货代公司:接受客户的委托完成货物运输的某一个环节或与此有关的环节。这类工作也很忙,不过对专业的要求不高,只对货物和货物检验、检查、检量机关进行一些业务。学到的东西不多,工资奖金也不高,但有些大的外企货代,工资福利还不错。

船贷公司:主要工作范围有办理引水、检疫、拖轮、靠泊、装卸货、物料、证件等,以及其他委托的事情。船贷的要求要高一些,审批也比较严格,要求与港口当局有很好的关系,要处理的事情也比较复杂。

篇3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国际贸易;替代融资

宏观经济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国家或政府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国内和国外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还很缺乏,但已经有学者关注相关内容,本文综述了相关文献。

一、宏观经济政策与国际贸易

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都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工具,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变量紧密相连,一国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也会反过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量对宏观经济政策很敏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开支,对进口商品的支出也会增加,但支出比例的多少要依据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金融市场,刺激资本的流入和流出,这个过程和国际贸易也是紧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增长消费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增加,国内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商为了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会将生产资源转向国内,一国贸易收支状况恶化。相反情况,如果一国消费需求减少,国内生产商会主动开拓国际市场,贸易收支情况改善。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综述: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伴随着贸易量的减少,这引发了贸易怎么依赖金融市场的问题。传统上说,金融危机是国际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主题,而不是贸易方面的;同时还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贸易在全球商业周期中如何扮演传输渠道的角色。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者都被这些问题吸引,并且在使用联合方法找到新的答案。

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2010)研究的是国际银行问题,自从2008年银行倒闭和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引起了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极大兴趣。论文研究的是如果一国向国际银行市场开放,本国能否从中获利,并且怎样依赖国内市场结构。假设贷方是异质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显示,FDI能提高利润(常用的人存贷款利差的净息差),效率提高的同时,当地竞争使银行提高向借方收取的利率。如果允许国际银行通过收购国内高效率银行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会导致国内竞争下降,这可能是有害的。在不影响市场上次有效率银行的基础上,最有效率银行会提高自身利润来转移提高效率增加的利益,而不是通过降低借款利率。允许跨境贷款的替代选择可以使国内借款人受益于外资银行的效率,并且不会对国内市场结构产生负作用。全球金融市场开放提高的是效率还是不稳定性;在金融体系改革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开放形式,论文得出的结论对当前这些争论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一个主题,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全球公认的。在相关文献中,最有力的结论之一是国际开放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积极作用。国内投资是资产积累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条件,Dong-Hyeon Kim, Shu-Chin Lin &Yu-Bo Suen(2010)实证研究贸易和FDI能否提高国内投资总水平。研究发现两者关系不明显。基于国际和国内投资的替代水平,FDI可能不能提高一国的投资总水平。文献显示,贸易和FDI在不同国家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投资水平的作用依赖于国家已存机构的复杂程度。在人力资本和金融体系发展不成熟的国家,贸易不利于国内投资,而FDI有积极作用。在机构发展成熟的国家情况正好相反,贸易比FDI发挥更有利的作用。这些结果为国家决定货物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顺序提供政策建议。

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2010)研究垂直专业化和贸易在中间投入的影响,用新凯恩斯模型重现和解释了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商业周期。该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是引入更丰富的垂直结构,顺序联系——三级垂直结构,比之前的研究更具特色。作者用最先进的贝叶斯统计估计模型参数,结果显示模型成功重现了体现国家利益的一系列商业周期时刻。最重要的是,模型重现了在商业周期中,提高跨国贸易结果的经验观测值,这个结果对许多假设不太丰富的模型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另外,该文献为全球经济中出现的传统的核心问题提出了新颖的、重要的见解。

在金融危机中贸易量下滑严重,在“大衰退”中产量下降明显,然而贸易量下降的比例更大。人们怀疑,金融市场混乱导致产量下降的同时引起贸易量剧烈下降,人们也怀疑企业贸易活动与金融市场关联度不同其感受到的危机程度也不同。Brahima Coulibaly, 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2011)利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公司水平数据验证后一种假设。论文的一项贡献是为公司应对全球需求提供政策建议,可能消除由于金融约束带来需求下降的负面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显示:如果危机前金融状况比较好,公司可能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公司替代融资的能力——用贸易信贷融资替代外部金融融资——也可以使其免受全球需求下降的影响;在金融脆弱性给定的情况下,替代融资能力差的公司销量下降的多。论文为金融异质性和公司为应对危机选择融资渠道替代带来的后果给出了有效指示。

在“大衰退”末期,政府重新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管理宏观经济,用财政政策代替已经被利用到最大限度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颁布“购买国货”的条款,这限制政府把支出花费在国内而不是进口商品上,这些政策在国际上引起巨大争议。Mario Larch &Wolfgang Lechthaler(2011)运用财政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贸易和财政理论数据创建模型,确定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政府支出并分析政府支出是否应该排除进口。研究发现,一方面,购买国货条款可以消除传统外部性,在由国内纳税人确定的成本水平,财政支出对国外生产者有益;另一方面,购买国货的财政政策会提高成本,因为消费者不能购买比国内商品便宜的外国商品,这会降低整体消费和福利水平。文献研究如何从国际贸易理论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有效地应用到公共经济学领域。

长期以来,在国际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企业基于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定价行为是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经典主题。不同的定价策略影响货币政策在国际和国家间的传导,相反地,货币制度的性质可以跨市场影响企业的定价行为。Julien Martin&Isabelle Méjean(2012)通过分析法国出口商向EMU国家出口商品时的定价行为,研究欧共体内的金融与货币联盟(EMU)对出口公司定价行为的影响。该文献发现,EMU对价格离散有显著影响:相对于EMU以外的欧洲地区,转变成单一货币时减少的价格离散大约是出口价的1%。作者运用高度分散的数据研究公司异质性的作用,数据显示采用欧元对大出口商的定价惯例有重要影响。当把异质性考虑在内采用单一货币时,减少的跨市场价格离散比例更大,相对于非EMU地区达到4%。因此,对于传统争论,是否应该采用统一货币加强市场整合并减少偏离一价定律,文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Ling Feng and Ching-Yi Lin(2012)通过研究广延边际对金融摩擦和国际货物贸易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参与国际贸易货物的范围。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广延边际还是集约边际,信贷紧缩会减少贸易量,后者是每种货物的贸易量。从理论上讲,论文创建了随机动态模型,把贸易理论中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受固定成本和沉没成本约束的报关决策,固定和沉没成本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元素;信贷限制的金融约束,信贷基于企业价值以及由此预期到的企业利润。出口成本包括非出口商没有的固定和沉没成本,模型显示,出口商为获得每单位利润比非出口商需要更多的贷款。较高的贷款利润率意味着金融约束力更大,并且更易受到金融约束的冲击。关于为什么金融冲击对贸易影响特别大,模型给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徐松,戴翔.宏观经济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M].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

[2]Beatriz de Blas& Katheryn Niles Russ,FDI in banking secto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NBER Working Papers 01/2010.

[3]Dong-Hyeon Kim,Shu-Chin Lin &Yu-Bo Suen,dynamic effects of trade openness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Economic Modelling27(2010)254 261.

[4]Chin-Yoong Wong & Yoke-Kee Eng,Vertically globalized production structure in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impact factor: 0.76).01/2010;21(2):198-216.

[5]Brahima Coulibaly,Horacio Sapriza& Andrei Zlate,Trade credi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uring the2008-09global financial crisis,History of Finance Journal 07/2011;DOI:10.2139/ssrn.1893093.

篇4

一、对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认识

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在“复合”,是同时具备两个或多个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的人才,也就是综合型人才,其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1]国际贸易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从来都不是一门自给自足的课程。一个成功的国际贸易行业从业者常常具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修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至少要具备国际贸易、营销管理、金融、外语和经济法等学科知识及运用能力,这些知识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2]。

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通晓国际和国内贸易政策,熟知国际市场、外贸规则和惯例,以便有效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二是懂得一国乃至数国语言,以便与各国外商交流自如、胜利洽谈;三是熟悉国际贸易法规,通晓国际经济金融、各国社会宗教文化。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具备经济金融、国际贸易、法学和外语等学科知识。

二、经济转型期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是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

我国长期以来在账面上体现出来的是对多个国家呈贸易顺差状态,然而在对外贸易中真正获益与贸易额的统计数据反映的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我国外贸加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的出现,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必然的选择。近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多家外贸企业的倒闭及大多数外贸企业艰难经营的现状更要求我国外贸进行结构转型升级,且转型升级的焦点在两方面:加工贸易和提升对外服务贸易。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是变规模速度为质量效益、变外生动力为内生动力、变市场广度为市场深度。要提高外贸的质量效益,人才的作用是关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对人才提出新的高标准,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是对这个要求的回答。另外,市场深度的拓展也需要懂更多种外语和熟悉更多国文化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再者,经济转型期,我国必须发挥现代服务业对货物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之一,对加快国内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国家战略的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具备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

(二)是我国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这影响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领域的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改变着这一时代人们的教育、学习和工作方式。[3]为了在国际产业链上获得更大的利益,我国外贸结构的转型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为了完成这个转变,创新是关键,这就会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的各方面的具体业务操作,影响到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顺应这一行业的发展节奏,更强调技术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是拥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

(三)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随着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等理念相继被国际社会认可,“九五”以来,我国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国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渗透到具体各个行业,国际贸易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我国多类出口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表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更注重高质量及高技术的生产方式,这对于多种专业交叉融合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

三、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制约因素

从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明确提出“复合型”概念开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就受到全国高等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部分立足于“复合”的新专业开始出现。但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都指出,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并没有系统地掌握跨学科或跨专业的知识,不具备较多方面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对学校“实践课程充实程度”、“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掌握实践性和应用性知识技能”表示出不满意。由此可见,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许多深层次发展瓶颈始终存在,从观念到行为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偏差和缺欠,培养成效不容乐观。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与其他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相同的困境,那么,目前制约我国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缺乏弹性的管理制度。

为顺应经济的转型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得到扩大,对专业目录进行了适当调整,还推行了学分制等,但我国高等教育仍摆脱不了计划性和统一性的特征,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始终在人们头脑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约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开展。跨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灵活自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管理制度,但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弹性学分制实施不够彻底,各专业间选课制度不健全。高校教学组织以学科专业进行细致划分,这种划分使各学科、专业和办学资源分割过细,各学科和专业间难以有效融合。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需要国际贸易、国际营销、经济法和外语等各学科的交汇、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时能顺应经济转型的需要,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环境表现出较高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综合或财经类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来自重点类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联系多部门、多国家的业务时表现出来的能力都是欠缺的。

(二)教师队伍无法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任课教师过去所学专业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知识不相适应的情况,往往老师们学什么专业就教什么课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受教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老师,所掌握的知识自然单一。高校老师们的知识老化是一大问题,且这些教师在上岗后较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老师,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上岗后除了忙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外,更多的是花大量时间在评职称上,而评职称更多依靠的是科研水平,这样一来,实际上高校教师职称提升对培养高规格的复合型人才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高校跨专业教学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目前,许多高校在培养跨专业人才时,不能为跨专业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设备、资料等,忽视对一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各二级学院间不但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共享,许多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甚至有待向全院开放。以广东某高校为例,经济与管理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同在一栋楼,一个在三楼,一个在五楼,然而这两个学院之间的资料室也好、实验室也好,都只提供给本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使用,甚至本学院的学生都不是想用就能用的。经管学院的学生想利用外国语学院的语音室进行商贸英语口语练习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老师要使用也比较难,只能靠个人关系,没有合乎常规的使用申请程序。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许多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课程设置问题,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具体表现为:其一,课程设置过于散松,许多学校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相对少,不能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与国际贸易相关联的其他学科更少,如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操作类、国际商务英语类等课程,因此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二,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群各自为政,各门课程独立开设,缺乏统一的专业导向。不同院系承担不同学科的课程,课程之间难以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课程群之间的配合,不能使每一门课程有效服务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呈现为一种互不交融的大“拼盘”。

四、培养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外贸转型的背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变得必要、必然甚至必须,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有效路径培养高质量的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呢?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重新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弹性管理制度。

为向社会培养输送国际贸易、营销管理、外语、法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财经院校目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变化,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变传统高等教育的“专才”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或“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种跨学科或专业的教育过程,应当根据其知识、能力及观念的现实需要定位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多个部门要协作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政策、方针并调整弹性的管理制度,如鼓励跨专业招收人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制定合理的学分制实施办法与之配套,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具体操作时,可以推行双学位制与主辅修制相结合提供弹性的管理制度。

(二)重塑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性专业教育,要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改造和重塑教师队伍。要以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实现教师在学科和专业立足点上的转化,尽快找到新旧专业间的结合点。可通过自修、培训、国外访学、到企业参与实践等方式,使教师除不断加深本专业的技能外,同时进修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以对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在重塑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实现知识的交融性,可加强不同学校间、不同院系教师之间的流动,特别要与其他院校的名教授进行联系,适时推出相应的讲座,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这将有利于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为广大师生带去各学科发展研究的前沿信息、科学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体会,使教师有机会与名师交流。鉴于国际贸易复合型人才对外语的高要求,学校可考虑每年选送一两名教师到国外参加课程教学培训、访问讲学或科研合作;逐渐做到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同一课堂进行。另外,学校也可吸引优秀中外企业管理人员进入师资队伍,或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三)重新整合利用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资源。

高校对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保证能充分利用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括从基本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及材料资源,到供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源。高校对于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资源的管理应该有弹性,使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仅仅局限于本院系的学生和老师使用,更不能控制起来连本院系的师生都用不了。对于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建立各高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各合作学校互选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在利用教学资源的时候,还可以建立远程教育及网络教育,使院系、各校区和兄弟合作院校的学生获取教学资源更方便灵活。此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提供更多实训基地,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多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使其优化配置,将促进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发展。

篇5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的整体情况

根据WTO《1997年度报告》,1995年,中国服务贸易列居世界第16位,出门额仅为184亿美元,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但从那时起,中国服务贸易便开始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出口额迅速增长,2004年达到624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近五倍。在世界上的排名也逐年上升,根据WTO的统计报告,2004年列世界第9位。可以讲,这些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

尽管如此。中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仍然滞后。1994至2004年,中国货物贸易收支已经连续10年顺差,且顺差额连续9年超过百亿美元,2004年更高达97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合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多哈回台谈判的僵持及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建立的协定网络,使得发展中国家依赖WTO多边贸易体制来解决贸易争端的期望随着美欧强国的战略转移也在不断降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生力量调整方向,迅速寻求周边区域及双边国家的合作,区域贸易协定成为谋求经贸合作的最有效手段。

在此形势下,中国区域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活动到目前为止已取得初步成果。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不断得到完善并积极实践,促进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融合,2005年4月,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启动自贸区谈判,12月9日双方签署了《中巴自贸协定早期收获协议》,2005年11月2日,《曼谷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与孟加拉、印度、老挝、韩国和斯里兰卡合作的加强;2005年11月18日,中国和智利两国签订《中国和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拓展了中国自由贸易区洲际间的经贸合作。此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协定谈判还在不断进行中。

以上所有这些已签的和将要签订的协定都涵盖了服务贸易的内容。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继续开放,在协议中关于服务行业的合作条款将大量增加,对法律、会训、医疗、分销、银行、证券、运输等服务业的限制将不断减少。这些经济合作活动必将使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得以实现。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根据WTO的统计,虽然在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九,达到589亿美元,但是,如果考虑到经济规模的活,中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份额比中国香港、新加坡还低,并且存在着人量逆差,逆差的主要项目是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以及特许费和咨询业。在货物贸易年年大额顺差的情况下,持续的服务贸易逆差不仅抵消了货物贸易的成果,也阻碍了国家整体购买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优化

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仍然以传统的旅游、运输、建筑等行业为主,新兴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较小。这种情况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很不相适应,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优化。

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项目和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来源。与此同时,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较高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特许费和咨询服务业有较大的增长。然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服务业却是中国的弱项,不仅出口量小,而且每年还有大量进口。信息密集的新型服务存在大量逆差严重制约了中国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低,对外经济合作方式需要突破创新

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许多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从1998年至2000年服务业各行业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比重的三年平均值来看,超过10%的只有房地产业,为13.2%:超过5%的只有社会服务业,为6.1%:其他行业都很低,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为3.35%、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2.4%、卫牛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0.2%、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为0.2%。

由于WTO制度框架下多次多边回合谈判受阻,交易成本的提高,导致贸易条件的改变,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寻求制度外低成本的有效安排已经成为相关成员国的必然选择和有效实践。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和WTO各项谈判的一方,也身陷此困境之中。因此拓展服务贸易经济合作的渠道和进行合作方式的创新非常必要。

中国服务贸易在对外经济合作中的路径战略和方式创新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争取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轮轴国地位

中国为了加强区域与双边合作,应积极采用FTA(PTee Trade Agreement)的合作模式。

根据轮轴一辐条结构的理论(Hutbauer和Schott,1994):如果一国与多个国家签订双边FTA,形成轮轴一辐条结构,则轮轴国因为与多个辐条国之间有FTA,其产品可以自由的进入所有的辐条国,而辐条国之间因为没有相应的FTA,受原产地规则的限制,它们之间的产品不能相互自由进入。所以在这种结构中,轮轴国处于有利的地位。当前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格局的出现,以美、欧为主导的两大经济集团经济上矛盾的加深,全球经济一体化进展速度放缓,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出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在这种理论与现实要求面前,小国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大国,由于其经济合作趋向对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影响重大,而且在现今经济开放加速时代,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方式也严重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争取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轮轴国地位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应在有限的谈判对象中,积极参与多个自由贸易协定,从政治经济结合的综合战略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的作用,签订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的自由贸易条款。

反垄断,成功应对贸易壁垒

在中国,许多服务业处于制度性的垄断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这里所说的“制度性垄断”是指因为制度性因素对某个行业所实施的垄断,主要表现为在制度上对某个行业实行的人为进入壁垒。这种垄断对服务贸易的环境与发展所施加的约束是很大的,导致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水平低下,并导致了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不平衡。因此,政府应对以上服务贸易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法律规范以减少垄断。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在加大开放力度的基础上还需积极应对其他国家所设置的一些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有;劳工限制:对知识产权、商标、版权和技术转移等信息贸易活动缺乏足够保护:繁琐的或歧视性许可证规定、收费或税赋,不按国际标准和惯例生产服务等。

培植软竞争力,改善贸易条件

在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培植软竞争力在中国争取国际经济地位的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服务贸易软竞争力包括:科技、理念,制度、结构、形式等方面。创新是一国不断形成新型比较优势的源泉,是形成国际产品与服务质量差异的基础,是软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存在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各个方面。

首先,创造需求条件。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需求条件是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要使他国消费者偏好发生有利于本国商品和服务销售的转变,前提是他们先要接受该国的生活方式。虽然这里所说的需求条件所指的主要是国内需求,但当其运用到国际市场范围时,我们则要注重国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需求。而要使他国消费者偏好发生有利于中国服务销售的转变,除了准确分析该国消费者的偏好外,还应创新地输出一些中国的文化生活方式以使他们更乐于接受中国的服务方式。

其次,改善贸易条件。中国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备竞争力,除了资源优势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所享有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集中表现为既定的国际贸易规范,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左右国际贸易规范按照对自己有利的贸易条件来制定,在服务贸易经济合作方面有所创新,那么该国就掌握了决定贸易结果的另一种资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