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4 09:46: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

篇1

(二)立足资源优势,借助市场手段放开搞活县域工业。一是通过企业改制,重新激活现存县属工业企业,推动优势企业快速发展。二是加紧培植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集中精力挖掘、保护、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促使粮食向精细休闲产品转化,香菇深加工向药用、保健等综合利用方面调整,食用油产品质量、品位、包装上档次,不断开发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精深加工产品。三是积极发展配套经济,引导中小企业加入省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配套零部件,或挂靠联合,为优势企业加工品牌产品。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挖掘、振兴泌阳丝毯、抽纱工艺、绣花、土布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同时,力促县外资金、品牌、市场与县内闲置的厂房、设备、技术和人力资源的互动联合,把小的救活,大的做强。五是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在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民营工业总量扩张的同时,重点抓好泌阳县光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县制药厂、俸皇酒厂的破产重组,原县一工、二工小型企业的整体拍卖。鼓励和引导私有资本投资工业领域,扩充泌阳工业经济的实力。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重点开发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广泛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城乡市场体系、城镇基础设施和有盈利的公益事业建设。三是创新体制,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障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好政策落实,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用足用活政策,放宽经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软硬环境,鼓励个体私营资本业主参与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有盈利公益事业的经营管理,引导私营资本投入农业生产和“四荒”开发,邀请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依法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杜绝“四乱”,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保护群众投资兴业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资,盘活内资,借鸡下蛋,滚动发展。加大对私营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实行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贷款发放条件,同时推动私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股份融资,在县内为私营企业发展搭建一个融资平台。

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和谐发展;政策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实力、推进县域社会进步,是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根据兰州县域经济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围绕富民强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依托,在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下,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构建人才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改善投资发展软硬环境,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竞争力,实现兰州县域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此,本文着重就加快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提出一些基本建议,以作政策选择支持。

一、激活经济资源,发展人力资本

在经济活动中,土地、资金、劳动力是最重要的资源。有效激活并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价值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可以尝试土地资源的股份化,让土地在流转中转化形成资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利益的永久保障问题。县级政府应当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真正盘活农村闲散资金,调动农民集资入股办企业,最大限度发挥资本效应。各级政府还应加强教育投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尽快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兰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把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经济的重点。一要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县级政府要在优化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二要创建并完善吸引和储备人才的机制。建立县级人才市场,加强内部人才消化和输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人才优化配置,努力培养一支成熟的人才队伍。三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立农村人力支撑体系。首先,充分依托在兰州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重点扶持标准化生产技术、环保节能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通过项目承包、科技咨询等多渠道,鼓励人才、科技下乡服务,推动农村技术创新。最后,积极发展培养企业家、经理人和农村带头人队伍,改变县域企业现存的家族式管理弊端。

二、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转型跨越是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兰州县域经济应当改依托本地区位优势,通过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发展,形成产业群,改变依靠农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以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根据兰州县域的产业基础、资源环境和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育产业集群:一是技术创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各县要在石油化工、化工金属、材料工业等方面延长区域内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功能完善的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优势,积极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各县应发挥本土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降低成本,努力培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特色旅游等产业具有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群。三是优化服务,努力扩大园区产业群。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园区经验的认识,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实施好“出城入园”工程,以园区建设带动产业群发展。

三、突出差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兰州县域经济中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考虑地区产业的现实背景。一是从比较优势出发,考虑区域比较成本差异,把握产业优势动态变化,坚持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二是结合技术密集性,在资本稀缺、环境资源承载力弱的现实背景下,根据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优势选取先进适用、成本较低的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遵循市场导向,从适应市场竞争出发,选取符合更多用户需求或特定需要,具有价格优势的产业。四是本着富民强县目的,选取能够广泛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劳动者收入的产业,用产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

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方面,要放弃过去兰州县域经济普遍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低风险产业配置格局,积极开发现代农业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的功能,调整优化县域农业的布局结构。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原则,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利用荒山、荒地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肥料、饲料和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把生物质产业逐步培育成兰州县域农业的新亮点。

四、加快专业化生产,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兰州各县区应从各自优势出发,立足于现有基础,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大力引导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和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济效益。

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兰州县域工业基础薄弱,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要从农产品的加工起步。对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如蔬菜水果、中药材、酿酒原料等,从加工增值、开拓市场入手,努力提高优势产业的工业化水平。各地应依托自身的区位、自然和资源条件,选择主导产业,聚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坚持市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重点开发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催生一批充满生机的本地中小企业群,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目标。

五、搞活市场竞争,壮大民营经济

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虽然近年来兰州县域民营经济增长较快,初步形成了向多产品生产经营扩展、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规模化管理逐步推进的局面,但目前兰州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较低。

发展兰州县域民营经济,必须消除资金与环境的制约。首先,应通过政府牵头建立民营企业发展扶持资金,尝试建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积极推进银企合作等办法,有效化解民企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采取“以产权换资金、以资源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效益”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个体私营经济骨干力量。其次,要放宽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政策,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政府监管向服务性管理转变,实行依法行政,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激发民间资本的创业和投资热情。再次,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群体和外来企业家群体作用。要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真正促使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精英群体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大力引进具有创业精神的外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形成尊重、鼓励和保护他们创业的社会氛围,让外来企业和企业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六、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城乡统筹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和有效手段。结合兰州县域实际情况,可大力借助建设兰州都市经济圈和兰州新区的契机,从县域区情出发,走特色、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一要统筹规划各类城镇发展,把国道省道作为城镇发展的重点轴线。二要突出发展县城,将县城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经济发达,居民素质较高的小型城市。三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现有基础和区位条件较好的小集镇扩展为重点城镇,选择经济实力雄厚且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拉动作用的重点镇作为该地区的中心城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意分级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适当归并扩大中心镇和重点镇人口规模以增强人口集聚功能,广泛吸纳民间资金以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切实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应保护兰州县域地区生态环境,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鼓励支持生态保护的科研、建设和开发等项目。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建立县域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七、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和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从体制和机制上坚持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真正有效地激发兰州县域经济内部发展活力,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财政税收。为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财政可以安排一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支持县级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各县区之间的财力差距,增强县乡财政基本支出的保障能力。同时考虑研究对县域载体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

2.信贷投资。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 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政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强其支持县域经济的力度。定期举办县域企业与银行对接会,搭建银企融资对接平台。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强县域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甘肃地方经济建设的机遇, 进一步加强县乡财政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

3.行政管理。落实“强县扩权”政策,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重点解决好扩权试点县级政府的有效监督约束和垂直管理部门在扩权政策中的权力下放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大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力度,简化行政管理体制,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进行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培训服务、市场完善等方面拓展,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为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参考文献:

[1]许宝健.县域经济发展:本质、关键和措施[J].农业经济问题,2005(04).

[2]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从衡,2005(08).

[3]张秀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07(07).

[4]贾卉.县域主导产业选择及其实证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篇3

一、我县非公经济现阶段发展的概况

截止20__年12月,全县非公经济总户数6492户,从业人员22149人,注册资金77513万元,非公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992万元,啬值达84048万元,上交税金368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涉及采掘、化工、冶炼、能源、种植、养殖、建筑、建材、批发、零售、餐饮、旅馆、娱乐、运输等14个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

经初步调查,我县的非公经济企业主要进行的是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形成企业规模的个私企业为数很少。如煤矿企业,我县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山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对原始资源的采掘,没有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相应的产品加工配套设施。有的煤矿企业采取土法炼焦的形式对原煤进行加工,这不仅浪费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并且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蔬菜种植,除能进行简单粗加工外,在没有其他手段对蔬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兴起的养殖业中,只是进行简单的养殖而没有出现有规模的加工行业。总之,在个体工商户当中,多数从事的是种植、养殖、饮食、饲料、服装、批发、零售的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但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非公经济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产值、规模和从业人员来看都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令人担忧,不容乐观。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主要有:

1、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府缺乏有力的调控措施,从整体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省、州、县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切实的政策及措施,以便鼓励、引导、支持、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县是一个以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对非公经济特别中小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使很多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对非公经济的发展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引导和规划等服务工作,全镇的工业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使很多企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长期处于盲目状态。

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发展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控和引导,企业也就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显得迟钝,不能充分用好用足相关政策,从而错失良机。企业投资的目的大多出于眼前利益的驱使和引诱,很难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进行企业的发展规划,从而处于一种盲目自发的投资状态。例如我县的煤炭产业,由于煤炭资源的市场价格急剧飚升,仅在去年就兴建了多个洗煤厂,还有几个小型的手工操作洗煤厂,到现在又建成小型焦化厂,这些厂在投资兴建时,对原料供应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必将影响其产量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提高。其实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产量,只需建两至三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洗煤厂和焦化厂就已足够,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完全可以做到,既能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企业经济效益,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2、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正常的筹资融资渠道。

我县有一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都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一个字都不识。家庭式经营和家庭式管理仍然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低下,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全部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停留在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的基础上。企业职工的劳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老板粗暴地对待职工的事时有发生,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企业里职工流动性很大,企业里很难有长期稳定的工作人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未来的发展中,很难适应市场的竞争。

3、安全意识不强,环保意识淡薄。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职工的安全意识仍然不强,环保意识的树立还有待时日。

从全县的范围来看,因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在环保方面,有部分企业从投资兴建到投资生产,其厂址的选择和建设,明显不符合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给周围的环境和农作物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在部分乡镇投资兴建的小型铁合金厂、锰合金厂,还有煤矿企业的土法炼焦。这些都有待政府及有关部门作好引导和管理。

三、发展措施及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绰绰战功,为使这种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加强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功能,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上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

要使省州县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政府就必须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服务宣传活动,为企业反馈相关市场信息,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作好长远规划,形成合理布局,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鼓励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的同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着眼于全县经济健康发展长远目标,利用舆论宣传及资金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个私经济企业抓质量,创品牌,树立大市场观念。

2、在经营分散、经济滞后的情况下,要想使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和龙头,必须走企业联合或合并之路。

我县现在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企业从全县范围来看,在数量及其产量方面是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但没有一家能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实行家庭式经营、家庭式管理,没有全局和长远观念,不能很好的向外扩张和发展,相反,却使得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矛盾重重。因此,要建立几家具有整体竞争实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骨干企业,必须以投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合并或联合,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改组,从而形成行业内部良性互动,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譬如,可以把洗煤厂和焦化厂合并成1至2家,各自以其固定资产作为入股份额进行重组,使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局面。

这种联合式合并,需要政府牵头、引导、鼓励和支持并提供帮助和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使各企业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此建议可能会影响甚至损害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和整体的目标来看,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3、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

在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会组织应该受到重视并使其发挥作用,商会组织建设应该优化,建立商会同行业商会、同业公会,在经济活动中充当政府和企业无法替代的角色,发挥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通过现在__煤炭协会、红砖销售协会,旅游协会的运作效益来看,成立协会,提高整体竞争力,规范无序的市场竞争有很长远的前景,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县非公经济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构思。

4、创建品牌意识

__的经济还处于原始积累时期,这时期各企业的发展大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但正在这个时期,是品牌处于萌芽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舆论和一定政府行为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抓死抓牢,扶持出一部分有影响力、有代表力的品牌,让其发展壮大,成为__的龙头是很有必要的。

5、加强教育,造就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领军人

在干部任用上,用强人、能人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教育干部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办事,严于律己,干净干事,躬身为官,挺腰做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专题讲座,从思想深处使各级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做到政府政策指导由既撑舵又摇桨向只撑舵不摇桨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上由指挥者向服务者转变。适时有计划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研讨会,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让有潜力,发展前景好,并做出贡献的成功非公有制企业老板走上讲台,走上报纸,走上电视,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造成一种舆论倾向。培育地方人的精神,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恋家不守土,走四方而把根留住,敢冒知进退,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双赢重诚信,做生意,共生且共荣,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好大家才会好。培育地方人的技能,人才无定论,长城唯"砖"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里,承认强者,淘汰弱者,这就必须培养起一大批向高科技靠拢,与高科技结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为此,各企业与教育部门应联合加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储备库,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评审机制;对于现有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士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取经拿宝",也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摘花造林"。

6、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向外拓展市场。

篇4

1面临的问题

1.1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导致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1.2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巨大差别,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农业和工业产品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束缚了农业经济发展。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水平很高,而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3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篇5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比较单一,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由最初通过能人带路、邻里互助、亲友联合等方式形成,通过不断的实践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1、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的专业合作最初是从瓜果蔬菜生产环节开始的,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农民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涵盖农村种、养、加工、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农业生产及服务领域。

2、经营服务形式多样化。一是产销结合型。这类合作经济组织以企业为龙头,统一品牌、广开销路。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按照农业生产的需要,联合专业大户,建立的生产环节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发展质量逐步提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由过去的以服务型协会为主逐步向产销结合的合作社转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效应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技推广、农民增收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一家一户的家庭承包经营带来农村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和过度分散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通过股份化、合作化的形式把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使农民真正拥有了长期而有保障的收益权。

2、推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加。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技术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实行股份合作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折股量化,参与分红。无论是承包者、集约经营者,其收入都有较大幅度提高。

3、有利于破解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通过合作社的规范运作,从盈利中利提取一定的公积金、公益金,用于村域公益性事业和福利的支出,可有效的缓解村组集体经济不强、农民不富的问题。

三、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措施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产物,是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生产组织化的有效手段,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推进金融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促进其迅速做大做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1、出台相关政策,调动多方面力量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一是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发展基金或担保基金。二是完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考核机制。促进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三是提高金融信贷风险补偿比例,提高银行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尽快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让农民的土地承包使用权能在规范的法律框架内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使用权收益。对市场化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可积极探索承包权的抵押,方便农户取得必要的贷款,实现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变革。

2、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贷支持的灵活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意义和作用的宣传。二是积极引导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信贷产品。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将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为信贷优先支持的对象,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常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贷款利率适当优惠。

3、正确处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

篇6

一、清醒认识、沉着应对

当前,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保持工业经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健康发展,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地控紧、能源趋紧、银根收紧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但也要看到这次国家宏观调控力度适当,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有个滞后期,在此期间,大力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都将有力促进今后县域工业更快更好发展。同时,去年以来,各地工业投入有较大增加,这些投入存量的产出,将推动工业经济继续发展。下步,外贸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外贸拉动力将趋于增强。为此,只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县域工业经济仍将持续发展。

二、积极引导,热情鼓励

对部分企业经营者出现的畏难、信心不足等思想情绪,要足够重视,正确疏导。运用多种形式,向他们讲清这次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本质不是全面紧缩,而是有保有压,调整结构,重在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讲清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各级政府应对经济环境偏紧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效;引导企业经营者认清形势,调整工作思路,在宏观调控中寻找发展机遇;帮助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开展挖潜改造,实现降本增效;鼓励企业经营者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增强信心,再求发展。

三、抓住机遇,优化结构

宏观调控是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要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制订,按照“重点行业重点支持、一般行业一般支持、限制行业不予支持、禁止行业不予开办”的原则,把握“有保有压”的产业导向,加强引导、指导,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针对目前生产要素紧缺以及工业投资项目档次较低的状况,切实按照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来谋划工业发展,综合运用技术、质量、安全、能耗、投资强度等准入标准来抑制低效率、低水平扩张。重点支持能耗低、产出高、附加值高的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四、想方设法,缓解瓶颈

当前要把缓解生产要素紧缺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认真实施有序用电的各项措施,大力开展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工作,鼓励企业自备电源,落实燃油供应,努力减少限电对企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影响。要想方设法盘活存量和闲置土地,挖掘供地潜力,督促企业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征而未用的已供土地,要抓紧开发,无条件开发的要调剂给急需用地的企业;对优质大项目,要以解决农保田调整指标为重点,积极争取,力争早日供地。要进一步加强银企协调,落实优势企业、优质项目的信贷资金,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信用担保公司担保总量,扩大金融租赁业务,合理利用民间资金,努力缓解资金供需矛盾。

五、转变观念,改进管理

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形势的工业考核制度,淡化某些经济指标的考核,突出经济质量的提高,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政策倾斜、资源倾斜、服务倾斜,力促优势企业、潜力型企业快速成长。对事关全局的工业大项目,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调,确定发展思路,列出需解决的问题,会同企业建立专门工作班子,逐项加以解决,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鉴于当前正处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敏感时期,工业发展的变数比较多,因此,要认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工作,及时了解动态,把握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力争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篇7

关键词:财政职能 县域经济 发展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在逐步稳健的发展,而县域经济联系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的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其体现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的判断标准。如果能实现财政职能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科学处理,以及发挥财政职能在县域经济中的影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健康、稳定的发展。笔者通过分析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探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

2015年 4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会:《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举行。报告首先对根据GDP、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三项指标遴选的全国400强样本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年度回顾。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向“新常态”的迈进现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均衡,区域差异性非常的大。尤其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并且财政的职能与紧急的发展存在很大的矛盾,以及财政的收支情况很多时候过于依赖当地经济的的发展。所以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得发展。

县域财政也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是一个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财政调整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并且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县域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监督力度,然后政府要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税收政策,为县域企业创造良性发展的环境。以及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的支持,例如对其实行低息贷款或无息贷款的措施,解决县域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县域政府要展开对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其中的内容来保证经济发展措施的落实。

二、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改革财政体制,完善对下转移支付制度

现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的问题,直接限制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县域政府对财政的职能不明确,财政权责的问题比较模糊。所以导致政府财政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加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专项资金配套办法等。把财政的权利真实的归还与下级政府,让政府能够宏观的来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运用科学合理的经济手段来调控当地的经济。在进行政府财政职能的改革过程中,要取消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的财政职能,建立能确保新的职能体系的保障制度,使县域政府在当地经济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建立相关的体制来对政府财政职能进行约束,保证政府不滥用自己的财政职能,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落实财政政策,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县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符合我国当前的总体经济发展的环境。通过一些财政的手段,例如,增加财政的投入,调整税率等手段,来刺激内部的消费状况,调整社会供给的平衡,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在我过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的发展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认真的贯彻中央的财政政策,科学的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加快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硬件的保障,从而为县域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硬件基础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促进投资产业的交流,带动经济上的发展。

(三)政府财政引导民间资本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进行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不能缺少的。但是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与作用,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以积累经济发展的资本。具体措施有: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措施,如,政府财政直接投入资金,降低税率等。然后进一步完善政府的财政运行的相关机制。其次,就是要增强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协调当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工作,对市场的运行进行监督,为民间资本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建立城镇互动机制

现在我国很多乡镇的劳动力转向城市,直接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解决现在状况的主要措施就是政府把资金和项目向县级镇重点倾斜,引进适合在当地发展的企业,缓解劳动力流失的状况。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的推进相关企业与乡镇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农村经济市场体系,促进当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次,政府的优惠政策是乡镇建设的重要措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落实,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解决好进城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突出问题,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要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政府财政体制,落实相关的财政政策,积极引导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建立县域城乡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职能,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而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分析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33-02

1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市辖区)2853个,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到了8.8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5.72%;全国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4.14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1.04%。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可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如下:

1.1 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壮大县域经济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可以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了资金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制度保障优势。另外,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因为大多自然资源集中在县域,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资源,这就离不开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县域中大量的劳动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1.2 壮大县域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会给县域民营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中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而大部分小企业又是民营企业,因此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化为县域民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的民营企业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近,可以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市场。同时,县域城镇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新领域。县域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在县域中有能力投资的主体就是民营经济,这就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1.3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县,城镇化进程就比较快,民营企业发展就比较迅速。县域经济发展能够能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就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购买力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拉动县域经济更快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才能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2 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虽然不是县域经济独有的经济形式,但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具有可以同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财政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创业投资成本低,所需技术相对简单,原材料容易取得,产品接近消费市场,布局上点多面广,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民营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财源。民营经济上缴税金逐年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2011年,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上缴税收1.5万亿元,同比增长39.4%,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52%。民营企业不仅是县域财政的主要来源,而且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又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2 民营企业是解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县域民营企业的存在为扩大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机会。一方面,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于一、二、三各个产业之中,且大多处于县域城镇中,便于吸收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业容量非常大。据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到83%。民营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就越充分,如江浙地区不但当地就业率高,而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2.3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经营灵活,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主决策,在市场竞争中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用工制度,这使得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最具生机活力和增长潜力的经济成分。据统计,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竞争力,这从浙江温州和义乌、珠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晋江等地区的实践就可以看出,当地县域经济之所以十分发达,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发展较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从下表可以看出,全国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占GDP的比重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高,“百强县”个数也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多。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凡是民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经济体制就越成熟,县域经济竞争力就越强。

数据来源: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概况,http://。

3 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1)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环境。第一,加强政策指导,把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和完善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制定出符合各自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列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的功能,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的服务,加强群众监督,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县域的现状和本地的资源、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信息,给予民营企业必要的支持。

(2)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

广辟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第一,允许建立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额度较小,民营商业银行可以满足民营企业小额融资需求。第二,建立和完善各地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担保体系。由各地政府出资成立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贷款担保,降低有关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第三,各地政府要发挥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3)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既能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要发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按照公司法要求组建民营企业,规范股东的出资行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推动,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二是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法人组织结构,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给予确认和保障。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民营企业要树立和培育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形成完善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政府也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改制的督促和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尚爱英,杜林芝.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价格月刊,2013,(1):60-62.

篇9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协调发展

一、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评价当地县域经济的综合发展实力,评价指标按照系统性、可测性、可比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进行选取,有利于分类指导,挖掘出当地的特色,探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可以分成4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如下图)。

由于部分指标量化起来讲比较困难,在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综合经济实力指标的基础上,考虑到河北省的实际省情和经济普查获取的资料,我们特从中选取了十二个指标作为本次河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X1(GDP)、X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3(拥有发明专利数)、X4(专利申请数)、X5(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X6(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人数)、X7(从业人员中初级职称人数)、X8(第二产业增加值)、X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10(第三产业增加值)、X11(R&D经费支出)、X12(财政总收入)。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

1.河北省县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河北省县域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体来看,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提高阶段,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04年,河北省县域总人口5610万,实现生产总值6166.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56亿元,分别占全省总数的82.4%,69.8%和45.8%。与2003年相比,全省县域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1.6%,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增长了11.1%和15.5%。从总量上来讲,河北省是县域经济大省,但是从人均方面和竞争力的角度来讲,县域经济竞争力普遍偏低。

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分析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对河北省136个县(市)数据(数据来源于2005年河北省统计年鉴和2004年河北省经济普查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KMO统计量为0.842〉0.7,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好,再由bartlett球形检验,可以知道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所以因子分析的适用性通过。表2

由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可知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4.912%≈85%,基本可以描述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水平。

表3

由表3可以知道,第一个公因子在国内生产总值、二产、三产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总收入和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都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经济资源因子。第二个公因子在研发经费支出、从业人员构成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因此定义为人力资源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专利申请和拥有专利数指标上有较大载荷,定义为科技资源因子。这三个因子的顺序也较好的体现了其代表的因素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和地位,也是比较符合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和评价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们采用了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根据系数矩阵将三个公因子表示为12个指标的线性形式。因子得分函数为:F1=0.238X1+0.196X2+

0.010X3-0.033X4-0.038X5-0.069X6+0.013X7+0.237X8+

0.183X9+0.213X10-0.231X11+0.035X12:F2=-0.141X1-0.091X2-

0.067X3-0.010X4+0.301X5+0.355X6+0.226X7-0.153X8-0.087X9-0.104X10+0.520X11+0.006X12:F3=0.011X1+

0.021X2+0.533X3+0.530X4-0.067X5-0.068X6-0.011X7+0.017X8-0.053X9+0.010X10+0.035X11+0.008X12。

3.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结果分析

为了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各县(市)在3个因子上的得分以及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得分值Y,即:Y=(59.740F1+14.669F2+10.503F3)/84.912=0.703F1+

0.173F2+0.124F3。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其中前二十强大都分布在唐山(7个)、石家庄(4个)、保定(3个)、廊坊(2个)、沧州(2个)、邯郸(1个)、邢台(1个)下辖的县(市)。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征

1.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域分差比较明显

这主要体现在“一线两厢”上。在全河北省二十强中,“一线”上的县(市)就有16个,是我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较优越,县域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培育出了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凭借着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走到了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面。而在后二十位中,共有16个分布在“两厢”的地域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个地域带上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设施不畅,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县域综合竞争力不强。

2.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化是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前二十名中几乎包含了河北省大部分的县级市。这些县(市)多为省内的工业大县和农业强县,且多为工业大县。比如迁安市、武安市、遵化市、任丘市等。也有农业大县,比如隆尧县,通过方便面带动了县域农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城市化、工业化合作强农业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3.地区内县域发展程度差距较大

由于区域内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优劣使得地区内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也比较大,这也必然影响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保定市和邢台市。在这两个地区中,既有排名二十强的县(市),也有排名后二十位的县。县(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地区内存在着巨大差距,一方面会引起社会资源分布的进一步不公平,呈现所谓的“马太效应”,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吸引的投资越多,发展越快;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投资越少,发展越受限制,从而影响了各县(市)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引发社会矛盾。

4.发达县(市)的发展指标因子不均衡

从综合竞争力的得分来看,发达县(市)的经济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是有些县(市)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其经济资源因子、科技资源因子和人力资源因子之间并不平衡。比如迁安市、武安市和隆尧县的人力资源因子排名都比较靠后。三河市、辛集市和定州的科技资源因子也都排到了全省的最后。这说明发达县(市)应该特别注意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缺陷。

5.倾斜性政策是竞争力弱县发展的策动力

在全河北省136个县(市)中,处于竞争力弱县的大部分是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张家口地区,更是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加快当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对于具有潜在竞争力优势的竞争力弱县,比如在人力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唐县、昌黎县和科技资源因子得分比较高的景县等,尽管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上较低,但都有较大的潜在竞争优势,对这些县如果实行倾斜性政策更容易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1.三大战略性原则

(1)总成本领先战略原则。成本领先要求有条件的县域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提高工业化集中度,形成规模经济,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控制成本与管理费用,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无谓的成本费用。以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在县域竞争中形成了相对优势。

(2)差异化战略原则。差异化战略是将县(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省范围内或全市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不能形成那种“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要依靠特色来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3)专一化战略原则。专一化战略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突出主体,抓主要项目,以便形成相对优势,靠主要产业来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战略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经济正较差的县,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来促使全面发展,所以专一化战略可以正好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2.具体措施

(1)发展县域经济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重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经济的强弱上,因此要提升县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要敢于开拓思路,增强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从思想上切实加强对发展经济的认识。要解决河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低、结构单一的问题就必须推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养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所有制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

(2)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是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是县域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进行智力投资和科技投资,增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研发经费的投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技兴农的培训,提升县域智力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

篇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城乡发展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要明显落后于城市。此外,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水平较差,也直接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进行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如何有效提供经济支持,这也就成为了现阶段财政部门所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金融需求量不断扩大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村的经济在近年来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而在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县域中的资金投入不足,并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难以得到顺利进行,并制约了我国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县域金融需求结构朝着多样化发展

随着我国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使得有利于县域经济的个人、企业以及机构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并共同促进了我国农村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农户、一些大型的农村企业以及农业产品合作社等。这些组织的出现,也使得农村经济主体的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其经济主体的构成更加多元化,因此对于金融需求的结构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金融环境较差

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环境比较差,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进行不断的加强,并且来达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效果。

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

(一)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机制的不断调整,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其对于县域的金融体系工程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使得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难以充分满足现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在县域范围内的银行规模都比较小,因此在银行信贷方面一般也只是提供一些小额贷款,这就导致该县域中的一些企业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信贷资金支持,并导致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资金难以得到顺利流转。而县域经济中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的不足,也会阻碍了当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提升。

(二)县域资金朝外流出现象严重

要想进一步提升县域的经济水平,就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措施,来达到县域经济增长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县域的资金不仅没有充分投入到该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反而朝外大量流出。我国现阶段的县域金融结构业务中,农村的存款量每年都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能够真正使用在县域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量也没有随之增长。资金的大量外流,也导致了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并且无法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来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一个完善的县域信贷环境

在我国县域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县域企业或者个人采用了不合理的方式,来逃避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此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而对于一些恶意逃避县域金融结构的债务问题报以纵容的态度,这样就导致了县域金融机构中的贷款债务越来越多,并严重制约了我国县域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县域经济运行条件以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环境变得越来越差。因此说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县域信贷环境,才能够促使县域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给该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对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一些针对性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

为了充分发挥出县域金融结构的作用,并为县域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就需要各个区域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专门的信贷政策,并且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信贷的资金投入。借助于不断扩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加大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等方式,就能够进一步县域金融的服务质量。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大县域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也就需要当地的财政部门降低金融机构的服务标准、提升县域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加强县域中金融结构在服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扩大我国县域经济的服务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现需要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结构的外部环境,并对该县域代化的金融产品,并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并打造出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供求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并打造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服务平台。一个良好的金融秩序。

(二)充分加强金融结构支持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四)提高金融的服务水平

我国财政部门应当积极鼓励一些金融机构,来将县在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域资金投入到县域自身的发展上面,并且借助于相关的各个银行部门加强对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贷款业务,来实现资金在县域内部的良好循环。同时在遇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这三者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构造到想要将资金从县域经济体系中转移出去的行为,相关出一个金融对接的平台。此外在为了促进金融支持的服政府部门也需要对该行为进行及时的遏止,只有这样才务水平,就需要进行金融服务体系的针对性构建,并需要能够加强对县域资金的保护力度,并确保在县域经济发加大对县域经济中有效信贷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够进展的过程中拥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持。此外,当地的财政部一步提升该县域的金融服务质量。此外,金融机构来需要门还应当进行优惠政策的合理制定,来进一步提升金融将该县域经济的改革创新与规避金融风险等措施有机的结构对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将更结合在一起,并构建出一个健康安全的金融服务环境。多的资金吸纳到县域的经济建设之中,并能够促进县域结束语的投资项目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还需要对当地的担保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其对于国民公司风险补偿机制进行改进与完善,并提升金融机构的经济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资金抗风险能力。必须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重视程度,并做好金融支持县域

篇11

[关键词] 县域 经济 发展

一 、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性”,即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1.区域性。包括经济网络的区域性,即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大网络中的小网络;经济运行的区域性,即征税、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有些是在县区域范围内进行的;经济优势的区域性,即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县域经济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包括产业部门优势和产品优势等。

2.综合性。县域经济具有类似国民经济大系统的综合性特点。既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又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物价及教育、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是综合各产业各部门乃至社会单位于一体的国民经济小系统、小网络。

3.层次性。县域经济还可以分为乡村经济层次的基础层,乡镇经济层次的中间层和城镇经济层次的中心层,县域经济实质上是一个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网络。

4.开放性。县域经济具有开放性,是开放型经济。这是由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属性所决定的。由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县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与梯度。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以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与外界进行广泛的交往为前提条件。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支撑点,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发展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商品的扩张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我国的经济市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2.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县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新农村建设就会失去动力支持,因此,建设新农村,应当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县域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才有重要依托和牢固支撑。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措施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国家政权组织得以稳固的可靠保证。因此,我们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借助各个方面的力量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1.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工业,逐步实现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出工业化,大力培育县(市)属企业,通过新型工业化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工业的增量。 一要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突出县情和自己的特色,建立科学的县域工业发展规划。二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工业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县域工业,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三要通过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改变县域初始工业的粗放生产和经营,积极推进信息化、生态化产业发展,有效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四要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引导,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服务体系,形成全社会重商、亲商、爱商的良好环境。

3.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推进乡村城镇化。乡村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保证。城镇化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壮大一批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在推进小城镇建设中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强镇、强村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强村集聚,优化农村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城镇化建设,还必须积极推进现代化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就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计、审计等市场中介服务,努力提高县域经济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此外还要制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和各项社会文明创建工作,加大城镇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功能。

4.加强人才培养,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工作,充分利用各类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经济加快发展。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消除人才引进中的区域、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使所需要的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要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高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加快经济发展紧迫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之中,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12

关键词:县域经济 发展 差异 特征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探讨。从横向来讲,县域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地区经济各方面综合的发展概况;从纵向来讲,县域经济则是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及增长潜力。研究县域经济,能够更好的把握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稳步发展的格局与进展,进而为中长期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合理、可靠依据。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特征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演变差异

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主要表现为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核心及凝滞的都市边缘、乡村工共存;在新兴的经济发展地区,核心――边缘结构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演变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从国家宏观层面而言,我国中、东、西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经济差异及南北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突出,尤其表现在东西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目前,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明显多于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个体,而这些较高发展水平的县域经济体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经济体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经济辐射作用不明显的地区等。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同地区差异明显。

从地方层面而言,各个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内部发展差异表现明显。如江苏省县域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次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位于苏北地区。表现出县域经济集聚性特点。总之,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带县域经济空间发展尚未形成多层次、网络化格局,县域经济间实力高低错落分布,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总体上而言,县域经济仍呈“增长极”发展模式。

(二)县域经济发展局部空间演变差异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演变差异,主要是指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发展地带的省际、省内性差异。其中省内差异是构成全国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的重要部分,它对于全国整体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调控是巨大的。因而,全国各城市带有着地理空间边缘联系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县域经济表现出地理空间的集聚现象;但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低水平的县域经济空间集聚效应却明显增强,形成相对固定的县域经济聚集区域;发达地区经济极化现象明显,极化作用在整个县域经济作用中占据主导性地位,但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够形成带动于辐射性作用;整体而言,县域经济差异在明显缩小,区域间的空间极化作用在削减。

二、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

县域经济发展时间差异演变特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由区域经济绝对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相对增长速度两个指标来衡量的,参考人均GDP相对发展率与人均GDP平均增长率,得出全国现有经济增长水平下,县域经济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仍然有明显差异,最高县域经济增长值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值之比为两位数;通过对最高县域经济增长体与最低县域经济增长体之间的研究可以发现,拥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县域经济发展较快,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则为基础薄弱的地区;各县域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地区大致处于核心经济圈辐射范围之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展为经济次级增长极。

三、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措施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定位城市功能

结合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以突出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城市功能做出合理性定位。各县级单位要在遵循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现有经济发展规模与状况、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做出相应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以更好的实现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及优化开发区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合理定位城市功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促使各个区域承担不同的发展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县域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城市发展力度,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格局建设目标;以信息化、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要继续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做强、做大本地区的特色产业、支柱性产业,借助于区位优势,加强城市的开发力度;对于有着特色资源的城市,可以着力开发其特色资源,招商引资,走生态产业链的经济发展道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增加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增强城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城市经济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县域经济呈现空间与时间的发展差异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发展速度不均衡、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对其周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差,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因而必须加强中心城市经济的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篇13

这几年,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2006年,我国县域GDP总量达到8.81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8.10%。同时,以百强县为典型的一些发达县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亮点,对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无疑会起到一个相当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县域经济产业层次的极端低下性;农民增收的极端困难性;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诸多盲目性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持续的发展,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即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

工业化水平低是绝大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要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就要富裕农民,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农村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兴工强县”的思想,突出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强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我国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经济,农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根。依靠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农业产业化的特色化、市场化、基地化、高效化等方面做足功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有效解决三农农问题。转移农民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城市化。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着力点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它能有效的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县域经济单位财政力量比较弱,多属“吃饭”财政,没有多余的力量发展经济,而中央财政对县级区域的预算支援也很有限;县级单位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数量较少,投资力量较弱,也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由于多数县级单位地处偏远,市场规模狭窄,投资环境较差,在信贷资金、吸引外资上也不具优势。因此,县域经济只能依靠民间投资的发展。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我国县域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全能县”经济,全能县的“小而全”经济有很多弊端,比如: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难以获得平均利润,难以保证产品质量,难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等等。这些弊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然带来三大后果:低质、低效、慢速。改变“全能县”的经济模式,必须抓住特色这个关键,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每个县域均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要立足资源突出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改造“全能县”,培育特色经济应该与走专业协作之路结合起来。要放弃只想当“龙头”不愿当配角的旧观念,如果能把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甚至一个零件做强做大,都能很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许多成功的企业走的都是专业协作的路子,如英特尔公司并不生产电脑整机,它只为全球电脑整机厂商提供芯片;微软公司也不生产电脑整机,它只为电脑使用者提供操作系统软件,但它们都不失为IT业的巨子。

四、把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一种产业政策

除了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把有组织的劳务培训和输出作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外一个战略产业来对待,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活跃县域经济。劳务输出在许多地方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农民素质不适应,观念陈旧、素质低下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至制约农村发展的另一个瓶颈,甚至比货币短缺的制约还严重得多、直接得多、紧迫得多。还有由于农民对就业信息缺乏,致使外出务工的盲目性,等等。作为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各个环节为劳务输出工作服好务。首先,要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政策法律咨询等服务。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积极与输入地企业加强联系,根据企业需要,开展“委托式培训”和“定单式培训”,实现培训和输出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有可以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较多、就业容量较大的省、市,建立了农民工劳务输出基地及劳务输出服务站,做到输出一地,巩固一地。

篇14

陕西省农业厅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培育县域经济的有效载体和抓手。陕西省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思路,着力打造四大板块的布局规划:陕北要形成粮食、羊子、红枣、设施蔬菜的产业带;渭北要扩增玉米扩种、生猪大县、苹果基地等,形成全国最大的鲜食苹果产业带;关中要扩大优质粮产业和生猪养殖规模,发展高产奶牛核心群及设施农业观光区;陕南要建设无公害稻米基地、扩大家庭养殖、开发新菜种基地。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农业综合开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两大开发”项目的实施要按照陕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部署,实施“万村行动计划”,根据全省低收入村分布特征和产业基础,在相对集中连片的10035个村建设十大区域特色产业带,实现98.95万贫困户脱贫致富。

陕西省中小企业促进局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动机,陕西省中小企业局围绕六大发展重点突破县域工业化:加大传统工业整合改造力度,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配套型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实施行动计划:提升农产品加工,实施百千万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催生小企业,规范工业园区建设,拓展信用担保,扩大招商引资,加强自主创新,推广信息服务。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城镇化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动力,也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载体。陕西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重点推进80个县城的建设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中小城市,优先发展关中地区“一轴一环三走廊”,全面推进百镇建设,抓好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住房保证体系建设。

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县域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统筹协调县域城镇建设用地,建立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推进工业园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城乡住房建设,深化户籍登记制度改革。

陕西省商务厅

推动县域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县域商贸流通业的重点工作包括:大力实施集贸市场改造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产品直采基地工程、县超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出口六大工程。

保障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和完善金融服务支持,加快建立更为完善、宽松、有利于扩大出口的政策环境,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

供销合作社

农村流通是县域经济的大动脉。陕西省计划到2013年,建设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管理先进的大型农村消费品和农资流通企业,发展一批经营规范的消费品和农资连锁农家店,扶持一批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基本建成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和农村流通信息五大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陕西省交通厅

公路交通是县域交通的主体。公路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畅通高速公路,便捷出口通道,完善县域路网,以“扩容、连接、升级、网化”为重点,加快实现交通总量上规模,结构更优化,网络更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干线公路“大动脉”、农村公路“微循环”三网并重协调发展;道路运输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布局,完善运输站场,优化运输网络,增加班次密度,加强市场监管,优化运力结构,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方式,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道路运输格局。

实施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加快交通建设的有效机制。突出规划指导,形成促进交通发展的约束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保障交通发展的投融资分担机制。提高省级补助标准,强化政府投资的导向机制。深化机制改革,建立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建立交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机制。坚持路运并举,建立发展农村公共交通的保障机制。

陕西省财政厅

县域经济是财政之源,财政保障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省级财政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县域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对策和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加大银行资金投入和支持直接融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建立新的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扩大省管县试点范围、适当调整收入划分,建立县区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机制。

陕西省金融办和银监局

金融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保障。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要求,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以民间资金为补充,政策性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为保证,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县域金融体系。力争三年内使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资金需求满足率达到60%以上,五年内达到80%以上。

对策与措施:建立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考核机制,加快金融服务流程再造步伐,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规模,探索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积极扩大农村微型金融机构试点范围,创新金融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积极探索期货市场服务县域经济的途径,积极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继续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