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3 15:41: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大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高中语文及其人文性再思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基础学科呢?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基于感性认识而缺少相对深入的思考。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才对语文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再从经验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小学、初中及其课后获得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基础性往往更多地给我们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其与课程标准是吻合的。
我们还可以先来看这样一段话,其来源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致同学”:在本册教科书中,我们将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给你们带来什么?是思考的凝重,还是情感的愉悦?是思想的自由,还是交流的畅达?……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难题、科学的意义、人生、生死、情感、思想等,哪一样离开了人文?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岂不又正是工具性体现?
所以说,今天我们来理解语文,就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接纳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而对高中语文的理解,亦如“致同学”所给我们的提示:更多的应该是人文性。或者再说得更明确一点,高中语文应当为人生观、世界观处于成型萌芽期的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思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策略再思考
人文性并不是天然地呈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可以考虑如下一些策略: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能够在高中巨大的应试压力中解脱出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奠基。更新教学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且说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在我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是否还存在“思想霸权”现象呢?恐怕不同程度上还是有的(应试形态下的标准答案意识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思想霸权的影响下,人文性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即使萌芽也会被扼杀。所以,要想期待人文性能够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能真正实现,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允许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只要其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其次是对教材的处理。除了教学观念的更新之外,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不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结合人文性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实现来看,笔者以为可以这样理解: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但不是告诉我们一定要怎样做。因此,无论是《南州六月荔枝丹》,还是《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我们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解读;无论是“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还是“秉笔直书的史传”,还是“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我们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而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第三,是注重课堂上的生成。我们说高中语文课的一个精彩之处就是课堂上的生成,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师生推向高峰体验的生成,其中往往又蕴涵着大量的丰富人文因子。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回顾出相当的一部分这样的精彩课堂或者片段,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实也不令人意外,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往活动,而作为教学的两个方面,师生都是具有不同思想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人。由于思想基础不同——我们应当注意到高中学生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也是十分多元的,所以我们的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都能迸发出许多思想的火花;由于思维特点不同,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绽放出思维的花朵。
如当学生面对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时,学生固然能够感受到这是“真的猛士”,也有少数学生基于生命第一的认识,质疑是否需要这样的真的猛士。面对这一质疑,我们应当如何引导?不顾学生实际给学生灌输同一观念肯定是不行的,但面对这样的认识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笔者的办法是重述民国十五年左右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比较那个时代下作为一名有担当的学生,应当在苟活与斗争之间做出怎样的抉择。而当有学生提出“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其他的斗争方式”时,我肯定了他的观点,并指出每个人都有选择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方式,只要于国于社会有利,都是值得肯定并赞赏的。
人文性是一个大概念,内涵与外延都十分丰富,上述策略于大家面前可能只是一种小技巧。尽管如此,作为来自于笔者实践的一点思考,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高中语文课堂上人文性实现的阶段性思考
回首笔者对高中语文课堂上有效实现人文性的一点探索,应当说是有一定的经验累积的。例如在对人文性的认识当中,笔者只是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是非工具的,那就肯定是人文的。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我们的语文从来就不是这种简单的二元组合。再如对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构思如何才能彰显人文性的思考,笔者曾经以为人文可以是一个单独呈现的环节,可通过教学实践我才发现其只有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基于必要的文化背景,才能让学生生成我们期待的人文性认识。又如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我们曾经有过既期待又害怕的心态,尤其是对于人文性而言,我们不知道现在的高中学生会冒出什么样的奇怪的想法,而现在我们知道多元思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光期待人文生成,更能促进我们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人文视野的扩大。
一、反馈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反馈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反馈教学法的概念、原则和具体分类,对这些基本理论的研究关系到反馈教学法能否更好地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对反馈教学法基本理论的梳理,结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总结分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反馈教学法是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不同种类的学科。反馈教学法的实质就是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接受了某一类型的知识或者听到教师的讲解之后会有一系列的外在表现,而教师要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和表现,把这些行为转化为教师高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信息来源。反馈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和调整后再反馈给学生,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更正,便于更好地开展下一次的教与学。将反馈教学法科学合理地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反馈教学法的原则
在实际课堂活动中应用反馈教学法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其一,互动原则。反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活动中所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循环反复的传递,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过程就是互动。其二,情感原则。反馈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无论是信息的输入还是输出,面对的都是人而不是机器,尤其在教学活动中,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同时遇到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时也要及时引导,加强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其三,评价原则。反馈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反馈教学法的分类
反馈教学法主要有正反馈、负反馈、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正反馈就是对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的信息反馈过程;而负反馈则是与之对应的对教学活动起到阻碍作用的信息反馈过程。前者会更好地激励学生,后者则有可能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反馈就是教师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得到反馈信息;间接反馈则不仅仅要靠课堂上的信息,还要借助一些课堂外的信息来进行有效的反馈。
二、反馈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基于对反馈教学法基本理论的研究,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策略。
1.课前反馈――鼓励学生自主预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预习,从而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获得课前反馈信息。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和困难能有大概的了解,可以在正式上课前更改课堂设计环节;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对哪些学生学习比较吃力,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了然于心,便于教师对这些学生给予及时指导。进行课前反馈,能够充分降低课堂失误率,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原文是文言文,涉及一些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教师应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并为学生布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预习。如“关于文章的题目,为什么顺序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而不是其他别的顺序?”“文中四人谈论的内容不尽相同,为什么孔子只对曾皙的言论表示赞同:‘吾与点也。’”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教师能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反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课中反馈――有效的提问促进与学生的交流
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反馈教学中主要的信息来源,教师甚至能够通过学生上课时的表情来判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掌握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中的机会进行反馈教学,通过有效的提问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仅要问有意义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对反馈教学有用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变式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如果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有愧疚之情?”那么学生可能只会浅显地回答:“因为作者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鸡蛋。”但是如果教师提问:“在作者和老王之间的关系中,对彼此的情感是怎样的?”那么学生就会挖掘到老王对杨绛的关心和杨绛对老王的同情这样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3.课后反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
在反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课前反馈和课中反馈环节,更要在课后坚持进行反馈教学记录,包括课堂中学生和教师思维的火花及课堂中出现的缺点和不足,所有信息都会促进教师日后的教学。如果教师能够长期记录下这些反馈教学中的信息,对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重大意义。
(一)在语文课堂讲授中只注重书本内容,忽视了课文之外语文能力的培养。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视学生智力差异,不顾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同一习题的现象较为突出。虽然原因不全在老师,比如学生人数众多,老师无暇顾及,这是老师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笔者还是认为应该对一些有能力的学生因材施教,将他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海洋中去自由翱翔。
(二)教师自身的修养、素质、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学历较低、年龄较大,虽然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培训、进修,但与现代社会实行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标准还有较大差距。而年轻教师,虽然在学识上、学历上好于其他教师,但在教学经验、课堂把握能力、敬业精神上也存在差距。这些都对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形成极大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努力的方向
柳斌在《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要从现在起步,走向素质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个人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实把提高自身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概来讲,分这几个方面:1.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特别是年轻教师,更要广发阅读、深入思考,不能仅仅依靠参考书和教参,授课内容要有变化,要充分挖掘出语文课文的内涵,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可以说,仅靠几册课本和一天一节的语文课,企图就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很难,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这样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这无疑需要语文教师的引领,需要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3.转变考试观念。这对普通老师来讲很难,因为有高考这个杠杠在。但我们可以有限地在自己的课堂上来实施,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尽力地将语文教学自然地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而我们的新大纲、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正式提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余蕾提出的“淡化课文、突出能力、注重运用”的命题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二)把握课堂教学,加强引导,转变学生观念,把学生带入素质教育的新天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与学必须和谐统一,缺一不可。我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必须以教师善教和学生会学乐学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为最终旨归。因此,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话题。笔者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这是引领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2.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语文学科有着以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不同的题材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的思考方向,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才能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3.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具有探究性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当今这个“繁忙”的时代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当然,大家更喜爱接受简略、便捷、高效的生活方法和学习方法。由于科技的发达与互联网的普及,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微”事物,初次出现的就是有着通讯便利的微博,其次是微小说、微信、微影片等各种“微”字号,俨然带领我们进入了“微”时代。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学课程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相应出现了微课程、微型学习等,这些“微”事物都以言简意赅为传播特征,只需我们手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适应当下大家的生活节奏,使得学习变得更简单。显然,微课程也是微时代下的产品。
二、微课程简介
1.微课程的概念界定
“微”字,是一个常用的语素,现在“微”又成为了时尚的语素,“微XX”表明着许多新鲜事物,如微博、微信、微新闻、微影片等。一个不起眼的“微”字在现代社会中开释出了大能量。而各种微事物的呈现,显然让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微”时代,与此同时,教学范畴也呈现许多“微”字号,如微视频、微课程等,当前就有许多人在运用微课程学习。在国内,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首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指出微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为依据,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程的特征
“微课程”是对于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比如要点、难点和疑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课前复习类和新课导入类等)的分析,又或者是因为一个小问题、小故事引发的思考,我们以往的教育是为了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微课程则是细化了这些目标,择其一个小目标而进行计划的。正因为微课程的点小,目标清晰,所以,和传统的教育相比较,微课程的主题就愈加突出。不同的制作方法决定了微课程的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有PPT转化而成的视频,有录屏软件录制下来的视频或音频,也有摄像软件拍摄下来的视频等。然而,不管是哪种制作方法,其主要以视频为主,最好配置音乐、图片、文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微课程针对的对象呈现多样化,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也可是一个小故事、小问题、小策略,还可以是某个习题等等。
三、高中语文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高中语文课堂是一个学习的重要平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对各种繁琐复杂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微课程的使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微课程可以通过视频的模式传播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纳,增强语文的学习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师过度复杂的授课过程,通常会在课堂上浪费大量的时间,使得知识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偏差,甚至有可能造成教师的再次教学,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微课程的使用是很有意义的。
四、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办法
微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微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课程的讲解时间较短,可以在几分钟内通过视频播映的方式对授课内容进行归纳分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使用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微课程的运用就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丰富的知识。
1.PPT式微课程教学
PPT属于一种由文字、音乐和图片共同构成的播放方式,它可以进行文字的标注,音乐或者是语言方面的配音,还有就是图片进行氛围的渲染。这样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它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5分钟左右,不耽误正常的授课,又可以对大概的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有效的总结。
2.讲课式微课程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先进行视频录制,再对视频进行整理和剪辑,汇聚成一个5至6分钟的重点内容的讲课视频,以便让教师进行授课,让学生进行观看,从而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掌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3.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讨论法 成因
当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讨论式教学法是指经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它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新课改的要求和本质呼唤着课堂讨论的实施。
第一,课堂讨论符合了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特别要重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课堂讨论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第二,课堂讨论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质。
高中语文新课改提出了很多方面的要求,它的本质应该是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实质和核心任务。
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阶段,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阶段。因此,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语文学科既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又是重点学科,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既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体现出对学生自的尊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之所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体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的教学法,它是学生合作和探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学生课堂讨论体现了合作学习,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要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他们的思考,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实现有实效的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形成创造型思维。我们应该力争使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是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充满探究的。
课堂讨论的天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哺育其个性,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借助讨论与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谦逊地表达主见、宽容他人的主张、尊重真理、敢于彻底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无视语文课堂讨论这种珍贵的教育功能和人格形成功能,就是放弃了语文教育的真正底蕴。
第四,课堂讨论的优越性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课堂讨论优越性之一就是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课堂的积极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首先应该目标要很明确。在一些课堂讨论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教师的目标概念不是很明确。目标不明确,讨论的再多,课堂再热闹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培养的目标,那就是:我能利用这个教材以及这节语文课的讨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脉。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主要是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作为教师,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处理好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放任自流肯定不可取,更难保证目标的达成度。
二、展现出个性化的思维
新课程理论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但还处在浅层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有实效的课堂讨论就是要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有实效的课堂讨论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的魅力在于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就像一瓶美味的葡萄酒,能引领学生在课堂内尽情遨游。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中一个好的讨论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比如,我在讲解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有了大概了解,第二课时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体现出别里科夫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看待这些“套子”的?假如让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结婚,他们的婚姻会幸福吗?为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很有兴趣,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们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答案无非两种:幸福或者不幸福,便是理由却是五花八门。这样的问题讨论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课堂讨论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有了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氛围。
结语: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通过讨论式教学这一途径,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地践行新课改精神。
参考文献:
1.孙培云.高中语文教育【J】.科技教育.2010(09).
2.孙正君.浅谈语文教育的语感培养【J】,中国教育.2009(11).
3.张敦水.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