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3 14:44: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化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题记:这是我2002年9月参加“汉文化联盟”第二届汉文化资料库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近因人索要,网上未见下载,故刊于此。
原文写作之时,正值google被封,随后又逢“七一”,搜罗资料颇为不便,故文章最后一部分没有最后完成。特别抬出罗先生一文,实行文需要,非谓笔者对此无有所思也。事过境迁,目今焦头烂额,已无心再去“遐想”当年了。载文网上,聊示纪念而已
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大型电子文献资料库的开发和建设,近年来业已成为学术界和相关技术部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个话题中,古籍的数字化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并且,伴随着一些重要产品的发行,数字化的古籍在学术研究中的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而古籍数字化的价值,也正是在这样的使用中一点一点体现出来。
然而,仅就笔者个人的专业应用来看,古籍数字化在技术处理和用户的使用需求之间仍然有一些距离。即拟对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供有兴趣者参考。因笔者对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相关产品了解很少,取例有所偏重,尚祈读者谅之。
一、现状一瞥
目前古籍的数字化可谓“繁花似锦”,除专门的制作公司外,一些单位和个人也投放了不少注意力,并且也确实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兹据笔者涉猎所及,将相关情况略述如下:
(一)丰富多样的文件格式
从文件格式上来看,目前的数字化古籍除常见的txt、doc、html格式外,还有exe、pdf、wdl、pdg、ebk、edb等。
1.exe格式。所见有秦昌荣(秦堤居士)的“家庭百宝箱”系列(含诸子百家、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三种)(中华文史软件网/"TARGET=_blank>/)。另外,北京天安亿友公司(/html/index.htm"TARGET=_blank>/html/index.htm)出品的《二十五史》、《资治通鉴》也包含了这种格式,详见2688阿里巴巴网站(/product/zmkmdefault.asp"TARGET=_blank>/product/zmkmdefault.asp)的“芝麻开门”图书系列。
2.pdf格式。所见有红旗出版社(5051.peoplespace./"TARGET=_blank>5051.peoplespace./)的“家庭藏书集锦”所包含的部分古籍。博库(/default.asp"TARGET=_blank>/default.asp)图书也采用了这种格式。需要pdf格式文件专用浏览器,如Adobe公司的AdobeReader、北大方正的ApabiReader。
3.wdl格式。北京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TARGET=_blank>)开发的电子读物文件格式。所见有博库图书采用了这种格式。它保留了原来的版面设计,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将下载到本地机阅读。需要该公司的专用阅读器DynaDocFreeReader。
4.ebk格式。所见有深圳市百博电子商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百博书城”(bbook./gb/default.asp"TARGET=_blank>bbook./gb/default.asp)图书使用。书籍可在线阅读,也可下载到本地。需要百博专用的图书阅读器。
5.edb格式。北京天安亿友公司开发的图书格式(EyousoftDigitalBook)。
6.oeb格式(OpeneBook)。所见有辽宁省出版集团开发的掌上书房(/bottom/aboutus.htm"TARGET=_blank>/bottom/aboutus.htm)使用,有专用阅读器,也可使用北大方正的ApabiReader阅读器阅读。
7.sep、ifr格式。由书生之家(/zhtsw.asp"TARGET=_blank>/zhtsw.asp)开发的电子图书格式,需要其专用阅读器来阅读。
8.xeb格式。以oeb(OpeneBook)为基础,以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为核心的中文电子图书格式。北大方正的ApabiReader等浏览器支持阅读。
9.pdg格式。超星公司(/"TARGET=_blank>/)开发的图书格式。需通过超星专用的图书浏览器阅读。
10.nlc格式。中国数字图书馆(d-/index.php"TARGET=_blank>d-/index.php)采用的图书格式,需要其专用浏览器NLCReader阅读。
11.基于unicode(通用多于8位编码字符集)、仓颉码、Big5码或其他字符集,以html、xml、sgml等为核心的全方位电子文献全文检索格式。这是目前势头最盛、也显然是更有发展前途、更具实用价值的一种古籍数字化形式。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sinica.edu.tw/ftms-bin/ftmsw3"TARGET=_blank>sinica.edu.tw/ftms-bin/ftmsw3)、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合作开发的《四库全书》标题检索版和全文检索版(/"TARGET=_blank>/、"TARGET=_blank>)、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html/index.htm"TARGET=_blank>/html/index.htm)开发的《四部丛刊》等全文检索版均属于这种形式。汉文化联盟开发的《汉文化资料库》和目前北京大学正在开发的《中国古籍基本库》也应属于这种形式。
此外,笔者还见到有位图形式和多媒体格式的数字化古籍。前者如济南开发区汇文科技开发中心研制、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后者如方圆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书库》(见2688阿里巴巴网站/product/zmkmdefault.asp"TARGET=_blank>/product/zmkmdefault.asp的“芝麻开门”图书系列),包含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初刻拍案惊奇》、《二刻后案惊奇》、《儒林外史》、《醒世名言》、《喻世通言》及《警世恒言》10部古典名著全文,还包含由北京广播电台的播音员配音的唐诗三百首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带联机字典及语音。另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TARGET=_blank>)的《二十五史多媒体全文检索阅读系统》也利用了多媒体形式,该产品除收录百衲本二十四史和关外二次本《清史稿》的全部内容外,还配置了简繁字异体字对照表、古代年表等,附录了《历代舆地图》近2000幅大比例历史地图和张元济校辑百衲本二十四史时所撰《校史随笔》以及《左传》、《战国策》等多部史学名著、清至当代学者的部分辑佚与校勘成果。
显而易见,如此众多的图书格式,显示出中国古籍数字化的途径非常多样。而且,也正是通过这些途径,数字化了的古籍才快速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为广大爱好者和专业学术研究人员所注意。
(二)便捷灵活的传播途径
从传播方式上看,除通过磁盘或光盘等介质进行传播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方式和正在引起人们关注的专用电子书阅读器。
1.网络传播
数字化的古籍大范围进入研究者的视域,应该归功于网络。网上书库、网络全文检索、网上图书馆和相对专业的个人网站相得益彰,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古籍电子文献的不同的使用路径。
网上书库多数属于个人网站。从内容不限于古籍的黄金书屋(现地址/"TARGET=_blank>/)、新语丝网上书库(/library.html"TARGET=_blank>/library.html)、陈清书斋(/"TARGET=_blank>/)、亦凡公益图书馆(sousuo.shuku./"TARGET=_blank>sousuo.shuku./)、中华古籍(/"TARGET=_blank>/)等等到相对专门的国学网站(/"TARGET=_blank>/),一大批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将一些常用古籍搬上了网络,对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和使用需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外,一些专业研究者、学人集体和研究机构也利用网页提供了一些专门的书籍。比如简帛研究(/index.htm"TARGET=_blank>/index.htm)上提供的部分简帛资料、孔子2000(/"TARGET=_blank>/)上所提供的部分儒学原著、《象牙塔》(xiangyata./history"TARGET=_blank>xiangyata./history)提供的几种史籍资料、中华佛典宝库(ccbs.ntu.edu.tw/DBLM/cindex.htm"TARGET=_blank>ccbs.ntu.edu.tw/DBLM/cindex.htm)提供的《大藏经》的免费阅读和下载,等等。这些资料因多数为研究者个人积累或专门机构特别提供,所以常常起到补现有一些大型数字化图书之不足的作用。
与网上书库、个人网站的单纯网页浏览不同,网络全文检索提供了古籍资源利用的更为便捷的手段。除近年来陆续开发的《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大型数字化产品均在单机板之外开发有网络版外,网上目前已有的让读者免费或有条件检索的相关资源大体集中在台湾。这方面,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汉籍电子文献》系列(sinica.edu.tw/ftms-bin/ftmsw3"TARGET=_blank>sinica.edu.tw/ftms-bin/ftmsw3)、台湾故宫寒泉检索系统(libnt.npm.gov.tw/s25/index.htm"TARGET=_blank>libnt.npm.gov.tw/s25/index.htm)、台湾元智大学工学院的“网络展书读”(cls.admin.yzu.edu.tw"TARGET=_blank>cls.admin.yzu.edu.tw)、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线上藏经阁”(/result/index.htm"TARGET=_blank>/result/index.htm)《大正新修大藏经》全文检索等可为代表。相反,在中国大陆,目前可提供网上全文检索的古籍资料寥寥无几,所见仅有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全唐诗线上全文检索系统》(注册后使用,/cgi-bin/tanglibrary.exe"TARGET=_blank>/cgi-bin/tanglibrary.exe)。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发的中药方剂数据库(收录公元960年至今的24种古籍中的全部方剂)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偿检索(/webdkrh1/"TARGET=_blank>/webdkrh1/)。
在中国大陆,目前利用率最高的当属一些网上图书馆。这方面,超星数字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特别值得提起。尤其是超星数字图书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图书馆。它在2000年1月由北京时代超星公司与广东中山图书馆合作开通,现已成为一个由全国各大图书馆支持的庞大数字图书展示推广平台,并已将其数字化方案成功应用于中央档案馆、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医学图书馆、温州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等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其“馆藏”的古籍,集中于“专题图书馆”中的“北大图书馆古籍”,以及“古代文献图书馆”、“国家档案文献库”、“地方志图书馆”等图书馆。而其数量之多,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阅读需求。此外,超星公司目前还在开发自己的e_Book。
2.专用电子书阅读器
专用电子书阅读器(ElectronicReader,简称eReader)是一种手持离线阅读电子书的专用设备,它的开发也是近年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目前已见到一些产品面世。如朱邦复先生主导推出的“文昌电子书”Ⅰ号和Ⅱ号,台湾广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EB-2100”,辽宁出版集团推出的“掌上书房”,天津南开津科公司(/ebook/ebook.asp"TARGET=_blank>/ebook/ebook.asp)开发的翰林Ⅰ、Ⅱ、Ⅲ号,北京青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TARGET=_blank>/)出品的“金博览掌上读”(电子书下载地址/jbl818/docc/libery.htm"TARGET=_blank>/jbl818/docc/libery.htm),等等。
专用电子书阅读器虽然并非专为古籍数字化开发,但因其体积小、容量大以及携带方便、无特殊阅读条件的限制,而相应的电子书籍中又包括不少古籍,其对一些古代经典著作的传播无疑会发生积极作用。
尽管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如网上书库、个人网站的建设),但它们在推进中国古籍数字化上的作用还是不应被忽视。就广大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甚至是专业研究者而言,其对古籍数字化之价值的认识,并非靠专门制作的大型数字化系列图书,而恰恰来自他们简单的网页浏览。
(三)恢宏阔大的开发规模
从上面的罗列中可以看出,中国古籍的数字化主要依赖于学术研究机构(如台湾中央研究院)和学校(如北京大学),专门技术公司(如超星、北京书同文)和出版社(如迪志、汉文化联盟),图书馆(如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并且已经有了不少优秀的成果问世。此外,就笔者浏览所及,目前正在开发的古籍数字化相关工程还有:
1.北京大学刘俊文先生主持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default.htm"TARGET=_blank>-/default.htm)。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工程了。该工程1998年正式启动,全套光盘库共500张,分哲学、史地、艺文、综合4个子库20个大类,范围涉及先秦至民国的重要典籍1万余种并提供多重检索功能,每种典籍有1个通行版本的全文信息,另附1-2个珍贵版本的图像数据,预计全文20亿字,版本图像2千万页。应该说,这个项目具有很好的前瞻性,一旦开发成功,将基本上可以满足文史和其他方面研究者的研究需求。
2.汉文化联盟的“汉文化资料库”(/"TARGET=_blank>/),内容涵盖历代重要古籍,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类,精选底本勘校而成,与单纯的全文检索不同。资料库中包含《龙藏》(部分)、《历代书法全集》(图、文)和“汉文化考证检索系统”,极富特色。
3.中国中医药文献数字化。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项目。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catcm/ys/yssjj.htm"TARGET=_blank>/catcm/ys/yssjj.htm)承担,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及浙江省中医研究院、天津中医研究院等十四家中医药教育、科研单位协作。
4.《历代石刻史料汇编》、《永乐大典》全文检索。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有限公司开发,预计不久即可见成果。该公司亦将地方志的数字化列入了规划。
5.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dloff/"TARGET=_blank>/dloff/)。该工程由中国国家国家图书馆倡议于1998年,2001年10月正式国务院批准立项。目前已成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联络了41家公共图书馆、30家高校图书馆、8家科研机构图书馆、7家其他类型的图书馆和14家技术公司。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宽带IP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资源群,支持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服务。其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发掘历史遗产。
6.“中国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ChinaEducationandResearchDigitalLibrary,简称CERDLIB)工程。该项目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Dr.RajReddy和西蒙学院陈刘钦智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高文博士共同发起,旨在建设面向教育和科研的包含100万册(中、英文书籍各50万册)图书的数字图书馆,由教育部“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归口管理,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共同承担建设任务和运行管理。计划通过4年的时间,建成2个数字图书馆技术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12个数字资源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发出30个左右的大型特色数字资源库。项目中包含了古籍数字化的内容。
7.台湾典藏数位化计划。2001年启动,参加机构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历史博物馆、台湾大学等。
8.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chinesegb.asp#"TARGET=_blank>/chinesegb.asp#)、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亚洲空间数据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主要资助单位是美国罗斯基金。项目目标是建立中国历史时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使其成为中国历史GIS数据的基础平台。这是一种研究性、工具实用性都很强的开发项目,与单纯的把古籍转化成图片或检索文本的数字化不同,也显示出古籍数字化的另外的发展方向。
9.“国际敦煌学项目”(TheInternationalDunhuangProject,简称IDP)(idp.bl.uk"TARGET=_blank>idp.bl.uk)。英国图书馆开发,开始于1993年。项目中包括了英国(并计划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的敦煌文献数字化。目前可线上查看英国图书馆收藏的3万余件中亚写本和印件,以及15000余件残片的高质量彩色图片(idp.bl.uk/IDP/idpdatabase.html"TARGET=_blank>idp.bl.uk/IDP/idpdatabase.html)。
10.“古藤堡计划”(ProjectGutenberg,简称PG)(promo./pg/"TARGET=_blank>promo./pg/),美国伊林诺斯大学文理学院米歇尔·哈特(MichaelS.Hartpromo./hart/"TARGET=_blank>promo./hart/)倡始于1971年。计划对世界上的一些经典古籍进行数字化,其中包含了中国经典、文学、历史和地图等方面书籍和资料的数字化内容(主要为英文),如《论语》、《桃花源记》、《三国演义》等。现可在网络上进行目录检索(可使用中文,promo./cgi-promo/pg/t9.cgi"TARGET=_blank>promo./cgi-promo/pg/t9.cgi)。相关信息可通过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网站下载(ftp:///pub/gutenberg/"TARGET=_blank>ftp:///pub/gutenberg/),另有它还在中国设立了一个限中国境内访问的镜像站(ftp:///mirrors/gutenberg/"TARGET=_blank>ftp:///mirrors/gutenberg/)。
此外,像超星数字化图书馆和地方上一些公共图书馆等也在其数字化图书中不断增添新的古籍,一些古籍研究机构和个人也在工作中将相关文献变成电子文本,也是古籍数字化队伍中的不可小视的力量。
合现在已有的成果而观之,中国古籍数字化规模之宏,形式之夥,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都标示出其良好的发展路向。这些产品的开发,不仅更加有效地保护了古籍,而且在丰富人们的学习资源、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上,无疑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毫无疑问,古籍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更大范围、更便捷、更有效地使这些文献为人们所利用。而由于用户群体及其需求的差异,这个“用”也显示出不同的层次。因此,满足这些用户群体的需求,也应该是古籍数字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这方面看,目前的古籍数字化产品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
(一)选题内容重复,分散了数字化资源开发的力量
选题的好坏直接关乎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在这方面,《四库全书》的原文电子版(图像,济南)、《四库全书》的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以及超星图书馆中的北大古籍等“馆藏”(pdg图像格式),等等,从解决用户的迫切需求上而言,都是成功的。但也无庸讳言,在今天的各种数字化产品中,内容的大量重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重复不仅存在于一些小规模带有普及性的电子书制作上,而且也同样存在于一些大型的数字化工程中。最明显的例子是《二十五史》,几乎现在称得上数字化项目的产品都全部或部分包含了它们。这种重复在人力和财力上都是一种浪费,它提高了开发成本,相应减少了对其他可开发项目的投入。
造成这种重复的原因,除了有些文献本身属于基本之基本的典籍,制作单位需要利用它们以获得基本的用户外,资源共享上的隔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电子文献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上的共享上,这种隔膜对更多更好项目的开发是相当不利的。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列出许多,其大而又大者如《四库全书》原文图像版就有两种,超星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及其他公共图书馆在图书内内容上的大量重复。特别是对后者拥有的数字化资源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合法的利用,使致力于OCR、全文检索引擎等数字化技术和实用工具开发的公司将更多的精力投向相关技术开发,对产品质量的提高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文件格式繁多,造成了阅读和资料提取的麻烦
数字化图书格式之繁多,从上文的相关罗列中就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图书阅读器互相难以兼容,因而给读者带来了许多麻烦。颇为有趣的是,有一个数字图书馆采取pdf文件存储格式,却只能使用acrobatreader去阅读,连adobeacrobat也不支持。事实上,没有一个读者会愿意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七八个不同的阅读器去阅读图书。以笔者个人为例,笔者曾经是许多网上图书馆或书库的注册用户,但因为烦不胜烦,现在常常光顾的只剩下超星数字图书馆了。
不仅如此,由于许多图书采用了图片格式,也给使用者提取资料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当中,超星因其巨大的影响而常常成为批评的对象。笔者无意于否认超星保护版权之努力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但因其相关技术开发不同步,其本应发挥更大作用的大量图书资源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限制打印页数(每次10页)、浏览器所带的截图工具每次只能截取页面的1/4(最新版本已经改成可整页截图)徒自给合法用户(读书卡注册用户)增添麻烦(因为其浏览器的破解版本完全可以破除这些限制),而且其所提供的OCR工具,对当代标准印刷的直排繁体图书的文字识别已经无能为力,更谈不上识别古写作、刻、钞、稿本的文字了。在这一点上,超星以及类似的数字图书馆似乎仅仅把自己定位在为读者提供普通的图书阅读,而对专业研究者所需要的快速检索、并将检索结果直接转换成编辑文本方面还关注不够(超星提供的全文检索工具颇差)。
(三)队伍组织、项目规划单调,导致了产品开发缺乏连续性
在队伍组织方面,多数项目的开发以计算机技术和图书馆人员为主,技术公司和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更多的是因为图书馆拥有原始文献资源。而图书馆本身对馆藏图书的数字化,又常常拘泥于传统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形式,而只是将过去的人工手段转化成计算机通讯(这可能也是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多数采取图片存储格式的一个原因)。在这一点上,现在的一些项目的开发与用户的需求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应该说,在队伍组织和项目规划方面,目前并非没有比较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系列电子化项目、元智大学的“网路展书读”、汉文化联盟的《汉文化资料库》采取的都是专业研究专家与技术人员、图书馆三方合作的方式,使得开发的项目与用户(尤其是专业研究者)的实际需求相切合。北京大学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在设计思路上也采取了这种方式。而超星数字图书馆目前在其浏览器设计中已加入了可由用户编辑专题的虚拟图书馆,使资源开发者与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合作关系,也显示出一种可喜的变化。
在项目的整体规划方面,也有不少可以挑剔的地方。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一个项目的开发至少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步骤:
开发者对自身开发能力的合理评估和发展目标的合理定位-根据前者选择选题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和确定选题-选题可开发内容的信息搜集-确定开发的具体目标(主产品和副产品)-采样-技术处理过程-测试-修改与完善--市场反馈-补丁。
可以看出,从选题开始,项目开发就是一种多方互动的活动。从选题方式上看,单纯依赖开发者自己的想像,或者依赖文献资源拥有者的倡导,或者依赖部分学者的评议,甚至依赖权威的一两句断言,显然都是不合适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项目开发应该根据“什么最需要”而非“是否有价值”(如果考虑到开发公司自身的生存问题,还应该加上“是否能够盈利或具有盈利的希望”)的原则去选定,而专家学者的看法通常着眼于“价值”,这种价值认定又往往因其专业限制而难免有局限。
选题确定以后,对选题可开发内容的信息搜集直接关乎项目开发的连续性。尤其是一些具有“原创”性质的开发项目,其本身所具有的系列开发内容就很丰富。仅我个人所思及,就有这样一些方面:
其一,版本信息(版本类型、年代、版式、字体、刊刻地点、刻工姓名等)。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扫描而得到影象资料而进一步开发。
其二,全部书籍的详细目录汇总(用以满足不能购买整套软件但希望掌握相关信息的用户的需求)。
其三,最常用或极具价值的书籍资料(单行或选编进一类专用书籍中,以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其四,项目中所包含的各类专题资料(用以满足专题研究者需求,或引导一般用户进行相关查询)。
反观现在的一些开发项目(特别是全文检索项目),除了所谓“单机板”、“网络版”之类的“系列”外,在其他方面的开发几乎为零。项目开发者常常抱怨开发出的好产品没有更多的用户使用,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利用已有的开发成果,而再开发出能适应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来?
除以上三方面外,技术处理上的缺陷、成果推广上的迟缓、开发成本过高导致产品价格过高等,也都对成果的更大范围的应用有着一些影响。
三、“我”需要什么:《四库》全文检索案例分析
选择《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作为案例,是因为它是目前古籍数字化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而对它进行分析,只是想根据我自己的使用感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用户究竟需要什么?
(一)信息容量
包含3400余种书的《四库全书》全文检索,无疑是现在容量最大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工程了。虽然《四库》本身因编纂、版本等方面的问题而为学者所诟病,但因其文献集中,而影印本又可以很快解决扫描底本问题,选择它进行数字化在目前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比较一下它和《中国基本古籍库》的工作进度,就可以发现《四库》全文检索在解决用户的最迫切需求上厥功甚伟。《中国古籍基本库》自1998年启动,至今将近四年,尚未见到成型的产品面世。而《四库》前后仅三年就完全开发成功。甚至当初极力反对这项工程的学者,现在也成为它的积极的使用者,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项工程的价值所在。
《四库》全文检索之受到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信息量的巨大。这种情形,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倘若在版本与信息容量上不能兼顾,是选择版本好但容量少,还是选择版本稍差但信息容量大的图书进行数字化?据笔者本身以及所知的一些情况来看,恐怕多数人还是选择后者。举例说来,笔者的一位学友想搜集历史上蝗灾的资料,每日前往图书馆翻阅图书(逐页翻查,苦不堪言),犹恐遗漏,后通过笔者检索《四库》“蝗”字,即刻得4535卷、11329个匹配。由此把节省的大量时间转入资料的考订和搜集《四库》所无之书中的资料,较之其先前的工作方式,优劣判然。
也因为如此,笔者深感已经大大超越同类数字化工程容量的《四库》全文检索,在容量上仍然不能满足要求。比如笔者目前正在进行《明儒学案》的文献学研究,想查证其中的传记资料和黄宗羲摘编的学术资料的原始来源,《四库》全文检索对多数人物无能为力。《四库》中宗教类资料很少,明代著作未收者颇多,而清代因修书时代限制几乎无法利用,这些缺憾都还需要其他数字化项目来补充。
(二)显示模式
《四库》电子版采取了检索结果、原文图像、全文阅读三种显示模式并可快速切换,亦属独创。这种显示模式的确有它的好处。原文图像和全文阅读的精确对应,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勘校关系,可以解决全文阅读时的部分文字错误。特别是对古今字、异体字、避讳字等的关联检索没有达到完善匹配的时候,原文图像在补字和校正错字方面就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诸多问题,汇总如下。
1.检索结果方面
1)单机版的检索结果能打印但不能复制(网络版可以通过网页拷贝方式复制),有卷数、书名而无其他可显示该条资料的内容,使得在缺乏随身携带全文检索的情况下无法与其他的书籍内容进行比对。(这一点在书同文《四部丛刊》的开发中已经得到修正。)
2)检索结果必须通过阅读原文才能知晓具体内容,不能集中显示,也给用户使用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朱子”的检索结果就高达9133卷、37910个匹配,若将此外的“文公”(13180卷,33153个匹配)、“晦庵”(1665、3293)、“朱熹”(1839、4508)加在一起,计有25817卷、78864个匹配。至于“孔子”,更是高达23757卷、111641个匹配。假定每个匹配的阅读时间平均为1分钟(加上复制相关资料、标点,实际一条资料的处理时间远远超过1分钟),每天八小时不间断地阅读,则“朱子”等条资料需要花164天、“孔子”需要花233天才能阅读完毕。如果是通过网络阅读,其麻烦会更大些。(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汉籍电子文献》、陈郁夫先生的“寒泉”检索系统都采用了可以分段显示的方法,甚是便利。)
2.原文阅读方面
1)原文显示上区分正文和注文,一方面将有些并非注文的小字误作注文,另一方面在拷贝时将注文置于页末,颇为不便。(后者在《四部丛刊》全文检索中已经得到纠正。)
2)未妥善解决异体字等关联问题,导致有些文章在拷贝后必须补充大量空缺的文字(四库自带了方正楷体大字库,但并非所用使用者的本地机上都有这种字库,因而在无此字库支持的电脑上阅读和编辑都不方便)。
此两者可举《晦庵集》中一条为例。原文截图如下:
拷贝到相关编辑器中的结果如下(截图):
3.原文图像方面
笔者无意否认附带原文图像的价值,但这种做法事实上造成了产品难以在更大范围推广。《四库》的全文检索安装盘仅16张光盘,而图像盘高达167张,这无疑也提高了制作成本,从而相应带来了价格的提高。国内不少用户对《四库》全文检索心向往之,却最终没有去购买,高昂的价格大概是使他们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检索模式
《四库》提供了全文检索、分类检索、书名检索、著者检索以及“开启当前检索条件”用以修正当前检索的内容。全文检索还可分部、分书或分著者进行,并支持复合检索。而在全文阅读状态下,还可以通过选择当前阅读页面中的文字进行再检索。分类、书名、著者检索提供简单、具体、详细三种显示方式并提供了相关链接以进行切换。此外,在全文检索、书名检索、著者检索中还增添了一些辅助功能设计,分类检索中则包含了部、类、书、目录的层级搜索方式。这些检索方式,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检索要求,使用也很方便,非常值得赞赏。而附加的联机字典、添加笔记、放大镜等工具也颇具实用价值(其联机字典犹具价值,惜释义稍简)。
感觉不方便的地方是:原文的卷次显示于页面的底端,位置不当。有些著作的卷次显示尤有问题。比如别集类明代的一些著作,标成“集部,别集,洪武至崇祯,?…”(?为书名的第一个字),显示了前面一堆无用的信息,而关键的卷次信息却被省略。
(四)检准率
从整体上看,《四库》全文检索的命中率应该是很高的。笔者利用它考证一些概念的演变、人物的生平、古籍整理上引文的查核以及校勘等,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甚至偷闲的时候胡乱检索一些字词,也常常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爱情”两字,检索得159卷163个匹配,虽然其中许多都是两字碰巧排在一起,但也确实有两字连用者。如《礼记集说》“若爱情在心,则声和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九“伏望陛下断以大义,稍割爱情”、《清河画舫录》卷一二上“自亦不堪属目,以徇爱情而已”之类,虽意思与现代的男女情爱邈不相关,亦颇见古今词义之变化。尤为有趣者,现代人通常把历史上的礼制想像得非常可怕,而且似乎历久不变,然检索“离婚”两字,得172卷192个匹配,其事件可追于春秋,而《晋书》即屡屡见“离婚”二字,若辅以其他记载,诸资料内容颇有可判今人认识之误者。
要求《四库》全文检索在命中率上达到完全无误,显然是一种太过苛刻的要求。但从完善产品的角度言,《四库》在检索的准确率上的确还有待提高。由于版本不同,笔者无法用其他的全文检索产品来进行对比,在此仅列举一个事例以作说明。
检索“讲会”二字资料,得36卷、37条。然通过个人所知者复核,发觉《四库》脱漏甚多。比如《法苑珠林》一条,另载于《广博物志》卷
五、《太平广记》卷九九两条未检出;《东都事略》卷一一
四、《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三所载“赴讲,会”条,另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0
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二
五、《伊洛渊源录》卷
四、《二程遗书》附录、《近思录集注》附说、《御纂朱子全书》卷五
三、《晦庵集》卷九八诸条未检出。《晦庵集》检索得一条,但笔者所知另一条《白鹿讲会次卜丈韵》诗(卷七)未能检出,而此诗又载于《江西通志》卷一五
四、《性理大全书》卷七0、《御纂朱子全书》卷六
六、《宋诗钞》卷六0,亦未检出。此外,史部正史类无一条检出,而《旧唐书·萧俛》附萧仿传,《明史》沈懋学、史孟麟、吕维祺传及顾宪成等传赞、儒林传之陈时芳传中均有“讲会”字。一条检索出现如此多的失误,对一个成熟的产品来说是不应该的。
此外,《四库》全文检索中还有不少错字,也影响了它的质量。(《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允许用户在本地机改正错字,值得提倡。
应该说,《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的开发,为中国古籍的大规模数字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虽然从用户的实际需求方面言,这个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不能要求一种产品完成用户所想做的所有事情,也应该是合理对待这类产品的态度。而正因为如此,《四库》以及类似数字化产品依然为未来的数字化工作留下了很大空间。
品牌标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数字化时代给品牌标志设计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设计方式。通过对从企业品牌延伸至国家品牌的标志设计进行研究,可以深刻领会数字化时代品牌标志设计发展的四种趋势,即个性化发展趋势;动态化发展趋势;本土化发展趋势;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
数字化;品牌标识;个性化;动态化;本土化;多元化
随着数字化科技与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现代设计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的全球化,使得商品日益趋于标准化,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又导致了商品品牌标志设计的同质化。而在互联网数字化的今天,设计审美方式在引导人们的生活趣味,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品牌标志设计呈现出与往日不同的特征。
一、个性化发展趋势
在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商品多样化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个体在社会中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品牌标志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时可见,设计师所呈现出来的每一件设计作品,都与大众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它以各种传播媒介为载体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因此,品牌标志设计在当下不仅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而且是一种潜在的身份与语言。然而,数字化时代的大数据背景带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同质化现象,在这个形形的形式法则里,品牌标志逐渐湮没在浩瀚的视觉表现里。这使得我们不能再以固有的眼光去看待品牌标志设计,而是需要以动态的考察方式,去有计划地更新标志设计,从而根据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情感去突出品牌的个性化特征。法国作家小仲马曾精辟地说过:“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艺术形式,终归是要崩溃的。”正因如此,在设计中所涉及的艺术形式问题,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抛弃保守固有的观念,应倡导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个性化的品牌标志设计新趋势,这样才能在本质上从庞大的数字图像中脱颖而出,为受众群体所牢记。品牌标志设计应该有它的个性化的具体要求。首先,它的设计要与之前的标志形象有较大的区别,这是设计本身需要创新的内在要求。其次,标志设计必须迎合受众群体的审美理想,符合时代精神。我们从百事可乐标志的百年变迁中可以窥见其个性化的特征。通过百事可乐标志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其不同时代的不同风格。从1898-1906年的标志设计来看,百事可乐的品牌标志设计主要以花体为主,色彩以大红色为首选。1945-1962年的品牌标志形式突破了原有的以字母构成的形式,转而使用瓶盖元素,同时启用了瓶盖上红蓝色块的搭配。1962年时,标志的字母更是放弃了花体设计形式,转而使用更加简洁的无衬线字体。1971-2002年的标志设计,可以看出其完全放弃了瓶盖的装饰形式,使用的是带红白蓝的三色球体,除了1971年的标志,其他的英文字都采用简洁的斜体字。2007-2014年的标志更是简洁到了无以复加的三种标准色,放弃了装饰线条与背景,直接采用了三色圆形标志与字体的组合。我们不难看出,百事可乐百年的标志变化,正是社会发展的缩影,从花哨的标志到如今简洁的标志,意味着数字化时代“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成为了大众消费心目中的理想审美要求。百事可乐所要求的是为了迎合年轻的消费人群,因此品牌设计用色大胆。从数字化的传播途径看来,这种个性十足的形式可以令人铭记在心,也便于传播与使用。在突出品牌标志设计个性化的今天,设计形式在传播中的简洁性、易读性尤显重要。因此,个性化作为数字化时代的设计方式,是凸显品牌标志设计的有利方式。
二、动态化发展趋势
早期的品牌标志设计,是以静态的平面设计方式为主,通常通过传统的大众媒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以前的理论研究认为,标志应该是固定不变的,以“看”的单一方式来解读,从而使得观者与品牌标志之间少有互动,而且这种设计理念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改变,它只是以静态的方式维护视觉形象的统一。有学者认为,单一的标志形象重复地进行传播,容易使受众失去新鲜感,并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当来自外界的刺激和我们的预期相符合时(即秩序感),信息量就小;反之,不符合时(非秩序),信息量就大(更具新颖性),人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信息量的大小与新颖性成正比关系,信息传递中越新颖的目标越容易吸引注意力[1]。科技的进步,总是给设计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从图纸上的描摹绘画,再到计算机上的神来之笔,数字化时代的迅猛发展,给品牌标志设计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谷歌公司的标志于2015年进行了一次巨大的改动,放弃了原来使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带有衬线的字体,转而改变成为节点规整的无衬线字体,标志看上去更具有现代感和简洁感。其标志所演示的动画从左向右看,首先是谷歌整体的标志,接着成为粗体的“G”字,然后又变成了麦克风,最后出现了类似音频的波段线。Google副总裁、产品经理TamarYehoshua和用户体验总监BobbyNath在Google在官方博客里解释说,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多设备、跨平台的趋势[2]。从这组标志可以看出,品牌标志设计趋于动态化,它逐渐参与了用户在人机交互过程的体验,而不再像以往的品牌标志那样是一个刻板的形象,只有设计师才能参与它的创造的过程。动态化的品牌标志设计使得受众群体可以以不同的操作形式去接触它,正如这组谷歌动态标志,它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中的新设计形式,受众主体可以通过触摸、声音录入、视觉反馈等方式实现与品牌标志互动。这种动态化的标志符号加强了受众群体的品牌现实感,比起过去的设计形式更令人印象深刻。数字化时代的标志设计是融合了各种传播手段后所展现的动态化趋势,这意味着作为设计主体的设计师有了不同以往的品牌标志设计方式,并且这种方式使设计以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为受众所接受。这样,品牌标志所呈现出的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图形符号,它将以一种动态的、交互的、可感知的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品牌标志设计的动态化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传播手段,它改变了以往主客体的认知关系,更改变了传统的品牌标志设计模式,延伸了品牌标志在数字化时代的新内涵和新意义,它的出现对一个品牌形象的建立、识别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如果将国家视为一个品牌,那么在营销的思维上如何透过国际传播的方式将国家品牌化推荐到国际上并且创造其成为世界级一流“品牌”,再透过运用政治营销方式将这个品牌建构成为一个大众知晓而且具有竞争优势品牌识别系统的“名牌”,这就是所谓的“品牌国家”[3]。在这里,品牌的定义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是产品的品牌,在一定意义上“国家”在国际社会语境上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品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大数据信息,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中的浏览应接不暇。当一个国家以峰会、合作论坛、大型活动出席时,国家的品牌效应就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高速公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一个优秀的国家品牌标志形象,必定是有其本土化的特征,这种特征让一个国家品牌形象鲜明地出现在传播媒介之中,从而让他国公民对这个国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因此,本土化的国家品牌设计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它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文化的现象,更是民族精神和内涵的延伸,运用传统的文化结合现代的形式法则创造出的作品会产生新的时代风格,这也反映出了国家社会的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状态、时代的精神风貌等。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标志可以看出,两件作品都充分地使用了中国元素。两件作品的时间间隔久远,但是从作品形式中可以看出,其设计理念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都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作为设计基础。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采用的是篆体“文”字的设计形式,以舞动的形式突出了人文奥运,同时采用了中国印章的表达形式。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也采用了汉字与人的形态结合,“冬”字采用的也是中国书法体。从两者设计来看都以人的活动姿态定义了标识符号,两个标志都是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天人合一”的延续。从2008年到2022年的奥运会标志时间横跨数十年,数字时代在不断推动向前发展,设计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贯彻设计主题的文化思想却没有改变。从前后时间的发展来看,冬季奥运会的标志并不单纯地旨在强调国家品牌的文化主体性,更是用一种本土化、民族性的情感去涵盖标志本身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去表征无差异的、多元的、共融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冬季奥运会的标志设计上“冬”字采用的五环的混合色彩,象征我国的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即在立足于本土化的设计内涵上,让不同受众在不同文化层面上有不同的解读,五色混合的“冬”字可以看出在强调自身文化的前提下,也尊重了不同地域的人共同来参加冬季奥运会。国家作为世界关系中最大的品牌,其品牌标志设计是通过不同事务活动的筹办向他国传达本家的理念和文化。所以,国家作为品牌在数字时代的层层联网传播中,就显得意义重大。
四、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既然国家作为一个品牌,那么现代国家品牌设计就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它提倡的是设计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然而这种多元化并不是设计形式上的多元化,而是品牌标志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解读。在数字化时展背景下,国家品牌标志设计需要运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在当下数字化语境中呈现出人们对一事物共识的有机融合。因此,多元化的国家品牌标识设计是一条超越以往传统、充满着多种解读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设计之路。同样作为奥运会的标志设计,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标志和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标志,两个标志所采用的都是极为抽象的设计手法,有别于中国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标志设计手法。这两个标志并不能从标志形式上解读出具体的含义,它的设计形式扬弃了标志的纯粹象征意义,转而以数字和色块等抽象的手法来塑造两国的国家品牌标志,体现出文化上的多元性解读。它并没有立足于自己国家的文化进行设计,而是一种有别于本土化的设计形式,它完全抛弃了各自的本土文化,取而代之的是数字时代所流行的普遍观点以及流行文化,体现数字化时代对现代文化的诉求与包容。这种设计形式,可以说它是属于英国的、属于日本的、属于美国的,也可以说是属于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数字化的今天,互联网不只是伟大的科技创新,还把人类引向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核心要素是人际关系的改变,开放、共享、合作、协同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特征[4]。互联网作为国家品牌的传播媒介,品牌标志设计以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呈现,这种去文化的设计方式,迎合了当下互联网数字时代所倡导的设计理念。
五、结语
无论如何,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时时刻刻影响着品牌标志设计方式的转变,从企业品牌标志设计到国家品牌标志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动态化、本土化、多元化的趋势。品牌标志设计要顺应时展的需要,在设计思维上应有相应的变化和突破,以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而不是停留在以往的模式与思维上。数字化的发展给予品牌设计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者:林汉铮 温宏岩 李于昆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金军.标志设计的关键——记忆点[J].装饰,1996(6):59-60.
[2]嗨豆壳科技资讯.Google今日全新动态Logo(gif动画)[EB/OL].
【关键词】档案管理 档案数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带动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在档案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数字化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档案建设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的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
二、作用
档案的数字化可以节省档案存贮空间,缓解库房压力,也可以减少因对档案原件频繁使用而造成的磨损,妥善解决珍贵档案文献的利用问题,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尤其是珍贵档案的保存。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内容
简单来讲,数字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存储、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相当于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规则”,对于确保计算机管理的档案信息和网络运行的安全、畅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基础设施建设。指档案信息网络系统和档案数字化设备。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只有建设先进的档案信息网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三)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管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的安全等方面,它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集中体现了档案信息建设的效益和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
(四)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形式包括馆藏档案目录中心数据库建设、各种数字化档案全文及专门数据库建设。
(五)人才建设。包括档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特别是既懂档案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主要应该由以下五个要素组成:法制标准保障建设、基础设施保障建设、组织管理保障建设、安全技术保障建设和灾难恢复机制保障建设。该体系以法制标准为重要手段,以安全基础设施为基础,在整体安全策略和安全组织管理之下,采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安全技术,制订统一的备份恢复策略,建立完备的综合防范机制,以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可靠、有序、高效地运行。
五、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结合先进的技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一)物联网。在档案领域,物联网作为新技术在档案领域被应用于不同层面:
1.互动式档案馆。传统的档案馆展厅都是简单的展览模式,参观者只是被动地看看展品和简要介绍。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建设互动式档案展厅,使传统的档案馆变为互动式的档案馆,参观者可以利用手势与实物档案进行互动,甚至能让档案开口说话。2.烟雾报警系统。档案库房安装烟雾报警系统,采用分布式物联网可以实现对大楼不同区域的气流、温度等的全分散监测与控制。3.档案库房管理。在未来的档案库房管理方式中,库房中的每件实物档案都携带一个RFID标签,该标签存储实物档案的存放地点、来源、背景信息、内容概要等信息。通过物联网就可以掌握每个物品的准确位置及每一类型物品的数量、内容等相关信息。4.3D虚拟现实。档案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供全三维、逼真的数字档案馆场景。用户可以自己控制在场景中游走的路线,可以与虚拟档案进行互动。5.移动办公。适于物联网应用的GPRS/TD/WSN(无线传感器网络)融合网络构建,随时随地都能利用移动终端上传、查找档案信息。
(二)云计算。网格技术很早就受到了档案界人士的关注,云计算是由网格技术发展而来的,这是云计算受到档案界人士青睐的原因之一。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云计算技术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其优点突出表现为:一是经济实惠。可以降低用户电脑的成本,减少维护费用。二是超强的计算能力。云计算中的所有计算机会运用各种不同方法,搜索众多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完整的搜索结果。三是数据安全性强。在云计算中,一台电脑的崩溃不会影响到数据的存储,因为云会自动备份存储数据。四是以服务为中心。云计算的用户不需随身携带文档,只需一台计算机,连接到网络即可获取到相关的信息和服务。
(三)商业性电子文件中心。商业性电子文件中心,是国外档案保管的一种模式,提供五种服务:简单文件管理服务、数字文件管理服务、数据保护和备份服务、文件信息销毁服务、其他服务,通过这五种服务实现服务的全面、广泛、精细、灵活、个性化、设施精良、技术先进和安全。
商业性电子文件中心虽然在国外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文件管理机构,如Iron Mountain和Recall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文件中心。但在国内,纵然已经有此性质的商业文件中心,但绝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仍然处于模糊阶段,对其管理、服务水平和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因此,商业性文件中心在建立之初,要想获得客户的信赖,就必须以服务为根本宗旨,建立一套客户所认可的、比较系统、安全、可行的文件、档案管理服务制度,不断地加强体制建设,研究新时期下的法律法规配套制度,逐步形成我国的商业电子文件中心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何灿;分布式数字化档案馆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07
[2]张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
[3]钱志祥;;档案数字化管理实践[J];浙江档案;2006,01
档案工作应当向社会各界主动地提供科学、系统的档案信息服务,使信息的利用者能更快、更容易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相关档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老旧的纸质档案显然已经不能做到上述服务,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电子文档及影音制品进入了档案领域。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档案的管理、保存、利用也有了新的变化。电子档案及档案数字化的出现更好的解决纸质档案和传统档案工作不易解决的问题。能更好地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更简单、更快捷的信息资源使用服务。
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电子档案,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通常以案卷为单位。这些文件的形成初期就是以电子的形式存在的,没有纸质实体,其以后的管理、保存、利用和归档都是电子形式,直接进行数字化操作。
档案数字化,是要将传统的纸质档案在技术上转化成电子文档,而电子档案不需要转化可以直接用于数字化操作,省去了各种档案资源转换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所以说,更普及的使用电子档案能极大地方便档案数字化的发展。
档案数字化对比传统档案管理的优势在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经济效益。因数字化管理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更为方便迅速,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而造成的纸张和人员的浪费。
2.提高办公效率。数字化档案管理使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询资料变得非常简单,让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提取所需要的资料,尤为便利。
3.增强档案原件保护。将纸制档案转变为数字化电子档案后,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尤其对历史久远的档案材料,数字化处理后无疑是对其更好的保护,另外,通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后,防止了部分档案篡改的行为。
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都在普及使用电脑办公,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逐渐替代了传统的纸质文件,逐步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讯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电子文档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电子档案形式存在。人们可以更快捷方便地查询、浏览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无纸化办公,极大的推动着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发展。电子文件具有操作方便、传递快捷、存储空间小等突出优点,但也会有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如电子文件对软硬件设备的依赖、不能直读、易更改、信息与载体相分离、数据丢失、病毒侵害等都可能会给电子文档的安全保管和长期保存带来很大威胁。随之而来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也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新问题,这就需要有能适应时展的档案管理人员,能够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专业性技术人员。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引进专业的技术人员,以便能更好地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理念。也应该定期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学习新近的专业知识,使之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档案管理的办公化自动化是档案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业人员要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及现代化的办公知识和技能。因档案工作的编辑、修改、传递、复制环节,都跟以往的档案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会给档案管理人员带来新的问题。当克服这些技术上的问题之后,档案工作将会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相关管理人才的引进能保证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高效进行,电子文档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利用是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需要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现行的无纸化办公还处在初级阶段,纸质文档的直观性和法律效力的原始凭据仍是无法取代的,所以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在做好纸质档案工作的前提下,还要做好电子档案的开发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着滞后性。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可以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如档案信息能够以网络形式传递,那将是一座浩如烟海的资料宝库。
为此,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我国档案管理将“跑步前进”,数字化档案必将成为今后档案的主要存在形式。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潮流、适应时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宋彦秋. 电子档案应用问题研究[J]. 经
济,2015,(10):174-174.
[2]刘美静.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及档案工
作的数字化趋势[J].山西档案,2007,(1):
66.
[3]侯朝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发展研究
[J].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2, (90):
110-111.
[4]李新梅. 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J].
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 - 浙江省基层档
案工作者论文集,2013(00):265-267.
[关键字]地质测绘;发展趋势;数字化[Abstract] Tis paper expoun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 geological mapping and other mapping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 a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key support digital problem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geological mapping control survey, an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keyword] geological mapping; development trend; digital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地质测绘
1.1工程地质测绘涵义
测绘是采集、量测、处理、分析、解释、描述、分发、利用和评价,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的一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其具有基础性、前期性和公益性等特点。测绘产品是反应地表上自然人工要素及地理空间的位置属性信息,而这类信息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需要利用与依赖的基础。工程测绘是把工程地区各种地面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及地面起伏状态,用各类图里符号依照规定的比例尺寸绘成地形图,或者以数字表示出来,为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提供必要的图纸和资料。测绘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控制测量,碎步测绘,线路测绘,施工放样,数据处理等
1.2工程地质测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工程地质测绘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六化”和“十六字”。“六化”即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的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十六字”是精确、快速、可靠、实时、遥测、集成、简便和安全。
现代工程地质测绘的发展趋势有一下几个方面。1.以测量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和自动化系统的广发应用;2.基于知识和数据挖掘的工程信息系统;3.从土木工程测量和三维工业到人体医学测量;4.多传感器的集成和混合系统;5.GPS、GIS、RS、TPS和激光扫描系统等多技术集成融合;6.大面积空间数据的快速采集及处理;7.精密数据处理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的数学物理建模;8.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可视化。
1.3工程地质测绘的实际应用
工程地质测绘在公路工程中有很大的运用,对公路工程进行地质测绘的主要目的就是查明公路范围内的地质、地貌、地形条件,同时将区域性地质资料结合分析,从而准确评价公路范围内结构物、隧道、桥梁、路基等的适宜性与稳定性,为公路工程施工点布置、测试及地质勘探提供有效的依据。为公路工程选定一条合理、经济的路线,就必须先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将带状地图绘制出来后,测量纵、横断面,并在图纸上进行路线设计,然后标出路基边坡、纵坡、平面位置,以及对施工起到指导作用。如果有公路跨越河流情况时,则还需要将两岸的地形图测绘出来并对河流比降、河床断面、拟建桥轴面进行测定,从而为桥梁设计方案日工真实的数据。由此可见,测绘工程技术在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方面必不可少,工程地质测绘的使用,不仅使工程更为合理、安全,且体现出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地质测绘数字化的体现——控制测量
2.1控制测量的概念
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控制网,以便统一各局部的地形测量工作,使所测的地形图能相互拼接构成整体,而且精度均匀。控制控制测量研究精确测定和描绘地面控制点空间位置及变化,它是在大地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以工程的建设测量为主要服务对象而发展形成的,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有用的空间信息。控制网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测量误差累积等的作用,是各项测量工作的主要依据。对于地形测图,等级控制是扩展图根控制的基础,以保证所测地形图能互相拼接,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工程测量,常需布设专用控制网,作为施工放样和变形观测的依据。
2.2控制测量的基本任务与组成部分
控制测量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工程、城镇建设和土地规划与管理等,这决定了它的测量范围比大地测量小,且在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方法上,具有多样化特点。作为控制测量服务的对象,在操作过程中大体分为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控制测量的要求有所不同。在设计阶段,是建立于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图控制网;在施工阶段,是建立与施工测控网;在运营阶段,是建立以监视建筑物变形为目的的变形观测专用控制网。
控制测量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和三维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是为测定控制点平面坐标进行的;高程控制测量是为测定控制点高程进行的;三维控制测量是为前两者同时进行的。平面控制网常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三边测量和边角测量等方法建立,高程控制网则常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
2.3控制测量的作用
控制测量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地形图是一切经济建设规划和发展必需的基础性资料。为测地形图首先要布设全国范围内及局域性的大地测量控制网,为取得大地点的精确坐标,必须建设合理的大地测量坐标系及确定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和重力场参数。因此,控制测量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基础保证作用。再者,控制测量在防灾、减灾、救灾及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中起到了特殊必要的作用。此外,控制测量在发展空间技术及国防工作建设中,在丰富当代地球科学有关研究及发展测绘工程事业中,其作用也越发的明显。
2.4地质测绘工程控制测量技术问题研究
平面控制网测量的控制点点位的选择应当坚固而稳定的高大建筑物的顶面或者是土质坚实的地方,这样的选择有利于造标、埋石,同时能够永久保存。标志中心应明显。GPS点一般为地名、山名、单位名等,同时应当向当地人民群众及政府确定。若在统一各监测区有相同的点名应作出区别。高程的控制网的设置范围与平面控制网相互之间是能够适应的。一般监测区建立的高程系统是统一的,采用国家规定的高程基准或高程系统。首级网通常是布设为闭合环线,加密网是符合线路、结点网及闭合环。水准线路多是采纳起止点的简称作为路线的名称,起止顺序根据“起北止南”或者“起西止东”。环线的名称是在环线内的最大地名后加“换”字。水准路线等级的划分的表示应以I II III IV 的形式写在线名之前。水准线点的编号则是从起点路线开始,以1、2、…… 的顺序编号进行定点号的表示
2.5控制测量对地质测绘数字化进程的作用
控制测量是测绘工程的前提,只有在把控制测量做好的情况下,才能开展后续的测量工作。控制测量在测绘地形图,地图,全站仪中都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日常定位如GPS等。
平面控制测量分数字化实测、数字化修补测两种情况。以上两种情况的测绘工程流程都是一致的,需要完成基础控制网测量、图根测量控制、数字化采集碎部是数据、地籍要素采集等工作。基础控制测量是以国土局提供的已有GPS三四等控制测量成果为基础,加密控制网布设为GPS一级网。控制网布设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布网原则。由此可见,控制测量在测绘工程中的GPS定位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结论
工程地质测绘是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勘察方法,当前地质测绘技术已经成为获取空间书籍的重要手段,其发展也为地质测绘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现代地质测绘技术将成为“ 全球化” “ 数字化” 的主要技术力量,尤其是控制测量的发展,对地质测绘数字化进程提供的更加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史彩霞. 现代地质测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前沿,2009,08.
[2]曹玉钧.土地测绘技术的变迁及GPS技术的应用[J].硅谷,2008.22
[3]黄茜,测绘工程新技术的应用及其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7)
[4]贾勇基.胡志胜.浅析现代测绘工程技术发展[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2011(6)
[5]甘宏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测绘事业的必要条件[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0(03)
[6]吴建军.测绘资料档案管理及应用探析[J].地理空间信息,2007(05)
我国的安防数字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城市的安防数字化建设主要集中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建设,主要应用于公安、交通等专业领域和电信、金融等行业领域。 不过,家庭和个人对于安全防范需求的增长,将大大促进安防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家园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对智能安防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
安防行业数字化应用
目前安防数字化主要是内容和服务的信息化,包括图像的传输和存储,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等。就数字家园领域来讲,一个完整的安防系统主要包含门禁、报警和监控三大部分;从产品层面讲,包括防盗(劫)报警子系统、电视监视报警子系统、出入口控制报警子系统、保安人员巡更报警子系统、访客报警子系统、汽车库综合管理系统、与110报警中心联网的报警信号传输系统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单独设置、独立运行,也可以由中央控制室进行集中监控,还可以与其它综合系统进行集成和集中监控。 防盗(劫)报警子系统,一般分为周界防护、建筑物内区域/空间防护和对实物目标的防护。系统的前端设备为各种类型的报警探测器(传感器);系统的终端是显示/控制/通信设备,可采用独立的报警控制器,也可以采用报警中心控制台。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要求实现对设防区域的非法入侵进行实时、可靠和正确无误的报警和复核。漏报警是绝对不允许的,误报警应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限度。为预防抢劫(或人员受到威胁),系统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与110接警中心联网的接口。
闭路电视监视报警系统,一般用于对建筑物内的主要公共场所和重要部位进行实时监视、录像和报警时的图像复核。系统的前端设备是各种类型的摄像机(或视频报警器)及其附属设备;系统的终端设备是显示/记录/控制设备,一般采用独立的视频监控中心控制台或监控报警中心控制台。安全防范用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一般应与防盗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联动,由中央控制室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独立运行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画面显示能任意编程、自动或手动切换,画面上应有摄像机的编号、地址、时间、日期等信息显示,并能将现场画面自动切换到指定的监视器上显示,对重要监视部位应能进行长时间录像。这种系统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与110接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口。
出入口控制报警子系统,是指采用现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在建筑物内外的出入口对人(或物)的进、出,实施放行、拒绝、记录和报警等操作的一种电子自动化系统。它一般由出入口目标识别子系统、出入口信息管理子系统、出入口控制执行机构三部分组成。系统的前端设备为各种出入口目标的识别装置和门锁启闭装置(执行机构);传输方式一般采用专线或网络传输;系统的终端为显示/控制/通信设备,可采用独立的门禁控制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各门禁控制器实施集中监控。出入口控制系统一般要与防盗(劫)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消防系统联动,才能有效地实现安全防范。出入口目标识别子系统可分为对人的识别和对物的识别。以对人的识别为例,可分为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和编码识别系统两类。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子系统外,一个完整的安全防范系统,通常还包括保安人员巡更报警子系统,访客报警子系统以及其它安防子系统。巡更报警子系统通过预先编制的保安巡逻软件,应用通行卡读出器对保安人员巡逻的运动状态(是否准时、遵守顺序等)进行监督,做出记录,并对意外情况及时报警。访客报警子系统是使楼内居住的人员与访客可双向通话或可视通话,楼内居住人员可对楼内入口门或单元门实施遥控开启或关闭,并在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向保安中心报警。
其它安防子系统是根据安全防范管理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如汽车库综合管理系统,要对车库(场)内车辆通行道口实施出入控制、监视、行车信号的指示以及停车计费等综合管理;重要仓储库安防系统,要对建筑物内的重要仓储库,实施有效的出入口控制、防盗、监视控制和管理等。
安防数字化面临发展新契机
随着家庭和个人需求的凸现,安防数字化当前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鼓励。由于安防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对安防产业的发展一直都给予政策上的鼓励。近几年,为了解决民用住宅的安全防范问题,建设部、公安部两部的各位领导十分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曾联名签署文件,要求加强民用住宅的安全防范设施。2000年起,我们国家开始实施“科技创安”工程,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使百姓“居有所安”,以科技手段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安防建设。在北京,2001年起就加大了居民住宅小区、农村地区的安防普及力度,制定了居民住宅科技创安小区达标率10%、力争12%的目标,以及“科技创安小区达标基本条件”的考核标准;在楼房小区中推广楼宇对讲系统;平房区推广既经济又能发挥防范实效的防盗产品;有条件的地区和住户推广联网报警服务系统,开始了安防数字化的普及推广工作。
“9.11”事件成为促进安防数字化应用的重大推动力和转折点。
“9.11”之后,绝大多数美国城市都重新评估了它们的安全防卫体系,而美国政府更是成立了国土安全部,安全防卫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袭击中国,一时间人心惶惶。为减少因接触而感染的概率,政府号召人们尽量少出门,无形之中,却帮了信息化的大忙。躲在家里的人们忙着上网看新闻,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甚至网上开会、办公。而不少社区则在原来的安防设施的基础上,建起了防御“非典”的社区安防网络;这些安防网络在发现疫情时,基本上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报警。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SARS疫情,人们对社区安防信息化有了深刻的认识,这对安防数字化的发展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北京市政府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科技”是一个重要的内涵。在运动场馆和居住环境的智能化方面,安防数字化当然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数字家园”是未来社区的必然趋势,而目前“数字家园”的产品大部分都集中于智能安防领域。可见,安防数字化在“社区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现在,许多买房人都把“安防”系统作为评价房子好坏的一个必备标准,所以在新开发的楼盘中,“智能安防”已经成为基本配置。对于新开发的楼盘,由于没有历史负担,其“安防”系统越来越先进、实用。
可以预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日益临近,数字家园的梦想逐步成真,未来人们的居住环境会更加舒适、安全,安防数字化有着无限广阔的市场前景。
安防数字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安防数字化的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是现阶段,安防数字化还是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目前,影响安防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用户在安防数字化领域的投入还不是很多,这个问题随着用户对安防数字化认识的深入会逐步得到解决;另一个是技术上的局限,主要是远程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的局限。
现在,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本地视频处理的效果已经达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三大网络发展的限制,数字视频的远程传输和处理还难以令人满意。
其次,由于较早前的一些产品和系统采用的是分立的解决方案,所以在为一些老的社区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会出现比较多的兼容性问题。而对于新社区来说,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企业加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 首先,安防数字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大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里,而由于安防领域的特殊性,在一些关键的产品和系统上,必须使用我们自己开发的技术。其次,国内上规模的厂商屈指可数。据了解,安防数字化领域现在有将近几百家企业,但绝大多数规模偏小,有实力进行技术研发投入的厂商更是凤毛麟角。
【关键词】智能小区;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Web视频服务器
视频监控系统是小区安防系统中的重要系统,随着居民对小区智能人性化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视频安防系统的图形质量、应用环境、运行安全可靠性、远程监控、以及全数字智能集成化等性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模拟技术的常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响应速度、智能分析能力、以及远程传输存储可靠性等方面均很难满足现代智能楼宇客户对小区安防系统多功能需求,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已成为智能楼宇终端客户和开发商广泛倾向的视频安防监控解决方案,也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1]。
1 智能小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智能小区安全防范监控系统按照功能和监控地点主要分为小区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系统和住宅安全防范系统两大部分,其中小区公共区域安全防范系统又按照监控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小区周界入侵智能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动车辆自动管理系统、以及火灾等紧急情况救生管理系统,各个系统在数据信息方面具有相互共享和实时互操作等功能,同时彼此间在实际运行时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功能体系。住宅安全防范系统主要住宅智能家居报警系统和房客可视化对讲系统两大部分。本文主要对智能小区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逻辑设计与功能实现进行认真优化研究,通过合理逻辑结构设计,确保视频安防系统中各子系统间具有良好的数据通讯和联动互操作功能,增强小区视频方案系统的综合智能防范功能水平,有效提高小区综合人性化服务水平。智能小区视频安全防范监控系统的逻辑功能组成如图1所示:
随着数字技术在智能楼宇建筑监控领域应用发展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图像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和标准的不断改进,加上电子芯片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制作成本的不断降低,数字视频监控技术在楼宇建筑监控领域得到迅猛发展。视频图像压缩存储技术和网络远程可靠传输技术,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数字化演变的重要技术支持。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是指视频图像信息数据输入、控制、显示、以及存储等环节中,均采用数字化图像压缩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处理速率和传输速度,同时还可以利用现有比较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将所采集的视频图像远程传输到小区远端监控中心,与小区其它监控管理系统进行实时数据通信,大大提高小区综合智能服务和安防监控智能自动化水平。
2 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网络结构
城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动特性也随之加强,提高小区综合安防性能已成为楼宇建筑提高其人性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技术措施。智能小区安防系统在功能设计实现过程中,应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并结合经济适用等方面的原则,从总体结构设计入手,按分步实施方案,构筑具有较强可扩展性和较高性价比的小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2]。从图1可知,智能小区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子系统非常多,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将对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中非常重要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智能小区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全数字视频图像压缩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在功能实现时重点考虑视频图像信号采集和传输质量和设备综合性价比,系统前端设备采用IP网络摄像机和视频线,通过交换机完成视频图像信号采集和对监控现地摄像机的自动化控制功能。系统视频图像记录设备采用全数字化的硬盘录像机,按照相关软件程序要求动态记录视频图像,便于后期查看等功能所用。监控视频数据通过网络连接到中心平台,解码器将图像在电视墙上显示和切换。监控中心通过流媒体服务器,连接所有的IP摄像机,将需要存储的信号转发给存储服务器,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各个客户端电脑和电视墙管理主机需要显示图像,向流媒体服务器进行请求信号,流媒体服务器将视频信号转发给各个客户端电脑和电视墙管理主机进行图像显示。智能小区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知,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转换控制设备是交换机,它采用先进的嵌入式多任务同步分析处理操作系统,将安装在监控区域现地网络摄像机所采集传送回来的视频图像处理后进行压缩。小区监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直观观看Web视频服务器中的摄像机动态采集到的实时视频图像,对于授权用户而言还可以控制现地IP网络摄像机、云台、以及镜头的操作或对系统相关技术参数进行配置调整操作。
3 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3.1 数字网络化功能实现
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交换机,在将视频图像信号压缩后赋予相应的IP地址信息,实现数字信号在局域网和Ethernet网络上的实时通讯。智能小区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支持多用户同步视频浏览、控制、以及录像检索和回放等功能,同时系统还响应来自Web网络视频服务器的报警提示信号,并于其它监控系统进行报警提示信号实时共享功能,触发相应的监控回路,完成对应安防控制功能[3]。
3.2 智能标准化功能实现
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内部相关智能模块,充分挖掘抽取出视频监控系统中视频图像资源中的有用的关键信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智能人性化服务,如:当监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现一个来历不明的物品较长时间地出现在安防监控区域,或发现可疑人物长期徘徊游荡在安防监控区域,以及发现监控区域存在其他异常情况时,监控系统就能通过内部智能模块对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事件进行动态跟踪捕获,并对是否需要介入相关监控措施事件进行智能分析判断,形成对应报警提示等优化决策。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除了具备事前跟踪智能分析预警功能外,还可以对可疑事件进行完善记录,便于事后取证时提高详细准确的视频图像信息,减少安全管理人员搜索录像所需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标准化是数字化视频安防系统另一功能实现要点,通过标准化的规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不同厂商生产设备在网络构建过程中的兼容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扩性,避免系统资料的浪费,有效提高系统运行安全可靠性。
3.3 与其他安防系统的集成化功能实现
全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出了可以实现常规视频安防系统的监控、录像、回放等功能外,还可以与小区门禁子系统、电子巡更子系统、访客可视化对讲子系统等其他安防系统进行功能的集成化,从而形成以局域网或Ethernet网络为核心的集成功能智能小区视频安防监控综合系统。以视频监控为核心,通过视频图像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互操作,构筑数据信息交换和功能联动的可视化小区智能数字化综合安防监控系统,有效提高小区综合安防和人性化服务水平。
4 结束语
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采用了Web视频服务器和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设备,使视频图像传输信号由常规的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综合质量水平,非常适合大范围多功能动态监控任务。但由于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在综合造价方面相对还较高,普及度还有待进一步加深。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以及电子产品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数字化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必将成为视频监控系统的主流,也是视频监控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志新,张少军.楼宇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关键词】 现代医院信息化数字化计算机化
信息化数字化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现代医院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其中医学中的信息技术都是各种信息汇总而成的,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处理那将陷于瘫痪或者举步维艰。比如建成信息化数字化医院,通过先进的网络共享技术,就能做到院本部与外院、院本部与分院、院本部与社区,同时医院本身内部个科室之间也能够进行广泛的联系,做到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平台和运行机制。这样就能实现看病住院体检全城一卡通。这样,患者看病将更加简便快捷,因为患者过去的健康状况已经输入到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医生只要查看这个系统就能掌握所有情况,因此医院服务质量会明显提高。
1 数字化门诊系统优化门诊流量
1.1 多样性挂号系统
如今人们常说,现在大医院的人比大商场还多。医院越大病人越多,因为大医院具有优秀的人才良好而又先进的设备,但是过去大医院挂号难挂专家号更难已人所共知。过去患者为了挂上专家号往往凌晨四五点钟就去排队。而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之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除挂号外,其他事项均可通过电话网络短信和自助挂号机等等实现预约,一周之内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的时间点很快敲定,其他辅助检查也可预约,在方便病人的同时还有效地分流了人流车流,同时也解决了过去门诊拥挤、找专家难的问题。
1.2 门诊医生工作站
医院实现信息化与数字化后就可实现区域内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的数据流动,在流动之前必须统一识别患者的身份,即在区域内建立健康数据中心,这就为医疗卫生信息在区域内共享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健康数据中心即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建立之后,医生只要在工作站内通过刷卡就可实时查看病人的检验报告、影像报告,还可查看患者在其他医院的诊疗记录。同时,门诊用药情况也能实时监控。
1.3 远程会诊
医院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之后就会实现传说中的远程会诊,远程会诊的好处就是能够借助国内外知名医院优质资源,来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因为资源共享,因为数字连接,那么在远程会诊室,主治医生就可通过信息技术与国内外专家共同对患者进行诊治,让患者在本地区就能享受到国内外知名专家诊疗技术。
1.4 统一发放报告单,变被动为主动,提供人性化服务
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将大大节省患者的时间,从前那种病患往返多个窗口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把发放报告单整合到了一个窗口。即便患者不来领取报告单,通过市民健康网还可以查看到自己的检查报告。另外医院客服中心与快递公司联手,室内患者当天就能收到报告单,这些人性化的举措,没有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是实现不了的。
2 数字化医技系统优化服务流程
(1)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就可启用医技检查排队系统,这个系统的好处就是避免了检查拥挤等问题,该系统会排出患者的诊治时间段和诊室,这样既节省了患者的时间也避免了门诊事前的拥挤,同时彻底杜绝了熟人加塞的现象。
(2)通过第三方配送标本,结合条形码技术,检验流程更合理,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后,就可通过检验协作平台、统一接收标本,再结合条形码技术,然后在通过大医院的院本部、分院、社区检验标本有服务公司第三方配送,这样就可以集中总院检验优势,优化检验流程,减少对社区的投入。
(3)建立心电图检查快速网络,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医院信息化数字化后,通过区域性医学影像系统的建立就可更大范围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因为大型医院有高质量的医疗影像诊断技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就能够解决医疗资源偏态分布的技术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
(4)自助刷卡取药,医院排队取药曾经是医院独有的场景,这为医院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带来了压力。但是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医院后这种情况将大大缓解。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医院借助信息技术,尤其是条形码技术,患者不用再到窗口取药,因为处方调配流程已经优化,只要到自助刷卡机前把药取出来就可以了,既节省了患着的时间又缓解了医院的压力。
3 数字化病房医疗护理系统节约医护人员时间
3.1 启用护理电子病历系统
从前手工书写护理记录,既繁琐时间又长,容易出现误差,同时,护士的时间与精力被浪费掉了,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使用护理电子病历系统这些问题都得以解决,而且所写病历既准确有规范,还节约了护士大量宝贵的时间,节约下来的时间就能够让护士更好的护理病人。
3.2 采用无线PDA技术
医院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后,就可以采用这种技术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用这种技术后,护士在移动工作站就可直接采集患者生命体征,迅速完成体温、脉搏、呼吸及各种出入量、引流量的护理计入工作,以往时间长且不准确的工作现在很少时间就能完成,而且准确美观。
3.3 优化医嘱处理流程,提高效益
医护工作站的启用,不但把医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
3.4 输液贴管理及其它
以往惯例静脉输液标签有两种方法,一种手抄,一种电脑打印。这两种方式繁琐且有误差。现在通过使用PDA扫描输液标签,在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的同时还减少了误差,同时大大缩短了时间,原来两小时的工作量现在仅用半小时。
4 数字化社区信息系统使居民居家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医院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后,将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医学检验、办公自动化、移动查房、慢性病病人的实时监测等应用,这样全面的现代化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病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
5 结语
通过上诉分析论证,应用重庆中联软件公司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各方面应用的好处已一目了然,现代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也是大势所趋,而且势在必行。医院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必将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肖琦.《医院信息化现状及前景探析》.职业.中旬,第2期.
(一)传统电影制作方式
从“诡盘”、“活动照片”、“摄影枪”到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电影的诞生就是各种技术发明发展的结果,一直到形成了成熟的传统电影制作方式。这一百多年以来几乎所有电影的创作和生产都一直沿用着传统的制作模式,虽然中间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比如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等的转变,但电影始终没有离开胶片这个拍摄和放映媒介,所以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也就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传统电影制作模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剧本写作、各项计划工作)、影片拍摄(拍摄画面并录音)、后期制作(剪辑、混录、制作字幕和光学效果、底片剪接、合成印片)几个阶段。百年以来的电影创作都是在这种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下进行的,在这种制作模式下生产出的伟大影片数不胜数。在这种制作方式下电影的本体是建立在再现现实、摄影机机械拍摄、感光化学胶片、传统光学洗印基础上的银幕影像,所以电影的本质是通过摄影机和胶片捕捉、在银幕上复制出物质世界中运动物体的视觉图像。也就决定了电影的本体属性是照相写实主义,是在物质现实的复原上形成的影像。
(二)数字化电影制作模式的演进与形成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技术参与电影制作始于 1977 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与其他以往的科幻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充分利用了新的特效手段使其充满了浪漫幻想和传奇色彩。从此开始,电影数字技术一发不可收拾,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一系列杰出的电影见证了这个过程――包括《异形》、《终结者》、《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等。这一时期的数字化特技水平虽然处于初期阶段,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制作更多地集中在计算机技术对影像拍摄能力方面以及数字化图像与电影影像的初步结合方面,但其新颖的内容以及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效果还是给电影本身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旧技术在数字化制作模式中的互补与融合
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是按照线性的创作顺序进行的,所有的效果基本上都只能在最后时刻才能看到。出于各种原因,电影的最终效果与导演的要求常常会产生一些差距,调整起来也是费时费钱费力,于是导致电影成为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数字化电影制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制作方法的顺序性,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制作都可以是同步进行的,各个部门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进行着平行的创作。”数字技术不但可以介入影像记录的全部过程,而且可以不尊重现实影像的意义而创造影像,可以任意改变和调整影像的关系。和传统电影制作方式比起来,数字技术使我们的电影制作过程越来越简单化,实时化,我们可以马上看到画面的结果和效果,也可以马上进行彻底地改变,使电影的最终效果大大提升,也就使这门遗憾的艺术没那么遗憾了。
二、中国电影数字化制作模式的启动与演进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制作走过了跟好莱坞比起来不长的过程,香港和内地的数字化制作电影齐头并进,创作出了一些既有想象力又有中国特色的影片,在技术上做了很多尝试,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个过程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国的电影人结合我国的历史和现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之路。
(一)数字技术融入中国电影制作的初期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内的一些触觉敏锐的导演就开始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电影中某些“难度”镜头的尝试。《秦颂》中“血染长河”的画面就是在电脑中染成红色的,“登基大典”中阿房宫的背景也是电脑合成的,曾经可能以三维动画与真人实拍结合创造国产影片制作历史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最后却因为无力支撑巨额的开支而下马了,还有《兰陵王》也积极运用了高科技手段。从1999年开始,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历程才有了真正起步的趋势。在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部影片都是在这一年投拍的,一部是当年北影厂投资最大,反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过程的影片《横空出世》;另一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斥资 2000 万人民币投拍的《紧急迫降》。《横空出世》一共制作了12分钟的数字特技镜头来加强感染力,上影厂更是因为《紧急迫降》的制作筹资250万美元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后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上影数码。这个阶段中还有一些影片如《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可可的魔伞》、《春天的狂想》等都尝试应用了数字技术。2000年,北影厂和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联合出品的一部关于从宇宙到生命的大型科教电影《宇宙与人》摄制完成,长达45分钟的电脑动画镜头也使它成为当时中国电影中数字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部影片。与此同时,擅长拍武侠片的香港电影业也在步入数字时代。代表作有号称一共运用了 400 多个特技镜头,并且票房获得成功的周星驰的《少林足球》,还有徐克导演的三维动画片《小倩》和当时港片中运用数字特效之最的电影《蜀山传》。
(二)数字化制作方式的逐渐形成与发展
从 2001 年至今,几部大制作高票房的国产大片包括香港电影无疑给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使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制作走入了发展期。首先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为中国电影开启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武侠与数字化结合的道路。中国电影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紧随其后以创造了过亿票房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为中国导演首先做出了表率,其中《英雄》的海外票房超过了 11 亿,这使国内电影人认识到了电影市场化的重要性。而后来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和陈凯歌的《无极》更是以票房的新记录再次证明了数字技术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中影集团的华龙公司、上影数码、清华同方等内地的数字制作公司也迅速地初具规模,并培养出了一些这方面的人才。香港方面更是为大陆做出了表率,《千机变》、《童梦奇缘》、《情癫大圣》等影片都是专门瞄准数字技术而诞生的数字商业大片,而 2004 年周星驰的《功夫》,将小人物与中国传统功夫融合,开创出周星驰无厘头喜剧风格的新纪元。而这些制作大都出自同一香港制作公司――先涛数码。以上这些影片无论在投资、特技比重还是在制作质量上都比前一个时期的迈进了一大步。而国内数字制作力量的水平也随着国产影片的数字化发展而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传统制作模式开始向数字化制作模式发展,目前国内许多电影人都在对数字技术跃跃欲试。
(三)新旧技术在数字化制作模式中的互补与融合
传统胶片在拍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上的优势是数字设备目前无法达到的,三维制作与实拍影像在真实度上的差异更是用肉眼就可以明显分辨出来。所以新技术的使用并不代表在数字化的电影制作模式中就完全看不到传统制作方法的影子,所谓的数字化制作方法融合了新旧技术的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以胶片拍摄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实拍影像和计算机制作的虚拟影像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制作方式。
三、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一)完善数字化电影制作模式
国内的数字化电影制作环节有一些都是空缺,比如国内数字特技是从广告开始起步的,这与国外并不相同。事实上国外在用传统特技的时候已经开始用一些计算机的技术,例如Motion Control技术等,所以他们是很顺畅的过渡过来的。而目前国内在传统的特技手段这一块就出现一个比较大的断档,例如模型技术、特种化妆、机械道具等技术环节都没有。相比我们目前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这种差距更大,某些领域几乎就是空白,所以给我们做底层铺垫的技术没有国外那种沉淀。
(二)制作人员专业化设置
目前国内的摄制组中,由于投资较小所以分工没有那么细,比如特技美术师的职责往往由传统美术师兼任,特技摄影师也往往由摄影来担任,但是由于专职不同这就会影响影片效果实现的质量。所以专业化的分工也会使制作流程更加的专业,从而提高影片的整体制作质量。虽然好莱坞的分工非常细,但是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数字化制作队伍中除了以往的传统职务外基本专业化设置应包括:特效总监或称特技指导、特效指导、特技导演等,是一部影片特技创作的总负责人;特技制片,负责特技制作中总的成本预算、制作周期以及制作流程监督执行的总协调人;镜头画面设计师,为导演提供各种镜头画面的特效创意设计方案;技术指导,是某一类技术的专家或专长于某类技术的技术人员;特技摄影师,是特技影像素材拍摄的负责人;特技美术师,是特技模型、道具、烟火、遮片绘画等设计与制作的总负责人;计算机图形总监,是特技制作中所有计算机成像技术范围内的艺术与技术的总管;数字特技合成师,按创作要求利用合成设备与软件把各种画面素材天衣无缝地混合成单一画面;“三维模型建模师,是承担三维模型人物的特技制作人员;三维模型动画师,任务包括角色动画、场景动画以及人工智能动画等;特效动画师,负责制作计算机图形中产生特殊效果方面的特技制作人员;画面调色师,使影片所有镜头的光影关系与色彩关系合理连接”;软件设计师,解决各软件之间的兼容问题有针对性的研发一些软件;设备系统工程师,维护与保障设备运作正常。
1数字化时代的电视广告将出现设计、制作与创意的飞跃
数字化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昭示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融合已经改变了我们所在的世界。因此,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以电视媒体为展示手段的广告,其核心追求是广告的视觉、听觉与感觉的结合,所以其必然要融入数字化的大潮中,并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具体来说,用数字化的手段对传统的广告设计、制作与创意进行革新,能够带动未来电视广告在形式、内容、渠道方面的多元化进步,从而满足受众、电视媒体与广告主三方的核心诉求。借助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未来的电视广告会更具创意,更具吸引力,不仅可以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而且必然带动广告行业的变革。
例如,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广告,其背景、故事与情节大都在现实的场景中发生,其制作手法多与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类似。也就是说,现在的广告虽然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但是广告的形式仍然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展望未来,将数字化技术手段更全面地引入到广告设计与制作中,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可以创设出难以尽述的场景、情境与氛围,从而搭建出最理想的广告环境,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也为广告主提供了最大的宣传效应。所以,数字化时代的电视广告虽然发展趋势已经显现,但是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的电视广告会更加精彩,更具技术与人文含量,这也是广大受众热切期盼的。
2数字化的电视广告将变革投送路径,增添广告的“情感”
电视广告不是冷冰冰的影像片,而是应该成为一种广告主、电视媒介与受众互动、交流的方式。只有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广告,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也才能真正取得更好的宣传、营销效果。因此,对于数字化时代的电视广告来说,千方百计地增加广告的“人性光辉”与“情感热度”,是未来电视广告能够成功的关键。首先,基于数字化的电视广告未来的投送路径和驱导必然出现革命性的变革,即未来电视广告的播放不仅仅在电视机上面完成,而且可以对接计算机、智能手机甚至平板电脑,真正实现数字化广告一体化。其次,未来的数字化电视广告将透过科技的理论折射出人性、情感与美学的气质,从而为广告主更好地吸引受众、传递广告信息提供更宽阔的通道。由于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任何电视广告都必须透过数字化手段与网络连接才能取得更好的宣传和营销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广告内容“求精,求人性化”的基本原因。好的广告不仅需要对数字化技术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更需要对真情实感与完美人性理念的挥洒。所以,将技术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是数字化时代电视广告发展的本质诉求,也是不可偏废的重要精神。失去了情感与人性化的理念,再好的数字化技术都难以支撑起优秀的电视广告。所以,以投送路径和渠道变化为载体的数字化广告发展的未来发展,很值得我们的期待。
3数字化电视广告资源将重新被调节、配置,引发电视广告的革新
未来的数字化电视广告的重要载体就是数字电视的推广与普及,这也是数字化技术的产物。基于此,海量的数字化电视广告资源将呈现出杂乱、堆积的状态,而随着广告市场和产业的成熟,电视广告资源必将被盘活,也必然引发一次重大的资源调节和配置。数字技术将使我国电视媒介的技术形态、经营形态、经营理念和经营业务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将使我国电视广告资源得到重新盘活。
首先,电视广告类型将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电视广告外,将出现新的广告形式,诸如互动广告、多媒体广告信息等等,这是在传统电视上不存在的。其次,电视机广告的获利方式将发生变化。例如,传统的电视广告仍然可以在免费频道播出,获利方式仍然为广告主的广告费。而互动广告、多媒体广告信息等新的广告形式除了广告主的广告费外,还可以通过受众的收视费获利。当然,这里的广告必须真正符合受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电视广告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主导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就是科学技术,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技术。由于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广告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电视广告全方位的变革,从而引发了电视广告属性的某些变化,这也是我们的期待点之一。总之,基于数字化的未来电视广告,将更快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我们所在的世界。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电厂、电仪系统、数字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TL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数字化仪控发展现状
常规电厂的全数字化仪控技术早在八十年代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而核电站由于核安全保守政策的考虑和对数字化技术的疑虑,全数字化仪控技术一直未得到全面应用,但在某些非核安全相关的领域,还是采用了成熟的分布式控制系统,例如对汽机的控制保护、蒸汽发生器水位的控制等,甚至部分系统,在一个系统内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如我国300MW的秦山核电站的通风控制,其非安全级部分全面采用DCS平台,安全级部分用继电器逻辑搭建。随着江苏田湾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成功投入使用,全数字化仪控技术才开始受到真正关注,在此后的新建扩建项目中,除秦山二期扩建项目继续保留原仪控系统外,其它电站都准备使用数字化仪控系统,如岭澳二期、红沿河都使用了法玛通的TXP+TXS系统,作为西屋AP1000依托项目的浙江三门核电和山东海阳核电,也将采用了COMMONQ+OVATION的全数字化仪控系统。
二、核电厂仪控数字化改造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核电行业仪控数字化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核电仪表控制系统的数字化是当前核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日木福岛发生核事故之后,客观上对核电安全的要求提高,这也给仪控设备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确保核电厂核能发电的安全可靠性成为核电厂仪控制数字化改造的驱动力。作为仪控数字化系统在国内首次应用的江苏田湾核电站,其出色的运行业绩为核电站仪控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实践。仪控数字化系统降低了人为误操作引起的非计划停堆停机的概率,井从软件和硬件上确保了电站安全系统的}高可靠性;仪控数字化系统自田湾核电站投人临时运行至今一直稳定运行,从米发生由于系统软件或硬件原因造成的非计划停堆;与传统的模拟仪控系统相比,数字化仪控系统大大提高了核电厂运行的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田湾核电站的投运,标志着国内核电市场全数字化仪控时代已到来,目前在建的核电站均采用了全数字化的仪控技术。
三、核电厂电气系统
一般核电厂电气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一般核电厂电气系统示意图
输配电系统的设计与机组容量、电网系统环境等密切相关,各核电厂设计会有较大差异。将核电厂电气系统纳人DCS监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特点有:
1、可减少使用控制开关、仪表、光字牌等,降低了事故发生的机率,同时减少控制器占用的面积。
2、DCS监控系统是采用标准化模块集成,降低了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费用和工作量,井且操作简单,图形化显不更直观。
3、DCS系统具有自检功能,大大的加强了核电仪控的安全性,采用数字化运行规程能够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隐患,并且具有连锁保护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其控制。
4、数字化操作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显不、交换与共享。DCS控制的电气装置能够与核电仪控设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成远程操控。
5、智能化的设备终端减少了电缆的铺设数量,降低了核电厂仪控数字化改造费用。
四、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方案
核电仪控系统是核电站“神经中枢”,体现了工业控制领域的前沿技术,可分为模拟、模拟加数字、全数字三种类型,经历了三代的发展过程。火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主要形式包括分散控制系统DCS;可编程控制器PLC;现场,急线控制系统FCS。其中,分散控制系统DCS是火电厂采用模拟量控制发电机、发电炉、发电等的主要系统;可编程控制器PLC是火电厂采用开关量控制用水、用煤、用灰等的辅助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是火电厂仪控全数字化发电控制系统。分散控制系统DCS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完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将这两个系统应用在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中,将核岛、常规岛和部分核电厂BOP系统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以模拟量控制发电机、发电炉、发电等的主要系统;部分核电厂BOP系统的开关量控制可以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系统。另外直接采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打造多变量与节点、串行和数字通信系统取代原有的单变量与节点、井行和模拟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能够实现核电厂数字化智能控制,其中包括的装置有智能仪表、开关、执行器等。
五、核电厂仪控数字化改造研究
1、面对核电厂仪控系统设备的老化问题进行改造
核电厂仪控系统设备老化问题改造无论是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结合还是采用现场,急线控制系统FCS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结合都可以解决设备老化问题,但是经过改造后的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的耐用度和耐久性是两者比较的关键。其中采用,急线控制系统FCS与可编程控制器PLC结合更具有较高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总线控制系统FCS使用控制器数量较少,主要采用现场智能设备,解决了分散控制系统DCS大量控制器老化的问题;总线控制系统FCS的设备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信息传递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不同元器件的相互沟通,从而能够解决设备元器件停产或者更新带来的兼容性问题;总线控制系统FCS具有自我诊断的能力,从而能够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
2、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性能研究
分散控制系统DCS和总线控制系统FCS都可以对核电厂性能进行提高,其中分散控制系统DCS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井为很多核电厂所采用。总线控制系统FCS是采用数字化智能系统,相比模拟信号精准度和可靠性更高。
3、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功能研究
分散控制系统DCS和总线控制系统FCS都具有庞大的核电设备控制功能,但是总线控制系统FCS相对是从现场获得信息,能够更及时丫更全面、更真实。
4、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可靠性研究
核电厂核能发电的可靠性是核电使用的关键环节,在可靠性方面总线控制系统FCS相比分散控制系统DCS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中包括:
(1)总线控制系统FCS的控制环节相比分散控制系统DCS少,所以降低了故障发生的环节。总线控制系统FCS减少了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大部分输人/输出单元和控制站,井且实现全数字化控制减少了数据传输的环节。
(2)具有自我检测和诊断能力,对设备故障具有超前检测、诊断和维护,保证了系统故障的降低。
(3)总线控制系统FCS的设备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信息传递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不同元器件的相互沟通,从而能够解决设备元器件停产或者更新带来的兼容性问题。
5、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运行管理研究
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储存着完整的核电运行数据,井具有实时性。通过核电厂仪控数字化系统能够提高核电厂的运行管理水平,对尤其是对核电运行数据库的分析,其中包括安全性分析、可靠性分析、供电能力经济效益等。
6、核电厂仪控数字化改造经济性研究
核电厂仪控数字化改造对于核电的供应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改造方案上分析,总线控制系统FCS相比分散控制系统DCS更具有经济性。因为,总线控制系统FCS变送器使用数量较少,采用的多功能现场智能设备直接完成对核电厂设备和一起的数字化控制。
结束语
通过对数字化仪控系统改造的阐述可以看出,核电站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科技改造,使数字化仪控系统运行很好地满足了核电站机组生产过程监测和控制、保护的要求,优化了数字化仪控系统功能及其维修过程,保证了机组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为探索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维护和优化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戴鹏.核电厂仪控数字化改造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1.
关键词:行政管理数字化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已经是日常行政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办公自动化”这个概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不论是在政府的数字化改革方面,还是学校的教务行政管理方面,或是工程领域方面,计算机网络的数字化、信息化在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1什么是数字化信息管理
数字化信息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简言之就是用数据说话,将日常的信息、知识等内容以数字化了的电子信息格式进行存储和管理。同时,人是数字信息管理的主体,这些数据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与传统信息管理中,信息采集质量不达标、管理方法不规范与分析信息不全面而导致决策失误阻碍社会的整体发展相比,如今的数字化管理,信息更全面,更准确,更快捷,使决策者对事态发展了解的更透彻,大大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
2数字化信息的优势
相比之下数字是人们所熟悉,更容易被接受与掌握的知识之一。人们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易于操作。所以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追求高效率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数字的客观性以及公正性,它对事物本身的特质与规律能有更加直观的反映。
数字被全球人民所熟知,消除了语言障碍带来的不便,更加便于各国间的沟通交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数据的记录、统计、计算、分析的速度越来越快,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由于数字的准确性也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并且数字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上到专业权威人士下到平民百姓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数字打交道,所以数据不论在什么阶层都能被理解接受。
3数字化信息的应用
3.1在政府机关的应用
政府部门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为了提供给大众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政府机关也在不断地在行政改革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政府的数字化改革为政府效绩提升奠定了基础。此次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政府机关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信息管理的关注,使信息更加透明化,便于人民的监督。传统的办公以纸张为媒介,效率低、成本高、管理不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老化,字体模糊等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不利于信息的保存,也不利于之后的管理者对信息的利用参考,阻碍了政府行政职能有效的发挥。
如今的数字化信息管理,不但降低了纸张利用,对环境保护事业有所帮助外,还有利于信息的长期保存与利用,对之后的管理者了解前期发展,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供了信息支持。为实现信息高速路的建设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府机构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就能够实现管理和服务大众的工作,利用网络技术讲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配置和进行评估。这样一来,不但便于政府的监管和整治,也推动了民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3.2在教务管理方面的应用
当我们迈进21世纪的大门,数字化在社会各个领域被广泛地应用,其中包括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已初见端倪。数字化信息管理的普及,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体的有效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也深化了管理流程的优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和科研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深远影响,是校园改革与发展方面的中流砥柱。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呈现趋向信息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工作重点。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呈现出个性化、服务化、智能的发展趋势。
3.2.1强调以自主化与个性化定置的学习方式
由于现在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服务的主体由教师转为学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作为中心。而新时期的教育主体是学生。在信息管理建设方面,无论从硬件、软件系统还是教育教学资源方面来说,都从重视教师教转为了重视学生学。将原来的管理教学软件逐步变成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定置学习模式的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因材施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空间。
3.2.2从硬件建设转向以应用服务建设为主的信息管理平台
校园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主要内容为网络工程建设和信息系统工程建设。过去只注重了网络硬件设备的建设工作,例如,校园网络建设、计算机设备等配套设备的购置,却忽略了信息的应用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本质目标。就算投入大量资金没有发挥信息的应有作用,不但严重浪费投资也对教学服务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信息应用服务充分发挥作用,才是当代校园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3.2.3提高教育软件的智能化水平
如今,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足以满足于人们不断提高的对教育资源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应运而生。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将各种信息资源转化成知识储备,这样一来更有利于知识的产生和获取以及对其进行重新利用。知识管理在各个高校的运行就是将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转化由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集合。并且知识是开放式地提供给学生,且由专门人员负责定期的维护与管理,从而实现了知识的高速传递、普遍利用与共享。
学校的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涉及到计算机科技、网络技术应用、通信技术传播与软件工程开发、项目有效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有着投放资金多、建设开发难、运行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参与人员多等特点。由此可见,在建设信息管理平台之前做好项目分析和前期规划设计的工作,从大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以保证信息的标准化和有效的信息用户管理。
由于信息管理中心建设是周期比较长的大型系统工程。因此,为了保证整个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建设过程必须有统筹完备的安排计划,并且逐一实施,分步进行,以确保项目妥善完成,将失败的风险尽量降到最低。
由于信息是个大的网络结构,所以我们要努力将各个应用系统互联互通起来,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形成信息孤岛,而导致建设工作一次次重复进行,这样不但消耗增加,而且严重影响了信息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控制和操作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这在大多数时候取决于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人员结构、道德素养和技术水平能力。一个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既了解这些信息资源的核心内容及其交流的整个过程,又懂得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并能掌握适用于各种信息的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形成一个好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要求其必须能灵活地运用到各个方面的理论知识,例如:心理学理论、管理理论、社会学理论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及社会经验,才能更好地为信息用户提供有品质的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在现代的主导地位愈加显著,对管理人员的主要要求将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储存和传播等工作,而更加注重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转为信息技术的能力。数据库技术在当前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不必要开支,提高系统反映能力,保证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信息技术的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更是一个管理系统的内在问题。首先是确立以管理信息化为指导思想,其次是对信息化系统总体模块的设计分析。以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特征与功能为模板,一般分为协调支持模块监控、信息通信支持模块、决策支持模块、过滤支持模块、智能信息处理模块和保障支持模块这六个模块内容。努力将单位管理运行的指导思想与这六个板块相结合,再加上对应的技术支持,这样才能使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发挥出更大的效果和能力。
信息自动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还是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控策略,来规避网络运行时遭到病毒的感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加强保密工作的实施,利用设置访问权限、登陆前的身份认证和重要数据备份等技术以确保信息安全的有效保护。同时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的宣传教育,以此来提高全体人员的网络安全和保密意识。
4结束语
如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信息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与弊端。虽然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信息管理网络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等领域还是有所欠缺,仍然有着各种问题的存在。信息技术在日常办公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应用日渐广泛,一个安全高效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应不断地思考反思,并且不断地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完善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的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赵轩
参考文献:
[1] 趙国庆.试论电子政务网络的系统构造[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 (3):36- 39.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数字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31-02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手段,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截至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备案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共有2429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20所,普通高职院校1228所,独立学院311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70个。每所高等院校都配备了独立的图书馆,藏书量根据各院校师资力量不同而有所不同,从几万册至几百万册不等,目前藏书最多的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592万册。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信息量爆发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所承载的传承最新科技信息,保存经典文献,记录历史点滴,弘扬文化精神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捉襟见肘。由于馆藏容量、收藏种类的选取、管理人员的聘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内容落后于现代通信、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已成为未来图书馆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
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从1995年开始,紧跟国外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而发展。通过跟踪调研及结合我国实际,1999年由国图注册的中国数字化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开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各地高校也纷纷投入许多人力与经费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所谓数字图书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的保存和管理,实现跨区域、领域、对象的网络传播和查询,使用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网上得到所需知识[1]。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存储数字化、支持网络多元化、信息共享网络化。数字图书馆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料的存储方式,实现了图书馆资源的无限扩充性、共享性、实时性。随着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资金投入量耗费也有所降低。
一、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具有无限扩充性
传统图书馆的经费多用于书刊文献的订购,而数字化图书馆则注重数据库的购买。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相比纸质资料数字信息具有占地小、存储量大、保存方便、便于查询等明显优势。同时结合各高校实际偏重领域,可在优势学科研发上投入相对集中经费,做到有的放矢。随着科技的发展,纸质文献载体与数字化信息载体(以CD光盘为例)相比,以每本书50万字计,每张CD可存储1000本书的信息。按藏书量500万册的大型图书馆藏书计算,只需5000张左右的CD即可存储,若以硬盘形式存储,只需要2个2TB的硬盘即可,保存时间也是纸质图书的数万倍。更大容量的存储设备、新的存储介质也在不断地涌现,因此,图书馆资源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无疑是未来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二、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具有无限共享性
我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建立,促进了各高校图书资源的共享。加入CALIS的100多个成员馆已开始联合引进国外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展联合编目、联合建库领域的合作。目前,高校图书馆通过局域网连接到校园网继而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已超过300家[2]。网络化环境的构建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各图书馆之间相互独立、封闭的局面,使得信息交流、数据获取、知识共享畅通无阻,有形的、封闭的图书馆将不可避免地被无形的、开放的图书馆所取代。知识信息以爆炸速度在剧增,全世界每天约有百亿以上的信息量在传递,且年递增率为15%-20%。在这样一个无限的信息空间里,高校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是实现馆藏最大化的必然途径。
三、图书馆资源数字化要走特色化路线
特色化指的是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领域优势,将具有突出优势的、国家重点科目等领域作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重点投入项目。在数据库开发及购买方面给予偏重,对于其他类专业资源的引进可以同其他高校进行资源共享。将传统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转化为数字化数据库资源进行销售,在同行业内部进行推广,选定电子出版物时应协调订购,避免重复引进。各图书馆在数据库开发建设方面,要树立全局观念,按照国家标准办事,文献的加工整理应规范化、标准化,充分考虑科研、教学和市场的需要。同时,图书馆服务不应仅局限于服务读者,还可以承接会议服务、图书展览、图片展览等,在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增加自身营运能力,提高服务意识,丰富广大师生的阅历。
2000年11月和2001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组织教学院长代表团两次访问美国,实地考察美国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情况。从我们访问的情况看,美国各大学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具有潜在发展前景,能为更多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一方面,美国大学有明显的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解决当地大量学生不能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困难;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与外地乃至世界各地大学进行合作办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总的来讲,美国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于本国科技的先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配备最先进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提供了一流的课程设置和一流的网络电子课件。然而,美国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特色并不仅在设备方面,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理念、教育思想和管理方面,学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的实施。在开展现代远程学位教育同时,学校积极与世界各国大学联系,与国内的各大企业和公司合作,开展各种职业和高新技术培训,扩大学校的影响。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地位和经济效益。
本文从7个方面介绍美国10所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基本情况,从美国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浅谈国际数字化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中可以进行对比找出我们的差距。
1. 数字化技术促进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所访问的学校大多数的课程已上网。学校要求教师将讲课的主要内容上网,老师除了在网上课程主要内容外,还补充信息、布置作业和公布答案。教师和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老教师也在学习这一新技术。学校在网上颁布管理信息,学生在校园网上完成注册和选课,查成绩等。学生按照学校学分制的要求,自己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习培养计划和课程学习计划。
数字化教育改变了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观念,教师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授课方式,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学习资料供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教师在制作网络课件时,要思考怎样提出问题,怎样指导学生自己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老师“要你学”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我要学”。怎样将讲课的难点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提供便于学生自己学习的课本。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和要求,积极主动读书和查找资料进行学习。
高等教育界遇到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新兴学科的兴起及传统学科的萎缩。表现在传统学科生源质量下降,财政支持力度下滑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位于纽约市内的常青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该校工学院的传统机械工程和力学工程专业受到萎缩的影响很大,但他们不失时机地将机械工程转向微机器人工程方面,由力学工程衍生出与医学交叉的生物力学学科,将传统学科转为交叉学科。这样就为学生在新技术浪潮中创造了好的就业前景,因而提高了生源的数量及质量,同时也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支持,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为了建设新专业,学校在全国招聘引进人才,加大力度调整和建设教学硬件设施,腾出大量的房屋给引进的人使用来建设新专业。下大决心取消学校里过去的名牌专业图书馆专业。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位于东部硅谷北维吉尼亚洲,建于1970年,是美国一所年轻的后起之秀,是州政府重点支持的大学。该校从建校开始就将传统专业与现代IT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用现代IT高新技术改造机械工程、航空工程等传统专业,与学校周边的IT企业和公司合作,改革了学校的教育教学,使学校的各个专业得到了发展,在30年时间里成为一流的大学。该校的科技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在美国名列前茅,美国第一个信息专业博士在该校诞生。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成立了教学小组,招聘了一个博士,研究大学化学课的改革,利用CAI课件进行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以解决实验设备和人员的不足。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应用多媒体教室开展了网络教育,图书馆中的大量计算机连接网络,学生可进行学习和查阅图书资料。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中心24小时开放。
犹他州立大学(USU)建于1888年,现有8个学院,45个系,一个研究生院及数个研究中心,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的宇航专业在美国排名第一,具有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其中多名教授担任航天等领域的全国性机构负责人,曾有多名教授获得全国及国际性的奖励。为了在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的外语教学进行了改革,制作了电子课件。他们派人到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为其培训英文教师。
2. 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政府或学校修订了相应的办学规定和政策
为了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美国的一流名牌大学,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前,美国的名牌大学之间学分互认和授予学位制度很严格,根本不能给在异地完成该校学业的学生授予学位。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有条件接受等同于在校生一样的教育内容,他们认为同样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学校颁发的学位证书就应该是一样的,由学校颁发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位证书同于普通本科学位和研究生学位证书。
犹他州立大学、凤凰城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都及时修改了学校的相应规章和制度,如学位授予条款、学生学习规程、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有的州修订了相关的法规,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大学把现代远程教育办到了美国各地和国外,也办到了中国,积极占领世界教育市场。
网络教育为多元教育创建了环境条件,多元文化和多元教育在信息社会是一种必然趋势。强势文化教育信息资源必将冲击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WTO后的中国教育也应制定自己的政策和法规,研讨在开放环境下如何利用国外名牌大学的远程教学资源,保证中国的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本人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尽快在法律、政策、技术、资源建设和管理体系等方面认真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3. 名牌大学有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
我们参观的几所大学都有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西亚图的华盛顿大学拥有学校的电视台,有3个频道,其中的研究频道由25所美国著名大学(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乔治·梅森大学、斯坦福大学)和12家公司或研究所提供经济支持。犹他州立大学在犹他州的许多地区设立了分院,其视频电化教学覆盖了犹他州。分院与校本部通过视频电话、网络和电视进行实时教学。华盛顿大学的讲课可进行同步传输,也可一小时后通过学校的电视台传输。交互式授课同时可对几十个点开放。
4. 提供一流的课程设置
目前美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开设的学历学位课程基本覆盖了美国高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例如,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W 网络提供在线的10个学位教育、21个证书课程和270个课程学习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提供1个博士学位、7个工科类硕士学位的教育。该校与著名大学宾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伯克利大学合作发展在线的网上教育。该校的工程学院有自己的现代远程教育EDGE(Education at a Distance for Growth and Excellence),从1983年开始,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从录像带教学起步,十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目前,他们可提供大量课程的CD、Video、录像带和网络课件。
犹他州立大学通过网络和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17种本科学位和10种硕士学位教育。1999年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达到11000人。该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提供了大量文理科类的课程。例如化学、生物、历史、工商管理、特殊教育、商业信息系统和教育、会计、艺术、音乐、人力资源、语言、经济等课程。CEN国际教育网与多个美国著名大学合作,提供大量的网络课件。
凤凰城大学和阿波罗集团合作于1989年建立了凤凰大学在线,在美国、波多黎各和加拿大,拥有100个校区和学习中心,有6500名员工,成为美国最大的私立大学。该校用现代远程手段进行本科、硕士生以及博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学生遍及世界,每年有100000学生,是一所最大的现代远程教育大学。学生的入学条件里要求学生必须有工作,参加研究生学位学习的学生还要有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并被组织成学习小组,互助互学进行专题讨论。该校提供的博士学位是组织领导管理学,本科生的专业有管理、商业、人文学科教育以及E-教育、组织管理等,硕士生的专业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卫生管理、护士学、商业、教育和电子商务等。
5. 名牌大学提供一流的网络课件制作平台,并制作出一流的网络课件
为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以及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每个大学成立了不同的组织和机构加速网络课件的制作,学校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和保障。犹他州立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成立了专门的课件制作小组,成员有课件设计、课件文本(教师)和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三部分组成。课件设计人员根据市场调查和需求,提出课件设计整体规划,讲课教师写出脚本,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这种方法既满足了需求,又保证了质量。犹他州立大学教职工中心每星期开放5天,提供大量的设备、通用软件和制作网络课件的特殊软件供教师用来制作网络课件。每学期还举办多期培训班,提高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转变观念,培训教师使用设备和软件,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技能和提高水平。华盛顿大学的教职工中心也有一流的设备和设施免费供教师使用。中心有专职管理人员和许多“打工” 的学生帮助教师制作网络课件。
这些学校可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版电子课件,文本内容、声音和动画融为一体,便于学生阅读和自学,并设有学生自学自考的内容。网络课件的最大特点是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并列出了相关的信息链接,给出了可供查询的网址信息,决不是教科书的电子版。教师和学生可以容易获得关于某一主题的详细资料。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设有教师和学生讨论区,也有在线学生公共讨论区,学生可在网上进行学习上的互助。
各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在经费上得到了学校大力支持。如US大学的计算机中心每年从学校得到运行经费40万美元。教职工中心的运行经费由学校支出,教师免费使用或得到技术上的帮助,将自己写的脚本制成网络课件。
6.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培训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美国高校与国内的各大企业和公司合作,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各种职业和高新技术培训。美国大学十分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学校与许多企业、工厂和研究机构签有合作协议。例如建于东部硅谷的乔治·梅森大学,学校附近有很多信息产业方面的大公司,学校与这些大公司都有合作项目,在世界各国招收优秀的学生,学生与学校和公司签署协议,可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资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用部分时间在公司实践和工作。筛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将有可能直接留公司工作。通过这种产学研的合作方式,既给公司培养了人才、解决了优秀学生的经济困难、促进了地方工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使学校的相关学科建设得以良性发展。该校的科技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的信息工程专业成了名牌专业,也将传统的专业用信息技术进行了改造和建设。
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SU 他们提供CD、Video、录像带和网络课件,与社会教育机构、公司和工厂合作,进行多层次多类型教育,有学位教育、证书学习、单修课学习计划。每年有各种类型网上大学的学生6万人 。
7. 强强联合,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