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检测与安全范文

食品检测与安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3 14:44: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检测与安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检测与安全

篇1

关键词:农科类;食品安全;农产品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0-02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又名《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同时也是部分农科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食品安全概论方面的课程如《食品安全学》与食品检测原理技术方面的课程如《食品分析》等的综合,内容涉及到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品的安全评价、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农科类学生,特别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多地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掌握农产品检测技术,并与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结合起来,充分理解影响生产安全食品的影响因素和如何在田间生产安全食品。该门课程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土壤与植物营养、农作物良种选育、农产品质量鉴定、农产品贮藏、食品安全及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生产和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然而,由于《食品安全学》、《食品分析》这两门课本身涵盖的知识内容就比较多,将两门课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教学内容就更加丰富,但此课程作为农学类选修课,课时数相对较少,只有32个学时,目前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学速度较快,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且不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该门课程主要涉及仪器分析、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正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所缺乏的,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和质量下降。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为重点,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的内涵、发展史及相关标准;农产品酸度、蛋白质及主要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油脂、维生素、限量元素、有毒有害物质和农药残留的检测原理和检测方法等[1]。由于是给非食品专业学生授课,关于食品安全学的相关知识可简单介绍与讲解,如食品安全危害性来源、食品的安全评价、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知识即可。而在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需要重点讲授,即要在教学中要结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测定方法着重讲解相关基本概念、测定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使本课程所介绍的分析技术同时具备科学性和法律的规范性。同时要根据授课学生的课程学习背景,相应增加与农产品检测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仪器分析知识,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将色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概论加到农产品有机酸、氨基酸和限量元素测定内容中,简单介绍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与应用情况。此外,注重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恰当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例如在介绍限量元素的测定、有害物质的检验与测定时,不单是按教材内容讲授分析方法,而是结合食品安全的现状,介绍国际上先进的、快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特别是一些生物技术方面的检测技术,如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重金属、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纸卡检测农药残留和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检测食品安全性等,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实践教学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通过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实验内容,要求每一个实验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和方法,以避免学生重复性工作现象的出现。另外,还应着重要求学生掌握针对不同项目测定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包括样品采集与制备、待测液的制备等。为此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选择了农产品中还原性抗坏血酸含量、油料作物油脂含量、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限量元素硒含量及农药残留检测等方面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会化学滴定、物理提取、化学消化、生物技术检测及原子吸收检测等方面的技能,而且要在实验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测试仪器设备,让学生自主测定样品,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了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设置小项目,例如蔬菜批发零售市场蔬菜安全性评估项目,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具体实施,包括设置测定指标、采样方法、样品处理、测定等方面,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蔬菜批发零售市场蔬菜安全性评估实践报告。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检测技能、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做到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用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是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避免重复教学,协调好课堂和实践教学的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是决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在理论课方面要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段,否则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案例导入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由知识点问题引入,辅以必要的参考求解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正确、全面地认知问题由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例如,在讲解农产品中限量元素测定内容时,引入当今社会关注热点问题“镉米”事件,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新闻报道及数据信息,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围绕镉米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测展开讨论,然后再向学生从农产品安全检测方面讲授相关知识。又如在讲解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其测定技术知识时,首先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硝酸盐、亚硝酸盐的视频节目,从节目中充分了解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其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调控食品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具体到我们这个专业,我们该如何通过土壤管理和植物营养管理降低农产品特别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这样学生就对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了足够的兴趣,之后再向学生详细讲解农产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检测技术原理与技术。让学生在讨论和课堂讲授中学习和强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测定技术方法的掌握。此外,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网络与远程教育平台,因此可制作丰富、翔实的教学内容如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习题解答、复习测试题等在网络教育平台上,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计算机、平板或手机等设备查看教学内容,便于自主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也可以打开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和学习。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提问、质疑,由任课老师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和评价。目前,这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还是闭卷考试,偏重于知识记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蔡克勇曾指出:“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基本知识与实践动手技能的考核。例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基本知识、实验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三方面的考核,建立从学习过程、实验操作、期末考试到课外实践,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实验实践技能考核中,严格要求学生,包括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准确性,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如在农产品限量元素硒含量测定实验中,提供给学生一个测试样和一个标准物质,通过学生对空白、标准物质和样品的测定结果,判断学生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作为实验操作判分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课外实践考核中,让学生采集本地蔬菜批发市场的10种类不少于30个样品的农产品,然后进行农药残留定性检测,依据实践报告结果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分数。

四、结语

《食品安全与农产品检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和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从课程内容选择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出发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广泛吸收其他课程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广枫,许建军,石英.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检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面履行工商部门的职责,切实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在本市流通领域率先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取得初步经验后,本着先城区后乡镇、先大型后中小型的原则,循序推进,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建立健全食品上市过滤机制,严把食品入市关,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二、检测内容

重点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畜禽产品水分、色素;水发产品中的甲醛、双氧水、工业碱;奶制品中的蛋白质;米、面中的矿物油、吊白块;白酒中的甲醇;干果干菜中的二氧化硫;腌腊制品的亚硝酸盐;蜂蜜的蔗糖、水分;木耳的硫酸镁;食用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等检测项目。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筹备阶段(_月_日至__月__日)。按职责分工组织并培训快速测箱工作人员,制定食品检测各项规章制度,设置检测场所和熟悉检测试剂和器皿,快速测箱检测员演练。__月__

启动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要请新闻媒体给予广泛宣传报道。

(二)组织实施阶段(__月__日至__月__日)。县局、各工商所要依据《食品速测工作流程图》(见附件一)开展食品速测工作,要利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侧重于对辖区内流通领域食品的检测。

(三)总结提高阶段(__月__日至____年__月__日)。县局将组织人员对各工商所落实本方案情况进行检查,对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工作进行总结评比。

四、职责分工

县局消保股:制定检测箱具体使用管理制度;对检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制定本辖区食品检测箱速测月度、季度、年度工作计划,申领速测箱所需耗材;及时报送本辖区食品速测工作报表和工作情况;依据食品速测结果依法做出相应处理。

基层工商所:保管使用好上级机关配发的便携式食品快速检测箱及检测用品;制定检测箱管理使用制度及工作计划;检测车到其辖区内检测时,应由_名以上执法人员协助检测车的检测员做好样品采集工作,并依据食品速测结果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做出相应处理。

检测人员:熟悉快速检测工作规程,正确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保养知识,做到能够安全、规范操作;认真执行食品速测工作任务,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准确,未经同意不得向他人透露检测结果;随时掌握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使用情况,及时向车长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县局消保股要根据辖区实际制定月度、季度、年度食品检测工作计划,在制定检测计划时应加强对检测品种的审核,避免各单位对同批次食品进行重复检测。

(二)要充分利用食品快速检测箱,开展经常性的食品检测工作。对检测发现的不合格食品,要及时依法处理,监督销毁;数量较大的涉嫌问题食品,要进一步作定量检测并依法查处,不能简单作退市处置,以免再次流入市场。

(三)要保证检测设备正常进行,努力提高检测箱的运行效率,检测箱原则应坚持每周出勤_天,全年检测不少于____批次。节假日是消费旺季,要坚持多出勤、多检测。

篇3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解决办法

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加大,食品的种类也随之增多。食品的安全检测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都注明了每一项检测结果中参数的对比指标。因为其不能涵盖过多的食品种类,这就要求着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检测中对各类食品样品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测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应该在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以及对检测设备的要求。

一、影响我国食品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当下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相对不完善,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检测方法。其中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科学开发使转基因产品检测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我国现在正在探索出试剂,这样才能确保转基因检测活动可以顺利的得以运行。螺旋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的检测技术。同时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存在给我们的身体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在以往的技术检测中,使用微生物措施来实施工作的效果相对不明显且效率不高。

(二)检测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善。在进行食品检查工作的时候员工的基本素质占主导因素。食品检测人员的基本素质决定着设备选择的准确性。其中对化学试剂和检测方法的选择是专业人员进行食品检测的关键。

(三)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实验环境需要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食品安全检测的问题上应该从多方面上进行考虑。检测项目对环境的温度有着一定严格的要求,因为食品是有机食品,这就要求对环境的温度进行一定的控制。

(四)食品安全检测本身有着一定的专业特征,因为其和群众的生活品质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还和单位的发展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从现在的情形来看,当下的监测组织没能有效实施项目内容且活动的功效也不是非常的好。县级市的农业、卫生、工商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检测机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检测结果不一,检测机构以单一的形式出现且没有必要的联系。这就会使资源浪费、单位费用增加等现象产生。

二、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有效方法

(一)在进行对食品进行抽样检测的时候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因此,在进行食品抽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和批号信息等。在取样的过程中应该对产品的日期和数量等信息进行相关的记录,其操作过程要按照随机的原则进行抽检。分别从具有代表性的几项产品中进行科学的抽样检测,在样品数量满足检测要求的基础上供于复检和备案等。

(二)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并积累相关的检测经验。当下市场的食品种类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只有合理的改进食品检测技术才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旧的食品检测技术有着耗材耗力的缺点。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不断的更新食品检测设备,好的食品检测设备可以提高检测结果及保证食品检测的精准度。在实际的食品检测中,我们应该了解有些食品中检测项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食品进行安全合理的检测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并达到预期效果。

(三)在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对医药品的检测模式。可以将农业、技监、工商部门的检测机构合并在一起并成立一个专门的食品检测机构。同时,应该对企业的内部生产实行责任强化制度,要求在对食品进行科学安全的检测之后才能让食品流向市场。检测单位还应该对市场上的一些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将检测的结果进行公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会受到侵犯。

(四)加大对员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应该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同时,应该认真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要确保执法的高效性原则,使食品检测人员认识到食品检测的重要性。对抽样工作者也要进行一定的品德教育。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相关的规定章程办事,一定要保证执法、办公的行为的高效性。

(五)在合理认证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检验信息的准确性。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加大,食品的种类也随之增多。食品的安全检测法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其不能涵盖过多的食品种类,这就要求着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检测中对各类食品样品都要进行认真的检测。在食品的安全检测中都注明了每一项检测结果中参数的对比指标。当下对市场大部分食品的检测中,液相、紫外等都是使用曲线回收的形式进行具体操作的,并且期间配套着做相应的回收率检测。回收率检测法需要观测仪器和试验方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度。运用回收率检测法进行检测的时候需要观测仪器和实验手段等条件都要达到要求的指标的。如果检测的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那么就要进行重复操作。

(六)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时应该做好管控活动。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时应该做好管控活动可以确保检测信息的真实性。但其中规范的信息与抽样结果密切相关,期间所有的步骤都要与样本规定的信息进行结合并直到报告生成的所有步骤。这样这样才能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七)根据具体的标准来完成活动的开展。对食品的安全检测活动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开展。食品药品的相关检测部门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其中,更要加强对高科技设备上的投资,使食品安全检测更加的形式化和准确化。

三、结束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应该在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以及对检测设备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的员工应该开展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同时,在实际的食品检测中,我们应该了解有些食品中检测项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应该认真的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对食品进行安全合理的检测可以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并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樊志琴;张君德;李瑞;蔡根旺;王建星;康广生;;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食品分析中应用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9年05期

[2]樊志琴;张君德;李瑞;蔡根旺;黄浩;王建星;康广生;;最优实验条件下碳纳米管膜电极的制备[J];人工晶体学报;2010年05期

[3]毕春元;李玲;李敬龙;;L-谷氨酸氧化酶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2年02期

[4]徐慧;孙秀兰;吴龙云;张银志;;新型识别分子传感器在小分子生物毒素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2年18期

[5]时文春;冯燕平;李开锋;崔嘉;李大栓;;鱼肉中氯霉素标准样品的研制[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10期

[6] 孙焱;李小佳;;国外冶金和材料标准样品的现状与发展[J];冶金分析;2009年05期

[7]嵇大圣;熊汉国;付自政;孙明导;;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年01期

篇4

关键字:食品安全 检测现状 对策研究

频频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因为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在监测和管制方面存在很多漏洞。从食品的生产管理到食品的监督,我国没有一个能够系统运行的程序这是导致这些漏洞出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试着探索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一)食品安全的检测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每年被曝光的地沟油、工业明胶以及黑作坊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广大消费者从第一次第二次知晓后的惊慌失措到现在的淡定自若,从开始的毛不着头脑到现在明白许多食品领域的专业词汇这无一不是对我国食品检测现状的无声讽刺。

(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并且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慢性、亚急性或者急性危害。广义上来说,食品安全是专门探讨食品在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其卫生及食用安全,以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对任何国家任何地区而言都是不容小觑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经济。近些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不顾人民健康,唯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掺杂其他,鱼目混珠,甚至滥用添加剂、掺杂非食品原料,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次发生。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

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追究根本也不过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蔬菜,瓜果中残留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果农、菜农为了增加收益,多次对瓜果蔬菜喷洒或喷洒高毒的农药,表面上看来增产了,但同时也将农药残留在了蔬菜水果内,这些农药超标的瓜果蔬菜被广大消费者食用以后必定会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很大危害。其次,一些利益驱心的企业或是个体商户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是其他化学用品,比如利用滥用激素来催熟水果蔬菜、家禽家畜,而这样培养出的产品不仅营养价值低而且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三,除上述添加化学用品之外,有些黑心商户会在制造加工食品食材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材料,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来制作熟食品又或者使用地沟油来炸制食品。最后,对某些地区而言,由于城市某些企业违规排放废水,导致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水都受到很大污染,一些有害重金属元素通过食品进收入人体,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而且,以今年为例,全国雾霾严重,雾霾天也必然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

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类的法律法规多达十几部,虽然已经基本构成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出台较早,要求标准较低,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了,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下展现出他的弊端,对待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有效规范,合理操作。尽管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要么出现各执法部门重复执法,争相监管,要么出现互相推脱,争着不管的现象,这样就给某些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户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此时政府权利的涉入是检查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保障,如何运用政府公权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方面做好统一协调,是现今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弊端太多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太过笼统,实际生活中难以操作,而且其中不少法规确实存在标准严重滞后,有的甚至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与此同时我国有许多重要的标准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别有用心的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

由于我国消费者普遍消费水平较低,缺乏相关常识,往往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可能注重价格高于质量,抱着侥幸心理买一些促销食品,问题食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知识的常识也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4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监管体制

完善监管体制是指将监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力度进一步加深。目前大多数的小作坊都出现在城乡结合或者社区、乡村的周围,而这一地区以往受到交通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几乎成为监管中的真空部分,所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完善监管体制,将监管的触角深入社区、乡村刻不容缓!

(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无论食品监管怎么严格,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为了避免消费者遭受欺骗,消费者自身要先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判断的基本技能。消费者要学着从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是病理因素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食品质量监察部门也要定时宣传普及这些知识,让消费者学会辨别安全食品,达到让问题食品在市场中无立足之地的目的。

(三)加强对食品污染源头的治理

无论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怎么严防死守都要先保证食品本身的安全性。建立建设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的环境中生长,保证灌溉水源的无污染,从源头防止农产品污染,从根本上杜绝有害物资对农产品的污染。比如,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的计划,有组织有机构的进行基地建设,当地政府也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从根本上杜绝问题食材,保证食品食材的质量。

(四)完善法律法

国家要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尽快出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对于黑心商贩毫不留情的进行处罚,以一儆百,让大家以此为戒,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商家同时也要酌情鼓励,以激励其他商家企业。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尽可能更大范围的覆盖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以改变食品安全现状为目标,不断更正。

(五)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首先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对食品进行高质量的检测不但能够保证市场上流通食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给心存侥幸的商家敲响警钟,让他们心存忌惮,有所畏惧,即使无法根除也能减少问题食品向市场流通的数量,相对而言也就提高了食品的安全度。其次,增强社会舆论导向目的是倡导商家诚信经营,利用公众舆论来督促、监督商家。例如,对于信誉度高的商家可以通过媒体进行赞扬,给予相应奖励;对于不诚心信商家,通过媒体进行批评,利用公众舆论进行施压,强制逼迫进行改变。长此以往,相信不会有商家或是企业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

5 总结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它暴露出的不仅仅是食品的安全,更多的是我国体制问题和国民道德的缺失。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要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需要在许多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从食品的产生到加工、监管等流程中严格把关。

参考文献

[1]宋伟;泰安市食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 现状 检测 研究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最近媒体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各方面关于食品安全的传言更是耸人听闻。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生产厂商和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关系到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粮食短缺的年代,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一般仅限于数量上的满足,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否“吃饱”的问题解决以后,能否“吃好”的问题便显现出来,食品的质量、卫生、营养安全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诸如最近媒体曝光的毒胶囊事件、皮革果冻事件、老酸奶事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吊白块粉丝”事件、“阜阳奶粉”事件、“海南香蕉”事件、“苏丹红”事件、“三鹿”奶制品事件以及注水肉和地沟油事件等等,不断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据2012年《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中国传媒网调查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以86.7%的得票率位列“2012年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第一位,并且在近年来的历次调查中“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从未跌出前十,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现代我国民心中的“固症顽疾”。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添加剂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食品添加剂的用量与其品种及其在产品里的残留量标准,过量和超量食用可能会损坏人体健康引发疾病。根据媒体报道显示,有商家为保证馒头、包子的增白效果违规添加二氧化硫;面粉中违规添加超量的过氧化苯甲酰"增白剂";腌菜中添加超量甚至多倍的苯甲酸;饮料中多倍违规添加化学合成的甜味剂;为确保饼干、大米增亮添加矿物油等。超标准添加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了食品行业的一大通病。

(二)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现阶段,我国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小规模食品生产加工制造点。这些制造点不仅生产设备落后、简单,而且加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对某些农产品的加工步骤更是进行简单粗放处理,这些小作坊不具备对初级农产品安检的设备和技术条件。此外,更有多种原因造成小作坊会逃避相关卫生部门的安全检测。上述这些食品加工小作坊的卫生条件达不到卫生部门的合格要求,极易在生产中造成食品污染。

(三)激素使用问题

在水产品养殖和畜牧领域,商家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通过滥用抗生素类、激素饲料达到缩短农产品成熟期的目的。据报道我国的抗生素一半用在临床上,一半用在了畜牧养殖业上,专家估算中国年产抗生素原料有21万吨,其中大约有10万吨的抗生素被用在了畜牧养殖业中,将近总产量50%。滥用激素饲料、抗生素或是药物,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内在品质及其口感,极易引起人体不适;另一方面危害性更大的是不良商家非法滥用国家明文禁止的激素和抗生素,使大量残留药物富集于产品之中,久而久之导致人体爆发各种疾病。

三、提高食品安全,改善检测技术

好的食品检测技术可以保证食品安全,伴随着现代人日益重视食品安全,同时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对于食品检测技术的重视程度。所以为了迎合当前新形势发展需要,质监检测部门尽量完善自身的建设,不断开发出先进的检测仪器,制定先进合理的检测制度,提高自身的检测水平。

(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近年来,检测技术在农药残留的应用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开发出新的提取、分离、净化以及检测技术。目前新提取技术主要包括了微波萃取、固相萃取、超临界提取及溶剂加热萃取等,新技术的应用具有提取液杂质少、分离效率高、试剂消耗量少、操作简便等优点,保证检测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如今国际上已研发了许多成熟可用的检测技术来检测农药残留成分和含量。例如,美国的环境标准法利用单一溶剂进行萃取,先是通过固相萃取柱收集氨基甲酸酯,再采用多极毛细管柱分离,然后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检测有机磷类成分,最后将残留物分成有机卤素农残、有机磷类以及有机卤素。

(二)高科技物理检测技术

近红外光是指波段位于可见光和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一般的有机物在近红外光谱的吸收基团主要包括含氢基团(OH,NH,CH,PH,SH) 等的合频和倍频吸收。可以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样品进行直接测定,采用这种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反射透射法、透射法、漫反射法等,直接利用样品对近红外光的透射情况选择测量技术,而且,这三种技术融合起来还可以检测更多的样品。

(三)生物酶检测技术

生物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由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这种物质主要是由蛋白质组成,还含有部分的RNA成分,在酶的使用历史来看,它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在食品检测技术中,主要利用它的蛋白酶的检测功能。蛋白酶可以利用其属性来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成分和食品中有机物的含量,并且对有害的物质有特殊的反应。

四、总结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新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涌现出来,新技术的使用不仅大大缩短了检测所用的时间,而且操作简单,提高了检测的准确率和检测效率。新的食品检测技术的使用将会让我们的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提高,让广大消费者减少对食品安全的忧虑。

参考文献:

[1]周洁红.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验检测 资源整合 支撑系统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中心环节,规范、科学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结构能够保障检验检测工作的高效运行,进行有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对于提高检测效率、维护公共利益、优化资源结构及增强检测能力等方面都有好处。同时,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可以实现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从而进一步的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就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及其支撑系统作一下粗浅研究。

一、做好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优化整合

(一)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各地区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小组,以质监、工商、卫生、农业、检验检疫及食品药品检验部门为组成单位,以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推动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开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当地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的工作有:制定食品检测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协调好部门关系、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质量控制、编报简报通讯、传输信息动态、汇总检测资料等等。

(二)调整投入渠道,实现经费投入效能最大化

只有保证工作经费和检测经费的投入,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主要有如下途径:其一,各级政府应将设立食品质量检验检测领导协调机构、组建检测网络、构建信息平台、统一并规范检验方法等所需的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其二,当地政府要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专项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开展突发重大应急检验检测等所需的工作经费和检验经费。其三,财政部门应按照当地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协调机构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检测专项经费,食品领导小组则根据各检验单位承担的检验工作量,通过任务带经费的方法来核拨检验补助经费等。

(三)整合分散的检验检测资源

鉴于我国的生产企业和中介检验尚未形成规模,所以目前食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承担。但是由于部门众多,导致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重叠严重,职能交叉又缺乏统一的标准,再加上设备简陋,经费欠缺,真正具备检验检测水平的检测机构不足,使得检验检测整体水平偏低,仅有能力进行常规检验项目的检测,又由于检测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检测,最终大量浪费了资源。由此可知,尽快整合各检验机构的资源,采取网络监测的手段实现食品检验检测的统一管理已迫在眉睫。

(四)规范检测方法,统一标准

近年来,食品工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但食品标准化的发展却严重滞后。诸如标准不统一、标准存在交叉、重要标准短缺及实施状况较差,甚至连强制性标准都未能很好的实施。因此,理顺标准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具体可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开展针对现行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大清理,确保在开展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中做到统一检测标准,在检验方法上做到规范。

(五)转变工作观念,明确责任

在做好整合资源、调整投入模式、组建监测网络、统一标准以及规范检验方法的基础上,要积极转变工作观念,在检验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协调,加强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既要做到分工明确,又要学会积极配合。真正实现并逐步推进分段检测与品种检测相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本地检测与前瞻性检测相结合等新的食品质量检测模式。

(六)重视检测过程中的资源共享

实现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可以避免重复检测的出现,提高了检测的效率。也是进一步加快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化建设、构建部门信息沟通平台的最终目的。在一定的计划时期内建成安全可靠的食品检验检测数据中心和适应食品安全监管需求的社会服务系统能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传输,从而实现食品检验检测信息的资源共享和快捷应用。

要做好食品检验检测监管信息工作,需要加强领导,做到分工明确。农业部门做好初级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做好协调检测部门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等工作;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负责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检验检测信息收集工作;实践证明,畅通的信息监测体系和统一、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评估对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形势意义重大。

(七)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验检测的工作体系,为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鉴定提供技术方面的保障

统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测报告网络是由质监、卫生、工商、农业、商务、食品药品检验等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日常管理协调工作由食品药品检验所负责。

在具体工作中,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检测报告单位要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和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检测,特别是对食品养殖各个环节的日常检测,要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保证信息的畅通,结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特点,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体系,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食品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相应的监测报告单位承担现场调查、试验室检测、样本采集、提供检验报告等技术鉴定工作,得出的相应数据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提供参考。

二、重视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实现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

在分析国内外食品检验检测领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要实现我国检验检测资源的高度整合,就必须构建合理的多维度的支撑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职能机构系统。要进行检验检测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要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去具体实施。构建集中、有效的职能机构系统才能最大限度的整合相应资源;第二,资金保障系统,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需要经费投入效能达到最大化,资金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三,设备配置系统,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需要拥有先进而且配置科学、合理的检测设备,构建良好的设备配置系统可以提高食品检测资源整合工作的效率;第四,制度支撑系统,构建完善的制度支撑系统为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五,人才培育系统,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离不开人的参与,构建该系统为资源整合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第六,网络信息系统,从上文可知,构建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对于资源的高度整合具有重要进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及构建多维度的支撑系统能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胡超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与支撑系统研究[J].浙江大学,2012(05).

篇7

关键词:物联网;J2EE;RFID技术;B/S

中图分类号:TP3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1-00-03

0 引 言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了解食品来源与加工程序并买到放心的食品,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话题。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把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到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中,实现食品安全检测的智能化和透明化。利用先进的RFID技术让消费者能够对食品生产信息及检测结果进行查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通过RFID码查到产品的自检信息,同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使用B/S模式的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仪器管理、文件管理、人员管理和资源管理,极大程度地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机构的工作效率。

1 系统总体设计与结构

基于物联网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不仅要节省人力,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还要做到检测过程效率高、检测结果透明化。基于物联网食品安全检测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根据功能划分,将该系统分为仪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和溯源管理系统三大块。生产企业把食品送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进行检测,仪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把检测的相关数据自动上传至监管平台。实验室管理系统主要负责质检部门的工作流程、任务分配和最终报告归档,避免使用纸质文档,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溯源管理系统采用了RFID和传感器技术让检测结果透明化,同时设计开放的公众监管平台让检测数据在Web端也能被公众看到。

2 系统详细设计与技术

2.1 ARM嵌入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装置

仪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传统的检测仪器与新型的快速检测装置。这种食品安全快检仪能大概检测出食品中某一项指标的含量,并对比标准值是否超标。例如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海带中的二氧化硫含量等。食品安全快检装置内置蓝牙通讯模块,检测数据可实时上传至公众监管平台。

2.2 仪器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大部分检测任务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通过精密的仪器设备进行定量检测。实验室仪器数据的自动采集是实验室自动化的关键内容。仪器连接到实验室管理系统,分析仪器将分析结果自动传送到管理系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正确性。数据自动采集仪器的接口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图2所示的带有计算机作为数据工作站的仪器接口和图3所示的没有数据工作站但可通过RS 232 串口输出数据的仪器接口。

带有数据处理工作站的仪器设备检测完结果后可配置自动导出文件到指定目录下,导入工作站后可直接展示在工作站,并进行后续检测结果的数据填入,便于批量操作,无误后发送到网络上。管理系统读取此文件的内容,按照既定规则读出所需数据并写入数据库的检测结果字段。

没有数据工作站的仪器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相应的仪器操作软件。通常这类仪器通过RS 232 与外部通讯。为了能将仪器统一管理,可以通过转换器将仪器接口转化成以太网接口,通过以太网协议与管理系统连接。

2.3 实验室管理系统

2.3.1 实验室管理系统架构

实验室管理系统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五大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严格管理。该实验室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由J2EE平台开发而成。按逻辑并使用SpringMVC架构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层(BLL)和数据层三层(DAL)。三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 表现层

表现层是客户层和Web层的统一。表现层通俗的讲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界面,实现人机交互。表现层采用Html5+JSP /Servlet生成动态页面,客户在浏览器进行操作后,Ajax将请求信息打包后发送给业务层的Javabean进行处理,并将响应数据返回给表现层。

(2) 业务层

业务逻辑层是表示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沟通的桥梁,主要负责数据的传递和处理。业务层由Controller接收由浏览器发出的Ajax请求,使用Javabean对数据进行逻辑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交给数据层存储。

(3) 数据层

数据层直接访问数据库,主要实现对数据的读取、保存、删除、更新等操作。该层使用基于映射语言XML面向对象思维编写的mybatis轻量级框架对数据层进行操作。

(4) 数据库

数据层对数据进行操作,发送请求到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用于存κ据,并对数据层的请求做出响应,处理完数据后返回数据层。

2.3.2 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

实验室管理系统按功能模块划分可分为人员管理、检测标准管理、检测工作管理、检测任务管理、实验室仪器管理和检测结果归档管理等模块。

系统可以分配管理员或检测人员的权限给不同用户。检测人员同样可以分配不同的权限,例如室主任可以给检测科员分配检测任务并审核其完成情况。上级制定实验计划并给下级分配检测任务,下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接受或退回。每个检测项目流程已经预先在系统中编写好,如果下级接受检测任务,则填写原始记录并提交。上级审核下级提交的原始记录,可通过或退回。若通过,则根据检测结果编写最终报告并提交。上级审核下级提交的最终报告,若通过则归档。

2.4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把传感器、RFID技术、GPS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本系统主要采用RFID无线频射识别技术,RFID技术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它通过无线电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能够自动获取目标对象的相关数据。

2.5 溯源管理系统设计

溯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5所示。RFID标签可以存储食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运输和检测结果等过程的全透明追溯,实现全过程严格控制。通过RFID读写器可以读取食品相关内部数据。同样我们也可以对RFID标签中的数据实时更新。由于RFID标签通过无线电收发信号,所以数据的安全性比较高。读取到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市场的所有数据后,我们把所有数据上传至Web端公众监管平台。公众监管平台的核心技术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类似,该平台是一个全开放的系统,消费者可以在此查询相应的食品安全溯源信息,也可以通过调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接口下载检测报告。为了方便消费者查询食品安全信息,我们也设计了移动端App,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时,只需用手机扫描食品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即可追溯食品安全信息,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有疑问,可进行质量投诉或咨询。

3 结 语

本文O计的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了一个从食品生产到食品检测再到消费者购买的较为严密和可靠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从根源保证了食品安全,解决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大问题。同时解决了传统的检测实验室数据量大、任务逻辑复杂、检测效率低下、检测结果错误率偏高等问题。但目前系统面临的问题是必须获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支持,只有企业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才能利用好数据,让食品安全检测信息被消费者看到。但是我们相信,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一定是未来食品安全发展的大方向,在大数据时代,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未来的食品安全会越来越让消费者放心。

参考文献

[1]孙登峰,王顾希,钱杉杉,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研究[J].中国测试,2015,41(8):1-7.

[2]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 :37-39.

[3]ASTM Committee.ASTM E 1578-2006 Standard Guide for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LIMS) [S]. United States: ASTM Committee, 2006.

[4]尚岚,朱茜,丁峰元.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校准技术探讨[J].中国测试,2015,41(1):50-53.

[5]蔡晓思,刘桂雄,吴国光.基于CFDSE和FRID标签数动态估算方法[J].中国测试,2014,40(3):98-100.

[6]顾琴,谢初南,罗泓.LIMS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研究[J].现代科学仪器,2012(2) :164-168.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管 体制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在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的同时,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该法实施后,“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充分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依然存在问题和隐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任,在“一个部门管不了”的情况下,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迫选择了多家部门分段监管的思路。其中,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

2009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在坚持和完善分段监管体制的同时,着力建立起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横向层面从中央、地方分别厘清了监管部门的职责,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依法确定本级卫生、农业、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纵向层面则要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全国层面的监管议事协调机构,着力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上级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在所在地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此外,为保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动态性与开发性,还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分段监管导致的监管漏洞仍然存在

此次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虽然从横向、纵向层面强化了监管职责及配合机制,但对多头分段管理体制并未做出实质改变,只是选择在既有框架内“微调”,因此,仍会导致种类繁多、环节复杂的食品领域出现监管盲区。一是部门职能交叉的模糊地带会导致监管缺位。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权限划归不同部门共有,中央部委有农业、质检、卫生、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等六个部门,它们在省、市、县又分别有对口机构和管理范围,导致现实中“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情况多发,部门监管职能重叠与缺位的现象并存;二是受部门、行业利益的驱使,一些利益丰厚领域存在多头管理、重复监管现象,部分监管部门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一些部门利用食品生产经营的严格行政审批手续来寻租;还有的部门以罚代管,追逐个体利益,放纵违法行为。这样,以寻利为目标的多头重复管理必然会使食品安全监管目标难以实现。

2.相关法律及其配套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已公布实施,但仍有一些内容规制不明确,尤其是对职能部门的细节要求。例如规定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工作机制,该机制是什么、如何运作不明确;要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但评议和考核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确认监管部门是否履行了职责,履行职责的质量如何也没有细节规定,这就使监管部门的行为缺少监管,易出现职能缺位或的现象。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一方面我国目前食品质量标准有若干套体系,指标重叠、混乱,缺乏权威。其中,卫生部门制定卫生标准,质检部门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并负责所有标准的审批,各行业主管部门也有权制定本行业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出发点不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不同,使得监管时依据不统一,难以完全保障食品安全。另一方面,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很多食品安全标准领域存在空白,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食品产业。在目前我国颁布的两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只占10%左右。以蔬菜为例,从蔬菜商品标准化和流通现代化来讲,凡是进入市场的各种蔬菜都应纳入制定标准的范围,但我国常用的12大类89种蔬菜中,制定出新鲜蔬菜质量标准的不足20种,至于采纳国际标准的更是凤毛麟角。而百姓特别关注的肉制品、面制品、水产品等常用食品质量方面也存在空白。

4.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性滞后

食品安全监管中专业机构和人员无疑是主力军。但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证明在种类繁多、影响面广的食品安全领域,单靠少数专业机构和人员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近年来很多有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是经群众举报、媒体调查后才发现的,因此,只有公民监督真正活泛起来,才能弥补政府监管中可能出现的不作为和企业自律的不可靠。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性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参与监管渠道不畅通,权力太少。卫生部在2010年11月颁布了《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但现实中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信息不详细、不及时,使得公众参与成本过高,并限于法律法规起草中的建议提出权,缺乏实际监督行动的参与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1.进一步深化食品监管体制改革

虽然《食品安全法》对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进一步明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食品监管环节仍然过多,有节口就会有空隙,因此,应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牵头,整合监管资源,归并监管职能,减少监管环节、延长监管链条,建立和完善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逐步实现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彻底解决导致重复监管及监管缺位的职责交叉、责任不清等瓶颈性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抓监管分工,强调各监管部门依法勤勉、权威高效地履行职责的同时,重点抓好监管合作,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无缝对接,最终全面建立全方位、全天候地覆盖各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合作监管体制。与监管分工相比,监管合作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

2.完善相关制度细则,健全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

一方面,要围绕《食品安全法》逐步加强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实施细则,并将已经确立的食品安全评价机制、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和失职责任追究机制等加以细化,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指导相关部门或地方政府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应该仿照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物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制定高水平、可操作性强的食品技术标准,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依据,减少不同领域、部门所制定的标准间的冲突,并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以细化,使得标准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健全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为充分发挥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公众参与监管的途径、渠道和方式方法,提高监管效率。而公众参与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健全,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食品质量的判断标准。例如香港政府为保障公众参与,就实行了完备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食物安全中心营养数据查询系统,储存超过4300款市民日常食用的食品的营养素资料,供市民检索,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有赖于参与渠道的敞开,让公众知晓发现问题食品后的处置方法,降低参与成本,提高参与积极性,例如通过建立公众投诉举报受理制度,让公众的反映有回应、有处理、有落实;增加大量向公众个人开放的科学检测机构,规范检测结果的权威及对企业行为的约束等。

参考文献:

[1]龚恒超: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与法制的反思与重构[J].政法学刊,2007(12)

[2]李昌玉: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篇9

>> 深入了解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情况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研究与应用 辽宁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治理对策研究 曲靖市麒麟区认真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发挥工商职能 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 2011年首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论坛举办 流通领域 食品安全问题成因与对策探析 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履职状况的调查与建议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餐厨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理 维护流通领域食品安全 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实践的

北票市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调研报告 广州市大学城普通高校学生食品安全KAP状况调查 广州市某小学学生对零食食品安全的认知调查 深圳市流通领域食品标签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年7月3日.

②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2009:1-25尽可能由一个主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即实现由分段监管向品种监管转变,做到职责清楚、责任明确,克服相互推诿,落实行政责任。[6]

3.创新监管方式,提高行政绩效

在现有行政体制没有改变之前,我们只能立足现实,从提高行政效率和效果入手,有效整合资源,创新管理方式,建立监测信息共享、执法联动机制,有效监管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可以从几方面试点:

(1)组建联合执法队,在市食安委统一领导下、市食安办组织协调下,抽调农林、质监、工商、食药监、卫生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对种植(养殖)、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农产品)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样监测,并根据食品监测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适时调整方案,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食品和农产品质量监测;

(2)食品检测社会化,政府扶持和委托有检验资质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组建食品检验流动监测车,应对突发事件和工商等部门快速检验不合格的食品进行现场检验,尽可能缩短样品送检时间,出具具有执法效力的检验报告,以便工商等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3)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发建设食品监测管理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监测平台,包括工商部门等执法部门将相关执法监测信息录入该系统,实现执法信息共享,节约行政成本,避免重复监测。一旦某部门录入监测不合格信息,其他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展开相应执法行动,有效控制不合格食品上市交易,打击经济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姜桂根.广州市流通领域猪肉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区域学,2010.

[2]金太军.政府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DB]. ,2008年7月3日.

[3]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2009:1-25.

[4]张云华.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篇10

1.建立食品安全检测平台,并对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让人们了解这个平台的应用性及重要性,还能通过此平台知道自己所购买的食品内各成分的含量,享受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活。2.由于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日前了“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在此次民调涉及的124个国家当中,中国人的幸福度排名第92位;88%接收调查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远离“美满幸福”的标准,其中让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导致民众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3.现如今有机食品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快更方便的了解有机食品含有的物质、产地、产地的环境这些因素,项目拟通过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来实现。在食品安全系统的实施下,可以让人们更放心的食用有机食品,而且还会让有机食品的发展越来越广泛,把它推广到各个地方,让它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

二、项目相关技术

1.项目简介

我们在结合国内现状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想要建立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该系统通俗来说就是通过温湿度等各类传感器将环境数据实时上传至我们的服务器,然后由我们将信息整合后在相应的信息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平台)。通过传感器技术,我们能够获取食品的环境以及成长成熟的相关信息。但是为了能够更直观的辨别食品是否安全,我们将与部分厂商合作,对他们的食品按批次不定期进行随机采样,然后送至食品检测部门,我们将获得的数据依照食品本身品种区别进行评价打分,对厂商建立诚信等级制度。我们还会依照物流等情况,给出食品的参考价格,防止不良商家从中谋取暴利。

2.相关技术及应用

RFID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我们将采用此技术,给每个批次的箱子都戴上电子标签,同一批次给予相同的编码,通过读写器识别,消费者就能知道批次号,然后在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匹配,就能获得相关信息。传感器技术:利用各类传感器,我们能够监测食品生长环境,获取相关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这些信息将通过网络实时传送至我们的服务器。由于前期资金等原因,我们无法大范围覆盖。但是,我们会与个别农户合作,进行小规模试点实验。EPC编码技术:EPC代码是下一代产品标识代码,它可以对供应链中的对象进行全球唯一的标识。EPC存储在RFID标签上,这个标签包含一块硅芯片和一根天线。通过读取EPC标签,可以与一些动态数据连接,例如食品原产地和生产日期等,通过此技术的应用,我们能很好进行数据的传递以及人机的交互。

三、项目的特色和创新

1.从当前大的食品安全角度出发,结合当前食品安全监测问题以及我国食品农产品供应体系链较长的现状,解决了如何让消费者吃的放心,提升消费者生活水平质量的问题;2.多方位采用系统优化方法,结合消费者需求对系统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面向对象,面向处理方法,面向数据方法进行设计;3.采用了新的物联网技术进行系统的构建,大大提升了系统检测的效率性,节省了时间,同时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使得系统可信度得到大幅提升。

四、结论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也已经迸入了食品安全时代。目前,物联网的技术不断的发展,将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EPC编码技术以及对数据的分析等和环境监测系统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该系统的结合可以让人们了解食品中所含元素、产地以及产地环境等信息。加快食品安全的发展,减少亚健康,在食品方面让大众放心。

作者:王章健 柏思佳 都书婷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付雄新,周受钦,谢小鹏.基于RFID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3):3897-3900.

[2]林炳秀,鄂旭.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信息化应用研究[J].软件,2014,35,(2):79-81.

[3]高嵘.基于物联网的猪肉溯源及价格预警模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18-37.

篇11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快速检测 技术

中图分类号:TS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45-01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微生物给食品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食品的生产、加工、转运、存储等等环节均会有被微生物污染的机会。如果微生物对食品产生了污染,那么就会在食品上大量的繁殖,造成食物的变质,这样的食物被人体或牲畜食用后,就会引起中毒。因此,对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微生物快速检验方法进行探讨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就视频微生物快速检验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分析。

1 生物化学技术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借助了生化科学技术,现在使用最成熟的就是PCR技术。该技术是通过体外酶促反应来产生特异性DN段,对其扩增产物分析,鉴别细菌类型。PCR检验的灵敏度非常高,可以对细菌进行拷贝基因,短时间就可以检测完成,不会增菌,所以PCR技术能够节约很多的检验时间,这是现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优点所在,该检验方式也有一些缺点存在,比如:

1.1 Taq酶会受到食物成分、增菌培养基成分和其他微生物DNA的影响,产生抑制效果,出现假阴性结果;

1.2 操作要求比较高,少量的外源性DNA进入PCR也会产生假阳结果;

1.3 扩增的时候可能会有装配误差,影响结果。

2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原理是利用目标细胞具有同源性序列的核酸单链在适当条件下互补形成稳定的DNAO RNA或DNAD DNA链的原理,采用高度特异性基因片段制备基因探针来识别细菌。基因探针降低了基因片段长度多态性需要的分析条数,现在的基因探针系统相对较为成熟,对单个菌落可以进行分离,不过其对于目标菌之外的菌群检验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适用范围并不广泛。

3 微生物测试片法

微生物测试片是食物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有效方式,对菌落大小、数量、大肠菌数量和酵母等进行统计,国际上适用的先进产品还可以对乳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等进行检测。微生物测试片和传统检验具有很好的相性。比如说,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可以应用于餐具的检验,适用简单,节省材料,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在国际上以及作为一种标准的检验方式。微生物测试片检验在应用的时候,只要技术和判断标准正确,那么检验的效果就非常的理想。在进行食品霉菌检验的时候,在36摄氏度环境培养即可,不要求低温设备,检验时间短,2天就可以得到结果,相比现在国家标准缩短了至少3天,因此检验的效果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纸片检验和国标法的检出率相差并不大,检验方法还简单,菌落判断容易。现在还有一种纸片荧光法用药进行检验,是依据细菌所产生的代谢酶或产物来进行快速分析判断的检验方法,在使用时,对食品中大肠菌落、大肠杆菌的酶活性进行检验就可以了解菌落超标情况。

4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验主要是依靠抗原以及抗体特异性结合来进行的,在联合免疫放大技术对细菌进行鉴别。免疫学技术检验的优点就是选择增菌之后,无需分离,就可以进行免疫筛选。因为免疫方法的灵敏度很高,样品在增菌后,短时间内就有很高的检出度,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反应也在短时间就完成。比如说免疫磁珠法可以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收集、浓缩,让食品检验过程的检出率提升。使用神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可以对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茵进行快速检验,操作难度小,不用特殊仪器辅助,可以在现场就完成检测。现在使用的ATP生物发光法是免疫学技术营养的最佳典范,也是现在食品生产加工设备洁净度检测的有效方法。ATP生物发光分析技术对食品细菌污染以及食品器具卫生检测的效果好,检验速度快,结果准确。

5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AMS)

AMS是一种由传统生化反应及微生物检测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用概率最大近似值模型法进行自动微生物检测的技术,可鉴定由环境、原料及产品中分离的微生物。AMS仅需4 b一1sb即可报告结果,以常规法鉴定细菌,只能得到是或不是某种菌,要想知到是哪种菌还要做大量、烦琐的生化试验,而AMS则可以直接报告是什么菌。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的AMS细菌鉴定仪器,对细菌的鉴定是以每种细菌的微量生化反应为基础,可鉴定405种细菌。用AMS明显缩短肠道菌生化鉴定的时间,如鉴定沙门菌属只需4小时,鉴定志贺氏菌属只需6小时,鉴定霍乱弧菌等致病性弧菌亦只需4一13个小时的时间。

6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AMS)

AMS将生化反应、微生物检测和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结合,对环境、原料、和产品中分离的微生物进场鉴定,而且可以对什么菌进行报告,不需要大量和繁琐的生化试验。

总而言之,现代食品卫生安全对于社会公民的健康非常重要,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我们需要不断对食品安全检验技术进行完善,寻找快速、精准,简便的检验方式,传统的检验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的需求,目前兴起的基因探针技术以及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的应用,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微生物检验方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改变,提升了该事业的科技水平,因此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我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也是希望能够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志刚,侯迪波,曹丙花,等.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的太赫兹光谱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1,42 (12).

篇12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1 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危机逐渐显露出来,中国在数十年之内步入食品安全普遍警惕和不信任状态。2013年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改革,拉开了大部制改革综合监督管理体系的序幕。然而在笔者走访调查之中发现大部制改革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国外起步早,技术理论与实践都趋于成熟。此外,国外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比国内更加丰富及全面。经过长时间的发育,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一整套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视溯源与预警系统,并结合最先进的HACCP管理体系,拥有完整的召回系统[1]。监管效益以及监管成果都很显著。

2 调查情况

笔者调查走访了两个市级单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调查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管理局等总计5家单位,访问了处在食品安全监管一线的领导、员工21人,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看法、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建议和大部制改革进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及问题,通过走访,认识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的问题以及难点。

3 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监管人员不足

在大部制改革之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为多部门监管,存在一些必然的相互交叉或者衔接不到的地方,部门之间存在互相依赖和推诿。N市的县一级是将原来三个单位和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科室、人员、职能并未交接完毕,还未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的统一监管。市场监督管理局编制和管理限度不能相匹配,县一级下面以原有的工商分局为基础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分局,监管各个乡镇,每个分所也并不能做到人手充足,从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到食品加工设备,工地食堂、学校食堂、小作坊及农村家宴,项目细化繁多,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3.2 专业水平不高

对于基层人员,结构调整之后面临新的监管对象,监管流程,监管方式。部分人员是从工商局或者质监局下调,对食品安全、有关法律认识不足。对于省一级和市一级单位而言,新的模式也将带来新的工作方式。监管还存在上级部门不了解基层的运作方式,导致很多时候上级指导缺乏计划、重复布置,基层人员执行力不从心。

3.3 检验配备不完善

食品检验配备滞后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县级食品安全的检验主要是在县疾控中心,调查中普遍反映检验能力的不足。基层方面的设备落后陈旧,很多仪器检验灵敏度不高、准确度也比较低,无法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对消费者的举报不能形成准确的判断,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的超标、餐饮食品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

3.4 检验技术落后

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在技术前瞻领域以及关键技术方面落后,检测方法单一、繁琐,在残留量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缺少相应的检测手段,快速筛选的检测技术不够成熟,基层检测手段还处于传统的阶段,食品行业急需的快速检验技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3.5 法律、法规滞后性严重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食品安全的立法主要着眼于监管型立法,只是针对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立法,滞后性比较严重,如农村家宴并未涵盖在《食品安全法》中,对监管者监管造成困难。与食品安全民事纠纷相关的专门立法较为欠缺,司法解释处于空白,导致司法困难较大。已出台法规很多款项形同虚设,操作性不强。法律的执法主体不一样甚至存在冲突也加大了执法的难度,使各种违法现象难以定性,以致处理不当。

3.6 法律效益低、法规不合理

法律效益不够处罚力度太低再加上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掺杂、掺假,侥幸心理严重。法律法规责任界限模糊举证困难,消费者由于维权费用、维权精力、取证困难和维权时间等造成维权成本的高昂,导致消费者维权积极性不高、维权意识差、维权力量弱。无法满足消费者、监管者的要求,消费者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3.7 食品标准驳杂、不统一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还不完备,食品安全标准化工作落后,标准总体水平偏低,标准起草部门众多,致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协调统一,表现在国家标准之间不统一,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层次不清,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2]。食品工业中的1070项国家标准、1164项行业标准和578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指标不一,令执法部门监管无所适从。

3.8 食品行业缺乏诚信

食品企业是一个诚信企业,然而巨大商业利润的追逐驱使商家的责任感下降,食品企业唯利是图,存在侥幸心理。生产经营者为追逐利润,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一些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缺乏自律和诚信意识,不仅环境差、卫生不达标,而且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我国食品行业信用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缺少必要的诚信监督手段。

3.9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薄弱、量大面广[3]。食品产业涉及范围广,种类多,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也遍地都是,造成了管理混乱的局面,无法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食品标准市场。

4 食品安全监管解决思路

4.1 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当前食品监管模式正处在转型之中,将工商、质监、食药监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综合到一起是长久以来食品监管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走访中很多在职人员对新模式都认为是科学并且合理的。但当务之急是持续深度地进行大部制的改革,政府等相关单位需要提供改革所需要的帮助,提出合理的人员分配方案、合理的资金预算。食药监局内部应当处理好改革中的各县利益关系,尽快完成职能的调整,机构的整合,人员的安排。

监管部门应迅速建立权责明晰、分工合理及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法从严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完善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程序,实现执法、司法信息互联互通。制定一整套完善的食品监管流程,责任落实到人,可追究可溯源,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实行监管职能的首要前提。

4.2 提高监管部门专业水平

基层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效益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重视科室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意识,形成优秀的食品安全监管团队。

基层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培训,各科室负责人可以定期就监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培训过程中着重业务处理流程,使所有的人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监管流程,丰富监管技巧,组织专项整治活动,提高实际业务处理水平。进行培训的领导需要有针对的进行授课,在传授一般的法规标准之外还要适当的拓宽培训面。在全国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内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交流平台,成员可以借助平台交流经验,更好地合作监督。

4.3 监管部门加强责任意识

在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的现阶段存不法商家的恶性竞争,靠企业的自律是远远达不到安全生产的标准,鉴于此食品监管部门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增加专项整治的频率以及力度,定期进行专项整治。监管过程明确部门责任,做到责任可溯源。

4.4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的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能有效提高监管水平。针对现阶段各项标准繁杂,内容不够规范、严密,各项标准之间交叉、矛盾、重复。有些标准存在时间比较长,不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标准脱轨比较严重。各地应该针对本地特色食品产业制定各项标准修订与国家法律不一致的监管法律规章和政策措施,制定各项具体办法,为有法可依做基础。

细化各项制度标准,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安全生产制度、责任制度、认证制度、溯源及召回制度。覆盖从农田到餐桌所有的方面,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

4.5 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在学校、社区等人员集中地宣传《食品安全法》,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做到人人关注、人人监督。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客观上还为生产经营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原动力,激励食品企业采取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为,有助于从源头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6 多元化治理,推行民众自治性组织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单凭借监管部门远远不够,在小作坊,小商贩,小餐饮遍地的地区食品监管往往力不从心,推行民众自治组织会,可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效率。强化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主导权的同时,调动社会的力量共同监督。发动免检自治组织,媒体新闻人士共同监督。

完善举报流程,食品监管部门采用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民众举报非法生产的小作坊等。在社区、学校、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协会,扩大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度,增强独立市场主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真正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4.7 信息化科学化监管食品生产流通

借鉴国外和其他行业的先进监管方式,在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普及HACCP理论及建设,有效实施监控,确保产品的卫生安全。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普及食品产品可溯源可召回制度,使食品从源头开始透明化,每一步加工都有据可查,每一次流通都有迹可循,当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时能迅速定位环节,能迅速执行召回制度,避免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4.8 创立诚信监管体系,提高企业的诚信度

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议规模以上的食品企业必须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再逐渐推向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建议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评价、披露和奖惩制度,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公正的评定、对诚信的企业予以适当的鼓励,对失信的企业予以惩罚,形成一个诚信网络,体系建立之后之后对外公示,以此有效地督促食品生产企业形成良好生产规范。

其次,企业内部增加自身诚信度,通过低成本的改造生产车间,从原料采集到最后的成品,使企业食品加工过程透明化,全面开放加工通道,并广邀社会各界人士进行参观指导,在提高企业诚信度的同时,形成良性竞争,推动食品行业的发展。

4.9 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流散型食品生产企业

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永远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目前对于县镇一级食品监管的难度主要在于监管对象多,流散型食品生产单位繁杂,监管难以全面覆盖到,出了安全问题难以追究责任,执法难度大。因此在县镇一级目前存在和业主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的方法来限制其安全生产,对违反合约的严肃处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食品加工单位的恶性竞争。食品监管部门及国家有关组织需要对这些食品生产单位进行指导并逐步推动其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5 结语

食品产业行业基础薄弱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根本问题,始终将推进食品产业转型作为监管的首要目标,同时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强调持续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人员培训,完善食品有关法律、标准,制定各地区可实施的具体法规,注重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完整的企业自主监督预警机制,推行多元化监管,推行民众自治组织,创立诚信监管体系,提高食品企业的竞争力等从而全面提高食品监管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何珊.大连市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13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监督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71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农产品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随之带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实践

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逐渐重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逐渐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很多地方张贴了相关的宣传标语,在各大媒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很多地方都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并对各项工作进行组织和协调,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了相关组织。部分地区还进行了农资打假活动,并取得很大的成绩。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作用下,使很多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具有高毒的农药进行了禁用。加强对农产品的检测,检测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检测种类也随之增加,并增加了检测的频率。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监管力度有了显著地增强。强化了对绿色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的监督管理。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可作为耕地的土地又较少,导致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耕地较为分散。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根本无法实现耕地的集中化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农产品产量的提升只能依靠农药化肥的投入。耕地的分散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产品质量监督与检测的工作量。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工作主要针对农村,但是,相对基层的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机构非常少,无法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检测工作全面进行。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有限,无法准确的检测出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以及农产品的激素使用以及相关的产品质量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工作策略。

2.1 政府应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体系

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不断强化和完善工作任务。政府应加强与农业生产工作的联合,建立相应的合作社,由合作社掌控农业生产,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确保农产品无剧毒农药和激素侵害。在合作社中推行机械化,进而提高农业产量。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为基层配置相应数量的监督检测部门,应对工作人员的技术进行综合培训。

2.2 要增添检测设备

增添检测设备,并根据具体实际检测项目以及检测标准进行机构配备,进而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的质量。创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产品标准的制定,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与完善,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具有一定的依据,使监督范围更加明确。

2.3 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制度

从生产者入手,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并对生产地进行不定时的产品质量抽查,对检测不合格产品及时进行严格处理。并对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的农产品进行跟踪,保证工作的质量。

2.4 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

在各大市场成立“高品质农产品”的交易区,通过市场监测的高品质农产品可以在高品质蔬菜区进行交易,并且建立质量合格蔬菜交易区,质量合格的产品在经过监测合格后可以进入。对这些产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如果高品质农产品质量下降,则根据实际情况,对这类农产品进行换区处理。在这期间如若发现质量不达标的农产品,则对当日农产品进行销毁处理,如果产品质量持续不合格则取消其市场交易资格。

2.5 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魇痉叮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介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使农民深刻意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3 总结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不仅关乎广大人民身体健康,而且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工作,为我国的农产品发展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

篇14

一、我国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的挑战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是指特定国家监管部门对相关农村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

(一)我国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我国当前的农村食品安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农村食品生产环节来看,大量从事农村食品生产的企业卫生条件不合格,并且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小,生产设施设备极其简陋陈旧,此种情形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质量没有保证,并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证照不全甚至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和加工点多,并且这些小作坊和加工点隐蔽性大,大多藏身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没有食品安全意识的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和商户从业人员多。二是从农村食品流通环节来看,农村食品经营设施和经营场地陈旧简陋,投资少、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很多农村食品经营户的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根本达不到相应的陈列和储藏要求。农村食品经营者的相应购销记录不完整,普遍存在食品进货、配货渠道不清晰的问题,并且食品采购、销售记录亦不完善等现象,一旦所售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就会导致召回和追溯难以实现。三是农村食品经营户办理健康证的少。农村食品经营者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识,普遍缺乏守法经营观念并且法律意识淡薄。四是从农村食品消费环节来看,三无食品多,食品安全知识匮乏的农民多,农村餐饮行业安全隐患多,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少。

(二)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出的挑战

1.农村食品经营主体流动性大,农村食品安全实现口常监管难

从我们平常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实践来看,农村食品经营场所选址大多是自家居住房屋或在乡村公路边和乡镇集市搭建的临时经营点,某些小商小贩如货郎式的流动销售,没有相对固定的经营场所,一旦看到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就收摊或转移到更为隐蔽的场所,还有某些个体工商户甚至无照个体户随意按挂放心示范店、诚信工商户等牌匾。在以上情形下,一旦其经营的食品导致了相关的人身财产损害时,要找到相关的责任人员却并不容易。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监管部门设立的站点少,加之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少、监管成本偏高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频率低、次数少,要实现对农村食品市场的口常监管非常难。

2.农村点多面广,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任务重

以笔者曾经调研的某县为例,县域面积1715平方公里,辖1个经济开发区,16个乡镇、28个居委会、898个行政村,总人1192万,而全县现有食品经营企业和涉及食品经营的工商户2500多个,而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仅102人。按地域面积计,每人要监管35平方公里;按人口面积计,每人要为约14000人的食品安全负责;按企业数计,每人要监管约30个。特别是某些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安全监管更加薄弱,因为这些大量存在于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食品生产加工点更具有隐蔽性。当今环境下.我国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亦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对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职能,因此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担子几乎都压在相关政府职能监管部门身上,监管者力不从心。

3.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不足

有效监测难以实现由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不足,相应的职能监管部门在检测设备配置上严重不全,监测食品安全的科学技术手段缺乏,检测方式也较为落后。特别是派驻农村地区的基层工商所在具体的食品监管过程中,上级配发的简易式食品检测箱是其主要的监测工具,但这种检测箱检测性能差并且功能单一,要实现对部分假冒伪劣食品的有效检测较为困难。因此,在口常监管中,监管人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一看、二闻、三触摸等原始传统手段,往往只能凭经验和肉眼对市场上的食品从简单的包装、外观、索证、索照、有效期来进行检查识别,无法检测食品的内在质量。在检测过程中,往往大部分抽检样品需要送往省、市级食品检验机构检测,这样导致检测成本偏高、周期较长、效率较低。因此,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口常的食品安全检查抽查时,往往抽检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很多情形下干脆不抽检,因此不能及时发现一些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也难以实现有效监测。

二、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依据,同时辅以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但是,在具体的监管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基本是从对某类产品或其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的专门规定,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贮藏等环节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系统管理,因此存在法律调整结构安排不完善,门类不全,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第二,现有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相互矛盾的多,政出多门,导致监管执法过程中职能部门的相互扯皮和推诱,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现有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具体法律条文规定较为概括笼统,出现某些领域法律的缺失和模糊,需要进一步细化。第四,现有法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严格责任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缺失,从而导致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远远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设置不科学

单一监管和多部门联合监管是当今世界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两大主要模式,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采取的是多个政府部门共同监管、分段监管与品种监管相结合的体制。具体到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监管,现阶段我国农村食品监管职能部门配备专业监管人员少,在实际执行中很多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由乡镇政府来承担,而乡镇政府监管人员主要来自于基层政府,大多身兼数职,乡镇政府监管人员大都忙于政府本职工作,由他们来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既不专业,也几乎没有执法证件,因此引发农村食品经营户对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排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乡镇工作人员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行为,农村食品经营户往往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触情绪较大,导致乡镇政府实际食品安全监管效果较差。

(三)农村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体系不规范

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相继制定了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但是,我国地域广、人口多,各民族的食品的品种和饮食习惯等都有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有较大的差别,虽然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但事实上要从国家层面针对所有的食品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不太现实,譬如地方特色小吃就没有办法制定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质量标准。因此,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地方标准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企业标准则是由企业来做决定的,这可能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食品质量安全认定不一致。

(四)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大

我国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并且也相继采取了很多得力有效的措施。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仍然困难重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不够。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广,特别是大多数的农产品并没有能够形成规模化生产,仍然是以单个农户为主要生产单元。由于广大农户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初级农产品的产量,在养殖、种植过程中,违规添加非法饲料、滥用激素和超标使用化肥、有毒农药等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因为经营户数量多,并且很多食品经营户流动性大,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不足,设立的监管站点也少,有限的监管执法人员难以挨家挨户上门执法。第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设备跟不上。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的认证认可体系的不完善、政府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致使检验检测设备的缺失,使得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监管难以实现。第三,多头监管执法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的空缺。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规定,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是由政府、工商、质检等多个部门进行,但是多部门之间监管职责的划分并不明确,所以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甚至还会因为监管职责的不明确致使对某些农产品安全出现监管空缺。第四,监管执法阻力大。农村食品安全的基层监管部门多数情况下并非专业设置,而是由基层政府来承担监管职能,但基层政府不具备执法资格也不具备执法证件,因此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农村食品经营户的抵制。在特定情形下,地方政府顾及本地的GDY增长水平,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也会对监管执法进行施压和干预。

三、加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对策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虽然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有关农村食品安全的立法零散,法律条文规定过于概括笼统,相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和程序性规定和制定进展缓慢,因此其操作性不强,现有的法律处罚较轻、效力不够等都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对现有农村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内部协调统一的结构框架,避免某些人钻法律的漏洞,同时加快对相关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制定进程,增强其操作性,从而使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有法可依、其次,在相关法律中提高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通过加大对违法者的惩治力度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刑法的打击力度。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其法律支撑,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为推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我国应主要抓紧以下两项工作。一是修订农村食品安全标准制度;二是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三)健全农村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大部分的农村食品经营企业存在规模较小、生产简陋、卫生条件较差等现象,并且我国农村食品经营市场较为混乱。这些现象的存在和我国目前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备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起严格的《食品进货杏验制度》及《食品索证索票制度》,通过农村食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构筑起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

(四)完善农村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

我国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针对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建立一种适合的农村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这样既便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又能彻实保障农村食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问题食品通过相关手段和机制追溯到该食品经销商、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达到惩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