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3 14:44: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的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问题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遥.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3-6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日本;出口比较优势;RCA指数;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458(2013)03-0034-06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快速下降和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根据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的调查显示,2011年日本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3.39%,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地国家。人口老龄化能够通过影响日本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年龄分布、消费和人力资本积累对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发挥作用[1]。文章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变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探讨人口老龄化是否削弱了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从而为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提供借鉴和启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至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率将达到17.17%,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老龄化比率将达到30%以上。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要面临严重地老龄化形势。伴随着老龄化而来的是劳动供给的减少和雇佣成本的上升,这对中国过去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口老龄化比率发展出口贸易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地冲击[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清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对中国这种依赖充裕的劳动力禀赋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调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地国家,与中国一样同属于东亚地区,二者在经济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为我们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影响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
图1是日本1960年—2011年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人口老龄化程度用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衡量(下同)。1960年日本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占5.73%,10年之后,该比重超过了7%,日本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剧,至2005年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并维持至今。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率从之前的2.36%增加到3.10%,远高于同期0.17%的年均人口增长率。
图1 1960年—2011年日本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 据库。
形成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出生率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育意愿下降,出生率从1960年的17.3‰下降到2010年的8.5‰,下降了超过一半,直接后果就是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二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食物的极大丰富,使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从1960年的67.67岁增加到2010年的82.93岁,平均寿命的延长使日本社会老年人口增加[3]。
图2 1960年—2010年日本人口出生率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劳动力供给不足
由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日本社会同时面临着“少儿化”与“老龄化”两种现象。少儿人口作为潜在的劳动力供给人口,比率过低会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引起劳动力短缺[4]。从劳动力总量上看,1960年日本劳动力数量为4511万,之后呈上升趋势,至1998年达到顶峰6793万,之后呈下降趋势,至2011年劳动力总量仅为6261万人,具体见图3。作为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数量减少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投资,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发挥,必然会降低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比较优势。
图3 1960—2011年日本劳动力数量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OECD劳动力统计数据库。
2.劳动力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使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也使劳动力内部结构趋于老化。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定义,45岁及以上年龄劳动力为大龄劳动力。图4是日本劳动力年龄结构分布图,2011年日本老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为48.47%,远高于1968年的29.84%,且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岁及以上等各年龄段劳动力分布比重,均比1968年显著提高,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凸显。由于劳动力直接与生产挂钩,老龄劳动力分布比重高将限制行业生产率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开展。劳动人口内部结构老化会给生产带来3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是劳动生产率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二是劳动力老化使劳动力流动性减弱,职业变动少,不利于新技术革命;三是大龄劳动力由于身体素质下降、智力衰退,往往创新性不足,难以胜任行业竞争需求[5] 。这些不利影响会限制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开展。
图4 1968—2011年日本劳动力年龄分布结构图
数据来源:OECD劳动力统计数据库。
3.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
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政府在医疗、卫生安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也相对较高,而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方面的支出就会相应减少,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6]。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也意味着老年抚育比高,个体劳动者的抚养负担加重,没法将收入更多的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和职业技能培训上,这些都对社会平均劳动效率的提高不利。70年代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39%,80年代为3.70%,90年代为2.40%,进入20世纪之后进一步降低到1.75%。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限制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发挥。
图5 1971年—2011年日本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OECD生产率统计数据库。
二、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现状及变动趋势
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后,本部分将利用3种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一)出口比较优势指标度量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Balassa提出来衡量一国出口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指数[7]。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其中,Xmt表示t年日本制造业的出口额,Xt表示t年日本总出口额,Xmwt代表t年全世界制造业出口额,Xwt表示t年全世界总出口额。RCA指数实际上是指日本制造业出口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与全世界制造业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之比。该指数大于1,说明日本制造业出口比重大于世界的平均出口比重,日本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说明日本制造业具有比较劣势。
2.Michaely指数(MI)
由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没有考虑进口的作用,尤其是在进口规模较大时很容易导致计算偏差,因此我们利用Michaely指数和净出口率指数同时考虑进口和出口因素。Michaely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2)
其中,Mmt和Mt分别表示t年日本制造业的进口额和总进口额。MI指数是指日本制造业在全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减去制造业在全部进口产品中的比重。指数变动幅度为[-1,1],越接近于1表示越具有比较优势,越接近于-1表示越具有比较劣势。
3.净出口率指数(NEX)
净出口率指数也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3)
NEX指数是指制造业的净出口差额占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与MI指数类似,指数变动幅度为[-1,1],指数为1时说明该行业只出口不进口,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指数为-1时说明该行业只进口不出口,贸易竞争力较弱。NEX指数与MI指数不同在于,NEX指数衡量日本制造业的净出口能力,而MI指数衡量日本制造业进出口在全国的相对位置。
(二)出口比较优势变动情况
表1给出了日本制造业1962年—2011年3种出口比较优势指数计算结果。首先,从RCA指数来看,在样本期内,日本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大于1,日本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制造业约占日本GDP的20%、就业的20%、研发的90%、出口贸易的90%。尤其是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和信息通信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最为明显,在1998年—2008年间3个行业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9.9%、3.8%和29.6%[8]。但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老龄劳动力占比增加,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受到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开始放缓,日本制造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1962年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为1.47,而到了2011年该指数只有1.29,可见,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呈下行态势。其次,从MI指数来看,该指数也大于0,说明在考虑进口因素后,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与RCA指数相同的是,MI指数也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下降趋势尤为明显。最后,从NEX指数来看,均值和变化趋势与MI指数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日本确实在制造业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但该比较优势呈下降趋势。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对日本人口老龄化和出口比较优势现状进行描述后,本部分我们将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二者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人口老龄化是否削弱了日本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
(一)单位根检验
由图1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口老龄化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速度明显加快,是一个存在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对结构突变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既要确定是否是单位根过程又要确定时间突变点,而且其分布也不再服从DF分布,需要对照着突变点发生的位置,查麦金农临界值表。因此,存在结构突变的单位根过程,研究过程复杂性大大提高[9]。
从人口老龄化序列变化趋势来看,这可能是一个含有均值和斜率双突变的单位根过程,我们将结构突变点定为1990年。在模型中加入阶跃式虚拟变量DL和渐进式虚拟变量DT对这种变化进行描述,得估计结果如下:
因为-5.44
因为人口老龄化序列存在结构突变,所以其单位根检验过程比较复杂,而对于不存在结构突变的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来说,过程相对简单,可以直接用ADF检验式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可知,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的水平值接受了单位根原假设,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值在1%水平上拒绝了单位根原假设,其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过程。所以,3种出口比较优势序列与人口老龄化序列一样,都是I(1)序列。变量的单积次数相同,可以继续进行协整检验,分别考察人口老龄化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的长期影响。
(二)协整检验
1.协整回归
我们利用EG两步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用人口老龄化变量分别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作OLS回归,具体结果见表3。可见,人口老龄化变量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在长期对日本出口比较优势不利。人口老龄化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在长期将下降0.0192个单位、MI指数将下降0.0263个单位、NEX指数将下降0.0236个单位。下面,继续通过检验误差项的平稳性检验人口老龄化和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3个方程的AEG统计量分别是-3.87、-3.92和-3.58,查麦金农临界值表,协整检验临界值为:
C0.05=-3.3377-5.967/50-8.98/502=-3.46 (10)
AEG统计量小于麦金农临界值,说明人口老龄化变量和出口比较优势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分别是(1 0.0192)'、(1 0.0263)'和(1 0.0236)'。尽管人口老龄化变量和出口比较优势变量是一次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的特定线形组合却是平稳的。
2.误差修正模型
非平稳变量的非均衡误差是平稳的,说明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格兰杰定理,如果非平稳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则变量必有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存在。利用OLS回归中的非均衡误差( t)作为误差修正项(ECMt)估计误差修正模型,具体结果见表4。可见,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当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变量和3种出口比较优势变量偏离均衡状态时,该经济系统在短期将分别以这种偏离的0.0507、0.0531和0.2503倍强度在下一期朝着均衡点调整。可见,人口老龄化加剧对3种出口比较优势的短期影响要大于对它们的长期影响,在短期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更加不利。
四、结论及启示
(一)基本结论
文章首先介绍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其次介绍了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发展趋势,最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育意愿下降,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极大丰富也使人均预期寿命极大地延长,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日本人口老龄化的程度。
(2)人口老龄化对日本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使日本有效劳动供给不足,引起劳动力短缺,1998年之后日本劳动力总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二是人口老龄化使就业大军中高效率的青壮年劳动力占比下降,老龄劳动力占比上升,影响了行业的创新性和流动性;三是人口老龄化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这些影响都对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不利。
(3)虽然日本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但该比较优势呈现下降趋势。无论是只考虑出口的RCA指数还是既考虑出口又考虑进口的MI指数和NEX指数来衡量出口比较优势,日本制造业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制造业的出口比较优势开始下降。
(4)单位根检验发现,日本人口老龄化序列存在结构突变。1990年之前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平均每年增加0.2084个百分点,而在1990年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平均每年增加0.5456个百分点。而且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每增加1个百分点,日本制造业的RCA指数在长期将下降0.0192个单位、MI指数将下降0.0263个单位、NEX指数将下降0.0236个单位。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日本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不利,这一结果对于不同的出口比较优势衡量指标来说都是稳健的。
(二)对中国启示
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与日本不同,中国在较长的时间里都维持着较低的人口老龄化程度。196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只有4.00%,远低于同期日本5.73%和世界平均5.08%的水平,直到1986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才达到5.74%,与日本1960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持平。但中国年均1.46%的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6。1998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
虽然说从程度上和速度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都要慢于日本,但不可忽视的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快。而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显现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大大提速。《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老龄化比率将达到30%以上。
图6 1960年—2011年中国和世界平均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2.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
中国作为劳动力丰富、人口老龄化程度低的发展中大国,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在过去三十年中依靠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尤其是最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向低老龄化的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尽管中国目前可能并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但人口老龄化加剧必然会促使“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这对中国过去依靠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和较低的人口老龄化比率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贸易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地冲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高效率的青壮年劳动力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工资面临着较强的上升压力。
在当前的人口年龄阶段下,维持中国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要做到几下几点:(1),打破户籍制度,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让更多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降低大龄劳动力分布比重;(2),稳定房价,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年轻劳动力在城市安家落户;(3),提高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增加职业培训,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效率,抵消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伟.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日本政府的对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07.
[2] 姚洋,余淼杰.劳动力、人口和中国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J]. 金融研究,2009(9):1-13.
[3] 王莉莉.新时期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 日本问题研究,2011(2):50.
[4] 王晓璐,傅苏.日本超老龄社会及其影响[J]. 现代日本经济,2012(5):65-71.
[5] 武元晋,徐勤.中国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的影响[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26.
[6] Peterson, Peter G. How the Coming Age Wave Will Transform America--and the World[J]. New York:Times Books,1999.
[7] 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 1965(33):99-123.
所谓养老保险也被称为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国家按照规章制度对退休或者达到法定年龄的老年人给予资金的补贴。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其一,养老保险是在规定的范围中劳动者与退休人员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这里所讲述的规定范围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符合养老待遇的城镇职工。其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能够保障职工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具备基本的生活补贴,具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其三,养老保险往往需要社会保险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以此实现保障的基本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激增退休费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离休退休职工的费用逐渐上升,在2001年突破3000万元,2003年突破4000万元,截止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近7000万元。之所以导致全国离休退休职工费用上升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是离休与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11年退休人数超过3000万人,2013年则超过5000万人,2014年则突破7000万人。每三年便会增加3000万人,导致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另外,在近几年时间间隔产生缩短的现象,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人。其二是每年每人的退休费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500元到今天的4000—5000元,可以得知退休费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与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上升,对国家财政而言带来威胁与阻碍。
2.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本的筹集方式发生变化
从整体角度分析,人口年龄与基金的筹集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人口年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模式会导致养老金支付、收缴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致使养老金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自21世纪初国家便颁布了相应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制度,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方式也从原先的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这种筹集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积累资金。此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老年人的数量多、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地区城乡差异明显等因素,导致积极转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其中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转变中需要进行一定基础的基金积累,从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稳定发展。
3.人口老龄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受到资金增加、覆盖面积困难基金缴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不足现象。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从上个世纪150亿元到21世纪10000亿元,可以明确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另外,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伴随着隐形债务支付高峰期的来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还会有所扩张。所以,为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有序发放,国家政府需要对缺口资金进行弥补,加大资金投入,否则会导致出现严重财务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4.人口老龄化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制的构建
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采取的保障体制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层,这种保险层次受到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这种保障体制并不利于职工最为基本生活保障,无法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当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老年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养老金的开支也变得非常大,甚至出现急剧膨胀的现象,导致国家财务资金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不仅是对传统养老保险体制的概括,并且也是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企业对职工养老保险进行扩充,在缓解国家财政的同时也保障我国养老保险迈向新的台阶。
三、结语
摘 要: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形成且不可逆转,人口老龄化本身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那么我们如果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关系便会促进经济发展。本文首先从老龄化对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几个方面的影响分析,再反方向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最后从人口老龄化与保险业、旅游业、医疗业及服务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从而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来带动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人口老龄化;回归分析
我国经济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阶段,自2012年起,我国经济迎来了新常态,其实指的是经济增速放缓,主张经济结构转型,向更绿色更可持续发展的方面发展。从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速分别为7.65%,7.67%,7.4%及7%。虽然增长速度放缓,但不管是人均生产总值还是总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然很可观。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征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称之为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文意识的不断变化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劳动人口为15-64岁,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00582万人,年均增加1464万人;劳动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3年73.9%,年均增加0.48%。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大于等于65岁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至2013年增加到13161万人,年均增加314万人;老龄人口比重从4.9%增加到9.7%,年均增加了0.18%。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特征
1.老年人口基数大
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总人口为136782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9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3%,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60岁以上人口占10%就已经达到老龄化而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国际水平5%左右。
2.老年人口增速快
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到10%所用的时间为16年,而法国同样的增长幅度却用了75年,我国远远小于法国所用的时间,首先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和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少生优生成为主流思想。其次,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饮食变得科学,医疗保健设施的提高均提高了人们的寿命。
3.高龄化趋势明显
截止到2013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为166517万人,高领80岁以上的人口为19887万人,占老龄化人口11.94%,而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89%,以2000年为例,60岁以上人口为万人,高龄在80岁以上人口为万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老龄化人口比率为
4.地区之间老龄化差异较大
我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天津等地已经达到了人口老龄化,中部城市如河北省、河南省人口老龄化比率分别为9.2%和8.8%,但西部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的老龄化率分别为5.2%和6.4%,东西部的人口老龄化比率相差太大,几乎成了两倍关系。
二、中国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未来挑战
(一)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加大了子女赡养压力。在人口自然出生率和自然死亡率同时降低的情况下,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子女那会承担起赡养4位老人的义务,在当今社会这种多重压力并存的社会又给当代的年轻人多了层压力。其次,生产力的下降。生产力的行为主体是人,生产力的强弱结果和人的劳动有直接的关系,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劳动力受限,造成生产力的下降。再次,政府养老体系表现出不完善。要适应我国目前老龄化的速度,就要完善养老制度。
(二)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如今老龄化的加快让中国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优良传统美德再次得到升华。我们生活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就要尊重老年人的需要,大力推荐老年人文化,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
(三)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增长,劳动供给能力的下降也会越来越显著,进而劳动成本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也会提高,连动着物价的提高,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会孕育而生。由于老龄化,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和物质享受与非老年人截然不同,引起消费结构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进而对经济的产业结构造成相应的影响。
(四)对科技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当一个社会处于老龄化阶段势必会影响科技的进步,所谓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当鲜花不再多,祖国的未来会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受阻。但也会应运而生适应老年人的智能产品,促使现在科技的成长。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及时间序列数据形成的散点图,利用计量经济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进而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具体影响因素。为了没有“伪回归”的模型,在进行变量间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应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法进行检验,用到的数据有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率(记为y)老年抚养比(记为x1)、死亡率(x2)、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x3)、医疗机构(x4)、出生率(x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x6),其均为1994年至201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检)验结果均显示为平稳数据。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为:yi=b0+b1x1i+b2x2i+b3x3i+b4x4i+b5x5i+b6x6i+ui
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所以以人口老龄化为因变量其余因素为自变量,通过eviews7.2得出老年抚养比、死亡率、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与老龄化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医疗机构、出生率、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与人口老龄化无明显因果关系,将三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的回归方程为:=-4.27+0.88x1+0.46x2-0.17x3
最终利用逐步回归法对人口老龄化有影响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为:
=-3.70+0.84x1+0.35x2
(二)模型检验
1.模型的显著性和拟合优度检验
逐步回归得到的方程为:=0.84x1+0.35x2-3.70
t=(16.32)(1.79)(-4.18)
R2=0.98 F=535.43
此模型中F(2,17)=535.43,在a=0.1时,查F分布表得(2,17)=2.64,而535.43>2.64,所以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回归的方程总体上显著。
在a=0.1时,查表得t(17)=1.74,三个t值的绝对值均大于1.74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R2=0.98表明拟合优度较高,对实际解释能力强。
2.异方差检验
由于经济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在实际经济现象中异方差性问题大量存在,在此要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
由eviews7.2得出的结果,r2=0.33,nr2=6.12>x20.1(2)=4.61,所以此函数存在异方差性,由nr2对应的p值0.0367小于0.1,也可说明存在异方差性。
接下来要消除异方差性,采用模型的对数变换,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取对数后检验其异方差性,此时,取对数后的回归方程为了满足显著性,去掉取对数后的,定义取对数后的x1为x7,y为y1,y1=-1.03+1.29x7
t=(-10.15)(30.18)
R2=0.98 F=910
查表在a=0.05时,t(18)=2.101F(1,18)=4.41,满足显著性检验;r2=0.18,nr2=3.51
3.自相关检验
本文利用DW检验,当DW满足du≤DW≤4-du时,即非自相关。查表du=1.41,DW=1.6,所以不存在自相关性。
四、模型的分析
通过建立的模型可知,老年抚养因素相对于本文其他几个因素来讲相当重要,其他条件不变时,老年抚养比率增加1%,人口老龄化率增加1.29%,赡养老人不只是吃饱穿暖,在满足老人基本生活衣、食的条件还要考虑住、行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和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处于平稳增速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不断促使医疗和保险业的发展,老人对医疗的需求远超过成人,但由于需求大于供给,看病难的问题没有解决,由此,我们的医疗事业有很大的提高潜力,政府要加强医疗改革的监管,扩大医科大学招生人数,多在二线城市建立老年人高发病症医院,医疗设施配备齐全,城镇多设立社区医院,提高社区医院质量,养老保障普及全国;另一方面,首先为了减小政府和家庭负担,保险公司应适应老龄化社会多创新与老年人有关的险种,其次可以使得保险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进一步拓宽了保险业务。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医疗业和保险业相互促进,利用医疗数据即可分析大病险种,通过投保数量又可获得哪些病例属于高发症,更加针对培养专业性人才。
老年人在退休后,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充足,休闲旅游打发时间与此同时让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由于自身年老出于身体和安全方面再加上子女工作繁忙,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在小区里、公园内锻炼身体。所以国家要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或者跟团旅游,首先站在国家的角度,开发建造适合老年人旅游观光的景区既可以刺激国内老人消费,赢得口碑,进一步得到国外游客观赏,让中国旅游文化走出去。其次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内部培养专业性人才积累老年人在户外特点,专门带老年团,旅游业的发展还可带动其上下游的交通业和餐饮业的发展。综上,在适应中国的老龄化发展的同时还可带动经济的进步。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长生,张泽栋.城镇化、老龄化及经济发展对我国医疗费用影响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6):54~55.
[2] 杜亚倩.医疗保险基金支出与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关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4:17~18
[3] 陈卫民,施美程.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效应[J].人口研究,2014,38(5):3~16.
[4] 左莉.老年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征探析―以成都市老年旅游者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 林茜,魏薇.老年群体乡村旅游市场及产品经济的开发[J].东方企业文化,2014
[6]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清华学出版社,2006
[7] 杨杰,罗云.中国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5,28(165):20~25
[8] 王谈凌,郝福庆.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5,(6):8~12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有重要意义。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2.47%,为13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虽然成都市的老龄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岁的人口有160万人,而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16万人进入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成都市老龄化水平将突破15%。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4.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总人口已达到8%,年龄结构已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递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可是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
表1
单位1978198019902000201120122013
出生率%10.311.213.19.69109.04
死亡率%66.16.46.64.69.96.33
自然增长率%4.35.16.73.14.50.12.71
4.2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见成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组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从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两个数据比较而言,后者约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组的比例下降最显著。通过图3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处在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在逐渐达到峰值后,很有可能会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这都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所剩时间已然不多。一个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应低于10%,而65岁以上人口应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4%。
表2
年别项目 2000年2010年
总人口规模(人)1124427214047625
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人)8948201364348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7.969.71
表3
年别年龄段所占比例1982年2000年
1―14(万人)30.26%16.43%
15―64(万人)64.71%75.61%
65岁及以上(万人)5.03%7.96%
4.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其实施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成都,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0.8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而2012年,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8003.82亿,人均生产总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产总值(GDP)为8138.94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56836.17元,换句话说,成都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说,成都市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加重老龄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5.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主要劳动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同时,老龄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由此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日益增长的应届大学生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
5.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将会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化。因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费人群。而同时更多的生产成果用到消费上,使得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这,也会造成再生产投人的减少。
5.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进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成都市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也同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针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6.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6.1.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立新的农保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对于成都而言,应该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也可以学习类似《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的相关文件,在全市开始建立健全农保制度。
6.1.2倡导个人家庭养老。
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决定在现阶段还需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优良品德的养老体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在城镇,考虑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应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群学习、文体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体力,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矛盾,把他们的“余热”变成社会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相对延长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