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国教师》:沈老师好,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即将投入使用。您能否谈谈自己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过程中的体会?
沈为慧:可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就开始阅读了。当然,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单纯依靠一般性阅读是难以真正领会其核心内容的。把课标的学习贯穿到实践中,在备课、教学中仔细体会其精神,才是对课标的真正学习。经过几个月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在以下四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为什么教。教授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只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提升他们的素养创造条件。其实这也是“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第二,教什么。教师主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所谓“基本知识”指的是:贴近时代、社会、生活,反映人类文明主要成果,反映人类发展进程与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所谓“基本技能”包括: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年表,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识别与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等。其实这也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第三,怎么教。新课标第三部分不仅列出了“课程内容”,还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活动中学生就要思考“到哪查”“怎么选”的问题,所以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其实这也是“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第四,如何评,即“教师教得怎么样”的问题。关于评价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根据三维目标把每个板块内容的要点分别列举出来,“对每个要点进行可测量的描述”。关于评价的标准,新课标要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水平制定标准,选择重要的项目作为评价维度,并用清晰、简要的语言描述每个维度的不同水平等级。其实这也是“学生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但是,在研读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感觉对部分语句理解不清。比如,关于“课程设计思路”中写道,“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这里介绍的似乎是课程标准的文本结构与内容含义,而不是在说明历史课程是如何设计的。
再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规定,“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遗址、遗迹、文学作品等是历史的载体还是历史的呈现方式?教学活动有这样的建议:“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如果文学作品是一种“历史呈现方式”的话,为什么还要分辨其与史实的区别?
又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还规定,“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是非、善恶、美丑与人生态度不属于同一层次,前者属于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后者属于人生观问题。
类似的情况还有几处,不再一一列举了。另外,新课标对部分概念也没有进行界定,如“历史意识”“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针对课标的变动,您认为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沈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行标准比制定标准要难得多。在新课标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问题,既有实验版课标实施时就有的问题,又有新课标颁布实施后产生的新问题。我觉得,在众多问题中,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更加突出:
首先,教师问题。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那样,“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然而,许多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达标,这将严重影响新课标理念的实施。从过去十年的实践看,即使学历水平达标的教师,也未必能真正领会课标理念。
其次,教材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教科书能否“采用活泼、形象的方式和通俗、准确的语言”来陈述历史;能否真正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避免“过于抽象的概念”,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表述方式”;能否真正“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教师教学用书能否科学“解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中的信息”,能否真正“提供有效的教学活动范例”,能否真正“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学创新,及时反映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否真正“向教师提供丰富、有用的教学资源”。
最后,教育质量评价问题。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本身是没错的,以纸笔测验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在现实情况下也并无大的不妥。可问题是,纸笔测验用的试卷能否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即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二者有大的偏差,以这种评价结果作为评价结论,就会大大伤害尝试新课标理念的教师,进而影响新课标理念的实践。
《中国教师》:针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您能否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课堂的功效也从教授知识向培养合格公民过渡,这就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标准和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该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呢?对此,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学科。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遵循初中历史教学规律
初中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新课标下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可以选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比较典型。其内容也比较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但这必须寓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外加的标签。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时就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就很好地构建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四、营造人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让课堂上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为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让学生学会用人文的眼光去看待世事万物,这样他们就具备了人文精神了。
六、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新课标下,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人文化,培育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人民教育,1998(9).
2.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
3.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4.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一、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和多层联系性是历史教学的特点,按照实际情况来说包括:历史纵向一条线,即历史前后发展的纵向坐标;历史横向一条线,即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横向坐标;历史前因后果一条线;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地域差异一条线;当代历史与“过去”历史逻辑一条线等。这些不同线条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把握千头万绪的历史知识。因此,为了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实现历史教学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在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真正使初中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初中历史教学“立”起来,真正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以历史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理念要创新
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行动的核心灵魂,是一切教学行为创新的先决条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理念创新式的历史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着力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因此,在真正的历史教育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时代观,确立学生情感体验的发展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全面而素质型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既达到传授学生知识,又达到树人的目的。去掉那种过于强调“教”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真正“学”的教学实践的精华,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言堂”现象。对新课标理念采取“拿来主义”,真正实现理念创新。
三、教学手段要创新
创新的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支撑点,也是创新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创新历史教学的推手和抓手。历史教学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结合当代历史“千变万化在眼前”的。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进入“深水区”,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人文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的导游,要渐进化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历史的景点”,发挥学生历史的思维作用,以历史为坐标,去探索生活中的“花开花落几春风”。鉴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需要以创造和发散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是具有因果关系的非时间性的历史。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不断创新,方法要与时俱进,方式要与时代同节拍。这样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摘要: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出了累累硕果。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初中 历史 课堂 效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也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注重学法,培养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
三、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 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