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

篇1

《中国教师》:沈老师好,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即将投入使用。您能否谈谈自己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过程中的体会?

沈为慧:可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就开始阅读了。当然,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单纯依靠一般性阅读是难以真正领会其核心内容的。把课标的学习贯穿到实践中,在备课、教学中仔细体会其精神,才是对课标的真正学习。经过几个月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在以下四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为什么教。教授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只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提升他们的素养创造条件。其实这也是“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第二,教什么。教师主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所谓“基本知识”指的是:贴近时代、社会、生活,反映人类文明主要成果,反映人类发展进程与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所谓“基本技能”包括: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年表,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识别与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等。其实这也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第三,怎么教。新课标第三部分不仅列出了“课程内容”,还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活动中学生就要思考“到哪查”“怎么选”的问题,所以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其实这也是“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第四,如何评,即“教师教得怎么样”的问题。关于评价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根据三维目标把每个板块内容的要点分别列举出来,“对每个要点进行可测量的描述”。关于评价的标准,新课标要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水平制定标准,选择重要的项目作为评价维度,并用清晰、简要的语言描述每个维度的不同水平等级。其实这也是“学生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但是,在研读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感觉对部分语句理解不清。比如,关于“课程设计思路”中写道,“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这里介绍的似乎是课程标准的文本结构与内容含义,而不是在说明历史课程是如何设计的。

再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规定,“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遗址、遗迹、文学作品等是历史的载体还是历史的呈现方式?教学活动有这样的建议:“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如果文学作品是一种“历史呈现方式”的话,为什么还要分辨其与史实的区别?

又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还规定,“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是非、善恶、美丑与人生态度不属于同一层次,前者属于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后者属于人生观问题。

类似的情况还有几处,不再一一列举了。另外,新课标对部分概念也没有进行界定,如“历史意识”“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针对课标的变动,您认为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沈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行标准比制定标准要难得多。在新课标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问题,既有实验版课标实施时就有的问题,又有新课标颁布实施后产生的新问题。我觉得,在众多问题中,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更加突出:

首先,教师问题。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那样,“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然而,许多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达标,这将严重影响新课标理念的实施。从过去十年的实践看,即使学历水平达标的教师,也未必能真正领会课标理念。

其次,教材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教科书能否“采用活泼、形象的方式和通俗、准确的语言”来陈述历史;能否真正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避免“过于抽象的概念”,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表述方式”;能否真正“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教师教学用书能否科学“解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中的信息”,能否真正“提供有效的教学活动范例”,能否真正“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学创新,及时反映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否真正“向教师提供丰富、有用的教学资源”。

最后,教育质量评价问题。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本身是没错的,以纸笔测验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在现实情况下也并无大的不妥。可问题是,纸笔测验用的试卷能否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即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二者有大的偏差,以这种评价结果作为评价结论,就会大大伤害尝试新课标理念的教师,进而影响新课标理念的实践。

《中国教师》:针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您能否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建议?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篇3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历史课堂的功效也从教授知识向培养合格公民过渡,这就对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授课标准和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该如何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呢?对此,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精神的构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以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学科。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上,要注意遵循初中历史教学规律

初中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要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如,新课标下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可以选择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人。这些人物和事例都比较典型。其内容也比较清晰,适合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为祖国勤奋学习的目的。但这必须寓于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之中,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进行有机的渗透,而不是外加的标签。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时就从雅典的梭伦改革谈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这就很好地构建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精神。

四、营造人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不应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让课堂上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五、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升华教材知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为学生构建独立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和价值体系。让学生学会用人文的眼光去看待世事万物,这样他们就具备了人文精神了。

六、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技就会受欺,而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就会虚无。中华民族是人类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我们的祖先以其勤劳勇敢和顽强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这种丰厚的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扬,今天,就让我们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新课标下,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构建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人文化,培育学生丰厚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评论员.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人民教育,1998(9).

2.黄小波.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历史教学问题,1998.6.

3.陈长华.历史教育应弘扬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9.

4.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06.2.

篇4

一、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和多层联系性是历史教学的特点,按照实际情况来说包括:历史纵向一条线,即历史前后发展的纵向坐标;历史横向一条线,即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横向坐标;历史前因后果一条线;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地域差异一条线;当代历史与“过去”历史逻辑一条线等。这些不同线条之间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把握千头万绪的历史知识。因此,为了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实现历史教学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在历史教学中要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真正使初中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初中历史教学“立”起来,真正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以历史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理念要创新

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行动的核心灵魂,是一切教学行为创新的先决条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还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理念创新式的历史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着力于学生知识素养的培育。因此,在真正的历史教育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时代观,确立学生情感体验的发展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全面而素质型发展,创新的教学理念,既达到传授学生知识,又达到树人的目的。去掉那种过于强调“教”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真正“学”的教学实践的精华,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言堂”现象。对新课标理念采取“拿来主义”,真正实现理念创新。

三、教学手段要创新

创新的手段是历史教学创新的支撑点,也是创新历史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创新历史教学的推手和抓手。历史教学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结合当代历史“千变万化在眼前”的。随着课程改革不断进入“深水区”,教材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人文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师作为历史的导游,要渐进化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放手让学生去寻找“历史的景点”,发挥学生历史的思维作用,以历史为坐标,去探索生活中的“花开花落几春风”。鉴于学生对历史的认识,需要以创造和发散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是具有因果关系的非时间性的历史。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不断创新,方法要与时俱进,方式要与时代同节拍。这样才能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篇5

摘要: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出了累累硕果。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初中 历史 课堂 效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也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注重学法,培养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

三、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 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篇6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份:1、做好上学年末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初中历史成绩的质量分析; 2、对全区初中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征文进行评选;3、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4、做好市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初评工作。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一月份:1、组织好全区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 2、参与对鹿门中学教学视导工作;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9—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2019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份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 月第1—6课第1—5课九(上)第1—12课十 月第7—11课第6—11课九(上)第13—17课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上旬期中考试

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方法

一、历史课堂有效性辨析

(一)“有效性”可以将有效性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据此“有效性”:首先是指效果,即行为的发出是否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便是有效果。其次是指效益,即指行为发生以后,产生效果的高低、好坏。

(二)历史教学从来都注重经验、计划以及文化。经验是,注重个体与群体、历史与现代、糟粕与精华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事。计划是,将之前设计好的教材传授并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所做的活动。文化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显出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

(三)重建新课程必须以教学有效性相联系。

在新课程改革之中,必须确定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是与学习视野密切关系的史论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是”。二是与历史知识密切关系的史实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实”。三是与历史学习方法和思考密切关系的史料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真”。

(四)教师、学生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师本身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化知识水平,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则要善于发现问题,将自己的不解询问老师,最终将历史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教师素养、教学手段、学生差异、班级管理等等,这里仅从课堂教学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学生们喜欢上这一门课程,感到学习的内容非常有趣,学习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学习的动机才会加强。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备一些历史小故事,用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这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一步。

(二)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传统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复习,看来达到让学生记忆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适当开展知识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向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知识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加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创立活动化的情境教学

活动化的情境教学首先要求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然后开展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会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且有益于学生相互了解,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四)共同合作探究历史知识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的满堂贯和一言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好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广义,形成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是“自已动手”的成果,对知识点的掌握会很牢固。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三、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过去,有效教学是教师只按照书本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学生只需将老师传授的知识吸收就可以了。这样固然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却无法在这些习得的知识应用与生活中,所以学生感觉到学习历史是无用的,慢慢的失去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为被动学习。又因为过去考试死板,学生被动学习的效果也是很好的,考试也都能得到好的成绩。这样循环下去,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厌烦感。

在今天,有效教学则是在原来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专业化的理论上以及传道的方法上加以深化研究,使之学生熟懂学科知识。教师会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历史课堂的气氛。例如有的教师习惯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然而启发式教学法则要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并且要尊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及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四、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要加强落实课程改革要求,是提升教师素养要求,通过一些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且加强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法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学生为本,教学要注重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真正在历史学习获得进步,就必须做好教师自身,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真正的在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永葆时代的青春,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有效的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7.

[3] 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晶.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8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将创新教学理念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创新,将创新教学理念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融入新理念,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学不断推动下,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加大对教学设备投入的基础下,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比如在教学开始之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播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入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下载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视频,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情绪,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三、建立良好的是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其次,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思想,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再次,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就发挥学生潜在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加强模式创新,促进师生互动

初中历史教学要融入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想要做到这些,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嘱咐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前自主学习,了解课堂讲解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事先收集有关资料,以便更好地配合教师讲解。其次在历史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辅导,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疑难问题,又能够提高学生创造力。

五、建立立体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新课标 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练习由于需要时间向学生详尽的介绍历史事实而经常被忽视,课下由于历史课经常被学生忽略,使得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展望新课改,我想这将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挑战。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是穿旧鞋走新路还是不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改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他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三、以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四、改变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教师应积极开发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篇10

关键词 教学氛围 求知欲 兴趣 竞争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必须改进,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三、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也要灵活的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五、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交流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七年级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学创新讲究的是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物新课堂的需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个人对历史课堂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创新;历史学教学;教学实践

新课标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初中历史课教学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初中历史课的现实状况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何从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有效措施,是摆在历史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的初中历史课教学中,经常能感受到历史教学被边缘化的气息,知识的死记硬背,"学而无用"论的弥漫,充斥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历史课堂,因此,只有对历史课教学不断地创新与实践才能真正促进历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已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中的第一要素,也是当今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要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资源,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搜集、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12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共同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篇13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历史教学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57-01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充分落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理念,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例,其便符合以生为本理念下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要求,但现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较为滞后,很难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以以生为本理念为基点,探析德育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对改善教学效果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以生为本的相关概述

关于以生为本,从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将其界定知识的学习者便为课堂的主体,并将这种主体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其中的主体便指为全体学生,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引,发展学生个性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将这种理念融入历史教学中,主要提倡学生的内外双修,在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还需将具体的德育内容固化为学生应有的品质,这样既可做到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以生为本理念下,要求历史教学中充分融入德育内容,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然而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融入更多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部分教师在德育渗透中,往往将其作为教学计划一部分,而非将其具体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形式化极为严重。需注意的是德育渗透本身以学生作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若德育渗透的目标完全设定在完成教学任务方面,将与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全背离。另外,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也存在与生活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将历史教学停留在书面内容讲解上,即使有课外延伸内容,也多以历史知识为主,尽管可丰富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却使德育渗透被完全忽视。因此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单纯集中在历史书面知识上的情况,将无法实现德育渗透的真正目标[2]。

3 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3.1德育渗透针对性的强化

针对现行德育渗透中针对性缺失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明确以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落实新课标下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透过历史现象在思想上有所觉悟,通过思想意识的改变以达到个人心态与行为得以优化的目标。因此,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根据历史教学内容,采取针对性的德育渗透方法。如关于中国近代史中的《》、《》以及其他条约等内容讲述过程中,教师可将其中的割地、赔款等行为与德育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丧权辱国之耻,有利于爱国思想的培养,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3.2德育渗透的目标的明确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其侧重于将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应正确认识德育渗透的基本目标,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成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过程。同时,应注意在德育渗透目标指导下,对于引入的德育内容应保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许多历史内容中涵盖较多封建主义思想,容易对学生思想带来误导,所以教师需利用现代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可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转变。另外,德育渗透的目标与符合历史教学要求,很多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要求,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极为盲目,使德育渗透完全脱离历史教学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且德育渗透的效果也不明显。因此,教学中德育渗透应与历史教学保持统一,二者目标一致情况下才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3.3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

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在于使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连接,其能够透过历史现象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一般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主要以生活实例的引入为主,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以及探索总结,可直接将最终得到的思想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相关影片的播放,如《》或《》等,完成影片观看后,再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考察形式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包括现代圆明园的遗址以及被破坏前圆明园的景象,通过相应的讨论活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耻辱,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事实上,历史资料实质为生活的记录与写照,教师仅需引导学生将实际生活与历史事实进行关联,便可完成整个德育渗透的过程。而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还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都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符合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3]。

4 结语

以生为本是现行初中各学科教学中需遵循的重要理念原则。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典型代表,在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中,主要要求做好德育渗透工作,正确认识以生为本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现行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现状,注重使德育渗透针对性得以强化,确保德育渗透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做到德育渗透接轨生活实际,这样才可达到历史教学效果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文理导航(上旬),2015,01:49.

篇14

一、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实施研究

新的学年,新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操作、整体推进、自觉反思、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把握重点难点,把握推进节奏,力求课程改革改出实效、改出质量。

1、科学操作。深入研究新教材,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要求,

2、整体推进。鼓励教和倡导教师尽可能在7-9年级实行循环,重视研究教材体系,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3、自觉反思。利用各种反思形式开展教研工作。①课标教材学习深度的反思;②反思新课堂教学的效度;③反思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程度。

4、不断调整。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不断的调整,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二、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关注研究常态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和“人人上达标课”活动,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教育资源。

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

①目标上,由单纯的为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上来;

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关注学困生,面向全体学生上来,树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思想;

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

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三、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用集体智慧打造智慧的集体。

2、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常规。

3、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教师培训从四个方面促其成长: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提升理论素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④为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平台,创造各种条件。

四、深化课题研究,更关注过程,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载体,是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不要觉得太高深,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

附:主要活动安排 十月份:1、组织骨干教师开展送课到校活动;2、召开历史学科研讨会; 3、期中测试命题;4、参加对峪山一中教学视导工作。3、推选参加全市初中历史说课竞赛的优秀选手。 十二月份:1、参与学段统一组织的教学工作检查;2、认真做好2011—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科学文化素质测试初中历史的命题工作;3、搞好对三个年级历史新课标、新教材使用情况的调研小结。4、组织教师参加全省历史教学年会。

2011年元月份:1、做好本学期科学文化素质调研测试历史试卷的质量分析。

附:历史教学进度安排表:月 份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九 月第1—6课第1—5课十 月第7—11课第6—11课九(上)第13—17课十一月上旬期中考试

第12—17课上旬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