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范文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2 14:38: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现代物流基本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现代物流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转型

目前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科技不断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的平台,经济已经全球化,同时电子商务业务也在不断地被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也随着电子商务逐渐的发展起来。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发展前景的一种服务类行业,现代物流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铁路运输作为我国运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很重的运输任务,但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铁路运输在社会总运输中较公路运输占比正在逐渐下降。因此铁路应该积极地向着现代物流转型,争取继续更好地为我国运输行业做出贡献。铁路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先进理念的支持,同样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也离不开铁路运输的资金、物力支持。目前,铁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该怎样在现有的货运资源基础上,更加稳定、快速地向现代物流进行转型。

如何在符合现代物流客观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将铁路综合货运能力体现出来,提升铁路运输在全社会运输行业当中的竞争力,对于我国铁路的发展战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铁路运输的一项重要战略规划。

1 我国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的相关内容

关于我国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相关内容,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的概念。第二个方面是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

1.1 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的概念

铁路货物运输主要是指利用铁路各条线路及铁路的运输设备进行的运输活动。铁路货运的主要特点是有较快的货物运输速度,同时有较大的运输能力,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能够较为安全地进行货物的运输。现代物流主要是依托了信息资源将货物运输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1.2 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

铁路运输的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货物的流程简明。第二个是货物运输服务的单向性。现代物流的特征主要是能够有规律地进行货物运输,多层次的进行货物运输服务。

2 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必要论证点

关于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必要论证点,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可行性。

2.1 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意义

一是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铁路货运的长期发展。二是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业激烈竞争的必要结果。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1.1 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铁路货运的长期发展

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铁路运输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各个层面的要求,必须要升级管理理念。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铁路运输的发展。

2.1.2 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业激烈竞争的必要结果

伴随着货物运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竞争也在不断地加剧,为了能够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铁路运输必须要大力地向现代物流转型。

2.2 铁路货物运输积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可行性

2.2.1 我国相继出台的有关国家政策及我国现阶段的铁路建筑规划都能够对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提供帮助和支持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自2009年开始,铁路将开始加大安排基本建设投资,这些基础建设政策的出台为铁路物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从而必将推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升级。

2.2.2 铁路货运和现代物流在工作内容及业务范围上有一定的继承性

现代物流服务的主体功能是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和加工等,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功能环节是运输和仓储。铁路可以说是我国运输规模最大,运输方式最为传统的专业运输企业,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得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的“门槛”较低,风险也相对较小。

3 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的主要策略

一是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要着力发展第三方的物流业务。二是铁路货物运输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中的增值业务。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3.1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要着力发展第三方的物流业务

关于这方面的阐述和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一个方面是铁路货运系统要成立物流营销公司来支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第二个方面是铁路货运不光要发展铁路运输,还要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门到门短途货运。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3.1.1 铁路货运系统要成立物流营销公司来支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增设立铁路物流客服中心,提供咨询、取件、代办托运等手续;同时利用原有铁路场地优势,开展为客户办理包装、保管、进行分拣和配送和仓储等业务。

3.1.2 铁路货运不光要发展铁路运输,还要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门到门短途货运

利用铁路长期经营长途货运的优势,发展“最后一公里”的接取送达业务,为货主提供承运前和交付后的延伸服务的方式实现门到门的货物运输。

3.2 铁路货物运输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中的增值业务

3.2.1 铁路货物运输要积极的发展承运人的增值业务

通过增值业务的增加发展,有效拓展铁路运输经济效益来源,增加铁路运输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积极开展增值业务也有利于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对于运输要求同样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铁路承运人增值业务的开展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策略。

3.2.2 铁路货物运输要向着加工―储藏―运输一体化发展

现代铁路运输不仅仅具有货物的运输能力,作为目前地面最大的运输者,铁路运输每天需要运送的货物数量巨大,且货物来源复杂,加之运输历程较长因此储藏―运输一体化是现代铁路运输新的发展趋势。另外为了方便运输货物,一些浅加工项目也可以作为新的开发项目予以拓展。

3.2.3 铁路货物运输要针对物流系统的具体设计进行咨询

现代物流具有高速高效、便捷、信息化的特点,铁路货物运输做好现代物流的增值业务,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铁路运输转向现代物流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江书陆.我国铁路运输业的九大特点[J].上海铁道科技,2004(6):8-11.

[2]牟伦英,黄丹.交通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8):157-160.

[3]苏顺武.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壮大铁路多元经营[J].中国铁路,2008(8):8-11.

篇2

一、现代物流对运输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无论从何种角度定义,无论实现管理的形式和手段为何,现代物流的基本实质似乎都可以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来概括。现代物流的这种实质内涵,对作为其管理与经营运作的核心环节的运输组织与服务,在上述三个方面较传统的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输组织与服务能否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现代物流系统的构建和系统运转的顺畅。

综观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特点,考虑到未来现代物流的总体发展趋势与方向,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服务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对运输成本的要求

运输成本在现代物流总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虽然物流组织的形式或供应链的结构不同,但运输成本大体在物流总成本中占50%~90%左右的比例,所以,运输成本的高低,直接关乎物流成本的大小。现代物流对运输成本的要求主要反映在5个方面:1.要具有较低的运输成本。要求运输成本要合理和提供这种运输服务的企业的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2.运输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性。其含义是同一种运输方式的运输供应商在成本较低的基础上,因管理与经营的优势而具有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能力;或不同运输方式企业因运输组织方式、服务方式的合理和科学,使完成运输全过程的成本具有系统性竞争优势。3.运输成本比较稳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使成本的波动在合理的、不影响物流总成本的范围内,确保物流系统的稳定性。4.运输成本可以调节和控制。现代物流是一项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的特点是应用该技术形成的管理系统随管理对象的改变而可以改变,但在这种改变中,对运输的组织会发生变化,运输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能够调节和控制,以适应这种系统性的变化。5.运输成本可以不断降低。在物流服务规模化运作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与管理,具备较大的降低运输成本的空间。

(二)对运输时间的要求

无论何种结构的物流供应链系统,完成物流全过程的时间的准确控制,对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和发挥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运输是物流活动的核心环节,对运输时间的控制就成为很重要的因素。物流对运输时间的要求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对运输时间的准确性要求。从目前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这是一种时间段要求,即通常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如天、小时)内完成运输任务。2.对运输时间的精确性要求。供应链系统对各个环节的衔接具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当这种要求达到较高水准时,运输的送达时间就必须做到精确,如零库存的生产线、JOT(just_on_time)物流系统等。3.运输时间的可调节与可控制性要求。有时由于生产和销售活动发生变动,供应链过程需要调整,以便维持整个供应链的系统效能,这种调整要求运输能从速度和完成运输的时间上进行调节和控制。4.时间的稳定性。物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要求相对稳定,在物流节点上的时间相对容易控制的情况下,运输过程的稳定性将非常关键。

(三)对运输效率的要求

运输效率的高低除取决于运输技术和装备外,较为重要的因素是:1.运输组织的合理性。要求运输企业的服务组织、运输过程的指挥与调度等要科学和合理,适应或符合物流系统对运输组织的高效率要求。2.运输衔接的快捷性。在完成运输的过程中,往往要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运输与节点作业之间的衔接要尽可能节省时间,以保证所需的运输效率。

(四)对运输能力的要求

运输能力是构建物流系统的基本保障,从宏观的角度,物流系统要求运输基础设施和装备的供给要充足,但从物流的特点出发,所要求的还包括:1.运输能力的适应性。在物流组织过程中物流量的变化中,在服务能力上运输要能够做到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2.运输能力的选择性。物流量的变化往往会导致在批量上产生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成本承受能力的改变,从而可以选择与过去不同的运输方式来完成运输任务,运输要为这种改变提供可能的条件。3.运输能力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运输能力满足物流服务要求应是基本目的,但从物流效率和成本特征出发,达到这种目的需要经营管理能保证能力提供上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否则,运输能力仅仅是物理上的意义,而没有实际的经济价值。

(五)对运输安全的要求

从物流活动的整体安全性分析,运输的安全性对其具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运输车辆的安全。从总体上分析,运输车辆的安全既是技术性指标,也是管理指标,只有选择技术可靠的适应物流服务要求的车辆,以及在管理上保证车辆的安全,才能达到安全的目的。2.运输货物的安全。货物安全也是构成运输安全的因素之一,除去车辆自身因素对货物安全的影响,货物安全主要来自运输装卸过程的作业安全,驾驶员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操作,防盗措施,防变质、毁损等措施。

(六)对运输质量的要求

从目前已掌握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合同中对运输质量方面的要求分析,物流对运输质量的要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条目既多且细,既包括上述已经涉及的运输成本、运输时间、运输效率、运输能力、运输安全等方面的具体指标性要求,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了物流对运输服务的可靠性的要求;同时,也包括单证传递、信息传递、信息服务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反映了物流管理对运输管理的可靠性、运输组织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反映物流服务质量的KPI(KeyPerformanceIn dicator)指标中,相当部分是针对运输过程和环节的,从这种特性考虑,传统的运输是很难做到的。

(七)对运输服务系统的要求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物流对运输的上述六个方面的要求,站在运输发展的高度,即是对运输服务系统的要求,这种从系统角度的要求,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要有适应物流网络化运作的货物运输网络系统。要求具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运输节点设施,要具备保证运输效率的网络化运输服务与组织方式,节点与运输间的衔接要便利。2.运输企业的服务组织要适应运输网络系统发展的需要。运输企业必须通过企业组织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以运输服务的多样性,运输组织方式的可选择性,适应物流网络化运作方式和运输网络系统建设的需要。3.必须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运输服务体系。信息化是运输网络化和企业服务组织创新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运输领域从整体上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管理手段,并使信息管理手段成为运输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车辆调度、车辆跟踪、货物跟踪、信息传递的基本技术手段,从而建立具有信息化特征的由运输网络和企业服务组织系统构成的运输服务体系。

二、货物运输发展理论的创新问题

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化、运输经营管理与组织高效化、运输服务质量与水平高标准化、企业经营管理与运作手段的信息化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从现状的货物运输基础设施功能、布局、建设等方面权衡,从既有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服务模式现状分析,从货物运输整体效率、质量、效益角度考虑,传统的货物运输要完全适应这种具有现代经济基本特征的服务需要,差距是明显的,指导上述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理论,也因货物运输发展环境的改变而很难完全适应需要,因此,必须进行货运发展理论的创新,以期用新的理论引导货物运输向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型。

(一)建立现代货运的概念,推进货物运输的全面发展

既然传统货物运输已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要推进传统货物运输服务转型和货运产业升级,必须首先建立新的货物运输发展概念。1.现代货运是在更高水平上发展货物运输的新概念。现代条件下的货物运输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之所以提出现代货运概念,并非指超出既有运输方式出现了一种新的运输技术或服务形态,而是希望通过对既有运输方式注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物流管理需要等方面的新的发展内涵,使其在服务效率、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其“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运输理论的成熟和应用环境的逐渐具备,对货物运输的整体经营组织和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发展综合运输要求开展的货物运输服务,其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是全新的;现代物流技术的出现,对运输组织效率、成本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服务,各种货物运输方式必须从运输基础设施布局、企业经营组织管理、企业经营运作关系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和调整,其管理和经营业态与传统运输是不同的。2.应按照现代货运的基本内涵,推进货物运输的发展。现代货运是指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按照综合运输理论和现代物流发展对运输的基本要求,从追求系统效率的角度与合理的社会综合货物运输成本的层面,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而构建的具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的货物运输系统。按照现代货运的内涵,推进我国货物运输的发展,将既是货物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物流管理技术进步对货物运输的要求,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和货物运输产业更新的基本规律。

(二)现代货运概念作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点,缘于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改变后一系列新的发展命题的出现

首先,货物运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密切,是生产、流通、消费链条的有机衔接者和组成部分,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活动需要得到高效率货运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现代化的货物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为使社会再生产得以有效进行和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现代化的货运系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社会再生产对货运发展提出的新命题。其次,我国在新世纪将全面实施推进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将在既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更大程度和范围的改善,对高效率、低成本的货物运输系统的需要将更为强烈。从我国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为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也必须面对货物运输现代化的命题。其三,经济的全球化、区域化和企业的跨国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活动的范围扩大、发展的层次提高、竞争的程度加大,国与国之间的发展竞争激化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要求提高,更需要高效率和网络化、集约化的货物运输发展的全面支持。与此同时,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可避免地会更激烈,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竞争范围的必然要求。货物运输的现代化正是在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全新的交通运输发展命题。

从我国货物运输系统的整体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货物运输尚处于服务水平较低的发展状态,必须尽快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包括货物运输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企业经营与发展、技术装备更新与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以便全面提高我国货物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这是现代货运概念作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的基点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基点的成立,是建立在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命题基础上的:1.宏观经济命题。从宏观经济的高度,货运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对货物运输发展战略上的要求,以及构建支持经济发展战略所需要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二是经济结构调整方针继续执行,需要从培育现代服务产业角度加快提升货物运输产业发展水平的要求;三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通过货物运输的信息化和以信息化的货物运输支撑现代物流的发展,从而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四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经济分工日益深化及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货物运输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运输组织高效率与货物服务高质量方面的支持;五是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发展,既需要货物运输的支撑,也需要货物运输自身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六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货物运输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货物运输可持续发展本身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七是农业和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低成本、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运输将是基本条件。2.微观经济命题。要实现货物运输发展理论的创新,在微观经济的领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解决发展的若干机理问题。一是竞争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从竞争的意义上分析5种现代货物运输方式的出现,除技术进步的因素外,寻求新的市场竞争手段,导致了不同运输方式的出现,同时,竞争也导致了不同运输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在现实的条件下,我国需要谋求通过合理、有效的市场竞争,加快推动货物运输进一步向现代化方向前进,这应当成为货物运输发展的基本法则;二是效率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氛围中,具有效率的企业和运输方式应当在发展进程中获得成功,确保具有效率的企业和运输方式的发展,是货运发展中应解决好的问题之一;三是价格与成本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品和服务的企业及运输方式,将会获得更高利润,从而拥有较好的发展机会。从此角度,合理的价格和不断降低成本,应成为货物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四是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对货物运输发展的推动作用。货运在市场中存在的形态是企业组织,企业的发展无疑将推动其作为经营手段的运输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固化的,往往是以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改进而变化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的演进恰恰是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从微观角度推进货运发展,应将此作为基本前提。3.综合运输命题。综合运输理论一直是我国推进运输发展的重要理论,但这一理论要在实践中得到真正应用,取得预想的效果,需要在应用领域进行理论的创新,应用理论将是综合运输理论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此,应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运输分工的基本原理问题。综合运输理论下运输分工的基本原理是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市场竞争,但在政府的调控和企业的发展取向作用下,从世界范围的运输发展态势分析,运输分工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运输在效率、综合成本、服务模式的作用下,替代性增强。所以,运输分工的原理应向技术经济为特征的运输效率、综合成本和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二是运输发展的协调原理问题。既然运输分工的原理发生了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的协调中,不应再有太多的人为的判断,而应引进具有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用资源使用成本和环境成本进行控制,为运输分工提供有效的决策信号。4.现代物流命题。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出现,对货物运输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命题,这是本文提出货运发展理论创新命题的基本所在。由于现代物流是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先进管理技术,明确了现代条件下经济发展对运输提出的基本命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物流发展对货运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的命题,现代物流对货物运输发展的要求较过去任何时候经济对货物运输的要求都要全面和具体,物流管理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技术,货运的适应物流要求的转型就成为必然。

(三)在现代货运的概念下,实现货运发展理论创新应解决的系统性理论问题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物流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化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英国著名物流专家Martin Christopher认为现代物流是指经信息技术整合的,实现物质实体从最初供应者向最终需求者运动中最优化的物理过程。

现代物流就是通过仓储、运输、配送等全面综合管理,令整个物流过程缩短时间及减低成本,物流信息系统是整个物流系统的中枢神经,是现代物流企业的核心。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物流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于物流管理,从而引发物流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物流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已经逐渐得到广泛共识,而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

2.1现代物流缩短时间及减低成本的要求

国外曾统计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传统的运输企业带来以下效果:网上货运信息和网上下单可增加商业机会20%至30%;可降低空载率15%至20%;可提高对在途车辆的监控能力,有效保障货物安全;可无时空限制的客户查询功能;可有效满足客户对货物在运情况的跟踪、监控,可提高业务量40%,对各种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可减少运营成本15%至30%。

2.2现代物流信息传递与共享的信息网络要求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广泛地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物流分支机构、供应商、客户等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信息传递与共享的信息网络,方便各方实时了解各地业务的运作情况,提高了物流活动的运作效率。

2.3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网络化。

网络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比如物流配送中心向供应商提出定单的过程,就可以使用计算机通信方式,借助于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上的电子定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来自动实现,物流配送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下游客户的定货的过程也可以自动完成;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它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趋势

3.1物流信息网络化

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是物流信息网络化,以构成要素分析,主要包括了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物流信息通信网络化和计算机网络化三方面内容: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是指各种物流信息库和信息应用系统实现联网运行,从而使运输,存储,加工,配送等信息子系统汇成整个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物流信息通信网络化,是指建立能承担传输和交换物流信息的高速,款待,多媒体的公用通信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化,是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设备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

物流信息网络化能否及时采纳现代最新技术,以充分发挥其集成、智能、快速、易用的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流企业的效益。

3.2物流信息数据大集中

现代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即时更新。

以零售业的物流为例,数据大集中对于零售行业物流信息化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由原来的分散部署走向集中部署,由原来的不交互走向协同和交互,这不仅是应用的深化,更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部署模式,是质的飞跃。

数据大集中后意味着后续的一系列的集团管控的加强,这都是需要系统来支撑的。比如由过去的分布式管理架构转变为中央集权的管理架构,这看似简单一句话的问题,事实上却涉及诸多管理结构的转变,比如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等以及业务的各个方面。

零售业中沃尔玛在这一方面的物流建设走在行业的前沿,它不仅实现了物流信息数据大集中,而且已经做到依据现有的海量数据精准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物流量的趋势,成功实现了物流精细化经营。

3.3物流信息电商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平台,大大节约了社会总交易成本。电子商务极大地方便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2)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网络化影响: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internet 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

(3)电子商务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其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物流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物流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契机,是现代物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化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集中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已经实现从商品进口到送交消费者手中的一条龙服务。

在这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扮演着极其核心的角色,它的存在不仅有效实现了物流缩短时间及减低成本、信息传递与共享的信息网络及网络化的要求,还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物流行业的面貌,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百发.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期刊投稿网.2009(9).

[2] 邱文峰.零售行业的信息化:由量变转向质变.CIO时代网.2011 (1).

[3]申志强.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科技资讯. 2009(1).

篇4

今年5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实施了《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GB/T19680-2008)。这一标准的颁布实施,宣布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种新的企业形态的诞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随后依据标准在全国进行了物流企业综合评估试点,并于今年7月公布了首批26家A级物流企业名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物流企业综合评估委员会主任丁俊发认为:从A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物流产业已经跨入了成长期,物流市场需求增长迅速,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均有显著提高,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有了明显的进步。主要有5个特点:第一,物流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一是传统的运输、仓储和商贸企业转型为物流企业,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典型代表;二是生产制造企业在供应链流程再造中打造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三是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的物流服务企业,以民营资本和股份资本为主;四是国外资本或合资或独资建立的物流企业。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业一开始就形成了竞争剧烈的格局。

第二,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紧密结合。我国现代物流业主要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方式为主向现代物流过渡。即使是新型的民营和股份制物流企业,一般也是普遍以开展运输和仓储活动作为物流运作切入点,逐步向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进行渗透,进而进行资金、信息、流通等相关资源的整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紧密结合的现象将会存在一个较长时期。

第三,物流运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许多优秀企业结合实际,有的同时成了供应链方案提供商;有的向综合化或专业化方向发展,突出个性化服务;有的则将物流地产、物流市场与物流运作紧密结合。

第四,现代物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信息网络做支持,实施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整合等现代物流理念正在日益被我国的物流企业所接受,并逐步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当中,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品质。

第五,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受到企业普遍重视。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都不惜投入,不断对企业信息化设施进行改造,企业的网络系统、电子单证管理、货物跟踪以及客户查询系统的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本次评估的结果也表明,与发达国家物流业相比,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小差距:

一是整体实力较弱,产业集中度低。物流企业"散、小、弱、差",几辆车、十几个人的物流公司比比皆是,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处于原始落后的经营状态。

二是企业规模过小,难以适应物流增长的需求。除少数知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服务能力和品质都不高,规模也不大,不少企业物流服务收入偏低。

三是第三方物流成长仍然缓慢,专业化程度不高。有能力为客户提供完整的物流策划方案、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物流公司并不多。

篇5

与传统的物流相比,现代物流的先进性在于它拥有了更完善的功能、齐全的网络、规范的管理、高效的作业效率和高质量的服务。现代物流企业能通过对物流系统的整合,在降低整个物流系统运作成本的同时,提供高效、优质的综合服务来满足各种灵活多变的物流需求。现代物流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物流过程一体化

现代物流具有系统综合和总成本控制的思想,它将经济活动中所有供应、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总体,关心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能与费用。物流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供应链概念的出现。供应链把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过程和货物配送到达用户的所有过程,看作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物流管理以整个供应链为基本单位,而不再是单个的功能部门。在采用供应链管理时,世界级的公司力图通过增加整个供应链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的方法来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其竞争不再仅仅是单个公司之间的竞争,而上升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二、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必然需求。现代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即时更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客户资料取得和定单处理的数据库化、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到信息传递的实时化和标准化,信息化渗透至物流的每一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物流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

三、物流技术专业化

表现为现代技术在物流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EDI技术,RFID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和柔性制造化技术等等。运输、装卸、仓储等也普遍采用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设施设备。这些现代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扩大了物流活动的领域。

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的条件和障碍

现代物流企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资源为基础,以客户满意为主导,以合作双盈为宗旨的新的经营实体,因此,传统物流企业要想转化为真正意义的现代物流企业,就必须对其软硬件作适时适当的调整,具备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基本条件。即: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以达到物流过程的全程可视和控制;要建立相应的物流网络,以取得可靠的运输网络、仓储网络支持及信息支持;要具有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包括质量控制系统、操作管理系统、组织协调系统、业务承揽谈判管理系统等一整套的现代管理体系;要拥有高素质的物资管理专门人才,如物流策略、规划等专门人才;配置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传统物流企业的转型,是在其所提供的传统服务基础上扩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企业赢利能力的提升。传统物流企业有其特有的优势,但也同时存在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的许多障碍,而来自企业自身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障碍。在我国大部分传统物流企业中,仅满足于提供分割的功能服务。观念障碍还体现在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只注重单一环节的费用节约,不注重整体效益的考虑。

二、物流信息服务障碍。目前,传统物流企业只注重信息的收集,不注重信息的分析处理,很多企业连单机数据统计都做不到,内部的信息处理还是手工操作,根本谈不上提供物流信息增值服务。

三、人力资源障碍。传统物流企业,劳动力资源是丰富的,但资源的结构不合理,一是具有高等学历水平的人员比例过小;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具有现代物流知识的专业人才和信息管理、经营管理、客户管理及营销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三是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观念落后,需及时更新、充实。

四、业务障碍。传统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主要集中在某个物流环节的具体功能性的服务上,没有提供多个或整个物流环节的服务,更没有提供增值服务的经验性积累,因而形成现代物流的业务障碍。设施和管理障碍。传统物流企业现有的设施基本上是按传统的物流方式配置的,与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管理的单一化和粗放性,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服务复杂化和时效性的要求。

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如何融入现代物流的转变策略

传统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形式进行改革过渡的过程当中,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往往比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更为重要和有效。如果没有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就没有积极的实践和有效的成果。因此,传统物流运输企业要扭转现状首先应该转变经营上的陈旧观念,加强信心去打破以多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的陈旧经营格局,大力发展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的联合运输形式,以形成强大丰富的综合运输实力,更好地有效组织集中货源和科学有序的安排管理货物的运输过程,并衔接好物流活动过程中的其他相关的重要的环节。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传统物流企业要兼顾短期经营与长远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把把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管理系统灵巧的相结合,并加大在其中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还要遵循物流市场的经济规则,避免和止出现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同时加大企业宣传力度:进行物流操作既要体现社会整体效益,又要体现经济效益和价值,因此,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应加大广泛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职工研讨会、技术培训班、并利用互联网或者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提高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和认可,尤其要提高不同货源的货主对现代物流技术的认识和重视。建立物流企业信息搜集整理平台:物流企业安排专门队伍要及时积极地进行市场调查,以掌握各种物流需求的新分布结构和市场流向规律,适时地建立物流信息搜集整理系统。并能通过网络实施快捷方便的交易,同时通过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物流资源的调配和管理,使更好更全的掌握各项物流信息。

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它涉及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信息技术的使用、公关谈判技巧、国家政府政策法规的熟知使用等广泛商业和政治内容。它不仅吸纳和综合利用着许多代表当今世界。因此,物流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物流基础理论学习和相关技术的研究,努力尝试与专业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多方强手式的长期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力度,提高从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和管理技术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考虑:积极设立场所开展现有物流服务从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或知识培训。在开展好此项培训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和摸索出第三方物流服务业所需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定期选送一批优秀的技术人员到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进行更专业的学习进修。力求培养出具有全新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并熟悉相关物流政策法规、熟悉掌握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高级物流专门人才。

总之,传统物流运输企业要想成功实现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目的,就必须严格根据目前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业务范围,从而全方位地为制造企业、管理企业或服务企业提供更贴切的物流服务。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策略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ho masters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then who will control the market. Modern logistics is becoming a new trend in toady's world economy. Thus, it is critical for our nation to develop modern logistics and electronic business in future and it will be a key measure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distribution in electronic business and the issues of it in the practice in our economy. Following that,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strategy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our electronic business.

Key words: electronic business; logistics distribution; strategy

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

/服务器的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企业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它与传统商务活动相比,以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周期、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而受到商界青睐,使企业有效地参与竞争。而电子商务的优势只有物流网络跟上节奏时才能完全显现出来,所以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也就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最大的增长点。

1物流配送的发展

1.1物流配送的含义。物流配送定位在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物流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按照用户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物流方式。这一先进的、优化的流通方式对流通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社会库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配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因而得以迅速发展。

1.2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催化着传统物流配送的革命。回顾配送的发展历程,可以说经历了三次革命。初期阶段就是送物上门。为了改善经营效率,国内许多商家较广泛采用了把货送到买主手中,这是商务的第一次革命。第二次物流革命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影响到物流配送本身,也影响到上下游的各体系,包括供应商、消费者。第三次物流革命就是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些影响是有益的,将使物流配送更有效率。我们称这些影响为物流配送的第三次革命。

2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

2.1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的含义。它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也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物流配送。

2.2电子商务中的物流配送的特点。在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中,大量的人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人是机器、数字和报表的奴隶,劳动的辛苦是普遍存在的。在网络化管理的新型物流配送企业,这些机械的工作都交给了计算机和网络,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新型物流配送除具备传统物流配送的特征外,还具备以下基本特征:(1)信息化。通过网络使物流配送信息化。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新型物流配送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前提保证。(2)网络化。物流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实体网络化。指物流企业、物流设施、交通工具、交通枢纽在地理位置上的合理布局而形成的网络。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要根据市场情况和现有的运输条件,确定各种物流设施和配送中心的数量及地点,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二是物流信息网络化,指物流企业、制造业、商业企业、客户等通过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连接而成的信息网。(3)现代化。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必须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为销售提供服务,这些技术包括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检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只有采用现代化的配送设施才能提高配送的反应速度,缩短配送的时间。而且随着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物流配送对技术、设备的现代化的要求也就随之越来越高。(4)社会化。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区别新型物流配送和传统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征。很多传统的物流配送中心往往是某一企业为给本企业或本系统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建立起来的,有些配送中心虽然也有为社会服务的,但同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所具备的真正社会性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 框架 合作模式

引言

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见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环境,演绎到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并虚拟实际市场中的商店、银行、税收等单位,实现订货、销售、支付、认证等的电子信息化处理的商务活动。

物流业是指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从始发地到接受地的实物流动及相关信息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

物流在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商务在促进物流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给物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技术支持,包括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 CODE(条码)、RFID(无线射频技术)及物流网等现代技术;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又给物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客户需求,主要体现在对物流的增值上,包括增加便利、简化手续和操作的增值、加快现代物流反应速度的服务、采用物流共同化而降低物流成本的服务、供应链集成的预测、采购、订单处理、配送、物流咨询、物流系统的设计和规划等现代物流服务。所以,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业已形成相互交错的合作伙伴关系。

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两者之间的供需关系

供给与需求是相伴而生的,电子商务需要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其提供物流外包服务,即实物的运输、存储、配送、装卸、保管等物流基本服务及市场调研与预测、物流方案的策划、库存的决策、贷款的回收与结算、物流教育与培训等增值,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电子商务提供物流外包服务,是物流服务的供给方。通过“物流外包服务”这种无形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两者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

电子商务通过与专业的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利用它们的物流网络和专业运作能力,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市场扩张;而物流业则是根据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发展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物流服务,与其形成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分享由联动带来的价值。同时,随着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市场必将经历新一轮“洗牌”和整合,这将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对于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长期联动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电子商务是物流业发展的源泉

电子商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物流活动,如物品的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以及这些物流活动的延伸性增值服务,都是物流业务的增长积累,成为现代物流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逐渐要求将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使物流服务的功能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四)物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保障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高效的物流体系能带来更少的物流成本和更高的服务水平;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大多数物品实体的最终交付都要通过物流体系来完成,如果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电子商务的诸多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同时,物流可以提高电子商务客户的满意度及忠诚度,并能够拓展企业的商务范围,带来新的市场机会。这些都体现了物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框架要点分析

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项大工程,推动两者的联动发展关系的形成,不仅涉及电子商务业层面的发展,也涉及物流业层面的发展,更离不开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行业的互动机制的影响。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业之间的竭诚合作,才能让两者联动发展关系真正形成和健康发展。

(一)政府层面

在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为两者的联动发展搭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物流市场交易平台等多种联动发展平台,并为两者的联动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比如通过政府部门出台具体扶持政策,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发展,打破各地市的行政区界线限制,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并注重物流技术的研发,完善公共物流功能规划,做好各项物流功能的衔接,加强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并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使得两者的联动合作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中进行。

(二)相关行业层面

相关的行业是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起到枢纽的作用,应积极搭建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的交流平台,深入调研,为政府决策或出台促进两者联动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建议定期组织电子商务与物流业开展联动合作会议,如2011年在广东省举办的“2011电子商务物流跨行业论坛(广东)暨大型业务对接会”,为两者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提供平台,并推动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标准化建设,及时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反映行业动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电子商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尽力解决两者在联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以促进两者联动的发展。

篇8

关键词:面向对象技术;物流行业;信息化系统;应用

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信息化系统功能完善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向对象技术具有继承性、封装性、抽象性、多态性等基本特征,并且强调软件开发过程中面向客观的世界及事物,从而有效提升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效率,满足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根本需求。

一、现代物流信息化系统开发的基本原则

(1)完整化。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完整化主要包括:开发过程、使用功能的完整化,其中开发过程的完整化是指根据相关管理制度与规范,保证系统开发与操作诚的可持续性,尽量降低系统的运行故障;使用功能的完整化则是指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管理需求,研发的各项功能必须符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以保障物流服务工作形成统一的整体。

(2)标准化。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注重各类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特别是在物流园区中,各类物流企业之间只有加强协同与合作,才能促进区域物流行业的全面振兴。在现代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随着各种计算机、通信、软件开发、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系统的版本也有所不同,很多系统存在不兼容的问题,从而导致系统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在现代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必须逐步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各种术语、信息,以及信息接口、信息安全保障等也要尽量实现标准化,从而在全国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系统。

(3)安全化。在现代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中,为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必须制定统一的安全防护策略,以及可靠的系统安全运行机制。同时,在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中,还应注意各种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措施的合理选用,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要注重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保障。

二、面向对象技术在物流信息化系统中的应用

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系统功能设计方法,也是现代仿真研究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规模普遍较大,而且要满足各种使用功能,因粗,国内在设计中主要采用基于总线的新型系统模型。与传统的物流信息化系统模型相比,基于总线的信息化系统模型实质上就是一种面向对象的模型结构,即根据物流企业服务对象、业务类型、服务标准的不同,在信息化系统中各模块都要满足相应的服务对象要求进行设计,通过软件模块的保存,从而起到相互协调运行的作用。

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应用总线结构进行模型设计时,一定注重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开发过程的作用,保证各组件之间接口的平稳连接,并且实现各组件的“即插即用”与“无缝集成”。另外,针对物流企业服务流程的不断转变,以及业务规模的扩大,一定要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各种组件、中间件的任意使用,及接口和相关参数的标准化,从而满足随时增加新功能的使用需求。

三、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分析

目前,在国内研发的物流信息化系统中,应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其功能的不断提升,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web客户端服务: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的物流信息化系统中,客户可以通过web的方式及时向物流企业提出物流需求,以便物流企业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客户也可以通过web的方式,随时对于货物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以保证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2)货物运载终端服务:在物流企业的货物运输中,根据货物运输方式的不同,如: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物流信息化系统中应构建相应运载终端服务,即客户可以通过电子地图了解货物的所在位置及运输情况。在物流信息化系统中,gps、cdma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货物运载信息的实时传输,以便系统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反馈。另外,针对不同的服务类型与对象,物流信息化系统中还可以实现对于货物运载线路的科学规划与调度,并且指导司机按照预定线路行车。通过终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为货物运载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3)物流管理客户端与实时数据查询服务:物流管理客户端的功能主要包括:系统维护、运输工具调度、查询、信息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等。实时数据查询服务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系统平台对于各种实时信息、数据进行监控。

(4)物流仓储管理:物流仓储管理是指利用物流信息化系统进行所有仓库的位置与储存情况等信息的查询、统计、显示,并且合理进行提供货物、智能储存规划等。

四、结束语

在现代软件工程学中,对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从而实现各种软件设计问题的科学解决与处理。与其他的系统设计相比,物流信息化系统是一个“离散事件”的动态系统,各类资源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对于信息的控制也存在较多的技术难题。因此,在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从而实现信息化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物流企业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树山.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49-52.

篇9

关健词:计算机网络 物流 信息 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24-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了网络化技术。通过Internet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物流分支机构、供应商、客户等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信息传递与共享的信息网络,便于各方实时了解各地业务的运作情况,提高了物流活动的运作效率。

网络化也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之一。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包括物流配送中心与供应商或制造商的联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另外与下游顾客之间的联系也要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主要用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物流的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势不可挡。

一、物流信息网络化

物流信息网络化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基础,从构成要素分析,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物流信息通信网络化和计算机网络化三方面内容。其中,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是指各种物流信息库和信息应用系统实现联网运行,从而使运输、储存、加工、配送等信息子系统汇成整个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共享;物流信息通信网络化,是指建立能承担传输和交换物流信息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的公用通信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化,是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设备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

物流信息网络是指将物流各子系统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现代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物流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型系统,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各子系统信息网络。每个子系统本身就构成一个大型信息网络。例如运输系统内部分为5种运输方式,每一种运输方式又形成各自的信息网络。要建立这样一个综合性、巨型物流信息网络是很困难的。因此,一般说来,国内外的做法都是选择一些最急需解决的工作为目标,并确定网络的种类。目前已开发的物流信息网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信息网络,其中包括物流费用管理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系统、进销存综合信息系统等;

运输信息系统,主要处理各种运输问题;

库存信息系统;

配送信息系统;

订货及进货系统等;

二、物流信息网络的特点及作用

物流信息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网络专业性强;信息来源广;地区覆盖面大;网上信息实时性、动态性强。

物流信息网的网络化可以缩短物流的管道长度,增加流通管道的透明度,因为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存货可以更快地随着需求信息面减少,从而减少周转时间。

三、物流信息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特点

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网络通信技术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支持着企业网络体系结构的普及与发展。Internet/Intranet网络体系已成为当今企业网络的基本构架和趋势。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使用的主要主体是物流企业,因此,可以说物流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主要是物流企业的Internet/Intranet体系结构。

1.物流企业的Internet/Intranet基本结构

物流企业的Internet/Intranet是Internet/Intranet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它是物流企业利用Internet技术建立的物流企业信息网络,是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和交换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根据物流企业的特性,在物流企业的Intranet (企业内部网)建设中,又可按不同部门和结构来构建物流企业特有的Intranet。

Intranet的所有服务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型的,Intranet计算模式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高度扩展,是由客户机/服务器模型发展而来的,在该结构中,客户端的任何计算机只要安装了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应用程序。

在物流企业的Internet和Intranet之间采用防火墙或路由器连接,这与一般企业的Internet/Intranet基本相同。而在物流企业的Intranet内,则依不同的部门划分为运输配送部门、订货采购部门、库存控制部门,而分别配备web数据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构建相应的信息子系统。

2.物流企业的Intranet的特点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简便地实现信息共享、协调作业及网络处理和计算。Intranet革命性地解决了传统MIS开发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打破了信息共享的障碍,实现了大范围的协作,形成了一个开放、分布、动态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是对现有网络平台应用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重组与集成。同时,用户端在一定的工作平台通过NT系统网络集成实现对整个网络的透明操作与控制,用户网络协议可以应答用户对整个网络的管理请求和服务请求,通过不同协议与不同的Server实现用户的操作请求和数据库信息流的调用。

Intranet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企业网络连接的解决方案,对于现有的MIS网络系统来讲.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将复杂的网络连接等问题标准化。Intranet以通信协议(TCP/IP)、域名服务(DNS)和邮件传输协议(POP3)为基础,以www和FTP服务为支撑,使多平台和多服务器的网络连接成为现实。以简单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TP和公共关系应用接口CGI或API为主要工具,使企业内各类应用和数据库以统一的界面在网络上应用,是用户网络各个站点取向的事实标准。由于采用了统一的界面浏览器,使应用系统的界面统一和应用界面友好。利用CGI或API等程序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维护修改及应用功能添加。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05,12:29-30.

[2] 曾杨. 浅谈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管理[J].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1,4:23-24.

[3] 李京文,宗刚. 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信息网络化及其实施对策[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1,2::8-10 .

篇10

【关键词】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业;淮海经济区

中央已明确提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省际交界地带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边缘地区是指一个中心而言,两个以上的省的边缘地区便构成了省际边界地区。我国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共66条,总长5.2万km,分布了849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县市总数的39%。我国有名的省际边缘地区有湘赣、闽浙赣、鄂豫皖、湘鄂川黔、晋冀鲁豫、苏鲁豫皖、晋察冀、陕甘宁、川陕甘等。大部分省际边缘地区仍处在不发达或贫困状态,其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从我国的现实经济问题出发,深入剖析省际边缘区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一、省际边缘区的基本特征

(一)区位的边缘性与经济的欠发达性

省际边缘区位于省区交界区位,在空间上远离本省会等中心城市,表现出区位的边缘性。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除了山东省济宁离省会济南(186km)稍近一些之外,其它地区与本省的省会城市都在300km左右。如徐州距离南京360km左右;商丘市距郑州市230km,日照、临沂、菏泽距济南市分别为359km、278km、298km,淮北市距合肥市达318km,连云港市距南京市达315km。由于处于远离所属行政区域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带,难以得到中心城市有效的辐射和带动,导致边缘区的经济发展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使省际边缘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引起边缘区域的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外流,从而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

(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

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边界地区资源禀赋十分丰富。省际边缘区不仅具有丰富的煤炭等矿物资源,而且有些地区具有独特的农业资源,产有优质的经济作物,并且数量上占全国很大比重,相当数量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在边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省际边界地区煤炭储量至少有3000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40%以上。尽管大部分边界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地处边远,信息不灵,交通闭塞,运输困难,再加上地域经济组织上的分割,边界地区始终未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农副产品商品率不高。

(三)区域经济行政分割现象明显

在行政区交界地带,由于不同的开发主体利益不同,更重要的是各自为政,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有些省区之间资源互补性很好,但是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使产业聚集与扩散受阻。如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内部却形成明显的经济梯度。这种经济梯度有利于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有利于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上海与江浙两省多是从自身的利益来确定其发展战略。受行政区划体制的约束,苏沪浙三省市之间以及其内部之间的产业传递十分困难。

(四)没有形成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城市群

由于大部分省际边缘区远离本省的经济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较弱。以传统的低效益农业为主,工业产业结构单一并且现代化程度低,商业很不发达。由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过低,经济效率比较低下,因此没有形成一个有较大规模的、有较强实力的城市群。

(五)产业结构趋同与工业缺乏特色

省际边缘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工业缺乏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从而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以淮海经济区为例,主要是煤炭工业为主,如徐州为机械、食品、电子、化工;连云港为电子、化工、医药;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特色。上级政府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实体多不愿在这里投入资金和人才,使本来产业结构低级、经济效益低下的边缘地带,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了。

二、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区位的边缘性提供广阔的大市场

省级边缘地区的地缘优势为建立快捷、通畅、高效的区域运输网络系统提供了可能。省际毗邻地区地域相邻、资源共生、线路相连,构成了空间上统一的大市场。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徐州历史上就是大的货物集散中心。多层次、大运量的交通网络以及功能集中、转换便捷的综合通体系对徐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大流量、综合性的交通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交通枢纽地位是中心城市有效组织物流和商流,成为贸易中心和组织中心的保证。徐州是在区域空间联系网络中处于最佳区位的城市,在省会城市的有效辐射范围内,与南京间有宁徐高速公路相连,交通及通讯十分便利。同时徐州与区域其他城市有方便的交通通讯联系,处于区域交通网的中心位置。

(二)现行的行政体制制约物流发展的规模

边缘地区往往为两个或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所分辖,如晋冀鲁豫边区,苏鲁豫皖边区等为四个独立行政区域分辖。从省内来说,它们都是每个省的边缘区,由于经济和政治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阻断了相邻各地的社会联系和经济联系,人为地为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发展制造了许多障碍,从而使省际边缘地区一直处于各省区经济发展的边缘。我国的各省区经济大多自成体系,表现为“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特征,阻碍了资金、劳动力、技术、物资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由于受到行政区的分割,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干涉,致使要素与产品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决定物流产品结构单一

省际边缘区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以淮海经济区为例,煤炭探明储量占华东地区的88%以上。由于资金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依靠资源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工业体系,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该区域的工业生产力水平低,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许多工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或资源形式工业,有的只是进行资源开采,有的虽有依赖资源而进行生产加工的产业,大多也产品单一,品种极少。这样就形成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这就决定了物流产品结构的单一性。这种煤炭资源输出型的物流结构,产品体积大,运量大,但是关联度较小,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较小。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其经济结构多元化,产品丰富,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

(四)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各项功能活动贯穿于国民经济活动之中。省际边缘地区往往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发达,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但是省际边缘地区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增长极,带动广大的腹地发展经济,提升区域竞争力。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前后向联系密切,是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通过整合资源型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富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上向现代物流业转移,发挥规模经济和空间集聚作用,打破区域发展不均衡,化解需求不足、区域经济低水平循环等矛盾,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目的。

三、省际边缘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跨省经济开发区

跨省经济开发区指在若干个相邻省级行政区域的交界处,将一些自然条件、经济现状、发展方向比较一致的但分属不同行政区的地区划分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跨省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可以弥补现有的行政区、经济区对于边缘区重视不够、影响难以到达的弱点,从而照顾到边缘区的特殊情况,对已

有的行政区、经济区起到完善与补充的作用。行政区和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区的条块区分造成了一些人为的障碍,而突破行政区界限的跨省经济开发区可以起到弥补的作用。其次,这些边缘地区尤其需要中心城市的外力推动,建立跨省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多方位的对边缘区的影响。再次,建立跨省经济区可以加强省际边缘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集中力量整合资源,产生规模效应,有利于形成区域内较强的新的经济中心。

(二)建立统一市场体系

市场一体化就是通过消除市场壁垒,统一市场规则,健全市场体系,促进商品流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构筑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产业一体化就是通过产业结构,突出产品特色,培育企业集团,实现互补升级,构筑淮海经济区内城市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在进行市场开发时,合作各方应树立统一的市场概念,而不是各自为政,抢夺市场,以营造内部协调发展、对外统一竞争的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区域间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强化建设物流中心城市

发展具有省际交界地缘优势的城市,强化边界城市的商贸、物流集散功能和信息、资金、技术中转平台的功能,逐渐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全国性枢纽城市。以淮海经济区为例,选择徐州作为区域开发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拥有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较强,多年来一直发挥着物流集散的区位功能。徐州市要作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确立商贸物流中心地位,建成区域性大城市;连云港、日照作为淮海经济区的沿海港口城市,近年来发展较快,可作为区域开发的二级城市,进一步发挥其区位优势,成为淮海经济区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的枢纽,对外开放的平台;连云港开放较早,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连云港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入海口,确立其在淮海经济区的现代物流枢纽地位,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辐射全国较大城市。

(四)确立徐州市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地位

淮海经济区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由东起连云港,西到开封,南起蚌埠,北至泰安的四省20个地市组成。长期以来,区域内相同的气候、资源,相近的历史进程、经济活动水平、长期的经济交流和联系所形成的区域市场等条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区域要协调发展,客观上要求有多个增长极,也就是若干个经济板块,特别是要求有带动区域发展全局的中心,往往就是一个特大中心城市。徐州地处长三角和环渤海这中国两大增长极的中间位置,还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既是“五省通衢”之市,又是万商云集之地。从战略支点必须具有交通枢纽、产业牵引、要素集散、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功能来看,徐州地理位置居中,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具有传导和中继作用,理应成为促进淮海经济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

四、结论与展望

我国尚处于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时期,在现行体制下,位于省际边缘区的徐州政府的规划只能起作用于自己行政区划内,立足于本市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设想可能过于理想化,某些方面与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区域化扩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来自体制矛盾的思路差异。同在淮海经济区内的济宁、临沂市会各自立足本市,提出打造物流区域中心或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的设想。由于行政壁垒的作用,出现过度竞争,阻碍区域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的形成。这方面矛盾的解决,只有推动围绕建设区域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共同目标,联动突破体制障碍,各自跳出行政块块,按照各自比较优势进行功能分工,实现区域物流网络的各个枢纽、各个结点以至各个物流企业相互之间都能在协调配合下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1]肖金成.省域中心与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

[2]郭荣兴.中国省级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3]朱传耿.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6,(1).

篇11

物流集聚区是一家或多家物流企业,为了共享基础设施、物流市场需求,提高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实现专业化分工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物流集聚区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快捷的服务,把多功能的物流服务与生产服务性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紧密结合,逐步向规模化、网络化发展。通常来说物流集聚区主要布局在临近海港、空港、交通枢纽的区域以及后方城市经济开发区内,提供专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代、信息等服务。现代物流集聚区的构成不仅包括物流供应者、物流需求者、物流基础设施,还包括服务于物流企业的相关机构(修车厂、餐饮机构等)、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物流集聚区这些功能的实现一般是通过建立物流园区或者是物流基地来实现的。哈牡绥东国际物流园区的建立规划就具有典型的物流集聚区的特点。根据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实践的归纳,得出结论,物流集聚区功能整合模式是在以物流园区基本功能模式发展而来的更高级别的整合模式,主要为实现物流增值服务的创新模式和现代服务业功能的高级模式。

哈牡绥东物流集聚区的功能整合模式探索

1哈牡绥东物流集聚区创新模式。为区内企业提供较高级别的物流增值服务是创新模式的功能整合核心。为适应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区物流需求蓬勃发展的需要、满足全球供应链对物流快捷、高效、柔性的要求,物流园区内除应强化基本功能外,对于结算、信息服务、金融、管理咨询与决策等增值功能的整合创新是实现物流园区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率的必然选择。物流园区之间的制度竞争将愈加激烈。基本功能带来的收入占总量比重越来越小,而以提供结算、物流设计与开发、培训、信息服务、咨询与管理决策、金融等增值、配套服务所产生的增值服务收入比重越来越大。集聚区创新、创业环境已经形成,银行、电子商务、物流业务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功能协作体系。目前,如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物流金融服务是创新模式的典型体现。与普通B2B电子商务相比,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常常采用现货即期或现货远期交易模式。与商品期货市场相比,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中的交易商均为行业内企业,且实物交收率远高于期货市场。不少业内专家与实践领域的人士认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是一种介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新型市场形态。而在这个新建的对俄贸易区上,更应注重结合地区资源优势,培养企业利用先进的交易形式,要实现这一切必须有强有力的物流服务功能支撑,“商流”才能顺利转化为“物流”完成商品流通。物流金融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和融资服务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借助物流企业的帮助而开展的企业融资服务。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参与到借款企业贷款、生产、销售、还款全过程,涉及借款企业在其所在供应链上的全部业务。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的物流集聚区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基本与配套功能与金融功能整合创新后的物流集聚区,能为客户提供多种的金融,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

篇12

[摘 要]物流企业 企业营销 营销理论

一、“物流” 、“第三方物流”的涵义

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到目前只有10到15年历史。“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1921年,阿齐•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一书中指出“物流是创造与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出“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LP)即现代物流,是指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他们是“独立于商品买方和卖方的外部组织”,此外还有一些其它表达方式,如合同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物流外协(Logistics Outsourcing)、物流联盟(Logistics Alliance)、合同配送(Contract Distribution)、物流运作联盟(operational alliances in logistics)等。

二、现代物流企业营销理论

现代物流企业营销理论主要包括:4Cs理论、服务营销理论、关系营销理论、社会营销理论、绿色营销理论、生态营销理论等

1.4Cs理论

根据物流服务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竞争的变化,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物流市场的要求。而20世纪80年代美国劳特朋提出的4cs营销理论,顺应了市场的发展,成为物流企业最佳的营销组合策略。

4Cs营销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消费者需求(Consumer`s wants and needs)。物流企业首先应了解、研究、分析目标客户的诉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提供服务,从而避免脱离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热衷大规模兴建自己的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等而造成的浪费,做到有的放矢。

(2)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Cost to wants and needs)。这就要求物流企业不是先给自己的物流服务定价,而是先了解顾客愿意付出的成本是多少。该策略指出,物流的价格与客户的支付意愿密切相关,如果不了解客户的支付意愿,为顾客量体裁衣,很难制定出一套能为客户所接受的个性化物流方案。

(3)消费者的便利性(Convenience to buy)。物流企业应始终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能给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便利,诸如节约时间、减少资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等等,只有目标客户在进行物流消费时,能感受到便利或带来效益时他们才会乐意接受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

(4)与消费者沟通(Communication)。物流企业应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动、实施营销策略等方式,将客户的物流需求与自己能提供的服务进行整合,将两者的利益融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物流解决方案。

2. 服务营销理论

服务营销理论是针对产品营销而提出的,一般认为,服务与产品的不同在于易逝性、人为性、差异性等。物流服务具有服务的一切基本特征,同时也兼具有营销特点。物流企业引进服务营销理论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服务营销已是现代物流企业开展营销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增值服务。物流领域的这些增值服务不仅对产品营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物流活动本身的一种质量体现。

3. 关系营销理论

关系营销理论强调在市场供需之间创造更亲密的合作关系,现代物流关系营销应突出以下几点:

(1)物流关系的根本目标是在物流服务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稳定、连续的合作关系。

(2)对物流企业而言,营销不仅应创造一次性的购买行为,更重要的是建立与客户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关系,从而能够在汲取客户建议、把握客户提供的机会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3)物流企业的关系营销强调把客户作为永久的伙伴,通过为客户设计物流服务等方式,来稳固其长期发展所需的市场渠道。

4. 社会营销理论

社会营销理论(Society marketing concept)认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兼顾社会公众利益。在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与运行中,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社会可持续展战略。

5. 绿色营销理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世界各国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企业界也顺应潮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宗旨提出了绿色营销这一概念。绿色营销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应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6. 生态营销理论

生态营销理论认为企业间的竞争也符合的自然规律――“适者生存”,所以,现代物流企业往往需要将市场需求与自身的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竞争优势。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充分满足所有的市场需求,生态营销理论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生态营销理论在重视客户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物流企业的战略优势。

参考文献 :

[1]L.R.James&A,P.Jones,Perceived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satisfaction An Examination of Reciprocal Causation[M].2005:198

[2]周立新:物流项目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4)

[3]李彦萍 管政: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M].北京:化学出版社,2004

[4]许胜余:国外企业的物流项目经营策略[J].集装箱化,2005,3(8)

篇13

Abstract: The shortag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ompound talents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With new fea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the ability structur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ompound talents has been studied at first, and then the cultivating path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ompound talents has been described from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teaching mode and knowledge hierarchy.

关键词: 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培养路径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compound talents;ability structure;cultivating pat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023-02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模式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物流在国内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重视。我国物流业在经过前些年的概念炒作、理念推广后,逐步走上了相对务实的发展轨道并呈现出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之相适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较为广博知识面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众多国内物流企业正遭遇这种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瓶颈”的煎熬。可见,顺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势头,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合作交流和学习能力以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基于此,结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本文首先对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进行刻画,之后提出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开展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

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要求。物流管理岗位的复合化是指物流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要求物流人才首先接受“宽带式”培养,做到: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物流管理岗位的专门化是指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由低至高有不同层次的专门化,即物流人才经过“订单式”、“定向式”等多渠道培养,构建起从一线物流操作到物流运营、高级物流管理及物流决策,以及同时精通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运作的各个层面的合理能力结构。

综合来看,要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

1.1 基础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养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②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适应终身学习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形成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③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及文件,并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④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具有良好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及国际商务谈判能力。

1.2 专业能力结构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因此,其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物流管理运营能力: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能根据物流的具体情况,应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整个物流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能够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②物流管理技术能力:在掌握物流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具备能够对物流专业技术、物流管理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另外,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国内外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等,逐步深化自身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③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物流管理系统及相关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已受到广泛重视,并被应用到订单处理、仓储管理、货物配送等各个环节。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实际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具有独立分析、解决物流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④物流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实际操作技能,擅长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具有较强的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运营的思维能力,具备较强地解决国内外物流管理与运作、物流业务操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路径

2.1 转变物流本科教育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本科物流教学大多沿用过去仓储、运输等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传授与物流实务联系并不紧密。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十分广阔,在物流整个运作链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贯穿其中,可见,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具有各类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

此外,随着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货运、国际转口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物流管理人才除了熟悉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管理外、还需要精通物流国际惯例与规则,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国际商务能力。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现代物流业在不断地发展,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改进,为现代物流产业培养适用的复合型人才。

2.2 创新物流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新一代的本科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以及富于挑战的事物,传统的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可见,创新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认为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基于典型案例互动式教学,其目的并不在于陈述真知灼见,也不是提供唯一真理,而是通过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企业实际经营事务分析与决策能力。案例教学倡导学生对任何合理的答案都抱合理的怀疑态度,敢于挑战权威,各抒己见。二是以实验室及实训中心为平台,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将课堂学习导寓于真实的物流模拟实务环节和职业训练环节,学生相互讨论和协助,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三是基于各类物流竞赛平台,通过自主探索、老师指导、专家点评这样一系列环节,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竞赛的全过程。

2.3 优化物流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 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知识结构体系的支撑,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满足其各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知识结构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模块、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和教学实践模块组成。

①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外语、体育、哲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这个模块,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听力(初、中级)、英语口语(初、中级)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②学科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西方经济学(微、宏观),运筹学,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跨文化商务交际与谈判、商务形象礼仪,经济法,合同法,国际商法与海事法等。

③学科专业模块又可细分为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物流管理运营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管理,物流运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

培养物流管理技术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生产运作管理,电子商务概论,客户关系管理,国际采购管理,国际货运与海上运输,物流标准与法规,集装箱与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报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等。

培养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的相关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物流系统分析,企业资源规划,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物流管理前沿与热点问题讲座等。

④教学实践模块:掌握物流设备设施的使用技能,物流现场的实际运作,理论与实践结合,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有:物流技术装备与作业仿真实验,物流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物流管理综合实验,ERP系统模拟实习,物流沙盘演练,物流管理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3 结束语

具有较为广博知识面、较高外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具备国际视野、能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高等院校应顺应物流产业发展新需求,逐步转变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找准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定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从而有效解决这一制约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勇,余冰,秦仲篪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34-136.

[2]秦小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13):189-190.

[3]周敏,黄福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诊断改进框架的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180-183.

篇14

一、关于现代物流业的基本认识

1.物流产业的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物流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传统上的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经济部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日益完善,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中蕴藏着巨大潜力。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开始寻求成本优势和差价优势,对物流各环节的功能进行扩充和整合,使其实现总成本最小化。他们首先将企业内部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也随之成为企业内一个独立部门和职能领域。之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不再仅仅局限在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形成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为工商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的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各种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现及表现出来的快速发展趋势表明,专业化物流服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化分工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和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述可知,物流理念被引入产业界后,其内涵一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充。短短几十年间,物流由最初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在全球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并已进入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所谓现代物流业,是指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整个供应链,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它通过对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相关活动,进行一体化管理,以达到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因此,国际上通常把降低物资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把节约活劳动消耗而带来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泉,而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挖掘的利润称为第三利润源泉。著名管理权威P.F.德鲁克则把现代物流业称之为尚待开掘的“黑大陆”。

2.现代物流业的基本特征

虽然物流活动存在已久,但在现代经济中,物流产业及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活动或者生产、流通部门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第一,现代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动脉系统,它连接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第二,现代物流业通过对各种物流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实现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物流总成本的降低。

第三,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并在物流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3.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出五大趋势:一是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二是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三是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精干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第三方物流能够发挥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物流合理化,从而节约流通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仓储现代化表现为高度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机、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则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五是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传统上,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但现代物流的功能逐步拓展,将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三流合一。

二、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它不仅涉及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经营企业,还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通信等设备的制造和经营业;不仅涉及农业、工业、货代、仓储、包装、堆场、电子商务、邮政、通信、银行、保险、消费者等生产经营和物流服务企业以及用户,还涉及政府、税收、海关、检验检疫等管理部门。因此,现代物流业几乎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的所有领域和部门,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是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和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专业分工越细,也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专业比正是现代物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使生产者、经营者能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使消费者的需求能更便捷、更好地得到满足;使电子商务、全球卫星定位通讯技术等先进科技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物流经营者能更专致于物流服务;使物流设备和技术、管理进步更快;使物流资源向专业化、规模化、合理化方向配置,形成集约化的物流经营,产生规模效益。

2.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东部、中部、西部产业相近系数高达0.95左右。规模形不成,厂商生产和销售成本高,消费者购买价格高,可谓两者俱损。因此,各地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而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则通过现代物流业得以解决。这样,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3.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好属于需要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带动相关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的发展。这样既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绝对数量,还提高了第三产业中高附加值行业的比重,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此外,发展现代物流业也是创造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劳动就业将出现新的格局。

4.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5.现代物流业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措施。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域时,把综合物流发展状况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考察条件,来判断项目投资的效益。例如,上海浦东刚建成就吸引了世界500强中的不少企业登陆,而当他们发现那里居然没有一个物流中心,不少企业憾然离去。痛定思痛,一个由上海市相关部门组成的物流促进委员会开始着手建立物流中心改变其投资环境。

6.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推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不少港口城市通过实施“以港立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港口城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7.现代物流业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下,企业各自搞物流,形不成经济规模,造成采购成本高,人员和运力利用率低。现代物流业通过集中采购、集中运输、集中储存、集中管理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极大地提高人员和车辆、仓库等物流设备和设施的,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物流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8.现代物流业是现阶段实施港区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在港口(包括海港、内河港、空港)与保税区合作中,依托港口的运输功能和保税区的保税仓储、加工贸易、国际中转贸易功能,发展现代物流业,使港口的优势和保税区优势得以互补,为实现港区一体化创造有效的途径。

9.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美国物流业规模为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日本在近20年内,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就增加1%;据统计数据,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而我国约为16.7%,这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节约空间还非常大。因此,如果能够在物流合理化方面加以改进,将该比例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将直接节省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10.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能够起到完善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质量和抗御危机的作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过后,人们在分析和总结东南亚各国和各地区的情况时发现,以现代物流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新加坡和香港具有较强的抗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通过上述探讨可以看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应作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优化生产力布局,改善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三、成都发展现代物流业孕育巨大商机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商贸流通和货运仓储相当发达,发展现代物流业理应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成都明确提出:将成都建成西部物流中心的战略举措。2000年9月21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成华区内建设“成都物流基地”。目前,成都物流基地已与北京赛普京良、深圳平湖两大物流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未来的三大物流基地。

物流基地的建设为其服务辐射半径区域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给区域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在过去几年,成都市成华区因基础设施差、改造成本高而制约了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成都其他各区。在成都市约400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总量中,成华区仅有10多万平米。自2000年正式被市政府批准建立物流基地后,成华区专业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建成成都八里庄二仙桥钢材市场、成都512建辅建材市场、八里庄粮食批发市场、圣灯陶瓷玻璃橱具酒店用品市场等大大小小的市场共40余个,在建的还有富森·美家居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中国西部塑料市场等20多个专业市场。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介绍,计划到2005年成都全市市场需新建近500万平方米,其中,成华区就规划有118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新建市场的25%。到2005年,这一地区将建成一个以生产资料为主的,集仓储、运输、物资配送、信息咨询、餐饮娱乐、通讯、金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市场群,形成高起点、高效率,极具辐射力的现代化物资交易中心、仓储中心和信息中心。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达到200多亿元,与金牛区金府路生资市场群及五块石市场群和武侯区红牌楼汽配市场群及高新区火车南站消费品加工贸易区批发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成华区的成功实践引起了青白江区的高度重视,区政府开始积极探索促进本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加快青白江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青白江区提出了“建成一流卫星城,跨越发展青白江”的发展目标。可历史及实践都证明: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和有效的物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良好的物流条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制约。成华区为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开发者?为何能成为一片投资热土?究其原因,投资者都不约而同地看中了这里良好的物流条件。为此,青白江区提出紧紧围绕交通区位优势的特点,依托工业基地、大型企业、铁路枢纽,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充分发展物流经济的思路。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1)青白江区是成都市东北的门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公路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经过成都的两条(上海—成都)、(二连浩特—河口)均经过青白江区(成绵高速、成南高速),另有国道108线和省道唐巴公路,还有7条县道,区内公路密度达132.9km/km[2]。区内现有国家铁路4条——宝成、达成、成渝、北环线,另有1条企业专用铁路,有火车站5个,其中大弯站、青白江站、城厢站属成都枢纽站,有国家铁路二级口岸1个。(2)青白江区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土地,而且地价便宜,只相当于成都二环路附近地价的1/5。(3)青白江区有充足的水、电、气资源。工业渠流量8万立方米/秒,并已建成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区内建有西南地区最大的500KV枢纽变电站,总变电容量178KVA,具有国、地电网双线供电优势;四川省南北两大输气管道及两座大型天然气配供中心都建在区内,天然气管道铺设完备,天然气日供量400万立方米。(4)区内建有华铁国际储运有限公司,配有先进的物流设施,具备“一关三检”查验功能,已开通成都上海“五定班列”,以及与上海、天津、青岛、连云港、广州、深圳等沿海口岸的进出口业务,具备良好的物流基础。(5)经铁道部批准,将把青白江火车站由原来的13股道扩建为24股道的大型货运编组站,成为成都北货站,这是青白江区发展物流业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6)青白江区是全国和西南地区著名的化工、冶金基地,拥有川化、成钢、成桥、蓝风等1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有中日合资川化味之素、美国成都宝洁、成都王牌农用车、四川升达杯产等10多家合资、独资公司及联办企业,形成了以化工、冶金、机械、建材、轻纺五大支柱产业。雄厚的工业对物资储运有巨大的需求,可以为物流业带来充足的货源。

由上述可知,青白江区已具备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将引起青白江区经济的重大飞跃。第一,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增强本区对德阳、金堂、新都等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而且可以与同处成都市北面的“成都物流基地”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增强成都市对中国西南地区物资、人员、信息等的辐射作用;第二,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区内物流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第三,青白江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为区内大中型企业提供“准时供应系统”、“即使供应系统”和“零库存系统”等第三方物流服务,使工商企业降低管理费用,压缩存量资本和不必要的物流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第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会大大改善青白江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和项目落户青白江区,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短与周边地区和先进区县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大大提高青白江区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可以带动周边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这将进一步增强青白江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随着物资、信息、资金和人员的集散,又会直接推动餐饮娱乐、金融、信息通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最终也会对房地产的开发形成新的需求,以商业房地产开发带动住宅房地产的建设。

然而,上述这一切都必须立足于对现代物流业的大力发展。可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确对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版

2.丁俊发,高度重视现代物流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物流技术,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