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于网络的建议范文

对于网络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2 14:38: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于网络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于网络的建议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缺陷;攻击方式;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D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061-02

一、计算机网络安全缺陷

1、计算机网络一般采用的是TCP/IP协议,在制定该协议时,设计人员主要考虑的是方便性,对安全性的考虑不多,因而该协议本身具有很多安全漏洞。

2、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在进行结构设计和代码设计时,也是主要考虑到用户使用的方便性,但是在安全性上,比如计算机的远程控制、权限控制等方面,存在缺陷。

3、计算机在数据库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法分子可以在数据库或者应用程序中安装各种破坏程序来进行情报数据的收集。

二、计算机网络攻击的方式

1、漏洞攻击。由于计算机在系统、程序、硬件、软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而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计算机网络常见的安全漏洞主要有:盗取远程、本地管理权限,远程、本地拒绝服务,服务器信息的泄露等等。不法分子会利用漏洞探测工具来对用户的系统进行检测,然后在不经授权的情况下针对这些漏洞来进行攻击。

2、病毒攻击。病毒攻击是计算机网络攻击中最为普遍,也是最难处理的一种,它可以对计算机造成巨大的损坏。许多病毒会和木马结合在一起,杀毒软件不仅很难删除,还可以迅速进行传播。

3、电子邮件攻击。由于电子邮箱已经成为很多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很多商务交际和公司贸易中,都采用了电子邮件的方式。不法分子会利用CGI等软件向用户邮箱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导致邮箱被撑爆而无法使用。此外,不法分子还会用邮箱来对用户发送带有病毒的邮件。

4、DOS攻击。DOS攻击又称拒绝服务攻击,这种系统漏洞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不法分子利用系统和设备的缺陷不断地进行攻击。不法分子采用这种攻击手段,让用户的系统因为负荷过多而无法正常工作。攻击者采用的方式—般是对计算机之间的链接或服务器进行破环,使其无法进行正常的网络通讯。

5、缓冲区溢出攻击。不法分子利用软件自身的缺陷,向程序的缓冲区写入过长的内容,发生缓冲区溢出,对程序的堆栈进行破坏,达到执行其他指令的目的。或者攻击者在缓冲区内写入自己的代码,将这个代码的的地址覆盖原函数的返回地址,当程序返回时,程序就开始执行攻击者的代码。

6、TCP/IP欺骗攻击。这种攻击方式是通过伪造假冒的地址,冒充真实的身份来和其他主机来进行合法通讯,或者是向被攻击者发送了错误的报文,让被攻击者执行错误的指令。

7、ARP欺骗攻击。ARP攻击,是攻击者通过对路由器的ARP表进行欺骗,或者是对网关进行欺骗的方式达成攻击的目的。其中,针对路由器的ARP欺骗方式是,攻击者截获网关数据,伪造MAC地址,并向网关频繁发送,造成路由器的ARP缓存信息得到修改,导致真正的IP地址无法与路由器进行通讯,这种攻击的结果是导致用户的网络受到中断。而对网关进行欺骗的方式是攻击者通过伪造网关,使得被攻击者向攻击者的网关发送数据,这样,攻击者可以截获用户的网络信息。

8、电磁辐射攻击。电磁辐射攻击主要是应用在现代战争中,攻击者通过电磁辐射干扰对方的通讯,同时将对方的通讯信息进行截取,是获取军事情报的方式。

三、网络攻击的防范技术

1、拒绝服务攻击防范

1)用户可以对不必要的服务进行关闭,对同时打开的SYN半连接数目进行限制,并且对SYN的半连接的timeout时间进行缩短,并注意及时对系统更新补丁。

2)在防火墙的设置上,严禁对计算机的非开放项目进行访问,对同时打开的SYN最大连接数进行限制。对特定的IP设置访问限制,并且将防火墙的DDOS的属性启动。

3)在路由器的设置上,对访问控制列表要进行过滤,同时对SYN的数据包的流量速率进行设置,对版本过低的ISO进行升级,并为路由器建立logserver。

2、缓冲区溢出攻击防范

1)程序指针完整性检测。即用户需要对程序指针进行检测,防止被攻击者进行改变并被引用。

2)堆砌保护。这是一种编译器技术,用来对程序指针完整性进行检测,其检测方式是通过对函数活动记录中的返回地址进行检测来实现的。即,首先将一些附加的字节添加在堆栈中函数返回地址后,当函数返回时,会先对这些附加字节进行检查,看是否被改动过,查看是否发生了缓冲区溢出攻击。

3)数组边界检查。即对所有的数组操作进行检查,确保数组操作在正确的范围内。

3、扫描型攻击的防范

1)地址扫描的防护。用户可以采用Ping程序进行探索,如果存在地址扫描攻击,则其会对此程序作出反映,此时就可以在防火墙中将ICMP应笞消息过滤掉。

2)端口扫描的防护。用户需要将闲置的端口或者存在风险的端口关闭,用户还可以通过防火墙来检测其是否被扫描,因此,良好的防护墙是预防端口扫描的关键因素。

3)畸形消息攻击。由于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本身存在漏洞,系统在处理信息时,如果不能进行错误校验,在接受到畸形攻击时就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要预防畸形消息攻击就需要及时更新安装补丁。

4、IP地址欺骗防范

1)抛弃基于地址的信任策略:用户为了实现对此类攻击的阻止,需要抛弃以地址为基础的验证。比如,禁用r类远程调用命令,或者删除rhosts文件,对/etc/hosts.equjy文件进行清空。

2)使用加密方法:用户可以采用对将要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加密,在加密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网络环境进行改变,通过加密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进行包过滤。通过对路由器进行设置,如果发现网外的链接请求的IP地址与本网内IP地址相同,则对其进行禁止。如果数据包的IP地址并不在本网内,则禁止将本网主机的数据包发送出去。包过滤技术只能过滤声称来自内部网络的外来包,所以最好关闭网络中的外部可信任主机,避免不法分子冒充这些主机进行IP欺骗。

5、ARP攻击防范

1)将网关MAC地址和对应的IP地址进行绑定;在交换机上将计算机端口和MAc地址进行绑定,同时对ACL进行配置,对非法IP或MAc地址进行过滤。

2)通过使用ARP服务器,查找自己的ARP转换表,从而对其他设备的ARP广播进行响应。在一些特殊的网络环境中,可以考虑使用ARP或者是对网络接口的ARP解析禁止执行。

3)使用反ARP软件、防火墙等监控网络,应当避免使用集线器等设备,并且定期检查ARP的缓存列表。

4)因为ARP攻击一般发生在园区内,因此,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在局域网中制定出一个网络拓扑图,划出VLAN区域,如果有用户感染了ARP病毒,为了防止ARP病毒的扩散,就需要立即找到感染病毒用户的交换机端口,将这个端口列进VLAN区,并且可以运用端口中的disable对其进行屏蔽。

四、结束语

因此需要用户和技术人员提高网络安全防范的意识,提高应对攻击的处理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在中学生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对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网络文化的影响,加之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以及方法的落后,使得学生的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网络的影响,进而使得学生在对网络文化具有辨别力的状况下进而接触,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所以,针对网络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生道德教育水平和质量。

二、网络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1.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观念

在中学生的身上,由于其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文化没有一定的抵制力,网络文化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青春期,对于各种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而其又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使得对其网络的依赖性较大,进而影响其道德观念。但是,在网络中,由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中学生无法对其进行分辨,使得一些有害的道德观念进入中学生的思想中,进而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使得中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中出现不该有的问题。所以,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2.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取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影响中学生道德知识的额获取方式以及思想方式。在原有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中,学生一般是通过老师获得道德教育知识,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方式以及理念格外重要。但是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再通过教师进行获取道德知识,他们借助网络,自己进行学习,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道德知识的获得。

3.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于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的方面对人们具有促进作用,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网络改变了以往学生获取道德知识的途径,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的方法,学生借助互联网,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取到自己想要的道德知识,进而不断提高中学生大学习能力。

三、应对网络文化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建议

1.加强对中学生正面道德教育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负面信息侵入中学生的眼界,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以抵制其负面信息对中学生的影响。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其信息的良莠不齐,加之学生的抵抗能力不高,学生在网络中容易接收到负面的信息。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给学生讲解什么事正确的道德观念,什么事错误的道德观念,使得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辨别其正面和负面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额辨别能力;同时学校?ü?知识竞赛以及辩论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正负面得到观念的辨别。

2.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

在网络的背景下,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使得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今的中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批人,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极大,让其摆脱互联网的影响的可能小之又小,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文化的教育,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文化辨别。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文化的课程,在学生进行上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述网络文化中的积极和消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而不是一味的相信网络中的道德教育知识,让学生建立对网络文化的过滤功能,进而提高中学生自学道德知识的能力和辨别良莠文化的能力。所以,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文化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3.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对负面道德信息的管理

学校和家庭加强对负面道德信息的管理,减少学生对负面道德信息的接触,也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网络环境,对负面道德信息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家庭和学校双方要加强对负面道德信息的管理。首先学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减少不健康信息的流入,中学生就会较少的接触到负面的道德观念和信息,进而价钱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此外,家庭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如果发现学生最近有接触过什么负面的道德观念,要及时的进行制止和教育,进而让学生及时的摆脱其负面道德的影响。所以,基于网络环境加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出击,通过对负面道德信息的管理,进而加强对中学生得到奥德教育。

篇3

无线通信网络的综合管理需要企业在无线网络技术的生产开始就高度重视,把握无线网络市场发展的方向,及时进行技术研究。不但强调推出自己无线网络的技术特色。同时要综合考虑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做出用户需要的网络技术。而无线网络的特点又支持其成为本世纪最能为移动通信带来真正帮助的实体,所以对无线通信网络的综合管理是网络通信类企业发展的关键之关键。

1无线网络的特点

无线网络作为高科技产品,以其高速度、高质量的传输品质受到了很多用户的喜好,它克服了有线网络在施工和数据传输时对地域因素的严格要求,以更灵活的方式在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加上了新兴科技,如无线网络桥接技术,使数据传输真正地做到了“随叫随到”。克服了传统有线网络的施工难度,绝大程度地保留了有线网络原有的功能,满足了移动网络的最基本要求。无线网络有以下几个特点,是支撑其获得企业以及受众喜爱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一是安装和操作的简易化。相比较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的装配和使用更为简便。且覆盖范围也有了非常大的扩展,不再受到地域环境条件的影响。二是成本低、灵活移动。无线网络不需要再铺设大量的网络电缆,节省工程费用同时也节省了后期的线路维护的相关费用。无线网络增加无线网络的相关配置简单省事,同时最大程度地扩大了用户使用网络的范围。

2无线网络的配置

无线网络的配置主要由无线接入器和无线网卡两部分,两者是否能够处于同一网段,保证网络数据的正常有序传输。无线接入器就是我们常用的无线网络的交换机,它是无线网络的核心,通过无线交换机将无线信号扩展到一定距离。我们常见的无线路由器就是典型的无线接入器,通过宽带链接到无线路由器,通过路由器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射,用户可以通过路由器在一定的范围进行网络链接。无线接入器的设置很简单,一般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用户说明书进行链接操作。首先应该确定的一台路由器和电脑,先将网线一头接入宽带口,然后另一头接入无线路由器,再通过另一根网线将无线路由器和电脑链接起来。下来按照说明书将基本的参数进行设置,同时保证ip地址的正确。常用的就是192.168.1.1,计算机只要保证最后为在2~255之间就可以进行正常链接。无线网卡是常用的信号接收终端,一般的笔记本电脑都会配置无线网卡,而台式机一般需要配一个外插USB无线网卡来进行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无线网卡的使用也非常简单,首先要保证无线网卡的正确安装,再一次就是无线网卡驱动的安装,然后对无线网络链接的属性进行设置。通常情况下,无线网络的频段都按照默认的自动搜索进行操作,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具体配置参数的设置来进行网络链接。设置完毕后,可以查看无线网络的链接状态,正常的话可以进行网络链接。同时设置后,电脑会自动搜索无线网络信号,点击链接便可进行网络链接,进行正常的网络操作。

二、网络用户行为的分析

网络用户行为是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考量数据,企业只有不断参考高科技,尽量向用户需求靠拢,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所以这期间用户行为的整合和分析非常重要,不但方便企业的管理和操作,也是为其以后的市场拓展做出预估和评价,方便决策者在以后的生产发展和竞争中占得先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对网络用户行为的分析,首先要统计用户行为的基础数据,就是经常说的使用率和使用数量,在网页上体现的就是点击率和点击量。当然也包括一些细化的受众划分,如地域、性别、时间段等等分类。企业通过对基础数据的日常管理,分类出自身发展的优势板块和不足之处,整合分析出不断可以优化网站或无线网络技术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网络服务的报错机制,记录好异常状况的发生,及时操作处理,避免以后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其次企业要充分认识无线网络的易操作性,用户当然会采用又便宜又使用方便的产品,是否让用户觉得用的方便、用的习惯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关键地方。产品的设计充分考量用户的体验,它直接关系到用户对产品的喜好和重视程度,也是用户对此产品是否会继续使用或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用户。在我们日常的产品生产发展中,企业都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有清晰的向导、便捷的使用方式和明晰的指令参考,让用户觉得方便,服务周到。同时企业建立与用户的沟通机制,首先加强与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交流沟通,做好网络平台等基础建设。其次就是做好日常的记录工作,加强对用户体验的数据的监控和管理,及时与用户进行沟通,为用户提供一些可以提出建议的平台或是使用感受的表达平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生产出用户喜欢的产品,同时为我们的目标受众提供更好更细化的服务。

三、无线通信网络的用户行为考量

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想要更快刚好的发展,要充分考量以上对用户行为的综合分析,尽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扩大需求市场,才能对自身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否则就会相背离,被市场所淘汰。基于用户行为的无线网络技术需要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做好用户行为的统计工作,从而进行有效的技术升级。

1重视用户的体验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是高端科技产品,一般的用户很难涉猎到这部分。所以一般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家都只停留在基本的操作。可以想象中国的几亿网民,而且在不断增加中,他们的体验就是一笔宝贵的受众偏好基础材料。无线通信网络技术想要充分发展不能只单单在技术上进行革新,同时要充分重视每一代产品上用户的体验,真正了解他们想要的东西才能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东西。

2重视用户的使用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使用的确较以前的网络链接更为便捷,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说明书进行链接操作。但是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还是非常不容易理解和操作,比如一些参数配置的设置,用户很容易搞混。同时企业要重视用户的操作喜好,了解大多数用户喜欢进行怎样的操作,同时不断地将界面操作变得更为优化和简化,方便更多的用户进行日常管理和操作。

3重视用户的失误

用户对无线网络技术的运用很容易出现一些没必要的操作,有的会导致系统报错,有的没有任何系统反应。所以用户在操作中的失误也是企业在无线网络技术方面研究的一个非常好的数据。用户出现操作失误的地方就是企业可以发展的部分,从这些地方进行补充和改良可以更有效地吸引用户。所以企业在无线网络技术的运用中怎样告知用户如何避免操作失误,是企业研究的一大课题,一个完备的导向很有必要,在用户有疑问时可以进行指引,搜罗出一些用户常见常问的问题,不但给出答案同时也应有导向指示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检验检疫;网络舆情;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4日

近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能在网络媒体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形成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于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不断拓展的网络空间,使得网络舆论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监督形式。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迅速扩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基层检验检疫部门作为窗口服务部门,需要与广大客户直接接触,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成为检验检疫网络舆情的议题。可以说,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如何在做好把关服务工作的同时,做好网络舆情导控工作,为检验检疫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支持,是整个检验检疫系统所面临的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

一、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愈演愈烈,作为代表国家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的检验检疫部门,同样面临着增强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的任务。因此,基层检验检疫部门都十分重视网络舆情导控工作,对网络上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进行跟踪和引导,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做好民众的正面引导工作,有效维护了检验检疫部门的良好声誉。当前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现状是:

1、成立舆情导控小组。针对舆情导控工作的要求和特点,成立舆情导控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主抓,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指定专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舆情导控人员,舆情导控人员要在完成各自主要工作的基础上,保证高度负责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高质量地完成网络舆情导控工作。

2、确定舆情导控重点。根据网络舆情的广泛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点,确定了天涯论坛、和讯论坛、百度贴吧等在全国或者地方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和贴吧作为重点监测对象,并把检验检疫、服务、收费等作为监测关键词,每日坚持浏览大量新闻和热点信息,确保涉检负面舆情得到及时发现和妥善引导。

3、制定舆情导控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置”的要求,制定了舆情导控机制,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一经发现检验检疫负面舆情,第一时间上报分管领导,根据具体内容制订处置方案,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杜绝负面舆情进一步的扩散和传播。

二、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难点与问题

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很快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而一些网络言论往往缺乏理性认知,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将网络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恣意宣泄不良情绪,然后通过互相感染,使这种情绪化很快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因此,和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直接性、突发性、互动性和偏激性的特点,给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及时合理应对相关网络舆情提出了挑战。

1、舆情处置方式单一,没有足够实践经验。对于舆情导控,各级检验检疫机构思想上都很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很多工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大多数的处置方式也是通过网络途径对负面舆情进行“冷”处理,舆情处置工作常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处置方式仅仅停留在被动的应对方面,忽略了对现实发帖民众的正确引导,存在次生舆情危机的可能。

2、导控人员不够专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网络信息具有传播速度快、民众面广、不易检测等特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敏感性和过硬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的网络舆情导控一般都由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人员兼职做网络舆情导控工作,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受过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应对口径不统一,缺乏与舆情导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也不具备对网络上突发事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如何解决网络舆情监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做好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关键。

3、舆情导控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联动机制。目前,虽然基层检验检疫部门都配有专门负责舆情导控的工作人员,但是检验检疫兄弟部门之间、检验检疫部门内部科室之间都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而根据网络舆情导控工作的实践,每天晚上8点至凌晨1点之间是网络舆情爆发最多的时间段,而这个时间多为非工作时间,而且很多负面舆情都有较强的隐蔽性,仅看标题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般信息而漏过,因此基层检验检疫部门对于网络舆情导控所形成的格局使得舆情导控效率偏低,检测成效不够明显。

三、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网络舆情导控工作措施与建议

基层检验检疫部门作为行政执法机关,有着其特殊的性质。因此,要解决当前检验检疫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支持,更要根据基层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际情况,从经验积累、人员培养和完善处置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检验检疫舆情导控方法。

1、正确引导网上舆情,抢占舆情应对主导权。要正确引导网上舆情,首先要了解舆情的出处,及时对不实进行澄清,避免因处置不当而产生的次生舆情危机。基于网络舆情的复杂性,检验检疫舆情导控手段也应该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除了要第一时间进行网上处置以外,更要进行实地处置。一般在网上发表检验检疫舆情的民众心中或多或少带有对检验检疫部门的不满,只有第一时间调查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为发帖民众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彻底消除发帖民众心中的疑虑,才能彻底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因此,推行多层次全覆盖的舆情处置手段十分必要。

2、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引导网络舆情话语权。舆情信息的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做好舆情导控工作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因此,要加大对各级检验检疫机构舆情导控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训,通过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模拟训练等形式,不断提升舆情导控人员对于舆情的分析和处置能力,做到正确化解矛盾和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

3、优化部门联动机制,提升舆情导控渗透力。各级检验检疫机构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上引导联动机制,各科室(局)发现负面或者重大、敏感涉检舆情,要在第一时间上报分管领导和办公室,做到及早发现、共同应对、资源共享,各分支局之间、分支局与省局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加强情况沟通,共同应对重点、难点、焦点舆情,在突发事件舆论导控中做到突出一个“快”字,力求一个“准”字,把握一个“稳”字。

4、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提升检验检疫亲和力。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公开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增加民众现实投诉途径,基层检验检疫部门要通过加强接待、报刊宣传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增加与民众的沟通,积极回应民众诉求,畅通途径消除可能产生的负面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8.

篇5

师范院校大学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具有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影响整个民族下一代的培养,因此加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也尤为重要。从我们的调查可知,在网络生活方式下许多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难以甄别,因此我们要增强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开设红色网站,培养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分析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特别是在世界和社会的敏感事件时期,高校应利用现代网络方式,通过学生QQ群、网络论坛、微博、飞信、电子邮件等途径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况,适时提醒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管理组织能力。从以上的调查可知,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娱乐,并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到空虚和孤独。试想一个整天自闭于虚幻网络世界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怎么能从事好基础教育工作。因此,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多开展与师范专业相结合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将学生从虚拟的网络生活中吸引到现实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途径。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将增强师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相结合,例如社区义务支教活动、学生展演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角色感和存在感,学生还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师范技能,为师范生实习和就业做好了前期准备,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另外,在开展各种师范特色的活动中,也应利用好网络这一有效手段,比如在线直播、网上讨论、微博互动等,不仅使学生接受到网络生活中的正面、真实的信息,也将创新教育理念和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从而摆脱因孤独空虚而导致的沉溺网络的现象。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咨询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的状况也日益严峻,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日益重要。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院校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及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的知识,也是其必备条件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和大学生现代网络方式、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相结合,搭建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微博、心理健康网络论坛等各种载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范院校大学生熟知并能初步掌握的一门知识。另外,利用网络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摆脱了传统面对面咨询的某些弊端,学生的隐私可以更加受到保护,也可以避免某些尴尬的问题和场景。有了心理健康的网络咨询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在线咨询,在网络交流中疏导自己的情绪,使学生能方便地掌握好自己的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当然,这不仅需要高校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更要有一批既懂得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人才。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亲切感和便利性,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纪律管理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社交;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6;C912

一、网络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一)新媒体与社交网络

对基于Web2.0技术的网络“新媒体”的定义,学界尚无定论。但确定的是,新媒体的界限是在与旧媒体的区别比较中突显出来的。旧媒体“使用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而新媒体则提供了替代性的沟通手段“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①。新媒体的发展塑造着一个新的网络化社会生活空间,并影响着青年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社会关系,对青年发展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包括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娱乐、网络交易②四大方面。其中,网络社交生活是网络生活中最活跃、参与者最多的方面。网络社交生活的支撑平台――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下文简称“社交网络”)――是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③特性的最集中体现,也是网络时代学生工作直面的机遇和挑战。

(二)社交网络对学生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从社交网络的技术平台特征来看。机遇方面,大多数社交网络采用的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性管理模式,是现实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较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学工队伍中的教师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个体对个体”的交际,这种平等开放的交流是对线下不对等的师生关系的有力补充。挑战方面,社交网络的信息流具有高度动态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多元上网终端打破了高校BBS等封闭网络的集中管理”④。这种开放性和多元化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追捧,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具有很高的不可控性,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从社交网络的个体表达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为深度辅导提供了新的工具。面对面交流容易发现实际的自我(actual self),而网上交往更容易发现真正的自我(true self)⑤。青年在网络社交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认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能够把握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多重自我,提高深度辅导的信度和效度。挑战方面,学生的实际人格与网上行为可能存在着差异,网络行为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现实中的可能行为,这增加了通过网络把握学生动态的不确定性。

再次,从社交网络的公共舆论特征来看。机遇方面,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青年群体公共舆论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场所。通过社交网络来把握学生整体的思想动态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广泛参与网络社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挑战方面,网络空间的公共舆论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青年意愿的表达存在着“常态下政治意识淡化”与“重大事件时的极端表达”⑥的双重特点,使得常态下的网络舆论被泛娱乐化,而重大事件时又难以引导。此外,网络舆论的民意代表性也存在争议。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网络社交行为研究的科学化和精致化

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把握各项工作内在的规律性。对工作内在规律性的把握需要两种途径的结合:一是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二是行为分析的科学工具。本文接下来将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统计学的分析工具两个方面对网络社交行为进行研究。

学生工作的精致化要求“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要求“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⑦。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理论,区分“个体间”和“个体内”因素,分层次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采用统计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细分学生群体和各类影响因素,分类别地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的力量的科学⑧,研究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的心理感受及其带来的行为特征。目前,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影响青年人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周围情景”。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⑨,其中社会思维和社会影响可以理解为“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和联系⑩(或者理解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体间的区分,本文考虑性别、学科、年级、消费水平、生源地、学习成绩等“客观”区分标准,对于个体内的影响因素,本文考虑不同性格、不同活跃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各类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作用。

(三)统计学基础及其分析工具

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第一,为了回答不同类型的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方面真正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采用假设检验中均值检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可以称作定性分析。第二,为了量化不同主客观因素对网络交际行为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对问卷进行计量分析。这可以称作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tata 10,相比较于SPSS或者SAS,Stata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灵活的编程方法来实现统计分析。

三、网络社交的多维度解析

(一)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1. 被访者基本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2.7%。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人数的48.9%,女生占51.1%,性别比较均衡。其中本科生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9%,硕士研究生占25.5%,博士研究生占7.6%。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占61.9%,来自理工科院系的学生占38.1%。在所调查的学生中,仅有2.8%的低年级学生没有电脑。

2. 被访者上网及网络社交的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控制在1至3小时的学生占37.1%,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57.6%。其中,每天上网时间中用于网络社交的时间占50%以上的被访者占32.7%。可见学生网络社交频繁,已经成为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

3. 被访者上社交网的主要目的和活动

在对使用社交网络目的的排序中,排在第一位最多的目的是“与朋友、同学保持私人联系”,占到总数的43.8%,其次是“获取交流信息”,占到总数的36.9%,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目标是和家人联系及消磨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工作、学习需求”和“与老师保持联系”两个选项排序非常低,分别只有6人和4人将这两项列在了第一位。

在社交网络上进行的主要活动中,42.4%的被访者将“浏览帖子,信息接收”排在了第一位,33.9%的被访者则把“与他人聊天”排在了第一位,再次是“分享帖子和分享近期状态”和“日志、照片”等。在对选择社交网络的原因中,选择“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和“同学们都在用”的被访者,分别占到68.3%和67.6%。可见,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是与他们上网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4. 被访者对上网的评价

在网络社交对生活的正面影响中,被选择比例居前三位的选项依次为“丰富了生活、增添了情趣”、“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扩展了知识面”、“增进了与网络社交对象的关系”。而在对负面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的最多,占57.2%。

(二)“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问卷对社交网络使用频率的调查采用了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的方式(包括非常频繁、频繁、偶尔使用、很少使用和从来不用等五个选项)。使用等距量表得到的数据可以求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也可以利用t检验、F检验等参数统计分析法。

为了首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网络社交特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采用t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群体是否在网络社交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差异

表1中,Group1代表人文社会科学,Group2代表理工科学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这两类学科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7880>0)。

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2中,Group1代表本科生,Group2代表研究生。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并且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3.9025

3. 城市生源与县乡生源的网络社交行为差异

表3中,Group1代表城市,Group2代表县乡。从Stata的报告结果可见,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t=-1.5602

4. “个体间”差异对网络社交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

上面用t检验考察了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上网情况,我们下面要做的是衡量群体的类型特征对社交网络行为的定量影响。由于因变量(社交网络使用频率)是用里克特五点式等距量表来衡量的,我们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下。

如表4所示,以自变量var72(即年级,本科生赋值为1,研究生赋值为2)为例,回归系数0.795意味着,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本科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研究生的比值为ecoef.= e0.795=2.21。类似地,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城市生源的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概率与县乡生源学生的比值为ecoef.= e0.4154974=1.515124。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我们也可以进行类似分析。

表4的/cut1至/cut4的系数是辅助参数(Ancillary parameters)。其表达的意思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如果我们预先知道一位学生的性别、学科、年级等上述自变量,把这些自变量带入回归方程式,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小于-1.02913,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名学生平时“非常频繁”地使用网络社交。反之,如果计算所得的数值介于-1.02913和0.6660486之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频率属于“频繁”的程度,依次类推,如果高于2.507096,那么可以认为该生“从来不用”社交网络。

(三)“个体内”差异对网络社交的影响

克劳特等人的研究 认为,外向型的、在线下有很多朋友的人,参与网络社区的程度比内向的人更高。另有研究认为,性格较为封闭的人会努力避免不确定性,减少网络社交的频率,而较少这一倾向的人会愿意在网上寻找个体的认同,并愿意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本文的调研数据也反映,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最主要的目的是与朋友交流,而且绝大多数被访者的网络社交对象是现实当中的朋友,因此,可以推断现实中朋友越多的人,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另外,在性格上寻求新鲜事物或者更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更倾向进行网络探索和网络社交,而不喜欢刺激的人在网上则会更加谨慎。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和本文调研问卷的初步分析,我们分别对自我性格评价 和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活动积极度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我们可以看到,性格越内向,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越低,不过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只达到80%;但从表6可以看到,在团体活动中的活跃程度显著影响着网络社交行为: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上,越乐于参加团体(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活动,进行网络社交的频率也就越高,而不爱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的概率是积极参加活动学生的51.57%(ecoef.= e-0.6623=0.51565)。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其他的性格变量与网络社交频率进行回归,结果也同样验证了这个观点。

我们容易直观地认为,内向的同学更倾向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寻找自我认同。而上面的实证结论则告诉我们:性格越外向,越乐于参与团体活动,则越倾向于进行网络社交。这就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网络化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团学工作本身所接触的就是网络社交比较活跃的人,而这些同学本身就是学生工作容易把握和引导的;另一方面,性格内向、不爱参加活动的学生,在网络中也很难反映他们的声音,反倒不容易被了解和把握。

四、基于网络社交实证研究的对策思考

(一)针对社交网络的平台特征,应研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

一是要加强对技术平台的研究。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络环境的封闭管理,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更需要主动研究其技术平台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校园网络管理模式。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规律的研究。一方面要为理解相关工作寻找坚实自洽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另一方面要善于在工作中提炼思路,提高研究结论对改进工作和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二)针对社交网络中个体表达特征,应重视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工作的精致化

一是基于“个体间”差异对不同群体区别对待,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前面的分析中,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城市和县乡生源学生在网络社交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是我们在分类指导中需要注意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因材施教。二是基于“个体内”性格差异,需要认识到学生工作的网络化并无法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我们并不能通过网络把握我们本身就接触不到的内向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因此线上和线下的工作更应该相互协调和配合。

(三)针对社交网络中公共舆论特征,应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工作的立体化

一是应对“公共空间的私人化”的挑战。当前社交网络中存在泛娱乐化现象,“‘公共空间’被‘私人’占领着;‘公共关注’被贬低为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好奇心”。对此,需要通过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等拓展在社交网络的公共领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中的阵地。二是把握“私人空间的公共化”的机遇。私人空间的公共化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但对于学生工作而言却是一个可以把握的机遇。利用社交网络,老师可以较为自然地切入到学生的私人空间,提高学生工作在学生生活中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释: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85页。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10月。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339017.htm。

霍晓丹、李玉桥:《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年第7期。

Bargh,J A.,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 (2002),pp. 33-48.

陆昊:《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9年2月16日。

张彦:《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4月。

戴维・迈尔斯 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同上,第2页。

同上,第122页。

刘京萌、张晓东、赵锦勇等:北大第挑战杯课题:北京大学学生网络社交方式调查。

Kraut,R.,S. Kiesler,B. Boneva,J.N. Cummings,V. Helgeson and A.M. Crawford,“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8(2002),pp. 49-74.

Amichai-Hanbruger,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2004),pp. 103-117.

Leven,M. R.,“Risk Taking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1990), pp. 1073-1080.

“开朗活泼、乐观热情”赋值为1,“动静相宜、内外兼有”赋值为2,“较为内向”赋值为3。

“从不参加”赋值为1,“偶尔参加”赋值为2,“经常参加”赋值为3,“主动参加并积极组织”赋值为4。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235页。

同上,第236页。

同上,第241页。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 社会心理学[M]. 8版.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胡泳. 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霍晓丹,李玉桥.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BBS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10 (7).

陆昊. 在全国青联十届五次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2009-2-16.

张彦. 以“精致化”要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 思想教育研究,2010(4).

赵国栋,王珠珠,原帅.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 (10).

Amichai-Hanbruger, Y.,(A) Fine and (A) Goldstein. The Impact of Internetinter-activity and Need for Closure on Consumer Preferenc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 103-117.

Bargh,J A., K.Y.A. McKenna and G.J.Fitzsimons.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2(58): 33-48.

篇7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化;特征;发展;影响

H136

一、网络语言的概述

网络语言指的是起源于网络,在网络上广泛地使用,使用的规则和传统的汉语有所不同的词汇以及语法等等,除此之外,网络语言也包含网名,网聊,网络信息等。在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之下,在网上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

二、网络语言与汉语言文学的特征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1.创造性。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出现了网络大世界,使我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都有了非常之大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对于传统书面表达的作品来说,因为网络上的作品减少了来自外界的束缚,使作者能够最大限度上发挥创作的自主表达性,这样他们在构思上就会更加精巧奇妙,在文章形式上也会更活跃,更加的反映出我们对于语言不同的创新能力。网络涉及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感慨之余,我们必须承认,网络语言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简省性。在网络上进行沟通是一件实时的交流活动,只有在交流时,交流者们及时接收或者发送信息,才能使得交流连续不断。因为这样,语言使用的简洁成为了网络交流可以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这样一来简洁性就成为了网络语言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这样的简洁性不但要求在使用的时候简单易懂,言简意赅,同时也要求能够简便的输入,迅速的浏览。

3.依赖性。对于语言环境,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依赖,这里边有双层含义,第一,网络语言比较依赖于宏观网络环境,失去了网络环境,网络语言很有可能会被误解;第二,网络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具有强烈依赖性。

4.幽默性。除了要简单明了,新奇独特外,网络语言也需要幽默诙谐的成分,这样有利于构造一种放松的阅读氛围。轻松幽默的风格,让现代人更喜欢热爱,放松了身心,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尽情的发言,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人们思想碰撞下产生的火花。

(二)汉语言文学特征。

1.文字功能的特征。汉语言文字是从远古壁画、岩画到甲骨文的诞生过程,在古人发明文字的初期,其作用主要是表达与传播个人的思想,是一种可以代替动作与声音的表达形式。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人类思想的交流有重大意义。在《诗经》出现之后,标志着汉语言文学的诞生,这才是文字真正的起源点。文学也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人类的思想情感,对人类智慧的开启有巨大推动效用。

2.独特文学形式。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文学,文学是文字表达的最高形式。汉语言文字的形式非常多样,比如小说、散文、史记等等都是其的表现形式,还具有独特的诗、词、歌、赋形式。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也成就了汉语言文学的优势。

3.文字的文学潜力。每一种文字都有其的优点,汉语言文字优势如此。汉语言文学的诗词极其美妙,典雅的文学艺术形式已经受到了众多人青睐。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文学潜力,在唐诗的绮丽、各种各样的风格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虽然在宋朝中也有不少经典作用,但是还无法突破唐诗的巅峰。如果要展示文学潜力,那就必须要进行创新。

三、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当前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充分推广,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得到最大化的普及。网络语言可以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发挥一定的现实作用,充分的表达说话人的具体表达含义和心理真实感受,并受到青年人的热爱,青年人并将网络语言实际的应用到自己生活中。有诸多的网络语言逐渐被广大的受众群体应用到语言文学中。当前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在进行出题的过程中,都会选用网络语言,以此来充分表达自身对网络语言的实际看法。而且也可以有效的进行传达特定的教育意义,进而全面体现出其设定的社会深意,不断教育当前阶段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充分理解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其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虽然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但是我们也需要将此内容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区别的对待,进而全面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造成的阻碍。

(二)负面影响。当前一部分网络语言严重偏离了汉语规范的网络语言,为了可以追求更加新颖的话题和方便,没有严格的遵循汉语规范。有很大一部分的词语词义被人们所曲解,还有大量的刻意的错别字,这一部分都会在语文教育方面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的影响。我国的网民的主要群体就是青少年,他们普遍喜欢新鲜的事物并且非常乐于并善于接受全新的事物,他们并没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且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语言的学习的特殊阶段,他们大量使用、接触网络语言,在无形之中接受了其中不规范语言,非常容易养成不规范表_的恶劣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汉语言学习,必定会造成不良的学习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自身的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也会随着不断下降。网络是虚拟的,我们需要及时的进行划分其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进而全面的进行营造一个语言交流的和谐文明世界。网络语言因为自身的丰富多样性和巨大的推广力,造就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此种简单直白的文字和特殊的文字表达形式,迅速的渗透到了传统的语言文化中,进一步的促使我国的传统语言的功能抓紧淡化。因此需要不断加大对于汉语言文化传播力度,尽最大限度的进行扩大汉语言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汉语言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其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13,(3)

篇8

【关键词】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G4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9―0084―02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信息生态”本身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是由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与技术共同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强调的是在技术下支持的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2]。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的失衡与平衡》一文中,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首篇研究信息生态学问题的文章[3];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三者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该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化;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 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 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5] 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 2002,(1):32-34.

篇9

关键词: 心理词库 语义网络 词汇习得

一、引言

多年来,由于词汇本身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兼之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二语习得研究偏重于二语的语法(形态和句法)习得(戴曼纯,2000),二语的词汇习得研究只能处于附带和从属地位。不过,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借助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成果,词汇习得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成果也逐渐增多(文秋芳,2004)。二语词汇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热点。国外的Aitchison(1987,2000)、Henrickse (1999), 国内的桂诗春(1991,2000)、董燕萍(1998,2002,2005)、张淑静(2003, 2005)等人对心理词库都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如Aitchison (1987)对儿童词汇习得过程的探究; Harris (1992)对词汇习得在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情况研究;Jiang Nan (2000) 对二语的词汇习得过程的探索等。本文拟从心理词库在习得者头脑中的建构过程出发, 探讨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心理词库概述

桂诗春(2000)认为,心理词汇的研究主要涉及词语是如何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以及人们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如何提取它们的过程。心理词汇是一个在发音、意义和数量方面呈变化的完整的知识系统。心理词汇词库类似于普通词典,但心理词库中的词汇不是像词典词汇那样按照字母的顺序排列的,而是以语义网络的方式将词语组织在一起。Collins和Quillia (1969)提出了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NetworkModel) 。在语义网络中,大脑中储存的每一个词都用接点来表示,在大脑中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结构,接点与接点之间通过词的语义联系而相互连接。Collins 和Loftus(1975)在分层网络的基础上作了修改,提出扩散激活模型( Sp reading Activation Model) ,认为心理词汇的组织近似于一张由相互连接的接点组成的蜘蛛网,每个单词就是一个接点,词汇提取是通过不断扩散的激活来进行的。记忆过程对心理词汇的储存和提取有重要影响。人类的记忆过程包括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词汇学习者先将所获得的词汇信息以完整的形式保存在感觉记忆中, 往往只能持续半秒钟到1 秒钟。通过辨认,将一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词汇信息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在人脑中保存不超过20分钟。要使得这些词汇成为心理词汇, 必须对这些词汇进行进一步加工,使之长时间甚至永久地保存, 形成长时记忆的词汇就转变为心理词汇。心理词汇的提取模式主要包括Collins和Loftus(1975)提出的扩散激活模型和Forster( 1976)提出的串行搜索模型。影响词汇提取的因素包括词频、语境、语音特征、语法结构和语义等效应。

三、通过语义联想构建心里词库网络

词在人脑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尽管就心理词汇的组织结构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但大多数人认为词汇存在于语义网络中,每个词以各种形式互相联系。Nation (1990)认为词汇知识包括八个方面,即意义、拼写、发音、语法特征、搭配、语域、联想及词频。由此可以看出,联想知识是词汇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使二语学习者掌握了足够的词汇知识并能造出基本正确的句子,他也可能缺乏联想知识,因而无法说出有语义联系的反应词。这就表明,二语词汇需要重组。词汇重组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把所学词汇按相关性归类,另一方面词与概念之间匹配复杂化。二语学习者在认知方面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他们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来大量接触这些词的搭配、联想词、不同词义、语法特征等,以确保熟悉其使用环境,丰富不同类型的词汇知识,并把词汇分门别类进行储存,建立有效的词汇语义网络。在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记忆中,根据词义进行联想记忆可分为:同义联想、同类联想、反义联想和一词多义联想。同义联想是指质上或意义上相类似的词,或某些具有共性的词,会使人产生联想。如表示“笑”的英语词汇就有: laugh, smile, giggle, grin, banter, dimple等。同类联想即把具有同艺术性的一类词联系起来思考。如由动物( animal)这个词便可联想到狗( dog) 、大象( elephant) 、老鼠(mouse)。反义联想是一种对比联想,它将具有相反或相对意义的词语联想在一起,如:like - dislike, better - worse, failure - success, open - close, asleep - awake。这些词汇无论在形式上、类别上都很有代表性。利用语义记忆的理论来记忆词汇,不仅可以记住词汇,扩大词汇量,而且还可以对词汇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加强对词汇深度的习得。有利于建立语义场来识记词汇。语义记忆的理论主要有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式。在层次网络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利用语义记忆的理论来记忆词汇,不仅可以记住词汇,扩大词汇量,而且还可以对词汇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加强对词汇深度的习得。有利于建立语义场来识记词汇。在层次网络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当大脑要提取某个词时,认知系统会自动进入相关网络激活另一个接点,被激活的接点又向外激活其它相关接点。认知系统就是这样通过网络的不断扩张和延伸,使词汇不断被激活、提取和使用的。由此,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尤其是词汇深度习得中,掌握这两种类型和模式,将会大大加深对词汇的深度的习得,并且还可以“激活”相关的词语,扩大词汇量。根据词义进行联想记忆就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建立有效的语义网络,有利于学习者词汇习得。

四、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首先,根据心理词库激活扩散模型,心理词库是以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的网络结构,那么如果我们按照语义的相似性组织概念进行单词输入就可以帮助进行词汇教学,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的词汇安排中没有根据语义相似性进行编排的,所以先要对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词汇编排进行重组,这涉及到教改的研究。对大学生掌握的英语进行测试,从而得出以语义相似性的词汇。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写出food一词,然后检测学生最容易想起的词汇有哪些,这样学生可能会想到vegetable, fruit, dinner等。然后将单词归类在不同的语义场内,例如按单词的主题归类,按单词的上下义和并列等语义关系归类。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出来的词汇网络结构放在一块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词汇输入和心理词库的组织,也有利于以后的词汇提取。在心理词库激活扩散模型中,各节点之间的距离是属性关系和概念的使用频率决定的,使用频率即我们讲的词频效应,词频效应告诉我们,频率越高的词就越容易被提取。但是要想用此类方法学习英语词汇首先从教改中做起,对国内大学生词汇掌握的分布情况作出语料库来改编大学英语词汇教材中词汇的安排,这样学习者学习英语就会简单的多,不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再者教师应指导学生辨认语言中的板块(chunks)。Lewis (1993) 认为英语有四个板块:(1)词,短语。短语指具有一定习语性质的词组,即由一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固定词组”,比如on the other hand。(2) 搭配词。指那些在一起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例如:takep ride in, raise cap ital。(3)惯用话语。指形式固定或半固定的单词组合。他们可以是完整的句子。

结束语

二语心理词汇的研究对于培养和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根据心理词汇的组织和结构特点、影响心理词汇的储存、激活、识别的因素以及记忆过程的特点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指导,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同时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特点以及低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发展特点等。

参考文献:

[1] Wallace, Michael.J.Teaching vocabulary.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2.

[2]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3]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先进网络文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201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达到44.1%。网络的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隐患,各种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关键在大学生的网络综合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作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涵和举措,“教材”问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尽快建立起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快速扩张期,应用创新和普及速度前所未有,互联网“媒体化”、“可移动”、“便携化”的方向越来越明显,对现实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据《南方人物周刊》2011 年第34 期标题为《热词/榜单/数字》的文章显示,思科调查了14 个国家的大学生和30 岁左右的专家、年轻人,结果显示,33% 的人认为“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从网民属性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96.1%。我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已趋于饱和状态,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高尚的网络情趣、确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事关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响应国家战略和教育事业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反复性和不可预测性,大学生深受网络其害的案例时有发生:因网络交友不甚,致使人财两空;因沉溺网络游戏等虚拟生活,心理健康问题凸现;因无法抵挡诱惑,陷入网络犯罪的漩涡……究其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有待提高。

(二)教材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分析

网络素养既包括技术能力素养,又包括道德规范素养,涉及面较广,内涵十分丰富。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项系统而负责的教育工程。2010 年全国两会上15 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网络素养教材,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客观来说,网络素养教材对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编写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内涵进行全面的梳理。要编写好教材,就必须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组织专家队伍,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传播规律,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厘清大学生应掌握的互联网知识技能、辩证思维能力和网络规范及道德修养等内容。其次,编写专业的网络素养教材,有助于提高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现有针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大多数是结合班会、组织生活,讲解行为规则、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案例研讨,随机性、临时性、被动性的内容较多,没有成熟的体系,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对上海地区部分高校相关教材建设现状的调查

“网络素养”概念的提出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三四年的事。教材是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教材的建设情况更是直接反映了相关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初步了解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情况,笔者选取上海部分高校为样本作了调查和分析。调研选取上海8所高校,含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985 高校、211 高校,又有一般性高校,既有理工科高校,又有文科高校。课题组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共20 道题,主要分“关于网络素养的基本认知”、“提升网络素养的主要举措”、“网络素养教育的教材情况”、“网络素养教育的经典案例”四部分。

(二)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1. 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情况调研

(1)教材开设情况。在教材科目问题上,8 所高校全部都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5 家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3 家高校了“计算机文化”课程,只有1 家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教材贡献力上,绝大多数高校(7 家)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贡献力最大,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文化》教材的贡献力认同度都较低(分别只有1 家选择)。

(2)教材内容情况。通过调查,课题组发现,在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上,各高校也尚未达成共识。在教材内容篇幅上,3 家高校只在相关教材的“某一章中的一个小节”中作了设计,但也有3 家高校的内容超过了教材的“一章以上的内容”。关于“学时数”,6 家高校为2~10 学时,2 学时以下和20 学时以上的高校分别有1 家。

(3)教材科学性情况。学时数和内容篇幅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内容的科学性、可读性则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关于“各自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深入度”,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强,深入度适中”,但也有3 家高校(37%)选择了“可读性不强,也不够深入”。在教材的侧重点问题上,8 家高校全都选择了“应更侧重于网络道德”。

2. 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相关问题调研

(1)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总体判定。调查中,8所高校有一半选择了“非常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问题”。在对素养现状进行判定时,都选择了“一般,需要适度加强”。而对于“如何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加强自律”,5 家高校认为应主要依赖于“教育培训”,2 家高校选择应主要依赖于“外部监督”。

(2)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其他手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除依托教材建设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教育。调查显示,各高校都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问题”,4 所高校都表示“有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生手册中也有相应条款”;关于“开展网上引导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表示或多或少地开展过。

三、不断加强教材的科学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

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及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但由于认知不统一、载体不丰富、职能归属不科学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总体看来,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教材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教材相关的章节内容整体偏少,且较为分散;教材内容的深入性和科学性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原因主要有:

1. 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

调查显示,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都普遍认为应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技能、网络道德、网络礼仪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最主要的内容”,所有高校都选择了“网络道德”,只有1 家高校同时选择了“网络技能”。事实上,网络素养应是“网络技能”与“网络道德”并重的。

2.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

调查显示,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8 所高校都认为“关键是开展网络教育”。但在具体的教育手段和载体上,各高校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管”受欢迎度最高(7 家高校),其次是“网络技术培训”、“制定网络制度规范”(5 家高校),但没有一家高校为此而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太明确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高校(7 所)都认为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工部门”,3 家高校选择了“宣传部门”,意见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基于各高校将网络素养界定在“网络道德”上,而没有完整把握网络素养的内涵。实际上,承担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任务的,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相关专业学科院系的三者合作。

(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1. 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需及时转变观念:

(1)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2)站在人才培养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建设。

2. 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1)创新教材科目形式。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适当考虑增加“网络自动化办公软件教程”、“网络技术前沿动态”、“大学文化教育读本”、“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教材,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2)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3)创新教材编写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需要加大编写力度。为此,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材的教育性。

3. 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1)要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显示,高校教材中涉及到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适当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2)要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教材完成后,很多内容都已成为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篇11

一、网络社交环境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1.高校学生进行网络社交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网络社交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的工具也有很多,目前高校学生最常用的包括腾讯QQ、人人网、开心网等。一项有关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调研报告表明,目前高校学生中,频繁使用社交网络的学生占到94%,只有不到6%的学生很少或者不使用社交网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与网络社交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网络社交必然会成为今后人们社交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网络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网络社交具有很大的虚拟性、随意性。网络社交的兴起,信息不受限制,从而网络的信息更自由、不确定性增强,就更加难以辨别,特别是很多低俗、偏激的信息更容易被大学生接触到,而大学生对待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遇事不能冷静客观处理,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网络的信息如果不加控制,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如2008年的家乐福事件,合肥某高校学生在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信息,号召本校学生去家乐福示威抵制,数百学生聚集在商场,场面一度失控,在警方的参与调解下此事才得到平息。这就看出了,网络社交对学生间信息传播有着很大作用,通过网络,可以将原本不认识的学生聚集起来,而且网络社交很容易聚集起相同立场的学生,参与到抗议、示威活动中去。由此看出,网络社交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3.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我们应公平公正地看待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给学生工作虽然带来了一些问题,但还带来了很多机遇。网络社交可以看成是正常社交在网络上的延伸扩展,虚拟性、隐藏性并不明显,网络社交可以使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共同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实现“面对面交流”,这对高校实现民主管理有着很大帮助,有助于实现平等师生关系;而且网络社交可以让很多通知及时传达,这对提高效率有着重大帮助。

其次,我们还应注意网络社交给目前工作提出的挑战。网络社交开放性、多元化的特征,虽然打破了以往学生工作的封闭性等,但对学生工作者来说,其中包含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无疑要根据时展来调整工作方向,例如对重大事件进行合理引导,杜绝“家乐福事件”的发生。

二、调研分析报告

我们对合肥大学城几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借助实证研究来发现问题,利用社会心理学有关原理,分层次对学生网络社交进行研究,并采用回归分析与统计检验等方法找出各类影响因素,作为以后工作的一个数据参考。

1.调研理论基础

此次调研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别、专业、消费、生源地、学业成绩等因素作为客观评价标准来进行研究,在研究不同类型群体对网络社交的不同体验上,采用的是假设检验的均值检验进行定性分析,在量化不同因素对网络社交的影响程度上,采用的是SPSS对问卷进行量化分析。

2.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网络社交的时间、频率;网络社交的目的、影响;网络社交的频率、时间;网络社交的依赖性、网络社交的安全性、网络社交对现实社交的影响。通过发放500份问卷,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历,不同性别。回收问卷472份,有效率94.4%,其中本科生71%,硕士生23%,博士生6%,男生女生人数大致持平,理工专业学生41%,文史专业59%,由于篇幅原因,调研问卷在此不再列出。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显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到接近60%,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学生进行网络社交是为了与朋友保持联系,然后是获取信息;在网络社交的主要活动,最多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其次是与朋友聊天;根据个体间差异检验表明:理工专业学生更习惯网络社交,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倾向网络社交。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到结论: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会导致网络社交使用的差异,这就导致针对不同学生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下面提出几点工作改进对策,希望对以后的学生工作有所帮助。

三、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表明,网络社交使用有着明显的差异性,针对这种差异性,再结合网络社交的其他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建立科学技术平台,融入学生群体

网络社交的强势出现,是信息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果,也是大势所趋。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也要随之调整,首先,要建立先进的管理平台,我们应打破传统工作的封闭性,完善校园网络的管理模式建立,使用最新的平台技术构建数字化校园;其次,还应加强对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的研究,及时把握动向,这就需要学生工作者改变以往工作方式,积极融入学生网络社交圈,通过网络与学生及时交流,把握学生思维动向,特别是对那些重大事件的舆论导向方面,要特别注意。

2.细化学生工作,因材施教

前文调研表明,网络社交中存在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加强学生工作的细化。首先,基于学生个体化的差异,不同学生不同对待,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育。上述调研也表明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社交使用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而言,要认识到我们要更加注重传统的学生工作,对学生思想动态投入更多的注意,线上工作、线下关怀并重。

3.注重高校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在这点,学校可以开设有关网络社交的课程或者讲座,发挥教学上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网络的技巧,可以使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筛选辨别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网络各种信息的时候可以进行冷静沉着的判断,不会被他人左右。此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提出的网络热点问题解决研究,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也应考虑到。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大学生社交活动的新兴载体,社交网络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从高校学生使用网络社交的心理、行为出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是学生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4]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78-482.

篇13

【关键字】 宽带商用 分布 建设方案

一、商企(即小型商铺)宽带的分布

商企宽带目前的主要应用需求存在于大型商场、商业街以及商业办公写字楼。因为目前我国对于商企宽带和家庭宽带的设计还是有区别的。首先家庭宽带的IP是可以共享的,通俗讲家庭的IP地址可能会经常变化。有的运营商还有可能会将你的网络IP设置在不是你物理位置所在的区域,举个例子:你们小区的网络IP是固定的,但是家庭的网络IP是不固定的,有可能小区的宽带被占满之后,网速会变慢,影响到你浏览网页等。

对于商企宽带来说,企业或者商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不同价位的独立IP,相当于网络专线。商企宽带的价格比家庭宽带高出许多,就是因为商企宽带是独享网络,对于上行和下载是对等的,而不像家庭网络那样,上行网速普遍会比下载网速低4倍左右。

二、商企宽带接入所采用的建设方案

目前商企宽带在设备安装时主要选择采用OLT,对于OLT设备的安装,一般情况下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对于覆盖区域大、接入用户多的接入站,要求设置独立PON系统的OLT设备机房,机房适当靠近光缆配线室。对于一般业务节点机楼可与其他传输设备安装在同一机房内,当机房的空间足够大时,建议设置PON系统的OLT设备机列。当需要OLT设备下移时,PON系统的OLT设备建议安装在楼宇的通信设备间,同时考虑业务上联的传输系统设备安装位置。

对于ONT设备的安装位置,在具体的施工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FTTH应用模式的ONT建议安装在用户智能终端汇聚点,当分户光纤无法入户时,ONT设备可以安装在楼层的弱电竖井或就近的综合配电箱或者机柜内。FTTO应用模式的ONT建议安装在办公桌面,引入光纤终端在桌面附近的光纤插座盒,对于有内部局域网的企业用户,ONT可以安装在用户设备间。

对于FTTB/C应用模式的ONU安装位置的选择应当进行如下的考量:避免安装在潮湿、高温、强磁场干扰的地方。ONU设备应当选则在商户集中的公共场所安装,楼道宽带接入机柜应当放在楼道、竖井、架空层等合适的公共位置。

对于FTTCab应用模式的ONU设备一般安装在室外机柜,选择地点符合以下要求:选择太阳不能直射的地方,而且通风、防水、防潮。建议安装在人行道旁边,绿化带内,围墙拐角等不易受外界损坏的地方,既安全又美观,并且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设备安装地点远离变压器、消防栓,避免电磁干扰,也不要选择灰尘过大或者强雷击区。所选区域靠近电缆交接箱,减少耗材的使用,对于户配线较长的安装地点,建议选择靠近用户的便于改接的配线电缆地点。

三、不同场景商企宽带所采用的覆盖方式

一般根据用户性质、用户密度的分布、地理环境、管道资源、原有光缆的分布以及宽带光纤的接入系统方式综合考虑选择覆盖模式。商业用户建议在进行宽带覆盖布线时的ODN线路采取树形拓扑结构。ODN线路目前安全可靠,向下能够延伸至最终端的用户,而且ODN线路的容量和路由在规划的过程中,综合考虑长期发展的需求。对于同一路由上的光缆容量应当综合考虑,不建议分散多条小芯数的光纤。

四、一、二级分光路器的设置原则

光分路器宜采用均匀分光型的平面波导分光路器,对于光分路器的x择要注意以下原则:尽量减少活动连接点,管理维护方便,建议选用适配型光分路器,当PON系统承载模拟CATV信号时,光分路器的连接器应采用APC端面。

对于商业用户单幢商务楼,光分路器的暗转位置应考虑以下原则:如果商企宽带采用的是FTTB/C+LAN应用模式,那么在选择光分路器时建议采用集中设置的一级分光路器,一般情况下,光分路器安装在用户机房内或者室外光缆交接箱内。如果商企宽带采用的是FTTO应用模式,那么在选择光分路由器时建议采用集中设置的一级分光路由器,一般情况下,光分路由器安装在用户机房内或者室外光缆交接箱内。

五、商企宽带建设的配纤原则

ODN覆盖区域选用树形递减直接配纤方式、树形递减交接配纤方式、树形无递减交接配纤方式或环形无递减交接配纤方式。在选择配纤方式时,首先要注意尽量减少光纤线路的活动连接点的数量,对于选用的配纤方式如果是交接配线,建议采用一级交接配线及固定交接区。对于ODN覆盖范围内的用户,如果用户分布比较稳定的区域,建议采用树型递减直接配纤方式。

六、结语

商企宽带的发展示商业网络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期望不管是施工技术还是配套设施都逐渐发展,为我国商业宽带的发展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篇14

1.1各节点交换机的命名

为便于交换机数据配置和后期维护,应根据站点、间隔、安装屏柜,功能应用等设置交换机的名称。如220kV林海变GOOSE中心A网交换机。

1.2交换机管理VLAN及管理地址的规划

智能化变电站的二层交换机均具备管理地址配置功能,合理规划管理段的IP地址将给后续运行维护带来便利。由于二层交换机的管理IP与VLAN关联,需要选择一个VLAN作为管理地址VLAN,建议划分一个C类网段作为交换机管理地址段,并可与节点名称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对于星型网络,建议按网络层次分配设备管理地址,如中心节点分配较小的IP地址,非中心节点可根据对应中心节点的端口顺序依次分配IP地址。对于环型网络,可规划中心交换机为始发点,以较小端口连接设备开始分配IP地址。

1.3交换机时间同步的设置

对于交换机本身而言,时间戳对网络故障判断、安全事故调查意义重大,对此有几种设置方式:无时间服务器的情形,需手动调整交换机的系统时间和时区;通过SNTP同步时间,需配置NTP服务器地址,并保证路由可达。

1.4交换机的端口分配策略

1)交换机级联端口的分配

对于星型网络,中心节点与其它节点的级联端口分配顺序建议与其它节点的编号顺序相对应,便于识别。对于端口模块化的中心节点设备,如果端口资源充足,建议每个模块仅接入一个节点,以降低单个端口模块故障的影响范围。而对于接入节点,建议分配相同编号的端口。对于环型网络,每个交换机需分配2个级联口,建议采用高带宽的光纤端口互联,为提升可靠性,建议将2个级联端口分配在2个端口模块上,且整个环网的互联关系有规律,如顺次采用前一节点的1号端口连接下一节点的2号端口。

2)交换机连接各种装置的端口分配

连接各装置的端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分配,但建议相同类型功能的装置连接在同一编号的端口,便于数据配置时提高效率和避免错误。

1.5VLAN划分及配置策略

VLAN的规划和配置是二层交换机的核心配置部分。根据业务类型确定VLAN的划分和VLAN间的通信策略至关重要:对于IEC61850-9-2组网模式,要求对采样的划分非常精确,控制装置的报文范围一般可按间隔或者按母差的一个板卡来划分,同时应尽量避免采样数据流量通过级联口;对于GOOSE组网模式可根据各站点的电压等级、业务分类进行合理规划,不同电压等级宜对应不同的VLAN范围,对于同一电压等级内的二层设备可根据功能、间隔、母线等实际情况结合通信需求划分不同VLAN,实现数据的隔离或互通,不同间隔只能收到母差跳闸等公共信号,不收其它间隔信号,特别情况如相邻线闭锁除外。根据端口连接设备/装置的数据规划和VLAN能力确定端口的VLAN属性:对于交换机级联口配置成trunk,并通过forbidden控制VLAN转发端口;对于连接装置的端口,如装置不具备VLAN配置能力,则交换机相应端口配置为edge/untagged,如装置具备VLAN配置和处理能力,则可将交换机端口配置为trunk/tagged;所有VLAN都需要的端口设置trunk(如录波器、网络记录分析仪,公用测控)。另外,A/B网对称规划设计,A网的VLAN和PVID,均宜小于B网。

2交换机主要配置实施及检测

2.1VLAN配置检测

当交换机所有VLAN划分完成,装置组网开机后,用调试软件登录交换机参看实际配置;同时也可在装置和站内网络分析记录仪上查看是否有GOOSE,SMV断链;对同一VLAN内通信异常端口,可在相关交换机端口上外接调试笔记本,并采用Ping命令,来测试相关交换机端口互通状况;对于跨交换机VLAN内出现通信异常时,则采取逐级回查的办法,从接受侧装置开始,通过网络包分析软件捕捉网络报文的办法,逐级逐台交换机往源头查,直到发送侧装置。

2.2端口广播风暴抑制配置实施

1)广播风暴概念

由于网络环路、网卡故障及病毒木马等原因,致使交换机端口接收到大量的广播包,进而引发广播风暴(即指过多的广播包消耗了大量的网络带宽,导致正常的数据包无法正常地在网络中传送),导致网络瘫痪或数据包超时。借助于对端口的广播风暴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地避免硬件损坏或链路故障导致的网络瘫痪。目前,交换机广播风暴抑制通常有阻塞端口的带宽上限值、端口的带宽下限值及端口启用的传输速率下限值等方式。

2)广播风暴抑制配置及检测

配置:对过程层采样网(SMV)、GOOSE网及站控层MMS网内交换机可进行端口速率限制(入口速率限制、出口速率限制等),以防范网络广播风暴,但交换机端口限速阈值与正常的网络数据流量须恰当配合,以免误过滤正常数据,造成相关信息丢失和数据实时性下降。在指定端口启用传输速率下限值时,该值应当小于或等于下限值。当广播、多播或单播传输低于每秒若干比特(bps)时,端口将恢复正常传输。通常,该取值范围为0.0~10000000bps。检测:根据交换机端口速率限制阈值大小,可用专用测试仪(或网络数据包模拟软件)来模拟多个间隔SV和GOOSE发生相应流量网络数据(数据量应满足端口所设置的阈值要求),以检测交换机端口广播风暴抑制配置功能是否正常。

2.3端口镜像配置实施

端口镜像功能将交换机上1个或多个端口(被镜像端口)的数据复制到1个指定的目的端口(监控端口)上,然后将镜像目的端口与网络分析记录仪(或网络管理软件)相连,以进行网络流量分析和故障排除。端口镜像分为本地端口镜像和远程端口镜像2种镜像方式。

2.4生成树协议及链路保护检测

1)生成树协议概念生成树协议,利用STP算法(生成树算法),在存在交换环路的网络中生成1个无环的树形网络。运用该算法将交换网络冗余的备份链路逻辑上断开,当主要链路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份链路,保证数据的正常转发。目前,常采用生成树协议(STP)或快速生成树协议(RSTP),来避免形成环路、引发广播风暴。

2)生成树协议配置策略及检测方法

配置:在过程层网络中网桥ID最小的交换机将被选举为根交换机,而网桥ID由优先级和MAC地址组成,一般通过调整交换机的优先级来保证中心交换机的网桥ID最小;给每台交换机选举1个根端口(根交换机除外),开销(Cost)最小的端口就是根端口;每个网段中选举1个指定端口,同一网段中离根交换机开销最小(cost值最小)的端口就是指定端口;将所有既不是根端口也不是指定端口的端口设置阻塞状态,其余端口则经由学习状态进入转发状态。检测:模拟多台交换机间环接、2台交换机间多条链路环接及单台交换机上多个端口环接3种环境,对生成树协议配置策略进行测试。通过监测相应交换机端口流量变化情况,并查看交换机设备日志,来判断生成树配置策略的有效性。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