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1 15:32: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1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林业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愈来愈稀缺,同时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森林作为地球的天然肺部清洗器,具有多种生态效益譬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等。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把林业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可以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国家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初现成效,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现象也得到进一步的杜绝,但是也可以看出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均占有森林的面积仅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更是只有可怜的七分之一。而且随着乱砍乱伐现象的加重,,我国林业资源正在出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状态,而且林业资源质量也开始走滑坡路。虽然我国也有很多人工林的栽培,但是由于抵抗力性差,病虫灾害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库呈现总体不足的现象,经济效益很差。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萎靡的现状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道路[1]。

二、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主要情况就是,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人们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经过人工培养的人工树林,产周期比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体制改革的落后性。林业体制改革发展道路比较缓慢,从一定方面上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业经济大都出现类似于林业资源的地产权力和经营权利的复杂融合,企业不能完全的进行自主经营,另外政府并没有给林业企业充分的支持,让林业经济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限制了林业的创新能力。

(三)林业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健全的,而且相对来说,林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结构形式比较不合理,这些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2]。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虽然我国森林总有量比较大,但是平均下来,人均森林占有量很少。而且我国主要是丘陵多山为主的地形,不利于耕作,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等等一系列的不利原因,迫使需要建立一种非常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来促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这其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资金的支持等方面的辅助。

(二)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就是要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的用科技来带动林业的发展,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探索,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测定和树木结构分析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树苗的优良率,加强对林业技术实际应用的研究,使林业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地提高林业产品的价值。

(三)加快林业经济制度的改革。既要做到能够体现林业特征的经济体制,又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需要政府机关林业部门,建立一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制度,按照社会利益化的原则,对林业企业组织进行科学的安排,改革和完善森林资源的产权体制,确定林业产权的关系,逐渐推行森林资源的市场化使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构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四)完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林业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等相关法律,但是它们只是对于林业资源被破坏之后的一些处罚性方法,考虑到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所以,林业部门必须要加大林业的执法力度,对于森林的采伐量进行限制,加大对林地的管理力度,对于乱砍乱伐和随意占地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要依法做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完整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优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林业大概分为三个产业机构,首先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周期短的工业原料的支持,促使他们不断发展的第一产业;其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林业产品的更新期,有低成本原料像深加工林业产品方向发展的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林业产品的新用途,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林业产品的结构,带动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六)构建完善的人才平台,带动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作为当今各行各业争相竞争对手的资源,在林业经济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在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要注意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林业人才的相关法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林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做好林业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创新性的,有活力的林业人才团队。

(七)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制定出林业行业的规划方案,引领市场有秩序化发展;安装林业预警信息系统,避免市场风险;利用相关手段,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造和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带动林业行业的发展;提高林业行业的产业协会知名度,以期来控制林业行业的自律性。

四、结语

要想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是只要做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在林业发展道路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相融合,相共存,相作用,认真注重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切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人于自然的关系,实现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2012,6(20):235.

篇2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矿难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矿难频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教训和打击,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矿难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直接危害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使得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使得人们对煤矿产生了很大的担忧,也使我国的人权形象和对外贸易受到直接影响。如何遏制矿难,促进煤炭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国煤矿矿难频发的主观原因分析

1.有法不依

目前,我国已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然而,在每一座出事的矿井都可以轻易找到大量不合规范以及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法律法规如同虚设。

2.矿山经营管理者素质低下

我国《煤炭法》第23条规定: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安全监察部门应依法监察,并对无证上岗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但实际情况是,煤矿经营者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文化素质也极其低下。特别是乡镇煤矿,一般由村或个人投资开办,投资者懂煤矿开采的很少,不少业主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只知道开煤矿可得到高回报,却不知道开煤矿需要高的投入才能保证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因此,由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造成的事故屡屡发生。

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不足,就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再加上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漏洞百出,低级错误一犯再犯。如不顾矿井生产能力、通风能力和设备负荷,超强度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不按规程操作,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利益至上

在当前煤炭行业新形势下,许多人“节约成本,捞一把赶紧走”的心理日益严重。为了降低成本,煤矿大多雇佣贫困的、高流动性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又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有关专家指出,从技术的角度看,各项煤炭安全生产措施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难题。以瓦斯爆炸来说,按我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瓦斯爆炸事故应该有能力避免。但是,大多数煤矿不采取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设施达不到安全要求;生产设备长时间运转,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维护,产生设备故障。

4.漠视生命

有的矿主认为生产像打仗,发生工伤事故在所难免,没有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摆不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不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证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违章行为不断出现,导致事故的不断发生。

更有一些煤矿把矿工视作“赚钱机器”,置他们的生命于不顾,使矿工常年处于生死边缘。陈家山煤矿发生矿难时,有矿工从井下跑出来,但被矿领导认定是误工,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煤矿工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农民工,即使国有煤矿的正式职工,也存在下岗的威胁、再就业的艰辛、扣发奖金福利的惩罚,这在客观上造成矿工对煤矿的依赖关系,他们对于矿主不择手段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无可奈何,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另外,工会形同虚设。面对频发的矿难,矿工普遍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而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却失声了、缺位了。国有大矿况且如此,何况是私有小矿。这使得矿工在与矿主(煤矿生产中的强势群体)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法律法规赋予了矿工抗争的权力,如《煤矿安全规程》第5条和第46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但面临停职停工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矿工,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二、构建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1.提高素质准入门槛

业主和矿长是煤矿生产和经营决策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所属矿山的安全技术水平,决定了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指挥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排除安全事故隐患的能力。因此,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是提高办矿门槛的关键。对此,应把煤矿经营管理者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作为煤矿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经营者的学历、资历、经历、信用度、忠诚度、经营绩效等进行规范的认证评价。

2.提高新建煤矿门槛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在《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和《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紧急通知》将新建煤矿规模提高至30万吨/年以上,这是近年来国家首次对煤炭行业设置如此高的准入门槛。

3.严把煤矿安全生产准入关

应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的“三十条”标准要求,依法实施许可。不仅硬件设施,特别是管理、人才素质、图纸资料、规章制度等要达到标准,同时要实行安全保证金制度。要建立开办煤矿时必须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以便事故发生后用于抢险救灾和善后,而且矿井投产后每年按产量规模、安全状况好坏予以补充,专款用于安全事务,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必须无条件停产整顿,违者依法给予处罚或实施关闭。

4.关闭落后小煤矿

很多小煤窑开采年限极短,导致经营者的短视行为、暴富心理,不愿进行安全投资。基于安全生产、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考虑,关闭落后小煤矿是煤炭产业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治理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已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越层越界开采的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煤矿建设项目,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

总之,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需要技术、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结合。煤矿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取一些适合本企业的对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目前煤炭企业施行整合兼并的举措,必须加强管理和技术层面上软实力的“整合”,而不能仅仅进行资源储备上的整合,这样才能改变以往煤炭企业因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导致散、乱、杂的不安全局面,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节约型的转变。另外,煤矿企业往往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支柱,煤矿企业发展方式的趋向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上面的几点内容外,还应结合当地区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积极拓展发展平台,改善和规划煤矿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崔润花.浅谈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经济研究,2010(06).

[2]郭厚,宁保全.浅谈朔州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3]肖章大,何晓洁.湖南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篇3

关键词:垃圾通道;垃圾分类回收;可持续发展;废物利用

2013年度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农业大学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XCX1307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在可持续性发展背景下对高校垃圾通道的改进措施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2日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007年全国城市人口3.4亿,全国城市垃圾清运量约1.15亿吨,并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递增。据统计,我国约2/3的城市已经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长沙也不例外,据相关报道,长沙日产垃圾量约为3,300吨,并且垃圾总量每年呈现8%~10%的递增。并且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各种工业垃圾也在不断的增长,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垃圾的分类回收与处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垃圾只要按其组分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

高校对于城市而言犹如城中城,是人群的高度集聚地。在这人口过万的小城中,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特别是高楼的垃圾如何高效地回收与处理等问题也被诸多学者多忽视。针对于目前国内采用的垃圾通道所显现出的诸多弊端,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一、传统垃圾通道

(一)传统垃圾通道的基本构造。传统垃圾通道多为直井式,在每层设有一个垃圾倾倒口,倾倒口为高96.4cm,宽66.4cm,边框6cm宽的单开式铁门。通道的底端直接连接到地面,开口与每一层的垃圾倾倒口的设计一样,底层铁门的高和宽分别增加了20cm和25cm左右。

(二)对传统垃圾通道相关信息的基本调查。由图1可知,垃圾通道中垃圾的主要成分为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橡胶、废玻璃、废电池、果蔬皮等,这些垃圾中可回收的高达66.7%,而传统垃圾通道没有垃圾的分类以及回收设置,在我国创造和谐社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背景下,传统通道的不可回收是不适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图1)

由图2可知,在学生公寓中,对日常生活垃圾没有分类的占到约1/3,而能够做到分类回收的只有极少数,这说明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对垃圾没有明确的分类,也没有较为强烈的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意识。同时,通过现场调研及采访学生得知,垃圾通道附近臭味很重,并经常会有垃圾遗漏出来,对居住在通道附近的学生来说苦不堪言。(图2)

而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联合发出《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要面向21世纪。逐步完善中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还是民族的兴旺、祖国的未来,是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更是将来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在他们的思想上缺乏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行为上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促进环境和谐发展的知识和技术。

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只有约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了环境保护课程,且所开的课程总体上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大。

从收集的各方面信息来看,传统垃圾通道没有做到较好的垃圾回收,对周围的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二、传统垃圾通道的弊端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际调查的方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每层垃圾倾倒口气体泄漏。每层楼的垃圾倾倒口处异味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倾倒口没有完全密封,垃圾通道的一定封闭性也使味道十分难闻,且垃圾通道没有排气孔亦或排气扇的装置,使污浊空气在内无法排出而成为细菌的滋生地和温床,同时若有些许垃圾滞留在门口,没有及时处理则会导致腐坏而有气味溢出。

(二)垃圾倾倒口设计不合理。传统垃圾通道的倾倒口是左开门栓式的铁门,一方面不方便丢垃圾,另一方面垃圾在倾倒时也会有有毒气体的溢出;同时,倾倒口只是简单的垃圾入口,没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不利于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

(三)垃圾通道的基座处设计不合理。与每个楼层的垃圾倾倒口一样,垃圾通道的基座设计只是简单的单开式铁门,直通式的通道使垃圾直接累积在底层,对于清理垃圾的清洁人员来说十分不便,若垃圾通道内有垃圾堆积,在打开铁门时垃圾则会在重力作用下从铁门处倾泻而出,既不卫生也不便于清理。

三、针对传统垃圾通道提出的改进方案

(一)垃圾通道排气装置的改进。在垃圾通道的顶端安装排气扇,设置一个排气口,以利于垃圾产生废气的排出。现有垃圾通道没有出气孔,特别是在夏天,垃圾通道内温度高,是蚊蝇的滋生地,极易产生沼气、臭气。如在垃圾通道顶部设有排气孔,气孔需高出房面1m以上,并在管道通风口设置挡雨帽,样就可把垃圾通道里的气体排出,还可起到通风的作用,降低通道里的温度,避免产生沼气,减轻臭气。

(二)垃圾倾倒口的改进。垃圾倾倒口改为垃圾投入斗(即倾倒口的小门上端固定,门页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可前后推拉的呈斗状的入口),并将通道隔离成两个相邻通道,在倾倒口表明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标志,即可回收垃圾从可回收垃圾的倾倒口进入并从相应的垃圾通道到达底端。

(三)垃圾通道尾基的改进。垃圾通道的尾基需要较大的调整,首先以通道的形式,让垃圾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入口落下来;其次在垃圾通道的尾部放置一辆可滚动式垃圾车,让垃圾可以直接落入垃圾车中,免去了将垃圾清理到垃圾车中的劳动;另外,在可滚动垃圾车的基础上,在通道底端设置一个小平输送带,并采用多车更替的方式,省时省力地将垃圾收集到车内。

(四)垃圾车的替换。垃圾车采用日常小区中常见的可滚动式塑料垃圾车,可节约成本。

四、结束语

针对高校垃圾通道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诸多弊端,从可持续性发展这一角度,有必要对垃圾通道进行相应的合理改进,使其更具有可实用性,也更加人性化,以达到方便学生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废物利用的意识以及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当然,以上改进措施仅仅是建议,也存在不足和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投入,来不断完善垃圾通道的构造,拓宽垃圾通道的运用领域,便捷人们的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英明,尚晓博,李开明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2.

[2]徐文龙,卢英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需要发展农业,而不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为了发展农业而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那就只能够获取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而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不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会群众都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及农业技术发展的落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用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也逐年加重。而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收获都还是采取人为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农民们将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会进行加工,发展模式就只是单一的种植、收获,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也不会对农产品的剩余物料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农业发展地区,应当结合其具体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够为了短时间内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保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另外,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r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污水的治理,建立垃圾中转站,鼓励当地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开投放,严禁随意乱投乱放;大小便严禁抛洒于湖泊中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结合科学技术,借鉴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利用适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并将其有效的利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做到科技生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 营林生产 林业生态 可持续发展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不可分关系,在当前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营林生产在可持续发展方式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保证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1)经济能力。包括资源、能源、资金以及信息使用率、人均收入、效益与增长率以及资本的可替代性和资源的储量等。(2)生态支持力。包括生态还原力、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等。(3)社会合力。包括人口总量、人类素质、生活方式、文化道德、体制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应通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来促进二者真正的长远发展。

1.2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体而言,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互为矛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营林生产作为一种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直接目的的生产活动,必然需要建立在林业生态呈现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如果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能持久稳定保证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于营林生产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良好持续的营林生产工作。只用营林工作做到位,并能根据时展情况,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了较稳定持续的生产,林业生态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营林生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回报,而不能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从提高营林生产水平上着眼,则不仅营林生产无法实现长远发展,不能得到较长久稳定的经济收益,且将严重制约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只有营林生产通过科学有效措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同步保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生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又能不断促进营林生产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两者只有相互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均获得可持续发展。

2.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林业生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优化营林生产的产品结构,并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林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首先,在营林生产的种植方面,应不断优化林木品种,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借助国外林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容易培植,成活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并对森林绿化具有优势作用的林木品种,不仅保证营林生产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且对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其次,在营林生产的市场环节,应加大林木产品的开发力度,尽量实现产品的深加工,避免让林木直接以低层次原料的方式进入市场。比如,当前包括日本等国家都从我国进口的一次性卫生筷,经过简单加工便进入市场,极大浪费了林业资源,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量减少这种产品生产方式。再次,在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开掘方面,应加快林业绿化并同步促进林业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通过林木品种的优化配置,并加之花卉园艺的同步培育,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既能对环境美化和保护产生积极意义,又能通过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还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可谓“一箭三雕”,恰如其分地照应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者关系的协调要求。

2.2加大林木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步伐

21世纪的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唯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模式才会可持续。应加大营林生产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快有关营林生产科技理论的研究步伐,以更好地指导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逐渐迈向更高的层次,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借助高科技培育出的林木产品,并聘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加强对营林生产的具体指导,保证营林生产沿着一条良性健康的轨道实现长远发展。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才能通过不断培育出更具有经济价值以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产品,来不断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健全林业生态评价机制

首先,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体现了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但整体而言,一则没有其他相关的具体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再则我国现行的林业法律在完整性上还存在一定疏漏,一方面没有将林业生态保护放到一定的高度加强重视,另一方面,在法律责任以及履行程序等方面还存在含糊之处,对于违背林业生态发展规律,乱砍滥伐林木或者仅为获取眼前经济利益,而违反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行为,还缺乏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制约和规范。其次,还缺乏科学的林业生态评价机制,对如何通过正确审视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检验营林生产是否站到一定高度,从大局出发进行生产规划,实现了其与林业生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还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由此,也就无法正确衡定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通过良好的关系协调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和方式,也就无法对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结语: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协调好二者关系,可以保证双方均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应通过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加大林木产品科技含量,以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健全林业生态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二者相互协调发展,并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2] 刘建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吉林农业,2010(08).

篇6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变得越来越时兴,为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对劳动力进行转移。这是农村的一个新的机遇,但是,要想发展就要解决文化、经济、利益分配和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引入文化保护,做到经济循环,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做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近几年来是一个新有名词,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出现。是一种高效应、低消耗、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的有益活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活动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经济增长,而且被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题。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浅谈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乡村旅游还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问题多发生在管理方面,因为管理不当会造成宣传力度不足,限制开发,没有新意等诸多问题,只利用旅游资源和强调经济效应,导致旅游资源的消亡,影响可持续发展。要使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依赖与传统文化。所以,当地居民也依赖于传统文化,主要矛盾还是生态环境和经济效应之间的冲突。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问题原因,下面进行论述。

1.1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环节,应该重点保护资源环境。只有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为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部分管理部门认识不足,不知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只看重经济效应,从而利用资源过度。还有就是当地的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随意破坏一些传统的文物。最后就是游客的素质问题,一些游客生态意识不足,不负责的旅游,非生态化的旅游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1.2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特色应该是本土性,乡村性。因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撞。乡村旅游在物质、精神方面与游客的生活水平具有差异,一些农民因为都市文明的诱惑力和影响力放弃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特点就会消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的本土性和乡村性上下功夫,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难点。

1.3利益分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有当地居民做基础。当地居民的贡献不可磨灭。居民不仅造成了特色的民俗文化,地域特征,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应该保护居民收益成为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新的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一条产业链,涉及了政府、农村集体、经营商、开发商、农民等众多环节,这使得当地居民成为产业链的最底层,可能无法享受成果。如何调节这些环节,达到利益分配最大化,这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1.4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乡村旅游的根本是致富,经济问题与生态问题不统一就会造成旅游周边毫无新意,宣传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无法实现经济效应最大化,走上小康富强之路。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该正确预测资源成本,不能只一味的强调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导致本末倒置,外部性大于获得的效应。长久以往会使乡村旅游走向消亡。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经济问题和生态问题协调统一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一味的发展经济不顾生态,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上面对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保护和改善方面下手。要考虑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保证。从乡村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问题下手,解决在建设乡村旅游途中遇到的这几个问题,提出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根据以上信息以及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效应应该是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经济目标不断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应避免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要以保护为主,更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粗放经营,要走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规划等有效举动,使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缺一不可,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如何实现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护自己特有的乡村特色,不能一切都效仿城市文化,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大力发展。发展乡村文化,应该合理开发人文资源,恢复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找准自己的特色。乡村文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神秘性、特殊性、地方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保持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活动,有自己特色的乡村风格。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当地的风俗民风、风土人情,使游客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居民应该大力抓住自己的地方文化,以自然统一为原则,使游客了解当地的乡村民族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2.3如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急于求成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生态系统的开发中不能超过自身的恢复阈值,否则就会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环境污染。造成客流量的威胁。因此,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环境保护,要思考怎么做到生态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措施,减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断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整,达到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要发展乡村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充分保护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制定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生态系统和经济效应协调发展,在发展中,应该让居民参与乡村活动中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从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有不同的类型,形成原因也有各种差异,但主要总结来说是保护和改善两大方面,要解决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从这两大方面入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生活质量,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特有的风俗民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管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春志.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3,(16):238.

[2]欧阳晓晴,吴婷婷.湖南乡村生态旅游的环保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017.

篇7

关键词:城市公路;可持续发展;策略;和谐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国全面部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维与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公路建设,其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

1 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建设和谐公路是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1)社会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公路事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克服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使得公路事业外部环境和谐;(2)公路事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公路事业自身持续不断的竞争力,也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

具体而言,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是指: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好、综合服务能力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公路;建设功能齐全、质量过硬、方便出行的公路;建设整体和谐、出行安全舒适、快捷的公路;建设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绿色公路;建设以最少资源达到最有效果的节约型公路;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公路。

2 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公路建设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社会发展需求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就必须保证公路投资项目的超前性与效益性,尤其是公路事业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高度重视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此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公路事业。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不仅会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在运营过程中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关系。目前,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公路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公路工程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必须以持续发展的科学原理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尽量做到对环境破坏最小化,公路安全舒适度及运输能力最大化,公路周边景观系统化。因此,公路建设不仅要具备安全舒适性及运输能力,更要处理好与周边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关系。

3 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安全高效原则。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体现在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及高效性,公路建设中必然要求运输高效便利、行车安全舒适、降低经济损耗以及减小生态环境污染,这就要求公路建设要遵循安全高效原则;(2)和谐统一原则。公路建设应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注重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解决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公路建设由于受到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限制不得不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公路建设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将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实现对周边环境最小破坏与最大限度恢复相统一;(3)废物回收利用原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工业废渣经过处理用来作为筑路材料可以对环境保护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废物回收利用不仅可以为工业解决废渣存储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公路施工成本,具有十分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4 实施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及措施

(1)科学合理规划,构建公路网络。科学合理的规划公路网络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确定公路总体规划要遵循先行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第二,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公路规划应将区域内外的公路规划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协调好区内外近期发展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才能系统的对公路进行宏观规划与控制;第三,经济适用性原则,公路网络总体规划不仅要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工程经济适用性。

(2)以人为本,构建“平安公路”。“以人为本”的思想要贯穿于公路建设的每个环节中去,公路建设不仅要保证工程质量,而且还必须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来全面提升现代化公路的层次,努力为社会与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公路服务,以此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事故。将安全管理与施工理念融入到公路工程建设中去,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措施,创建安全、优质的公路工程。另外,公路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恢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公路的绿化质量,创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3)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公路。国家应逐步建立与完善公路环境保护法,使得公路绿化、生态保护及噪声防治更加规范化与法制化,将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资源有效利用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节约环保型公路”。因此,公路建设既不能超越社会经济发展搞过度建设,也不能影响与制约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全局,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做到不浪费国家的财力、物力与资源。

5 总结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为了发挥公路事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支撑与先导的重要作用,公路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协调好公路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人民提供安全、便捷、环保的运输服务。因此,公路建设应坚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公路事业。

参考文献

[1]李广英,张同作.公路建设的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青海交通科技. 2003:(03).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便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而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在曲折变化中不断的发展以寻求更稳定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与自然环境的失衡问题是困扰着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在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严重的影响了社会整体并稳定的发展,因此为了调节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中的问题,以确保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最大化的实现,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持环境稳定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因此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口号成为了当展的主流之一。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为了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以及正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实施,就必须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综述

近些年来,虽然随着科技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生活质量却得到了下降,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从而使得发展受到了制约,而这种区情况由来已久,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不断的进行调整。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所以为了能稳定环境以及发展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瞬间得到了国际社会之间的关注,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了各国发展的核心以及关键,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在保证生态环境稳定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概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环境下,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整个社会科技及工业发展的前提,但是由于过快的发展速度引发了一系列的潜在问题,而为了避免这些潜在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的出现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为了使得资源高效利用化以及循环为核心,从而促进自然界资源的重复利用,促进价值的再增长过程。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便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而事实证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使用价值十分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加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循环经济的基础,而循环经济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社会的关键,而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得到更好的后备力量。从另一方面来说,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虽然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公认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如果跟不上去就会严重的影响国家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综合国力,进而让使得国家处于弱势,因此发展依旧是不可规避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能避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后续实施效率不高,就必须进行循环经济的辅助,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循环经济是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能达到理想目的的重要支撑。

三、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现状

虽然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对于人类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发展的稳定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认知存在误差、重视方向不对、实施策略效率不高的问题使得当前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实施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认知问题

由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口号倡导时间已经相对较长久,所以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知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正确的,但是对于循环经济的认知可能就会存在些许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曲解循环经济的核心价值,只注重于经济点的发展问题,从而使得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初衷被违背,进而导致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率不高。

(二)重视问题

虽然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政策的实施报以相当高的关注度以及重视度,但是由于职责的制度上的一种缺陷,或者可以说是由于社会各结构在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上的职责不明确,使得重视结果出现了问题,这也就导致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实施效率不仅会降低,也违背了概念提出的初衷。

(三)实施策略问题

实施策略的问题其实从某种上来说应该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为企业是需要不断的发展,扩大自身品牌在市场上的号召力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而这一切成为现实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企业本身经济的发展状况,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短视的企业会钻制度的漏洞,进而提升企业的资本,而这也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四、改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现状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政策高效的实施,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改善其在投入使用后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加强社会的认知

正确的认知是保证相理念被恰当、高效的执行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解决由于认知误差所造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问题,就必须加强社会全体对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的相关理论的了解,树立一个正确、清晰的观念,进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的重视度

为了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就必须加强社会的重视度,从而以社会的力量督促企业的政策实施效果以及实施质量,从而在企业实施相关政策时出现的问题能被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因该明确社会各群体的相关职责,进而提高政策的实施效率。

(三)高效的实施策略

为了能更效的获得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实施的高效性,就必须采取科学、恰当、合理以及高效的实施策略,而这不仅需要使社会各个机构能明确自己在这两个政策实施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样也要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使得不法人士无法钻制度的漏洞,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的情况。五、展望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可持续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的污染排放量大幅度的下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能源的二次浪费,而随着改善当前政策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将会为人类社会的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十分优良的社会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以及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循环经济的实施可以说是在极大程度的保证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点,而随着相应的实施问题的解决,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循环经济将会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小鹏,赵涛,袁兰静.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54-57.

篇9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措施

在破坏性掠夺落后地区的资源和损害环境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虽然无可避免地走了一段资本主义社会的老路,但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更早地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定义,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经过中国的消化吸收,最终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策。林业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常年受到过度的采伐,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国策,促进我国林业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始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后果的担忧。世人对其的定义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并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而提出的亡羊补牢式的政策[1]。森林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持环境适宜居住的重要自净装置。世界最大的森林亚马逊被称为“地球之肺”,正是由于森林特有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功用,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保护环境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可持续发展现状

在我国,林业经济距离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准的可持续发展还很遥远。虽然国家已经下了足够的力气、投入了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建设林业,但成效尚不明显。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并没有足够高的思想觉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对后世影响的人大多拥有相当高的学历,经过了系统的教育,见识和理解力都经过了系统的培养,但越是大面积的林业存在的地方就越接近于地广人稀的农村,拥有高学历的人不多,往往无法理解为何要将能够用于经济建设(商业、工业或住宅)的土地去发展林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拉长了利益链条,能见到投资的回馈效率太低,很多收入是无形的,令很多思想觉悟低的地方政府对此产生了抗拒感。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措施

2.1改变评价方式

常言道,对君子则以义诱之,对小人则以利诱之,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评价和考核地方政绩的方式。如果能够加重可持续发展一项所占据的比重,地方政府就会积极推动包括现代林业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2]。这样有利于推动林业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生态和经济2方面效益。

2.2优化产业结构

阻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理由在于林业发展的周期长,前期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多,收获成果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农业的盈利方式,商品化之后的价值偏低,因此,重要的改变方式在于优化产业结构。这需要在地方发展林业之初严格规划种植树木的数量和种类,加强调整异龄林和同龄林的结构,尝试达到完全调整林的标准,进而保证实现林业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发展包括旅游、有氧运动等在内的服务业,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将社会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

2.3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资源的再生产、再开发和有效利用,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提高林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从而保证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依靠科技进行林业发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林业和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经济收入,推动林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2.4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林业和森林资源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没有法律法规规范秩序的市场注定混乱,相关法律法规最接近通过保护和科学发展林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是2000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经过了相对漫长时间后,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极快,已有的法律存在很多执法程序甚至内容上的不足。有些条款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晓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生产措施[J].现代园艺,2015(6)

篇10

关键词:林业生态;生态保护;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S75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31

1 林业生态功能及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林业生态功能分析

森林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空气净化站,它对防止水土资源的流失以及涵养水源、储存水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能将大气中一部分降水截留,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及侵蚀,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的影响,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林木的根系相对于其他的植物而言是相对发达的,树木的根系根植于土壤之中,对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森林起着屏障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风沙对农田、村庄及城市的侵袭,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保障。森林能促进气候的调节,降低工业废气对空气的影响,大面积的森林能降低太阳的辐射,加大空气湿度,同样也能起到保温作用,减小气候温差,改善水分循环和气候条件,形成区域性的降水,树木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减轻污染。

1.2 林业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不健全,主要是以资源型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资源的耗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从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人口与土地、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成为环境问题中的主要方面,人们呼吸道疾病频发,大气污染形式日趋严峻;林地被占用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锐减,作物产量也不断减少,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严重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来说是一项基础产业,恶劣的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生态林业建设对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1 生态林业的功能及建设意义

林业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态林业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林业建设能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能促进生态环境地和谐。传统林业向现代化生态林业的转型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林木的砍伐及生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经济效益,但长久的利用则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林业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整体。新时期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家民生相结合,合理的利用林业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化、有效应用。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林业建设能稳固生态经济的平衡、多样化发展,在和谐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生态化建设能为经济发展模式创造有利条件,保护并完善森林资源不受破坏,建设平衡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促进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林业作为环境资源,能为社会提供可再生资源,为科技发展生态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基础,生态化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态林业建设还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结构的重设,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由以粗放式资源耗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以仿生学方式对传统材料进行设计,是科技发展成为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

2.2 生态林业建设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保障

资源的使用及保护是否达到平衡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在遵循生态建设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生态林业系统的建设为环境及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使对生产力的保护及发展,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和措施。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建设生态林业的总体规划及目标,突出的反映了生态林业建设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生态林业建设能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发展对环境的需求,我国将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

我国的少数地区的农村仍然存在着粗放式的耕种方式,为了更多的获取粮食,农民开垦森林,但由于靠天吃饭的特征,使得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更加趋于恶化,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化发展一体化。

3 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措施探析

3.1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对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在制度和法律上起到了一定的保障,对林业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对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加强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落实责任到人,明确组织机构的划分及管理原则,对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实施有效的管理。根据不同林木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可以建立起林业保护区,对保护区内的资源建立合理的管理规范,对外来人员的出入进行控制,并做好登记,防止外来人员对林业生态资源所造成的破坏。

3.2 采取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措施

森林资源作为可再生资源的一种,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的是生态环境的失衡及破坏,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保护作用,固定水土资源不被流失的措施主要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的种植及养护。政府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森林再造过程中加强林木的种植及养护,根据不同林木生长特征,积极改善其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的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在必要时进行封林,做好宣传保护工作。为给林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和生存条件,一些林木在造林后需进行封林养护,同时还要加强对林木保护的宣传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林业保护意识,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要根据该地区的土壤条件及气候环境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林木品种,因地制宜。

3.3 保证充足的资金的供给,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

政府在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以及必须的机械设施配备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人才的建设及机械设备的应用能有效解决林业生态资源保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人类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为生态环境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对水平流失、大气污染等治理问题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成果收效甚微,在治理效果上依然不是很理想,我国的林木生态资源保护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加强整顿。

明确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能让人们在思想上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视,凸显出林业资源保护的意义。林木对防止大气污染及防止水土流失等房间都具有优势,传统掠夺式的开采方式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家加强对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并加大力度进行林木的保护、培育,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循环体制,这对当前及今后的环境保护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3.4 加强林木种植的数量及质量,建立有效的循环机制

林木的种植及保护是林业生态资源建设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对一些林木贫乏的地区适当增加森林的覆盖面积,利用荒地开展造林活动,提倡退耕还林;政府要制定严格的林木保护政策,严格执行征林审批制度,保护生态林,向人们推广林木栽培技术,有必要时封山育林,同时还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严格杜绝森林火灾,保护与种植并行。

建立良性且有效的循环机制是实现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林木的生长速度高于林木的消亡速度才能算得上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良性的循环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将林木保护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根据工作状况对其进行负责人员进行奖惩,深化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理念,更好的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从社会长远的发展角度来说,养成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生态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创设科学、统一的机制,促进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结语

拓展融资渠道,保障充足的资金供给,国家要不断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严格的规范制度,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环境特点,种植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植物,改善林木种植结构,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建设是兼具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生态价值在可持续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受到重视,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提供了基础。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既要注重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炎. 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分析[J]. 绿色科技,2015(01):117-118.

[2]唐晓华. 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探讨[J]. 科技风,2015(17):84.

[3]吴俊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分析[J]. 吉林农业,2013(03):186-187.

[4]赵宇翔. 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篇11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V-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29-01

2013年10月24日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发改委杜鹰同志提出:“推动完善各类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强化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健全管护机制,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推动和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新台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这也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重视的基本原因。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时,要同时考虑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有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全面协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核心理念,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统筹考虑水资源问题,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走现代水利之路。有了水利,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同时配合增产措施,农业才可能大幅增产。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水利的意义和作用所在。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战略部署,总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经验,深入分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改变粗放生产经营为关键,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突出重点,抓住本地区的重点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应统筹兼顾,点面结合,分步实施。规划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状况,掌握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确定相应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应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工程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农田水利投入不足,水利管护机制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农业水利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对农业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概括来说就是要实现水利现代化,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农业水利,用现代设备、材料装备农业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水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水利。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策略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积极发展。农业水利工程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不只要解决思想认识、科学管理、资金投入等一系列问题,还必须解决很多技术问题。为此,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应重点研究节水、节能、节约投资的技术措施。在促进农业生产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将农业水利工程科学技术提到新的高度。

2.1加大对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的投入力度,按照“开工---推进----储备---论证”的思路,多规划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优化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和水环境的项目,重点做好流域综合规划,包括生态建设、灌区节水改造、河道综合治理、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等项目建设。

2.2水利工程建设,一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制定完善县乡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制定“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分年实施计划方案。二是加快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实施江湖堤达标工程。三是要解决人员工资及维修养护经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3统筹安排工程建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与农业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提高农业生产和减灾能力。按照水源、渠系、田间工程统筹规划、配套实施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结合已建和在建的水源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灌区工程。继续积极推进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着力增强区域水资源调控和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保障农业用水需求。

2.4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水土资源。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污染排放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严格限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及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扩大灌溉面积和新上高耗水项目。继续加强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休养修复部分耕地。

参考文献

[1]杜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3.10.24

篇1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水利规划量化研究方法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如何使有限的水资源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水要求,同时又不导致水质恶化呢?这就给研究水资源的学术界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水文计划工作组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定义为“支撑从现在到未来社会及其福利而不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水文循环及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与使用”。这是针对现行水资源管理提出的新的思路,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但是,如何去量化研究它?以及如何在定量上来寻找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还是一个难题。

本文从量化的角度,提出一套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与管理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给出在可持续发展思路指导下的水利规划研究方法步骤;最后给出一个具体应用实例。

1水利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

1.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的定义,目前有许多种。最常被引用的定义仍是1987年brundtland夫人等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提出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7]。

综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论述,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概括为:⑴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所鼓励的经济增长决不是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而是力求减少消耗、避免浪费、减小对环境的压力。⑵促进社会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⑶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必须同资源环境可承载能力相协调。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必须有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1.2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目标,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因此,水利规划研究的对象系统应该界定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上。在这个复合系统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1)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是社会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们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社会经济系统在发展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污染破坏,降低它们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又通过环境治理和水利投资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进行恢复补偿,以提高它们的承载能力。

(3)水资源系统在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起到一条纽带作用。它置身于生态环境系统之中,是组成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同时它又是自然和人工的复合系统,一方面靠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其物质性;另一方面靠水利工程设施实现其资源性。

1.3现行水利规划面临的挑战

就现行的水利规划而言,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economicbenefit)、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和实施的可靠性(performancereliability)。尽管它们仍然被应用,但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21世纪议程》要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已迫切需要逐步转变到新的行为准则。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研究和制定水利规划。具体地说,现行水利规划面临以下挑战:(1)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迫切需要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2)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考虑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3)不仅需要研究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等问题,而且要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变化以及与水资源-生态环境间的协调问题。(4)不仅仅要考虑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而且要考虑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现代与后代)用水间的平衡。以谋求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方法量化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文[1]中,作者曾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行了度量,引进了发展综合指标测度dd。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eg与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li的集成,计算式如下:

它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两大方面、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系统中运行、满足一定约束条件、要求总体效益最大的优化模型。该模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阶段非线性优化模型,其求解比较困难。对此,作者在文[3]介绍了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方法,求得模型的近似最优解。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规划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基本的研究思路和过程介绍如下:

(1)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实际,制定水利规划的依据、具体任务、目标和指导思想。重点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的发展预测模型,对未来不同规划水平年的发展状况进行科学预测;

(3)分析研究区水资源量和可供水资源量,并建立水量模型,以作为研究的基础模型;

(4)综合社会经济系统和水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模型”。作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基础模型;

(5)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方法,并建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6)通过优化模型的求解和优化方案的寻找,来制定水利规划的具体内容。

4应用实例——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水利规划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博斯腾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它既是开都河的尾闾,又是孔雀河的源头,兼有开都河来水的水资源调控、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向塔里木河中下游紧急调水等多种功能。在水资源十分珍贵的新疆南部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流入博斯腾湖的常年性河流只有开都河。开都河发源于西部积雪的高山(天山中部),由冰雪融水补给,也是天山南坡水量丰富的河流之一。在宝浪苏木处,该河流又分为东、西两支,东支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注入博斯腾湖小湖。以开都河为界(宝浪苏木分水枢纽以下,以东支为界),把开都河流域分成左、右两个灌区。灌区从开都河引水进行农田灌溉,并不断向大、小湖排水(盐)。经过博斯腾湖的调节,从大湖出口——西泵站、小湖出口——达吾提闸汇入到孔雀河,肩负着孔雀河流域农田灌溉、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等重担。

如何协调该区工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协调上游灌区(即开都河灌区)发展规模与下游灌区(即孔雀河灌区)发展规模的关系?目前该区发展态势如何?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等。这些都是急待回答的问题。

由于在博斯腾湖流域,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保证该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作者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局合作,开展了《博斯腾湖流域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应用研究》。

首先,进行水文学、生态学基础研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系统研究,得到全流域水量水质生态耦合系统模型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

篇13

关键词:生态林业;林业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分析

0.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的发展,生态林业概念已经引入到我国的林业建设中,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可以减少社会运行的环境成本,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林业部门当地政府分析和探究出有效的措施。生态林业在林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林业的建设和管理是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林业在经济学与生态学中属于核心原理,生态林业因管理系统的循环性,能够延长让林业资源的使用时间,进一步的提高了林业的生产力,从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生态效益。

1.生态林业的内容和本质

生态林业的主要分为四方面:(1)生态林业要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以绿化为出发点[1]。(2)要确保林业良性的发展,需要将我国当前林业的情况结合林业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唯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3)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林业的种植面积每年呈下升的趋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扩大森林种植的面积,提高林业的生产力,加强林业资源的基础,唯有这样才能使得林业经济的总体价值大幅度的上升。(4)规划林业发展的目标,以实行区域性生态发展为前提,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意识。生态林业的本质是为了让经济效益和林业生态都能够共存发展。在生态林业经营的管理模式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下发生了转变,已不再是以大量种植为主要经营手段,而是以提高林业生产力为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措施。生态林业要确保林业资源可以永久性的使用,必须贴合现代的经济发展,同时要符合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才能让林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仍然可以做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生态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2.1林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分析

林业结合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概念[2]。正确把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的妊娠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1)为了防止森林资源受到污染,保护其多样性,林业管理人员可以对气候进行调节。(2)林业部门与当地的林业管理人员一起制定保护林业资源的制度,对毁坏林木的人要予以的一定的惩罚,加强林业文化保护的工作。(3)充分的利用所有的林业资源,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2加强生态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有效地维持林业生态建设

在进行林业和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为了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而肆意损害生态林业建设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需要制定生态林业保障法律制度,用合理且科学的林业管理方法推动生态林业的发展。在生态林业经营的过程中要遵循《森林法》的原创,提高林业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加强森林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重视生态林业资源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建设森田林业的过程中,要制定一个与其相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补偿制度,这种补偿制定提高了林业法律制度的有效性。

2.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我国的林业资源非常的丰富,在全球的林业资源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正因为丰富的林业资源给我国的经济社会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推动了其发展。生态林业与林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林业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性的作用[3]。所以,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援实行调控的措施,引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加大资金的投入,鼓动衡多的群众参与到建设林业的工程中,借助社会的人力和资金,唯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形成生态林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2.4搞好平原绿化工作

在生态林业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平原绿化的工作一直是最重视的。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原因,对于种植和林业的建设有很高的要求,平原只适合耕种的方法,选择在城镇这些地方实行林业建设。在我国平原绿化工作一直都没有满足现代生态林业和林业发展的需求。有些城镇平原地方的绿化覆盖率只有2%-6%,在环境保护中没有起到任何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的帮助。除此之外,平原绿化效果不好的城镇,其防护林带不够完善,没有起到控制和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像水灾、沙尘暴都是这些平原城镇常发生的两种自然灾害。因此,相关的林业部门与当地的政府必须重视平原绿化的工作,将建设生态林业需要作为改变平原地区绿化落后的基础条件。在荒地、住宅区周围、公路旁等所有的空隙地方全部种植树木,进一步的提高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保证了生态环境在这种良性的循环下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平原林业的建设目标主要分为三方面:(1)建成多形式的路、渠、田旁的林块"林网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2)建设多排列、多层次的高矮与乔灌配合的江堤防风防浪林。(3)股东平原地区人民经营庭院林业,从而进一步推进平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3.结语

总之,要实现生态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发点,贴合社会经济的需求,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和林业的生产力,加大平原绿化的工作和森林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林业工作中来,加强生态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减少林木的毁坏,唯有这样才能达到实现生态林业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鹏.现代高效持续林业—中国林业发展道路的抉择[J].林业经济,2012,10(16):11-14.

[2]魏雄玲.论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现代化[J].广西师范大学,2014,10(8):24-25.

篇14

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系统提升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要性,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以供相关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引言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森林资源的保护引起了社会各层面的重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林业发展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林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一种公益、环保事业,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社会及生态效益。

一、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下,生产对资源的需求及消耗日益加大,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资源的再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及后代子孙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迫切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鉴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少,生态环境基础较差,从历史和现实状况分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人类生存之本以及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强的道路。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系统内的能力转化及循环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动态平衡,其主要目的是健全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资源以及系统循环等各种生态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森林生态系统可产生可观的生态、经济效益,但是目前经济效益也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生态效益才是工作要点,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应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体系和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兼顾森林系统中的生态、经济等效益,科学合理利用、开发森林资源,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1.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目标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森林资源状况是衡量林业工作成效十分重要的内容。森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森林资源的发展状态始终在消长动态变化之中,为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监督尤为重要。

2.为发挥群众作用,竭力为群众创收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森林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当地农民参与产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为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国家及政府对生态森林建设密切关注。而退耕还林的本质是为农民创收、创造更为有利的林业种植环境,通过深入分析退耕还林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调整原有森林环境模式,为森林资源的发展指明方向。耕地保护是发展地区经济的根本保证,要结合耕地保护工程实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保护策略,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快耕地保护生态化建设,才能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新时期国家对生态环境实施多项辅政策,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以维持生态林业发展,从根本上助推了农民效益增收。

3.优化产业经济结构

森林保护属于林业经济的组成部分,目前由于产业结构规划与发展的不协调,林业经济发展存在众多问题,阻碍当地经济总体增长,从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需要正确的经济战略决策及对林业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改革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这方面主要是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阻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作调整,深化林权管理制度的改革。

4.政府加强调控,完善法律

经济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发挥积极性的引导作用,针对当地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强调控职能,带领地区林业产业转型与升级,形成全面的经济战略体系,推动林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深化建设及改革,政府需着力完善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建设,采用法律手段约束人员行为,促进资源管理保护水平的提高。

5.解决林地逆转和超额采伐问题,是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要明确落实责任。把地方各级主要领导作为林地保护和采伐限额的第一责任人。第二,加大对破坏森林行为(乱占林地,毁林开垦和超额采伐等行为)的执法力度。第三,落实林地保护及采伐限额管理各项制度。

6.积极应用科学技术,是强化林政管理的重要支撑

森林资源保护需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水平,利用GPS技术和电脑自动化处理软件技术,科学合理决策。

7.加强护林防火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森林火灾频繁发生,一旦发生森林火灾,森林资源将会遭受重大的损失,由于目前森林资源相对匮乏,而这无疑会成为森林资源保护的致命点,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现代化防火技术的应用,以起到火灾防控的作用。有效防火的关键就是明确森林发生火灾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森林资源的防火工作非常重要,是实现我国现代林业生产的核心内容。目前主要是通过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预防并控制火灾。预防火灾发生的关键就是要控制火源。行政措施主要是加强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的防火意识,建立一个健全的防火规章制度,“护林防火人人有责”;技术措施包括设置防火沟和生土带、营造阔叶树防火林带、预设防火线、建立化学灭火站、设置瞭望台、及时火险天气预报等等。

三、结语

总之,森林资源保护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主要是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目标,工作重点是遏制林权逆转和超限额采伐,以深化改革、制度机制创新、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以农田林网和四旁绿化为主战场,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总量,为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小勇,魏高省.论述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7.

[2]贺鹏,甘世书,胡觉,肖前辉.我国热带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点及发展保护对策探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4(S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