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1 15:32:08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篇1

关键词: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林业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导致林业资源愈来愈稀缺,同时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森林作为地球的天然肺部清洗器,具有多种生态效益譬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等。正是因为如此,如果把林业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就可以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从国家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初现成效,林业资源的乱砍乱伐现象也得到进一步的杜绝,但是也可以看出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其对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也具有深远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一、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人均占有森林的面积仅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而人均森林蓄积量更是只有可怜的七分之一。而且随着乱砍乱伐现象的加重,,我国林业资源正在出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状态,而且林业资源质量也开始走滑坡路。虽然我国也有很多人工林的栽培,但是由于抵抗力性差,病虫灾害比较严重,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库呈现总体不足的现象,经济效益很差。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这种萎靡的现状严重的限制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道路[1]。

二、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的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的主要情况就是,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人们乱砍乱伐现象比较严重,经过人工培养的人工树林,产周期比较低而且经济效益低下,在一定程度阻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体制改革的落后性。林业体制改革发展道路比较缓慢,从一定方面上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由于林业经济大都出现类似于林业资源的地产权力和经营权利的复杂融合,企业不能完全的进行自主经营,另外政府并没有给林业企业充分的支持,让林业经济相对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限制了林业的创新能力。

(三)林业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还是不健全的,而且相对来说,林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较低,结构形式比较不合理,这些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发展[2]。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建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虽然我国森林总有量比较大,但是平均下来,人均森林占有量很少。而且我国主要是丘陵多山为主的地形,不利于耕作,同时,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等等一系列的不利原因,迫使需要建立一种非常科学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制度,来促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这其中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资金的支持等方面的辅助。

(二)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就是要摒弃过去那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真正的用科技来带动林业的发展,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加大对林业生态系统的探索,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测定和树木结构分析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树苗的优良率,加强对林业技术实际应用的研究,使林业的制造和加工技术得到进一步改善,真正地提高林业产品的价值。

(三)加快林业经济制度的改革。既要做到能够体现林业特征的经济体制,又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需要政府机关林业部门,建立一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制度,按照社会利益化的原则,对林业企业组织进行科学的安排,改革和完善森林资源的产权体制,确定林业产权的关系,逐渐推行森林资源的市场化使用,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构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四)完善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目前我国关于林业方面的法律制度有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保护法》等等相关法律,但是它们只是对于林业资源被破坏之后的一些处罚性方法,考虑到人类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所以,林业部门必须要加大林业的执法力度,对于森林的采伐量进行限制,加大对林地的管理力度,对于乱砍乱伐和随意占地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要依法做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完整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优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林业大概分为三个产业机构,首先是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加强对周期短的工业原料的支持,促使他们不断发展的第一产业;其次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创新林业产品的更新期,有低成本原料像深加工林业产品方向发展的第二产业;最后是第三产业,开发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开拓林业产品的新用途,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优化林业产品的结构,带动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六)构建完善的人才平台,带动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作为当今各行各业争相竞争对手的资源,在林业经济中也显得非常突出。在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应该要注意林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对林业人才的相关法律教育进行培训,提高林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做好林业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创新性的,有活力的林业人才团队。

(七)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使有限资源最大化利用。制定出林业行业的规划方案,引领市场有秩序化发展;安装林业预警信息系统,避免市场风险;利用相关手段,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打造和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带动林业行业的发展;提高林业行业的产业协会知名度,以期来控制林业行业的自律性。

四、结语

要想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但是只要做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实现在林业发展道路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相融合,相共存,相作用,认真注重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切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人于自然的关系,实现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曹伟,康凯.浅谈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中国-东盟博览,2012,6(20):235.

篇2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矿难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矿难频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教训和打击,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矿难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直接危害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使得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使得人们对煤矿产生了很大的担忧,也使我国的人权形象和对外贸易受到直接影响。如何遏制矿难,促进煤炭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国煤矿矿难频发的主观原因分析

1.有法不依

目前,我国已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然而,在每一座出事的矿井都可以轻易找到大量不合规范以及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法律法规如同虚设。

2.矿山经营管理者素质低下

我国《煤炭法》第23条规定: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安全监察部门应依法监察,并对无证上岗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但实际情况是,煤矿经营者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文化素质也极其低下。特别是乡镇煤矿,一般由村或个人投资开办,投资者懂煤矿开采的很少,不少业主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只知道开煤矿可得到高回报,却不知道开煤矿需要高的投入才能保证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因此,由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造成的事故屡屡发生。

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不足,就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再加上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漏洞百出,低级错误一犯再犯。如不顾矿井生产能力、通风能力和设备负荷,超强度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不按规程操作,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利益至上

在当前煤炭行业新形势下,许多人“节约成本,捞一把赶紧走”的心理日益严重。为了降低成本,煤矿大多雇佣贫困的、高流动性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又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有关专家指出,从技术的角度看,各项煤炭安全生产措施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难题。以瓦斯爆炸来说,按我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瓦斯爆炸事故应该有能力避免。但是,大多数煤矿不采取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设施达不到安全要求;生产设备长时间运转,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维护,产生设备故障。

4.漠视生命

有的矿主认为生产像打仗,发生工伤事故在所难免,没有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摆不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不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证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违章行为不断出现,导致事故的不断发生。

更有一些煤矿把矿工视作“赚钱机器”,置他们的生命于不顾,使矿工常年处于生死边缘。陈家山煤矿发生矿难时,有矿工从井下跑出来,但被矿领导认定是误工,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煤矿工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农民工,即使国有煤矿的正式职工,也存在下岗的威胁、再就业的艰辛、扣发奖金福利的惩罚,这在客观上造成矿工对煤矿的依赖关系,他们对于矿主不择手段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无可奈何,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另外,工会形同虚设。面对频发的矿难,矿工普遍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而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却失声了、缺位了。国有大矿况且如此,何况是私有小矿。这使得矿工在与矿主(煤矿生产中的强势群体)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法律法规赋予了矿工抗争的权力,如《煤矿安全规程》第5条和第46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但面临停职停工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矿工,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二、构建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1.提高素质准入门槛

业主和矿长是煤矿生产和经营决策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所属矿山的安全技术水平,决定了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指挥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排除安全事故隐患的能力。因此,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是提高办矿门槛的关键。对此,应把煤矿经营管理者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作为煤矿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经营者的学历、资历、经历、信用度、忠诚度、经营绩效等进行规范的认证评价。

2.提高新建煤矿门槛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在《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和《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紧急通知》将新建煤矿规模提高至30万吨/年以上,这是近年来国家首次对煤炭行业设置如此高的准入门槛。

3.严把煤矿安全生产准入关

应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的“三十条”标准要求,依法实施许可。不仅硬件设施,特别是管理、人才素质、图纸资料、规章制度等要达到标准,同时要实行安全保证金制度。要建立开办煤矿时必须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以便事故发生后用于抢险救灾和善后,而且矿井投产后每年按产量规模、安全状况好坏予以补充,专款用于安全事务,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必须无条件停产整顿,违者依法给予处罚或实施关闭。

4.关闭落后小煤矿

很多小煤窑开采年限极短,导致经营者的短视行为、暴富心理,不愿进行安全投资。基于安全生产、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考虑,关闭落后小煤矿是煤炭产业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治理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已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越层越界开采的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煤矿建设项目,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

总之,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需要技术、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结合。煤矿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取一些适合本企业的对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目前煤炭企业施行整合兼并的举措,必须加强管理和技术层面上软实力的“整合”,而不能仅仅进行资源储备上的整合,这样才能改变以往煤炭企业因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导致散、乱、杂的不安全局面,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节约型的转变。另外,煤矿企业往往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支柱,煤矿企业发展方式的趋向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上面的几点内容外,还应结合当地区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积极拓展发展平台,改善和规划煤矿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崔润花.浅谈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经济研究,2010(06).

[2]郭厚,宁保全.浅谈朔州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3]肖章大,何晓洁.湖南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律行为 可持续发展理念 功能作用 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推广开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内涵主要包括公平性、和谐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等。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1 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研究

所谓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就是指以非盈利组织、政府以及公共企业为主体的公共机构,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其内容包括制定决策、规章制度、指示、监督、命令以及处罚等。依据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分为地方性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与中央性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

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是根据所存在领域和法律依据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金融管理法律行为、财税管理法律行为、产业管理的法律行为、竞争管理的法律行为以及行业管理的法律行为;二是根据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地方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与中央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行为标尺、行为指南,是国家有效管理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与促进作用。

2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的研究

2.1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内涵的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思想内容:一是公平性,即代内与代际公平的统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和谐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的独立性价值与意义,适当地吸收自然生态中心主义的科学合理因素;三是系统与综合性,即运用系统化、综合性以及全面的观念看待问题,政府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与资源所具有的承载力。

2.2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有效纠正经济个体理性的狭隘性与短视性难题,从而有效避免经济集体的无理性,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政府通过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方式介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有助于有效纠正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现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有助于吸纳生态中心主义中的合理内核,超越人类自身的中心主义理念,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3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施研究

3.1 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充分运用财税的管理手段

要充分运用财税的管理手段,首先要在国家税收层面上,建立并完善环境、资源能源税的体系,根据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自然属性、损害成本等因素的差异性,施行有差别的税率;其次是在国家财政支出的层面上,在财政预算当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奖励、补助或者财政贴息的方法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2 措施之二―采取措施发展通信与信息技术民族产业

要发展通信与信息技术民族产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行政手段与财政手段加大对通信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绿色经济的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坚持“引进来”的原则,将国外的标准当做标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任何一样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最高限度进行具有差异性的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这两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国家采取反垄断对策有效避免民族企业在产业链低端被无形压榨,而且有助于避免一家企业完全垄断技术标准。

3.3 措施之三―采取措施发展绿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要发展绿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明确绿色新兴产业与产业绿色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空间布局等,从而有效引导新兴产业选择科学的技术运行路线,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协同效益;二是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来选择重点发展的领域与产业,同时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从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

3.4 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充分运用金融管理的手段

要充分运用金融管理的手段,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绿色抵押等新型的环境金融产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因素吸收到投资、贷款以及风险评估流程中;二是要采取措施强化我国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乃至中小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其中可以发展的银行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商业银行等;三是要采取措施建立并完善金融循环经济制度,将环境信息作为考察排污企业金融信誉与信贷的主要参考标准,对于违法的企业办理银行贷款业务时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内容包括家庭、企事业单位、个人对经济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对经济事务与财产的公共管理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发展,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舜.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2] 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Mohan Munasinghe,Jeffret Mcneely.Key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fining and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M].New York:The Biogeophysical Foundations,2008.

篇4

关键词:客观要求 协调关系 保障措施 建议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 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 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 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 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4、控制好人口总量

篇5

关键词:客观要求协调关系保障措施建议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4、控制好人口总量

篇6

关键词:矛盾 协调关系 结构调整 保障措施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有七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60 M3,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应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运用综合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一、 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 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 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 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 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 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 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 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如滴灌、喷灌比传统的漫灌水资源利用率要提高约10~20%,可以大量节约宝贵的水资源;我国工业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用水浪费严重,据统计资料,日本每增加一万美元GDP耗水208 M3,美国为514 M3,中国则高达5045 M3,是美国的十倍、日本的24倍,如此大的差异主要差在科学技术,我们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进行工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发展节水型工业,充分发掘节水潜力,降低发展对水资源的消耗。依靠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为建设节水型社会而努力。

篇7

关键词:水土保持;建设;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一、前言

水土流失已经成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水土流失影响导致土壤贫瘠肥力下降,土壤生产力受到限制,进而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较多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实质上就是指对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采取相应的预防与解决措施。水土保持的措施主要包括:蓄水保土耕作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水土保持对于我国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事项;因此,地方政府要充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针对水土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分析水土保持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水土保持就是引进信息、能量、物质,在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中引进林草类的绿色植物,使山区生态环境由生态失衡、破坏的恶性循环转变为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它是一种有序化原则。水土保持是维持山区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山区生态环境平衡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地区是其主要应用的范围。

1、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步伐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水土保持是预防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水土资源综合效益,提升土地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循环利用而实施的预防措施、保护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等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山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各个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依赖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水土保持实质上就是循环利用水土资源。

2、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步伐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水土保持是预防与治理水土流失现象的主要措施。兴修水利工程、建坝系、修梯田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干旱地区的自然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水土保持有效的调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一同进步与发展。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创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有机的结合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这是推动山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各个山区的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就要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必须处于一个协调统一的状态,而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步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3、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步伐是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恢复与重现退化现象的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保持动植物的多样性,尤其是能够对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可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使山区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够促进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

三、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步伐,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更加完善了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2011年中央1号文件对水利的夸越发展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央高度重视水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取得了显著成绩,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

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强领导干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

我国山区的发展应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在山区应改良耕作措施,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正确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项目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障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工作能否有效的开展,关键在于山区领导干部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修复,是山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事项,是山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于山区农业生产力的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实质就是发展山区农业生产力。地方政府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根据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实效进行检验,将其作为各级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与各级干部有没有为人民办实事的检验标准;地方政府还应当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山区经济责任考核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不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制。山区在春季造林与秋季梯田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中的领导干部应当在流域治理现象进行指导,严格的督促与检查,根据流域治理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认知,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开展。

3、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基础

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农耕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对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25°以下的坡耕地应梯田化改造,工程措施应当采取骨干坝系建设,植物措施应当结合立地条件及植被特点采取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采用适宜的配置技术、育苗技术、旱地造林技术以及集雨节灌技术等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过程中应实行利、权、责相结合制度,制定科技人员责任制,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奖金挂钩,完成任务并保证质量的科技人员实行奖励,完不成任务的科技人员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科技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科技人员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积极性,规范科技人员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工作行为,使相关人员按照相关技术规定进行运作。

3、完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效性

建立健全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过程中,要对生产和开发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监督与管理,加强对生产和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时监测。加强山区生态环境中植被的保护力度,坚决制止过度放牧、乱砍乱伐、不合理开荒以及毁林等一系列人为破坏山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防止坍塌和冲淤。地方水行政部门的水土保持机构要加强对生产和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新增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生态环境,保障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四、结语

加快水土保持建设步伐,是促进我国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正在逐渐的扩大,很多地区还存在大量的重力侵蚀现象,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效性,以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艳艳.水土保持与甘肃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06).

[2]顾忠先.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J].水土保持通报,2010(12).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只有在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有效推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多方面的因素阻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号召农民以及社会群众一起行动,解决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推动者社会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态环境的污染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有一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需要发展农业,而不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如果为了发展农业而肆意的破坏生态环境,那就只能够获取短期的农业经济收益,而无法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这样根本不符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当前很多的社会群众都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水平及农业技术发展的落后,他们并没有那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偏远地区的经济水平也相对较低,他们为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用农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也逐年加重。而在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农作物的种植、收益也会有所降低,这样不仅不能有效的发展农业经济,同时还会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单一

农业发展模式单一也是当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收获都还是采取人为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很多的农作物种植地区,农民们将农产品收获之后并不会进行加工,发展模式就只是单一的种植、收获,很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也不会对农产品的剩余物料进行合理的利用,这就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对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三)无科学技术的支撑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作为支撑,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科技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同时,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也能够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科学技术的支持与应用,很多地区的农业种植还是采取的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产量受到限制,农业经济水平则很难提升。

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必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不同的农业发展地区,应当结合其具体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够为了短时间内的发展而不顾环境的保护。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培养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的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另外,从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发展的情况来看,很多r业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都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环境治理措施,如污水的治理,建立垃圾中转站,鼓励当地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开投放,严禁随意乱投乱放;大小便严禁抛洒于湖泊中等。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多元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单一是阻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解决这一问题,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剩余的物料进行合理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省资源,同时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农业收益;其二,农业生产的方式,除了简单的种植、收获,农民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合作,进行农副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保证农产品的多元化,由此获取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合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结合科学技术,借鉴学习别国的经验,开发利用适用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并将其有效的利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做到科技生产,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9

1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篇10

1、防洪减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已经有不少学者研究探讨,但至今仍未超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所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阐释。结合我国国情,其内函的实质是: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科学地节约、高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及社会环境;提高人类对他们生存和发展客观情势的认识;限制人类自身不顾后果的各种有损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相互变化关系。这些正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

洪水是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动力。洪水具有两重性:当其来量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构成危害时,是可利用水资源的一部份,如直接供生活生产引用、补给地下水、经过调蓄补充枯水期的水量不足以及冲洗河道和地表污染物等;另一方面,当其来量过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冲击破坏时,则是一种巨大的灾害。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防洪设施不完善,标准很低,社会基础设施(如房屋、道路等)简陋易损,抗灾害能力很弱,每遇较大洪水,则发生江河泛滥或堤防决口漫溢,致使经济遭受损失,工厂停产,农田失收,房屋倒塌,甚至大量人口死亡,居民财产荡然无存,不得不四处逃难,造成社会的大动荡,经济发展中断或长期停滞不前。洪水灾害便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洪水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是:1)危及人民生命安全,有可能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口伤亡;2)破坏社会财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受灾严重的地区和家庭可能使长期的财富积累毁于一旦;3)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遭到损毁,如土地冲毁、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交通通讯中断等;4)恶化环境,如扩散污染物,传播疾病,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等。特别严重的洪水灾害,可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各种基础设施和社会财富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引起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同时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灾难。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凡是受洪水灾害威胁严重的国家,都把防洪减灾作为保障社会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根据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历史背景,洪水灾害是历史性的心腹大患,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成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得到举国上下的普遍重视。持续不断的加强和完善防洪减灾各种措施,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仍然是21世纪国家和社会公众的重大任务。

2、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防洪减灾的基本要求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等于不间断的增长,它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但这种波动不应影响长期的增长趋势,而在波动出现后能在较短的时期内恢复持续增长。洪水灾害是引起局部地区社会经济波动的一项重要因素,防洪减灾措施的主要功能是:

1)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保障人民生活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作;

3)保护各种资源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免于遭到破坏。同时,还应尽量化成灾的洪水为可利用的水资源。这些功能正是防止社会经济波动,保证社会经济继续增长的重要措施。防洪减灾能力受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是不能完全控制洪水灾害的。从现实出发,人类只能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积极地、适度地改造自然,控制洪水;又要顺应客观规律,主动地适应洪水,在某些时候、某些局部地区承受暂时的洪水灾害,与自然协调共处。根据这种认识,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防洪减灾体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防洪减灾的总体目标应是:

1)有效控制常遇洪水,使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绝大部分在绝大多数年份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不受影响,保持正常运作;

2)在江河遭遇大洪水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洪水灾害限制在事先安排的局部地区,使国家经济运作和社会生活不致发生动荡,不致影响国家长远计划的完成或造成严重的环境灾害;

3)在遭遇特大洪水时,要对洪水出路预先作出安排,局部地区遭受灾害后,能得到迅速救济和恢复。主要江河防洪减灾能力达到上述目标,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在局部地区。某些年份暂时受到影响,但不会使其发展发生全局性和长期的大波动,可以使它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3、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在防洪减灾对策中须妥善处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1)江河防洪的标准

江河防洪标准主要是从水文随机性的角度反映防洪对象的安全风险程度。我国主要江河在防洪实践中,一般都考虑三种不同情况:

1)河道堤防配合水库可能达到的防洪标准,作为防御常遇洪水的基本要求;

2)以江河堤防、水库的防洪能力为基础,也就是在防御常遇洪水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再配合运用有一定工程设施和居民安全措施的分蓄行洪区所能达到的防洪标准,以此作为符合论证要求的防洪规划标准;

3)如果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最大洪水,超过防洪规划标准,则往往将这种历史最大洪水作为江河重点保护对象的安全校核标准,如长江的1870年洪水、珠江的1915年洪水、松花江的1998年洪水。这种历史最大洪水,在历史上曾经造成过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灾害,为社会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一旦在当前或今后重现,则可能造成社会公众难以承受的灾难。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考虑,作为防洪减灾的一个目标是必要的。如果按规划标准所安排的防洪措施尚不能满足防御历史特大洪水的要求,则必须进一步安排必要的临时措施(多数是因陋就简的)加以解决,将其可能产生的灾害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洪水失控。

由于我国江河洪水年际变化很大,江河洪水来量与河道泄洪能力的矛盾突出,必须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但宜于修建水库的河谷盆地和扩大河道、加高加固堤防所需占用的河道两侧土地,都是人口密集和经济、政治中心地带,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和修建堤防都受到占地移民的限制和工程投资过高的制约,只能达到一定规模和防洪能力。依靠水库堤防,主要江河一般只能防御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少数重要河段加大投入,降低直接经济效益指标,可以达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超过上述限度,在防洪总体安排、建设投资效益、管理养护维修和防汛安全风险诸方面部会产生很大困难。因此,许多主要江河要达到合理的防洪规划标准或对付历史特大洪水,就不能不采取暂时牺牲局部保全大局的方略,利用原来的湖泊洼地、部分农村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作为临时分蓄行洪区,防止洪水失控,将洪水灾害限制在局部地区,尽量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防洪标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的制约,在防洪规划中,常规防洪工程防洪能力的确定,分蓄行洪区的建设规模、运用标准、安全设施和使用后救济、恢复、重建等社会安全保障系统以及分蓄行洪区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的合理安排,便成为防洪规划的核心和难点,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必须考虑综合因素,充分论证。

(2)防洪工程的质量问题

防洪工程的质量是实现防洪规划目标的保证。许多水库安全标准达不到设计要求,质量低下,隐患病险很多,堤防基础地质条件复杂,多数未做必要处理,堤身隐患不清,填筑质量很差,水库调洪、河道行洪水位未达到设计标准就险情不断,甚至发生溃坝决堤,因此,确保工程质量是减少安全风险最重要的条件。江河堤防随着防洪标准的提高而加高加固,堤防越高工程质量越难保证,消除隐患越加困难,高水行洪时险情越易发生。因此,依靠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标准,既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制约因素,又必须考虑防洪工程本身质量保证样度和防汛风险增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工程体系的管理

防洪体系形成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管理工作。防洪体系战线长、情况复杂,既经常受各种自然因素的破坏,又受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人力设置行洪障碍。各种破坏如果不能及时养护维修,各种障碍如不能及时清除,可能从对局部的影响扩大到对整个系统的安全造成危害。大江大河更突出的问题是分蓄行洪区的管理。分蓄行洪区既是防洪设施,又是居民生活生产基地。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必须对其上地开发利用程度、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基本建设要有所限制和提出特殊要求,使之既能保证不使用年份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又能在分蓄行洪时尽量减少破坏损失,同时还要考虑运用后便于恢复和重建。必须将防洪体系的管理放在与防洪体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防洪体系建设时,要为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

(4)不断增强受洪水威胁地区居民承受洪水暂短淹没的能力

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不可能完全控制洪水和消灭洪灾,每年都有一些地区发生超标准洪水,或某些河段发生意外事故,都有一定地区和居民受到不同程度洪水灾害。因此,提高受洪水威胁地区居民承受暂时洪水淹没的能力是减少洪水时人口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条件,也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核心问题。提高居民承受洪灾能力的主要措施包括:

1)提高居民防灾意识,使他们确切了解居住地区遭受洪水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宣传临时避洪减灾的各种办法,在遭受洪灾时,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应变能力;

2)在修建房屋和各种固定设施时,要考虑适应洪水暂短淹没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在遭受洪水淹没时,只要不房倒屋塌,能保住重要财产,则损失率要大大减少,灾后恢复比较迅速容易;

3)江河可能行洪的滩地、阶地,应尽可能保持其行洪能力,如果非利用不可,也应将永久居民迁出,土地用作体育场、停车场、公园等允许临时淹没,并易于撤退的项目;如果河滩居民多,迁移困难,就必须采取类似分蓄洪区的安全措施,在遭受一定标准的洪水时,允许行洪。江河沿岸是城市集镇聚集的地区,虽然通过防洪排水工程设施可将防洪、排水标准提高到较高的水平,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且有不少城市集镇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的限制,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标准,因此要考虑建设“不怕淹的城市”。在城市集镇规划时要使供电、供水、通讯网络、对外交通干线和重要地下设施具有一定的抗御洪水的能力,在一般地区暂时淹没时,不对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在当代科技水平和经济力量下,是有可能做到的。

(5)妥善安排防洪减灾的投入问题

篇11

关键词:环境与经济 节能减排 措施 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加快发展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环境与经济的问题,我们实行了节能减排这一有效措施。本文就是讲述了我国的环境与经济的现状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保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社会经济、能源与环境的现状

1.我国现在面临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越来越严重,环境恶化速度加快的问题,我国是能源大国,但同时也是人口大国,人口的增加也加速了能源的消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的消耗加剧。能源消耗的减缩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这就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中形成了恶性循环。

2.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也是制约经济增长的前提

虽然我国的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能源的利用率较小,环境的承载能力衰退,这些都有可能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受环境的制约影响严重,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现有能源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经济的增长势必会加剧能源的消耗率,而能源又是鉴定环境是否被污染的前提,这些矛盾看上去似乎不可调和。

3.环境制约能源发展主要表现在

3.1环境的承载容量的制约。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容量是鉴定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二氧化硫一定要控制在国家的二级标准范围内(100mg/Nm3),才能确保二氧化硫的浓度不违反国家二级标准。

3.2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影响全球气候和气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使得全球变暖,冰山融化,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全球变暖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3.3环境的质量的需求制约能源的发展。环境的质量的好坏是制约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先决条件,能源的使用率也是国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心的重要问题。

3.4节能减排在一些部门的发达城市和发展较快的工业企业中普遍开来,这将带动社会全面进行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根据我国的环境保护做的很到位的城市的考察以及一些数据,我国可以对2020年的环境预测指标做简单的统计,也就是中国未来八年的环境的指标做一个预测。

3.5我国的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好趋势,工业企业功不可没,但是有的工业企业是以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作为代价的,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的消耗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群众对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持有强烈反对的态度,这种环境与经济的现状是不合理的,不加速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能源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只有坚持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进步。

二、节能减排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与表现

1.利用科技的进步,提高节能减排的效用,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国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扶持政策,加强节能减排的科学化管理。

1.1在技能上我们国家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始终本着投入少,方案好,见效快,回报快的原则,贯彻一定要提高综合效果的战略方针,牢牢的围绕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的问题,找出降低能源消耗的突破点,培养节能的意识,避免因为减少能源消耗而引发的经济停滞的片面性改善。

1.2认真贯彻实施政策,精心为节能减排做工作。为了保证节能的效果,工业企业将能源的质量管理和能源消耗的控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机械质量的工作,严格为机械材料把关,不合格的机器设备不能进工业企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对于企业的外包工程,要进行公开透明的招标,要确定好对方的能源消耗的标准,信誉,机械的质量,本着谁承包工程谁要对能源的消耗负责的态度为工业企业招标严格把好质量关,绝不允许不合格的外包工程趁虚而入。

2.促进节能减排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2.1加强工业的节能改革制度。明确节能的改革方向,工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最严重的产业,我国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科学管理能源消耗,坚持经济节能效益好,坚持环境污染下滑趋势,人力资源要站在节能减排的队伍前面,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这个不给能源带来消耗,不给社会环境带来压力的资源,工业经济向着新型的道路迈进。运用高科技实现节能减排措施,从旧的传统作业模式向新的作业模式目标前进,加速技术的改革,提升管理手段,确保节能减排的实现。

2.2鼓励节能减排机械产品的使用。在化工、建筑、发电等能源消耗大的企业推行节能减排的新产品,加大能源消耗大的大型企业对节能减排新产品的重视力度,促进节能减排措施的顺利实施。

2.3社会企业工作中的节能也要做到位,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大力提倡节能减排设施设备的实施,大力宣传能源节约的意义,大力防止能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倡导人们创造节约型社会,提倡节约型文化,要维护节约型社会的形象,努力将社会经济和环境做到协调可持续发展。

2.4企业用水用电也是企业能源浪费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增强企业施工人员的节水意识与节电意识,提倡科学用水电,在水电资源的利用上要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强企业用水用电的治理政策,加强企业员工间的水电能源消耗的监督。

结束语: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利用率,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重视节能减排文化的宣传,重视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重视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重视科学节能减排,都是我们现在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任华玉.徐兴科.孙莉婷.于鹤青. 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发电厂. 文章编号: 1671- 0711 ( 2008) 07- 0020- 03.

篇12

 

以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因素、人口因素、资源因素及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难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1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多向城镇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劳动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项任务究势在必行。?

 

1.2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政府的引导及资金的投入,还有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

 

1.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结构,从整体来看存在着不合理和趋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过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决定农民们种植什么。由于农民对市场经济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确,突显出跟风问题,致使农业产业结构不均衡。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优势,?生产特色、优质的新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2.1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农业人才的储备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农村实用人才,并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积极培育农业技术骨干,引进生产型、经营型人才,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2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只是应用推广阶段。政府要提升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人才服务队伍的培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以往我们不仅以“知识就是生产力”,而且我们现在还要以“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理需求以及防病治虫预警服务,信息技术将无疑会在日后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农民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才可有效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2.4 发挥地区特色,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民选择农作物

 

对农民的作物选择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政府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农民的作物选择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导,鼓励人们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选择农作物。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种植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向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以此方法体现出每个地区的特色。

 

此外,人口与农业资源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对农业贡献量的加大,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保障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协调关系,农业活动是以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保证新的措施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小范围测试后,才可在大范围进行推广。

 

2.5实行多种优惠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对农村要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并积极采取措施,以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多借鉴先进国家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加大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循环的发展过程。组织农民去国外学习,并积极引进可适合在我国开展的农业措施。

 

同时,在农村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级副产品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3结语

 

总之,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更完善的办法与措施。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与完善信息化,并积极倡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切实使农村经济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篇13

金融危机导致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的缓慢增长抑制了投资,推动了全球失业率的攀升,出现了世界贸易的持续滑坡。

2008年9月开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历时一年,它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就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一样,令人永远不会忘记。2008年,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比2002至2007年5%的年均增长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09年更出现0.6%的负增长。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经合发组织成员国倍受打击,GDP增长率从2008年已经处于接近完全停滞状态的0.5%骤降为2009年3.6%的负增长。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从2008年6.1%的平均增长率下滑到2.5%,只有中国和印度鹤立鸡群,分别保持了8.7% 和5.7%的较高增长1。

金融危机导致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和发展中国家的缓慢增长抑制了投资,推动了全球失业率的攀升,出现了世界贸易的持续滑坡。2009年全球FDI的流入比2008年下降了39%,从17,000亿美元下滑至100,000亿美元2。2009年全球失业率为6.6%,达历史最高水平,发达国家、中东欧与独联体、中东、北非国家失业率最高,分别达8.4%,10.3%,9.4%和10.5%3,直至2010年8月,欧元区和美国失业率仍分别高达10%4和9.5%5,成为稳定恢复经济的一大瓶颈 。

经济萧条和失业增加导致需求大减,加之贸易资金的短缺,使世界贸易持续滑坡。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长率为6%,2008年虽为世界贸易量和贸易额绝对值历史顶峰年,但增长率却只有2%。2009年同比骤然出现12.2%的负增长,成为二次大战后降幅最大的一年,并且世界各地区、各国无一幸免。当年,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13.9%、14.8%和24.9%,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和巴西分别下降10.5%、2.9%和10.8%。同期,服务贸易出口也下降了13%6。

二、 应对危机奏效,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各国救助计划的实施终于使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闯过严冬。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数国家步入经济复苏,且迄今保持了持续势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席卷全球,2008年11月20国集团首脑峰会应运而生,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四次聚会,共商拯救世界经济和保持可持续增长大计。动用财政巨资和其他公共费用救助不良资产严重和资不抵债的商业银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据世界贸易组织不完全统计7,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整个危机期间, 世界上有35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分别为其商业金融机构提供了救助措施。美国总投资约11,485亿美元,德国约11,870亿欧元。部分发展中国家虽对本国金融机构也进行了扶持,但数额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时主要在于帮助银行维持正常业务运营,目的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救助措施然不同。同一时期全球有5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总体经济刺激计划8,内容包括政府对企业的低息和贴息贷款、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削减消费税收以及用于扩大产品销售最终推动企业扩产目的的对消费者提供的直接补贴等,欧盟部分成员国甚至推出给所谓符合标准中小企业提供赠款的措施。在这方面,受益最大的是汽车产业,仅次于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和扶持,手段包括注资、信贷、收购股本等直接资金支持,也有以旧换新等曲线救助。美国政府于2008年12月一次就宣布分别给予通用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134亿美元和40亿美元的贷款,后又与2009年6月宣布给通用汽车追加不同形式的贷款320亿美元,把通用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

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各国救助计划的实施终于使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闯过严冬。从2009年第四季度起,世界多数国家步入经济复苏,且迄今保持了持续势头。IMF7月份预测9,今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竟达到年率增长5%的水平。如无重大不利因素出现,2010年全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5%,发达国家增长2.6%,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增长6.8%,其中中国、印度和巴西分别有望达到10.5%、9.4%和7.1%。经济的转暖,带动了需求和世界贸易的回升。今年第一季度,世界货物贸易金额同比增长25%,美国、欧盟和日本出口分别增20%,18%和48%,中国、印度、巴西出口分别增29%,33%和26%10。

三、 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添新忧

世界经济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之际,欧元区成员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蕴育已久的债务风险先后显露影响。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一波渐平,一波又起。2009年下半年,正当世界金融危机及其后果刚刚开始平息,世界经济复苏仍然步履蹒跚之际,欧元区成员国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蕴育已久的债务风险先后显露影响。10月,希腊新政府披露了前任政府长期隐瞒的财政高度依赖国债、信用低下、财政赤字巨大和不可持续的真相,希腊债务危机浮出水面,程度之深令人瞠目结舌11,继迪拜金融危机后,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欧元区16国政府都有债务和财政赤字,且有10个和14个国家分别超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两项指标规定的相当现价GDP60%和3%的极限水平12。欧元区主要商业银行也多交叉持有各国债卷。这些银行在区内外跨境运营,债务和金融体系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和危机极易传播扩撒。债务环境下,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对金融体系监管不利和银行周转资金不足相互作用,产生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导致金融局势动荡,市场失去信心,经济失去竞争力。希腊债务危机正是这一系列反应的典型写照。

针对希腊债务危机和其他成员国潜在的危机风险,并为防止危机蔓延,今年5月以来欧元区和欧盟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筹资7500亿欧元建立了“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并建立了为期三年总金额为1,1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设施”,贷款支持希腊政府解救危机;(二)各国政府着手调整财政政策和结构,强化欧盟业已存在的监督和协调成员国预算政策纪律的“稳定和增长计划”机制,力争2013年前将各国债务和财政赤字控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限定指标以内;(三)对成员国91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补充核心资本金缺口,增强银行抵御两年内一旦出现最坏经济局面和新的债务危机的能力。

对于上述措施,尽管国际舆论褒贬不一,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予了正面评价,且实际效果是为市场增添了信心,世界主要股市也都曾因此出现过回升。今年第一和第二季度,欧元区GDP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0.6%和1.7%13。欧元区16国上半年的区外出、进口货物贸易额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8%,区内贸易增长12%14;美国出、进口同比分别增长22.2%和26.7%15;中国同比分别增35.2%和52.7%16。可见,总体经济规模较小的五国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没有新的突发不利因素导致现有趋势逆转,世界经济增长尽管依然乏力,仍会继续复苏和增长。

但是,在欧元区债务危机得到控制的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当密切注视和警惕欧盟非欧元区成员英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美国和日本蕴藏的债务风险17。就这些国家的中期经济政策而言,继续并加速调整财政政策,增收节支削减赤字,改革和健全金融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和增加就业是十分重要的,必须防止新的严重债务危机的爆发,防止世界经济因此二次探谷。人们希望,经过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努力,全年经济增长能够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月的预测水平,世界贸易也能保持较快的回升。

四、 全面评估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致力加强多边贸易体制

应对金融危机的许多具体救助和扶持措施是双刃剑,它们对现在进行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和多边贸易体制未来走向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一些措施已经侵蚀了现行贸易体制的原则和规则。

为治理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制定和实施妥善的救助方案或者刺激经济计划,无疑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是,当国际社会欣喜已经实施的方案和计划为世界经济摆脱危机所做出贡献的时候,不能不认真反思和评估一下它们可能对多边贸易体制演变带来的冲击,以便趋利避害,使有利于世界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各个要素得到平衡处理。这些方案和计划包含的许多具体救助和扶持措施是双刃剑,它们对现在进行的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和多边贸易体制未来走向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另外一些措施已经侵蚀了现行贸易体制的原则和规则。

在金融救助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救助措施中,既有资产或信贷担保,政府参股,国家收购,更有对于金融机构的直接注资,有的措施纯系财政免费,是对本国金融机构从事服务贸易百分之百和裸的补贴行为。鉴于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现有规定并不完善,这些措施虽然并不违反现有协定,但在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台上,它们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足够能力使用财政和公共资金救助和扶持本国金融机构的国家构成不公平竞争,同时使得正在进行的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补贴谈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至于总体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对企业的低息和贴息贷款、信贷担保、出口信贷和保险、减免消费税收甚至向企业直接提供赠款等措施,有的已经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补贴和反补贴协定》的有关规定,只是在金融危机特殊情况下或是法不责众,或是世界贸易组织尚未及时审议定夺。其他有些措施存在《补贴和反补贴协定》禁止性补贴之嫌,有的已经被提上多哈回合加强补贴纪律的谈判日程。事实证明,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不少措施,使得多哈回合加强补贴纪律的谈判更加错综复杂和困难。

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诸种措施已经和可能产生对多边贸易体制的侵蚀与潜在影响,世界贸易组织部分发展中成员早已于2009年第四季度提出书面动议要求该组织予以审评。迄今,关于金融救助方面的措施已经得到初步审议,基本限于对金融服务贸易公平竞争的粗浅评说。欧洲夏季假期过后,世界贸易组织将于9月安排队经济刺激计划措施的审评,希望世贸组织成员能借此为客观和全面评估金融危机的救济措施和致力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做出应有贡献。

五、 阻止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级,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金融危机期间,约有60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方式从提高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实施进口许可、引入或减少进口配额、鼓励政府采购购买国货、恢复或增加出口补贴到启动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

两年来,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应对措施对于贸易的负面影响,20国集团首脑峰会一再承诺和呼吁各国不提高或设立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 然而,包括20国集团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增加和贸易救济措施增加使其贸易政策朝着限制和扭曲方向下滑”,尽管“各国无大面积采取限制和报复行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泛滥的明显标志”18。金融危机期间,约有60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新的贸易限制措施19,方式从提高部分产品进口关税、实施进口许可、引入或减少进口配额、鼓励政府采购购买国货、恢复或增加出口补贴到启动出口限制等等,明目繁多,不一而足。在这些国家中,阿根廷、印度、土耳其、越南和俄罗斯等国名列前茅,欧盟和美国恢复对奶制品出口补贴影响恶劣。

至于以卫生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等所谓合法形式设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传统的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就更加广泛和频繁。危机期间,前者数字达数百乃至上千之计,后者总数也均远远超出危机以前同期水平。在所有国家中,三类救济措施的使用,印度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方面独占鳌头,美国在反补贴调查中名居榜首20。至2010年上半年,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连续4年居反倾销调查受害国榜首。进入2010年,伴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世贸组织成员贸易救济措施呈下降趋势,但各国采取的卫生检验检疫和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总数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的势头既不稳定,也不强劲。各国靠财政刺激经济增长的现有方案虽然有的仍在继续,但也已接近尽头。制定新的刺激方案,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对于多数国家来说,难以被国会通过,对所有国家来说也均不可持续。部分国家财政拮据,债台高筑,赤字巨大,资金短缺,失业率居高不下,有的国家甚至尚未完全摆脱或者随时面临债务危机的威胁,也会增加来自国内各个方面保护主义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特别是以20国集团为代表的世界大国,应该恪守各自所做承诺,采取妥善政策方针和正当途径,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促进就业,顶住保护主义压力,防止实施违背多边贸易体制原则和规则以及以多种方式掩饰的贸易限制措施,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健康恢复与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见解,不代表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处的观点。)

注释:

①以上数据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7日《世界经济展望更新》;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7月2日公布中国2009年GDP修订增长率为9.1%.

②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0年1月19日《全球投资趋势监测》第二期.

③国际劳工组织2010年1月《全球就业趋势》.

④欧盟统计局2010年《协调失业率月度数据》.

⑤美国劳动部劳动统计局2010年8月6日《经济新闻公报》.

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3月26日《新闻公报》第598号.

⑦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2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年度报告.

⑧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2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年度报告.

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7月7日《世界经济展望更新》.

澜缑骋鬃橹010年6月2日《新闻公报》第604号.

访送臣凭010年4月22日《新闻公报》(第55/2010号)显示,2009年,希腊债务和财政赤字金额分别达现价GDP的115.1%和13.6%.

访送臣凭010年4月22日《新闻公报》(第55/2010号).

访送臣凭010年8月13日《新闻公报》第120/2010号.

访送臣凭010年8月13日《新闻公报》第119/2010号显示2010年1-6月欧元区16国区外出、进口贸易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18%,区内贸易增长12%,欧盟27国的增长率更高,分别为20%,19%和14%.

拦臣凭志梅治鼍010年8月11日《新闻公报》.

泄涛癫010年7月20日例行新闻会.

驶醣一鹱橹010年4月《世界经济展望》显示,2009年英国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已分别达相当GDP的68.1%和11.5%1,美国两项指标分别为87%和13.6%,日本达217.2%和9.9%.

澜缑骋鬃橹芨墒009年3月26日、7月1日、11月18日和2010年6月16日关于贸易环境问题的报告.

澜缑骋鬃橹芨墒009年11月18日《国际贸易环境发展回顾》.

篇14

煤矿行业可持续化发展将会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效益高效模式增长同时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整体提升我国煤矿事业高效性的进行。一般对于煤矿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常见措施为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几个方面来分析。如下对这些战略措施进行简要分析说明:

1、煤炭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优化矿区产业产品结构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向煤炭深加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发展多种经营方向转变。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多元持股和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煤一电、煤一化工、煤一焦、煤一建材等高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实行多元化经营并逐步延伸产业链。这是实行渐进替代型多元化发展模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保持矿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战略池是矿区经济由产业经营走上资产经营轨道从煤炭行业向非煤行业渗透发展的有效途径。

(2)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管理水平。煤炭企业应当以自己的优势或可能拥有的优势去打开相应的最有利于优势的发展最能实现企业盈利目标的那部分市场。为此要建立灵活、高效的企业营销组织造就一支懂专业技术、懂经营核算、懂法律法规、通营销技巧的队伍选择安全、畅通、快捷的营销渠道和制定灵活有效的营销政策。要加强对市场和营销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和处理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动态胶少决策风险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煤炭行业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胧化人口结构。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注巴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起来制订一个合理增长、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综合人口方案并认真贯彻实施。

(2)以科技创新推动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加强煤矿才开技术的提升能够有效地保障整体行业发展的现代化、可持续化。传统煤矿开采技术中存在严重不足。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还不利于煤矿资源开采效率。因而目前加强科技技术的创新真正以自主创新技术实现煤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煤矿行业向上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3、煤炭行业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改进放顶煤综采工艺提高综采工作面煤炭采出率。放顶煤综采开采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工作面采出率低。这是放顶煤综采的特征所决定的。合理优化综放工作面几何尺寸减少初末采、端头损失率。改进装备条件和工艺方式解决端头支架、排头支架的放煤问题减少工作面端头顶煤损失。

(2)废弃物资源化。矿区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中相当一部分可作为资源经过加工处理变成有用产品。如矿区开采过程中遗弃的废物主要有砰石、废气和废水力求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加工生产为有用产品。

4、煤炭行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煤矿开采中会造成不小的环境污染产生相应的污染废气,同时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剩余的废物长期堆放极易容易引起安全事故。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我国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化、健康发展通过加强清洁技术以及净煤技术的创新应用对煤矿开采全过程实现洁净化处理施工。严格按照公测很难过要求对每个环节都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

(2)扩宽环保筹资渠道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经济实力。建立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专项基金加土地复垦基金等。争取国家对环保产业、废弃物资源化及生态政治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及生态整治工程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工程资金问题。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