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4:38: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媒体传播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简而言之,以手机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即为手机媒体。手机媒体需要以手机作为信息以及接受的终端,其平台就是手机上网,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各种以音频、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传播移动传播媒介。手机媒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广义的手机媒体涉及到以往的手机短信、手机广播以及手机报纸,同时也包括了手机新闻客户端、手机视频、手机新闻网页以及社交媒体等各种形式。在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当今时代,手機其实就是一台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电脑,同时也是网络媒体的延伸。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4G等新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手机娱乐游戏、新闻传播、信息服务以及移动虚拟社区等各种附加功能会逐渐增加。可以通过手机阅读书籍、收看电视等,手机就是一张隐形大网,能将众媒体进行整合。
2手机媒体的特点
1)手机媒体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和即时传播性。手机在当下是非常普及的生活日用品,甚至有“影子媒体”之称,形容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机不离身。另外,手机也能将时间以及空间限制打破,极大缩短新闻的“时间差”,打破新闻“时空性”,新闻媒体报道更快、更新的新目标正在实现。
2)手机媒体的个性化传播和接受模式。因为终端存在固有接收方式的限制,传统媒体要完全实现个性化定制,尚且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手机媒体就能实现传播分众模式。在大数据基础之上,手机媒体能对用户以及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分类,使受众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知道,或者喜欢知道的媒体信息。
3)手机媒体的多形式化。手机媒体能将文字、音频、图片、网页、视频、影像、实时语音以及电子邮件等功能进行整合,使之呈现功能一体化,充分满足受众的各种功能,在手机媒体中能将同一种内容整合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此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3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
1)手机媒体传播格局的创新。新旧媒体在内容、形式上的融合进程,因为手机媒体的出现而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手机等新兴媒体在不断的壮大;同时,传统媒体也对新兴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和整合,使之为己所用,加快了媒介融合进程。
2)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的创新。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加,大众传播成为手机媒体的一大功能。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被手机媒体融合为一体,也渗透着自我传播。手机媒体既能实现先行方式传播,还能实现非线性方式的点播以及下载,从而使异时性传播和实时性传播实现共存,受众既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了解当前的新闻,又能了解过去的新闻。在手机媒体的传播和接收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自主性以及选择性在不断的加强,人们可以进行信息的自由选择、发送,能实现信息的及时互动性。受众能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新闻、电影以及电视等各种多媒体节目信息的在线收看,还能将其与朋友分享,完成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全面对接。与互联网连接的手机其互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增强,因为其本身就较为注重互动性,能够实现新闻信息传播以及受众的反馈。比如,人民日报在自己的微博上一条消息,关注人民日报的微博用户就能接收到消息,没有关注人民日报的用户也能对其进行检索,而且还能对微博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一来,就使用户以及媒体的供给者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极大的增强。
3)手机媒体新闻内容的创新。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用品,新闻产品形态以及内容因为UGC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传统媒体报纸也能通过手机报进行简要报纸图文内容的发送,也能将音视频内容在手机网站上进行展示,还能将所要推送的内容通过手机App客户端进行。另外,手机广播也增加了和受众沟通的渠道,能随时通过手机广播App客户端进行广播信号的接受,还能任意收听各种网络广播电台节目,同时也可以进行广播微信公众号的关注。而手机电视的创新和发展,其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缺点也得到了改进,能对电视直播进行随时随地的收看。传统媒体已经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形式以及传媒界原有的界限,各种传播媒介的在不断实现深度融合,当前的媒体进行全媒体运营中心的建立,也注重各方面资源的调度,受众也能在全新闻形态产品的展现下,得到更为全面的感官体验。手机网络也经历了2G、3G,到现在的4G,新闻信息的接收也因为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的发展越来越便捷,不断出现“自媒体”“全媒体”等信息传播渠道。用户自制以及专业新闻生产共同承担起了监视环境的社会责任。
4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发展前景
手机媒体是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快捷、最方便、最具有普及行的媒体平台,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手机各项功能的多样化和科技化,手机的“媒体”地位也逐渐得以体现。现如今手机微博、手机博客、手机支付、手机视频以及各种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App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舒适,手机媒体俨然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手机媒体在社会新闻的传播中往往能够抢先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中手机媒体必将成为新闻传播的首选媒介,尤其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方面,这种需要第一时间让大众了解的新闻方面,手机媒体将更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技术也向着更加智能化、个人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4G大战的硝烟未散,5G争夺的号角,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奏响。无线技术的更迭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快”,那么未来的5G依然还是简单的、速度上的惯性升级吗?ITU(国际电信联盟)给出的答案是:5G,不再单纯地强调峰值速率,除此之外最少会带来如下八个方面的改变:峰值速率达到20Gbit/s;终端用户获得的有效速率在100Mbit/s~1000Mbit/s;时延缩短至最少1ms;移动性可支持最高500km/h;连接密度最高可支持100万链接/平方千米(面向广连接场景);能源效率节省100倍;频谱效率提升5~15倍。5G时代的到来,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在新闻传播体验上画面感觉更清晰,接受信息更迅速及时,获取方式更自由等等。在通信领域流行一句话,1G、2G解决了人与人的连接,3G、4G完成了人与物的连接。而对于5G,业内人士和专家已经对万物皆可联的生活场景达成了基本共识。正如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的描述是:未来5G将像我们的神经系统一样,将为链接万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网路,是突破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而以手机作为载体的手机媒体也将随之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5总结
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受众与大众传媒接触的要求降低,受众在多媒体信息多渠道传播下,有更多的自我选择,能对新闻传媒信息进行大量的接受。新闻媒介内部,手机媒体需要和通讯公司相互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两者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但是两者在利益分配和理念融合等方面的还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对手机媒体的长远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在当前这样一个新媒体不断出现的时代,受众群体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媒体应该提升自身素养,对自身的新媒体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利用新媒体不断获取信息,以此创造一个有利于新媒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樊畅.手机新媒体在新闻传播学上的创新意义及发展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16(13):16.
[2]赵婷婷.手机媒体在创新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5(8):89-90.
[3]张洁.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创新研究——以小米手机营销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魏艳.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媒体[J].青年记者,2014(14):65-66.
[5]鲁帆.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媒体发展的几条路径[J].中国记者,2014(3):76-77.
[6]蒋佶成.论我国手机媒体的拓展性发展思路——“四屏一云”打造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J].新闻界,2014(8):50-54.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有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的一种媒介体。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所具备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这种“全民DIY”式的信息与思想的传播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彻底颠覆,使新媒体内容传播模式呈现多根网状,原创性日益增强,从而构成了自身的一种传播艺术。
由于实现了个人成为传播主体的大众梦想,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所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广度、对各类问题所讨论的深度以及传播形式的多样性都是空前的,而且已经涉及和全面展现了人类现有的所有文化形态,并针对不同个体实施个性化的精确传播。这种个性化的范围完全可以缩小到单个个体,使得“个人化精准传受”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分众时代新媒体的代名词。
二、新媒体传播艺术的形态特征
新媒体它的传播方式是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一种新艺术形态,其中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新媒体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样一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会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所以新媒体的传播艺术内涵,同样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促成了人类个体在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会产生极大的改变。根据这样的传播特点,我们可以大致综合为三个方面。
(一)信息的接受者潜在熟练更庞大,身份多样、自由度较高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改变了民众阅读习惯,让人类真正走进信息交互世界的互联网。民众可以通过数字化模式广泛且深入参与过程的媒体艺术形式。
(二)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更丰富快捷
这其中表现为技术性更高,边界开放,存储容量大,读取方便。这主要表现为多媒体并置、多感官综合的一种体验。在计算机、云存储影音媒介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艺术让大众在虚拟场景中将视觉、声音、触感一并体验。从这一方面来讲它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介带给民众的单一视觉体验。这种多感官的综合体验特点,是传统的传播艺术形态无法达到的。
(三)结构层次多元化、交叉互动性强
新媒体可以凭借有线或无线网络的云技术,将文、图、音、视频分割或合并进行通讯传播,因此具有层次多样、开放性高的特点。这就使得接受者,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后续传播者。这就好比民众共同参与的一个“游戏”,每个人之间都产生了互动,通过接受某一个所传播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会,然后继续的传播下去,从而转化为新的内容创作者。这是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这种传播结构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国别和空间以及时间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科技与传播艺术的融合。
三、新媒体传播艺术的发展及意义
当前随着科技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首先搭建成了一个公共平台。这种平台如今基本形成的框架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人信息公开展示;第二是共享与分享;第三是为社交空间的搭建。这三个方面的构成使得新媒体传播越来越趋于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这写对于新媒体传播媒介机构具有新的促进意义。
(一)传播模式追求多元化
首先是“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这主要体现在节目制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和管理理念方面。将来融合型的新媒体将会是自动化、移动化、高度人性化,高科技加传媒终端广告形式。追逐经济利益的根本动力下,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将成为未来传播市场的关键所在。其次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作为新媒体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传媒专业日趋受到社会的重视也反映了传播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新媒体革命推动的不仅是传媒产业的突飞猛进,更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发展。
(二)丰富了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的创作以及教育方式
上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于是,艺术家开始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结合起来。这就促成了录像装置的成熟。从80年代开始,录像艺术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到了今天媒体艺术已经不只是影象艺术表现。而是包含很多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北京世纪坛举办的第二届新媒体艺术展上,遥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机器人艺术、软件艺术、毫微艺术、游戏艺术……等大量的新鲜名词层处不穷。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艺术必然会冲击到我们的思考与行为方式,改变人类的生活,它会引领一场新的信息革命。
一、新媒体艺术的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
我们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把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等科技手段使其与人产生交互。从而更集中、更高效、更节能的传播信息,达到广告效应。
这里关键在于“有机结合”和“交互”。显而易见这两点也是新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上最重要的功能体现。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报纸、杂志、广播等媒介被工程师和艺术家利用科技和艺术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这使信息更加生动;并且通过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和其他的科技手段使其能够与受众产生交互,人们可以有选择有目的的接受信息,这使信息传递更集中更有效,不仅节约了信息传递成本更增加了效率。
二、新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一、新媒体艺术是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的集合
人类感知客观世界视觉信息占70%,听觉占20%。其他感觉器官占1O%。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以视觉途径来实现,从最早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有声电影的上映,人类传递信息的途径大多数只局限于单一的感官系统。有声电影的问世具有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多种手段传递信息,并且艺术家的参与使其更生动更引人入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把其他感官信息加入进来。例如大连老虎滩四维影院具有世界先进的环幕四维影视技术,采用六部大型放映机同步放映环幕立体影像。根据影片情节在放映过程中辅以震动、坠落、拍打、喷水、造风、烟雾、泡泡、闪电等特技特效。呈现完美的四维影视效果。这是人类结合信息传播手段的典型案例。但是现在这种媒体形式造价昂贵,还只停留在单一的表现阶段并没有应用到真正的信息传播领域中来。
第二、新媒体艺术是人机交互的艺术
计算机技术的问世使人类必须创造出一种能够与机器对话的语言,人机交互的概念应云而生。MAC视窗系统的问世使计算机的使用者不再只限制于专业人员,并充分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最便捷,最高效的专业工具。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通过键盘鼠标的交互方式,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有待于开发和实现。触摸屏幕的问世给人机交互提供了更方便的手段。现在已经被应用于各种信息展示和交换平台上。
交互的实现使信息传播更生动更高效,主要体现在:
(一)生动性。交互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具有实时性和节奏感。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和信息平台对话,从而使观众更有兴趣、更主动的接受信息。
不具有互动功能的信息平台是以往最广泛的途径,人们早已厌烦了这种传统的信息接受方式。电视广告、灯箱广告、报纸广告、广播……等大量单一简单的垃圾信息被堆砌在人们周围造成视觉和听觉上的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二)针对性。通过交互功能人们能够有针对性的接受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群,者可以有目的地传达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从各种途径接受各种各样不需要的信息。者没有目的的投掷信息。在新媒体艺术广泛应用中,受众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向特定人群信息。这使信息的更准确更高效、使信息传递更集约化。
网站、多媒体光盘是现在互动技术的现实体现。人们通过互连网上的搜索引擎有目的的检索信息,信息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向特定人群传达信息。比如说现在的多语言版门户网站,不同国家的观众可以选择进入自己习惯的语言环境浏览机场的班次查询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的对话快速的检索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者不再简单的堆砌信息而是把它集中在可以通过触摸屏幕进行人机交互的信息平台上。这些都是交互功能在信息传递上的简单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是现今比较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大连海维多媒体中心开发的volvo-XC90展示平台,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通过互连网,观众可以方便的对汽车观察角度进行调整。改变汽车颜色,打开车门观看内室,足不出户了解产品性能。这样的方式节省了信息检索者的时间,同时也大量的节约了信息者的成本。
(三)可延伸性。通过对传统表现方式的融合和互动功能的体现,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好的媒材和更生动的艺术形式来展示信息。
未来的媒体艺术不仅仅停留在个人计算机上,而是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平台当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机交互功能的进一步改善,多媒体艺术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艺术的特点
新媒体艺术是以高新科技为依托的。艺术与技术始终是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形式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艺术家利用科技为载体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实验性的艺术作品不断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艺术实践中又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要求,从而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新媒体 APP 手机应用
一、 移动互联网将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最主要的载体
随着移动终端的高速迭代与发展,诸如苹果、三星、联想等国内外移动终端厂商在2012年都推出了各自的旗舰级终端,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到3.6亿,增速为80.0%,智能手机在这一年得到了进一步普及。特别是受到低端Android智能机的推动,智能手机保有量大幅增长,这意味着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取得了非常快的增长,智能手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艾瑞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取代将进一步持续,但增速将逐渐趋缓,智能手机保有量在2016年将超过7亿。
二、 移动互联网媒体传播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不论在硬件与软件上都已具备了发展的基础条件,相对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也将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在2013年必将成为媒体战争的新战场。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不仅仅“新”在技术方面,更是在形式上有着巨大的创新。
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融合性,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能体现在渠道上。每一个智能手机用户通过他们的移动终端所接收到的消息不仅仅局限于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短信平台所推送的文字,更可以接收诸如MMS(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的图片、声音等类型的消息。可见,文字、图像、声音等等多媒体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这种内容上的融合在移动互联网上体现尤为突出。从传播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来实时查询互联网信息,更可以移动客户端产品——诸如微信一类的通讯产品来实现文字信息、语音信息、图片信息的传递,甚至实现实时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功能。而通过移动互联网播放音频、视频更是被移动终端用户所广泛利用。
WEB2.0、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的同时,更是将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与传播范围进行了进一步扩展。遥想传统媒体在进行媒体信息时大多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信息的收集,再到整理、审核、排期等等,在传统媒体中进行信息的传播需要进过层层路径,才可以将信息到公众面前。而移动互联网则大大节省了信息的流程,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时信息到互联网上,不受时间限制,更能将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避免了传统媒体传播范围有限的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信息渗入方式,相较传统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内容更加容易被信息受众方所接收与吸收。传统的“点对面”信息传播,通常都是由信息者通过媒体将广泛的、不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散步到特定的媒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收信息,很难与信息者进行互动。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受众在接收到信息时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实现与信息者的互动,更可以对受众的地位得到相对的提升。
三、 典型移动互联网产品分析
移动应用客户端——APP,作为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移动终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现今已经存在于每一个用户的手机中、平板电脑中。APP的应用场景与功能覆盖更是遍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款移动应用客户端,并简要分析他们作为媒体传播方面的价值。
新浪微博
之前已经提到了这款互联网产品,注册用户数已超过3亿,相比大家都是这3亿中的一份子故此不再做更多的产品功能介绍。在提到新浪微博的时候不能不提到twitter这款产品,新浪微博的成长要多多感谢这款鼻祖级产品的 引导。我们不能不承认新浪微博与twitter一样,都是以社会化媒体开始起步的,但新浪微博显然不想将自己局限在媒体领域,不论是个人相册、聊天功能,还是后来V5版本推出的内容定向以及对个人页面的加强,都是新浪微博决心向社交媒体过度的表现。而作为社会化媒体,新浪微博早起请来众多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大号”加入其中增加用户黏稠度与信息的可信度,以及后来,众多商业化团体在新浪微博中建站加“V”,更是对“微博营销”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延伸。而与此同时,新浪微博的媒体化功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V”认证的规范化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微博信息可靠性的降低,从而大大削弱了用户对于微博内容的信任。另一方面,用户行为缺乏强关系的时常关注,对于推送来的诸多内容并不能够有针对性的被用户所吸收。因此,就媒体而言,微博并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载体。
微信
用户数已突破3亿。同样是3亿,在我看来微信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新浪微博。在这里我们不调侃微信是怎么撇开手机QQ逆流而上的,也不探讨与小米米聊对抗中如何胜出的。我们要看的是,这移动客户端的3亿用户是如何成就起来的。不否认微信的兴起依托于QQ的强大用户群,但后来微信产品功能迭代与产品方向的把握确实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收集到移动互联网产品教科书中。在近几次产品迭代的新功能里,我们不难看出,微信对与商业化媒体的试水。微信开放了API接口供其他应用开发者调用,也就意味着微信将自家功能开放的同时,更是将其他类型产品积极引入到微信中来,为3亿用户提供能多更广放的内容。众多商家更是在微信中创建公众账号,实时向用户推送最新的商家信息与优惠消息,并能以“一对一”的方式实现与顾客的交流,更直接的了解用户需求。就这一点来看,微信要远远甩开新浪微博的用户体验,使媒体传播更具针对性,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啪啪
商家不论是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上,都试图将最新的商家信息推给他的用户,用户只有关注了这个商家的微博,或者这个商家的微信账号才会有相应的信息推送过来。但是,当用户与商家账号互动时,仍然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而所谓的互动,更多的则体现在了用户维权的方面。用户在向商家主动“所要”其真正的用户需求的时候,收到的回复往往不能切中用户的需求。反观我微博上关注的大号和微信里的那些商家,貌似也已经很久没有去认真查看他们发来的消息了。
那么,啪啪呢?啪啪做的只是个社区。在啪啪上做推广本身就对商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洪荒,比如李开复。他们利用啪啪来宣传的东西多是话剧,商业会议,产品推广等等,再利用个人明星效应的同时,将自己的声音第一时间传达给他们的粉丝。这要比对面连着个机器人有人情味的多吧。回想前段时间的3B大战,雷军和周鸿祎微博大战,如果将战场移至啪啪,围观的人群会不会更多?所产生的商业效果会不会更好?啪啪所带来的商机值得我们期待。
【关键词】国际传播;新媒体;转型
随着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和传播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国际传播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日益提高,与之相应的一个内生需求即国家形象的全面提升。我们说到国家形象包含两部分塑造,一个是“内塑”,即国民对这一形象的认同;另一个是“外塑”,即对对象国传播本国形象。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对外传播或者是国际传播。之所以谈到新媒体之于当下国家形象意义重大,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新媒体改变了目前的国际传播格局。国际传播生态与秩序由于新媒体的加入从而产生了重构。
面对这样的局面,全世界重要媒体纷纷开办网站,加速新媒体转型。2009年至今,有16家美国报纸从印刷纸版发行转向仅仅出版新媒体版,其中包括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以及在西方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英国卫报也确立了以网络为核心的媒体发展战略,其网站被评为全球最佳报纸网站。国际传播的进化史也是一场传统媒体新媒体转型的革命史。
一、“三点多面”的CNN国际传播网络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国际传播网络是“三点多面”的立体架构。具体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线上互动、电视网播出以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三点多面”的方式全面铺设传播网。二是实施科技先导战略,积极与新媒体及新技术结合,占领新媒体制高点。三是实施跨平台销售,实现盈利的可持续发展。?譹?訛
“三点多面”的架构提升国际传播到达率:1995年,CNN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旗下包括新闻网、财经网、体育网等10余个子站点。CNN.com每月有3800万独立访问者,17亿的页面访问量,以及1亿视频浏览量。CNN通过媒体融合,形成“线上互动”,“电视网播出”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三点多面”的国际传播网络。
“共时性”优势提升国际传播的速度 :在与互联网的连接方面,CNN比较有优势,其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报道与互联网的共时性是一致的,这有利于实现二者的双赢。从某种程度上,CNN网站是其进行媒体融合的平台和试验场:CNN网站上既有视频、音频广播等传统媒体形式;也容纳了桌面新闻、播客、互动新闻等新媒体形式。线下服务包括旅行信息服务、Twitter、手机业务等。此外,CNN还利用播客、CNN iReport等新媒体技术一一填补新闻传播受众的盲点,藉此打尽“漏网之鱼”,以增加自己的国际传播力。
CNN Mobile——移动中的国际传播:与移动设备的融合是CNN媒介融合的重要措施。早在1992年2月CNN就建立了专门通过移动设备向世界各地提供新闻及信息服务的“CNN Mobile”。CNN在各个区域设置了面向互联网及移动电话网的信息点,实现了国际传播传送手段的多样化。CNN与三星、LG、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合作,在部分手机机型中内置了“一键进入”的CNN Mobile频道。其在24个国家提供服务的CNN Mobile的客户已经超过9000万人。
CNN iReport:发动全球民众的国际传播:CNN在2006年开辟了一种独立报道服务——iReport,即向全球民众征集突发事件的照片或影像。iReport已经成为CNN的一个重要频道,它至今已刊出18万件的影像和照片资料,其中约有一成左右被CNN新闻采用,放到CNN网站上。
二、“融媒体”“数据库”“动漫”构建日本NHK国际传播网络
NHK(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唯一一家公共电视机构,成立快90年了。它一直是世界知名的国际传媒,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有着重要地位。
1.融媒体进行式
技术支持融合:新媒体时代,NHK在建构自己的国际传播网络方面,首先利用“技术第一”的优势,日本是全球第一个开通3G商用服务的国家,3G使NHK能够较早地实现“台网融通”“新旧融合”,从而为其原有的传统电视开辟了一个多元化的传播新渠道。NHK每年将支出总额的26%作为新技术开发以及新节目研发的费用。强大的技术支撑使得其在国际传播上享有地位,比如其研制的高清电视以及数字多媒体电视不但创新了电视的终端设备,更重要的是革新了“传——受”关系,并影响了国际传播的布局与版图。此外,其4G网络以及WiFi近年来在日本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技术优势”为日本“融媒体”诞生提供了坚实基础。NHK目前拥有数字高清电视频道、卫星广播频道、数字卫星广播频道等多个融合的传播通路。
内容促进融合:这种融合,除了指技术上的融合,还指NHK内容上的新与旧的融合、打通。2006至2008年被NHK称为“用户自有服务”的网络时代,网民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来选择丰富的广播电视节目,他们可以在线订购自己喜欢的节目,并可以进行自由分享。此外,自从2007年底日本的《广播法》修改后允许互联网上播放旧有的电视节目,2008年底NHK在网站上推出“NHK点播”服务大受欢迎。将新近一周的部分电视节目和以往的经典节目以及大量的电视剧集放在网站上供网民无偿收看。?譺?訛这样一种新渠道、旧内容的“转化”方式增强了观众与NHK的互动,有助于NHK实现新媒体转型,同时将这种新媒体的传播力通过社区网络等方式实现国际辐射。
2.数据库模式
NHK在当下的国际交流格局中还担负着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NHK的对外广播平台即“NHK环球广播网”是其国际传播的主要通道,由三种广播电视服务,即“NHK环球广播网TV”、“NHK环球广播网收费电视频道”、“NHK环球广播网日本国际广播电台”组成。NHK除了这种多通路的国际传播架构外,新媒体时代中的国际传播还非常注重对已有新闻材料的保护、开掘与再利用,通过数据库形式将数字图像、声音文字分门别类地存储好,并通过检索、搜索等多种手段实现这些数据的再利用。
3.动漫提升日本国际传播力
日本是一个靠创意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力的国家,出品了很多动漫名作,比如机器猫、小丸子、Kitty猫等等。这些日本动漫的经典代表成为许多国家年轻人对日本的最初印象。可以说动漫是日本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产品与窗口,对日本国家形象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日益成为政府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NHK也播放了大量的这种日本本土自制的动漫等创意产品。NHK将这些突出日本团队精神、自强进取等创意的产品通过自己的数字广播系统、卫星广播系统以及新媒体传播系统向全球传播,在国际上为日本塑造国家形象,并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主网+支网”平台的纽约时报国际传播网络
美国报业协会公布,2011年报纸广告收入大约在38亿美元,比起2005年79亿美元下降了46.7%。纽约时报董事长小索尔兹伯格对纸媒也不再乐观,而是改打“新媒体”,主推网络版报纸订阅业务。他甚至打算“未来将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纽约时报最新统计支持了他的这一决策,其纸版的印刷发行量不到100万份,而网络读者数量突破2200万人。如果说,过去纸质的纽约时报在国际传播阵营中地位显著,而今要再保持这一地位,必须改头换面,舍“旧”迎“新”。
1.主网平台的收费模式:1996年1月,纽约时报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报纸网站,提供纽约时报在线阅读。尼尔森互联网研究报告显示,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全美访问量第一,2005年10月份的访问数量为1140万。创办的第一年就已开始盈利。1999年纽约时报公司整合其网络方面业务,成立了独立核算的“数字纽约时报”部门,负责纽约时报网站和波士顿环球网在内的40多个网站的数字业务,并设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供读者查阅。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网络版,拥有独立管理层和采编队伍,可以按照网络新闻自身的规律运营。2005年,纽约时报网站首推“数字付费模式”,推出“时报精选”栏目,其内容主要是一些著名的专栏作者撰写的社论和意见,订阅者每年需要支付49.95美元。这个栏目一年得到了22.7万个订阅者,为纽约时报带来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收入。后来因为收费使得网站流量骤减停止了收费。但 2011年3月,纽约时报再次发起了网站付费模式,用户每个月可以免费阅读20篇文章,此后就得为自己的电子阅读买单了。
2.支网平台的多重架构:应该说纽约时报为了保持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在转身新媒体时,一方面通过主网平台即纽约时报网站将自己优秀内容以新的介质形式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它还非常注重“支网平台”的建设,它在“移动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上都有所扩展:
移动平台:到2010年“移动平台”已有8500万用户。纽约时报的TimeReader在Amazon Kindle店成为销量第一的报纸。此后它又陆续增加iPhone、iPad、Android版。这是纽约时报从终端着手拓展其内容营利能力的一种成功策略。纽约时报 “移动平台”上先后开发出了基于iPhone和iTouch平台、PalmPre、Blackberry等多平台的媒体应用与平台应用。它还完成了在电子阅读器领域内的全面布局,分别和亚马逊公司旗下的数字阅读器Kindle、索尼公司的E-reader以及Barnes & Noble的Nook实现了全面合作。
“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是支网平台的另一个重要组成。纽约时报在Facebook上的粉丝数量增长很快。他们还专门开发了基于Twitter这一社交媒体平台的针对性应用。
四、“阅读器+受众驱动”的华盛顿邮报国际传播网络
华盛顿邮报是一个注重自我研发的媒体机构,因为此前它一直在国际传播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际传播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但这种影响力随着新媒体的挑战及纸媒的衰落而有所降低。
1.社交阅读器:移动与社交联合
华盛顿邮报是最早进行报网互动实验的,它非常注重自我研发,在2009年就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室——华邮实验室,并推出基于Facebook的大受欢迎的社交阅读器——Social Reader,用户可以通过这一阅读器阅读报纸,根据朋友的喜好和分享推荐文章。社交阅读器深受年轻人欢迎,拥有1000多万注册用户,其中近2/3都是活跃用户。而这些用户大部分是抛弃报纸的年轻消费者:超过80%的用户在35岁以下,这也使得它能够引导用户成为新一代华盛顿邮报的读者。对于提升在年轻人中的国际传播力大有帮助。Facebook在全球有10亿用户,这些用户是“全球化”的,普及这样的“社交阅读器”可以轻松地跨国界进行国际传播,保持并扩大母报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2.受众驱动模式:传播即对话
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受众即是传播的客体,又是传播的主体。在很多国际传播事件中,受众成为重要的“参与报道”的力量,即传播的主体。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利用好UGC(即普通民众提供内容)是受众驱动模式的核心所在。手机与微博,人人皆有,这些利用“手机+微博”相结合的方式对外新闻的平民记者们不再被看作是传统媒体的敌人,而被当作传统媒体的朋友,是国际传播力量的一分子。他们更早地出现在现场,是现场信息的提供者,他们的照片和言语能够丰富专业新闻机构的新闻报道,拓展国际传播的深度、广度以及卷入度。比如日本海啸爆发时,很多仙台居民边撤离边用手机拍下的视频,就被很多国家的新闻机构广泛采用,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一个新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不再有受众,有的只是用户,受众驱动模式就是超越传统的“传—受”分明的国际传播界限,创造由受众驱动的有意义的全新体验。社区论坛或者是社交网站不仅仅是用来对文章的见解的,它还意味着用数字工具来创造更宽泛的与用户对话的机会,华盛顿邮报的每个采编人员都要熟练使用Twitter与Facebook等社交网络同时也是自己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员工们要能够第一时间连接新闻事件发生那端的受众,并组织好报道,将产品内容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传播中的受众驱动模式,可以使新闻机构与用户建立起更好的联系,让用户由“被动”接受国际传播的内容,转变为“主动”参与到国际传播进程中来。把过去那种“单向演讲”转变为一种“双向对话”,让全世界的受众参与到关于国际事件的对话中来,共同完成国际传播。这正是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核心所在——“传播即对话”。
新媒体是一个速度媒体,因其超音速的发展态势,使人们一直处于不断追赶不能停顿的旅途中,而难以停下脚步校正方向;新媒体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媒体,因为没有历史,因此少有媒体专业人士,少有传承,这使得它在未来发展中必将面临着人才饥渴。而对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而言,聚集优秀的人才、找到合适的新媒体方式、选择切中要害的话题、投放多介质的媒介平台,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根本所在!
[此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资助项目]
注释:
?譹?訛CNN的“台网融合”之道:CCTV.com,2011年09月13日9时35分,复兴论坛。来源:《电视融合变革》,本文作者:张聪(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张焕萍(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