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4:38: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政策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最符合人的本质。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教师教
育政策保障教师直接受益和主动发展。在非直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教师教育政策之下,教师处于间接受益和被动发展地位。确定直接受益主体、分析主体受益的相关因素、保障直接受益主体利益度的获得,能够制定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教师的素质和职业表现与教师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在教师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关于教育事物的行动准则。”[I]教师教育在教师教育政策的行动准则指导下,实现政府的教育目的。教师个人的行为有何特点,教师教育政策将对教师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制定能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也相应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人的行为假设出发。对就二战后中日两国教师教育政策情况展开研究,并分析其政策对教师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以求得出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应然之路。
一、追求利益最大化
社会科学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包含对人们行为的假定。但是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对人的假定是最深刻的,因为经济学关于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定是人最真实的一面。在给定的条件下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效用。追求效用最大化几乎是一切经济理论的共同前提。在政治经济学中。表现为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利润而不惜铤而走险,工人在工资问题上则与资本家进行阶级斗争。在古典经济学中。表现为斯密的“经济人”范畴。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构成了一切理论分析与其结论的基本前提和论证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中。没有投资者的最大化行为,便不能说明投资波动、需求决定和经济循环等关键的问题。用新古典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更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其基本假设。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模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因为人们为了追逐在现有制度中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而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盈利性;2)自发性;3)渐进性。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充分说明,人们总是会被盈利或者说更大的利益激励,自发自觉地去追逐更大的利益。利益极大地激励了个体。
二、二战后中国与日本教师教育政策的特点
表1和表2所列出的分别是中日两国在二战后所制定的、对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影响力的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明两个国家在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上的政策主线。
通过对这一系列政策的内容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的政策主线是:以体制为重心,关注办学方向、学制建设、教学计划以及领导管理等问题:日本的教师教育政策主线是:以教师为重心.关注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教师素质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等问题。
以政策制定主线为焦点对两个国家的教师教
育政策展开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主线背后的理念是: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不断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在这样一种理念背景下,教师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执行制度,带有控制教师发展的目的性。教师在自身的发展中处于受控制客体地位。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中处于间接受益地位,这种教师教育政策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1)间接式受益;2)被动性发展。而日本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主线背后的理念是:教师是发展的主体,也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理当成为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和出发点。教师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中处于直接受益的地位。这种教师教育政策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1)直接式受益;2)主动性发展。
三、追求利益最大化与两种教师教育政策类型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追求利益最大化与这两种教师教育政策类型对教师发展的影响有什么关系?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最本质的一面。任何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教师教育政策最终的目的无疑是要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教师最大潜能。按照上一部分所做的分析,以直接相关主体为重心点,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制定政策促进直接相关主体的发展符合人的行为本质。在符合人本质需求的条件背景下。教师个体受到最有效的激励,教师不断自发自觉地逐步提高和发展自己。这种教师教育政策的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最大可能性地激励了教师个体。而以体制为重心的政策。通过间接相关主体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直接相关主体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体制的发展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外在约束力,通过体制的不断发展来带动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被固定在体制的框架内解决问题和改善条件。这种政策对激励教师的有效性方面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意识形态、集团利益冲突等。甚至出现事与愿违的可能,这种政策的强制运作。很可能违背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可能并不按这些政策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就很难有效实施。
在以上的两个表格中。日本的这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自始至终围绕教师最直接的利益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相关因素展开。最直接的利益的体现,不仅有物质上的.还有非物质层面上的。教师在社会中良好的形象和地位毫无疑问可以增加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个人价值自豪感。教师教育政策保障了教师利益的获得,也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持久的吸引力。日本在20世纪6O年代末70年代初,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他行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渐渐降低。但是,1974年,日本政府《人才特保法》的制定,给予义务教育各学校教师特别优厚的待遇。以确保优秀人才从事教职。“其结果,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出现了志愿报考师资培养教育学部的比例达到最高的盛况.参加由都道府县举行教师任用考试的报考者剧增,其竞争率也达到战后的最高峰。”这项政策的颁布有效地激励了个体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中国的教师教育政策也成了一个体系,并且颁布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政策。不否认这些政策也会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教师在这样的政策体系下。始终不是居于这些政策的主体地位。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也不能直接实现教师个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和实现。不能直接体现教师的物质受益和非物质因素的受益。既然不能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明对人的行为假设不贴近人的最真本质。而不符合人最真本质的政策,很难最大效力地实现激励的作用。日本教师和中国教师在社会形象、地位、待遇、敬业精神及专业化程度上的所体现出来的差别。是不是和这两个国家的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有密切的联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四、实现教师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教师教育激励政策
有效的激励政策更能促进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如何实现教师利益最大化,制定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而从对于人的行为假设中,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无疑为我们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思考的路径。本文从三个角度提出对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可参考的思维视角。
(一)确定直接受益主体
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要探讨,如影响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制定的步骤,每一步骤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采用何种政策制定模式等。但是,在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谁是这个政策的直接受益主体?明确了直接受益主体.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步骤的制定.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政策的制定模式才有明确的思想指向。制定出来的政策才不会偏离政策本身的目的。
(二)分析主体受益的相关因素
确定了直接受益主体,接下来要更深入思考明确到底是哪些相关因素对主体的受益起作用。对于教师,什么是他们最关心的?什么是最能有效激励他们的因素?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最需要什么?厘清了这些问题.所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紧密围绕直接受益主体的利益.也就自然能有效激励主体。在教师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师主体受益的相关因素.有效的激励因素自然能保障优秀教师人才的来源.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一系列环节的发展将引导教师教育的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直接受益主体利益度的获得
[关键词]教育政策 学业考试 规范性要求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78-01
教育政策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由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规定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活动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划。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诸多教育政策为学业考试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一、对学业考试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教育政策
《吉林省教育统一考试管理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考试管理意见》),是规范我省各类考试管理工作的行为规则总纲,对指导考试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加强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提供了政策依据。
《关于实行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考试意见》),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功能做出了定位,同时也对考试科目的设置、命题和施考、成绩评定和使用、考试组织管理和实施等都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以上从不同效力上列举了对学业考试具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教育政策。在实践中,规范指导我们工作的教育政策还有许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领会。随着学业水平考试各项政策的不断深化,教育法律政策必将在考试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教育政策在学业考试管理工作中的规范作用
教育政策在“约束力”上,依次按法律、法规、政府文件的梯度具有不同效力,过去那种只注意“政策规定”,忽视“法律规范”的倾向,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已不再适应现代形势的发展。因此在考试管理工作中,要以“法律规范”为上,“政策规定”为辅,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当“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有区别时,必须依据“法律规范”的要求,在无“法律规范”要求前提下,要依“政策规定”。因此必须学习和掌握教育政策,在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中发挥其规范作用,这样才能尽善尽美地完成学业考试各项工作。
(一)教育政策对学业水平考试管理工作内容的规范
《考试管理意见》第九条规定了“全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有责任承担考点设置和选派监考工作,并按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做好考点、考场安排和抽调监考人员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在考试管理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
法律政策对考试工作内容的规范,有利于加强各级考试部门和参与考试工作的学校对考试工作的重视;有利于明确考试工作内容的重点、标准和要求;有利于考试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工作。
(二)教育政策对学业考试管理工作队伍的规范
学业考试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从上到下、从上级管理部门到基层学校有一支业务过硬、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团队”,规范管理好这支队伍,对高质量地完成好学业考试工作非常重要。《考试管理意见》第十六条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和考试管理部门要对参与考试工作的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技术等全方位的培训。考试工作人员须具备政策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这条规定明确了考试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技术。
(三)教育政策对学业考试管理制度的规范
要做好学业考试各项工作,各级考试管理部门,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来规范我们的管理工作。在这方面,教育政策为学业考试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提出了诸多规范与要求。
《考试管理意见》第十七条规定“各级教育考试机构、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考生进行考试纪律专项教育,考前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促使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服从管理”。实行《考试诚信承诺书》制度,是对考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也是对考生的一种考前教育,对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服从管理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育政策在保证考风考纪等方面的规范作用
普通高中学业考试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业水平考试,必须体现教育公平,而这种公平的实现必须依靠相应的教育法律、政策来保障。
《考试管理意见》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对违反教育考试纪律的考试工作人员,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考试管理意见》在第三章明确规定,考生应“遵守考生守则,不许在考试中有夹带、传递、抄袭、换卷、代考、利用通信工具作弊和其他舞弊行为”,“遵守考场纪律,听从考试工作人员指挥。”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对违反教育考试纪律的考生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教育政策在保障考生合法权益方面的规范作用
《考试管理意见》第二十四条规定:“考试成绩通知考生本人”。考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有知情的权利,体现在及时和送达两个方面。及时即必须在考试成绩下发后及时告知考生,送达就是采取一定的书面形式通知考生成绩。延迟发放、口头或转告等方式都有悖于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教育政策贯穿于学业考试工作的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依从教育政策的高度,进一步规范学业考试工作制度,保证业已开展的学业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论文摘要: 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中遇到了政治合法性的问题。在现代社会里,政治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与政府的“社会契约”,而且还依靠政府的政绩特别是在经济上的政绩和由此产生的公民对政治权威的态度。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欧盟应该有相应的应对措施:第一,提高公民文化意识,帮助公民理解政治活动的目的和政府的基本管理运作;第二,增加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治结果的个人影响力。
欧洲人在公投宪法时明显表现出对欧洲公民身份的缺损。“欧洲公民”这一意识概念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提出和实施,但从其成效来判断,它却以失败而告终。在2004年公投时,选民们以各国公民的身份而非欧洲公民的身份参与其中,这也是公投失败的原因之一。众所周之,公民权是集体认同的表现之一,同时又是集体认同的核心之一。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集体公民权的高效实施将会是欧盟认同突破“瓶颈”的重要的动力之一。
一
政治文化是政治研究的一个领域并且逐渐成为衡量政治凝聚力的一个标准,并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加布里奥·阿蒙德最早提出此概念。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系统,由系统内所在的人的政治认可度、感情和政治判断力组成。其中政治认可度又由人的行为偏好和政治心理等诸多因素组成。当政治文化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时,它将提高整个政治系统的凝聚力,特别是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反之,它一旦被忽视,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就会出现。
政治合法性危机体现了政府和其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显示了公民对政府纲领政策的不满情绪,对政府办事低效率的抱怨,进而对政府政策初衷表示怀疑,导致其不愿履行他们的公民职责。
根据政治家潘的观点,在现代社会里,政治合法性不仅来源于公民与政府的“社会契约”,而且依靠政府的政绩,特别是在经济上的政绩和由此产生的公民对政治权威的态度。
为了解决这种危机,政府应该有相应的几步应对措施。第一,提高公民文化意识,帮助公民理解政治活动的目的和政府的基本管理运作;第二,增加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和对政治结果的个人影响力。
二
对于欧盟来说,其政治合法性危机来源于几个方面:民主赤字,欧盟公民定义的模糊性和欧盟内部的就业政绩不良性。这几个方面都对欧盟一体化的进程起到了滞后作用。解决这些难题的一个核心关键就是提高欧盟的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的提高和公民的个体意识形态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建立一种有利于欧洲共同认同的个人意识形态就在欧盟教育政策中体现出来了。欧盟教育政策的实施可以看作是欧盟在全球化影响下对我者/他者的二元的对立的重新建构。
欧盟民主赤字表现在欧盟各个政府机构运作缺乏透明性,其运作机制犹如迷宫般复杂,而且工作效率明显不如各个成员国政府机构。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到了民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的热情,也割断了政治上层同民众的联系。总之,民主赤字充分表明了欧盟政治文化的薄弱。
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欧盟进行了改革。首先,欧盟将其政策决定过程透明化,从而增加政府上层和民众的联系。改革包括增强欧盟议会的作用,增加能够拉近与民众距离的补充性原则,使得更多的民众能够理解和参与。归结为一点就是简化其复杂的机构运行措施。欧盟的某项政策出台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协商: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而前两者是管理机构上层进行讨论协商的地方,普通公民无法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欧盟进一步增强了欧洲议会的作用,因为这也是欧洲公民能够最近地接触到欧盟政治的地方。这一点在欧阿姆斯特丹协议里有所表现。
其次,提高欧盟合法性更需要提高政绩,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业问题特别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是极为敏感的。为了推动欧洲教育维度,青年教育培训项目鼓励青年工人在共同体范围内跨国流动。“伊拉斯谟”项目鼓励大学生进行跨国校际的交流。还有为没有学历的欧洲青年提供教育机会的“夸美纽斯”计划,这一系列的计划使得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参与,同时也关怀了弱势群体。这是欧盟民主和福利的全面体现。其中达·芬奇计划的出台便是欧盟力挽狂澜的大好时机。此项计划意在为欧洲各国公民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让欧洲公民以更有力的姿态进入到世界劳动市场里。用更为通俗的话说便是让欧洲人争夺其他地区公民的饭碗,以别人的饭碗来解决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同时又进一步增加了我者/他者的二元对立。在全球化形势下,全球经济的压力要求提高竞争力,降低劳动成本和开放市场。而欧盟所扮演的角色是“欧洲利益”的代言人,“欧洲改革”的倡导人和“欧洲经济区”的组织者,其作用是最大限度减少在经济全球化下各成员国之间的“恶性”竞争,①维护欧洲社会传统和价值观念。而在这种形式下,单一国家是很难“单枪匹马”解决问题的。欧盟如能成功地使得欧洲人把竞争的矛头对准了欧洲大陆以外,这样便会促进欧洲人忠诚度由民族国家到欧盟的转移,从而巩固它领导的合法性。
三
从欧盟成立以来,作为欧盟公民的公民权和作为成员国的公民的公民权的区别和联系一直是困扰着欧洲民众的政治难题,这也对欧盟的政治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教育的职能即是使欧洲公民在各种学习中意识到新的社会规范和规则,承认欧盟治理的合法性问题,即民族国家治理的转移,换句话讲就是民族主权的部分让渡。作为欧洲的公民和作为成员国的公民有何差异呢?是否会得益呢?这不仅成为了一个学术上有争议的话题,更是让欧洲人自己头痛的现实问题。欧洲公民身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后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但就其普及和应用程度来说,却没有多大的效力。这也直接影响②“培养欧洲公民意识形态”这一主线始终贯穿于欧盟在对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欧盟教育政策的实施主要起着意识建构的作用。欧盟此次的教育政策是对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次总动员,同时是对社会个体意识形态的建构教育政策是政治上层建筑意识的直接的传达。教育的方向和宗旨都源于政治意识,包括欧洲公民社会权利的建构和欧洲公民身份的认同。在公民社会权利的建构中,教育政策起到了对欧洲社会分配制度的重建作用,更关照青年雇员、失业者和受到社会排斥的人群。同时,又起到了对“欧洲制度的重建”的作用,强调了社会伙伴和市民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者认为行为体的认同、偏好和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行为体通过学习、认知,逐渐内化有关一体化的规范与规则,从而导致自身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变化。③
理论上,欧洲公民资格包括超越国界的团结意识,归属于这个集体的意愿和实现此目的的行为。这些将引发欧洲朝着增强欧洲人们之间交流、凝聚力、互动和彼此理解的方向前进。人们通常认为,欧洲公民资格源自欧洲各国公民共享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源自他们的历史亲和力和相似性。但是,人们也认为,这种公民资格意识还仅仅是在形成中,特别要通过提高教育合作和人口流动的自觉努力程度来推动这一过程的实现。教育应当唤醒欧洲各国人们的欧洲人意识,而欧洲资格已经被用来指称对欧盟存在意义的认识。这种认识或意识将成为人们对近在眼前的欧洲一体化产生认知上的认可和依赖。④而“优厄迪斯教育信息网”的开通为欧洲范围内的人才的流通和市场的需求建立了互动的联系,以及鼓励欧洲大学生跨校际的伊拉斯谟计划正是从这一维度来促进欧洲公民的意识。
这一系列的教育计划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欧洲公民身份的强化。在对公民意义的重新诠释中有三个核心即自由性、进入性、归宿性。在自由性方面,欧盟教育政策在促进人口流动的原则就是最好的表现。自由移动具有促进统一市场的运作和加强欧盟国际竞争力的能力。如在“夸美纽斯”计划中,目标为在计划实施期内,每20个欧洲儿童中就有1个参与此计划到他国学习。“伊拉斯谟”计划希望到2011年,让300万学生在欧洲大陆内自由流动。在这样大的人口流动中,欧洲各民族国家特有的归宿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重新定义的欧洲集体归宿性,即“知识社会”的归属性,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内部的归属性。进入性是指一个公民在特点时期能够切实享受被赋予的权利的程度。这样“进入性”的着眼点就在于政治吸纳与排斥的机制上。这些机制又反过来支持着政治和社会经济平等理想的实现,也就是让广大公民通过教育体系来更直接参与到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中来。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即通过实践,欧洲公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建构了偏向统治阶级(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意识形态。于是这些主体就在完全意识到的情况下按照他们的信仰来行动了。
总之,欧盟在建立其合法性的路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建立合法性的道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325.
②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12.
③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379.
④段素菊.全球化公民资格·教育改革——欧盟教育政策个案研究.学术论坛,2003,(3).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田德文.欧盟社会政策和欧洲一体化.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4]埃德加·莫兰著.康征,齐小曼译.反思欧洲.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 成长发展 功能
在大学生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只有具备了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坚定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增强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树立大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当中去;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全面发展,将自己塑造为顺应时展要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加强和改进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具体地说,“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智能开发功能
一是激活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最多开发4%~6%,而爱因斯坦开发了18%。人的大脑的开发是靠激活沉默的神经元,而神经元的激发是需要有信息去刺激碰撞的。接触了解的信息越多,神经元激发就越多,人的大脑的开发也就越多,人就会变得聪明起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看到课堂以外、学校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获得专业信息之外的其他学科信息,开阔视野,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从不同角度激活他们的神经元,让他们变得更聪明。二是开发人的潜意识。有研究表明:人的潜意识与意识的比为95%~97%∶3%~5%,就像海里的冰山一样,意识只是浮在海面的冰山一角,而在海里的潜意识占据绝大多数比例。人要变聪明就要不断地去开发人的潜意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激活人大脑中的神经元,开发人的潜意识。
从人的素质来看,当前的社会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与活动范围成正比,想要提高文明程度,就要扩大活动范围;人的生命智慧和眼界、视界成正比,想要聪明发展,就要扩大视野;人的道德情怀和人的胸怀成正比,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人,一般来说道德情操是高尚的。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多的关心课堂以外的世界,课堂以外的世界是我们的生命之需、成长之需、发展之需,这也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二、认知功能
在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一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校大学生都很年轻,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另外,这些大学生普遍都是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和磨难,对形势的认识和对政策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此时的他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启发,以明辨是非和应对复杂形势的挑战。二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能拓宽大学生的眼界, 提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信息进行搜集,并对信息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分析的能力,对大学生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都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服务作用,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
三、社会化功能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学习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二是社会按文化价值标准把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一个人要想真正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必须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即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学习各种社会规范,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社会知识和技能等。大学生最终全部都必须走上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他们必须实现社会化。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尽快实现社会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充分了解社会需要,清醒认识社会要求以及自己将要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尽快实现社会化的最直接、最强有力的证明,就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规划未来、实现顺利就业的能力。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每一个大学生家庭的殷切希望,可以说,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重。大学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因此,很好的借助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论对社会、对学校还是对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满足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与服务的现实需要,有利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择业意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流动观念,有利于在大学生成才立业的关键点上提供必要支持,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潇. 浅议新时期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6).
关键词:房价 地方政府 博弈 调控政策
一、引言
我国的房价十几年来一直在上涨,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调控政策,目的就是限制住宅价格的过快上涨。但是实践表明,我国的调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结果是越调越涨,居民对房价的关注程度达到了顶峰。究其根本,地方政府是房价上涨的中心环节,本文从博弈的视角出发,讨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三方面的行为选择,以此来分析我国目前房价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房地产博弈中各参与人的分析及博弈模型的建立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随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分灶吃饭” 和“财政分权”等政策的实施, 地方政府逐步演变成为具有自身效用函数的政治经济组织,要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政策传递的过程中,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便产生了。地方政府的策略空间是执行保障房政策或者放任开发企业违规操作当严格执行保障房制度时,可能得到中央政府褒奖,但财政收入减少,放任开发企业时,地方GDP增长加快,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当地住房矛盾激化。假设最大支付是10,执行保障房制度的成本为5,则可见如下支付矩阵:
中央政府
执行 放任
地方政府 执行
放任
这相对于一个智猪博弈,地方政府会等待中央政府执行保障房房制度的策略。最终的博弈结果是:中央政府执行保障房制度而地方政府放任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
(二)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之间的博弈
地方政府的可以有两个行动,配合中央政府或者制造预期和稀缺以抬高土地价格。房地产商的行动是在城市土地升值过程中高价购买或者观望。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的博弈是完全信息博弈,假设全部支付为10,成本为5,支付矩阵如下:
博弈的结果是地方政府会选择制造预期抬高土地价格而房地产商会购买土地。这也解释了地王的出现原因。
(三)地产商和地产商之间的博弈
土地招标中各开发商不知道对手的出价信息开发商同时行动整个博弈只有一个回合。这是一种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假设市场中只有两个企业,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p表示产品价格,为第i个企业的产量,Q=,你需求函数为P=a-bQ。此时的古诺均衡产量为,均衡价格为,均衡利润为。但如果两个企业达成合谋,就相当于整合成一个企业,此时的最大化问题为
由一阶条件可得垄断产量,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合谋产量,合谋利润。可见合谋可以使产量下降,价格提高(设a >c),利润上升。因此合谋是一种对顾诺均衡的帕累托改进。而且根据埃奇沃思模型,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能力有限的。在一定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某一个寡头的产量不可能满足这一价格水平条件下的市场需求量,使得另一厂商获得市场残余需求量,当任何一家企业以高于边际成本定价时,如果另一家企业降价竞争,由于生产能力约束也不会占据全部市场。因此,理性的企业不会选择背叛行为去降价,房地产商之间的价格合谋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三、结论
从以上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一环,其行为选择直接导致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执行效果以及房地产商的行为。2008年依赖我国出台了多项房价调控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基本都是增加成本型调控,我国的调控政策就没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从本文的博弈模型中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在房价快速上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放任开发商,一方面制造预期抬高房价。如果想有力的调控,必须要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问题和政绩考核问题,否则地方政府在利益的驱使下还会选择寻租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房价继续上涨,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l]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赵志峰.浅析产品市场中的价格博弈[J].商业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