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范文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

篇1

【关键词】 补肾调肝清心方 围绝经期抑郁症 睡眠障碍 汉密顿抑郁量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ital endocrine hormones and sleep disorder in climacteric depression, and study the therapeutical functions of 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 group (n=30) and HRT group (n=30). The effects were appraised by both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and sleep disorder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of 12 weeks. The values of blood E2, FSH, LH were measured. Results Decreasing rate of HAMD and sleep disorder improving rate were significant in 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 group than HRT group (P

Key words:Bushen Tiaogan Qingxin prescription;climacteric depression;sleep disorder;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genital endocrine

绝经是女性生理上重要的转折点,提示女性卵巢功能衰竭,生殖能力终止。睡眠是重要的生理现象,属于保护性抑制,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在绝经过渡期约85%的妇女可出现由于雌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其中78%[1]出现以情感障碍为主的抑郁症,这其中几乎100%[2]会出现失眠和睡眠中断,表现为或难以入睡;或早醒,醒后再难入眠;或时醒时睡,睡眠质量差;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眠。由于未能获得充足睡眠,醒后常伴有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近年来研究显示,雌激素具有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临床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因其潜在的致癌性,治疗中断比例高达41%[3]。中医学在治疗方面逐步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可多层次、多途径、多角度进行调节,本研究通过神经内分泌环路观察其临床疗效,为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诊断及纳入标准

①年龄41~60岁;②符合沈渔邨主编的《精神病学》更年期忧郁症的诊断标准[4];③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24项评分)[3]>21分入选;④符合国际睡眠障碍性疾患分类标准(ICSD-2)[5];⑤近1年内未使用过免疫调节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等,无酒精和药物滥用史,未接受电抽搐治疗;⑥近2周内无感冒、发烧等感染病史;⑦无心、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⑧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正常。

2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中医科及内分泌科门诊就诊患者。纳入观察病例拆信封随机分为中药组及激素替代疗法组(HRT组)。中药组30例,年龄41~58岁,平均(51.28±3.56)岁,病程平均(1.33±0.96)年。HRT组30例,年龄42~59岁,平均(51.66±4.10)岁,病程平均(1.56±1.12)年。

3 方法

3.1 药物

补肾调肝清心方(生地黄、羊藿、生龙牡、茯苓神、绿萼梅、八月札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剂科制备成煎剂,每毫升含原药材2.5 g。雌激素片:规格0.625 mg/片,美国惠氏-艾尔斯特制药公司生产,批号0710092,苏州立达药厂包装。醋酸甲羟孕酮片:规格2 mg/片,批号0708090,北京益民制药厂生产。

3.2 治疗方法

中药组给予补肾调肝清心方,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HRT组给予雌激素片,每次0.625 mg,每日1次,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服用20 d;醋酸甲羟孕酮片,每次6 mg,每日1次,服用10 d,在雌激素片服用10 d后起服,连续服用3个月。

3.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治疗前后睡眠状况评分及有效率;生殖内分泌激素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的测定。

3.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4 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

以第12周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判定,疗效判定值=(治疗前积分值-治疗后积分值)/治疗前积分值。近期痊愈为判定值=1;显效为判定值>2/3;好转为判定值在1/3~2/3之间;无效为判定值

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评定以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三个项目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其严重程度共分3级,其中“0”表示无,“1”表示轻度,“2”表示重度。睡眠障碍因子总分为3个子项目总分之和。

4.2 2组治疗前后HAMD抑郁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

(见表1)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量表评分及减分率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4.3 2组治疗前后睡眠状况的评定

(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状况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P

4.4 2组治疗前后E2、FSH、LH、FSH/LH比较

(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比较(略)

5 讨论

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属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范畴,《内经》中有“不得眠”、“目不螟”、“不得卧”,《难经》始有“不寐”之病名。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睡眠由心神所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说明心(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满与不足在女性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肝为刚脏,主疏泄而调情志,内寄相火,魂居其内,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体失柔,疏泄失调,久则肝阴亏损,内生虚热,相火妄动,魂不守舍,阴亏阳胜,阳不入阴,则失眠多梦。

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雌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受体存在于大脑皮层、下丘脑、海马回、小脑扁桃体和前脑边缘系统,对神经递质的受体数量和敏感性有直接影响,其功能除涉及记忆、认知、情感、原始动力和感知外,还涉及体温节律变化和应激反应。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昼夜节律和应激反应增强,即可能出现失眠和睡眠障碍[6]。②血管舒缩变化。目前已认识到,内皮素和一氧化氮这对血管舒缩因子作为生殖激素调节肽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且可以影响绝经前后期所出现的血管舒缩症状,这些症状常易导致夜间觉醒,因而与睡眠障碍密切相关。③情绪障碍。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是围绝经期患者经常出现的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情绪可致失眠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本身也是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常见的躯体症状。严重的失眠使患者就寝时过分担心,紧张、焦虑更加明显,因而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本项临床研究显示,中药补肾调肝清心方对睡眠障碍中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早醒均有明显治疗作用,同时能很好地调节女性内分泌功能,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使用顺应性好。该方由上海名医汤希伟先生所创,应用三十余载,在围绝经期睡眠障碍方面颇具心得,提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病因为肾虚,病机为肾虚肝郁、肾虚火旺,睡眠障碍为其病理表现,病位在心、肝、肾三脏,治疗以补肾调肝清心为主。方中生地黄“甘苦大寒,入心肾”,滋养肾阴而清心除烦;青龙齿、生龙牡、炙远志、炒枣仁、茯苓神,重镇潜阳、宁心安神;绿萼梅、八月札,平而不燥,既不伤阴又疏肝理气解郁;羊藿、仙茅、女贞子、墨旱莲取“二仙、二至”之意,从肾阴阳双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诸药合奏补肾调肝清心之功,通过益肾宁心、调和营卫,综合调理围绝经期睡眠障碍。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组.女性生殖内分泌性激素补充疗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6.

[2] 李建生.老年医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9-253.

[3] Rozenberg S, Vandromme J, Kroll M, et al. Compliance to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J]. Int J Fertil,1996,41(suppl 1):352-361.

[4] 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0-371.

[5]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2nd ed:Diagnostic and coding manual. Westchester, Illinois: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2005.

篇2

“睡觉睡到自然醒"是多少人的梦想?可你会发现,白天忙忙碌碌,回家后却辗转难眠;明明身体乏累,却总是天未亮就醒了。为何你总是睡不好,运动服药都不管用,若真如此,你就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病”。

当坏睡眠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生活,并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睡眠障碍的表现。但是,睡不好的诱因很多。独揽大奖、考试第一、升职加薪,这些因素也时常让一些人激动得睡不着觉。但是,一过性的事件对睡眠质量往往不会有太长远的影响,不足以构成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替紊乱的表现,如失眠、嗜睡、睡眠倒错、梦游等都是睡眠障碍。据研究,80%的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有关。很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比如90%的抑郁症病人首发临床症状是睡眠障碍。另外,精神分裂、躁狂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焦虑症和抑郁症是导致睡不好的主要精神障碍,这两种疾病都是由于情绪紧张和精神过度活跃,导致高级中枢神经的情绪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

篇3

门诊时间:每周星期一、三上午出诊。

“吃得是福,着(穿)得是禄”,老百姓是这样理解人生福禄寿之中的“福禄”,奇怪的是,占了人生1/3时间的睡,原来没有它的位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福禄观念已被颠覆了,吃得未必是福,“三高”等着你,而穿又穿得几多呢?人的一生约有70%的衣服处于闲置状态。倒是睡眠成了可能用钱都买不到的奢望,最悲惨的就是起得比鸡还要早,睡得比狗还要晚,更悲惨的是身处四方床帐,心在翻江倒海,只有经历过彻夜难眠之痛苦,才知道千金难买睡到自然醒。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住自己的睡眠。有研究表明,人群中失眠的患病率是30%~35%,但是85%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今天我们来一起关注这个问题。

失眠的概念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表现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

失眠的危害

当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和身体会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一旦睡眠有了障碍,这样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精神上的压力更加严重,因此,可引发各种精神上的疾病。

引起健忘 失眠引起的危害常见的可能就是健忘了,这是由于失眠使脑功能活动受到影响所致。并且,失眠患者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更容易健忘。

引起衰老 现代研究证明,人的皮肤健美与其睡眠状态密切相关。失眠患者神情黯然,眼圈黑晕,脸色晦暗,面颊有色斑,皮肤松弛皱褶。

引起肥胖 一般人以为睡眠好的人容易发胖,但研究结果恰好相反,每晚多睡一小时有助减肥,而长期睡眠不足者反而令身体变胖的机会大大增加。

还会引发其他疾病 临床资料表明,失眠引起的危害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患病风险上升,如心脏病、高血压、老年痴呆、更年期综合症以及抑郁、焦虑障碍等。

失眠的治疗

睡眠障碍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综合治疗。首先,要找专科医生进行睡眠咨询,寻找原因,尽可能地对因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进行药物治疗。还要针对病人情况,选择相应的心理治疗。

篇4

关键词:  失眠  外因   治疗

        失眠通常指入睡或维持睡眠突发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白天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高,在各种睡眠障碍中,以失眠最为常见,全球约30%的人群有睡眠困难,约10%以上存在慢性失眠,我国失眠发病率高达40%以上。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44.4±5.8岁),病程2~72个月(49.3±7.8个月)。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现分析如下。

        2  治疗   

        失眠的基本治疗是消除各种可能的外因。

        2.1 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等。 

        2.1.1 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的工作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周末和假日也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 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保证安心入睡。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适度运动可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晚餐后不饮酒、咖啡和茶,不吸烟,睡前不要过多饮食;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2.1.2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正常值为95%左右。

        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

        2.2 药物治疗

        2.2.1 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疗效不如苯二氮卓类,且安全范围较窄,成瘾性和耐受性均较苯二氮卓类强。

        2.2.2 水化氯醛: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口服30~50 mg/kg,成人500~2 000 mg。口服易吸收,约15分钟即可入睡,持续6~8小时。该药不缩短REMS睡眠,醒后无不适感,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作用。治疗失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篇5

笔者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治疗失眠症的心得,特此奉上,供大家参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其间的辨证处方必须有专业知识,不便于读者自行操作,故在此仅介绍几种常用的中成药。

乌灵胶囊一天3次,每次3粒,一般可用三周为一疗程。近年来本人对数百名患者运用乌灵胶囊治疗,均能明显减轻失眠症状。

枣仁胶囊每晚1次,每次2粒,可连服十二周为一疗程。

其他制剂五味子糖浆,神II合剂(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制剂)等。

西医治疗

根据睡眠障碍的程度不同,可选择镇静安眠类药物:

轻度失眠时,可服用安定2.5毫克,每天晚上1次,必要时每晚5毫克。

中度失眠时,可不定期用舒乐安1~2毫克,佳静安定0.4~0.8毫克,也可用10%水化氯醛每晚10~15毫升,氟巴比妥0.05~0.1毫克等。

重度失眠时,可用思诺思、速眠安、佳静安定、鲁硝安定、泰尔登等。

中西医结合

我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失眠伴有紧张、焦虑、恐惧、忧郁、心悸心烦等心理症候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将中西两法相为融通,取长补短,不仅能提高睡眠质量,而且可以延长睡眠时间,令睡眠充足、容光焕发、精神矍烁。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时,一定要根据失眠程度轻重及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可以镇静安神、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滋阴降火等为法则施以中药汤药,或用中成药(笔者以乌灵胶囊为主,屡获良效),或加用小剂量镇静剂、安眠药,只要方法剂量掌握适当,均可较好地解决入睡困难及早醒后再睡难的苦恼。

睡眠质量的提高,可改善失眠时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的亚健康状态,重建健康的体魄。

心理治疗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罹患失眠症或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人约占社会自然人群的5%~10%。失眠不仅与多种精神因素有关,而且还会影响躯体健康及日常工作生活。因此,在治疗失眠症时,应当牢记“心病还须心药医”,首先应运用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解决失眠的心理障碍。如言语开导、情志相胜、移情变气、抑情顺理、节欲保精、澄心静默等,或运用催眠术、生物反馈、认知治疗,并辅以疏导、支持、劝慰、解释、放松等心理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失眠症的心理因素,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第二是提高对睡眠与失眠的认识,要顺其自然,静心养息养神。

第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律,围绕一个“动”字,参与各类活动。适度运动可使人心旷神怡,帮助人们调身、调性、调心、养身行气、凝神静心,促进睡眠。

第四是修身养性,围绕一个“静”字,不断增强保健、养身、防病意识,消除对失眠焦虑等不安的情志,调适心态,以恬淡虚无、清心静神为目的,睡眠也继之香甜了。

第五是建立起良好心志,围绕着一个“平”字。振作精神,不断调节自我心理,达到心平气和、淡泊名利,解决失眠带来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

篇6

据有关部门统计,老年期各类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已达3%,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近几年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也就是说,每3个自杀的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目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死亡的第十位原因。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40%~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可见,老年人的心理障碍不容忽视。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如下几类。

焦虑障碍

老年焦虑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压力和躯体状况的改变,如退休后生活状态的变化、与晚辈在观念上的种种差异、亲人好友生病去世,以及患病后对身体关注等都会像“扣动”了扳机一样诱发焦虑。

老年焦虑障碍常常表现为:1、为一些生活小事忧心忡忡、提心吊胆,甚至紧张恐惧、坐卧不安。2、感到浑身难受,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心慌、胸闷、气短、头晕、头胀,脑门冒汗,胃肠胀气等,但躯体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与其痛苦程度也不相符。3、依赖医院,依赖亲人。一年四季经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医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但病情却不见好转。

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为突出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提不起兴趣;特别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感到全身多处不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早醒,有时还睡不醒;烦躁不安,经常发脾气,总是责备自己,感觉自己没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而有时食欲却旺盛,体重猛增;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有自杀或死亡的想法。

老年人的抑郁障碍,往往先表现为疑病症状,如失眠、胸闷、心悸、乏力、厌食、头痛、胸痛、背痛以及全身不适。因为身体不舒服,他们心情很差,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些老年人反复到医院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老年人的抑郁,也常常伴有焦虑症状。他们常感到烦躁不安,焦虑,易激惹,敌意,情绪不稳定。

强迫障碍

众所周知,强迫障碍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障碍,病人对其强迫想法成年累月地进行着艰苦的“自查搏斗”,他们力图控制自己反复出现的明知不对的行为,但总是控制不住,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在老年人中,也会出现强迫障碍,但出现的几率远远低于年轻人。老年人的强迫症状常常与现实有联系,如反复思考孩子上班的路上会不会出事情,反复回忆以前工作中自己哪些话说得不对,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开关等。患者明知道这些想法、做法是毫无意义的,但就是控制不住反复去想,反复去做。

由于强迫障碍使得患者紧张不安、十分痛苦,因此强迫障碍的患者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另外,老年人的强迫障碍也同样与其强迫性人格特征有关。

疑病障碍

人到老年,体质下降了,各种疾病也就找上门来,再加上性格多思多虑,反应过敏,这时候老年人就会表现得疑神疑鬼,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其担心程度与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很不相符,这就是所谓的疑病障碍。

老年疑病障碍是发生在老年人中间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身体变化紧张敏感,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也非常关注,并不自觉地加以夸大和曲解。2、坚信患了某种疾病,反复到医院进行检查,喋喋不休地述说自己的病情。3、对“病情”极度恐慌,家人劝说和安慰不但不能缓解其焦虑的心情,反而会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或者因为是大病而瞒着自己。4、面对客观的检查结果,仍不相信,甚至认为医生医术不精或有意欺瞒病情。

失眠障碍

凌晨一两点钟还睡不着;一夜要醒七八次;凌晨三四点钟后就再也睡不着;躺下似睡非睡直到天明;白天昏昏沉沉,不停地打瞌睡。这些几乎是老年人共同的苦衷,很多老年人整天为此忧心忡忡,心情抑郁。

一般来说,上述睡眠问题不是病态的,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变造成的。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间歇式的,睡睡醒醒,夜间很难睡足8个小时,但加上白天的打盹,累积下来一天的睡眠时间也很长了。并且,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每天6~8小时即可。

老年人因体力消耗减少,所需睡眠时间更少,只要夜间睡5个小时,白天再休息1小时就可以了。有些老年人长时间卧床,苦苦追求睡眠时间延长,反而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加重失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佛里德曼教授也提出 “老年人不要把觉少、失眠当成负担。应把睡眠少而浅看成是生理现象。晚睡、早起、减少在床上的时间,应该完全打消‘安睡时间长方为正常’的陈腐观念。”

了解老年人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并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使其老有所安、老有所为、快乐一生。

链接》》》

老年人心理障碍治疗的误区

老年人易出现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毋庸置疑,有心理障碍的老年人,应及时到医院或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治疗。但老年人在心理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却存在着以下误区。

误区一:过分依赖药物

药物对老年人心理障碍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有些老年人认为只要吃药就可以治好心理障碍,甚至有些人不敢也不愿停药,对药物产生了心理依赖。其实,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不仅有生理基础,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只有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心理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持久的疗效。

误区二:拒绝药物治疗

有些老年人认为,心病还需心药医,既然是心理病,为什么还要吃药呢?其实,心理障碍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有其生理基础。心理障碍与大脑中一些神经介质的紊乱有关,所以药物治疗对心理障碍会有很好的疗效。

还有些老年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副作用,因此拒绝服药。当然,任何药物都存在着副作用,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安全性还是很高的。

病人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治疗心理障碍的药物,自己不可随意增加、减少药量,也不要自行停药。

误区三: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应该一次解决问题

有些老年人来心理门诊就诊时,幻想心理医生能够一次就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烦恼、痛苦解决掉。然而,心理医生不是神仙,更没有什么超出常人的功夫。“解铃还需系铃人”,心理医生的任务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接受现实从而超越自我。这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需要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因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般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篇7

关键词:  失眠  外因   治疗

        失眠通常指入睡或维持睡眠突发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质量下降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白天社会功能或生活质量。失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发病率高,在各种睡眠障碍中,以失眠最为常见,全球约30%的人群有睡眠困难,约10%以上存在慢性失眠,我国失眠发病率高达40%以上。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84例,男35例,女49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44.4±5.8岁),病程2~72个月(49.3±7.8个月)。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现分析如下。

        2  治疗   

        失眠的基本治疗是消除各种可能的外因。

        2.1 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非药物治疗方法有心理治疗,自我调节治疗等。 

        2.1.1 睡眠卫生教育  规律的工作时间,无论前晚何时入睡,早晨都应按时起床,周末和假日也保持通常的上床和起床时间。 安静、舒适和安全的睡眠环境,保证安心入睡。不在床上阅读和看电视。每日适度规律的运动,但不要在睡前2小时内进行。适度运动可缓和交感神经系统,是改善睡眠障碍的良方。晚餐后不饮酒、咖啡和茶,不吸烟,睡前不要过多饮食;选择合适的晚餐食物。晚餐应多吃清淡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刺激性食物。睡前喝杯加蜂蜜的牛奶,也有助于安眠。

        2.1.2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阻断卧床与失眠之间形成的条件反射,学会精神和躯体放松方法。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但不少于5小时),增强睡眠的欲望,提高睡眠效率。睡眠效率正常值为95%左右。

        刺激控制疗法:包括只在有睡意时才上床;上床后不做睡眠以外的事;出现睡意时再回卧室;定时起床;日间不午睡或小睡。逐步建立规律的睡眠。

        2.2 药物治疗

        2.2.1 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疗效不如苯二氮卓类,且安全范围较窄,成瘾性和耐受性均较苯二氮卓类强。

        2.2.2 水化氯醛: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口服30~50 mg/kg,成人500~2 000 mg。口服易吸收,约15分钟即可入睡,持续6~8小时。该药不缩短REMS睡眠,醒后无不适感,大剂量可产生抗惊厥作用。治疗失眠,适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 

短期应用有效,连续服用超过两周则无效。

篇8

三种心理因素

引发失眠

虽然失眠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近年来,失眠患者日趋年轻化,究其原因,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竞争激烈、各种矛盾日益增多以及家庭不稳定等因素有关,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压力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企业管理者、公务员、科研人员。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多梦、易醒。

二是不良嗜好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自由职业者、经纪人、创意人员、文化公司职员和从事与时尚有关的工作人员。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多噩梦、醒后神智懵懂不清,失眠原因多为咖啡因、酒精、尼古丁。

三是焦虑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30岁以上的女性领导,比如私企老板、财务主管等。失眠表现为焦躁、恐慌、夜间惊醒后无法再次入睡。

另外,有些人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睡眠问题反而不能保证正常睡眠,会产生躯体紧张和习惯性阻睡联想,后者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这两种因素互相强化,干扰睡眠,时间越长,患者的关注程度越强,导致患者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六成患者源于精神障c

睡眠与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主动活动的结果,通过生物钟周期性的开启通向睡眠诱导区,因此,以失眠就诊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焦虑或抑郁障碍等。特别是抑郁症,作为各类精神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疾病(10%~15%的抑郁症患者会自杀),若单以“失眠”诊治而隐瞒精神心理状况,可能造成令人遗憾的后果。故有严重失眠症状时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不要忽略了精神障碍。

睡眠障碍与精神障碍关系十分密切,90%的情感障碍,如抑郁症病人有睡眠障碍;反之,60%~69%长期失眠的病人至少有一种精神障碍的诊断。精神性原因如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等患者,平时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神经官能症、癔症、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各种神经症,进而影响睡眠。

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发生顽固性失眠的几率接近百分之百。很多患者不知道始作俑者乃抑郁症。抑郁型失眠职业类型多见于技术人员、不常与人交往的职业白领。失眠表现为表情冷漠、不愿意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夜里2至3点醒后难以入睡,心绪繁杂,第二天醒来后有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失眠原因多为内向的性格使得患者日常不善于表达,如遇到问题,容易产生低沉、忧郁的情绪。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均是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手段。对于轻度的抑郁症患者,也许单纯的心理治疗可以解决,但中重度的抑郁症患者肯定需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的副作用是可控的,无须过分担心。

支招:预防“心病”引起的失眠

篇9

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情感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心境抑郁、悲观失望、兴致丧失、精力减退和行动迟缓,心境抑郁是最核心的症状。若能明确诊断,治疗效果较好。

抑郁症发病一般缓慢,往往先有失眠,食欲不振以及各种躯体不适感。而主要由精神因素诱发抑郁的病例起病较急。秋冬季抑郁发作多见,少数病人似有自己的好发季节。本病病程呈发作性,间歇发作或与躁狂症交替发作,有较为明显的缓解期。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多数为6个月,少数发作持续长达1―2年。病程的长短与年龄、病情严重度以及发病次数有关,一般发作次数越多或年龄越大,病程持续时间就越长,缓解期也相对缩短。

抑郁症的诊断:

抑郁症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患者有持久的情绪低落,并伴有兴趣降低、思维能力降低,如思维迟缓或作决定能力降低、言语和活动明显减少。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尤其是持续性疲劳、食欲降低、消瘦、胸闷、消化不良和慢性疼痛都提示抑郁症的可能。

神经症性抑郁症或心境恶劣障碍是一类以持久情绪低落恶劣为主要的心境障碍,发病多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症状较抑郁症轻。由于难以凭症状将两者区别开,且两者的睡眠多少相类似,治疗方法也类似,可不作严格区分。

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可表现为难入睡或早醒,因此需要同睡眠对相提前和睡眠对相延长综合鉴别。这种鉴别也不困难,因为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形式缺乏睡眠发作和觉醒同时提前或推后的特征,而且患者有明显的抑郁情绪及相关症状。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抑郁症在祖国医学属郁证范畴,中医认为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

抑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

总之,中医认为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出气及血,出实转虚,如久郁伤神,心脾俱亏,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

了抑郁症的自我调养和监护:

心理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起着“触发媒介”作用,因而治疗抑郁症,特别是主要由精神因素直接作用而发病的患者,心理调整起到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心理调整就是心理治疗,是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治疗者的言语或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对病人施加影响,达到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

篇10

首先,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莫过于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次日早醒以及睡眠不能持续、醒来次数增加。PD患者严重的震颤往往会加重入睡的困难,同时,由于夜间睡眠不足导致日间睡眠过多,即患者常表现为夜间清醒、白天瞌睡。其次,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碍也可表现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即在快速动眼睡眠期,患者出现各种不自主运动,如拳打脚踢、翻滚跳跃等动作,醒后常可回忆出梦中的场景。近来有研究报道,正常人出现这种异常睡眠行为,很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征兆。再次,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碍还可表现为发作性睡病,表现为突然出现无法预计的过度睡意和无法抗拒的睡眠发作,睡眠持续时间可从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由此可见,睡眠障碍的种类很多,其发生的原因包括年龄增加、帕金森病对睡眠中枢结构的影响及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影响;此外,帕金森病合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也会加重睡眠障碍。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保持室内良好的温度、湿度,创造安静的入睡环境,卧室的灯光不宜过亮等;晚餐后不饮浓茶,咖啡,避免睡前运动;被褥不宜过厚,以避免翻身困难;为运动迟缓的患者提供方便上下床的设施等。

其次,对于合并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要积极进行心理治疗,调整好心态,正确对待疾病,消除悲观、抑郁等不安情绪,家属要配合鼓励患者,维护其自尊心,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乐观生活。

篇11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睡眠质量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命质量。鉴于睡眠的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良好睡眠,健康人生。

随着社会竞争和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睡眠障碍这样一种心身疾病的困扰。今夜无人入眠唱出的是群体的喜悦与兴奋;夜夜无法入眠表达的则是个体的痛苦和不堪。失眠是睡眠障碍的最常见表现形式。失眠可以作为一个疾病类型单独存在,即失眠症。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或/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具体表现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睡后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或疲乏,或虽入睡而缺乏睡眠感等情况。由于失眠对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长期失眠的人还可以出现疲乏,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伴随症状。如果上述情况并非继发于其他疾病,至少每周发生三次,持续一月以上,就可以被诊断为失眠症。

引起失眠症的原因有很多,如环境因素、躯体因素、生物因素,但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精神紧张,对失眠本身的担心、恐惧和焦虑。失眠的严重程度并不在于实际睡眠时间的长短,而主要在于患者对睡眠时间长短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个体对睡眠质量的主观体验。睡眠时间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过去强调儿童必须睡够10小时,成人必须睡够8小时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这种说法忽略了个体差异,将复杂的睡眠现象简单化。

除了失眠症外,失眠更常作为其他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而存在,如焦虑症患者的入睡困难,抑郁症患者的顽固性早醒,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彻夜不眠等。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疾病的复发通常都伴有睡眠的明显变化,从某种程度来说,睡眠是精神病复发的晴雨表,严重的睡眠紊乱通常是疾病复发的征兆。

继发性失眠的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治疗,在此不赘述。失眠症的治疗则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给予一些镇静催眠和抗焦虑药物治疗,此类药物多属于二类,因此必须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中,在精神病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药物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有两个方面:①要让患者了解一些睡眠卫生的必要知识和睡眠的一些基本规律,特别要使其明白睡眠因人而异,睡眠时间的变化和许多外界因素有关,暂时的失眠不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影响,而对睡眠的过分担心反而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并形成恶性循环等道理;②对患者的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问题做出指导。行为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松弛治疗和限制卧床时间等方法,后者通过提高睡眠效率常可以对一些病程长,药物疗效差的患者收到戏剧性的治疗效果。

篇12

在当今的社会中,睡眠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睡眠障碍中最常见于“失眠”,可引起人体内激素分泌失衡,产生对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从而导致免疫力低下,内分泌紊乱,皮肤粗糙等,还会引发其他躯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睡眠质量差还会造成人的情绪不稳定,敏感易怒。因此,如何拥有更高更好的睡眠质量,是每一个人所关心的问题。

分析影响睡眠的因素,更正人们的认识误区,寻找有效方法改善睡眠状况,增强体质是必要的。

1 影响睡眠的因素很多,就群体而言,人均每日睡眠时间为7个半小时,至于个体因为不同的因素而存在差异:

1.1 性别的差异:理论上性别差异对睡眠并无特异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自工作的家庭的压力不断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的睡眠障碍现象产生率不断上升,近期国际睡眠组织的五谷调查表明,报告失眠的女性比男性要多。同时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的睡眠状况满意度更低。

1.2 年龄的差异:具体情况随个体情况有所变化,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不易入眠,睡眠过浅,易惊醒,醒后不易再入睡,清晨醒来过早,白天却总打瞌睡,提不起精神都是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障碍。

1.3 疾病的影响:睡眠障碍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及睡眠过多的发生率高于健康人。

1.4 其他方面的影响:睡眠环境、时间、姿势、情绪状态及角色转换等。

2 很多人对睡眠的认识存在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

2.1 睡眠越多越有益于健康:目前有一些上班族喜欢在双休日“补觉”,但往往后来会发现在双休日还没平时的精神状态好。专家认为,睡眠的时间长短跟睡眠质量不呈现正比的,每个人的睡眠时间是不一样的,个体差异很大,最重要的是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2.2 饮酒助睡眠: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喝酒有一定的催眠作用,因此喜欢在睡前喝点酒,以为有助于睡眠,而且有的失眠者还以此为治疗失眠的手段。专家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睡眠实验研究表明,睡前喝酒虽能缩短入睡时间,但使睡眠变浅,浅睡眠时间延长中途醒转次数也增多,使睡眠变得断断续续。可以看出,究竟的作用是先使人昏沉欲睡,表面上似乎对睡眠有益,实际上却可能打扰睡眠。到了下半夜,酒精的作用逐渐消失后,就会引起失眠与多梦。使总的睡眠质量下降。

2.3 晚上做梦就表明没有休息好:梦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现象,每个正常人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做梦,每晚大约做4次。但如果第二天精神状态很好,就不能认为没有休息好。

2.4 睡眠障碍不是疾病:据了解,有8%的人在一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失眠是可以消除的,睡眠不好不同于神经衰弱。对于少数睡眠障碍者来说,有可能是某些尚未显露出来或是已经出现的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2.5 不需要午睡:午睡对于协调生理时钟和24小时周期是有帮助的。但午睡时间不能过长,以15分钟为宜。研究表明,午睡可以防止早衰,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减少30%。但午睡并非人人适合,体重超标20%,血压过低,循环系统患有严重障碍病的人,往往会由于午睡引起大脑局部供血不足而发生中风。

2.6 安眠药可以长吃:安眠药所带来的睡眠并不能代替真正的自然睡眠,这是因为95%以上的催眠药会缩短深睡眠。专家指出,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无毒副作用的外源性安眠药,服用安眠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2.7 运动助睡眠:体育锻炼能作为失眠患者的辅助治疗,但是不要睡前1小时做剧烈运动,否则大脑容易兴奋而导致失眠。老人晨练以后不要睡回笼觉。

3 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常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自我调控治疗。小剂量短时间使用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症的重要手段之一,按安眠药有依赖性或成瘾性,可抑制呼吸,使记忆力减退,因此要严格遵从医嘱,切记滥用;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以情绪因素为主的疾病,如神经衰弱、瘴病、心因性抑郁症和焦虑症状态等;应积极提倡自我调控的方法,消除或减少非积极因素,创造积极因素,创造有利于睡眠的良好环境,从而更好的改善睡眠质量用以调控优质睡眠:

3.1 为自己营造更好的睡眠环境:安静的环境利于睡眠,如在人多较嘈杂的房间难以入睡,可以听听音乐来帮助睡眠,室内温度调至20-24摄氏度,温度保持55-60%为宜(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可适当增加),尤其在北方的秋冬季节,空气寒冷干燥,要更加注意。枕头、被褥要选择棉质柔软,枕头的厚度不超过10-15厘米(儿童不超过7-8厘米),太低易造成颜面浮肿,太高又会导致颈椎疲劳,床铺厚度为10厘米为宜。

3.2 睡眠的姿势:一般以右侧卧位为佳。“卧如弓”的,能使机体各种器官发挥最好的生理功能,周身肌肉和关节完全放松,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

3.3 有规律的睡眠时间:规律的睡眠时间是形成睡眠周期的基础因素,保证规睡眠即使常值夜班的人群都可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以有失眠症的睡眠障碍者为例,按照人的生理规律固定在每日22-23点入睡,或按个人习惯早一些晚一些,但不建议很早就寝去“培养睡意”,如卧床半小时左右仍不能入睡,应起床,待有睡意时再就寝;同时“春夏应晚卧早起”“秋冬应早卧晚起”。

3.4 适当的体育锻炼:人在工作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可以促进人代谢,产生人乳酸、腺苷、血清素等物质,这些物质在血浆中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反馈给大脑产生疲劳睡意的信号。所以建议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睡眠,但不建议睡眠期有剧烈活动,这样会导致到睡眠时人仍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

3.5 饮食、沐浴助睡眠:热牛奶和少量的饼干点心等都是理想的睡前食品,还有奶酪、香蕉、燕麦片等也有助于睡眠。拒绝有害睡眠物质减少咖啡因并戒烟,咖啡因和尼古丁刺激人体中枢神经,使大脑皮层兴奋,呼吸及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而干扰睡眠;晚餐忌食丰盛油腻的高脂肪食物,因其能延长胃的排空时间,导致胃部饱胀不适,夜间辗转难眠;睡前用20-25摄氏度的水温沐浴或用温水泡脚。

3.6 保持稳定健康的情况:要想保证睡眠安稳、舒适,必须心情愉快,平静轻松:因此睡前要尽量避免精神过于紧张和忧虑,养成入睡前不看惊险刺激的影片或书刊,不把烦恼带入睡眠的良好生活习惯。

篇13

【关键词】风湿病;睡眠障碍;原因分析;护理要点

风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多发于骨骼、关节、肌肉、关节血管及关节组织部位[1],该类疾病具有病程长、根治难的特点,而且风湿病发展过程中伴有多元影响因素,以致并发症多发,睡眠障碍便是其中一种常见多发并发症。风湿病患者住院受病情、环境、药物、经济等因素影响而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睡眠质量下降,严重的便会形成睡眠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威胁较大。笔者认为应该注重探讨风湿病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以指导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本文选取30例风湿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了风湿病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与护理要点,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风湿病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19-73岁,平均年龄为(46.7±3.8)岁,临床病症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发热及皮疹等。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实验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5.8±5.7)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6.2±6.2)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着重分析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后基于患者睡眠障碍病因制定完善的护理流程,指导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开展;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化护理治疗。

1.3睡眠障碍原因分析风湿病患者住院后出现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身体疾病因素及经济因素等。具体说来:①环境因素:风湿病患者住院后会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病房环境中同病房的患者因病痛或心理焦虑等因素会直接降低病房环境的舒适度,造成失眠;②身体因素:风湿病患者会伴有风湿关节部位红肿、疼痛等,这便增加了患者体积的不舒适度,再加上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副作用影响[2],也会增加患者睡眠障碍程度;③经济因素:患者住院治疗会增加治疗成本,患者经济负担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影响着患者的睡眠质量;④心理因素:患者受疾病因素、药物因素及经济因素等影响会产生消极情绪,心理状况不佳将会直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1.4护理要点分析实验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包括一般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一般护理主要针对风湿疾病的季节性特点来进行护理[3]:保证住院环境通风,保持被褥整洁干燥,洗漱等尽量用热水,另外风湿严重卧床的患者需要常翻身以避免褥疮的发生。饮食护理方面主要引导患者多食易消化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预防便秘。心理护理干预方面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沟通,疏导患者负面心理,缓解患者焦虑、担忧等情绪,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健康教育方面要注重向患者讲解患者风湿病发病与治疗原理,还要向患者讲解睡眠障碍的严重性,引导患者养成科学的饮食与睡眠习惯,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1.5观察指标按照患者睡眠状况好坏将其分为三级[4]:优秀:睡眠持续7小时左右,醒后无头晕、脑胀等症状;良好:睡眠持续5小时左右,醒后脑胀等症状减轻;较差:睡眠持续3小时左右,醒后症状严重。治疗结束后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失眠率。

1.6统计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

实验组经过系统的护理干预治疗后,患者睡眠障碍情况优良率高达92.7%,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优良率为71.8%),两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

现阶段,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睡眠障碍具有常见性与多发性,但是临床治疗环节对睡眠障碍并发症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以致风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有限,患者病情恢复与治愈进程较慢[5]。基于风湿患者睡眠障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与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能切实推进风湿疾病的临床治疗。

风湿疾病患者住院后会伴有睡眠障碍,其中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风湿疾病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多以临床医学为理论指导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6],这种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切实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患者对临床治疗工作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30例统计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优良率达90%以上),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本文统计30例睡眠障碍风湿患者资料发现,身体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患者占70%,另外,影响较大的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与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在护理工作中应该着重进行细化护理关注,尤其要注重关注患者机体病痛,采取措施降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并给与患者以充足的心理关注,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以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春丽.风湿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10,31(6):797-798.

[2]张洁.风湿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析[J].医药前沿,2012,18(20):1276-1278.

[3]李晶,李玲玲.常见疾病心理反应及其护理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6):166-167.

[4]杨会芹,魏平,陈君等.内科疾病中疼痛睡眠障碍的心理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48-349.

篇14

山东省泰山医院(山东省泰山疗养院)睡眠医学科负责人何美清副主任医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期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个人工作生活,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存在长期失眠、打鼾、多梦、嗜睡等睡眠障碍,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及时诊治。

科普:偶尔失眠无大碍,长期失眠问题多

“当前,失眠已成为一种常见问题,我国失眠的发病率高达45%,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失眠。”何美清指出,失眠是指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等问题,根据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划分为急性失眠(时间<3个月)和慢性失眠(时间≥3个月)两种情况。

据何美清介绍,导致失眠的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如焦虑、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疾病因素(如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糖尿病、心脏病、甲亢、脑卒中等疾病)以及外在因素(如环境改变、噪音污染、药物影响)等。“偶尔失眠并无大碍,但长期失眠则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如造成记忆力减退,还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其它疾病。”何美清介绍说。

如何有效治疗失眠呢?对此,何美清指出,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失眠患者的一线治疗,而对于中重度失眠患者来说,药物治疗仍占据重要位置。不过,何美清强调,为减少药物副作用,患者应咨询专业医生意见,医生也应进行定期随访。

指点:睡眠呼吸监测能发现睡不好原因

“我觉得自己晚上睡得不错啊,但白天依旧无精打采、头脑昏沉,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近日,四十多岁的吴先生来到山东省泰山医院睡眠医学科就诊。何美清仔细问诊得知,吴先生睡觉打鼾严重,且经常出现憋醒。“你这是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何美清告诉吴先生。通过睡眠呼吸监测发现,吴先生的确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山东省泰山医院,通过无创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吴先生的打鼾症状逐步消失,再也没有出现睡觉憋醒等情况,白天精神头也好了。

据介绍,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目前已成为睡眠医学核心技术,是早期识别睡眠障碍的金标准。它通过监测一整夜的睡眠,详细记录睡眠相关参数,并用于睡眠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由于该技术无创、无痛,使得广大睡眠障碍患者易于接受。

警惕: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危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