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1 14:38: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西方教学的差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高职生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外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语言,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对高职学生来说,掌握好英语为自己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们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英语教学法的影响,只注重语法和书面的讲解,很少能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词汇、语法、语音和语调,但仍不能有效地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流,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在交流者之间造成误会。因此,高职英语课堂中应多进行跨文化语言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学生日常交际能力。
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了语言文字,人类社会的文化才得以记载、传播和传承。文化是语言发展的动力,它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因不同民族间文化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在学习这门语言时一定要了解和掌握该语言中所蕴含着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价值取向等。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把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步进行传授,在课堂中多进行文化差异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中西方因、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传统习俗、词语构成和思维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异。对高职学生来说,只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对方的风俗、思维方式、礼仪等文化差异,才能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2.1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注重形象和综合思维,所以中国人更注重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则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因此西方人往往使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语系的构成差异,是造成中英文化和语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同样的问题,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如在思考问题时的逻辑顺序上,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很大差别,我们可以从信封上地址和日期的写法上看出来。如,我们要寄信的地址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机场路”是中文的写法,而英语写法则是JichangRoad,Luoyang,HenanProvince,China。日期表达是2016年1月3日,英语则是January3rd,2016。由此可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大到小,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综合、整体的思维观,即自然与人处于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先整体后部分。而西方人却恰好相反,他们是由点到面,由自己的小部分,再到大的整体,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更注重自我。
2.2生活习俗和社会习俗差异的影响
西方国家是以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为主的核心家庭文化。而中国式的家庭结构较为复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帮互助,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家族文化。西方人更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充分尊重自我,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注重维持自己的权利。而中国更注重以家庭为核心,注重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为了亲人往往能忽视自己的感受,甚至牺牲自我。AA制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费方式,日常生活或工作中使用AA制付费,大家会欣然接受,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对中国人而言,特别是在朋友间使用AA制就会显得过于生分,预示着彼此的关系生疏或有隔阂。AA制的付费方式,更不可能出现在工作用餐。又如,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如果客人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得几乎什么都不剩的时候,主人势必会诚惶诚恐,觉得食物不够吃,自己招待客人不周,其他客人也会认为主人准备食物过少,有招待不周之嫌疑。但西方人往往要把盘子里的食物吃完,表示对食物的喜爱和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体现出自己的修养。在送客时,西方人往往很简单只说“Bye-bye!”“Seeyounexttime!”“Seeyoulater!”或“Goodnight!”,但中国人在送客时主人常对客人说“再见,走好啊!”“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同时客人也会对主人说“请留步”“你们回去吧!”等。这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这就是中西文化差异之所在。
2.3社交礼仪差异的影响
中国人遇到熟人的寒暄用语往往有“到哪儿去?”“上班呀?”“吃了吗?”等。但你在路上遇到西方的朋友,如果你这样和他打招呼,问他“Whereareyougoing?”或者“Haveyouhadyourmeal?”他会认为你干涉了他的私事,他会回答你无可奉告,后者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美国的姑娘刚刚嫁到了北京的胡同里,早上和人打招呼用“吃了吗?”这句寒暄语,可这个人刚从厕所出来。这正是对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理解不到位,才造成使用的场合不对,于是就闹了笑话。西方人见面往往是“Hi”“Hello!”“Howareyou?”“Niceday,isn'tit?”“Whatafineday!”等,在英国大家相互间的认识和了解更多的是以谈论天气开始的。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往往会表现出非常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惭愧”“抬爱了”等词语,但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坦然回答“Thankyou!”以表示接受。在受到礼物时,中西方人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如果你一收到礼物就打开看,很可能就会被说成贪心,所以中国人收到别人的礼物时,往往会先放到一边,谢过对方,待人走后再打开自己看。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往往会一边表示感谢,同时也要当着客人的面把礼物打开并连声称好。
3高职英语教学导入西方文化的策略
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学内容仍是以语法、词汇为主,以应对考试为目的,忽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教学意识,组织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教师要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高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误解、歧义等现象。作为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英语文化知识及中西文化之差别,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了解。其次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转换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所授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再者,指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认识到中西文化各自优势,切不可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观念相互融合,树立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在课堂上尽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增强课堂上师生互动。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英语电影、美剧、英语歌曲等,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逐步使西方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思维中。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做到将西方文化引入高职英语课堂中去。
3.2文化教育要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我国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大,人数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授课任务重。在课堂上和生活中,高职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很少,对于中英文化差异了解并不多。因此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把文化教学蕴藏在词汇、语法、课文、对话等各个层面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分种类、分层次地将英语文化知识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每册书的内容,归纳涵盖全书的文化框架。根据课文内容,导入相关词汇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知识。在听、说教学中,可选择一些突出反映英美文化主题的题材让学生学习。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3.3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接触更广泛的西方文化内容
林汝昌先生在《外语界》的《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面》这篇文章中提出,外语教学应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哲学传统,即综合与概括一种文化的社会模式及其价值系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教师在课堂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之外,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手段机会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英语学习,收听英语广播,观看美剧及电影,阅读到最新的英语新闻、杂志等。通过学习这些地道的英语表达,不但可以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而且还能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语文学著作领略西方文化特点,逐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高职学生学习异域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总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把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引入西方文化知识,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而且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现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及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J].外国语,1996(4).
[3]张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对文化差异策略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5)
[4]李红丽.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与英语学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47-48.
[5]宋艳平.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成才之路,2009(27).
Abstract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have produced man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Education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Different educat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society. The education concept and methods of the course will be virtually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educational culture in both China and West has their unique excellent side.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some deficiencies. 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education positive side,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a. By the way of strengthening the strong points of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the West, it will achiev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mod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West.
Keywords cultural diversity; educati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西方不同的社会体系和历史背景造就了两者之间诸多的文化差异。教育即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具?w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会无形中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1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具体表现
1.1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差异培养出了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这些观念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如今已是根深蒂固。西方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其进入社会做准备。而中式的教育则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以增加知识为主。如果说西方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那中国的教育注重的就是知识的灌输和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
1.2 中西方教学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学校对班级容量设定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方式的制定和应用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在中国,最常见的班级容量为五十人左右,与西方小班上课相比较,人数是其两倍甚至三倍,课堂气氛受到了严重的局限性。在中国,一节课的课堂氛围多是安静的,是老师一方单向的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就是一种以课堂为中心, 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封闭式教学, 是一种“满堂灌”。西方的课堂氛围是比较随意自由的,老师讲授的时间并不长,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主,课堂上多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们自主思维展开讨论、辩论、以及策划实践活动。老师注重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向学生发问,由学生自己思考找寻答案,学生甚至会挑战老师,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西方多采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活动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因材施教, “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过,大学的本质在于把一群优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励,产生使他们终身受益的智慧。这句话中值得教学工作者们领悟和学习的就是大学阶段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应该有利于为年轻人创造一种更有成效的互相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就目前而论,中国大学的教学精神就与之有所出入。大部分的课堂依旧沿袭着传统的以传播知识为主,我说你听,好好记笔记,好好考试。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少,但缺乏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再有就是创新和创造力贫乏,走出校园后多是需要二次的实践学习。西方教育以人为本,遵循学习理论,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而中国教育则更多地被评价成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原本存在差异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予以“加工处理”,力求生产出合格品,杜绝次品。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难被关注并加以因材施教,“模板”式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勇气,更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 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1 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的差异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体现为绝大多数的老师仍是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过度侧重对单词、句型、语法应用的讲解而忽视词汇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课堂上,学生能运用语言交际的时间少之又少,老师会习惯性地用书本语句“操练”学生,而忽视了真实交际,这种做法在培养学生英语的实践交际能力上收效甚微。具体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一些老旧的问题依然存在,突出体现在许多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以讲授知识点,应对考试为主的“教材+PPT”的模式,与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相差甚大。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六十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距离语言学习重在运用这个目标越走越远,外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正如我国前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的那样:“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
2.2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很多学校都习惯性地要求老师在每学期伊始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每一节课教授的内容和授课的进度都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如何能根据学生的差异自主地编排教学步骤,更别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其次,当前的英语教学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一方面在辅助课堂教学上,它有利于老师更加便捷和清晰地编排知识点,更快速更直观地将各个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增加了每节课知识的传输量,提高了教学进度。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其本身的局限性,老师要边操作电脑边开展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得肢体语言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很容易放松对学生专注力与神态的观察。学生们或急于抄写笔记或专注于快速的知识讲授,自我思考的空间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师生间的沟通被削弱。然而实际上,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别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口头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表情、肢体语言上的,?^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实则是给课堂目标设置了层层障碍,无法实现传统教学中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更加剧了中国式“满堂灌”教学法的风气。
3 对改进英语教学的建议
十九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对西方的教育制度进行研究,反反复复对西方的不同国家、不同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借鉴,用来解决和改进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引进和学习西方的教育经验时,却不可一味地照抄照搬,因为中西方两种文明的教育思想在根源上存在着差异,在其他国家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在我国未必可行,效果甚微甚至无用。因此我们要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背景的基础上对西方的教育理论加以“扬长弃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英语教学
一、文化差异
1.Greeting Others
在中国,无论是熟人还是朋友,非正式场合打招呼都是点头或者问一句“去哪儿?”或者是“吃了吗?”而正式场合则握手说“你好!”西方人则不同,陌生人之间通常是以讨论天气开始搭讪(尤其是在英国,由于天气变幻无常),要是有人介绍,则说“How do you do?”或“Nice to meet you.”如果是熟人见面则较随意,好久不见的朋友则以拥抱来表示彼此之间的情谊。
2.Daily Conversations
中国人讲究面子,所以外在一团和气,自己难得开口求人,要是别人求自己,也很少直接拒绝,甚至有时候为了面子或者所谓的义气而委屈自己。比如说,张三今天想上街,他约我一起去,我自己明明有事,可是却抹不开面子,不好意思说不,所以往往是放弃自己的计划陪他去了。还有,中国人讲究含蓄,什么都是“研究研究,商量商量,讨论讨论”。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所以,他们要是不能答应的事,一定会说“No. I’m sorry.” 再比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对别人的称颂要表示感谢等等。
3.Manners & Behavior
咱们很多时候认为,既然是老朋友了,那么就不需要拘束,所以越是熟人就越随意,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听到“对不起”“谢谢你”一类的礼貌用语。在国外则不同,就算是老外来到中国,他们也时时把那些客气的话挂在嘴边。当听到别人的赞许时,我们常说“哪里哪里”“做的不好,还请多多指教”,而西方人则会说“Thank you!”“I’m glad to hear that”.
另外,要是你要找的那个人有事在忙的时候,尤其是他或她正在和别人谈话时,我们往往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而直接打断他人的对话,这在交际过程中是不礼貌的行为,这一点西方人做的比较好,先说“Excuse me”或“Sorry to interrupt you. ”
4.Sending & Receiving gifts
首先,有个误区要解释一下,我们传统观念上认为,只有很重大的节日才送礼物,而且一定要贵重,或者就是有事求人的时候送礼。其实在西方文化中并非如此,礼物只要是能表达送礼人的心意就可以了,真正体现了“礼轻人意重”。还有就是收到礼物的时候,我们常常很不好意思、半推半就地收下;而这在西方人看来是很不礼貌的,他们收到礼物的时候,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当着送礼人的面拆开包装,同时一定要说一句“Oh, how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5.Care for Others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听到某人生病了或是发生意外的时候,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I’m sorry to hear that.”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似乎是我们的写照。尤其是对弱势群体这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在国外,做善事是很普遍的,没有人做善事是为了名利,他们甚至可以通过给慈善机构捐款来冲抵税收。还记得有篇文章讲的是一对中国老人到伦敦看望子女,一天早晨去公园散步,见到地上有硬币便屈身去捡,结果捡了好多回家,子女听到之后便说那是人们故意丢在地上的,为的是小孩子迷路时能捡起来打电话求助,或者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有口饭吃。
6.生活习惯的差异
这其中包括了饮食习惯、休闲时光的习惯以及工作上的一些差异。
就饮食习惯而言,在餐桌上他们不像我们那么喜欢排场和铺张,更不喜欢浪费,他们强调的是self-service.同时,吃不完的东西要打包带走。这方面,我们就欠缺太多了,据统计,中国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各大饭店每年浪费掉的食物价值就上亿元,那这么多的城市总计是多少呢?
工作方面,刚好跟中国相反的是他们的工资制度。中国的工资多少论资排辈的,工作时间越长,工资就越高。而西方国家的工资是和年龄成反比的,和能力成正比,所以年轻的时候有很多钱可话,老了以后就只有维持生活的必须费用了。另外,他们也不像我们那样一定要找一份很稳定的工作。
7.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太过于追求文凭和分数,所以学生都一个模式,同时也抹杀了他们的个性,尤其是高等教育,都是高门槛入低门槛出。国外则刚好相反,想上大学很容易,但是毕业很困难,要是达不到要求,可能学习时间永远超过规定的那几年。
8.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庇护下一代,什么都喜欢包办,所以好多时候学生失去了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加上中国的工资制度,越老越有钱,所以下一代都缺乏斗志。国外则不然,18岁的孩子必须出去独立生活,所以好多都是边打工边上学的,也就不存在中国式的“啃老族”了。还有,中国都强调“养儿防老”,从而引发了很多的矛盾,包括现在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国外的老人老了都进养老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房子,中国人是典型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就算国家规定土地的使用权限是70年,也一定要买至少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国外则喜欢“随遇而安”,租房的人很多。
9.福利及社会保障
西方国家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可以保证人民的衣食无忧,有最低低保和医保,当然这方面中国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做得越来越好了。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 差异 教学 交际 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课程的任务里有这样的描述: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我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类,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教学。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上课时的问候语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应地把“李老师”称为Teacher Li。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李老师=Teacher Li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别扭。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 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现在这种习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接受。)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
3.赞美及回答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往往谦虚地说:“没有,没有。”,“哪里,哪里。”不敢喜形于色,以防被人说骄傲。
4.隐私
【关键词】 初中英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 交际能力
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事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人生观为他们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见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笔者就初中英语教学中涉及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日常生活中,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着不同含义,在英语中dog(狗),如You are a luck dog .则译为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二、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国家的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可能引起误解,甚至认为你要请吃饭。
三、寒喧
中国人见人很喜欢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但英美国家人们认为年纪、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状况、信仰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他们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活动为话题。
四、称呼
中国人在称呼别人时经常会加上头衔,比如XX主任、XX经理等。而英美国家的人不管年纪小、职位高低通常都是直呼其名。在称呼老师时很多中国学生喜欢用Teacher XX,但在西方国家老师通常被称为Mr.、Mrs、或Miss。
五、感谢和答谢
在中国一般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美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时(Would you like some thing to eat/drink?)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还有就是在英美国家人们面对其他人的表扬和赞美时往往会大方的用一句“Thank you”来答复,与之相反中国人面对这种情况就表现的谦虚多了,往往会说“哪里,哪里。”
六、节日
中西方有许多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独特节日。中国和英美国家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上,英美国家有Valentine’s Day (情人节)、April Fool’s (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 (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们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也表现出不同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七、日常习惯
在日常习惯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如西方神话中天有七重,而东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翻译家未考虑这一差异,把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译为“the ninth heaven”。汉英差异更多的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法。例如,汉语中说“三思而行”,而英语中为think twice;汉语中说“乱七八糟”,英语中为at sixes and sevens;汉语中说“成千上万”,英语中为tens of thousands或thousands upon thousands;汉语中说“水深火热”,英语中只有in deep water. 最容易忽视的是一些常用词语的语序问题。汉语中说“文艺界”,而英语中为art and literary circle;汉语中说“高新技术”,而英语中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汉语中说“中小学”,而英语中为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汉语中说“田径项目”,而英语中为track and field events.这些例子几乎可以对号入座,只是顺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错。
此外,还有思维习惯的差异。汉语中主动语态使用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的西方人却常把观察或叙述的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的主语,因此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广泛,翻译时,应该根据语义逻辑改换或增添句子的主语,相应调整句子语态,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 (他们) 结婚六年没有儿子,然而妻子却出人意料地给丈夫生了一对双胞胎。翻译为英文为:After six years of married childlessness, the father was suddenly presented by his wife with a pair of twins.
八、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语言知识,还要把语言知识的学习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大背景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交际能力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学习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得到全面提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英语交际的过程中领会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达到学习地道英语的教学目的。
[1] 邓炎昌.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