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0 15:41: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初语文教学衔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六年级初小衔接
据笔者了解,许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关键原因在于用小学学习方法来学习初中语文课程十分不适应,而且在知识储备上达不到初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做好教学工作,为初小衔接的顺利进行搭桥铺路,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下文将对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初中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了解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把握初中语文教学对基础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做好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初中语文教学难度有很大的增加,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文体并鉴赏文学作品,知识量更大,对语文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是初中课程开设数量远远多于小学阶段,而且物理、生物等课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也十分重要,这在无形中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许多学生刚升入初中后都不能适应初中学习的快节奏,虽然小学阶段也较为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往往流于形式,远远不能满足初中阶段学习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不会合理的分配利用个人时间,不习惯一遍过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突然难度加大的考试,慢慢的产生了厌学情绪,极大的影响了未来各个科目的学习。[1]
从更细的角度分析,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阶段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小学语文教学像一位母亲细心呵护每一位孩子,谆谆教导,温柔而周到,初中语文教学更像一位父亲,表现的松散而粗犷,更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依赖性强、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很容易进入贪图安逸、无所适从的误区,许多聪明的学生在小学时因为教师叮嘱成绩很好,而到了初中缺少了教师的督促成绩一落千丈,这种现象十分典型和普遍。②小学语文教学更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主要目标在于打基础,而且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影响,教师通常重视傳授而非引导,对能力培养、学法指导、学生自学、综合应用等方面的关注度不够,当学生升入初中后突然间从感性学习到理性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实际到理论,跨度太大使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因此,我们要从初中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小学阶段教学的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措施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二、做好初小衔接的教学策略与措施
首先,小学阶段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我们在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必须先把握好基础知识教学,做好总复习教学,系统的总结归纳小学阶段的拼音、字词、句段等方面的语文知识,有序的安排复习流程和环节,注重知识规律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确保知识储备和理解运用水平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每节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做好预习,在课后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布置具体的预习和复习的任务、目标,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指点,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给予关怀和支持。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再次、我们需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初中教学的需要,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综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诗歌朗诵比赛等手段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知识运用能力。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智较为成熟,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放松,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将教学重心放在学法指导上,以便于学生升入初中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学习氛围和节奏。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卖火柴小女孩曾看到哪些美丽的东向,使她感到幸福?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想象的写作手法?3.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一定有许多话要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好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4.推荐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一定要养成练笔的习惯,学语文不爱动笔是不成的。这其实是小学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要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学会想象和分析思索,这些方法,是最基础最根本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过渡初中学习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2]
最后、我们要加强交流,做好信息反馈,及时沟通协调。六年级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与学生的交流,与校内其他教师的交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还需要与初中教师保持紧密的沟通,对于学生升入初中后常出现的问题要有所了解和预见,认真听取初中教师的意见,互相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相互借鉴和帮助,只有同心合力,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小学与数学教学研究问题贯彻于整个九年义务教育之中,也是关系到中小学数学整体性改革的重要问题。初中数学的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动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衔接是一个双向对接的过程,所以想要解决小学、初中衔接不当的问题,需要中小学教师共同努力,各自向对方靠拢。以下,是我对小学与中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思考。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趋近或倾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努力去克服。而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采用“灌”和“压”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在教师的严厉管束下,学生虽然对数学没有兴趣,但只能被动地勉强学习。然而到了初中,教师更多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而对学生的督促减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松懈而缺乏兴趣,如此一来便会引起动机与效果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在小学,教师应多对学生进行鼓励、诱导、启发,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中学教师也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十分重要。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就整体而言,小学数学作为中学数学的基础,而中学数学是小学基础的延续和发展。小学教师在使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还要重点把握好四个衔接点,为中学数学教学起到渗透和铺垫作用。
1、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阶段只学过整数、分数、小数这样的算术数,进入到初中学习之后,便引入了负数概念,将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有理数范围,数的计算也相应地在四则运算基础上增加了乘方、开方的运算。这一过渡,负数的引进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理清有理数的特点。为了完成知识间的过渡,首先淡化概念,如讲代数式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另外,务必使学生熟悉算术的四则运算,弄懂符号法则有理数的运算,便能够完成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衔接。
2、数与式的衔接
在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中,便引如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对有理式的运算展开了研究。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学习中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是质的转变。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要让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但是,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因此,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另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
3、由算术四则运算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衔接
小学中的应用题是用算术的方法解题,是把未知数放在特殊位置,通过已知数求出未知数的算法。而到了初中以后,以方程的形式解应用题,把未知数用字母来代替,根据已知条件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数。在开始时,一些学生不习惯于用方程的形式解题,此时,教师应选择一些以方程解法比算术解法更简便的应用题,通过对比,学生便能够体会出以方程解题的优势。而布置课外作业时,也可以要求用两种方法解题,这样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两种解法,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授课时还要强调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衔接
在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有了对于几何的初步知识,在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这属于基础实验几何的范畴,更加侧重于计量,而缺少逻辑论证。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便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因此,应在小学数学中为初中论证几何的学习做好以下铺垫。①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②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让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用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③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其实,大纲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教学大纲对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大纲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以家乡为题,写《我爱美丽的家乡——×××》、《欢迎你到×××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四、 研究学生,做好衔接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我国语文事业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知识点、知识面以及学习密度相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育,能够让学生平稳的过渡到中学阶段,保证语文教学不同阶段的连贯性,实现小学到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是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探究的。本文就结合工作实践,简要阐述如何做好衔接性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育;过渡;衔接
小学和初中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两个阶段,既有阶段性的特点也有统一的整体性特点,其课程目标也要求教育保持连贯性统一性。因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里应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出现语文学习的不适应性,发生脱节现象。
1.影响小学与中学语文教育衔接的要素
(1)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整体的课堂知识容量相对是比较少的,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并不是很宽阔,基本的教学要求侧重于浅层知识面的理解和学习,思维难度并不会特别高。一旦进入中学阶段,教材内容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授课方式上,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构建相符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相应的教学,由于课堂知识容量不高,讲课的速度比较慢,学生很容易掌握住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进入中学阶段,教材内容体系的增加,使得有限的课堂之中教师必然要加快讲课速度,教学方式也不同于小学阶段,再加之对刚进入中学学生的学习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认识不足,极其容易导致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学的语文教育,发生教育脱节现象,使得学习效果下降。
(2)学生特征与学生习惯
小学生课余时间较为丰富,学习任务没有中学那么多,整体的学习氛围都是舒适宽松的,这也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而进入中学,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陌生的新环境,学习要求高、学习任务重等问题都摆在了学生眼前,这种跨度的存在,往往使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无法很快适应新环境,跟不上中学语文教学的节奏。
从学习习惯的角度来看,能够迅速适应中学语文学习的学生必然是那些热爱语文、语文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这些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较高的语文素养。而如果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对,极其容易导致进入中学后,难以适应新的语文学习环境,自然也会感到学习的吃力,随着教学内容难度的增加,学习所遇到的困难也会越来越多,进而使得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造成学习成绩的滑坡。
2.衔接性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如何开展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指导,直接决定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层次。不同教育阶段观念的统一性也是衡量教育能否保持连贯的一个要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学观念是对教学活动、学生特点、学习价值最本质的认知,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也无法取得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应该加强与中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促进教学观念的统一,树立学生主体观,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的小学语文活动中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从整体统一的教学观念出发,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为今后小学生迈入更高的阶段打下夯实的思想观念基础。
(2)创新教材,拓展知识内容
知识过渡衔接的桥梁便是教学素材,而小学语文课本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素材,把握好知识的衔接性要求教师有效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注重小学语文知识内容的拓展,加强与中学语文知识的过渡。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帮助小学生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以拓展创新的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中学阶段一些基本的有用的语文知识以拓展的方式提前引入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从而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做好铺垫。
(3)改善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
小学与中学作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内容不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不同的,在小学阶段,单纯的依靠记忆便可掌握语文知识,而在初中的语文学习中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实现小学与中学语文学习的有效衔接,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课堂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出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发展的有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顽强的心理品质,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进而为适应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做好过渡准备。
(4)做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小学就阶段的语文教学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小学语文能否有效实现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教学评价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当前的小学阶段,针对小学生的语文发展性评价往往是与中学相割裂的,这既不利于不同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也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鉴于此种情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统一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从教学和学生这两个维度改善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成长发展,以评价体系作为引导,使小学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朝中学靠拢。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从全局出发站在统一的高度去看待,在教学的开展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好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知识内容的连贯性与层次性,在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为小学生迈向更高的学习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祥.语文教育学段的衔接: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2(08)
[2]熊宁宁.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