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欧姆定律基础知识范文

欧姆定律基础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欧姆定律基础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欧姆定律基础知识

篇1

本节内容前承电路、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是前面电学知识的聚焦;后启电功、电功率,并为高中阶段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交流电等内容做了铺垫。甚至于对学生将来参加生产劳动也有指导作用,即使在电工技术电子专业等学习中,欧姆定律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其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关于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的延续,是物理问题研究思想的再次体现。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欧姆定律,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同一性是本节难点,在探究过程中通过适时引导、恰当点拨,利用实物电路使学生达到理解欧姆定律的目的。

三、学习者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元件,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但对于U、I、R三者关系知之甚少,规律性知识的概括往往以偏概全。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重点: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难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

弄清变形公式的含义。

五、教法设计

依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式学习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探究新问题时使知识活化、重组,形成知识结构并向能力转化;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从中感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六、教学准备

篇2

1.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这一节在学生学习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才编排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和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学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技能目标

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欧姆的生平,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帮助学生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意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和变换式的意义,并且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电学计算。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说学生

1.学生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节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并且还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了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具体的形象来支持。所以在本节学习中应结合实验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

2.知识基础

要想学好本节,需要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有: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三、说教法

结合学生情况和本节特点本人采取以下几个教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采用控制变量法、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采用复习设置疑问的方式,时间3分钟)

复习:电流是如何形成的?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设疑思考:电压、电阻和电流这三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简单的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这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的关系研究产生了兴趣,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2.展开探究活动,自主总结结论(时间37分钟)

根据上节探究数据的基础,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两个结论: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为了进一步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可采用以下几点做法: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从而引入欧姆定律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可以将这两个结论所包含的意思表示出来,从而引入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3.说明事项

在欧姆定律中有两处用到“这段导体”,其意思是电流、电压、电阻应就同一导体而言,即同一性和同时性。

向学生介绍欧姆的生平,以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欧姆定律应用之一:通过课本第26页例题和第29页习题2和习题3,让学生自己先试做,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和补充,使学生理解掌握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变形式的应用,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应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同一性

即公式中的U、I,必须针对同一段导体而言,不许张冠李戴。

(2)统一性

即公式中的U、I、R的单位要求统一(都用国际主单位)。

(3)同时性

即公式中的U、I,必须是同一时刻的数值。

(4)规范性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即按照已知、求、解、答四个步骤解题)。

欧姆定律应用之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1)实验分析

在演示实验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演示实验

将两个电阻串联起来,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情况(变暗了),并说出原因(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了,说明总电阻变大了)。

得出结论: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②演示实验

将两个电阻并联起来,同样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情况(变亮了),并说出原因(路中的电流变大了,说明总电阻变小了)。

得出结论:并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2)定性分析

(提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总电阻会变大?并联后总电阻会变小?

得出结论:电阻串联相当于导体的长度变长了,所以串联电阻的个数越多总电阻就越大;电阻并联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变粗了,所以并联电阻的个数越多总电阻就越小。

(3)定量分析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以及前面学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推导串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关系得出结论:(1)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R串=R1+R2+…+Rn;(2)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

4.小结(4分钟)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运用欧姆定律解决有关电学的计算题以及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5.布置作业(1分钟)

本节作业的布置主要是针对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并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的一些常见题型加以知识的巩固。

作业:《课堂点睛》17页至18页的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

电阻的串联:R串=R1+R2+…+Rn

篇3

1 结合专业实际特点利用以下手段促进课程改革

1.1 贴近生活。各种家用电器的大量使用,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电压、电流、电磁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的电现象和应用电的知识的事例,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及生活经验,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提取储存在头脑中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身边的科学,如学生普遍对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有意识地讲述物理知识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等。以日常生活中的电学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2 注重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规律和理论是以实验为基础并验正的。在物理学里,某些性质不同的物理现象都是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运用演示实验或学生亲自做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容易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学生边观察,边考虑问题,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深深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和有用性。

1.3 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物理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有些现象在传统的实验中也是无法展示的,所以仅靠形象、表象和想象对初学者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例如“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看到正电荷从正极向负极运动,这样将电流转换成电荷的流动,让本来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将课本中不动的图形变为电荷不断流动的动画。遵循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

1.4 在公式分析。讲解公式时,注重公式推理、得出过程,注重公式的使用条件,主要学习公式的如何使用。这是物理式正确使用的前提,前期学不好,后期无法正确应用。中职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已学过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它只适用于电路中某个导体或某一部分电路的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工基础》中引入了全电路欧姆定律新知识,进一步完善电路中内、外电路的电流、电压(电动势)和电阻间的关系,使知识由“部分电路”向“全电路”深化和发展。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引入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概念。如在课本电路中,将全电路分解为外电路和内电路两部分,在外电路中,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可知负载R两端的电压降为:U=IR.在内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与内阻r的电压降Ur和电源端电压的关系是:U=E-Ir。在全电路中,负载两端电压U与电源端电压U相等,且内外电路电流相等,则可得:I=E/R+r即为全电路欧姆定律。通过实例的讲解,注意强调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两种概念的共同点、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使学生对新知识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 提高基础学力,促进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

学力,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物理教育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并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学力是教育的内核,是学校课程设计的前提。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①知识、理解;②技能;③思考力、判断力;④关系、动机、态度。前两部分为显性学力,后两部分为隐形学力。就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浮出水面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更多的、隐匿在水面下的才是支撑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四部分做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

3 结合学生、学校或专业的特定环境和特点,开展适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必要补充

篇4

关键词:导学案;环节;教学

【课前预习】

此部分由两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预设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即学生在不需教师指导和同学互助的前提下借助课本独立完成,以达到大体了解本节知识的目的。所以,设置的问题必须全部来自课本,但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对课本重点知识进行提炼,空格不宜过长,一般以填入2~4个关键字为主。问题设置不宜有难度,只要学生认真读完课本就可以知道答案,换言之,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按照上下文的意思找到答案。如:“欧姆定律”可设计:欧姆定律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____,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公式I=________。

第二个环节:需设置1~2个涉及关键性知识的思考题(可适当穿插在基础知识之间),思考题要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趣味性,最好是与生活或社会热点有关联的问题。如:在“欧姆定律”一节设计:公式R=U/I与I=U/R的物理意义相同吗?

【分组讨论】

此即课堂学习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设置基础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本部分内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最好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紧扣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作为下一阶段的知识储备而设问。如:“欧姆定律”的问题设计: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时,若将导体换成晶体二极管,此时导体中的电流还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吗?

【课堂导学】

此即课堂学习的第三阶段。学生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已经基本了解了本节内容,但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本阶段主要以例题讲解为主,所选例题要求具有代表性,一般以2~4道为宜,这些例题基本覆盖本节重、难点内容。如:“在“电势差”教学中设计3道题:①电势差的说法正误判断;②点电荷在电场中移动问题;③电势的高低判断。

解析侧重基本方法,不要求新奇的解法,以巩固本节知识为主要目的。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明确告诉学生的是什么,解题最重要的方法一定要详细总结出来。

【课堂展示】

紧跟每道重点探究例题后,根据本节重难点设置习题,要求学生在学会例题解法的基础上就能完成。难度保持和例题相当,与课堂导学内容相近。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课后拓展】

针对本节内容,拓展一些常见的考查方式、预测可能会出现的考查方式。可以以高考题为例但内容不能超前,没有合适的高考题,可以原创或改编一些较新的题目,拒绝现成题和旧题。试题选择题型4道,填空或探究题型2道。如:“欧姆定律”设计为:①欧姆定律适用性;②图像中最大电阻的判断;③同一导体中的电流、电压比例关系;④不同导体中的电流、电压比例关系;⑤计算温度对用电器电压的影响;⑥计算金属导体的电流和电阻。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综合素质 物理教师

新时期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世纪大面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健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劳动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及各种类型人才,下面谈谈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素质观

传统教育重知识的教学轻能力的培养,一直把学习成绩作为对人才的标准,限制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扼杀了众多人才。今天,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应以全新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从整体素质和社会需要评价、衡量人才。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科学家、专家、学者,而且需要更多的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学习成绩好的能考上大学的是人才,学习成绩不太好但有较强组织能力、活动能力、操作能力的同样是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对社会作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观。我国有十几亿人口,仅靠培养少数人为目标的天才教育或精英教育是无法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能把人口的包袱转化为人才的优势,才能在当今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以足够的人才优势稳操胜券。因此,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做人。

二、在物理课教学中树立科学思维的意识

初中物理中的“欧姆定律”的教学,依据大纲和编者的意图,补充和调整教参上拟定的教学目标。调整后的目标是:(1)知道“分离变量法”是探索物理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知道列表对比法是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基本方法之一;(2)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会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电路的有关问题;(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亲自参与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过程,不仅能理解实验结论和定律的内容,而且知道结论和定律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结论时用了什么方法和手段,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和物理变量的。归纳得出欧姆定律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讨论记录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把每一组U/I的值与导体的电阻值相比较,自然使学生明白变形公式R=U/I的物理意义。应用欧姆定律解答简单电路的有关问题不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只要引导学生讨论一两个例题即可。这样的教学才能揭示物理的研究方法和学法,才能让学生沿着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足迹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科学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连接教与学、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现有的初中物理教材有了较大的进步,虽增大了实验容量,但大部分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较少。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及未来社会的需要,做到:一是对教材中某些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使之更适合学生学习和社会需要。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完成课本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提出新的问题:在上述实验中若只允许你使用电压表,实验能否进行?需要补充什么辅助器材?教师作适当点拨,让学生充分思考、酝酿、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进行实验,使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和思想在学生头脑中得到进一步理解和升华。同理,引导学优生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并进行补偿讨论,培养尖子生的综合实验素质。另外,电学中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等演示实验,都可以大胆地作为学生实验、教师适当指导,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自己归纳实验结论。这样不仅能掌握知识和规律的内容,还能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会研究方法。二是精选教学素材,真正把融于教材中的思想观点、方法内容、智力价值和精神素养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举例讲解更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智慧。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电阻的教学中,都应渗透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四、物理教师要善于转化薄弱学科的学生

教师可以进行问卷调查,综合起来物理薄弱成绩差异主要体现在:

1.学生层面分析存在的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始终认为物理学科不重要。(2)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听讲效率不高,不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课下又不能训练巩固,致使知识的负积累越来越多。(3)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物理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思维习惯的培养。但学生课上不按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慢慢地和教师的思维逐渐脱节,难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2.教师层面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学生不熟悉,只关注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和个别成绩差的学生,对中间学生的关注不够,致使有很多有潜力的学生没有被发现。(2)由于赶进度,课上提问力度不够。(3)课堂效率低,有的知识不能做到堂堂清,对学生扩展和兴趣方面的知识关注多,忽视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练习量小,能力提升靠课下作业。(4)学优生培养力度不够,且作业检查力度不到位。

总之,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物理学科的教与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篇6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笔者主要从电工电子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理论实际互换法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聚焦课堂教学。

一、展现个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引言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引言运用得恰当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提问——复习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强、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的课程。恰当提问,通过复习的方式便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逐步启发学生,顺其自然地引入新课。笔者讲授“谐振电路”一课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RLC串联电路的电流及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计算方法;电感性负载与电容并联的电路的总电流及总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的计算方法;这两个电路中的电抗值的变化对电路计算的影响。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知识,又为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演示——议论法

职高学生学习能力差、基础薄弱、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发问,师生通过观察现象、相互议论引入新课题。这样可以直观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其得到初步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讲解,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笔者讲授《电子技术基础》的“PN结的单向导电性”、“晶闸管的可控单向导电性”等课时笔者均采用此法。

(三)习题——延伸法

先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点习题的练习,再将知识延伸,把新课的习题布置给学生作为悬念。这样可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新课上来,自然会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得新课的教学很好的开展。笔者在讲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加法、减法运算电路”一节课时,先让学生们计算“反相、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的习题,再通过电路变换要求学生们给出结果,这显然无法回答。但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对新课内容产生了极强的求知欲。

二、运用启发讨论 激活学生思维

“启发讨论法”不同于传统的“讲述法”。它的基本做法是围绕教材的中心要求,设计一系列互相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探讨,不断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认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笔者在讲授《电工基础》课程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课时,提出“为什么在实际电路中测得的电源电压值略小于它的电动势?”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抓住要害,深入讨论。提出“什么是全电路?”“电荷为什么会沿着回路循环流动?”“在闭合电路中电源内部和外部发生了哪些化学的和物理的过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为论证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创造条件。最后画龙点睛,引出结论。可喜的在提出“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看,非静电力做功所形成的E和电场力所形成的电势降落U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即可答出:E=U外部 +U内部,再考虑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得到E=IR+Ir。接着继续深入,提高认识。提出“比较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区别和联系?”等等,使定律运用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上来。最后似尽非尽,留有余味。提出“什么是损耗功率?什么是消耗功率?”等等问题,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新的天地,为新的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采用此法教学时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注意对个别学生的辅导;②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自己归纳小结;③教师要对本课的内容做出适当的总结。

三、互换理论实际 锻炼学生能力

(一)理论到实际

电子电工专业学科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只不过学生们没有正确运用电子电工基础知识去理解它。因此,在讲这些内容时,尽可能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起来,让学生易于理解,学得轻松。在《电工基础》中讲授“电源的端电压与负载电阻之间的关系”一课时,笔者就结合家中的电灯有时在白天和晚上不一样亮这一生活实例告诉同学们,负载使用越多,总电流就越大,内阻上消耗的内压降也会增大。所以,电源的端电压就会减小,电灯也就会变暗。从而,学生们就能很好地理解电源端电压与负载之间的关系了。

(二)实际到理论

对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可达到既了解社会相关行业的动态又能使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加巩固与灵活运用。当然这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产品的科技含量要有一个先低后高、对产品的组成要有先简后繁认识的过程。比如:拿“音乐彩灯控制器”为例,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现象、电路分析等过程,既可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已学的“可控硅”章节做一全面的知识总结和渗透,又加深学生的创造欲望,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篇7

一、电磁学教材的整体结构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真分析教材。

1. 电磁学的两种研究方式。

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这两种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体现出来。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场的方法是研究电磁学的一般方法。场是物质,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学物理的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帅起来,静电场、恒定电场、恒定磁场、静磁场、电磁场等,组成一个关于场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学物理电学部分的各章内容。

2. 物理知识规律。

物理知识的规律体现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物理定律是在对物理现象做了反复观察和多次实验,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实之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理定律总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恒定电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规律有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适用,但对气体导电是不适用的。欧姆定律的运用有对应关系。

电阻是电路的物理性质,适用于温度不变时的金属导体。

3.通过电磁场在各方面表现的物质属性,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

电现象和磁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实验证明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每个带电粒子都被电场包围着。电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位于场中的其它电荷有力的作用。运动电荷的周围除了电场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场——磁场。磁体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处于其中的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现在,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生产实践完全肯定了场的观点,并证明电磁场可以脱离电荷和电流而独立存在,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二、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始终,使知识学习与智能训练融合于一体

1. 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是电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电场强度、电势、磁场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电、磁场是物质的实质性概念。电场线,磁感线是形象地描述场分布的一种手段。要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力线的共性和区别以加强对场的理解。

2. 电磁场的重要特性是对在其中的电荷、运动的电荷、电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场和受场作用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3.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过演示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种实验做好,不仅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也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中来发展思维能力。从物理学的特点与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使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使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体系上。

篇8

关键词:串联电路 电表示数 判断方法

在电学知识考查中,对电表示数变化的判断是学生反映出来的一个难点,因为这类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也是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现对此类题的分析作一下知识点的汇总和方法的总结:

一、必备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要必备如下知识点:1.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2.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当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一定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3.滑动变阻器的变阻原理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4.对串并联知识的理解梳理。

下面,笔者以串联电路为例总结一下各电表示数变化判断的几种典型方法。如右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滑动时,分析各电表的变化情况。

二、几种常见的判断方法

法一:层层推进法。

当滑片向左滑动时,L2接入变小得R2接入变小、R1不变,由串联得R总变小、U总不变。由欧姆定律得I总变大,由串联得I1、I2接入均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R1不变,I1变大,得U1变大,即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U总不变,U1变大、由串联得U2接入变小,即V2表的示数变小。

对刚学完基础知识初次跟学生研究讨论这种表头示数变化的题型,建议用这种“层层推进法”,让学生对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电流特点、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能更好地熟悉并加以灵活应用。

法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串联知识:I1=I2

U1+U2接入=U总,为定量

欧姆定律:I=U/R

U1/U2接入=R1/R2接入

因为R1不变,R2接入变小,得R1/R2接入变大,即U1/U2接入变大,所以U1变大(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U2接入变小(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R1不变,U1变大,得I1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在学生对串联知识及欧姆定律灵活应用的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老师可以再推广综合分析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且让学生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法三:极端思维法(极限法)。

当滑片P向左滑动时,令最后滑到最左,U2接入最后变为零,这样能快速得出U2接入变小即得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而U总不变,由串联知识可得U1变大即电压表V1的示数变大;R1不变,U1变大,得I1变大,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若滑片P向右滑动时,令初始滑片在最左端,R2接入初始为零,得U2接入初始为零,这样能快速得出U2接入变大,即得电压表V2的示数变大,而U总不变,由串联知识可得U1变小,即电压表V1的示数变小;R1不变,U1变小,得I1变小,即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学生能掌握极端思维法的要领,解决问题就会简单便捷。在力学的问题中也能得以方便使用。

示例一:小明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塑料直尺放在圆柱形水杯上,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图(a)所示。往直尺两端放不同数量的相同硬币,并调节硬币位置,使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b)所示。若从左、右两侧各取下一枚硬币,则直尺______端将下沉。

这题各取一枚可以变通理解为各取走相同枚数,极限法以左侧枚数为标准全取掉,可快速得知右端下倾。

示例二:如右图所示,斜面长1m,高0.4m,用大小为5N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将重10N的铁块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若仅使倾角θ逐渐增大,此斜面的机械效率将逐渐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教学 有效 多媒体技术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22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才接触到物理的缘故,所以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电学教学的内容其实并不算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多为一些较为基础部分,其中电学部分的知识也不例外,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来对物理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清楚认识,同时也为日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电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充分的体现该部分知识的基础性而外,还要着重体现这一部分知识的连接性,让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物理电学知识学习,来奠定高中阶段的物理电学对应部分及电学相关部分的学习基础,从而让学生能够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来对所学的电学基础知识进行更为细致升入的了解,从而发现物理电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此来引起学生对电学教学的重视,是学生能够在初中这一学习的黄金时期中学好知识,从而使学生能顺利的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物理电学知识学习中去。

一、在电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阶段的电学知识教学实际就是电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电学部分,那么就需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物理电学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然后再将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但是通过日常物理电学教学教师会发现,部分学生由于才接触到物理知识的学习,电学基础知识对其而言是极为新鲜的东西,再加上该部分知识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就使得学生会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相关的电学基础概念或理论。因此,这就给我们的物理电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学生很难在正常的学习中获得有效的突破,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如果教师要想让初中生学好物理知识,特别是学好物理电学知识,那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根本上搞懂电学基础知识中的相关基础性概率和理论,这样才能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让学生对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从而让电学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提高。这时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运用,那么就能够较为顺利的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因为多媒体是一种极为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其能够有效的将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教材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予以展现,从而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能够具备较高的质量,让尽可能多的初中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电学基础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到电学部分知识――“欧姆定律”时,就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之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重点知识,是整个初中电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同时欧姆定律也是极为抽象的一个物理学定律,学生大多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欧姆定律进行完全了解,这使得教师可能需要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反复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的效果,但是因为教学时间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反复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给予了教师新的教学希望,其能够极为有效的将电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传递给学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使知识能够更为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电学知识进行具象化体现,用动画的形式把电路中的自由电子流动体现出来,让学生看见电压驱动电子形成定向流动的微观想象,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电压和电流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让后在去讨论关于电阻的相关概念问题,向学生抛出“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段的电压成正比,而与导体的电阻阻抗成反比”的相关理论,然后在给学生列出能够反映电阻、电流、电压三者之间关系的数学公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易理解欧姆定律的相关概念。

二、将初中物理电学教学同生活相联系并开展实验

“物理”在词典中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二是特指物理学。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物理是源于人对实际生活及自然的一门科学,其知识的涵盖面极为广泛,从宏观到微观都有着“物理”的身影,我们脱毛衣看见的些微电火花、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等,这些都需要运用到大量的物理知识,或者是其中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时,一定要记得将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引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关于求知的欲望。等到学生的求知欲被唤醒后,其就会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物理电学相关知识的教学,并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极为有效的提高。在具体的物理电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多种物理实验活动,借此来对电学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重点讨论,从而发现这些现象背后暗藏的电学知识,进而使物理课堂电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中考;复习;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与其他科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① 知识点多、知识面广。

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需要理解。

③物理实验的方法及操作需要掌握。

④会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等。

针对物理学科的这些特点,怎样确定复习方向、方法,进行高效复习呢?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近几年初三物理复习中的实践和思考,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 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我们知道中考试卷是按《考试说明》来命题的,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6:3:1。从近几年的中考题来看,能力的考核与基础知识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基础知识的强化是提高能力的前提,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深入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突破重点,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重视科学探究及其过程与方法的复习---专题复习,优化网络

物理知识点间存在着“纵”与“横”的相互联系,某一知识点可能是为另一知识点引桥铺路,而另一知识点又往往是前一知识点的深化与延伸。在第一轮复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应打破章节的限制,完善并梳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巩固知识,形成一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最后到知识网络的综合体,使复习具有系统性。

三、重视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关注热点及社会

年年中考年年变,但万变不离其“重”,初中物理中的一些主干知识仍然是每年中考的重点,因此我们在第二轮复习中要以《考试说明》中圈定的知识点为着眼点,围绕考点,突出“重点”。

通过对某些特殊知识点的深挖细究,达到对某一类知识或某一专题的融合、深化。例如电学中的滑动变阻器,是“探究欧姆定律”、“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器。让同学们可以总结滑动变阻器在每个实验中的用途,深化对电学实验的理解。例如所有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共同作用是:保护电路;通过改变自身电阻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而由于每个实验的不同,使滑动变阻器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

探究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为了保证两端的电压不变。

探究欧姆定律中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从而达到多次实验探究规律的作用。

测定小灯泡的电阻——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达到多次测试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的目的。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从而比较小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还可以控制电流相等,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例题:如图所示,灯泡L和电阻R2的阻值分别为R1=10欧姆和R2=5欧姆,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20欧姆,电源电压为6V,求当S1,S2,S都闭合滑片P在a时R1、R2消耗的电功率。

一变:求当S1,S闭合,S2断开,把滑片移到某一位置,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其最大值的1/4时,灯泡恰能正常发光,求灯泡L的额定功率?

二变:求当S1,S2,S均闭合,滑片移到中点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通过灯泡和电阻R2的电流之比是多少?

三变:当S2,S闭合,S1断开,滑片P在b点时,R2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四变:当S2,S闭合,S1断开,滑片P从a端滑至b端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变化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五变:当S1,S闭合,S2断开,滑片P从a端向b端滑动时()

A、电灯L变暗,电压表示数增大B、电灯L变暗,电压表示数减小

C、电灯L变亮,电压表示数增大D、电灯L变亮,电压表示数减小

四、综合考练提高应试能力-----仿真模拟,体验中考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系统复习,学生不论是知识技能上,还是解题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进行恰当的适应性训练或模拟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掌握一个度和量。

这一轮复习的时间不长,是演习模拟、查漏补缺的阶段,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为增强同学们考试的自信心、熟悉中考的氛围和时间、调整中考前的心态。在这一轮复习期间,可以将第一、第二轮复习中做过的易错题进行归纳、梳理,建立错题档案集,研究学生的错题,寻找学生思维或知识的漏洞,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第一就是要选题(在第二轮专题复习时就应该这样做),每年的中考我们都有一条深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学生在基础方面丢分丢的相当厉害,特别是一些优秀学生,难题他们都做上来了,但是基础的部分丢了。我觉得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第二就是要抓错误题,就像我前面所讲的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总结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这方面的事情,准备一个错误记录本,把错误集中起来,叫做积累错误,整理错误,最后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这样错误就变成了资源,考试的时候就可以不重犯错误。

第三就是要教会学生反思,有一位学者总结出一个公式叫“1+100”大于“100+1”,什么意思?就是说同样的题做一百遍不见得有提高,而你把你的每一道题做一个认真的分析,倒是可以提高很大的成绩,所以我觉得,要学生学会反思,就是每一道题做对了,学生是怎样找到切口的,怎样答的?答案怎样形成的?学生要反思;做错了的题更要反思,为什么做错了?为什么切口找不到?是审题问题还是计算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认真真的对待复习工作,复习方法是多样的,任务是繁重的,需要各个学校初三的老师团结协作、相互分工、步调一致的努力,用集体的智慧排除困难,稳步推进,努力使复习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借此机会,也预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愉快,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篇11

1 所确立的核心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缄默知识,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欲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问题”是一个问题或本堂课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设定了核心问题,还需要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更好的理解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任务的完成过程.通过这一核心问题或任务来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设置核心问题或任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头脑中缄默知识的存在,帮助学生将有关学习活动的缄默知识显现化并得到检验、批判和应用.缄默知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不脱离认识主体,只有学生本人,尤其是他的缄默知识是发展自己认识能力的向导和主人.学生的已有知识对于新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核心问题的提出及脚手架的搭建只有建立在学生现有缄默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更好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活动使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都获得更高的[HJ1.2mm]达成度.

比如研究课《欧姆定律》确立的核心问题:利用桌上器材,探究给定元件的I、U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及缄默知识产生的.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在导体两端加上电压,电路中就有了电流,且知道电流I与电压U有成正比的关系,这便是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再创设问题情景:是否所有的电学元件两端的电流I与电压U都有成正比这种关系呢?学生此时已被激发出好奇、求知的欲望,想要迫切的解决这个问题却对解决方法有些茫然,在这种氛围下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既使学生备感亲切,同时又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知指出了方向,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已有的缄默知识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学生活动原则是: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在前,应学习的知识与方法生成在后,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后达到知识的提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知识所反映意义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的介绍和讲解.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体验学习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生体念,而且要用脑去思考探究,用心灵去意会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缄默知识,外化为行为习惯,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在做中学”和“在做中体验”,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学会分享和合作,从中获得积极的感受,促进了学生在语言和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发展.

在研究课《欧姆定律》实施过程中,笔者摒弃原来旧的教学方法(仅简简单单进行讲解,或让学生自习、背公式等),采用核心问题教学法,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伏安特性曲线上,在学生利用图象归纳得到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之前,先让学生利用给定器材,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元件的I和U的关系,在实验中初步体验I、U、R三者的关系,笔者观察到,学生在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对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发出了兴奋的惊叹声(与已有的缄默知识发生了冲突).此外,笔者让学生分析测得的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取适当的标度,建系描出I-U的关系图线(此图线即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这就让学生将体验中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为后面的反思提升及运用反馈环节打下了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 将活动中的体验提升为知识和方法后,教师应对学生获得的体验进行检测,让学生在运用中修正并内化所学知识,进入到新的缄默状态

新课标下教学目标的检测认为,预先制定检测手段使教学手段做到有的放矢,使检测与评估贯穿教学过程成为可能.检测内容与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加突出,检测结果则使教师做到教学状态心中有数.预先制定检测能为学生提供是否到达目标的检测机会,而减少教师的一言堂、不着边际的自我表演现象发生,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得到落实.

此外,学生得到的体验不但是感受、情绪,而且要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因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产生心灵的呼应而体验到其对自己的意义,且能将体验提升为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习题中.当学生能思路清晰地运用提升到的知识和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时,就意味着学生修正内化了所学知识,进入了新的缄默状态.

篇12

电学部分的计算在中考中的比重与力学部分相当,只要能够充分理解并熟练运用相关公式及其原理就可以解决.不过,对于电学中的基本计算,同学们还应该认真对待、仔细体会,因为它不仅是中考直接考查的内容之一,也是解决复杂电学计算题的基础.

复杂的电学计算题很令人头痛,一般情况下,都需要首先分析电路,弄清电路连接的实质,然后再设法依据各种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算式或方程式,最终解出要求的物理量.

(一) 有关欧姆定律的综合计算

例5 一个电阻为20Ω的用电器正常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12V,如果要使用电器在18V的电源上仍能正常工作,则:

(1)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阻,还是并联一个电阻?画出电路图;

(2)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解析:(1)应串联一个电阻R2分压,其电路如图4所示;

点拨:欧姆定律是电学的基本定律和核心内容,在历年中考试卷中所占比例都很大,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和熟练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串、并联电路问题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是这部分的一个主要基础实验,也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查点.

(二)有关电能、电功率、电热的综合计算

例6电饭锅的原理如图5所示,煮饭时按下温控开关S,使之与a、b接触,红色指示灯亮;饭熟后,温控开关S自动断开;当饭的温度低于68℃时,开关S自动上升与触点c接触,电饭锅处于低温加热状态,黄色指示灯亮;温度升至68℃时,温控开关S自动断开,如此反复.(红、黄指示灯的电阻很小,计算时可忽略不计)

(1)试分析R1、R2各起什么作用.

(2)若煮饭时发热板的功率为484W,而低温加热时发热板的功率为4.84W,求R2的阻值.

解析:此题通过温控开关的上下移动来改变电路的连接情况,以达到加热、保温的目的.可分别画出等效电路图,然后分别在各图中进行分析、求解.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图略显复杂,解题时可根据电路情况适当简化,使之方便解题.

(1)当S与a、b接通时,等效电路如图6所示,R1跟红灯串联,然后与发热板并联,红灯所在的支路不影响发热板的功率.红灯起煮饭状态的指示作用,本身电阻很小,必须串联一个较大的电阻R1,所以R1起分压限流保护红灯的作用.

当S与c接触时,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R2、黄灯、发热板串联,R2分去一部分电压,使发热板的功率减小,电饭锅处于低温加热状态,所以R2起分压降低发热板功率的作用.

点拨:这是一道典型的应用类计算题.应用类计算题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给出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表、图像等.题中的物理过程、已知条件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因此,要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了解问题的背景,挖掘隐含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然后再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热学部分

中考中热学计算的比例较之力学、电学部分要小一些,但是,同样不可忽视.热学计算主要依据的公式有:

(1)燃料燃烧放热:Q=qm(q表示热值)

(2)物质升温吸热: Q吸=cm(t-t0)=cmt升

(3)物质降温放热: Q放=cm(t-t0)=cmt降

(4)热平衡方程: Q吸=Q放

例7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严寒中只能靠点燃火柴取暖.一根火柴的质量约为0.065g,火柴的热值平均为1.2×107J/kg,求一根火柴完全燃烧能使1m3的空气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3kg/m3,比热容为1×103J/(kg・℃)〕

解析:设火柴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全部被空气吸收,由Q吸=Q放得:

Q放=qm2

=1.2×107J/kg×6.5×10-5 kg

=7.8×102J

完全燃烧一根火柴能使1m3的空气升高的温度:

根据Q吸=cm(t-t0),Q吸=Q放得

点拨:本题把燃料燃烧的放热公式、热量的计算公式与密度知识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四、综合计算

例8图8是一种测量小汽车油量装置的原理图.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会随所受压力大小发生变化,油量表(由电流表改装而成)指针能指示出油箱里油的多少.已知:压力传感器R的电阻与所受压力的关系如表3所示.

若压力传感器R的上表面面积为5cm2,汽油热值为4.6×107J/kg,汽油密度为0.71×103kg/m3,电源电压为6V,g=10N/kg.请回答:

(1)当油与油箱总重为600N时,压力传感器R受到的压强多大?

(2)若油箱内的油为10kg时,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3)如果空油箱的质量为5.8kg,油量表指针指向2×10-2m3时,电路中电流是多少?

解析:(1)(2)两问较简单,(1)p=1.2×106Pa;(2)Q=4.6×108J.

(3)油量表指针指向2×10-2m3时,箱内汽油质量为:m油=ρV=0.71×103kg/m3×2×10-2m3=14.2kg,

油和箱的总质量:m=m油+m箱=14.2kg+5.8kg=20kg,

总压力F=20kg×10N/kg=200N.

近几年来,中考物理计算题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任何形式的题都不能脱离相关的基础知识,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脚踏实地地学好基础知识,并尽可能地把基础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识的飞跃.最后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篇13

1创建赞美环境,保障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离不开好的学习环境,创设民主、鼓励、赞美性的学习气氛,产生“情境效应”,让每一个学生满怀信心的展示自己的潜能和才华,是实现自主性学习的基本保障。鼓励与赞美性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不受威胁和干扰的情境下,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大胆探索与勇于发现的勇气。罗杰斯在他的学习理论中指出“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威胁不能排除,便会产生恐惧心理”;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在我国的现实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怎样学会赞美学生,怎样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赞美的快乐,减少不利因素的威胁和失败的痛苦”。因此教师要善于正向的激励,激发学生的求知潜能和争取成功的勇气,一方面以语言形式如“祝贺你又获得了成功,希望你继续努力”等进行赞美,另一方面以“奖励分数、积分换奖品”的形式进行强化激励,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赞美、积分换奖品”的快乐,才能保障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一个长久的动力。斯金纳的“强化原则”指出“如果努力会获得成功并获得奖赏,将会继续努力”,教师坚持运用正向激励的方式赞美学生,当学生切实体验到教师的赞美与期盼时,便会产生“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由热爱教师升华为热爱教师的教育,就会为了获得更多的赞美全力以赴争取更多的进步,从而获得高品质的教育效果。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之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电功率”的教学中,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可准备好两式卡片,一式六张分别是“I、U、R、W、P、t”六个物理量;二式三张分别是“I=U/R、 W=UIt、P=UI”三个基本公式。让学生在一式卡片中任意抽三张,选择其中一张作为“求的量”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一张作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公式;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例,列举相关的数据与补充必要的条件来探究问题。一个学生从一式卡片中任意抽取的三张分别是“I、P、t”, 从二式卡片中选择的一张是“W=UIt”,提出的问题是“我在家晚自习时用的是30W的日光灯,平均每天使用4小时,按市价电费每度0.5元计算,一个月要交多少电费?”他通过如下计算“①W=UIt=Pt=0.03KW×4h ×30=3.6KWh;②3.6KWh×0.5元/KWh=1.8元”得出了一个月要交1.8元的电费。

在测定电功率的实验中,学生凭着好奇的心理特点,完成实验目标之后,觉得“好玩”进行系列性的猜想与研究“①本实验还有可能得出其他的结论吗?②换用别的器材,有可能得到本实验的结论吗?③利用现有的器材改变组合方式,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④增加或减少一些器材,又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依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有的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解决,还有的只能暂作“悬念”留待将来再研究,体现了“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中得到培养。

在趣味性学习活动中,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构学习层次,实现自主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实践经验等的不同,从教育角度看,每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成绩优与劣、学习速度快与慢、学习能力强与弱”等矛盾。 笔者认为解决矛盾的有效措施是“教师适应学生、重视因材施教、巧设目标层次、鼓励自主学习”,即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但要有基础性的整体目标,还必须有梯度性的层次目标。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善于将学习目标设计为三组:其中基础识记为A组、简单领会为B组、综合分析与应用为C组。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整体目标是:什么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有哪些重要的应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层次目标A组为:你能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吗?如计算电流、电压、电阻等;B组为:怎样理解欧姆定律?怎样正确应用欧姆定律?C组为:(1)欧姆定律是怎样得出来的?你能设计怎样的实验对欧姆定律进行验证?(2)根据R=U/I,你能设计实验来测定导体的电阻吗?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各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两个片段的自主性探究,一是每个学生自主完成整体目标的学习;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小组的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性地选择一组或几组层次目标进行研究,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先学后教”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带着问题去探究未知的知识;善于建构学习层次,让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自觉主动、积极乐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氛围之中,高品质的实现自主性学习。

4巧分学习小组,促进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是以小组自主性学习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和奖励依据,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分组至关重要,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笔者在学期初就力争准确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性别年龄等特征,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组成学习小组,每组平均4人,前后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设组长一人,各层次的学生约3人。为使小组活动能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小组成员起到互帮、互学、互促的作用,组长一般通过教师推荐和组员评选产生,每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的勇气。

为了培养小组长的综合能力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一周来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完成“小组研讨记录表”及时反馈给教师。在这种活动中,①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②小组内的同学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互帮互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③教师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地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控和帮助学困生。

教师要善于对小组合作活动如“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交流协作、探究成果、回答问题”等进行奖励性的评价。实践证明,赞美性的及时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

5改革考试机制,巩固自主学习。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并为教学服务的重要手段,必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的多样性相适应。笔者在实践中将“传统式”同一要求的达标测试,改革为“分梯度、大容量、可选择”的多样性达标测试。特点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性的选答,得分累计达到要求即为合格或优秀。对于未被选答的试题,在分析试卷时作为练习进行研究。这种考试形式不但能体现试卷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而且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

“分梯度”是指在设计试卷时,采用4:2:2:2的形式,即试题中基础知识占40%、简单领会占20% 、简单分析占20% 、综合应用占20% ;“大容量”是指试卷的知识容量比“传统式”试卷多50% ;“可选择”是指学生可以从试卷中自主性的选择70%的试题量进行解答,总分达到要求即为合格或优秀。“可选择”具有多重意义,学优生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竞争意识,选择的试题是以“分析、应用”为主;学困生这了让自己能够有较好的成绩,选择的试题是以“基础、领会”为主;中等生自主性的选择试题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这种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多样性相适应的考试,不但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和自主性学习的精神实质,而且能够使学优生保持优秀的成绩,中等生获得良好的成绩,学困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及格以上的成绩,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获得充分的体现。

自主性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和人的发展每个阶段的持续过程,终身教育家朗格朗说“只有当人们在少年时期就接受了一个良好的、合理的教育和适当的训练,他才会永不停顿地去学习和研究”,成功的教育和自主性学习能够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14

其实,再难的学习内容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方法、技巧、要领,注重练习,善于总结,就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点滴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践,多动手脑,培养兴趣

让物理融入生活,是物理教学的初衷;从生活走向物理,则是物理教学的途径。电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什么灯泡用久了会发黑?为什么灯泡丝要做成螺旋状?电饭煲是如何煮饭的?探究起来,妙趣无穷。

因此,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是学以致用的需要,是物理知识化难为简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成功的动力。

在实验课上,我们可以设置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电学知识。例如,在课后习题中有一个兴趣实验“自制水果电池”,学生可以进行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实验室借一只电压表和一些导线,每个小组成员都自备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通过实验去探究水果电池的正负极,水果电池的电压的影响因素等。最后让各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四驱车、自制电铃、简易电话……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自己设计完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自己动脑动手进行这些小制作,并给予学生适当展示成果的机会,呵护学生“破坏和创造”的热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实验的水平,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二、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思维

学好电学知识要抽丝剥茧,抓住重点,即应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主要公式。

1.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能掌握电学的基本规律。电学基础知识包括“五概念四规律”,即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联电路的特点、并联电路的特点。对于以上重点概念,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有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2.能掌握公式的使用条件,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能熟记和应用。理解这些规律可以,例如,数学中a=c/b说明a与b成反比,a与c成正比,但在物理ρ=m/V定义式中,ρ与m、V的大小无关;在I=U/R中,却有I与U成正比,I与R成反比等,这就要求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理解深刻。

又例如,在学习“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的特点及开关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开关S,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开关S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S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开关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图像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电路的连接方式,而电路连接的方式不清楚,就无法正确选用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明确欧姆定律应用于某一电阻还是整个电路,教会学生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绘图。教师对于学生电路图的学习,一定要有耐心,毕竟学生开始接触电学,不可能一下就能掌握和识别电路图。尤其是开始接触电路图,一定要每个图都帮助学生分析到位,这里宁可慢一点,也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了识别电路图的本领,学习欧姆定律及计算,难度会相应减小许多。

四、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实验教学,还应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

例如,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五、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起引导作用。

第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它们串联起来,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第二方面,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