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范文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20 15:41: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生态振兴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生态振兴案例

篇1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对苗年开始期待,还和邻居们讨论到底会有多少游客来到寨子一起吃长桌宴。他家的民宿从春天路边野花盛开,一直忙到国庆稻米收割,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来到过龙塘。

穿过山中薄雾进村,吃过龙塘鱼酱的人,都说“龙塘不错”。

龙塘是融创中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进驻帮扶,2019年全村脱贫成效检查通过,2020年帮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创宣布继续支持龙塘乡村振兴工作。曾经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壮年流失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败、年关冷清的百年老寨,复活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图景实现。

融创中国之前积极参与了13省21村的帮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并从龙塘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总结经验,在重庆中益乡、延安万庄等大量帮扶项目开展中进行补充迭代,归纳了基于企业责任和自身资源的融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文旅切入,实现“四推动、五振兴”,切实助力乡村在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维度上全面振兴。

1

以文旅带动一产、二产,打牢产业基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穷,是因为产业弱。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偏高水平,意味着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产业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农户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偏僻地区。

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改变乡村现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创在龙塘村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此前因为交通闭塞,龙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风貌和苗族的人文环境,具备做文旅乡村的基础。

而融创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有技术优势和运营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为龙塘乡村振兴的第一落点。融创依据龙塘自然人文资源,定制了观光游+苗乡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

常年在雷山县城打工、老房闲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贫困户的房子被融创与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整体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粮仓楼,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带动了村里15户村民相继自发改造了自家老房子,开起民宿和商店。

融创又联合知名设计师孟凡浩建造了“龙塘山房”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产品错落搭配。大体量民宿形成配套,龙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设施也得到规划、修整和升级,龙塘也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条件。

改造好“硬件”,经过企业自身资源和平台导流,大量游客涌进龙塘和村民们一起过上苗年、鱼冻节。预计2021年全年,龙塘接待游客数量将突破万人,为龙塘带来三百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产业建立之后部分青壮年回归,龙塘的产业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础上,融创联合友成基金会又对龙塘村产业进行了调优升级。一方面,支持龙塘的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协助龙塘打造“龙塘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扶贫方式,打通推广渠道,带动龙塘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产品的市场化运转,形成可持续模式。

农村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像龙塘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仅具有数百年历史,还保有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习俗。因此,融创在龙塘挖掘苗乡非遗文化,通过技艺、技能培训打造“绣娘团”和扎染、苗绣等文化特色产品,搭建文化产业,增加龙塘产业体系的立体性和体验感。

建立产业体系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抓手。通过文旅切入带动一产、二产,龙塘形成了旅、农、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用产业化思维推动了龙塘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带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打造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多样化增收体系;另一方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生活方式;此外,还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了公益触点,拓展了公益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2

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可持续运营

2018年12月,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远胜看到村里的新变化之后,决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远胜的父母强烈反对,但他自己则异常坚定。

合作社组织开展了生态稻米种植和销售试点工作,文远胜和另外6名村民积极响应。今年他们种植的 6.9亩红米,5.4亩香米,预计产值可达11.7万余元。除了村里的经营性收入,种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远胜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组织村民开展生态稻的种植和销售试点,推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外,融创和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还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成立了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非遗工坊成立的时候,在外打工的潘晓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龙塘。她很快成为非遗工坊第一批参加培训的“绣娘团”成员。她们的蜡染、苗绣产品,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潘晓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开始培训更多年轻女性成为“绣娘”。

没有产业引不来“金凤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乡村的痛点。现在的龙塘有了产业体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没有成长空间、愿不愿意留下来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龙塘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融创和友成基金会的指导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为示范,引导村民自发组织了各类经济、技能培训、文娱、公益小组。帮扶项目组还展开了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了餐厅和民宿的运营管理、蜡染和苗绣的技艺技能学习、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市场推广、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合作社等小组的管理知识和龙塘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机制等等,逐步培养提升龙塘村民的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合作社资金互助小组也在融创与友成基金会的推动下成立。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将利息收入归还于龙塘,用于敬老社员的生活改善。

龙塘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了组织协作体系,过去农户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状况被改变,村民之间再也不是“小散”关系。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资金互助,龙塘的村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体系中找到位置,发挥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中益乡,融创捐赠建设初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党建引领、组织振兴工作。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石柱远程教学站、清华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初心学院挂牌,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举办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学院探索“党建引领”,不仅让中益乡实现了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教学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乡和校企资源的长期联结路径,形成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融创认为,乡村振兴模式中,产业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则是一切的基础和源点,通过人才培养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关键。

3

改善人居环境,复活风俗风貌,推动人文宜居生态

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现代化程度上,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大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貌还带有文化的传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这是融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性前提。

例如,龙塘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全村285户中有苗寨吊脚楼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传统建筑就有9座。村里还有大量古树和一口古龙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龙塘人都会去古井挑水取一个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县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是土家文化的传承地。融创联合清华大学设立了非遗研培点,启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针对本地百姓和相关爱好者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内容和身份认同。融创认为,尊重乡村风俗风貌,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因此,融创在乡村振兴模式中,会先对乡村的资源和文化进行摸底和系统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标准化设计,不建“欧洲村”,不盲目推进现代化,重点做人居改造和历史人文特色景观带的打造。

在被帮扶之前,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有一个心愿:改造之后的龙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龙塘帮扶建设期完成并运营迄今的一年内,文冲的愿望实现了。龙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苗年、鱼冻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比以前更加热闹,游客们来到龙塘和村民一起跳芦笙、抓鱼、斗鸟、拔河、赛苗歌、斗牛,还喝上了村民自酿的米酒。住吊脚楼、深度体验龙塘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吸引游客们的旅游项目。

在重庆中益乡,融创根据村里的生态和历史文化,捐赠打造初心学院、毕兹卡里、中华蜜 蜂谷、伴乡原宿四大项目,带来了中益乡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绵延 6 公里的景观谷地在“乡村地文化渲染+旅游产业唤醒”理念中,复原了中益乡的土家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时融入红色主题游,打造旅游体验和文化教育复合功能空间,让它成为了被激活的中国传统村落人文宜居新样本。

通过乡村振兴复活传统村落和文化,提供一个区别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样本,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看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4

做好教育帮扶,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推动下一代看见美好

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乡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帮扶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创将英苗培养计划带进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让龙塘的未来焕发生机,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资源,打造“一进+一出+全面探访”的助学模式,更深度、长线地为龙塘等乡村的孩子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

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教学器材等硬件和课程落后、信息“软资源”鸿沟两大方面的不足,融创一方面通过捐赠教学器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募集网上名校精品课程,搭建英苗书屋,邀请部分师生代表走出大山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师生视野,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和意识;此外,融创还通过教育基金方式给具备特定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支持。

通过教育帮扶,让乡村的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的一点心愿。

篇2

——以平武县关坝村为例

一、平武概况

(一)平武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

平武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是“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五区合一”的贫困县,也是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96户19543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12.8%,贫困发生率7.3%,分别高于绵阳市、四川省4.3%和1.5%。平武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靠天吃饭”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扶贫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二)平武县生态地位非常重要

平武处于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和水源涵养地,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的环境安全。同时,平武县是四川省绿化模范县、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三大工程建设的重点县,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县域气候区系明显,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被国际组织列为全球优先保护的关键生态系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

二、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平武具备的优势

(一)生态资源丰富

平武是生态资源大县。近四年来,实施前一轮、新一轮退耕还林14.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74.07%提高到2017年的74.42%。县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其他保护地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2%,森林蓄积量4600万立方米,水土涵养能力、森林碳汇功能优势明显。

(二)生态经济明显壮大

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平武的支柱产业。平武始终将绿色产业作为脱贫奔康的着力重点,下大力气夯实脱贫奔康和绿色崛起的产业基础。创新生态扶贫方式,大力发展“森林+”,2017年生态旅游年收入达33.35亿元,占全县旅游收入的80%,带动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近800元,建成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1处,省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人家28家,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态农业是平武经济发展的另一优势。建成“中蜂+”产业园84个(覆盖74个贫困村),入园蜂群8万箱,年产蜂蜜1000余吨,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平武被授予“中国中蜂之乡”称号,平武中蜂成为2018年全省公开推介的10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

(三)旅游资源众多

北有被誉为‘熊猫乐园’的白马王朗生态旅游度假区;南有被誉为‘夏日天堂’和‘洗心洗肺•养生养老’非物空间的清漪江乡村文化旅游区;东有被称为‘天然氧吧•自然宝库’的磨刀河生态科考旅游区;西有书写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称为‘卧云海•揽星月’奇妙世界的虎牙观光探险旅游区;县城还坐落着被誉为‘深山故宫’的国家级重点文物报恩寺。

(四)知名度与美誉度逐渐提升

2017、2018年平武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成功举办“2017中国四川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四川省旅游投融资及市场营销会”、“四川省第八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版)暨首届平武冰瀑节”,平武逐渐被外界熟知与认可。2018年 5月,平武作为生态扶贫实验的首个试点县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更是将“生态的平武”和“平武的生态”推向更大范围的公众视野,极大地提升了平武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中药材种植具有绝对优势

近年来,平武把具有历史优势、区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中药材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和开发,初步形成了品种多元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市场专业化、服务优质化产业发展格局。2010年,平武被命名为“四川省中药现代化种植特色科技示范基地”。

(六)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2015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携手坝子乡贫困村玉丰村,达成“互联网+生态定制农业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来对外销售生态农产品。销售了生态土鸡、土鸡蛋及其他农产品,产值近30万元。今年,四川生态诚品公司再次牵手平武深度贫困村南坝镇洪溪村,与12户农户签订购销合作协议。木皮藏族乡关坝村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帮助下,搭建起社区生态产业信息化的小平台,目前,村民们通过这一平台销售蜂蜜等农产品获取实惠22万多元。平武生态信息农业有了稳步发展。

三、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坝模式

(一)关坝村概况

关坝村位于平武县木皮藏族自治乡,关坝村的关坝沟流域属于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6.3%,天然林占98.7%。关坝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良的生态环境在过去没有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它仍然是平武县贫困村之一。村民们在没有找到替代生计之前,不可避免的要向大山溪水索取。因此对大熊猫栖息地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将持续发生。

(二)关坝村生态扶贫的缘起

如何将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协同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009年,在平武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在木皮乡政府和平武“水基金”的支持下,北京山水中心入住关坝村。“山水”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帮扶等多种方式,与该村签订了主题为“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保护协议,并创新提出了通过发展生态养蜂产业,促进生态保护援助计划。通过溢价收购关坝蜂蜜,返还利润用以继续支持关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业;成立森林监测巡护队,开展例行巡护,自觉进行关坝沟内森林、动植物资源、水源的监测和保护;保护关坝沟流域水环境,对沟内的原生鱼种进行了野生增殖放流;基于村里的核桃种植基础,成立了乌仁核桃种植合作社,嫁接了本地优质品种乌仁核桃;成立旅游合作社等。关坝村保护与发展有了一定起色。

(三)生态扶贫的深入

1、成立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小区的正式成立,不仅搭建了平武非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示范平台,为大熊猫保护以及社区参与保护探索新途径,为大熊猫栖息地集体公益林管理提供新思路,也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精准扶贫”提供新模式,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和示范。

2、成为阿里巴巴首块生态扶贫实验田。今年,经“山水”牵线搭桥,给关坝沟保护小区引来了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阿里选择关坝村之后,首先联合中科院对平武全县进行生态价值评估,帮助平武寻找适宜当地发展的生态产业;其次,支持环保公益机构在平武建设运营多块公益自然保护地,护林管护等岗位的就业机会向贫困人口倾斜;最后,阿里通过蚂蚁森林等渠道,启动保护地及周边生态产品营销试点。5月上线“关坝自然保护地”, 网友通过蚂蚁森林能量对其进行认领,160万平方米保护地全部认领。“七夕节”前夕,平武蜂蜜通过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借助蚂蚁森林、天猫淘乡甜官方旗舰店等平台预售上市。不到一小时,第一批1万瓶蜂蜜就宣告售罄,第二批蜂蜜准备在9月25日开始预售。平武的青山绿水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四)以生态扶贫为契机 实现贫困山区乡村振兴

关坝村通过退耕还林享受国家生态补偿政策,通过发展养蜂、种植乌仁核桃、旅游业等产业夯实家底,通过村社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创建自然教育基地和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牵住发展的“牛鼻子”,通过牵手阿里巴巴共建“关坝自然保护地”, 探索保护的“新路子”。他们充分利用生态扶贫的各项政策,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创新保护方式,让老百姓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在产业发展与确保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方面,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高度契合。

四、关坝模式启示

关坝村是贫困村,它紧紧抓住“生态资源”这个“牛鼻子”, 紧紧抓住生态扶贫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与当地政府创造的机会,依靠社会力量,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来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它所选择的道路适合所有像它这样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具有可复制性。关坝村的案例给人以启示:

带头人很重要。村支部书记乔梁是一名复原军人,曾在九寨沟打工9年,2012年毅然回乡竞选村主任,2013年换届,当选为村支书。他具有军人固有的果敢与担当,是一位非常具有正能量,非常有情怀的人,少有私心,一心扑在工作上,将村两委班子团结在自己周围,努力为村里的发展、村民的致富想方设法,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人才是关键。贫困村的脱贫与振兴离不开一群具有“乡愁情节”的年轻人。乡村振兴与否,关键看人气,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产业、环境、机会留住人。关坝村巡护队过去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现在是清一色壮小伙。回来了一批年轻人,成为村里各项事务的主力,他们是这个村当之无愧的“伞骨”,撑起关坝村的一片天。

政府的财力支持是保障。近四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960万元实施营造林工程,营造林18万亩。就关坝村自2015年始,县财政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工巡护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前前后后共计投入近500万元。

产业发展是支撑。中蜂、冷水鱼养殖、重楼、乌仁核桃种植是关坝村的主要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是基础。关坝村成立了“关坝沟流域保护小区”,旨在保护流域内生态环境。

帮扶部门创新帮扶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坝村对口帮扶部门平武县林业局一直将探索创新作为生态扶贫的活力源泉,积极引进社会公益组织“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参与生态扶贫。

社会公益力量的加入助推扶贫与振兴。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2009年进驻关坝村,就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并不断为保护小区引进社会资金、技术、理念及管理模式;对外宣传关坝、增强关坝知名度;今年通过“山水”的牵线搭桥引进阿里巴巴,构建“自然保护地认领管护模式”, 助推扶贫与振兴。

篇3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业;新农村;乡村振兴;发展

休闲旅游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所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其以农村地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为载体,可以向游客展示更多的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农业生产,所形成的休闲观光产业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将农村经济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农村地区不断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尝试将农村地区的环境、文化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统筹规划,以此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就,但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旅游产业同质化严重,所形成的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些现存问题,进一步明确和掌握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尤为关键和必要,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文章重点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怎样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1严格秉承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原则

休闲旅游农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始终秉承一些基本的原则,并不断增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严格遵循以下三点原则。(1)生态环境是休闲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承载,必须始终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开发前还是在发展过程中,均要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论证,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另外,从哲学角度来说,环境开发与保护既有矛盾,也有联系,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合理利用当前的生态资源,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去破坏生态资源,而是要始终确保发展可以与自然协调统一。(2)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有着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这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诸多的政策,包括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等,同时严格按照统筹谋划和上下联动的思路,不断扩大休闲旅游农业的影响力,形成一些特色品牌。(3)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需要遵循层层推动落实、层层落实责任和层层开展督导的原则。在层层推动落实方面,要始终凸显出休闲旅游农业的特色,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落实政策文件,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可以发挥出优势,促使休闲旅游农业落地生根;在层层落实责任方面,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力度,并形成责任机制,将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权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身上,确保日常工作的高效落实;在层层开展督导方面,考虑到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因而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年前有计划、年中有落实、年终有考核的督察机制。

2创新休闲旅游农业的开发与设计模式

结合现阶段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特点,在创新休闲旅游农业开发模式时,可以优先考虑发展“公司+农户”模式、“农户+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开发模式这四种。以“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为例,由当地政府负责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由旅游公司负责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由农村旅游协会专门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到旅游事业中,包括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住宿餐饮提供等,由旅行社负责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再以“农户+农户”模式为例来说,有很多农户对外来企业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存在着顾虑,不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或者土地交由企业来打理,相反更信任示范户。基于此,农村地区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尽可能地去树立多个示范户,形成特色发展区和合作关系,将更多的农户集中起来,增强“农户+农户”模式的发展能力。在休闲旅游农业设计模式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发展个体农庄、主题农园、产业庄园和企业庄园。以主题农园为例,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教育农园、租赁农园和市民农园,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事业紧紧结合起来,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创新发展模式。再以产业庄园为例,在打造现代化的农庄时,可以将生产、销售、交流、教育、旅游和研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特色化的发展路子[2]。需要注意的是,所形成的产业庄园要充分体现出产业化的特点,同时可以满足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农家乐、特色村寨和民俗村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设计乡村旅游开发形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将智慧化旅游产业理念引申进来,促进休闲旅游农业的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政策

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依赖于党和国家所出台的政策文件,这也是确保休闲旅游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总的来说,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时,要重点落实用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服务、品牌创建五个方面的工作。(1)用地政策: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执行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自办和入股等方式来经营管理休闲旅游农业,尝试将休闲旅游农业所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向休闲旅游农业供给更多的林场和水面资源,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财政政策:当地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整合财政资金,将有关于乡村发展的资金倾斜于休闲旅游农业,尝试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的方式来加大财政支撑力度。除此之外,对于融资模式也要不断地去创新,尝试应用PPP模式、“互联网+”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中来。(3)金融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扩大信贷范围,帮助休闲旅游农业主体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要不断增大对休闲旅游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3]。(4)公共服务:当地政府要考虑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城乡发展的大系统中,打造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立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监管规范。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计划,为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培育更多的优质人才,以此全面提升休闲旅游农业的公共服务质量。(5)品牌创建:通过“点、线、面”的方式来打造休闲旅游农业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点”上,要继续推介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要主动去发展基于休闲旅游农业的景点线路,并做好沿途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在“面”上,要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特色村镇。

4落实休闲旅游农业的园区建设工作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的休闲旅游农业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园区的建设工作,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包括观光农业园、农业公园、教育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以其中的农业公园为例,当地政府可以考虑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来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将农业生产场所、休闲旅游场所与农产品消费场所打造成片,还可以考虑发展一些特色性质的文化活动,比如写作、写生、摄影。再以其中的森林公园为例,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确保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二是确保地形多变、林地开阔;三是拥有奇石、溪流和山谷。将这三点要素紧紧结合起来,打造系统化、生态化的农业复合生态群体[4]。另外,在土地资源利用和空间布局上,可以将林、果、渔、菜、花结合起来,打造别致的生态景观,便于人们更好地去休闲、度假、野营和避暑。教育农业园和民俗观光村也是当前休闲旅游农业可以大力发展的形式,尤其是教育农业园属于一种新型的发展形式,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具体来说,教育农业园可以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所打造的农业经营形态既可以陶冶游客的情操,也可以丰富游客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带动休闲旅游农业的上下游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法国的教育农场、我国台湾地区的自然生态教室均是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民俗观光村这一发展形势非常依赖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情怀,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在这一方面积累了很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民俗观光村时,要充分考究当地的文化和民俗风情,为游客展示更多富有特色的乡土风情,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赢得更多的回头客。

5结语

新时展背景下,休闲旅游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呈现出更强的生机活力。为进一步落实好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工作,始终秉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原则,牢牢依托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有序、合理、有节制地去发展休闲旅游农业。鉴于当前阶段休闲旅游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而后续要进一步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的探索力度,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中去,增强休闲旅游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服务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竹.农业休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4):137-138.

[2]王爱忠.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路径探索——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4):42,158.

[3]李建云,任国柱,李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管理[J].新农业,2020(9):77-78.

篇4

乡村建设,在中国正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也引发了一个“走心”的逃离都市大回响――实现每个人心中的诗酒田园梦。但造梦往往是从改变现实开始。

“社区营造”迎来第三拔潮流

“社区营造”概念由日本提出,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说:“社区营造,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考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为之付诸行动’。”但从乡村建角度来说,往前可追溯到二战后欧美的乡村建设。

第一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后的日本,经济陷入大倒退,伴随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日本的“社区营造”进入新时代。在继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防害、改变生活环境、振兴日益衰落的农村等问题的“社区营造”方式,例“一村一品”,以及八十年代从社区内部实践构成很多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基础上,日本的“社区营造”在九十年代运动进入了多样性主体彼此协调阶段,并发挥了显著成效,打造了一些成功的魅力新城乡。

第二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

历史惊人地相似,为改变城乡差距、文化与生态危机、农村衰败等现象,差不多与日本同期,在台湾由民间团体自下而上由发起“返乡”与“重回部落”运动,经1994年台湾“文建会”推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日本社区营造经验开始在台湾以官方与民间共建模式,被复制和推行,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邻里间关系的拉近一点一滴被唤醒。

第三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一世纪中国全域

在国内,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潮,兴起有如梁漱溟、晏阳初等学者为破解“三农”问题而求解的实践。而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中的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人口膨胀、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的挑战。随着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土地流转、绿色化等政策红利的正推,乡村旅游、乡居田园梦市场红利的逆推,各种NGO力量参与的助推,这三股力量在国内汇成一股继日本、中国台湾之后的第三拔“社区营造”的潮流。

乡建中国:绕不开的“三重”挑战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再造有着与日本、中国台湾不同时代背景与在地环境。像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一样,各种社会力量开始如过江之鲫,神通各显,李昌平的村社内置金融模式、资本参与的田园东方模式、公益参与的长江第一湾原始森林保育项目模式、艺术家参与的许村艺术公社模式、互联网参与的淘宝村模式、民宿参与的大理双廊模式,建筑设计参与乡建模式等等兴起,还有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家园……。

在这拔浪潮中,不约而同地都会面临着“乡村怎么动”,会不会是“剃子挑头一头热”的拷问。而现实情况如“拷问”一般如期发生,举例:迷失的大理双廊。随着2011年以来大量民宿的无序兴建、弹丸之地的大理双廊的旅游热度不断攀升,伴生出大兴土木后洱海污染问题,停车问题、农村和村民被严重挤出后开始毁约等棘手问题。一些政府主推的美丽乡村项目也存在着只是“市长”跳“独舞”,看不到“市场”的舞姿,农村形象工程上去了,村民还是原来的村民,农业还是原来的农业,村民还是要外出打工。

新的乡建中国大时代,将迎来“三重”挑战,只有摸着人家的石头过自己的河,才有可能让诗酒田园梦照进现实。

第一、重建生态挑战

重建生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重建自然的生态;第二层是重建循环的生态;第三层是重建治理的生态。

乡建中国自然的生态建设进化论:第一阶段:破坏生态;第二阶段:修复和保育生态;第三阶段:创意生态。结合文化创意,加上传统元素,创意出精致独特的生态农业主题。现在处于第二阶段。

台湾的“生态桃米村”案例。1999年,桃米村发生台湾百年来最严重的“9・21”大地震。地震前,桃米跟大多数传统农村一样,经济凋落,年轻人纷纷逃亡都市谋生,曾自嘲为“垃圾村”,地震后,桃米这个传统农村产业更加没落、人口外流增加、村里垃圾填埋更显难堪。经过10多年建设,桃米村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成为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目前每年旅游营收为1亿多新台币,合2200多万人民币。(参见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南风窗》2011年17期)

中国农村脏乱差问题比较普遍,国外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头顶,今年中央提出“绿色化”,倡导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绿色循环经济运营模式的核心,是体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原则,实现科技含量高、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引领农村健康发展,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目前三大中国乡建模式存在弊端。外源主导型乡建,例民宿的大量涌入,村民的毁约,大理双廊面临方向的迷失,在治理结构上,源自一开始政府的缺位、本地村民没有参与自治;政府主导型的乡建,存在只有形象工程,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资本主导型乡建,资本方话事,土地流转后的村民有被被挤出的倾向。

反观日本与台湾乡建经验,日本社区营造最宝贵的经验是,并非完全交托给政府,而是尽可能地发动社区,发动民众,他们成立了“历史景观保存协会”、“街屋委员会”、“故乡会”、“社区营造协会”、“研究会”等各种名目的执行机构。官民在社区营造上取得共识,协力推进,使日本成为一个“社区营造大国”。根据台湾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介绍,台湾社区营造有3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推动型,成功率小;一种是NGO帮扶型,较容易成功,桃米生态村即是成功范例;另一种是,返乡知识青年型,成功概率最大,台湾有很多成功案例。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例社区营造成功范例(参见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南风窗》2011年17期)。乡村领域,具备鲜明的自治传统和高度自治化的基层现实,乡建中国大潮泥沙俱下,乡村治理任重道远。

第二、重构产业挑战

乡建中国存在四种关系,人是核心,土地是基础,金融是先导,产业是支撑。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必然无法吸引人和其他要素的集聚,无法获得内生式的长足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单一产业发展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一二三产融合联动才是趋势,因地制宜,三二一发展模式、一二三发展模式、一三二发展模式、三一二发展模式、二一三发展模式皆有可能。

例如,利用互联网+乡村,将乡村的特产通过互联网平台卖出(一产),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引入乡村民宿(三产),让消费者成为旅客,参与农事体验,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传统民艺(二产),同时三产的发展又反哺一产二产,让村民安居乐业,构成了一三二发展模式。

第三、重塑“乡魂”挑战

城市化让乡村失去了昆虫和乡土气息,同时乡村文明在逐渐消解,我们开始在寻找“乡魂”,那个充满诗意的田园梦。

产业在为乡村“塑形”,那么文化则为乡村“塑魂”。“乡魂”是乡村的根,是乡村永葆魅力的法宝。

篇5

该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分布合理,逻辑性强。作者以休闲农业的基础知识作为导入点,进而系统探究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此,作者以“休闲农业”为第一视角,客观分析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特征和类型,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到休闲农业的相关法规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写作思路框架清晰,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写作表达。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的拓展与提升,乡村旅游是旅游市场的转型与细分,两者的结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者提出的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系统的总结,给出合理的建议。

二、内容材料丰盈,指导性强

本书的材料确凿、内容充分,论据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作者从多个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地缩短,休闲已成为大众化的需互联网新常态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曹雅洁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求,休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极佳的休闲场所,同时满足了人们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养生需求,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为顺应时展、响应时代号召,宏观上而言,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土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学习和研究休闲农业的基础;微观上而言,休闲农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还很滞后,作者以辩证的眼光解读了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多个要素,并将实际案例贯穿于文章中。作者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穿插了多张图片进行范例展示,以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这在农业与旅游书籍中颇具特色。使读者直观了解相关休闲农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学习农业与旅游的兴趣,这不仅使得读者阅读起来轻松、一目了然,也体现出作者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内容材料的收集全面、翔实。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为其他农业与旅游类书籍在改革和创新中树立了一种新的榜样和方向。

篇6

一、乡村旅游升级的必要性

(一)传统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满足休闲度假时代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正迈入全民休闲时代,市场需求也从单一的观光向康体运动、生态游憩、亲子教育、养生养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转变。其中距离城市较近、保留着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乡村地区,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但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食宿接待服务为主,已经无法满足潜在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全面的产品调整与更新以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二)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驱动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

乡村旅游发展的从一开始即被赋予扶贫的功能,尤其是在现阶段,更是肩负着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使命。通过旅游导入,促进乡村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人居改善、文化传承,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复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乡村旅游,以单独农户的自发参与、政府的简单规范引导为特征,缺乏对乡村地区文化、生态、产业、人才、资本的整合,无法形成强大的发展推动力。因此,从乡村整体发展与振兴的视角出发,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整合与路径设计,是未来乡村升级的重要方向。

(三)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无法实现乡村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土民俗、农林产业等多元资源的综合体,具有极高的休闲体验价值。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式发展特征明显,以乡村可视资源的初级、简单的利用与转化为主,对于乡村的生态、遗产、田园、水系、山林、民俗缺乏深度解读与精致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价值降低与资源浪费,甚至很多地区因为不当的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不利于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以生态和文化保护为前提,推动乡村资源的精致化、创意化、集约化利用,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抓手。

二、乡村旅游升级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 ,就是要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着力破解乡村土地流转、农宅租赁瓶颈,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宅入股、旅游咨询机构智力入股、旅游众筹等新型投资机制,引导乡村旅游从单一的“农民自营+政府引导”,走向“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新农人+政府+社区”等多元化经营之路。创新模式有:

(一)标准化的乡村酒店模式

(1)“乡村酒店”的理念,以现代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乡村旅游服务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有品质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是传统农家乐的直接升级版。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农户物质条件高度均质,易于实现标准统一,尤其适用于统一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安居新村;临近成熟旅游景区或位于旅游热点线路之上,主要面向景?^到访游客,有条件打造成为面向大众游客的食宿接待服务配套区。

(3)模式要点:推行标准化的旅游接待服务+建立与成熟景区的联动关系:按照酒店的功能空间,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或改造,明确大堂接待区(即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公共活动区(即乡村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食宿接待区(即设施标准统一的旅游接待户);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实行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分配客源、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按照酒店客房的标准,设计各个接待户的配套设施,如房间面积、独立卫生间、统一的床上用品和洗涤用品等;积极与周边成熟景区联动营销,并建立从景区至村落的便捷道路导视系统,开通免费摆渡车,通过吸引景区到访游客,获得充足的客源保障。

(4)典型案例。密云司马台新村――北京“乡村酒店”模式实践与示范标杆。司马台新村的前身是司马台村,因靠近司马台长城景区,该村是北京城郊民俗旅游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村落之一。2011年,古北水镇项目选址落户司马台村,为推动项目建设落地,对司马台村实施整体搬迁计划,遂启动了司马台新村建设。新村落成之后,即明确了践行北京市“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发展理念,由司马台民俗旅游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定价、统一门头牌匾、统一床上用品配送洗涤,合作社下设民俗旅游接待中心,负责村落内的客源分配和统一结算。司马台新村由此变身为一个村民参与的乡村酒店,主要面为古北水镇到访游客提供有品质保障的农家食宿接待服务,并与水镇内的高端食宿设施形成互补,成为了古北水镇的大众游客配套接待区。目前,司马台新村共有215个民俗户通过县镇村联合验收,可提供房间645间,床位933张。

(二)个性化的文化民宿模式

(1)核心理念,把一个乡村打造成一个乡土文化博物馆,基于村落文脉与古民居群落整体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文化艺术化、创意化、体验化利用,打造有故事的乡村民宿群落和精致的乡村文化休闲体系,创造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精致乡村生活方式。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历史厚重,文化特色突出,尤其以传统古村落为典型代表;村域内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名宅大院、寺庙宗祠等,适宜开发多种历史文化体验产品;村落传统肌理尚存,环境自然质朴,并保存一定数量的具有历史感的传统民居院落,具备开展乡村文化度假的基本条件。

(3)模式要点。古村整体保护与特色民宿打造,村落历史景观与文化游赏体系营建:对村落内各类文化遗存进行系统普查,确定保护红线与可利用等级;筛选村落的主题文化元素,并与村落的公共景观、体验活动、建筑风貌结合。

(三)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1)野奢度假综合体理念。以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为导向,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拥有天然的度假条件;一般为“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房屋空置率较高;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改造价值较高。

(3)模式要点。塑造高端度假品牌:把闲置农宅集中经营,度假社区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并塑造独立度假品牌;民居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实现社区居民持续参与;当地村民可被返聘为度假村(区)员工,推动村民就地就业。

(4)典型案例。山里寒舍,由“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转变。山里寒舍位于北京密云县北庄镇干峪沟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峪沟村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大量民居闲置乃至荒废,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2013年,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收租了村里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对村落的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高规格建设,并将传统民居院落改造成为高品质的度假酒店,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并配套了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开放的院落有20余座,入住价格从1500元至4000元不等。通过这一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而干峪沟村的土地、果林等各类资源也得到了系统盘活,昔日荒凉的空心村变身成为国际范的乡村度假区。

(四)创意化的休闲聚落模式

(1)乡土游乐场理念,整合村落内的河流、田园、果林、山地,创意打造多元化的乡村休闲游乐空间,并通过策划好玩、丰富的乡村活动形成为村落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2)适用村落特征:一般位于热点游览线路上,交通可达性较好;村落可利用的休闲资源丰富,如河流、湿地、果林、山地等;具备一定的可建设用地条件,便于引入休闲游乐设施或项目;村集体发展旅游积极性较高,且具有较超前的发展思路和较强的号召力。

(3)模式要点。扩展乡村休闲空间和创意休闲体验活动策划相结合:由村集体牵头,对乡村休闲资源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导入创意理念,包装打造农耕文化园、乡村花海、儿童乐园等休?e项目,构建乡村休闲产品体系;策划春耕节、乡村亲子课堂、丰收狂欢节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创造乡村持续旅游吸引力;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村民开展旅游接待,为到访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建议可采用“村集体+企业”的模式,吸引部分外部资金,用于投资较大但盈利性较好的休闲项目开发。

(4)典型案例。创意休闲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尚书圩村,位于浙江安吉县皈山乡境内,距安吉县城18公里,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典型山村。2010年,尚书圩村把握“美丽乡村”建设机遇,转变观念,提出“经营村庄”思路,利用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和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尚书休闲文化村,走出一条旅游驱动型乡村发展之路。

为促进旅游发展,尚书圩村首创林地股份制流转机制,并通过吸引投资和自筹资金两种方式,先后建设了尚书文化园、尚书开心农场、向尚花田等休闲体验项目,其中的开心农场,是村内基于土地流转建立起来的,设计有百亩葵花园、千米瓜果长廊、蔬菜园、瓜果园、采摘园、春泥农耕园等特色版块,主要面向城市家庭和青少年群体,提供乡土教育、农耕体验、田园休闲等特色产品,并策划举办金榜节、葵花节、欢乐农家过大年、乡村南瓜创意PK赛等一系列乡村趣味节庆活动,形成了乡村的持续吸引力。目前,尚书圩村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每年的游客量在10万人次左右,单就村中景区门票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近100万元。

(五)产业化的主题庄园模式

(1)主题庄园,依托现代农业和涉农企业品牌打造的高品质田园综合体,复合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两大基本功能,既是企业品牌展示与技术研发基地,也是高品质的田园休闲度假区。

(2)适用村落特征:农业基础较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品牌或拥有独特的农业气候条件和文化资源;土地流转门槛低,有建设大型农业庄园的场地条件;交通可达性强,能够吸引大型涉农企业或其他休闲农业投资主体进驻。

(3)模式要点。企业资本撬动+现代农业品牌支撑+庄园生活方式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大型企业资本导入,发展庄园经济,形成“产业+旅游”双驱动;不以民俗接待户发展为重点,而以庄园品牌塑造、庄园综合功能扩展、庄园产业延展和产业链条构建为主;庄园作为游客集中到访区,提供观光从景观和建筑设计上,柏联普洱茶庄园讲求对当地传统建筑的延续与再创新,其中的制茶坊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执笔设计,全钢架结构、全玻璃外墙和隔断的精制厂房,把具有云南傣族、布朗族民居特色的木材、茅草、小挂瓦、回廊、尖顶等元素自然的融入其中,与周围茶园浑然一体,既方便游客观光,又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缔造了一座集后现代建筑美感和傣族、布朗族民族特色为一体的“茶园里长出来的制茶坊”。

篇7

新泻县的传统织物“小千谷s・越后上布”,已成为无形的文化遗产。《自[人》与武藏野美术大学合作的研究计划,致力于把这种传统工艺商品化,而旅馆住客可以率先试用这些商品的样本。

「住

面对当地的古民居陆续损坏的情况,《自[人》提出了翻新成旅馆的建议,使建筑物的传统特色得以保留下来。例如支撑房屋的结构“t墼欷辍保现在已经很难重新再造一次。

「食

新泻出产的传统蔬菜比京都和金g还多,在这里可以吃到以这些蔬菜为主的野菜料理。旅馆所处的南鱼沼市出产越光米最有名的地方,加上当地有名的日本酒,可说是绝妙的搭配。

「农

身处于以米闻名的新泻县,而《自[人》亦有栽培自家品牌稻米的经验,不难想象在这里的住客可以参与种植体验。

「健康

“里山十帖”提供的都是以有机蔬菜为主的低卡路里饮食,而在寝具方面亦下了一番功夫。另外,旅馆不会使用杀虫剂,为住客保留了一片新鲜的空气。

「艺术

在旅馆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旅馆将它们视为启发地方经济活性化的原动力,而旅馆亦会定期举办展览会和讲座。

「游

在旅馆周围,可以看到树龄超过300年的榉木林、棚田和山脉,在冬天亦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雪景。

「愈

旅馆的露天温泉,得到不少杂志和电视节目的介绍。从温泉可远眺日本百大名山之一的卷积山,在晚上亦可眺望星空。

「集合

这里既是一间旅馆,也是一个“集合”的场所。除了前述的艺术家讲座,旅馆亦会不时举办创意工作坊,邀请各地的旅游专家,跟当地的居民,讨论和启发“地域活化”的前路。

里山十帖

“里山”二字,日语中意指人与自然的交界。从空间上讲,就是位于自然与城镇之间,人与自然共存的乡村地带。长久以来,日本形成了独特的“里山”文化,在广袤田野中偶见几户传统民宅,人们的活动点缀于自然之中,并在融合了自然的生活当中产生出传统手工、思想与智慧的生存艺术,引导后世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但现代化的步伐使得日本山村面临耕地荒废、老龄化的严峻问题,显然不少人已经觉醒――岩佐十良与他的“里山十帖”便是其中一例。

岩佐十良将老温泉旅馆的改造当作杂志选题来做,在他眼里,“杂志算是纸张的媒体,这里是实物媒体,尽管都算是媒体,杂志是把内容全塞进纸本里,旅馆的话可以解放到整个空间,可以触碰,可以坐下,可以吃。”

延续《自[人》的主张,保留建筑主体的原木风貌,开辟12间房,其中9间房拥有绝景温泉,面对海拔两千公尺的卷积山,一边享受温泉一边看漫山豪雪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体验。空间改造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岩佐十良来说并非难事,他利用所长,与设计师合作,打造出风格迥异的房间。空间上颇费心思,从丹麦设计大师阿纳・雅各布森的“蛋椅”到日本工艺大师柳宗理的“蝴蝶椅”,各种设计真品遍布房间及旅馆各个角落,在古朴舒适之外,增添了些许个性。

除了空间,食材与饮食的挑选,亦是岩佐十良十分看重的部分。从多年前准备着手采访稻作专题开始,自然所孕育的生态理念,一直是《自[人》想要传递的。他们请来三星主厨神田裕行,用口感丰富的神田米以及新鲜采摘的时蔬,制作出自然料理“早苗宴”。“早苗”寓意感恩:自古以来,插秧结束后,当地会举行名为“早苗”的晚会。

这些之外,岩佐十良及其团队还继续发散。在立于主建筑外的小阁楼里,与不同生活品牌合作建立合作商店,而由“里山十帖”自主经营的店,则是每月编辑精选,从农产饮食、经典家具、纸品衣物到地方民艺。馆内的用品几乎都可以在商店买到,材质一流的寝具、家居服,住过一晚后,许多客人第二天都忍不住在此消费。

2014年,“里山十帖”正式开业,“里山十帖”这个名字,意指“食”“住”“衣”“农”“环境”“艺术”等构筑旅馆的十个要素。在岩佐十良团队的精细构筑下,“里山十帖”成为一个灵活的媒介,当地美丽的风景与丰富的物产,通过观光客、媒体的力量宣扬出去,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带动了相关旅游和文化产品热度,更由于宣扬有机食材,以体验带动消费,联动了当地农业的繁荣,南鱼沼地区的农产品订单大增,有效提振了地区经济活力。

开业不久,“里山十帖”便荣获了当年日本的优良设计大奖(2014?Design Award,G-Mark),这也是以工业设计为主的Good Design首次有旅馆入选。南鱼沼这个并不算热门的景点也因为这间旅馆而声名大噪。

他山之石

“里山十帖”以农田为实践场域,旅馆作为媒介,试图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振日益衰颓老化的农业地区,同时也实现了杂志的转型。它并非外来力量撬动当地经济的首个成功案例,在新泻县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已是现象级的地方艺术节。

“里山十帖”的成功,让以文化与艺术之力振兴乡村又一次成为显学。近些年在台湾与大陆,标榜“里山经验”的项目遍地开花。而细究起来,大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些本着功利主义心态,认为文化艺术只是经济发展的附庸的行为,必然导致对文化艺术的投入是一种短期应景式的,无法为地方经济带来任何长远的发展。想要真正的撬动乡村,不是喊两句口号,做几场表演能够实现的。还需扎根当地,放弃启蒙者和拯救者的心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挖掘在地资源,实现乡村价值的输出。

海峡旅游:里山十帖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哪些方面?

德村志成:民宿这个概念最早由日本而来,民宿在日本有其独特的模式与价值,日本民宿讲究由内而外的文化存在,里山十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因为它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新泻的稻米农业发达,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其次里山十帖保留了当地最原始的风貌,与周围的温泉风景及自然环境结合的不错。再加上里山十帖根据在地特色,设计出实在的旅游观光线路,形成了一个旅游、生态、文化、产业的链条。

海峡旅游:如果说要把里山经验复制到其他地区,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德村志成:民宿最早由日本传到台湾,渐渐往精品民宿方向发展,而到大陆之后,则完全成为没有主人的奢华乡村酒店。站在学者的角度,我是不太赞同复制里山模式的。如果要谈的话,我认为是文化要素的导入。

篇8

突出资源禀赋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切实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

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酒类、食用菌、木材等传统行业技术创新改造,推进大地粮油红树莓果酒、伟业国际木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促传统行业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着力引进龙头企业。推动水稻、玉米、大豆在深加工上做大做强,特别是在玉米深加工上实现破题。培育壮大“新字号”。立足生态优势,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加强新产业培育.力争在新材料、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行业建树。

突出引资引智创新体制机制

从完善体耕机制搞活体制机制入手

推动尚志振兴发展

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审批项目清单管理,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双创”工作,加快民营经济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加大培训力度,灵活培训方式,强化实践锻炼,培养创新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善吸引人才硬环境,优化留住人才软环境,促进各类人才集聚。深化对外开放。依托“对俄合作经贸示范市”,加快对俄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繁荣对俄贸易,把尚志建设成哈尔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龙江丝路带”上的重要枢纽。

突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业

以深化业改革动力

以转变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构建现代业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优先序。提高供给质量,叫响尚志绿色无公害水稻、白头霜玉米、大白眉大豆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800个以上。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稳定粮食生产为抓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现代机械和新技术上来,从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适度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户籍、金融、乡村治理等各项改革.继续破除束缚农村生产力的不合理限制,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突出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赢

加强生态保护。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完成上下达的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任务,提高水质、空气质量达标率,扩大森林覆盖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发展全域旅游,精心设计和培育生态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以亚布力为龙头,帽儿山、乌吉密为配套的复合型国际冰雪旅游综合体;以亚布力和帽儿山为两极。苇河、一面坡、乌吉密为配套的休闲度假和健康养老及异地养生旅游产品。加强土地保护。实施“三减”行动,推广应用农家肥、有机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探索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突出共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把财政资金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

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泥草(危)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解决好拆迁、回迁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落实扶贫责任,探索多元化扶贫脱贫新路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改革探索,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出专项整治优化发展环境

严查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行为

篇9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基建;产能循环

一、引言

我国率先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概念,其是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传统基建)相对应的概念范畴,是指立足于信息网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可以分为5G基建、人工智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领域。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将有以下优势:由于新基建的发展,张鹏燕等(2020)研究了将新基建运用在农业领域可以改善大部分农产品销售狭隘现状。产能循环是我们基于“第六产业”概念提出的。“第六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由东京大学NaraImamura教授提出,是指农业种植户可以通过发展销售等,让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进而提升附加值。我们认为,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这一概念类似于让农民进行产业链前向延申,在我国现阶段国情下,具有很大的困难。同时,这一概念仅仅是产业间生硬的加法,没有真正做到有机融合。基于此,我们提出产能循环概念。这一概念是指在生产流程方面,实现产业内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间实现在固定地理区域内的共同发展。目前,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新闻报道较多,但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模式研究几乎处于空白领域。本文在研究了全国2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案例后,发现东部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模、发展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我们选取了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调研,并基于此提出了一套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模式。该模式的提出有益于我国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可以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推广。

二、现有模式介绍—以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

2008年成立并正式投产的南京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南京市首批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019年8月被评选为南京市六合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021年11月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2021)》。园区位于宁启铁路西侧,包含了四个村居在内的4.5万亩土地。涉农人口约3万人,核心区域面积约1.5万亩。

(一)打造特色产业

蔬菜、水稻和鲫鱼是龙池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三张名片,通过对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龙池在积极推进农产品物流加工的同时也在重视农业休闲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龙池园区内种植面积约为五千余亩,已建成的水稻基地约为两万亩,稻虾、稻鸭种养面积九百亩,鲫鱼养殖规模两万余亩。其中高效农业设施面积占比约为48%,标准化菜地项目面积占比约为38%,是南京市最重要的叶菜基地之一。园区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了蔬菜基地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发展。休闲旅游方面,园区规划建设了三处生态旅游基地。其中苏康基地与南京农业大学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展出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休闲旅游新卖点,打造“和美龙池”品牌,销售龙池优质农产品,并在2019年吸引了周边游客三十余万人,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互联网全面覆盖

龙池紧随互联网发展大潮,积极推动园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农业、物流和旅游的有机融合,探索农民、企业与市场的连结机制。园区通过构建网上销售平台与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实现与消费者的良互,打造生态有机的特色品牌;与多家物流达成协议,通过物联网的建设完善销售途径;借助网络的影响力,扩大园区影响力,吸引游客与市民,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农旅结合

园区坚持农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建设以养殖为主、花卉种植为辅的多样化生态休闲农业。其中,苏康园在提供美景之余,通过引进彩虹滑道、网红秋千及烧烤营地等“网红”系列体验活动,配套销售龙池特色农产品、水产品、鲜切花,提供果蔬采摘、农家菜和茶品尝等服务,吸引了众多周边市民观赏游玩,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机制

1.建设电商平台。开展绿色优质有机农产品创建,提高品牌优势与知名度,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并拓宽产品销售渠道。2.通过电商平台订单提前解决销售问题。所生成得订单可以直观快速的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可据此调整销售产品与销售战略,达到增收增产的目的。3.发展集体农业,通过产业集聚效应产生规模经济,开展集体投资建设,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从而降低农业创业门槛。4.提高土地流转率。园区目前已流转土地面积为两万七千亩,并开展加工运输仓储基地建设,通过设施租赁产生经济效益。

三、产业互联模式的“堵点”与“断点”

(一)产业间关联度较低,第六产业发展滞缓

产业互联模式在当前发展阶段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仍处于初级较低级别:一产企业仅将成熟蔬菜打包给三产旅游基地,二产企业食品公司将加工制成食品送至旅游基地进行售卖;甚至出现相邻的食品加工公司与蔬菜种植基地,食品加工公司的原料来源于其他距离遥远的种植商,而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以低价批发至蔬菜批发基地的情况。经进一步深入调查得知,食品加工公司会出现因上游供应商供应不及时而出现部分加工生产线暂时停摆的情况,蔬菜种植基地因蔬菜市场的需求季节性波动导致供需错位,甚至出现部分蔬菜无法被及时采购而腐烂的现象。一二三产企业生产品类存在差异也是产业互联程度低的原因之一:水稻田与熟食加工企业相邻,则其产业互联度必定不高。一二三产企业虽然物理距离较近,但经济距离被人为拉远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之间通过产业互联进行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意识仍然较弱,上中下游的产业链传导机制出现一定障碍,导致产业互联与产能循环的成果无法充分发挥,甚至出现资源浪费与整体福利效应下降等问题。

(二)产业内循环存在障碍,产能循环紧密度不高

1.一产种植企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难以克服:作物存在自身的生长周期等自然规律限制其耕种期;土地需要休耕轮休以保持土壤营养化、防止土地荒废;种植田地上进行二三产业活动的可行性较低、难度较大。因此经常出现温室大棚空置,土地季节性荒废等情况。2.二产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例,机器设备的使用范围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如一些具有特定用途的加工设备,当某一原料的供应出现短缺时,由于机器的功能固着性以及固定成本高,企业难以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整体产出将下降。3.三产中的旅游产业受天气、季节影响大:天气状况良好的晴天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观光游玩,可能超过景区的游客负载量;天气状况较差的阴雨天游客量骤减,景区的日常运营支出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增加的同时,收入也会缩水;旅游淡旺季的差异导致旅游市场的季节性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全年稳定的收入流。综上,产业内循环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客观障碍。

(三)普惠水平较低,产业互联模式推广受限

现阶段产业互联模式的多数成果被下游的参与公司所直接获取。对于农户而言,参与此模式前后的区别仅仅是将农产品卖到批发商手中还是由下游企业进行统一收购,此模式带来的超额收益往往不会流入到基层农户手中,导致农户参与此模式的积极性不高,对基层农户的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性提高。此外,多数下游公司仅关注收购的农产品的价格和数量,而没有提高农户耕种效率的激励。在农户资金存在局限的情况下,仅凭靠农户的个体行为也难以培育良种和投入新型农产机械,运用先进农业技术所导致的大额固定成本与学习成本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多数农户的耕种行为没有受到新兴农业科学技术扩散效应的影响,农作物的产出无法实现较大程度提升,产业互联模式的成果没有反映在农民的生产中。部分坐落于农村的企业经营与当地关联程度不高:从原公司抽调员工而没有选择从当地招工,导致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的能力差,食品企业没有从当地农户中收购农产品、将当地农户纳入统一管理,而是自行开地种植导致当地农民的耕作被排除在产能循环之外,导致产业互联的普惠度较低。

(四)传统基建缺失,对新基建的支撑不足

部分已实现产业互联模式的六产企业或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具备良好的新基建条件:仓储物流的物联网应用、关于运营与客户数据的大数据中心、5G基站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应用等。虽然新基建的建设程度高,却存在传统基建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了道路条件差易堵车、指示标识不明确通达度差、公共交通便利度低班次少、垃圾桶卫生间等基础服务设施分布少、餐饮场所数量不足且卫生条件堪忧等现象,导致游客的体验感较差,二次参观的积极性不高,同时降低了潜在游客到访观光游览的欲望,发展旅游产业以带动一二产业形成产业互联模式所带来的人气红利消耗严重。缺乏传统基建支撑的新基建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其自身实现程度高,发展空间和对产业互联的贡献度也会被大幅度限制。

(五)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政策亟待加强

1.政府对六产企业的支持往往是促进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政府对分散农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关注度有限,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分摊到单个企业后的效应有限,无法帮助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提升,难以构建产业互联模式。只有大型企业或初有规模的企业联合组织才会获得政府更多地关注与更多的扶持政策,更有可能具有新基建与产能循环的条件,实现产业互联。2.政府政策往往具有阶段性,在初期筹划现代农业园区时给予较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财政倾斜,而在园区后期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依靠企业个体的行为和彼此间自发地联动,政府的引导、调整作用不甚显著,政策扶持力度较初期有所减弱,可能会导致产业间关联度较低,产能循环不彻底。在调研中,甚至存在基层政府对其辖区内发展第六产业的企业知之甚少的情况,政策扶持更难以实现。

(六)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弱

1.部分企业存在盲目的产业链扩张行为。当六产企业发展到各项业务运作正常以及盈利状况良好时,企业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亟待扩大经营范围,扩张市场占有率及市场势力,通过向外界大量融资,利用金融杠杆进行负债经营。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问题,正常经营受到扰动,资金流动性不足,并且缺少资金预警机制,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给企业的整体运营带来危机。2.在实施战略投资时,决策者缺少风险评估意识,没有充分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企业决策者与交易对方的信息鸿沟难以弥合,导致企业外部融资的费用大幅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大。因此,在投资过程中会导致经常账户赤字、资不抵债、陷入金融骗局等后果,资金链因此断裂,致使一系列威胁公司生存的连锁反应。

四、实现乡村互联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产业间联系

科技引领,农业创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扩大一产规模,提高机械化耕种率,使农田高标准化、农场化运作,将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相结合,加强产业间的互联互通。夯实基建建设,为产业互联兜底保障。深化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促进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显著空间关联特征,重视各个产业园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深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突破区域内的空间地理壁垒。交通设施不断建设与发展在大幅提升交通便利性的同时,能够吸引资本流入与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和行业发展。同时由于交通的便利条件,旅游业的发展、流量的增加将带动本地产品的销售量,加速区域内的经济要素流通,带动园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六产融合发展。以旅游经济加深产业互联,创新多元化业态模式。通过产业互联的方式推进旅游经济与现代农业、文创产业、科技创新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延伸农业园区与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间互联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

(二)突出产业内差异化

依托地域背景与文化特色,对田园景观、民居建筑、节庆与饮食等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并统筹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空间集聚。同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向游客提供个人定制化服务,加强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基础,建立品牌农业。依据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提供异质性娱乐项目,增强产业优势。从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备完善、经济效益高等方面创新创造,建设富有差异化的现代农业园区。

(三)政府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加强对新基建建设及普及力度。新基建的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提高特色产业园区的便利性与可达性。政府应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了解新基建、掌握新型农业与智慧农业发展方向并将与新基建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农业方面。精准把握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重视产业发展链条的前后延伸:一方面,政府需鼓励企业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合作,必要时也可参与农产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的建设,从而达到产业链条前伸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也需利用农产品基地发展特色旅游业,使得产业链向后延伸。除此以外,政府积极搭建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高校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从而发挥这些组织机构在技术、人员、物流、信息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四)防范金融风险

评估风险,科学合理扩张。多重因素影响应当在企业或产业园区在做出决策时经过充分考虑,并尤其在扩张决策方面进行合理规划,避免激进的过度扩张,盲目追求规模导致资金风险问题。加强资金监管,避免链条断裂。科学的制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案应当在企业规划中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合理规划,从而有效降低资金风险并保证现金流的安全与顺畅。

五、结论与模式总结

(一)促进三产融合,为产能循环增添动力

三产融合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以第一产业从业者为主体,在第一产业的后端加入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融合,通过促进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全方位发展模式。现代农业是能够形成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多部门协调、各环节衔接,具有竞争优势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依托,以商品经济为基础,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通过依托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市场化运作,提升知名度的同时带动第六产业稳定发展,促进产业互联模式的完善。

(二)新基建赋能产能循环稳健发展

大数据是有效进行产能循环的工具。发展农业大数据云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农业数据的采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科学的发展。农产品可追溯平台,通过溯源系统的管理平台,同时借助智能监控系统自动采集的环境信息、实时视频信息等,建立完善丰富的农产品档案。物联网的建设,有助于各农业区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产业互联。智能化农情监控平台,将现代化农业装备与信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在全面的农情感知系统、可靠的数据传输系统以及高效的智能控制系统的配合下,实现平台智能分析、联动控制和精准干预。交通的便捷与快速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便利的交通打通了游客与目的地的隔阂,有利于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不断发展。

(三)利用平台经济,拓宽销售渠道

平台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双边或多边市场,因此具有双(多)边市场的共性特征。但其互联网运营特性又为其注入了更多的独有特征,具体包括规模经济、高效连接、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特别的,在产业互联模式下,平台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推广平台。使得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可依托平台经济与富有地域特色产品,进行销售推广,进而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与相关文创产品,同时达到吸引游客、扩大知名度的目的。农产品电商依托信息社、微信公众号及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推介特色农产品,擦亮品牌产品名片,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网络商城补充了线下门店售卖的渠道短板,提供更多的产品类型,更多的产品售卖形势,让销售真正做到了O2O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且消费者可以通过线上预约系统预定产品,使消费体验更加便捷自由。

(四)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突出集约高效科技创新能力。引入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配置现代农业设施,产学研、一二三产融合联动,使得科技惠农绽放魅力。运用农业科技培育新品种,应用优质培育土壤和生产基进行种植,能够提高蔬菜种植效率并且更好的迎合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广泛使用蔬菜温室,并运用控制中心对温室进行一体化智能高效的控制。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在农业中的大面积应用推广,田间地头中涌现的大量新型物质装备也逐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人机等新装备有效推广不仅使农业种植的开展更加便利快捷,也吸引游人驻足,使得相关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政府扶持为发展保驾护航

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补齐现有基础设施短板并推动新基建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实现高效帮扶。把握科技发展浪潮,推动科学技术应用与有机优质农产品从城市向乡村推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合理规划,引导产业成长。合理利用当地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规划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农业、带动生态休闲。通过科学的规划来实现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成长、加强品牌建设以及鼓励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产业融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玮,秦国伟,于法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转换与调适———基于公共政策的视角[J].农村经济,2021(9):64-72.

[2]陈薇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1,34(3):73-75.

[3]孙中兴,王剑.基于新基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J].农业工程,2021,11(4):39-43.

[4]樊蓉,裴学海.农业领域5G行业应用研究[J].长江信息通信,2021,34(3):193-195.

篇10

换届风气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的‘晴雨表’,直接关系换届工作成败。当前,县乡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有序进行中,换届虽艰但前景光明,栉风沐雨然斗志尤盛,此次换届对乡村振兴影响深远。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必须把纪律挺在前,让党的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严明换届纪律,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谨的程序、有效的机制,扎实做好换届工作。

一、带头落实换届纪律强化党性修养。一是带头增强纪律意识,以优良的纪律作风贯穿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带头学习、贯彻、遵守换届纪律,时刻用换届纪律对照检查自己,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二是带头强化党性观念,以坚定的党性觉悟贯穿干部选拔作用全过程。带头坚持讲党性、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在严守换届纪律上切实做学习的表率、自律的表率、监督的表率、履职的表率,为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带头坚持原则,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贯穿干部选拔作用全过程。一切按程序,按干部选拔任用规定行事,坚持把原则、政策和程序作为换届的高压线、生命线,坚决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降低、贯彻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努力让原则、政策和程序说话。坚持公平正义、公道正派,把干部导向搞好,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二、明确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主体责任是匡正换届风气的“牛鼻子”。把党的坚强领导贯彻到换届工作始终,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以“零容忍”的态度从严查处违反换届纪律问题。建立健全党委书记亲自抓、镇纪委监督抓的制度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到位,落实任务到人。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青海省严肃市县镇换届纪律、加强换届风气监督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坚韧的政治定力,持续深化纪律教育,加强武装政治头脑,从严推进政治建设,明确把握政治方向,源源不断注入换届纪律“强心剂”,夯实风气监督,做到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把坚守政治定力贯穿到换届选举工作全过程,全力推动基层换届选举稳步前行,用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氛围。

三、谈心培训筑牢思想防线。思想决定行动,意识决定行为。如果思想出了问题,就会像失去缰绳控制的野马,随心所欲、胆大心狂。镇党委教育引导全镇党员把好总开关,时刻紧绷思想这根弦。一是认真做好谈心谈话工作。聚焦重点岗位、重点人员,提醒其讲政治、守规矩,带头严守换届纪律,不断强化学习换届纪律、学习典型案例。二是抓好学习宣传教育。在线上,通过在微信群、QQ群推送换届纪律要求等,深入宣传换届政策、“十严禁”等纪律要求;在线下,扎实开展换届政策和纪律要求教育培训,通过业务培训、专题讲座、廉政教育、观看警示教育纪录片等,把换届纪律的要求和重大意义讲明白、说清楚,让换届纪律入脑入心

篇11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渝西经济走廊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4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由于城市的喧嚣、交通的拥挤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开始怀旧,追求自然和心绪的宁静。如今,寻求安静祥和、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种向往、需求和趋向。正是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起来。乡村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追求,又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不一定能直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同样,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也不一定能直接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亦即乡村旅游不等于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两者的互动发展需要一些条件辅助支持,且需要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互动发展模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研究方法,运用旅游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两者的互动发展模式展开论述,着重探讨乡村旅游与农村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

一、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开展的,以乡村独特的生产方式、田园风光、人文古迹、民俗风情以及乡村生活情景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农村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流向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特定区域农村经济整体的总称。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特点,因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性。

二、乡村旅游产业和农村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要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将有限资源实现最佳配置的体现,也是农村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生产的区域化,有益于实现农业生产的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标准和指导;有益于“品种、知识、科技”三大更新工程;产品易集中收购和销售;容易实现效益农业致富农民,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实现农村经济区域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三、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的现状

(一)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欠缺

中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这方面也未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这种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自由发展的状况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发展处于自发、盲目、无序状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景点分散,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形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地域上的分散性也给旅游线路在设计上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乡村旅游景点在很大程度上和其他旅游景点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活动形式单一,产品深度不够

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仍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虽然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因对其深度挖掘不够,使旅游活动形式过于单调。

(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环境条件较差

尽管各乡村旅游区开发时对基础设施建设都有较大的投入,但由于乡村旅游地大都位于城市的郊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许多基础设施仍然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

四、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对策

(一)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文化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在办好家庭旅馆和提供特色餐饮服务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提升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附加值,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制作、生产旅游商品的能工巧匠,并从中得到实惠。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推动接待、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加强自主品牌深加工农产品和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建立规划实施和监督机制,加强乡村旅游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启动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市场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和乡村旅游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性标准的制定,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档次。另外,根据乡村旅游地域差异大、类型丰富、方式灵活多样等实际情况,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对乡村地区的资金投入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鼓励多渠道和多层次筹措资金,探索建立社会化的旅游就业发展基金。积极鼓励和引导规范各种扶贫基金和社会捐助。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在确保农民利益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方式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大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部署和推动,促进各级政府有关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延伸,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加大旅游区及周边环境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五)因势利导起好带动特色经济

积极探索,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等土地政策。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前提下,探索按照“城乡挂钩、指标周转”的要求,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保障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补助和奖励等办法,鼓励乡村旅游企业应用小型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扶持中,对乡村旅游示范点予以支持。在星火计划、863、服务业支撑计划、新能源发展计划等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科技扶持,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科技计划,享受相关政策,用于发展乡村旅游。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展的旅游项目,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方式。但各个国家的乡村旅游各有特色,其地点都在农村,内容则大不相同,因各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而异。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认识到乡村旅游产业与发展好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以高度的战略眼光,求真务实,积极奋进,为我国的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孝胜.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4,11(12):62-64.

[2] 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经济年鉴[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3] 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求实,2007,(1):42-44.

[4] 白洁.发展乡村旅游 推进新农村建设[C].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作品选登,2006.

[5] 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

[6] 杨振之,周坤.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12

2020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实行林长制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以“林长”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生态区域内林长制工作督查指导,积极配合林业、林长办等部门推进林长制改革,林长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20年林长制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总体情况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局林长制工作领导,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成立局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林长制办公室,明确专人为联络员。领导小组适时召开会议,部署调度林长制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难点问题,协调落实生态责任区域林长制工作各项任务,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

(二)明确林长制责任分工

根据县林长制工作要求,研究制定局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成立工作小组,强化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基层国土所优势,加强与当地乡镇部门配合,提升群众“护林、护绿”意识,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的林长制工作发展良好氛围。

(三)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共治力量。

充分利用标语条幅、会议培训、工作QQ和微信群等宣传媒介,提高系统职工对林长制工作重要性认识,结合土地执法巡察,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推进林长制工作进基层各项活动。及时曝光违法占林、破坏林地等违法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布我局

“副林长”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引导群众自觉爱绿护绿。

二是严格执法巡察,维护共建成果。

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地管理工作有效运转。划分责任区范围、落实责任到人,不定期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形成动态巡查监管网格,对各国土所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将林地管理范围内土地利用监管纳入日常土地动态巡查管理,持续保持巡察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林地管理区域内私搭乱建和违法占地等违法用地行为,遏制林地土地违法势头,严守耕地红线。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扎实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在抓好土地管理和利用等各环节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管理违法用地查处、闲置用地清理力度,从源头上加强管控,保障林地等基础性自然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治理工作。

依据《HS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20年度完成了HS县G远工贸有限公司G山镇牛G冲村夹石沟石料厂、AH省中和矿业有限公司HSG五庙饰面花岗岩矿等2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并于2020年6月13日组织了专家验收。

四是督促协调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用地。

从严控制非基础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入手,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先期的引导,各项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征收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地,在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占林地。

五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为全面规范石料、石材开采加工秩序,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私挖滥采、非法加工经营等违法行为,切实增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AH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属地管理”、“谁破坏、谁复垦”、“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的原则,全面推动全县16家石材石料开采加工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截止目前,7家石料加工场点已由属地乡镇政府组织治理,县督查局牵头组织林业、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已对治理情况进行联合督查验收,其中合格58家;被征用为建设项目用地9家,不需要复垦复绿。9家领取《采矿许可证》的企业,4家已完成治理任务,1家拟规划为招商引资企业用地,3家正在治理,1家正在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相关资产处置。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主动性不够现象。

林长制改革工作中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有力、监督不够到位,导致工作成效不够显著。

二是少数建设项目存在少批多占等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是齐抓共管力度不够。

全民参与、社会共管的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推进重点工作实施。

篇13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司,国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篇14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发展中,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能够帮助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够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推动农村人口更好地就业,缩小农村和城市的收入差距。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经济背景下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内涵分析

1.生态农业具有循环的内涵对于生态农业而言,其中心便是生物组分,这本身便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含了生物、社会以及经济三个方面。在进行农业实践的时候,将生态经济系理论应用进来,最后形成一个生态经济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要求协调、整体、循环、再生、非常重视各个农业结构之间的调整和完善,并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接口的建立,从而形成良性产业链。此外,还要求不同的专业、产业和层次部门更好地协作,提高管理的综合性。比如形成桑基鱼塘、稻田养鱼、农林复合经营系统,都能够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很好地体现出来。

2.生态农业具有绿色的内涵生态农业的本质便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非常关注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传统农业中也存在很多进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合和调整的系统,不但切实提高了资源利用的实际效率,还能够抑制有害物质,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随着生态农业理念的落实,更需要将绿色农产品生产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将农产品安全优质、食品健康作为核心,通过产品标准化生产手段来进行农业的整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生态农业具有低碳的内涵通过分析生态农业生产中的不同工艺流程可以发现,生态农业能够更好地共享资源,切实提高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能够排放更少的污染物,从而真正做到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将水稻种植作为案例,在种植水稻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多的温室气体,进行稻鱼共生系统的建立,能够通过鱼类活动来搅动土壤,从而很好地降低甲烷的实际排放量。

4.生态农业具有高效的内涵高效主要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分别是效益和效率,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进行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比较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以及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和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别,西方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时候,为了做到回归自然,可以将农业生产力牺牲,但是我国不同,我国人均耕地占有率非常少,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通过系统结构改善、系统管理加强和增加系统养分循环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投入的更多。所以,我们可以说,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切实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效益。并且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相比,生态农业的稳定性更高,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二、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我国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想要二者协调发展,便必须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找到问题解决措施。

1.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首先,政府行政部门没有进行干部考核制度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合理分析。生态环境发展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我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其在农业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还是需要完善考核制度及监督制度,我国目前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干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和系统。其次,农业生态化发展程度较低,无法在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和协调的作用。随着经济转型改革的进行,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更加重要,但是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跨区域发展并没有真正实现,独立发展模式也给跨区域的资源协调和配置以及联动发展造成了阻碍,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时候市场竞争力提高缓慢。最后,政府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存在一定限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旅游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给农村产业链的拓展提供了思路。农村旅游行业发展的主体往往是农村的家庭,产业化程度较低,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化产品等概念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融入。

2.技术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我国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比如生态农产品加工时,技术水平落后,相关的设备资源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生产规模也有了明显的扩大,产品多样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在销售的时候依然通过传统的方式来销售,加工也不够精致,没有能够将产品所具备的附加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很好地体现出来。专业人才的数量比较少,人才体制支撑也不够完善,人才及技术方面的创新在产品加工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必须完善人才体系。首先,当前无论是农业经济发展还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人才都非常有限,优势人才以及技术制度并没有很好地向农业经济发展倾斜;其次,没有给相关技术人才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体系内部和人才技术创新获得的支持非常有限,这也给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生态经济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农业发展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笔者上面分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1.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的发挥(1)建设干部考核制度,协调农村经济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重视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虽然我们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承载力依然很差。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干部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下,不但要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让经济发展和资源发展更加协调,在考核的时候,把生态环境指标看成重要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环境保护的效果才可能真正提高。其次,需要根据政府生态功能区域来做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规划,进行都市经济发达区域以及生态经济区的建立,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以及资源情况来对农业生态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进行都市内经济发达区域建设指的是建设产业开发区和促进示范区,进行观光型和生态化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业的功能从以往的单项功能转变成为多项功能。进行示范区的建设,能够进行优质品牌的培养,做好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行经济走廊建设指的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完善来进行优质果蔬、粮油和肉类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展区域发展模式。在进行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时候,应该重视发展那些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行业,推动生态农业产区的发展。再次,需要做好生态功能区的建设,重视农业问题的研究,提高农业发展的品质,切实提高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最后,需要重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将信息和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做好市场环境的研究和生产规模的调查,从政策和资金出发来推动农业生态功能区更好的发展,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帮助农村更好地发展。(2)做好市场调研,完善评估制度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便必须对乡村旅游和乡村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在布局前,必须充分调查市场情况,准确定位旅游产品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交通、资源以及市场进行合理评估,让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能够发展得更加和谐。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完善乡村旅游环保制度,从而给乡村旅游更好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乡村旅游进行引导和扶持,完善健全环境评估和审批制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进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教育的力度,重视节能环保及时的引入。需要给排污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确保环境和乡村旅游二者能够发展得更加协调。经营者必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帮助其掌握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从发展规划出发合理地使用新资源和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更好的进行。对于游客的行为也应该进行监督和引导,帮助其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设施设备上可以进行标语的张贴,提醒游客的相关行为。

2.将科技和人才的作用发挥出来(1)引进和更新科学技术农业想要更好发展,必须将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给产学研结合以及一体化产业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品种培育、产品深加工以及安全生产的时候,需要将新的科技成果引入进来,重视生态发展。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农村建厂和运营。农业发展也必须给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行优惠政策的制定,将社会资本引入进来,推动外向型经济更好发展,扩大产业的规模。(2)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人才还比较少,并且人才本身的知识储备也不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实施农业人才培养战略,让人们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进行产业主体的明确,将其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发挥出来。生态经济要求背景下农业经济想要更好地发展,便必须将人才和优势资源放在同等的位置,对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明确,做好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薪资待遇,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对人才流动机制进行完善,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