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范文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

篇1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宣传教育;推广交流

一、基层文化馆应广泛深入开展普查工作,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打下夯实基础

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大量蕴藏于民间,蕴藏于基层民众之中。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作为文化系统中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单位,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也是文化馆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作为基层文化馆,想要深入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工作,就必须先摸清辖区内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的家底,有针对性地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成立专门机构,抽调专人或聘请专家开展普查工作。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基层文化馆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保护、传承民族民间艺术工作的认识

要保护好民族民间艺术,要拓宽传播的渠道,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民族民间艺术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作为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自身也应该有一个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的意识。要真正认识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效保护相关资料及文献

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留下了许多的古籍文献资料,它们也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物质载体,对其传承有这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经过主观人为的编篡、删修,以及因承载介质或时代、自然等因素造成减损流失,因此,对它们的保护刻不容缓。应当把它们放进收藏机构,做好登记工作,对缺页进行修补,请专人做好保护与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利用缩微、影印、扫描等现代技术,对各类古籍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提供使用。对特定的技能技巧进行“口传心授”之外的“物化”传承,包括运用录像、录音、照相、文字记录等手段形成的资料,也要妥善保管。

(二)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要系统地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应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各科。另外,还要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作为必修课程,由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教学与科研,提升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层次与质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三)利用现代传媒向群众宣传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

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宣传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其普适性宣传,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资源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服饰搭配、墙体或街面广告、公益宣传中,渗透在网络、报刊、广播、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能普及得更广。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我们应该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只有自身认识提高了,才能唤起我们的自觉意识,才能在工作中焕发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地、切实地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三、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还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与培育

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以及中央与地方、当前与今后如何对待。首要的是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得到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健康的发展。传承人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传承人能否正常开展传承活动,能否有序传承、接替,直接关系到非遗项目的存续和消亡。因此基层文化馆、站一定要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支持和帮助他们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传承活动中的具体困难。首先,可以公开部分传承人的资料信息,在社会上寻找传承人弟子,通过师徒双方自主选择的模式确定一批师徒结对,开展免费带徒、传授技艺,为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后继有人提供有力保证。其次,也可以努力开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掀起未成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热潮,把传承民族民间艺术精髓与加强未成年人文化艺术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克服在传承中人为地加进现代元素,使之变成洋不洋、土不土的“四不像”,杜绝把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变成闹剧等错误倾向。

四、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做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还必须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工作的成败。

(一)组织开展民俗活动

中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我们在保护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中,政府或企业应当提供一定经费的赞助,以减轻百姓或民间民俗组织的经济压力;还应在民俗活动的规模、范围、形式、内容上不断延伸,不断扩大。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而显示出活力,形成街区、村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产业文化良性运作的互动模式,这样它才具有文化保护空间的特性。

(二)使用互联网提高传播效果,加强异地交流

互联网时代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无远弗届,不须特定地点,不须超大的空间,同步及时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当下这个时空背景下推广民族民间艺术非常重要的选择。以往的民族民间艺术推广可能是一个展览、一场演出,或者一项活动,这些都只是点的效应。但互联网具有穿透性的整个面的优势,这一点没有任何载体可以比肩或取代的。所以,以何种形式包装与行销传统文化,是当下最大的课题。因此,让民族民间艺术用通俗的方法获得通俗的影响力,应该是互联网时代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的途径。由此可见,制定科学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与保护传承工作规划的重要性。想要创新机制,加强异地交流,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就要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我们在制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对外交流制度和方案时,一定要从实际规划出发,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与对外交流制度和具体措施。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向外推广,打破保护与传承的困境。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我们应当将之吸收和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

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渗透;民族民间文化

In art classes in how to infiltrate the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Dai Ning

Baili Rhododendron scenery scenic spot area big river center primary school 551518

Abstract: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is a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 At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excellent folk art, pay attention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folk 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dded fresh local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school art education the teaching space, it is advantageous to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to save the increasingly to weaken the local culture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penetration;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艺术是在科学之外,在思想之外,对于那种不可言传的境界的追求和表达。艺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艺术进行研究,将艺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艺术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艺术学的理念去指导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艺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拓展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本文通过民间采风后,特拟从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现代学校艺术教育如何引入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进行探索和尝试。

一、如何理解民族民间艺术

每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花灯戏》是始于唐代,盛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流于贵州境内,现存民间形式多样,在黔东南、黔南、铜仁、毕节等地区残存者一些形体不全的表现形式,这种汉民族特有的民间文化,在这些地区早已被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所同化了。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紧密联系的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黔西北毕节地区大方县境内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民间花灯艺术表演版本,每年春节期间,在村村寨寨如火如荼地表现着,营造了一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展现了新社会、新时期和悦的民族精神风貌。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地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家。大方县八堡乡的民间《花灯戏》,几百年来一直完美地传承着,表现着。它虽然没有黔东南民族蜡染那样美轮美奂,也没有黔西南民间刺绣那样多彩多姿,但它却表现了一种千百年来质朴忠厚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

民间艺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花灯戏》的表演,是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时间里,穿着古朴典雅的戏服,扮着古典乐器和腔调,用特定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的享受。若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就体会不到这种古朴典雅,美妙绝伦的艺术效果。这种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瑰宝,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共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引起教育和艺术界的足够重视。

二.民间艺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艺术教育提倡:其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和审美知识,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滋生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艺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补充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艺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艺术课堂,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我在引导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时,常常把这种民间艺术溶入到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反扑自然,回归历史。我让学生当观众,请当地几个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家现场表演。略举一例:《唱五更》中女主人出嫁的唱段:

(男唱)“一更里(呀)、飘坟墙,十指尖尖绣(呀)鸳鸯。儿把家人当堂坐(呀),手把栏杆望新娘。手把栏杆望新娘”。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顺(呀)墙来,穿红着绿讨人爱(呀),花灯玩到贵府来”。

(男唱)“二更里(呀)、靠门庭,望见姑娘笑(呀)盈盈。郎在门边把客请(呀),双手推开红龙门”。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三更里(呀)、进绣房,手提明灯去(呀)铺床。双手推开红龙帐(呀),帐内飘来桂花香”。

(女唱) “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走(呀)进来,堂前挂起红龙匾(呀),郎家人多好闹热”。

(男唱)“四(呀)更里、天发白,笼里金鸡把(呀)翅拍。笼里金鸡起得早(呀),天亮之时瞌睡来”。

(女唱)“腊(呀)梅花、堆(呀)雪开,采花娘子醒(呀)过来,天亮之前郎要走(呀),奴家孤独泪涟涟”。

(男唱)“五(呀)更里、天要明,收拾我郎早(呀)起程。收

拾我郎早点走(呀),恐怕官兵冲进门”。

(女唱)“不要慌(呀)、不要忙,恐怕穿错奴(呀)衣裳。奴的衣裳红袖口(呀),扎起汗衫袖口长”。

(男唱)“我不慌(呀)、我不忙,我不会穿错奴(呀)衣裳,你的衣裳红袖口(呀),满屋飘来桂花香”。

这段表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年轻夫妇初婚之夜对美好生活渴求和珍惜,对动乱社会的不满。这样的民间文化走入课堂,向学生讲述了残酷的封建社会对劳动人民生活迫害的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情感。《花灯戏》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和工艺美术于一身。个性鲜明,神采飞扬,具有独特的古老朴素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从人类艺术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艺术教育中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民间民族艺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间艺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中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现代学校艺术教育所倡导的。

(二)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那些靠记忆和口传心授作为传承方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在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的同时,去领略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听听下面的几个片段

《花灯戏》的《送宝》中(唱)“一送主人一对宝嘛,我儿的妻,儿呀哟哎,财来我的哥哎、哥哎,登金榜,请请双进财,大发财哎,财从贵府来。二送主家新年到……五送主家五登科……十送主家点中元……”,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纯洁真挚的感情和对人的美好祝愿。

《园中栽花园中长》中(唱)“大姐出来牵着马,二姐出来揭了鞍,……六姐鞋袜摆两边……”生动地反映了打马归来受到热情款待的人间真情。

《十要郎》中(女唱)“奴家一要青丝草,二要奴家一抹光……九要奴家藤缠树,十要奴家树缠藤”;(男唱)“披起蓑衣青丝草,木梳篦子一抹光……裹起裹脚藤缠树,解下裹脚树缠藤……”充分展示了古代女子的聪明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十许郎》中(女唱)“一许元宵节,与郎初相会。二许春分时,送郎花蝴蝶……七许七月半,送郎花花伞……”真实地反应了古代女子爱情的忠贞和纯洁。

《十爱妹》中(唱)“一爱妹的发,金花两边插。……十爱妹的心,对我吐真情。”也体现了古代男子对爱情的忠实和对美好情感的珍爱。

《五更劝夫》、《放羊歌》《黑宝儿接姐姐》《张三闹殿》等这些优秀的民间民族作品,都承载着积极美好的人间真情,有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征;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悠久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了解民间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开发利用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世代主流文化的发展,又要适应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主要存在于农村山区,因此,这些地区教育将肩负着双重文化传承和繁荣的重任。既要体现发展民间民族艺术,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学习。但是,只要学校将民间艺术作为乡土教学资源纳入课堂并认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些受着一定民间艺术影响的青少年也会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瑰宝的。同样学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艺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学校艺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乡土文化、传播民族民间艺术,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下一代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民间艺术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与发展将面临难得的机遇。

科技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必将影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既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今的网络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新的平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挤身于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之林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又面临严峻挑战,只有我们积极地进行艺术教育改革,树立全新的理念,始终立足于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立足与本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才能适应全球文化交融的新趋势,形成文化多元化的新格局。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它们是人类文明和艺术形式的起源,特别在中国的古代提倡“礼乐治国”,对乐教的提倡。就如同现在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重要。音乐,被称为“艺术之母”,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她诞生于人类的出现,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发展、成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她不仅以富有魅力的听觉艺术形象.使人赏心悦耳。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尚的日益完善,更以审美为中介,以强劲的生命力、感染力,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毛诗序》里是这样表述音乐的作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调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对诗的艺术感染力及其社会作用有十分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中华民族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几经沉浮、几度枯荣,甚至流失散落、精芜杂陈。但是,主流仍像一股川流不息的活水,融入了中华文化的大河中。因而,继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传统,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即便在我省境内,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与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不相同的,具体体现在曲目上、音乐上(包括民歌与器乐)、表演手法上以及演出习俗等方面,从而具有了艺术史的价值。不仅如此,各地特有的方言、民风民俗以及这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规范等等,也会沉积在这些区域性的地方艺术中,因此它又同时拥有文化史的价值。

事实上,我省民族民间音乐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正在急速地离开我们而去,这种包含了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由于历来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形成文字符号的东西也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没有传承和研究,那么,我们曾经有过的这一部分珍贵而独特的艺术文化资源就会丧失。而艺术文化资源的丧失,比起典籍与文物的丧失更无可挽回。尤其是在表演层面上,很难复原。纵然某些曲目的剧本有可能保留下来,或者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手段保存下它们的一些痕迹,但是民间表演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却是剧本所无法留存,也是录音和录像所无法替代的,因为它们只能存在于表演艺术家的身上。除了代代相传之外,表演艺术没有第二种方法可以流传下去。譬如我省吕梁地区曾经十分流行的“伞头秧歌”,无论是从题材、形式还是从表演手段上看,均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可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今天的音乐人都不愿为之献身,那么其消亡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我们一直都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文化并不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文化需要有所负载,这种负载也不仅仅是我们所保存的那些古籍文献,文化在根本的意义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深刻反映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等的传统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一点也不能低估,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能比那些古籍文献更加重要。所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山西省蕴涵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素有“民歌的海洋”、“戏曲的摇篮”、“民舞的故乡”、“文物的宝库”之称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艺术人文资源,为山西艺术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兴晋富民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山西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这亟需一大批文化艺术人才去开掘、整理、创新和发扬,这为我省艺术高等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为了继承、发扬、光大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在高校有必要开设由民间艺术家担任教授的“民歌演唱、民族器乐演奏大师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保护民间艺术的传承,有利于高校师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保障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更有利于巩固我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

具体做法是:

招聘来自乡村、城镇具有十年以上演出经验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人才,招聘那些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艺术家以及世袭民间艺术的家庭成员为大师班教授。

招收来自于大、中专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有关社会办学单位的,具有民族音乐功底的教师,以及专业表演院团、业余文艺团体、部队文工团、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文化旅游娱乐场所的文艺骨干为学员。同时在高校音乐院系各年级开设“本土民间艺术”课。

进行分批、分年级,长短期结合办学。资金来源于国内外一切有志于发扬民族民间音乐的个人、团体、企业以及国家各部门投资。

范围:要求以山西晋中学院、晋商音乐文化为起点,辐射到全国各高校。

篇4

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于历代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它不仅记录了人们的所作所为,更表达了人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这些多种多样的、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的艺术形式都渗透着丰富的情感(当然民族情感也蕴含其中),并且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族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始终贯穿民族情感。民族民间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主要是情感表达的需要,其中创作冲动的产生、创作过程的实施以及作品的欣赏品评都要受到情感的支配。民间艺术家在创作时一方面受情感的支配,从更深层面看,还要受内在的民族情感的影响。民族民间艺术对于培养民族情感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民间艺术总是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人们周围,因此不会造成陌生感。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都来自民间,生活在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中,不管自身意识到与否,都与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心理上易于产生亲切感;二是民族民间艺术率真、质朴、粗犷,传达感情寓意清晰,易于理解,不同于高雅艺术“曲高和寡”,因此与大学生的心理隔阂较弱,易于对大学生产生亲和力;三是多数民间艺术创作使用材料普通廉价,创作方法简单易学,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并学习掌握。由此可见,将民族民间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其民族情感具有相当的优势。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更好发挥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作用。

2多角度为学生提供体验、感受民族情感的空间和机会

尽管民间艺术表面看起来都是极为平凡、普通的情感表达,但点点滴滴都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情感意义,蕴含长期的积累与凝练,代表整个民族爱恨好恶的普世性情感——民族情感。民间艺术教育可以借助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途径,通过各种技艺的学习实践,为学生创设一种鲜活的体验场景,通过特有的“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艺术中蕴含的特有的民族情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精神记忆的种子,促使学生道德、理智等高级情感的形成,引发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愫,最终使他们的情感升华。中国的艺术教育由于长期受西方教育价值理念的影响,忽视多元文化的发展,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下,使得大学生对于作为民族文化标志的人文历史意识越来越淡漠,这容易造成内在心灵的真空,从而导致民族元气的丧失、精神的颓废、道德的沦丧、人际关系的扭曲等各种不良结果。

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筛选出优秀的、健康向上的、崇善惩恶的、正面反映生活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真切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反复体味劳动者的心路历程和实践的艰辛,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抵御不健康的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和侵蚀,使其身心健康成长。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有合理的情感结构。这当中合理的情感结构的培养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合理的情感结构包含时代情感、审美情感和民族情感等内容,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的民族民间艺术,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对世界本身、对人本身以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和谐发展,这些思想脉络时常闪现于民间艺术活动及作品中。因此,民族民间艺术教育自然显现出既强调人文性又强调技术性的特征,即民族民间艺术教育一方面能培养和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另一方面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最终达到合理构建大学生的情感结构、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的目的。高校通过艺术教育使大学生亲密接触民族民间艺术,可以更深刻地揣摩民间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和行为,更为真切地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领悟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以及其中蕴含的对于生命的感悟与意义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民族民间艺术所代表的民族优秀文化赋予人们的独特民族气质和性格,以及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唤起大学生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并能让大学生积极践行。

3高校应积极营造氛围和提供平台

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的基础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经典性、适宜性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一批形式独特适合学校实际的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这当中要特别关注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发,因为本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课程存在于本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当中,学生学习时更容易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和认识,更容易产生亲近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与民族民间艺术的接触面,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利于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高校可以重点开发与民间艺术相关的网络课程,并使其在整个艺术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和发展空间。网络平台信息含量更加巨大,可以容纳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获得最新研究信息,建立符合自己学术兴趣和适应性强的知识结构。网络平台交互能力强大,能够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此外,高校还应以更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成果熏陶、感染学生,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民间艺术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浸润在民间文化艺术环境和氛围中,才能通过亲身接触获得对民间文化艺术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学习中体验空间和机会的创设尤为重要。

篇5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高校;美术教育

从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外来教育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借鉴的痕迹相当明显,而本国特色重视不够,缺乏本土化和民族性的东西。几十年的美术教育发展,虽然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放眼世界就发现仍然缺乏用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声音说话的能力。为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就是我们美术教育的最大宝库。

一、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现状

高等学校是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它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包括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质。最早提出对民族民间艺术关注的是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他早在二十世纪期间,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了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的艺术院校和有相关艺术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例如,江南大学“民族艺术考察与研究”课程。自各地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以来,增加了学生们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但也有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区,他们的民族民间美术研究还停留在选修课等低层面的形式上。

二、本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应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区,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的阵地。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设置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专业。比如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重庆荣昌陶和广西壮锦,这些民族传统产品,古色古香,独具一格。但是有的地方的这些产品的研发现状并不容乐观,大多处于手工半手工生产低层次阶段,人才层次偏低,断层严重,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由此可见,高校根据本地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设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课程需要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剪纸、年画、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艺术等,这些艺术研究方向都值得我们高校教育中以课程的形式进行专业的探讨。在课程中,渗透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比如在图案课程上,我们启发学生创造灵感,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

为了研发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这在美术类高校已经形成了传统,这是一个好现象。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并虚心地向当地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或民间艺人学习,从而得到创造源泉。只有这样,我们创作或设计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保持民族民间的纯朴艺术情趣。

在进行艺术考察、研究的过程中,面对旧有文化和传统技艺的时候,要使艺术教育走向了真正的“传承”,使“死的标本”变成“活的文化”,关键在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和应用要同时进行。任何一件作品特别是设计作品从来就不是孤立于商品社会而存在的,它是进行整合再创造出来的新作品,是设计者、创作者做好本民族民间文化整合的基础上,使民族民间艺术重获新生。俗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此,有的地方高校在少数民族特色地区建立实训基地,开发了该地区的民族美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广西特色的建筑或者园林工程和苏州印象的海报活动就很成功。他们不仅提高了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也通过活动提高了整体形象,宣传了本民族特色文化艺术。

高校大学生是文化艺术传承者,因而对他们进行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其实,美术教育本身就起到了对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作用。这正是“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入在古物之中,而是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在于民间美术的民俗应用和社会应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应用,任何传统的民间艺术品种都会失去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学习和传承民族民间美术,要求我们对民间美术要有个消化、吸收、转换和升华的过程,在创作时借助传统的民间美术,最终是要赋予它时代的活力。

篇6

>>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论江苏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缺失 中原地区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民间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浅谈合唱艺术活动在高职院校美育中的现实意义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电影《十二怒汉》中的经典叙事艺术及现实意义探析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艺术资源在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现实意义分析 民间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重庆民间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河北传统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发展探究 小议传统陶瓷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论“新内画艺术”的现实意义 民间艺术元素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略论加强高校艺术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实意义 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 《西游记》中孙悟空艺术形象及现实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吕青,艾霞.刍议在高等教育中推进民间艺术教育[J].职业时空,2008:36.

[3]王颖.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教育途径探讨[J].教育评论,2011:126-128.

[4]陈哲,黄玉英.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J].农业考古,2007:233.

篇7

这些做法也拉动了语文学科进行思考:作为艺术教育之一的语文学科教育,是不是也能借助“蒲公英行动”得以创造性的发展呢?能不能让民族民间文化与语文学科得以整合呢?回答是肯定的:文化与艺术,艺术与文学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分割不开的。我们只有找准语文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切合点,才有可能架通语文与艺术教育相通的桥梁。

一、找准语文学科与民族民间文化的契合

1.语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形象载体 土家族苗族本身没有文字,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民间艺术记录着本民族的历史。这种“活”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最易丢失的部分。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形象载体。培养这些语言传承的后继力量,就是我们教育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将土家族苗族的民间文化融合到孩子们的语文课程中,鼓励学生了解并参与民族民间文化,正是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最根本方式。

2.语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审美传达。优秀的文化,都能从民间文化中寻找出它的根脉,生动鲜活的语言皆由深厚的民间文化孕育。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挖掘湘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让学生热爱湘西文化,尊重民族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就是:要学生经历由“走向民间文化”到“走出民间文化”的审美表达过程,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灵性独特的语言。

3.文学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再现。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和根魂。湘西民族民间艺术是土家族苗族和一部分汉族民众的世俗欲望、人性人情的民俗抒写,是其生存环境与他们的精神构成的集中体现。湘西人具有质朴刚健、习俭耕读、勤劳霸蛮、神奇浪漫的独特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表象,同时也成为湘西文学艺术的不解之情结。语文教学也一样,要担当起探寻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职责,让湘西文化的独特精神不被丢失,首先就要让湘西的孩子们耳濡目染上民族民间文化,承袭着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实质。只有分析民间文化独特的精神构成,让学生学会辨证看待民族民间文化,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 让语文学科成为“蒲公英”成长的家园

1.用“蒲公英”播撒兴趣爱好的种子

作文历来是学生的老大难问题,作文教学更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蒲公英行动渗透到语文学科后,语文教学出现了新转机:首先我们利用假期和双休日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并作为学生的假期作业让其寻求本土文化资源。语文教师则巧妙地把民族民间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以课例拉动,让美术等课程资源二次利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播撒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

2.用“蒲公英”播撒诗意灵性的种子

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大地上,人民的口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浩如烟海的民歌、山歌;温馨柔肠的情歌、摇篮曲;诙谐幽默的盘歌、古怪调;委婉动听的劝歌、警示曲;如泣如诉的丧歌、哭嫁歌;质朴粗犷的号子、挖土锣歌;神秘多姿的仪式、梯玛神歌,无一不体现山民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开朗豁达、睿智风趣的性情。特别是湘西童谣,这一种传唱于儿童之口,音节抑扬和谐,深具地方特色,并且与历史紧密相连的地域民间歌谣,是生长在这里的土家苗汉人们最亲切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谣,不论童谣的内容是否有教育意义,每一段童谣,都充满了美好的童趣,每一段童谣都会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于是有位作家说:“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笔者想套用一句:没有童谣,没有了萦绕灵魂的快意,没有了人生记忆的坐标。语文课堂利用童诗、歌谣进行教学,成功地点燃了儿童灵性的火把,激活了其潜在的创造力量,从而创生了学生的灵性活泼的语言。童谣童诗教学我们采用六因素教学法:收集,诵读,熏陶,点燃,捕捉,推动。

3.用“蒲公英”播撒浪漫欢乐的种子

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浪漫欢乐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洋洋洒洒的梯玛神歌,旋律清脆的咚咚奎,原始古朴的茅古斯,震山闹寨的打镏子,粗犷刚劲的铜铃舞,轻灵宛转的木叶曲等都充满着神秘欢乐、奇特浪漫的情怀,腾蒸着生命的激情奔放,粗朴得一如山野般自然,有着超越时空的激荡涤荡。即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数种事物,在土家乡民的眼里也可以生成和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故事,也可以编织出趣味盎然的情节,创生出大胆诡异的想象。

4.用“蒲公英”播撒艺术审美的种子

湘西蒲公英行动催动着我们去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不是简单的浅尝辄止,我们引导孩子探寻原汁原味的真意,打破清规戒律,学会辨别,学会尊重,学会兼收并蓄,旁罗博采,披砂捡金。语文教育也贯穿着审美教育,应当给学生这种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民族民间文化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是我们的追求。在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时,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品味它,去感受和领悟作者的聪明才智,不仅能深刻地理解民间艺术作品的内涵,把握民间艺术的创作手法,而且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怎样让学生学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呢?就是给学生一双发现和鉴赏民间艺术作品的美的眼睛,就是指明一条通向语文文学殿堂的道路。

5.用“蒲公英”播撒未来希望的种子

“蒲公英行动“在语文学科开展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①教师活了。②学生乐了。③学校活了。在我校“蒲公英行动”催生了传承和发展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花朵,并把蒲公英成就未来的希望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灵之中,让其在各学科得以生根发芽。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孩子乐观自信的个性灵气;能力心智的放飞开启,人格素质的形成提升,还有孩子们对滋养自己的民族和家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及对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本土传承。

篇8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互相矛盾的文化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是错综复杂,非一言可以蔽之。从民间工艺方面来说,首先,民间工艺的传承制度上有着自身的困境。很多民间艺术的传承是师傅传徒弟的,这决定了其传承范围的狭窄。其次,一些地方政府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产业与普通的产品的本质区别。还有,我们近几年在对待传统民族文化上常常走入一种误区,总是认为保护民间美术就是保存一成不变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美其名曰艺术“活化石”,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历史遗存,只是曾经历史存在的证据罢了,是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对于民间文化来说,保护不是目的,发扬光大才是目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特点是地域性,淳朴性,贴近人最纯真原始的审美感受的艺术性。相对于主流美术来说,它只是在材质或技艺上的不同。不代表民间美术艺术品格的只能“通俗”,不能拔高。我们现在很多的民间工艺保护只在技术层面上思考,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错误的以扩大生产为追求,而没有在艺术性的提升上有所追求。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人民的审美水平也在提升,当前的民间工艺在亟需深挖其审美精神内涵的同时,也要在艺术品格上有所提升。

而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民间传统工艺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在有些地方仍是空白,很少有高校会对自己算所在地区的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建立专门的研究场所,没有将艺术类学生开阔的创新思维与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进行“碰撞”交流,没有发挥高校在此方面的研究优势。可以说,两者之间如何开展交流进而发展出一种合作模式,进而达到优势互补,这对双方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解决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同时又能使得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与高校绘画艺术人才教学结合的途径

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认为河北高校美术院系应首先担负起传承地方民间工艺文化的使命,更应该利用好地方的民间文化资源,建立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利用高校成熟的艺术文化研究优势,去深挖民间工艺美术的内涵,去提升民间美术的艺术品格,也可以以此为依托展开全国高校之间的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扩大河北地方工艺美术的全国影响。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将河北的民间工艺美术列为河北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置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实践类的必修课例如工作室及专业化课程,河北省民间美术资源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鉴赏类的选修课例如河北省民间美术资源的鉴赏课程;加深艺术类学生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河北传统民间美术得兴趣。

民间工艺美术研发和销售的机构或团体可以为河北在校的艺术学生提供考察实习条件。这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对民族民间艺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在考察、调研中收集第一手材料,学生可以通过具体考察实践的过程,领略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扩大民间工艺美术的后续传承基础,真正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对待传统工艺美术,从而使得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结论

篇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2005年以来,**县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和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一、坚实的保障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县委、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列人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专门下发了《**县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一名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人大教科文委、政协文史委、县委宣传部、文体办、财政局、科技局、教育文化体育局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意见》明确了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义、具体要求、方针原则、保护范围、保护制度等,落实了组织保障、工作职责、经费来源、宣传交流等工作责任。确定了县文化馆为“民保工程”具体实施单位,在全县48个乡镇分别落实了1名“民保工程”负责人和1名专职工作人员,从而在全县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确保了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全面铺开。版权所有

(二)认真组织,科学规划。组织实施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我县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工程启动之初,我们便制定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方案》,按照“长远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将工程时间定为17年,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至2008年,为普查和抢救阶段,2009至2013年,为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2014年至2020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同时还确定了每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原则和主要保护对象。《方案》规定,保护工作的主要范围是: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族民间绘画、雕塑、陶瓷、剪纸、编织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民族民间文学(包括民族民间谚语、歌谣、故事、山歌、民歌等),民族民间特色活动(包括民俗活动、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传统游艺活动等),以及其他具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重在收集和保护相关文献资料、典型实物和原初场所。

(三)落实经费,形成合力。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县财政安排了保护专项资金10万元,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并明确规定,从2005年起财政每年按全县总人口人均0.01元的标准预算“民保”专项经费。专项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宣传、保护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扶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活动的开展,以及解决办公设备和器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县委、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有效的措施

(一)开展普查工作。2005年底以前,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基本摸清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及时整理建立起了《保护名录》和《民保工程基础数据库》,及时将普查资料上报到了省、市主管部门,并对搜集与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了陈列、展示、研究和管理工作。

(二)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建设。采取了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努力改变目前民族民间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尽力保护,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鼓励民族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三)抢救性保护文化遗产。对确属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濒危消亡的项目,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派人专学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

(四)重视继承发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新路子,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保护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需要有一批素质高、业务精,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浓厚感情和热情的专业队伍,形成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研究和管理的人才库。为此,我县拨付专项资金,为直接参与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购回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普查手册》20多本,聘请专家对办公室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2月的集中培训,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六)开展“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活动。

三、取得的成绩

(一)积极组织调查搜集整理工作。一个以来,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深入全县20多个乡镇不断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行程1万多公里,走访调查民间艺人10万余人次。共收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120多个,谚语、方言、笑话500多条,山歌800多首;调查收集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20多种(类),过刀桥、踩火池、转灯等民间绝技20多种,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12盘;拍摄古建筑、古墓碑、牌坊等民俗照片1000余帧。编印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光雾山民歌精选》、《光雾山民间故事集粹》《光雾风情》一套10000余册。县文化馆与县政协合作编辑出版了《集州文艺》双月刊。

(二)扶持和发展民间艺术骨干项目。我们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如坛戏、川剧、蓐草锣鼓、民歌、婚俗礼仪、川北民居、泥塑、石雕、皮影、唢呐等,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转灯、过刀桥、踩火池等一些稀有濒临灭绝的艺术品类也得到了有限地抢救保护,各地积极开展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推动了“民保工程”的开展。

(三)加强民间艺术队伍的培养。文化部门积极组织专家下乡,积极发现辅导培养民间艺人,先后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各地都有了一支较活跃的民间艺人队伍。通过举办培训班,—方面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另一方面也培训培养了一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民保”氛围。一年来,我县形成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业务部门精心实施”的多方支持、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民保”氛围。县政协在全县乡镇政协联络组长专题会上专题讲授“民保”工作,印发了专门资料,并将“民保”工作作为政协工作考评依据之一。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县府办、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联合出台了《**县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办法》,吸纳社会文化名流、贤达人士共同参与,在全县评出了10个历史文化名村,规划建设文化大院20座。

四、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民间文化保护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但也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一)对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地方认识不到民间文化在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速消亡的现实,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没有提上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

(二)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民间文化的继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口传心授,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同时“民保”工作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引进困难。

篇10

摘 要:作为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民间舞蹈,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可以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本文从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特征以及传承意识的介绍出发,对文化传承的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给予了深入的探究,以展现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

一、引言

中国文化如同我国历史长河的缩影一般,悠远流长,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升华。作为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民间舞蹈,则完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让我们在感受艺术的同时,可以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感受到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围绕着民族精神而展开的,这种最原始的舞蹈艺术形式已经传承了几千年,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但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尊敬。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几千年来整个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族民间舞蹈长盛不衰的奥秘恰恰就是它那自强不息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民间舞蹈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真正的贴近于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在世界文化的殿堂中,还是在中国文化的长流中,民族民间舞蹈都是不可取代的艺术文化,这是因为它对民族特点、精神、生活、性格、宗教等方面的表达是其它艺术不可比拟的,它那直接、生动、极富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形式更是其它艺术所不具备的特质。

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特征

1.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

我们可以按时间把民族舞蹈分为远古时代的传统舞蹈以及现代的民间舞蹈两种类型:最为传统的舞蹈只是人们用来祈福、祭天的工具,主要以肢体动作的形式表现;而现代民间舞蹈在吸收了社会进步的精华之后,以传统民族舞蹈为基础,在表达形式上有了更为多样、丰富的突破,充分展现了其继承性的特点。随着民间民族舞蹈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它也逐渐向娱乐性、群众性的方向发展。

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感彩性

艺术形式的改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而感彩性作为组成民间舞蹈的重要因素,它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也是需要我们给予充分认识和理解的。传统的民间舞蹈主要是以自娱为主的为满足审美需求而产生的艺术形态;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民间舞蹈则更为倾向于以娱人为主的精神层面的创作与表达,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文化艺术层面完美的融合。

3.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的原因是多样的、全面的,其中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全球艺术浪潮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民间民族舞蹈的传统性发展彻底被颠覆了,多元性将是代表它发展的新名词。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意识

1.继承――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基础

对于民族民间舞蹈而言,一个优秀作品的创作从来都不是没有限制随意变化的,而是要有一定条件的,那就是民族禁忌,无论是创作作品还是编排作品,尊重民族的文化以及风俗一直都是首要考虑的要素。在以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破传统民族文化的限制,使民间民族舞蹈最大限度的获取文化的价值,是每个创作者应该追求的艺术造诣。创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深刻的、民族的作品才能走进人们的内心;那些肤浅的、表面的作品,则只能为那些优秀的作品做铺垫。

2.发展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

对于一个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而言,它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真正理解了民间民族舞蹈的内涵和传播意义,真正的把舞蹈所要表现的民族精神、文化、特点等元素深深的融合进了文化中。在现代社会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一定要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先进的创新思想为目标,承袭民间艺术的精髓,弘扬民族文化的特点,挖掘埋藏在文化中更为丰富的宝藏。

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从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而言,由于它既继承了传统舞蹈的特点,又弘扬了民族精神,所以民族性和传统性都是它不可或缺的特点。但是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划分问题上,分歧便产生了,这是由于一部分人认为民间舞蹈一定要强调民间的“原生态”效应,而不是打着民间的口号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还有一部分人由于过分保守、过分尊重传统,固守陈规,竟然从美学的角度批判民间舞蹈发展过快、过远。无论是尊重“原生态”的观点还是过分强调传统的观点,对于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以及创新都是非常不利的。

1.倡导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自然传承方式

自然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不做作、不拘束的处事方式,而自然传承的方式主要展现的就是自然二字。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方式中,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围绕着自然传承而展开的,绝大多数民间老艺人会把自己的技艺言传身教给他们所看重的下一代的艺人,以此循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由于这种传承方式并不能被很好的保留、记录下来,导致它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该传承方式的连续性非常容易遭到破坏。

2.引导民族民间舞蹈在民众的自娱性活动中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的可以分为自娱与娱人两种类型,其中以自娱性活动为主的传承方式已经逐渐被倡导和传播。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是指在节假日等集体参与的大型活动中,不需要事先编排的,即兴创作的表演形式。由于自娱性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强调自娱的作用,所以不同的人在自娱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创作。在当今社会中,由于文化处于全球共享的传播状态,所以在自娱性活动的传承过程中不仅可以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对于外来优秀的文化也可以达到融合的效果。

五、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的基础上,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达到更高的文化境界。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了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富强为文化以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全面性、多样性。

1.通俗文化方向

我国老一代的文化研究者在民间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中一直倡导“民间舞蹈大家齐参与”的理念,这个理念实现的关键就是以通俗特性的展现为核心,以自娱性与娱人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目标,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大力弘扬现代文化。

2.精英文化方向

与通俗文化发展方向形成对比关系的就是精英文化发展方向,作为以舞台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精英文化的特点主要是高端、文雅以及优美。精英文化下的舞台舞蹈对于专业技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在许多专业性的舞蹈院校的教学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除了专业的技艺,民间舞蹈的精髓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精英舞台舞蹈所吸取的。

六、总结

我国的政府以及社会只有真正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切实的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加完善,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中功能,才能真正使其以健康的姿态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小枫.民族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文化研究,2011(11).

篇11

关键词:山东面塑;小学美术;价值

山东面塑是以可以食用的面粉为原料,用搓、揉、捏等手法和剪刀、梳子等简单的工具塑造出的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美术形式,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文化、审美、教育价值。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便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是文化传承中最为有效和广泛的方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必须担起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美术传承的重任。山东面塑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具有引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山东面塑历史悠久,起源于菏泽。相传古时该地经常发生水患,人们便杀猪宰羊祭祀神明,后来便以面塑形取而代之,形成了用面塑来敬天祭祖的习俗,慢慢的面塑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岁时节令和礼俗活动中。山东面塑作为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形式,寄托了人们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承载着民俗活动载体的重要功能,折射出山东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体现出十分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比如:象征日子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春节枣饽饽和元宝;祈求吉祥如意、健康平安的上元节灯盏;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祝寿桃形“大寿桃”;祝愿新人百年好合、多子多福的婚庆龙凤、石榴“喜饽饽”等都被赋予了人们的美好祈愿,体现了本土的民俗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山东面塑在文化价值方面具有引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

二、审美价值

山东面塑,美在其自然的材料、简练的手法、淳朴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丰富的题材、质朴的心境和寓意深刻的内涵。山东面塑之所以被世人喜爱、流传至今,必然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山东面塑材料自然、手法简练,是以可以食用的面粉为原料,配以简单的揉、搓、捏、压、滚等手法和剪刀、梳子等工具制作而成。使用材料、工具廉价易得,手法简单易学,与小学生具有天生的适应性。其次,山东面塑造型淳朴、色彩艳丽。造型表现具有象征性和夸张性的特点。比如:山东面塑中经常出现龟、仙鹤等长寿动物的造型,象征着人的健康长寿;鸳鸯、龙凤的造型,象征着夫妻恩爱、百年好合。再比如:山东面塑中“娃娃骑鱼”的造型,娃娃脚踩祥云、骑在一条硕大的红鲤鱼背上,造型夸张可爱,注重意境,表达了人们对娃娃的喜爱之情。在用色方面,山东面塑大量的使用红、黄、绿、黑、白、蓝等纯色,色彩讲究鲜艳明亮、夸张奔放、对比强烈。比如:郎庄“面老虎”,以黄色作底,配以大面积的红色、绿色,用色纯度极高、不拘小节。在儿童的作品创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造型方面注重自己主观意愿的表达,而不是注重客观的表现,在用色方面追求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效果,这与山东面塑的造型色彩表现极为一致,山东面塑符合小学生的审美价值标准,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诉求。再次,山东面塑题材丰富。从胶东地区的花饽饽、鲁南地区的菏泽面人、鲁中地区的济南面塑到鲁西北地区的郎庄面老虎,面塑之花绽放在山东地区的每一个角落,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多以花鸟虫鱼、人物动物、戏曲故事等为题材。比如:以莲花、鲤鱼为题材的面塑作品“连年有余”;以神话故事为题材的面塑大师何晓峥的代表作品“八仙过海”;以儿童为题材的面塑作品“娃娃抱瓜”;以动物为题材的面塑作品“郎庄面老虎”等。山东面塑题材丰富、随意,符合小学生猎奇、喜欢新鲜的心理特点。最后,山东面塑心境质朴、内涵深刻。比如:以石榴为题材的面塑作品“榴开百子”,正是勤劳的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观察到石榴开口后会露出很多籽的特点后塑造出来的,希望子孙昌盛。劳动人民用最单纯的心境为面塑作品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这与小学生的艺术心理和美术习惯恰好吻合。因此,山东面塑在审美价值方面具有引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

三、教育价值

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要特别注意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美术,体现浓郁的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国外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必要的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另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也提出了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的策略。山东面塑作为一种优秀民间艺术,是山东本土文化的呈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教科书内容选择和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具有很高的课程本体价值。

山东面塑内涵深刻的创作题材,每件作品的背后都有它的历史故事或寓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具有很高艺术教育价值。比如:“哪吒闹海”、“孙悟空”等面塑作品。山东面塑引入小学美术课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小学生在制作面塑的过程中便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每一个由于小学生们活泼好动的个性,我们不难发现,手工制作课程是他们最喜欢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指引,在制作面塑的过程中,很容易使他们对山东面塑这项传统民间艺术产生兴趣,指引他们了解山东面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品质,培养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因此,山东面塑在教育价值方面具有引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

山东面塑作为一种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引入小学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山东面塑在材料、造型、色彩方面,符合小学生的美术习惯,具有审美价值。其次,山东面塑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有效的使小学生了解山东面塑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最后,山东面塑已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如何保护这一具有极高价值的民间艺术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教育是一种最为有效广泛的传承方式,将山东面塑引入小学美术课程,便是传承山东面塑艺术、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所以,将山东面塑引入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12

【关键词】民间美术 教学 传承 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41-01

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民间美术可以反映出民族审美、民俗文化以及广大群众的爱憎与价值取向,体现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人类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中学美术教师应结合基础教育将民间美术的精华融入相关知识体系并传递给年轻一代,做好传承与发扬的工作。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调查显示,现代流行的价值取向正在让学生远离自己民族的母体文化,同时学校教育又缺乏系统的授课,笔者认为把民间美术引进中学课堂,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传统文化修养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修养,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并且能够作为重要的协作因素,协助完成人的德育、智育和体育发展。美术教育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品位,陶冶情操,与德育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可以说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美术教育肩负着审美教育之重任,审美性是美术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引进民间美术,可以避免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中过于侧重技巧、技法、操作程式而忽略对学生道德与精神层面陶冶与启迪的弊端。

中学民间美术教学不是对民间美术的全盘继承,而是适应时代的再认识。传承与发扬就是在历史继承中既保留精髓及文化核心,又要能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变化,体现新时期民间审美趋向。中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探求美术教育工作中的本土化、民俗化与世界全球化之间的平衡,从民间美术中挖掘美术教育资源,以新世纪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美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最终形成既具有时代内涵而又不失传统底蕴的现代中国美术文化建构。

民间美术是广大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大众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本原的宇宙观、美学观、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的情感、气质和民族精神。中国民间美术有其独特的造型与美术技艺,透显出质朴、淳厚的美感,其中所蕴涵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大量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透出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机勃发的情怀。其中所包含的真、善、美给人以精神的满足,有助于净化心灵,熏陶气质,无形中也可以给学生的生活和创作态度带来有益影响,有助于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 创新思维的开拓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民间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开拓性。美术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传递者,更是民间艺术的弘扬者,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三 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一位哲人曾说: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内含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

当下许多中学生认为这些来自乡间的民间美术是粗俗的,土得掉渣,不屑一顾,一味地盲目崇尚西方现代艺术,殊不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艺术只有植根于其所生长的土地,才能成就其长久的生命力。对于民间美术的学习,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只有让中学生认清自己的根在哪里,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才能纠正他们一切现代皆西方的错误观念,才能做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工作。这种现象与我们的美术教学不无关系,在我们的中学美术课堂上,对中外纯美术的教育研究及运用较多,但对自己本土民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却关注较少。形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但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从而引发对本民族民间美术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蒲公英”行动课题的负责人说:“让我们的民间艺术在最富生命力的孩子心理扎下种子,比将它们放进博物馆供起来有意义得多。”众所周知,目前包括年画、脸谱制作、皮影戏等在内的众多民间艺术都处在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

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提倡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通过民间美术教学向下一代注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挖掘陕西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并引进中学的美术课堂,形成地方有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间美术,帮助学生获得乡土情怀,认同自己的文化,培养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感情,让他们以文化自尊的态度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

篇13

关键词: 民间传统文化; 农民艺术; 先进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60-01

一如何加强对农民艺术节创新的认识

农民艺术节是集各种民族艺术和商贸为一体的大型民间活动。其举办时间大多是在公历9月份举行。其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农民画剪纸泥塑二人转鼓乐棚大秧歌,各种绝活表演等。它是集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体;文化与商贸为一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活动。许多特色文化就是从农民艺术节脱颖而出的。例如辽宁县的剪纸,二人转;龙山区的健身秧歌;西安区的泥塑,家庭演出队等。这些活动逐渐形成了区域文化的特点,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农民在入夏挂锄之后的农闲期间,经常在田间地头屋里院外搞一些小型自娱性活动。久而久之,这种活动规模范围越来越大,最后发展成如今的农民艺术节。许多产生于民间产生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中的民间艺术在这民间的节日期间得到广泛的展现传承发展,它们成为我们北方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生活爱情祈福去灾,等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农民艺术节这一农民自己创造的节日,是农民长期劳动生活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存在时间历史悠久,是我们民族艺术之根,优秀传统文化之源。许多高雅艺术之作均源自民间艺术,如一些颇有成就的专业舞蹈家,他们的灵感均来自民间舞蹈。我国古代的曲艺杂技魔术表演者大多都来自民间,是民间艺术的继承人与发展者,许多事实证明,艺术家与民间艺术相结合是创造伟大作品的重要规律。同样民间艺术与专业文艺工作者相结合,也是产生精品佳作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文艺工作队伍

农民艺术节的创新离不开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民文艺队伍,这项工作是农村文化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因此,要求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单靠我们文化的几个同志是不够的,必须从上到下从点到面,层层建立起一支农民文艺工作队伍进行农民艺术的创新。由于历史和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等原因,农民文艺工作队伍中有些民间表演家和工作人员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被人看不起。如一些鼓乐被称为“喇叭匠”“要饭的”;一些二人转演员则称为打情骂俏的“滚地包”;一些大秧歌被称为“地蹦子”等。长期活跃在农村最基层的民间艺人,由于他们大都文化水平较低,学习传统民间艺术的途径也比较原始,大多数是父传子,师传徒,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一番革新创造。我们要与时代同步,适应时代要求尽快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民文艺队伍。

(一)各级领导,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应高度重视。要把建立高素质农民文艺队伍,作为农村文化主管部门的一个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要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并在人力财力物质方面予以支持与帮助。

(二)适当地组织培训学习。为了农民艺术家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我们要经常办一些各种专业培训班,以尽快地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只有素质提高了,创新工作才能做好。

(三)注意培养一批新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艺工作者。目前我们的民间艺术传承状况有些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培养人已成为相当重要的问题。仅就公主岭地区而言,从事民间艺术及表演的多数年龄在四十岁往上,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年龄则更高,年轻人不喜欢这一工作,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年轻人的兴趣。只有他们的广泛参与,才能保障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三、以特色文化为重点建设先进文化

农民艺术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它鼓舞人们斗志,振奋人们精神,自娱自乐,催人奋进。它年年都要办,年年都需要创新发展,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创新它才更具有活力,否则它将被淘汰。所以我们认为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关于继承与发展工作。农民艺术节这一多种不同类别组成的农民节日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了好长时间。它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以前它被一些人认为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粗俗艺术、如今它以豪迈的步伐,走出家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赢得了荣誉。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任何艺术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长期深入实际、深入民间,对大量的原始的传统的优秀民间文艺认真地发掘整理,学习继承,才能搞好我们的艺术创新,把我们的民间艺术推向世界。

(二)关于突破与创新工作。农民艺术节的创新是一项设计面广内容多做起来很复杂的一项工作。没有充分地认识,不开放手脚大胆创新,突破,农民艺术节将很难搞下去,阵地也将逐渐萎缩。农民画二人转剪纸等民间艺术之所以轰动全国走向世界,主要是我们依靠以农民艺术节为切入点,狠抓特色文化建设这个环节。现在公主岭各乡镇都有农民画作者群,他们不但作画,而且在文化馆人员的辅导下还能为画配诗,提高了农民画的文化品位,从而使农民画上了档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中的佼佼者在县城购置了相当气派的门市楼,成为由农民画走上致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小到农家饭庄的装点,大到楼堂馆所都有,成为我们的特色文化,乃至我省特色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享誉国内外的东辽剪纸小到微型“迷你掌中宝”,大到系列连续古典故事,令参观者无不赞叹折服。特别是石驿乡农民白崇仁创作的辽源百幅剪纸,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有关部门将收藏这部作品作永久的珍品保留。还有类似的其它一些文化活动等等,这些勇于创新的探索者告诉我们,不开放手脚搞创新,是拿不出精品佳作的。

篇14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现状;发展对策

一、引言

历经千年的民间艺术文化以其本身独有的朴实纯净,火热向上的特点影响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现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在逐渐适应社会进步的同时,生活方式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各种民间文化诸如年画,雕塑,剪纸,皮影等也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们都忙于工作,没有空闲去静下心来欣赏民间文化,同时,信息科技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宽广丰富的平台,这也是民间文化逐渐没落的原因之一。下文主要讨论了当今社会的民间艺术境况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现状。

二、民间艺术的现状

(一)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急剧萎缩

在科学技术并未如此先进的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属于一种缓慢悠闲的状态,那个时候人们的娱乐方式大多来自于民间艺术,空闲时候聚众去看剧团演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民间也有大量的以演出来传播文化的民间剧团,但是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转变,使剧团的生存面临强大的压力,几乎很少的现代人愿意浪费工作后难得的闲暇去看剧团演出,剧团失去了观众,甚至连生计的维持都变得尤其困难,更别提其他的了,所以有很多的演员都不愿意继续演出下去,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难题,甚至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二)很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很多的民间艺术都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结果,凝聚了大多数人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必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比如吴村鱼灯等民间艺术的继承人已经年过古稀,世代相传的技艺找不到适当的继承人,即将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民间艺术行业也都萎靡不振停滞不前。

(三)建设和开发新城市,破坏了民间艺术资源

长久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除了戏剧等非物质性遗产之外,还有类似于皮影戏,雕塑之类的有形物质性遗产。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这类文化的不重视,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一些类似于根雕,石雕等的破坏,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还有部分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商人利用民间艺术来谋取钱财,破坏了民间艺术的价值。

(四)缺乏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管理

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树立起保护民间艺术、保护文化财产的意识,同时,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也受到经费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也不能利用现如今社会的现今手段来维护民间艺术,因此,这些部门只能对民间艺术的逐渐消亡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上也存在着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民间艺术的后续进步成为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历经时间的洗礼最终形成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可以说时代的精华在民间艺术的灵魂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的时代会孕育出优秀的作品,同时优秀的作品必有一个优秀的时代作为背景的原因。但是,纵观现实,民间文化没落消亡的现状触目惊心,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号召全社会都形成民间艺术的意识,同时建立起民间艺术会消亡的危机感。

三、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策

(一)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计划

从现实出发,站在民间艺术的角度,有关的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用专业的方式对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全面的档案统计,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各级政府也要给予全面有力的支持,正确的保护民间艺术,使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

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刻意的为民间艺术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另外,针对一些面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要实行全面的保护,使他们得到有效的保存,鼓励年轻人从事民族艺术的行业,为民族艺术注入强有力的新鲜的血液,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护、改善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存环境

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还要培养民间艺术的抗打击能力,即寻找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立稳脚跟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创新,但是,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还要保留民间文化的根本。不要单纯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具有民间艺术最本真意义的创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不断的探索民间艺术的改进方法,才能够使民间艺术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四)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结晶,所以,号召全民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以全民为基础,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教育,使全民都充分了解到民间艺术的内涵,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形成全民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

四、总结

艺术是无国界的,但凡艺术,都是属于民族的精华。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的发展民间艺术呢?最简单快捷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动员全民,让更多的人认识民间艺术,懂得民间艺术的珍贵价值,只有这样,这门根植于民间的艺术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流传。(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芳.试论民间艺术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2]杨丽媪.民间艺术的困境与出路[J].中外文化交流,2008,(01).

[3]朱凌飞,王妤.艺术过程与社会变迁――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流变的人类学思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