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供应链体系范文

智慧供应链体系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20 14:40: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供应链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智慧供应链体系

篇1

[关键词]:供应链 默会知识 共享

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发生了新的改变。一方面,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为了抗衡大企业(或超大型企业)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更加频繁。当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这种协作能带来更多的效益时,供应链管理便由此诞生。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许多更经济有效的信息传输技术,由通过协同合作来共同制定战略定位和提高运作效率的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组成。供应链管理则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获得诸如增加利润、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促使全球性成本优化等优势。

然而,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在目前的供应链运作中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参与企业由于各自目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协同合作能力大打折扣。

2、供应链的动态性,使得各企业成员为供应链创造最优绩效的热情锐减。

3、供应链中各成员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信息和知识共享的难度加大,效率降低,致使供应链绩效难以充分发挥。特别是部分成员参与到多个其他的供应链中,不仅导致信息和知识共享更加复杂,同时带来更多的信任、忠诚和保密方面的问题和风险。

此外,知识群体中的默会知识共享更是异常艰难,而供应链中的流程、运作方式、领导艺术乃至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等无不透露出默会知识的光芒。因此,供应链管理中,默会知识的共享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因为它能使供应链绩效得到大幅提高。

二、默会知识共享难度的原因分析

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由于分属于供应链运作流程中的不同环节,加之各自历史背景、企业规范、文化内涵等差异的存在,因而所拥有的默会知识也可能大相径庭。以本公司为例,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拥有二十多个分公司,所涉足的行业包括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工业民用建筑、公路交通工程、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这些不同行业的知识存量和结构,行业标准和诀窍性知识各不相同。安徽水利又是一个以施工为主要特征的公司,在每个工程中都要进行大量的原材料采购,而这些原材料供应商的运作流程也存在很大差异,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以本公司为核心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使得本公司的交易成本、工程质量、相应客户需求的时间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这些供应链的最优绩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如:本公司面临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难以协调这些运作流程和规范,造成协调的难度大幅加大。供应链内的不同企业间目标存在冲突,信息以及流程、规范、制度等大量的默会知识不能充分共享,从而造成供应链整体绩效难以最优。

总之,供应链各成员间默会知识共享的难度很大,障碍颇多。主要原因有:①默会知识的个体性、情境性和不可模拟性等特点,使得供应链中各成员由于专业化分工不同,其各自拥有的默会知识难以共享。②组织结构的障碍。供应链管理中,通过流程重组、组织再造和整合,企业内的组织结构状况已大为改观,然而各成员间的结构差异依然很大。①成员间的不信任。供应链的动态性,使得各成员企业都在考虑自身的利益保护问题,以防止知识被共享后将会失去价值分配的优势。④跨供应链管理,更为默会知识共享罩上阴影。由于市场竞争已由传统的单兵作战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每条供应链出于自我利益的保护,均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各成员泄漏本供应链的知识和商业秘密,从而导致默会知识共享的问题更加复杂和难以施行。⑤供应链内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的欠缺,使成员企业缺乏知识共享的积极性。⑥各企业的知识存量和结构也是影响默会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供应链内默会知识共享的途径

供应链绩效的充分发挥是建立在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和各成员间协作有序的基础上,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障碍,则整个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从而导致整体最优绩效的丧失,大量额外成本的衍生。本公司曾不止一次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不畅而导致停工待料、原材料不合格而重新订购等事故,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因此要保障供应链正常运行,则各成员必须能够共享信息和知识,特别是默会知识的共享,以形成供应链的一系列准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使所有成员都能掌握并遵守,为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奠定基础。主要途径有:

1.进行供应链的整体战略规划。供应链的整体战略规划,关注的是供应链内所有成员的总体规划和发展。通过这种整体规划既能使供应链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也能使各成员在进行总体战略规划中通过深入接触和协商来实现默会知识的共享,并为日后整体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

2.进一步完善组织再造。供应链的整合需要各成员通过流程重组、组织再造为供应链正常运作创造一个好的环境。然而, 目前我国企业内流程重组和组织再造不彻底,对于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再造更加不完善,因此,供应链应以过程整合为重心,消除知识传递的障碍,为默会知识共享提供保障。

3.供应链内各成员应解除顾虑,提高信任度。来自信任方面的障碍是影响默会知识共享的最主要因素。供应链内各成员应解除顾虑,相互增加信任度,精诚协作,只有通过信息、知识和资源的共享才能使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使供应链更加稳定。否则,相互猜忌则导致供应链绩效难以充分发挥,必然增加成本,降低效益,也使得供应链愈加不稳定。为了保障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和知识等资源的有效共享,需要具备可预见性和可依赖性的规则,这种规则或者由政府规定,或者由各成员以一定的契约形式来固定这种信任,也可以在长期合作的历史中形成一定的传统、习惯和文化。

4.进一步挖掘和拓展适合默会知识共享的方式,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供应链内各成员应积极思考、主动创新,为默会知识创建合适、有效的共享方式,一般可以采取供应链内专家流动指导、技术人员交往、与专家深度会谈、协作技术攻关、学术交流、技术移民、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和拓展默会知识共享的方式,提高其共享的效率。

5.合理进行知识价值的分配,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共享文化。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是每个成员共同付出努力的结果,其增值应在各成员间进行合理的分配。然而,各成员由于其信息、知识等资源的不同,这种参与分配的知识价值因子所获得的份额也存在差异,目前,这种价值因子的衡量标准难以准确建立。因此,要真正做到公平还很难,容易因各成员自我感觉的价值因子报酬不合理而导致各种可能纠纷的存在,这就要求供应链各成员通过协商来共同解决知识价值分享问题,以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衡量标准,兼顾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特别要创建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所有成员都能自觉遵守和共享的“供应链文化”,使供应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总之,知识特别是默会知识共享对于供应链正常、高效地运作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供应链内各成员应该通过各自的劳动和努力既为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高,同时也为员工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做出各自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作学等.论企业隐性知识的作用和挖掘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3(12)

[2]宋建元等.企业隐形知识共享的效率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3]王冰,顾远飞.簇群的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4]严浩仁,贾生华.试论知识特性与企业知识共享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6)

篇2

关键词:逆向供应链 回收模式 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再利用,逆向供应链的实施为保护环境,有效利用有限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选择合适的回收模式是有效实施逆向供应链的重要保障。

回收模式是对顾客退货和召回产品及寿命周期结束的产品进行收集和回流,并且对回流产品进行维修、再加工、再利用、再制造等流程所采用的标准样式。国内外学者对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的类型及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借鉴学者对于回收模式的分类,认为企业的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可分为生产商回收模式(Manufacturer Take-back,MT),生产商联盟回收模式(Producers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 Take-Back,PROT)和第三方回收模式(Third-Party Take-back,TPT)。合适的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是企业有效进行产品回收的重要保障,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差异,对于回收模式选择考虑的因素也不同。本文分析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获得调研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回收模式选择的六个因子,得出各因子的权重,形成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提供指导,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已有文献看,对于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做了一些研究。张恒(2007)认为企业再制造物流网络模式选择的因素,应包括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企业规模和实力、物流成本的考虑、企业产品自身的物流特点等;刘晓峰等(2007)认为应从经济、社会及技术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程广平等(2007)从规模和实力、服务价格、信息反馈、政策因素等方面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了逆向物流模式的选择;贾扬蕾(2007)从基础管理能力、逆向物流的定位、供应链中的位置、EOL产品技术特性、回收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回收物流设施规模资源因素分析、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回收物流服务技术性等因素对物流回收模式进行分析;闫欣欣(2008)认为以生产者为主体,应从经济、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对三种回收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任鸣鸣、仝好林(2009)认为可从发展战略、再资源化能力、成本能力、生态经济效益四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吴容等(2010)提出对四种回收模式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逆向物流基础设施、组织管理、供应链控制能力、标准化作业、服务能力、绩效考评等。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并广泛征求专家建议,依据整体性、独立性、客观性、一般规律性和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等原则,本文构建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回收模式选择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文根据构建的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及所在单位的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学历、工作年限、所在单位的行业性质、逆向供应链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其选择的模式;第二部分是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问卷采用Likert五标度打分法来测量被调查对象对于各因素所持的态度,其中1表示“非常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表示“一般重要”,4表示“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

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制造型企业,行业涉及汽车及配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通信电子及计算机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业、钢铁冶金和能源、石油化工等。为确保调查的可靠性,采用书面调查与电子问卷两种方式,涉及多种途径。书面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江苏大学MBA学员,电子问卷的主要调查范围是江苏、浙江及上海的企业,另外还有山东、江西、四川、广东等省份,这样有效避免了样本的地域性给研究带来的局限。调查时间为2011年2-4月。本研究共发出样本490份,回收420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有效回收率为53.33%。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明确回收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属性对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回收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包括KMO和Bartlett’检验、因子提取、总方差解释以及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分析,并得到各因子的得分,结合调研的数据可以得到各因子的权重。

1.KMO和Bartlett’检验。在确定因子分析指标属性之前,需要进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只有保证各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才能用因子分析对原有变量信息重叠的部分提取为因子。KMO值越接近1,相关性就越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KMO和Bartlett’值见表2。KMO数值为0.896,大于0.6,表明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差异不大,因子的一致性较好;Bartlett’检验的结果为0.000,分析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5794.394,自由度为741,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提取因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进行碎石图分析。为了保证项目区分度,一般认为,指标共同度大于0.4,公因子就能很好解释指标,所以对于共同度小于0.4的予以剔除。经过两次因子提取得到六个公因子。公因子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3所示,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995%,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因子分析将二十五个指标降维为六个公因子,见表4。

其中:公因子F1包括了企业规模与实力U27、人员管理与沟通能力U29、信息管理能力U14和库存控制能力U25,这些因子均是对企业的组织及管理因素进行描述,将其命名为组织管理因素U1;公因子F2包括产品回收的经济效益U32、初期投资成本U31、运营成本U13、财务风险U24和规模经济性U29,这五个因子都是反映了企业的财务及经济状况,将其命名为经济因素U2;公因子F3包括企业战略目标U19、核心竞争力U28、对产品设计改进的考虑U21、技术创新能力U16、信息反馈U20、企业形象U30,关注的是企业能否通过逆向供应链产品回收来不断改进创新并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将其命名为企业学习与成长因素U3;公因子F4包括分拣检测技术U11、回收设施设备管理能力U22、再利用能力U35,三个因子的内容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描述企业再利用方面的因素,将其命名为再利用因素U4;公因子F5包括国家法律法规U33、社会物流服务能力U34和行业之间的竞争U15,这三个因子描述的都是企业的外部环境状况,将其命名为环境因素U5;公因子F6包括孤儿产品U26和环境保护U17,将其命名为社会因素U6。

3.权重的确定。由因子分析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出六个公因子U1-U6的因子表达式,其中略去极小或为负值的得分系数,则可以表示为:

F1=0.263*U27+0.245*U29+

0.236*U14+0.225*U25

F2=0.292*U32+0.281*U31+

0.220*U13+0.192*U24+0.177*U23

F3=0.332*U19+0.256*U28+

0.249*U30+0.198*U16+0.151*U20+

0.137*U21

F4=0.371*U35+0.362*U22+0.299*U11

F5=0.555*U34+0.205*U33+0.287*U15

F6=0.576*U26+0.479*U17

在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文从实际调研的数据出发确定各个因素相对于公因子的权重,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各因素的实际状况,客观性较强,且不易受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故将上述U11-U35题项以所有受访对象的平均值U11-U35,将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的影响因子得分矩阵与调查表中各个题项所有受访者的平均值做归一化处理,权重可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wki= (1)

其中,wki表示第k个公因子个数中第i个题项相对于公因子的权重;n表示第k个公因子中所包含题项个数;fi表示第i个题项的得分系数;Ujp表示第jp个题项所有受访者的平均值。

由调查数据可得各个题项的平均值U11-U35分别为:4.2、3.3、3.8、3.4、3.7、3.9、3.2、3.1、3.4、4、3.5、3.4、3.7、2.6、3.6、3.4、3.6、4.1、3.4、2.4、2、4.3。按照上述公式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得:

U27、U29、U14、U25相对于U1的权重w11、w12、w13、w14分别是0.3233、0.2394、0.2529、0.1844,则U1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A1=(0.3233 0.2394 0.2529 0.1844);U32、U31、U13、U24、U23相对于U2的权重w21、w22、w23、w24、w25分别是0.2491、0.2398、0.2138、0.1547、0.1423,U2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A2=(0.2491 0.2398 0.2138、0.1547、0.1423);U19、U28、U30、U16、U20、U21相对于U3的权重w31、w32、w33、w34、w35、w36分别是0.2739、0.1659、0.2103、0.1439、0.1038、0.1022,U3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A3=(0.2739 0.1659 0.2103 0.1439 0.1038 0.1022);U35、U22、U11相对于U4的权重w41、w42、w43分别是0.4056、0.3166、0.2778,U4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A4=(0.4056 0.3166 0.2778);U34、U33、U15相对于U5的权重w51、w52、w53分别是0.5176、0.1912、0.2912,U5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A5=(0.5176 0.1912 0.2912);U26、U17相对于U6的权重w61、w62分别是0.5674、0.4326, U6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A6=(0.5674 0.4326)。对公因子U1-U6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得U1-U6相对于U的权重W1-W6分别为0.2131、0.2025、0.1717、0.1532、0.1394、0.1201,U的权重向量可表示为:A=(0.2131 0.2025 0.1717 0.1532 0.1394 0.1201)。

通过以上分析,则可以得出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结果讨论与启示

组织管理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组织管理因素在六个公因子中所占权重最大,达到21.31%,它在企业选择合适的回收模式时起重要作用,企业的规模实力、人员及信息管理和库存控制能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回收模式的选择,其中企业规模与实力所占的权重最大,企业规模与实力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回收模式的选择,规模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具有选择自营回收模式的基础,否则将倾向于选择其他两种模式。

经济因素。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因此经济性应当是企业重点考虑的因素。根据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的权重为0.2025,这说明产品回收的经济效益、初期投资成本、运营成本、财务风险及规模经济性都对企业选择回收模式有比较大的影响。

企业成长与学习。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成长与学习对于企业选择恰当的回收模式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部六个公因子中的权重为0.1717。

再利用因素。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再利用因素在全部公因子中所占的权重为0.1532,证明它对企业回收模式的选择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企业对寿命周期结束的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并获取其中的利用价值,则必然会牵扯到企业的分拣加工技术、再利用能力等,并且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需要专业的设施设备,对于这些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成为企业应当考虑的一个因素。

环境因素。企业周围的环境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收模式的选择,权重占到13.94%。企业在选择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之前必须考虑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之间的竞争及社会物流服务能力等方面。

社会因素。研究显示,社会因素在六个公因子中所占的权重为0.1201,说明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回收模式的选择,对于孤儿产品和环境保护的考虑让企业慎重选择自己的回收模式,生产商联盟回收模式和第三方回收模式是有效解决孤儿产品问题的途径,不同的回收模式流程也不一样,在其运作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也不尽相同,对社会因素的考虑也影响到了回收模式的选择。

综上,本文通过问卷设计以及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六个公因子,分别是组织管理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学习与成长、再利用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求出各级因素指标的相对权重,建立了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提供指导,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王璇,梁工谦.再制造逆向物流的废旧产品回收模式分析[J].现代制造工程,2009(4)

2.Savaskan R C.Bhattacharyas,Van Wassenhovel.Closed-loop supply chain models with product remanufactur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2):2392-2531.

3.姚卫新.再制造条件下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研究[J].管理科学,2004(1)

4.曾强银,王加宽,刘寒阳.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

5.刘羽欣,陈伟达.基于非线性需求函数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J].工业工程,2008(11)

6.张恒,达庆利.从战略角度分析再制造物流网络的模式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07(9)

7.刘晓峰,陈通,柳锦铭,张红兵.基于网络分析法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选择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

8.程广平,刘威.企业逆向物流模式选择的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农机化,2007(4)

9.贾扬蕾.家电企业逆向物流回收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分析[J].物流科技,2007(7)

10.闫欣欣,金姣.基于逆向物流的废旧产品回收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08,30(2)

篇3

关键词:智慧物流;供应链;制造业;大数据;物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新兴技术的出现,智慧物流也应运而生。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活动中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实现物流系统信息交流、企业及时获取货物的多方位信息,掌握货品的物流状态,监控货品的品质和物流活动。智慧物流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反馈、分析处理,因此,智慧物流可以分为基础层、感应层、传递层、分析层、决策层。基础层包括物流仓库、运输车辆等,这是物流最传统的基础设施;感应层是安装在车辆、货物外包装和仓库中的各种类型感应器,比如,光感器、远红外线、监控摄像头、湿度感应器等,能够将感应转换成数据;传递层是将感应到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设备传送到企业供应链物流控制中心;分析层是利用各种云计算软件和测评系统来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决策层是根据分析层的报告对企业战略做出具体的部署决策。其中基础层、感应层和传递层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而分析层和决策层可以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实现了制造业物流的智能化。

1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中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智慧物流供应链规模的扩大。智慧物流能够最大化地将企业的生产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物流方案,提高物流供应链作业效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成本。智慧物流中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汇总分析数据后,能够利用机器人手、光感应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化地实现对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与控制,具体而言就是将客户信息、订单信息、货物信息、运输车辆定位信息、承运车辆的运能、物流网络等汇总到企业物流供应链数据技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经过云计算数据分析,得出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供应链的物流方案、调控物流运力、物流路线规划和物流承载力预测等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物流的智能水平持续上升,从而实现了供应链从头到尾的管理,确保了供应链整个流程的数据可以查询,可以追溯。

2智慧物流在企业供应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物流要素资源共享协同程度低

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将物流新兴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所带来的竞争性优势,因此都建立起了物流智能化项目。制造企业在供应链建设中需要进行多方产业协调,需要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企业共同参与,物流各个环节中的企业合作协同才能共赢。如果盲目草率启动,缺乏相配套的物流优化环境,发展单一会导致效率低下。比如,一些企业引入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但是企业的文化理念跟不上,战略先导不能带动企业文化氛围,使得企业不能够顺利推进和贯彻智慧化物流。企业之间B2B领域的物流环节,配送活动涉及众多因素,运力、车辆调度、路线优化、运输成本、路况等因素之间联系紧密,但是企业间缺乏协同,联系不足导致发展效用差别很大。在智能化仓储领域同样也存在入库、存储、分拣和保管、配货要素之间相互割裂,物流协作优势受到制约的情况。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化和协同化水平低,使得企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

2.2智慧物流标准化不到位,监管不足

企业制造对商品信息化标准建设不足,这样商品信息的输入就会受限,供应链体系中信息互相割裂,产生信息孤岛,导致智慧物流的数据共享没有统一的标准。智慧物流中有很多新兴设施设备,但是设备的型号、规格缺乏统一标准,这样设备和设施之间的兼容性不足,影响了物流供应链作业的效率。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实力情况和节约成本的考虑,在选择标准时也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导致标准差异给物流活动带来了制约性影响,难以发挥优势。智慧物流下,大数据和物联网、云计算等IT技术的普及,使这个行业内涌入大量的物流行业参与者和利益参与者,所以急需继续健全企业的征信体系。当前物流行业市场秩序缺乏规范,存在真空地带,政策法规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现行的监管制度在智能货柜、无人机等无人化设备方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对智慧物流的发展产生了制度性障碍。

2.3新兴技术人才不足

智慧物流在制造业中涉及众多知识领域,比如,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大数据、图形图像、财务金融等,所以建设智慧化物流供应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复合人才培养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人才队伍的需求。对于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是一项急需的重要任务,影响着智慧物流供应链的建设。

3智慧物流在制造企业供应链中的建设策略

现今企业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对时效性、安全性、快速反应和环保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现在的企业需要将众多IT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到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生产等重要的物流环节中去。结合智慧物流中的机器设备,比如,机器人手、自动导引运输车、AGV、RGV、无人驾驶配送机、自动配送车等智能化设备,实现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形成智能化的物流体系,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物流行业不同环节的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物流产业链,物流企业、行业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3.1建立智慧化的仓储中心

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采用机器人手进行拣货和堆码作业,AGV、自动拣选机等设备,配合传感器、光感器等电子技术,对货物的入库、在库、堆码、拣选作业进行自动化的高效无人作业。通过空气传感器和光感器对空气中气体进行检测,当空气指标超标时发出警报,对不正常货物出入进行提示,提高了仓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产品的入库、出库数量进行记录,汇入企业大数据库中,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汇总,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企业的资源计划ERP系统进行对接匹配,这样企业能够及时掌握真实的库存情况,了解存放时间、存放数量、批次等,合理地调节仓库的库存量,达到经济库存量水平。仓储过程实现智慧化仓储,能够对物流作业信息和库存货品信息全面掌握,协调管理。

3.2大数据下产品的物流监控

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故障,为了能够追根溯源,我们需要对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生产,产成品入库,到最终商品销售环节,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可追溯体系。同样追溯产品需要企业从采购、物流、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同时进行,从产成品入库、包装、装车运输,到送货完成这些物流环节都需要保证信息是可以追溯的。产品的追踪可以双向进行,一方面产成品完工后,拥有自身对应的唯一编码,登记入大数据库中,对其后续的物流仓储、运输、销售和送货等环节进行记录登记,收集相关数据到数据库中;另一方面追溯该产成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供应商等信息,包括入库记录、库存保管记录、验收报告等。这样就保证了原材料与产成品的信息能够一一对应,一旦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以追根溯源,找到问题所在,实现对每一环节异常情况能够提前预警、及时解决,从而降低了企业风险。

3.3物流供应链流程可视化

将摄像头、数据传输、视频监控等技术与企业物流技术相融合,比如,物流的GPS卫星定位系统、RF技术等,能够实现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视化。从采购原材料、仓储储备、配送车辆运输调度、物流在线调配等物流供应链全流程可以通过视频、音频进行实时传输和监控。比如,在货物运输过程中,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将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监控显示在企业控制调度中心,可以实现产品运行轨迹的及时调配和监控,当某地区对产品有紧急需求时,可以通过监控系统对产品的目的地进行及时调换和更改。如果在仓储中心或者物流中转站建立这样的可视化系统,能够配合视频检测系统,更好地对产品的质量、状态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监控。比如,在产品的外包装上、运输车辆上、集箱上安装监控设备、光感器、红外线感应器、温湿度传感器、压力器等,它们将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图形、字符信号传回企业,这样企业就能监控产品。

3.4供应链上下游控制智慧化

智慧化的供应链涉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在信息的传输上,上下游企业和制造企业需要在信息的传输、共享上达到及时、准确。因为当今的供应链数据信息数量大,更新的速度也很快,传统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反应的需要。所以,需要利用新兴物流技术,比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将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整合,实现整条线的信息共享。共享的信息从物流需求、原材料采购、产成品运输、货品仓储、市场销售、财务分析、战略决策等全方位地进行整合。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下游销售商的共享信息、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云计算分析出市场的销售情况、客户的需求情况,从而改善产品,调整产能,改进工艺,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另一方面,企业将生产计划分享给上游供应商,原材料商能够据此精确地预测原材料供货量,从而明确交货期、制定合理的工业计划,尽量做到JIT生产和零库存,确保了整条供应链上生产的稳定性。

3.5智慧物流采购活动智慧化

原材料采购品质是企业面临的问题,采购品质难以控制,企业不可能对全部原材料进行检验,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太高。大宗货物的价格变动频繁,一旦价格变动过大,企业会面临被违约、以次充好的困境,采购环节信息也不对称,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采用了智慧物流后,我们可以利用智慧物流的监控功能,在原材料仓储和运输过程中,运用感应器智慧物流实时监控采购的原材料货物的状态、温度、湿度和出入库情况,防止库存原材料的数量差异和在库原材料因为保管不当导致的变质和毁坏。在采购价格方面,运用大数据系统,将采购原材料的价格和市场上同品质、同地区的价格相比较,能够控制采购的价格,防止采购中舞弊的风险。

篇4

[关键词]智慧供应链;特点;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20-02

1 智慧供应链兴起的背景

在新的智能经济时代,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如JIT生产方式、敏捷供应链等得到应用。显然,这些模式能够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供应链在抵抗各类干扰事件风险应对能力的不足。当今,供应链模式存在难以解决的五大难题,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背景下,智慧供应链孕育而生。如何建立面向未来的智慧供应链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 智慧供应链的概念及特点

2009年,复旦大学罗钢博士在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融合会议上首先提出“智慧型供应”的概念。“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

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着眼于使供应链中的成员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尽量消除不对称信息因子的影响,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由于嵌入了智能信息网络技术,“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技术的渗透性更强。在智慧供应链的大环境下,供应链管理者和运营者会采取主动方式,系统地吸收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实现管理在技术变革中的革新。

(2)可视化、移动化特征更加明显。智慧供应链更倾向于使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的形式来表现数据,采用智能化和移动化的手段来访问数据。

(3)信息整合性更强。借助于智能化信息网络,智慧供应链能有效打破供应链内部成员的信息系统的异构性问题,更好的实现无缝对接,整合和共享供应链内部的信息。

(4)协作性更强。在高度整合的信息机制下,供应链内部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的信息,并及时掌握来自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针对变化,随时与上下游企业联系,做出适当调整,更好地协作,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绩效。

(5)可延展性更强。在基于智慧信息网络的智慧供应链下,借助先进信息集成,信息共享变得可以实现,企业可以随时沟通,供应链的绩效也不会因供应链层级的递增而明显下降,延展性会大大增强。

3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

3.1 高度整合供应链内部信息

传统供应链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基于存在直接的供应和需求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信息流往往会由于不同企业采用的不统一的信息标准系统而导致无法正常流通,使得供应链内部信息无法自由流通和共享。相比之下,智慧供应链依托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集成,能够采用有效方式解决各系统之间的异构性问题,从而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保证信息流无障碍地流通在供应链的各个动脉和静脉组织,提高信息流的运转效率和共享性。

3.2 增强供应链流程的可视性、透明性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实现方式,整个供应链是不可视的。由于供应链的不可视性,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无法对产品的销过程实现全面的了解,仅从自身流程和业务,以比较单一的成本因素考虑如何选择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就无法实现供应链内部企业的一致性和协作性,更不能形成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供应链竞争力低下。拥有良好可视化技术的智慧型供应链,能够实现企业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对自身和外部环境增强反应的敏捷性,企业管理者能够依据掌握的全面的产品信息和供应链运作信息,正确做出判断和决策,组织好切合市场需要的生产,实现有序生产管理。

3.3 实现供应链全球化管理

智慧型供应链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它一方面能保证供应链在全球实现扩展,也能防止供应链在全球化扩展的情况下效率降低问题。信息交流和沟通方式在传统供应链下是点对点,1对1的,但随着供应链层级的增加和范围扩展,这种传递方式难以应对更加复杂的信息轰炸。智慧供应链依据自身对信息的整合和有效的可视化特点,可以打破各成员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不受传统信息交流方式的影响,能够高效处理来自供应链内部横向和纵向的信息,实现全球化管理。

3.4 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智慧型供应链所具有的信息整合性、可视性、可延展性等特点,使得供应链内部企业能够实时、准确地通过了解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情况,保证和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避免传统供应链由于不合作导致的缺货问题。因此,智慧供应链能够从全局和整体角度将破坏合作的运营风险降到最低。

4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途径

4.1 持续改进

企业获得利润所依靠的载体是源于产品的持续改进。然而,在智慧供应链的大环境下,企业要实现产品持续改进,必须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方面的信息化技术,来增强产品的数据集成性和协同性。建立集成的产品研发、生产计划及执行的业务流程,实现产品研发管理集中化,并控制生产工艺,制定合理的生产标准,并在不同生产基地实施,增强供应链成员在集成技术下的一致性和协同性。

4.2 完善生产计划系统

作为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需要从整体出发,努力构建完整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使不同产品能够与相适应的计划模式、物料需求及配送模式进行匹配,从而拉动物料需求计划。实现ERP系统与SCM系统完美对接,增强销售过程的可视化和规范化,营造涵盖客户交易执行流程与监控的平台,动态控制过程,及时掌握相关重要信息,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4.3 实现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化和一体化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标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财务管理工作历来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更需要标准化。处于供应链中的成员,迫切需要建立标准化的财务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通过查看财务数据来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信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企业需要利用ERP系统来实现企业的财务业务的一体化,从传统记账财务业务分析转向价值创造财务分析。在成功实施ERP后,可以构建基于数据仓库平台数据分析及商业智能应用。通过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共享性。

4.4 定制化的供应链可靠性设计

供应链管理也被称为需求管理,其中一大难题——不断扩大的客户需求。在智慧供应链管理下,企业能与客户保持紧密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在智慧供应链中,客户将被视为供应链系统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供应链管理人员,一方面,设身处地地站在客户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客户需求为根本,融入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激励客户参与供应链系统设计、运行和管理。智慧供应链着眼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都与客户紧密联系。通过大量的信息交互,智慧供应链对客户进行细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

从供应链可靠性角度来看,客户需求是一种需要关注与整合的资源,合理利用客户需求将有助于平衡供求关系,从而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供应可靠性;从客户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参与供应链的设计、运行和管理,从而改善自己的购买方式,购买切合自身需求的产品。但是客户对于服务标准是不一样的,智慧型供应链管理需依据不同标准合理区分顾客,提供可靠的个性化服务解决方案。

4.5 可以借助标尺竞争,提升供应链可靠性

通过引入相同类型的企业,并以此作为参照对象,需要监管企业成本和资金投入分别由类型相同企业的成本和资金投入决定是标尺竞争的核心思想。处在标尺竞争的监管情况下,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类企业的成本。

智慧供应链通过合理引入标尺竞争,供应链管理者就不用了解各成员企业的成本与投入具体信息。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监管机构对被监管成员企业的信息依赖问题,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监管问题。对价格实行价格上限监管方式,服务可靠性监管从供应可靠度与产品合格率两方面进行控制,促使成员企业依据“标尺”提高各自的服务可靠性,提升供应链整体可靠性。

5 结 论

随着未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方式的改善,智慧供应链将更具智能性、可视性、高度信息整合性、高协作性,供应链管理和决策将会变得更加柔性化,能够有效解决目前供应链管理普遍存在的五大难题。参考文献:

[1]赵柟.持续变革与创新,构建智慧供应链管理[J].2012(12).

篇5

中国甚至提出了打造全球供应链“第一梯队”的宏伟目标,利好政策更是接踵而至,这其中金融则成了主要抓手,也是中国当下发展供应链,再造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推动中国企业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中坚力量。

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对于发达国家供应链,金融既是产业链发展最强动能,也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最好通路。美国供应链在工业领域起步就注重背后金融力量的推动,目前供应链金融已从银行主导逐渐发展到产业核心企业主导阶段,而参照美国经验,供应链金融在中国的未来空间,无论是在产业链改革的需求,还是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方面都将远大于美国。

国内供给则改革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迫切与金融压抑、金融短板突出的博弈进程中,供应链金融无疑拥有着广阔的前景,潜力巨大,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企业融资方面,更重要的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产生协同发展效应,增强产业的整体实力,这既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一脉相承,也是供应链发展到成熟形态后的自然衍生产物。

毋庸置疑,未来产业供应链发展必须实现“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多流合一,而供应链金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供应链金融通过核心企业资金、资源优势,解决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资金流”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核心动能。其次,这种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服务模式,重塑了市场经济血脉和神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以及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高效协同生态。

以产业链管理服务、现代金融创新为依托,打造出具有现代化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任务。

供应链金融的兴起在于其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传统供应链中的产融分离以及融资问题。在传统产业链中,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特别是经销商,经常面临资金周转难、贷款难等问题,这极大限制了其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能力。而作为产业链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品牌、资源、资金优势明显,为产业链中小游企业提供亟需的金融服务,有利于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共同做大产业链市场蛋糕。

巨头齐聚供应链金融

去年以来,巨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力日渐明显。

前不久,阿里“码商成长计划”,全面赋能个体工商户极小微群体,其中供应链金融服务(赊购贷款、循环信用贷等)是重中之重。

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着力打造基于税务数据和社交数据的小微信贷产品“微业贷”,试图将其培育成继“微粒贷”之后下一个现象级爆款互金产品。

建设银行全面践行“双小”普惠金融战略,建成了能适应小微金融场景的“小微快贷”产品体系,因此董事长田国立的最近表态才能如此高调:“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不是靠良好的愿望,而是要靠能力。”

此外,弘翼财富也在不断深耕自身生态的供应链金融体系,研究出一套独特的风控体系,为企业打造快速便捷的融资服务。由此可见,精确瞄准解决小微企业金融痛点和难点几乎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商的共同主题和共通战略。

风控科技化

当前中国供应链金融已经全面进入智慧供应链金融新时代,其标志就是金融科技对于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全面赋能。

当前最重要的金融科技包括五项:ABCD+I,即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Computing云计算、Big-Data 大数据、IOT物联网。其赋能要点如下:

一是云计算是基础。云计算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各种市场主体的数据化运营成本,方便云端平台收集聚合数据,这是大数据技术的前提。

二是大数据技术是关键。在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审核核心企业的资质和评估还款能力,从而提高放款融资的速度并达到供应链体系内的风险平衡。

三是物联网技术是数据源的有益补充。例如,通过传感、导航、定位等技术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通过物联网平台,打通资金融通、资源需求,实现现代物流与现在信息系统的高度融合,形成信息共享。

四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可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层分析,并加载传感器等物联网进一步丰富动态数据湖,定期自动更新客户画像,主动给优质客户提升授信额度。

五是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需要多方合作,数据也来源于多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来搭建场景。利用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存储、数据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身份安全等特征,创造信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