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9 15:24: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污染防护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many big cities starte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for the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easures, also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By collecting relevant material, will our country subwa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listed examples, so as to compare, summarizes and learning.
Keywords:subwa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example
中图分类号:U2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铁建设中可能产生六种影响:噪声、振动、排水、电磁、生态、文物。对于这六种影响,可以采取很多措施进行削弱,甚至消除。现将我国各大城市的部分防护措施列举如下,方便学习和总结。
一、降噪措施
(一)成都地铁1号线:列车采用双扇电控电动塞拉门,有效降低了客室内的噪音,提高了旅客乘坐的舒适性。
(二)长沙地铁2号线
采用盾构作业,盾构作业是最干净环保的施工方法,地上行人不会感到地下颤动,更不会听见噪音。地铁施工不用爆破也不用内燃机,这样的施工方法,既免除了爆破时可能产生的粉尘和噪音,也免除了内燃机轰隆的噪音及产生的废气。此外,局部将设置隔音屏,减少对周围建筑物的噪音影响。
(三)昆明地铁
1、低档减震地段:钢轨上单趾弹条扣件,它的弹性作用使钢轨不和地面发生直接的碰撞。
2、中档减震地段:指的是地铁经过路段20米距离内有机关单位的路段,该路段的地铁采用双层非线性减震扣件,即当中有两层隔断层,减震效果更胜一筹。
3、高等减震地段:是当地铁距离医院、学校、高级宾馆等建筑物距离不足20米时的路段。采用橡胶隔震垫减震道床,钢弹簧悬置板将轨道和地面完全分离。
(四)沈阳地铁1号线
因控制中心调度大厅空间太容易产生混响,对装修时降噪标准要求非常高,可与电台、电视台的录音棚装修标准相比
(五)北京地铁4号线、6号线
全国首条采用综合减振降噪技术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采用了6种技术,其中梯形减振轨枕道床技术是首次在国内的地铁建设中大规模使用,使用里程近8公里,占全部减振降噪里程的近60%
6号线采用了包括已用于四号线的梯形减振轨枕道床和钢弹簧浮置板在内的多种降噪技术。
(六)深圳地铁3号线
因为铁轨与轮轨之间的空隙会引发噪音,而铁轨不平顺也会使噪音加剧,因此三号线公司通过国际招标花500万美元购买打磨设备,对全线进行打磨。同时安装特殊设备减少轨道与轮轨的空隙,以上措施能比普通轨道减少三成噪音。
(七)宁波地铁
在高架路段的线路两侧居民区均设置了声屏障降噪措施,地下车站通风空调系统内部均采取了消声措施,减少运营时对沿线居民的干扰。
(八)成都地铁1号线
火车北站附近铺设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相当于给地铁铺一张‘弹簧床’,列车经过时对地面建筑的影响将降到最低,同时1号线铺设的轨道全都为无缝对接的,所以不会有接头处因摩擦发出的噪音。
(九)沈阳地铁1号线
列车车体采用了隔音性能良好的材质,比如,地板使用了静音隔音毡和隔音降噪铝蜂窝地板,车轮设计了降噪器装置等等,使得车内噪音控制在60分贝左右,不会让乘客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十)长沙地铁2号线
为最大限度减少扰民程度,施工时使用低噪设备,调整作业顺序,比如说混凝土车在深夜不作业,因为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是最好的办法。
二、减震措施
(一)成都地铁1号线
采用了日本制造的“空气包”,大如车轮的“空气包”,“垫”在车身和车轮之间,不少零件连接处还有小“气包”,替代下传统的弹簧减震系统。
(二)沈阳地铁1号线
为了提高铁云区间下穿东环国际花园小区地段的轨道结构减震效果,工作人员将该地段原有的弹性短轨枕及DTⅥ2型扣件更换为一般短轨枕及先锋扣件,以减小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对周围环境震动的影响。
(三)沈阳地铁2号线
铺轨时使用了先进的减震工艺,还为一些重点位置的轨枕穿上了“靴子”。这个“靴子”其实就是一种由高密度橡胶板制成的套子,被套在轨枕的外面,靴子里面还有个类似鞋垫的东西,是一块微孔垫板,像海绵,但比海绵的强度更大,更有弹性,使列车在运行时的噪音和震动都会更小,降低对地面上的影响。
(四)广州地铁3、4号线
1、对一般轨道采用60kg/m重型钢轨并焊接成无缝线路,提高轨道平顺度。
2、对中等轨道采用弹性短轨枕道床减震,减震效果可达8-12分贝。
3、对高等轨道采用橡胶浮置板道床,减震效果可达16-20分贝以上。
4、对特殊轨道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震效果可达25分贝以上。
这些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能有效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使列车运行状态更平稳,乘坐更舒适。
三、减少电磁污染的措施
(一)广州地铁3号线
其配套变电站五山主变电站选用的高压设备和建筑设计均考虑了电磁污染的防范等问题,变电站设置时已经预留了安全的距离,此外,五山主变电站高压带电部分配备有全封闭的金属外壳,可有效屏蔽和隔绝电磁辐射。先前选址完全符合“国标”和环保要求,后来徇众要求再作调整,将向东北迁移近130米。
(二)广佛环线
其主变电所离居民区大于30米,电力机车运行时因受电弓和接触网滑动接触会产生脉冲型电磁污染,对沿线采用天线收看电视的居民的收视效果将产生不利影响,列车产生的电磁辐射对沿线居民电视收看的影响可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来消除,尽可能使主变电所远离敏感建筑(医院、学校、幼儿园、密集居民区等),最小距离大于30米,以减轻人们对电磁场影响身体健康的担忧,减少投诉纠纷。
四、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
关键词:化工灾害 事故处置 废水污染 防范措施
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常常会伴随着多种环境污染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如何降低化工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在事故发生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便成为了社会各界重视的问题。
一、化工灾害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化工灾害事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也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重大的化工灾害事故往往会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包括对空气、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等。通常情况下,扩散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会随着空气的流通而发生迁移与扩散,对人体的危害也会渐渐减弱。土壤中的污染物则会长期存在,并在环境的作用下发生迁移和转化,只要人们加大对土壤的治理力度并注意防范,也会明显降低土壤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而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之一,一旦化学灾害事故的污染侵入到水体当中,便会随着水体的不断流动而对河流的两岸以及下游地区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渗到地层当中,还会污染当地的地下水,导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命、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最终威胁人们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使用安全。因此,在化工灾害事故发生后,要加强对事故处置中废水污染的重视力度,防止有害废水流入地表水体,或经过土壤的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体当中,尤其要避免废水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保证污染的范围不会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将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
二、化工灾害事故处理中废水污染的特点
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常常会伴随着火灾等一系列的灾害,而水是化学灾害事故处理中最常用的稀释、冷却、灭火与洗涤剂,被广泛的使用在化工灾害的现场救援和事后处理当中。但是如果任由使用后的废水随意的扩散到环境当中,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就会对事故现场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想要有效的对化工灾害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废水污染进行防范,首先需要了解废水污染的种类和特点。
1.化工灾害事故处理废水所含污染物的种类
化工灾害事故处置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为化学污染物,根据性质的不同,大体可以划分为六个种类,分别是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质、有机有毒物质、需氧污染物质、植物营养物质以及油类污染物质。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以及无机盐类等,可以引起水体pH值的变化,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无机有毒物质会对水体中的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并在生物体内发生富集,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此类污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如铅、汞、铬、砷等。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来源于各种有机农药,包括多环芳烃、卤代烃、有机磷农药等物质的泄露,这些物质大多为人工合成的产物,除毒性较大的有机磷农药较易分解以外,大多数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下很难发生分解,会对水体产生长期的影响。需氧污染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酚、醇等有机物,此类物质本身并不含有毒性,但是它的分解过程却会降低水体的溶氧量,如果水中大量存在需氧污染物,将会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严重不足,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并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对水体造成污染。植物营养物质对水体的危害与需氧污染物相近,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的含量过高会令水环境中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导致水华、赤潮等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使水体内部的溶解氧浓度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最终引起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而油类污染物则是指石油及其副产物,此类污染物的比重小于水,因此会在水面上形成难以降解的油膜,使水体与空气隔绝,阻止水体与空气氧气交换的进行。另外,油类污染物也会破坏鸟类羽毛上的防水层,造成水鸟的大量死亡。
2.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特点
首先,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突发性强,属于偶然产生的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均具有不确定性,很难在事前做好相应的预防与准备工作。同时,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通常都会导致污染物质在短时间内大量泄漏,难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最终导致污染事故的发生。
其次,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危害面广。水体的流动性可以使含有化学污染物的废水汇入附近的自然水体当中,对地表水体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河水的流动又加剧了污染物的扩散,引起污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危及到下游的大部分地区。
另外,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会酿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化工事故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流入水体,便会引起鱼类的大量死亡,而污染物随着水流进行扩散,又会危害到河两岸的水产养殖区,给水产养殖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另外,水体的污染也会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对生产与生活用水的使用,造成居民饮用水的严重短缺,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最后,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破坏正常的生产活动,并使人们产生恐慌情绪,最终引起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化工灾害事故废水污染的防范措施及环境保护方案
1.完善相关的法律标准
国家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并加大法律标准的执行力度,提高化工企业对于生产安全的重视程度,降低化工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企业也应当严格遵照国家、地方以及行业的相关标准,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提高对关键环节的监管力度,运行必要的环保设施,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从源头上解决化工灾害事故污染的问题。
2.加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为了防止突发的化工灾害事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各级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水环境状态的监督调查力度,建立健全配套的污染防控机制,编制科学的事故应急预案,以防事故发生时缺少必要的应对措施。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环境风险单位的监管力度,确保企业的运行安全,避免化工灾害事故的发生。
3.建立高水平的事故应急队伍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综合应急队伍,在事故发生时做到快速反应、密切配合、协调有力,全面彻底的执行事故的应急预案,可以有效的降低化工灾害事故的危害程度和扩散范围,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采用科学的抢险措施
在对化工灾害事故进行处置时,需要遵循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针对事故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救援抢险措施,在事故发生时降低问题的严重性,将造成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要合理的处置事故救援中产生的废水,采取围堰、导流、输转、覆盖、掩埋、中和、回收等技术,控制污染的扩散范围,避免含有化学物质的废水对环境造成危害。
关键词:突发性、水环境污染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突发性水环境污染的危害影响分析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是指人为或自然灾害引起,使污染物介入河流湖泊水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危害的事故。[1]。比如说,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100吨苯类污染物经排污口进入松花江,造成的污染带长约80公里,导致哈尔滨市区停水4天,沿江数10个市(县)及下游俄罗斯遭受影响。直接经济损失6908万元,加上下游城市停水、河流生态遭受的破坏,整个事故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二、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产生原因和主要特征
从以往发生的水环境污染案例来看,造成突发性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各类化学物品的泄露、工业企业的事故性排污以及各类重污染物品的运输这三方面。突发性水环境污染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
2.1突发性。这是指在水污染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来不及防护。比如说突然的石油泄漏给水质造成的污染等等。
2.2扩散性。由于污染水质的大多数是危险化学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水本身是在不断流动的,会导致危险污染物在水中迅速扩散。
2.3危害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可能严重破坏整个受污染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有的还会造成人身伤亡以及公共、私有财产重大损失等严重后果。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常规措施和应急措施
3.1常规措施
3.1.1加强危险源管理防患于未然。危险品的生产、存储、运输、使用的全过程必须要进行严密的监控,将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3.1.1.1存储。各危险品仓库应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堆放、搬运过程避免碰撞,定期检查保证存储容器的完好,以防止危险品泄漏。杜绝火灾隐患,防止因火灾、爆炸事故引起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
3.1.1.2生产和使用。全面调查全市涉及到危险品生产和使用的单位,制定危险品生产和使用情况登记表,分别列出危险源单位、其所在地址、所使用和生产的危险物质种类。对登记在册的各个单位,应针对各自使用的危险品进行引发水环境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监测及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检查。
3.1.1.3运输。加强对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管理,首先对危险品的运输实行许可证制度。在运输前,业主向有关部门提出运输许可申请,明确运输的线路、地点,驾驶员凭运输危险品上岗证书上岗,经批准后再实施运输。对运输数量大、剧毒危险品设立全程跟踪式管理,可以大大降低发生运输事故造成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几率。其次应明确划分危险品禁止运输的道路区间。部分道路应禁止运输危险品的车辆通行,制定相应的危险品运输路线方案,在禁行路段建立危险品禁行标志。
3.1.2构建水质监测网络。针对全市的主要河流、水库、输水管线、水厂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实时监控水质的变化情况,可尽早发现水污染事故,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污染的扩散和分布,有利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为减轻事故的影响争取时间。
3.1.3城市规划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对城市水源地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在区内严格执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危险品仓库布局应避开上述保护区,并与城市建设用地保持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生产和使用危险品的工业企业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地区,并划出相应的防护绿地与周边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隔开。
3.1.4构建安全供水系统。通过管网改造建设城市分质供水系统[2],主体供水系统只提供经过深度处理的优质饮用水,另外建立局部性的非饮用水管网供应系统,如居民区中水回用、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和工业水回用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在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也可提高城市的供水安全性。城市饮用水处理工艺必须进行微污染原水深度处理改造,平时可以提供优质饮用水,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也能有效适应饮用水水源水质的降低。应开发并建立城市备用水源,提高城市供水系统的安全保障。
3.2应急措施。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的核心为控制污染源和保障饮水安全。
3.2.1现场紧急处理。现场紧急处理是控制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关键。应根据全市水资源分布,结合突发性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因素,假设可能发生的事故地点,预设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类型,选取典型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现场紧急处理预案,一旦事故发生,能大大缩短事故应急反应时间,可有效控制污染源的影响范围。
3.2.2制定安全供水应急方案。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类型,分析其可能对城市供水产生的影响,根据其影响程度提前制定出不同级别的安全供水方案,有效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安全。
3.2.3事故期间适当降低供水标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对各项水质指标均规定了单一的浓度限值,以保证居民终身饮用安全,均是以慢性长期接触为基础的慢性标准值。而参考《美国饮用水标准和卫生建议报告(EPA822-B-00-001)》,美国现行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了两个浓度值,即污染物最大浓度目标值(MCLG,在该浓度下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已知的或可能的伤害);污染物最大浓度值(MCL,强制性指标,在考虑水处理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后要求尽可能接近MCLG),另外还依据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信息,将饮用水中某种化学物质的可接受的浓度预测值作为卫生建议,共分为三种:1日卫生建议、10日卫生建议和终生卫生建议,即经预测,暴露1日、暴露10日或者终生暴露不会造成任何有害的非致癌性影响的某种化学物质在饮用水中的浓度。所以,在现有的水质标准的基础上,可在保证人体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增加类似1日卫生建议、10日卫生建议之类的短期标准,在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期间可以暂时适当降低饮用水水质标准,采用短期水质标准来保证事故期间的供水需求,等事故影响消失后再恢复为长期水质标准。
四、总结
水是孕育生物的摇篮,是一切生命体存活的关键。总的来说,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必须想办法将其危害降到最低。如何对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防治,还需要学者们不断的思考与总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工企业;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突发的污染事故发生的次数逐年上升,因这种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化工企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带来的损失,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如何降低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带来的损失,企业应首先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判断监测污染性质、污染范围,是对污染事故及时、准确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依据。
1合成氨装置的突发性
环境污染来源合成氨装置的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与以下几种:第一,煤浆制备粉尘以及气化闪蒸汽,它们在气化装置造气过程中产生的;第二,硫回收尾气以及液氮洗尾气等,这些污染废气主要是在气体净化阶段产生的;第三,驰放气、合成放空气等,这些则是在进行压缩合成时产生的。与此同时,合成氨装置的废水污染物包括煤气化操作时产生的灰水以及一部分废水源为冷凝液。如果在合成氨装置的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很可能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
2应急监测前期准备
在进行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监测前期准备过程中,化工企业应重点结合本企业、本单位内各种危险化学品潜在的环境风险,有针对性的筹备并实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工作目标。
2.1构建完善的应急数据库
注意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构建完善的应急数据库,能够为及时正确处置污染事故提供保障。首先,分类构建关于环境风险来源的数据库,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该种数据库前,要对企业辖区内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部门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分类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构建该种数据库的目的就是保证能够为统一管理提供便利,充分掌握了这些信息,可以为顺利制定最佳的应急监测预案提供依据。其次,构建完善的危险品数据库。进一步深入细化危险化学品,并对其进行分类,将危险品的毒性、爆炸危险等情况明确标注出来,尤其是重点标明对人、动植物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危害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等,促进工作人员做出更好的监测以及防护方案。最后,构建完善的监测方法数据库。建立并完善应急监测方法数据库,能够更快的对污染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受影响范围的大小等作出准确判断,为在最短时间内筛选出最佳的监测方案提供便利条件。
2.2合理选择应急设备并妥善管理。
选择灵敏度高、精确、并且具有良好的再现性的应急监测设备用于应急监测,同时要求设备检测范围广,便于携带。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眼罩以及防毒呼吸器等。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妥善的管理,注意进行精心养护,同时要设立管理台帐,定期进行计量、校准以及比对。对各种仪器的状态进行明确标识,并设立专人专管机制,要将责任落实到实处,确保能够随时取用完好精确的应急监测仪器。
2.3设立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
保证顺利实施应急监测的重要基础是建立完善的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任务、工作流程等,还包括数据上报以及数据质量保证。编制工作要按照预防、保障、监测、上报等流程进行。在将主预案制定完成之后,再针对不同的环境风险分别制定预案。
3如何顺利开展应急监测
3.1现场监测
在顺利达到现场之后,监测人员要立即以应急监测预案为参考依据,快速启动应急监测工作。首先,应急监测人员要对事故进行充分调查,将调查结果与环境应急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对污染因子,尤其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毒性污染物进行初步判断,做到明确与了解;其次,确定监测点位。在监测点位确定过程中,要重点参考气象参数以及敏感目标,采用最适宜的方案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工作中要明确应急监测人员的各自分工,除此之外,并且保持互相协作,尽最大努力快速为完成现场监测工作。
3.2安全措施
应急监测人员在进入事故现场时必须保证已经穿戴好安全防护设备,充分了解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如果现场安全无法确认或监测人员没有按照有关规定配备好防护设备,则不允许工作人员进入现场。除此之外,现场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取得指挥领导、警戒人员的批准之后才可以进入现场,同行的应急监测人员不得少于2人。
3.3监测数据报告
编制准确的应急监测数据报告,要严格依照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应急监测得到的结果进行,编制完成后,要及时报给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监测报告的报送形式既可以是电话、传真,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报告提交后,要对监测报告进行文本存档,以便随时进行查看。
4结语
综上所诉,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化工企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有效的降低这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建强.浅析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的作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2)
[2]张涛,赵兵,李革新,常金岭,秦晓彬.安阳市主要焦油化工企业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0(02)
为了确保重大环境污染发生以后,我项目部能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重大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及善后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污染源,及时制止重大环境污染源的继续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特制定本项目部环境污染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
二、组织
本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指挥小组,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组长:XX
副组长:X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X
三、职责
l.XX、XX任务是了解掌握险情,组织现场抢救指挥及对外联络。
2.XXXXXXXX任务是根据指挥组指令,及时调动抢险员、器材、机械上一线抢险。
3.XXXXXXXX任务是保护我项目部及行业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等外界的联络,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并负责生活保障。
四、事故处理救援程序
1.施工现场和基地发生一般的环境(如噪声超标)污染,项目部环境污染应急响应指挥部组织上相关人员及时处理、中止施工,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及采用有效措施,确保能达标时方可继续施工。
2.当施工现场及基地发生为重大的环境污染,项目部应及时组织人员工进行抢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污染源及时制止污染的后续发生,并及时上报集团公司。
3.对很严重的环境污染发生(如火灾发生、大量有害有毒化學品泄漏)后,要首先保护好现场,组织项目部人员进行自救并立即向工程管理部上报事件的初步原因、范围、估计后果。如有人员在该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受到人身伤害,则应立即向当地医疗卫生部门(120)电话求救。同时通知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污染的检测。工程管理部指挥部人员赶赴现场,按各自职能组织处理事故。
4.当火灾发生后遵循消防预案有关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最快速度切断火源,断绝火点,控制火势及熄灭火灾。并做好现场的有效隔离措施,及火灾的善后处理工作。及时组织地分类清理、清运,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当发生大量有害有毒化學品泄漏后,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后及时清理外运,或采取隔离措施后及时委托环保部门处理、检测,以求将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5.立即组织安全自查自纠、消除隐患,确保施工安全;立即组织对全体施工作业人员的举一反三环境保护安全再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遵章守纪,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五、各相关通讯地址
医院抢救中心:120匪警:110火警:119
工地现场值班电话:XX
有关负责人电话:XX
项目负责人XX手机XX
安全员XX手机XX
安全员XX手机XX
技术负责人XX手机XX
施工员XX手机XX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法;探究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more and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sudden accident, to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life with huge losses.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 to have all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ime of occurrence with uncertainty, the nature of the pollutants also has high uncertainty, damage bigger also.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on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s related of emergency monitoring method is discuss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security provided protection.
Keywords: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methods; explore
中图分类号: X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各种环境污染的突发事故连续出现,尤其是油路运输过程中的泄露等,不仅容易造成水体的污染,也容易引起爆炸,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时间不确定性,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应急监测准备,能否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能通过各项准确的监测数据,来及时反映环境的污染状况,以便相关部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和做好事前防范措施,它在应急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通过各项准确的监测数据,来及时反映环境的污染状况,以便相关部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和做好事前防范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相关部门的领导没有充分重视应急监测机制的重要性,管理随意,不利于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给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应急监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特点以及应急措施所具有的强制性等特性,最后提出了应急监测的途径和方法,并指出了在应急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为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现状
对于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相关部门对应急工作的不重视,使得应急效果差,不能有效抑制事故的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应急处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第一,很多地方还没有设立处理应急事故的统一机构,往往是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才成立临时的机构来对事故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才设立临时机构,耗资高,技术水平低,设备不齐全,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因此,临时机构不能取代统一的机构;第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协调,在处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时候反而加重了事故的严重性;第三,在环境事故应急措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到环保局的监管权,因此,在处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不利于提高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第四,目前应急处理和管理的体制没有健全,很多体制都无法缓解事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最后,应急处理的结果没有及时告知公民,相关部门只注重自身的权利,而忽略了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应急措施的特点
突发事故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如果不能快速反应、正确处理, 将会对周围居民产生很大危害。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 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坏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特别是易爆的化学品, 比如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在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 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 致使容器破裂, 发生爆炸。一般突发性的污染事件都与某些危险化学品有关, 一旦发生大量泄漏,就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所以环境监测者必须做好防护措施, 同时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 遇到事情沉着应对, 认真分析。
应急措施是国家在应对一些突发性的污染事故时,所采取的一种公共的应急管理方法,由于应急处理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因此,在采取的时候其手段应该是强制性的。
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措施
第一,建立或者完善国内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构。只有建立统一的环境应急中心, 培养一支专业队伍, 同时建全应急值守、预警和响应工作值班制度, 定期核实应急人员、车辆、设备的情况, 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环境污染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治理环境, 创造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我国大力践行环境保护,积极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工作,并在全国范围之内进行试验,但是目前发展仍旧十分滞后,难以达到世界水平。有些污染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如何防范风险是环境污染评估的着力点。目前我国总体上区域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较薄弱,缺乏理论深度和区域针对性,应急的内容远多于防范的内容。
1.建立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
1.1环境污染风险影响体系设计
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模型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对环境污染的污染程度以及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全面性的综合性评估。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模型要经历几个步骤,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步:污染风险影响因子体系设计、研究区域空间数据采集、因子分级与数据提取、影响因子专题数据制作、影响因子数据合成分析、风险等级划分与环境污染风险程度分布图输出等几个部分。设计影响因子体系时就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或者影响程度最大的影响因子来建立影响因子体系,有取舍的影响因子体系可以突出重点。风险防范体系系统地给出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前的预防策略和应急准备策略,贯彻了“防范优先”的原则,体现了“削减现状风险,控制潜在风险”的思想。
1.2数据采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每一步过程都要尽可能的运用现代科技,实现高程度的智能化与专业化,提升风险评估的精确与数据采集的精度,为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对环境污染区域进行数据采集是一项十分浩大发的工程,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科技,例如运用 GIS 工具软件的地图数字化功能,将各种影响因子的数据统计进行数字化输入,如果污染面积不是很大,影响因子相对较少,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图片等采集数据的输入,完善评估模型。环境污染的影响因子一般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则表明影响因子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越大。不同影响因子的分级阈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建模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根据实际的风险评估区进行具体的修改。
1.3加强风险的过程控制准备
过程控制侧重危险物质释放后但未与风险受体接触前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准备,包括区域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开展石化等重大风险源识别工作,建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关联的环境风险源数据库,搭建开发区、区县层面的重点源监控体系,做好突发污染事件的风险监控。同时做好区域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制定区域应急预案,设置防范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报告与以及后期处置等环节的具体方案,明确分级预警、分级应急。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应急演练,做好跨部门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
1.4减少受体的暴露
减少暴露主要是针对受体采取长期或临时的控制措施、降低受体接触风险因子的机会,包括受体的布局调整、规模调整、暴露防护以及临时应急的疏散、撤离准备。把遭受集中风险源威胁可能性大的居住区、学校、医院等搬离危险暴露区;尽量减少可能暴露的受体数量、规模;对暴露程度低或无法搬迁的受体,采取设置防护隔离带等暴露防护措施。还要做好应急疏散撤离准备,从区域层面制定人群疏散撤离方案,开展宣传教育与疏散演练,增强应急疏散撤离能力和应急的暴露防护能力,确保紧急状态下迅速有效脱离突发环境污染暴露区并减少暴露程度。
1.5分区防范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具有较强的空间差异特征。基于环境风险系统,通过风险源和风险受体的调查分析,可评估风险源的危险性、受体的脆弱性和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性,并据此开展环境风险分区。避免在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能量型灾害易发区域布设风险源或运输危险物质,以减少诱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险。避免在商住区、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的区域、水源地等生态敏感区附近以及上风向、水体上游的区域布设风险源或运输危险物质。对于已布设的危险源,应设法搬迁或关闭,减轻布局性风险。针对不同分区的风险特征,抓住形成风险的主要因素,将风险防范策略落实到具体分区,明确各分区风险防范的侧重点,提高突发环境污染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显著降低环境风险或风险发生后的不利影响。
2.加强环境污染风险评估的建议
2.1建立环境污染监测系统
一个环境污染风险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预警以及统计分析等,监测系统要小红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利用气象卫星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建立重要环境污染因素的监测系统以及数据模拟系统,并能够迅速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提高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工作的工作效率。风险源是可能产生环境危害的源头,风险源的存在是环境风险发生的先决条件,在危险物质的生产场所、贮存场所和污染排放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在易发生爆炸、泄漏、非正常排放的控制单元和工艺环节安装压力、温度、浓度等指数的监测、报警与控制装置,做好监测监控工作,减缓风险源的危险性是降低风险最直接有效的策略,这也是防范优先于应急的主要原因。
2.2完善定损理赔体系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定损理赔体系,明确企业的责任,将环境污染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位。在进行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时,相关部门之间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加强与环保部门等的交流,进行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传输与共享,以此实现更好的风险评估。在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之后,要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污染的风险评估和快速索赔,索赔要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保证公开与透明,提高环境污染索赔与治理的效率。
3.结语
风险防范体系系统地给出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前的预防策略和应急准备策略,强调防范体系的区域针对性,能够为企业和地区决策者提供切合实际的管理指导意见,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环境污染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理解与配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努力与奋斗,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机构之间协调配合,才能保障环境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对我国的环境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科]
【参考文献】
1、编制目的:
为了紧急预防和迅速置我县突发性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出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与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3、运用范围
本预案是我县境内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工作文件。
4、工作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处置及时的思路,预防和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一)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类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三类:
1、环境污染事件(即水污染事件、大气污染事件、噪声与振动污染事件、固体废弃物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和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农业环境污染事件等);
2、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即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
3、核与辐射事件(即核电厂以外的设施事件或辐射事件)。
(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程度,分为一般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重大环境事件、特别重大环境事件等四级。
1、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环境事件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中毒2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3)丢失、被盗、失控4、5类放射源。
2、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行政区域纠纷,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的;
(3)核设施进入厂房应急状态;
(4)丢失、被盗、失控3类放射源。
3、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造成人员10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51以上,10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当地或者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5)核设施进入场区应急状态;
(6)丢失、被盗、失控1、2类放射源。
4、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1)死亡30人以上,或重伤100人以上,或中毒100人以上;
(2)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特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及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及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4)核设施进入场外应急状态及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5)利用放射性物质制造恐怖袭击事件、或恶袭击核设施,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三、突发环境事件实行应急处置分级负责制
县环保部门的职责:
1、处置范围:县级环保部门负责本辖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对本辖区发生的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县级环保部门要迅速组织应急队伍到达现场,疏散人员,并按市局应急指挥部的安排,开展处置工作。
2、报告时限:县级环保部门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应在一个小时内向本级政府报告,并在本级政府的直接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应在两个小时内向市环保局报告。也可根据应急处置工作的需求,随时请求市环保部门的支援。对重大和特大环境事件,要随接随报市环保局。
四、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及职责
县环保局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其组成与职责是:
(一)指挥部组成。指挥长由县环保局局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环保局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县环境监察支队,县环境监测站的主要负责人,及由市县调配专家组成。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信息传输组、后勤保障组。
(二)职责
1、指挥部职责
(1)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统一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要果断做出决定,安排各个应急组到达现场,负责确定安全、防护、处置、指挥方案,避免和减轻污染危害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2)负责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危害与处置情况,并向有关县区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3)根据处置情况、负责向市环保局和有关劳动安全、卫生防疫、公安武警等部门请求应急支援和处置等工作;
(4)负责对县区一般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支援和协调工作;
(5)负责跨县区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协调处理工作;
(6)负责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一般、较大环境事件)信息的统一工作;
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县环境监察大队,主任由大队长兼任,在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协调指挥部领导组织完成指挥部的各项职责;
(2)传达和执行指挥部领导的应急指令,协调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信息传输组、后勤保障组的有关工作;
(3)负责组织事故现场的勘查,警戒收集情况并及时报告和建议;
(4)开展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的调查取证工作;
(5)核定事故危害和损失,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组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和直接损失进行技术鉴定;
(6)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和损失情况提出对事故责任单位和人员的处理意见,报指挥部审批;
(7)草拟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和信息事项,承办应急状态终止应急指挥部决定的相关事宜及按政府统一安排各部署,组织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培训和演习。
3、应急方案组的职责
应急方案组按业务划分,设立水和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小组,自然生态破坏与放射辐射污染事故应急方案小组。小组长由油区监察组、城区监察组的组长兼任。
(1)研究拟定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经指挥部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2)协调专家组,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处置方案进行咨询或论证;
(3)负责建立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处置预案库,做到有备无患及培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业队伍。
4、应急监测组的职责
应急监测组由县环境监测站的业务骨干组成,组长由站长兼任。
(1)根据指挥部的指令立即到达现场,对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应急监测,及时、准确向指挥部报告监测数据;
(2)承担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和损失程度的有关监测事项;
5、后勤保障组的职责
后勤保障组组长由负责机关事务的副局长兼任,负责车辆的调度和物资保障工作。
6、信息传输组的职责
信息传输组由县局办公室和12369值班室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接收传输,应积极响应应急指挥部上传下达任务。
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程序
(一)接报与出动
1、县局办公室和12369值班室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值班员应立即向指挥长或副指挥长报告,并向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通报。
2、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指挥部办公室应立即通知后勤保障组安排车辆,派出先遣调查组查赶赴现场,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初步处置,并向指挥部领导报告事故发生的基本情况。
3、根据初步核实情况,属于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市局后听从市局指挥部的调遣。
4、指挥部办公室要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及时协调应急方案组,应急监测组和后勤保障组,携带应急物品和监测仪器赶赴现场,组织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工作。
5、应急队伍到达现场进行紧急处置时,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已掌握的事故情况和监测数据,提出对事故性质和危害的认定意见。需要请求市环保局支援的一并报指挥部领导审定。
6、根据指挥部领导的指令和确认的结果,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需要市环保局支持和跨行政区域的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要及时请求市环保局协调和支援应急处置工作。
(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的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种类型。
1、初报。是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的1小时内上报,用电话、电报、传真等现代通讯手段,必要时应派人直接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数量,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经济损失和人员受害情况。
2、续报。是在初报的基础上,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危害、采取的措施等基本情况随时上报。
3、处理结果报告。是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以及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等详细情况。
(三)现场应急处置
1、处置的原则
(1)尽快控制污染源,停止污染物的继续排放。
(2)尽可能控制和缩小已排污染物扩散蔓延的范围,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3)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避免人员伤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4)应急处置要立足于彻底消除污染危害,避免造成后患。
2、处置的方法
(1)应急队伍到达现场后,应立即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和肇事单位进行紧急会商,迅速分析、收集和汇总事故发生和危害情况,尽快开展现场监测。
(2)对以往有成功处置经验或成熟处置方案的环境事件,由应急方案组比照提出处理意见,经指挥部领导同意,迅速进行处置;无成功处置经验和成熟方案的,由应急方案组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经指挥部领导同意后实施。
(3)可能对周围环境或流域造成影响和危害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当采取果断措施迅速通知周围相关单位和群众,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遭受损害。确实需要实施区域封锁的突发环境事件,应立即报指挥部请求驻军、公安或武警部队支援。
(4)应急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应急物资,由指挥部办公室调用;储备不足或尚未储备的应急物资,由指挥部领导确定调运或购买。
(5)对于排放剧毒污染物,危害严重的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可请求消防部门或防化部门以及其它专业队伍支援。
(四)应急监测
由市环保局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组组织协调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并指导县环境应急监测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的气象和地域特点,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在此范围内布设相应数量的监测点位。事件发生初期,根据事件发生地的监测能力和
(2)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组讨论,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事件决策的依据。(五)安全防护
(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突发环境事件大多数是由于化学物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处置过程中,因发生火灾、爆炸、泄漏及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其中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尤为突出。因此,进入污染事故现场的应急人员,呼吸系统的防护,一般要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应急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眼睛的防护要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的防护要穿橡胶耐酸碱防护服;手的防护要戴橡胶耐酸碱手套。在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进入高浓度区作业,应有监护措施。
(2)受害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环境、人员密度来确定群众疏散的方式,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撤离,在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设立紧急避难场所。
(六)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1、在进行现场应急处置的同时,指挥部办公室应急处置人员应当抓紧进行现场调查和取证,全面、准确收集和保护有关事故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损失等方面的第一手证据和资料,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进行技术鉴定。对于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当请求公安和司法部门介入。
2、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指挥部办室要根据调查取证,事故认定等情况,依据环保法律法规,拟定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意见,报指挥部审批。对于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七)信息
1、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认定及其发生的原因、危害等相关信息,由指挥部领导或授权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
2、进入事故现场的新闻媒体记者,应当服从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的管理和安排。
3、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对于较为复杂的事件,可分阶段,先简要基本事实,对一般性事件,主动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对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字的,应征求评估部门的意见,对影响重大的突发事件处理结果根据需要及时。
(八)宣传、培训与演练
1、我局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2、我局突出环境事件指挥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3、按照我局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协调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处置突发事件的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九)善后处置
我局在县政府统一协调下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组织专家组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六、我县突发环境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一)放射性污染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医疗行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榆林炼油厂职工医院。
2、油气井下勘探行业:长庆井下作业处。
(二)水污染事件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石油天然气化工行业。长庆采油三厂、四厂,长东公司、*甲醇厂、*天然气净化厂、*天然气发电厂、延长石油管理局*钻采公司、榆林炼油厂以及县境内石油公司各加油站。
2、*芦河酒业集团公司、三边酒业、新田源食品总厂、王贵集团。
3、医疗行业:县级以上重点医院和医疗科研单位。
4、其它可能造成水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业。
(三)大气污染事件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1、石油天然气化工行业:长庆第一采气厂、长庆*甲醇厂、*天然气发电厂。
2、医疗行业:*县人民医院的二氧化氯发生器。
3、其它可能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事故的行业。
(四)固体废物重点防范的行业和单位
各医疗单位的固体医疗废物以及其它可能造成固体废物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或单位。
关键词:绿色高铁;环境成本
“绿色出行,高铁先行”。在不久的将来,随着铁路部门大运量、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模式的逐渐成熟和各项便民利民举措的逐渐完善,乘坐低污染、高效率、安全绿色的高铁出行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普遍选择。绿色高铁,就是指在运营阶段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高铁,它不仅要防止环境污染,对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快速发展高铁项目的同时不因当代人的急功近利而牺牲我们后代人的长远福祉。
高铁运营环境成本是高铁运营企业在运输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它是高铁运营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盈亏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高铁建设前和运输生产过程中环境评价的内容,所以,高铁的绿色出行和良好的运营环境对其成本的影响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1.1绿色高铁运营环境成本的内容研究
本文的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态度,为高铁运营单位在高铁运营过程中,为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高铁运营单位为了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1.1.1噪声污染及电磁辐射成本。高速铁路噪声大致来源于高速列车产生的轮轨噪声,列车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摩擦产生的集电系统的噪声,高速运行列车的空气动力噪声,基础建筑物受振动产生的二次辐射噪声,来自动力源和车上设备的机械噪声。
通过大量实测及运营实践表明,电气化铁路运行产生的磁场不会对线路附近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但列车运行产生的电磁辐射对沿线居民收看电视将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牵引变电所等固定设施产生的工频电磁场以及GSM-R基站的辐射,也会引起附近居民对电磁影响的担忧。
1.1.2水污染的治理成本。高速铁路沿线污水主要来自动车组、高速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维修所)、工务段(综合维修段)、供电段等生产、维修场所,主要污水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和高浓度粪便污水,以 CODcr、BOD5为特征污染物。
1.1.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本。沿线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到站列车下交的袋装垃圾、站台旅客丢放垃圾、车站广场及候车室的垃圾、车站工作人员产生的垃圾、维修部门的垃圾和附属车站的经营单位产生的垃圾。
因为铁路客车垃圾的量比较大,分布范围比较广,所以将固体废弃物做妥善处理是现在我们社会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各国都在不断寻求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目前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有:焚烧法(Incineration),热解法(Pyrolysis),堆肥法(Composing)和填埋法(Landfill)。
1.2运营环境成本的估算原则
1.2.1 内、外区分原则。区分内外环境成本是本文的基础,哪些费用计入企业,哪些费用属于社会影响,必须严格区分。内部环境成本由企业承担,外部环境成本则是考察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例如,高铁运行中产生的噪音应该按照相关标准,采取防护措施,产生的这部分费用由企业承担,属于内部环境成本。而如果高铁在运营过程中尽管采取了措施,但是还是无法避免噪音超标,超标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成本。
1.2.2 逻辑系统原则。有些费用属于环境成本,但是所发生的费用已经在其他项目中考虑了,虽然不再重复计算,但是在归类时,本文仍然将其化为环境成本。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方面避免重复计算,另一方面保证了环境成本在逻辑和系统上的完整性。
1.2.3 方法适当原则。对于同一项环境成本特别是外部环境成本,经常有多种估算方法。外部环境成本的估算方法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实际、最贴近真实情况的方法。同时,还要考虑造价估算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选择适合的方法。
1.2.4 可获性原则。在对环境成本进行估算时,所选择和依据的数据和指标应该是可获得的。否则,再好的方法没有基础数据也是没用的。有些方法可能在发达国家能够很好的使用,但是在我国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没法使用,硬性套用国外先进方法做出的估算是不可靠的。
1.3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体系
1.3.1 防护费用法。防护费用法是指测算消除或减少环境破坏的有害影响而承担的防护费。在高铁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防护费用法很常用。例如,为了防止高铁运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而设置声屏障,计算设置声屏障的费用就是防护费用法的一种应用。
1.3.2 第三者裁定法。这种方法更多的应用于污染之后对利益相关者的补偿。通常是由法院或者其他协商部门对污染的环境资源补偿费用进行裁定。例如,对周边居民的补偿,就可以作为内部环境成本。对于一些外部环境成本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以采用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等方法来确定其价格,这也可以归为第三者裁定法。
1.3.3 替代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指的是用有市场价格的某种替代品来间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替代市场法又主要包括了下面的三种方法:
(1)后果阻止法
为了阻止环境质量恶化对经济发展的损害,通常需要改善环境质量。但遇到环境恶化到无法改善的情形时,就需要通过加大其它方面的投入或支出来降低或着抵消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我们把投入或支出的变动额作为环境价值变动的货币价值。
(2)资产价值法
资产价值法主要应用于那些与环境相关的资产上面。例如,铁路两旁的房子的价格要低于一般的房屋,这就是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某一资产价值的变化。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环境变化影响了消费者心里感受,进而影响了支付意愿,最后影响到相关资产的价格。资产价值法就是用因为周围环境质量改变而引起的同类资产价值变动的金额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3)工资差额法
由于高铁的运营,使高铁两旁的企业、工厂等工作环境变差,如噪音污染、辐射等。铁路附近的企业、工厂在招聘工人时就会陷入劣势,不得不提高工资来吸引工人,工资差额法就是用工资的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
本论文通过对绿色高铁运营环境成本的内容和估算方法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在总结高速铁路项目在运营期间出现的环境问题基础上,深入分析概括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得出在进行环境估算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还应该分清内外部环境成本的区别与联系。②建立了条件估值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生产力变化法、人力资本法等对高铁运营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体系,提高了运营环境成本估算准确性和适用性。(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世,高速列车运营成本计算方法的探讨[J] 会计师, 2012年05期
[2]前田达夫.日本高速铁路沿线的环保技术[J].中国铁路,2004(5):64-67.
[3]方琪根,高速铁路运营成本作业成本法测算研究[J].交通科技.2007 (04)
关键词:港口污染;防治;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08004
1引言
港口规划污染可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1]。港口的建设和发展会带来以上几个方面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对策,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采用污染小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可以在未来港口建设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2鄂州港概况
鄂州港是湖北省重要港口之一,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是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组成部分,鄂州港将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建成以集装箱、大宗散货、件杂货运输为主,兼顾旅游客运的现代化综合性港口。鄂州港划分为葛店港区、三江港区、城区港区、五丈港区、杨叶港区五大港区。
3鄂州港共性污染及防治对策
3.1生态恢复和减缓措施
3.1.1陆域生态保护
(1)加强陆域生态保护。对于农用地的占用,规划实施过程中,需以“占一补一”为原则,一方面通过现有杂乱散的小码头整治释放必要的农用地资源,另一方面需从其他区域或荒地新辟耕地,使区域农业用地总量保持不变,尤其是基本农田,必需坚持“先补后占”为原则,对补充耕地质量未达到被占耕地质量的,按照质量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的面积。应根据国家、地方的有关补偿规定,对永久占地、临时用地进行相应的补偿措施,其中临时用地应尽可能恢复利用。
(2)加强生态港建设。对照“生态港”的建设要求,在防止规划实施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同时,通过港区绿化达到缓解污染影响的目的。
(3)加强防护林带建设。葛店港区的煤炭、三江港区矿石码头生产区至辅助生产区及生活区的卫生防护距离内、堆场边缘应设5~10 m宽的防护林带;成品油及液体化学品码头及储罐区至生活区的卫生防护距离内和码头前沿应设8~12 m防护林带。石油及LNG码头及储罐区也应设置防护林带。防护林带的设置应考虑与港区其它绿化之间的协调,与之统一规划,共同维护。
(4)减少临时性占地资源。对于临时占用的陆地资源,一旦施工结束,尽快施工迹地恢复。施工开始前,施工单位必须先与当地国土管理部门确定征用土地范围,协调有关施工场地、施工营地和临时施工便道等问题,确保施工活动在征地范围内进行,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外土地,尤其是对农田的破坏。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管理,严格遵守在征用土地范围内施工,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带来的不利影响[2]。
3.1.2水生生态保护
(1)优化施工时序和工艺。对于规划规模较多泊位的作业区(如三江业区),必需坚持“分期、分片、分时段”施工的原则,根据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需求重点,按轻重缓急、有序开发的原则,逐步开发作业区,严禁整个作业区同时施工;每年的3~6月份为鱼类产卵期,12~1月是中华鲟降河产卵期,作业区施工需避开这段时间。
为避免施工船舶对江段水生生物造成伤害,规划实施期间各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工艺方案,控制施工作业、施工船舶污染物排放。抓紧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水上作业时间。加强施工区域通航管理工作,严防危险品运输船舶溢油事故。
(2)生态护岸。在进行河道疏浚作业时,根据水位变化采用分层防护方式,在岸侧构造水下滩地,滩地上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岸侧生态带,滩地前沿设置永久建筑物以稳固岸线,滩地后方采用生态防护结构,在满足岸坡防护耐久性要求的同时,使河岸恢复原有生机。滩地后方则分别采用了铰接式生态护坡、生态袋系统、自嵌式挡土块系统对岸坡进行防护。补偿因修建码头固化的长江岸线损失的生物量和恢复长江岸线的生态功能[3]。
(3)生态修复。①开展增殖放流。通过收集渔政部门的动态资料掌握工程兴建后相关水域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变化的时空规律,必要时对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鱼类种群动态等进行监测[4]。
规划实施时结合大型码头建设项目(如三江港三江作业区)采取增殖放流措施,放流的主要对象为评价江段鱼类中珍稀种类和有经济价值种类,以减少工程对长江鱼类的影响。
②建设人工鱼礁。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人工鱼礁,为产沉性卵的鱼类提卵场所,并为孵出的仔稚鱼提供索饵并躲避敌害的场所,人工鱼礁应建立在不适合港口开发、水域较开敞的近岸区域。
③种植水生植物。在江滩/江洲边栽种本地水草和芦苇等乡土植物,为每年3~6月份河流中的粘性卵提供附着基质,以补充因港口开发导致的水草基质减少的负面影响。
3.2水污染防治对策
港口废水来源主要有生活污水、降雨产生的地面径流、机修车间产生的含油污水、各种车辆冲洗U水和到港船舶可能排放的船舶压载水。规划港区实行雨污分流制。
设置污水收集系统收集散货码头及堆场径流雨污水和冲洗水,进行预处理后回用于散货堆场除尘;集装箱冲洗水、机修间及流动机械库机械冲洗废水经预处理后回用于集装箱冲洗、机械冲洗或场地冲洗和绿化用水。规划港区工作人员生活污水通过生活污水管网直接排入相邻的污水处理厂或通过自行建设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5]。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5〕17号文下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水十条),在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方面提出“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编制实施全国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防治方案。加快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位于沿海和内河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及船舶修造厂,分别于2017年底前和2020年底前达到建设要求。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活动污染水环境的应急计划”。
依据该文件精神,鄂州市港航管理处委托长航绿色航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编制完成《鄂州市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方案》。
港口、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转运及处置模式总体上可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船舶污染物的接收可分为专业接收单位接收、港口码头经营单位接收、城市污水集中理营运单位和环卫单位接收等。
3.3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应将易产生高噪声的作业场所与车间布置在距离港区附件敏感区最远的地方,以保证噪声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噪声敏感区,应加强噪声环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议在规划实施后,对港区周边敏感地区进行定期监测,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以保持港口良性运转。同时,对新增的机械作业设备,应注意选择先进的港口机械,并设立高效的工作流程,以降低机械作业噪声。对车间固定设备,可采取车间隔音、安装隔音罩、设备加垫橡胶垫等方法以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6]。
各作业区疏港公路应避免穿越居民集中区,尽量利用区域已有道路或规划道路,节约投资,减少单独建设疏港公路带来的噪声影响;各作业区疏港公路两侧设置防护带,项目规划阶段应予以落实,避免防护区内规划建设居民区和学校等。各作业区内作业人员生活设施和办公楼等应尽量远离高噪声作业单元布置。
3.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对策
港口、码头的生活垃圾主要来自停泊在港口的船舶及港口人员和港口作业产生的垃圾,船舶垃圾由专门的垃圾船到各个船舶进行垃圾回收,回收之后将垃圾转运靠岸收集到岸上的垃圾箱,再转运到环卫的垃圾站进行处理。港口人员和港口作业产生的垃圾,先收集到港口设立的垃圾桶或垃圾站,再由合作的环卫公司垃圾车转运到环卫垃圾站进行处理,具体流程如图1。
图1生活垃圾接收、转运及处置流程
港口人员和港口作业产生的垃圾的收集主要由港口管理部门监管,港口垃圾的转运和处置主要由环卫部门监管,危险固废可依托鄂州市危废处置单位。
4鄂州港个性作业区污染及防治对策
4.1散货作业区污染防治对策
鄂州港散货码头堆场应尽量远离周围居民点布置,堆场与港界围墙间应保证有一定的距离,以实施绿化,作业内工作人员生活设施和办公楼宜布置在散货堆场的年主导风向上风向;散货码头外设置粉尘卫生防护距离,在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新建居民区和学校等环境保护目标,可通过实施绿化,构成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从工艺上进行密封运输,并采取洒水措施控制粉尘污染。
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以国发[2013]37号文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在深化面源污染治理中提出“综合整治城市扬尘,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并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大型煤堆、料堆要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
依据该文件精神,评价提出规划的港区在施工期应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在运营期三江、五丈、杨叶作业区的散货堆场要采取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
4.2石油品作业区污染防治对策
鄂州港五丈港区石油作业区码头装卸平台阀门区设置局部封闭围坎,平台面下设置污水收集池收集围坎内的冲洗污水及初期雨污水,设置污水泵将污水抽吸到后方陆域处理。
在码头管线接头处及接卸点处设积液槽,及时收集跑、冒、滴、漏产生的残液并作回收处理。对于比重比水轻,且不溶于水的物料可采取设置围油栏方式防止物料扩散,当进行成品油等不溶于水的货物装卸时,在船舶靠泊后,应首先将围油栏布设在船与码头四周,然后进行装卸作业。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可防止物料扩散,围油栏选用固体浮子式围油栏。
石油码头主要污染源来自油类挥发的烃类物质,对该类污染物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对储油罐进行降温。经研究,油罐中烃类的挥发与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关系,气温越高,储油的温度也随之升高,油气的雷特蒸汽压便增大,即增大了烃类的挥发损失量,因此,原油和成品油储罐应通过措施降低油罐的温度,通常采用在储油罐顶部设置喷淋碱水降温设施,以减少高温时挥发烃气的损失[7]。②装油方式的改变。在原油装卸船时,常采用的装卸方法是泼洒灌油法和淹没输料管法,泼洒灌油法方法会出现明显的湍流和蒸汽,从而使烃类物质的损失。而淹没输料管法中,输料管开口皆位于液面的下面,这样可明显减少液体的湍流和蒸汽,也就减少了烃类物质的损失。鄂州港规划中,建立输油管道,这样便可减少原油装卸船时烃类物质的挥发机会,在泵站输料口采用淹没输料法,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烃类物质的挥发,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4.3集装箱作业区污染防治对策
鄂州港总平面布置中,对集装箱码头重箱堆场等高噪声作业单元,应尽量考虑远离环境敏感目标和港界布置,机修间和仓库等辅助建筑物应尽量呈线状布置在高噪声源与敏感目标之间区域,发挥建构筑物的隔声作用。生活污水处理措施,集装箱洗箱废水、港区卫生清洗废水(包括机修废水)等收集与处理措施[8]。
5卫生防护距离内敏感目标的环保措施
根据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结果,结合现场踏勘实际情况,对位于粉尘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提出的措施分述如下。
(1)在实施过程中应落实港界四周建围墙,东、南、北面建5~10 m绿化带,落实散货堆场要采取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等措施,确保散货码头粉尘对居民区等环境保护目标带来的影响100%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2)在作业区工程建设中,应结合后方疏港公路建设工程和相关城镇总体规划,分别控制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外,控制对相应居民区带来的噪声影响。
(3)受各港区作业区影响的为各港区范围内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包络线内的居民,为了加快规划的实施和减少对港区周边居民点的环境影响,一要加快港区范围内居民点工程搬迁,二要做好大气环境防护范围内居民点的环保搬迁,三要加强施工扬尘监管,积极推进绿色施工,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现场道路应进行地面硬化。渣土运输车辆应采取密闭措施,并逐步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等低尘作业方式。大型煤堆、料堆要实现封闭储存或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推进城市及周边绿化和防风防沙林建设,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港区作业对附近居民区生活造成影响。
6结语
港口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耗能单位和污染源头。在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港口是必然趋势。将港口资源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增长方式优、规模效应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做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喻杰. 浅析环鄱阳湖区港口建设水环境影响和污染防治对策[J].江西科学,2013,31 (3):36~ 40.
[2]刘磊,马铭锋,杨帆.我国部分港口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运( 学术版),2007(2).
[3]王晓春. 港口污染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5,29 (3):81~82.
[3]李向阳.港口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探析[J].水运工程,2008(9):67~70.
[4]赵芳敏,王大志,巍欣. 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7):81~82.
[5]黄启成. 港口码头工程环评要点及环保对策措施探讨[J].海峡科学,2009(6).
[6]赵芳敏,王大志. 基于决策过程的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水运工程,2008(4):64~70.
关键词:环境监测;污染事故;危害影响;处理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迅速不断发展时期,随着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研究其处理处置措施,是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领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与特征
1.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
1.1.1 剧毒农药和有毒化学品的泄漏、扩散
一般指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因贮运不当或翻车、翻船造成泄漏及保管不当引起的泄漏,这些物质一旦泄漏扩散不仅会引起空气、水体、土壤等严重污染,甚至还会致人畜死亡。
1.1.2 易燃易爆物质的泄漏、爆炸
由煤气、石油液化气、苯、甲苯等挥化性有机溶剂泄漏而引起的这类环境污染事故不仅污染空气、地表水和土壤,而且这些气体浓度一旦达到极限后会发生爆炸。
1.1.3 溢油环境污染
指在油田开采与运输过程中由于井喷泄漏及其它意外造成的原油环境污染事故。此外,炼油厂、油库、油罐车漏油引起的油污染也时有发生。
1.1.4 非正常大量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
指含大量耗氧物质的城市污水或尾矿废水因垮坝突然泻入水体, 致使某一区域或流域水体质量急剧恶化给居民饮用水、工业用水、渔业用水造成困难的环境污染事故。
1.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
1.2.1 事故形式多样性
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多种类型,所含的污染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化。另外,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的各个环节均有发生污染事故的可能。
1.2.2 事故发生的突然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是一种常量的排污,有其固定的排污方式和排污途径,并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排放污染物质。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则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排污方式,往往突然发生,始料不及,有着
很大的偶然性和瞬时性。
1.2.3 事故危害的严重性
一般的环境污染多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排污量少,其危害性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造成严重影响。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瞬时内一次性大量泄漏, 在很短的时间内往往
难以控制,因此其破坏性强,污染损害严重。
1.2.4 事故处理处置的艰巨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污染因素较多,一次排放量也较大,发生又比较突然,危害强度大。处理处置这类事故必须快速及时, 措施得当有效。因此,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处理处置比较一般的
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更为艰巨与复杂,难度更大。
2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措施
2.1 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的突发性、持续性和累积性决定了环境监测任务的困难程度。当发生污染事故时,有毒化学品的污染程度和范围具有很强的时空性,所以对污染物的监测必须从静态到动态。
应急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试纸法;
(2)水质速测管法;
(3)气体速测管法;
(4)便携式分析仪器测定法。
对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采取的处理处置措施是首先使吸入有毒空气的中毒者马上离开污染区,严重者就医诊治。现场工作人员应佩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 将污染物扫起至空旷地方深埋或收集后送回生产厂处理。若发生火灾,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或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2.2 爆炸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多是物质的化学爆炸。化学爆炸过程有极快的变化速度、可产生大量的热和形成气体产物等3 个基本特征。
2.2.1 应急监测方法
现场监测的目的是迅速判断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范围。这对判断事故性质、事故能否再次发生或对人体的毒害程度等至关重要。检测事故现场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检测管分析技术已受到各方面的极大重视。它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适于现场测定,而且采样和测定一步完成,简化了分析步骤。
2.2.2 处理处置措施
发生有毒气体爆炸,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人员迅速撤离现场,有伤者和中毒者及时抢救;若伴有火灾发生,应急处理人员扑救时要戴好防毒面具,穿好化学防护服。
2.3 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石油工业中的原油、燃料油、成品油在勘探开发及产品运输过程中, 对周围环境均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一发生溢油事故就对陆地或水面造成严重污染。
2.3.1 应急监测方法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与土样。现场采用红外分光测油仪对样品进行测定,现场测定与化验室测定相结合。
2.3.2 处理处置措施
采取措施降低溢油量,包括关闭产生溢油的各种阀门,修补管线。使溢出的油品局限在某一区域内,利用低洼地形汇集或进行堵截,防止外流、外溢。在条件合适情况下,就地燃烧。该措施除油效率高,
无须转运储蓄,适用性强,环境影响小。
2.4 农药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
农药属于有毒化学品,在其生产、贮运、应用等每个环节都潜在着对人类生活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农药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目的就是应用相应的分析测试技术快速确认污染物类型及组成, 为事故
应急处理处置提供依据。
2.4.1 应急监测方法
(1)比色法。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微量组分的测定。
(2)紫外光谱法。利用有机化合物吸收紫外光的特征,对有机农药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3)气相色谱法。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广、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分离测定可一次完成。
2.4.2 处理处置措施
现场人员应配戴防毒面具及防护服, 尽快完成现场采样分析,以便迅速制定污染清除处理方案。及时组织疏散污染区域中将遭受污染的人员, 并根据污染程度设置警戒区域。对于事故现场清除的大量
污染物及处理物,应采用焚烧、生物处理、物理化学处理后再采用陆上抛弃处理法集中处理。
3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危害及其影响
3.1 生命威胁与健康影响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危害之一是对事故现场人员的生命威胁, 一些重大污染事故都有人员伤亡。事故不仅对在事故现场的人员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有可能对未直接暴露在事故现场的人们的身
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2 经济损失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且污染后的长期整治和恢复仍需要花费可观的费用,其间接经济损失也是非常巨大的。
3.3 易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
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后,会对污染区附近的居民造成心理影响与压力,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可能引起污染纠纷,造成某种混乱,危害社会治安。对引起大量人口被迫迁移的重大事故, 可能会带来相关的社会问题;某些污染还可能会引发国际间的污染纠纷。
3.4 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
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度很大,往往会使某一区域的生态失衡,有的甚至造成长期的危害,致使生态环境难以恢复。
4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
4.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首先强化预防措施, 尽可能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污染事故力争减少并消除污染事故的危害。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监测并作出安全评价。
4.2 就近应急,建立应急监测网络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来势迅猛, 去得也快的特点,因此应贯彻就近应急的原则。即以各地环境监测站为基础就近应急,同时建立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站为支援、支持系统的应急环境监测网络。
4.3 加强应急监测的能力建设
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储备。一旦发生污染事故,能快速判断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组建专业应急监测队伍;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与实战演习,强化应急反应能力。
4.4 提高应急监测水平
重点解决环境应急监测中检测手段、仪器、设备等硬件技术。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污染因子的特性, 建立环境污染事故数据库及事故处理处置的查询系统,为实施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提供依据。
5结论:
总之,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仅要解决应急监测及处理、处置,还要实行紧急救援与做好善后工作,把污染事故的危害减至最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处理处置、紧急救援与善后处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在各级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协调各方面人员密切配合行动,建立起由部队、公安、消防、卫生、安全、环保等部门参加的通讯、指挥、监测、救援的整体应急系统。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保证该系统能快速有效运行,全方位开展救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望钧.常见有毒化学品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技术与监测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 吴鹏.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绿地系统规划;环境保护;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00-1
城市的发展与运转需要好的环境,愈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对环境污染问题多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和技术处理等方式处理,并未考虑到较为有效的宏观层次保护方式。城市建设首先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把它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遵循生态规律,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合理进行规划,因此我们需要在城市建设规划先行的背景下考虑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配套服务。
一、城市绿地系统和防护绿地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系统。防护绿地与绿地系统是人工创造的具有嵌套的关系,作为绿地系统的子系统,它有着整体景观的部分功能和结构:1.功能的嵌套:防护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子系统除了具有卫生防护、隔离等生态防护功能外,随着其布局结构的多样发展,在景观功能等方面与城市其他绿地形成统一风貌,与城市各类绿地类型间功能的区别越来越模糊。2.结构布局的嵌套:由于防护绿地承受的环境压力大于城市其他各类绿地,即防护功能性更强一些,防护绿地的布局要充分与整个城市的绿地布局相融合,更好的保护城市环境安全。
二、防护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城市防护绿地是城市中(一般指建成区范围内的)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其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起到一定的防护或减弱作用,因此防护绿地对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有防治功能,同时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绿地系统规划中环境保护绿地的构建
在现有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只重视定额指标的评价忽视绿地整体性建设,但是绿地斑块对环境的改变能力有限,绿化的垂直和水平结构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我们需要在绿地系统规划时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构建一个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1.市域大环境的保护。大环境绿地主要指小城镇范围内可利用的自然山水、林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农田、草场、果园等一系列以植物为主体的用地。通过规模组织使它们结合成一个能充分发挥效益的有机整体,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基质条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2.城市基本生态设施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本质上讲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它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面向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整体性恢复。通过中心保护地、保护地、生态廊道形成生态网络,组织成有效能的保护功能体,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发展的同时,维持健全的自然生态体系,为城市环境保护体系提供良好的绿地格局。3.防护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布局方式。传统城市防护绿地一般是在公园绿地、广场等绿地规划基本定局后,按规范要求布置防护绿地,没有根据防护对象的多样变化而产生的布局、结构的多样化,因此在结构布局上存在较大限制,未能很好的发挥防护绿地在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杠杆作用。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进行防护绿地规划时,其布局结构规划应与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全盘考虑、同步进行,而非属于规划中被动的、后续的、次级的内容。
防护绿地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护、噪声污染防护、粉尘防护、水体污染防护、铅等重金属污染防护、电磁辐射污染防护,基于绿地多种防护功能,应该根据不同污染的防护效益确定各类防护绿地结构。防护绿地水平方向上的布局主要利用树种间组合形成矩形、“品”字形和随机形三种形式。其中“品”字形对于防噪声、防风效果好。对于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电磁辐射污染防护还需要在保证一定的防护林带宽度和密度。垂直方向上要求有层次性,即乔+小乔+灌+小罐+草+藤+地被等的层次搭配,林带断面形状根据营造防护林时乔、亚乔、灌木、地被等的搭配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状。常见的断面形状中矩形断面防风效果好,三角形断面利于气体的上升与扩散,凹槽形断面利于粉尘的沉降与阻滞。时间格局上,首先靠不同苗龄、规格植物的选择在短期实现结构搭配,再是靠季节的变化实现植物的生长、季相的更替。通过这种立体的多维空间布局方式形成城市环境保护的生态廊道,与其他城市绿地共同组成生态保护网络,充分的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从而构建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4.防护绿地植物的选择。城市中防护绿地对环境保护功能的效益与植物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应选择能正常的长期生活在一定污染的环境中,植株本体基本不受伤害,抗污染能力较强的树种,同时在受污染后,植物生理机能伤害较小或在受害后生长恢复较快,能迅速萌发新枝叶,形成新的树冠。在防护绿地植物配置时还需要根据树种的吸污、抗污能力强弱搭配,以吸污、抗污能力均强的树种为主;以吸污能力弱,抗污能力强的为辅;以吸污能力强,抗污能力弱树种作远距离配合,从而形成合理的格局。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防护要求(防风、防污染气体、粉尘等)来合理搭配植物。
为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和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强环境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和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整体规划和应急平台体系规划建设,根据府应急发[]4号文件精神,我局年月27日至月14日,从队伍建设、应急能力、预防预警、应急预案、应急宣传五个方面入手,认真组织了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自查工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了应急队伍建设。成立了环境市应急管理办公室,规范了工作程序、完善了工作制度;以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污染控制队伍为基础,建立健全了环保内部应急救援队伍,明确组织、协调、监管职责,使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了经常化、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
二、强化了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构建了由环境污染事件响应、信息传递反馈、应急决策指挥、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应急技术支持构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重视环境应急装备能力建设,在配备应急车辆、防护装备和监测仪器等必要设备的同时,加强了环境安全应急技术和应急物资信息的储备;建立起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三、狠抓了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体系的建设。实施源头控制,对新、扩、改建设项目未按照规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或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该建设项目;建立了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制度和风险源评估制度,今年组织力量对全市环境风险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共排查出环境安全隐患1个。对存在风险源的单位,采取了限期完善环境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对限期不能完善或验收不合格的,实行限产或停产治理;完善落实环境预警监测体系,在香山、石溪濠、老池等关键节点设置环境风险预警监测点位并实行市县(区)两级的定期监测。
四、健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在总结、梳理原有应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处置程序、职责、联络方式等内容,确保应急事故的得到快速、高效处置。同时,依托12369环保举报投诉热线,搭建了环境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平台,接警立即启动应急体系,迅速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置。
五、加大了对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应急知识的宣传。通过电台、报纸、网站、现场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提高了公众的环境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大了对重大危险源所在单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了企业开展救助和自我防护的水平。
中图分类号: 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是指由专业人员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科学手段连续或是间断性的对测定环境中的污染物的种类、分布、浓度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测的一种活动。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全面及时的反映某个地区的现行环境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进行污染控制、制定环保政策提供准确全面的科学依据,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进步中,人们一边享受着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生产生活中将许多有毒的垃圾废料排放到自然界当中,污染物的危害性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实施环境监测的专业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直接遭受污染物危害和间接遭受污染物危害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加强环境监测人员的安全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但由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地点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监测人员往往需要迅速直接的出现在事故危害地点的第一线进行数据资料的搜集,很难进行全面有效的安全保护,因而这项工作一直困绕着许多业内人土,本文正是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并通过大量详细的实地走访最终做出如下论断,希望能对环境监测人员的安全保护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一、环境监测中安全保护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环境监测中的安全保护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依据污染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大体上分为物理安全防护、化学安全防护和生物安全防护;依据具体的污染物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化学药品防护、高温监测防护、噪音监测防护、用电监测防护等防护类型;依据受伤部位的防护可以分为、视觉器管防护、听觉器管防护、心脏器管防护以及皮肤防护等防护类型。在这些不同的分类标准中,最为常用的就是依据污染物的类型进行的防护区分,按照这一标准,环境监测中的安全防护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即:有害物质防护,化学药品防护、辐射防护、生物性防护、高空监测防护、高温监测防护、.用电监测防护以及噪音监测防护等类型防护。下面本文就对每种防护做一定的简要说明。
二、具体的安全保护措施。
对于不同的的污染物,环境监测人员在进行防护时所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
1.有害物质防护。对于有害物质的防护,可以细分为己知的有害物质防护和未知的有害物质防护。就己知的有害物质防护而言,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而监测人员在奔赴事故发生地点之前就已经明确了具体的污染物,这种情况下监测人员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针对性措施来加强防护力度,例如在赶往事发地之前监测人员就己获息引起环境变化的污染物呈碱性,那么可以有针对的准备一些搞碱性较好的防化服、橡胶手套、防毒面具等其它防毒器具,确保人身安全。
2.化学药品的防护。化学药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的,科学家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试验来研制出许多对人们生产生活都十分有益的化学药品,这个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部分化学药品本身就具有非常强大的化学危害性,因此在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环境污染。
3.辐射防护。辐射防护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防护手段,主要是环境监测人员针对日益发展的电磁辐射进行的一种人身保护。从广义上来讲,任何一种电磁设备都带有一定的辐射,如家庭常用的电脑、电磁炉、电烤箱,医院进行手术的X光级,核磁共振仪,电视台进行信号传界的信号发射设备,接收设备,以及手机、无绳电话等设备都具有电磁辐射,但不同的电子产品的辐射强度和辐射频率是不同的,少量的电磁辐射对于人体是无害的。但对于大型电磁设备如核电站、原子吸收石墨炉电源、气相色谱实验这一类的电磁辐射,远远超出了人体所能接受的范围,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监测,会对人身的皮肤和细胞造成非常大的伤害,甚至引起基因突变。这种情况下采取防护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距离防护,有数据显示,辐射距离扩大一倍辐射量降低到原来的1/4,尽量采用相关仪器扩大与辐射源的距离可以有效保护监测人员的安全;二是时间防护,在进行这类辐射监测时,监测人员要注意尽可能的减少与辐射物质的接触时间;三是屏蔽防护,监测人员要在工作服上配带一定的辐射屏蔽仪器,将电磁辐射的强度降到最低。电磁辐射防护用品主要有防护服装、防护眼镜、电磁辐射防护屏等设备。
4.高空监测防护。高空监测主要是用来监测大气污染,由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性与风向和风力有关,在风力较大的时候空气污染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身安全带来较大的危害,如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会引起呼吸首感染,笨系气体物质会使人体致癌,因而实施高空监测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监测活动。
5.高温监测防护。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当温度高于29℃的时候,我们认为这样的温度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会导致人体产生不良反应和皮肤病。由于环境监测很多时候需要进行室外活动,不可避免的要置身于高温环境下,采取一定的高温监测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环境监测要携带一定的盐开水,防止出现脱水脱盐现象;二是要配带防晒眼睛,保护视力;三是在采取样本时要带手套,防止高温灼伤。
6.用电监测防护。由于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学习一定的用电知识进行自身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不要直接触摸电裸线,要配带绝缘工具才能进行操作;二是设备的开关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不能靠经验办事;三是一旦工作中发现线路老化、破损现象要及时停止工作,上报维修;四是杜绝在雷雨、闪电等恶劣气候条件下使用电子设备。
7.噪间监测防护。
高分贝的音量会对人体的听觉器管和心脏器管产生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监测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听觉器管,如配带隔音耳塞等其它设备,减轻噪音对人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