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实施途径范文

小学德育实施途径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15:24: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德育实施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德育实施途径

篇1

一、课堂教学,正面教育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小学德育教育同样要把握课堂的主要战场。做好课堂教学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重视课堂教学和正面教育对小学德育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对道德教育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传递具有积极作用,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协作精神,自觉学习、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爱护自然和环境的品质等。因此,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抓教学质量。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纲,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课本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受社会、事件和人物,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其重要性不是体现在大家的意识里,而要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小学德育的教学效果,要靠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推进。

二、第二课堂,相互教育

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可亲历亲为的实践场所,为小学德育教育搭建了课堂内外互动的平台。

1.发挥校内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板报、教室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好典型、好事迹,倡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从而鼓励小学生积极实践。

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文明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了德育教师组织所任教班级的小范围的活动,如板报设计与制作、观摩优秀兄弟班级、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校园等。另外要积极发挥小学生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作用,增强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3.重视少先队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除了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外,其教育意义是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在组织中,开展生动活泼的党史、团史、队史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小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其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参与这个组织要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通过隐形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深入其中的同学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一是合理进行校园规划,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既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理想和人文精神,又能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二是制定科学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宗旨,既能对师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又能激发积极进取的热情。三是抓好校园风气建设。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班风等,校风集中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上、言论上和价值取向上。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置身其中的学生自然受其影响,对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和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四、家庭教育,巩固效果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27―01

振兴中华民族需将道德修养的教育从小学生做起。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承担起塑造孩子人格的伟大使命。因此,如何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教学中的德育契机,适时渗透德育,使学生们在小学时代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小学德育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确定集体奋斗目标,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共同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创“文明班级”。让学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具体的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奋进,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

低年级学生都向往能成为少先队员,因此,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通过少先队的具体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学生对照自身行为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通过获得奖章等荣誉,激发学生的道德自律。

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途径。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学生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具体的。因此,有些时候还要将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既使其明理,又导其行,使学生知道该怎样做。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产生德育效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具体,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效果更显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缩短时空距离,记录学生日常行为。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采取讨论、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力求让德育充满活力,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方式、道德品质甚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动,往往被学生看到并模仿。而且,教师的人格不仅当时对学生有影响,在以后步入社会,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处处从我做起,率先垂范。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熏陶。

六、坚持正面教育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因此,要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道理。以美好、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的心灵 ,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课堂中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班风。

七、开展校内外德育规范活动

对学生在校内外生活学习的各种场景和情境进行规范引导。如,在上、放学的路上不能随便买小摊上的零食,让他们知道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对身体健康有害处。遇到年龄大的老人或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需要帮助时要及时帮助他们,通过帮助,与他们交流,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的行为标准。总之,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各种活动中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篇3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发挥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增强情感教育的效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引言 

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学校德育似乎进退维谷,一方面,人们总习惯将德育的过程看成是强制性的灌输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似乎是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同时人们又发现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熟知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而德育的实效却很不理想,是德育内容没有穷尽,还是德育方法不尽恰当?都不是,造成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观念的问题,即德育教育应摈弃灌输和强制,而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呵护学生的心灵家园。培养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众多教学上的成功者,他们除了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注重情感教育,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使德育教育达到较完美的境地。 

二、德育的作用 

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要靠自己,别人并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们的责任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德育若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教育能触及孩子的情感,触及孩子的心灵。说教的德育无异于“雨过地皮湿”,效果自然欠佳。情感是维系师生心灵的纽带。只要我们老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样的教育必定是有效的。 

三、小学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最好的心理医生,都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在一分一秒,一朝一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1.情感的对话 

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自信的小树,从而排挤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情感之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2.无言的教育 

德育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在于反复强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这不对、不应该,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明辨是非的头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3.环境的熏陶 

校园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力量。优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熏陶纯真的童心。例如:我们中心校楼前操场设置静区,操场内共栽了四十多个树种,春夏秋之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甬路通幽,花草芳香,楼前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我们的校园正像《请到天涯海角来》歌中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即使到了冬季,还有青松翠柏傲然挺立。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到美丽清新,令人陶醉,从而为其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感,呵护天真的童心,创设优育的情境。情感是审美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以美的亲情、友情、真情感召、净化他们的心田,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4.无价的信任 

信任无价,它是温暖的阳光,能使冰雪消融;它是和熙的春风,能使桃红柳绿。张开信任的臂膀,拥抱天真稚嫩的心灵;构筑信任的港湾,迎接漂泊归航的船帆。而信任的旗帜上,熠熠生辉的是真诚的爱。 

5.语言的魅力 

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控制。在德育问题上,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当今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依靠冷酷的理性,好似人们除此之外就别无可信了……实际上,单靠理性绝难产生积极作用,有时理性仅能抑制人们的活动,在更少的时候理性虽然能刺激人们的行动,但是理性从未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是单纯的,他们最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使他们无地自容,甚至某一句不慎的语言就可能使多年教育的心血付之东流。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为“笨孩子”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的。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老师们,请别吝啬您的表扬、鼓励。 

6.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无论是情感的对话、无言的教育、环境的熏陶、无价的信任,还是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达到德育的情感教育。 

四、结语 

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篇4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美育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使之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进而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一、美育应与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相结合,提高孩子判断美、识别美的能力

首先,美育要与德育相结合,挖掘孩子道德美的因素。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热爱自然与生命教育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班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活动和成长空间,让孩子在广泛接触不同事物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对美做出正确地判断,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孩子对美的认识与理解问题。

其次,美育要与教学工作结合,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美、理解美。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贯穿于德育和教学之中。孩子们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各科教学都和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美的存在,对美随时做出判断。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考虑诸多美的因素,诸如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愉快合作、积极探索、切磋研究、坦诚交流等 ,都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努力与协作的和谐美。同时,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寻找各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所经历的成功的体验,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感受。让孩子认识到获取知识的结果是美,而探索知识的过程更美。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再次,美育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让孩子真正了解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征。由于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因素,使得有些孩子表现出非正常的心理倾向,集中表现为:儿童成人化、自私利己、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占有欲强等。根据这些现象,美育要紧紧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对策,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融入群体。让学生懂得阳光热情是美、关爱他人是美、宽容大度是美、谦虚和善是美等,让学生学会施予与感恩,学会尊重与关爱,使孩子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真正理解健康美的含义。

二、美育应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维护美和传播美的能力

美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就是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使家长承担美育的责任,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空间。家长要努力在家庭和睦、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民主平等等方面作出努力。学校也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实施美育,使家庭真正起到美育阵地的作用。学校可以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抓好日常家庭教育,同时定期以某一专题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强化家长的美育意识,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建设健康家庭,使孩子在美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美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就是利用社会所提供的教育大环境实施美育。学校要有效利用和挖掘社会中美育的资源,以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情感世界、认知范畴。学校可以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设定各种主题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社会中美好的一面。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地联系起来,包括自己的理想、志向、思想道德、行为品格、文化知识等,让孩子从小懂得那些美好的、优秀的品行、丰富的文化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立足社会的资本。使孩子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感知和认识社会,提高孩子发现美、创造美得能力,鼓励和帮助孩子建立维护美得信心、传播美的责任。

三、美育应与孩子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孩子追求美的欲望和热爱美的情感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反思对自己的行为有个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自己明确调整和改进的方面与方向。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明确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满意、让别人乐于接受等,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美”起来。

再次,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定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定出目标的内容、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等。通过学生对自身美的培养与完善,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追求美的欲望与热爱美的情感,让学生最后懂得美的深刻含义:学会尊重与欣赏、学会施予与感恩、学会关爱与宽容,将孩子人性美真正地挖掘出来,用一颗美好的心灵构建出美的生活、美的世界。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实现深刻的教育变革,在合理调整教育的宏观结构,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确保素质教育的落实这个前提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对美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教育科学发展指导美育工作,真正让美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篇5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