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9 15:24: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德育实施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课堂教学,正面教育
课堂教学一直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和阵地。小学德育教育同样要把握课堂的主要战场。做好课堂教学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重视课堂教学和正面教育对小学德育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对道德教育理论的灌输和知识的传递具有积极作用,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可以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协作精神,自觉学习、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爱护自然和环境的品质等。因此,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抓教学质量。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纲,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课本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感受社会、事件和人物,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小学德育教育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其重要性不是体现在大家的意识里,而要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小学德育的教学效果,要靠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推进。
二、第二课堂,相互教育
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小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可亲历亲为的实践场所,为小学德育教育搭建了课堂内外互动的平台。
1.发挥校内各种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板报、教室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好典型、好事迹,倡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从而鼓励小学生积极实践。
2.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文明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了德育教师组织所任教班级的小范围的活动,如板报设计与制作、观摩优秀兄弟班级、观看影视资料、参观校园等。另外要积极发挥小学生社团或者兴趣小组的作用,增强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3.重视少先队组织,增强自我管理。少先队组织是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除了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外,其教育意义是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在组织中,开展生动活泼的党史、团史、队史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小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培养其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参与这个组织要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精神,通过隐形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深入其中的同学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一是合理进行校园规划,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既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理想和人文精神,又能利于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二是制定科学细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宗旨,既能对师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又能激发积极进取的热情。三是抓好校园风气建设。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班风等,校风集中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上、言论上和价值取向上。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置身其中的学生自然受其影响,对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和效率发挥重要作用。
四、家庭教育,巩固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27―01
振兴中华民族需将道德修养的教育从小学生做起。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承担起塑造孩子人格的伟大使命。因此,如何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教学中的德育契机,适时渗透德育,使学生们在小学时代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小学德育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确定集体奋斗目标,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共同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创“文明班级”。让学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具体的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奋进,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
低年级学生都向往能成为少先队员,因此,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通过少先队的具体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学生对照自身行为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通过获得奖章等荣誉,激发学生的道德自律。
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途径。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学生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具体的。因此,有些时候还要将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既使其明理,又导其行,使学生知道该怎样做。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产生德育效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具体,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效果更显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缩短时空距离,记录学生日常行为。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采取讨论、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力求让德育充满活力,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方式、道德品质甚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动,往往被学生看到并模仿。而且,教师的人格不仅当时对学生有影响,在以后步入社会,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处处从我做起,率先垂范。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熏陶。
六、坚持正面教育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因此,要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道理。以美好、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的心灵 ,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课堂中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班风。
七、开展校内外德育规范活动
对学生在校内外生活学习的各种场景和情境进行规范引导。如,在上、放学的路上不能随便买小摊上的零食,让他们知道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对身体健康有害处。遇到年龄大的老人或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需要帮助时要及时帮助他们,通过帮助,与他们交流,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的行为标准。总之,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各种活动中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发挥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增强情感教育的效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引言
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学校德育似乎进退维谷,一方面,人们总习惯将德育的过程看成是强制性的灌输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似乎是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同时人们又发现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熟知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而德育的实效却很不理想,是德育内容没有穷尽,还是德育方法不尽恰当?都不是,造成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观念的问题,即德育教育应摈弃灌输和强制,而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呵护学生的心灵家园。培养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众多教学上的成功者,他们除了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注重情感教育,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使德育教育达到较完美的境地。
二、德育的作用
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要靠自己,别人并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们的责任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德育若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教育能触及孩子的情感,触及孩子的心灵。说教的德育无异于“雨过地皮湿”,效果自然欠佳。情感是维系师生心灵的纽带。只要我们老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样的教育必定是有效的。
三、小学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最好的心理医生,都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在一分一秒,一朝一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1.情感的对话
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自信的小树,从而排挤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情感之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2.无言的教育
德育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在于反复强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这不对、不应该,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明辨是非的头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3.环境的熏陶
校园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力量。优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熏陶纯真的童心。例如:我们中心校楼前操场设置静区,操场内共栽了四十多个树种,春夏秋之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甬路通幽,花草芳香,楼前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我们的校园正像《请到天涯海角来》歌中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即使到了冬季,还有青松翠柏傲然挺立。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到美丽清新,令人陶醉,从而为其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感,呵护天真的童心,创设优育的情境。情感是审美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以美的亲情、友情、真情感召、净化他们的心田,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4.无价的信任
信任无价,它是温暖的阳光,能使冰雪消融;它是和熙的春风,能使桃红柳绿。张开信任的臂膀,拥抱天真稚嫩的心灵;构筑信任的港湾,迎接漂泊归航的船帆。而信任的旗帜上,熠熠生辉的是真诚的爱。
5.语言的魅力
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控制。在德育问题上,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当今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依靠冷酷的理性,好似人们除此之外就别无可信了……实际上,单靠理性绝难产生积极作用,有时理性仅能抑制人们的活动,在更少的时候理性虽然能刺激人们的行动,但是理性从未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是单纯的,他们最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使他们无地自容,甚至某一句不慎的语言就可能使多年教育的心血付之东流。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为“笨孩子”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的。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老师们,请别吝啬您的表扬、鼓励。
6.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无论是情感的对话、无言的教育、环境的熏陶、无价的信任,还是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达到德育的情感教育。
四、结语
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美育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素质教育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或通过具体的行为,或通过人的语言,或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或借助于现实生活环境、大自然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发展智力,展示非智力,培养能力,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使之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进而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
一、美育应与德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相结合,提高孩子判断美、识别美的能力
首先,美育要与德育相结合,挖掘孩子道德美的因素。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热爱自然与生命教育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班队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广阔的活动和成长空间,让孩子在广泛接触不同事物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对美做出正确地判断,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孩子对美的认识与理解问题。
其次,美育要与教学工作结合,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美、理解美。美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贯穿于德育和教学之中。孩子们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各科教学都和美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育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美的存在,对美随时做出判断。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考虑诸多美的因素,诸如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愉快合作、积极探索、切磋研究、坦诚交流等 ,都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共同努力与协作的和谐美。同时,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寻找各种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所经历的成功的体验,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感受。让孩子认识到获取知识的结果是美,而探索知识的过程更美。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质。
再次,美育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让孩子真正了解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征。由于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因素,使得有些孩子表现出非正常的心理倾向,集中表现为:儿童成人化、自私利己、自我中心、心胸狭隘、占有欲强等。根据这些现象,美育要紧紧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有效对策,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融入群体。让学生懂得阳光热情是美、关爱他人是美、宽容大度是美、谦虚和善是美等,让学生学会施予与感恩,学会尊重与关爱,使孩子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真正理解健康美的含义。
二、美育应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维护美和传播美的能力
美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就是调动家长的积极因素,使家长承担美育的责任,尽可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空间。家长要努力在家庭和睦、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民主平等等方面作出努力。学校也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实施美育,使家庭真正起到美育阵地的作用。学校可以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抓好日常家庭教育,同时定期以某一专题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强化家长的美育意识,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努力,建设健康家庭,使孩子在美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美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就是利用社会所提供的教育大环境实施美育。学校要有效利用和挖掘社会中美育的资源,以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情感世界、认知范畴。学校可以组织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设定各种主题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社会中美好的一面。重要的是让学生将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地联系起来,包括自己的理想、志向、思想道德、行为品格、文化知识等,让孩子从小懂得那些美好的、优秀的品行、丰富的文化知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立足社会的资本。使孩子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中感知和认识社会,提高孩子发现美、创造美得能力,鼓励和帮助孩子建立维护美得信心、传播美的责任。
三、美育应与孩子自我教育相结合,培养孩子追求美的欲望和热爱美的情感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反思对自己的行为有个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自己明确调整和改进的方面与方向。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让学生学会把握自己,明确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满意、让别人乐于接受等,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美”起来。
再次,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给自己定目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定出目标的内容、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等。通过学生对自身美的培养与完善,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追求美的欲望与热爱美的情感,让学生最后懂得美的深刻含义:学会尊重与欣赏、学会施予与感恩、学会关爱与宽容,将孩子人性美真正地挖掘出来,用一颗美好的心灵构建出美的生活、美的世界。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既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依照美来实施教育当然更有效。因此,美育大可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可见,实现深刻的教育变革,在合理调整教育的宏观结构,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上确保素质教育的落实这个前提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美育。因为唯有美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对美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教育科学发展指导美育工作,真正让美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关键词:原则;方法;孝心教育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4.教育合力,实践强化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信念与准则,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就体育学科来说,德育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有机渗透,将良好的德育品质融入体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德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本文结合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进行浅谈。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其主要特点在于“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而且体育活动是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
首先,体育科学是所有学校中必开的一门课程,也是开设年限最长的课程,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总是离不开体育教育,所以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证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获得德育渗透;其次,学生的思想一般并不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与活动而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在言行举止中的反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德育渗透,这是很多学科都无法做到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体育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思想性,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时时刻刻都体现了与人相处的思想品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作为体育老师,应抓住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和因素,对小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探寻的几点渗透策略: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进行有效德育渗透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在第一时间影响学生,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他们说来,教师就是权威,所以在与教师交往交流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与信任感,因而会在有意无意当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渗透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仿,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例如,体育课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身着运动服,脚穿运动鞋,长发女生须把头发扎起来,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表率效果,才能使学生信服。此外,体育教师也是运动、活力、阳光、健康的代名词,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时刻保持青春与活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积极向上,说话的语气要有力、上扬、幽默,使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态度。
2.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传道授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材则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小学体育教材不管是从编写上还是从内容选择上,都非常注重德育品质的渗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虽然体育教学主要采用户外活动形式,但是教师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德育思想的渗透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乒乓球”时,教师可以围绕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来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技项目,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3.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玩耍的天性,而且小学生喜欢在群体中学习,作为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交际的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教学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会故意不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玩耍,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丢手绢”的游戏,让两个闹别扭的小朋友进行接触。小学生的心灵是最纯真、最简单的,他们的矛盾来快,但是解决的也快,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又如,在“400米接力跑”等集体性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最佳的渗透时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滋生嫉妒情绪,帮助学生树立“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体魄强健,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健康的心理,有着勇于直面困难、锐意进取的乐观心态。体育课以户外活动为主,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因为怕苦怕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特别是女生,特别怕热、怕累,有着很强的退缩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给学生讲运动员的传奇事迹和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积极面对,使学生坚信强者才能成功,活出精彩,而想要成为强者就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在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项目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高尚道德品行的培养,为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
[2] 徐燕.把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J].科学大众,2009,(05) .
[3] 姚勉.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致富向导,2008,(24) .
1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意义
1.1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突飞猛进。社会的调整发展,对人们语文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识一些字,能读一些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连能说会写的要求已日渐有了新的内涵。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人们能说会写,更要求人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卓有成效地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人们能写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做好本职工作,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少慢差费的现状,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1.2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教育是建立在旧经济体系之上的,而教育改革提倡新的教育,应该建立在新的经济体系之上。因此,旧经济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传授技能为目的;而新经济的教育是以终生学习为目的。“教育改革的中心,应以创造一个学习的社会为目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运用他们的天赋,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地学习,随着世界本身的变化而不断学习。”世界步入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语文教学改革则更是迫在眉睫。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倡导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乐学、爱学、会学、自学,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1.3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是适应人才选捉任用制度改革的需要。现在用人制度虽然还没有彻底地改革,但是,引入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重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正好适应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升学考试制度、考试形式也在不断改革,改革的趋势就是对学生读写综合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在升学考试中,就是读写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适应升学考试改革的需求。
2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的实施办法
2.1转变语文教学观念。语文教学要建立“大语文观”,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而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扩大视野,多渠道学习语文,多渠道获得信息,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语文课堂教学要改革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要实施师与生、生与生多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提倡主动自学、小组学习、分组讨论甚至辩论,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变评价学生单看考试分数为看全面发展、是否学有个性。要实施语文教学立体化,首要的条件就是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
2.2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要落实到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上。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适应了教改形势的需要,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制订了《语文课程标准》,大纲精神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都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建立以培养学生主动自学观念、主动自学能力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主动式”教学、“自学辅导法”、“导探教学法”等,体现了新教育思想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主旨。
2.3读、说、写结合。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立体化,在讲读课文时,必须重视读写结合、说写结合,不能像过去一样,泛泛地分析课文,机械地背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课文的因素,创造学生说、写的条件,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说、写锻炼机会。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踏上“自得”之路;同时,要结合课文的讲读传授写作知识,结合课文的讲读营造学生说与写的情境,得到相应的锻炼。把课文讲读孤立地进行转变为阅读说、写融为一体的有机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4多渠道培养语文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单靠语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渠道、多途径,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开展每周二诗、三诗活动,或者每日一诗活动,通过背诵古代名诗词,丰富语言积累,丰富文学积累,为提高语言能力奠定基础。积累名人名言、成语、警句、优美句段。召开新闻会,关心国家大事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办法。举办故事会,爱听故事,爱读故事书,喜欢模仿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建立小记者站,办好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广播站、校刊、校报、班级手抄报等,完全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召开读书汇报会,指导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帮助人们学会读课外书,对学生的成长和读写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指导学生搞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面很宽,有文学性的,也有非文学性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或德育工作的需要,让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的物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等,并形成调查报告,尽管不是文学积累,但毕竟使学生学会了调查,学会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高了写作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途径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小学班主任是负责班级教学管理的重要人员,其工作效果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谐发展。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繁重,不仅要教学,还需要育人,注重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德育效果,使学生能够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作为小学班主任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自身能力,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
1.功利化教育
如今社会中过分注重功利,教育功利化也逐渐严重。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为了升学而进行知识学习的现象逐渐增多,教育功利化情况愈加严重。目前很多小学学校在教育工作中过分注重学生成绩,教师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成绩,对于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却不够重视,德育工作中智育与德育工作没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德育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
2.忽视学生主体性
小学德育工作应将学生作为主体,小学阶段的学生个性明显,气质类型也存在差异,尊重小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师都是将自己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特征无法充分展现,德育工作的形式单一、僵硬,德育教育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德育教育并不感兴趣,使得德育工作失去应有的效果。
3.德育目标假大空
德育目标的假大空也是影响小学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前的小学德育目标设置与实际情况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而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放在虚幻的境界中,学生只能想象虚幻的目标,德育工作无法落实到实处,也不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还容易使小学生失去动力与信心。
二、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1.了解学生心理,强化情感教育
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把握好其情感变化,结合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不仅注重课堂上的讲解,还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可以课上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表现自我,强化课堂上的互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陌生感和距离感。此外课下与学生平等互动,可以聊天、谈心、做游戏,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如果发现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需要及时的疏导,明确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注重情感的交流以及心理疏导的德育方法能够很好的达到教育效果,与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相适应的。
2.树立学生榜样,顺利推进德育教育
班主任工作中,班干部是其重要的助手,可以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等,德育工作中也需要积极发挥班干部的优势作用,使其与班主任一起积极引导和规范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使班干部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班主任就需要科学选拔、积极培养班干部,可以竞争上岗,提高班干部的整体能力。在班干部竞选工作中,让有意竞选班干部的学生通过发表演说的形式进行竞选,在此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能力,保证选择出的班干部达到要求。还可以推行班干部的轮换制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要使得班干部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需要班主任制定简单的班干部执行手册,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使得班级德育工作顺利推进,并在德育工作中提高班干部的能力素质。
3.强化教师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在小学生看来,教师是十分权威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能够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塑造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小学生每天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待在学校中,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长,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道德的培养以及实践活动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强化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够在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学生做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先做到,让学生遵守纪律、懂礼貌,使用文明用语,班主任见到学生之后也要打招呼,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不嘲笑、挖苦学生,经常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劳动。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书写工整,班主任自己在板书书写时也要做到工整等。通过班主任自身的带头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够强化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地引导帮助学生,使其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建设校园文化,发挥隐形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形象也是潜移默化的,学校的教育熏陶作用是家庭、社会等所不能代替的,现代学校将历史文化知识价值进行判断、取舍,留下最好的部分传播给学生。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做到布局合理,结构科学,配备齐全的设施,形成精美的造型,保证教育与艺术的结合,使得小学校园文化更加和谐、创新,在校园中醒目的位置上设置校训、名人名言等,以此警示学生,班级中设置班训鞭策学生,同时设置德行细则的橱窗,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同时挖掘学校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到道德的珍贵,使得校园环境的隐形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实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5.积极开展家庭教育,强化德育效果
小学生的性格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家庭因素影响的,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需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学校中推行家庭与学校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升。小学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问题,对于个别家长需要单独谈话,让家长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通过微信等现代化工具及时联系,可以向家长推荐优秀的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等,指导家长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家长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严格要求自己,能够为学生做好榜样,使小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实现健康的成长。
三、结束语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员,其工作内比较繁多、复杂,但是却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小学班主任需要积极尝试各种新的工作方法,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强化自身的素质水平,帮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智育、德育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洪艳.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分析[J].考试周刊,2013,54:190-191.
【关键词】 新时期;德育教育;中小学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就承担起来了激发和营造出孩子学习兴趣和爱好的第一个育人环境,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很多家长也看到和感受到了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家庭来讲,孩子的教育培训投资就成为他们彷徨不定的选择,在为了快速提升和解决就业的大思路下,很多家长选择了技能培训,作为培训的学校和部门来讲,这又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和解决了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且此举也符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方针和政策。
一、通过树立良好形象来教育学生
很多时候其实给学生树立一两个典型的形象是对他们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大家所倡导的正面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就来源于这种典型形象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得到来自同学的羡慕的目光和看到贴满墙报的小红花,这是现在大多数小学老师都在使用的教育方法。调查也发现这种方法确实有效可行,孩子需要和身边的同学进行对比,需要自己在完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之后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然很多老师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直接过渡成了一种参照对比,这从某种程度来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感,从而越加恶化,开始害怕和厌恶学习,最后恐惧学习,所以树立良好的身边形象,是我们从德育教育手段实施中总结出的经验。在成绩考核中,教师应该适当应用,更不可成绩决定论来使孩子有了偏激的想法和激动。通过某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教师通过班里同学的表扬,通过每一位同学的独立发言和赞许,让大家都看到良好形象的事迹和举动,并以此来学习和监督,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多数同学积极向上,另外也是对典型的监督和管理,敦促他更好的以身作则,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法,不间断的来维护和树立新典型形象,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班级中同学学习的楷模,这会极大的促进同学之间的学习、积极向上和班级荣誉感。
二、通过媒体来教育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的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来搜集和整理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和关心的事物和动态,帮助孩子树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并通过正面教导,使他们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上个世纪中期,基本上每一位学生的目标都是教师、人民或者医生,因为孩子身边见的最多或者听的对多的就是这些人的事迹,也有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中有了这些人的想象,事隔数十年之后,今天可能更多的孩子树立的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的时候就是五花八门,什么行业都有,可能有飞行员,可能有律师等。
是社会的发展使孩子能接触和看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军人物,记得有一个朋友就告诉我,他七岁的孩子因为经常在体育新闻中听到很多体育明星的名字,就非常崇拜他们,时常要拉着他们去给自己买一些体育用品,也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体育明星。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节目或者科普知识的讲座也是他们学习和了解外界的介质,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来通过电视、网络媒体来进行德育教育。
三、通过身边故事来教育学生
身边故事的教育方法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可能更可行有效,因为发生在身边实实在在的事情,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讲,都是亲眼目睹或者耳闻的,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和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加上父母和老师的分析和引导,让他们能更加真实的了解事实,辨别是非。曾有一位朋友就时常喜欢带自己的孩子去朋友家聊天,大家开始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觉得自己去聊天就行了啊,为什么还要带上孩子去呢,这容易消磨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后来大家才发现,他通过这种方式有力的帮助了孩子了解身边的人和事物,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习不到的知识,使孩子知道身边的事情都做不好,身边的人都相处不好,将来如何在社会上和人搞好人家关系。
举一个最简单的实例我们来看,假如你身边有一个从小就非常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孩子,现在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罪人,那么你对此会有什么感触,可能家长和老师说再多的实例都不及这一例对孩子更有震撼力,因为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能够让他看到实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让他们明白很多虚幻的例子感受不到的东西,通过身边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孙建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08
[2]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2008
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小学德育教育首先要提高班主任的个人道德水平。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要文明;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要和他们一起劳动;教育学生搞好团结,自己要和教师搞好团结;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在板书时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德育教育要用爱心来传递。元朝的学者吴澄说:“学必以德性为本。”清末的康有为也提出“以德育为先”的口号。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但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任务绝不仅限于此。新的课程理念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构建知识的体系。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示意、一个手势,都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注,我们给学生的一次赞许、一个鼓励,这些看似“无痕的”关注,在学生的心田里却能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让我们用爱心去唤醒学生美的心灵,让我们在心田里种植“关注”的种子,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再次,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度过的,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血缘上、经济上、感情上的联系。班主任要抓好班级管理,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活动,注意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想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
第四,要以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引导德育教育。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一个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就能明辨是非,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所以说,要想带出—个优秀的班级,必须首先在班内树立正确的舆论。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中寻找情感渗透的最优化
传统德育工作普遍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教条主义倾向较强,若能向C合实践活动课程借鉴,采纳综合实践活动更具活动性、体验性等区别于一般学科的实施方法,有助于让德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要实现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首先要解放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思想,让从事德育的主体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阅读,从头脑深处放弃对传统灌输式说教做法的坚持,并且对体验式新型德育工作理念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大胆尝试的勇气。德育工作者可以多接触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正面管教等。正面管教理念的传播本身,运用的也是体验式讲学方法。摒弃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及时更新德育理念,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之一。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中提炼情感技能的契合点
当下,德育工作的着眼点,已经从以往的管理纪律、抓好常规,发展为以人为本,着重发展学生社会情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众多学科当中为数不多的,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致力于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它与德育之间,可以有密切的连接和紧密的衔接。我们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服务志向。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家校合作、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家族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爱心跳蚤市场、模拟法庭等,培养同学间的交往能力,与父母亲人间的交往能力,与社会公众的交往能力;通过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观摩社会志愿者的工作、聆听志愿心得分享等活动等,树立面向学校内的服务志向,面向周围社区的服务志向,面向广大社会的服务志向。德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力点,依靠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德育目标中的部分内容扎实推进,德育的整体效能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助力之下稳步提升。梳理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在其指导下开展系列活动,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德育工作的又一途径。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开发校本教材导向德育工作更深处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凸显其德育功能,我校通过教材资源的整合,开发了既有利于德育,又辅助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全套八册,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教材配套使用。
学校的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内容很多,但说到底只有一个,就是解决“怎么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确定好了问题之后,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实施。单凭空洞地说理,抽象地讲解,泛泛地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开展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而雷锋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榜样,把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学校、班级德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对广大学生的感染力强,教育作用大。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1周年,也是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为了在新时期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升社会道德和文明风尚,切实加强青少年道德思想教育,只要安排得恰当,组织得好,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雷锋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以雷锋日记、雷锋事迹为教材,以雷锋精神为目标,组织、引导学生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学习雷锋事迹,学唱雷锋歌曲,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把学习雷锋活动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
学校德育不只是要学生“知”,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行”。既不只是要告诉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样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质,要有什么样的道德作风,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并且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交往中能严以待己,付诸实践。“知”和“行”的统一,是检验德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使学雷锋不只停留在口头上、本子上、墙报上,而且落实在行动上。学校要善于利用本校、班级涌现出的具有雷锋精神的先进模范教师、学生的事迹,带动、鼓舞全体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对学生有更直接的教育作用,搞得好,学雷锋会更深入,德育工作的成效会更显著。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途径
一、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和文明进步而发展的。正是由于世界上存在有许多不同而又各有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因此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语言。语言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又是一面镜子,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一个民族的内涵。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两者是交叉渗透、相融相合的。拉多(Lado1964)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而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在目前国内以英语为主要语种的小学教阶段,英语的学习意味着要去理解和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习惯。《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基于此,在具体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宜地根据学生的特点,注重文化教学,培养“文化意识”,以此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英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Cross Culture)意识的同时,使其能正确适当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势在必行。因为我们必须要在小学这个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就把“文化意识”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在有文化背景的环境下学到地道的英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教学,也是新英语课程对新世纪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二、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教学实践及理论告诉我们,小学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主要实现方式与途径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外活动则可作为其重要的实现途径。
(一)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方式
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且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也最长。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的环境中,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对比差异,激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让学生领会英汉文化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打招呼用语,中西方的差别相当大。中国人通常用“去哪JD?”、“忙吗?”、“吃了吗?”等等表示友好的问候,并不关心答语的实质内容。而在英国人看来,这些问题是非常奇怪的,也容易产生歧义甚至于文化冲突。英国人见面问好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等。再如课文中单词“dog”的教学,教师可联系“a lucky dog”这一谚语,向学生介绍“dog”在中西方国家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英语国家它不单是宠物,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位重要成员。“dog”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褒义词,因此英语中还有 “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等说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景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学以致用,有效地提高其在真实场景下语言运用和交际的能力。
2.巧设悬念,激起探究。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要巧妙设疑,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外文化的蕴含和差异。
例如:在教授问候语“How old are you ?”时,教师可请一名学生配合,由学生问老师答,当学生问完“How old are you ?”后,教师只是说:“Ah,it’s a secret.”此时,教师便可以问学生:“Why is a secret?”这个极其简单又极富挑战性的问题,立刻就把学生引人积极思考的状态——为何老师不直接回“I am…….”而是用“Ah,it’s a secret.”代替,其中有何特殊含义。最后学生在教师更为具体明确的解释中了解到:在英美国家,人们是非常忌讳别人问及他们的年龄、工资以及个人活动等私事。在这里,“It’s a secret.”便是一种回避的方法。所以,当与外国人交谈时,除非他们毫不介意,否则最好不要问诸如“Are you married?”、等这类令他们非常尴尬的问题。取而代之的应是如“Nice day,isn’t it ?Lovely day ?”等等。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较自然地导人课文教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课文文化的注意,激发其获取知识、探究异国文化奥秘的愿望更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质量。
3.创设情境,培养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典型教学情境,正是进行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情境是小学生身心成长的摇篮,是小学生心灵世界的培养基地,为发展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的语言实践,学习和了解异国文化,从而获得对异国文化更深刻的认识。在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England ?这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次设置情境,如在参加聚会与外国朋友进行文化差异的对话交流中,教师可设置如下的情境You are now in a party,you are having a new foreign friend.You are chatting,talking about the different culture between countries.这样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中英饮食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强化他们的语言文化认识,也能避免“中文思维交际”。
(二)以课外活动作为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外是一个广阔而多彩的天地,它比课内更富有吸引力。课外氛围若是充满了英语气息,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空,创设利有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1.通过学习园地渗透“文化意识”教学。小学生对图文并茂的英文内容总是兴趣盎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室内设置“英语学习园地”,进行英语文化宣传。“英语学习园地”应尽量做到“新、奇、趣”,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同时保持学生的兴趣。园地的内容可以是利于学生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英语诗歌和儿歌。教师也可根据班上学生的英语水平,编写一些国外小孩经常玩的游戏,如bingo游戏、猜谜语等。也可以设置展览台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这些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
2.通过课外活动提高“文化意识”教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如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目、听报告讲座、参加英语文化知识比赛、开展英语角活动、参加课本剧排练等。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与一些说英语的外国朋友接触,或者把外国朋友请进校园,让学生亲自感受地道的英语,亲自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这些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的多彩多姿,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促进他们参与跨文化交际的积极性,逐步提高跨文化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文化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样,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来实现。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近年来,笔者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感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然后按照其要求,以小学数学新教学大纲、新教材为依据,正确把握好课时教学目标,渗透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思想。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为依据
新大纲是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而制订的。它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规定和意见,均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一定要认真学习、钻研新大纲,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实质,自觉地以新大纲来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根据新大纲和小学数学教育实际,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好媒体,那种认为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要或可以离开新教材另搞一套的认识和做法,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是错误的。而恰恰相反,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紧扣新教材,理解与运用好新教材:
(1)明确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2)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其中包括教材是怎样对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进行表述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道例题的编排意图,每一插图的用意,练习题的安排序列、层次、目的等;(3)正确理解与掌握新教材知识内容,其中包括对新教材中的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的正确理解,对每一插图的正确理解,每一道题的正确解答;(4)正确理解新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顺序和教学方法等。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三、注重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于是,我们自上而下地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技术和观念地传授,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堆积起来。这样,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累与发展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储存起来,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这种认知的积累好比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知识砖块叠砌越高,个体与社会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学生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却因为各知识都随相应不同的传递通道而存入大脑不同的“储蓄箱”中,而存储的知识又是面对着教师人为编制的与“储蓄箱”中相应的知识对应的各种特定的问题情景,因而无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与重组中建构新的文化,也就难以面对来自复杂社会各种无法预见问题的挑战。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