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护理的重点范文

老年护理的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护理的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护理的重点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03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迅猛增长,而我国更是重灾区,糖尿病患患者数已位于世界第1,糖尿病已成为中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患者群中中老年人占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的主力军。由于中老年人是两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作用,提高护理质量,优质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中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对患者及家属的问卷调查及护理干预,100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医患、护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糖尿病患者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避免患者悲观、失望、绝望等心理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45~76岁,平均60岁。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并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

恐惧、焦虑、抑郁心理问卷调查显示:存在恐惧、焦虑、抑郁心理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28例(28%)。这类患者对糖尿病较为恐惧,因为知道了这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害怕一辈子吃药、打针,更害怕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给自己带来身体上的损害和痛苦,担心不能生活自理,需家人照顾,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此外,经济花费也是他们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花费常常较多,而且需要长期的经济支持,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他们担心拖累子女,同时他们又害怕死亡,故而变得焦虑不安,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整天表现出心事重重,抑郁心理明显。

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由于年龄和疾病的因素(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机体的衰老,理解力和记忆力均有所下降,听力和视力也有所衰退,加上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并发症,造成认知和感知功能障碍。还有部分糖尿病患者由于对知识的缺乏,容易被小广告、祖传秘方、偏方及保健品所迷惑,因而这些患者对真正的科学知识,真正的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得很少。本调查显示,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31例(31%)。

悲观、失望心理:存在悲观、失望心理20例(20%),这多见于那些病程长、并发症多且经济拮据的患者。这类患者经济收入少,病情重,长期治疗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家庭中又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子女也需要为生活奔波劳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照顾他们,因而他们对疾病、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了悲观、失望心理。

无所谓心理:有这种心理的糖尿病患者21例(21%),他们处于糖尿病早期,而且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常常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他们自认为能吃、能喝、能睡,没什么不适,就血糖高一点没什么关系,甚至他们不承认有病,不愿意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用药,不愿意作任何治疗。少数患者还可能与医生、护士对立,不信任、不配合。

护 理

篇2

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发生改变等因素会使患者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映,护理人员与患者交往过程中,需要使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老年患者大都患有慢性病,为此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程漫长,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老年慢性患者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还可出现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绝望厌世等心态,有时表现为抑郁少言,有时表现为暴躁、怒气冲冲,遇到一些琐碎小事就大发雷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要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他们,耐心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患者的粗暴无理,要给于深切的谅解,切勿与患者争吵,伤害患者的自尊心,要以深切的理解与真诚的善意去感化患者,要多与患者谈心,帮助他们正视现实,鼓励他们振作精神,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和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增强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主动配合治疗。

总结我科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不同的心理特征,并运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1心理特点

1.1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导致忧虑,如:思虑过多、心脾亏弱、忧劳过度、胃中不和等,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容易过分集中到病体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

1.2患者方面的原因 患者因长期患病,会对自己的病情和即将做的治疗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对预期的疗效表示悲观,会有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方面的变化,而产生因七情内起之郁,其过程大多是:“始而伤气、继而及血、终乃成劳”所以要让患者怡情自遣、宽怀调养,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1.3依赖性和退行反应 依赖性、退行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重点对象,有些患者就会产生自信心不足,变得软弱无力,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2应对方法

2.1环境因素 护理人员为患者创造安静、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病房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床单干燥。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我们实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一个良好开始和前提,护理人员在这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首先,护理人员要在已经掌握的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给患者做病情介绍和入院宣教时,运用通俗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尊重患者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能使患者避免窘境,得到患者的信任。

2.3 心理护理:对疾病造成病人的痛苦和悲观失落感,护士应予以理解和同情。鼓励病人疏泄抑郁和烦恼,并和病人多谈心,使其提高认识,要坚持治疗、适当锻炼,病情是可以得到长期缓解的。

2.4 补充营养:因疾病造成病人较长时间的机体和心理精神的影响,有长期消耗和食欲不强的现象,所以需要注意补充营养。

2.5 协助和训练病人自我照顾:首先要使病人消除依赖思想,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的和安全的训练。

2.6 对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①增进机体抵抗力。要保证营养、睡眠和良好的情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锻炼。②协助合理用药。对长期用药的病人,要了解用药目的、种类、名称、剂量,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处理。不要随便改变和增减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2.7 指导自我护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指导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诱发因素,以防止病情反复。指导病人了解所患疾病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及其原因,以防止发生并发症。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社会活动,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要让患者知道疾病的康复只靠治疗是不够的,还要依赖患者自己的努力,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主动融入到社会活动中。

2.8 中医护理 因恐惧不安可引起失眠,应用所学的中医耳穴压丸法来治疗。主穴:心、神门、皮质下。配穴:肝火上扰配肝、胆,胃气不和配胃、脾,阴虚火旺配肾。在不服安眠药的情况下收到很好的疗效,有效率达95%,且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活动会有一定的躯体表现,而有了躯体疾病必然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影响着一个人病体的康复。依据现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论,我们在治疗时不仅要注重医疗技术,还要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疾病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我们忙于做各种治疗时,切勿疏忽了患者的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 马红梅,人文关怀在中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全科护理杂志,2009第29期

[2] 芩彩玲,浅谈慢性病患者情志护理的重要性,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2第07B期

篇3

我国老年肿瘤患者逐年上升,老年人与其他患者有着较大的不同,是一组特殊的群体,临床上的护理工作尤显重要,不仅护理项目、程序较多,而且心理需求增加,我们临床护理人员应在掌握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同时恰当运用护理措施,对提高该类人群的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肿瘤患者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肿瘤患者在得知患上肿瘤后,对生理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临床上常见如下。

生理特点:患上肿瘤的老年人,机体上营养状态下降,导致各个脏器能量不足,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合并上其他慢性病。机体适应能力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出现身体不适应症状。

心理特点:①焦虑心理:老年肿瘤患者由于癌症折磨,形容枯槁,生活能力下降不能正常工生活,一些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感到被社会抛弃,社会地位下降,闷闷不乐,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患者都是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由于反复长时间的医治,严重的经济负担,使患者担心家庭经济问题,思虑家属的生活问题,终日思绪不断,表现为六神无主、反复自言自语、睡眠差、记忆力下降等。②抑郁心理:在临床一部分患者中,有很多家属为了某些原因,对患者隐瞒病情,但由于患者偶然的机会获知自己的病情,因此,很想通过家属求证,面对面谈论自已的病情及治疗等问题,但遭到家属的回避,甚至拒绝,一些病人一旦了解了自己的病情,认为是宣告生命即将结束。此时患者就有很压抑的心理,感到自己不受关心,生存毫无意义,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大,经济来源不充足,儿女关怀不当等,均可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表现为整日闷闷不乐、少言寡语、不思饮食,无意睡眠、放弃治疗、自暴自弃,个别出现自杀念头等。③孤独心理:老年肿瘤患者由于病程长,特别是老年患者及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长期躺在床上,与外界不能接触,心理的孤独尤为突出。④愤怒心理:癌症患者在未得知病情时,寄予治愈很大希望。但当得知自已的病情无法医治,生命快到尽头时,心理会感到愤愤不平,心理的悲愤油然而生,常常出其不意地向他人发脾气,表现为烦躁不安、怨恨他人,敌视周围的人,甚至做一些过激的行为,如自杀、求安乐死。⑤恐惧绝望心理:由于对疾病治疗了解的不全面,病人一想到患上不治之症,而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癌痛和恶液质,随着病情加重,患者的疼痛加剧,体质减弱,患者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害怕离开自己的亲人,离开美丽的人生,表现为非常沮丧,精神紧张,反应过于敏感,食欲明显下降,失眠,也有表现出语言行为粗暴者。特别是当癌痛折磨时,患者感到似乎死亡即将来临,极度恐惧,甚至引致绝望心理。⑥乐观向上心理:临床上一般见于文化知识层次较高、思想境界较高、心理素质好、社会阅历丰富、对生活非常热爱、真正理解生命的含义、求生欲望强烈的人,在知道患上肿瘤后,能科学面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在治疗中追求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护 理

临床上大部分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疑虑、抑郁、绝望,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我们制定一定的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引导患者,放下精神包袱,减轻心理压力,配合医生治疗,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长度,对老年患者来说是最有实际意义的。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57-01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往往较大,多为老年人,因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状易造成误诊,其原因可能与老年心肌植物神经功能变性,痛阈增高,以及敏感性、反应性差有关 [1]。不典型心肌梗死者则容易漏诊,影响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对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21例中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2例,女9例,年龄58~83岁,临床表现均不典型:以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者9例,以突发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胸闷、咳嗽等为主要表现者6例,以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者2例,牙痛1例,肩周痛1例,腰椎疼痛1例,局限胸痛1例。患者均无胸痛、胸憋胀感及心前区痛等心肌梗死典型症状,但心电图有ST-T动态改变。

2 护理过程

2.1 准确快速评估病情 由于各种原因,症状不典型,但不表示病情很轻,所以医护人员对这类患者应高度重视,必需系统全面分析病情,对有除想到专科疾病外,应排除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其是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难以解释的休克,必须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而对于晕厥和抽搐以及上腹痛的患者,诊断亦应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行快速12导联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弓背向上,或明显下降、T波高尖或倒置等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

2.2 绝对卧床休息 患者就地采用卧位或半卧位休息,避免任何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否则可以增加心室负荷,加重病情,甚至引起悲剧发生。

2.3 吸氧护理 以现场抢救为主,首先要临阵不慌[2]。立即给予高流量(4~6L/min)吸氧,早期充分给氧可以减轻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症状,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缩小梗死面积,对焦虑、恐惧也有效[3]。

2.4 镇静止痛 剧烈疼痛时常伴有烦躁不安,会使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梗死面积扩大,迅速有效的止痛极为重要。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5mg舌下含服,也可以用哌替啶50~100mg或吗啡10~15mg肌内注射。并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确保给药途径通畅。便于静脉给药[4]。止痛与镇静可解除患者的疼痛与焦虑不安,能减轻心脏负担,减慢心率,防止休克、心律失常和心衰[5]。

2.5 心理护理 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6],焦虑和恐慌的原因为老年患者突然发病,没有心理准备,难以接受;同时病人突然面对医护人员,看着他(她)们忙碌的身影,而且监护设备及抢救仪器发出不停的、连续的声响,因而感到紧张不安,产生恐惧焦虑情绪。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适时给予解释、疏导、如果有恐惧心理的病人应在用药治疗前向其说明用药的必要性、安全性和不适,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便于配合治疗。

2.6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血压及心电变化,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脉搏、尿量、神志及胸痛性质的改变,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2.7 转运 待病情稳定时,快速转动,但在运送途中开车勿过快,减少震动,并为患者保暖,避免声光刺激,尽量使患者舒适,嘱陪护人员勿惊慌,稳定患者情绪[7]。在转运的途中继续救治,并及时与ICU取得联系,做好接诊的准备。

2.8 并发症的处理 (1)心律失常: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剂量1mg/kg,静脉推注;总量可达200mg。(2)控制心源性休克:措施包括升压药、血管扩张药,补充血容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 结果 本组21例患者中10例患者应用吸氧后胸痛等可缓解,5例患者应用硝酸甘油后胸痛立即缓解;转动时7例发生窦性心动过缓及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均经给予阿托品0.5~1.5mg后恢复正常心律。全部患者安全转送回院,患者入院前未发生呼吸或心脏停搏情况。院前抢救成功率为100%。

4 护理体会 老年人因为心脏植物神经有不同程度的变性,痛闽增高。部份患者伴有严重的脑供血不足,以致意识障碍,感觉迟钝而对疼痛反应降低。或合并糖尿病者易伴心脏传入神经病变,痛觉产生障碍,当出现心肌梗死时表现为不典型,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将直接危及生命,笔者认为,作为医疗工作者应提高警惕,尤其是急诊一线人员,对不典型心梗表现应有足够的认识,把心电作为常规检查。正确、及时的院前急救,大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颜翠华.不典型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62-63.

[2] 朱家祯,段虹宇,曲国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8):103.

[3] 范素香,刘明美,孙彦.急性心肌梗死48例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3):52.

[4] 沈文风,高文.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1):135-136.

[5] 陈东芳,李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38例护理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8):1268-1269.

篇5

【摘 要】目的:根据动态心电图对隐性心肌缺血患者的监测来寻找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方法:以我院接收的194例冠心病患者为例,对他们说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然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在给药治疗后记录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及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病患心肌缺血的程度,对于医生的治疗起到了辅助作用,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来治疗此种疾病是一种保守的治疗方式,也是有效的护理手段。 【关键词】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监测;护理 动态心电图的英文缩写为DCG,在临床中被用来对隐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监测,本文主要探讨了老年人隐性心肌缺血疾病采用此种方式监测的护理和临床意义。 出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按照WHO的标准来对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患者进行诊断,共有19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9例,女性患者95例子,他们的年龄都是在60岁以上,最大年纪为85岁,平均70岁。 1.2 以惠普公司生产的43420AB型携带式双道24小时全息记录仪来作为此次研究的设备,对患者进行全天式的监测,并且向心记录监测数据。 1.3 判断标准采用近年欧美国家所推荐的“三个一”标准,缺血性ST段为丁点后80ms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lmm,持续时间≥lmin,两阵次缺血之间至少相隔l min,为阵次心肌缺血,并按记录的症状作对照。 2 结果 2.1 发作及心电图表现 在使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监测后,发展有106人属于心肌缺血表现,64人没有类似症状,总共检测出心肌缺血1052次,每例发作1~25阵次,ST段压低幅度为1~4mm,最深达5.4mm.无痛性心肌缺血(SMI)1704阵次(占67%)。 2.2 发作时段 SMI与症状性缺血发生频度均具典型昼夜周期,均以5:00~12:00时频率最大,共有520次心肌缺血发生在这一段时间(占49%)。 3 讨论 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的病症却不一定会有心绞痛,这一结论已经证实。普通心电图反映的是心脏活动的短时状态,当心肌缺血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观测到,而动态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的程度反映是即时的,能够对心脏的活动有一个综合评价,临床中心电图ST段缺血改变及心绞痛之前就已经存在心肌缺氧的情况,导致心肌细胞的代谢和心脏功能都出现异常,这些异常是在心绞痛之前就存在,所以心绞痛是否出现不能够作为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的症状唯一依据,无心绞痛的心肌缺血也会让患者出现心律异常以及心功能缺失的症状。 无痛性心肌缺血多发于上午时间段,主要是这个时间段内患者的体力和精神活动比较旺盛。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呈现上升状态,血浆中的茶酚胺增加,血管受体的敏感性因为循环中的α-肾上腺素而出现变化,导致血管出现痉挛,心外膜血管也会因为血浆皮质醇的影响而变得更加敏感,抗凝血酶水平下降,易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处出现凝血,患者在活动后,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无痛性心肌缺血除了会出现在冠心病患者身上,普通人也会出现,它和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心猝死的联系比较紧,所以对于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监测有助于冠心病的预后调整,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监测中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属于比较新的技术,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技术。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存在心肌缺血的各种客观证据,像是心电图、监测结果等等,但是却没有明显的胸疼等心肌缺血症状。部分患者因无症状心肌缺血死亡的解剖结果或者是心血管造影均显示出冠状动脉变窄。无症状心肌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情况,其损害较大,而且不易于发现,所以医学界将其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类型进行研究。 有资料表明,心绞痛患者75%也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发作次数是有症状心肌缺血的3~4倍,而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无症状心肌缺血者高达84%~90%或更高,无症状心肌缺血病人由于从未诊断过冠心病或不在当时表现为冠心病,对其诊断相当困难,应将老年、安静时心电图有ST―T段改变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等易患人群列为首要检查对象。目前可以肯定地说,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可以引起心脏功能改变,心肌电生理活动及心肌代谢异常,与有症状发作的心肌缺血比较具有同等程度的影响,且具有一些潜在的并发症。因此,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改善心肌缺血的状态,防止冠心病意外的发生。目前保守的药物治疗是公认有效而安全常用的方法,它对延长患者的生命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资料表明中药制剂在近年的心血管疾病用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上述病例,我们采用复方丹参滴丸等中药复方制剂进行保守的对证药物治疗,4 wk后采用DCG监测,结果表明保守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达到51.5%,可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徐波.冠心病介入治疗一从临床实验到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

[2] 陈维州,许玉韵,主编.心血管病治疗学[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02:43-78.

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危机;护理标识;防范措施

老年病患者因身体机能大幅度退化、多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抵抗及适应能力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1],加之病情多较重、且多伴有意识不清、瘫痪等症状,认知能力与自我护理能力相对不足,发生风险的几率较高;又因病情特异、科室分布广泛、患者众多,给护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老年患者护理危机严重影响老年病患者治疗[2]、康复,探讨危机特点,总结防范措施,对于抑制护理事故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治疗及康复水平,改善患者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医院开展护理危机管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住院部2012年1月1日~6月31日收治的老年患者1035例(男611例,女424例),作为对照组,年龄65~81岁,平均(70.3±4.8)岁;选取2013年1月1日~6月31日收治的老年患者974例(男592例,女372例),作为实验组,年龄65~82岁,平均(71.5±6.1)岁。纳入标准:年龄≥65岁,至少患有一种基础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据国家有关护理管理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由护理指挥系统统一安排护理工作,据医院领导意见、指导、指示,通过计划、组织及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指导控制,指挥系统下辖护理部、二级管理系统、护理支持系统,对老年患者并不设立专项工作小组,而是据二级管理系统,设立门诊、住院部、各科室管理系统,按照正常的护理路径对患者给予护理。

1.2.2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护理指挥系统建立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小组,主要目标为降低老年病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水平,成立各科室专项小组,在老年患者入院时据病情,分配至各科室,由小组长负责。①建立老年病患者标识系统:据各科室特点设定标志的内容、位置等,如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发病时病情急骤,多伴有意识模糊、瘫痪等症状,并发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内出血等并发症几率较大,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护理中危机各有特点,应酌情设立,对生活注意事项、饮食要点、用药禁忌等重点标识等;②重点观察:对于危重患者重点观察,如昏迷不醒、体征波动剧烈者,重点监护,严格配合医嘱操作,转入ICU病房,等;循证护理,抑制危险因素,对于易跌倒患者,如有活动能力、但体虚者,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阐述活动要点,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外出,设立防护带,对于吞咽困难、呼吸不畅患者,应注意饮食,减少粗糙、油腻等食物的摄入,喂食时抬高床头、促细嚼慢咽,并叮嘱家属遵照、配合,等;③区域关照:对于易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整顿,加强保护措施,如厕所、走廊等,铺设防滑垫,增加扶手,维持正常照明,易发生磕碰等床头、门口、台阶、护栏等,增加缓冲护垫,合理摆放等;④用药安全:老年患者科室分布广、患者众多,应加强用药监管,药房应提高对老年患者用药监督力度,确保用药安全。⑤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护理资源,对于危重患者重点观察,对于自我护理意识较强、家属依从性较好的老年患者给适当减少护理内容;加强老年患者病房巡视,监护,减少安全隐患。

1.3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基护次数,意外事故,护理操作事故,并发症、治疗结局、护患纠纷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2.1 护理效用对比 实验组住院时间、并发例次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安全事故、患者结局、医患纠纷情况 实验组安全事故发生率、死亡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某院开展老年患者护理管理,成立护理危机防范小组,对老年患者给予重点关注,合理调配护理资源,循证减少风险因素,有效的提高了护理效用,其中意外事故、护理事故显著下降,有效的减少了并发、死亡、医患纠纷[3]。但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的基护次数并未显著增加,可见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护理人员随时保持危机意识,并融入到基护中去,增加基护防范危机效用。

参考文献:

[1]崔成爱.优质护理病房应用"五常法"管理人和物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81-382.

篇7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与护理

1 引言

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夜间入睡后,患者机体反应不明显,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置,将会造成患者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现通过对10名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探讨与总结。

2 临床资料

2.1 一般资料 10名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8女2,年龄在72~80岁之间,平均年龄76.3岁,病程0.8~20年之间,且均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

2.2 临床特点 夜间观察10位糖尿病患者,其中5例表现为大汗,心慌,面色苍白,饥饿。3例表现为语言迟钝,躁动不安。查血糖,均在2.7~3.7mmol/L。立即进食点心,并口服50%糖后,血糖指标恢复正常。2例无明显症状。

3 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 随时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如面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等。因老年人机体反应低,往往无明显症状。尤其血糖不稳定者,如睡前血糖低于6mmol/L,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将高达80%。因此,夜班护理人员,一定及时巡视病房,谨慎观察,重视患者主诉,预防低血糖性昏迷,为纠正低血糖争取时间[1]。

3.2 做好血糖监测 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根据血糖波动,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药物。重点检测三餐前及凌晨3点血糖,预防患者低血糖性昏迷。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血糖自我检查的方法及重要性。

3.3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定时定量进餐,制定科学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应急方法。

3.4 心理护理 老年糖尿病病程长且症状多,患者因压力大而产生悲观情绪。此时,应多和患者沟通,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关心体贴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保持乐观与积极的态度。

3.5 药物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及准确的方法,用药后,加强巡视与观察,嘱患者不要自行加减药物剂量。

3.6 交接班 老年性糖尿病患者应作为交接班的重点对象,应详细、全面了解病人情况,如饮食,用药,病史等。加强巡视与询问,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3.7 应急处理 清醒病人立即口服含糖食物或水果、饮料等。一般10~20分钟左右即可恢复。神志不清时,立即给药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40~100ml,若病人扔未清醒,可重复推注1次,然后给予10%葡萄糖液500~1000ml静脉滴注。待病人清醒后,应鼓励进食[2]。

4 结果与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易发生低血糖与老年病的特点有关。第一,因老年人急速调节功能低下,在低血糖时,不能及时分泌升高血糖的急速,如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并常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因此发生低血糖要首先考虑是否降糖药过量。第二,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降低血糖兴奋。第三,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其他合并症时,某些药物可能增强磺胺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如有高血压患者可能长期使用复方降压片以及普萘洛尔等有关。第四,食物摄入不足,老年患者年老体弱,消化系统疾病或者吞咽功能障碍,精神性厌食症等,均可发生低血糖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重点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重点交班,了解病情,对症处理,开展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及家属识别能力,预防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在患者低血糖时,及时发现,均给予有效的处置,血糖均恢复正常水平,无不良后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职护理学生;老年护理;兴趣;培养

老年护理是中职护理学里的一门临床考查科目,由于高校的扩招,给中职学校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生源的素质整体下滑。现实的生源整体素质差与医学教育要求学生起点高相差甚远,这给《老年护理》的课程教学带来困难。而且,学生往往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但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面对这些心、脑、血管等身体各项功能的“集体衰退”的特殊人群,国家、社区、家庭对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因此,提高和培养中职护理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了解老年人现状及老年护理队伍需求,明确学习目的

1.世界及我国老年人口的现状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1990年以来,我国老龄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09%,全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推测,2025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0.00%,2050年将达到25.50%。届时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2]。我国人口结构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发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之多,世界罕见。老龄人口的增加将给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尤其给健康护理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国家给予了足够重视,但进行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还是比较缺乏。

2.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从老年人躯体、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护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老年护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外,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3]。

3.老年护理队伍社会需求大

据资料显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集中出现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也对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由于我国1994年在护理教学中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理学课程才在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我国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护理硕士、博士教育中专门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的人员也不足,因此老年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缺乏。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合理选择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选择教学重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更重点的知识点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老年护理》的教学内容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临床上经常接触的病例,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九章“老年人常见疾病及护理”这个知识点上,而且在本章节中,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知识在中职内科护理已经有所讲述,我们教学组也根据这种情况把以上这几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先在上课前进行复习、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进行讨论,这样,就不断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学习效果好,还能增进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2.授课生动有趣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讲授法是教师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如何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提起学生的兴趣,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较通俗、易记的语言及直观的教学法,由浅到深地进行知识的讲授,在过程中还要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记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介绍老年护理相关知识过程中,同时也可以把一些教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老年护理知识的重点、难点。

3.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中职护理教学中,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的制定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护理诊断是针对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问题的反应所下的临床判断。护理目标是护士为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所期望得到的结果,护理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指导工作和评价效果,护理目标又分为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护理措施是对病人实施护理措施,要求必须切实可行,保证病人安全及病人是否能接受,否则无法实现,而且每实施一项护理措施必须要有理论依据。如何才能够使学生对此知识加深影响呢?由于现在全国护理执业考试都是采用单选题,所以很多学生对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的诊断都怀着一个猜的态度去学习,他们认为到考试的时候猜对就行了。因此,加入病例分析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病例分析教学可起模拟直观教学的作用。笔者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灵活采用病案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在病例讨论分析过程中,我们让一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医师及护理人员,教师来扮演病患者。扮演过程中,要求语言表达力求口语化,通俗易懂,尽量不使用医学术语。同时,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沟通技巧,语速应减慢,内容应注意重复、强化等。在角色扮演后,让学生来进行学习讨论,找出其病因及主要表现、病人心理状况及情绪反应,提问患者有哪些突出症状及体征,再分析辅助检查结果。以上方法能锻炼学生的诊断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增加对老年护理学的兴趣。

三、多到医院、养老院及福利院进行实践教学

丰富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对老年护理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次到医院、养老院、老年公寓及福利院的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临床表现产生新的认识,而且多接触老年人,还能让学生在今后实习过程中更快地进入对老年病患者进行护理的适应过程。在实践中,学生与老年人相处会产生比较多的困难,但学生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迎难而上,能有效地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把掌握护理技术与满足病人生理、心理需要,解决病人健康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强化学生整体护理意识。

总之,面对中职学生的现状,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及职业能力。随着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及护理服务的发展,我国需求的老年护理人员还会日益增多,因此,我们要提高和培养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老年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中职卫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非常必要。但是,笔者在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备课、学校加大教学投入、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将能更好地学会养老护理技能,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老年人服务。

1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

中职卫校老年护理学教师大多数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不熟悉,重点与难点掌握不准确;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不足。此外,学校刚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无教授该课程的老教师传授相关教学经验,年轻教师教学技能技巧掌握不足,不能有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无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采用教学方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2学生方面

中职卫校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不愿意下功夫去学习,对学习成绩不在乎,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这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1.3学校方面

虽然学校有老年护理实训室,但是设置不规范,与实际教学要求相差很远,缺乏必要的实训设备。学校周边缺乏能满足学生生产实习要求的养老机构,缺乏老年护理学见习场所。老年护理学相关教学资源比较缺乏,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2解决对策

2.1教师爱岗敬业,认真上好老年护理学

教师必须提高认识,把老年护理学教学工作当成自己必须出色完成的任务来对待。除了常规备课外还必须掌握本学科特点,熟悉不同老年人的身心特点,课堂讲授内容要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内容要合理,重点和难点要突出,符合学生实际,此外,还要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互动,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2.2教师认真备课,丰富相关知识

备课即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首先通过钻研《老年护理学》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掌握课堂教学的核心。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尽可能多找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辅书籍,如大学的《老年护理学》教材和与老年人相关的杂志,将其中的内容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案例。其次,通过研究老年护理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找到使教学内容能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

2.3学校提高认识,加大老年护理学教学投入

学校组织老年护理学教师到有创办老年护理专业经验的学校参观学习,并引进一些先进、实用的教学设备,建设高水平的老年护理实训室;选派老年护理学教师参与老年护理相关会议,让教师掌握最新的专业信息;定期选派老年护理学教师到养老机构进修培训学习,同时定期带学生到老年机构见习、实习;购买最新的、实用的教学视频,供师生学习使用。

2.4尊重学生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中职卫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发挥学生的潜能,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树立学生学好老年护理学这门专业课程的信心。

2.5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直接决定学习的态度和动机,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原动力[1]。在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聊起家中的长辈,使学生对老年人产生亲近感;可以布置“与爷爷奶奶聊天、做饭”的作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心态;可以选择社会养老相关热点话题,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认识等。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老年护理学的热情。

2.6开展分层教育,达成教学目标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他提示我们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即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分层教育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做到教育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2]。由于中职卫校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因此在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育方法很有必要。对学习自律性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必须肯定学生的努力及获得的成绩,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提一些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对学习能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要首先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难点,讲解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要多采用启发式、合作交流式教学方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犯错,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布置一定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达成教学的基本目标。综上所述,为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中职卫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非常必要。为开展好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教师要爱岗敬业,学校要加大投入,尊重学生人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老年护理学课堂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将能更好地掌握养老护理技能,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为老年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姜小平.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29):148-149.

篇10

【关键词】老年病;临床护理;带教模式

随着我国加速向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病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名合格的临床护理人员既是技术工作者,也承担着组织、管理的角色,培养优秀的临床护理人员,可以为老年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中,以我带教经验,探讨老年病房临床护理的带教模式,这对于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提高老年病临床护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分析

当前临床护理带教模式日趋成熟,这为提高整个护理行业临床护理的成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老年病科与其它科室的临床护理带教相比,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人在工作实践中,采取了CP带教方法与PBL带教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效果比较理想。

在带教期间,我就目前比较常用的带教模式进行了调查实证研究,将教师分为分别采用CP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对一带教的模式、目标教学方法,对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每种教学带教方法各有50名学生和50名带教老师组成,共50名带教教师、50名学生。从患者反映效果来看,CP和PBL教学方法患者满意率达到了92%,而目标教学方法、一对一带教模式分别为60%和70%,CP和PBL教学方法优势十分明显。该方法的实施程序是:首先,由示教师老师将分配到老年病科的护生分配给各个带教老师,护生与自己的带教老师进行初步的沟通;由老年病科的带教组长介绍本科的特点及一些共性的病理知识,比如,临床病种、医护常识等等,然后,每周安排一名护士对实习护生进行小型讲座两次,主要围绕老年病的特点、症状、护理的要点等等,这些主要是运用了CP带教模式的优点。其次,在完成前面带教“课程”的基础上,运用PBL教学法的模式,以病人的疾病为基础,以实习护士为核心,具体的带教老师为引导的带教模式,向学生展示安全护理的要点、与老年病患者沟通的技巧以及具体的临床病症及表现等等,让实习护士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第二天便由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考核、评分,以便实现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CP、PBL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在培养合格的护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老年病科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实施策略

老年病临床护理带教CP、PBL相结合的带教模式,与传统的带教模式相比,效果更为明显,但是,要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的带教效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

2.1上岗前培训老年病房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部分护理人员存在着认识偏差,存在好奇心理,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前,应当对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培训老年病房的服务态度、机构特点、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及目标、基本临床护理技能、应急方案的培训等。尤其是要强调老年病房的服务理念、病房特点、纠正护理人员的理解偏差,正确引导临床护理人员的思想认识,克服胆怯心理障碍。通过对其岗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更好地诠释护理角色。

2.2推选优秀的带教老师带教老师作为护理人员的启蒙老师,其品德、工作作风势必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首先,带教老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临床护理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耐心教导学生,身体力行教授临床方法及经验,确保临床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带教老师制定岗位培训计划,对护理实习人员热心教学,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充实专业知识,以带动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此外,老师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努力学本领,灵活掌握专业知识,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使得教与学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带教环境,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带教结束后,应对其进行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考核,成绩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护理岗位。

2.3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做好与老年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够尽快取得患者的信任,这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护临床护理服务,加快他们身体康复的速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与病人的沟通尤为重要,是一种心理疗法。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加快老年病人的身体康复。护理实习人员进入临床,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缺乏实践经验,形成与老年病人之间沟通障碍,这样会延误病情,因此,带教老师需要教授实习人员包括怎样接近病人,怎样表达自己,如何与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与老年病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会加快老年人的身体康健。同时,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多多锻炼,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4结合科室特点具体带教,进行综合考评利用优质资源,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年病的临床护理情况复杂,老年病房的病种种类繁多,也各有侧重,但是老年病人都有共同点,包括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生理疾病、基本的护理程序和健康培训等。每天带教老师都要对护生进行基础护理示范,言传身教,纠正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还有每两周安排一次护理查房,教导护生应当检查临床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并认真做记录,记录下各个病房的老年病人的疾病侧重点,以便日后进行重点方面的护理与学习,这样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使护生提高职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后实行综合考核双评,由带教老师填写实习护理人员考核评价,着重对学生的职业品德、护理水平、学习的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对待医患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进行点评,打出分值,同时,实习人员也会对带教老师的执教能力、业务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形式的互评,既能提高教师的带教水平,又能对实习护理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莉,李玉肖,李碧妍,等.新时期临床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9(5):60.

篇11

【摘要】为了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全方位的护理,本文针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强调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并给出了对精神科老年患者的护理的具体办法,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精神病 老年 患者 护理

1 护理老年患者的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为护理老年患者的精神科护士,除了必须具备普通各科护士的素质之外,还应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特别的素质。

1.1 必须具备服务于患者的神圣感素质。身为护理老年患者的精神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这些特殊群体所需要的护理可以说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服务,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更多的付出,更强烈的服务意识,要把服务于这些特殊的老年人当成一种神圣的使命一样去对待。必须从患者的利益出发,视患者为亲人,帮助他们尽早从精神疾病的痛苦和绝望中解脱出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1.2 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精神患者的病情本就千变万化,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喜怒无常的,这些患者的情绪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转化甚至发生危险。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在紧急状态下化险为夷的应激能力,以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工作经验告诉我,对患者的病态行为产生对抗,可激起患者埋在心里的暴力,相反的,如果护理人员采取忍耐容忍,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以耐心、细致、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则可化解患者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

1.3 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护精神科的患者不是痴呆病人,他们往往是精神世界特殊丰富,经历特别的一些绝顶聪明的人。这些患者因为有各种不同经历,他们发病前也有许多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文化素质,因此,作为护理这些患者的护士除了要掌握一些护理普通老年患者的素质外,还必须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掌握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语言来满足不同患者的不同的心理要求,还要会唱歌、跳舞、写诗、作画以及各种体育运动以便与他们交流,使他们在就医时的休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便于这些患者疾病的恢复。

2 精神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护理方法

精神科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性的一面,在护理时必须针对病因进行不同的护理。我的工作经验是要注意三个特别的时候护理,即:入院初期、入院中期以及入院后期的护理工作。

2.1 入院初期要重点消除被抛弃感和不安全感。这一时期包括了首次发病的患者和复发再入院的患者。这些精神科的老年患者大多数是因为急性精神障碍或是得了老年性痴呆病后,家中无专人看护照料而住院,有的人会一住就是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大幅度的改变,又离开了他们熟悉的亲人,患者的陌生、恐惧、孤独感便会骤然而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家人抛弃,他们很多人都非常害怕死在医院里而亲人都不知道。针对上述的患者心理,护士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我的经验是首先要面带微笑,以和蔼的态度热情接待这些老年患者,给他们以亲切感、安全感,然后一定要将患者尽可能在安置在阳光比较充足,居住环境相对舒适,患者又比较少的房间里,同时要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有选择地、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疗区的基本情况,以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尽量减少患者恐惧、陌生以及不安全感等心理,尽最大努力使患者最大程序地发挥主动性,发自内心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那些有自杀、伤人、破坏性极其的冲动型的患者,我们护理人员应注意随时掌握其病情的变化情况,严密监护其行为以防止发生意外。工作重点是注意病情变化和监护其行为;针对那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痴呆患者,作为护理工作者则必须加强基础护理工作。重点工作是全方位的护理干预。

2.2 入院中期要重点消除患者的自我全盘否定心理。这一时期的老年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精神症状或多或少都能够得到相应的缓解,自知力也有部分恢复,他们中的多数人能基本回忆批判自己的疾病。病情的好转会使患者更加思念亲人,急于和家人团聚,不安心住院。有的患者开始考虑自己的住院会不会对亲人有什么不良影响,自己回家后会不会被邻居和亲友另眼相看。此时护士必须充分发挥较强的观察能力,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状态,向患者疏导和解释。我在护理这些有着自己经历的病人时,重点工作放到了心里护理上,多次向患者介绍其子女及亲友的情况,并联系这些人来院探望病人,实在不能来医院的让他们用手机或是DV拍些影像带到医院给病人看,效果比较明显。

2.3 入院后期要重点消除患者对出院后的忧虑心理。这一时期的病人已经完全恢复了自知力,许多患者离院前都是喜气洋洋的,会主动而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但这些患者又都普遍有一些问题的存在。他们担心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担心出院后受到岐视,担心与家人相处不好。针对以上患者的心理,护士的工作重点要消除患者对出院后的忧虑上。要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对患者出院前的心理指导要到位,向家属及子女说明患者病情恢复的情况,并做好出院后对患者的照顾以及有哪些注意事项等健康常识的宣传工作,以巩固治疗成果,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篇12

老年人疾病的控制的过程中,遵医嘱服用药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1]。社区护理干预将以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了疾病预防与康复治疗为重点,通过对老年人普及相关疾病知识,让老年人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本研究对本社区130例目标对象实施了12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调查分析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和遵医行为,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社区老年人(>60岁)130例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71例;年龄61~86岁,平均(74.3±3.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5例,初中及中专43例,大专2例;其中患有高血压22例,冠心病11例,脑卒中后遗症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糖尿7例,肿瘤9例,其他18例,另49例健康状况良好。所有目标对象均生活能够自理、正常进行书面与口头交谈,具有自我的行为认知能力,并自愿参与此次干预活动。

1.2护理干预方法

(1)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督促和鼓励老年人戒烟戒酒,合理膳食,保持体重达标。(2)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手册内容要贴近生活,简明易懂,便于老年人理解与接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3)强化跟踪与随访工作,与老年人保持电话联系,鼓励老年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解决不良生活方式改变中的困难,了解护理干预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护理干预内容进行调整,干预原则应弹性与规律相结合。针对一些经济情况较差、病情较重、行动困难的患者加强家庭随访,给予针对性指导。(4)对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每月进行1次用药指导,讲解正规用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遵医用药的益处,确保老年人准时服药,防止擅自停药情况的发生。测量老年人的血压、体重、尿糖等指标,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按摩护理、康复训练等。如老年中风患者肢体活动障碍,应选择恰当的活动项目与活动时间,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患肢的康复理疗。(5)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指导老年人保持心态平和,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进行自我控制、自我适应,适应社会以及环境的变化,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6)运动保健:患者根据体质与年龄情况积极进行适当的运动,包括快走、散步与太极拳等。并对肥胖者增加运动量,每天测量与记录体重。制定运动计划:适量运动遵循:年龄+心跳=170适宜,每周运动5次,约30min。

1.3效果评价

采用自制《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老年人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调查护理干预前后的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遵医嘱定期检查、患病及时就医、不滥用药物、心理状态良好等。

1.4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分析,干预前后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检验。显著水平α=0.05。

2 结果

社区护理干预后,老年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88.5%(115/130),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65.4%(88/130)(=16.38,P=0.000

3 讨论

篇13

【摘要】目的:讨论我院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意外发生率进而提出改进措施。方法:统计850例患者的意外时间发生率、发生方式及构成比列和护理级别及构成比列。结果:意外事件发生率为3.5%,躯体合并症、跌伤最为多见,其构成比分别占43.48%和34.78%,事件发生时的护理级别为一级护理13例,二级护理9例,三级护理1例,有陪住人员4。结论:重视老年精神科与普通精神科住院患者生理、精神状态方面的差异性,减少意外时间发生率。

【关键词】老年精神科;意外事件;住院患者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45-01

Incidence rate of inpatients in senility psychiatry

FAN XiaoyingCHEN Yan

(Mianya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Mianyang,Sichuan,621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novative approach of decrease incidence rate of inpatient in senility psychiatry. Methods: Sum up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patient in senility psychiatry, way and nurse rank. Results: Incidence rate is 3.5 %. The body complicationand fall wound is 43.48%, 34.78%. Conclusion: To pay attentiong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patients in senility psychiatry and general psychiatry such as physiology, psychosis, and decrease incidence rate.

【Keywords】Incidence rate;senility psychiatry;inpatients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除具有精神方面疾病外,大多年老体弱,机体功能不健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应增加。为探讨老年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寻找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我老年精神科2005年3月~2008年2月850例住院患者的意外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08年2月在我院老年精神科住院的患者850例。

1.2 方法住院患者发生意外事件后填写报告单,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方式、护理级别、有无陪护、药物应用情况、有无原发疾病等。

1.3统计学检验采用χ2 检验。

2结果

2.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850例住院患者中发生意外事件30例,发生率为3.5%。

2.2意外事件的发生方式及构成比以出现躯体合并症、跌伤最为多见,其构成比分别占43.48%和34.78%。

2.3 护理级别及构成比事件发生时的护理级别:一级护理13例,二级护理9例,三级护理1例,有陪住人员4例。

3讨论

3.1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本调查结果发现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为4%,提示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发生为发生意外事件的高危人群,应对其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3.2意外事件的发生方式本调查结果显示,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多为突然出现躯体合并症或跌伤,其次为外走和自伤,这与普通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发生方式不同。因此,要求老年精神科的临床护士时刻把预防躯体合并症作为工作重点,做到多巡视多观察,掌握疾病发生的特点,做好预见性护理。针对患者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躯体情况及所处环境背景,力求达到观察、思考、处理三方面的结合与统一。

3.3跌倒与护理级别的关系跌倒是意外事件发生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其构成比占34.78%。老年人骨质疏松,反应能力低下,跌倒以后即可发生骨折,并且可引起骨折后继发性老化,是医疗护理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药物的影响和直立性低血压是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原因。老年精神病患者多有各种合并症,心、肝、脑、肾病多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生物转化有一定影响,部分药物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老年人的机敏性,如苯二氮卓类药物有肌肉松弛作用,加上老年人约80%有夜尿,如频繁的夜尿而其仍处在意识模糊状态,极易发生跌倒。本组病例中有8例发生跌倒,6例是二级护理患者,且均发生在夜间,这可能与护理级别以及能否做到预见性护理相关。因此,老年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应完全照搬精神科的护理常规,只对一级患者做重点护理而忽视二级护理患者,必须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用药和机能状态,对有高危跌倒倾向的二级护理患者也应给予特别关注,夜间应集中一室,相对固定病床,以便观察和巡视患者,并尽可能用便器排便,减少因上厕所造成的跌倒。

3.4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对本组病例调查发现,抗精神病药物、降压药、降糖药、抗焦虑药等联合应用与意外事件的发生有相当关系,发生意外事件的患者中联合用药者占73.17%。临床护理人员应清楚每位老年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剂量、作用、副作用、有否联合用药,严密观察用药效果,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以适当调整药物,确保老年患者安全。

篇14

【关键词】风险管理 老年病房 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295-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 正加速进入老年化社会,迫切需要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老年病人由于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及易发生意外事件等特点[1],更是 医院 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风险管理是指 经济 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来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引伸到护理管理中,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二是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2]。日益严重的护理风险问题表明,任何一个护理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建立涵盖所有业务、所有流程、所有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老年病房护理工作的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江西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糖尿病病房收治对象以糖尿病病人及老年病人为主。设有床位38张,护士13名,年龄23~45(28.12±4.05)岁;学历:本科2名,大专6名,中专5名。2009年共收治病人395例,年龄70~95(81.41±10.15)岁,其中危重病人77例。

1.2 方法

1.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分析。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而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医疗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4]。通过查看专业书籍和 文献 资料,查找老年病人常见护理安全事故原因;通过查看病历和以往资料记录老年病房2009之前出现的护理安全事件。在此期间老年病科主要发生过四个方面的护理风险事件:(1)护理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误伤等;(2)技术操作方面:静脉穿刺失败、标本错误及遗失等;(3)非技术方面:发错药、漏给药等;(4)医院感染:交叉感染等。

1.2.2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为确定风险管理计划提供依据。风险事件产生原因包括人为因素和系统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工作责任心不强、专科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操作技术不过硬、经验不足等。另外,病人及家属的违医行为也是构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5],如:病人擅自使用自带的热水器引起烫伤等。系统因素主要有管理机制不完善,如: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监控制度不完善;服务中存在不安全因素、设备缺陷;地面湿滑致病人跌倒、呼叫系统故障而延误抢救等。

1.2.3 实施风险管理的举措

1.2.3.1 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进行全员培训,科室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请医学法律专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护士的行为;组织护士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并就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对风险事件的理解;结合本科实际制定新入科人员专科护理安全培训等制度,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在病区设立护理安全监督员,对出现的护理差错及各种安全隐患系统记录、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形成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报告系统,为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和应对提供依据。

1.2.3.2 建立防范、处理护理事故的预案 如:针对褥疮建立病人评估表、翻身卡、转科病人皮肤交接班登记本等。完善预防跌倒、药物外漏、医院感染、坠床、自杀、引流管效能低下等十多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针对突发事件建立应急预案,如分别详细制定停电、停水预案,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中断预案等。

1.2.3.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排班新老搭配,加强中午、夜间、节假日重点时段的护理安全;根据老年病房卧床病人多、基础护理量大的特点,加派人员协助早、晚班护士完成护理任务;抓重点环节,即重点病人、重点操作、特殊操作、高难度操作由护理骨干专人负责,防止出现意外。

1.2.3.4 改善服务环境,改进服务设施 如:使用手腕识别带,方便护士识别和核对病人;病区走廊和卫生间加扶手;更换两侧有护栏的新病床,并可调节高度,以方便病人上下病床并防止病人坠床;地面铺设防滑地板,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改进病房设施,合理放置病房内家具;每个卫生间配好小凳,便于不能久立的患者坐着清洗;医用危险品放置合理,标识明显。1.2.3.5 安全宣教 影响老年病房护理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护士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多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使其了解病人的情况及需要配合的事项,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6]。

1.2.3.6 加强专科业务培训 开设老年护理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学习护理安全知识,掌握护理安全评价方法,准确找出老年病人存在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新入科护士进行为期4周的护理安全跟班学习,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加强专科理论、专科技能训练,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心电监护仪等操作的训练与考核,及时组织护士进行新技术、新设备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1.2.4 效果评价 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信息反馈,是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 医院老年病房实施风险管理后每月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护理质量、病人综合满意度、褥疮例次、护理缺陷等。

2 结果

开展护理风险管理1年来,护理质量、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得到提高,无护理投诉,护理纠纷、护理缺陷降低,科室先后被医院评为“护理质量全能考评第一”、“病房管理先进单元”。科室护士长被评为“九江市巾帼英雄”和“医德医风标兵”。

3 讨论

3.1 正确识别老年病房存在的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前提老年病人是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老年病房除一般临床科室存在的风险外,还有其特定的危险因素,正确识别并分析这些风险因素,为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工作流程的改造,正确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3.2 强化护士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操作者,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甄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开展风险管理以来,老年病科护士风险意识明显提高,能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地预见风险,主动加强与病人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每个护士人人参与风险防范,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化解,抗风险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3 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化解风险 实现安全护理的保证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客观上造成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难以尽善尽美。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还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

总之,护理工作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医疗技术的 发展 、高新技术的应用,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在加大,理应切实加强风险文化建设。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密切了护患关系、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针对薄弱环节能找出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提高了护理队伍整体的抗风险能力[7]。

参考文献

[1]杨秀丽.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及规避.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78-1079.

[2]李秀华. 风险管理策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07,21(3):633-634.

[3]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

[4]邹晓清. 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护理管理杂志,2003,3(6):21-23.

[5]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4,4(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