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9 15:12: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学发展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研究方法;前景展望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54-03
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和时空差异的学科,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在它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与更新。从两千多年前延续至今,我们围绕着历史地理学展开的探讨也在不断地加深和拓展。21世纪,历史地理学已经成为当代一门显学。综观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的探讨热点和今天我们学习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所遇到的疑惑,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历史地理学学科归宿问题;第二,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问题;第三,历史地理学发展前景问题。弄清楚历史地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对于我们了解21世纪的历史地理学、学习历史地理学以及进行历史地理学研究都有莫大的帮助和意义。
1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综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史,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非常之大,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将其归纳为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第二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这种说法成为目前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观点;第三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第四种说法认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的科学。
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则将其归纳为三种意见:属于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属于历史学。2000年夏季,他本人就学界同人的看法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据我所知,历史地理多数同仁都赞成第一种意见,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们也应该看见后两种意见的合理成分,历史地理研究的对象虽然不是历史,但是由于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所以主要依据历史文献,使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为历史学所利用。至于是否构成一门独立学科,这不仅取决于这门学科的性质,还取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地位。历史地理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历史学或者地理学这些一级学科还无法相比。”另外,暨南大学的吴宏岐教授对此也有比较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对于历史地理学科归属的争议,我们不仅要看到主流的观点,也要去思考其他看法。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比较以上学者的观点不难发现,历史地理学属性呈动态分布,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历史地理学本身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一个辩证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甚至是不同的研究群体都在影响这个学科的属性。因为历史时期它主要是研究沿革地理,所以它的学科属性被灌注沿革历史地理;因为它曾经为历史学研究提供辅助研究,所以就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门辅学科;因为它近年来发展方兴未艾,所以就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将来随着历史地理学进一步深入发展,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也会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补充。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众多学者就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或者地理学的问题纠缠不清的缘由了。
2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历史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传统文献资料给历史地理研究提供大量的强有力的论证,此外野外考察也从另一个方面来支撑我们的文献论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工作的一步步深入,我们发现很多地理现象是无法通过实地考察来进行研究的,只能依靠文献记载。但是现存的史料往往都不是完整的描述,这样传统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近些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历史地理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值得我们去借鉴。复旦大学的葛建雄教授有过这样的论述:“提高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途径很多,方面很广,但是提高研究成果的精度是最重要的任务。固然历史地理的一些分支和不少方面还是空白,需要填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但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增加研究力量,扩大研究领域来解决,而精度的提高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飞跃,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要提高精度只能寄希望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的综合的努力”。另外,西南大学的蓝勇教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教材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较之葛建雄先生的观点更为具体些。他认为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分为三大类:即文献逻辑推证法、统计计量法以及数理模型法。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矛盾体,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是有优缺点的。如何有机整合新旧研究方法以及以后出现的更新的研究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这对我们更进一步展开历史地理学习研究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中,我们既要传承传统的研究方法的精华,又必须利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弥补传统研究方法的不足。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为历史地理研究作出贡献。传统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比较好掌握,很好上手,但是假如要更进一步,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古文字功底和丰富的野外考察经验,这样才能应用自如;新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看似不好掌握,不好上手,但是只要我们先补充一些统计、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也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的研究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地理学在不断地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越来越多。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千差万别的情况,来选用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完全没有必要拘泥于某种或者数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法。其实万法归一,只要你找到最科学、最简便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就是最好的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
3 历史地理学前景展望
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前景,绝大多数历史地理人都是乐观的。近些年来,历史地理学专业在高校招生规模正一步步扩大,全国各地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而且国内历史地理学与国外的学术合作也在进一步加强。所有的一切都为21世纪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使大家看到了历史地理学发展的美好前景。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自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后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热潮延续至今。21世纪伊始,我们的政府更加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也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历史地理学研究覆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而且近些年来历史地理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又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如历史教育地理学、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等,也验证了“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历史地理学将发挥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填补历史气候、灾害等方面的空白,成为预测未来的主要依据;历史人文地理可以填补历史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历史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可以对防灾救灾、疫病防治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多方面、多渠道为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咨询,进而为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服务,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然我们在憧憬历史地理学美好前景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面临的挑战。这些挑战就像一个个陷阱在随时等待着它,阻止着历史地理学长足的前进和更好的发展。
3.1 学术态度有待端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历史地理学术界同样存在着功利主义。做学术的态度不端正,不是真正热爱学术,而是把学术当做通往名与利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便把它扔掉。例如,在历史疆域的研究中,常常因国家利益的改变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突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辽阔的疆域,不惜将不同年代的疆界拼凑在一起,搞成一幅极盛疆域地图。
暨南大学的李学武教授认为,现在学术界有三种学术态度,一是把学术当做妻子,做学术是出于一种责任;二是把学术当做情人,做学术是出于内心深处真正的热爱;三是把学术当做,用完了就扔掉。很不幸的是,当今的学术界有太多功利主义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做学问要坐得板凳十年冷。很不幸的是,当今的学术界充满了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令人堪忧。我们从事历史地理学,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一点至关重要,态度不好,一切皆枉然也。
3.2 学术水平有待提高
翻开厚厚的著作和各种论文,却发现太多掺水的东西混于其间,使得近年来历史地理学术水准出现下滑的迹象。为学术界所不齿的抄袭现象也屡屡出现,这不仅是学术水平的问题,更是作为一个学者的素质问题。近日,学术打假名人方舟子遇害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学术界一片污烟瘴气。历史地理研究水平的高低以及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取得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历史地理这门学科以后的命运。
3.3 对学术的投入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以至于政府对人文学科的投入明显不如理工类学科。历史地理学作为崛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明显投入不足,这严重阻碍了历史地理学的正常发展。有些学校因为教育资金不足,甚至选择关闭某些历史地理学专业。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地理学的交流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也严重阻碍了历史地理学的健康发展。我们一方面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让历史地理学科为现实服务,让社会看到它的价值,为投入增加砝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与曲折的统一体,历史地理学也如此。我们既要看到历史地理学的美好前程,又要注意面对它所遇到的挑战。虽然现在历史地理学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无法解决或者不能圆满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历史地理学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探讨了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历史地理学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历史地理学自它诞生之日起,这些问题也就围着它慢慢展开了。今天我们要学习历史地理,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就不能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试问一个连历史地理学属于什么学科都不清楚的人怎么能学好历史地理学呢?更无从谈展开历史地理研究了。反之,如果我们了解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了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动向,这又可以极大促进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有利于历史地理学科自身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华林甫,等.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2]吴宏歧,郭声波.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
[3]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J].东南学术,2002(4).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在研究中国城市的地理环境方面,也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中的渗透日益突出
城市地理学和相邻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符合各级城市的法律结构的前提下,探寻和激发城市功能潜力,建立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实体,并实现的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活动的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然而,为了进行这些研究,仅仅依靠城市地理学是不够的,所以与地理学接近的其他分支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开始。6这个交叉是多层次的,包括理论体系,方法和结论,移植和交叉引用。各学科通过跨学科交流,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并扩大了各自的研究领域。
(四)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团队日益成长,主要研究机构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项研究主要局限在综合性大学和地理研究所,开设城市地理课程和城市规划课程。80年代中期以来,国立师范大学地理系纷纷开设了城市地理课程,并参加所在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城市地理学在系内建立起自己的地位。城市地理系地理课程的设立和研究该学科的大学的增加表明,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上升的趋势。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标题也包含了新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城市数字化受到了广泛关注,一些学者在生态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这些研究中,使用的城市建模,GIS / RS及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总之,中国城市地理学从西方国家引进以来,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道路。与过去??相比,是向前的一步,但相比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自己的研究基础上,认真研究,高度概括,与引进的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定性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专业知识,真正创建一个生动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研究局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城市系统,城市化的发展方兴未艾,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地理将更快的发展。
二.国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西方城市地理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地理科学体系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超过半世纪。在此之前,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或称居民点地理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919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人口激增。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形成了很多世界级的特大城市。与此同时,一些繁华的港口城市,也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在此期间,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环境决定论备受推崇,特别强调区位条件决定城市的命运。当涉及城市内部时,则经常提到建筑形式,当地的自然条件,结合建筑物和街道的形式,屋顶风格,材料的类型等。10(2)1920—1950年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城市,农村逐渐成了配角。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城市被罩上了绚丽的光环。世界开始进入城市主导人类生活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了人们观察城市、研究城市的兴趣。随之,关于城市的各种理论和学说也陆续问世。在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大学从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芝加哥学派倡导从人类生态学角度考察经济和社会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社会学家帕克、沃斯和伯吉斯,建立城市同心圆模型。城市地理研究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更加偏重于实地考察和城市内土地的利用,克里斯塔勒就此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用以描述城市的规模等级,空间分布特征等城市发展规律。
这一时期的地理研究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物质环境决定论;第二,注重城市的生态和空间形态的研究。这一时期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城市地理的研究方向。(3)1950-197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们对城市的重建,刺激了对城市结构和布局的认知欲望,城市地理学发展开始加速。二战结束后,地理学经历了“数量革命”,1958-1962年达到了顶峰。20世纪60年代,中心地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数量革命可以被认为是城市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期间,数量地理学家布莱恩使用了一些统计方法实证研究中心地理论,并发表了大量文章和专著的数学理论,他的《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统筹分析了城市规模和城市服务中心的关系。自此,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从城市景观特征转移到城市物质空间构上来。(4)1970年以来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美国和西欧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为背景,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偏重于社会学。
英国在城市空间资源的分配研究中走到了前面,他们将城市空间资源与城市 发展统筹考虑,强调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特别是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作用。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应该只考虑经济因素,应考虑公平的空间。在这些研究中,城市地理学出现了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人文学派和行为学派认为空间学派将人地关系物化,忽视了人在塑造空间结构方面的作用。行为学派强调,要分析空间形式,首先必须分析个人的决策过程。11因此,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社会的不断恶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减少,融入社会科学和政治学的城市地理学开始受到多元化挑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地理学的成就及评价——以中原城市群为例》.
[2]龙祖坤《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网络 》硕博学位论文 2001年.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4]《讨论城市地理在房产发展中的种种》.
[5]严重敏.《城市地理学 李旭旦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周一星.《城市地理学.现代地理科学理论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阎小培《近年来我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地理学报》1994年第06期.
[8]许学强,周素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地理》,第23卷第4期,2003年7月.
[9]《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10]《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中国城市发展网 2007年07月02日.
一、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状态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起点
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在地理课堂上不是投入积极学习的状态,不愿意接受教师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教学对这个学生是无效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地理的状态,从而使学生乐学、愿学、好学地理。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1.营造平等师生关系,以真挚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平等师生关系,真挚的师生情感,学生精神振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所以,学生扎实地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绝不是通过教师多次的重复讲解使学生死记硬背而达到目的,而是通过营造平等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而达到的。如教学时教师要经常说:我们一起学习等。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才能实施有效地理教学。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和简单化,能突出地理教学重点,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有利了学生有效地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上课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愿望,从而使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如,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地形倒置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受内力作用下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背斜和向斜岩层的形态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在外力侵蚀作用下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
3.赞赏鼓励学生,引发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以赞赏鼓励的目光注视学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当教师赞赏鼓励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持久学习地理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多赞赏鼓励学生,让学生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同时教师也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乐趣,师生之间形成互相信赖和激励的氛围,有利于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最有效办法是地理课堂教学尽可能为有效教学。地理教师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有两个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教师教学要立足现有发展水平,针对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展开教学,把学生不会的变成会,把不能的转化为能,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1.整合地理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传授地理知识、训练地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入学习过程,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地理新课程的基础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毕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抓手,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是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只有与其他两个维度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功能。如,大规模海水运动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处理好地理学科教学中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地理教学要重“知识与技能”,更要重地理学习方法与过程。从学习角度讲,重地理“知识与技能”即重学会地理,重地理学习方法与过程也即重会学地理。学会,重在接受和积累地理知识;会学,重在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主动探求地理知识,有利促进学生发展。如,从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入手,利用多媒体由“全球风带模式图”推导出“全球洋流分布模式图”,归纳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洋流分布的记忆方法――北“8”南“0”,北印度洋夏顺冬逆。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质就是关注人。所以地理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利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洋流运动规律知识分析洋流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2.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教学要把地理知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实物和图像的演示、动作或活动、动画的模拟、“背景”的创设、问题创设等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学生整合新旧知识,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
如,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及风向,引导学生推导出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3.呼唤高水平预设和精彩生成,促进学生发展
地理教学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动态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预设。否则,教学过程变成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地理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预设,使预设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如,假设要修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背斜还是向斜?(应选择背斜建隧道。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工)
但是,如果教师过度的预设就变成对学生的控制和支配,最后可能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摧残。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善于捕捉地理课堂精彩的生成,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尊重学生的地理学习权和创造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如,地球运动教学中,教师呈现动态的太刚光照图,引导学生分析晨昏线与三点(太阳直射点、切点、交点)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三、转变地理教学方式,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地理教学方式,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方式,实施地理有效教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1.对话教学方式有利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
对话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分享信息、观念与观点或者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地理课堂上对话不仅表现为对地理问题的问与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地理问题、独白与倾听地理观点、欣赏与评价地理学习过程。通过对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灵感,产生新颖的地理观点,形成清晰的学习地理思路,有利教师实施有效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如学习自然环境特征的整体性,教师先呈现西北干旱环境,然后师生、生生展开对话:西北干旱环境下,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2.问题情景教学方式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问题情景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学习地理,把问题作为学习地理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地理过程的主线;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理生成新的地理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习自然环境差异性,教师先呈现问题: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及形成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引导学生参与地理学习。
3.体验式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地学教育地质科普发展历程发展趋势途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应善待地球。而地学教育拥有很强的社会性、全民性,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地学知识,不仅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应在中小学阶段得到强化。
一、地学及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学的性质、内涵及服务功能等都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种各样实时分析技术、观测技术等的发展促使地学进入到新的地球系统科学阶段,它覆盖全球、穿越圈层,从描述局部现象发展到探索行星的范围机理,拥有较强的系统性、全球性。
第二,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促使地学从面向资源发展为面向保护环境、防灾减灾,地学的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第三,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地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目前,地学已经从以往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到跟大气、海洋三足鼎立的局面。人类终于在进入21世纪前夕,从一味要征服自然的狂妄中清醒过来,清晰认识到只有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找寻跟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已发展成为当今地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今天的地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地学的作用涉及到工业、采掘业、农业、建设规划、军事、旅游等各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地学的施展领域。
地学的发展及变化要求地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等教育,近20年来,我国高校针对地学教育不断增强师资、调整方向、更新设备、拓宽领域,取得较大进展,部分地学专业已发展成学生报考及就业的热点,如地质学等。然而,还有一些地学专业需求脱节、生源恶化,导致部分国家需要人才的领域面临断层危险。正确找寻地学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我国地学及教育界来说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地学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
首先,我国地学教育的侧重点都在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中的地学教育日渐完善,几乎忽略了中小学基础地学教育,只在义务教育中开设初中《地理图册》及小学《社会科学》学科,且这些学科对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来说只是辅助课,教师及学生甚至普遍认为地理、社会等课时都是休息、玩耍的时间,这是我国基础地学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
其次,世界是统一的,我们在认识世界知识时应是综合的。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原本是浑然一体的,直到近代,人们为了方便分析、研究,才把自然跟人文分隔开。虽然学科分割是必然,但世界的关联性、统一性并不能分割,如我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寻一个单纯的地学问题,它都是跟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密切相关的。这种观念映射到地学教育中,导致学生学到的是破碎花的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地球科学图景也是被割裂的。但我国以往的地学教育大多只完成分析任务,而将整合任务忽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相当欠缺对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这是我国地学教育的另一大缺陷。
再次,我国地学教育的教师及学生在理解自己所教、所学的地学学科时是相当浅薄的,在学科价值及意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我国地学教育不仅缺乏对具体地学学科知识的认识,还缺乏对地学学科内涵、科学思想及精神的整体把握。毋庸置疑,这是我们认识知识的失误及肤浅造成的,缺乏先进的地学教育观念及高水平的文化素养,这是我国地学教育的又一大缺陷。
三、我国地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及途径
第一,加强普及中小学基础地学教育。我国地学教育应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基础地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及时把中小学基础教育作为地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开展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地学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地学初等教育体系,致力于从娃娃抓起,让地球科学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减灾防灾意识等进一步深入人心。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小学课堂教育应加强实践探索的成分,将地学的现代概念正确地反映给学生。同时,我们应积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足的条件去参加地学教育的实践活动、进修活动等,通过他们来进一步带动学生,广泛地传布基础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学的兴趣。另外,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应将地理、社会科学等科目纳入考试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教师及学生认真对待地学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学习活动中重视地学知识,并通过学习奠定地学知识基础,为以后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地学知识提供条件。
第二,进一步利用地质科普网加强开展地质科普活动。首先,地质科普网(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普网站简称,下同)成立筹备以来发展迅速,在线上筹备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在线下进行各种科普活动及推广,我们邀请了院士、主管科研的院长,作为强大的技术顾问团队,同时邀请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去,先后到北京市北京市重点学校开展科普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反响。广大师生及家长强力希望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学习了解以前见不到、听不着的地质科普知识,使之能运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地质疑问。其次,地质科普网为了让受众能及时的和专家沟通,开通了在线答疑专题,专家会在固定的时间及时回答大众提出的和地质相关的问题。
第三,我国地学教育应重视对人文精神的融合、渗透。育人是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想培养一大批人格健全的、具备科学素养及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不能只学习地学知识,还要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了解人,了解人类社会,了解人与地学的关系,并学会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地学知识。因此,我国未来的地学教育需要新的地学思想、地学观念,需要以人类整体的地球系统学科为基础进行,直接参与国际地学教育的竞争。从我国良好的地学基础及强劲的发展速度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未来若干年的努力把一些单位、学校建设成国际级优秀地学人才的直接培养基地。
第四,在未来,我国地学教育的高度应提升。当今社会正面临资源、人口、环境、灾害等各方面的挑战,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条件及进步。
四、结语
科学不仅丰富,还在持续发生着变化。较其他文化而言,地球科学文化还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致力于发展中小学地学教育事业,努力将普通的地球科学知识转变成先进的地学思想、方法及价值,促使地学成为一个大学科,为提高公众的地学文化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轩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助推地学教育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03):38-39.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情境;思维过程
小学语文课程新课标是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中心,以活动为重点,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为实施素质教育做了更清晰的诠释,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呢?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自觉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以教给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转变态度为出发点,确立切合教材符合学生实际且突出学习重点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把目标确定为:①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二类字,正确读写新词语。②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表扬与批评产生的不同结果,学会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这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却深藏着相同的爱。④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完成课本中的“小练笔”。
这样的目标既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兼顾了情感因素的培养,既重视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还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可见,制定合理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率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愉快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新知过程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进学生自主思考的动力,而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全面审视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积极因素,相机激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几句简单中肯的课前导语,几笔简明有趣的板画,一幅引人入胜的挂图,一段直观形象的视频,一首悦耳动听的的乐曲等,都能使学生情绪亢奋,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文本学习中去。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不失为激发兴趣的最好方法。我在教《大瀑布的葬礼》时,先播放了大瀑布雄奇、壮观的视频,然后再问学生,人们为何要为大瀑布举行葬礼呢?全班学生凝神静思,学生不由自主地打开课文,急切的寻觅其中的奥秘,感悟文本带来的愉悦,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的魅力。
三、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我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讲得再好再多,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教给阅读理解的方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空中楼阁。
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飞夺泸定桥》时我采用紧扣题眼统摄全文法,教学《大瀑布的葬礼》采用把握中心句剖析全文法,教学《少年闰土》采用抓准重点段落举一反三法。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以类似课文作为学法运用的依托,先启发回顾,让学生模仿分析,再加以点拨指导,最后实践总结。这样久而久之阅读理解的方法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学生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四、重视思维过程的引导
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教学中急于求成,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课堂提问时总是设法让学生进入自己设定的“圈套”,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偏离了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学生作出答案后可否再问一下“为什么”或“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重新梳理思维过程,由质疑问难到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刨根问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十分宝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精讲巧问,同时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与思考时间,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实现由会学到乐学的跨越。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任重道远,让我们行动起来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闫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关键词:水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K92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水厂仍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此工艺只能去除极少部分的溶解性有机物。为了进一步去除残存在水中的污染物,常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处理。本文系统综述了水处理中常用的物理化学技术,并探讨了物理化学方法在水处理中的发展趋势。
一、水处理中的物理化学方法
(一)吸附法
吸附是指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回收或去除某种污染物,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吸附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是目前最常用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已研究与应用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吸附树脂和硅藻土、海泡石、高岭土等粘土矿物和各种废料。
活性炭对BOD、COD、色度和绝大多数有机物有突出的去除能力。同时,活性炭吸附还具有处理程度高、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可重复使用等优点。但活性炭再生能耗大,且再生后其吸附能力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 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法是水处理中软化和除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污水处理中,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金属离子。离子交换的实质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的交换反应,通常是一种可逆反应。其过程:
1、阳离子交换过程:R-A++B+=R-B++A-
2、阴离子交换过程:R+C-+D-=R+D-+C-
式中,R表示树脂本体;A、C表示树枝上可被交换的离子;B、D表示溶液中交换离子。
在废水处理中,离子交换的优点为:去除效率高,设备较简单,操作容易控制。目前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应用范围受到离子交换剂品种、产量、成本的限制,对废水的预处理要求较高,离子交换剂再生及再生液的处理,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气浮法
气浮法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某种方法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使其与废水中密度接近于水的固体或液体污染物微粒粘附,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气浮体,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进行固液或液液分离。气浮法用于从废水中去除比重小于水的悬浮物、油类和脂肪,并用于污泥的浓缩。
(四)膜分离法
膜分离法是利用隔膜使溶剂(通常是水)同溶质或微粒分离的方法。根据溶质或溶剂透过膜的推动力不同,膜分离法可分为3类:1、以电动势为推动力的方法有:电渗析和电渗透;2、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方法有:扩散渗析和自然渗透;3、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方法有:压渗析和反渗透、超滤、微孔过滤。其中常用的是电渗析、反渗透和超滤。
(1)电渗析
电渗析电场中交替装配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膜,在电场中形成一个个隔室,使溶液中的离子有选择地分离或富集,这就是电渗析。电渗析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的盐分。对非水溶性电解质的胶体物质和无机物等不能去除。对铁、锰或高分子有机酸等物质,即使为离子状态,但由于易沉积在膜上,造成膜性能的劣化,因此,需要进行预处理。
(2)反渗透和超滤
反渗透和超滤、如果在渗透实际装置的膜两侧造成一个压力差并使其大于渗透压,就会发生溶剂倒流,使浓度较高的溶液进一步浓缩,这一现象就叫反渗透。如果膜只阻挡大分子,而大分子的渗透压是不明显的,这种情况叫做超滤。按粒径选择分离溶液中所含的微粒和大分子的膜分离操作为超滤;从溶液中分离溶剂的膜分离操作为反渗透,超滤和反渗透及反渗透及微过滤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将高效膜分离技术与污水生物处理工艺相结合而开发的新型系统。它以高效膜分离代替传统生物处理中二沉池,以实现更好的处理效果。膜生物反应器是膜与生物结合的产物,可实现微生物发酵、动植物细胞培养和生物催化转化等。通常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生化反应,可使产物或副产物从反应区连续分离出来,打破反应的平衡,大大提高反应转化率,增加产率或处理能力,过程能耗低、效率高。与传统的生化水处理相比,膜生物反应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固液分离率高、污泥停留时间长、污泥产生量小、出水水质好、处理效率高、占地空间小、运行管理简单、应用范围广。所以,膜分离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高级氧化技术
1、臭氧氧化
臭氧由于其在水中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常用来进行杀菌消毒、除臭、除味、脱色等。近年来,由于氯氧化法用于给水、循环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有可能产生三氯甲烷(THMs)等“三致”物质而受到限制,使臭氧在水处理中的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例如采用臭氧氧化法处理印染染料废水就可以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2、光催化氧化
光催化氧化是利用易于吸收光子能量的中间产物(常指催化剂)首先形成激发态,然后再诱导引发反应物分子的氧化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应物分子不能直接受光激发,因此在某种程度下光催化氧化法是一种具有广泛发展前途的新方法。以纳米TiO2光催化为例,它可以用于废水中有机、无机污染物的光催化分解,还可以使水中微生物细菌等分解成CO2和H2O,起到灭菌、除臭、防污自洁作用。
3、超声空化氧化技术
超声空化作用原理是当有一定功率的超声波辐射水溶液时,水中的微小泡核在超声负压和正压的作用下急速膨胀和压缩、破裂和崩溃。由于该过程发生在纳米级的范围内,气泡内的气体受压后急剧升温。高温将气泡内的气液界面的介质裂解产生强氧化性的自由基。超声空化氧化技术常用于处理难以降解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对自然水域和地下水源的污染。
二、分析与评价
通过各种方法分析得知,每种物化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而且处理的对象也各不相同。通过以上的分析,膜分离技术与高级氧化技术应该是当今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但不同的水质、水量及处理标准的不同又要求各种技术的联用作用。例如在饮用水的深度处理和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利用高级氧化法中TiO2/O3/UV的联合应用,不但提高了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去除效率,而且也可以使饱和有机化合物得以降解。超声/臭氧技术降解水中有毒有机物具有高效、低成本的特点,在超声/臭氧体系中引入紫外辐照,可提高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在水处理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苑宝玲,王洪杰,水处理新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张自杰主编,排水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冯敏.现代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教师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职业,有其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
《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的百科全书》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探究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也就是从理论上构建科学的地理教师专业化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专业学术水平,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
(一)地理教师地理专业化
这其中又包括专业的地理知识、专业的地理能力、专业的地理思想。
(二)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化
指的是地理教师不光传递地理知识,更是素质教育的践行者。要通过专业的教育能力、广博的知识基础向学生渗透素质教育强调的智育、德育和美育。
(三)地理教师专业精神
包括崇高的职业道德、学习精神、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我国基础地理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地理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地理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教育才能的发现增长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积淀,其重要途径则是教学反思。
二、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走向
中学地理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调学以致用,强调现代化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辅助作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把地理教学的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课程目标,要求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正确的定位自己的角色。地理教师首先是学习者,才能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是地理课堂的设计者,才能更好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地理教师是地理思想的建设者,才能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情感。
地理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必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要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合格的地理教师,就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做好地理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转换。
三、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大学生进入到中学教学之前,已经过专业化的师范教育,知识结构相对合理,可以应对中学地理教学。经过三年左右的教学过程,已对应试地理内容完全掌握。当考试内容和课程体制的变化不大时,没有使教师产生新知识的学习和进一步专业化的需求。
另外,应试教育氛围中,地理学科地位可有可无。学生偏科片面发展,地理教师也自以为低人一等,把地理课程自谑为“小三科”“ 四五六”。地理教师总是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思考一些理论问题,造成教育科研能力不强。由于学科歧视,地理教师教研课题立项少,对口学校交流中也很少应用地理教学案例,使地理教师在综合教育能力的锻炼匮乏。
在上述地理教师尴尬的境域之内,如何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添砖加瓦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专业性知识是地理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
在新教学目标的要求下,要摒弃应试教育的偏见。地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重视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地理教师工作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教师专业性知识是地理教师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在提升地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过程中,地理教师要追求教学风格和专门的研究方向,塑造具有专业化的独特个性,来达到教学效果。
(二)丰富知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地理本身就是纵横交织的。这些,都要求中学地理教师广泛地阅读,并大量地了解相关信息,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思考,养成开放性的思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好其专业素养的基础。
(三)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地理知识的建构与运用、教育才能的发现增长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积淀,其重要途径则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师德和崇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师德教育应成为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一、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对于缓解我国环境压力、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压力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意识,注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关键点在于“可持续”和“长远性”。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升环境保护观念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一来,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更为严峻。在经济发展前期,由于过多地强调于经济产量,忽略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限制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通过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使中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加强环境保护。
(二)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从现阶段我国计划生育发展角度来看,人口的急剧增加,给社会医疗、教育等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并且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能够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好把握。
(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
资源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在对资源利用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导致很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这样一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将存在无资源可用的尴尬境地。通过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资源,杜绝浪费。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对策探究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这一理念进行应用,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把握课堂教学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涉及到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将可持续发展意识牢牢记在心里。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应用,能够将一些视频、图像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
(二)注重实践活动
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争取学校的支持,能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对学校周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学生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实践动手进行保护环境,才能够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4]。例如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可能会导致疾病传播等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注重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这样一来,才能够生动、形象的对问题进行反应。
(三)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就更大,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都非常堪忧。据安徽省天长市对全市33所农村初中学校78名地理教师的调查,本科学历占6.4%,专科学历占79.5%,民办或临时教师占14.1%,其中本专科学历是地理专业的占47.4%;高级职称占5.1%,中级职称占25.6%,初级职称占35.9%,未评职称占19.2%;20~30岁占43.6%,30~45岁占33.4%,45~60岁占23%;地理教师90%以上兼带其它主科。笔者所在学校是西部一所农村中学,虽然是重庆市重点中学,但地理教师队伍仍然非常薄弱。全校共有初高中地理教师12名,高中7名为专职,初中5名全部为兼职;其中地理专业(本专科)毕业只有5名,初中地理教师没有任何1名毕业于地理专业;目前高级职称只有1名,中级职称只有4名,初级职称占8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
当代中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村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农村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这就迫切需要使农村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科学素养,以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农村中学学生主要是农村孩子,他们是农村的未来,其接受地理教育的状况一方面反映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中国梦”的实现。上述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无疑是不能胜任农村中学地理教育使命的。由此可见,农村中学地理教师通过走专业发展之路,提升农村中学地理教育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更是需要得到及时更新和提高。已实施三年的“国培计划”有专门针对农村初中地理骨干教师的培训安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而设计。虽然有这样针对性的措施,但整个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还任重而道远,亟待相关部门重视和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自身的努力。
二、强制性与自主性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一定强制性。一是《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义务,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是从法律层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强制性要求,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而有任何特殊的对待。二是《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到符合规定标准的义务教育,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尤需努力,尤其需要通过专业发展以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努力工作以提高和保证地理教学质量。三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育相关活动提出要求,规定中学阶段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地理课程标准没有区分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对初中阶段的内容要求和高中阶段必修模块内容要求的规定是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的。所以,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以胜任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为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地处农村就有所降低。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强自主性。一是要给自己提出专业发展的要求,主动寻求发展。学生要做发展的主体,教师更要做发展的主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既是教师自身发展所需,也是给学生起榜样示范作用所需。二是要根据自身职业生涯阶段,确立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显然,新教师、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由于处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专业发展面临不同的主要矛盾,应该有不同的专业发展任务和要求。新教师、青年教师主要应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中年教师应在教学艺术层次上追求提升,老教师宜在地理知识和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方面加强学习。当然,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也应在学历提高、论文论著、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方面有所突破,在学历、职称等方面达到应有水准,以更好地检验阶段性专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三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智能,选准专业发展方向。在广博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与教学风格。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较大的优势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农村的区域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发展自身和开展教学,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当会受益匪浅。
三、思想性与专业性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要突出思想性。一是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敬业思想。当今世界,城市化仍是主流趋势。地理在中学各门课程中,是研究城市化最系统的学科,地理教师要以更专业的水平来看待城市化潮流,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培养未来新型农村公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清醒看到农村是当代中国教育最需要发展的地方,充分认识到投身农村教育的人生价值。地理教师还要以更专业的水平看到逆城市化趋势在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大都市的普遍存在,看到未来发展“乡村生活城市化,城市生活乡村化”的趋势。要以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思想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理想信念。二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地理教师主要工作看似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授,但不能不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是在课程性质里明确提出地理学科的思想性,所以农村中学地理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地理知识传授为载体,结合农村地域特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胸怀世界、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要突出专业性。一是热爱地理、献身地理的专业热情。中学阶段,地理是惟一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大学习领域的课程,既具有社会科学的丰富与深刻,又具有自然科学的严密与简洁。地理学科的学习无论是对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还是对学生的现实成长、终身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且其它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同时,地理学科独特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地图、图表思维模式蕴含着审美情趣与学科魅力。目前地理学科初高中教学时段安排不连续,初中与高中理科均未纳入升学考试学科。所以,初中和高一、高二理科班学生普遍存在“厌地症”,高中文科班学生普遍存在“恐地症”。但深信随着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教考分离,让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有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有学习方式的自,这样的教育理想定会实现。二是学生主体、探究合作的专业理念。主要指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注重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来发展学生,经历过程来发展学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实践正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弱项与短板,找到薄弱之处,就要痛下决心改进和迎头赶上。一是地理学科未得到足够重视,还有更多自主发挥空间,可以更加灵活地实施教学。二是唯独地理学科,农村学校的可用资源往往不比城市学校少,反而更多。这是因为地理学科的内容除有关城市的以外,还包含很多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村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泉、一山一岭、一村一户、一店一铺、一镇一场都是地理教学的资源,农村更有丰富的民间故事、民风民俗、俚语谚语,也都是地理教学的宝贵资源。另外,在乡土地理的教学中,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也是具有同等优势的,都是学习自己比较熟悉的区域。另外,农村师生偶尔还能进城,在电视、网络上也更多的是关于城市的信息,农村师生都可利用。
李庆东 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
摘要: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多门学科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成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并为地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对于旅游地理学来说,它巧妙地综合了旅游主体、旅游对象、旅游媒介等三方面的要素,从而来对旅游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论证,旅游区(点)布局和建设规划,旅游区划和旅游路线设计,旅游业发展对地域经济综合体形成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娱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它更多地与时代性、文化性、地理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加深入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也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综述
1.对于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的研究
对于旅游活动来说,旅游者是一切旅游行为的核心和主体,一切的旅游活动设计、路线探索、文化资源整合都要以旅游者的爱好、需求等要素为核心来进行。从根本上说,也正是因为旅游者的内在需求,才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于旅游地理学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具体到研究过程中,主要对旅游动机、旅游决策、个体的空间行为等要素来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不断地明确旅游者的内在需求与旅游地理设计的统一性,以此来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
实现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的开发是旅游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核心途径,是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得以完善的根本所在。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要善于从地理学、文化学、空间学等领域和角度来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开发,保证旅游产品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来说,必须要善于从旅游资源和旅游空间开发的角度来展开深入地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前景。
3.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
对于旅游开发及旅游环境的探究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一,从开发的区域上来讲,应该保证旅游空间需求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统一性,从而来进行科学布局、有机统一,实现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并为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实现有效的旅游环境整合,理性地对整个旅游过程进行有效规划,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容量等要素,来对整个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新整合和重新设定,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促进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成熟和完善,并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研究
1.学科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多元化的学科,它与文学、地理、文化、科技等诸多个学科门类都有效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实现有效的学科发展,促进学科融合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有效整合心理学、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园林艺术、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和资源,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推进学科发展与进步。
2.研究内容的广阔性和多元性
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发展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其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在市场化发展体制中,如何有效地促进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整体的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机制进行有效的规范和整合,成为旅游地理学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将整个学科建设更好地与市场化背景结合,才能够让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3.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
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的结合,应该成为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着力点和重要方向。特别是对于旅游空间和旅游环境的开发时,需要要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对具体的环境进行勘测和研究,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对之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从而来促进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充分重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旅游地理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4.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相结合
实现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的结合,是今后学科发展和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与产业的整合,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积极地研究其与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性和必然性,为旅游地理学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着力点,这在根本上促进了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不断地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对于整个学科建设和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旅游地理学作为时代旅游业与地理学科结合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环境整合、旅游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整合,从而来从根本上实现对于旅游地理学的充分探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旅游地理学必将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科内容,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学科综合研究成为必经之路;研究内容会更加具有广阔性和多元性;学科研究与时代技术更多地融合;旅游地理学与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等。总之,旅游地理学在新时期具有更加开阔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产业融合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1-56.
[2]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10:1184-1192.
当前,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既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也要着眼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从小知天下事,做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民族命运的新一代青少年。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尤其是我国周边地区局势和地理相关的内容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当前设立的最小的市———三沙市,向学生介绍三沙市的现状,如大小位置、行政设置等等,还可以介绍三沙市设置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一朵睡莲般的宝岛对中国、领土、领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增加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地理教学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了详述,尤其是在地级市三沙市设置过程中的种种趣闻,更是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地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地理教学和时事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对青少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熏陶的有力抓手,这一点应当为广大教师所充分借鉴。
二、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尤其是水土地质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例如在土地资源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资源发掘研究做起,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土地资源内容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土地资源概况、利用原则、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研究的方式,对思考题中所涉及的概念内涵外延、现状资料、发展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让他们以开放性的眼光和角度去了解土地资源应当如何保护、如何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现状特点、存在不足等进行探讨,让他们将书本中所学到的概念、规律运用到本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并将开展课外调研、撰写考察报告作为拓展性作业,对学生更好地巩固理解所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帮助。
三、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资源发掘整合
关键词: 地理;学生;教师;发展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14-01
考试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办公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中,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1]。
1.何谓发展性评价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平。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侯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
发展性教学评价以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是形成的、多元的、互动的、发展的、动情的[1]。相比传统的、单纯的考试手段,学生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求更高,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可能重结果多于重过程,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过于侧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比如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2.实施地理学科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2.1 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现行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它是实施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和“生活中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根据学生和本地实际状况突破“文本”的规定性,真正要求我们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不只是教“文本”,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生成”[2]。
2.2 广州市学业质量抽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全市性中小学学生学业质量抽测包括水平性评价的抽测和发展性评价的抽检两种。一是考查学科学习目标到达度的抽测,由市统一命题,测试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二是属于过程性的发展性评价专项抽检,例如实验操作、表现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档案抽检等[3]。学生学业质量监控不同于"统考",而是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全面、科学的管理,更加关注重在过程的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则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区和市负责指导和抽查。
3.如何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实施学习发展性评价
初中地理应力图建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体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学生学习性评价,实现三个目标:立足过程评价,全面关爱学生长;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3.1 树立评价新理念:评价新理念如下:①评价目标多元化;②评价方式多样化;③评价主体多元化;④结果与过程并重[3]。
3.2 目前存在问题
3.2.1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总体素质欠佳。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学业考查成绩包括三部分:纸笔测试成绩、非纸笔成绩、日常学业成绩。以我校参加广州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实际考核情况为例,评卷方式为南沙区通过集中、流水作业方式网上阅卷统改。现选择一个中等程度的班统计数据说明:该班人数50 人,难度统计:全卷简答题难度0.57 ,综合题三道,难度分别为0.60 ,0.55,0.58 。均稍低于试卷设计难度0.6。
3.2.2 班容量较大,教师难以兼顾全面。后进生面广,个别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参与程度较低。比如2011年学业水平测试中非纸笔成绩30分,有个别学生得分居然还不到10分。全级参加考核学生708人,考核成绩为D等、E等学生共计163人,占全级学生比重23.02%,高于南沙区比重14.8%。
3.2.3 教师的素质、观念还需进一步提升,方法要进一步改进。要彻底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过程。教师不仅会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和知识点,还要找到教学的生长点、学会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3 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措施。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突出过程性评价,逐步形成了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发展水平和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评价[6]。加强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发展性教学评价。[EB/OL]..2012-03-19。
[2] 张素霞.地理教学中发展性课堂评价[J].才智,2009(30)。
[3] 本刊评论员.对广州市实施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问题的思考。[EB/OL].. 2012-03-19
[4]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地理教学;城市化;城市发展
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城市大发展,各地正飞快地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像安徽这样的中部省区感受最为强烈,不在发展中成长就在发展中沉没。而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许多领域,其进程必然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的过程,必然是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过程。发展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基本前提。在城市化过程中,既要照应历史,又要谋划未来;既要寻求城市发展的增长点,又要注重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人口集中,其本身就是以人为中心。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化层次越高,人的生活和生产质量就越高。城市建设可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可以进一步完善并强化城镇的集聚辐射功能、科教文化功能、管理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可以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便利的城镇生活,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更能理解城市发展的意义,能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看城市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学科公认的特性有二:一是综合性,二是区域性。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质系统,这个物质系统是综合的、多种多样的、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功能也是综合的,例如,一个干净漂亮的城市对人们生产、生活来说,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工作,生活,学习等)。这一城市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之后,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综上所述,我们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地理学科的两大特性适当进行“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也可结合实例讲述城市发展与地理的作用,这样的联系实际的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增加学生的视野,也能够使学生对地理学的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原来地理这门课程还能有这么大的用处。
再近一点联系到我们身边的城市发展建设,我们可以从地理的角度来阐述(以笔者所在城市滁州为例)。
一、城市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略。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习惯称皖东,是安徽的“东大门”,市境自东南向东北分别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毗邻,西南和西部同安徽省巢湖、合肥市相连,西北和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相依。滁州襟江带淮,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滁州历史悠久,名胜众多,下辖天长、明光两市和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及琅琊、南谯两区,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0万。滁州市人民政府驻琅琊区,滁城位于安徽省东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脚下,同南京相连、距合肥115公里。在经济上处于沪、宁、杭工业区边缘,属“南京1小时都市经济圈”。目前,全滁州还有347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化不仅低于全国,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未来5至10年里滁州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0%以上,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需要把100万以上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要依靠县城和一批经济强镇,作为滁州的中心城市,滁城必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城市发展建设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滁州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这正体现了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人口分布与集中趋势,有利于空出大量的土地进行工农业开发和利用,更有利于人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安居乐业,为社会和谐打好基础。
二、城市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1.可以推动工业化
目前我市工业化率为36.1%,低于全省37.5%和全国43.5%的水平。城市发展建设将带来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按照城市规划,市开发区和琅琊、南谯两区工业园就可以进一步做细做实工业用地规划。既可以在工业园区中规划建设园中园,发展特色配套产业,有利于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使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又可以在工业园区中规划建设创业基地,助推全民创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城市发展建设还将使城市道路、水电、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快,为工业项目落地提供功能更加完善的硬件环境,助推工业经济持续加快发展。
2.可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随着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聚居到滁城,“农民”变“市民”,将产生巨大的消费市场,居住、交通、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文化、金融、通信等第三产业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城市发展建设将给滁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大繁荣。
3.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
健康发展的城镇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惟一场所。只有持续地、有条不紊地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才能逐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发展建设是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基地,可以为广大的农村农户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
三、城市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有利于集约资源
推进城市发展建设有利于合理、集约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力资源的优化作用、细密的分工和合作以及教育和科技的进步,也会大大加快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减少污染
目前,滁州的经济发展日趋加快,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是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基础条件。同时,生产和消费的集中,还意味着可通过回收废物和对其重新利用或再循环使用,资源就更有可能得到更广泛的有效利用。
3.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
城市化创造着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汽车、信息产品、服务产品的需求,为市场扩张创造前提条件。推进城市发展建设,需要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话、通气、通热和平整土地工程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灾害预前与控制工程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工程建设等。这些工程的建设将拉动投资需求,扩大就业需求,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的动力。
【关键词】生活地理 地理启蒙教学 地理语言 提高意识 端正态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8-01
地理学科这一自然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边缘学科,它既有自然学科的神奇与深奥,又有社会科学的广博与灵动。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应灵活而机智地去应对地理教学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挖掘地理学科中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知识和信息,把它们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编排和整合,从而为学生所用,为教师所用。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我国的地理教学的学习环境是教室,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我们又增添了电子教室。这些是让我们学会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从网络、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都是锻炼和教会我们如何间接地获取地理知识,证明所考证知识的正确性。有个学生曾经问我:“老师,什么是岩石,什么是化石?它们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有的老师肯定会解答,但是,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还是没有岩石和化石的样子。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见过这两种东西,可能老师们也很少见过它们。也许我们能够用语言很好地表述和诠释它们。但是,如果它们真的在我们眼前,你会认识它们吗?
小时候,我们都习惯看天上的星星,孩子们会想:它们为什么会在天上而不掉下来,我们为什么摘不到它们?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太阳和星星为什么会交替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很小就装在了心里。但是,如果家里的人不能很好解释这些问题,只有等到初中上了七年级才能够渐渐揭开这些神秘现象的面纱,而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背负太多的学习任务,对各种地理现象的探究和学习, 也就成了一种差事,草草应付了事,没有什么兴趣可言。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们都有跟随父母出去旅行的经历,他们会接触到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包括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饮食和习惯。而我们的出行,大多能听到父母传达给孩子的就是:“看,这是外国人!”
其实,地理的学习是来自生活的,它跟语言一样,是如影随形的,只是我们从小就没有养成思考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而忽略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以及我们所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从小抓起,重视对孩子们地理知识学习的引导和教育。当然,这就是地理启蒙教学。
其次,要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当作一种爱好来培养。为什么音乐、美术会吸引孩子们去学习?因为父母认为,孩子们学了音乐或者美术,就多了一个特长,以后就会多一条出路。而没有或很少有家长给孩子买天文望远镜,说:“我们支持你观察各种天体的运动,学习更多的天文学知识。”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毕竟有点遥不可及,而且收效较慢。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对自已生活有用的地理,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地理、研究地理的一个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天然的。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课堂上也不能泛泛使用,要应具体情况来定,例如:对各种自然现象,如地球的公转、极昼极夜现象、地震、火山的形成和危害、板块构造学说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实验演示来呈现,而地图的使用、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地形的类型和特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都可以从学生所生活的地区开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得到结论,从而印证书中知识的正确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会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第四,大自然是孕育地理的摇篮,要想研究地理,必须要回归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大自然的各种形成、发展规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自然有许多神奇的力量和难以解释的现象,它们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也会让这个世界沧海变桑田。
第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愿望。让减负增效不再成为口号,让学生不再为上课听不懂课,听不明白问题而烦恼。这就需要让地理语言成为一种时尚的语言,要求我们普及地理语言。每个学科都有它的学科体系,也有它的语言系统,如果不首先掌握地理语言,那么,对于刚接触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岂不就是一本天书?
第六,改变学生的厌学心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句话其实并不新鲜,几乎每个学科都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中考科目课堂上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能否考上重点高中的唯一砝码,所以他们没有怨言,认为付出这些辛苦是值得的。但是如果再过十年,当这些学生走出校园,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后,他们会渐渐地发现在生活中自己还是不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上商场买东西不会讲价,上银行存钱,根本不用自己去计算什么利率;而出门在外,却经常要看地图,学会看路标,注意天气的变化,知道哪些是当地的时令蔬菜和水果。这时,他们常常会说:“念再多的书也没有用,我们还是不会生活。”其实,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我们没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更不要说运用了。古人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把学习融入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生活中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我们应该会做什么,这样才会端正学习态度,并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