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互联网特性范文

工业互联网特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15:12:18

工业互联网特性

篇1

[关键词]特型企业 互联网 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tu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316-01

贵州桥梁集团公司是具有国家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大型企业。有下属11个分公司、2个二级控股公司,从业人员2万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近200人,享受政府津贴2人;一级建造师70人,二级建造师13人。主要从事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工程、高等级公路路面等工程的建设。兼营大型土建、混凝土、室内外装修、建筑幕墙等工程;在勘察设计、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民用建筑、建筑装修装饰、交通安全设施和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商业物业、物流等方面也具有相当实力。公司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先后荣获中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鲁班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建筑业先进企业、“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国安全生产督导人员培训先进集体”、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百家优秀会员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先进企业”、“全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十佳桥梁”、“詹天佑大奖”、“对世界桥梁建设的新贡献”等多项荣誉称号。

以网络为载体,把集团公司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络进行快速传递,并对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进行跟踪实施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成为和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

一、网络技术可以快速传达组织意图,及时传递思想政治工作信息。

快节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及时性需要科技手段来辅助,大量涌现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需要以科技手段来实现快速传递。而互联网传递信息快、包含容量大、具备功能多。信息渠道的畅通,传递速度的加快,使上级的各项管理要求能够高保真、等强度、快速迅捷地传递到项目,使思想政治工作更为有效。

利用网络的及时性,破解公路工程施工企业点多面广、人员分散,集中公司存在的各项难题,通过网路把大量的工作信息及时规范并在网络上快速传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更为突出。

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

听领导念文件、学习、讲课等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团青员工对知识的需求,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将学习资料上传网站开展远程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控计算机浏览网站学习,本质上是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宣读与聆听的二维方式,变成了以员工为主体、有选择地浏览的视觉方式;把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变为双向乃至多项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图文并茂、多媒体运用,既生动活泼又平等交流的思想和情感互动模式,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增加生动健康的娱乐内容,使受教育者在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三、利用网络增强员工归属感

项目工程施工、管理人员长期在偏远的施工一线工地上生活、工作,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失去归属感,人员分散的原因让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家”的归属感、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能否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是赢得员工忠诚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有效办法。与对员工的教育相比,让他们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无疑是让员工增强企业归属感的最佳途径,通过互联网把在各项目线上的人员汇聚到一起,及时达到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使大家找到大家庭的感觉,从而产生凝聚力。同时员工通过网络了解集团公司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参与企业管理和生产经

营活动,就会有与企业一起发展的渴望,使集团公司上下之间、员工之间、家属之间分享企业成果,从而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

四、互联网拉近领导和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家庭距离

员工是奋战在一线的实践者、工程操作者,他们所了解的信息比管理者更为具体和深入,而这些信息又是管理者决策的关键依据。如果管理者在听不到基层的意见和建议时就贸然决策,极有可能导致决策的准确性发生偏离,错误的决策一旦执行,甚或导致错误的后果。网络把领导者和员工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集团公司的各层级负责人通过网络就能随时了解各项目状态,就能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一是网络通过建立“领导信箱”,职工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领导通过网络能及时聆听职工的心声,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员工就能感到领导就在身边一样。二是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及时通过会议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了问题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而造成的严重后果,做到运筹帷幄,决策于千里之外。三是节庆假日,组织可以在网上发表祝词慰问职工,祝贺员工的婚礼、职工的生日等,更好地体现企业对职工的关怀,让员工心中感受到温暖。

五、利用网络解决项目的技术难题

由于地理上的不同,建设项目的设计均不相同,经常会出现一些施工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需要集体的智慧来进行破解,在出现问题后网络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开展专题研讨会,可以联系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通过集思广益最终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破解办法,同时网络继续跟踪报道破解技术难关的整个过程,总结出破解办法的利弊和需注意的事项,让其他项目共享经验,使整个集团公司的技术水平得到不断突破和创新。

员工也可以在局域网自由交流,把各自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发表在论坛上,图文并茂的展示自己的生活历程、诉说自己的心情故事,可以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让枯燥乏味的工地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利用网络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新载体

企业文化是开展团青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利用这个载体,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积极作用。网络使抽象的企业文化趋于具体化,一是在网站建立优秀员工风采展示栏目,宣传优秀员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做出的贡献,宣传员工的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的事迹,用图片和文字展示出优秀员工的风采,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企业形象展示栏,构建集团公司价值观,以展示集团公司在创优良工程中取得的各项成绩和荣誉,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在网站上开展健康有序、具有激励作用的劳动竞赛,不仅大大丰富了企业文化鲜活的内容,并统一于企业文化的各项功能之中,给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能够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完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利用网络推进厂务公开

篇2

互联网企业是具有互联网基因和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如果没有互联网基因,只是做做互联网生意,或上上网做做业务,并不能保证就是互联网企业。

然而互联网基因就像互联网思维一样,在媒体炒作干扰下,被归纳得支离破碎、神神秘秘,却难得要领。问题出在脱离基本面总结互联网基因和互联网思维。

基本面就是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有什么样的基因和思维。小农生产方式只能产生小农意识;互联网生产方式决定互联网思维。脱离了生产方式这个基本面,所谓的基因或思维,就只剩下招术和点子这种低层次的、鸡毛蒜皮的东西。

互联网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方式的扬弃。简单地说,农业生产方式好比定制的方式(非标准化的方式),工业生产方式好比大规模的方式(标准化的方式),互联网生产方式好比大规模定制的方式。举个例子,互联网流行“平台+增值服务”,其中平台对应的是标准化的方式,增值服务对应的就是非标准化的方式。前者主要用来降低成本,后者主要用来增值。因此这种方式是低成本增值之道。

在确定互联网有自己的基因和思维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互联网有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否定互联网基因和思维的人,主要是那些根本意料不到存在独立的互联网生产方式的人,他们戴着工业化的眼镜,看一切都是工业化。因此不是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而是他们的有色眼镜中没有镜片色彩之外的新东西。

从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互联网企业,不在于他上不上互联网(技术特点),搞不搞互联网(业务特点);不在于企业做什么(一产二产还是三产),而在于怎么做(按一产、二产还是三产的方式做)。用农民的方式(分散化的方式)搞一二三产业务,形成的是小农式的企业;用工人的方式(产业化的方式)搞一二三产业务,形成的是工业式的企业;用知本家的方式(服务化的方式)搞一二三产业务,形成的是互联网式的企业。

为互联网企业画像

互联网企业其实是一个有语义矛盾的概念。网络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组织形式(或叫资源配置形式),互联网本身具有对企业这种形式的突破。叫互联网企业,这里只是沿用人们习惯的说法。

从制度层面看,互联网企业是打破企业内外边界的“企业”

企业的边界是资本的边界,或者说是资本专用性的边界。打破企业边界的实质,是打破资本(专用性)的边界。资本专用含的前提假定是资本的归属权与利用权合一。比如,买房子与住房子合一,相当于资本上的自给自足。

互联网企业则是以新的产权制度组织起来的“企业”。在新产权制度中,资本的归属权与利用权分离,借助无形资本可以零技术成本复制的特性,实现资本归属上的分享(免费)与资本利用上的收费(如按使用收费)的结合(如SaaS)。好比,房子(如马云的网上店铺)一旦可以复制,可以大量分享给用户,向房子的使用者收取租金。打破资本的自给自足,是互联网企业的一大进化。由于分享资本,企业与产业的边界被打破。

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企业可以被视为与产业内诸多企业(及个人)分享资本,同时按照资本的使用情况(分赢亏不同)结算的新产权单位。前者叫互联网平台企业,后者叫互联网应用企业。前者承担后者的固定成本,后者进行轻资产(边际成本)运作,凭借分享固定成本,从边际成本投入所获收益中,双方进行分成。

工业化企业第一不能通过复制来分享资本;第二只能以资本的边界作为企业的边界。因此他与互联网企业在产权上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我们把资本不可复制的企业制度称为现代企业制度,那么互联网企业制度可称为比现代更现代的企业制度。

从企业竞争层面看,互联网企业是实现低成本差异化的企业

工业化企业采用的基本竞争战略分成本领先(降价竞争)与差异化(提价竞争),但二者不能同时采用(不能“夹在中间”);互联网企业由于生产方式的原因(特别是资本可复制的特点),多采用低成本差异化(降价+提价)的竞争战略。如基础业务免费+增值业务收费。二者之间用API(应用程度接口)联接。

现有的各种版本的互联网基因、互联网思维,多是这个基本面在操作层面的枝节繁衍。有人说互联网思维是免费、极致的品质、极低的成本,等等。虽然孤立地看符合实际,但从整体看并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互联网的特点是“极致的品质+极低的成本”,是“免费+收费”,把它们拆开孤立地看,这一点在农业社会有,那一点在工业社会有,都不是什么新东西。但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是把相反的两极联接在一起,在互联网生产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互联网思维,是农民思维与工人思维的结合与升华。拆开就不再是互联网思维了。

从组织层面看,互联网企业是依靠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智慧型企业

网络是企业的升级版。互联网企业是信息化企业,是时代的企业。正如海尔集团董事长兼CEO张瑞敏所指出的,在这个奉行互联网的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挑战就是“速度”,企业要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需求。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就要求企业要先“信息化”,然后,再到成为“信息化的企业”。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先要搞好企业互联网,然后成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企业互联网之处在于,他的重心在企业,不是技术性质变化,而是企业性质的变化。是企业从20世纪的企业,变为21世纪的企业,从工业时代、以工业化为本质的企业,变为信息时代,以信息化为本质的企业。

工业化企业是机械型企业,典型特征是做大做强后对市场复杂变化反应迟钝,易患“大企业病”(工业病)。互联网企业是智慧型企业,智慧表现在企业机体具有生物体的灵活性,可以轻松化解市场复杂性的挑战。

实行“网络化战略”的海尔,就是智慧型企业的一个代表。海尔在组织上实现了扁平化(倒金字塔结构),去中心化(群龙无首,人人都是CEO),自组织、自协调、自激励,使企业具有了以变制变的能力,在复杂性条件下实现“人单合一”,适应市场、驾驭市场。

从“市场”层面看,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工业化企业强调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互联网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

网络是市场的升级版。市场长于扁平化地集中配置资源,但交易费用较高;企业通过科层化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但响应需求的能力随市场复杂性的提高而递减。网络长于通过社会资本(关系和信任),在复杂分散多变条件下灵活配置资源。

互联网企业善于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网络作用,例如通过关系联接圈子(小世界网络)快速扩张客户关系,通过信任降低缔约交易费用,从而低成本分散化地配置资源。例如,许多农民网商可以在市场不发达条件下,在农村地区和小城市等资源分散地区,远离城市集中化的资源配置中心,利用电子商务加速信息流和物流,流动性地配置资源。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力;创新融合;特色化

自2014年,我国的整体网民的规模为6.18亿,网络经济的整体规模达到5956.4亿元,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规模交易达53729.8亿元(摘自2014年中国网络经济年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的被提出与解析以及互联网2.0时代的来临,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与老一代的互联网企业(如:BAT)不同,他们更加具有创造力与激情,更加懂得利用互联网去影响人们的生活,更加懂得如何赢得现在主流消费者的心里。因此,我们总结出这些新兴互联网企业两个特征:

第一,新兴互联网企业创新合变化是企业的主题

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无论是在技术本身的发展前景,还是其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等方面,虽然有一批成熟的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两者时代不同,消费者心里不同,没有较好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借鉴。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创新与特色,这是无法复制的。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企业领导图案度自身持续不断的摸索与创新,它不仅体现在对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更体现在其独特的互联网的市场运作技巧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二,新兴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产业或者行业交叉形成新的发展

可以看到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依靠互联网本身很难实现其商业价值,之所说互联网+的概念是融合的概念,便是新兴互联网企业与其他传统产业结合,运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实现产业转型,形成新的产业并发展,它们将原产业与换联网的优势,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产品与服务,挖掘出潜在的市场机会并以此获得丰富的经济回报.类似如:滴滴打车(现为滴滴出行)、饿了吗等都是结合了传统的汽车服务业、外卖业而形成的新的增长趋势,也创造出了新的产业。

通过对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特征总结,可以看到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这也预示着其内部的管理模式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具有这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

1、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组织架构具有无边界、扁平化

在总结企业互联网企业发展中,“快”一直都被列为是互联网企业的最高法则,所谓的快就是快速反应、快速适应、快速发展。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必须建立相对柔性、灵活的组织,包括部门及岗位设置、职责等。新兴互联网企业在组织管理上与传统企业不同,不采用集团企业比较流行的金字塔的组织管理模式,而采用类橄榄似的扁平化组织,这种组织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外在环境的改变,如果采用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内部流程时间较长。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早已被其他企业所占据;而在职位与职责设置上,互联网企业因快而生,因此岗位的设置上讲求多元化,摆脱传统的一人一责一岗的职位设置,在岗位上对类似的工作职责进行整合与包含,变成新的职位。减少个人岗位,增加团队岗位职责。强调整体的团队工作的推进,另外在一些岗位工作内容变化较快的部门,出于灵活、机动的岗位设置原则,以团队或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一项工作时,不再设置固定的岗位,也不再规定某个人的固定工作内容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2、新兴互联网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强凝聚力、强执行力、强学习力的组织文化

新兴互联网企业真正由于其“快”的本质,形成了企业在管理与运营上的多变性,有时候快能带来收益,但对员工来说过快的变化会让员工在企业中变得迷茫而无所侍从,最终人心涣散并造成大规模的人员流失。因此新兴互联网企业需要企业及早找到并明确企业始终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让员工认同企业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企业价值观的倡导上,传统企业喜欢用“德行”来定义企业的价值观,但在新兴互联网企业中此类的价值观在企业快速发展中变得与企业有些格格不入。因此在互联网企业价值观中应强调执行与学习,在快速反应的企业中执行力是企业能否完成目标的关键。执行力的缺失可能会造成互联网企业失去动力,最后落后于市场,而倡导学习力则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过量的载体,大量的信息与知识需要更新与学习,因此在新兴互联网公司中没有学习力是人力资源无法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最后,强的凝聚力也需要企业来进行倡导,现代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已由个人向组织与团队转变。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需要团队配合去完成工作。凝聚力越强的团队就越有执行力,也越能去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3、新兴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

由于互联网行业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与行业工作经验普遍较低,例如:移动Ios与Android工程师,这类软件兴起也不过3到5年,从业人员更是稀少。另外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便没有此类的应届生可以进行专项的培养。现有的此类开发人员都是由其他互联网企业自行培养的。这也造成了互联网企业“挖角”严重的现象出现。造成了新兴的企业较大的人力成本与人才流失严重。所以,新兴互联网企业应先注重从内部发掘有潜质的员工并加以重点培育,要敢于任用年轻员工担任关键岗位和管理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自己的核心队伍和管理与技术人员。其次,联网企业的员工自身学历与素质都较高,对工作的需求层次也不同,不能与传统行业的员工相同对待,企业内部要有完善的内部培养和提拔机制,对重点岗位的员工重点关注。互,要有针对性开展一些特色福利等活动,形成企业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逐步减少关键人才的流失。

4、互新兴联网企业“特色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篇4

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这个问题,并不象它看上去那么简单。比较各位大佬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说法,其中董明珠的说法离我心目中的正确答案最远。她在暗讽雷军只谈“线上买卖”时,用“提升企业效率”描述互联网。但这正好落到张瑞敏一个观点的陷阱里。张瑞敏认为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效率高而效能低,互联网提高的是效能(“打飞靶”)。德鲁克在《有效的主管》中也强调:“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可见,即使在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上,我们也可能把问题理解反。

只有充分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制度创新这些背后的基本面因素,才能全面理解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

生产力对思维的影响,可以从技术角度观察。经验式思维是原材料驱动的自然式思维,理性思维是能源驱动的机器式思维,互联网思维是数据驱动的智慧式思维。因此我的第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思维是智慧思维。

什么是智慧式思维呢?智慧式思维从形式上,比较接近我们平常说的直觉、本质直观、悟、灵巧(SMART)等等。它既不是经验思维,也不是理性思维,而是不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而直达解决问题的要害。论个体,六祖慧能(“顿悟”)和拿破仑(“穿透战争迷雾”)就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论群体,中国人(实事求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犹太人(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智慧式思维。智慧式思维是一种直接把握复杂性的思维(农业思维直接但把握不了复杂;工业思维复杂但不直接),是农业思维与工业思维两种相反属性的优点嫁接,嫁接成功的标志就是灵活(SMART)应变。因此互联网思维的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灵活应变。它的反面是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

互联网思维作为智慧式思维不同以往智慧式思维之处在于,它有技术的支持,因此全社会中等智力的常人也可以稳定把握它。大数据支持下的思维,就是这样的智慧式思维。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美国白宫大数据定义中说的“洞察”。洞察就是越过经验和理性,直达真理。靠大数据帮助,普通人也可以达到慧能和拿破仑的思维水平,穿透不确定性的迷雾,达到“明”(自知之明或知人之明)这样一种意义澄明的状态。搞互联网的人也经常搞错这一点,以为大数据是一种数学计算,那就违背了图灵的本意,与工业时性思维半斤八两了。

互联网思维的社会特征

我们所说的互联网思维,主要还不是一种个体水平的思维,而是社会思维。互联网思维在人际关系上反映出的特征是自组织、去中心、对等关系的思维,我的第二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社会网络思维。

张瑞敏虽然不是搞互联网的,但他的管理思想体现的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强调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复杂性,管理和经营不是降低复杂性,而是提高复杂性,不是降低差异性,而是提高差异性,“以变应变”。

传统管理思想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强调对复杂进行化简。主要是因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因此要分层建立金字塔。但互联网思维却是反的,在人际关系上通过体现互联网特征的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组织、自涌现、自生成等生物有机化的管理方法,实现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微信体现的人际关系,是去中心化有机联系的小世界网络关系。人们常见的SNS,也是一种这样的网络关系。

互联网思维的生产方式特征

有人讲互联网思维方式,提到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这是正确的。互联网方式就是互联网生产方式,即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我的第三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低成本差异化思维。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生产方式的映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例如小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小农式的经验思维方式;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理性的思维方式(例如过去我们讲工人阶级具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等,是由其从事大机器生产决定的)。同样,互联网思维不是偶然的点子,而是与小批量多品种的信息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在这里与工业化思维是正好相反的。互联网思维认为,越复杂(边际)成本越低;而工业化思维认为复杂不经济,越复杂(边际)成本越高。这正好是张瑞敏思维与董明珠思维的差异所在。董明珠的标准是效率,效率通常意味着复杂不经济,只有单一产品大规模生产才经济;而张瑞敏的经济标准是效能,效能是多样性与效率的统一。效能是效率的变化率,即目标变化多样情况下的效率。互联网思维就是张瑞敏这种思维。

许多人在经营上概括互联网思维的特征,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实际是两种极端相反,而又统一在一起的状态,这就是极致的差异化(导致高品质、高附加值)与极致的低成本的对立统一。反映的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它是农业方式(差异化)与工业方式(低成本)杂交出的生产方式。互联网人这样思维,不是偶然的,是生产方式引导他们不得不这样想问题。我们常说转变观念,之所以转变不过来,是因为没有转变观念背后作为基础的观念的方式即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制度特征

许多人把免费当作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之一,这是好事。但没有说明为什么,好象免费只是人们头脑中“术”这个水平的“招”(招术)。其实,免费是互联网生产方式作用于制度,反过来所决定的思维。因此它对于互联网人来说,几乎是不由自主的,是制度决定的思维。我的第四个观点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分享的思维。

免费背后的制度是一种新产权制度,是分享型经济的产权制度。它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第一次将所有权分割为归属(支配权)与利用(使用权)两权,前者免费,后者收费(即按“使用”收费)。传统人士不理解免费,主要是没看出这一分割的门道,以为是前后都不要钱(那是共享而非分享)。

互联网人不是出于个人点子想免费,而是有一种制度压力要他必然免费,这种压力来自互联网生产力天然具有的复制特性。免费只不过是把复制用于资本(生产资料)的结果。互联网人在用脚改写《资本论》。

篇5

一、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反洗钱带来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不完善,反洗钱执行难度大

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产生动因源于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经济领域的这些动向产生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应运而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日益提升。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是信息科技发展的产物,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与业务的创新和发展相比,始终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尚需时日,各义务主体反洗钱工作尚处于自发、探索状态,缺乏统一、完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反洗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力。

(二)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义务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反洗钱配合调查难度大

部分中小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基层信用社、村镇银行反洗钱内控制度基础薄弱,尚未能有效建立起电子渠道支付业务应包含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反恐融资、内部审计检查等相关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也没有及时、有效将人民银行最新的反洗钱监管政策贯穿到内控制度中加以落实,一定程度上为洗钱者开了方便之门,为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带来了隐患。一旦发生洗钱行为,商业银行将配合监管部门进行反洗钱调查,由于内控制度不健全,导致客户信息缺失、诸如IP地址等交易记录不完整,商业银行将面临反洗钱监管处罚,也加大了监管部门反洗钱调查的难度。

(三)互联网金融交易隐蔽,客户身份识别难度大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仍是金融,其优势在于注重运用新技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但互联网金融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较强的负外部性特征。因此,风险波及面更广、扩散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传统支付交易行为过程中,银行机构会要求客户提供真实身份证明,并可以提供直观的交易物证,这使洗钱犯罪的取证相对容易。而在网络环境中,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进入在线金融账户并实现资金转移,没有直观的身份证明,很难找到进行追踪的切入点,即使找到了电子证据,也可能因为出现密码、身份证号码等被窃取的情况,难以确定不法分子的真实身份。在网络渠道完成一笔交易,需要发卡机构、支付机构、运营商、收单机构、持卡人、商户甚至外包服务机构共同参与,支付流程的碎片化导致了交易信息和客户身份信息的分割,参与主体的碎片化致使同一客户的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被分散保存在不同的机构中。如: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参与到结算业务中,交易过程被人为割裂为互不关联的两个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保护客户的隐私,往往采用加密技术手段隐匿交易主体的身份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非面对面特点并不能确保交易主体一定是账号持有人本人,反洗钱监管部门和各反洗钱义务主体均难以掌握开展反洗钱工作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导致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可疑交易报告等制度的效力被削弱。

(四)互联网金融交易行为复杂,可疑交易发现难度大

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除了常见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外,银行在“互联网+”上面的尝试还很多,如直销银行、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生活服务类平台等等。这些业务均以非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进行,非面对面的网上交易有以下特点:一是交易信息的存储大多以电子备份方式保存,不保留纸质凭证。二是交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多笔资金转移,交易数据量巨大,交易行为复杂。不法分子可以采取将资金小额、多笔转入转出,或者在多个账户间转账等操作,达到逃避监管的目的。三是由于网上交易缺乏完善的客户身份识别体系,核实伪造虚假身份证件和利用虚假注册公司开户等还存在一定困难。目前还没有针对网上交易业务的特点,开发出一套跟踪监测比对发现可疑交易的系统,因此,网上可疑支付交易发现较为困难,对涉及网上交易业务的可疑交易人工分析也存在诸多困难。

(五)互联网金融跨境、跨区域交易,资金监控难度大

利用互联网实现资金转移,减少了客户与银行的直接接触,并且不受距离远近的限制。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网络交易不受时间(7*24小时)、空间(只要有互联网)限制,资金能够被瞬间转移,线索很容易被切断;二是通过网上交易,客户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意自主地汇划资金,无须注明资金用途。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每天从大量的交易数据中甄别可疑交易如大海捞针。在远距离甚至跨国资金转移的情况下,即使涉嫌洗钱的行为被发现,也为时已晚、鞭长莫及。相比传统业务,资金通过网络交易更难被追踪和控制。比如,当前发生的电信诈骗、地下钱庄和非法集资等案件,其资金的划转均采用电子渠道进行,增大了案件侦破的难度和成本。

(六)对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认识

不足与专业人才缺乏,识别洗钱行为难度大虽然各银行业机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对反洗钱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猛,立法相对滞后,社会对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认识不足,其有效开展尚存在较大差距。另外,现有反洗钱专业人员的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较多的工作人员不熟知与其业务相关的反洗钱法规和行业制度规范,对隐蔽性很强的互联网金融洗钱行为,识别和防范的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商业银行现有反洗钱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机制不完善

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不完善,未建立以反洗钱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反洗钱中心和业务部门为主体,以营业网点为基础的反洗钱全员履职架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反洗钱工作未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履行反洗钱管理主体责任,缺乏各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是反洗钱工作的终端和基础的理念,个别机构虽然建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专业反洗钱小组,但未实质性开展相关工作,履职不到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运用“集中做、专家做、系统做”的“三做”反洗钱模式,将反洗钱工作的资金监测、甄别移交一级分行反洗钱中心处理,但个别基层机构存在“集中做、机构不做;专家做、专业不做;系统做、人工不做”的错误认识,反洗钱“全员履职”责任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二)互联网金融反洗钱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商业银行发展观、业绩观、风险观发生偏差,经营行为不规范,风险意识和依法履职意识不强,特别是在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拓展上,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在客户量和业务量上做文章,未遵循“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产品”的基本准则,未认真识别确认客户真实身份,未完整采集和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反洗钱工作的重点在于抓好预防工作,把反洗钱工作落实到专业部门、营业网点和产品上去,做到关口前移,防止病从口入,才能发挥好反洗钱工作的预防职能。而部分业务人员全过程、全岗位、全产品加强反洗钱合规管理和客户尽职调查责任管理未认真履行,未从源头上控制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的发生,为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洗钱提供了便利。

(三)互联网金融反洗钱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法分子利用复杂的金融交易和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来洗钱已经成为当前洗钱犯罪的的特征之一。这些都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反洗钱工作不仅需要有一大批精通金融、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也要有大量的既有税务、海关等专业知识,又具有侦查、经济、法律、贸易、英语等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的法人金融机构,既没有现实的能适应或胜任反洗钱工作的专业人才,又无法形成一个良好的反洗钱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机制,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人员素质不高,反洗钱人才匮乏,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工作更多地处于一种应付性、边缘性、形式性的被动型状态,难以达到主动性、深入性、实质性的介入型状态。

(四)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手段落后

目前,不法分子洗钱手段趋向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而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沿袭传统的统计、检查等方法,工作重点停留在金融机构的大额支付交易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的审查上,表现为线上就数据比较数据的时候多,线下掌握客户具体、真实、活的情况少。而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其交易量与社会金融交易总量的占比越来越大,在没有建立与支付清算系统对接的支付交易监测体系的情况下,造成了基层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量大、效率低、质量不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影响了反洗钱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层面,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互联网金融基础性立法工作,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以及安全法规。在贯彻《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所确定的“分类监管”基础上,搭建起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制。与此同时,落实“风险为本”原则,健全相应的反洗钱法律制度,将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同时纳入反洗钱法义务主体范围。修改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办法》,明确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等方面的反洗钱义务,堵塞反洗钱监管方面的法律漏洞。

(二)完善协调机制增强反洗钱工作合力

反洗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配合,除了传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承担反洗钱义务的责任人还应包括互联网支付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各级人民银行要落实反洗钱联席会议制度,使反洗钱各成员单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关注特定非金融领域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洗钱行为,明确各方在案件协查、情报交流、洗钱线索核查、案件办理信息反馈以及洗钱案件侦办等方面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依法行政,为打击洗钱犯罪活动形成有效合力。通过建立系统化的反洗钱工作机制,保证反洗钱全过程有效涵盖互联网金融各方面,实现互联网金融各义务主体反洗钱工作间的无缝衔接和反洗钱合力的充分发挥,共同防范和打击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洗钱犯罪。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要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检查纳入检查范围,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反洗钱监督检查。充分吸收世界各国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的先进经验,通过多边和双边的公约或条约来加强互联网领域的反洗钱国际合作,实现各国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避免因为网络的跨国特性而使不法分子逃脱法律制裁。

(三)运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异常交易监测水平

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商业信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采用信息科技手段加强网络交易监控识别。各义务主体及时根据网络交易特征设置识别参数和标准,对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进行自动、及时监测和记录,使数据甄别分析智能化,并与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实行联网,推行反洗钱数据集中处理,以利于及时监测和甄别洗钱线索,提高数据监测分析的效率。

(四)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反洗钱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管部门反洗钱最新监管政策要求,建立和完善包括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内的反洗钱内控制度。如制定《互联网金融业务反洗钱管理办法》,对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反洗钱业务程序、安全认证等作出规定。商业银行要抓住业务流程中客户营销、身份识别、款项支付、安全认证等风险点,将反洗钱工作理念、防范洗钱风险的意识贯穿至日常工作和管理中。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新设机构完善其线上业务的内控制度,禁止通过其系统进行非法在线支付,关注可疑账户资金异动,及时提交相应的可疑交易报告。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互联网金融参与方的反洗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五)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与实施客户分类管理

一是加强客户身份识别,了解你的客户。建立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征信系统、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帮助银行业等机构确定客户身份,并利用账户和征信系统采集相关资料,为异常交易的识别提供基础信息。银行机构要通过回访、实地查访方式,向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核实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核实客户身份,调查了解网上交易客户的住址、职业、经营状况等真实情况,对调查中发现的身份不明或代办开户的客户坚决予以拒绝,从源头上缩小洗钱活动的生存空间,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规范运行。二是加强客户身份认证,减少虚假交易。督促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发更智能化的数字认证技术,如脸谱、虹膜、指纹、静脉以及多种方式组合等识别技术,实现对交易确认介质的交叉认证,解决账户控制人和开立人非同一人的问题。三是实施客户分类管理。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对网络资金账户设置交易限额。根据客户的注册资本和经营规模设定网络支付限额。对难以进行真实交易身份识别、难以判断真实交易是否存在的资金支付限制在一定规模以内,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加以匹配和管控,通过规模控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

(六)重视反洗钱专业队伍的培训与培育

篇6

1互联网产业经济的概念 

互联网产业是现阶段新型的产业,主要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资源的采集于共享,开发并传递营销商配,是实现阶段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综合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互联网产业经济主要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1数字化 

互联网产业背景下的信息传递已经从纸张的文字传递转变为了数字化的介质传递,首先介质可以通过光以及电磁信号等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介质快速传播。 

1.2表现形式多样 

互联网产业中的信息交流表现多样,主要体现在可以进行远距离传输文本,视频,音频等的内容,涉及的类型相对多样,可以涵盖经济,文学,等的相关内容。 

1.3互联网传播媒介 

互联网产业的媒介是互联网,互联网中的相关要点在互联网产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人们直接从网上得到相关的信息,方便,并且具有共享的特点。 

1.4传播方式具有动态性 

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的传递过程相对较为迅速,现阶段的信息传递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表现在互联网环境中,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信息,在几秒内就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互联网产业中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财富,现阶段在互联网产业中,发展逐步趋于成熟,但是现状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随着人们知识和经验的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创造的潜力也就越大,我们对互联网产业中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 

2.1人力资源培养现状 

现阶段以互联网产业为导向的企业相对较多,互联网企业中的员工往往具有较为专业的素质和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企业采用各种方式挖掘高端互联网技术人才,但是有些企业对于终端的人才缺乏有效的培养,没有将员工配置在相匹配的岗位上,从而严重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发挥。另外,企业的员工往往有着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不愿意在公司呆较长的时间,流动意识较强,如果在企业中无法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为了追求个人价值而辞职,有时甚至带走了企业的技术资源及核心人力资源,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增加。 

2.2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互联网产业背景下,人力资源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线上(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沟通交流,因此,企业对员工很难实现高效的监管,员工的工作效果相对来说很难被充分体现出来,互联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员工的工作业绩与工作能力很难有效衡量,绩效考核也相对较难进行,企业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不够灵活。 

3互联网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特点 

3.1总量不断增长 

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产业下的人才资源愈加丰富,人们更希望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挥自己,另外,互联网的相关工作往往门槛较低,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擅长的职业。 

3.2创新与变化 

互联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缺乏一定的管理思路,需要企业与管理人员自行探索,尤其是在互联网企业运营方面,商业模式和企业的运营相对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互联网行业与传统的行业差别巨大,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呈现多樣化的特点。 

3.3行业交叉 

互联网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本就具有各行各业交叉影响的特性,首先,互联网并非单独存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其行业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因此,在具体的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互联网行业呈现出了统一性的特点,表现在行业人力资源的交叉。 

3.4人才留存率较低 

受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影响,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及核心人才的市场短缺,互联网企业之间对于优质人才的恶性竞争,导致互联网行业工资水平水涨船高,市场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工作诱惑与机会,人才更希望通过不断跳槽来实现个人收入的增值,导致企业人才的留存率偏低,严重影响了互联网产业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长期发展。 

4人力资源在互联网产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人才,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促进互联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教育,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产业不断地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为互联网产业提过思想文化的支持,为互联网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5合理配置互联网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对策 

5.1注重候选人甄选,提高员工留存率 

相对来说,互联网产业经常进行结构的调整,现阶段的员工往往具有流动性强的特征。人力资源部几乎全年都在进行大量招聘工作,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快速有效运行。因此,在开展招聘甄选工作前,公司首先需要根据岗位胜任力模型,科学建立任职资格标准,必须仔细进行简历的筛选工作。笔试和面试工作不仅要检验候选人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检验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及与企业本土文化的匹配度,同时允许候选人在正式入职前充分体验企业文化与办公风格,在充分体验的前提下,双向认可后作出选择,这样可以明显的缩短候选人的试用期间的企业适应时长,从某种程度上可有效提高新员工的留存率,减少重复招聘的次数。

    5.2提供多元企业环境,助力员工发展 

现阶段的互联网产业中,人才的成长环境相对不容乐观,进行互联网工作的人才往往年齡较低,工作的经历相对较少,但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加快,需要丰富的职业经验适应互联网产业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充分的了解,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使员工的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企业在培训时,帮助新员工更好的了解公司的情况,使新员工可以更好的融入公司集体,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很好的进步与发展。 

企业需要定期更新制度,大力培养企业中所需要的中高级的管理人才,具体可以对人才进行破格提拔等,提供较好的人才培训机会,另外,可以组织进行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例如可以进行拓展素质训练,为员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工作环境,提高人员斗志,企业还可以举行职业规划活动,合理规划管理员工职业生涯,鼓励员工更加努力的投身到企业发展建设中去,可以使员工切身感受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好的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5.3创新人才薪酬机制,维持员工稳定 

互联网产业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职能变化相对较为灵活,有的职工可能会根据企业的需要经常性的调换工作岗位,有的员工即使一直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职位,但是相对工作性质变化较快,现阶段,有些公司在不同阶段所从事的职业相对来说变化较大,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之下,传统的薪酬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工作结构变化,互联网的岗位设置相对来说较为多变,很难从固定的职位判断对应价值,因此,在薪酬发放问题上,企业可以考虑综合考评员工的个人技能和综合能力,从而判断出岗位价值的高低,如果在后期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能力没有发生变化,薪酬水平可以持续稳定的保持。 

5.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体现员工价值 

信息化建设根本就是沟通,信息化使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便利快捷高效,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者可以线上完成对员工的目标设定,绩效过程跟进追踪及全方位的绩效结果考评,对员工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真实即时的评价。管理者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对员工的典型行为进行详细的记录,根据信息反馈,实时掌握员工工作动态,可在线与员工即时交流沟通,建立有效互联网绩效管理体系。员工可以得到即时绩效改善反馈,领悟企业使命,并通过绩效改善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达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配置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扮演着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相互关系,互联网产业建设才会更加健康高效长远,企业通过提高人才的选拔效度,创新人才薪酬机制,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互联网产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汪芳.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研究—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7(02):44-45.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政工思想;工作要点

十以来,在讲话中指出,互联网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它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在新时期,更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完善制度,融入互联网+思想政治方法

互联网+传统产业,引发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带来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引起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能使企业管理者主动利用新媒体、搭建起与职工沟通的桥梁。互联网具有环境虚拟性和角色虚拟性特点,它便于行为者在网上吐露真实信息,许多是现实生活中难以暴露、吐露的真情实感,利用虚拟的网络平台,就可以非常直接和比较可靠的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状况。

二、增强管理,提高互联网+思想政治应用

虚拟化网j应用正在走向扁平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扁平化的思维,只有敢于直面社会热点、舆论焦点,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及时回应职工关切,积极影响引导舆论,才能推动现实问题解决,消解诱发矛盾的负面因素,聚集推动发展的正能量。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不断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的组织,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最大化。

三、转变沟通,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协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很强的历史责任感,着眼网络化发展的新要求,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招聘比例,加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成既是政工师又是经济师的“双师型”复合人才。宣传部门要善于同信息部门、生产部门进行横向联合,只有实施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不断开发新平台,才能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不断向精确、实时、快捷、{效转变。

四、网上教育,平衡互联网+思想政治关系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双方是一种事实上不平等的“垂直型”关系。由于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教育执行者往往自居于“教师”、“领导”、“家长”等“优势”和“主导”的位置,教育活动是单向式的灌输和施与,这种僵化的、与人本精神相抵触的做法显然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了误区。互联网是一种崭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虚拟环境、平等交往、大众参与是它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消除或模糊了现实人际交往中职业、年龄、职务等自然的和社会的种种差别,使人际关系平面化、单一化,真正实现了平等。另外,互联网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分享具有强烈的大众参与、自主选择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只能是平等型,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真正实现了平等,建立在师生、长幼、上下等垂直型角色关系上的教育在网上很难有生存空间。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掌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特点,以平等交往的心态和“网友”的角色身份积极参与网上教育。

五、网络互动,拓展互联网+思想政治领域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毕竟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其互动性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及时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以人为本,互相交流,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进人网络。比如,设立网上交谈室或网上论坛与企业职工交流思想,发表正确的思想和见解,解答企业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电子信箱为企业职工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

六、加强监督,确保互联网+思想政治落实到位

互联网信息时代,工作方法要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政工思政教育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坚持的。因而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大监督的力度,要时刻的保障企业思政工作的积极性,避免在教育工作中出现任何的纰漏。

[参考文献]

[1] 杜向荣,胡明,张寰.从“企业+互联网”到“互联 网+企业” [J].管理纵横,2015(36).

[2] 王新.“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研究[U].管理观察,2015(11).

[3] 李长恩.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篇8

摘 要 随着全国总工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开展,实行 “互联网+工会”新模式,不仅是时展和广大会员职工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工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实施"互联网+工会"新模式提升了工会工作服务效能,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A得了媒体的认可和职工粉丝的点赞,现实意义重大。

关键词 互联网+ 工会 意义

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各部门、各领域的扩散、应用过程。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通过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互联网+”的转变,不但是工会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更好地推动工会工作开展的现实需求。尤其在互联网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当下,及时推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工会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设“互联网+工会”体系,将“互联网+”与工会工作相结合,紧扣工会改革创新时代主题,打造资源整合的服务新平台与“指尖上的职工之家”,对于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工会活力,推动工会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及其特征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我们常说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两者直接简单相加,“互联网+”实际上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智能化生产、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形成聚合效应。“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等六大特征。“互联网+”应用在工会领域,通俗地说,就是给工会工作加上信息化的翅膀,找准互联网和工会工作的结合点,形成全新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工会工作形态,借助互联网平台在职工中构建“朋友圈”,在工作中疏通“连心桥”,做到联系服务职工群众“全天候”,全面提升工会工作效能。

二、实行“互联网+工会”新模式势在必行

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载体,推动网上网下互动融合,使职工得到工会更方便、更有效的服务。为此,全总正加紧制定和实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的工会工作新格局。新的时期,需要新的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国6.5亿网友中超过80%的用户使用智能手机,其中职工用户又占据了较大比例,这为促进“互联网+”工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使企业职工对互联网的接触和利用越来越频繁。原有的工会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职工全部共享”的目的。目前随着深化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工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更快捷、更公开、更人性化、时效性强的网络平台,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公开。“互联网+”新模式改变了职工群众的信息和民主参与方式,新时代的职工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想活跃,互联网传递的各类信息,对职工的政治思想、言行、品质、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深刻。各级工会特别是企业的工会组织,要创新服务手段,针对新生代职工的特点和需求,线上线下灵活开展对职工的服务,通过“互联网+工会服务”,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凝聚职工的发展活力。“互联网+工会”新模式大大提升了日常工作的办公效率、协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已成为工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手段。

三、实行“互联网+工会”新模式的意义

“互联网+”网络平台具有庞大的信息承载传输能力,随着“互联网+”风潮在许多行业、领域的兴起,各地工会推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等的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工会通过设立网站、开通微博,建微信群、QQ群,利用互联网搜集职工群众意见,在速度和规模等方面拓宽了职工民主参与的渠道,成为民意表达的无形广场,不仅全面提升了工作效能,做到了信息透明、效率提升、服务优化,而且进一步实现了企业职工的互联互通,让工会可以第一时间听到职工心声,真正做到了凝聚职工、服务职工,使得工会服务更加贴近职工,提高了服务的精准性,赢得了职工粉丝的点赞。据报道,上海浦东新区总工会日前推出三位一体的“云服务”,为职工提供“私人订制”服务;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工会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出特色网站和管理信息平台,提升了办公和服务基层的效能。全国有些县市的工会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设立职工入会窗口,并与政府职能部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共享互通,破解了小微企业建会难、灵活就业人员入会难的问题;有些工会大力推进“互联网+”精准帮扶,推行“互联网+服务包”、“互联网+帮扶包”、“互联网+维权包”三种服务模式将低保、医保、网格信息等进行“串联”处理,井工会“互联网+”平台接入电子政务云数据交换中心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做到了会情信息全掌握、服务职工全天候、工会组建全覆盖;有些企业开发“悠趣”APP、“悠趣”盒子等系列互联网产品,通过信息、办公、圈子交流、干部培训、维权帮扶、活动组织等内容,融企业文化社交于一体,让职工在沟通、互动中,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全过程,建成了指尖上的“职工之家”;还有工会利用微信媒体,开设抗洪救灾专栏,抗洪救灾工会在行动专题报道传递正能量。

四、实行“互联网+工会”应注意的事项

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会维权服务工作,是破解工会组织管理模式陈旧、运行机制僵化、活动方式单一的有力途径,做好“互联网+”,对于提高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吸引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工会活力,推动工会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各地工会的“互联网+”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有的地方对工会拥抱互联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提到一定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当前大部分地方工会仍未推广上线“数字工会”“智能工会”等信息管理平台,已上线的也多是“单打独斗、互不联通”,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工会大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开发。有的微博、微信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数月不更新。有的网站、微博、微信内容重合度高,缺乏特色。有的网站、微博、微信以单一的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与职工用户互动等。究其原因,重要一点,一些人的思维停留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这样的认识对于真正拥抱互联网,还远远不够。对于每个工会干部来说,应该充分认清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要充分意识到工会工作的发展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只有以职工为中心,做到与时俱进,“互联网+工会”进程才能更好、更快地迈开步伐。

五、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互联网+工会” 工作新模式,不仅可以创新工会服务工作,确保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促进工会工作质量提升,弥补传统工会工作中的缺失,全面提高工会服务职工的能力。而且有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为职工及时了解到工会工作新动态,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舞台,增加了职工之间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为职工业务素质提升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平台。同时工会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通过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互联网+工会”的转变,实现工作管理模式、服务职工模式的转型升级。

篇9

【关键词】“互联网+”;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路径

【作 者】郑志来,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博士、副教授。江苏盐城,224051。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2017)01 - 0158 - 006

一、引言

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概念,2014年11月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在政府、民生、行业等方面进行广泛应用和融合,产生了新兴业态、新型服务模式以及新商业模式。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沿袭着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产方式,经营主体散、杂、小、乱,市场空间和容量相对有限,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没有体现。当前学者对于“互联网+”融合发展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研究相对独立,代表性文献有:宁家骏(2015)从存量、增量和监管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热荩强调“互联网+”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1 ]赵振(2015)提出了“互联网+”作为互联网2.0实现产业结构去中心化、经济活动的泛数据化、社会生活的物联网化,提出了“场景+产品”的有机组合是“互联网+”模式的关键路径;[2 ]王保龙(2016)提出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结合,产生政府主导型、行业巨头主导型、第三方平台促进型等三种“互联网+”产业集群模式;[3 ]吕尚彬(2016)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战略,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核岛、自主演化的互联网生态圈、开放平台边界等三大平台战略关键点;[4 ]魏曙光(2011)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提出从政策、资金、税收、金融等方面为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支持;[5 ]于坤(2013)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与东北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从健全政策法规、创新视角提出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6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还没有学者从“互联网+”视角分析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路径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的发展路径,创新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本文首次从“互联网+”视角分析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二是基于“互联网+”视角提出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的四大路径。

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4%,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面积超过了6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64.2%,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占比超过60%,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事关全国经济发展的成败。我国少数民族具有的独特民族文化、独特自然资源条件、独特生产方式等形成了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经济,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主要包括特色文化产业、特色用品产业、特色医药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等四大支柱性产业。2015年,全国第一、二、三产比重为9.0:40.5:50.5,而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平均维持在30%左右,不难得出,特色经济发展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过高的问题,并成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少数民族特色经济总体呈现三大特性:一是资源过度依赖性,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基本沿袭传统的既有模式,比如,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旅游产业,依托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供给侧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简单观光旅游供给偏多,而休闲、体验深度游供给不足,二是旅游产品代表性不强,旅游产品设计没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导致了旅游用品民族特色性不够;二是特色经济主体分散性,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主体呈现小众化、分散化特点,导致了市场竞争无序性,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比如,2015年宁夏特色用品产业中清真食品工业企业数量达到了900家左右,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不足150家,占比仅为16%,行业集中度CR8小于20%,属于分散竞争型;三是特色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性,少数民族地区现有产业结构多以农林牧业为主,具有经营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等显著特点,产业前后延伸拓展不够,导致产业链条不长,产业附加值不高。

(二)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内在和外在制约性因素,具体来看主要面临着四方面困境:一是地域性对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制约,我国少数民族具有较强地域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些地区交通设施、产业基础等条件相对落后,处在边境区域的少数民族,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低;二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前置不足,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缺乏有效营销手段和品牌影响力,导致了特色经济供给与消费者需求无法有效匹配,带来的结果就是特色经济辐射圈相对封闭有限,对少数民族经济带动不明显;三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延伸不够,处于原生态一次开发阶段,一次开发对应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不高,对少数民族居民收入提高不明显,特色经济较高附加值对应在二次开发和外在延伸阶段;四是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渠道受限,其发展依赖于传统路径模式,资源配置在产业链条存在不均,过多资源集中在特色经济供给端,而相关设计、物流、品牌营销等环节存在不足,营销渠道仍以线下为主。

三、“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问题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融合的升级版,互联网是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的核心依靠是创新,将互联网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相融合,所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创新发展的新业态,经济社会发展与互联网思维的相互实践与融合,推动了经济社会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为经济主体改革创新提供了更大发展平台。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不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简单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创造性、颠覆性地与传统产业融合、相加,产生新生态。

“互联网+”具有区别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交叉融合性,“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不同领域相互交叉,“+”的本质就是交叉跨界,核心就是传统产业转变发展方式,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交叉就需要各领域相互开放相互包容,只有开放包容,才能具备深度融合的基础;第二,重构生态性,“互联网+”打破原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传统产业面临着全新的生态环境,传统产业需要融入到“互联网+”中重新构建产业生态,将原先孤岛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开放体系下的生态模式;第三,创新驱动性,传统经济以资本、劳动等要素资源的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典型特征就是数量增加,属于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互联网+”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典型特征就是结构变化和效率提高,属于节约的技术驱动型增长方式。

(二)“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方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融合,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属于新兴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存在不足,面临着不少困难,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v史、区域、文化等原因对“互联网+”认识不足,进而缺乏积极拥抱“互联网+”的开放心态,在现实中就不会主动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在“互联网+”认识度上存在差异性,对“互联网+”存在着怀疑和观望心态,一是不相信“互联网+”会对当地特色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过分担心“互联网+”成为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力量,所以相较于其他区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相对滞后;第二,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更加薄弱,2013年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地区间存在非均衡性,基本特点是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快、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慢,少数民族地区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比较滞后,截至2016年3月,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52.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58.1%,排在最后的为云南、贵州、甘肃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根据洪美云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使用率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地互联网普及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传统发展路径与“互联网+”融合度不高,相对比较封闭,辐射范围局限于所在区域本民族内部,特色经济沿袭着传统营销渠道、生产方式、产品和服务半径,“互联网+”是新型的业态和商业模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需要相应的变革和创新成本,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少相应政策、资金、人才等措施的激励,在收益无法确定的前提下不愿承担相应的创新成本,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就没有依托“互联网+”平台延伸产品和服务半径、拓宽产品和服务渠道、创新特色经济生产方式,出现了少数民族区域内外消费者对特色经济产品和服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供给与区域外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互联网+”渗透到零售、金融、文化、旅游、农业等众多行业,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针对“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明显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互联网+”发展的政策不明显,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自身促进“互联网+”发展政策也不到位,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政策措施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四、“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路径

本节针对前面分析的“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存在的四个问题,提出“互联网+”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经济融合发展优化的路径: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对“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依托“互联网+”拓展和延伸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产业链条。

(一)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制定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尽快出台,促进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各产业融合创新,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互联网与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充分对接,形成“互联网+民族特色文化”“互联网+民族特色旅游”“互联网+民族特色医药”等新兴业态;另一方面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尽快出台本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特色经济所涉及的具体产业,进一步明确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配套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再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还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11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主要涉及两大内容: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在鼓励创新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规范新的生产服务方式,其核心就是市场监管方面,由于监管不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互联网金融领域P2P网络借贷平台跑路现象,截至2016年4月累计停业及出问题的平台有1598家(数据来源:网贷之家),强化少数民族地区部门间协同监管,形成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二是在保证监管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机会和空间,少数民族地区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民族地区以外的资金进入。

[7] 柳洲.“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8).

[8] 聂林海.“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J]. 中国流通经济,2015(1).

[9] 方清云.论都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J].理论月刊,2012(2).

[10] 洪美云.新疆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网络媒体使用情况调查[J].实事求是,2016(1).

[11] 杨红波.生态文明视角下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AN APPROACH TO PROBLEMS AND OPTION OF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ATURE ECONOMY OF ETHNIC MINOR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Zheng Zhilai

篇10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 制造业 机遇挑战 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91-03

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让制造业互联网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拥抱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必将开创制造业发展的新思维。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我国制造业现状,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转型升级,逐步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行列奠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有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业互联网涵义及特点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深度渗透的产物,是以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其本质是互联网渗透并打通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和生产线设备,将实体生产设备、物料、产品、人等相互连接,实现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及数字信息的采集、传输、集成、共享和分析,从而提升效率和决策水平、降低成本,并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等的蓬勃发展。

概括起来,工业互联网具有三个特点:(1)实现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2)实现数据价值的技术集成;(3)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巨型复杂制造生态系统。

(二)研究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随着工业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营销、服务端向设计、制造端深度扩散,工业互联网不断突破价值传递的平台媒介角色,逐渐转变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促进价值链的优化提升和体系重构。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了全产业链环节,加速各环节数据纵向流动和交互,通过对数据深层次分析,实现机器设备的智能运转和远程操控,为企业创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搭建起企业与用户、利益相关者无缝对接的平台,拉近了制造端和服务端的距离,为企业基于用户需求设计生产、无缝隙传递服务提供了支撑,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

2.工业互联网为不同企业搭建了信息共享与集成平台,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优势资源,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实现企业从个体生产向协同创新方向转变。

一是制造企业以品牌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优势供应链资源,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扁平化管理,推动制造产业链向两端不断延伸。

二是制造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导,通过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吸纳政府、科研、创客等资源,建立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突破创新中的孤岛局限,实现创新主体、创新各环节有机互动,为促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三是信息服务企业以提供制造服务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软硬件、企业、专家、知识、技术等各类制造资源虚拟化,在统一、集中的智能管理和运营基础上开展面向制造企业用户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云制造服务。

二、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部署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支撑。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互联网第二强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主体、技术和产业基础。制造业在保持总量第一的前提下,向高端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融合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市场。

二是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近几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国内互联网正从企业销售、交易服务向研发设计、产品生产、装备制造、能源供给全面渗透。众多新兴业态和服务模式快速涌现,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开辟了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空间。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吸引国际产业的双重挤压,人口红利窗口逐渐关闭和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等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有利于加快创新步伐、化解产能过剩、平衡投资消费,将更多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所发挥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为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机遇,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作用和战略地位必将进一步凸显。

(二)挑战

一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发展需要一定的过渡期,目前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难满足工业生产性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侧重消费端,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开拓比较得心应手,而对工业企业市场缺乏相应的技术与服务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基因和工业生产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创新强调开放、共享,而工业生产体系ξ榷ê桶踩性要求更为严苛,两者特性与体系难以契合,表现为现阶段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主要集中在下游销售和上游设计等环节,鲜少直接发生于生产过程。

二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缺乏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因行业差异与专业壁垒的影响,作为供需双方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对互联网认识存在不同。一些工业企业或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和自我变革的勇气,或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盲目,迷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对工业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费者端琢磨“眼球经济”,或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足够认识而“不接地气”。既了解工业又熟悉互联网的融合性人才缺乏,也构成了障碍。

三是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一批引领全球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为工业领域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虽然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层级和技术含量参差不齐。一些专业服务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复合型服务,使得工业创新发展产生的很多新兴互联网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是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标准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缺乏统一标准。如何在保证高度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将既有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更好的与互联网结合,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融合性产品或服务,相应的标准体系目前在行业上下游间暂未统一,接口困难,各方自行推动的标准建设带来较高的重复建设成本,相关的政策法律也有所缺失。

三、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实现自我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基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德国“工业4.0”的实施则基于其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水平,中国要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的制高点、主攻方向、突破口,加快部署和利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即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推进,力争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美国与德国在发展制造业的战略行动计划都将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弥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造成的创新效益外溢,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的有C创新组合体,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智能装备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工业软件直接决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我国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和工业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智能制造网络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第四,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无论是“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报告还是“工业4.0”的实施建议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制造强国建设要求。要改变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加强高等工科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各层次(从领军人才到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第一线技能人员的培养。

第五,加强制造业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制造业资源、技术、人才的全球性配置。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从提供廉价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转变。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理念,推动中国制造产能走出去,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纪成君,陈迪.“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6,02:50-55

[2] 丛力群.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之道[J].上海信息化,2016,07:18-22

[3] 高婴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N].中国证券报,2015-08-17A13

篇11

互联网究竟带来了什么?

由蒸汽机和电力发明引发的两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其本质特征是用更先进的工业生产制造能力,大规模满足人们的标准化需求。在工厂流水生产线上,大批标准化商品如电视机、冰箱、汽车等被制造出来并推向市场。规模化和标准化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影响着工业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将规模做大几乎成为那时所有企业的发展目标。

互联网的出现却颠覆了工业革命以来企业家奉为“圣经”的发展理念,因为互联网的核心是让“大规模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成为可能。

释放个性化需求时代

规模化与个性化在以往是非常矛盾的,只有规模化才是工业时代的特征,而个性化是手工业时代的特征,两者不可调和。进入工业时代的生产制造企业希望市场需求越标准化、共性化越好,只有这样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和供应,传统金融、电信、钢铁等行业均依此壮大。然而个性化需求客观存在,没人希望和别人穿同样衣服、开同样车子,互联网的出现让倾听每一位消费者的需求成为了可能。大量个性化需求信息涌入了互联网,以往被束缚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释放,并汇聚成股股洪流,冲击着传统工业的生产和供应模式。

新时代大幕方启

纵观过去20年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是找到大规模个性化需求市场领域,运用互联网技术加以满足进而成就商业价值的。亚马逊售书发家、谷歌和百度搜索起步、腾讯QQ和微信在即时通信市场称雄、阿里巴巴让电商风靡中国……这些市场领域都符合互联网时代“大规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典型特征。

在工业时代走入“供大于求”后,市场从过去“以产品为中心”、“以生产供应为中心”开始全面向“以需求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谁离“中心”更近,谁就在供应链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就有资格攫取更大的商业价值。

所谓互联网企业,就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与客户这个“中心”的距离拉到最近,甚至融为一体的企业,这是互联网企业受风险资本青睐和扶持的根本原因。同时,这些企业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IT技术搭建了庞大的可容纳处理大规模个性化需求信息的平台,让规模化生产和个性化需求实现对接和有机融合,全方位改变了传统意义的商业世界,体现了互联网变革的巨大意义。

其实,让个性化需求形成规模,做起来很难。风投模式和免费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这两者都是达成大规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必要手段;而传统的投资和市场营销的方法手段很难奏效。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文化再造;民营企业

一、企业文化再造概述

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生命周期短,能够意识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影响的并不多。伴随企业发展,少数规模扩张、发展时间较久的民营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希望用较少的精力和财力,旨在提升企业凝聚力,辅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减少员工流动性。不同文化的企业,造就不同的员工和产品。而企业拥有生命周期,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发展特征,企业文化再造应运而生。重塑企业文化理念及其方法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需求,一是避免落入“发展陷阱”,而是适应寻求“发展机会”。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地是一大难题,一本CIS手册,喊口号贴标语,搞些文娱体育活动等都是常见项目,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企业文化再造源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是社会文化变革在企业内的反映,是由企业文化特质改变所引起的企业文化整体结构的变化。当企业经营环境改变,原有文化体系难以适应而陷入困境时文化再造更为迫切。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属约束型模式,未离开传统跟踪型被动思维模式,如基本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处于被动状态;家族情感和制度约束为主;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作用等,其在当前,并不适应企业的持续和优化发展。有效率的企业文化再造涉及组织结构调整、人际关系协调等问题,更倾向于关注企业文化适应外在发展环境的变化。

二、互联网发展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到现阶段,外在环境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现代社会的互联网生态系统,正如铁路、电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颠覆性改变一样,一根网线的广泛应用,也让经济发展规则再次改写。互联网让人类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人们可以通过信息非线性、跳跃性和联想性等方式,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挣脱约束条件。企业文化在此环境下将会受到哪些影响呢?五因素论解构企业文化为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方面。下面结合互联网分析企业文化的五因素。首先,企业环境包括市场、顾客、竞争者、政府、技术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这种环境中为获得成功所采取的全部行为体现。互联网生态系统中,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渠道大为拓展,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已不是单方设计、生产,然后靠营销实现收益。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性,只要一个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体验感好,其扩张有着传统商品和服务无法比拟的优势。市场因为互联网而不再受地域和营销人员数量的限制,顾客因为互联网而变得与企业更为密切和具有主导性,竞争者因为互联网而变得数量庞大和更有威胁力,政府因为互联网而变得亲民,技术因为互联网而加速更迭,这些外部环境变化促使企业改变传统行为。其次,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原则,在企业创业和成长过程中形成,也是企业领导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们之间的个体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现阶段出现的多元化经营,诚信经营,创新经营,品牌经营等民营企业价值观需要与互联网带来的共生性、互动性和可变性相结合。传统的企业发展中,企业间竞争主要依靠技术、资本、规模等,无经验、资本少的企业成功率并不高。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态,不只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好的发展机会。现在的员工自主意识强、学历层次高,因此,企业更需要了解员工诉求,加速转型,要有更强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跟上企业发展和员工变化的脚步。第三,英雄人物是那些体现企业文化的人物,是价值观的人格化,是员工有形的学习楷模,更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互联网时代的不同在于,企业英雄人物的光芒不再纯粹和独占。关于企业英雄人物的信息和采集渠道更为丰富和多元,企业员工更会比较神坛与草根的区别,单方面的渲染只会适得其反。基于创始人魅力和高度集权的企业文化建设并非可持续,反会让团队个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被动参与者。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去中心化,自下而上,每一位成员都是主体。因此,英雄人物的灯塔作用受到企业内部宣传的影响,适当的宣传会增强引导作用,过分的宣传则会大幅减弱引导作用。第四,习俗与仪式在企业各种日常活动中经常反复出现、人人知晓而又没有明文规定,是有形地表现出来而程式化了的并显示内聚力程度的文化因素。中国民营企业所采取的喊口号贴标语、文娱活动、体育比赛之类的项目,已远远对不上现代企业员工的胃口。美国鞋类电商平台Zappos独具特色,值得借鉴。如,即使是日常会议,也充满了歌声、笑声、游行、蓝色头发和口哨声,填字游戏和漫画更是家常便饭;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一位女员工为了赢得一张250美元的礼品卡而走进了一个装满了毒蜘蛛的盒子。第五,文化网络是企业内部以轶事、故事、机密、猜测等形式来传播消息的非正式渠道,是和正式组织机构相距甚远的隐蔽分级联络体系。随着信息传媒科技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电子网络的建设,企业文化网络也延伸至电子网络,变得更为开放和迅捷。面对世界发展新趋势,开放的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由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撑的空间虚拟性,使网络文化生活比传统文化生活更容易实现和培养现代公民文化因素,如个性自由、人格平等、民主精神和全民参与等。文化网络正对企业文化的正式传播渠道形成挑战。

三、欧美并购民营企业数据分析

互联网因素已从五因素上改变了企业文化,指出企业文化再造方向。本文选取2000年至今,有媒体报道、有文献数据可查的58家进行欧美并购的中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互联网介入情况。这些企业在国内发展良好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国际化,代表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欧美并购的国际化倾向也表明其在企业文化发展中的先进性。研究从企业的官网建设、内网建设、线上销售或业务预定、线上客户服务、企业文化介绍、网站国际化六个指标展开,从互联网上查阅,对具有相关指标内容的赋值为1,不具备的赋值为0。数据(表1)显示,开展欧美并购的民营企业中,91.4%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对企业文化的明确表述,如较为知名的有吉利集团“快乐人生吉利相伴”,复兴集团“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仅有5家企业不能从任何互联网渠道找到其明确表述的企业文化。86.2%的企业注重互联网上的形象建设,注册完善企业官网相关内容,仅有8家企业没有独立的企业官网,只通过一些行业或企业类免费网站平台相关信息,如山东宏智广告、中强电动工具。77.6%的企业不仅拥有互联网上的企业官方网站,而且至少具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体现了此类企业的国际化视野,如宁波海天集团官网有中英德葡四个版本,浪潮集团和华为科技的官网提供了多国语言版本。69%的企业已采用内部网络进行办公和有效沟通,如OA、微信、微博、互动论坛等,互动性和人本化得以发展,如大连万达的万达全媒体,复兴集团的“复星通”APP,联想的社交平台等。58.6%的企业在官网上,客户通过浏览相关信息即可下单购买或对服务进行预定,如万向、联想、TCL;62%的企业在官网上可对客户所提问题进行即时或及时答复,虽然企业的线上销售和服务发展普及并不算高,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些企业却有效延展了市场和客户群,拓展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并使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更加精确化。另一方面,即便代表最先进的民营企业,能够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进行并购,这些企业对互联网的应用仍较为初级,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互动方面,尽管个别企业已开发了在线订购,或联合电商平台进行线上产品销售和服务预定,并设立了在线服务或留言等线上咨询栏目,但仍把其定位在销售层面,并未把互联网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仍把互联网当做是可以查阅企业相关情况的通道,并未将互联网当做是企业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互动性、灵活性、精确性、人本化、个性化、多元化将是企业文化再造在互联网领域拓展的重要特征,过程中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运用是重要内容。例如,企业线上销售的数据分析可以告诉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在线服务可以搜集消费者对产品的诉求和评价,意见反馈则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品存在的问题。对企业而言,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生命之源,也是企业文化的承载,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正是借助互联网上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得以完成和强化,客户端在购买、咨询、意见反馈过程中所感所触的都是企业文化,如企业的处事态度、办事效率、责任担当等,这种互动性、及时性的活动远比企业在网站上挂出企业文化手册、企业发展历程、企业领导和荣誉、企业新闻等单向性、概括性的工作要有效果。企业文化再造中互联网因素的介入也可更大程度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企业员工的互联网入口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效率,另一方面让所有员工面对和了解企业客户的诉求,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头脑风暴会让企业有更多出路。当然,鉴于企业所处行业特性,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发展难易程度存在差异,例如调查中没有自己线上销售的有24家企业,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的就有9家,占比最大,此类企业提供的产品由于专业技术性强,在互联网上的沟通和销售都相对困难。

四、结语

作为优势企业,进行欧美地区逆势并购的民营企业代表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未来,他们在互联网领域的开拓指引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调查显示,此类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发展,更注重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新发展,但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活动还远未实现对大数据的发掘和利用。互联网因素的介入是企业发展,尤其是企业文化再造必须重视的领域。

作者:尹冰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晓马,陈宇宁,喻卫东.互联网生态:重构商业规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

[2](美)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唐铁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白露,马晓苗.基于演化过程的企业文化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机理[J].企业经济,2015(4).

[4]张向前.我国家族企业文化创新机理研究[J].企业经济,2015(1).

[5]王艳,阚铄.企业文化与并购绩效[J].管理世界,2014(11).

篇13

【摘要】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方式,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回顾分析。进而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安全问题现状 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指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各种金融活动,以更好的实现资金配置和融通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在其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以多种不同的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来实现资金融通以及支付媒介等作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实现对传统金融业务的有效改造,在提升金融业务效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与传统的金融模式进行比较,互联网金融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采用的是线上交易的方式,产生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其次,互联网金融各项交易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具有很高的透明性。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具有即时性以及移动性的特点,当前,多种网络终端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具体来看,涉及到技术性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以及信息安全等多个不同的方面。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态势十分严峻,存在十分突出的安全管理意识不强以及防护滞后等问题,极易导致各种安全问题的出现。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现行安全管理体制

互联网安全的建设是金融企业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石,也可以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定的安全管理体制,但相应的体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来看,现有的安全管理体制无法很好的满足网络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十分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并远远落后于网络应用。而且,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网络建设的时候,缺乏网络安全建设等的足够重视。在相应的管理体制方面,也不够完善,没有充分考到金融安全的不同方面。于是,对于一些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防范不到位,导致网络受干扰、破坏甚至网络数据泄露或者被窃取、篡改等情况的出现,严重威胁到金融安全。

(二)互联网金融的改革和布局调整下的安全管理现状与问题

(1)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情况。在对互联网金融安全实施管理的时候,相应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等会对实际的管理工作开展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从事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却大多存在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对于各种风险问题,缺少足够的敏感性。在各种安全管理相关专业技术方面,也存在操作水平较低的情况,无法获得理想的安全管理效果。

(2)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工作的法规及规章制度。当前,针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相关问题,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一定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文件予以指导。一些相关部门还围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和风险等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均在保障互联网金融安全方面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多较为笼统,缺少针对性以及操作性。

(3)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技术设备状况。现如今大量不同的信息技术被应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应用之中,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安全防护、数据监测统计、技术监管创新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安全技术的支撑。但是,日常应用较为广泛的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的安全结构却过于简单,操作系统更是存在天生的安全缺陷。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都还很落后,安全技术设备状况不佳。但各种黑客的攻击却更为主动,于是,在攻防战争中,防御者正在逐渐落后,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频繁出现。

(4)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工作情况。总体来看,对广大互联网金融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而言,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安全相关问题,意识到各种风险的严重性,并积极的予以应对。但是,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国内的网络安全技术平台、安全防护机制尚不成熟,互联网金融的各方参与者对于数据安全、客户信息安全的L险防范意识较弱,造成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也缺少系统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在相关风险预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的对各种安全问题予以有效防范和控制。

三、提高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管理机制

为更加有效的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其安全水平,还需要从相应的管理机制入手,积极的树立新的安全管理观念,并进行相应的体制建设。首先,在管理观念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独特性,树立新型的管理理念。其次,与时俱进地进行金融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发展态势,对现有的金融安全管理体制予以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对于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而言,要注意及时的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性以及即时性、透明性等特征,来设计相应的管理体系,以更好的提高对各种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的防范和化解能力。

(二)构建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互联网金融安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的建立完善的安全体系必不可少。首先,要积极的建立相应的互联网金融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中,涉及到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安全服务供应商以及相关的金融业主管部门等不同的主体,并通过互联网可信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起服务于互联网金融的可信网络体系。其次,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标准规范,以更好的为广大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另外,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征信系统,打造完善的征信平台。从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征信保证,以更好的保证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减少各种信用风险的出现。

篇14

【关键词】网络状组织;主动关联;价值认同;主体对话

网络状组织特指有一群地位平等的“节点”依靠共同目标或兴趣自发聚合起来的组织,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联而没有中心的特定形态。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的趋势。随着现代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网络状组织普遍存在于企业、媒体、院校等各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体中,在经济转型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文化创意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助推器、粘合剂、增高剂作用。如近年来杭州出现的一批新型综合性社会组织,围绕社会文化发展、行业品牌提升等,整合多方资源,致力于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网络状组织的发展网络状组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倡导平等。组织中的每个个体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同于“层级组织”,或称“金字塔组织”,网络组织中不存在必然的上级和下属,只有独立的“节点”。各个节点之间通过工作项目的相互穿插,形成相互支撑的动力系统。二是开放创新。网络状组织在各种关联关系中开放工作格局不断进行项目创新、事业格局的拓展。和传统的封闭型组织不同,根据项目发展情况,网络状组织中的“节点”可以随时产生。

一、网络状组织产生的背景

1. 社会事业发展的多样性。随着人们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宽、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创新发展,社会事业发展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合性、多样性。整合创新、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而传统的组织运行机制已经很难适应这种新发展,这就加快催促了一批网络状社会组织的兴起,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整合力强、协同效率高、创新优势明显。

2. 社会运行模式的协同性。在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各个传统单位也不断突破原有所在界别,相互延伸,形成优势互补、整合创新的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体现出灵活的运行机制、开发的运行姿态,尤其注重在达成共识基础上通过契约来规范、落地,具有较强的协同性。

3. 岗位工作职责的关联性。在一些创新型组织中,随着网络状工作关系的构建,传统的界别鲜明的岗位职责也在不断的模糊、拓展。善于挖掘多种维度、形成工作创新推动格局。岗位与岗位之间的互补、联动非常明显。个人在岗位上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再也不是一个岗位一颗螺丝钉的固定封闭的概念。

4. 个人素质要求的综合性。社会的发展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无论是企业、院校、政府部门、媒体等,随着自身工作的发展,单向度、片面式人才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网络状组织中的岗位需求。多面手、复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定义。

二、主动关联:网络状组织中主体关系的重塑

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使得人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节点功能得到强化、组织灵活性大幅提高,但与传统的“垂直型”组织相比,“网络化”组织的可控性相对较弱。在现实中,往往造成人机关系的无序状态,组织的执行力和功能发挥弱化。 因此,这种新型的组织运行模式要有效、稳定、持续,必须有其独特鲜明的主体联动模式。这种模式以杭州市城市品牌网群等为代表的一批网络状组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已经形成理念表述――主动关联。“主动关联”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相融的存在方式,是我与你、你们对话发展的主体间关系哲学的核心,也是复网络状组织的基本运行特征,是组织内部价值认同、目标认同的重要的基础。

在实践工作中,如何界定“主动关联”,如何明确主动关联的有效性前提,这是网络状组织需要面临的一个课题。从概念本身来讲,“主动关联”的成立首先就存在一个“立界”、“划界”的问题。主体间界线不明,混沌一体,则无所谓“关联”一说。换言之,“关联”的前提就是区分。较之于“联系”,“关联”凸显的是一种“相关性”“互动性”。而“主动联系”往往只一个个体走向、趋近、作用于另一主体、群体,呈现为一定的“单向性”。

1.主动关联的价值边界

主动关联的成立,首先就是主体的价值认同,在一个创新型社会组织中,就是组织目标认同。在这里,认同成为网络状组织的一种诚信规则。曼纽尔・卡斯特曾指出,“小我”是个人,“大我”(社会)是网络。网络社会的本质就是小我认同大我,自我认同于社会,个人认同与网络。“认同”正是互联网的主线。 而正是通过组织内部总体性的价值共识的达成,用价值共识激励参与者的行动实践,共同推进复合性事业的整体发展。 如在杭州市城市品牌网群的实践中,这种价值诉求充分地凝聚在“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社会多界联动”、“复合型、生态链”等工作理念中。但组织内这种总体的价值认同,在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界别,会有不同的目标追求,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在考核、管理、奖励、评价等方面会有一定多元化。如高校专家更强调学术增长点、行业企业更注重荣誉和品牌、政府部门更注重工作的整体效应、媒体也更追求新闻价值,此外,年轻人也相对关注通过网群整体事业发展获得个人生活的物质支撑等。但价值认同、目标认同是基础,是来自不同界别的各个主体相互关联合作的基本边界。因此,对于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主动性而言,大家对自己的岗位进行复合、互相配合支持有一个基本的动因,就是价值论的同化。这个就是“大家”的意识、是“我们”的价值。而源于价值认同是主动关联的核心内涵,也是相互之间合作、融合的内在动力。

2.主动关联的岗位职责边界

岗位职责是主动关联的内容边界。主动关联的实质是个人岗位职责的延伸、拓展。脱离个人岗位职责,在工作、项目中就无法定位个体的工作边界,主动关联也就失去了依托,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在网络状组织运行中,主动关联就是个人(部门)基于个人岗位职责的工作创新、拓展,以及与其他岗位之间形成的一种互补型工作互动。如果离开岗位职责这个“界”,关联就失去了依托,主动就迷失了方向,一是“越界”导致工作执行度下降,二是关联“泛化”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当然,在网络状组织中,有不同界别的专业参与,如高校、机关、企业等,在复合关系构建中承担着组织之间不同的链接或渗透功能。而作为“个人”来说,复合就表现在不同的社会角色的相互关系上。这与传统的单位不同,并非单纯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彼此支撑、相互转换、特色互补的关系,如牵头人、负责人与协作人等角色,并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不同的工作、项目中互补、转换。岗位的角色也是这样,包括策划与执行、项目和日常工作等,不同岗位都既有专业特长,又能形成彼此互补的关系。这种岗位可以流动,但其流动、转换的依据是个体、部门的特色专长。无论是擅长研究的、策划的、活动的、综合事务的,都是以自己的特色架构起自身的岗位职责,并以此为根据不断主动关联到别的岗位、别的部门、别的项目中去,形成组织内部相互支撑的事业格局。

3.主动关联的能力边界

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主动关联的广度、深度、高度。一般而言,个人、部门的主动性、工作能力、协调能力越强,工作的边界就越大,事业的半径就更大,可关联的项目、工作、资源、平台也就越多。所以,个人的能力素质就构成了“主动关联”第三道边界。

这种能力素质,首先表现在一定的专业性上。比如杭州城市品牌网群调查中心,这个部门的一个重要专业就是调查研究,也是部门工作的基本特色,除了完成生活品质调查系列工作外,该部门也以自己的专业特色不断关联到其他部门、项目中去,比如开展体验日、生活现象点评、生活与发展国际论坛等网群标志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调查;也可以关联到社会项目中去,如帮助下城区妇联开展女性价值观评价标准调查等等。而恰恰在这种主动关联中,调查中心也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不断形成专业特色。或者说,部门、个人工作的专业性是在“主动关联”和特色互补中才能真正形成的。反过来,工作能力、专业性的提升也在不断扩大着主动关联的范围,不断形成事业发展向社会各领域的延伸、拓展。

2.主动关联的制度边界

3.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的岗位、架构、机制等方面的设计。无论是一定的利益机制,还是荣誉机制;无论是对成果的认定,还是分配机制等,都为个人、部门之间的主动关联设置了一定的制度边界。如果组织各方面的工作设置符合个人成长的预期,符合个人的发展规划,就容易形成主动关联的内在驱动力。反之,就会疏远关联性,走向封闭。此外,群体的认可、群体的评价通过制度化形成一种对个人、部门的平台性的肯定,也是主动关联的重要边界。

在杭州城市品牌网群的工作实践中,根据网群复合组织架构和复合运行的基本特点,从目标工作安排到目标完成考核评议等各相关环节的设计、构建重点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网群各环节、各工作层面的关联性,确保网群主动关联、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理念得到落实;另一方面则保持和提升各项工作的专业性,要通过完善各种制度、机制及有关政策,推动专业性的发展。也就是说,网群的制度设计是促进关联性、整合运行的重要支撑,是网群专业间协同与整合重要抓手。

三、网络状组织主体主动关联的路径

随着组织成长、事业发展,个人、部门对外联动的面越来越广,联动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多。个人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因“关联”而互为手段、互成因果。尤其在组织价值驱动下,通过特色互补的岗位职责的确定,有机互补的评价制度的设计,会让组织成员自发形成“主动关联”。这一方面确保组织整体目标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又可无限扩大工作领域,实现事业复合效应。从“主动关联”的路径看,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主动、相关、联动。

1.主动与受动:确立工作关系的互动转换模式

主动与受动转换,是主动关联的基本形态。在主动关联中,首先表现相关方的相互尊重,对彼此工作、付出的自觉肯定。主动性从价值来说就叫尊重,一个人总是希望别人尊重。但尊重并不一定是要支配他人,尊重实际上是一种主动和受动的双向交互过程。如果尊重演化为单向地“支配”他人,那就变成典型的传统单位的特点,如在机关里,对上你是绝对的被动,对下是绝对的主动。这是一种古老的“主仆”关系,就是主人跟奴婢。而在网络状组织中,不同个体、部门之间表现为主动和被动的一种互相转换。比如交流是一种互动,就是你讲的时候我是被动的,我讲的时候你是被动的,这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交流中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因此,主动关联实际上是一种工作品格,主动成为一种个人生活的诉求,也是实现工作、项目“主动关联”的第一个路径。

2.个体与我们:确立主体间对话交流模式

在网络状组织中,各部门、各岗位工作都是在统一价值共识、发展目标下的一个个工作主体,是一种“我们”的关系。而“这种‘我们’的关系不是‘人种相似’,不是‘血缘相亲’,不是‘邻里相处’,不是‘单位共事’,不是‘市场相交’。因为‘我’与‘你’是处于同一水平人格,只是在共同生活的不同位置上相遇而已,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身份。” 因此,无论是主动方,还是受动方,都是一个个平等的工作主体。相互之间都是基于对话精神而开展工作、实现联动。主动关联,必须要学会倾听相关方的需求、分析相关方的资源优势、研究相互之间的结合点、联动点。换言之,就是主体间对话交流模式的确立。在主动关联中,不存在指令、服从等单向作用,而只存在基于对话的意义认同、价值共识、责任共担,真正实现彼此支撑、互补发展。

3.特色延伸与专业成长:确立主动关联的动力模式

在相互关联实践中,个人通过联动不同工作,也在不断寻找、形成个体工作专长。从结果倒推,主动关联不断放大个人工作领域,不断开阔事业发展视野,个人也有很多接触不同岗位工作的机会,在不同岗位的互动实践中,立足某个岗位,通过自己的主体不断融入,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实现特色延伸,承担更多职能,形成“复合”素质,这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艺术。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特色,主动关联实现多样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专”跟“多”是一体两面,没有“多”,“专”也表现不出来。如调查工作,是指各个方面的调查,有配合活动的调查,配合典型案例的调查等,要立足网群特色,深入到行业、区块等各个领域中去。因此,特色延伸就是主动关联的表现形式,专业提升也是主动关联的必然结果,两者共同构成主动关联的内容路径。

注释:

①王国平主编:《培育社会复合主体研究与实践》,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② 姜奇平:《新文明概略》,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