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15:1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

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集群式;媒介型;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4-02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与运用,随着新媒体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传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卡斯特尔在其1997年出版的《认同的力量》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已催生出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网络社会。针对《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课程,将从课程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者角度创新和教学对象学习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按照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说法,那么,我们现今所经历的时代则是网络时代。本文将探讨《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课程多个角度的创新实现方法。

一、课程教学思路创新――碎片式向集群式转变

技术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电报电话发明之前的1850年之前,人类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困难成为当时人们去除垃圾信息的天然过滤器。可是,随着更多电子通讯技术的发明和通讯设施的建成,人们通过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处理能力。

网络时代出现的海量的、条目式的、快餐式的信息呈现出了碎片化的共同特征,也因此伴生了网络式的思维方式与表述方式,碎片化信息的分裂、断层弱点在教学中尤为凸显。在信息过载的现实下,搜索是必然结果,教师需要将海量信息进行筛选、重组与理性内化分析,并通过教学经验的粘合生成有价值的集群式信息之后再准确传达给学生,避免网络时代学生在学习中极易出现的理解困难问题,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建构审慎、理性的沉淀式思维方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从接受型受众变为批判型受众。所谓教学内容由碎片式向集群式进行转化,具体体现为各个章节信息的集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把具体的教学过程看成是叙事过程,应注意教学中叙事方法的转变,由感性叙事代入,理性叙事输出。同时,探索不同的教学叙事模式,由课堂面对面传授式教学向实践教学倾斜并着重结合虚拟教学模式。在网络时代,人们与“机器”(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接触使用频繁、依赖程度高,各种“机器”的操作性强,鉴于此,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完成课堂作业、小组课题与课程训练,在呈现方式与检查上,可以在机器媒介上完成,从而实现了虚拟教学。

二、教学者角色的创新――仓储式向媒介型转化

在一个完整的传播进程中,传播者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一个知识存储量再丰富的教师也不能说自己在某个领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为新知识、新讯息的生成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感知、学习、领悟的速度。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者应该做的是对自身教学角色的创新与改变,运用互联网思维,不仅要做好一个知识传授者,更要做好一个知识的连接者。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海量化特点,学生极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无的放矢,教师应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剥离、重组有益信息。众多的媒介通道需要筛选、众多的碎片信息需要重组、繁杂的含有杂质的信息需要剥离,提纯出纯度高、质量好、有用性强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擅于将思维活跃学生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做好学生中“学”对其他同学的带动和影响,在教师对全体同学进行一级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挑选和干预,在学生内部进行有效的二级传播,甚至是多级传播。如在每节课的课前课题中,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接受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选择更适合的媒介渠道,提升学生使用媒介的效率与能力。例如,微信在学生中普及率高、用户粘性强,其中的传媒圈、广电独家等微信公众号经由教师介绍给学生,这是一级传播,学生在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中获取有益知识后,使用微信中最受欢迎的功能――朋友圈,从中进行互动交流,轻松的、愉悦的完成了课外学习过程,这是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除微信外,教师还推荐多种与教学相关、对教学有益的应用APP,如知乎,让学生在问与答中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如微博中的关注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社群文化;如QQ中的无线传输功能,让学生习惯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等。

在媒介的使用上,采用时下流行的O2O模式,O2O指的是Online to Offline,在课程实践中采用该模式,在课堂上――线下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网上――线上完成。例如,推荐一档全新的受众面相对较小的电视节目,要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得到朋友圈中好友十字以上的评论和集齐十个赞方能完成作业考核。

三、学习方式的创新――受教式学习向参与式学习转变

技术催生传播模式的变革,大数据定制催生了为受众定制内容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角色的转变――由“受众”变为教育主体。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文本盗猎者》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utre)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今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今天非常流行的说法用户产生内容UGC(User Generate Content)与此内涵十分相似。

以受众观的三种分类为启发,转变“受教育者”的“学”者身份,在受众观中,有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和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将三种受众观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为主导,将学生定位为权力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基于作为市场的受众观的存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存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所在等具体特点。如在每节课课前都会有一个分享与交流的环节,由上节课随机抽取的学生来向大家推介一条新资讯,并要求学生做剪短的解读。从不同学生推介的内容上可以找到其关注点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送”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教育主体的身份,从而慢慢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现今的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新事物感知快,兴趣浓,受时下圈落文化的影响,志同道合者、兴趣谙合者往往组成一个个小的圈子,按照这个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学习任务、进行课题研究,如让学生从当下最为感兴趣的媒介现象入手,进行模拟再现,安排学生作业时,采用冰桶挑战的形式,每次完成课题的成员都由上次完成课题的成员来临时选定或者抽取,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受教者,而是主动的教育参与者,突出参与式教学的优势。在媒介的使用上,众多的诸如博客(Blog)、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维基(Wiki)、播客(Podcast)、微博(Micro Blog)、网盘、社会化网络服务(SNS)、论坛(BBS)等社会化网络都可以成为网络学习教育资源承载的平台。从选取课题时全体学生参与而产生的随机性,到小组各成员积极的互动才能完成课题的现实情况,彻底的实现了参与式学习的主动性优势。但是由于新媒体有着极强的自主性、操作性、参与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为了保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的可控性,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员和监督员的角色,事先预设好大致的规程、指标,要求学生遵循。因此,在《奔跑吧兄弟》课题中,进行了如下设计与要求:

无论是教学思路从碎片式向集群式转变、教学角色由仓储型向媒介型转化,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受教式向参与式转变,都顺应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网络时代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进行变革的要求。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档案管理;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78-02

“互联网+”内容丰富,其思维的本质特征表现在“融合”方面,其功能主要是“效率”。因此,在档案管理中实践“互联网+”思维,或通过对其思维的转化、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增加“融合”性推进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实践该思维,需要增加匹配性的人员培训、机制完善。

1 从“融合”层面运用

“互联网+”思维实践运用中,主旨在于通过其思维,将档案管理与其它资源进行融合,既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底的技术工具融合;也包括“互联网+”思维与其他思维融合。实践技术工具融合,要求在现有档案管理电子化完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传输”所必需的其他技术工具。比如,电子邮件及其类似形式。由于档案管理中的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属于固定化系统,需要从技术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制作可分割、可直接划分为多个“文档”的系统平台,然后,将其与其它新媒介进行融合式推进。

在思维融合方面实践,需要从档案管理出发,将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以人为本思维进行融合。比如,在实践档案管理中,始终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引入系统思维,将各个部分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在与其他资源融合方面,可实践多种可利用资源的融合,并使其得到科学配置;其实质是将档案管理作为一个“项目”实施具体管理,并关注每个项下设置,从而在整体―部分原理之上,实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融合。在“融合”实践方面,具体是在电子档案管理平台,设置查询、共享、传递、数据统计等各个页面功能,将其融合到一个系统之中,利用技术之便达到专业平台的操作。然后,将这种专业化的操作平台,与其他技术工具实施融合,如内部网络间的融合,类似QQ、微信之类手机平台工具的融合。在这个方面因涉及档案管理高效化利用,所以,在实际的融合路径中,建议从档案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借助技术工具实践App制作,可直接委托信息公司完成制作事宜,并将其安装在其管理人员及应用人员的手机之中,通过任务式分发提高融合的最大化。

2 从“效率”层面运用

“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最终目的即是达到对档案管理的高效化利用。为了达到目标,除了上文所说的媒介融合、思维融合、操作平台融合之外;需要突显出档案管理中的管理“效率”。档案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其特征在于人才信息资源的利用,技术工具融合、管理思维融合能够满足其外在制度化、流程化、专业化实践。为了效率进一步提高,需要对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本身进行革新,促进效率提升。我国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并不在技术之弊,而是来自于“应用程序化不足”“执行力度较弱”;可以借用资源融合简化程序、提高执行监督。

“互联网+”思维中的“效率”功能运用,要求将现有的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实施重新分割与组合。以人事档案管理为例,实际的电子档案在录入系统中因其“姓名、年龄、籍贯……”等太过烦琐;所以,对于一般的基本资料需要实践信息资源的重组,利用“身份证模式”直接扫描上传。针对其工作经验,则需要按照年份,进行“互联网+”思维下设的“系谱”方法进行细致罗列;还应该利用系统平台查询之便,将信息资源中的“档案利用率”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实现“应用频率表格”制作,以图谱显示方式进行排列,使其利用得到优化。完成信息资源融合之后,必要按照所采用的系统,进行程序化编排,使其利用达到“一站式”应用。针对执行力度较弱的问题,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解决;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系统打卡实施监督;并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之中成立半自主化讨论小组,组织以“电子档案管理”为专题的讨论会,不断增加档案管理工作中实际遭遇难题的探讨,从实践提炼经验改善其不足之处。

3 配套建设

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思维基于纸质档案模式,只是形式上的更新。为了达到“融合”效果,提高管理“效率”,建议在技术融合、信息资源融合后,按照现有档案管理流程设置,增加针对岗位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同时,需要增加电子档案系统操作训练,计算机应用维护及一般故障排除训等。从技术层面可以引入技术人才,实施针对机构自身档案资源管理融合后的系统开发;如App开发、扫描功能开发、系统简化。最好按照电子计算机原有构建模式,利用多个App组建一个以档案管理为核心的App网络;最终推动其实现“一键式”档案管理,使“互联网+”思维达到最终的高效化实践。

在管理方面实践“互联网+”思维,应逐渐导向人才资源利用中心,⒂肴瞬潘具备的知识、能力进行对接式全面评估。虽然会花费较多时间,但有必要将人事档案管理、文献档案管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对接;并把各个类型的档案管理实施“融合”,从而以人为主体的资源、以信息为主体的资源“融合”。扩大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范围,从交叉、关联中,实现知识与人才资源复用“效率”提高。美国高校在这个方面经验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发达,尤其是作为互联网发明者,目前已实现了不同类型档案管理的交叉与融合;因此从该方面可增加研究并提高“互联网+”思维的应用能力。

需要注意制度化革新需要落实到运行机制的实践层面,进而提升改革后的执行力,强化监督效果。在这个方面,应该按照上文中的运用实践,从中摘录出具体的技术指标、管理项,并将每个指标明确列入到每个对应项下;再按照这种思路出发,制定与其匹配的评估体系。以当前现代企业的评估考核体系构建经验与实证结果观察,必要采用三表法,提高考核的精准性。具体的方法是设计三栏表格,左右两栏加下设横栏;通常左边为考核指标,右边为评估内容填写,下栏为数据的表格制作、图表的趋势图谱,以及附录性质的文字说明。在这种评估体系之下,可以将原来的结果评估,扩展到包含有过程评估与自我评估、互评等多种方式共用方面;以此增加档案管理中的绩效管理与岗位监督;并且能够满足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当前需求。另外,就是以制度、运行机制为主要依据,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与信息化档案管理相适应的知识培训、技能操作训练,以及团队建设;重点挖掘管理潜力,提高知识复用水平。

4 结论

本次探讨后认为在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思维转用,并在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路径选择下透过体系建设,将各方面的匹配措施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获得融合后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经验中,可以针对该主题收集更多的资料,在材料增加的广度、深度方面,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中对“互联网+”思维深度运用的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蓓,刘江霞.浅谈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价值工程,2012,31(4):327-328.

篇5

【关键词】 自动拨测 互联网思维 用户体验 快速迭代 大数据分析 云拨测 跨界思维

引言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13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5%,同时未来依旧会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整体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大关。[1]移动互联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根据国内数据服务提供商TalkingData的《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2014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10.6亿,较2013年增长231.7%。[2]从应用方面来看,App Store应用数量在2014年达到121万,Google Play应用数量更是突破143万。[3]移动互联网整体都呈现出一个爆发增长的态势,人类真正进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业务及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网络等承载系统的布局和优化,终端等各类硬件的研发以及移动应用业务开发等也将在这一浪潮中蓬勃发展。而测试作为一个横向覆盖终端、业务和网络,纵向贯穿研发、运营和更新的行业,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创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正文:

诸位读者同笔者一样,生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先辈一直过着“通信基本靠吼”的生活,而现在,只需拿起手机轻轻拨出号码,就可以联系世界各地的任何人。特别是2007年1月9日,当Apple公司推出iPhone这款革命性的手机产品之后,更是标志着一个新的所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正如引言中所说,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终端推陈出新,而移动网络也已正式步入4G。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了无数的应用,通过网络承载运行在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上。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是我们的幸运,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终端、网络和业务如此纷繁复杂,如何保证终端、网络和业务各自的质量呢?更进一步的,如何提高这三者的适配性和协同性,给用户带来最佳的用户体验呢?

最常见的方式是测试。投入大量的测试团队,模拟用户使用的各种场景,编写各种场景下的测试用例,利用各类设备进行终端、网络和业务测试。

笔者认为,一般的测试可以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方式,根据一定的流程对指定对象进行特定操作或使用,以找出该对象的缺陷的过程。传统的测试一般采用人工方式进行。

以一般的手机软件或手机业务测试为例,测试人员首先收集需求并制定测试计划,然后根据需求及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在用例通过评审后开始执行计划,接下来要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跟踪,问题解决后还要进行回归测试以验证问题是否确实被解决。这个过程中,执行测试是投入工作量最大的环节。测试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测试用例中的步骤,一步步地对手机进行点击操作,观察操作得到的结果是否与用例的预期结果相符合。如果相符则测试通过,进入下一步,如果不符合,则要做好记录并反馈跟踪问题。通常,这些操作要不同的测试人员反复执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以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使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最大限度地展现测试对象的客观情况。

从上述描述大家可以看出,传统的人工测试由于“人”的因素存在,至少有以下几点问题,使得它在某些方面不合适在互联网时代大量应用(尤其是在客观性指标的测试上)。

人类受限于生理的原因,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人的精力有限,只能通过经验和熟练度的提高来提高测试频率和测试质量,测试效率和质量无法得到突破性的提高。

人的精力有限还有另一个问题。人需要休息,单个测试员在时间跨度上覆盖困难。若要时间7*24小时不间断测试,需要人员数量的提高来实现。

由人工进行测试和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容易出现差错,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测试人员的素质高低不同得不到保证。

人工测试员的测试质量不仅受到本身素质的影响,还受到他(她)的情绪等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导致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不受控。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人与人测试过程的差异性,对测试结果标准判断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导致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测试结果无法达到标准化。

而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是快速、高效、标准,人工测试虽然在主观性测试上暂时无法被取代,但是在客观指标测试上显然与这些特点存在矛盾,导致它在某些方面天然地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这就给测试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此为互联网拨测提出一点思路,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在互联网时代,就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拨测模式的创新。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互联网的高效快速是人工测试无法满足的,自动拨测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项,有其先进性。笔者以移动数据产品“和阅读”为例,来简单说明自动拨测系统的效益。“和阅读”的人工拨测团队5分钟完成一轮客观性指标拨测,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一天总计拨测96次,每周共计拨测480次。若采用自动拨测,假设同样5分钟完成一轮客观性指标拨测,每周7*24小时拨测,可以拨测2016次,是人工拨测效率的4倍以上。这中间还没有计算人工拨测成员长期重复执行同一任务引起注意力和情绪变化等因素带来的不稳定影响,自动拨测显然没有这方面的缺陷。若单纯的将上述计算转换为人工成本来计算,自动拨测可以减少拨测人工75%以上。即使将自动拨测系统的维护、执行等人员计算在内,自动拨测也将至少节约人力投入50%以上。笔者在东部某省移动工作,主要职责是数据产品的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管理,每年仅人工拨测一项就投入数百万元,若是将其中客观性指标以自动拨测形式开展,就可节约成本以百万计,若在移动及运营商体系推广,乃至拓展到全社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相信行业内有识之士均已认识到自动拨测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正因此,现在行业内各种自动拨测模式和各类系统层出不穷,有通过软件模拟用户真实操作的端到端拨测系统,有使用探针获取网络层数据的仿真模式,还有使用硬件方式直接操作终端的机械手模式,各种拨测模式各有优劣,不一而足。整个自动拨测产业刚起步不久,目前尚处于成长期,各种模式均不成熟,整体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动化拨测呢?笔者在此根据行业发展,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用户体验至上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用户体验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众多的互联网公司成立了用户体验研究团队或用户体验研究部门,足见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因此,互联网思维进行自动拨测应该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开展的工作。

所谓用户体验,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显然,这一定义明确了用户体验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产品、系统或服务,因此,尽可能的运用真实的产品、系统或服务来作为测试的客体,是得到真实用户体验的前提条件。现在市场上较多的测试,都是以模拟产品、系统或服务的方式来运行,尽管现在的模拟系统比较先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模拟用户使用的场景、终端和网络等因素,但是毕竟用户使用场景复杂,很难由一套模拟系统来完成所有用户行为。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拨测,应该是基于真机的端到端拨测。在获得端到端拨测数据的基础上,再将手机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信息、手机本身的内部环境信息和拨测对象的网络层甚至芯片层数据同时记录,便于定位分析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提升业务、网络及终端质量。

据笔者了解,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上述的需求。通过对操作系统权限的破解,达到软件对手机的控制,利用软件操作手机来实现真实终端和真实网络场景下模拟用户的真实操作,并通过图像、OCR及通信信令等信息比对判断结果。同时,在操作系统上获得手机的终端信息和网络信息也不是难事,甚至通过与具备终端权限和网络权限的第三方合作,获取终端芯片和网络空口层面的信息也是可以实现的。将终端、网络和业务三者的信息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的再现用户的操作场景和操作体验,并且能够深入定位和分析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

除了在技术上实现用户体验的测试,在管理上,将“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融入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当中,并建立和引入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贯彻执行(如图1)。在产品立项、开发、试点、试商用和商用的各个阶段都充分注重用户体验,形成一套科学的用户体验管理流程。而测试在其中作为产品品质评估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快速迭代

一般认为,快速迭代的概念最初是由互联网公司提出来,用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本意指应用程序或web网站先以一个核心功能吸引用户,再在用户反馈基础上,快速地完善和改进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这一概念也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点之一。

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缩短产品周期,软件周期控制在两周甚至一周以内,将电信级的稳定性要求通过软件的快速更新换代来完成。并且,快速的软件效率和及时的客户需求反馈,也能给客户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小米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也是快速迭代领域的佼佼者,短短5年时间从零开始成为了一家市值450亿美元的巨头。小米的MIUI系统,每周都版本更新,每两周一个稳定版,MIUI作为手机操作系统尚且能做到快速迭代,相信一般的软件开发都有快速迭代的能力和潜力。

当然,产品的快速迭代并不仅仅是技术或研发层面的提升,而是集管理和研发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除了研发实力,还需要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配合,如相应的组织架构搭建,敏捷开发制度的建设,用户需求的完整采集,合适的开发工具以及完善的系统架构设计等等。这对于传统拨测厂家的研发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是在这个时代生存所必须的要求,只有满足这样的要求,才能不被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所抛弃。

跨界思维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生态圈内各测试服务提供商一般都有各自的领域,井水不犯河水,比如网络优化服务提供商的专注于现场路测、室内分布优化及各层网元测试和优化等,终端测试服务商专注于终端功能、性能等方面的测试,而业务测试服务提供商则专注于业务测试和质量提升。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各类测试通过智能手机整合集成成为一种可能。这与互联网思维中的“跨界思维”不谋而合。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智能终端的触角已无孔不入,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而李彦宏也指出“互联网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去提升、改造线下的传统产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建立起新的游戏规则”。

利用数亿手机用户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各类智能终端,在用户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匿名信息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这其中可以包括业务运行情况,网络信号情况,终端性能情况等等,以往需要多个测试服务商多套专业设备才能完成的测试任务,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胜任绝大部分工作,并且通过大量用户的广泛分布,可以比传统方式测试更客观、更准确、更有代表性。

大数据思想和云拨测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产物是对数据的空前关注。而拨测正是一个产生数据的过程。特别是如前所述,拨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拨测结果、各种环境信息数据和其它需要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利用自动拨测的优势,直接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做记录和存储,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将远远超过此前人工拨测所能达到的程度。这就是大数据分析的优势,仍以通信行业为例,这些结果的分析可以获知业务在不同终端、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网络的业务质量;可以获知终端与各种业务的适配性能;网络与各种终端的适配性能;网络资源在本网内的引入情况;网络故障的溯源等等。总之,大数据分析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笔者据此设计了一套适合大数据分析的自动云拨测系统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

左侧的终端表示拨测目标业务所运行的真机环境,也即拨测终端,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拨测管理平台,拨测产生的大数据全部上传到拨测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而右侧的管理终端,可以是拨测管理人员的任何PC或智能终端,只要通过互联网连接到管理平台的Portal页面,即可对拨测终端进行终端管理、拨测任务、数据分析管理、报表管理和告警管理等。

通过这样的云拨测架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拨测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拨测数据全部上传到云端,分析人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的工具和手段对大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处理,这大大提升了拨测管理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的掌控力,无限扩展了管理和分析人员的执行空间,是对传统拨测能力的一次全新变革。

应用:

笔者在上述思路基础上,构建了本省移动数据产品自动拨测系统,目前项目已进展到第二期,并在集团公司领导下在全国移动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从而组建了中国移动数据业务产品品质自动拨测系统

移动集团自动拨测系统二期目前在全国31省全面部署完毕,并已正常运行近2年时间。系统采用热门终端和最新终端,覆盖多个网络,以此测试移动自有数据产品和相应竞品,7*24小时不间断拨测,每月生成拨测数据上千万条,对业务问题自动预警,对移动各省公司的数据产品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提升,是移动公司数据产品质量的重要抓手,成为保证数据产品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

在系统规划中,我们还利用跨界思维确立了单系统多用途的建设方向,在将来的几期项目中将逐步建立整合业务、网络和终端测试功能的复合型自动拨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