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范文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15:1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

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集群式;媒介型;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4-02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推动与运用,随着新媒体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传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卡斯特尔在其1997年出版的《认同的力量》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已催生出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网络社会。针对《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课程,将从课程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者角度创新和教学对象学习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按照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的说法,那么,我们现今所经历的时代则是网络时代。本文将探讨《广播电视文化概论》课程多个角度的创新实现方法。

一、课程教学思路创新――碎片式向集群式转变

技术文化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在电报电话发明之前的1850年之前,人类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困难成为当时人们去除垃圾信息的天然过滤器。可是,随着更多电子通讯技术的发明和通讯设施的建成,人们通过电子设备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处理能力。

网络时代出现的海量的、条目式的、快餐式的信息呈现出了碎片化的共同特征,也因此伴生了网络式的思维方式与表述方式,碎片化信息的分裂、断层弱点在教学中尤为凸显。在信息过载的现实下,搜索是必然结果,教师需要将海量信息进行筛选、重组与理性内化分析,并通过教学经验的粘合生成有价值的集群式信息之后再准确传达给学生,避免网络时代学生在学习中极易出现的理解困难问题,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建构审慎、理性的沉淀式思维方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从接受型受众变为批判型受众。所谓教学内容由碎片式向集群式进行转化,具体体现为各个章节信息的集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把具体的教学过程看成是叙事过程,应注意教学中叙事方法的转变,由感性叙事代入,理性叙事输出。同时,探索不同的教学叙事模式,由课堂面对面传授式教学向实践教学倾斜并着重结合虚拟教学模式。在网络时代,人们与“机器”(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接触使用频繁、依赖程度高,各种“机器”的操作性强,鉴于此,要求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完成课堂作业、小组课题与课程训练,在呈现方式与检查上,可以在机器媒介上完成,从而实现了虚拟教学。

二、教学者角色的创新――仓储式向媒介型转化

在一个完整的传播进程中,传播者是必不可少的角色,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一个知识存储量再丰富的教师也不能说自己在某个领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为新知识、新讯息的生成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感知、学习、领悟的速度。在这样的现状下,教学者应该做的是对自身教学角色的创新与改变,运用互联网思维,不仅要做好一个知识传授者,更要做好一个知识的连接者。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海量化特点,学生极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无所适从、无的放矢,教师应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剥离、重组有益信息。众多的媒介通道需要筛选、众多的碎片信息需要重组、繁杂的含有杂质的信息需要剥离,提纯出纯度高、质量好、有用性强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擅于将思维活跃学生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做好学生中“学”对其他同学的带动和影响,在教师对全体同学进行一级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挑选和干预,在学生内部进行有效的二级传播,甚至是多级传播。如在每节课的课前课题中,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接受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选择更适合的媒介渠道,提升学生使用媒介的效率与能力。例如,微信在学生中普及率高、用户粘性强,其中的传媒圈、广电独家等微信公众号经由教师介绍给学生,这是一级传播,学生在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中获取有益知识后,使用微信中最受欢迎的功能――朋友圈,从中进行互动交流,轻松的、愉悦的完成了课外学习过程,这是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除微信外,教师还推荐多种与教学相关、对教学有益的应用APP,如知乎,让学生在问与答中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如微博中的关注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社群文化;如QQ中的无线传输功能,让学生习惯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等。

在媒介的使用上,采用时下流行的O2O模式,O2O指的是Online to Offline,在课程实践中采用该模式,在课堂上――线下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网上――线上完成。例如,推荐一档全新的受众面相对较小的电视节目,要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得到朋友圈中好友十字以上的评论和集齐十个赞方能完成作业考核。

三、学习方式的创新――受教式学习向参与式学习转变

技术催生传播模式的变革,大数据定制催生了为受众定制内容时代的到来,教育对象角色的转变――由“受众”变为教育主体。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文本盗猎者》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utre)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今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今天非常流行的说法用户产生内容UGC(User Generate Content)与此内涵十分相似。

以受众观的三种分类为启发,转变“受教育者”的“学”者身份,在受众观中,有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市场的受众和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将三种受众观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为主导,将学生定位为权力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基于作为市场的受众观的存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存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兴趣所在等具体特点。如在每节课课前都会有一个分享与交流的环节,由上节课随机抽取的学生来向大家推介一条新资讯,并要求学生做剪短的解读。从不同学生推介的内容上可以找到其关注点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送”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教育主体的身份,从而慢慢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现今的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对新事物感知快,兴趣浓,受时下圈落文化的影响,志同道合者、兴趣谙合者往往组成一个个小的圈子,按照这个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学习任务、进行课题研究,如让学生从当下最为感兴趣的媒介现象入手,进行模拟再现,安排学生作业时,采用冰桶挑战的形式,每次完成课题的成员都由上次完成课题的成员来临时选定或者抽取,让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受教者,而是主动的教育参与者,突出参与式教学的优势。在媒介的使用上,众多的诸如博客(Blog)、社会化书签(Social Bookmark)、维基(Wiki)、播客(Podcast)、微博(Micro Blog)、网盘、社会化网络服务(SNS)、论坛(BBS)等社会化网络都可以成为网络学习教育资源承载的平台。从选取课题时全体学生参与而产生的随机性,到小组各成员积极的互动才能完成课题的现实情况,彻底的实现了参与式学习的主动性优势。但是由于新媒体有着极强的自主性、操作性、参与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为了保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的可控性,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员和监督员的角色,事先预设好大致的规程、指标,要求学生遵循。因此,在《奔跑吧兄弟》课题中,进行了如下设计与要求:

无论是教学思路从碎片式向集群式转变、教学角色由仓储型向媒介型转化,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从受教式向参与式转变,都顺应了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网络时代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进行变革的要求。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档案管理;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78-02

“互联网+”内容丰富,其思维的本质特征表现在“融合”方面,其功能主要是“效率”。因此,在档案管理中实践“互联网+”思维,或通过对其思维的转化、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增加“融合”性推进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实践该思维,需要增加匹配性的人员培训、机制完善。

1 从“融合”层面运用

“互联网+”思维实践运用中,主旨在于通过其思维,将档案管理与其它资源进行融合,既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底的技术工具融合;也包括“互联网+”思维与其他思维融合。实践技术工具融合,要求在现有档案管理电子化完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传输”所必需的其他技术工具。比如,电子邮件及其类似形式。由于档案管理中的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属于固定化系统,需要从技术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制作可分割、可直接划分为多个“文档”的系统平台,然后,将其与其它新媒介进行融合式推进。

在思维融合方面实践,需要从档案管理出发,将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以人为本思维进行融合。比如,在实践档案管理中,始终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引入系统思维,将各个部分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在与其他资源融合方面,可实践多种可利用资源的融合,并使其得到科学配置;其实质是将档案管理作为一个“项目”实施具体管理,并关注每个项下设置,从而在整体―部分原理之上,实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融合。在“融合”实践方面,具体是在电子档案管理平台,设置查询、共享、传递、数据统计等各个页面功能,将其融合到一个系统之中,利用技术之便达到专业平台的操作。然后,将这种专业化的操作平台,与其他技术工具实施融合,如内部网络间的融合,类似QQ、微信之类手机平台工具的融合。在这个方面因涉及档案管理高效化利用,所以,在实际的融合路径中,建议从档案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借助技术工具实践App制作,可直接委托信息公司完成制作事宜,并将其安装在其管理人员及应用人员的手机之中,通过任务式分发提高融合的最大化。

2 从“效率”层面运用

“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最终目的即是达到对档案管理的高效化利用。为了达到目标,除了上文所说的媒介融合、思维融合、操作平台融合之外;需要突显出档案管理中的管理“效率”。档案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其特征在于人才信息资源的利用,技术工具融合、管理思维融合能够满足其外在制度化、流程化、专业化实践。为了效率进一步提高,需要对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本身进行革新,促进效率提升。我国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并不在技术之弊,而是来自于“应用程序化不足”“执行力度较弱”;可以借用资源融合简化程序、提高执行监督。

“互联网+”思维中的“效率”功能运用,要求将现有的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实施重新分割与组合。以人事档案管理为例,实际的电子档案在录入系统中因其“姓名、年龄、籍贯……”等太过烦琐;所以,对于一般的基本资料需要实践信息资源的重组,利用“身份证模式”直接扫描上传。针对其工作经验,则需要按照年份,进行“互联网+”思维下设的“系谱”方法进行细致罗列;还应该利用系统平台查询之便,将信息资源中的“档案利用率”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实现“应用频率表格”制作,以图谱显示方式进行排列,使其利用得到优化。完成信息资源融合之后,必要按照所采用的系统,进行程序化编排,使其利用达到“一站式”应用。针对执行力度较弱的问题,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解决;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系统打卡实施监督;并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之中成立半自主化讨论小组,组织以“电子档案管理”为专题的讨论会,不断增加档案管理工作中实际遭遇难题的探讨,从实践提炼经验改善其不足之处。

3 配套建设

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思维基于纸质档案模式,只是形式上的更新。为了达到“融合”效果,提高管理“效率”,建议在技术融合、信息资源融合后,按照现有档案管理流程设置,增加针对岗位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同时,需要增加电子档案系统操作训练,计算机应用维护及一般故障排除训等。从技术层面可以引入技术人才,实施针对机构自身档案资源管理融合后的系统开发;如App开发、扫描功能开发、系统简化。最好按照电子计算机原有构建模式,利用多个App组建一个以档案管理为核心的App网络;最终推动其实现“一键式”档案管理,使“互联网+”思维达到最终的高效化实践。

在管理方面实践“互联网+”思维,应逐渐导向人才资源利用中心,⒂肴瞬潘具备的知识、能力进行对接式全面评估。虽然会花费较多时间,但有必要将人事档案管理、文献档案管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对接;并把各个类型的档案管理实施“融合”,从而以人为主体的资源、以信息为主体的资源“融合”。扩大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范围,从交叉、关联中,实现知识与人才资源复用“效率”提高。美国高校在这个方面经验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发达,尤其是作为互联网发明者,目前已实现了不同类型档案管理的交叉与融合;因此从该方面可增加研究并提高“互联网+”思维的应用能力。

需要注意制度化革新需要落实到运行机制的实践层面,进而提升改革后的执行力,强化监督效果。在这个方面,应该按照上文中的运用实践,从中摘录出具体的技术指标、管理项,并将每个指标明确列入到每个对应项下;再按照这种思路出发,制定与其匹配的评估体系。以当前现代企业的评估考核体系构建经验与实证结果观察,必要采用三表法,提高考核的精准性。具体的方法是设计三栏表格,左右两栏加下设横栏;通常左边为考核指标,右边为评估内容填写,下栏为数据的表格制作、图表的趋势图谱,以及附录性质的文字说明。在这种评估体系之下,可以将原来的结果评估,扩展到包含有过程评估与自我评估、互评等多种方式共用方面;以此增加档案管理中的绩效管理与岗位监督;并且能够满足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当前需求。另外,就是以制度、运行机制为主要依据,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与信息化档案管理相适应的知识培训、技能操作训练,以及团队建设;重点挖掘管理潜力,提高知识复用水平。

4 结论

本次探讨后认为在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思维转用,并在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路径选择下透过体系建设,将各方面的匹配措施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获得融合后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经验中,可以针对该主题收集更多的资料,在材料增加的广度、深度方面,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中对“互联网+”思维深度运用的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蓓,刘江霞.浅谈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价值工程,2012,31(4):327-328.

篇5

【关键词】 自动拨测 互联网思维 用户体验 快速迭代 大数据分析 云拨测 跨界思维

引言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13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5%,同时未来依旧会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18年整体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大关。[1]移动互联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根据国内数据服务提供商TalkingData的《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2014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10.6亿,较2013年增长231.7%。[2]从应用方面来看,App Store应用数量在2014年达到121万,Google Play应用数量更是突破143万。[3]移动互联网整体都呈现出一个爆发增长的态势,人类真正进行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业务及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之关系最为紧密的上下游产业,包括网络等承载系统的布局和优化,终端等各类硬件的研发以及移动应用业务开发等也将在这一浪潮中蓬勃发展。而测试作为一个横向覆盖终端、业务和网络,纵向贯穿研发、运营和更新的行业,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创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正文:

诸位读者同笔者一样,生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先辈一直过着“通信基本靠吼”的生活,而现在,只需拿起手机轻轻拨出号码,就可以联系世界各地的任何人。特别是2007年1月9日,当Apple公司推出iPhone这款革命性的手机产品之后,更是标志着一个新的所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正如引言中所说,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终端推陈出新,而移动网络也已正式步入4G。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了无数的应用,通过网络承载运行在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上。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这是我们的幸运,但是也带来一个问题:终端、网络和业务如此纷繁复杂,如何保证终端、网络和业务各自的质量呢?更进一步的,如何提高这三者的适配性和协同性,给用户带来最佳的用户体验呢?

最常见的方式是测试。投入大量的测试团队,模拟用户使用的各种场景,编写各种场景下的测试用例,利用各类设备进行终端、网络和业务测试。

笔者认为,一般的测试可以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方式,根据一定的流程对指定对象进行特定操作或使用,以找出该对象的缺陷的过程。传统的测试一般采用人工方式进行。

以一般的手机软件或手机业务测试为例,测试人员首先收集需求并制定测试计划,然后根据需求及测试计划制定测试用例,在用例通过评审后开始执行计划,接下来要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跟踪,问题解决后还要进行回归测试以验证问题是否确实被解决。这个过程中,执行测试是投入工作量最大的环节。测试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测试用例中的步骤,一步步地对手机进行点击操作,观察操作得到的结果是否与用例的预期结果相符合。如果相符则测试通过,进入下一步,如果不符合,则要做好记录并反馈跟踪问题。通常,这些操作要不同的测试人员反复执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以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使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最大限度地展现测试对象的客观情况。

从上述描述大家可以看出,传统的人工测试由于“人”的因素存在,至少有以下几点问题,使得它在某些方面不合适在互联网时代大量应用(尤其是在客观性指标的测试上)。

人类受限于生理的原因,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人的精力有限,只能通过经验和熟练度的提高来提高测试频率和测试质量,测试效率和质量无法得到突破性的提高。

人的精力有限还有另一个问题。人需要休息,单个测试员在时间跨度上覆盖困难。若要时间7*24小时不间断测试,需要人员数量的提高来实现。

由人工进行测试和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容易出现差错,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因测试人员的素质高低不同得不到保证。

人工测试员的测试质量不仅受到本身素质的影响,还受到他(她)的情绪等不可控的因素影响,导致测试过程和测试结果不受控。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人与人测试过程的差异性,对测试结果标准判断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导致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测试结果无法达到标准化。

而互联网时代的关键词是快速、高效、标准,人工测试虽然在主观性测试上暂时无法被取代,但是在客观指标测试上显然与这些特点存在矛盾,导致它在某些方面天然地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这就给测试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此为互联网拨测提出一点思路,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在互联网时代,就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拨测模式的创新。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互联网的高效快速是人工测试无法满足的,自动拨测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项,有其先进性。笔者以移动数据产品“和阅读”为例,来简单说明自动拨测系统的效益。“和阅读”的人工拨测团队5分钟完成一轮客观性指标拨测,每天工作8小时,那么一天总计拨测96次,每周共计拨测480次。若采用自动拨测,假设同样5分钟完成一轮客观性指标拨测,每周7*24小时拨测,可以拨测2016次,是人工拨测效率的4倍以上。这中间还没有计算人工拨测成员长期重复执行同一任务引起注意力和情绪变化等因素带来的不稳定影响,自动拨测显然没有这方面的缺陷。若单纯的将上述计算转换为人工成本来计算,自动拨测可以减少拨测人工75%以上。即使将自动拨测系统的维护、执行等人员计算在内,自动拨测也将至少节约人力投入50%以上。笔者在东部某省移动工作,主要职责是数据产品的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管理,每年仅人工拨测一项就投入数百万元,若是将其中客观性指标以自动拨测形式开展,就可节约成本以百万计,若在移动及运营商体系推广,乃至拓展到全社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相信行业内有识之士均已认识到自动拨测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也正因此,现在行业内各种自动拨测模式和各类系统层出不穷,有通过软件模拟用户真实操作的端到端拨测系统,有使用探针获取网络层数据的仿真模式,还有使用硬件方式直接操作终端的机械手模式,各种拨测模式各有优劣,不一而足。整个自动拨测产业刚起步不久,目前尚处于成长期,各种模式均不成熟,整体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自动化拨测呢?笔者在此根据行业发展,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用户体验至上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用户体验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众多的互联网公司成立了用户体验研究团队或用户体验研究部门,足见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因此,互联网思维进行自动拨测应该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开展的工作。

所谓用户体验,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显然,这一定义明确了用户体验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产品、系统或服务,因此,尽可能的运用真实的产品、系统或服务来作为测试的客体,是得到真实用户体验的前提条件。现在市场上较多的测试,都是以模拟产品、系统或服务的方式来运行,尽管现在的模拟系统比较先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模拟用户使用的场景、终端和网络等因素,但是毕竟用户使用场景复杂,很难由一套模拟系统来完成所有用户行为。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拨测,应该是基于真机的端到端拨测。在获得端到端拨测数据的基础上,再将手机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信息、手机本身的内部环境信息和拨测对象的网络层甚至芯片层数据同时记录,便于定位分析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提升业务、网络及终端质量。

据笔者了解,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上述的需求。通过对操作系统权限的破解,达到软件对手机的控制,利用软件操作手机来实现真实终端和真实网络场景下模拟用户的真实操作,并通过图像、OCR及通信信令等信息比对判断结果。同时,在操作系统上获得手机的终端信息和网络信息也不是难事,甚至通过与具备终端权限和网络权限的第三方合作,获取终端芯片和网络空口层面的信息也是可以实现的。将终端、网络和业务三者的信息相结合,不仅可以真实的再现用户的操作场景和操作体验,并且能够深入定位和分析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

除了在技术上实现用户体验的测试,在管理上,将“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融入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当中,并建立和引入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贯彻执行(如图1)。在产品立项、开发、试点、试商用和商用的各个阶段都充分注重用户体验,形成一套科学的用户体验管理流程。而测试在其中作为产品品质评估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快速迭代

一般认为,快速迭代的概念最初是由互联网公司提出来,用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本意指应用程序或web网站先以一个核心功能吸引用户,再在用户反馈基础上,快速地完善和改进产品,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这一概念也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点之一。

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缩短产品周期,软件周期控制在两周甚至一周以内,将电信级的稳定性要求通过软件的快速更新换代来完成。并且,快速的软件效率和及时的客户需求反馈,也能给客户带来良好的服务体验。小米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佼佼者,也是快速迭代领域的佼佼者,短短5年时间从零开始成为了一家市值450亿美元的巨头。小米的MIUI系统,每周都版本更新,每两周一个稳定版,MIUI作为手机操作系统尚且能做到快速迭代,相信一般的软件开发都有快速迭代的能力和潜力。

当然,产品的快速迭代并不仅仅是技术或研发层面的提升,而是集管理和研发为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除了研发实力,还需要一系列的管理措施配合,如相应的组织架构搭建,敏捷开发制度的建设,用户需求的完整采集,合适的开发工具以及完善的系统架构设计等等。这对于传统拨测厂家的研发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是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是在这个时代生存所必须的要求,只有满足这样的要求,才能不被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所抛弃。

跨界思维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生态圈内各测试服务提供商一般都有各自的领域,井水不犯河水,比如网络优化服务提供商的专注于现场路测、室内分布优化及各层网元测试和优化等,终端测试服务商专注于终端功能、性能等方面的测试,而业务测试服务提供商则专注于业务测试和质量提升。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各类测试通过智能手机整合集成成为一种可能。这与互联网思维中的“跨界思维”不谋而合。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智能终端的触角已无孔不入,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而李彦宏也指出“互联网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等,去提升、改造线下的传统产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建立起新的游戏规则”。

利用数亿手机用户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各类智能终端,在用户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匿名信息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这其中可以包括业务运行情况,网络信号情况,终端性能情况等等,以往需要多个测试服务商多套专业设备才能完成的测试任务,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胜任绝大部分工作,并且通过大量用户的广泛分布,可以比传统方式测试更客观、更准确、更有代表性。

大数据思想和云拨测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产物是对数据的空前关注。而拨测正是一个产生数据的过程。特别是如前所述,拨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拨测结果、各种环境信息数据和其它需要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利用自动拨测的优势,直接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做记录和存储,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将远远超过此前人工拨测所能达到的程度。这就是大数据分析的优势,仍以通信行业为例,这些结果的分析可以获知业务在不同终端、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网络的业务质量;可以获知终端与各种业务的适配性能;网络与各种终端的适配性能;网络资源在本网内的引入情况;网络故障的溯源等等。总之,大数据分析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笔者据此设计了一套适合大数据分析的自动云拨测系统网络架构,如图2所示。

左侧的终端表示拨测目标业务所运行的真机环境,也即拨测终端,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拨测管理平台,拨测产生的大数据全部上传到拨测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而右侧的管理终端,可以是拨测管理人员的任何PC或智能终端,只要通过互联网连接到管理平台的Portal页面,即可对拨测终端进行终端管理、拨测任务、数据分析管理、报表管理和告警管理等。

通过这样的云拨测架构,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拨测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拨测数据全部上传到云端,分析人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的工具和手段对大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处理,这大大提升了拨测管理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的掌控力,无限扩展了管理和分析人员的执行空间,是对传统拨测能力的一次全新变革。

应用:

笔者在上述思路基础上,构建了本省移动数据产品自动拨测系统,目前项目已进展到第二期,并在集团公司领导下在全国移动公司范围内进行推广,从而组建了中国移动数据业务产品品质自动拨测系统

移动集团自动拨测系统二期目前在全国31省全面部署完毕,并已正常运行近2年时间。系统采用热门终端和最新终端,覆盖多个网络,以此测试移动自有数据产品和相应竞品,7*24小时不间断拨测,每月生成拨测数据上千万条,对业务问题自动预警,对移动各省公司的数据产品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提升,是移动公司数据产品质量的重要抓手,成为保证数据产品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

在系统规划中,我们还利用跨界思维确立了单系统多用途的建设方向,在将来的几期项目中将逐步建立整合业务、网络和终端测试功能的复合型自动拨测系统。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教务管理 人性化

当今的社会已经处于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完全信息化时代,它正在加速的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也许我们所做的教务管理工作本质不是互联网,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要逐渐从互联网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会开拓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和局面。

一、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在高校中,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工作内容非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教务工作者可能每天在进行着重复性工作,这些工作内容涉及到高校中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在领导、老师和学生三种人物关系中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这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每天都会牵扯教务工作者的大部分精力。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状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爆炸式消息传播,那么在这种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中,我们也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是当我们接到一个信息或者通知,常常需要打电话或者当面找到某个人去通知他们,而很有可能一天的工作都在电话中度过,效率不仅低下还让管理工作变得繁杂和重复。而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互联网产物,它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应该在互联网上,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网站,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是实时的、跨地域和交互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到相关的网站上实时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这个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而我们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就是实时维护好获取信息的网站,将各个信息及时的到网络上,以及做到宣传让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获取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建立教师、学生与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平台,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加多元化的接收信息,也有更加多的渠道去解决遇到的教务管理相关的问题。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中,光靠传统的以人为主的教务管理工作方式以及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耗时耗力却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教务管理工作模式,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

二、互联网思维的工作方式可以减轻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强度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而艰辛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直接面对老师和学生的基层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每天所处理的繁杂问题和接触的信息量极大,因此在工作中常常会因此忙的焦头烂额,工作中的幸福感极低。这些教务工作者不仅要维护好学院教学工作的日常运行、管理好学生的学籍、档案、成绩等工作、协助领导做一些临时性工作,还要随时接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各方面问题的咨询,场面常常是办公桌前围满了学生或老师,而不知道先回答谁,而且经常是反复解答同样的问题。这种事务性工作,一天下来就会让人筋疲力尽。

但是如果我们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性,将各种通知、教务信息、教务安排等都到网络上,让老师、学生或者家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亦或是其他地方都可以随时看到这些相关的信息,就会大大的减少教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在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中,教务工作者会积累下哪些问题是学生和老师经常问到的,整理成常见问题问答手册,将这些常见问题都到网络上,学生和老师在网上可以通过搜索关键字就能搜到相关问题和解答,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节省出的时间可以用来处理学生学籍问题、学生课程成绩问题或其他教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总结发现其中缘由,反馈给领导及时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工作的同时,也充分发挥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能,减轻工作强度的同时也提升了幸福感。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教务管理的人性化

教务管理工作面对的每一个学生和老师,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问题。如何做到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性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互联网思维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下,学生或老师如果有问题需要打电话或者到办公室咨询解决,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一次解决,就导致了学生或者老师需要多次往返才能解决问题,不仅学生和老师对教务管理工作产生了误解,教务管理工作人有时也会徒增烦恼。现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网络社交媒体建立了学生、老师和教务管理工作者三类人群的沟通平台,学生和老师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咨询,实现了直接对话教务管理人员,有问题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回复,避免了“白跑一趟”的情况。

而且有了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教务管理工作中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在各种信息时,传播速度更快,不需要教务管理工作者逐层逐级的进行通知,在这些平台上可以直接面向学生和老师,直接通知到个人;学生在其中也可以互相解答问题,在教务管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有知道的同学就会给其他同学解答相关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学生也可以通过这种平台公开反应他们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让教务管理者早发现、早解决,提高中作效率,及时解决学生和老师的问题。

利用互联网思维建立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将各种信息转载,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互评,这都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了教务管理的工作,让教务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

四、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务管理工作是今后工作的必然趋势,通过互联网思维而改变的工作模式让繁杂的教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人性化,让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强度降低提升了工作幸福感,在今后的教务管理工作中还要更加发觉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其中。

【参考文献】

[1]吴瑰,陶俊.网络设计媒体在高校学分制教务管理的运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篇7

一、互联网思维的由来

“互联网思维”最早是在2011年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在与传统企业家探讨企业的发展问题时提出。主张企业家在思考方式上应从互联网的角度去入手,深层次的探讨问题。并且伴随着企业家们的不断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解释也层出不穷。在工业发展时期,是采用集中的规模化生产,通过产品的销售来谋求利益,经营模式一直处在传统经营。而在当下的互联网时期,消费者逐渐成为各大企业的主导,产品在生产研发过程当中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创新成为了当下商家抓住消费者的主要手段,要紧密与互联网精神、技术、方法结合,运用互联网开拓市场,追求高质量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让企业在经营中达到最佳的效率。著名企业家马云在他的演讲经历当中不止一次提到:互联网发展至今,不再是高端技术的代名词,不是单纯的产业,逐渐演变成一种思想,一种独树一帜的思想。可以看出 “互联网思维”已经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企业之间,而是逐渐在向改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过渡,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还在不断深化。

二、互联网思维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一)关注学生,提高“用户”的优先性

“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是最大的特点。商家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获得收益。相同的道理,在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唯一的商家,学生也变成了教师唯一的客户群体。教师在达到授课要求的同时,也要从学生需求、国家对青年学子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关注。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解惑的导师,传授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相互授予,相互学习,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时,也要了解学生的“探索”之心。对于学生来说,在接受枯燥乏味的知识的同时能身心愉悦便是最大的收获。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期间,只有真正的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才能通过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等方式来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其中,成为教师最好的互动者。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当中,对于课堂的把握别具一格,在课本专业知识上也有读到的见解,学生只有真正融入到教师打造的氛围当中才能在专业知识上获得最大的满足。

(二)学生参与,平等的关键性

“互联网思维”对用户的定义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将用户平等看待作为产品在研发、销售过程当中的“指导者”,让用户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被重视的价值,甘愿为产品买单。平等意味着双方行使的权利相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我们把“平等”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存在个人偏好。这是对学生人格尊重的体现,即便是在信息时代也是如此,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得到应有的尊重时,教师无论用何种方法进行授课,都会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这不是虚与委蛇的虚假应对,而是对自身价值得到尊重的体现。

1.树立学生参与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图文并茂的章节,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会倍感枯燥。教师只有通过自身授课的手段,让学生能在枯燥的知识海洋中找到完善的知识体系,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钻研当中去,从而避免形成的为所谓的态度。建立学生集体参与到学习当中的情景,如自我见解大比拼等方式来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塑造气氛活跃的课堂。这样不仅能提高的学生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思维的碰撞,在知识理解中到达了整体的创新。

2.提高学生专注感:一个人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感觉到自身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别时,才会不自觉的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专注感的形成,会让学生学会全面的思考的问题,严谨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表达,借鉴别人的建议完善自己的理论,寻求科学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观念,明确问题思考方向的习惯。总体来说,只有将学生作为教学当中的主体,给与足够的关注,让学生的思维和教师的引导得到统一,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也是目前教学需要创新的一方面。

(三)教师升级――扩展性的延伸

“互联网思维”的另一特征便是可扩展性,最初是对音箱是否具有多功能播放的解读。逐渐发展成现在对电子产品升级的理解从中获得新的体验。课堂上的教师可以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进度的推进,实时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手段。升级就是在现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在面对当下追求自我、张扬自我的学生时,只有教师自身及时“更新升级”,才能最大可能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需要。

1.教师用语升级:语言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任何思想上的创新都是语言的更新,话语貌似是简单的思想交流,实则是人们在经过思考过后的一种论述表达;话语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在课堂上一味的“满堂灌”只会让枯燥乏味的知识更加的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期间可以在遵循课本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整合完善,构筑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让结构更加严谨,语言更加简明扼要,并通过有缺的肢体语言、幽默诙谐的话语等方式来抓住学生用户的注意力。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在教材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这是对教师的解决问题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语言表述的考验,教师只有在不违背教材对知识点的阐述之下,结合自身的情况整合形成能让学生更好接受的知识点,让学生由知之到知之较多。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网络用语整合出新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主要途径,要结合生活当中实例,把枯燥的知识有趣化,将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行讨论讲解。当然在运用网络流行语时,不颠覆原话语表达的意思,运用网络用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率。

2.时事案例讲解升级:思想政治课理论是一门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学科,反映的是我国当代的政策和国家发展走向,是新闻联播的另一种方式,教师要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就犹如是在看新闻播报,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我国已及世界的发展情况,明白我国前进的方向。教师也要尽量选择学生关注的有价值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结合到教学当中,会在不知不觉间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理性的看待问题的处理结果。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是能与生活中的事情联系到一起的。因此,实时关注社会发展,国家走向,成为了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3.角色定位升级:在“互联网思维”中,用户在对产品的真切感受当中才会建立起用户体验,这一感受大多都是从细节开始建立并且细节之间环环相扣,能给用户带来貌似情理之中,又能出乎意料的惊喜。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来说,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是主要工作,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情感、“三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学生今后是要面向社会,走向社会,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一块探路石。学生不论是在思维、性格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喜好,促进课堂多类型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这样的课堂,当教师在全心全意教学的同时,还能与学生一起切实感受到知识当中的奥妙与伟大,沐浴在自己创造的喜悦当中,感受来自人性的魅力。所以在对原有知识的接触之上,又能感受到其中的知识的扩展性和价值性。因此,当下真正的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涉及知识领域广阔、能明确自身定位、多方面满足学生知识的人。

(四)教师思维转换

“互联网思维”除了可扩展性这一特征之外,还有来源于《互联网时代》这部记录片当中的极客思维,归纳总结一共有三条原则:第一,根据需求,抓准需求;第二,严肃自我,逼迫自我;第三,跟紧管理,严肃管理。

1.抓住学生的“痛点”,有的放矢:从心理学上来说,每个独立的个体自身携带的特性也不尽相同,多样化的情绪波动,带动人类社会的活动。所以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波动,就能及时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从多方面进军思想领域,来增强他们的关注力。对于完美的追求,学生时不会拒绝的,学生会及时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改进。如果在教学上能准确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会不由自主的和老师的思维同步,学生的学习也就会一直跟着老师步伐前进。

2.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教师要知道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短板,知道自己在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能让学生肯定你。就好比一个好的领导不用刻意用言语去要求下属,下属也会对领导表示示意,表示尊重。教师也只有在多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时,才能从容对待学生的疑惑,才有走向三尺讲台的自信。好的教学模式是多样化的,好的教学方法也是灵性的,是能在浪淘沙当中存活下来的。幸福是没有明确的界定的,潜力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发掘自身的教学才能,让其发光发亮,才会让更多的学子受益。

3.紧盯学生动态,时时变幻策略:现在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教师很难把握他们,“打不得,骂不得”,这是现在老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管教太严,学生会出现叛逆思维,在学习上也会倍感枯燥乏味;如果管教过于松懈,学生也会在思想上怠慢学习,不把学习当回事。真的就像是手中握了一把沙,太紧太松都会出现沙子流失的情况,而掌握握住流沙的办法便是每一教师的传奇之处。所以管理学生是比传课授业更重要的一门课程,没有前者作为基础,一切的知识讲解都是枉然。掌握好学生用户,跟紧学生的思维步伐,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合理有效的办法,才能达到令我们都满意的效果。

篇8

在中国社会经济正在深度转型的今天,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力有多大?海尔CEO张瑞敏说过:“没有互联网思维,企业活不了”。我们知道,互联网其实是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信息交换不受空间限制,更新速度快、交换成本低,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信息交换方式从简单的文字向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向发展,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用互联网分享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从历史上来看,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伴随着思维解放的大潮,互联网时代也不例外。当前,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颠覆着以往的生活模式,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挟着向前走。在互联网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的今天,也迫使传统的商家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来调整战略。比如京东的兴起对传统的家电大卖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也迫使以苏宁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卖场开始向互联网转型,纷纷大举构建自己的网上商城,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模式。比如在卓达集团最近举办的创意拍卖会上,“微微拼车”的创意仅用了5分钟就获得了338万元的投资,被视为互联网思维可能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和发展格局的又一例证。

当前,不断提升的互联网技术,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用互联网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个人的观点,记录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参与对社会的监督……成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一种常态。甚至是以前与互联网“绝缘”的农民阶层也意识到运用互联网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互联网正在成为传达民意的一个重要平台,传统媒体也开始将源于互联网上的民意纳入到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之中。互联网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互联网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短时间内就对社会产生了如此大冲击?对于互联网而言完全在意料之中,互联网经济倡导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加上免费的商业模式与各种颠覆式创新方式的应用,本来就极具号召力,因此从互联网经济开始聚集人气,最终影响人们的思维及其观念也是顺理成章的。比如QQ、微博、微信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使用——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模式;在淘宝上注册账号开设网店——改变着商业模式。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之后,基于互联网理财的“各种宝”瞬间成井喷趋势,并引发互联网巨头的争夺战,同时也让传统商业银行卷入其中,互联网金融在今年两会期间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正是互联网思维下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断突破升级的一种表现。

篇9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销售;营销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渗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互联网交易规模呈现巨大增长。互联网消费者年龄结构轻、教育和收入水平高,是未来保险产品消费的主要目标。

处于互联网时代,无论企业业务是不是互联网,企业家都应该以互联网的思维思考问题。那么,作为已经转型的互联网保险业应该如何发展呢?

一、互联网思维的界定及构成要素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均以客户为中心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在战略层、业务层和组织层都围绕终端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进行产品设计。然而,互联网思维又包括哪些构成要素呢?

1.用户思维。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征。它意味着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用户至上”的企业文化。

2.开放思维。开放思维表现如下:1.通过建立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用户了解企业,让用户分享信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用户的意见和建议。2.打造多方共赢生态圈。3.跨界思维。

3.粉丝思维。即企业通过培养大量的粉丝,最终使粉丝称为忠实用户。

4.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处理数据,精准把握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

二、互联网时代保险业面临的难题

电商渠道近几年发展迅猛,以财险业为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2014年前11个月数据显示,在62家会员公司中,有33家公司开展互联网销售业务,有28家公司开展电话销售业务。其中,电话销售财险业务795.33亿元,占比11.74%;互联网销售财险业务440.7亿元,占比6.51%,两项合计占到财险业务的18.25%。

尽管互联网保险发展势头迅猛,然而作为传统金融业的保险业,受制于传统商业思维的束缚、机构臃肿、不重视客户的产品体验,仍然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考验。

1.传统商业思维束缚。在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具有差异性、个性化得特征。虽然目前很多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保险产品,但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完成由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的转型,产品设计仍然遵循传统集约化思路,供给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用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2.用户体验不佳。保险公司无论对外宣传还是对内宣导,常常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口号。但由于用户体验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并未真正尊重、关心客户、销售误导、理赔困难等,导致客户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差,引发的投诉屡见不鲜,进而引发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产生不满,影响保险公司良好形象的树立和业务拓展。

3.大数据运用能力不足。在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源。若保险公司能将内外部数据有效的整合起来,分析出数据背后蕴含的价值,将它转化成商业模式,将成为保险行业的赢家。然而,大多数保险公司对数据资源利用的不足,对数据分析、处理、挖掘能力薄弱;应用大数据的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造成数据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

4.组织机构臃肿。一些保险公司随着业务的发展,组织架构更加庞大和僵化,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

造成上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部分保险公司仍然在用传统思维经营企业,仅仅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新兴的销售渠道,依然是产品导向的营销模式,互联网思维并没有在企业中生根发芽。

三、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保险发展

以互联网思维促进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发展,关键在于把握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来组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关注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

(一)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

互联网思维下保险公司需要关注的是客户需求而不是产品本身,产品只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媒介,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应该有需求决定而不是保险公司自由决定。因此,保险公司要牢牢把握“客户至上”原则,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保险产品。

(二)提升服务,改善用户体验

保险公司传统模式是关注如何把保险产品销售出去,而互联网思维要求企业必须注重客户消费过程的体验,如需求得到尊重,被诚信的对待、购买过程便捷而愉快、拥有及时可获得的服务等。互联网和保险业的融合,使保险公司可以真正全面了解客户,可以及时捕捉客户的保险需求、客户体验、客户满意度等,并能及时回应客户需求。

(三)营销互联网化

在互联网保险的营销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新技术,可以更有效响应客户需求,提升销售效率。1.精准营销,现在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保险行业可以通过精准营销来寻找有保险需求的目标客户,并开展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根据客户需求推送相关保险产品,既能提高成功率,也能避免客户反感。

1.充分运用互联网展业工具,包括微博、博客和QQ等工具。

2.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品牌宣传。保险公司应该抓住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品牌宣传。例如宣传保险公司所做的公益事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某些事件中所起到的社会保障作用。

(四)优化运营模式

目前保险公司的运营体系层次多,决策链长,导致运营效率低下;非标准化的作业普遍,不能实现集中管理,导致服务质量差,客户体验差,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为改变现状,保险公司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其运营管理。

首先,构筑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整合运营环节,决策指挥链尽可能缩短,产品和服务的推送速度与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相适应;利用互联网全面地搜集市场信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和各区域人员保持联系,共同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和控制,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其次,打造“标准化”的作业体系,建立从线上到线下一体化的营运作业标准,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化的营运流程,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保险公司集约化经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最后,公司运营互联网化。1.公司业务互联网化,即通过互联网提供整个保险经营各个环节的服务,使整个业务流程,如保险信息咨询、保险计划书设计、投保、保险信息查询等全过程实现互联网化。2.内部文档、数据处理电子化与互联网化,使文件制作、发送、传阅、存储和查询速度加快,效率提高。

篇10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0603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需依托于互联网架构企业运营,实现工业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变。互联网时代,敬畏并大胆拥抱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企业模式是传统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1 互联网思维简述

研究视角的不同和语言表述的差异,导致一些企业家和学者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主流的观点是将互联网思维进行细分,如标签思维、简约思维、流量思维、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等。而就本文研究对象而言,暂以百度百科定义为准,并是对传统工业化思维相较而言的,因而更加强调作为一种商业革命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仅是一个商业模式,而且是一种全新文化,是一种产业,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战略角度。”

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一种思考方式。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规则、机会来指导、处理、创新生活和工作。因而,既是理念、价值、精神层面的世界观,也是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对于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要兼顾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力量。

2 传统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适应经济新常态,就是要企业保持略平常心态,通过变革和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而互联网产业作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引擎,在生产力、创新和消费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充足动力,不论是从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或是互联网浪潮的致命冲击来看,运用互联网思维武装企业的运营管理,都是企业迎难而上、追求持久发展的法宝之一。我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耗能过大、服务业水平不高等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企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国家也已意识到这一点,“互联网+”正逐步纳入国家战略行动计划,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产业等融合创新,是传统产业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3.4万亿元,同2010年的4.5万亿元相比,翻了三倍多,发展态势十分强劲,并预测,2015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8万亿元。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61亿,占到总网名人数的55.7%。随着4G网络的普及,网络消费群将不断扩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话语权得到扭转,消费者的话语权将更加牢固。消费者需求更加个性化、具体化,而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逐渐受到挑战,因而,未来商业发展的盈利点将落在如何让用户定制产品和服务,以提供个性化服务。

智能终端、云技术和宽带网络,这三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基础,加速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技术正被广泛应用和完善着,技术应用更加低成本、成熟、完备,将进一步全面渗透到传统企业,推动其改造升级,进而争取竞争优势。

3 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传统企业竞争力

3.1 重视互联网思维的技术基础:信息科技

新兴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资源整合、商业模式和创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众多力量交织在一起,彼此交汇、相互影响,重塑着未来商业格局。互联网开始向产品研发和制造业等领域全方位渗透,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众筹模式的生产等”。

互联网平台、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正是在不断挖掘数据思维、流量思维所发挥的巨大市场价值,这也要求传统企业喊出创新商业模式口号的同时,将基础的技术应用落到实处。重视技术应用,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一套完备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互联网技术,是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以“大数据技术”为例,数据资产愈将被称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掌握了大数据某种程度上掌握了用户资源。因而,传统企业中的管理者、员工都要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形成强烈的数据思维,提高对数据的应用、分析能力,将信息进行高效能运用和转化,发挥其经济价值。

3.2 坚持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顾客导向

以顾客(用户)为导向是对重视顾客实际需求并提供超出产品本身优质服务的一种经营理念,强调无视竞争者的存在,因而是对竞争者导向的一种挑战和创新。以顾客导向为核心,要求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增加顾客价值为企业出发点,尤其关注顾客的消费能力、消费行为等,重视产品开发和营销手段的创新,进而动态的适应顾客需求。顾客主权、顾客经营、以顾客为中心、重视顾客体验是顾客导向所包含的四层内涵。顾客导向也被称作市场营销的最高境界。顾客主权的重构,赋予了消费者极大的主动性,要求传统企业改变以往因自身信息资源优势而忽视消费者的居高心态,适应信息越来越对称的互联网时代,主动邀请顾客参与到产品的价值链创造中。经营顾客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策略和方法。学会经营顾客,同时将“顾客需要什么”放到首位,追求长期的顾客满意、客户关系。

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阐述,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制造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滞后的一种经济形态,人们会创造越来越多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企业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传统企业的产品要转变思维,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挖掘顾客体验,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增强双方互动,重视实际体验者的反馈并予以改进,拉近与顾客的距离,更好地获得顾客的认可。

3.3 领悟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原则:减法原则

有企业教练这样描述,“无限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你的公司就会破产,只需要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尽量满足用户的多方面需求,大而全,还是试图做到小而精,满足用户核心需求,这是需要传统企业慎重考虑的。互联网思维讲究专注思维,将产品做到极致,超出用户预期,而传统企业强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因而,在看到利益诱惑的同时,传统企业要意识到产品线太多,缺乏聚焦点的弊端,重点发力将更加精准、优质。

未来的竞争忧虑意识应当是“快鱼吃慢鱼”,而非“大鱼吃小鱼”,速度与效率变得格外重要,而减法原则是增快速度、增强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企业要不断减掉一切与最终用户直接沟通的障碍,减掉层层加价的中间渠道,减掉组织多余的架构层级,减掉一切可以外部化的低效的外部交易,减掉核心能力之外所有欲望与冲动”因而,减法不只是做产品线的减法,也是渠道的减法,组织结构的减法。减法不但能降低产品成本,还能提高企业效率,占据速度优势。

减法原则同样适用于产品功能的减法,这也是简约思维的体现。不少传统传统企业为了迎合更多用户的需求,设计功能繁琐的产品,希望通过功能齐全的特性吸引客户。当然这不是对功能多、实用性强的产品的否定,而是要更加突出产品核心使用价值,使产品更加简约、明了。产品细分原则也是同样的道理,用户需求的差异性促使市场细分的出现,因而要充分考虑影响市场细分的各方面要素,有针对性、准确地提供所需产品和服务,如果采用一刀切,集多种产品性能为一身,将产品堆到客户面前,任其选择,必将流失大量用户。

3.4 遵循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路径:战略转型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战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对于传统企业而言,重构固有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种企业变革,十分不愿轻易碰触,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变革关乎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重构成为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成为突破口和当务之急。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增强竞争力,最终实现战略转型,从而夺取往昔的优势地位。

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是传统企业突破重围,开拓蓝海空间的一种战略,并且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要具备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根据变革程度分为微创新商业模式、完善性原有企业模式创新,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颠覆式商业模式创新、再次商业模式创业,五条路径要根据企业创新的风险和企业变革压力的大小而定。客户价值体现了企业对用户价值的选择,个性化服务逐渐受到重视,在快速反应用户变化的同时,还要能够为潜在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不同的企业盈利模式不尽相同,均建立在明确而清晰的定位基础上;企业资源和能力是企业利润来源的保障,可通过建立品牌、控制价值链等方法建立,有学者将业务系统的构建、自由现金流结构的构建纳入商业模式中。360董事长周鸿?t认为,再复杂的商业模式最后回归到基础,它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有用?能够将这几个问题回答清楚是成功的起点。也就是说,商业模式的基础是产品,核心是用户,而商业模式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产品、渠道、营销、供应链等某些环节的竞争,而是系统的竞争。

有学者将目前比较普遍的商业模式做了归类:

“工具/内容+社区+电商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工具属性、社交功能吸引客户,进而建立社区,并逐步嫁接到电商业务,如微信的滴滴打车,妈妈帮等。“长尾型商业模式”,未来更加强调将更多商品卖出去,而非几样商品卖出很多,核心是“多样少量”,对于传统的零售业和出版业具有启发性。“平台型商业模式”,是指通过平台快度汇聚资源,满足顾客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需求。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通过建立搜索、电商、社交建立了强大的产业生态,使企业竞争转向平台的竞争,生态圈之间的竞争。“免费等行业模式”,被称作一种可以统摄未来市场,也可挤垮当前市场的商业模式,也是免费思维的具体应用。免费品尝、免费兑换物品等,既是一种营销方式,也正形成一种强悍的商业模式。“O2O模式”,一种突破线上和线下界限,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模式,是基于平等、开放、互动、迭代、共享等互联网思维创建的模式,目前家居馆已经实现,图书市场正在探索中。另外还包括“跨界与融合模式”、教育产业掀起的“线下走向线上模式”等,不同的传统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和优势,摸索合适的发展模式,以上这些已经被实践了的模式也成为传统企业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战略转型路径。

不少传统企业进行变革中,会遇到重重阻力,不少企业转型失败,源于企业战略定位不准确,面对市场诱惑,大包大揽,缺乏聚焦重点,没能发挥资源优势;过分重视用户规模,忽视用户核心需要;急功近利,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盲目模仿,不去创新,丧失核心竞争力等。因而,传统企业不但要吸取失败案例的教训,还要根据自身企业特点进行定位,慎重规划,不可盲从。

篇11

关键词:智慧旅游 互联网 互联网思维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互联网思维,更是成为现今各行各业所追逐的新的思考方式、新的盈利点。普遍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智慧旅游”运用互联网思维,是在搭载着互联网的致富快车的基础上添了一双翅膀,促使中国旅游业飞得更高。近两年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全面提升中国旅游业整体的智慧化、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水平,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智慧旅游”是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分析统计等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其应用于旅游服务、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产业链发展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新型旅游形态。以旅游者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智能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体系为保障,高度系统化深层次整合资源开发,激励旅游行业整体的创新发展,促进旅游价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旅游营销的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的便捷化。

2 中国现代旅游业发展阶段

对于众多产业来说,旅游业是一种新兴的服务产业,在中国发展也就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旅游方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大体经历了传统旅游、电子旅游、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四个阶段:以人工、纸质传播的传统旅游,到以计算机、网络信息为传播媒介的电子旅游,再到以电子化、互联网化、数据化为主的数字旅游,到现今以智能化、云计算、4G网络、交互式的新一代的智慧旅游阶段。详情请看右图:

现如今,中国旅游业所处阶段是数字旅游向智慧旅游的交互时期,数字旅游已发展成熟,智慧旅游正在完善之中。通过近几年的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已经初步实现了旅游业的信息化,基本上建成了覆盖全国的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平台;旅游企业能够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进行服务性经营,实现了旅游的信息查询、咨询和订购等在线旅游业务;政府部门能够运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旅游业进行旅游行政管理,提高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同时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信息数据整合,跨界交流、跨界融合,进一步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企业的建设进程。

3 智慧旅游运用互联网思维特征

3.1 数据:大数据共享,深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无以言未来”。 数据是“智慧旅游”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智慧旅游运用大数据思维更好的实现面向旅游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企业的现代化、智能化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业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优化升级。

3.2 用户: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研发、用户体验和口碑宣传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智慧旅游就是建立在一切以服务用户为中心、便捷用户为目的,把快速、便捷带到每一个旅游者身边而发展起来的。

3.3 简洁:旅游产品简约便捷,更新快速。旅游产品设计简约、便捷,减轻用户寻找信息时的视觉疲劳,产品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崇尚简约、极致的美,并且伴随用户需求改进、优化旅游产品,迭代更新旅游产品。

3.4 便捷:移动便利,随时分享。移动互联网给旅游者的出游带来了无尽的便利,旅游者可以随时查询旅游信息、随时分享旅游感受、随时预订旅游服务,使旅游体验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

3.5 免费:免费服务,吸引用户,流量增值。“流量即金钱,流量即人口”,旅游企业提供免费服务,吸引大量的用户使用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何乐而不为呢!

3.6 互动:打造粉丝经济营销模式。让用户爱上你的旅游产品,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时刻保持互动,产生粘性,培养旅游粉丝,粉丝才是企业最忠实的目标消费群体,逐步实现“粉丝经济”,打造粉丝营销模式,形成旅游惯性经济产业链。

3.7 跨界:跨行业,实现多领域合作共赢。旅游业涉及行业广泛,连带产业多,只有众商家合作共赢,并博众家之长,多角度,多视野的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4 互联网思维在智慧旅游中的运用

4.1 海纳百川,便捷交互,用户思维超体验。在旅游消费中,“旅游者就是上帝”。然而,在现今互联网横行的信息时代中,只要是旅游产品的使用者,就是上帝,这体现着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告诉旅游企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运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进行市场定位、研发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在其产业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真正了解和感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根植于用户,使旅游消费者对你的企业、你的产品产生认同感和信任度,才能使企业更加长久的发展。

4.2 免费服务,锁定用户,流量思维取胜局。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免费提供给使用者,这是互联网思维的又一主导思维――流量思维。流量思维的核心是“基础功能免费,增值服务收费”。免费是互联网一切业务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吸引用户流量的一种方式。

旅游企业运用免费策略吸引用户的流量,最大程度的争取用户、锁定用户、黏住用户。待旅游网站的用户量达到足够的数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商机和价值。旅游用户若想使用高级功能,就需要付增值服务费,享受更优质、更有价值的服务。

对于实地的旅游景区,也逐渐趋向“基础免费,增值收费”方向发展,旅游景区向着第一门票免费,而内部的游乐设施和相关服务缴费的方向发展。

4.3 产品优化,简约极致,迭代思维更新快。信息繁杂、信息爆炸,困扰着每一个旅游者。旅游消费者的选择过多、选择时间短、视觉疲倦、信息重复、点击的转移成本低等因素都影响着旅游企业的销售。因此,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优化产品势在必行,以最简单的方式吸引住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快速成交,是实现企业成功的制胜点。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中,运用简约思维和极致思维,力求发挥简约美、极致美,专注于旅游产品的每个细节;增添惊喜,让旅游者的体验值超过预期值,从内心爱上旅游,享受你的旅游产品。在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运用迭代思维中的“微创新”和“敏捷开发”特性,以旅游者为中心、迭代、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发新产品,在旅游者原有喜好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创新和改进、优化,并快速更新上线。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上,减少过度包装和夸大宣传,宣传旅游产品最本质的内涵。在旅游网站和移动终端设计上,崇尚简约、操作便捷,多种选择,根据用户喜好开发操作系统。

4.4 打造OTA跨界旅游共赢平台,跨界思维、平台思维联动。当今社会是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谁能整合资源,谁就是王者。旅游电子商务平台OTA(Online Travel Agent)是一个集聚众多商家和旅游者交互的旅游信息平台,意在打造多领域、多行业、多部门的跨界交流平台,不仅实现旅游交易的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还是在打造多方共赢的旅游生态圈。但作为中小企业更要学会善用资源,搭载OTA旅游推介平台,实现合作共赢。

旅游产品与传统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涵盖面广泛且复杂多变,从产品的订购到消费,再到售后保障,需要强大的系统化服务支撑,这就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沟通,建立健全企业管理体系。旅游企业内部须做好人才招聘和培训,注重员工忠实度培养,做好旅游产品信息服务等。外部沟通方面,必须有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接待体系的支撑,才能保证旅游者称心如意的旅游体验。

4.5 营销推广,打造粉丝经济,社会化思维更广泛。旅游企业如果仅靠单纯门票收入和餐饮酒店服务是难以获得长久发展的,注重旅游营销策略的运用,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激发旅游用户的参与性和创新性,让旅游者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之中,优化旅游产品。

定期举办关于旅游产品创新大赛或摄影大赛,积极营销宣传,广泛招募英才,调动“粉丝”对作品创新、评选、互动,并利用社会化的传播媒介对旅游产品进行口碑营销,增加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培养旅游粉丝,粉丝才是品牌的最忠实的目标消费群体,逐步实现“粉丝经济”,成为旅游惯性经济产业链。

4.6 信息共享,大数据思维为智慧旅游助力。智慧旅游运用大数据思维整合资源,促进旅游业营销体系、服务体系和企业管理体系建设。

旅游企业通过旅游大数据检索、分析、汇总旅游者的需求,精准市场定位、优化营销策划,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旅游;利用网络数据向旅游者传递更为精准、详细的信息,增强可信度。旅游者通过数据检索过滤和筛选旅游信息,寻找适合自己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

旅游管理者利用数据库分析旅游现状,找出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模型模拟解决方案,有效的指导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和管理旅游企业,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实现旅游景区对客流疏导和调控,旅游酒店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服务,旅行社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等。

5 总结与展望

“智慧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搭载着互联网的致富快车,再添互联网思维的羽翼,如虎添翼,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旅游业向着更广阔的道路上发展。智慧旅游与互联网思维的对接,是旅游业与创新思维的融合,符合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智慧旅游”中的整条产业价值链,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带给人们更多的便利和优质的体验,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化要求,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J].中国科技信息,2014,08:32.

[2]蒋丽芹,包沁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我国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01:60-62.

篇12

关键词:互联网+;减法思维;图书馆服务;大数据;重构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6

以“跨界”“融合”“创新”“重塑”“人文”“开放”“互联”等为理念的“互联网+”现已发展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一股全民积极参与的“互联网+”讨论、实践与战略布局热潮已经形成并呈涨潮之势。图书馆界也不例外,早在2014年的一些图书馆研讨会上,就有专家学者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发展、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了相关探索交流,但不得不提的疑问是,在这一派图书馆界“互联网+”热潮的背后,“互联网+”的真正思维得到了图书馆人的灵活运用和汇融贯通吗?为此,本文在概述图情学研究论文中主要涉及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最为关键的减法思维基础上,重点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进行了减法思维的重构研究。

1.“互联网+”减法思维

学术界通过结合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和阿里巴巴、腾讯等IT企业的积极实践均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有“突破”“创新”“开放”“相加(+)”等,其中“相加(+)”更是得到了多领域、多维度的运用与解读,如“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医疗”等。而其实在这些“互联网+”思维之中,学术界目前最为忽视的减法思维则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这不但是“互联网+”有着强大创新驱动力量的根源,也是其能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均能采纳运用的关键之所在。从工业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向“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嬗变范式去理解“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则可以为我们的理解多一份基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支撑。

由宏暮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提出的商业微笑曲线根据企业生产分工,认为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是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标准化服务及最大化获取利润与优势的三大流程,也是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与大规模传播三大标准思维模式的具体诠释与体现。进入“互联网+”时代,商业微笑模式则在互联网时代的全程协同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向单线条式模式发展,围绕在互联网时代协同模式环形闭合式线条链上的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进一步向基于互联网单线条上下关联律动的模式发展,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与价值传递都因互联网的关联而总是实现角色转换与互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了融汇贯通,使之这一模式呈渠道扁平、环节更少、角色清晰、任务明确发展趋势,减法思维得到初步形成并在多方面有所体现。因此,自总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提到“互联网+”,标志着“互联网+”真正从民间智库理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互联网+X”一词也因此迅速成为了各大检索平台的热门词之一,也因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便民、富民、为民实践也确实让每一个民众都感受到了“互联网+”思维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而更加受到热捧,各种“互联网+X”一时风起云涌且收效明显。如作为一家小公司,弘康人寿一直在不断摸索如何沿用“互联网+”的思维做减法,最后通过互联网+思维架构减去了个险、团险部,只保留电子商务部和银保渠道,实现了其新品销售仅限于该公司官网和官微渠道、成本减到近乎为0,但销量却激增的效果:借鉴“互联网+”精神,“O2O+”通过将B2C、C2B、P2P以及F2C多种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维,为“互联网+”在传统行业落地生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战略探索实践过程中,日日顺商城坚持用“互联网+”思维做“减法闭环”,通过聚焦于家庭健康领域,并以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水安全问题切入,实现了与天猫、京东等综合类电商平台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2.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2.1互联网+减法思维驱动下的图书馆转型与发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减法思维主导的图书馆服务一方面在内部实现业务的流程、内容、功能整合,以实现传统服务、现代新型服务的重构;另一方面通过与图书、信息、知识、数据相关生态链上下游机构、元素的协作、合作而实现服务功能的延伸与创新,最终实现内外部协调统一、以互联网为链接纽带、以功能最简单化划分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型图书馆服务体系。

(1)图书馆服务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不再只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环境而存在的机构,社会其它的数据中心、情报服务机构组织,提供图书阅览、休闲娱乐、生活交流为一体的文化生活中心,发展更新迅猛、应用愈加方便的移动阅读终端,以及日益改变的文化消费方式、观念及认知等多重驱动元素,都推动着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图书馆必须从单一的围绕图书这一价值核心,以图书馆物理空间为主要服务阵地,提供图书借阅、检索、分类为单渠道核心业务的传统服务模式,必须向以数据和用户为双重价值核心,以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等多重服务空间为阵地,提供图书与数据、信息、知识为最佳结合的维度、多渠道核心业务转变。

(2)图书馆合作协作机制的转型与发展。在数据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发展驱动元素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既需要依赖于自身的书目数据、网络数据、数据库数据、用户数据,也须借助于社会其它机构的相关数据,如环境卫生数据、政府公开数据、政策建设数据等,并基于这些数据来实现数据间、数据内的相关挖掘分析与价值发现,如通过对用户教育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资源准确推送与需求知识点定位。这也就要求图书馆除在实现内部的服务转型转变基础上,还需借助与相关机构的协作合作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数据等资源共享与联合开发,如公共图书馆与教育机构联合来实现对用户教育需求的精准化分析、学校图书馆与国家智库机构的协作来实现学校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资源推送等。

2.2“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实现

在“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指导及图书馆内部服务与外部协作合作的多重驱动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将不但是基于传统图书的借阅等服务,而将是基于图书、数据、信息、知识的综合;不但是基于传统认知的文化、教育服务,而将是基于社会、用户需求的文化消费、健康休闲、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的综合:不但是基于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实体活动,而将是基于物理空间、网络空间、虚拟空间等为一体的综合,如创客服务、出版服务、第三空间服务、MOOC教育服务等。

(1)服务布局重构。传统图书馆服务的互联网化、数据化是“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布局重构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围绕服务的互联网化来实现布局的重构,就是借助于这一契机将分布于现在图书馆服务体系下的图书碎片化服务,整合后打造成围绕互联网的图书馆服务增长点,如基于网络资源的舆情分析、基于网络知识资源的登记与集成、开放网络知识资源的保存与组织、科学数据元数据的标准规范与监管、互联网用户信息行为的认知分析等。

(2)服务模式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局限于图书处理流程的资源交互过程,即图书馆的资源采编分类、登记、流通借阅、保存收集,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将打破这种简单的图书流服务模式,重构一个图书、数据、信息、知识与行为主体(既包括用户,也包括图书馆员)完全交互,具有开放、多源、多维、多主体特征的综合性、创新型交互服务模式,并涵盖如创客、MOOC、3D打印、第三空间等服务,重新描绘社会对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认知。

(3)服务主体重构。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实现其存在价值的服务资源(包括物理资源、网络资源及组织资源)与图书馆员是其服务实现的行为主体,但“互联网+”环境的形成和P2P、O2O、人际网络等信息交互模式的出现,则迅速扩大了这一主体阵营。首先,图书馆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机构,也无力承担成为社会或机构唯一信息机构所担负的重担。资源开发商、机构网络/信息中心、商业化信息服务公司都在分担着图书馆的角色,且日益变得强大和不可替代,如谷歌数字图书馆尽管曾因版权而广受争议,但其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资源检索与信息获取服务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已难觅对手,因此图书馆需联合相关的机构,以互联网+的减法思维去整合各个机构可能都重复提供、但又缺乏协调协同的信息、数据监管、开放出版等服务:其次,图书馆员、用户是图书馆服务提供者,也可能是图书馆服务受益者。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多源头、多渠道、多内容等特征,图书馆员、用户之间的互动主要基于互联网来实现的重要特征也决定了图书馆员与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与传播者,也可能成为信息的获取者与受益者,以致图书馆员的角色与职责不再单一,故基于互联网+减法思维模式下,将图书馆员与用户,以及其它协同提供服务的参与者都重构为图书馆服务提供者,则无疑会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最大化效率提升,目前已在不少高校图书馆实现的真人图书馆则就是这一重构结果的典型代表。

篇13

为此,立钧世纪互联网营销研究中心经过大量的数据搜集、案例整理和实战研究,总结出传统企业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的系统性思考,供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予以借鉴。

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特征(六大特征)

1、战略——平台:打造有关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的平台,是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2、策略——生态:打造各个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圈,是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

3、信息——对称:信息对称的市场格局下,企业市场营销的互动性越来越强;

4、价值——创新:引入消费者共同创造创新价值是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的重要特征;

5、品牌——智能:品牌由僵化阶段进化到品牌智能化,也就是品牌拥思想和思维;

6、传播——互动:营销传播不再是单单企业的需求,营销传播的发起者更多的是来自消费者和市场。

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维度(PBVD四个维度)

传统企业的4P同样会发挥重要作用,但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更加注重PBVD四个维度,从产品、品牌、价值和数据四个维度进行创新思考,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

1、产品(Product):智能、极致、迭代、体验、产品+服务

2、品牌(Brand):智能、价值、互动、体验、思想+思维

3、价值(Value):均衡、对称、创新、体验、可衡量、可传播

4、数据(Data):精准+可靠、多样性、系统性、有用性

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的特定价值

1、理性价值——极致

2、感性价值——互动

备注:前两者关乎价值创造过程,营销者往往会引入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C2B),表明企业愿意如何从价值上满足消费需求。

3、品牌价值——智能

4、消费价值——体验

备注:后两者具有完全的对称性,是消费者主权和商业民主的具体体现,营销者必须完整地理解消费需求和市场,从中建立起有利于消费者的品牌价值和消费价值。

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28个路径

一、发掘并创新价值

路径1:大数据整理与匹配

路径2:提炼价值与需求的对称性

路径3:市场营销价值对称性构建

路径4:营销价值权重匹配

路径5:C2B共同的创新价值观体系构建

二、整合生态价值链

路径6:发掘创新价值的生态存在

路径7:创新价值生态关系的构建

路径8:生态价值链的运营体系构建

路径9:解读“生态”运营的程度

三、评估并创造价值

路径10:评估价值的市场竞争力

路径11:评估价值的成长能力

路径12:价值计划书

路径13:大数据及资源匹配

路径14:创造价值

四、价值传播与传递

路径15:建立价值传播金字塔模型

路径16:由塔基及塔尖的内容制造与传播

路径17:建立互动触点形成互动

路径18:形成价值共鸣

路径19:构建价值传递路线图

路径20:各利益点的商业利益构建

路径21:建立价值保全机制

路径22:价值传播与传递的时空矩阵

五、价值管理与服务

路径23:建立价值运营监管机制

路径24:建立价值传递到达机制

路径25:建立价值数据评估机制

路径26:建立价值配套效用机制

路径27:建立价值服务生效机制

路径28:建立价值服务保全机制

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的着力点(七大着力点)

1、市场是创新价值的源泉

2、大数据是创新的土壤

3、内容是创新的表象

4、价值是创新的内涵

备注: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必然要找到那些切实可行的着力点,从而形成执行力,以落地。

5、开放性是创新的根基

6、生态性是创新的蓝图

7、对称性是创新的境界

备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必须学会让思想高飞。

篇1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共青团;创新

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改变世界。我们正身处互联网时代,必须学会和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据统计,截止2016年8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7.49亿,12亿手机用户,8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另从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来看,10-39岁群体数量占到了整体的75.1%,青年是网络用户中数量最庞大、使用最活跃的人群。他们不仅广泛使用互联网工具,而且越来越多的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思考和实践,移动互联网在迅速改变着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共青团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共青团的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时代共青团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时代,一切都以开放的形态呈现出来,青年可以广泛及时的收集信息,可以自由听取并发表评论,知识更趋丰富,思维更趋开放。同时,外来思潮泛滥、政治经济波动,网络信息化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中国青年思想状况和价值需求呈现复杂化、多元化倾向。互联网既冲击了共青团传统的工作模式,又给共青团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和可能,只要紧紧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与机遇,我们就能重塑一个开放创新具有无限活力的新生态,迎来共青团发展的春天。

(一)互联网为共青团革新组织格局,更加紧密地团结青年,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努力奋斗,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续有人。”这是共青团的根本职责所在。对共青团而言,依托行政组织,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指挥是几十年不变的组织方式。这种垂直式、等级式的组织体系导致了团支部工作长年被动,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互联网的出现推进了共青团创新组织方式,灵活构建扁平化、网络化的内外部组织网络体系,促进组织内全方位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从而不断提高团组织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对优秀青年的有效吸引。

(二)互联网为共青团全面挖掘青年需求,广泛运用网络手段服务青年开创了宽阔前景

当代青年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想和兴趣的多元化程度由于信息的膨胀而加剧。为提高团组织的服务能力,我们要做到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网络渠道更有助于我们贴近青年生活、服务青年成长。网络浪潮下,各级团组织迅速采取行动,建立网络互动社交平台,搭建网上阵地,开放网络空间,通过网络创新服务手段,延伸服务领域,从而满足广大青年的全方位需求,真正把服务青年的工作做深做实。

(三)互联网为共青团发挥活动优势,以活动促团建,全面活跃共青团工作创造了现实条件

活动与团建相辅相成,是推庸睬嗤殴ぷ鞣⒄沟脑靥逵牖础。传统的共青团活动很难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不能吸引团员青年的参与,而网上团支部的建立,则可以充分开展网上论坛、网上教育、网上评选等各种活动,既激发了团员青年的参与热情,又大大降低了团组织的运作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时代网络已成为活动中吸引、凝聚青年的重要方式,网络调研、网络宣传、网络评选、网络表彰等等都以其方便、快捷、互动性强、透明度高的特有优势成为青年普遍喜爱的活动方式。

二、共青团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

2011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首次提到了“互联网思维”,意思是要基于互联网的特征来思考问题。近年来,团组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精神、价值、技术、方法和规则,来指导、处理和创新团的工作,在互联网+的尝试中取得了丰厚成果,并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到网络法则和价值核心,真正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共青团工作中。

(一)互联网时代经营的核心是用户价值

互联网思维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思维是用户思维,指的是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思考问题,换成在共青团组织中就是“一切为了青年、为了青年的一切、为了一切青年”,这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的工作为青年创造了良好的体验和价值,那么全体青年都会凝聚在我们周围。共青团和企业一样,都在经营产品,经营的核心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服务,继而把这些内容和服务传播出去。所以团组织既要全面掌握青年的思想、行为和需求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策划,满足青年认为最为重要的价值,又要在产品开发设计时注重青年的参与和体验,在产品提供使用时建立与青年双向的互动和呼应,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吸粉过程,也是团青关系建立的最基本途径。互联网思维还包括流量思维,就是要团组织尽力延伸工作手臂,吸引更多优秀的团员青年,通过他们的网络影响力不断传播共青团产品和服务品牌,拉拢、培养自己的核心粉丝群,建立完善的人才队伍发展体系。共青团是中国最大的青年正式群体,目前已拥有8900万团员青年,如何把他们组织好、引导好、凝聚起来?离不开用户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