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9 15:12: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粮食安全的感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五谷杂粮 中学 素质教育
一、引言
“五谷”是养育世界各族人民的粮食,但随着今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生辨不清“五谷”。因此,很有必要开展种植“五谷”科普实践活动。为此,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生物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成立了五谷杂粮实践小组,在飞鹅山生态园开辟了五谷杂粮实践基地,结合生物课程种植和识别“五谷”。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记录种植过程,写观察日记,分组交流,认识“五谷”的生长过程及果实形状和用途。
二、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宣传、理论学习“五谷”知识)
(1)给学生(初一级约500人)培训“五谷”发展的历史。
(2)购买一批农科书籍、由老师辅导学习相关种植知识,病虫害防治知识。
(3)宣传招收“五谷杂粮实践种植小组”成员。
(4)学生收集、调查有关“五谷”资料。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5)制定各种种植试验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各班成立学生参与的常规性种植管理小组,全程参与种植、观察与各种种植方案的实施)
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有:
(1)选地整地。2009年4月1日,生物老师指导下在飞鹅山生态园南面建立了五谷杂粮实践基地,并进行整地(见图1)。整地是指耕地后、播种之前对表层土壤进行碎土、松土、平土、镇压等各种加工的作业项目。整地的目的:一是为作物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二是为保证高效、优质、低耗地完成后续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地整好,有些同学手都起泡了,但学生们很开心,因为学生们整了好几垄地,此前这可是杂草丛生的地方!
(2)测发芽率、选种。 2009年4月2日,同学们有些从家里带来了花生、豌豆、玉米、黄豆、绿豆、红豆、马铃薯、地瓜,有些从种子店买来了稻谷、粟米、棉花等种子。我们按照初一生物课本教的办法用培养皿测了稻谷、花生、豌豆、玉米、黄豆、绿豆、红豆和粟米的发芽率,发现各种子的发芽率为稻谷90%、花生88%、豌豆85%、玉米80%、黄豆90%、绿豆90%、红豆82%和粟米40%。为何大部分发芽率都超过80%,而粟米只有40%的发芽率呢?通过了解才发现:原来同学买的粟米是陈年的!看来种子也有一定的寿命。为了能提高种子品质,学生们选了粒大饱满的种子准备播种(见图2)。
(3)播种。进行出土萌发、留土萌发的探究性试验,并探究种子萌发类型与播种深度的关系。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种子的萌发类型有两种:黄豆、绿豆、红豆、棉花的子叶在在萌发后伸出土壤表层,属于出土萌发类型(见图3);豌豆、玉米的种子本身在萌发后都没有深出土壤表层,属于留土萌发类型(见图4)。
子叶留土萌发:种子的上胚轴伸长,下胚轴基本不伸长,所以子叶留在土中而并不随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到养料耗尽而死亡。子叶出土下胚轴是伸长的。花生种子兼有出土和留土的特点。反了,形成子叶出土幼苗的宜浅播,而形成子叶留土幼苗的可适当深播。这是考虑到出土幼苗需要顶土出地面,过深有可能因为其顶土力不足而出不来,子叶留土幼苗不存在这个问题。
(4)浇水。刚播完种到小苗刚长出来时,同学们争着去浇水,但我告诉学生们,浇水要讲究技巧:①要用洒水壶轻轻撒水(见图5),不能用水龙管直接喷。因为,如果水压太大会把种籽和刚长出来的幼苗冲走。②要控制水量,不旱不浇,可促进幼苗向下扎根。
(5)除草。幼苗一天天长大,可一块地里也长出了各种各样的杂草,老师教学生们要及时除草,不让杂草会抢掉作物的肥料,抑制作物生长。学生们听了急忙去掐杂草,可没几天它们总能长出来,后来有同学提出“斩草除根”的办法,用锄头小心把杂草连根除去,这办法确实很管用!
(6)施肥。现在有机食品很受人们欢迎,所以学生们尝试不用化肥,改用有机肥。学生们把生态园动物屋里养的动物的粪便收集起来沤肥,再给作物施肥,效果比没施肥的作物效果好很多。可是动物粪便毕竟有限,有同学又提出用花生麸沤肥,学生们找来一个大桶把花生麸加水放在里面沤肥,再稀释作肥水浇作物(见图6),效果不比粪便差!虽然这些肥水都是味道很难闻,可为了我们的有机食品,同学们都不怕脏不怕臭。
(7)除虫。老师还组织学生观察作物病虫害,了解病虫害发生的规律性,并从动物学、微生物学等角度来识别病虫害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史及其食性,繁殖等科学知识。为了有机食品,我们很少喷农药,有同学专门负责捉虫除虫。为了不用农药除虫,同学们用辣椒水、香烟泡水等作试验自制杀虫水,有一定效果。
(8)收获。一分辛勤一分收获,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见图7)。几个月来我们收获了花生、豌豆、玉米、黄豆、绿豆、红豆、马铃薯、地瓜、稻谷、粟米、棉花、番茄、淮山等。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些同学不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现在学生们知道水稻成熟后收割稻谷,稻谷去壳才是大米,真是粒粒皆辛苦啊!
3.提高阶段(邀请老农、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我们提高种植效果)
(1)2009年4月12日,邀请校内外具有“五谷”种植经验的老农,给学生介绍种植经验以及交代注意事项。
(2)2009年5月9日,邀请镇农业推广站的专家来基地指导相关的种植的科普知识。
(3)2009年7月10,上午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生物教研员省课程改革专家组副组长杨计明、东莞市林科所主任刘颂颂博士、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技活动室主任高星原、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生物教研员高原等专家一行来到谢岗中学进行生物调研活动(见图8),他们在参观完校园之后对我校五谷杂粮实践活动及学校生态园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4.总结阶段
(1)利用网络的相关议题组织同学们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讨论,在讨论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2)同学们写观察日记,写实验结论,出宣传栏,到广场、社区进行粮食安全,节约粮食的科普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学“五谷”为依托延伸的活动,学生们学习了许多与“五”(如“五毒俱全”、“五湖四海”、“五光十色”等)有关的知识延伸。
(3)在大量的实践中总结有成效的经验,编写校本生物教材。(4)按季度出版相关的科普知识专题宣传栏(见图9)。
(5)制作专题片,在科普播放室给来宾及本校师生播放本科普活动情况。学生为主体,社会参与,教师指导的科普实践活动。
(6)成功申报2009年东莞市十大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项目资助。
三、活动效果
我们采取小组种植、开放参观,目前为止,直接参与人数120人以上,不断扩大受众面,直接受群众2000人,有家长参与,甚至阿婆都很乐于给学生们做种植示范,受到家长及社会的热情参与和高度重视,科普受众遍及到社会各阶层。通过此活动来给广大青少年普及人类最简朴的生存科学。我校“五谷杂粮实践活动”被评为2009年东莞市科普资助项目。东莞市谢岗中学飞鹅山生态园科普基地被评为2009年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四、活动感悟
(1)几个月来,我们许多学生亲自参加了松土、整地、播种、浇水、施肥、拔草、除虫等活动,体验了劳动生活,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了。
(2)结合生物课程种植和识别“五谷”。同学们亲手动手参与,记录种植过程,写观察日记,分组交流,认识“五谷”的生长过程及果实形状和用途。同学们不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少年。
(3)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学“五谷”为依托延伸的活动,使学生们学习了许多与“五”(如“五毒俱全”、“五湖四海”、“五光十色”等)有关的知识延伸,丰富了知识面。
(4)通过“出土萌发、留土萌发的探究性试验”等实验,我们总结种子萌发类型与播种深度的关系,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现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56-03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级大力倡导将剩余农村留守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但是,由于城市对现有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户籍等制度性因素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影响,还有大约4.97亿劳动力继续在农村生活。那么,如何让农村留守劳动力在自己的本土建设家园、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教育是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教育如何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农村留守劳动力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目前,对于留守劳动力的研究还非常少,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留守劳动力养老等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对于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转移培训方面研究,对如何开展本土化适应当地农民致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多地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开展针对性、实效性远远不够。
一、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现状与分析
教育需求包括国家需求和个体需求。本研究中教育需求是指农村留守劳动力个体需求,它是农村留守劳动力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潜在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教育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规模、速度、水平和结构的需要和要求。不同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对教育的需求既千差万别又有共同之处。
(一)农村留守劳动力基本特征
农村留守劳动力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特殊的人口特征、从业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状况对其教育需求影响很大。
1.人口特征。从年龄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年龄35―55岁年龄段,占到农村留守劳动力的86%。35岁以下留守劳动力比例非常低。从性别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女性比例略高。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以初中(57.%)和小学(21%)文化程度居多,高中(14%)和大专(2%)以上文化程度,还有一少部分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2.从业特征。农村留守劳动力从业的主渠道还是传统农林牧副渔。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宾馆服务业、个体工商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出现典型兼业性就业。
3.文化特征。从调查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和受教育程度有关;二是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连续三年来仅有不到10%的农民接受过劳动技术培训;三是文化生活单一,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本土文化事业衰落,农民文化生活以看电视、打麻将、聊天为主,从事读书、看报等发展性文化活动寥寥无几。甚至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趁虚而入,填补了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需求空白。
4.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调研情况来看,连续三年来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业在农村留守劳动力收入中的比重很低,农村留守劳动力收人主要来自养殖业、交通运输业、个体工商业等产业。消费情况也是反映农村留守劳动力经济状况的重要方面。从调查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家庭支出主要在三个方面:就医、子女教育、盖房子。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
1.总体教育需求情况。农村留守劳动力接受教育愿望十分强烈。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留守劳动力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劳动力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对教育的期望值非常高,接受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希望通过接受某种程度的教育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甚至改变命运。调查反映,几乎100%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继续接受教育,提高致富能力和社会地位。
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总体前景广阔。农村留守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80%左右。无论从农村发展实际和农业基础地位来看,还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不可能一夜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不可能简单地从“农业人口”到“非农业人口”身份符号变革。相当一批农村留守劳动力必须在自己的家园发家致富,开创美好生活。
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征。农村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留守劳动力从业结构和收入渠道深刻变化,整个农村正在实现战略转型。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社会分层和发展目标等发生变化,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出现多层次和多元化。
2.农业生产技术教育需求。农业生产是农村留守劳动力第一职业。农村留守劳动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基本稳定,主要是对农业优良品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相关病虫害防治方法两个方面需求为主。主要希望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经济作物为主。
农村留守劳动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获得途径,主要希望通过电视、农资门市部、技术培训讲座、基层农技服务站等方面来获得。从农村留守劳动力社会心理来讲,这些都是比较权威的部门,是值得信赖的,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小,能够降低他们的内心担忧。因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承担农业生产风险的能力非常弱。
3.非农生产技术教育需求。非农生产经济收益在农村留守劳动力经济收益中所占比重非常高。从调查来看,非农收入占到农村留守劳动力收入的76%以上。比如,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宾馆服务业、个体工商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大大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的精英阶层都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才实现致富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对这些产业领域的知识需求也非常旺盛。
对于非常生产技术教育,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机构接受比较系统的培训。非农产业对劳动技能要求比较高,力争“精准细”。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接受比较系统专门培训,确实掌握劳动技能。将近90%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接受非农生产技术教育。
4.经营管理知识教育需求。从调研来看,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不是生产不出优质的农产品,也不是提供不了优质的服务。他们最大的困惑是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农业进行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的能力,对市场前景和价格变化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是影响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农村留守劳动力对市场的掌握和判断主要依靠在外工作亲朋好友等了解市场变化。他们对市场前景、经营方法和管理知识等方面教育需求是十分强烈的,特别
是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的精英阶层。
对于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希望通过短期培训、广播电视、读书看报、实践总结等途径来学习获得。因为生产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方面,需要基本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实践经验积累。
5.文化卫生知识教育需求。受各种因为影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留守劳动力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从调查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途径有看电视、打麻将。只有个别农村留守劳动力能够读书、上网。农村电影、戏剧、社火等传统文化生活已经基本停办。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身心健康,也影响其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比较强烈的,主要包括科学常识、计算机等信息化知识、道德风尚等方面内容。
农村留守劳动力家庭就医花费是其家庭三大支出之一,也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留守劳动力发展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农村留守劳动力及其家庭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也是十分渴望的。从调查来看,他们主要对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饮食、作息等)需求强烈。他们希望通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减少患病机会。一方面,能够减少消费;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家庭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沉闷心情,增强生活幸福感。
对于文化卫生知识,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通过短期培训、报刊自学、跟着能人学等方式获得。这主要是文化自身特点以及农村留守劳动力对于文化的感悟方式决定。文化卫生知识对于农村留守劳动力来说固然重要,但不是吃饭本领,没有其他需求那么强烈。所以,希望通过文化自觉来慢慢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三)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制约因素
1.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基础、兴趣爱好、从事职业、职业满意度、学技术动力、个人主观认识等因素。从调查来看,个人特征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影响显著。其中个人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基础影响更为明显,年龄越轻、文化程度越高、经济基础越好的农村留守劳动教育需求最为强烈。
2.教育条件。教育条件是指教育活动时间、地点、周期、层次、方式等培训活动客观条件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参与教育积极性的影响。调查发现,培训条件即培训活动属性也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但是这些因素影响不是非常明显,主要是因素影响培训机会和培训收益,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需求。其中培训层次和培训方式影响相对明显,这两个要素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接受教育效果影响比较明显。因为农村留守劳动力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技能差异较大并且相对较低。
3.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指农村留守劳动力获得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受教育活动频次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农村留守劳动力自身影响。从调查来看,教育活动频次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影响更为明显。面对培训机会,他们都会努力去克服各种因素,争取教育机会,积极去参与受教育活动。所以,只要能够提供适合农村留守劳动力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农村留守劳动力都能积极参与。
4.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指教育活动的产生的作用,也就是对农村留守劳动力能够提供多大的帮助。从调查来看,教育收益与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关系显著,教育收益越高,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就越大。他们是十分朴素的,也是十分实惠的,由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参与教育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从中受益。
二、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村留守劳动力具有鲜明群体特征,但是教育需求受群体特征影响不是很大。在人口特征、从业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中,对教育需求影响最为显著的两个因素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和经济基础,其中文化特征影响最为强烈。经济基础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影响没有文化程度那么显著。
2.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十分强烈,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开发。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农村留守劳动力个人诉求,需要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他们教育需求出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对于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稳中有升;非农产业劳动技术需求最为旺盛,特别是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生产技术教育最为明显;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受到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精英阶层的青睐;文化卫生知识教育需求开始受到关注。
3.教育收益是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的关键因素。农村留守劳动力有强烈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诉求,他们是否选择参与教育活动的关键就是看能否从中获得提升自我的作用。
(二)发展建议
1.构建适应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的教育供给体系。在制定教育政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国家战略需要,同时也应该考虑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教育需求。尽快实现农村12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充分尊重农村留守劳动力客观需要和主观诉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重新构建适应国家需要和农村留守劳动力需要的教育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