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8 15:57: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发展的全球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关系
前言:在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这一现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综述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将各国经济联系成紧密的整体,进而通过这一经济整体的形成来促进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实现技术与人才的交流,以优势互补来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国际市场准则的构建来实现对各国经济行为的规范,进而通过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力资源以及项目资源等,同时,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均消费水平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一角度,其对外商具备着很强的吸引力,也正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外商不断涌入,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同时,将先进的技术等带入中国,进而为推进我国企业创新与改革的步伐奠定了基础。
2.拉动对外出口贸易的增长
在全球经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各国间实现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使各国间实现了贸易的往来,为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出口贸易额逐渐增长,进而为促进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逐渐以机械生产取代人工劳作,进而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而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前提与保障,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商投资建厂以及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都为解决就业问题、推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无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下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得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加剧。具体表现在:
1.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频设障碍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市场的竞争原则实际上依旧是由发达国家所掌权的,因此各项原则都是更加倾向于自身利益的,以贸易壁垒的方式来确保自身经济利益不受影响。在出口贸易上,如果中国所出口的商品给其国家同类商品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其就会以贸易壁垒这一借口为掩护进行抵制,这就变相的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使得发达国家以自身占据贸易准则的主动权而频设障碍。
2.产业转移的方式给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带来了阻碍
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等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当发达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进行投资建厂时,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提升自身的综合效益,中国很大程度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基于此,我国在进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更加严峻,从长远看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挑战的对策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基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因此,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适当发挥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强化招商引资的质量,并要加大对我国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确保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以推进我国企业改革进程并提升其综合竞争实力。
(二)提高对产业转移的重视程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
在产业转移问题上,为了避免招商引资下给我国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监管,以提高投资质量,为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要意识到当前竞争格局下人才与技术已成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实现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提高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与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也能够为解决当前产业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为我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形势、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其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积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同时,要针对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给予有效解决。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强化对产业转移的监管力度,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进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康冬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民营科技,2011,01:50.
[2] 崔冀.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0:6.
论文摘要:20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2O世纪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在资本主义主导之下进行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一、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审视经济全球化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主流看法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经济全球化实质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化。他们主张在世界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价格和利润在市场中的作用,建立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而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广大发展中国家则从自己的国际利益出发,对于经济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先导和主体的,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全球化。这是一场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看,发展中国家只是被动地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从目前经济全球化的状况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弱势状态,不占主导地位,更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并且这种关系在21世纪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一体化、市场世界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国家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国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使国际经济全球化或者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自行运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对于他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领域。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来看,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而且涉及更为复杂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领域的冲突。
二、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贸易壁垒不断下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
4.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
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赖度已经超过 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一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账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就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 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以及整个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震荡。国际游资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归根源之一。自60年代起,尽管各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索对国际游资的监管方法,许多深受游资之苦的国家也曾努力加强资本管制。但总体而言,这些探索和努力的收效并不明显。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全球经济、贸易迅速一体化的情况下,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游资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因此,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就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而且受到国际因素的巨大影响。
2.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加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使得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发达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导权,不可避免地会使它们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义汇率下降导致的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的减少。在过去10多年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名义汇率出现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发生危机的国家,货币的名义贬值自然使国民生产总值的名誉值减少。况且,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4.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不安和对未来信心不足。虽然我们不能把环境恶化的责任简单地推到全球化头上,然而,正是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家园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市场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基础上的市场扩张、城市化、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过度消费及其消费模式的“传染”、“普及”效应,是地球环境退化和恶化的主因。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劳动分工和布局的大转移,发达国家已专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识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了工业制成品和资源密集实物产品的主要产地,成了全球环境代价的主要承受者。许多发达国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没有为地球环境恶化承担更多责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责任。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四、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加强联合自强的趋势。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开展“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
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国家中,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并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的联合自强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非加太集团,南美的“共同市场”等,都显示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给了发达国家有力的回击。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保证经济安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是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还要在加速本国科技进步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不合理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发展中国家应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提高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对外依赖程度。应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圈。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发展中国家还应进一步积极参加国际性经济组织或参与它们的活动,争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01-02
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因此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而矛盾双方之间又呈现出不平衡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利弊同时具有的双刃剑。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了负面的冲击和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全球市场,从而推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从一国的角度看,本国企业将突破本国资源和本国市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发达国家可发挥其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和转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以获取利润。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有效地弥补了经济建设中资金的不足,同时还通过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本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1] 。发展本国家和本民族的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需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客观上促进了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经济全球化将世界连成一体,各国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都把越来越多的产品投入世界市场,同时又把世界市场作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途径。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和市场上高度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此外,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主流,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采取投资自由化措施[2]。
(三)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会进一步加深,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科学。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消极后果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后果,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根据联合国的有关统计显示,最不发达的国家,十年前是36个,五年前是42个,现在增至48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现在的60多倍,发达国家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6,却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这种不平衡一方面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两极分化,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几乎被遗忘角落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目前,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共有48个,这些国家大都远离世界或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远远低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3]。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甚至并没真正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或者只是在其中取得毫末之利。它反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建立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将60%以上的污染企业建立在海外。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产业的转移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工业化进程,但发展中国家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
(三)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1.加速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全球化既有经济的内涵,又有政治和文化的内涵,它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政治现象。政治全球化意味着各国之间在政治价值的政治制度上的认同趋向,这首先表现在对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内容的民主价值的趋同和保障自由、平等、人权充分实现的民主制度的普遍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看,政治全球化也就是全球的民主化。发展中国家独立之后为发展经济,普遍采取的步骤是对外开放,加强与外部经济交往,因而自觉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全球经济事务。战后几十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独立前和同期发达国家,一些国家跃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
2.考验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被动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由于某些发展中国家过早地撤除了经济方面所有的自我保护屏障,他们面临的更多的是挑战和风险。就目前而言,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发达国家大多位于上端,而发中国家多数位居下端。这样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经济互动中越发被动越边缘化。他们在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后不得不沦为发达国家的打工者,为发达国家提供一些原料、简单加工品和提供廉价劳动力,结果,发展中国家每年向发达国家出口天文数字的低端产品以换回一些他们必须的工业品。这样,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3.撞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当下西方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发达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强势地位正向全球蔓延。扩张性的商业文明借全球化之力狂烈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体系,如商业文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化的文化氛围,美国的微软芯片、好莱坞的大片和麦当劳的薯片已经肆无忌惮地在经济全球化所到之处游荡,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民众都以能和这些扩张性文化符号接触为荣,对于自己的古老文明却毫不在乎地抛弃。
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不可避免的严重挑战,又是可以利用的机遇。因此,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付,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措施。
1.对经济全球化要端正认识, 积极参与,维护国家经济,保证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主动面对和参与经济全球化。在采取主动态度的同时,一定要克服盲目性, 增强风险意识。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自主规划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时间表,循序渐进地开放国内市场,并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要注意防范经济的对外依赖性,消除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
2.借经济全球化契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国际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利用自己比较优势并能提高本国的商品出口竞争力,就能增强贸易创造价值的功能。在国内进行结构调整:一是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包括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是努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全面参与国际贸易。
3.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全球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经济是否稳固和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受到威胁。西方经济发达大国之所以没有经济被侵犯和经济安全受威胁的忧虑,就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并具有以此为基础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增强综合国力是发展中国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4] 。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它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既要积极参与,同时又要慎重,趋利避害。不仅要不断完善国内的各项政策及制定正确的开放战略,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调整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但如此,发展中国家还要加强团结与合作,增强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的地位和实力,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与调整,只有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才能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廷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全球化[J].暨南学报,2002,(5).
[2] 陈军.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J].百家论说,2010,(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财务管理理论创新
一、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企业在21世纪初面临的最重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就是我国正式加入了wto,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世对企业财务管理也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变化对财务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必将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企业的筹资和投资产生极大的影响。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资金供给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我国企业筹资、投资和规避风险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金融创新丰富了金融工具品种,拓展了金融服务范围,同时也派生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表外风险等新的风险,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如何规避风险,将成为人世后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经济结构变化对财务的影响。人世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国的产品可以在wto的成员国(或地区)中享有多边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无疑将使我国企业增加跨国经营活动,从而对企业跨国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世将对我国原有的一些受保护的部门及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产生较大冲击,而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已形成规模经济且技术成熟的部门则将从中受益,这必将影响到我国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及规模。企业内部重构时的资产剥离、并购时的资本运作、破产时的权益清算等,都将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人才环境变化对财务的影响。加入wto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如何留住优秀人才,甚至吸引国外管理人才流人,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课题。在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人员还远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提高人员素质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使传统以物质形式的资本为主要内容的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资本为主的配置结构。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财务管理理论必将拓展出全新的领域,表现出与传统财务管理完全不同的新特征。
(一)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知识经济使技术成为企业生产要素的核心,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商誉和信息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无形资产管理必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财务管理方法日趋网络化、虚拟化。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使之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虚拟化特征。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企业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网络上。另外,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网络化的加强以及新的媒体空间的开辟,信息处理将更多地在媒体空间上虚拟实现,这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更加适应经济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
(三)风险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的世纪里,由于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空间扩大、产品寿命周期缩短以及无形资产投入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必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另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增加,这些都使风险管理在财务理论研究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三、财务管理理论必将全面创新
(一)建立企业财务理念体系。企业财务理念,即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完善的企业财务理念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企业财务的核心理念、基础理念和业务理念。核心理念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务理念,具有导向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基础理念是指财务管理中一些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特点的理念,如理念、资金时间价值理念、风险理念、税务规划理念、资本运营理念、财务专门化理念、资本保全理念等。业务理念是指在处理各类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时应树立的一些观念,这些理念是针对某类财务管理工作而发挥作用的,它们分别体现在企业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分配、特殊财务问题处理等业务工作中,如资本结构理念、财务杠杆理念、资产组合理念、分配政策理念、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理念等。上述三个层次的财务理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确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投资理念在发生变化,投资者注重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即企业的成长性,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在未来时间内带来多少现金流量增量将成为衡量企业成长性的主要标准。财务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实物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拥有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而这一核心技术就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同时,企业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企业对自然的贡献大,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企业如果因排放废气、废水等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它就要付出代价。所以,环境资源也是关系企业成长的因素之一。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拥有了信息就拥有了市场,企业就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三)拓展财务理论研究内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内容,取决于财务管理环境与财务管理实践的需要。在新的世纪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应将其视野拓展到新的领域。
1.重视置于金融环境之中的财务理论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财务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金融市场的研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必将不断成熟与完善。因此,应将财务理论置于金融环境之中来进行研究。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国家经济主权逐渐被削弱。从经济全球化中谋取了巨大利益的发达国家乘机侵犯原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以牟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本文探讨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如何拿起法律的武器与之相抗衡,以保护中国的经济利益,维护中国的经济主权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主权面临的挑战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传统的国家经济主权逐渐被削弱。削弱国家经济主权的行为集中体现为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包括国际组织的干涉。越来越多的主权国家趋向于谈判与对话解决彼此间矛盾,导致国际社会出现不少新的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一方面有效地提供了一个有利于谈判、对话的场所,另一方面又不断攫取国家经济主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组织不但侵蚀国家经济主权,有的还被置于其管理之下,在许多方面替代国家,行使主权国家的职能。例如欧盟,它是目前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这种高度的一体化对于成员国来说,付出的代价就是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让渡和管理职能的外移。联合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这种让渡、转移就越多。事实上欧盟成员国的经济主权基本上让渡给了欧盟(当然主权让渡程度的多少是由成员国自身来决定的),欧盟基本上实现了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说话”,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却被削弱。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经济作为武器,侵略发展中国家,进而达到控制其内政、外交的目的。1.经济全球化使大量的跨国界力量膨胀,各种超国家的组织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国家的职能,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对国家主权构成威胁。 J例如跨国公司,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庞大的管理组织体制已成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并且已经并正在继续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趋向,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因此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跨国公司通过海外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兼并和收购以及建立新工厂的方式,可以控制东道国某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垄断东道国某些产品和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东道国的生产、消费、内外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削弱东道国的经济主权。经济全球化浪潮在制度化进程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表现为国家对经济事务的控制力大大削弱,而且削弱了领土主权的概念。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安排下展开的,期间制定出来的规则成为了国际法,它们现在正向干涉权、国际监护、人权或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逐步侵蚀国家主权中领土专属权和处理内部事务中排除外部参与的原则。而发展中国家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甚至有时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好处,不得不被迫主动让出经济管理的权限,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制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1)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少发展中国 家曾经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者附属国,国内的经济结构完全由宗主国支配,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畸形、结构单一,对外依赖性很强,因此经济全球化时期,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再次变成发达国家的原料生产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2)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由于技术落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不但没有失去已经占有的国际市场,相反利用经济全球化各国开放本国市场之机,取得了原来被发展中国家极力保护的国内市场,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越来越多地被外资侵占,发展中国家想凭借目前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争夺国际市场绝非易事。(3)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投机猖獗,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加大。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市场外资的监管,一旦国内出现经济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乘机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受损。(4)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制度。有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援助,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本不愿接受的条件,力图将自己的经济模式强加给他们,不论这种经济模式是否符合他们的国情,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制度。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度始终有可能被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兼并。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尽管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生产大幅度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然而它也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富分化加剧。这种不平衡使各国不仅发展速度上存在差距,而且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方面也存在差距。例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均收入、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新技术出121等方面存在“鸿沟”。在过去的 30年中,世界上 20%的富人和20%穷人的收入差距,从30:1增至61:1。自1987年以来全球日均生活费在 1美元以下的人 121,始终保持在 12亿左右l ;美国的大学人学率高达80.6%,远高于发达国家群体的平均水平;非洲的最不发达国家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尔等国的小学净入学率分别只有28%、28%和25%,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l J 1997年高技术产品在出121中的比重,美国为44%,英国占41%。在一些新兴工业国,如泰国,新加坡、墨西哥等国也占到较大的比重,分别为43%、71%和33%,大量发展中国家没有任何高技术产品出121。 目前这种差距导致业已存在的南北差距鸿沟继续扩大,影响全球的稳定发展。
二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的法律对策
面对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根据 自身的经济 发展水平与经济优势,选择最佳途径,分阶段、逐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更应该利用法律的武器,对付那些试图利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国家。 (一)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法律工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全面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法律工作,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赋予成员国的各项权利,并遵守该组织的各项工作,认真履行义务。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修改,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我国应有的作用。
(二)依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及时修改、完善我国法律。1.完善我国外商投资法。1979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调整外商投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我国的外资法现在已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法律体系,也使得我国利用外资的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审时度势,及时修订相应的法律,完善我国法律。2.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法。近几年来外资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掀起了并购我国企业的浪潮。虽然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但是应该看到它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在借鉴外国管制外资并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规范、控制外资并购,遏制其负面效应,适度保护我国的民族产业。为此可以制定专门的《外国投资审查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专门的、规范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审查法》,以防止外资控制和垄断我国的重要经济行业。3.制定反垄断法。跨国并购容易造成对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垄断,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因此各国都{艮重视对跨国并购的管制。我国应梭照国际惯例的要求,利用反垄断法规范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同时对于我国国内的某些企业、部门应该给予有条件的垄断豁免,使之能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大企业进行竞争。
(三)完善金融立法,规范金融行为。1.制定与经济全球化相符的法律。经济全球化时期,全球资本流动数量之多.流窜速度之快,波动性之大,造成的严重后果,印证了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以及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的不合理性。据估计,最近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中,解决危机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当事国年国民收入的1/10。而且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加深了西方资本对当事国经济的渗透。这是经济市场化和资本自由化进程过快导致的。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控制金融的国际流动,为了保护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安全,应该加快完善金融立法的步伐。除了要对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清除与经济全球化有关规则不相符合的法律,修改与之不吻合的法律之外,还要制订一系列与经济全球化相符的金融法律,使相关金融法律符合国际标准。2.完善金融法律监管体系,加强对国际金融资本的监督管理,遏制国际游资的过度投机,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预测、防范和救助能力,化解、降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使我国经济有序运行。当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大显身手时,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从从业标准、注册审批程序、发展防止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严密监管,特别是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开展的新金融业务,如金融租赁般资组合、商业、保险中介及消费信贷和金融衍生工具等,要制定出相应有效监管措施和程序,弥补开放后出现的监管“真空”。3.规范银行管理,建立合理、高效的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中资银行可以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深化银行体制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增强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竞争水平,特别是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争取早日实现业务全能化、管理现代化、机构布局合理化和人员素质高级化,以求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立稳脚跟,谋求发展。4.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现有的规范保险公司、证券行业和信托机构等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仅仅通过限制外资金融机构的注册、审查手续、业务经营范围和经营区域来保护本国相关的行业,而是在加快金融市场化步伐的同时,要改革不规范的行业习惯做法,努力向国际化标准靠拢,使这些机构的运作规则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提高企业竞争力。5.打击金融犯罪,强化金融执法。我国《刑法》虽然对金融犯罪作了专门规定,但是仅有金融法规,还不能使金融违规、违法甚至犯罪的人员受到惩罚。“有法可依”固然重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更重要。只有依法办事,不循私情,才能提高我国金融法制的权威,才能打击犯罪、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才能保障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取得的金融成果。
(四)围绕《对外贸易法》完善各相关的部门法系统,建立、扩充、协调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虽然在通讯、建筑等领域难以制定统一的法典,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服务经济与贸易的立法协调机制,树立不同服务领域的法律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电信、建筑、环保、旅游、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尽量扩大我国法律的调整范围,营造一个有序的法律环境,为经济建设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五)依据国际规则,及时修改、完善我国的外贸法,建立符合国际贸易惯例的外贸法律体系。可以调整税收制度,包括海关税收制度,将海关监管职能、估价、与计征标准调整为符合国际惯例要求的制度;完善外汇管理制度,放松对外汇的管制,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免税制度;在货物的进出121管制方面,应取消配额、许可证,放开外贸经营权和国内流通体制;改进外贸制;在知识产权方面,应当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款扩大至“集成电路保护、医药、动植物品种、商业秘密、服务标志”等领域,并且提高保护的标准、扩大保护的范围;逐步学会运用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并加紧制定各个行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以防止严重污染的、低质量的产品进入我国,冲击我国有关产业。
(六)培育全体公民的世界法律意识,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中保障国家经济主权而进行的必要的法律变革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法律适用的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在涉外经济交往活动中控制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经济风险,维护自身权益。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1)对法律制度风险最低化的要求以及对法律保障的信任。(2)法律知识的足够了解。(3)培养适用法律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蔡拓:《全球化与当代世界》,《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2]阎小骏:‘论全球化的国际政治意义>,, 2001年第 2期。
[3]杨泽伟著:,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06页 ;第125页。
[4]唐任伍、胡春木:,,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