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范文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18 15:57: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茶道和茶文化的区别

篇1

【关键词】日本茶道 中国茶文化 比较

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饮料之一,正像咖啡是“西方饮料的上帝”一样,茶也被称为“东方饮料的皇帝”,在东方,尤其是在日本,饮茶、品茶讲究茶道,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其实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光大于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日本茶道。目前由于知识产权等原因,日本称茶道,中国称茶文化,两者有所区别

一、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文化底蕴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最初饮茶的时期可上溯到三国时期,东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俗已广为流传。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唐朝。这个时期,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的《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以及饮茶习俗的外传都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发展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深远影响。被后世尊称为“茶圣”的陆羽在《茶艺》的中,已将儒家的克己复礼、修身养性的道德理念融入茶艺之中,并对品茶人提出了一定的人品要求,即“精行俭德之人”。受道家“天人合一”观点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茶人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佛家与茶文化的发展、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寺院的僧侣为了坐禅修习的时候不昏睡、精神饱满而饮茶。在唐宋两朝,佛教置于遍地开花、全面发展的时期,佛教的发展带动了茶叶的种植、生产、以及名茶的创立和饮茶知识的传播。

(二)日本的茶道

日本最早的饮茶的风俗是在平安初期由入唐僧侣传过去的,日本天台宗的创始者最澄在804年来到中国,第二年将佛教的经典和茶种带到了日本。镰仓初期,荣西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并编写了茶学专著《吃茶养生记》(二卷)此后,茶作为一般性的大众饮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战国时代晚期,日本茶道史上诞生了一位集大成的茶人―千利休。江户时代,是日本茶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结合本土特点,将饮茶、品茶发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进而发展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艺术。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1因为茶是由僧侣带回日本的,所以日本茶文化从一开始起便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它的内涵就在于在品茶的过程中区领悟禅宗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

二、中日茶道之比较

(一)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静、怡、真

和、静、怡、真是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其中,儒家中的“和”即是中庸之道。在儒家学者们的心中,和是中,和是当,和是宜,和是度,和就是一切恰到好处,。“静”是中国茶文化里追寻自我,修身养性的必由之道。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们都是在“静”当中明心见性,在“静”当中与天地相玄会,在“静”当中证道、悟道,同时也是在“静”当中去找寻自己独立的自尊和人格。2“怡”是中国茶文化中茶人们在进行茶事活动过程中的身心享受。中国茶文化的这种 “怡悦感”使得它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一切都追求自然、随意,因此它拥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正是这种“怡悦感”,成为了中国茶文化有别于追求“清寂之美”的日本茶道的重要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文化的起点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最终追求目标中国茶文化活动中所讲究的“真”不仅是对于茶来说应是真味、真香的真茶;所使用的器具最好是真陶、真瓷、真竹、真木;茶室内所悬挂的字画也最好是名家、名人的名作真迹;室的环境也要求最好是真山真水。此外,还包含了茶事中待人的真心、说话的真诚、敬客的真情、心境的真闲。总之,在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敬、清、寂

和、敬、清、寂这四个字是日本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日本茶道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被人们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或是四规、四则。最初是由村田珠光提出“谨、敬、清、寂”,后由利休将“谨”改成了“和”,并以“和、敬、清、寂”作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和”是禅宗的淡泊、无为思想的反映,在茶事的进行过程中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器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3其次,“敬”的思想是从禅宗“万物皆有佛心”“我心即佛”的思想中吸收了“心佛平等”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凝炼和升华而形成。还有,人们要进入草庵茶室时,原来的大入口已被改成了小入口,因此不论身份所有的人都必须从小入口屈身进入到茶室中,即使是佩刀的武士,也必须先将刀置于茶室之外,才能进入宁静、祥和、平等的茶世界。这正好与禅宗所追求的“佛我如一”的境界想吻合。再次,“清”即是清洁、洁净。既表示茶庭、茶室、茶具的清洁干净,也表示茶人内心的清净。最后,“寂”即为静寂、枯淡之意,是茶道思想体系中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茶道存在的意义。茶道中,“寂”与“单纯”“贫寂”“孤绝”的意思相靠近,指茶人或是修禅者在对一切的事物进行了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无的世界,正如禅语所说,“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无”就是“有”的本源。4当人们否定了传统的思维观念,否定了一切思想上的束缚,一种新的思想、一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便会随之而诞生。因此,“寂”是茶人们所努力追寻的最终目标。

(三)在文化传承方面

日本早于中国提出了今天的“茶道”概念,茶道在日本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承完全是因为严格遵守了―“家元制度”的原因。在“家元”制度下,通常来说一个师傅可以有许多名弟子,但是对于本流派的独门绝技只会教授给流派中的某一个弟子。而这个弟子的选择多采取世袭制的方式,当然根据养子条例的规定,也可以选取本流派中的有实力的人,而不仅仅单纯地依靠血缘关系来挑选。现在日本茶道由数十来个流派组成,而且没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家元。其中,由千利休的后代所创办的“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这三大茶道流派影响和发展最大茶道教室和协会遍布全国。

参考文献:

[1]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2]陈文化.中国茶道学[J].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0.

篇2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篇3

关键词:茶道;日本茶道;中国茶文化;比较;表象差异;精神实质差异

一、日本茶道

谈到茶道文化,世人皆会想到日本。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唐代,中国的茶文化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经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吸收了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从日本茶道发展史来看,将饮茶习俗传人日本的是遣唐僧,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日本茶道讲究“四则”,即“和、敬、清、寂”,这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的自然融合。“敬”指敬爱之心。在茶道中,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尊敬的态度,一丝不苟地用恭敬的心情,来做好每一件事。“清”在茶道中指外物和内心的清净的状态。六根清净,就是禅道,也是茶道。“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是熄灭了心中诸般之后的宁静的、安祥的状态,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日本茶道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修身养性。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茶道通过茶艺表现禅宗精神,是茶艺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二、中国的茶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茶在中国的使用经历了由药用、食用到饮用的漫长发展阶段。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中国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兼收并蓄,多种思想融入其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融合,从而形成了广博的中国的茶文化。这种海纳百川的精神,也使得中国的茶文化接受各种各样的饮茶形式和不同的茶道精神,核心的东西反而在这种氛围下变得淡了,这样也就不可能像日本茶道那样发展壮大。

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文化都是东方茶文化灿烂的瑰宝,两者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具千秋,它们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表象差异

1.形式差别大:在饮茶的过程中日本人强调参禅,所以日本茶道讲究在茶中品味人生,其形式当然就不允许太过于随意,具有高度的仪式化,对环境、茶具,甚至饮茶人的礼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人的文化印记,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开朗友善,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意义为主,所以中国人饮茶讲究和谐、随和,不过分注重形式。

2.茶文化流派的差异。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茶文化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而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专业,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能发展成世界的茶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烹茶的具体程序不同。中国的茶的烹制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时,最好不要超过30秒;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而日本茶道相对而言要复杂的多,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

4.茶具不尽相同。据史料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而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用的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

(二)精神实质差异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饮茶之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日本茶道主要从中国唐代由遣唐使传人日本,主要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提倡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作为古老茶文化起源地的中国虽然有着优秀的茶文化,但过分注重茶的生活化、实用化,现今已进人茶文化发展的衰微停滞阶段。中国的茶文化要发展成世界的,还要学习日本,将高雅的茶道艺术与深远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这块瑰宝焕发出新的活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参考文献:

[1]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滕军,东方出版社1992;

[2] 《浅析中日茶文化》:李春玲,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3] 《中日茶文化渊源及异同比较》:董姻、谭雪婷,大庆社会科学2010.4总第159期第2期;

[4] 《中国茶文化》:陈香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茶文化;茶艺;茶道;区别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国,“之为饮,发乎神农”,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兴于唐,盛于宋、明。茶作为一种植物,经过食用、药用、饮用漫长的岁月才进入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国人对饮茶活动之精神层面的认同过程是极其缓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体不适的手段和个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饮料。而“茶艺”一词却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所谓茶艺,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的茶事实践。国人不轻言道,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国人认为饮茶、品茶无外乎是一种追求精神之境,探寻事物之本的途径。正如《金刚经》所云:“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因此,饮茶活动,无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这一点与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纪,饮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特别珍重。他们饮茶的机会少,因此饮茶时很少考虑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质功能,而是着重追求伴随饮茶活动而发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来似乎茶不是随便能喝的,没有诗、没有琴、没有高士轻友,便没有饮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其作为药物、食物,后来成为饮料。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滤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黑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予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大道至简,更符合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来到浙江天台山国庆寺学佛回国后带走了茶叶,种植在近江滋贺村的圆台麓,成为后来著名的日吉茶园。第二年海空法师也从中国返回日本,将带回的茶种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开创了日本种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荣西禅师在天台山万年寺学法期间,埋头于茶道文化的钻研。回国时,带走大量茶种,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使得饮茶之风在日本流传开来。同时,南宋时期,来华学法的南浦绍明也将在中国得到的茶台子和茶礼等带回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茶。纵观日本饮茶的历史,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继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传至今,他们饮用的依然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历千年而不变。

二、中日茶文化内核之区别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对中国茶学、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羽首次把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儒、释、道精神与饮茶过程融合起来,将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来强调“精行俭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贵中,强调“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要求我们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时强调“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而不同”,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思想主体。中国人的性格就像茶,总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与天道的自然和谐。释家贵“悟”,讲求彼岸,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道家尚“无”,为茶艺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艺的灵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以及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当代茶学家庄晚芳先生将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廉”就是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和”就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敬”就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中国茶艺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天人之境。

茶叶东传,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发展起来了茶道文化,借以饮茶表现日本人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安土、桃山时期的千利休提倡简朴的“寂静、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会”的精神,创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风茶法,完成了饮茶向茶道的升华。千利休把茶道规则解释为“四规七则”。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七则”是用于接待客人时的准备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艺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传,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千家派最为活跃,拥有许多弟子。产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谓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形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据日本的西部文净在其《禅与茶》一书中考证,在绍明带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刘元甫作的《茶堂清规》,日本的《茶道经》便是其中的《茶道轨章》、《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所成。据《茶道经》中记载,刘元甫乃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经》的来历真实的话,那就是意味着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来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涛庵.同时也说明由南浦绍明带回的茶典,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

三、中日茶文化反应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该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很多,众多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繁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同时,要根据茶道的礼法,在规定的位置上,按规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顺序制茶等。可见,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了极端。

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中国讲究“礼”,茶体现了亲朋好友之间的情谊,“以茶会友”这种方式不仅常见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适用于集团、甚至国家的礼仪。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一些单位、公司等也会召开茶话会,领导员工聚在一起交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可以说,中国的茶不仅代表礼仪也蕴含着情谊。中国的亲朋好友问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交往的意义。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日本茶道是复杂繁琐的,难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规程小心饮茶远不如惬意地品味自己喜欢的茶。相比较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的实际和实用。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国人饮茶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品茶和交往的意义。而日本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严苛的墨守成规,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融合,虽循古,但少创新,这与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关,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冈夫.茶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国茶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3]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中日茶道;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 TS9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24-01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大致过程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再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缓缓地盛入陶瓷茶杯。这就是最简单的吃茶法了,经漫长岁月,为日本人所接纳,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茶文化,日本茶道因其精密的手法和神秘的精神文化最为世人所瞩目。那么就让我们从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日本茶道所具有的的涵义及精神吧。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增进以及日本遣唐使和留学僧人的大量来访, 在我国早已流行的饮茶习俗不可避免地传入日本。据日本史书记载, 日本著名的学问僧永忠大师于宝龟初年入唐求法, 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 吸收了包括中国饮茶习俗在内的大量唐文化, 并将之带回日本。正是在这一时期, 日本国内开始较大范围地种植茶树, 饮茶之风已在日本上层社会传播开来。日本茶道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本身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造就了日本茶道成为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遗憾的是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公元10世纪), 随着日本国风文化的兴起, 茶的饮用几乎完全中断了。

相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本源的中国茶道更加具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及独特的境界和品位。那么在历史的变迁中,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到底各自形成了什么样的不同呢?

一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二茶文化的参与者不同

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馆、茶亭、茶室。这种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少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盛行。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日本人崇尚茶道,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三吃茶法各异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与中国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艺的饮茶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点茶时对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都很讲究饮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国的茶书记载比日本的更加细致周详。中国茶道的点茶好坏几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术好坏来左右的,根本无须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说,只要主人通晓了“选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点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个被动的喝茶者。中国现存茶书中,几乎没有对客人的做法提出什么要求。

与之相对,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习点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须同样刻苦修习。要想举办一次成功的茶事,点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须修炼得能够熟练调整火候、水温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而要想将火候、水温调整到最佳状态,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须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

四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当然也融进了日本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 义、 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 “和、 敬、 清、 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篇6

一、茶是中国浓

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阶段。唐人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茶具的选择、用水以及如何品饮,形成了品茗艺术。唐代皇室设茶宴;黎民百姓以茶待客、以茶解渴;寺院僧侣们种茶、制茶、煮茶、饮茶,赋予茶“三德”;唐代文人隐士品茗评水,吟茶诗、作茶画,以茶喻人、以茶明志、以茶抒情,使茶有了精神层面的文化高度。茶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茶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饮茶法上的改变,茶的高度普及以及街市和茶肆文化的繁荣。宋代用点茶法来代替唐代的煎茶法,更加注重品鉴茶汤的色泽,追求茶的真香、真味。到宋代,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文化到了元代,进入了过渡阶段。虽然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方面没有十足的发展进度,但在饮茶法方面却进一步走向了成熟,采用了简单的“清饮”的方式。这种纯粹的饮茶方式,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方式,到了明代,就发展成为了“泡茶”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就是茶精神文化。中国的茶精神文化是儒、释、道三股精神力量集结而成的,这就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独到之处。

1.茶文化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茶文化中的兴起和沉淀,是两者的品质相通、志同而道合所造就的。儒家思想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它追求的是“和”“大同”,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茶,行品温厚,不浓不烈,茶香、茶味和茶境的调和,正是“和”的表现。儒家思想中,“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茶文化之中。茶有芳香,却香味寡淡,不浓不郁。儒家重“礼”,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也讲究茶制。茶艺中,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礼制,敬重宾客。儒家也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好客情怀,因此,自古客来敬茶,便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正所谓“半壁山房贷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以茶会友,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中国茶文化最契合之处就是儒家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培养。“克己复礼”便为“仁”。“克己”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慎独”。与这种表里如一的自觉思想相得益彰的便是“自省”思想。饮茶便是一个慎独和内省的过程。待客散尽,撇开了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点一盏幽灯,泡一壶清茶,自审一日之行是否有不得当之处。茶香清幽,可让人宁神;茶味清淡又略带清苦,可让人静气。在独处之时,排除私心杂念,净化灵魂。在品茗之余,是内心的自省,“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愿”,饮茶不仅可以洁净肌肤、身骨,而且重要的是净化内心世界。

2.茶文化和道家思想

中国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茶道,既然离不开“道”。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同样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道家的第一原则便是“自然”。茶文化中体现的道家“自然”之法则在于茶体自然和茶境自然。所谓的茶体自然,首先茶本身便是自然之物,到了茶文化后期,茶叶只是经过简单的润泡,依旧保留其自然的本貌。在润泡茶叶之时,皆可用自然景象来比喻沸水的场景,也体现了茶文化的自然观。最后,饮茶的同时,要观茶色,听茶声,这便成了感受自然的一个重要契机。茶境自然,古代茶人多喜选择一些山谷丛林的幽静之地,聆听溪水潺潺,感受清风拂面的自然之感,以达到让心灵回到最初的状态,返璞归真。道家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无为”,讲求的就是与世无争。古代爱茶、嗜茶之人,多为高士、山人、幽人,他们一方面想要使自己的才学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都不屑于功名利禄,只求回归自然,放纵悠然而自得。道家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虚其心”,去除心中的念想,不去想凡尘杂事,真正体验生命的乐趣。饮茶之人常将自己置身于幽静的环境中,使心归于平静,一人独自品茶。当茶净肌骨之时,同样也洗涤了心灵。因此,中国的茶道文化是用茶来创造一种境界,用茶来平衡自己的心境。

3.茶有佛缘

茶有佛缘,是因为茶的清净纯洁的内在品质与妙香流溢的佛法禅机交相辉映。佛教历来推崇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禅和茶的结合点就在于禅定――这个禅门的最基本功夫。而茶有凝神静气的功效,因此,僧人们便把茶作为禅修的工序之一。禅宗所有的道理都集结于一个字,便是“悟”,即对本性真心的自悟。中国的佛教禅宗以顿悟的领悟方式来理解万事万物。当茶与顿悟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茶文化形式――禅茶文化。茶带给佛教徒的不仅是止渴解倦,而且茶能静心解闷,有乐趣又有节制。寺院僧人在泡茶和饮茶中,净化心灵,解除心中的烦闷和不解,体会的是佛禅的禅宗历来强调自身的领悟,主张所谓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教人心胸宽阔。所以僧侣们通过饮茶意境的创造,把禅的哲学思想与茶文化结合起来。

三、日本茶道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种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而形成的,但影响日本茶道文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佛禅。

日本的茶道与佛禅结缘,是和茶在日本的传播方式是分不开的。最早将茶种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僧人;让日本人爱上喝茶的,也是僧人。据姜天喜的介绍,日本著名的学问僧人永忠大师入唐求法,将中国的饮茶习俗介绍到了日本。南宋初年,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学习禅茶文化。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后,还把中国宋代的饮茶方式和方法带到了日本,这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荣西后来也被奉为日本的茶祖。随着宋朝的结束,中日两国之间互通减少,中日两国的茶道也开始沿着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休的弟子村田珠光从禅宗的世界里,发现并确信一味清净、法喜禅悦之境才是茶的理想所在,提出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从此开始,日本人的情趣开始融于茶事,以精神为主的素朴茶事开始流行。而日本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便是千利休。经过他的改革,日本饮茶方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单纯的点茶饮茶,逐渐升华为具有宗教审美意境、静心清魂的茶道。千利休把源自中国的佛教禅学思想的“和敬清寂”看做是茶道的真谛:怀一颗温和之心,互相有礼有节、尊敬谦恭真诚交往,感受茶事中恬静的气氛。此外,“独坐观念”也是茶道思想的一个主要概念。客人走后,主人独自坐在茶室里“静思”、“熟思”,回味当日的茶事,又可涌起一股充实感。就这样日本的茶道形成了民族特色和风格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四、独特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并不产茶,但却是世界上人均饮茶量最大的国家。英国的饮茶史开始于17世纪。真正促进英国饮茶生活化的是英国皇室。1662年,人称“饮茶皇后”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当时的英王查理二世,带去了221磅的红茶和精美的茶具。从此,饮茶风尚在英国王室传播开来,英国的茶文化开始和皇室挂上钩了。而创造出下午茶的便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为了打发午饭和晚饭之间的空闲时间而发明出来的节目。自此,英国的下午茶开始广泛流行开来。

英式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茶文化的载体,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象征,是英国饮茶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代表了一种格调,一种纯粹生活的浪漫。中国的茶和茶文化传入英国后,已经撇开了中国茶文化的内隐、含蓄的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国茶文化。由于茶在英国传播是从皇室贵族传播开来的,又因茶叶起初在英国的价格昂贵,同时从中国进口来的茶具也是身份的象征。因此,英国茶文化成为了一种物质消费,一种奢华的生活享受。如今,英国的茶让整个国家的时间在每天下午四点停止,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择一处颇有情调的咖啡屋,看着杯中茶和奶巧妙融合,品着精致的下午茶点,舒服地坐在沙发上,享受一天中最悠闲的时刻。

五、茶文化的跨文化互通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互联网的开启,让中国人开始更容易地接触世界。最初从中国流传出去的茶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而形成了独立个体的茶文化。这些独特的茶文化同时也随着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开始反哺其母体――中国茶。

当代中国,一些崇尚自然、修禅养性的雅士们,为了体会禅茶中更深层次的清寂,开始去日本学习日本茶道。一些城市和地区,开始出现日本茶道馆,慕名前来学习日本茶道的中国人也络绎不绝。也许是城市喧嚣,也许是生活的压力,让更多的年轻人选择日本茶道,来到这简约的茶室,通过严格而又自然的茶道工序来寻求内心的那一份恬静。同时,由于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原本不再流行的宋代点茶法又开始流行开了。虽然这种点茶法在泡茶、饮茶中不多见,但中国人开始学习日本,将茶研磨成茶粉,用它来制作甜品,或许可以这么说,“吃茶”又在中国流传开来。这就是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包容性的体现。

中国的茶改变了英国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下午茶文化。今天,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追求时尚的人群开始了解和喜欢下午茶。茶,带着英伦风情回到了故乡――中国。一些外商餐饮品牌以及一些星级酒店开始推出英式下午茶;在北京、上海等地还相继出现了英国下午茶茶室,很受中国人欢迎。当中国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开始对这个节奏感到忧虑的时候,他们需要在这个烦闷的城市中,寻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中国人喜欢下午茶,并不是喜欢茶的味道,而是与下午茶文化相关的生活方式。一杯红茶,一缕午后的阳光,可以让忙碌的脚步慢下来。撇开繁杂的茶艺程序,中国不少年轻人选择了英式下午茶轻松的氛围。

六、结语

世界的茶,起源于中国,却发展在世界各地。茶的传播在最近的一百多年里达到,从亚洲到非洲,茶在所有适宜土地上都找到了家。而茶文化的包容性,更让茶在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手中,呈现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茶,承载着各自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王松能.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J],中国茶叶,2009(8).

[2]袁媛.茶文化负载词之跨文化重构[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3]刘俊力.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茶叶通讯,2004.

[4]王玲.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1992(2).

[5]包大明.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10).

[6]罗国中,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63).

[7]姜天喜.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8]周卓鹏.浅析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的区别.

[9]佟君.日本茶道及其文化内涵,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5).

[10]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农业考古,2006(5).

篇7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介绍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完之后确让人回味无穷。

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很特别,很有中华民族的传统。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蒙古旗“奶茶”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成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彝族“腌茶” 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特点

中国茶文化一般来说,有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和传承性5大特征.

从其民族性来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维吾尔的奶茶和香茶、藏族酥油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主要是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等,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是否要喝茶,主人敬茶少不了的,比敬茶往往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客来敬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仪。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道、茶艺、茶礼、茶俗,在饮茶的统一性下都清晰地表现出其民族性的区别。如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特别是禅宗)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茶道的表演也非常严格,甚至烦琐,对日本民众日常饮茶的普及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清饮乌龙、普洱、花茶,茶俗与我国南方相仿或相近;非洲地区各民族饮茶习俗则以西北非的薄菏糖茶为代表,煮薄菏糖茶有一套程序和专用茶具,所用茶叶主要是我国珍眉、珠茶等高挡绿茶;欧美地区各民族的饮茶茶俗则以英国的英式饮茶法为代表等。

从其区域性来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至地理气候、物质资源、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的特点。如对茶叶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是相对一致的南方人喜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区域性的表现。

从其传承性来说,茶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形成、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当代特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茶文化也随时代的发展而融入现代文化理念和时代新元素。

 

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介绍相关文章:

1.各地的茶文化介绍

2.中华各民族的饮茶习俗

3.中国茶文化的简介

篇8

林如意,生于浙江温州,从小认识茶,采摘茶。守着茶田,她却没有更深地认识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直至工作之后,在学习太极拳的同时,跟她的太极拳老师正式学习茶道。那时候的如意,学习瑜伽,还练习舞蹈,兴趣广泛却只懂皮毛,当茶走入她的生活中,一切都改变了。“茶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地位高,还是地位低的人,没有什么区别。茶能包含所有的东西,学习茶道之后整个人就沉淀了。而我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差,也不爱说话,静静地坐在那里,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是一种享受。”看着如意柔美的动作,细声慢语地道来,心境也随之平静下来。而如意也希望每一位饮茶的人都能喝出茶之真道,在生活中懂得放慢脚步,感受心灵纯净的另一种境界。

Q=《北京青年》周刊

A=林如意

Q:我们说茶道,何以为茶,何以为道?

A:《神农本草经》上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荼”就是茶,茶可以解百毒。什么叫“道”呢,到底了就是“道”,人求道求的是最原始的一种自然状态,其实是回归自然的本源。茶道就是净化身心,不断地自我完善,提升自我,让人更融入自然,回归自然。

Q:一般人喝茶首先就是解渴,渴了我喝它就可以了,怎么能够升华到一种道,甚至一种道理?

中国的茶文化有千年的历史,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西学东渐之后,中国人对茶道的认知,对茶文化的认知,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退步很多,并且不拿传统文化当做宝,更别提去接触,一般人把茶当做一种饮料,解渴,那是他对茶文化没有认知,当你对茶有了新的认知,你接受它,体会茶的内涵。其实,生活中人通过做烦琐的事情,才会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的烦恼,而茶道,可以使人忘记这些心外的琐事,变得心平气和。

Q:自从你接触茶道开始到现在,你觉得自己有没有改变?

A:从身体方面来讲,有很大的改善,我体寒,通常手脚冰冷,吃凉的食物就会特别敏感,经常肚子痛。通过高强度喝融通养生茶这些状况都没有了,包括脸上的雀斑、痘痘都有减少,当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表现。坐办公室的人,不经常运动,身体偏阴寒,我们建议喝点红茶之类的暖性茶。在精神方面更能认知自己,调节自己,心态也平和了很多。

篇9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茶道一直未能“大行其道”。茶文化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一个小小的板块,而且一直流行于历代僧道缁流、文人雅士和部分帝王贵胄间,并不完全符合社会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饮茶仅仅是民众的一种品饮需求和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而已。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处于从属或依附地位。

第七问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今后能否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个人以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要全面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审美趣味,要将“茶为国饮”这一提倡落实到身边每一个人,要有一批追求“至道”精神的人士,让诸如茶道这样高雅的精神融入到社会中,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这才能真正弘扬中国茶文化。

第八问中日茶道是怎样的关系?

茶道只有一个,原本不分日本茶道、中国茶道的。之所以有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说法,这是因为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精神追求上是有区别的(仍属于对“道”认知程度上的差别),这也反映出两个民族在地域以及文化上的差异。

另外。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在茶叶冲泡的技法以及形式上也有差异:日本茶道属于末茶道,而中国茶道属于煎茶道。

第九问中国茶道分哪些流派?

茶道本来是没有流派之说的,然而由于茶道在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受历史文化及地域风俗的影响,使茶道演示形式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个性,于是也就有了流派之说。茶道演示除了必要的形式(如茶席布置、茶器和茶品鉴选、服饰音乐配置、必要的冲泡程式等)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茶道精神贯注其中。茶道精神是灵魂,是主题。如果一定要将中国茶道划分流派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为四种流派:文士茶道,宫廷茶道、民俗茶道和宗教茶道。

第十问什么是中国茶道精神?

对于中国茶道的精神,目前明确提出的有很多,如台湾茶学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洁”三字;台湾茶艺协会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俭、静、洁”四字等。虽然有叫“茶艺精神”的,有叫“茶道四义”的,但都可归属茶道精神。

篇10

关键词:英国;红茶文化;价值取向;基本内容;下午茶

英国人素来以热爱饮茶闻名于世,据统计,英国以世界百分之一的人口消费了世界百分之七的茶叶,超过八成的英国人拥有每天规律饮茶的习惯,每人每年的茶叶消费量近四公斤。不过,英国本土并不生产茶叶,其茶叶产品几乎无一例外的来自进口,从十七世纪正式接触茶叶至今,英国的茶叶进口量始终位列世界之首,尽管二十世纪中期茶叶进口量与消费量曾经受到其他饮料的竞争性冲击,但茶叶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并未降低,它仍旧保持着英国“国饮”的地位,依然是英国消费量最大、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人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早茶、午后茶、下午茶、晚茶等,茶叶由单纯的饮品演变成为品位、格调与内涵的象征,而饮茶活动则成为英国人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与社交形式。

1英国红茶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比中国人的饮茶习惯而言,英国人饮用红茶则显得更富规律、更有格调。英语中有“teatime”一词,意指“饮茶时间”,具体算来,英国人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用于饮茶,饮茶的内容包括早茶、上午茶、下午茶和晚茶等。早茶是英国人晨起后饮用的第一杯茶,以红茶为主要原料,加入牛奶、柠檬、方糖等辅料,温纯甘润,暖肾养胃。英式早茶通常精选阿萨姆、锡兰和肯尼亚等地的红茶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使之气味浓郁清新,富于锡兰红茶的特色,口感浓厚醇滑,带有阿萨姆红茶的特征,色泽红亮剔透,带有肯尼亚红茶的属性。对英国人而言,倘若早晨没有饮用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这一天都会觉得怅然若失。上午茶又被称为“公休茶”,于上午11点左右开始,大约持续二十分钟,无论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还是空暇在家的家庭主妇,都要在这个时刻休息一会儿,喝一杯红茶,作为工作间隙的有效调节方式。由于客观条件特别是时间的限制,上午茶不宜复杂,一杯单纯的红茶即可,不必添加辅料,因而上午茶便成为英国红茶文化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下午茶是真正意义上英国红茶文化的载体,具有优美独特的饮用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英国人典雅生活的最佳体现。下午茶的专用茶源包括伯爵茶、锡兰茶、大吉岭茶等传统口味的纯味茶,如果需要奶茶,则应当先倒入牛奶再倒入茶水,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本的香气。下午茶是英国红茶文化所有内容中最为讲究且最为丰富的,举办下午茶的地点应当典雅整洁,茶具与茶叶必须高档精美,茶点应当精致可口,出席下午茶时应当穿着得体、谈吐优雅,体现出较高的自我修养与时尚品味。起初英国上流社会的女性以下午茶为契机进行社交活动,而后下午茶发展成为整个英国社会的社交窗口,很多商人和政客也逐步成为了下午茶的忠实拥护者,与朋友、合作伙伴洽谈时,下午茶往往是他们首选的聚会方式,因为它既精致又经济,还承载着传统茶文化,彰显出英国人高贵、优雅、恬静的气质。晚茶是在傍晚饮用茶品,通常与晚饭一起进行,被视为一种单纯的辅餐饮品,体现出更多的平民化色彩,与精致典雅的下午茶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

2英国红茶文化的价值取向

2.1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中国的茶文化更多地倾向于其中的精神内容,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在饮茶之中寻求精神的净化、境界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凡与饮茶相关之事,必然符合真、善、美的要求,比如,饮茶环境多为高山流水之间,自然清幽处,风光无限好,饮茶所用的器具精致玲珑,水多为山间活泉,火则为旺盛活火,等等。而英国人饮茶,不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获得片刻的精神愉悦与放松,更多的则是看重茶叶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微量生物碱元素,在冲泡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溶于水中,经常饮用能够提神醒脑、促进代谢、解除疲劳、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血脂、防止动脉硬化,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茶叶最早进入英国时,被宣传成为一种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宛若传说中的仙草一般。特别是与酒精饮品、咖啡等相比,茶叶无疑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饮品,在令人保持清醒的同时实现身心愉悦。另外,英国人饮茶并不像茶叶故乡中国那样仅限于品尝清澈的茶汤,而是极具创意地将牛奶、蜂蜜、果汁、方糖等加入茶叶之中,有些人还会依照自己的口味加入肉桂、黄油、鸡蛋、威士忌等各种各样的食物,因而,茶叶不再被视为单纯的休闲饮品,而更多地成为是一种富于营养、可以充饥的创意食品。英国人还常常以甜品、面包、水果或正常的饭食来佐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茶饮的饱腹作用。这就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诉求,特别是他们对于物质内容的重视。

2.2高雅与通俗的融合

十七世纪,饮茶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一个世纪以后,在贵族阶级的推广下,茶叶迅速成为全社会的日常消费品,女性对于社交活动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下午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的繁荣又反过来提升了饮茶的格调:专门的消费性茶园出现,茶歌茶舞等艺术形式诞生,与饮茶活动配套的服饰与器皿行业形成并飞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带动下,饮茶开始从贵族走入平民阶层,具有深刻的广泛性与普及性,然而,饮茶活动的纵横发展并未对其品质造成影响,它依旧是高雅生活和休闲文化的代名词,是英国典雅消费模式的综合展现,成为高雅与通俗融合的典型范例。

2.3审美与功能的协调

在饮茶活动日渐深入人们生活的过程中,英国红茶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逐步显露,并形成了极具地方文化色彩的英式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茶为物质载体,人们在制茶、品茶以及从事其他相关活动时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的综合,能够对人们的自我修养以及为人处世产生能动作用。虽然英式茶道较之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历时较短,但其内涵仍旧是非常深刻的,凝结了英国特有的高等艺术境界,是大不列颠民族的精神支撑,彰显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能够平和心境、舒缓情绪,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与优雅。英式茶道就其泡茶技艺、品茶艺术等外在形式来看,可谓是英式审美的典型,它对于茶具的要求和礼仪的讲究无一不渗透着英国民族缜密而细致的审美观念。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茶道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器具的要求是极高的,不仅要富于美感,还要便于使用。最初英国使用的茶具在形状和图案上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以瓷器为上乘,杯身印有美丽的花卉图案,杯沿镶有金边,庄重而华丽。一套茶具由茶壶、茶杯、茶碟、滤匙、茶匙、糖罐、点心盘、木制托盘、保温罩、餐巾、鲜花或蜡烛装饰物等十五件组成,维多利亚式下午茶还需要优美的古典音乐来营造轻松典雅的饮茶氛围。英式茶道泡茶所用之水也是将新鲜水煮沸,由此可以使红茶的香气充分散发出来。茶叶用量为一茶匙红茶冲泡两杯红茶,以发挥出茶叶的香醇味道,冲泡时间依照茶叶浓度而不等,一般在三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同时,英国红茶文化还体现出对优雅礼仪的严格要求,以下午茶为例,人们通常称之为“淑女茶”或“绅士茶”,足以看出它对礼仪的强调。人们出席下午茶时,男士应当穿西装,女士则穿礼服,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女士还应当佩戴帽子、面纱、手套等。如果是在家中举办,女主人应当身穿盛装亲自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饮茶场所应当是家中最好的房间,茶叶、茶点、饰品、音乐等都要精益求精,对于食用茶点的顺序和方式也有详细要求。不过,英国人对于审美的注重并未削减他们对于实用的强调。英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实用主义,对于一切事物都强调其功能性。他们喜爱茶叶,因为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强身健体、饱腹充饥的功能;他们热爱茶文化,因为茶文化能够促进修身养性、平和心境、提升情操,最为重要的是,茶文化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社交机会,能够让他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拥有更多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推动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3英国红茶文化与价值取向的相互作用

茶叶进入英国后,在当地文化的渲染下,逐步形成了富于英国特色的红茶文化,集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于物质与精神、高雅与通俗以及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当然,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红茶文化与英国的价值取向也是同样道理。红茶文化是一种高贵、典雅并富于美感的文化形式,遵循传统规范、注重规则礼仪,但与此同时又不失其群众基础,在操作中强调饮茶过程的简易性、可行性、功能性与实用性。通过品鉴独特的茶饮与红茶文化,人们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于英国价值观念的认识,明确古老传统与工业文明、贵族气质与公平务实、精英理念与个人修养、艺术审美与功能实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此外,英国红茶文化也体现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融合,既要有宁静致远的田园特色,又讲求高贵华丽的气氛,可以说是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英国红茶文化对于新灵感悟和自然神韵的追求并不像东方茶文化那般深刻,它更多地强调口感与形式,更加看重感官享受,因而也就更加符合英国人的价值观念。总之,英国红茶文化内涵深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容,也为英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艾登.茶[M].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编译组编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柏凡.中国茶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储安平.英国风采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范中汇.英国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篇11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言文学;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历经了多个民族十八个朝代的统治,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了茶叶种植、采摘、烘焙等过程中延伸出来的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1]。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茶文化的兴起,带动了茶艺、茶诗等语言文化的发展,而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则导致某些与之相关的汉语词汇没落。

1茶文化和汉语言文学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是在饮茶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精神意义的文化特征,包含着茶道、茶精神、茶书、茶具、茶画、茶艺等元素。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待客之道,而茶正是我国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从魏晋南北朝起,已有饮茶之风,到隋朝饮茶已成为极为普遍的事,凡客来,必敬茶。渐渐地,茶文化兴起,人们对于茶叶、茶具、煮茶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演变为先进的茶文化,饮茶成为一件可俗可雅的平常事。茶文化作为我国文化长河中极具民族特色一个文化元素,其发展历程对于汉语言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茶文化本来就是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畴,都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人民的智慧结晶,反应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

2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

2.1茶文化发展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在茶文化演变历程中,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在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从物质层面上讲,茶叶的品种、种植、制作及相关的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关联的汉语词汇因此也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茶叶品种,有西湖龙井、大红袍、碧螺春、铁观音、六安瓜片等。从精神层面上讲,茶文化涉及到茶艺、茶礼、茶诗等,这些都大大丰富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为了准确描述茶文化的内容,并且传达其意蕴,人们创造出来沏茶、品茗、茶话、茶德等词汇[2]。

2.2茶文化现象的没落导致汉语词汇的没落

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旧的文化元素不断没落,新的文化元素不断添加进来,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华民族对于茶的热爱。在汉语言文学中,文言文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字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其实就是时展的特征,文字在不断演变,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有一些古老的词汇,比如说、,这两个词语分别是茶树、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的意识,现在都已经被现代化的词汇所取代。包括一些动词含义的词,都随着茶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演变,逐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比如说斗茶、奉茶、选茗,现在关于茶,人们只会说泡茶、倒茶、喝茶。

2.3茶文化的发展使得汉语词义发生变化

在以往,茶就是指茶叶、茶树或者茶水,而在现在,茶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指用茶制成的饮品,比如说西湖龙井是茶,冰红茶也是茶,甚至于由柠檬、、玫瑰等泡制的茶水也属于茶的范畴。时代在发展,不同的词语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思想的变化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以龙井为例,在古代这只是一个地名,但到了现在就是指龙井茶。同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一些词义早已被忘记,词语也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词典中,比如说茶会,兼具茶话会和物品交易的意识,现在一般是指以茶会友的聚会方式。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界文化元素的冲击,要想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汉语言文学是指对中国文学史、中国国学、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进行研究的学科,覆盖政治、军事、哲学、艺术、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其中,茶文化属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历史长河中,随着茶文化的兴衰跌宕,汉语言文学中与茶相关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包括词汇、词义等[3]。

参考文献:

[1]彭庆敏.韩国茶文化对韩国语言文学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6,(1):255-256.

[2]穆文超,李权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10):268-269.

篇12

俗话说,酒有酒神,茶有茶圣。人们在探究中国茶文化的渊源时,自然会联想到被称为茶圣的陆羽。如果说陆羽是人与茶的完美结合,那么《茶经》则是陆羽的化身。茶让陆羽流芳,陆羽使茶传承。

童年的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呗中识字、阅史、习诵佛经,亦学会了煮茶。稍长大后在寺庙中当了茶童。陆羽12岁那年,离开了寺庙。后来,他得到汉代张衡的《南都赋》,便边煮茶边学写字。后入戏班为伶人,又得到复州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将他送到虎门山邹老夫子处学习,寒窗五载。陆羽聪颖机智。但他恬静淡泊,不慕荣利,终身不仕。虽有生理上的缺陷,但他志存高远,并不把缺陷放在心上,反而怀凌云之志自况古代四大才子,曾写道:“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为人便笃信”。他自比王粲、张载,虽然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又自喻司马相如与扬雄,虽然口吃却有雄辩之才,这种不屈的精神,也是其日后写就《茶经》的原因之一。

天宝十二年(753年),陆羽揖别了邹老夫子下山,并与崔司马国辅一见如故,两人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读诗论文。陆羽志在翰墨茶泉、浪迹天涯。他一年伶人,五载学子,五年品泉访茶。在以后几十年的岁月中访遍江南,往来于大江南北,登古寺、品鉴山泉、鉴名茶、结文友,其间,自己还种茶、品茶、试茶,逐步积累茶道经验。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出行考察茶事,临行前崔司马国辅以珍贵礼物相送。一路上他驻马访寻,下鞍品水,记录下大量第一手资料。尤其入川之行,可谓获益匪浅。上元元年(760年),归于笤溪,隐于山间,阖门著述,写出了世界上首部《茶经》,从而被后人尊崇为茶圣。

《茶经》是我国最早的茶学经典。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包括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部分,约6000余字。陆羽从童僧时学茶艺,到初品鉴泉,再到江南考察,闭门著书,直到最后修改充实,完成《茶经》,历时近30年,耗其半生的精力和心血。书中对茶的起源、环境与栽培,采造、制作工艺,器具的使用,茶的品质,水的选取,饮茶的方法与习俗,茶叶的产地与功效等,都作了全方位的总结与论述。《茶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茶史资料对后世茶业生产的发展及饮茶的普及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氏茶法成为千古流传的宝贵财富。由于陆羽的推动,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王公朝士,无不欲得一副好茶具。如此,饮茶习俗中逐渐产生礼节、茶具方面的规范。但是在中国始终未形成完整的茶道。应该说,茶道生于中国,长于日本,这可能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饮茶习俗区别较大的缘故。

不过,在唐代时言及饮茶,几乎都离不开陆羽和卢仝之名。唐代诗人卢仝能在茶文化中与陆羽比肩,是因其一首写饮茶的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在他的诗中关于饮茶的几句诗最为人称道。如,“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茶是沁人心脾之物,茶香四溢让人感受万物之灵,而品茗则让人感到清甜甘爽。笔者写到这里又怎能不动于情呢!故赋一首小诗,以示茶乡归来念及《茶经》、敬仰茶圣之感怀:

莫道醉人唯美酒,

茶香入心亦醉人。

篇13

关键词:紫砂壶;茶文化;发展

1 中国的茶文化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等奇妙的茶语。初始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2 茶叶的起源与发展

“仲春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年代,毋庸置疑,茶在中国是最古老的饮料,不仅是中国人糊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的贡献。在唐朝时候,茶叶就已经成为了大量出口到海外的商品。我国第一部论述茶叶的专著《茶经》,也是由唐朝人陆羽写的。

古时宫廷所用的茶叶都来自地方上的纳贡,据说西周时期就有了贡茶轨制,历朝历代不断完善。清代的贡茶主要分“岁贡”与“御贡”两种,岁贡茶多用于宫内日常开销,宫中的筵宴用茶,或是宫中各阶层职员的品饮用茶。而御贡茶则是专为天子预备的贡品,其他人可不能直接享受。从茶叶的种类上来说,这两类贡茶也有区别,岁贡茶大部门是芽茶或者鲜嫩的茶叶,而御贡茶则广搜天下珍异佳茗,知足天子的尝新需要,好比产自广东的御贡茶为鹤茶和宝国乌龙茶,产自江苏的御贡茶为碧螺春茶和阳羡茶。

3 “宫廷紫砂”的发展

对乾隆天子而言,烹茶的水质、煮茶的用具与品茶的茶具都必须非常讲究。好比泉水、雪水、荷露都是很好的烹茶用水,用陶泥为膛、竹篾围的竹炉则可以保证煮茶时的活火。紫砂,作为诸多茶具中的一种,其自然的质感、古朴的造型显得非常不同凡响。

清代“宫廷紫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江苏宜兴定烧;二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天子的喜好纳贡。乾隆天子要求紫砂茶具也要像他官窑瓷器一样,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因此,紫砂壶上一面堆绘着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御题诗《惠山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的前半部,原诗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休惭昔,歌泳羶芗亦赖前。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荤,宝贝僧庵慎弆全。”另一面则堆绘烹茶图。堆绘技法是用紫砂壶的本色泥浆,研磨得和墨汁一样细润,然后在紫砂壶身上写书画画,泥浆的稀稠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画面有浅浮雕的效果,难度相当大。所以这种技法到乾隆时期以后就基本失传了。

篇14

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十分注重对茶文化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结合的形式日益多样化。本文即以茶文化对茶叶包装的影响为切入点,细致阐述了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及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不同体现,最后对茶叶包装与茶文化密切联系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茶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创新茶叶包装设计,体现时代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不仅要秉承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更要突破传统的樊篱。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融入时代特色,体现现代设计新理念。

关键词:

茶叶包装;茶文化;内涵;发展走向

中国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孕育历史,使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茶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提升茶叶品位,展现茶叶文化韵味,离不开传统茶文化的点染。茶叶包装设计的创作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创作思路,能够生动的展现茶叶所蕴含的神韵与内涵。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融入到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可以使茶叶包装因为传统元素的加入,增强艺术感,也可以让消费者在消费茶叶时,感受到醇厚的茶文化。茶叶包装设计是折射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达茶文化的主要途径,协调好茶文化与茶叶包装设计的密切结合是当今的主流趋势。

1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道即茶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茶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积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表现,涉猎范围十分广泛,茶与诗词、歌舞、美术、祭祀、禅教等都有结合,同时茶事掌故、茶艺表演、陶瓷茶具也是表达茶文化的形式。总之在涉及的每一方面都能提炼出内涵丰富的茶文化。长久以来,人们在品味茶的苦、涩、鲜、甜的同时,也在享受由茶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茶在我国被视为“国饮”,国人爱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作为茶的故乡,国人爱茶随处可见,在梁秋实先生的《喝茶》中可见一斑,茶已然成为中国一个标志性的符号。从商代一直延续近三千的时间内,在我国很多地区茶是重要的祭祀品。茶之所以被国人所推崇一方面是因为茶有助于消暑解渴、利于养生;另一方面茶是高雅艺术与文化的表现。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因此巴蜀的风俗习惯、生活文化在茶文化中得到众多体现。西汉时期,“茶陵”成为种植茶叶的专属名称,在我国被冠以“陵”的名称,足以体现统治者对茶叶种植的重视。饮茶之风盛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最早与茶相关的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至唐朝,茶文化在更多的地区得到传播,茶文化在寻常百姓家也获得普及。堪称茶文化的经典之作《茶经》对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茶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人们对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宋至明初,是我国茶文化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诗词中有关茶的介绍足以见证茶文化的繁荣。在这一时期,茶叶的品种增多,团茶、饼茶、末茶等应有尽有。茶道的研究更加深入,赵佶提倡的“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尤为盛行。在当时饮茶之风流行,饮茶的方法也十分考究,比较常见的为“撮泡法”。关于茶文化除《茶经》之外,也有一些文人学士注重研究茶文化。张源在《茶录》中首先提出“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清代,中国茶文化得到进一步地深入和发展,茶与人们的生活也结合得日益紧密,“城市茶馆”兴起,茶诗、茶书、茶事繁多。后,茶文化发展更加繁盛,各地茶艺馆广泛开办。中华民族,可谓是“茶”的民族。总之,在我国茶文化经历了悠长地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民族文化典型代表之一。

2包装设计所体现的茶文化

2.1茶具外形的提炼

谈到茶叶离不开茶具,形态各异的茶具是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在饮茶过程中,茶具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茶具的制作与设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有茶叶以来,茶具便相伴而生。茶具的形态由最初粗糙古朴的陶碗逐渐出现了造型精美别致的茶壶茶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变迁,茶具也由过去的材质单一,造型单调转变为现当代的姿态各异,造型多样。独具特色的茶具文化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饮茶的需求日益增多,茶类的品种也不断丰富,出现了许多别出心裁的饮茶方法,而且仍然在不断的更新改进。我国的茶具制作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不可复制的工艺和精湛的制作技术,已成为人类物质文化宝贵的遗产。许多由名人名家制作的茶具成为传世佳作被世人珍藏。宫廷的金银茶具与紫砂茶壶都被人们热情的追逐收藏。那么,对于茶叶包装设计来讲,正可以提炼茶具的独特形体结构与茶具器型,运用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深刻地展现茶文化的深远意味。

2.2茶文艺作品的应用

与茶相关而产生的文艺作品可谓数不胜数,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真品。文学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形象生动的展示各类茶事活动,同时以茶为主题的各类作品曾出不穷,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茶是许多文学艺术的重要题材来源,茶是诗词歌曲重要的创作对象,篆刻、雕塑、音乐、绘画同样离不开对茶的钟爱。茶事文化通过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生动精彩的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茶事文化在带给人们愉悦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为研究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书画家、歌舞戏剧创作者通过茶事文化实现对茶叶文化的宣传,在创作宣传的过程中欣赏茶叶艺术,完成茶叶技术的传播等。茶叶文化在另一方面也是书画家歌舞剧作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丰富艺术家创作内容的重要途径。清雅、质朴、自然的美学特征是茶与书、画、歌剧等艺术形式具有的共同特征。同时这也是茶叶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基点,更是茶叶包装设计素材的重要来源。这一重要素材来源兼具叙述与装饰美化的作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对提升设计的精神内涵意义非凡。

2.3茶文化民俗的应用

作为民族重要的一个心理表征,民俗是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民俗是深刻反映文化心理的重要形式,饮茶即是重要的民俗。在我国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够接触到茶叶。茶与社会、生活、百姓息息相关。自古我国即有饮茶之风,茶是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众多,以及历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风。且以沏茶方法来论,烹茶、点茶和泡茶各具特色。而以饮茶方式来讲,品茶、喝茶及吃茶也大有区别。并且人们饮茶的目的也各有所需。有追求养生之道,有追求精神境界,有的是传情联谊所需。各地的饮茶习俗正是由沏茶方法、饮茶方法和饮茶目的结合组成。丰富多样的饮茶习俗是构成茶文化的重要因素。就民间的饮茶之道来看,并没有形成规范的茶文化体系,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饮茶的民俗与各地的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密切联系,把饮茶精神贯彻于生产生活之中。

3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茶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

3.1生态环保主义

时下,低碳环保是各行各业热议的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对于茶文化当然也要与时俱进融入生态、节能、环保的生态理念。在茶文化中注入低碳环保的新鲜血液,有助于实现茶文化和谐长期持续的稳定发展。当代茶文化体现环保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可回收,能够实现最少化、最轻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尽量实现材料品种最少化,茶叶包装最轻化,在运输过程中尽量将其包装的重量降到最低。对于茶叶包装设计体现低碳的最重要的是茶叶包装能够实现可回收,避免资源的浪费,提高包装设计的利用率。最轻化、最少化、可回收是今后茶叶包装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出现的有机茶叶包装,通过采用特殊的纸质材料,不仅可回收再利用,而且精巧便捷。不仅实现了其包装的功能,更是体现了生态环保主义。

3.2全球国际化主义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茶叶日益国际化,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已走向世界。中国的茶文化已不仅仅是面向国人,在2012年的一份面向300人的问卷调查中呈现近一半的人认为当今茶叶包装设计应与国际接轨,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该融入全球化思想,丰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我国当今茶叶发展形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有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茶叶的竞争,更有来自国外茶叶品牌的入侵。因此为确保在茶叶市场中求得生存,我国茶叶包装更应不断提高要求与质量。在包装设计中不仅考虑到国内人们的风俗习惯与审美标准,更应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加入其它语言的译文即是体现现代包装设计的全球国际化主义的一种形式。

结束语

茶文化在包装设计中应流露出隐含在其中的深刻文化寓意,如体现民族风格抑或展现地域特色。在茶叶包装设计深度剖析茶文化的内核既有助于准确把握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定位,又有助于体现装饰的独特韵味。中国茶叶包装一向讲究的是以茶尚礼、清净淡雅。茶叶包装设计最忌粗劣,奢侈,能够展现茶叶的至清至雅是品茶人赏茶人的初衷,同时也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所在。

作者:蔡麟雪 袁袁 单位: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群.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茶业通报,2009(1):27-28.

[2]席志新.中国茶包装设计中的文化理念[J].文艺争鸣,2010(8X):144-146.

[3]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