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8 14:38: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碳实际践行,使得伦敦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探讨,指出其对国内城市发展、建设的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市建设 低碳践行 借鉴意义
今年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都雄心勃勃
地提出域内发展规划以及各种专业规划,城市建设也多在
规划之列。而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逐步深入,“低碳城
市”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热词”:在2011 年全国“两会”
的提案中,其独占10%的比例;而在Google搜索中输入“低
碳城市”,0.30 秒内即可找到约 3610 万条结果。根据不完
全统计,国内大大小小660 多个城市中,至少有100 个城
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其热度可见一斑。
但在国内城市建设的历程中,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
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并且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还出
现了诸多怪状。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相
关专家表示,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目前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依然还是多依赖于经济的
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又
伴随而来的是大家逐渐习惯了或正在习惯着的拥挤的车流、
成片的绿地、污浊的空气。同时伴随的,还有地方政府豪情
万丈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地方官员引以为傲的城镇化
率,以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圈地卖地大搞开发的土地财政。
反观伦敦市低碳建设,除了一系列废旧资源的二次利
用等国内耳熟能详的节能手段,其城市建设中的低碳践行
对于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伦敦市与国内大行其道的“低碳城市”建设方式的最
主要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通方式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毅然决然地
集体将自行车弃之如敝履,大家转而郁闷于超级拥堵与超
高油价的纠结中。据相关资料,北京市小汽车日均行驶达
45 公里,是东京的2 倍,是伦敦的1.5 倍,首善之区的首
都被称为“首堵”。广州的调查报告称只有15% 的人在使
用单车,其中以月收入2500 元以下的居民为主;而2009
年的使用率更是低至6.6%。国内都市交通方式的“更新换
代”,最直接的结局就是大家蜷缩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
诅咒着超高的油价,拥堵在寸步难行的车流中,享受着有
车族独有的郁闷。
城市拥堵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前期的资料,
我国15 个城市每天因堵车而浪费近10 个亿,而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在高峰时段有三分之二城市发生堵车现状),
同时浪费大量资源(据测算,因为交通拥堵全国每年多消
耗燃油数千万吨),而且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按相关资料,
全国汽车发动机空转的时间每减少1 分钟,就可减少1000
吨汽油转化的废气排放;广州市的调查显示,32%的市民
认为空气质量太差而不敢骑车出门),而附带而来的环境
恶化导致的健康问题,堵车带来的心理问题、负面心态等
更是难以测算。
当地时间2011
年
3
月31
日,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与
美国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一起骑自行车,宣传伦敦的自行
车租赁计划
当国人追求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更用拥堵与消耗、污
染为“面子”买单,纷纷热衷于机动车辆购置为“四子”
中的车子奋斗挣扎时,伦敦正在掀起一场交通方式变革,
市长正将人民引导向自行车革命:市民可以从全市400 个
车辆停靠点任意租借车辆;每天全市自行车行驶量已达50
万次且这一数据还在增加;市内有12 个自行车高速通道,
安全、快捷、连贯的道路可以使骑车人方便地从郊区到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5•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
市中心(而广州市的调查结果显示,42%的市民认为广州
非机动车道不足,导致在广州骑自行车有困难);计划通
过引进10 万辆电动车打造欧洲电动车中心。与之相对应的
是:发达的伦敦市实际上90% 的人们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只有44% 的人有私家车;有私家车的人平常也很少使用。
而北京2008 年私家车占有率即达29%,此后因为制“堵”
的需要采取措施,2011年数据调查降为22%,但其使用率
却远远高于伦敦市。
二、都市种植
区别于国内的都市里绿地、花草的大力倡导和实施,
以及对公用绿地种植的近乎严苛的管理,伦敦就是一个大
菜园:它不断增加空地进行零食、蔬菜种植。伦敦市长提
出的“都市种植”项目更是把这一趋势推向极致:到2012年,
市内将新增2012 个新的种植空间;屋顶、废弃建筑物工地、
公园、被忽视的住宅角落都会被改造为社区菜园;内河航
道提供免费的河边空地,而且利用驳船作为“流动菜园”;
交通局也开发利用铁道两边空地作为菜园――而这在国内
几乎不可想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不可避免
地挤占大量的有限土地资源,原来城市周边大量的蔬菜种
植区域也都在或正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取代。
前不久央视记者一番“深入调查”后,更是把菜价飞涨归
结为城市扩张挤占蔬菜种植面积。如何借鉴伦敦的市政建
设经验,有效地保护百姓的“菜篮子”工程,也是我们城
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蔬菜价格高企导致的市民“菜篮子”问题尴尬之外,
蔬菜长途贩运伴随的成本增加、消耗增大,特别是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增加,也不容忽视――异地购物、长途运输的减
少也是践行低碳的重要内容。这方面,伦敦有值得国内都
市借鉴的地方。
三、限定区域内进行城市化
区别于国内城市的扩张甚至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伦敦市被环绕于广阔的乡村区间内,城市之间的分界线受
到法律保护;所有城市开发和经济增会必须在现有城市覆
盖区域内;要求对土地进行高度的集约化利用。
我国本就是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随着城镇
化建设的推进,以及都市化的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将
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一个严峻考验。如何借鉴
先进经验,合理进行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必将成为
国内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伦敦市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发达国家、
•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理论前沿•
发达都市的理念和我们的日常大力倡导、推进和引以为豪
的数据、追求差别太大,但是鲜明的结果却会告诉你到底
孰优孰劣:通过一系列低碳倡导和践行,在节约油、气资源,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等可以量化的参数之外,环境保护、空
气质量改善,以及市民健康等难以量化的指标更是得到大
幅提高。单就空气质量而言,曾饱受工业化恶果以“雾都”
闻名世界的伦敦,早已今非昔比,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图)。
图:装在瓶子里的1955年、1970年和2010年空气对比
由于条件所限,国内的城市建设甚至“低碳城市”建
设仍然依赖于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但当多年
以后资源枯竭时,留下的,将只有恶劣的生态环境。而环
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的费用,又远非现在以环境破坏为代
价而取得的蝇头小利所能弥补。
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节能减排、践行低碳对于
人均资源占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意
义。在“十二五”之初,在新一轮造城运动中,伦敦市城
市交通方式的改变、加强都市种植以及城市化的限定范围
等手段,对国内改进城市建设中急功近利的措施,推进低
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伦敦市城
市建设中先进的低碳理念以及理念践行决心,对国内的城
市发展、城市建设特别是以“低碳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地
方政府,具有相当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张耘.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2010-2011)(201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林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未上马,已脱缰.
《中
国青年报》[N].北京:2010,12.01.第11版。
[3]杜娟.广州自行车出行率提高[N].广州日报.广
州:2011,06.13.A16版。
[4]佚名.施瓦辛格与伦敦市长骑自行车宣传环保
[N]. 中国新闻网. 北京:2011,04.21.
[5]佚名.产业关注[N].江南时报.南京:2008,
关键词:地理信息;城市建设;意义
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需求空间,人员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发展现状对城市规划与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高效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进步与发展,为人们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观。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GIS,通过这种系统的操作,能够极大的提高对城市地理的认知度,这项技术主要就是由计算机作为基础,通过把计算机上的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运算系统,能够有效的对空间、地理所有情况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数据以高速度运算的方式进行精确计算、管理、存储,多方式应用的实现,使城市规划过程更加清晰,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有力的数据上的支撑,对城市规划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保障推动作用。
1 地理信息基本内涵
1.1 地理信息含义
地理信息部的来说就是指地理要素中的相关图形、分布、文字、数量、质量、规律等信息的总和。地理信息内容较复杂,具体来说,一是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这是依照信息标准进行划分的,通过把地理信息分为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明晰地理信息概念和范围,其中所说的空间位置就是客观事物的情况,相关事物在地理空间所处的地点、位置上形成的资料情况的集合,利用图形能够较为直接客观的反映出全景,在城市中,就是对街道、建筑、桥梁等起点位置进行标注。属性信息主要就是人文信息,这与地理信息是相一致的,二都要不可或缺,主要就是说明街道名称、建筑物年代、桥梁结构等内容的信息。二是基础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这种划分方式就是主要依据信息使用范围进行的,基础地理信息是自然地理信息,通过这种信息收集,能够极大的掌握城市情况,通常是指地质、地貌、水文、植被、河流等情况,是共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专题地理信息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情况、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环境开发发展情况、公共设施建设利用等,主要是具有一定专业特点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同时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管理,具备城市管理性能。
1.2 地理信息功能
地理信息离不开技术支撑,只有强有力的技术环境,才能获取精确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行业发展,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在推动地理信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系,可以说,不论是信息采集,还是信息利用再开发,都离不开现代科技支持,GIS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技术应用探索过程。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建设,需要精确的地理信息,用地理信息做指导,增加城市规划开发精准度,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地理信息功能,才能在空间定位、查询统计、信息集成、空间分析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而这些功能的完善发展,正是城市建设规划需要的内容,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就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全力推动着城市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一体化的属性信息及空间位置管理,图文并茂的查询和统计可以更好的提供相关内容,让人们时刻了解地理位置方位坐标。通过免费供应的信息,使城市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全力促进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功能相当多,在实际应用中更是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样式,地理信息的推广对生产活动和人们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了。同时地理信息也在不同行业建设、各类社会活动和政府智能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什么使地理信息得到普及推广呢?主要就是地理信息能够实现空间精确定位,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使空间定位更加科学、可靠、精确,在定位中,也能直接快速的反映出空间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二维和三维定位实现商业化运用,人们熟悉的汽车导航服务就是地理系统的最好体现,为人们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技术主要就是通过空间定位,把汽车行驶路线进行分析选择,达到指导人们出行并到达目标。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地图更加广泛推广,可以说,人们出行查阅网络地图,就能快速找到要去的地方,同时通过相关系统信息链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查询信息。
2 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市内线进程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地理信息建设对城市智能水平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是地理信息技术使城市建设更直观、科学。这主要得益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特点,通过可视化的处理,直观清晰的表达事务特性,对物联网地理事物内的空间位置详细表达,能够在人们相互沟通中实现信息化无障碍交流。二是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建设数据库的管理水平。城市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很难用数据表达清楚,那么城市建设的道路、建筑、公共设施、环保等各个领域信息,就需要有一个集成的管理器,只有把这种的分散的内容集成电路一样放在一起,才能体现出别样的功能,发挥出更高的价值特性,那么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套的城市管理数据库,把这些复杂、多样、分散的内容装在一起,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很好的集成空间数据,并实现保存与开发利用功能,有效的解决了城市综合管理难度问题,强化了城市数据库建设能力。
3 现代测绘给城市物联网建设提供重要手段
科技推动了地理信息的发展完善,特别是随着现代高科技应用,测绘地理信息也在不断提高,已经朝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自动化的方向进行巨大转变。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测绘技术,目前的测绘技术已经涵盖了卫星定位系统、测绘仪器、遥感技术以及现代测绘技术等众多技术门类。信息应用与查询能够更加直观掌握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和人文信息情况,特别是可以精确到地表人工设施的大小、特征、属性、时间、功能、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正好是城市物联网的技术基础,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快速建立起城市物联网。物联网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是否现代化,主要取决于物联网是否发达,物联网主要是利用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射频识别装置等信息设备,把各个系统进行无限连接放大,从根本上完全实现了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是一个大型综合的网络系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需要依赖地理信息,通过地理信息应用,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全景规划。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较为漫长,只有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完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机制;低碳城市;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50-04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提升环境质量的愿望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创建低碳生存环境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在这一趋势推动下,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营造绿色家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则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积极开展了对外合作。例如保定、上海成为首批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两个城市;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后,杭州、青岛等城市宣布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计划,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无疑将会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企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资金趋于紧张,既要保增长,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成了多个、多级别的碳排放市场,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国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这些都为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为减少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简称JI)、国际排放贸易(简称ET)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中前两项机制适用于公约附件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CDM)则适用于公约附件Ⅰ国家和非附件Ⅰ国家之间。由于附件Ⅰ国家可以通过三种灵活的机制,以交易转让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京都议定书》之后,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碳排放交易所,发展中国家也借助清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碳市场。欧盟和美国是碳排放交易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其实践经验对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欧盟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践行者。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做准备,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了“排放交易计划(Emission Trading Scheme,ETS)”指令,对工业界排放温室气体设下限额;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了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且非欧盟成员国的瑞士和挪威也决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ETS与欧盟成员国进行排放交易。在该交易体系下,人们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与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EUA),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上限。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欧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阶段,共有21个欧盟成员国参加。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欧盟规定至少将95%的配额(EUA)免费分给企业,剩余5%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标1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即正式实施阶段。会员国所释出的排污权有90%必须免费分配给各厂,10%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罚款额涨至100欧元,吨;通过与JI和CDM项目的接通,市场规模扩大到欧盟以外的国家。
目前。欧盟正在进行的是“排放权交易计划”第二阶段,由于在试运行的第一阶段,各国向其企业签发了过多的排放许可证,使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导致二氧化碳市场碳信用通胀,从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批评。在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中,欧盟就明显加紧了配额的限制,并且试图将该体系覆盖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尤其是近年来排放增长迅猛的航空业。EUETS的交易量不断增长,2007年交易了不到10亿吨,2008年交易额达到28亿吨,占欧盟《京都议定书》气候贸易体系交易总量的80%~90%,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以保证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能够实现两个阶段目标:做到在第一阶段(2003~2006年),通过自身减排和购买其他会员多余的信用额度达到每年减少1%的排放的目标;并保证在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交易所包含两类机构:一类是CCX的会员,即排放温室气体的实体;另一类是CCX的参与者,即替代物和流动性的提供者。每位会员公司通过减排或补偿购买达到各自的减排量,在维护大气环境稳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CCX目前有会员公司200多个,主要来自航空、电力、环境、汽车、交通等行业,其中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交易产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在推动参议院通过一项含有11个具体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从2011年开始覆盖全国75%的碳排放,这一举措将使澳大利亚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碳交易平台。
加拿大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京都议定书》目标
的国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经济中参与解决空气品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许多部门提供价格透明度、环保整体性、低成本、广泛的准入和可靠性,促进加拿大的整体减排。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但正出现迎头赶上的迹象。港交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筹备工作。
二、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上的探索
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最早是在199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6个城市开展了大气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这些试点可以看作是中国排污权交易的起步阶段。1997年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研究项目,2001年亚洲开发银行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启动了由美国RFF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执行的“SO2污权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在7省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排污权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积累了许多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但是客观来讲,这些项目的开展多是在政府主导下或者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多数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这些交易中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相应的经济评估。近几年,我国开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开始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开启了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启示
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建设国内的碳排放市场,这些都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市场手段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创建区域内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已有的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在区域内进行以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为主的交易试点,随着试点交易的不断完善和推进,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并及时吸纳国际国内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下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级碳排放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将逐步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区域性碳排放市场,发展“低碳城市”的地方政府要以碳交易试验平台运行经验为基础,争取省内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户本市,以此进一步推动其“低碳城市”的建设,并扩大其影响力。
2.构建完善的碳交易信息平台。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地方政府要认识到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3.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政府法律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节能减排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废气及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上述各个领域对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对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并配合严厉的惩罚机制,才能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碳交易机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地方政府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场运行的地方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只有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规章,才能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才能激励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保证碳交易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4.完善市场化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实践表明,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节能减排,但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国家资源品的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与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节能减排行动。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同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得以实施。
关键词:城市建筑;地域文化;设计表达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对地域文化的界定
文化的含义广泛,美国学者克拉可洪认为:“在人类学中,“所谓文化”,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体,以及个人从某集团获得的社会性遗产。”世界发展至今存在着丰富的文化果实,地域文化正是组成如此多样的世界文化之一。现代建筑设计有时过多地强调了自身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而忽略了每种文化所具有的独创性、城市的雷同、建筑的克隆,使得今天的世界变得如此相似。在强调个性化、人性化的21世纪,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正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以唤起特定地域里人民群众的自信和自豪,引发外来人口的好奇和猎奇,使得城市面貌多样化、进而促进商业、旅游的繁荣,同时也使得地域文化得以保持和发展。
创新是设计的目的。但创新不是漫无边际的;它受到多种因素:“诸如技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约”,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矛盾对象--即传统。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较高的大众认知度,那么传统就是一个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未经受西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洗礼的中国建筑与城市与其说是在20世纪末快速接受了“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的成果,不如说是忽然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从地铁到高速公路,从集装箱到超级市场,从地下车库到购物中心,从公共社区到高层建筑,来势迅猛的“现代建筑与城市硬件”正在改变中国人的心态以其生活与工作方式,与其同步的建筑与城市发展也出现一系列危机:空间与形态模式的雷同性日趋增重,各地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差异性逐渐模糊。
一大批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千姿百态、充满生活情趣,亲切、生动、宜人的建筑和街区被无情破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风格、形式统一的现代“国际式”建筑,单调、生硬、冷漠。此现象,早己引起建筑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理性探索和实践创作,以求找到一条满意的现代地域建筑创作之路。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地域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在建筑界面前。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1、通过空间营造来表达
苏州博物馆是个例子。该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贝聿铭的设计思想是“中而新苏而新”“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
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2、 通过对本土材料的应用来表达
地域性建筑来源于各个地区的人们长时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地形、材料等条件而营造的建筑。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地域文化。然而随着新材料的发展,本土材料被逐渐替代,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大多数建筑的首选材料,造成的后果就是国际风格的建筑正在逐渐取代地域建筑。地域性及本土化讲求的是一种最大程度的贴近自然。一种“负建筑”。隈研吾认为成功的融合于自然的建筑能贴近文化并顺应自然。很好地运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即使没有运用本土建筑元素也能很好地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长城脚下的竹屋就是这种建筑的杰出代表。
3、通过细节来表达
上海的金茂大厦就是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金茂大厦塔楼平面双轴对称,提炼“塔”的形意。其应用高技术手段来表现的中国古塔的韵律是那么的惟妙惟肖,从更深层的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用技术与手法来表现地域文化的精髓。从建筑布局和细部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建筑形态语言运用与变异,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新的活力。在此,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传统文脉的发展。
三、北京故宫、天安门的地域文化为例
故宫拥有独具一格的和谐整体美感,而观礼台将自己谦恭的融入天安门的和谐整体美感之中。当年在天安门前加建观礼台的建筑师比设计国家大剧院的法国建筑师更懂中国建筑更为尊重中国建筑文化,观礼台设计的成功首先在于本体构成在比例、尺度、色彩基调及其表面材料上与天安门城楼浑然一体,一致长期以来人们几乎从未注意到观礼台,甚至以为天安门城楼原先的附属配套建筑包括观礼台。观礼台在“土红色”的城市基调中悄悄消逝了,只有你走进观礼台你才能发现观礼台的主题形态构成并未刻意去模仿天安门的“神似”,也没有以现代现代结构与材料去复制天安门城楼上的飞檐、斗拱与柱廊。事实上与传统建筑“协调”有多种方法,并非只有像那些复古主义手法用现代“结构”去制造现代的“营造法式",观礼台采用一种简练雅致而又体现出衬托出天安门主体建筑的城市基调,以“土红色”及其“烘托主题”的钥匙打开通往故宫建筑群的城市文化之门。
四、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强调地城文化性必将成为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亮点:强调地域性与民族风格也就是通向设计的世界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也才能更好地展示丰富的城市建筑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1.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编.商业区与步行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
2.《老建筑改造与再生研析》,张煜等,《江苏建筑》2009,4
社会学关注社会、面向社会,并让人突破现象看本质。笔者无意于对这场矛盾对立的是非曲直及其可能形成的社会结果进行直接的道德判断和预测发展,而是试图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对冲突的基本逻辑做一个社会学分析。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实践有三大特性,紧迫性:时间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模糊性:实践的形成会有惯习、前知识性,是身体性的主观原因;总体性:实践是过去经验和现实相结合。布迪厄是试图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来探索生活实践的奥秘。
一、社会实践的逻辑:惯习
人的行为总是从侧重规则到侧重策略,策略是实践的基本原则,是行动者的生活和家庭抚养的物质环境逐渐培养出来的。策略即是惯习,惯习是行动者的实践再生出来的结构的终极产物。惯习的概念着重刻画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受到行动者生活背景、社会地位的影响。所以说,一种惯习往往打上了一个特定社会地位或者社会阶级的烙印。惯习联系着主观和客观,瑞泽尔说:“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惯习都是一个个人历史过程获得的,也是它发生于其中的某个社会历史时光的函数。”行动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布迪厄描述了饮食中的(法兰西)品味:资产阶级倾向于浓烈的主菜和甜腻的餐后点心;专门职业者选择精致清淡、脂肪含量少的食物;艺术者则偏爱异国风味;体力劳动者则选用大量的、炖得很烂的、咸的、肥腻的菜肴。而在体育、音乐、表现艺术等领域也是如此。[1]可以看出行动者受到自身历史的作用,有一种自身的位置感,即对某人自身可能性和限制的一种感觉,感知就此进一步巩固了客观的约束。
由此可以看出,惯习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因为它无法内省,无法经由意识、语言或者意志去控制,至少对普通人是这样的。[2]惯习指导着行动者的实践,但并不往往都是理性的,由于受过去经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忽视现在情境和主观反映,其行为可能是非理性的。摊贩一般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各种事件的处理往往不习惯借助法律或者规则来处理,而是依据摊贩界业已形成的不言明的规范。在弱势群体中,潜意识里就有对权威的惧怕、不敢违抗和躲避,而他们迫于生存和生意的存在又要对城管抱着各种侥幸的心理。而城管形成的权威就是对摊贩的管制,对于如何管以及怎么管的问题也没有明文的规定,只能靠他们自己的理解和以前的经验的指导。所谓阶级地位决定惯习,以符号的动员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使一个阶级的地位、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惯习得以合法化。城管和摊贩慢慢接受着他们的不同,以及他们管理和被管理的地位和身份。当然,情境的定义和符号的理解受到外在结构的约束,行动者的意志并不能完全控制这种结构。文化实践和符号利用不是毫无限制的理解性创造力的自足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摊贩倾向于服从权威。
二、社会实践的工具:资本
布迪厄将社会实践的工具视为资本,资本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正是这一点使得社会博弈(大部分社会博弈包括经济博弈)区别于简单的碰运气。资本可以被分为四类,经济资本,主要是指收入的来源;文化资本;符号资本,使用以表示礼仪活动、声誉或威信的积累;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像家庭内外的关系包括家庭成员可以求助的权利体系,行动者的社会资本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与生活方式相连的等级状况。[3]社会资本则社会资本近年来成为一个热词,受到很多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科的关注,因为社会资本对人的行为、地位、权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资本量主要取决于,个人可以调动的关系网络规模;网络关联的各种人所拥有的经济、文化、符号资本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但现实往往是三个臭皮匠对阵三个诸葛亮,实质也是他们所拥有资源的对抗。上面所描述的四类资本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相连,有时候还是相互转化的。将资本分为以上四种类型,是想说明资本分化决定了一个社会系统中客观的阶级结构,整个阶级结构反映了不同群体所占有的资本总量。[4]当不同的集团进行斗争以控制资源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他们动员其社会资源以组成群体和关系的网络。
城管和摊贩在博弈的过程中,也习惯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来对抗。但就他们各自的工作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来说,城管拥有管理摊贩、维护市容整洁的责任和权力,而摊贩往往处于更低的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中国社会中往往形成这样特定的情况,即穷人的亲戚朋友都是穷人,富人的圈子里都是富人。因而,他们中没有能与城管相对抗的资本,处于被管制地位。就像城管们的眼神执法,其中眼神代表的符号含义背后也是资源资本的压力,因此也能发挥作用。
三、社会实践的空间:场域
如果将惯习理解为一条直线,意指以前的社会历史对现在行动者源源不断的影响,场域就可以理解由一个个横断面构成的圆柱体,是指现实的情境和历史作用对行动者实践过程的交替影响。惯习包括于场域,受场域影响,但是场域不完全决定惯习。
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体系来理解场域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惯习的指引下依靠各自拥有的资本进行斗争的场所。[5]布迪厄由场域概念表达的,主要是在某一社会空间中,由特定的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6]。场域中,社会成员的态度、观点还有对事情的看法都根植于他所在的空间的位置。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异性。一则关于有关留守儿童事件的报道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乞讨的儿童开始慢慢窥探出这个社会的规则,去繁华的大超市、品牌店门口,他们往往是被驱赶的对象,在偏僻的小卖部店主前,他们还能获得一些食物和一些经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