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8 14:38: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碳实际践行,使得伦敦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探讨,指出其对国内城市发展、建设的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市建设 低碳践行 借鉴意义
今年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都雄心勃勃
地提出域内发展规划以及各种专业规划,城市建设也多在
规划之列。而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逐步深入,“低碳城
市”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热词”:在2011 年全国“两会”
的提案中,其独占10%的比例;而在Google搜索中输入“低
碳城市”,0.30 秒内即可找到约 3610 万条结果。根据不完
全统计,国内大大小小660 多个城市中,至少有100 个城
市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的口号,其热度可见一斑。
但在国内城市建设的历程中,不仅没有一座城市有过
可以量化的减排历史,并且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还出
现了诸多怪状。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相
关专家表示,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目前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依然还是多依赖于经济的
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快速发展,又
伴随而来的是大家逐渐习惯了或正在习惯着的拥挤的车流、
成片的绿地、污浊的空气。同时伴随的,还有地方政府豪情
万丈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宣传、地方官员引以为傲的城镇化
率,以及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圈地卖地大搞开发的土地财政。
反观伦敦市低碳建设,除了一系列废旧资源的二次利
用等国内耳熟能详的节能手段,其城市建设中的低碳践行
对于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伦敦市与国内大行其道的“低碳城市”建设方式的最
主要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交通方式的改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自行车王国毅然决然地
集体将自行车弃之如敝履,大家转而郁闷于超级拥堵与超
高油价的纠结中。据相关资料,北京市小汽车日均行驶达
45 公里,是东京的2 倍,是伦敦的1.5 倍,首善之区的首
都被称为“首堵”。广州的调查报告称只有15% 的人在使
用单车,其中以月收入2500 元以下的居民为主;而2009
年的使用率更是低至6.6%。国内都市交通方式的“更新换
代”,最直接的结局就是大家蜷缩在有限的汽车空间中,
诅咒着超高的油价,拥堵在寸步难行的车流中,享受着有
车族独有的郁闷。
城市拥堵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前期的资料,
我国15 个城市每天因堵车而浪费近10 个亿,而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在高峰时段有三分之二城市发生堵车现状),
同时浪费大量资源(据测算,因为交通拥堵全国每年多消
耗燃油数千万吨),而且带来大量的环境污染(按相关资料,
全国汽车发动机空转的时间每减少1 分钟,就可减少1000
吨汽油转化的废气排放;广州市的调查显示,32%的市民
认为空气质量太差而不敢骑车出门),而附带而来的环境
恶化导致的健康问题,堵车带来的心理问题、负面心态等
更是难以测算。
当地时间2011
年
3
月31
日,英国伦敦市长鲍里斯与
美国加州前州长施瓦辛格一起骑自行车,宣传伦敦的自行
车租赁计划
当国人追求生活舒适交通便利,更用拥堵与消耗、污
染为“面子”买单,纷纷热衷于机动车辆购置为“四子”
中的车子奋斗挣扎时,伦敦正在掀起一场交通方式变革,
市长正将人民引导向自行车革命:市民可以从全市400 个
车辆停靠点任意租借车辆;每天全市自行车行驶量已达50
万次且这一数据还在增加;市内有12 个自行车高速通道,
安全、快捷、连贯的道路可以使骑车人方便地从郊区到达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5•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
市中心(而广州市的调查结果显示,42%的市民认为广州
非机动车道不足,导致在广州骑自行车有困难);计划通
过引进10 万辆电动车打造欧洲电动车中心。与之相对应的
是:发达的伦敦市实际上90% 的人们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只有44% 的人有私家车;有私家车的人平常也很少使用。
而北京2008 年私家车占有率即达29%,此后因为制“堵”
的需要采取措施,2011年数据调查降为22%,但其使用率
却远远高于伦敦市。
二、都市种植
区别于国内的都市里绿地、花草的大力倡导和实施,
以及对公用绿地种植的近乎严苛的管理,伦敦就是一个大
菜园:它不断增加空地进行零食、蔬菜种植。伦敦市长提
出的“都市种植”项目更是把这一趋势推向极致:到2012年,
市内将新增2012 个新的种植空间;屋顶、废弃建筑物工地、
公园、被忽视的住宅角落都会被改造为社区菜园;内河航
道提供免费的河边空地,而且利用驳船作为“流动菜园”;
交通局也开发利用铁道两边空地作为菜园――而这在国内
几乎不可想象。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不可避免
地挤占大量的有限土地资源,原来城市周边大量的蔬菜种
植区域也都在或正在城市化进程中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取代。
前不久央视记者一番“深入调查”后,更是把菜价飞涨归
结为城市扩张挤占蔬菜种植面积。如何借鉴伦敦的市政建
设经验,有效地保护百姓的“菜篮子”工程,也是我们城
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蔬菜价格高企导致的市民“菜篮子”问题尴尬之外,
蔬菜长途贩运伴随的成本增加、消耗增大,特别是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增加,也不容忽视――异地购物、长途运输的减
少也是践行低碳的重要内容。这方面,伦敦有值得国内都
市借鉴的地方。
三、限定区域内进行城市化
区别于国内城市的扩张甚至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伦敦市被环绕于广阔的乡村区间内,城市之间的分界线受
到法律保护;所有城市开发和经济增会必须在现有城市覆
盖区域内;要求对土地进行高度的集约化利用。
我国本就是人均土地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随着城镇
化建设的推进,以及都市化的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也将
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一个严峻考验。如何借鉴
先进经验,合理进行规划,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必将成为
国内城市建设和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伦敦市城市建设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发达国家、
•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理论前沿•
发达都市的理念和我们的日常大力倡导、推进和引以为豪
的数据、追求差别太大,但是鲜明的结果却会告诉你到底
孰优孰劣:通过一系列低碳倡导和践行,在节约油、气资源,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等可以量化的参数之外,环境保护、空
气质量改善,以及市民健康等难以量化的指标更是得到大
幅提高。单就空气质量而言,曾饱受工业化恶果以“雾都”
闻名世界的伦敦,早已今非昔比,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图)。
图:装在瓶子里的1955年、1970年和2010年空气对比
由于条件所限,国内的城市建设甚至“低碳城市”建
设仍然依赖于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但当多年
以后资源枯竭时,留下的,将只有恶劣的生态环境。而环
境治理空气质量改善的费用,又远非现在以环境破坏为代
价而取得的蝇头小利所能弥补。
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共识,节能减排、践行低碳对于
人均资源占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我们有着更为重要的意
义。在“十二五”之初,在新一轮造城运动中,伦敦市城
市交通方式的改变、加强都市种植以及城市化的限定范围
等手段,对国内改进城市建设中急功近利的措施,推进低
碳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伦敦市城
市建设中先进的低碳理念以及理念践行决心,对国内的城
市发展、城市建设特别是以“低碳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地
方政府,具有相当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张耘.北京蓝皮书•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2010-2011)(201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林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未上马,已脱缰.
《中
国青年报》[N].北京:2010,12.01.第11版。
[3]杜娟.广州自行车出行率提高[N].广州日报.广
州:2011,06.13.A16版。
[4]佚名.施瓦辛格与伦敦市长骑自行车宣传环保
[N]. 中国新闻网. 北京:2011,04.21.
[5]佚名.产业关注[N].江南时报.南京:2008,
关键词:地理信息;城市建设;意义
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呈现出了多样化的需求空间,人员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社会发展现状对城市规划与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高效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市进步与发展,为人们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观。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GIS,通过这种系统的操作,能够极大的提高对城市地理的认知度,这项技术主要就是由计算机作为基础,通过把计算机上的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运算系统,能够有效的对空间、地理所有情况进行收集,对收集到的数据以高速度运算的方式进行精确计算、管理、存储,多方式应用的实现,使城市规划过程更加清晰,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充足的、有力的数据上的支撑,对城市规划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保障推动作用。
1 地理信息基本内涵
1.1 地理信息含义
地理信息部的来说就是指地理要素中的相关图形、分布、文字、数量、质量、规律等信息的总和。地理信息内容较复杂,具体来说,一是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这是依照信息标准进行划分的,通过把地理信息分为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明晰地理信息概念和范围,其中所说的空间位置就是客观事物的情况,相关事物在地理空间所处的地点、位置上形成的资料情况的集合,利用图形能够较为直接客观的反映出全景,在城市中,就是对街道、建筑、桥梁等起点位置进行标注。属性信息主要就是人文信息,这与地理信息是相一致的,二都要不可或缺,主要就是说明街道名称、建筑物年代、桥梁结构等内容的信息。二是基础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这种划分方式就是主要依据信息使用范围进行的,基础地理信息是自然地理信息,通过这种信息收集,能够极大的掌握城市情况,通常是指地质、地貌、水文、植被、河流等情况,是共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专题地理信息内容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情况、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环境开发发展情况、公共设施建设利用等,主要是具有一定专业特点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同时也能更好的进行城市管理,具备城市管理性能。
1.2 地理信息功能
地理信息离不开技术支撑,只有强有力的技术环境,才能获取精确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促进行业发展,现代化的测绘技术在推动地理信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系,可以说,不论是信息采集,还是信息利用再开发,都离不开现代科技支持,GIS技术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技术应用探索过程。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建设,需要精确的地理信息,用地理信息做指导,增加城市规划开发精准度,提高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地理信息功能,才能在空间定位、查询统计、信息集成、空间分析等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而这些功能的完善发展,正是城市建设规划需要的内容,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就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全力推动着城市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一体化的属性信息及空间位置管理,图文并茂的查询和统计可以更好的提供相关内容,让人们时刻了解地理位置方位坐标。通过免费供应的信息,使城市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全力促进城市建设。地理信息功能相当多,在实际应用中更是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样式,地理信息的推广对生产活动和人们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了。同时地理信息也在不同行业建设、各类社会活动和政府智能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什么使地理信息得到普及推广呢?主要就是地理信息能够实现空间精确定位,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使空间定位更加科学、可靠、精确,在定位中,也能直接快速的反映出空间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利用二维和三维定位实现商业化运用,人们熟悉的汽车导航服务就是地理系统的最好体现,为人们交通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种技术主要就是通过空间定位,把汽车行驶路线进行分析选择,达到指导人们出行并到达目标。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地图更加广泛推广,可以说,人们出行查阅网络地图,就能快速找到要去的地方,同时通过相关系统信息链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查询信息。
2 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全面提升了城市内线进程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作用,越发明显与重要,地理信息建设对城市智能水平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一是地理信息技术使城市建设更直观、科学。这主要得益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特点,通过可视化的处理,直观清晰的表达事务特性,对物联网地理事物内的空间位置详细表达,能够在人们相互沟通中实现信息化无障碍交流。二是地理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建设数据库的管理水平。城市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很难用数据表达清楚,那么城市建设的道路、建筑、公共设施、环保等各个领域信息,就需要有一个集成的管理器,只有把这种的分散的内容集成电路一样放在一起,才能体现出别样的功能,发挥出更高的价值特性,那么就需要建立一个全套的城市管理数据库,把这些复杂、多样、分散的内容装在一起,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很好的集成空间数据,并实现保存与开发利用功能,有效的解决了城市综合管理难度问题,强化了城市数据库建设能力。
3 现代测绘给城市物联网建设提供重要手段
科技推动了地理信息的发展完善,特别是随着现代高科技应用,测绘地理信息也在不断提高,已经朝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自动化的方向进行巨大转变。极大的丰富了现代测绘技术,目前的测绘技术已经涵盖了卫星定位系统、测绘仪器、遥感技术以及现代测绘技术等众多技术门类。信息应用与查询能够更加直观掌握城市自然地理情况和人文信息情况,特别是可以精确到地表人工设施的大小、特征、属性、时间、功能、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正好是城市物联网的技术基础,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快速建立起城市物联网。物联网是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是否现代化,主要取决于物联网是否发达,物联网主要是利用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射频识别装置等信息设备,把各个系统进行无限连接放大,从根本上完全实现了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是一个大型综合的网络系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需要依赖地理信息,通过地理信息应用,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全景规划。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较为漫长,只有在发展中克服困难、完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机制;低碳城市;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50-04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提升环境质量的愿望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创建低碳生存环境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在这一趋势推动下,我国中央政府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营造绿色家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则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并积极开展了对外合作。例如保定、上海成为首批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两个城市;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后,杭州、青岛等城市宣布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计划,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低碳城市”的发展建设无疑将会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退,企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政府财政资金趋于紧张,既要保增长,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成了多个、多级别的碳排放市场,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国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这些都为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为减少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简称JI)、国际排放贸易(简称ET)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中前两项机制适用于公约附件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CDM)则适用于公约附件Ⅰ国家和非附件Ⅰ国家之间。由于附件Ⅰ国家可以通过三种灵活的机制,以交易转让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京都议定书》之后,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碳排放交易所,发展中国家也借助清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碳市场。欧盟和美国是碳排放交易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其实践经验对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
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欧盟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践行者。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做准备,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了“排放交易计划(Emission Trading Scheme,ETS)”指令,对工业界排放温室气体设下限额;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了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且非欧盟成员国的瑞士和挪威也决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ETS与欧盟成员国进行排放交易。在该交易体系下,人们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与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EUA),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上限。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欧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阶段,共有21个欧盟成员国参加。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欧盟规定至少将95%的配额(EUA)免费分给企业,剩余5%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标1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即正式实施阶段。会员国所释出的排污权有90%必须免费分配给各厂,10%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分配,罚款额涨至100欧元,吨;通过与JI和CDM项目的接通,市场规模扩大到欧盟以外的国家。
目前。欧盟正在进行的是“排放权交易计划”第二阶段,由于在试运行的第一阶段,各国向其企业签发了过多的排放许可证,使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导致二氧化碳市场碳信用通胀,从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批评。在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中,欧盟就明显加紧了配额的限制,并且试图将该体系覆盖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尤其是近年来排放增长迅猛的航空业。EUETS的交易量不断增长,2007年交易了不到10亿吨,2008年交易额达到28亿吨,占欧盟《京都议定书》气候贸易体系交易总量的80%~90%,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以保证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能够实现两个阶段目标:做到在第一阶段(2003~2006年),通过自身减排和购买其他会员多余的信用额度达到每年减少1%的排放的目标;并保证在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交易所包含两类机构:一类是CCX的会员,即排放温室气体的实体;另一类是CCX的参与者,即替代物和流动性的提供者。每位会员公司通过减排或补偿购买达到各自的减排量,在维护大气环境稳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CCX目前有会员公司200多个,主要来自航空、电力、环境、汽车、交通等行业,其中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交易产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场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在推动参议院通过一项含有11个具体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从2011年开始覆盖全国75%的碳排放,这一举措将使澳大利亚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碳交易平台。
加拿大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京都议定书》目标
的国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经济中参与解决空气品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许多部门提供价格透明度、环保整体性、低成本、广泛的准入和可靠性,促进加拿大的整体减排。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但正出现迎头赶上的迹象。港交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筹备工作。
二、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上的探索
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最早是在199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6个城市开展了大气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这些试点可以看作是中国排污权交易的起步阶段。1997年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研究项目,2001年亚洲开发银行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启动了由美国RFF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执行的“SO2污权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在7省市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排污权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积累了许多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但是客观来讲,这些项目的开展多是在政府主导下或者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多数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这些交易中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相应的经济评估。近几年,我国开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开始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开启了我国碳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对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启示
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建设国内的碳排放市场,这些都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市场手段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创建区域内的碳交易试验平台。地方政府可以借鉴国内已有的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在区域内进行以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为主的交易试点,随着试点交易的不断完善和推进,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并及时吸纳国际国内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下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以及国家级碳排放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将逐步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区域性碳排放市场,发展“低碳城市”的地方政府要以碳交易试验平台运行经验为基础,争取省内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户本市,以此进一步推动其“低碳城市”的建设,并扩大其影响力。
2.构建完善的碳交易信息平台。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地方政府要认识到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3.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政府法律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节能减排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废气及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上述各个领域对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对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并配合严厉的惩罚机制,才能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碳交易机制的顺利实施。因此,地方政府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场运行的地方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只有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规章,才能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才能激励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保证碳交易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4.完善市场化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实践表明,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节能减排,但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地方政府应积极配合国家资源品的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与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节能减排行动。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同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得以实施。
关键词:城市建筑;地域文化;设计表达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对地域文化的界定
文化的含义广泛,美国学者克拉可洪认为:“在人类学中,“所谓文化”,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体,以及个人从某集团获得的社会性遗产。”世界发展至今存在着丰富的文化果实,地域文化正是组成如此多样的世界文化之一。现代建筑设计有时过多地强调了自身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而忽略了每种文化所具有的独创性、城市的雷同、建筑的克隆,使得今天的世界变得如此相似。在强调个性化、人性化的21世纪,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正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可以唤起特定地域里人民群众的自信和自豪,引发外来人口的好奇和猎奇,使得城市面貌多样化、进而促进商业、旅游的繁荣,同时也使得地域文化得以保持和发展。
创新是设计的目的。但创新不是漫无边际的;它受到多种因素:“诸如技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约”,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矛盾对象--即传统。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较高的大众认知度,那么传统就是一个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未经受西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洗礼的中国建筑与城市与其说是在20世纪末快速接受了“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的成果,不如说是忽然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从地铁到高速公路,从集装箱到超级市场,从地下车库到购物中心,从公共社区到高层建筑,来势迅猛的“现代建筑与城市硬件”正在改变中国人的心态以其生活与工作方式,与其同步的建筑与城市发展也出现一系列危机:空间与形态模式的雷同性日趋增重,各地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差异性逐渐模糊。
一大批极富地域特色、富含文化韵味、千姿百态、充满生活情趣,亲切、生动、宜人的建筑和街区被无情破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地域性、民族性,风格、形式统一的现代“国际式”建筑,单调、生硬、冷漠。此现象,早己引起建筑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忧虑,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理性探索和实践创作,以求找到一条满意的现代地域建筑创作之路。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地域建筑的保护、更新和发展,己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在建筑界面前。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1、通过空间营造来表达
苏州博物馆是个例子。该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贝聿铭的设计思想是“中而新苏而新”“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
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2、 通过对本土材料的应用来表达
地域性建筑来源于各个地区的人们长时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地形、材料等条件而营造的建筑。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地域文化。然而随着新材料的发展,本土材料被逐渐替代,钢筋混凝土成为了大多数建筑的首选材料,造成的后果就是国际风格的建筑正在逐渐取代地域建筑。地域性及本土化讲求的是一种最大程度的贴近自然。一种“负建筑”。隈研吾认为成功的融合于自然的建筑能贴近文化并顺应自然。很好地运用本地的建筑材料,即使没有运用本土建筑元素也能很好地表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色。长城脚下的竹屋就是这种建筑的杰出代表。
3、通过细节来表达
上海的金茂大厦就是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金茂大厦塔楼平面双轴对称,提炼“塔”的形意。其应用高技术手段来表现的中国古塔的韵律是那么的惟妙惟肖,从更深层的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用技术与手法来表现地域文化的精髓。从建筑布局和细部处理等多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些传统建筑形态语言运用与变异,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下拥有了新的活力。在此,可以将其看成是对传统文脉的发展。
三、北京故宫、天安门的地域文化为例
故宫拥有独具一格的和谐整体美感,而观礼台将自己谦恭的融入天安门的和谐整体美感之中。当年在天安门前加建观礼台的建筑师比设计国家大剧院的法国建筑师更懂中国建筑更为尊重中国建筑文化,观礼台设计的成功首先在于本体构成在比例、尺度、色彩基调及其表面材料上与天安门城楼浑然一体,一致长期以来人们几乎从未注意到观礼台,甚至以为天安门城楼原先的附属配套建筑包括观礼台。观礼台在“土红色”的城市基调中悄悄消逝了,只有你走进观礼台你才能发现观礼台的主题形态构成并未刻意去模仿天安门的“神似”,也没有以现代现代结构与材料去复制天安门城楼上的飞檐、斗拱与柱廊。事实上与传统建筑“协调”有多种方法,并非只有像那些复古主义手法用现代“结构”去制造现代的“营造法式",观礼台采用一种简练雅致而又体现出衬托出天安门主体建筑的城市基调,以“土红色”及其“烘托主题”的钥匙打开通往故宫建筑群的城市文化之门。
四、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强调地城文化性必将成为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亮点:强调地域性与民族风格也就是通向设计的世界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也才能更好地展示丰富的城市建筑的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1.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编.商业区与步行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9
2.《老建筑改造与再生研析》,张煜等,《江苏建筑》2009,4
社会学关注社会、面向社会,并让人突破现象看本质。笔者无意于对这场矛盾对立的是非曲直及其可能形成的社会结果进行直接的道德判断和预测发展,而是试图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理论对冲突的基本逻辑做一个社会学分析。在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实践有三大特性,紧迫性:时间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模糊性:实践的形成会有惯习、前知识性,是身体性的主观原因;总体性:实践是过去经验和现实相结合。布迪厄是试图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来探索生活实践的奥秘。
一、社会实践的逻辑:惯习
人的行为总是从侧重规则到侧重策略,策略是实践的基本原则,是行动者的生活和家庭抚养的物质环境逐渐培养出来的。策略即是惯习,惯习是行动者的实践再生出来的结构的终极产物。惯习的概念着重刻画心理和身体方面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受到行动者生活背景、社会地位的影响。所以说,一种惯习往往打上了一个特定社会地位或者社会阶级的烙印。惯习联系着主观和客观,瑞泽尔说:“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惯习都是一个个人历史过程获得的,也是它发生于其中的某个社会历史时光的函数。”行动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布迪厄描述了饮食中的(法兰西)品味:资产阶级倾向于浓烈的主菜和甜腻的餐后点心;专门职业者选择精致清淡、脂肪含量少的食物;艺术者则偏爱异国风味;体力劳动者则选用大量的、炖得很烂的、咸的、肥腻的菜肴。而在体育、音乐、表现艺术等领域也是如此。[1]可以看出行动者受到自身历史的作用,有一种自身的位置感,即对某人自身可能性和限制的一种感觉,感知就此进一步巩固了客观的约束。
由此可以看出,惯习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因为它无法内省,无法经由意识、语言或者意志去控制,至少对普通人是这样的。[2]惯习指导着行动者的实践,但并不往往都是理性的,由于受过去经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忽视现在情境和主观反映,其行为可能是非理性的。摊贩一般都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各种事件的处理往往不习惯借助法律或者规则来处理,而是依据摊贩界业已形成的不言明的规范。在弱势群体中,潜意识里就有对权威的惧怕、不敢违抗和躲避,而他们迫于生存和生意的存在又要对城管抱着各种侥幸的心理。而城管形成的权威就是对摊贩的管制,对于如何管以及怎么管的问题也没有明文的规定,只能靠他们自己的理解和以前的经验的指导。所谓阶级地位决定惯习,以符号的动员而形成的意识形态使一个阶级的地位、相应的生活方式和惯习得以合法化。城管和摊贩慢慢接受着他们的不同,以及他们管理和被管理的地位和身份。当然,情境的定义和符号的理解受到外在结构的约束,行动者的意志并不能完全控制这种结构。文化实践和符号利用不是毫无限制的理解性创造力的自足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摊贩倾向于服从权威。
二、社会实践的工具:资本
布迪厄将社会实践的工具视为资本,资本是一种镶嵌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当中的力量,也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正是这一点使得社会博弈(大部分社会博弈包括经济博弈)区别于简单的碰运气。资本可以被分为四类,经济资本,主要是指收入的来源;文化资本;符号资本,使用以表示礼仪活动、声誉或威信的积累;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像家庭内外的关系包括家庭成员可以求助的权利体系,行动者的社会资本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与生活方式相连的等级状况。[3]社会资本则社会资本近年来成为一个热词,受到很多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科的关注,因为社会资本对人的行为、地位、权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社会资本量主要取决于,个人可以调动的关系网络规模;网络关联的各种人所拥有的经济、文化、符号资本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但现实往往是三个臭皮匠对阵三个诸葛亮,实质也是他们所拥有资源的对抗。上面所描述的四类资本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相连,有时候还是相互转化的。将资本分为以上四种类型,是想说明资本分化决定了一个社会系统中客观的阶级结构,整个阶级结构反映了不同群体所占有的资本总量。[4]当不同的集团进行斗争以控制资源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他们动员其社会资源以组成群体和关系的网络。
城管和摊贩在博弈的过程中,也习惯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来对抗。但就他们各自的工作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来说,城管拥有管理摊贩、维护市容整洁的责任和权力,而摊贩往往处于更低的阶层,所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中国社会中往往形成这样特定的情况,即穷人的亲戚朋友都是穷人,富人的圈子里都是富人。因而,他们中没有能与城管相对抗的资本,处于被管制地位。就像城管们的眼神执法,其中眼神代表的符号含义背后也是资源资本的压力,因此也能发挥作用。
三、社会实践的空间:场域
如果将惯习理解为一条直线,意指以前的社会历史对现在行动者源源不断的影响,场域就可以理解由一个个横断面构成的圆柱体,是指现实的情境和历史作用对行动者实践过程的交替影响。惯习包括于场域,受场域影响,但是场域不完全决定惯习。
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体系来理解场域概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惯习的指引下依靠各自拥有的资本进行斗争的场所。[5]布迪厄由场域概念表达的,主要是在某一社会空间中,由特定的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6]。场域中,社会成员的态度、观点还有对事情的看法都根植于他所在的空间的位置。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异性。一则关于有关留守儿童事件的报道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乞讨的儿童开始慢慢窥探出这个社会的规则,去繁华的大超市、品牌店门口,他们往往是被驱赶的对象,在偏僻的小卖部店主前,他们还能获得一些食物和一些经济帮助。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方法
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意义: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且种类繁多的地下管线承载着城市的不同功能,是城市高质量高效率运行的基本保障。因此,城市建设时对城市的地下管线应该有一个全面而系统地掌控。地下管线探测对城市设计、规划、施工管理工作影响巨大,精确而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建设任务的顺利执行,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因地下管线损坏所造成的损失甚至灾难,更有利于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在应对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和人为灾害时,清晰精确的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快速做出正确决策和有效的救援响应。因此,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工作不仅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突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需要。
2、我国城市当前地下管线的组成与管理现状:
据城建统计数据,2009年我国城市地下管线长达156万公里,可绕地球近40圈,这还不包括电信、电力、工业等管线规模。随着城市建设程度的加快,地下管线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种管线交叉并行,密如蛛网,城市地下管线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并建立城市地下管网数据库。然而,我国现有的地下专业管线资料多以图纸、图表等形式记录保存,由于城市地下管线历史原因和管理水平所限、资料档案管理混乱、地下管线分布不清,给地下管网的管理、建设以及防灾减灾带来诸多困难。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和系统工程等新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建立相应数据库已是迫在眉睫。
3、我国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的基本原则:
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城市地下管线探测经验,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在做好资料收集、踏勘及分析试验的基础上,做出相关原则探测分析如下:
3.1、先易后难、先明显点后隐蔽点、先钢管后铸铁、先浅后深、先简单后复杂、从已知到未知。
3.2、方法要有效、快捷、便捷、轻便,如果在一个城市中存在多种的探测区域地下管线的方法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最有效最科学的探测方法。
3.3、相对复杂条件下要根据复杂的程度采取相应的综合方法,在管线分布相对复杂的地区,应根据相对复杂的程度采取最合适的综合方法,以此来提高管线的分辨率和探测结果的可靠度。
4、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常用探测的方法研究:
4.1、按照城市地下管线的物理属性分类采用不同的探测方法:
从物理属性上来说,城市地下管线大约可以分为以下3种:①、由铁管或者是钢管构成的金属管道,②、由铜铝光纤材料构成的电缆管道,③、由水泥或者是塑料材料构成的非金属管道。
在探测时,常见的探测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采用开挖的方式进行地下管线的探测,这种探测方法在某些管线复杂地段和检查验收中仍需采用;第二种是利用相应的仪器来进行探测,这是目前生产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仪器探测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4.11、感应法:
在对地下的金属管线进行探测的时候,通常采用感应法。将发射机放置在管线正上方,方向与管线延伸方向相同,使磁偶极源在地面上建立一个交变磁场。地下金属管线在磁场作用下,会感应出电流产生二次磁场,利用接收机沿管线方向探测二次磁场,可推断出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
4.12、夹钳法:
当管线直径小于夹钳时,可采用该方法。例如,在对地下的电信管线进行探测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此方法。将待测管线用夹钳完全闭合,通过发射机激发,在管线方向上产生出二次磁场,进而利用接收机沿管线方向探测二次磁场,推断出地下管线的位置。
4.13、直连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金属管线进行探测,不过是那些有表面露出的金属管线。在利用直接法进行探测的时候,首先要将发射机电缆的一端与金属管线相连接,然后再将发射机电缆的另一端接地或与金属管线的另一端相连接,最后利用接收机所接收到的电磁信号来对地下管线进行定位。
4.14、电磁波法:
这种探测方法适用于对任何一种性质的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其探测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脉冲雷达系统,对要进行探测的地下连续发射高频电磁波,电磁波遇到地表下的物体就会发生反射,当接收器在接受到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之后,再经过专用的软件进行处理,就能够获取地下管线的反射图像,从而能够对地下管线的位置进行确定,同时还能够算出地下管线所埋设的深度。然而,当遇到那种输送易燃或者易爆的燃气管线时,采用电磁波法进行探测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为了保证探测的安全性,对于地下燃气管线的探测,应尽量避免使用本方法。
4.2、特殊管线的探测方法与运用:
4.21、并行管线的探测方法:
在对由两条及以上的地下并行管线进行探测时,采用感应法或电磁波法探测容易出现误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并行的管线之间的间距太小,利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探测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相邻管线的影响,从而造成探测上的误差。对于这种地下管线,最好采用压线法的探测方法来进行探测,这样就能够保证发射器的正下方只有一条管线,使其不会受到其他管线的干扰,实现更加准确地定位。
4.22、砼管线的探测方法:
在地下管道的给排水工程中,所使用到的管道大多为大管径的砼管线,这种砼管线不仅非常厚,而且含有一定量的钢筋。在对这种管线利用探查仪器进行探测的时候,发射器所发射出的信号会由于穿过厚的管径或者是穿过钢筋而大大减弱,因此在进行探测的时候要加大发射机频率,最好使用高频的发射仪器。使用高频发射仪器对地下的砼管线进行探测时,务必保证砼管线附近没有其他干扰源,否则会影响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5、结语:
地下管线探测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程,只有结合资料并实地调查作业路段各类管线材质,根据磁场强度、探测方法、数据录入方便等原则确定管线探测顺序,先金属管线后非金属管线,先规则管线后不规则管线,先共线管线后支线管线,先直线段简单管线后路口复杂管线。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探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浩然.地下管线测量与技术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07):326-328.
[关键词]产业转移基地;融资;PPP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把梧州市等桂东城市建设成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战略决策。这是梧州市快速融入珠三角,加快各种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吸纳珠三角等东部区域的产业转移,实现梧州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和现实使命。产业转移基地的建设涉及到市场、资源、布局、规划、资金和管理的统筹研究和落实,资金作为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的财力支撑,如能妥善处理好就是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的加速器,否则就是制约产业转移基地建设的瓶颈。本文拟就梧州市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中采用PPP管理模式作一尝试性的探索,以求解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建设中资金的瓶颈问题。
一、PPP管理模式简介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的缩写,译意为公私合作伙伴,是投资管理学中重要的融资方式。据《西方经济学》介绍。PPP的适用范围较广。从经济学公共物品理论来分析,除私人物品或服务外,凡是生产或提供具有非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项目都可以采用PPP管理模式,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中应用较多。包括交通(路桥、机场、港口、码头)、卫生(医院)、公共安全(监狱)、国防、教育、公共不动产管理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多元化的不断深入。采用以公私合作为基调的PPP管理模式的领域也不断向广度、深度尝试和拓展。特别是在目前财政资金普遍短缺而私人资本(或民营资本)明显过剩的情况下,PPP管理模式对于政府和私人资本同时具有吸引力。在我国,PPP管理模式较多地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不动产管理等方面还较少甚至没有涉及西方国家流行的公私合作的PPP管理模式。因此,梧州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中采用PPP管理模式也只可作为一次尝试性的探索。
二、PPP管理模式在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中的作用
在梧州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中引进PPP管理模式,可以产生以下作用:
(一)解决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过程中投资不足或融资渠道狭窄与融资方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梧州财力较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资金需求。对承担基础设施建设职能的政府财政提出了挑战。按照“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投融资原理,通过PPP可以吸引梧州区域内外的民营资本到产业转移基地的基础设施中来进行投资建设,从而弥补梧州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投资过程中的资金的不足。引进PPP管理模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通过不同的模式引进民营资本。例如,可以广泛使用BOT形式(英文Public-Operate-Transfer的缩写,译意为:建设一运营一移交,是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方式,是PPP管理模式的融资方式之一),把财力投入到培植产业集群、产业群聚集园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大型仓库仓储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建设中来。
(二)提高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管理效能
不同形式的PPP管理模式可以从不同的投资方来提高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管理效能。因为投资是与风险和报酬相连的,投资的目的就是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效益,为了实现投资效益就必须努力降低投资成本,避免或减少投资风险。要达到这些目的。就要求投资双方(或多方)在公私合作的过程中,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不断提高管理效能。通常情况下,政府(或其他部门)独资建设往往存在建设成本较高且建设工期较长等现象,而引进PPP管理模式,这种现象将会消失。因为在管理方面,在大多数公共机构中,诸如清晰任务的界定、明确的工作标准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此类原则问题并没有像多数私营业主那样得到严格落实,这一区别既是公共机构和私营业主之间存在巨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私人(或民营)管理部门的管理效能往往高于公共部门的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就如研究学家、美国民营化专家萨瓦斯的研究成果所言:“市政部门从事同样工作的成本比承包商高88%(考虑税收效应和利润效应),换言之,市政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要低得多”。因此,通过与民营企业的合作来提高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的管理效能,这也正是采用PPP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
(三)促进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提速发展
在计划经济年代,产业基地和服务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不动产管理等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通常是政府的责任,应由政府投资、政府建设和政府经营与管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固有的公益性质的公共事业,似乎与集体和私营业主无关。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日趋成熟和完善。维持政府公共事业的供给能力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而且,长期的投资不足会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负担,而财力的不足将严重制约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在政府公共事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以市场调节投资行为和以投资主体决策自主、风险自负为基础的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和管理制度,以优化资本结构与资源配置的新型的投资机制。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因此,PPP管理模式是促进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速发展的理想途径。PPP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梧州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基地过程中所遇到的资金、风险和效能问题。
三、采用PPP管理模式的尝试探索
(一)选择合适的项目
根据投融资学原理。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采用公私合作的模式。在决定选择一个项目是否采用公私合作的模式时,除了要考虑项目本身的条件和特点外,还要综合考虑项目的资源、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公平)等各方面的因素来决定,并要以5E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ss)、公平性(equity)、环境(environment)作为选择合适的项目和采用合适形式的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经济性指在投融资中建立高效低耗的投融资支出机制,使其达到确保投融资收益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也即效益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成果之间的关系,也即成本既定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实际取得
的成果之间的关系,也即成本(资源投入)一定条件下的效益有无或者大小情况,是否实现了投融资决策既定的目标;公平性原则指的是效果(如服务的数量和货币化的收益)和努力(如货币成本)在社会群体中的不同分配,作为一个衡量性指标,其关心的是投融资的服务团体或个人是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环境,所指的不仅仅是要求建设项目的发展规划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环保评估质量标准,更重要的是一个项目采用PPP管理模式的所需要的诸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等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一个项目的经济性强弱是该项目能否采用PPP管理模式的一个关键条件,是民营部门投融资决策的一个重要的平衡杠杆。5E相辅相成,系统、全面、综合地决定投融资者的投融资态势。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的选择在PPP管理模式中举足轻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选择合作伙伴应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竞争机制的引入一方面可以促进各类投融资者特别是民营业主平等参与竞争,激发政府部门和参与投融资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开放、共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规范、透明的竞争运作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由于项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选择的合作伙伴还应具备此类项目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技术和管理技能以及相当的财务实力,具有此类行业的资质。
(三)选择合作伙伴的程序
由于投资项目或采用PPP管理模式的不同,选择合作伙伴的程序也有所不同。选择合作伙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和繁琐的环节,但基本上需要经过如下几个环节:
1 方案的准备。(1)组织落实。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招商引资的协调和决策。在此阶段,政府通过“引鸟入笼”乃至“抓鸟入笼”,想方设法招商引资,采取政府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政府与政府合作推动产业转移融资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珠三角投资者进入梧州。当然,也可以委托招标公司作为招商,负责招商全过程的具体事务。(2)文书的准备。在这个环节中,法律顾问要介入,此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建立规范的合同范本,编制详细、严谨、规范的《合作协议书》以及相关的文书和合同或协议。(3)政策咨询。主要包括政府的授权、经营权限、经营权的期限、税收的优惠政策、前期的工程费用、土地政策、物价政策以及风险投资鼓励、政府采购等其他财税政策等等。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政策方面的支持。(4)设置准入条件。即根据项目内容和要求,结合行业特点,对项目合作伙伴确定相应的准入条件。
2 资格的预审。(1)竞标信息。根据《招标法》规定的格式和程序,采用招投标方式(招标一投标一评标)选择投资人,在公开的媒体上进行信息。必要时还开竞标商讨会,解答竞标商提出的疑问。(2)资格预审。在资格预审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由专家组对资格进行预审。从中排除不合格的参与者。
3 合作申请和评估。(1)招商引资申请,已通过的资格预审参与者根据合作的文件要求,拟议准备投融资及经营管理的建议书。(2)参与竞标者递交投融资及经营管理的合作建议书。项目领导小组或招标公司要妥善保管好各个竞标者递交的投融资及经营管理的合作建议书,以免泄漏竞争者的商业秘密。(3)招商引资。在公证部门的公证监督下,召开专家评估会对竞标者的资质、资金、技术、管理等进行评估确认,接受项目建设合作。
4 签约。即根据公私投资双方的意向签订项目投融资协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协议、经营权协议、转让协议以及附属协议等等各种协议。
5 项目融资。按照公私合作双方约定的比例出资,落实资金到位,进入实质性的融资程序。
6 项目建设。在签订上述协议或合同以及资金到位后,进入项目实施和建设的过程。
(四)建立健全项目监管体制和绩效评价机制
论文摘要:新疆要使畜牧业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建设现代化畜牧业,必须抓住草业这个关键,而且要按钱学森院士提出的草业理论和实际去执行和完善。草业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去组织、经营和管理,建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新疆发展草业要因地制宜,兴办草业龙头企业,把草料加工办成大企业,改变草地经营“大锅饭”状况,加大对草业的投入,并培养草业科技、经营队伍。
1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2002年8月30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畜牧工作会议,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重大调整,决定把新疆农业结构从种植业为主导地位改为以畜牧业为主导地位,并要把传统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畜牧业。在《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畜牧业是当前面对国内外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当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是总结我区几十年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条件,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需求而作出的决策。发展新疆畜牧业,已经是势在必行。
2新疆发展畜牧业的基本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本条件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牧区之一,有草地(有效)面积4860.68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34.4%,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21.7%,占全区绿地面积的86%;草地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边缘及河流沿岸;草地季节利用明显。全疆约有70%以上的牲畜不同程度在草地放牧,包括四季、三季或二季在草地放牧。另外,还有几千万亩的农林副产品可以利用。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四季草地不平衡,草畜矛盾尖锐,尤其是冷季饲草不足据测,草地载畜能力只有3,202.77万头(只),但至20世纪末,我区牲畜已达4,525万头(只),远远超过载畜能力。
2.2.2天然草地退化13逐严重据测普遍退化已达85%,其中严重退化的高达37、5%。表现草质变劣,植被变稀,草层变矮,产量减少50%。
2.2.3草地长期投入不足,建设缓慢牧业、草业的投入只占全区投入的l%左右,占大农业投入的7%~8%,但牧业产值占大农业的25%左右。正如原农业部部长何康视察新疆牧区时所说“三多三少”现象,即产出多,投入少;要得多,给的少;讲得多,落实少。
2.2.4盲目追求牲畜存栏头数有专家认为,新疆牲畜头数的增加,实际是掠夺式侵占草地而取得的。靠天养畜完全依靠天然,一遇风雪灾害,牲畜大量死亡,还增加了冬季草地的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3草业在新疆发展的重要意义
3.1草业的概念
草业是建立在草地资源开发基础上的,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以草地各类资源为基础,通过家畜、生物、化工、机械和经济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高度综合的、能量循环的、科学管理的、多层次、高效益的科学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3.2钱学森院士对中国农业产业的论述
3.2.1 20世纪80年代,钱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情,以求实的精神,从理论和实践中提出建立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他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就是农业上的大革命,把农业产业分为农业、林业、草业、沙业、海业。并把前“四业”定为“绿色农业”,海业为“蓝色农业”。
3.2.2草业要逐步形成产业,用系统工程形式、方法把他们发展下去,可以创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草业产业。
3.2.3草业产业的观点,切合客观实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很快得到了科技界、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采纳。
3.2.4草产业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有了一定进展,将把中国草地科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3草业的重要意义
3.3.1草业不仅对畜牧业发展,而且对生态环境建设、绿化、美化环境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得到国家的重视。1987年国务院批转《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纪要》中就提出“牧区要实行以牧为主,草业先行……”的方针。
3.3.2草业在我国人多、地少、生态恶化、西部治理、开发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巩固边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西部的治理和开发尤为重要。
3.3.3草业在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农业部业务部门和各省(区、市)对口部门的努力和试点,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包括:制定《草原法》;草地有偿承包;牧草繁育、生产;建设人工草地、改良草场、围栏草地;草地牧业综合发展示范项目;建立科研教育、推广、国际交流。
3.4草业对新疆的特殊意义
3.4.1全国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业,新疆更为突出。现在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已经深深意识到这个问题,要使农牧民富起来,关键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牧业的重中之重在于发展草产业,包括:牧区草业、农区草业、林区草业、沙区草业、渔区草业。
3.4.2对草业应该有个新的看法,要用生态学的概念重新认识草原。使草地产生出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化合物,供家畜、动物食用)与环境(覆盖地面,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协调的最高生产力。
3.4.3新疆生态建设中草业起着骨干作用。新疆属于干旱地区,尤其占5/6的平原地区,除了部分河流两岸外,大多属于荒漠、半荒漠植被,都以草本植物为主,也有部分灌木。有专家认为,从生态作用而言,草与林各有千秋,不可厚此薄彼。应该合理的建立草林灌木复合植被,既促进牧业等生产发展,又保护了环境,达到生态平衡。
3.4.4国家农业部最近在《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西部地区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历史悠久,产品质量好,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以,向西部推荐重点发展五类特色农业,其中有一项就是“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国内外草、畜产品需求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发展草业是新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4草业系统工程与草地科学经营体系建设
4.1草业系统工程
按钱学森院士的观点,就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研究草业系统生产、生态、经营、管理,达到高效益的科学。他说:“草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体系,为了管好.就一定要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这才是草业系统工程”。所以,草业系统工程实际是草产业组织、经营、管理的学问。而生态草业也应该是草业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基础。
4.2通过全国草业工作者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形成了草业系统工程的理论,为进一步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4.2.1草业系统工程的基础是草地资源,全国有丰富的草地类型(18类)6700余种饲用牧草,有牲畜、动物、水、矿、光、热、风能、旅游、人文资源;资源上的牧草可作绿色饲草、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工业原料、燃料等多功能性。
4.2.2草业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发展草业生产力,推动草业技术革新、生产专业化;发展多种形式的草业商品生产;发展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联合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国际合作,促进发展。
4.2.3草业系统工程的实践的探讨。20世纪80年代起至世纪末,在农业部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在20个省区,进行了40多个试点(新疆5个点),开展了“发展草地牧业综合经济的草业系统工程项目”,总结出:一个目标、三个三结合、五项改革措施等一套办法。“试点”顺利圆满地进行着,并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4.3草地科学经营体系建设
草业系统工程包括:草业生产体系;草业管理体系;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钱学森院士把草业系统工程的草产业列入第六次产业革命之一,知识密集型草产业,就是把高科学技术用在草业生产(种草、养畜、加工)管理(经济、生态、技术、社会)和经营上去。归结起来,草业发展,一个是产业化问题,用企业带农牧户,加第二个是高科技,就一定能把草产业搞上去。
草业关键在于造就既懂经营善于经营又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才能建设起科学的经营体系。目前,我国已初步建设起如下草地科学经营体系:
4.3.1草地法制管理经营体系《草原法》公布实施已经20多年了,近期国家又在修改、完善已经公布实施,其核心就是运用法律手段,对草地资源实行科学的管理经营,从而保证不断提高其生产力,实现牧业现代化、草产业化和生态环境的最优化。建立一支草原监理队伍,把外部破坏草地与内部过度超载放牧的现象坚决刹住,按法管好草地,按经济规律经营好草地。特别是固定草地使用权后,实行农牧民草地承包有偿责任制,用经济补偿的办法管理经营草地,就能发挥农牧民保护建设草地的积极性。
4.3.2草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经营体系草地保护是草原管理经营的最基本任务。防止草地继续破坏,为农牧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草地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确保牧业稳定发展;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优质的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对那些乱垦、超牧、滥挖草地植被者要按法处理,根据破坏的程度罚款,甚至绳之以法。要制定各季草地的放牧强度,实行轻牧、禁牧、休牧、轮牧、舍饲等制度;退化严重的草地,也可采取封育、补播牧草、机械松耙、施肥、灌溉等改良措施;更为严重的甚至可以重新建立人工草地。总之,要加强管理、合理经营、科学利用,严防再次退化,充分发挥草地资源再生利用的最高价值。
4.3.3草地建设管理经营体系草地建设是实现草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化草业、牧业的基础。世界上畜牧业、草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都非常重视草地建设。我国、我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草地建设中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从人工种草、飞机播种牧草、退化草地改良、退耕还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效益明显。在草地建设中,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一起建,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都上,实行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国家投入的资金为了达到建一块,成一块,取得高效益,要形成一套管理经营体系,层层都有人管,有计划、有监督、有检查、有验收。
4.3.4草地科研、培训、推广经营体系要发展草业,关键要造就一大批既懂科学技术、又掌握经营管理的人才。把草地上的许多研究,落实到区、地(州)县(市),乡草地工作者身上,给他们解决物资、待遇、资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及时研究保护、改良,人工种植草地等方面的课题,取得成果,经过培训各级人员,从而大面积推广下去。建立一个热爱草业,懂得草业,专心草业,会规范管理、集约化经营的草业专业队伍。要建立一个科研、培训、推广的三结合经营管理体系。今后要按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改革科技推广体制,变科研成果为生产力,直接推动草业蓬勃发展。
5发展草产业关系到新疆大开发命运
尽管草业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级,但它对畜牧业、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西部大开发不是大开荒”,必须草业先行,这是我区大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新疆如何发展草产业?我们的主要建议:
5.I因地制宜发展草业
长期以来在“三重三轻”(重农轻草、重畜轻草、重林轻草)的影响下。草地资源破坏严重.力口之天旱等自然因素,草地退化严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最近,国家准备投入巨资保护1667万ha被破坏的草地,并建设了200万ha人工草地暂时取而代之。这是一项重大措施,必能为我区发展草业、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破坏的草地首先是围栏保护封育。禁止继续乱牧,同时,可采取松土、补播、灌溉等措施,封育5年左右即可恢复。人工草地建设主要放在开荒后的弃耕地、闯田、低产田上,这是个既快又省的办法。新疆有133万ha弃耕地,67万ha旱地、闯田、低产田,还有近133万ha平原和山区天然打草地需要改良提高。农田种植苜蓿面积从目前的4%左右(133万ha,主要是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场种植的)提高到10%(33万ha),再慢慢达到15%~20%(50~60万ha),搞好草田轮作(兵团各团场,地方农牧场都有经验),可提供大量优质蛋白质饲草,又培土肥田,近田养畜,达到畜草丰收。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国际借鉴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极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展和能源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是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而此时,“低碳”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低碳”代表着对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生产生活的一种期盼和渴望。自从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后,世界各地争相打造低碳城市,这似乎给在两难中寻求平衡的中国打开了新视角。
一、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
2003年,在《能源白皮书》中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能源白皮书》的定义,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WWF)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本文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低碳”代表了对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生产生活的一种期盼和渴望。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低碳城市建设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及稳定供应
据统计,我国煤炭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而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极大,现有的能源结构及储量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能源供应问题的困扰,另一方面是能源安全问题的凸显,在这一情况下,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城市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低碳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能源的大量使用,这些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远远超过了能源资源承载能力和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进而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低碳城市以低碳为核心,以转变能源使用方式为主要手段,它的建设将有利于新能源的推广,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低碳城市建设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传统能源的使用使我国陷入了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困境之中,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碳排放”的关注更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加快低碳城市建设,一方面对我国转变能源利用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我国提高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发展低碳产业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将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
1、英国――高度自为政府制定地区规划提供便利
英国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先行者,早在2001年英国政府就设立了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能源节约基金会(EST)联合推动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CCP)。英国设立了三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切斯特),在LCCP的支持下建设低碳城市,而在城市规划中重点在建筑和交通两个领域促进新能源的应用。
在英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中,值得称道的是其赋予地方政府的高度自。例如在伦敦的城市建设中,伦敦政府根据自身情况修订《伦敦规划》,将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纳入到城市的发展计划中。而修订的最后阶段,政府还会在市民中征询意见,让广大市民也都参与到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这一点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体制是自上而下的,是上级部门制定战略后,下级部门负责实施,虽然这一体制在统筹管理方面有优势,但是在调动积极性方面却有先天性不足。而英国的地方高度自主规划城市建设,除了调动当地政府与群众的积极性外,还能很好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2、丹麦――低碳社区建设助其成为全球绿色能的源领先者
在全球应对能源安全和地球变暖危机的过程中,“生态城”建设的潮流逐渐兴起。丹麦的低碳社区建设是“生态城”的典型代表,社区的最大特点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丹麦的太阳风社区,该社区是由居民主导建设而成,区内以太阳、风为主要能源形式,故而被称之为“太阳风”社区。该区公共住宅是由公用建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等组成,极大地节约了社区的空间、资源。太阳风社区有600平方米的太阳板被设置在建筑上以获取太阳能;在附近山坡上设置了22米高的风塔来获取风能;区内的一块菜园用于加强区内物质循环,在增加景观性的同时,减少对外资源的依赖。
丹麦的这种低碳社区模式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强调节能降耗,注重能效利用率的提高。据统计,丹麦在过去四十年当中,GDP一直往上走,但是能耗、碳排放量却是持平或下降,这中间最大的贡献是能效的提高。而如今丹麦低碳社区的建设更是加强了这一优势的发挥,丹麦成为全球绿色能源的领先者不是偶然。
3、新加坡――创意设计奠定“花园城市”基础
自1965年建立独立的共和国起,新加坡就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花园城市”的理念和“低碳城市”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处,而经过50多年的实践,新加坡的城市建设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城市规划中的创意设计。首先,新加坡道路两边绿色植物很多且形态各异,这是新加坡的一大景观,为新加坡的形象增分不少。其次,新加坡的道路骨架为窝蜂状,综合了放射状路网和方格状路网的优点,为新加坡缓解道路压力作出了贡献。再次,新加坡建设了很多的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新加坡的“公园廊道”计划目的是将全国的公园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走廊”,这样既方便了国民休闲娱乐,又有利于居民选择用非机动车的方式游览。总体来看,新加坡通过创意设计将城市中的绿化遍布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1、科学规划谋求城市低碳转型,创意城市形态
根据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的规划对城市低碳转型至关重要,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科学规划的制定要有几个侧重点: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加快低碳城市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各地政府要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确保财政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各地政府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三是推广低碳消费模式,低碳城市的建设不只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开发,还需要生活及消费方式转变的配合,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将低碳理念引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城市生活低碳化。而在具体操作中,政府要重视城市整体形态的构成、地面的布局、交通体系的铺建、基础设施的利用等等,这样既可以构建有多个中心的“紧凑型”城市(即高密度、高容积率、高层),又可以构建具有不同功能区域的混合型城市。
2、低碳城市建设要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各地情况不同,北方是大陆性气候,南方是海洋性气候,中间的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流域是过渡区,除了气候外,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也都有差异。所以,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遵从“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情况,设计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另外,我国的体制和国外有所不同,美国是自下而上的体系,而我国是自上而下的体系,所以在对低碳城市规划进行推广时,我们应在制定时自上而下,而在执行时因地制宜。
3、低碳城市建设要“质”、“量”并重
人们一提到低碳就会想到高投入,尤其是新能源方面的投入,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对低碳城市的建设提出了质疑:低碳城市是否和巨额投资相挂钩?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能源、资源的消耗?如果真是这样,那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了。而实际上,在低碳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很多技术是现成的,而且成本很低,如果应用得好,不仅可以节能,还能有回报。所以我们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要注意“质”和“量”的平衡,不仅要提高低碳城市建设的“质”,还要注意降低成本投入的“量”。
4、低碳城市建设应谨防“跟风”、“”
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如上海、杭州、保定、无锡、厦门等,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但是,在这如火如荼的宣传背后,实际建设情况却令人担忧。厦门是国内较早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城市之一,2004年就在鼓浪屿设立了循环经济实验区,并称借鉴德国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构建全国第一个“循环型”岛屿,实现生活垃圾“零出岛”和岛内污水“零排放”。然而,7年过去了,循环经济区内无论是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还是太阳能路灯的引进,都遭遇了水土不服、无果而终的命运。很多城市在网页上宣传低碳城市建设开展的如何好,而实际却动作不大。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白效明说:“我国进行低碳城市的示范是很有必要的,但一些城市是有名称却不给投入,完全是徒有虚名。”所以,在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中要防止一些城市急功近利,为评级而“作秀”,避免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化”。
总之,低碳城市作为一种新的模式,其建设的重要性与战略性在文中已经有所说明,而其对中国城市质量的提升作用也毋庸置疑。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对国外的一些经验,由于自然环境、政治体制方面的一些差异也不能照搬直用。因此,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依托创意设计打造低碳城市,进而提高城市质量,促进我国产业转型,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春娜:国际低碳城市建设经验[J].北京观察,2011(1).
[2] 王建国、王兴平: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城市规划,2011(2).
[3] 江德斌:“低碳城市”不是一日建成的[J].经济研究参考,2011(6).
[4] 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外实践[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具体要求;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低碳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到城市交通、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其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精神上加强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物质上逐渐建立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高循环的新型城市运行模式。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加快建设低碳型城市不仅顺应了世界环保经济的发展要求,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城市在规划中不仅需要有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和规划指标体系,还需要城市在交通、空间和产业等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以保证低碳型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低碳城市规划实施的具体要求
城市规划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树立正确的建设理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来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创新,从而有效地推动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一)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方向和定位
低碳城市规划方向和定位的明确是推动我国低碳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前提,对于促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有积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应结合具体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并将其以独立篇章或专项规划的形式来纳入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以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方向,切实保障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理清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的具体关系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都是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产生的新型城市建设理念,也是当今时代各个国家关注的热点内容。二者在核心内涵和建设理念上有密切的关系,都强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二者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城市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建设,而低碳城市则更注重全球气候的相关变化,与生态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关注的内容更为宽泛和综合。因此,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者一定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对城市发展中碳排放量的细化核算和定量分析
对城市发展中碳排放量进行细化的核算和定量的分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工作,也是研究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城市中的碳排放量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的形态、城市中的土地使用方式和发展模式等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规划者要对城市中的土地利用、交通模式、能源使用、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建筑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四)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
指标体系作为低碳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由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关键。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时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本身的简化性,还要保证其具有的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同时,指标体系在构建后还要具有相应的可考评性,以确保能够对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果进行有效地指导和检验。
二、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路径
城市规划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环节,其规划效果直接关系着低碳城市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其本身还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手段。因此,要进行低碳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就需要与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以保证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包括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表现在有:
(一)在空间规划上
城市中的空间规划对其生存和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内部交通的压力,还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对于城市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积极地意义。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由于缺乏良好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内部的环境和交通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严重影响了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城市环境问题的加重,我国应结合每个城市的自身特点,加强对它们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从而促使城市能够真正地实现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的空间规划主要可以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城市密度和合理规划城市土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当前我国的许多大城市都采用了图状发散型的空间格局,这种空间布局由于过于集中使得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过大。这就需要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将城市的交通布局状况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空间规划中去,通过交通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正处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城市为了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常常盲目扩大建筑用地,从而使得城市人口密度过大,这就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我国低碳城市的具体规划实施中,还要注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以确保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在产业规划上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与路径。由于传统产业中的重工业大都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再加上我国传统产业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等问题,使得这些产业在生产中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也给城市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工业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对于工业实行产业化技术升级刻不容缓。城市中产业结构的优化首先需要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进行强制性的约束,而对于一些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中小企业则需要强制关闭或者整顿。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优化改造,积极建设和培养一些新型的低碳产业,创新产业技术,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经济向多元化产业的过渡,以达到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在交通规划上
交通布局对于城市中的空间格局有重要的影响,而城市中碳排放量的增加也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城市交通的合理规划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优化城市自身的空间格局,从而为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当前我国许多城市中的交通存在着严重的道路堵塞现象,其主要原因便是由于交通规划的失衡而导致的城市道路过于繁琐和密集。因此,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管理者应根据每个城市的自身情况而对城市交通进行的合理规划,适当增加城市道路的宽度,同时还可以采用环形立交的形式来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而在居民出行上,政府部门要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提倡居民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来代替私家车,从而减少各种汽车尾气的排放,促使城市交通运营系统的完善。
三、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低碳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要积极做好低碳城市的规划工作,加强对城市空间、产业和交通的合理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和空间格局,以切实保障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科学发展观下的低碳城市建设[D].武汉工程大学.2012(6).
[2]刘利刚,袁镔.中国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趋势探索[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4).
[3]王姗姗,周丽晓,颜燕.浅谈低碳城市规划[J].知识经济.2010(9).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设计
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日益恶化。“高碳”成为了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影响,低碳城市的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来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自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人们就开始关注低碳理念的研究。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02):22-23.
【关键词】低碳化;城市景观;审美文化
到2030年,中国将有10亿人口住进城市,城市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可以说中国的未来就在于城市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城市的形态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论是能源模式的选择,还是用水和农业经营方式都直接受到所选择的城市形态的推动,而城市的形态的确定直接受制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设计。
一、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西方建筑文化的最新代表,改变了中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它促使城市形态走向简化。现代建筑的时尚性以及因朴素简洁的外观形象而带来的造价经济实惠的优越性得到普遍的接受,特别是建筑的商品化使得业主及建筑师对这一新式风格倍加青睐,建筑师已接受了“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念,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机器美学的审美观念,但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我国很多城市存在刻板的功能分区和非人性的大尺度的设计缺陷,特别是在城市交通的布局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方面已经显现出城市形态特征的弱化、宜人尺度的丧失、人类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等城市景观现实性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工商业日益发达,交通更加拥挤,交通事故更加频繁,建筑更加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也更加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问题还不仅如此,缺水和水污染正进一步威胁着城市的用水安全。目前在全国600多座设市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己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城市中,城市的河湖水体已经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不仅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还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集中,在创造更多财富和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离开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人们的健康难以保证,创造多少财富都没有意义。因此,使人们开始怀疑繁荣昌盛目标是否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可能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的“低碳化”的城市景观设计观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越来越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是绿色城市建设的引擎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点,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城市。低碳城市景观设计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建筑材料、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景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景观工程建设。就目前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低碳化主要是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专题编制体系之中。实际上,只有建立低碳城市景观独立的、完整的规划与设计理论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引导“低碳城市”发展,并以此来化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200年的“高碳”城市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风险。
低碳城市景观设计侧重于研究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它是在低碳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低碳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多学科的思想,通过区域分析法、多方案比较法、问题导向目标定位法等,对城市形态和景观进行现状分析、专题研究、规划编制,并建立一系列低碳城市景观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从而前瞻性地制订出城市景观建设方向整体框架,它强调城市景观建设远近结合,是实现城市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相继提出建设低碳城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对于低碳城市景观设计,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布局的理念主要是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居住用地开发,交通枢纽引导城市服务业发展。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城市景观建设的低碳化评价标准,因此尚无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景观建设模式。
低碳城市理念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广泛认可,是由当今时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增大的新变化决定的。随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既定的科学事实,世界各国对于城市景观建设低碳化的共识不断得到加强,发展的理念也随之更新,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低碳城市就是“使城市景观低碳化建设”,它既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建设的一种模式。低碳城市发展速度的快慢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建筑、交通和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如何选取,工业、交通、燃气等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以及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低碳城市不仅包含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还包含绿色建筑、城市景观设计等。
三、城市建筑景观设计如何体现低碳化
(一)按照低碳化理念搞好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设计。规划和设计是一个城市景观建设的龙头。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低碳城市理论在低碳城市景观建设专题规划层面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何安排低碳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引导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低碳化、如何合理安排景观布局、如何建设低碳绿地系统规划四个方面。
(二)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的核心。作为保护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绿地系统,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传统的绿地系统规划缺乏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的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与布局,未能从整体上考虑城市形象塑造,加上各地区资源禀赋各异,往往只能“见缝插绿”,许多城市都未形成“绿廊”、“绿带”、“绿色网络”。因此,低碳城市景观布局应采用合适的尺度,保持一个良好的视野。视觉是人类对外界最重要的感觉方式,通过视觉获得外界信息。一般认为,对于正常人大约75%-87%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90%的行为是由视觉引起的。外部空间往往通过形状、色彩、光影来反映空间形态,最终表达空间的比例尺度、阴影轮廓、差异对比、协调统一、韵律结构、意蕴美感等,这完全是视觉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建筑环境同样属于视觉上的空间,城市景观的空间形象,道路的组成,绿地的处理,小品等会带来某种心理感受。
(三)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人们的任何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都与之息息相关,通过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可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是重中之重。目前没有一个城市的交通让人满意。解决的思路有赖于巧妙的设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善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交系统、步行和骑自行车。比如快速公交系统这种先进的工程设计,它具备地铁的速度和载客量,但成本只有地铁的5%到10%。这可具有重要意义:同样的载重,成本却低90%,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城市面貌的重大变化。当然公共交通系统很了不起,但并非适合所有出行或所有人。另外两种解决方案是骑自行车和步行。这些手段非常平凡,而且廉价、健康、安静,没有碳排放,可达性高,也让社区变得更加宜居。这些都是极大的优点。这三项策略――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骑自行车和步行――都是汽车的高质量替代方案。至少 可以带来三大好处:第一,城市变得更加宜居,街区富于活力,拥堵缓解,并拥有更好的交通替代方案。第二,交通能耗下降,最多达三分之二,相应的空气污染也会有所减轻。第三,通过限制扩张,中国城市将减少对水的消费和对耕地的占用。
参考文献:
[1]李国亮,任镇英,龚葳.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J].山西建筑,2010.12:32-34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2.2:13-20
[3]潘海啸,汤,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4]侯亘,李小伟.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0.6:71-74
[5]崔晶泉.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J].安徽科技,2011.8:31-33
关键字:低碳环保城市规划内涵相关措施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has been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policy,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facing the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severe, the city planning mor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a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city is China's urban planning goals and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For footho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alysis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notation related to urban plan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却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低碳环保社会的建立成为人们最为强烈的要求。低碳环保城市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因此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资源,减少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在增加绿化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化,达到环保理念的要求。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论述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相关问题。
一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城市问题相继出现,尤其是环境破坏现象严重更加制约了城市规划步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城市就是要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基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的良性发展。
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要充分的强调以低碳环保理念为指导,在政策规划的推动下实现环保理念的普及推广,再辅以低碳环保技术的支持实现城市规划的环保性。低碳环保城市规划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低碳空间的分布、低碳交通模式的制定、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产业的建设、低碳环保建筑的施工、绿化的覆盖率以及低碳环保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这些就是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所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这些因素都需要包含在内,以实现环保城市建设的目标。
二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措施
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规划的总体布局,能够从决策源头以及宏观层面上保证低碳环保的规划发展,再加以具体的规划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实现低碳环保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追求的高质量的环保生活要求。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简单的论述相关的措施。
(一)以低碳环保要求为依据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从总体上把握好城市的规划目标和规划进展,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要大力推动复合化土地的利用,要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型产业,降低土地的浪费程度,降低交通用地等工业用地的比重,以此来实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生态用地的比重,要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水文、植被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在空间整体布局时,可以采取分散式的组团格局,用这种格局适当的配置人口,减少人口过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这样能够从另一方面实现低碳环保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要求。
(二)加强城市社区低碳环保生活建设
低碳环保生活指的是城市和社区的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用此种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排放量,保证空气的质量。为此在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低碳生活的建设。例如加强宣传,帮助居民明白低碳环保生活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作用,让市民自觉的约束自身的行为;或者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鼓励居民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日程生活中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实现对能源的节俭利用等。居民的低碳环保生活建设也是城市规划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相关规划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城市产业结构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衡量该城市国民经济整体情况的重要因素,所以往往有些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不顾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大的工业,这样的规划建设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帮助城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规划发展来看,却得不尝试,因此说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推动城市的产业实现低碳环保化。例如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工业建设以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为主,改变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高技术发展,在增加附加值的同时又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式发展,这样的方式在城市工业规划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低碳环保建筑的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环节,如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选用更环保更低碳节能的制冷保温材料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不能够忽视的。
(四)城市规划中注意交通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交通的规划建设,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那么如何做到交通规划既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又能够满足低碳环保的需要呢?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道路交通的实用性规划建设,即道路交通的流通量,要充分考察当地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通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高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干道交通建设,这样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达到低碳环保的目标。除此之外,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今后的发展承载力,在规划中尽可能的有效预测今后的城市发展交通布局,合理规划交通建设。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倡居民环保出行,鼓励居民公交出行,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出行。
三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强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力,能将城市规划的方向引向低碳环保;其次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能够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环保性发展,也是将来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一个跳板,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能够符合我国生态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两型社会”相协调。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束语: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本文从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规划措施以及规划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使得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对今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琦 甄峰 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08期
[2] 赵文静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措施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3] 胡杰 低碳理念下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中外建筑,2012年第05期
关键词:低碳环境;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迅速城市化状态,迅速城市化的提升使我国也存在气候升温与资源短缺状况,那么低碳城市则是可以缓和资源压力与气候升温的关键方式。我国处在这个阶段就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路,走低碳发展道路。
一、低碳城市的含义
一直以来全球气候都在不断的变化,人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不断变暖的情况,这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关系,因此,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少的对资源进行消耗,而且,不对环境带来污染,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同时也能更好的对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行改进,这样能够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低碳城市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现在,对低碳城市的定义还非常少,因此,对低碳城市进行定义的时候,可以在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活方式上来实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低碳经济,在人们生活中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同时也能更好的对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是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知晓。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低碳城市还并没有完全普及。因此,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经验。
1.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就相继有许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开始关注起建设低碳城市的话题。目前,国外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或者在一些以生活居住为重心的城市中,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利兹,日本的东京等等,都是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的代表。这些城市中,从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不仅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更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外这类典型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2.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基本理念,但一直并没有行成一个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直到2008年,我国的上海等城市才陆续地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初步构想与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到目前,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一些试点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另外,由于低碳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在少数城市中进行试点,因此距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的理念框架
目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能源紧缺问题。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主要从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考虑问题。在考虑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城市的相关规划,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某市的城市布局现状为基础进行讨论,以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分析,该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用地布局上的节约理念
在用地布局上进行节约,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基础,决定了一座城市所能达到的低碳发展水平。首先,尽量减少城市管线的长度,删减掉不必要的管线,从而提高管线的输送效率;其次,降低交通流线的长度,减少通行效率太低的交通流线;最后,对城市道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最好能够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减少过多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通过在用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可以为建设低碳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2.新能源的利用理念
对新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思路,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被利用的能源也可以被很好地使用。目前,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利用的新能源种类非常多,最为常见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根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新型能源。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就会相应减少,对于
平衡能源储备、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合理规划城市建筑朝向,也可以方便新能源的利用。
3.降低能源需求量的理念
“节能减排”是建设低碳城市最为核心的思想,其中“节能”便是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在城市建设中,节约能源体现在工业生产、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从工业生产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即是加大对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减少工业生产上对能源的需求,并且转变生产理念,将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为环境保护理念。从生活需求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则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住、行上面。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必须要使用空调的地方,尽量使用无氟空调。另外,鼓励人们步行出门或者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4.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
多中心城市是在历年来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很高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城市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城市超负荷的情况,就是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利用多中心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区周围建立多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将工业、旅游、餐饮等不同的产业分散到各个中心,可
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压力,让城市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且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也可以帮助城市进行能源利用安排,减少能源的浪费。
结语
综上可知,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当今形势下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环境。就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只有总结建设经验,并做出改进,才能够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不仅是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方法,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达.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都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3]马亚君,任佳佳.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土地规划研究―― 以兰州为例[J].科技信息,2013.
[4]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