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政治经济学的内涵范文

政治经济学的内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18 14:38: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政治经济学的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政治经济学的内涵

篇1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路径

作者简介:李木柳(1975-),男,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WJY09-00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35-03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辨析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去验证理论的真理性,自觉增强对的认同感、道德规范的意识,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实践教学是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从理论层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形态内容上如何把握如何界定?思想政治理论界尚存在不同观点。

许多研究者受传统的“社会观”和实践观念的影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维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且对 “实践教学”往往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仅指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教学,主要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观、共同研讨等形式”。[2]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3]基于这种认识,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定位于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以大面积覆盖、规范化开展为努力方向”。[4]

上述观点虽然看到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发展变化了的实际。首先,概括尚欠全面。由于单一强调“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无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理论认知的获取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学生不可能都参与到直接经验的环节中。社会实践并非是学生唯一接触社会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可以在学校内,也可以在学校外,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上看,难以支撑纯粹单一的全体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名大学生,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外出实践,全国每年将有8000万人次参与实践,有限的资源必然被高频率反复利用而不堪重负,造成实践资源生态失衡。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势必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第三,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带来困惑,“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内展开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那部分教学活动。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分的方式实际上是把两种相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割裂开来,如果再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会出现各行其是和难以整合的困境。

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和方向。就必须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从教学论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更不限定在特定场地,而是运用符合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开展的各种教学方法。所谓实践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以实现认识上感性的理性化和理性的感性化的互相转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从形式上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从教学理念和内容实质上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也就是“关注教育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即以教学内容的观念形态反映相关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变革(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际过程和成果”。[5]由此可知,实践教学不应片面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从狭义实践观范围内理解实践教学的局限,除了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等手段接触和了解社会的社会实践形式之外还有其它内容和形式,可以在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开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持续和全方位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体现“寓教于行”的根本特征和实现“实践育人”的总体目标。与之相对应,我们设想“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即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构建立体多维的实践平台。

篇2

关键词: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创新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受苏联范式的影响,恪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时代变迁,新经济的出现,“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作方式”,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新时期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坚持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变迁,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四)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在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五)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托宾指出经济学走到极致,将无限地接近于历史学,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从史学中吸取养分,提高其创新力。二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对政治经济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经济学的争端也往往归结为价值论的争论,“任何纯理智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关于最后价值的判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需要处理好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与哲学的交叉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所以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六)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结合开始于边际主义,数理方式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的标志,数理方法的运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规律,使经济学具有科学的形式。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二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经济学很早就从物理学中吸取思想方法,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机制、均衡、熵定律都是来自物理学,尽管经济学不能和物理学一样进行试验,但是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和物理学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经济学从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中获得大量好处,追究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相互关联,就会发现两者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家将生物学上的演化引入经济学,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将生物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引入经济学,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笃信自然不能飞跃的格言,肯定经济世界是不断变化和缓慢成长的。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二、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要突出八个创新

新时期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在坚持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尤其是对政治经济学继承的基础上,要突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八个创新。(一)形成新概念。概念、范畴体系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体系,需要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主体,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科学成份,建立新的概念:一是要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概念创新。结合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新的内涵,把它的性质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特别是在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上要有创新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学的科学性”。二是引进新概念。如,“科学发展观”、“利益和谐”、“现代财富观”、“民营经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

(二)拓宽新范围。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体,吸收各个流派的科学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解释范围。从时间看,理论阐述不只是从马克思理论讲起,而是向前延伸一些,如,在讲劳动价值论时,要反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观,使人们从历史演化的角度认识劳动价值论。从空间上来看,在分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理论时,既分析资本主义,又分析社会主义,同时重点结合中国的现实。

(三)建立新范式。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的新范式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要反映现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又要反映每一个理论形成的历史、重大事件,还要阐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体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刻性,同时又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新范式。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发展使世界现代化进程进入二次现代化过程,社会也由传统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需要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新范式。

(四)确立新对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且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它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在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论证的基础上,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而且要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关系的一般规律。

(五)明确新主线。公平与效率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围绕调整宏观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抓住以下三个核心:一是在宏观上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宏观结构平衡、价值平衡及其调节,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二是在微观上以处理好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强调效率,在微观上促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又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以处理好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核心,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实现和谐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六)构建新体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全新体系。在理论体系上,继承传统,立足现实,突破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实现政治经济学的转型,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体系。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的逻辑自洽性,理论体系应分为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理论、交换理论、分配理论、消费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每部分按历史顺序,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逻辑,分为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最后具体到中国的现实。

(七)增加新内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变化了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和新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一是根据情况变化,在角度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将“对外开放理论”改为“经济全球化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二是总结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来的经验,把新理念、新现象和新问题加进去,增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八)归纳新观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系统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出新的观点。如,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分类及目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成、经济全球化中的两种趋势等。既使传统理论得以继承,又使各家观点得以展现。

三、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

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其逻辑自洽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以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以突破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苏联范式和实现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转型为目标,针对当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分法的局限性,借鉴政治经济学史上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优秀传统,以生产关系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指导,建立由七大部分构成的理论新体系。

(一)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首先研究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最后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到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二)生产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生产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在生产的一般理论中,研究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资本、技术,生产的组织以及生产规模与再生产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生产的研究中,研究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的生产效益、社会主义的再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农村的经济组织与中介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协调发展。

(三)交换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交换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交换和社会主义的交换。在交换的一般理论中,研究分工与交换、商品、货币、市场及市场体系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资本主义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竞争机制、资本循环与周转以及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四)分配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分配的双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收入分配及其机制、初次分配及其决定、再分配及其调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实现;在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的其他分配方式)、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再分配及其调节、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

(五)消费理论。在研究思路上,先研究消费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消费和社会主义的消费。在消费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消费的双重含义及相互关系、消费及其决定因素、消费结构与模式、消费的变化趋势、消费与社会福利的增长;在资本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消费的性质与特点,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与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与幸福指数、社会主义消费的结构及方式转变、社会主义的消费模式及合理化。

篇3

关键词: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15-03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丹·席勒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数字化技术融入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并分析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地位[1]。而莫斯可则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对社会关系与传播资源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相互构建的研究,并指出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全球化领域蔓延、历史研究扩散与新媒体转向等五个趋势[2]。

麦克切斯尼则认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基于分析媒介、传播系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强调经济因素对政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结构性因素与劳动环节对传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3]。具体问题,如赵月枝所言,“传播与跨国媒介集团在全球政治经济中的中心地位;传播资源的控制问题导致的冲突;劳工对愈加精细的国际传媒分工的后果的干预和妇女及弱势种族对全球传播权力不平等的抗争等等”[4]。

简而言之,传播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分析政治经济压力与限制对传播与文化实践的影响,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如何左右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二是研究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上升地位。这种学术视角,正如莫斯可所倡导的,避免了把传播研究孤立于社会情境,而把传播现象置放于具体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与历史变迁之中,有利于探讨结构力量如何影响传播实践[5]。总之,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审视传播产业如何在社会关系影响下分配传播资源与话语权的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路径,为传播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成为当前传播学中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尽管被认为存在诸多的盲点和问题,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热潮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逐渐进入中国大陆学者的视野,尤其自21世纪以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大陆受到比较多的关注,但相关研究还是零散地分布几个主要的几所大学、几位学者或几所研究机构中,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并没有像功能-经验研究一样占据主流位置。笔者关注的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如何在中国落脚并发展的?

那么,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媒介情境中展开的?如何展开的?为什么这样展开?又主要研究了些什么问题?为了有针对性且可控性地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将采用质化的文献研究方法,以最近十多年(1995~2012)为时间范围,主要选择国内核心杂志《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等为样本,以他们的论文为考察对象,期望能以此管窥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现状、核心内容与演进,并解读其在批判视角、问题意识以及解决路径等方面的启示。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试行建立报业集团,传媒经济的增长问题引起了比较多的关注。然而,传媒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传媒内容的庸俗化、娱乐化和快餐化等。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由传媒大国向传媒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然而,对外传播的弱势和软实力的缺憾成为中国传媒业不得不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面对世界传播业的新形势和中国大陆媒介商业化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市场力量的影响,大陆传播研究者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例如,结合媒介文化市场的全球化背景,重新思考了国际信息流动问题,关注传播新技术的社会意义、传播资源的分布、传播的公正与平等。这些情况加速了大陆学者关注传播政治经济学,促进了大陆学者引进和介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如郭镇之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积极介绍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为了更好的探视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轨迹与脉络,笔者将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引入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发展迅速,西方传播理论及思想大批被引介到中国,大陆出现了大量有关传播学的译著和论文等。但传播研究发展的初期,主要还是以功能——经验主义研究为主,西方传播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流派——批判学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重视。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批判学派逐渐被大陆学者所重视,一批有关批判学派的译著和介绍性论文相继出现,如《文化民粹主义》、《文化研究读本》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等被引介到中国。可以说,传播政治经济学被大陆学者所关注的时间,几乎是整个批判学派被关注的时间,也就是20世纪90代中后期。在这一时期,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相继引入中国,其中主要的译作有:H·席勒的《思想管理者》、文森特·莫斯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阿芒·马特拉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麦克切斯尼等人的《全球媒体》等。

纵观传播政治经济学引入期的研究,主要以介绍性文章和译著为主。总体而言,对西方传播政治学研究的思想脉络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立场、观点和主要论题缺乏较好地把握,其中的大部分研究还是以总体性、概括性与描述性为主,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较零散,缺乏集中的主题和线索。尽管如此,这些研究还是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初步勾勒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地形图。但是,这一时期有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哪些具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这一时期,一些引入和推动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学者不能不被提到,如赵月枝、王怡红、陈卫星、胡正荣等人,他们(她们)为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引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如加拿大华人传播学者赵月枝,可以说是将传播政治经济学带入中国的启蒙性学者(尽管她并不愿意把自己归类于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她关注意识形态力量和市场力量对中国媒介行业的双重影响,以及媒介在中国民主化历程中的角色,专注于中国传播产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她在国际传播领域提出的“跨文化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其成果被国际传播学界和汉学界权威广泛认可。还有如郭镇之等人,在传播政治经济引入期,利用在国外进修的机会,考察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撰写了一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介绍性文章,对国内了解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二)成长与反思期:21世纪初至今

传播政治经济学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所限制,而且遇到来自功能——经验研究的阻力,正如奠基人斯麦兹在描述他教授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情况时指出,“由于我采取了批判的视角,我相当的孤立。”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通过迅速发展的传播产业,极大地加速了与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融合。随着国内传媒机制改革和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的学者从跨文化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考察了这场变革的根本特点,并讨论了跨国资本和国内力量从结构上重塑中国传播体系的具体方式,以及由此带来有关传播权利的包容和排除模式的新变化。甚至探讨了这种融合的政治与社会意义,指出潜在的矛盾与冲突的来源以及中国正在形成的传播秩序面临的挑战[6]。

有的研究者较系统地研究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北美传统,指出北美流派有着鲜明的特色,认为该学术流派相对集中和紧凑,他们之间的学术传承大多是父子、师生、同事、夫妻,体现了一个较为单纯的谱系[7]。

有的研究者则用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分析了版权文化,指出版权贸易的商品经济力量是如何服务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并且对如何阻止知识产权的资本扩张进行了探讨[8]。有研究者则对广告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认为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广告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取向,并指出这种理论取向遵循的并非是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而是批判的政治经济学[9]。有研究者则以文化研究的理论发展为参照,探讨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的演变[10]。后来有研究者则进一步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联系与区别,认为以往的两者关系研究,还停留在表层上,需从根源上把握两者哲学观的差异,实现两者的整合[11]。陈世华的后续研究则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精髓概括为“我们不自由的传播”,着重分析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如何运用政治经济的路径分析传播工业的“不自由”[12]。

最近重庆卫视的改革引起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浓烈兴趣,如吕新雨针对重庆卫视的改革,指出希望打破官方、民间、学界和政界之类二元对立的僵化立场,希望借此推动由此生发的一系列涉及中国电视公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13]。赵月枝则以重庆卫视的去商业化改革和“红色文化”建设尝试为契机,讨论了社会主义媒体公共性和文化建设的问题[14]。2012年,政治化与社会转型等话题引发部分学者的讨论,如李彬和黄卫星等人探讨了社会转型、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等话题,并结合赵月枝的传播思想展开了分析论述[15]。

三、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脉络反思

通过对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起步较晚,发展受多重束缚,研究群体和研究力量分布零散,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相比,研究水平和层次还较低。

从研究种群来看,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引入与推进,主要得益于几位女性学者,如赵月枝、郭镇之、吕新雨和曹晋等人,特别是赵月枝的启蒙和推介,较大程度上成了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风向标。从这些研究者的横向联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她们大都保持比较好的私人联系和友谊。目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传承与发展大都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进行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承呈现较单一的路径,跨界和跨领域的多重合作非常有限,研究者的互动与合作较大局限于“圈内”的同事或朋友。当然,其他研究者的努力也不可忽视,如陈世华、刘晓红等人的相关研究,他们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有较长时间的关注。

从研究者所属机构来看,主要有两支代表性力量,一支为北广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如郭镇之(后调入清华大学)、陈卫星等人;另一支为复旦系,如曹晋、吕新雨等人。深入分析这些力量的构成,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中介,那就是加拿大华人传播学者赵月枝。赵月枝早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后出国深造,已成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传承人,她常在大陆往来,推介传播政治经济学,与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保持了密切的互动联系。

从已有研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来看,大陆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已经有一定的反思与问题意识,从早期的单纯引介和翻译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著作,步入反思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主要学术脉络的阶段,甚至开始借助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资源,分析与探讨中国本土的实际问题,如重庆卫视的改革风潮等。但是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受多了多重因素的制约,有研究者自身的学术积累的原因,也有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有待进一步敞开和深入。

回顾已有的相关文献,大陆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在较长一段时间中关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的概念、历史与主要学术脉络,并在这方面有较多的引进与介绍。对本土问题的探究则主要集中在电视和广告研究方面。然而,检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新闻与传播的相关研究,如探讨传媒公共性、传媒集团化与新闻改革等方面内容,其实已蕴含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与思考,只是在研究路径与框架上并没有突出传播政治经济的观点罢了。追踪至今,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时期传播领域的变迁,不管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否被提出和推崇,但随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嵌入传播活动的行进中,我们都不可忽视政治和经济等因素渗入传播过程的影响。因此,传播政治经济学无可避免地充当一种分析视角,在这种过程中扮演阐释传播与社会变迁的重要角色。

总之,回顾中国大陆传播政治经济学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大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已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实际的发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本土的问题则更需具体的关怀。正如传播学者潘忠党(虽然他有一定的经验主义取向)所言,“无论我们采纳什么取向、运用什么方法,我们都得将分析的目光投向我们所身处的现实,都要考察对现实经过独立思考后而提出的问题,都要就这些问题展开系统的经验观察,并且采取理论的资源——我们批判的武器——分析这些观察,以期对所提问题作出解答,并同时都要对自己所采用的批判的武器展开批判”[16]。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反思。

参考文献:

[1] Schiller,Dan.(1999).Digital capitalism. Cambridge,MA:MIT Press.

[2] Mosco,Vincent.(2008).Current trend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Global Media Journal-Canadian Edition, No.1.

[3] Robert, Mcchesney (2000),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Media, Culture & Society,No.1.

[4] 曹晋,赵月枝.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5] (加)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译.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6] 赵月枝.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J].中国传媒报告,2005(3).

[7] 陈世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8] 曹晋,杨琪.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中的版权文化[J].编辑学报,2009(3).

[9] 张殿元.政治经济学批判:广告传播研究的另类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0] 刘晓红.共处·对抗·借鉴——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关系的演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

[11] 黄典林.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分岐与整合[J].国际新闻界,2009(8).

[12] 陈世华.“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精髓[J].国际新闻界,2012(1).

[13] 吕新雨.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重庆卫视改革刍议[J].开放时代,2011(9).

[14] 赵月枝.构建社会主义媒体的公共性和文化自主性?重庆卫视改革引发的思考[J].新闻大学(秋季号),2011.

篇4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实现路径

作为世界著名的指导思想,在国内外的影响非常大。政治经济学作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环境日趋复杂,过去的政治经济学不能够完全指导我国的经济建设,这就需要对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创新与完善。

一、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创新

1.政治经济学必须要适应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背景的学科,因此其必须要适应全球政治环境的变化,才能够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创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该时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社会的主要矛盾冲突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冲突。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阶段,该制度在创造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同时,又在促进社会阶层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在此背景下,政治经济学在揭示资本主义市场基本运行体制与内在本质的基础上,深度剖析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历史弊端,科学地预见了新的社会制度必将取代该制度。政治经济学为工人反抗资本家的压迫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思想指导,并且与其他思想、学说一起构成了系统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一百多年过去了,当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渐被打破,社会主义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社会制度,而资本主义经历多次经济危机后,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复,与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2.政治经济学自身发展的需求能否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创新,关系到的长久生命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顺利开展。对于任何理论学说来说,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与完善,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够不被其他学说、理论所取代。科学的理论学说之说以能够被当今社会奉为经典,究其原因还是其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并且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发展与更新,以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成熟的理论出自于实践,只有立足实际,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的理论学说,才能够真正指导实践。

二、现代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方向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经济制度以及发展历程,只有真正将这些“独特”的东西搞清楚,才能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在这一宏伟历史蓝图的背景下,只有积极投身于这项伟大的社会主义视野建设,并且积极从中汲取营养元素,才能够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经济学指导理论与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应该过分遵从教条主义,而是在坚持将思想基本理论与中国基本国情联系起来这一基本原则的同时,积极思考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与分析问题,将基本思想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当做绝对的“金科玉律”。针对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环境下,积极思考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立场,客观真实进行总结归纳,将中国已经发生与正在发生的社会问题与思想结合起来,立足于实际,不断进行政治经济学创新。在创新中要始终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深挖的思想精髓,扎扎实实分析基本思想、理论内涵,充分运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这一理论学说进行创新。

2.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同时,积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其他文明成果。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研究的热点,并且始终保持高度的先进性,究其原因还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明成果进行自我完善与更新。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不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吸收借鉴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的基础上,结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实际创立出来的,并且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断吸收西方经济学等文明成果,最终形成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尤其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远超过中国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并且借鉴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理论,这对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西方经济学也存在固有的弊端,那就是将资本主义当做人类发展的最理想社会制度,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时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马艳,李韵.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J].学术月刊,2011,7.

[2]王朝科,王中保.用现代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中国首届“现代政治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创新”国际研讨会综述[J].海派经济学,2007.10.

篇5

关键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核心课程,它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将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性质属理论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先行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与时俱进,紧扣时展主题,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必须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鉴于此,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由于教学时间紧、教材老化死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原因,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普遍偏少,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规律和精髓。

(二)知识体系相对固化,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教材编写未能推陈出新,对现实经济现象及规律解释力不足。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局限于在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

(三)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境地。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學,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四)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在对《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高达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理论联系实践”的频率;78%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有6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新时代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

1.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内容上,笔者在坚持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结合其他经济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有用理论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比如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讲授,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内容框架安排上,根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根据专业不同,重点讲授部分知识点,将不符合时展的理论和观点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思考,批判性继承。尽量吸纳社会新发展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的变革和丰富。建立教学视频、图片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改变教材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将最新的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最新的经济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二是选择最新、最热点的典型案例,放入教学内容中。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和中国国内的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和学习政治经济学。

3.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要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一要了解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程度;二要搞清楚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三要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我们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次,要坚持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又必须在总结、继承、批判和吸收马克思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以创新的精神来发展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析现象入手,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要使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精选案例、介绍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案例、设计问题、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引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张教师从学科领域与经济现实中选择相关主题,创设类似于问题探讨的学习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答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逻辑推理等活动来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培养探索能力以及发展合作素养等教学目标。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把课程的核心内容加以梳理,分别归纳到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循环、社会再生产、剩余价值瓜分等几大板块之中;然后,针对各大板块的中心理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寻找与之匹配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中实现课程理论与客观现实的有效融合。

4.实践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生活,印证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充裕的实践,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现实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国农村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学生居住地的房屋价格、农民的消费状况等问题展开调查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从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二是请企业家或者学者作报告,介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机制或者学术动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三是实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到现代企业去参观,實地感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到证券交易所去参观,现场感知股市的潮起潮落。

    参考文献: 

[1]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袁丽美.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和精髓[J].当代经济研究,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