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10 16:27: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媒介融合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融合性媒介使用与媒介分工
融合性媒介使用鼓励受众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获取媒介内容,并把分散在各媒体平台的内容以某种内在逻辑重新联系在一起,生成新的意义或后续行为。融合不仅发生在媒介使用的技术层面,同时也发生在受众将多渠道信息转化为个体认知及生产、生活资源的过程中。在信息获取上,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融合性受众倾向于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或性质,综合获得信息,并进行整合得出认知与判断。受众的媒介素养将影响其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及最终认知的形成,如电视的官方性,互联网信息的草根性、庞杂性及待去伪性等。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及网络收视调查显示,有2%~4%的电视观众通过电视台官网、门户网站、微博及贴吧/论坛/社区等渠道获取电视新节目信息,这部分观众在电视或互联网上收看节目后,会“与在线好友分享”或“给节目打分、发表评论”。网络平台的参与性、社交性使受众以个性化的方式分享、评价热播电视剧的经典对白或潜台词,这成为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人际交流的网络表达方式,丰富或是改变了电视传播效果形成的传统路线。
虽然媒体使用率的消长及格局变化时有发生,同时某些媒体的某种特定功能已然消失或面临被取代,但从纸介质到数字化介质的媒介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传统的书籍和报纸并未消失,只是由于新技术或新媒体的进入,它们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这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从使用者的角度讲,则反映了受众融合性使用的变化性与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媒介诸多社会功能的发挥给受众带来固定的期望满足,如获取信息、消闲娱乐;另一方面,不同媒介在受众融合使用模式中存在着潜在的分工,由于媒介技术所支持的功能不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同,这些内在的特征外化为媒体提供的差异性内容与服务、立场与倾向,并通过受众的日常使用而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如电视收看的家庭性、网络视频收看的个性化与互动性。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当重大事件发生时,49.57%的电视观众因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方便快捷”而将之作为深入了解重大事件的媒体,比电视高出15.56个百分点;而在内容的权威性上,13.8%的观众认可电视媒体,比网络高出8个百分点(见表1)。可见,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中,受众通过长期的媒体实践对于特定媒体的核心功能或核心属性形成了个性化认知或无意识共识,在其媒介使用图谱中,媒体分工或分立或重合,但在整体上都不影响受众将之娴熟地运用于信息整合过程中。
媒介使用习惯的流动与互补
在受众的媒介使用图谱中,媒介使用的融合同时带来了媒介使用习惯多形式的融合。媒介行为虽然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但作为存在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往工具,媒介使用凭借受众长期的社会实践,会在一个时期内沉淀为广泛且相对稳定的共享认知和行为习惯,如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除夕守岁时收看“春晚”节目等,这些媒介行为都具有特定而深刻的社会文化烙印。受众在特定时期及特定媒介平台上发展起来的媒介使用习惯并非孤立于彼此,它们之间在不同方向上对彼此产生影响。对于某种新媒介的采纳应用会在怎样的范围内与程度上改变受众使用“老”媒介的习惯,对于那些既是电视观众也是网络视频用户的有限观察显示,虽然存在一定的影响,但网络视频个性化的收看方式并未完全改变他们收看电视的方式。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表明,在家里看电视时,29.13%的电视观众会“陪家人一起收看,增加沟通”,而电视——网络视频融合受众中,只有25.71%会与家人一起看电视,“无聊、打发时间”是这两类受众在电视终端上收看节目的普遍状态,认同比例均为60%左右。通过对受众电视行为习惯及网络视频行为习惯的研究与比较,可以大致梳理出这两种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的流动与互补关系。
摘要:“媒介即讯息”,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必然影响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促使我们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大众传媒的发展,促使了与之相伴而生的大众文化的变革。现如今,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组织进一步走向联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而大众文化,也因此在内容及形式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总结和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大众文化的主要代表电视连续剧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以此来探讨当今媒介环境中电视连续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大众文化;媒介融合;电视剧;新特征
千呼万唤始出来,《爱情公寓》第四季开年引发收视点播热潮,不光各大卫视争相播出,而且从爱奇艺、PPS的数据显示,该剧创下了超过20亿的网络点击量。除此之外,该剧一经播出就占据了百度、新浪等话题排行榜。作为时代的产物,这部高点击、高关注、高票房的国产剧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媒介的影响。
一、立足于多媒体平台进行表达
当代媒介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来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及其优越性,不少人认为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会出现传统媒体消亡,网络媒体独霸天下的局面,杰・尼尔森等理论家就坚持“传统媒体终结论”。这类观点显然带有激进色彩,但事实上,微电影、个人即拍短片等新媒体影视剧的确吸引了大多数年轻受众。作为传统媒体的产物――电视剧,在这种背景下想要吸引独立、个性的年轻受众,利用新媒体是不容忽视的手段。
《爱情公寓》从第一季就利用网络平台与电视配合播出,第四季回归更是被奇艺、pps高调卖断,独家播出。同时奇艺、pps都有app应用,只要有wifi手机也可以随时看。这样扩大了电视剧覆盖面,也扩大了受众群。
多媒体平台共同播出是当代电视剧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同时如何协调解决版权问题也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二、跨媒体的话语形式
不同媒体有其独特的话语形式,而媒介的融合淡化了不同话语形式间的界限。
首先,从话语内容上说,传统的电视剧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的语言具有理性、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而网络语言产生于网络这个平民化平台,它更加的开阔包容、感性和多元化。
《爱情公寓》中的不少段子来源于网络,如猫扑、天涯等,而其自创的经典台词现也成为了风传的网络用语。媒介融合促成的语言融合,而语言的互用,也丰富了媒介自身的语言。
其次,从话语形式上来说,电视剧一般采用要是根据面对面交流的特点和“引戏员”的结构方式制作,同时以真人真场景为内容。网络作为新媒体,以网络为平台传播的影像其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受传者感官等各个方面进行延伸。
《爱情公寓》中有大量的动画元素,剧情中加入的特效、幻想等元素,使得传统纪实性情景喜剧更具吸引力。这是将网络媒体传播手段融入在了传统媒体之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爱情公寓》通过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技术以及传播形式,丰富了传统电视剧的表现形式,达到了吸引受众的目的。
三、开放式结尾与参与式剧情的互动形式
与传统电视剧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同,情景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有着一条或多条故事线。作为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也秉承这一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季末开始,《爱情公寓》就采取了开放式承接结尾,即不给予明确的答案,而是待定,并且真正结尾是下一季开始的契机,因此,这就促使观众参与其中,观众呼声越高的结局,往往成为结局,以此来吸引受众。但同时,又不完全否定另一种结局,以此满足另一群受众的审美需要。
1967年,美国学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中提出“媒介接近权”。随着网络媒体、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越来越有机会并渴望接触媒体,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除了公共事务,大众文化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受众的身影。上文提到微电影、个人即拍短片等新媒体作为小众化传播并不能完全满足受众表达的心理。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爱情公寓》也正是跨越了传统的电视媒介,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渠道给受众提供了在大众媒体上表达观点意愿的渠道。
四、网站广告与植入性广告共同营销
“植入式广告”这一名词并不陌生,从冯小刚贺岁电影到全民春晚,从国产剧《奋斗》到国际大片变形金刚,植入性广告处处皆可见。所谓植入性广告就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
在如今商业化的社会中,“植入性广告”已成为当前影视剧中的常态,但随着近年来植入性广告不断增多,并生硬植入引起了受众反感。如何创新“植入性广告”形式,成为了讨论话题。
《爱情公寓》中植入性广告非常多,大到汽车、电子产品,小到牛奶、手抓饼,有实体、也有网站。除了传统的台词植入、扮演植入等,《爱情公寓》采取了一种新的植入式,网站视频缓冲期间的广告冰锐正是《爱情公寓》主角们最常选用的一款饮料。年轻受众易跟风剧中主演所使用的产品,而缓冲期间的广告提供了明显的指示,因此达到有效的营销目的。
这种结合网络及电视的营销手段,是建立在网络及电视各自的运营手段,如网络视频网站中缓冲是个广告播放,而《爱情公寓》正是利用了这一运营方式,达到了强化“植入性广告”的传播效力。
五、相关产品的出现推动全文化产业发展
伴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其官方同名手游《爱情公寓》也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与观众们见面。同时,还有其相关的网络游戏《开天辟地》之爱情公寓特别版。这一营销手段即可促使受众接受相关产业,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同时,随着手机媒体的逐渐扩大,App应用的受众群范围越来越广,通过游戏从而关注电视剧的受众也大有人在,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发展,各类网游、手游如雨后春笋,成为消费者闲暇之余娱乐和消遣的重要渠道,也成为的大众文化中不可小视的产业。而电视剧和游戏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电视剧出相关的游戏,游戏改编成电视剧等。这种互动在强化自身受众印象外也扩大了双方的受众群。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各媒介自身所产生的大众文化产业间也再互相交融,其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也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如何在媒介融合大趋势下取其精华发扬自身,是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需考虑的问题。(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导教师:胡肖锋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版,专著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专著
[3]《数字传媒概要》闵大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专著
[4]《植入式广告:操作路线图,理论、实务、规制与效果测定》喻国明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专著
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技术融合与全能文化。媒介融合首先体现在技术领域的融合,媒介融合最根本的社会背景是数字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广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呈现出明显而突出的技术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媒介的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特征与全能性特点。它不仅能代表大众文化的特质,也包含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
二、集中生产与公民写作。融合的媒介要求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从各自独立运行向整体联动发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融合新闻”诞生了。融合新闻主要特点是将多种不同传播媒介的新闻活动进行整合,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平台的方式开展新闻的传播。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中生产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媒介机构的联动合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公民自媒体写作。
三、内容融合与平台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有很多种,综合起来可以包括内容和平台两个方面的融合。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包括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等;从传播平台和载体上来看,则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融媒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要求新闻传播活动要具有跨多种媒体的编采能力,比如,报刊与互联网的文字撰写、电视节目的采编录制、新闻栏目的组织编导等;在媒介融合的机构框架中既能关照全局、协同合作,又能够从自身特色出发做好信息的传播。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都给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转变和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一、融媒专业技能。媒介融合是不同传播媒介的重组或者说是整合,交融与互动,是不同传播载体在信息的采、编、播、发的全面合作。它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活动的流程,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媒体、融和式的新闻生产模式。也就是不同的媒体集合在一个传播工作平台上,统筹兼顾,资源共享,根据各自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采制加工,完成不同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渠道传递给大众。这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呈现出闲的特点:也就是新闻传播的主体由专门的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发展变化为职业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共同分享;新闻编采流程由以单一媒体独立采编传播为基础转变为以科技平台为整合的、多种媒介的“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新闻报道形态由线性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式、全方位的状态。
新闻记者页不可能再如过去一样只为某一类型媒介提供新闻信息,而是要同时照顾到各种不同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内容形态上也不能只提供单一的信息形态,而是要求记者能运用图文音响等多种形态的信息为大众传媒和受众工作,为传媒集团之中的多个媒体数据库服务。
二、复合式知识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线索来源渠道剧增,特别是在自媒体条件下,公民新闻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不再,在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有更专业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探究才能吸引受众。另外,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记者还必须善于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信息作更为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新闻的易受性大大提高,尽力降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时间和精力支出。
这些都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复合式纵深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才可能受到新传媒受众的认可和欢迎。
三、多媒体思维方式。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呈现传播多渠道、多平台特点,同样的新闻信息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和,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从信息的发源地开始,新闻记者考虑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什么样的载体。同时还要对传播效果给以更多的关注,以便更好的改进报道,最大限度的提高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生态环境的嬗变,迫使新闻传播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而这种改变最终将引发整个传媒格局的蜕变。在这种彼此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况中,我们看到整个传媒发展环节链条的联动,彼此互为环境,相互作用。关于媒介融合境况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和对策仍有巨大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红祥文教资料 2012-02-05
[2]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黄建友当代传播 2008-11-15
[关键词]数字媒介 发展趋势 诱因
中图分类号:P631.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4-01
1.数字媒介的特点
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数字媒介的发展,数字媒介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习惯。以下我们就数字媒介的特征做几点探讨分析。
1.1 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特征是数字媒介的核心形态,正是数字媒介智能化这个特征帮助了人类实现了以前在神话故事里才能有的特异功能,能够做到依靠人的身体机能无法完成的事。数字媒介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其智能化特征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微观层面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商务活动电子化、数字化,信息控制下的物联网技术,电视机的定时开机和关机、自动适配显示比例、自动搜索频道,手机智能感应重力、识别语音、自动过滤短信和屏蔽骚扰电话,电脑能够自动安装更新软件,自动判别屏显进入杀毒、节能模式,网络会判别人们所要搜索寻找的信息、自动一键清理修复、自动筛选等;从宏观层面上看,数字媒介的智能化特征会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布局,促进智能城市的发展,实现网络城市、手机城市,比如城市的路灯的自动识别开关。随着高端科学技术的被进一步研发出来,媒介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使智能化城市的建设成为可能。
1.2 网络化特征
当今已经进入全球化社会,数字化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推动促使下,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媒介的网络化发展让位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同步视听、进行实时交流,超越时空界域,实现了时空的聚效应,借助于电脑和互联网,让人们可以在技术的视野下看世界。网络集成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可以极大化的发挥各类媒介的作用,比如,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通信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使媒介的网络化发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媒介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使得网络艺术和审美模式超越了现实时空,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媒介的网络化对于信息的传送、展现、交流和反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交流的效益。
1.3 多媒体化特征
数字媒介多媒体化通过信息的形式表现出了载体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的展现效果更具综合性和交互性。它以计算机作为操控中心,整合集成了多媒体的各种信息技术,对图文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应用,多媒体化丰富了信息的表现形式,使表现效果更加的直观、形象、生动,表现过程融入交互和互动,让受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多重的刺激和审美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在信息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的需求。
2.数字媒介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变革发展的速度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们应该把握其发展趋势,掌握数字媒介的发展方向。
2.1 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
数字媒介将会趋向更加深化的方向发展,通信领域和大众传播领域的传播技术手段将会由之前的传统模拟制式转变为数字制式,使得数字化在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是当代各类媒介的重点技术,各类大众媒介加快了在数字化领域的发展速度,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手段也不断更新换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摄影、数字电影和数字电视等新型的视觉传媒,同时也带来了影像的数字虚拟化。数字化的最大本质特点就是开放、兼容、共享,其发展会深刻影响着传播格局和媒介自身。数字媒介更深化发展会体现在会渗透于信息处理过程中处理、传输、储存等各个环节。
2.2 数字媒介发展竞争与融合相结合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充满了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媒介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借鉴彼此之间优点和经验,最大限度的扩大传播的效果,同时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媒介表现形式。事实上,纵观各种媒介发展的历程,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的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单独发挥社会功能的,而是与其他媒介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比如图文与影像声音的融合才使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的出现;书籍报刊和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了网络报纸和手机报纸等媒介形式。互联网是数字媒介得以形成发展的技术基础,它本身就融合了多种媒介形式。从传播的形式看,它不同于电话的仅限于两点之间或两面之间的传播,而是可以同时实现多面多点之间的相互传播。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汇发展和相互渗透给现代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电子技术之间的区别和界域在相互的交融中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媒介的发展也加速了融合互渗进程。
2.3 数字媒介的发展不断裂变与派生
数字化媒介在不断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会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比如数字版报纸、数字化电视、数字电影、虚拟影像、仿真场景和3D动画等等,也即是所谓的新媒介形态。新媒介形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没有一个媒介是永恒不变的,新只是相对而言,会随着更新媒介形态的出现而变老。在以后的发展趋势中,将会产生像手机、像网络又像电视的新数字媒介裂变和派生出来。媒介的发展历程就充分展示了媒介是一个不断裂变和派生的过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媒介在不断探索发展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形态。
3.结束语
在媒介的发展变化进程中,数字媒介得益于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并深刻的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数字媒介跟随时代的发展需求逐渐分裂和派生出更多的形式,构成了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哲明.浅谈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技术与观念[J].社会科学战线,2012(03):24.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策略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信息技术开始高速发展,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力度也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媒体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但是随着新媒体类型的不断增多,媒体的多样性不断提升,同时逐渐开始形成媒体融合的基本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新闻逐渐开始出现,融合新闻与传统新闻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必须要对新闻传播效应进行分析才能促进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1媒介融合与融合新闻
1)媒介融合。现阶段关于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基本认识都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媒介融合体现在狭义与广义两个不同的方面:从狭义上来看所谓的媒介融合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种全新的媒介。而广义的媒介融合则不仅需要将相关的媒介融合到一起,同时还需要实现不同媒介元素的整合以及不同媒介运行方法的整合。从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狭义的媒介融合还是广义的媒介融合都强调了必须要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同时还需要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渗透,同时这种融合与渗透往往也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不仅体现在传播技术层面,同时还体现在媒介运行与管理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在媒介融合当中,由于融合了多种不同媒介的内容,因此,媒介融合会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即媒介都是以多媒体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新闻内容都是以文字、声音、视频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融合媒介中的信息就是不同媒介之间的简单相加,同时还需要实现不同信息表达方式之间的优化整合,即利用最佳的表达方式将内容有效的表达出来。2)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是融合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与融合媒介一样,现阶段关于融合新闻也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但是在形象中融合新闻是一种极为典型的新闻形式,往往也被人们称为多样化新闻。关于融合新闻的定义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认为融合新闻应该是以一种新闻工作者通过融合媒介中的信息表达方式将融合新闻直接表达出来的一种新闻模式,在这种新闻模式中新闻内容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即并不是采用单纯的文字、视频以及声音的方式进行表达,往往融合了多种不同的信息。融合新闻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新闻的新闻类型,因此也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即融合新闻的表现方式极为丰富,往往包含了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2)多渠道性,由于融合新闻融合了多种不同内容的信息,而不同信息在传播渠道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现阶段融合新闻的传播渠道相对较为丰富,例如,可以通过专业新闻网站、门口网站以及手机App进行传播;(3)针对性,融合新闻是新闻精细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一般情况下融合新闻都能够有效实现针对特定受众的快速传播。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分析
1)融合效应。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媒体,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新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异常迅猛,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因此,现阶段的主流新闻媒体依然是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主要形式,同时也是融合新闻最重要的传播渠道。现阶段传统纸质媒体在进行融合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逐渐实现了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例如,现阶段许多传统媒体都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重传播,还有部分传统新闻媒体还加强了与新媒体之间合作,利用新媒体实现相关信息的传播。因此,虽然传统媒体现阶段占据了融合新闻传播的大部分,但是往往都是以融合媒介进行传播的,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融合性。2)叠加效应。现阶段叠加效应是融合新闻传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之一,所谓叠加效应就是不同传播渠道最终会导致信息在传播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叠加性能,从而使得融合新闻在影响力以及传播范围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例如,融合新闻不仅会通过电视新闻进行传播,同时还能够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移动终端进行传播,因此,不同受众基本都可以有效接受融合新闻的内容,这就很容易在社会当中形成叠加效应,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窗口效应。融合新闻以融合媒介作为发展平台,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类型的媒介通道来捕获和传播新闻被称为窗口效应。窗口效应模式下,融合新闻可以利用多方渠道即时捕获热点新闻,扩大传播市场和增强传播影响,为融合新闻在新闻市场立足创造条件、彰显地位。如近一段时间热议的薛之谦人设崩塌事件,就是融合新闻以互联网为窗口传播消息,即时跟进相关问题产生的窗口效应。
3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策略研究
1)注重内容多样化。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融合新闻想要实现有效传播,其首先需要注重保障内容的多样化。受到过去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限制,各路媒体能够获得的新闻资源十分有限,而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下,其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并运用各种各样的新闻媒介如网络新闻、手机新闻媒体等随时随地掌握第一手的新鲜新闻资讯,受此影响,融合新闻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因此,媒体工作者需要及时利用先进的媒介技术快速搜集和分析处理各种融合新闻资源,从而有效增强新闻内容的多样化,避免融合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例如在传播广东阳江特大暴雨的新闻内容时,央视新闻在其传统媒介即电视、报纸、广播当中侧重对灾情的传播报道,而在其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当中则将传播内容聚焦在“灾难无情人有情”方面,重点对灾情发生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报道,从而在进一步扩大新闻影响力的同时,有效保障了融合新闻的多样性,防止出现融合后的媒介传播完全相同的新闻内容的尴尬情况。2)进一步提升媒介融合力度,形成合力效应。针对于现阶段传统媒体在社会中依然具有大量受众的基本现象,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媒介融合力度,最终形成合力效应,提升融合新闻的传播力度,具体来说主要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媒体当中,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网络电视台,引导受众通过互联网进行电视新闻的收看;(2)加大新媒体的应用力度,毋庸置疑,新媒体必然是未来最终的媒介,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新媒体的使用力度才能促进融合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从融合媒体的具体内容来看,多样性的内容也必须要以新媒体为基本传播渠道。3)实现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在这种媒体形式当中,受众的意见无法得到体现。但是在融合媒介当中不同受众的声音都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并能引起较大的反响,因此,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大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尊重受众的意愿,并将这种意愿融合到融合新闻制作的全过程当中,满足受众对于信息的实际需求,促进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4结束语
在融合媒介的背景之下融合新闻的诞生是必然的,但是融合新闻在传播方面与传统新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融合新闻传播效应的分析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融合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磊.媒介融合背景下灾难性新闻报道研究——以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为例[J].新闻知识,2016(2):81-83,80.
[2]王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应对[J].视听,2015(11):129-130.
[3]郜书锴.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学研究的8个新议题——基于国外新闻学研究者的文献综述[J].新闻记者,2012(7):20-24.
[4]李莹.微博对日本地震相关信息传播的正负效应——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10):163-164.
传媒融合的本质是信息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信息社会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介一方面通过产业内部融合的方式形成资本化、集团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升其社会影响力逐步发展成为信息社会的中枢产业。在这一视野下分析广播的媒介革新,不难看出,广播媒体机构一方面在经营的资本化、集团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产业内部融合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发展成为信息社会中枢产业的社会责任。这就给广播的媒介革新提出了适应新时期产业竞争和产业发展环境,以及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双重要求。
广播节目作为广播媒介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广播媒介革新的主要发展动力,可以说广播的媒介革新就是由各个单一的节目革新共同完成的。广播是听觉的媒介。具有时效性强、自由度大、受众接触门槛低的优势,但同时广播也有表现形式单一、信息保存性差的劣势。当今社会的媒介市场充斥着多媒体与各种新媒体,媒介传播的信息呈爆炸的态势快速膨胀。媒介融合的同时。受众却被多样化的信息接触方式不断细分,在传媒产业大众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受众小众化的特征。广播的这些媒介特点以及现阶段的媒介市场形势体现出了广播节目创新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广播节目创新的具体要求。
广播节目创新要体现广播的媒介特征
广播节目是依托于广播媒介进行传播的,广播节目创新的目标是带动广播媒体的媒介革新,因此广播节目的创新在体现出革新性的同时要严格切合广播的媒介特征。广播媒介借助电波传递信息相对报纸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征;广播信息通过收音机接收,具有受众接触便捷的特点,受众可以随身携带,也可以在汽车、商场、校园等场所中随时收听:广播信息诉诸受众的听觉,无须占用受众更多的感官,相对于多媒体媒介具有受众占有性低的特点,广播节目创新就要发挥广播媒介时效性强、接触便捷、受众占有率低的优势,使每一个节目都能体现出广播的媒介优势和媒介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广播的节目创新更直接地服务于高一层次的广播媒介革新。做到由节目创新出发带动媒介组织形式、信息内容、受众构成等一系列革新,最终推动作为整体的广播媒介革新。
广播节目创新要以产业化为方向
广播媒介革新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广播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媒介的产业化经营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必然要求。广播节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单位,实现在上一级媒介组织的整合下相对独立的市场经营是广播节目发展、创新的趋势。不断适应市场、实现媒体的产业化经营是广播节目组织形式、运营机制创新的首要要求。目前,大多数广播节目都有相对独立的广告收入,在节目的组织形式、运营机制方面也朝着越来越独立的方向发展。但广播节目的产业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节目广告收入方面,应该更多地体现为由媒介经营革新带来的广告收入和非广告收入并重的多元化媒介收入构成,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多元化媒介效益构成。
广播节目创新不能忽视受众构成创新
在信息社会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信息膨胀、媒体多元化都使得受众的注意力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因此传媒产业也更多地带有了注意力经济的特征。如何将受众的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吸引到自己的媒体上是各个媒介机构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对于广播媒介这一传统媒介而言,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受众分流无疑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广播媒介革新所要改变的现状之一。通过广播节目创新,创造出对受众更具吸引力、对市场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广播节目,是广播媒介革新的重要途径。在受众细分的市场大背景下,收听率和听众构成、分布范围无疑是一档广播节目市场价值高低的核心因素。因此广播节目的创新就要合理分析目标受众,以受众构成特征引导节目创新策略,做到最大化吸引目标受众、最大化获得注意力资源,从而更快地推动广播媒介的产业化进程。
广播节目创新应该是持之以恒的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广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念创新也是广播创新的核心内涵。广播媒介的革新所要达到的不是一次两次节目改版所带来的短期的直接的效果,而是广播媒介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过程中的长期的间接的效果。要保证广播节目创新最终能给广播媒介带来长期有效的积极效果,单一节目的创新就不能是孤立的,而应该是由正确观念统一引导下的创新。这就要求广播节目的创新不能仅仅是节目内容、播出形式等表层创新,而应该是由理念创新引导的深层创新。广播媒介的革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广播媒介发展的必由之路,广播节目的创新在坚持理念创新的同时还应该是持之以恒的,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技术水平、社会环境、受众因素作出适时的调整,是一项长久而持续的工作。
以上的四项不足以全部概括广播节目创新的方方面面,只能从媒介革新的宏观环境下粗略分析作为微观因素的节目革新,还有不少未涉及的地方。但从广播媒介革新看广播的节目创新,不难发现,节目创新始终是以媒介环境为主导的。在创新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就成了“新广播”的发展方向与特色,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利与弊也给广播节目的创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随着近几年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媒介融合的新优势已经凸显,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本文主要就媒介融合的现状进行概括,并总结其传播特征和发展优势,对媒介融合的限制因素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前景加以预测,旨在为优化其发展进程,促进媒介融合向着更好的方向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转贴于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5] 孙玉双,孔庆帅.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表现形式与未来[J].科技与出版,2011(4).
【关键词】产业融合 技术逻辑 内容产业
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
黄升民教授认为,所谓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的过程;产业化的动因是生存环境中的控制力量对媒介的传统形态“控制”的弱化和存在于媒介内部“利益属性”的显现;产业化的进程又由媒介的“利益属性”和“控制对象”属性所衍生的媒介整体的“利益――控制”产业平衡模式决定;产业化的共同特征一是利益指向,二是淡化行政级别和事业性质,追求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地位。这实际上指出了我国媒介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路径。我国媒介产业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我国传媒起初承担着政治意识形态和舆论的控制工具,是“”,为此简化为事业单位建制的新闻媒介。因此我国传媒具有较强的政治依附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担当舆论宣传工具的政治功能,其自身的产业属性一直被压制。直到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八家中央级报刊要求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申请,其本意主要是解决财政支持不足的问题,但却催生了我国传媒产业的萌芽,我国传媒走出了产业化的第一步。第二次传媒产业的变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采编与经营的剥离”为主要思路和模式的改革使传媒在双重属性的特征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传媒的市场经营能力的不断增强,产业逐利本性不断凸显,最终实现了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完成初级产业化(单一主体的市场经营)以后,传媒的产业经营活动有了更大的突破,同时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扩张的难题。随着市场意识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市场盈利水平的扩大,旧有的传媒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自身也具有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的要求与动力。传媒产业开始在政治逻辑和资本逻辑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了集团化进程。这主要源于2003年中央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并且开始允许多家传媒集团的组建及运作进行实验。到2004年12月底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今后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这表明我国传媒集团的市场结构已经稳定,传媒产业以行政主导下的集团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轮扩张已然完成。与此同时资本运作日渐浮现,开始成为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我国传媒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政府逐渐从全面控制媒介活动(严格限制其经营活动)发展到逐步、局部地放松对媒介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从将经营活动允许纳入传媒新闻事业到将传媒经营性资产与新闻事业的剥离。反映出了我国传媒的管理体制正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环境,也反映出了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与西方传媒产业发展路径的不同。总之。我国传媒产业发展具有政治逻辑下的制度安排与传媒自身在现有规制框架下的边缘突破以获取经济利益并存的特征。这映射出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的二元性:政治依附性与资本逐利性。
二、数字传播:传媒产业发展的技术逻辑的凸显
“我国的数字电视进程和电视业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仿佛是一种巧合,其实,这种巧合从媒介发展的历程来看带有内在的必然性:媒介的技术进步必然带来媒介的体制变革,而体制的不断变革又给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体制与媒介技术的持续互动构成了整个媒介发展的历史。”媒介技术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重新塑造整个媒介产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态势,媒介传播技术的数字化预示着传媒产业将迎来更加剧烈的变动与调整。
媒介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将使媒介产业内部不同种类传播形态的差异性走向同一。这就为传媒产业内部的融合创造了基础条件。因此可以说数字传播是传媒产业融合的强大技术推动力。如美国1996年的电信法案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强大而必要的催化剂。该法案刚通过的几天,七大贝尔运营公司之一SBC宣布它将兼并太平洋电信公司,拉开了电话行业的并购,此后广播兼并,电视与有线兼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从相关资料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媒介产业首先是进行内部融合,在完成内部产业融合之后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政策规制的放松将开始走向产业外融合。目前我国传媒产业内部进行的融合居多,进行外部产业融合的较少。但数字传播所导致的传播技术统一化与可转换性将使传媒与传媒外的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如电信业的产业具备了技术融合的条件。同时都是作为传播信息的产业,两者具有高度重合的市场消费者。“当不同产业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技术基础和市场基础,导致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现象出现,各个产业之间的传统边界将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在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的技术上产生了产业融合现象。”因此在将来传媒业与信息业的产业融合将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胡正荣认为,“整个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视再到现在的数字电视。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转移的过程,即价值逐渐向供应链上游转移,这种转移实质上是瓶颈的转移。”其实这反映了传媒产业竞争优势的转移。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将传播的渠道丰富化,媒介传播技术的数字化使海量的信息存储与传递成为可能,媒体与媒体之间的技术转换成为可能。提供传播信息的渠道供应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数量巨大的传播途径将引发传媒产业渠道这种传统竞争优势的降低。同时传播内容的生产制作与供应不能满足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渠道节目需求和消费者对节目内容的满足期待。“渠道为王”的时代即将过去。“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到来。传播内容(节目)的生产制作将成为制约传媒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数字传播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容产品的生产制作与交易将随之大规模发展,内容生产的企业数量也将随之大规模增加,内容产品的提供商将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集群。所以数字传播背景下的传播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内容产业的形成发展与壮大。因为内容产业才是传媒产业发展未来的制高点。不可忽视的是媒介的技术逻辑正在传媒产业内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
采访中缺乏关键性提问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采访技巧是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采访中,应采取问答、聊天式的采访方式较能较快的与被采访者建立和谐关系,且能更好的获取真实的新闻信息。有的记者在提问时为了取悦被采访者采用迂回战术,则很容易导致问题的笼统和不着边际,反而造成新闻信息内容的贫乏。甚至有的记者全程未能提出较为关键性的问题体系,没有将新闻“点”具体化、详细化,致使被采访者回答的内容也不出“彩”。
二、媒介融合下新闻采访技巧探讨
利用媒介技术融合深入研究采访对象技术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等直接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在新闻采访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融合条件及信息技术能提高采访的效率和质量。任何一个被采访者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性别、年龄、职业等各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新闻记者应采取不一样的采访方式。记者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对采访对象进行细致的了解,利用媒介技术将采访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依照分析结果,选用适宜的采访方式。新闻记者在运用其采访技巧时,其前提应为新闻的客观和真实性,要恪守记者的职业道德,熟悉采访对象的特性,正确予以引导。
新闻采访中加强信息提取和时效性对于新闻来说,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是新闻的关键。尤其是突发事件,更要保证其时效性和真实性,否则其就缺乏了新闻价值。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其要利用这一优势对新闻现场的过程进行细致的了解,并获取事件发生的背景,以此来提取新闻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就能有效保障新闻的信息量和时效性。
新闻采访内容需契合媒介融合新闻的基本特征包含:真实、准确、时效等,并且新闻对受众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文字、图像、语言、视频等等,在现代媒介融合的大形势下,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移动电视、互联网视频、数字广播等新媒体越来越普及,新闻采访要配合新闻新媒介,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公众互动的工具、新媒体与信息技能完成对新闻事实的表达,以便更好的发挥新闻的作用,服务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三、结语
【关键词】 媒介融合;记者;新角色;提高素养
一、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
所谓媒介融合是指对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以及其他相关要素的汇聚和融合。基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媒介组织也在逐渐向着联合趋势发展,“媒介融合”也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且极具影响力的媒介现象。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及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统媒介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呈现在公众眼前的是一个更加直观并能够左右公众视野的新媒介。与此同时,公众也成为媒介市场的消费主体。基于此,媒介融合是基于新媒介环境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也满足了社会大众日益提升的媒介需求。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和结构性融合都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不但在媒介融合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们还同新闻媒介的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紧密联系。基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记者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二、媒介融合后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1、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记者不仅肩负着对时代生活进行观察、记录和传播的责任和义务,他还具有时代生活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新者等多重身份。无论何时,敏锐的思考能力和敢于创新能力都是每一名优秀记者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时代生活的多样性、广阔性和多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要求记者必须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过人本领。而多媒体的融合可以让记者利用文字、声音、影像资料等多样化方式对新闻素材进行记录、编辑和传播等一系列活动,对数量众多的有益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过程中来丰富自己的灵感、逻辑和形象思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新闻力作。
2、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全能”是每一个记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但全能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即便是“全能”,每一个记者在各方面的能力也各有高低。在进行采编过程中,仍然是擅于摄影的记者以摄影为主,擅于写作的记者以文字为主,擅于解说的记者以解说为主。每一名记者都应在不断强化自己长处的基础上加强对自身弱项的提升,力争做全能型记者。对知识、能力和思维这三者的核心进行优化整合后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全能型记者必须具备的。对于多媒体记者在思维、能力和知识这三方面的结构而言,可以用“众星捧月”来形容,具体来说就是将月亮看作记者核心竞争力的话,那么记者所具备的其他知识和能力则可看作星星,而这种结构也是一种不断充实和提升的结构。
3、打破各媒体界限,产出新闻力作
虽然尽最大程度提升效率和减少成本是媒介融合的努力方向之一,但通过对不同媒体的融合,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具影响力、功能更为强大的新闻力作显得更为重要。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熟悉各种媒体自身特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对多样化的有益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对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多角度、跨领域的将新闻素材呈现给广大读者。例如在2009年,北京鸟巢曾发生过仅仅一纸杯的矿泉水却售价高达十元的现象,《人民日报》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标题为《如此赚钱太霸道》的报道,而人民网则紧随其后,在其主页要闻区以《人民日报批“鸟巢”赚钱太霸道:一纸杯矿泉水卖10元钱》这一标题对该现象进行了重点报道,这则报道被各大主流网站转载,并有成千上万的网友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这一现象及时得到遏制。
4、具有全球意识,世界眼光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网络传播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另一种“全球化”,因此国内新闻的影响也不再仅局限于本国之内,它的影响面也扩大至国际社会。而参与国际新闻舆论竞争也不再是中央媒体记者和驻外记者的专属责任,全国的媒体和记者都应积极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多媒体记者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进行采访、交流、写作等新闻报道活动,为实现新闻媒介的“全球化”作出应有贡献。
5、加强综合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采访技巧和知识的积累都是新闻记者必需具备的素质,其中知识的积累尤为关键。一名优秀的记者不但要擅于发现独特的新闻视角,还应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阅历等素质。实践证明,只有具备同当代社会相适合的现代观念和深厚素养的记者才会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更好发展。与此同时,各种多媒体设备的熟练应用对于记者而言也十分重要。只有尽可能多的掌握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新闻传播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在当今社会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6、善于团队合作,善于交流与协调
多媒体液态传播并不是一个记者就能实现的,它必须通过多位记者的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或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更为明显,过去单兵作战的生产方式一去不复返,已经被新时代的集体生产方式所取代。基于此,全能型记者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
7、积极学习各种知识,关注国际形势
随着媒介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记者应积极主动汲取各方面知识,同时时刻关注国际发展动态。特别时刻关注国内和国际两个新闻传播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比如主要负责农业方面报道的记者,就要时刻对国内和世界农业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
三、结论
通过对近几年各地组织开展的记者培训和实践情形进行总结后发现,在记者进行新闻素材的采集、编辑和等活动中,要求记者利用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是培训的重中之重,也是全能型记者必须具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靖鸣,臧诚.传媒批判视野下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4)89-90.
【关键词】媒介融合;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一、媒介融合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一)媒介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是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概念,也是中国目前媒介发展过程中要应对的现实问题。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体终端融合的过程。[1]从国际范围内看,最早描绘“媒介融合”图景的是1978年尼葛洛庞蒂,他认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而带来不同媒体间的互换互联。[2]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些涉及媒介融合基本概念的西方著作被译介到我国,例如,托马斯・鲍德温等合著的《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明确指出:之前各自为政的电信、有线电视广播和计算机工业将汇流到一起,产生整合宽带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3]。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等合著的《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第一章“变化中的媒介环境”也探讨了媒介融合及其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4]“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正式的学理性概念最早是由蔡雯于2004年在美国进行富布莱特项目研究时引入国内的[5]。
(二)媒介融合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与整体文化感受,是历史与文化的凝聚构成的符号性说明,是城市各种要素整合后的一种文化特质,是城市传统、现存物质与现代文明的总和特征,城市形象是城市景观客观的、集中的表述[6]。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指的是针对国外受众传播城市形象,媒介融合改变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基于此背景,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可能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就传播场域而言,在传统媒体时代,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一般模式是利用行政力量引导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而随着新的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大众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使用方式不断革新,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传播场域、舆论环境和传播态势发生相应的变化。区别于国内传播场域,媒介融合背景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要面向国际受众,聚焦国际受众关心的议题,满足国际受众的信息诉求。
就传播渠道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依靠单一媒体传播信息已无法覆盖大部分目标受众,为适应这一传播实践需求,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全媒体传播应运而生。它以新媒体的涌现及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互补为特征,通过集合各种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涵盖人的全部感官,不同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接受信息并随时参与反馈与分享。基于全媒体传播的优势,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渠道建设上,建设多维的媒体传播平台。
就传播主体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主体日益多样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中,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主体是相对固定的媒体和机构,信息来源相对单一,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媒介融合背景下,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呈现出“全民化”效应。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综观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现状,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关注:
(一)对外传播主体仍需形成合力
所谓对外传播主体是指主要承担对外传播任务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主体多元,其中不仅包括大众媒体,同时还应包括合肥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合肥对外交流的机构,NGO组织,团体和个人都应该承担起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职责。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大众传媒与其他机构和个人尚未自觉形成对外传播的合力,不能够充分地利用已经积累的传播资源和外交资源。
(二)对外传播受众定位需加强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实质上是将城市独特的内涵进行提炼后,形成独特的形象,将形象中所蕴含的核心文化价值表达出来,并为受众所认知和接受的过程。理论上来说对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受众对对外传播内容的认可和接受才是衡量对外传播工作有效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缺乏对目标国际受众的研究与针对性内容的架构设计,对他们的接受心理、审美情趣、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研究与回应依然不够理想。还要强化传播效果跟踪和评估,制定传播战略和具体方法。
(三)对外传播内容设置需彰显特色
从时间上来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所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内容选择尤其突出。目前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中内容的选择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造出一系列能够彰显城市形象的传播内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合肥最真实的声音、讲述合肥最美的故事。
(四)对外传播渠道有待拓展
传播渠道在对外传播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任何传播都倚重于传播渠道,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尤甚。城市形象不是单向度的,呈现出立体多元的特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着力打造对外传播渠道的组合拳,其中包括新旧媒体的融合、组织和团体的汇合、企业和活动的联手、官方与民间的合作、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融等,只有摒除成见,积极携手,才能够拓展对外传播渠道,为合肥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提供全新思路。
【摘 要】微博打破了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络的壁垒,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本文从传播过程论视角审视微博在传播两极、内容、渠道和效果上的媒介融合意义,借以寻求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微博;媒介融合;传播过程论
近几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传统生态发生根本改变,整个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微博的出现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其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几大类传统传播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微博确实在很多方面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比如其时效性、即时双向反馈、传播范围和碎片化写作,即浅阅读习惯等。但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形态,更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截至2010年10月12日,已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1]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正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媒体传统生态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媒介融合意义不容小觑。
微博与媒介融合
微博,全称为“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依靠用户产生内容的Web2.0媒介形式。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种与网络相连接的终端进行访问并组建个人社区。与Web2.0博客相比,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与分享。同时,微博以信息内容的简短精练为重要特征,用户每次的信息不能超过140个字,大大节省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另外,与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社区相比,微博以陌生人的单向跟随作为典型特征,摒弃了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络社区的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能够形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介融合是近几年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都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导致历来界限分明的传播形态汇聚融合的原因。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学术视角下对“媒介融合”进行观照,笔者在此抛却宏观发展层面的讨论,结合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传播过程论,以及我国传统媒体应用微博的实践,总结出传统媒体运用微博过程中在传播两极、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四个方面所呈现出的媒介融合意义。
传播两极——从单向线性到“公民参与”
媒介融合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改变。传统大众传播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是社会化生产式的内容生产,其主要依靠专业媒体机构的传播者生产制作信息产品,传者和受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传播方向基本是从传播机构到普通受众的单向线性传播。微博的出现更新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固有观念,“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使一个机会更为平均、权利更为平等的言论平台和信息传播媒介出现,精英话语权下移,话语权的草根性与平民化特质凸显出来,“全民记者”时代由此到来,一个由消息者个体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的“自媒体”形成。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消息的者、加工者、传播者、接收者融为一体,每条消息对每个人而言都可以实现以上四个身份的叠加和转换,这正对应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学术观点,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微博力》作者谢尔·以色列预测,新旧媒体在短期内实现融合,将兴起“辫子新闻”,即由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公民新闻(公民记者)、社会性媒体(新闻从业者与公民记者共同参与)这三条绳组成,每条绳又包含大量纤,这种信息汇集和交织将改变新闻生产的形态和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2]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进行的媒介融合,就是要利用微博的优势,弥补自身单向线性的缺陷,增强互动性,扩大新闻源,优化传播效果,提升大众媒介的公共服务性,使大众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拥有各种反馈和体验的畅通表达渠道,并参与传播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以解构大众媒介生产者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力,实现传媒生态的根本改变。
传播内容——从单纯固态到流动裂变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信息形态的僵化,真正实现了信息的流动裂变。首先,微博对信息长度的140个字的限制使微博信息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种简短随意的“语录体”更能激发用户阅读和参与的欲望,也更适应网络融合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人们可能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品读或者收看传统媒体精心制作的事件报道,但是却可能随时关注那些在表达上也许欠完整的“微”新闻。同时,操作终端的便携性使即时随意成为常态,媒体工作者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固定刊发和播出时间,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的实时新闻性。再有,微博信息通过组成的节点链条,由节点上的用户主动推动而呈现快速弥漫状。每条微博在转发过程中都集合了大量的转发理由和即时评论,使信息量得到叠加,配合转发的大量评论信息可以与原有文本整合成新的信息进行再传播以达到裂变式效应,这种超阅读文本是对传统大众传播信息文本的固定化颠覆,也真正接近了媒介融合下的信息形态。总之,传统媒体运用微博,在传播内容上打破了形态固化的僵局,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下信息的流动性和受众参与阅读的特点。
传播渠道——泾渭分明到渠道整合
媒介融合的基础是传播渠道的融合。过去各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是单一的,报刊信息或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传播都是在各自界限分明的渠道内进行。实现了微博应用后的传统媒体在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多渠道整合传播。首先,从信息传播环节来说,新闻等信息产品不仅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还可以同时在媒体官方微博上对产品进行“微博化传播”以扩大其传播范围。其次,从信息生产环节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微博内容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新一类信息源,传统媒体根据自身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去碎片化”处理后形成自己的独家新闻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或者对微博热议事件进行传统媒体的再传播,对有价值的微博新闻进行后续深度报道等,使一条新闻的价值最大化。再次,传统媒体还可以把微博作为快速新闻的第一渠道,因为微博的即时报道更真实、更富立体感,还可以用微博进行现场新闻采写,然后再发挥纸媒内容为王的优势,对新闻事件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以弥补传统媒体时效上的不足,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媒介融合意义上的整合渠道全媒体传播。
传播效果——媒介营销模式上的嬗变
传统媒体将微博作为自身推广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体一贯单一的营销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整合营销,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打造品牌的线上影响力,进而提升线下传播影响力,促进发行量和销售。比如在微博上人气指数很高的《新周刊》杂志,截至2010年10月,《新周刊》微博的关注者(微博订阅者)已经超过60万人,远远超过其线下订阅数量。其执行总编封新城透露,《新周刊》官方微博的人气的确提升了《新周刊》杂志的实际销量,很多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新周刊》官方微博继而成为《新周刊》的线下读者。同时,传统媒体还可以在攒足微博人气的基础上,开设传统媒体的微博专版或专栏,通过专版或专栏推广自己的微博,将网络互动落实到版面和栏目上,加强网络和传统媒体受众的流动性。
此外,通过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实名制个人微博,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也是扩大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微博上以个人实名信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再通过转发的形式,将记者、编辑的微博出去,变成个性化信息的集合。这个过程中,记者不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出现,而且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出现,成为网友直接提问的对象,记者与受众的两极对立消失,信息传播由转为互动,由统一生产转为个体间的全方位交流。交流方向、内容和身份的流动互换是传媒业向媒介融合进行革命性进化的根本。同时,记者的个人形象和观点得到强化,满足了网民对真实性和贴近性的要求,被重塑的记者形象赢得了大量网民的支持,为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提升其公信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微博为传统媒体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理解微博的媒介融合意义,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媒体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微博并非完美,摒弃自身局限实现媒介间的优势互补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博;媒介融合;传播过程论
近几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传统生态发生根本改变,整个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微博的出现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其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几大类传统传播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微博确实在很多方面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比如其时效性、即时双向反馈、传播范围和碎片化写作,即浅阅读习惯等。但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形态,更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截至2010年10月12日,已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1]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正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媒体传统生态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媒介融合意义不容小觑。
微博与媒介融合
微博,全称为“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依靠用户产生内容的Web2.0媒介形式。用户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种与网络相连接的终端进行访问并组建个人社区。与Web2.0博客相比,微博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与分享。同时,微博以信息内容的简短精练为重要特征,用户每次的信息不能超过140个字,大大节省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另外,与即时通信工具、网络社区相比,微博以陌生人的单向跟随作为典型特征,摒弃了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络社区的双向互动的紧密人际关系,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能够形成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媒介融合是近几年国内外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都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他认为:数码电子技术的发展是导致历来界限分明的传播形态汇聚融合的原因。国内外学者都在不同学术视角下对“媒介融合”进行观照,笔者在此抛却宏观发展层面的讨论,结合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传播过程论,以及我国传统媒体应用微博的实践,总结出传统媒体运用微博过程中在传播两极、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四个方面所呈现出的媒介融合意义。
传播两极――从单向线性到“公民参与”
媒介融合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改变。传统大众传播认为,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主要是社会化生产式的内容生产,其主要依靠专业媒体机构的传播者生产制作信息产品,传者和受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传播方向基本是从传播机构到普通受众的单向线性传播。微博的出现更新了传统大众传播的固有观念,“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使一个机会更为平均、权利更为平等的言论平台和信息传播媒介出现,精英话语权下移,话语权的草根性与平民化特质凸显出来,“全民记者”时代由此到来,一个由消息者个体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和传播信息的“自媒体”形成。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消息的者、加工者、传播者、接收者融为一体,每条消息对每个人而言都可以实现以上四个身份的叠加和转换,这正对应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学术观点,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微博力》作者谢尔・以色列预测,新旧媒体在短期内实现融合,将兴起“辫子新闻”,即由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公民新闻(公民记者)、社会性媒体(新闻从业者与公民记者共同参与)这三条绳组成,每条绳又包含大量纤,这种信息汇集和交织将改变新闻生产的形态和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2]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进行的媒介融合,就是要利用微博的优势,弥补自身单向线性的缺陷,增强互动性,扩大新闻源,优化传播效果,提升大众媒介的公共服务性,使大众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拥有各种反馈和体验的畅通表达渠道,并参与传播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以解构大众媒介生产者至高无上的话语权力,实现传媒生态的根本改变。
传播内容――从单纯固态到流动裂变
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信息形态的僵化,真正实现了信息的流动裂变。首先,微博对信息长度的140个字的限制使微博信息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种简短随意的“语录体”更能激发用户阅读和参与的欲望,也更适应网络融合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人们可能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品读或者收看传统媒体精心制作的事件报道,但是却可能随时关注那些在表达上也许欠完整的“微”新闻。同时,操作终端的便携性使即时随意成为常态,媒体工作者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固定刊发和播出时间,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的实时新闻性。再有,微博信息通过组成的节点链条,由节点上的用户主动推动而呈现快速弥漫状。每条微博在转发过程中都集合了大量的转发理由和即时评论,使信息量得到叠加,配合转发的大量评论信息可以与原有文本整合成新的信息进行再传播以达到裂变式效应,这种超阅读文本是对传统大众传播信息文本的固定化颠覆,也真正接近了媒介融合下的信息形态。总之,传统媒体运用微博,在传播内容上打破了形态固化的僵局,真正体现了媒介融合下信息的流动性和受众参与阅读的特点。
传播渠道――泾渭分明到渠道整合
媒介融合的基础是传播渠道的融合。过去各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是单一的,报刊信息或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传播都是在各自界限分明的渠道内进行。实现了微博应用后的传统媒体在信息生产和传播渠道上实现了多渠道整合传播。首先,从信息传播环节来说,新闻等信息产品不仅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还可以同时在媒体官方微博上对产品进行“微博化传播”以扩大其传播范围。其次,从信息生产环节来说,具有新闻价值的微博内容可以作为传统媒体的新一类信息源,传统媒体根据自身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去碎片化”处理后形成自己的独家新闻在本媒体上进行传播,或者对微博热议事件进行传统媒体的再传播,对有价值的微博新闻进行后续深度报道等,使一条新闻的价值最大化。再次,传统媒体还可以把微博作为快速新闻的第一渠道,因为微博的即时报道更真实、更富立体感,还可以用微博进行现场新闻采写,然后再发挥纸媒内容为王的优势,对新闻事件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以弥补传统媒体时效上的不足,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媒介融合意义上的整合渠道全媒体传播。
传播效果――媒介营销模式上的嬗变
传统媒体将微博作为自身推广的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体一贯单一的营销模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整合营销,达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首先,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打造品牌的线上影响力,进而提升线下传播影响力,促进发行量和销售。比如在微博上人气指数很高的《新周刊》杂志,截至2010年10月,《新周刊》微博的关注者(微博订阅者)已经超过60万人,远远超过其线下订阅数量。其执行总编封新城透露,《新周刊》官方微博的人气的确提升了《新周刊》杂志的实际销量,很多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新周刊》官方微博继而成为《新周刊》的线下读者。同时,传统媒体还可以在攒足微博人气的基础上,开设传统媒体的微博专版或专栏,通过专版或专栏推广自己的微博,将网络互动落实到版面和栏目上,加强网络和传统媒体受众的流动性。
此外,通过传统媒体记者、编辑的实名制个人微博,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也是扩大传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在微博上以个人实名信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再通过转发的形式,将记者、编辑的微博出去,变成个性化信息的集合。这个过程中,记者不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出现,而且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出现,成为网友直接提问的对象,记者与受众的两极对立消失,信息传播由转为互动,由统一生产转为个体间的全方位交流。交流方向、内容和身份的流动互换是传媒业向媒介融合进行革命性进化的根本。同时,记者的个人形象和观点得到强化,满足了网民对真实性和贴近性的要求,被重塑的记者形象赢得了大量网民的支持,为扩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提升其公信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微博为传统媒体向媒介融合时代的全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理解微博的媒介融合意义,利用好微博这一载体进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是传统媒体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微博并非完美,摒弃自身局限实现媒介间的优势互补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媒介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董崇飞.传统媒体的微博路径[J].中关村,2010(11).
[2]潘宇华.微博效应――传播模式变革刍议[J].南方电视学刊,2011(3).
关键词:媒介融合;广告策划;创新
前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需求,由此促进了信息传播工具的发展。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得社会进步的脚步加快,而媒介融合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广告行业是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产业,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广告策划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一、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
(一)传播技术的融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媒体,新媒体在具有传统媒体特色的基础上,还具备自身所特有的优势,比如视频技术、音频技术等,传统媒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的技术进行融合,从而产生了新的媒介平台,比如数字报纸平台,而这就是传播技术融合的表现之一。另外,在传播技术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媒介终端,从而使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更为广泛。
(二)传播内容的融合。媒介融合出现之后,各类媒体之间的内容资源也出现了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各类媒体的资料全部都汇集到网上,之后,在根据不同受众、不同接收终端的特点,对内容资源进行组合与分类、编辑、制作、打包处理等,之后再利用网络将信息传递到媒介终端中,供受众阅读。总体来看,传播内容的融合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先和后分,这样一来,就有效的实现了“碎片化”。
(三)传播机构的融合。在媒介融合之前,各个媒体之间是相互分离的状态,媒介融合之后,这种分离的状态被打破,各个媒体之间逐渐的开始互动、合作及整合,这就是传播机构的融合。传播机构融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媒介公司(集团)的形成,在媒介公司(集团)中,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一应俱全。
二、媒介融合对广告策划的影响
(一)对目标受众的影响。互联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之后,逐渐的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新媒体,比如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这使得受众的注意力出现了分散的趋势,由此,媒介环境变得复杂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分众数字电视的产生、3G时代的来临等都对受众的注意力产生了影响。媒介融合之后,呈现出了分众化的特点,由此,目标受众出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再加上媒介终端的多元化发展,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越来越受到媒介终端的控制。
(二)对广告定位的影响。对于广告定位,针对的是消费者,是广告投放之后,消费者对产品的定位。媒介融合之后,各个媒体对受众的定位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此,广告定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广告公司要想在媒体上投放广告时,就必须要对媒体的受众定位进行充分的分析。
(三)对广告信息的影响。广告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同时还需要应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因此,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广告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告信息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创意、表现及诉求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更大。媒介融合之后,传播技术与传播功能都进行了融合,这样一来,广告在进行信息传达时,所具有的创意空间的变得更为广阔,同时,广告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在传统的媒体中,广告的表现手段比较单一,而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广告的表现手段也开始出现融合,这样一来,广告公司之间的竞争变为了广告信息之间的竞争。
(四)对广告媒介的影响。媒介融合对广告媒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旧媒体的选择与整合,新媒体产生之后,受众出现了分化的现象,这使得广告的主营销传播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收到更好的广告传播效果,广告商对新旧媒体进行整合;第二,新旧媒体的投放与,新媒体产生之后,传统的营销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此影响,广告商在投放与广告时,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广告商可以选择新旧媒体一同投放,不过在投放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新旧媒体的投放时间。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策划创新的策略
(一)广告策划创新的内容。第一,市场调查的创新。在进行广告策划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为了更好的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市场调查也需要进行创新。市场调查可采取的方法是不需要进行创新的,需要创新的是调查的方式和手段,因此,在进行市场调查时,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比如网络问卷调查法、电子邮件调查等。市场调查中还包括确定目标消费群体,要通过了解、分析的方式精准的把握目标消费群体。
第二,广告定位的创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定位的开展要突破传统,实现企业、产品、市场与受众之间建立联系,并保证他们之间的切合度比较高,这样制定完成的广告定位才更具科学性,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另外,广告策划中会有人或事物,所选择的人或事物与产品之间要具有关联性,而且广告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主题与人或事物的精神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
第三,创意表现的创新。在广告策划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广告信息,在贵广告信息进行布局时,要注意差异性及兼容性,所谓差异性,是指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具有的各方面的差异,在策划广告信息时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到兼容并包。另外,在进行创意表现策划时,还要坚持多样性与延展性的统一。
第四,媒体投放的创新。传统的广告投放只选择单一的媒体,但是在媒介融合之后,受众出现了“碎片化”的特征,因此,在进行广告投放时,要采取新旧媒体组合的方式。
(二)广告策划创新的模式。第一,整合型模式。媒介融合之后,市场格局、媒体环境、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此,广告运动也发生了改变,变为了“大广告”。在当今时代,广告策划活动不仅是整个广告活动的策划,还包括各个环节的策划,为了更好的满足广告主的需求,就需要将可利用的传播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以组合最优的形式达到广告传播预期的效果。
第二,持续型模式。对于广告策划活动来说,预算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预算的限制下,广告活动所能延续的时间比较久,那么受众对广告的印象就越深刻,而这就是所谓的“持续性”。在现有的广告策划模式中,持续型模式的潜力比较巨大,在一个广告策划活动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会引起轰动的效益,从而使广告传播具备更为优质的效果。
结论:随着网络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出现并等到了快速的发展,媒介融合促使媒介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与媒介息息相关的广告业也比必须要做出改变,以便于保证广告策划与时展相一致。广告策划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创新,二是模式的创新,通过这两方面的创新互动,使得广告策划更为符合媒介融合的特点,从而促进广告业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磊,舒咏平.新媒体广告及其融合服务初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04-107.
[2] 严亚.广告策划活动的项目化趋势――广告策划类课程实训体系的创新前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03):19-23.
[3] 张璇.媒介融合对广告策划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3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