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教育发展范文

数字教育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5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教育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教育发展

篇1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林瑶(1981-),女,山东烟台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湖北 孝感 432100)罗大成(1981-),男,湖南新邵人,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04-02

数字艺术以数字科技为基础,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艺术的人类理性思维,还具有远超传统艺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数字产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并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数字艺术市场对人才的急需使数字艺术教育被史无前例地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数字艺术的特点、开展数字艺术教育改革的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与特点

狭义的数字艺术[1]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他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广义的数字艺术[1]泛指一切由电脑技术制作的媒体文化。这些媒体文化通常对语音、文字、图像等加以数字化设计并整合运用,最终形成以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的、具有互动性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包括数字音乐、数码影像、电脑插画、影视特效、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须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全面或者部分使用数字手段。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原创性

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并不是只要利用数字化工具随便地“发挥”一下就可以冠名为“数字艺术”作品的。

2.复制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复制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复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数字艺术作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复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快速地复制,且复制品的质量基本不受人工因素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复制的群体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替换;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相应参数的修改,复制出来的物体既继承原物体的特性又可以有自身的变化。

3.互动性

数字艺术作品的许多种类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而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欣赏主体可以参与作品的创作,并成为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4.独特性

首先,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计算机为数字艺术的设计提供了很多特效,如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流动光效使得数字艺术作品的动态效果极具感染力。其次,数字艺术作品的显示形式具有独特性。很多数字艺术作品在电子显示器上观看,视觉效果非常完美,然而一旦打印或出版后视觉效果则明显变差,原本非常清晰、亮丽的作品可能会变得模糊、灰暗。

5.群体性

传统的艺术作品通常涉及到的专业较少,通常由单人独立创作完成。数字艺术作品则不同,一般涉及到音乐、美术、计算机程序技术等不同专业的技术和素养,因而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换而言之,数字作品通常不是由某个人,而是由某个创作群体共同完成的,即具有群体性。

二、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3]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这项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

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三、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4]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5]

2.教学内容不明确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置的热门专业,许多院校对数字艺术的教育定位不明确,仅盲目地在已有计算机专业和传统美术的教学内容上做加法。如在计算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上将计算机和艺术类等课程进行生硬地拼贴和叠加,导致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割裂的,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融会贯通。[5]这种简单化处理说明一些学院数字艺术的教学仅仅是为了满足数字艺术对人才的急需而盲目招生的做法,还没有深刻把握当前数字艺术设计的内涵。

3.片面夸大软件的作用[6,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绘画软件日新月异,且呈现出人性化、智能化和简单化的特点。数字艺术逐渐忽略了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规律,变成了一种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绘图工具的创作模式。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院校把软件操作技法当做专门的课程来设置,片面强调软件的作用。这种课程设置方法至少在专业教学体系上是不合适的。只有认真研究传统艺术理论,广泛汲取中外经典艺术的养料,将传统艺术实践经验与当代数字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使创作发挥到极致,得到好的数字艺术作品。

4.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数字艺术和传统艺术一样,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一些学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培养,而忽略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一些学校数字艺术教学的社会实践只是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公司进行考察参观,仅此而已。这种忽略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学生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在进入社会后往往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

5.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艺术教学当中,一般以个体的学习和创作展开,因此一些院校在数字艺术的教学中还是沿袭这一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数字艺术的教育不相适应。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知识,通常需要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在创作中交叉、组合的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等。

四、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初探

针对以上分析数字艺术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开展相应的教育改革探讨,为解决数字艺术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极大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字艺术教育改革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艺术教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其次,要求教师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以往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最后,还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或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作力,完美实现艺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以实践牵引教学,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在数字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学校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定位、不同的培养方案。教师还应该深入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以得到第一手的工作经验选择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相应课程的考核内容,实现教学和岗位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数字艺术课程仅为计算机和传统艺术简单相加的教育局面,建设崭新的数字艺术课程体系。

在艺术和技术上“两手都要硬”,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首先要注重数字技术的研究,只有数字艺术的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程序开发能力,有关图形设计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其次,在注重技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数字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它只是一种表现手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

加强数字艺术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字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加强学校和各数字艺术产业基地的联系和合作,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可以设置由团队合作进行某件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实践课题。如一个动漫作品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分别参与到创意的构思和剧本创作、人物和环境设定以及美术风格设计、人物建模和造型动作、音乐音响和人物配音以及后期制作等等当中,整个创作过程需要团队成员交叉完成。这些实践课题的完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五、结束语

数字艺术是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我国数字艺术的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然而数字艺术的教育还并不成熟,教育的各个层面都有待于大胆革新,突破前进。广大数字艺术教育者应把握住数字艺术教育的时代主流,深入研究数字艺术的内涵和特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数字艺术课程体系,建立完备的数字艺术学科,为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茂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数字艺术课程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龙全.关于数字艺术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6,(4):10-11.

[3]纪涛,孙冬梅.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21):21-23.

[4]高峰.浅谈数字艺术人才培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

(4):110-112.

[5]黄丽民,刘锡冬.浅议高职高专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49-50.

[6]纪涛,孙冬梅.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

篇2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该产业的繁荣,而产业的繁荣又可以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提供实践的平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借助工作室制、导师制、项目制的方式与企业合作,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实现双方互动发展。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产业;互动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包含面很广,有数字化的摄影、摄像及其数字化的后期处理与制作、数字绘画等,其主体领域是以动画制作为核心的影视动画片、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交互设计、游戏设计等。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出现以前,很多院校里的动画设计专业实际上就是开展以影视动画制作教育为主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就是社会上的动画制作公司、网络公司、影视传媒公司、游戏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等行业机构从事的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艺术及其周边产品相关的产业,很多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动画技术为主要支撑,如动画片、动画特效制作、游戏制作等。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储备,如果高校一味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而缺乏实践技能,那么时效性强、科技含量大的数字媒体艺术行业就会出现企业难求一才而高校毕业生难谋一职的现象。高校教育要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和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为产业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产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企业势必需要更多的人才,这样又会带动该专业的发展。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与产业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互动发展。

一、高校人才培养思路要不断更新

1.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科学、人文等多个学科知识综合的交叉学科,其具体作品的创作对创作者的要求较高:创作者既需要娴熟运用计算机软件,又需要有丰富的人文与艺术积淀。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出兼具综合素质和专业才能的又专又博的高水平人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要适应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行业切实所需、急需的岗位知识技能及时调整、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保证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际就可以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型为知识的使用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等。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以理论为主兼顾基础技能的校园教学。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不应局限于课堂,尤其是专业核心课,需要加强与校外产业的联系,将教学重点转向与行业岗位人才需求相对应的创意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可以依照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从低年级向高年级渐进深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大学一年级,以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第二阶段是在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教学期间可以借助参与产业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或者企业中的专业岗位技能人员引导、带动学生学习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甚至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配合企业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第三阶段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在实践中验证并应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这部分教学在大三已经开始,大四时学生便进入原创作品的创作阶段。第三阶段的课程内容可以直接依托企业的项目,教学模式应多元化,采用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制、校企同构工作室、导师制等方式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

2.师资建设尤为重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新兴学科,它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突飞猛进地发展,硬件和软件更新换代特别快,设计理念和风格也不断推陈出新。正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学科有这样的特点,高校教师的知识与技艺就要不断地更新。除了教师在高校和一些培训进修机构进行学习、深造以外,还需要高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定期派驻本校教师在企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了解、把握企业人才需求动向,甚至有目的地培养不同岗位的“双师型”、理论与实践技能都很扎实的教师。如此,教师才能在大学四年有限的教育时间里权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小到每一次作业、每一门课,大到每一个专业项目,游刃有余地使用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学生尽量多、尽量好地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

二、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教育为产业培养、储备人才,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产业实际上也可以提供试验实践平台以配合人才的教育,甚至代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或者有目的地培养特定岗位的高水平人才成为本企业发展繁荣的生力军。如此,教育机构与产业互动培养人才,助力了教育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使两者获得共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相互联系,设立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在基地的企业一线学习、锻炼相应的技能操作,同时可以为企业做一些辅助工作。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涉及领域众多,有文学、艺术学、影视学、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其人才培养也具有多向性,有创意人才、数字技术人才、艺术表现人才、编导人才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利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工作室制、项目制、导师制等不同机制,与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

1.工作室制

工作室制以课程为依托,但又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传统教学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工作室制的教学则可以跨年级、跨学科,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的需求、特长、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的工作室。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非线编辑工作室,也可以加入影视广告制作工作室,当然,也可以为了积累制作动画短片绘画经验而跨专业地加入绘画工作室。在同一工作室中,多个年级的学生各自选择不同的岗位并参与工作室任务的各个环节,如原创设定、中期数字化编辑、后期特效与合成制作等。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适当的位置发挥各自不同的能力、作用。工作室的教师可以是一位主要负责教师,也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企业设计师。工作室的教室也是开放式的,不局限于校园里的某一个教室,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进入企业、走向社会。

2.导师制

导师制往往与工作室制并行,在新生入校或者某一项设计任务开始时就指定一位导师负责,直到该生毕业或者任务完成。导师是工作室中负责教学的教师,可以是本校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外聘用的企业设计师、工程师。导师必须德才兼备,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教育能力,也要有较强的人格魅力。在工作室教学中,要想按时完成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师必须具有专业前瞻性眼光,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正确的教学与引导。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工作强度较大,很多关键时候导师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者,甚至还是学生精神上的强大支撑。

3.项目制

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或者高年级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项目、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项目可以是学生自选,自行申请,如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教师、设计师负责的校企合作项目,带领学生加入,使学生从中获得实战经验和知识。教师、设计师在项目制中监督、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工作的同时,传授他们应用技能,也可在攻克项目难关时师生共创新的方法、技能。项目制模式下的教学既能使学生受益匪浅,也会因有学生力量的加入而减少企业的一些基础工作量,甚至有学生可在企业的项目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校企双方合作有多种方式,如,单纯的实践基地的实习;通过导师制、工作室制进行合作;借助项目制或者依托双方的科研创新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品创作的合作;等等。校企双方各取所需,高校以此弥补课堂教育的缺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创新等资源,甚至为自己培养有用之才,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此,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与产业在合作中得到共同发展。

作者:解兰 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注:文章系2014年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NGY2014033。

参考文献:

篇3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在2.3万多所公立学校中,仅有319所学校能够通电。这个问题非常严峻,且我们成立的全民教育项目多年以来在这方面一直只关注小学。我们希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推进教育公平。

我们应首先考虑到,公立高中的学生将成为马达加斯加明日的领军人物。现在,我们选择在高中阶段推进全民教育项目而非只关注小学。现在马达加斯加的学生已达26.3万,而且各个家庭为了能够让学生上高中也做了很多努力。

在大力倡导教育信息化的同时,我们计划对一半的高中捐献约3000台电脑,在2014年已经完成了计划的一半。这是去年所开展的一项计划。平均每所高中能够得到50台平板电脑。今年我们计划向高中再次提供5000台平板电脑。平板电脑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信息技术,便于其使用网上资源。高中资源匮乏,对此,我们将建立在线数字图书馆。目前,我们仍缺少各种各样的教学设备,如视听教室设备和课本。

如果建成了高中在线数字图书馆,我们就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数字资源,让学生通过电脑和网络获取这些资源和各种信息。我们相信,这能够缩小整个国家的数字鸿沟及马达加斯加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篇4

作者简介:王俞涵(1981―),山东威海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职业教育分社高级编辑,经济学硕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应运而生。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对数字教育给出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指出,E-learning是一种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沟通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数字教育在构建中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新沟通机制,另一个是交互作用。

一、国家对高职数字化教学的指导

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职业院校教育的信息化成为“十二五”的重要任务。在性质上,信息化是数字教育的基础,为数字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样,在数字教育概念尚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数字教育的特征。教育部一直以各种方式在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当时仅有数百名教师参赛,而到2015年则有约6万名教师参赛,可以看出大赛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2013年,成立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教育部举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每年组织职业院校信息化研究课题。而到了2015年,教育部则开始着手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网络,当时的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地、各职业院校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并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下,数字化教育的概念愈加清晰,沟通和交互两个主线也得以强化。“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些举措均有效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数字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的现状

1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但不足以支撑数字化教学

从我们的调研情况看,只有30%的高职院校具备了较为充足的上网学习条件,而有70%的高职院校供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条件有限,甚至很多院校表示,每周只能保证一次学生正常使用机房的时间。在更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人机比例较好的院校,很多电脑配置也不足以支持现代化数字课程的呈现,只能供学生用来进行听力活动的训练,导致即使有好的现代化数字学习资源,很多院校也无法通过正常的课堂授课来实现,甚至是辅的实现,最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2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教学观念尚未转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有很多英语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的授课模式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上,既缺乏沟通,又缺乏互动。一部分教师认为原来没有数字化教学,学生一样学得很好,因此从思想上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创新;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新,但也只是使用教材自带的多媒体课件和光盘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活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

目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数字化资源有限,导致学生不愿主动去学习,或者是在主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自学壁垒。虽然老师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去监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时间,但由于内容枯燥和缺乏互动,往往是学生跟老师打游击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学生平常根本就不认真在线学习,纯粹靠挂机在线来混时间,作业也基本是在网上搜索现成的资料或答案,然后复制粘贴拼凑完成。

4缺乏真正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优质数字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传统教学无法向数字化教学实现真正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所谓的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数字化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机构打着外语学习资源的旗号,内容实则东拼西凑,未经过严格审核,错误和漏洞百出,而且缺乏教学理念的支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

三、高职英语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并专注教育本质

虽然数字化时代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手段的现代化,但仍然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数字化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不能违背基本的教学规律和教育理念,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要从教育本质出发,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使两者有机地融合。

2专注全面发展,打通教育的B端和C端数据

目前市场上为学生提供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要么只专注B端学生的在校学习,提供的内容仅为学生的课堂服务,要么太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在校阶段的基础学习。真正的职业数字化教育是需要将B端和C端的数据打通,通过对学生在B端的在校学习行为作出大数据的分析,然后将其运用到其C端个性化学习阶段,使数字化教育真正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加强对数字资源的质量监管,打造出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库

由于开发数字化资源的机构不像出版机构一样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管控,导致很多小机构打着教育的旗号不断侵权盗版,私下改编一些未经版权许可的资源,更有很多机构为了牟利而粗制滥造的资源流向市场,直接导致学生接触到这些质量未经严格把关的产品,而使教育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未来专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对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机构和内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支持邻接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保证受教育者基本的权益。

篇5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亮点和重点。一则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教育装备上,要在教育装备配置过程中体现出信息化时代的特色。本次展会人涌如潮,而南方一座城市的教育装备展会的大幕也在徐徐拉开,事实证明现在是教育装备行业发展的期,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机整体提升教育装备的水平。

教育信息化发展

从管理角度看,中国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的态势是:第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颁布;第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已经召开;第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已经下达;第四,2013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在国家顶层设计完成,工程启动后,最需要的是各项工作的跟进。信息化装备环境无疑是先决条件,工作要先动起来。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后,绘制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将教育信息化发展分为兴起、应用、融合、革新4个阶段。目前中国处于这4个阶段中的应用阶段,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处于融合阶段。正因为中国处于应用阶段,所以教育装备行业才会大热。2013~2015年,中国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装备要进行大规模的革新。根据这张国际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阶段图,我们自己也绘制了一份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图,图中包含3个阶段,即现阶段、应用整合阶段以及融合创新阶段。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信息化,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在7年时间里从发展阶段达到应用整合阶段,继而达到融合创新阶段,我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面对这样的发展任务,国家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战略,即以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学习、教育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些要点都源于国家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信息化建设制定了32字工作方针,即“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其总体发展目标可归纳为“二基本,一接近”。展开来说,一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二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三要使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充分显现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主要是: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与之相应的是,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教育信息化运行体制机制。“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包括以下5项,即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行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行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以上这些都是教育部正在做的工作,国家教育信息化部门正在集中力量,建立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抓紧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本次展会也是为这方面做出努力的体现,特别是解决基础教育包括幼教等有关方面公共支撑环境问题。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要求我们在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二是建设教育云平台,包括教育云资源平台、教育云管理平台以及教育云基础平台。这里提到了云平台相关问题,云平台也是教育部所谓“三通”平台建设的基础。对于“三通两平台”的简要阐述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国家、社会来解决的。本次展会展示的很多设备都是服务于教育资源班班通建设的。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中要解决的要点。“人人通”问题如何从物理装备、网络体系上解决,是电教、教育装备工作者需进行研究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由中央电教馆从国家层面上进行建设,这个平台已于2012年12月28日启动,正在加紧建设中。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则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为“三通”提供支持。

2013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核心目标可归纳为5大项。第一,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规划的6.7万个教学点。第二,实现全国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的职业院校接入宽带网络,建成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第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50%以上的义教学校。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20%以上的中小学、20%以上的职校利用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第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完成一期建设。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100%的机构、学生及部分教师的数据入库。第五,对1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接入宽带的30%中小学教师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提出开设网络学习空间600万个,这就要求我们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认真研究,不仅仅关注网络空间建设的数量,还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习空间的开设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空间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学习空间建设如何分别开展?在这样的思考下就需要我们将人人学习空间建设从装备、网络、内部配置等多角度进行精细设计,使更多的学习空间能够有效开通。“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工作需开展,这3项工作的完成将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基本格局的形成。

班班通建设

中央电教馆提出了“班班通”建设的基本构架图,其中包括硬件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活动3个方面。在“班班通”建设中,要求条装、电教部门的同志协同合作,分别从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各方面完成中国教育信息化从物质装备到实现学习的过程。

首先,从硬件环境方面分析,将其通过终端属性分为4个类别,即移动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简易多媒体教室。各学校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和特点装备不同的设备构建其硬件环境。以汶川等重建校区为例,多采用电子白板和短焦投影仪设备。“班班通”建设综合解决方案还设计了6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室。这4种类型的硬件环境和6种不同的专业教室就构成了对“班班通”建设在条件装备层面上的基本架构。

其次,从教学资源方面分析,中央电教馆等推广应用机构有责任汇聚优质教学资源,鼓励产生校本资源,设计资源配置和应用的案例。

再次,从教学活动方面分析,通过前两者的配合最终为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当今教育发展重视应用结果,而应用就是由装备和资源的结合得到的。我们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不同的硬件环境配合教育资源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移动式学习、班级学习、小组学习、个人学习等。

数字校园建设

2012年年底,中央电教馆制定了《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试行)》,阐述了关于数字校园建设的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其中包括8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别是建设目标、应用服务、建设原则、数字资源、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师生发展以及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

数字校园建设原则包括3点:一是突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二是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为核心;三是强调教育云服务模式的应用与推进。这其中提到了云服务模式的推进,我们建议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采用云模式,不再鼓励小而全地安装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是依托上级资源云的覆盖与支持及资源提供厂商的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是以师生发展为核心,应用服务为窗口,数字资源为重点,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外显形式进行建设。

师生发展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原动力,其中学生发展包括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学习方式与技能以及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教师发展包括工作态度与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方法与技能,社会责任3方面内容。

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服务方面包括5部分内容,分别是统一认证与门户服务、教学应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教研应用服务以及生活应用服务。

数字校园建设的数字资源方面包括4种建设趋势、3种资源类别、4种资源来源以及10条建设要求。

数字校园基本设施包括校园网、数据中心、终端、多媒体教室及计算机教室、教师备课室、录播教室及其他数字化环境。

篇6

一、更新观念,增强学校教师数字化意识

“数字化校园”是以学校网络为背景,集教学、管理、娱乐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因此,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更新观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结合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各部门及相关领域的实际出发,围绕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及环境建设模式的探索而展开,并以此增强学校教师数字化意识。同时,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数字化教育组织和管理制度,必须由学校主要领导直接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有关工作进行规划、组织、协调,明确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信息人员的职责。要落实好学校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普及工作,深层次地全面提高学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在这一基础上,让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园人文环境实现有机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实现全面渗透,教育信息化延伸至家庭和社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学校。

二、全面优化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

校园网络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数字化教育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着这一数字化教育的观念,学校应不断优化学校公共网络设施,优化学校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有线电视射频信号的数字化,做到数字化的语音、视频信号在网上传输。教室内的计算机除拥有普通计算机的常规功能外,还应融集控、视音频直播等功能,并有课件点播、VOD点播等多项功能。此外,还要建设网络基本服务体系,加大校园服务器的数量,保证学校电脑和因特网的数据交换,同时提供相当数量的服务器用于校园网的各种功能的开发。办公自动化系统、自主学习平台、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都需要不断完善。

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平台能将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档案管理、课题管理等各管理系统相对集成,有通用的数据格式和数据交换标准,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后勤服务管理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应做到每个处室、各教研组都有自己的信息、成果展示板块,每个学科都有教学资源库,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展示平台;在办公自动化方面,通过校园邮件系统实现学校信息处理、工作活动安排、文件收发等管理功能,促进学校日常办公事务的数字化。在教师人事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方面,建立学校完备的教师人事档案和学生学籍档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进修及考核获奖等情况进行管理,对学生的毕业升学、转学插班及德育评价等进行管理;在教务管理方面,实现对学校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计划、学生成绩、学科和课程、课表和课务等管理功能,可以对教师课表的编排,网上备课、电子教案、课件管理、论文管理、试题库、学生成绩管理等实现网上管理;校产管理方面,可以实现校产的编目、入库、领用、查询等功能,使整个办公、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更高效、更便捷,决策更民主、更科学;在财务管理方面,按财务管理的要求,能对学校账务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图书管理方面,实现学校图书的入库、借阅、催还、挂失、查询、统计等功能。

三、重视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体系的建设,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

资源的生命力在于运用。课程改革呼唤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运用渴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我们发现“书本教材再现式”、“灌输辅助式”、“板书替代式”的教学模式比比皆是,导致多媒体教学进入这种误区的主要因素就是资源太少,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为一节课去准备大量的资源。资源一直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通过联合教育网站建立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教育资源中心,教师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注重自身资源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城域网的作用,对这些资源进行“再加工”,形成服务教师的宝贵资源。

学校应把资源建设定位为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中心工作,搭建起共享资源库的架构,分门别类的存储,建立科学有效的检索系统和应用系统,做到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实现网上实时传输,并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资源进行筛选、加工、转化并进行再利用,以此来加大校本资源的建设。同时,教师使用信息化与校园网不仅仅是参与使用,还参与校园网络资源的充实、网络信息的提供、制作,参与对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这样一来,数字化教育的作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是数字化教育实际应用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建设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业务水平高、技术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能使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进行,并为数字化校园使用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制订好每学期的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对学校教师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数字化教育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与数字化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论,努力把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实现数字化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指导教师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使教师普遍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网上资料查询、演示文稿制作等应用能力,为学校和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教师从制作演示型课件的阶段转向以改变传统教和学为重点的课程整合阶段,探索基于多媒体环境以及网络资源环境下教与学的问题研究,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

积极推行网上电子备课制度,要求同年级教研组分工合作备好一册教材,共同分享教案资料,其流程为:整体理解――合理分工――集体讨论――分开备课――结果共享,既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又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按时下课、放学,推行教师“学习时空”,保证教师在学生放学离校后有自主的理论学习时间。

五、利用数字化平台,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借助创建数字化校园大力推动全体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全校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上好信息技术课,同时结合兴趣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特色化教育。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整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并定期开展电脑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把学生平时所做的作品及心得体会发送到网站上去发表,经常利用信息技术课在校园网络上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管理中来,以此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不仅提高了数字化校园的使用效益,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字化教学设备;研究分析

一、调查研究

就教学设备的硬件而言,非数字教学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逐渐萎缩,数字化的教学设备研发力度加大,生产开工率高,销售势头强筋。如,周口一家教学设备经销商,2016年在邓州市的中小学安装了236台“希沃”牌触控一体机。也就是说,这一个教学设备经销商一年就装备了邓州市236个教室。目前,邓州市教室安装的触控一体机多为希沃、鸿合、尺寸多为50或者55英寸。已经没有学校过问白板、投影机、之类的教学设备。

根据经销商提供的数据,结合邓州市、南阳市教育统计的中小学学生数量和教育部关于班级的设置文件要求,推算出近几年来,邓州市、南阳市,教室安装触控一体机的情况如下:

就教学软件而言,与课堂教学直接关联的课件、教学素材、常规的多媒体开发软件日渐见冷,与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开发软件逐渐见热。例如,电教部门下发和随数字教学设备配送的教学素材、固化的教学资料,很少有人关注。倒是与学科教学直接关联的,使用方便的开发软件和应用软件,人们比较喜欢。

二、促进学前教育数字化教学设备发展对策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教学设备发展的上游

要了解教学设备发展的方向,就需要弄清楚在教学设备发展的道路上,谁是教学设备的经销者,谁是教学设备的生产者,谁是教学设备的研发者。这些人和部门在教学设备发展的上游,知道教学设备的现状,更知道今后教学设备向何处发展。不知道这些人和部门,不能够和它们建立联系,就难以了解到教学设备发展的趋势,建立其的实训室,有可能是落后的。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

某学校扩建,需要装备新教室。当时,学校领导雄心勃勃地说:“我们要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装备教室,使我们的教室三十年不落后,最少二十年不落后,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受到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教育,成为本地区,乃至全国学前教育的领军人。”学校也派一些所谓的“专家”、“长期从事教学设备购进安装的工作人员、行政领导”,到全国各地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转一圈,考察兄弟学校的实训室建设情况。一路取经,一路研讨,回来后,节俭兄弟学校实训室建设的先进经验,决定在新教室安装投影仪式的白板。设备安装后,人们趾高气昂,领导觉得自己做出的决策正确,负责此项工作的人觉得自己给学校办了一件好事。然而,商家却暗自窃喜。

学校安装白板的那段时间,正是教学设备大规模更新换代的时候。白板的受外界光线影响,白天使用效果不佳,由于光源投射到手指或者书写笔上有影差,致使书写痕迹与书写笔和手指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写的地方并非出字的地方,画的地方并非出图的地方。为了克服白板这些致命的弱点,人们已经研究出更加先进的替代成品――触控一体机。并且,触控一体机已经开始大批量地装备各级各类学校,原来安装白板的学校,纷纷拆卸白板,安装触控一体机。学校花了数十万资金购买安装的白板,还没有使用就已经过时。学校的巨额财力、大量物力、众多人力购进安装起来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成为摆设。如果当时的学校领导能够向教学设备发展的上游走一步,那么也不至于使国家在学校白板方面的投入付之东流。

(二)投石问路了解教学设备的发展趋势

我们以购买教学设备的身份与教学设备的经销商取得联系,要求他们提供当前最先进的教学设备,让他们说出推举这些设备的理由,和不推举其他教学设备的想法,从商家的嘴里获取教学设备方面的知识。以想做教学设备为理由,与教学设备的厂家联系,了解工厂生产的各种教学设备的性能,和工厂的发展方向。通过工厂的生产的发展方向,窥视到教学设备发展的趋势,了解那些教学设备将逐渐被淘汰,那些教学设备将逐渐走进教室,登上讲台。以有意办厂为理由,与研发机构和人员取得联系,试探其研究方向。

教学设备的生产者投入资金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获取利益的大小取决于成品与社会结合的密切程度。成品对路,没有库存,或者供不应求,资金周转的速度快,相应的,成本回收快,赚取的利润丰厚。否则,成本回收的速度慢,或者没有利润,甚至会亏损。生产的教学设备对路,其实,就是教育界看中的教学设备。人们喜好某种教学设备,必有喜好的道理,主要是使用方便、容易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价格低廉。我们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实训室,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教学设备。通过与厂方的沟通,我们了解到了现在幼儿园教学设备购置的情况,弄清楚了那些教学设备逐渐转凉,那些教学设备逐渐转热,为我们选择实训室数字化教学设备的配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网上检索教学设备

国家强力推进“互联网+”,使我国步入信息时代。现在,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覆盖祖国大地的每一寸土地,数字通讯设备到处都是,便捷的智能手机、ip走进千家万户,数字通信技术成为生活常识。互联网上有海里的信息,不乏教学设备方面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现在,人们不需要走出家门,只要使用电脑或者手机上网,就能够从互联网上快速检索到许许多多有用的信息。

课题组成员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知识渊博,思维开阔,接受新事物快。虽然有些成员年龄比较大,但是思想进步,都掌握了现代通信技术,有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这些数字通讯设备。我们除了与教学设备的经销商、生产厂家和研发者联系外,还在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检索教学设备方面的内容,研判教学设备的发展动向。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数字化的教学设备将被逐渐淘汰,数字化的教学设备逐渐占领学前教育地。非数字化的教学设备,将通过数码照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仪转化为数字教学设备被储存起来。数字教学设备,计算机、DVD、CD、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等先期进入学校的教学设备,使用的教师和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以触控一体机为代表的数字教学设备逐渐被教师所接受,使用的教师越来越多,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刘桂英.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21):6.

篇8

关键词:数字电视 教育 远程教育

前言

2006年8月30日,国标委网站了“2006年第8号(总第95号)中国国家标准批准公告”,在第95号公告中公布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160项国家标准,其中第28项为《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标准,标准编号为GB 20600-2006。《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于2006年8月18日被正式批准通过,从2007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此,博弈5年之久的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终于确定。

数字电视被各国视为新世纪的战略技术,数字电视也必将对教育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1999年元月,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等内容为我国开展远程教育给予了政策与指导。随着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建成并实现与CERNET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一个天地合一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被称为我国教育界第三代远程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计划的实施完成,现代远程教育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代远程教育与过去以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远距离教育相比,差异表现在采用多种媒体和手段来传播学习内容,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数字电视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视觉欣赏方式,而且数字电视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将对远程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分布的不平衡是我国远程教育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利用数字电视技术进行远程教育的手段对积极开拓普及西部贫困地区的远程教育更有现实意义。除了关注互联网传输手段和以电脑为终端的学习形式之外,以卫星和有线电视为传输手段,以电视机为终端的数字电视的远程教育方式,其强大的交互性、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网络覆盖面、投资小易普及等特点,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以往的模拟电视相比较,数字电视在远程教育中的优势显而易见。

一、丰富的教学资源易共享

数字电视技术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种类型的频谱资源,数字电视信号可以依据不同算法进行数字数据的压缩,从而在同一个信道上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数字电视节目,使数字电视传输的电视节目可达数百套之多,这样就必然增强了信道的利用率。采用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传播教学信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共享。利用数字电视的带宽资源可以促进教育上网工程的实现。借助数字传输模式,可以建设各个学校之间的通道,还可以建设起各图书馆和资料馆之间的通道。可以在家里很方便地听取名校名师的讲课,阅读各种杂志期刊。处于边远地区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数字电视去共享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使优势教育资源实现共享,从而改善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

二、强大的交互性能满足了远程用户自主学习的需要

在数字电视中,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其中远程教学就利用了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因此,数字电视实时交互性教学系统更适合于学习者主动创造和参与,有利于学习者综合发展,也可以为教育落后的地区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的远程教育主要采取广播电视授课模式,电视台按时间表播放教学内容,学习者在指定的时间进行收视学习,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给学习带来了许多不便。利用数字电视进行远程教育可以使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实际学习需要而确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因此,数字电视更有利于开展远程教育。

三、实现与Internet教学资源互联

数字电视系统可以与Internet计算机网络相“融合”而构成新一类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充分发挥了各媒体的教学信息表现优势,成为未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教育水平较好的城市和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在教学方面有经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将其制作成可在网络上使用的一些富媒体形式。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码技术MPEG-4,可以生成富媒体文件实现多通道信息输入。在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服务器端,数字形

式的多路教育节目(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在完成节目流复合形成一路信号后,经由地面上行站进行调制、上变频,以射频信号形式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内的转发器在接受到信号后,进行功率放大、下变频后将信号转发。地面接收站在收到信号后进行解调制,数字信号利用与卫星网络联通的地面网络进入用户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将其信号进行传输。用户端接收设备将用户需求经过同样的网络,完成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实现了信息双向传输,解决了基于模拟广播技术的单向实时教学系统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弊端。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各种网络互联,通过数字电视去使用,这种模式无疑会促进我国的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有效保护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

由于数字电视具有信息共享性,学习者可以通过数字电视浏览各种学习资源。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保护教学信息资源提供者的知识产权有了法律依据。数字电视信号控制信息较为简单,很容易实现加扰解扰和加密解密的技术,便于专业应用、军用,以及广播应用,特别是开展各类收费业务。因此,数字电视为保护教学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与措施。

五、有力推动西部边远地区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

数字电视信号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远距离传输也会保证画面的质量的特点,有利于开展远程教学。因此,采用数字电视传输系统,不仅可以有高质量画面效果的教学资源,还有利于西部贫困地区发展远程教育事业。数字电视具有与交互性网络学习终端相同的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数字电视传输系统可建立在原有的卫星和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基础上,只在原先的模拟电视机上加装机顶盒便可实现。这样既使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得到节约,使其可迅速地建立起来以数字电视为基础的远程教育网络,又使得该地区的学生享受到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数字电视教学系统可以对一些教育水平不高,教学条件有些困难的地方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小结

电视数字化是电视发展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数字电视不但是一个由标准、设备和节目源生产等多个部分相互支持和匹配的技术系统,而且将对教育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其发展,极大地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与革新。满足强大的交互性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教育需求是现代远程教育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字电视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视觉欣赏方式,而且将对远程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给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电视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和特点,为我国的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中定.数字电视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3月,第91-92页.

[3]李华.卫星数字电视广播发展与远程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8月.

篇9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有2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篇10

门头沟区教委注重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结合,在《门头沟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以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以优化师生教与学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管理服务为着力点,基于区域教育云平台,推动教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转变课堂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迈入数字学习时代。以“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建设技术先进、服务功能强大的全区教育云平台。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完善全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重视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效性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加速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应用数字德育资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字德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区进行了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网建设。依托中小学德育干部和广大班主任队伍,在充分使用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更新上传微视频等资源,不断丰富拓展德育资源库。目前有精品德育资源2149个,包括自然、环保、科技、国情、安全、健康、文化等;纪录片资源240个,包括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探索等;中华传统节日资源223个;思品素材114个。

数字德育资源网现已成为我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平台,广大教师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利用资源网积极开展多种应用活动。教师将资源网站内的德育视频展示在课堂中,使德育内容及时蕴含在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及其他课程中,既帮助教师在备授课时节省搜索资源的时间,也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目前,我区部分学校初一到初三年级开设了国学教育课程,各班级依托德育资源平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节约教育、安全教育和国学教育。

此外,我区充分根据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数字德育资源,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方面,开展“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部影片”活动,同学们通过看电影写影评,丰富业余生活;启动“中小学数字德育网上假期冬令营/夏令营”活动,如寒假春节时期的对联征集、短信征集等;启动雾霾天气“停课不停学”网上学习活动和“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等活动。另一方面,以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契机,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话题,开展书法文化宣传、传统节日背景、民间艺术展演、京剧宣传体验等活动。

网站根据资源浏览量和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推送,优先呈现精品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增长知识与技能,开阔视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化学业数据资源,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经研究,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提高教学判断和决策能力,将对教学方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利用教育大数据优化诊断评价、为师生减负提效、实现个性化教与学等,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近年来,门头沟区开始关注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过程性教学数据,累积数据资源,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教学,以此来找到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促进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建设学业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采集课堂前测、课中检测、课后测试等学业数据,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因日常学业数据具有常态、高频、知识覆盖面完整等特点,在数据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上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与教学同步,所以通过采集日常学业数据,形成大数据资源。通过采集的数据信息,系统自动统计分析,而通过这些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精准定位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如图1)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如图2),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业情况分析,并且系统会自动为学生沉淀错题本(如图3),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图4)。

大数据的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及层次为不同的教育系统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报表,将过程性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学校及时、客观、直观地获取最重要的数据信息。通过数据信息,教师可及时改变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引导,优化教与学;学生可进行个性化学习,把握自身的不足点,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同时,面临新中考的改革,又可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自主选课及制定生涯规划;学校管理者通过掌握数据分析信息,结合学校、教师、W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规划,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个体能力的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注重资源的内化与生成,实现共建共享

近年来,在与北京市教育资源网、北京市德育网和北京市课程网对接,获取和使用市级优质数字资源的同时,我区也购置了适合本区中小学校的相关优秀教育资源,如中国知网、中小学数字德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视频资源等。我们在应用这些优质资源的同时,建设与本区教材相配套的学科资源平台,将现有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迁移与统一管理。实现区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数字化和共享。

全面建成教育资源共享系统,通过音视频采集设备,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三画面的存储与查看。通过前端设备实现课堂教学的直播、点播、存储及教学评估,随时随堂进行教学录制留存。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进行教学回顾与反思,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再学习,以解决自己在课堂中没有理解的内容。而我们通过这种边存储边应用的方式,促进本土资源的生成,进而充实本区学科资源,以便对学校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丰富资源支撑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备课,根据教师角色自动关联学科网站的资源,推送到教师工作台。教师备完的教案、课件能够自动上载到该学科资源栏目中,审核后自动回到学科网站中,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即完成资源建设,以达到资源的持续更新。通过小组协同备课,专题讨论交流,生成性教学资源共享等实现教师协同备课,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从而推进区域性的数字化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管理方式的改变,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土化,形成以质量高、适用性强为前提,以应用为导向,全体教师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体系。

打造区域智慧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门头沟区功能定位,紧随首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凝聚共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继续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打造智慧教育建设工程,满足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探索“互联网+教师学习服务”形式,鼓励教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推进“互联网+教研服务”实施,实现区域性的网络教研与信息化教学;开发“互联网+学生学习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继续探索 “互联网+课堂教学服务”方式,深入开展移动新课堂实验;丰富“互联网+家长服务”形式,拓展学校平台和班级平台服务功能;探索“互联网+学校管理服务”方式,实现科学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互联网+教育”模式更加完善,让教育空间布局更加合理,让教育资源应用更加均衡,让教育发展更加优质有特色,从而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篇11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 适应朝阳教育发展新需要

朝阳区从2007年开始试点建设数字化校园,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41所,基本实现了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三个主要业务需求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覆盖,形成了包括教育教学、德育管理、行政办公管理、资源平台四大类业务模块。数字化校园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增进学校与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达到社会、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此外,数字化校园还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使学校各方面的信息可以直观、便捷地反映到管理者面前,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最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提升社会影响力。

随着朝阳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广大基层学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的愿望普遍增强。如何在短期内扩大数字化校园的覆盖面,满足区域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需求呢?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肖志良指出:“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将研究新技术、普及新应用、促进新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云服务模式在短期内,以低成本批量建设高水平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恰好符合当前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领导班子果断决策,于2012年9月在区域内建成第一批23所具有区域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并整合改造了部分传统模式的数字校园系统,下一步将逐步向全区中小学校推广。

云服务模式的数字化校园最大特点就是节省资金、提升服务质量,“在资金相同的情况下,云服务模式能够建设更多的数字化校园。朝阳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在原有19所数字校园基础上建成100所数字校园。根据预测,利用云服务数字校园平台将提前两年完成朝阳区‘十二五’规划中‘建设100所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可节省资金3000万元。”肖志良这样告诉记者。同时,利用云服务数字校园可以大幅度减少应用系统对学校服务器等基础环境和管理人员的依赖,通过集中部署、集中管理与统一服务,大幅度提升服务的可靠性和质量。

云服务模式还有利于统一区域层面数字化校园的数据标准和基础平台,科学、准确地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区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云服务模式对全面快速推进朝阳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技术保障,肖志良认为,数字化校园云服务模式不仅回应了当前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也将朝阳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应用推向了新阶段。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 推动朝阳教育信息化应用三大变革

“云计算”是指整合单个服务器剩余计算能力组成计算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需要的计算服务,用户只需要一台能够上网的设备,比如笔记本或者手机,就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服务。这意味着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需求就像使用煤气、水电一样,实现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取用方便,费用低廉。云服务数字化校园也让朝阳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这种贴心关怀。

“在引进云服务之前,当我接到应用系统故障无法提供服务,影响到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电话时,必须半夜三更地来到学校机房,查找原因,保障应用系统正常工作。自从云技术引进之后,实现了信息化应用的云服务,当学校服务器停止服务后,可以在‘云’中找到相应的应用服务,支持教师和学生使用,我终于能安心休息到天亮了。”陈经纶中学的一位网管教师如是说。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带动了基层学校的应用,也在信息化管理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变革。

第一,对于数字化校园的使用者——学校来说,云服务数字化校园实现了以设备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变革。基层学校不再需要设备的购买、维护、更新换代等烦琐工作,显著降低了运维以及人力成本,成功突破了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学校除了应用,还是应用”。其创新开放的网络教学、管理架构,能更轻松地对教学环境进行管理,从而进行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教学,为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研究工作带来更强劲的推动作用。

第二,对教育信息化的主管机构——信息网络中心来说,实现了功能从过去“行政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正在研究采取改革措施,来适应云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化工作。面对云技术的不断应用,肖志良认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要实现以下三个改变:(1)充分利用云服务,转变过去一切都靠自己开发的小生产队模式;(2)将本地资源转化为云服务,将原来仅仅为本校、本区域服务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成为更多师生提供服务的“云”资源;(3)构建“云—地”中介服务,即一方面充分利用“云服务”的软件和资源,另一方面为本地学校教师提供交流的空间,形成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圈,成为区域教育的“云计算教学资源中心”。

第三,对云服务数字化校园所提供的学习方式来说,实现了从单向学习向互动学习的转变。教育资源建设也将充分体现“云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互动性”、“参与性”等特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真正成为师生共建共享的教育资源。云服务数字化校园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显著提升了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任何位置和设备访问托管的桌面,上课不用固定在教室里进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学校的桌面系统,完成作业或者考试,有效提高教学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有力推动区域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云服务数字化校园 助推朝阳教育均衡发展

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是朝阳区“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云”之上能够建设大规模共享的教育资源库,构建新型图书馆,打造教学科研“云”环境,创建网络学习平台。教育资源通过云计算和云存储平台提供给用户,可以扩大资源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资源的聚类、共享、升级、推送,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更新速度慢、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12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82—04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为全面了解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推进韶关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数字化资源更好应用于教学中,2011年3月我们对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开展了两项调查统计工作,一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二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面向学校行政领导,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面向一线教师, 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需求、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途径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为使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按市区学校、县城学校、乡镇学校2∶3∶5,高中、初中、小学2∶3∶5的比例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们还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情况分析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如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全部靠学校自筹,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投入比例为0。说明国家财政划拨的经费用于学校正常运作上,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基本上没有投入。在学校经费日益紧张情况下,投入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最大问题,这种情况从表2中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近三年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投入的学校有67所,占调查对象的67%,有投入的学校30所,但其中有23所学校的投入在1万元以下,这些数据既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的现实,又说明了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的原因。

2.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拥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46所,占调查对象的46%,但受建设资金的影响,很多学校只能自力更生去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或没有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两类学校有85所,占调查对象的85%。拥有10~100G及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7所,占调查对象的7%,拥有10G以下1G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39所,占调查对象的39%,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51所,占调查对象的51%。(见表4)全市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来说规模小,部分流于形式,这反映了学校虽然开始主动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但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观念和认识有待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深刻。这从访谈得到证实,部分学校存在升学率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对资源共建共享的各种应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缺乏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兴趣和热情,存在能避则避的心态。

3.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

通过“创强”和教育装备建设工程,推进多媒体教学进入学校班级,全市“班班通”的情况比较理想,“班班通”平均率中学达到了124%,小学达到了38%。(以每三个班配备一间多媒体教室统计。)全市有290多所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接入韶关基础教育专网,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数量较多,建有完整校园网和简易校园网的学校有77所,占调查对象的77%,说明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环境比较完善。(见表5)

4.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如表6所示,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主要有论文、多媒体素材、优秀课堂实录、试题、教学课件和案例。教师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差别不大,但对论文需求排在第一位让我们有点意外,说明教师对自身发展关注比较多,主要应用在评职称、上公开课、出试题等方面,即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辅助工作比较多,真正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各环节的比较少。

5.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如表7所示,有62%的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23.3%来自市级资源库,9%来自自己制作,3.3%来自其它途径。可见现阶段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这也和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规模小、内容陈旧、分布不均衡、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比较好有很大关系。

6.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

表8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32.3%教师认为因自身技术水平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46%的教师认为因资源库因素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这两项数据这占了调查对象的78.3%,这说明我市广大教师制作课件和应用课件的水平比较低,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时全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分布零乱,规模小,没有统一管理体系,搜索功能差,查找资源困难,也打击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访谈中教师反映最多的是访问资源库需要账号和密码,而不同的资源库需要不同的账号和密码,让教师不胜其烦。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校校通工程、教育创强工作等不断实施,目前韶关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环境基本满足教师的使用需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市级资源中心经过几年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就全市整体情况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总量、结构、内容、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13

中国古代《乐论·乐施篇》中提到:“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其闻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感受,能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

但现实教育中也有人存在错误认知,如有人认为,“音乐发声学里有啥素质教育?”其实不然。第一,“发声”是建立在语言发声基础上的,所以“言”中有情。如果发声练习的位置向后一些,则可表达低沉或痛苦压抑的音色韵味;假如发声的位置极端向前,那么发出的音色必定是让人感到快活,或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情带声”“以字行腔”,其中,就要积极发挥“发声学”的语味优势。《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从音乐的起源来看,自然的、物质的、情绪的因素就是难分难解的;同时,“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我们决不能切断歌唱发声与人本主义声源说的关系。第二,“发声”是建立在语言发声基础上的,所以“声”中有义。音乐不是抽象的,即使所谓的抽象主义音乐,它再隐晦曲折,其实也是有其玄机在内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单个的音符或许仅有其物理学的意义,但音符都是组合的,不同的组合,就有不同或细微的差异。例如,《信天游》是流行于陕西秦陇一带的民间乐调,演唱时可即时即景闹“吼”。但是,其由“1”到“a”的过渡和由“a”到“1”的收束,那是极不相同的,悲喜哀怨,苦闷抗争,分明清晰。第三,“发声学”的运用发挥,必须以声情并茂为前提,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而决定是用“真音”还是“假音”,甚或“真假不分”,从而形成美的音律。

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例如徐悲鸿与名画《奚我后》、鲁迅先生郑重刊发的木刻《母亲》,对于鼓舞抗日斗志、纪念“左联五烈士”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对一个国家发展影响深远

美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右脑教育的重要性。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的起因是:1957年11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把美国抛在了后面,为此美国举国上下感到震惊和耻辱,各部门先后指责教育,后来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即两国科技人员不同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为此美国用了20多年,投入上亿元对《零点项目》进行了研究,参加研究工作的科学家超过百名,他们在100多个私立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20年的追踪,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特别大。为此,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教授从1980年开始多次回国,倡导科学与艺术相结合,1993年和1995年两次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参加者有科学家和艺术家。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汇合”,李政道认为:“下个世纪就是这两者汇合的顶峰”。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落后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利用学生社团开展艺术教育以及打造校园文化氛围,都是促进学生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艺术教育对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开发智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艺术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都热爱艺术,有的甚至有着良好的艺术文化底蕴。据统计,世界上各大领域的1000位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他经常弹奏贝多芬的作品。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不但会吹圆号,而且还会弹钢琴,他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1903年我国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指出:凡立学堂不设乐歌,是为有教无育,是为不淑之教……体操表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物理学的研究时,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还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学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艺术教育对开发智力,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14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54-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10

引言

自2004年第四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举办後,出版论文集《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至今“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这十年,正是国际上也是国内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十年,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十年,网络化、交互化、信息化、数字化都迅速影响到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教育领域。

近些年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全方位地整合。引导汉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创新,探索数字化汉语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汉语学习兴趣,突出交际性训练,从而更高效地全面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大发展趋势。

一、教育理念从“普适性”走向“国别化”、“个性化”

对外汉语教学原先更多的是关注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随着海外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现在也要关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学习,因此“国别化”已经势在必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唯有开展“国别化”汉语教学,才能满足学习对象以及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求。

要做到国别化,李如龙教授认为主要是要适应当地的国情、民情和地情。所谓“国情”,主要是指所在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政策、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民情”包括和民族情绪、文化情结;“地情”则主要包括所在国的综合社会特征、文化社会习俗、地理环境、民族构成、经济状况及地缘政治关系等等。国内出版的教材编写思路主要依赖在华留学生为教学对象,学习内容以中国的语言环境为背景。面向海外出版的汉语教材大多追求多语种、普适性,希望一本教材包打天下。有些汉语教材在国内口碑不错,但在海外却水土不服,不能满足所在国各类人群汉语学习的需求。杨小彬认为“当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国别化教材较少,现有的国内出版的国别性教材绝大多数是同一种教材的不同注释版本,并不是针对不同国家汉语学习者而特别设计的教材”。很多海外大学的中文课多采用本地教师编写的汉语教材,与直接用内地出版的汉语教材相比,内容更有针对性,能切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符合所在国的学习背景和环境。本土化的教材让汉语学习更接地气,内容编入当地社会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名人以及著名景观,将所在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作对比。要重视与海外本土社会文化相关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汉语教学,对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学习汉语各有优势,对会写汉字的亚洲学生要加强听说训练,而欧美学生汉语听说能力不错,但对读写特别是写作敬而远之,要培养学生体会汉字的美以及加强对汉语文化内涵的感受力,让欧美学生乐于读中文、写汉字,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海外汉语学习者年龄跨度大,上至六、七十岁老人,下至三、四岁幼童,使得教学类型需求多样化,因而比“同别化”更加超前的是“个性化”。即使是现在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除了目的是学习汉语以及进入中国大学的某专业学习的年轻人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为了学历和文凭,只是自己的爱好或者特别的需求。这样会迫使中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改变教学机制,增加专业种类。汉语国际教育不但有本科学历教育,速成教育、进修教育、职业教育有更大的需求。理想的数字化资源更应该满足每一个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针对学习者不同的母语背景、不同的学习兴趣、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反馈,提供大量可供学习的资源。可以允许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状况(如时间、水平、兴趣等)自主决定是否要加强练习、扩展练习或侧重某方面练习,从而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目前很多汉语学习网站开发各项软件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从学习背景、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目的、学习时间、学习习惯等方面调查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让数字化教学平台能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个人学习方案。随着智能教学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数字化汉语教学真正实现“一对一”授课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教学模式从单纯的E-learning走向B-learning

自2000年以来E-learning风靡全球并迅速深入人心。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对外汉语教学能实现远程教学、网上授课、名师共享、在线讨论,用网络拓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群,E-learning功不可没。

人们在应用E-learning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E-learning的确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无法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如Ritland&Harvey所指出的:“目前E-learning并没有提供给学习者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而是作为媒体、工具或资源,仅仅提供了一个远程的教学和培训的站点,它并不能对教与学的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目前大多数的E-learning教学资源局限于用PowerPoint去呈现教学内容、远程视频、提交电子作业等,缺乏知识的创新和重构,缺乏与新教学理论的联系,造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而汉语学习者长期依赖面授,学习主动性较差,自我学习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欠缺,难以适应E-learning。因此依靠E-learning自学的学生学习汉语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发展轨迹,学生是否有自我控制能力、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按计划坚持学习,以及是否有汉语交流的机会都会影响E-learning的学习效果。

B-learning(混合学习,即“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的提出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B-learning就是要把C-learning(传统课堂学习)和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模式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实践指导性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混合学习是“基于技术支持环境下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认识的一种理性回归,其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要实现人、技术、环境和方法等四个维度要素的混合,具体说来,混合学习就是要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重视把教师的面授和数字化学习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互动学习、任务性学习、情境教学等各种学习方法,开展面授、网络课堂、课外活动、电影观摩、戏剧排演、演讲比赛、模拟联合国辩论、任务协作、汉语社区、收听收看汉语新闻、参与热点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在数字化汉语平台上进行各种模拟场景的训练,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商务谈判、同声传译、口试模拟、毕业答辩等,在线答疑将是学生身边的助教,可以随时得到教师的在线帮助。

B-learning是今後教学发展的方向。如何将B-learning的教学理念较好地融入汉语教学,设计和实施适合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从外国学生的适应性来看,他们不习惯每天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希望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教师主导下有控制的B-learning以学生为主体,任务明确、目标集中、形式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环境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学习媒体从多媒体电脑扩展到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汉语学习打造成立体的全方位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实现在真实语言环境下利用多种语言技能不断提高汉语能力。

三、教材从“平面型”走向“立体化”

对外汉语教材立体化是指“由不同用途的传统纸介质教学用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组成的对外汉语教学支持系统。就内容而言,包括了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从表现形式上分为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和网络出版物等,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又可分为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六类。立体化资源将突破现有传统对外汉语教材仅停留在纸质教材为主、音像制品为辅的‘平面型’模式,使得媒体呈现立体化、教学设计一体化、教学应用多元化”。如目前比较成功的面向儿童的汉语教材都是针对儿童心理用多媒体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把汉语课本做成儿童读物,开发多个语言版本,集语言与文化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发展为一体;有多种学习形式:Flas、MTV歌曲、挑战性游戏、高清视频短片等,附带光盘,可以随时巩固学习内容,通过模拟动画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建立专门的教材资源网站,整合知识点,复现并拓展课文内容,加强语言练习。又如一些面向海内外成人汉语学习者的教材打破传统教材编写模式,突出“立体化”教材的特色,贯彻任务型、交互型教学理念,教材设计与教学过程相一致,加强指导性师可操作性;课程涵盖语言综合训练、文化知识拓展、商务汉语基础、汉外翻译技能训练等多个模块;视、听、说内容相结合,配MP3、教学光盘,并专门提供教学资源支持的配套网页:教材除了提供纸版本之外,网站定期更新和补充新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使教材有更广泛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材立体化涵盖内容立体化、形式立体化、出版立体化、服务立体化。内容立体化即应用语言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突出教学设计的核心地位,编写出的教材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形式立体化即注重结合计算机多种媒体的优势,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动态化,促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出版立体化包括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传统出版包括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的出版,数字出版包括单机版教学软件、网络出版、移动学习等几方面,立体化教材的出版保证了使用者除了使用纸版本外,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或移动电子设备进行课堂教学或自学;服务立体化包括教材售前咨询、教材演示、用户定制、教材协同开发支持、教材应用经验分享、教材资源共建共享、教材使用者与开发者之间互动交流等,教材的使用者不仅可以得到有效的教学支持,而且可以积极参与到教材建设中来,保持数字化教材的动态更新。

四、学习资源从“展示型”走向“交互型”

数字化教学早期的“展示型”学习资源基本是简单地从“人灌”走向“电灌”的被动输入思想,通常是把纸版本的教学内容变成电子版就意味着实现了“数字化”。改善这个局面的有效措施就是“交互”。交互已成为影响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仅涉及课堂中师生间与生生间的关系、教学质量与氛围,而且还涉及他们的日常交往,甚至渗透并影响着整个教育领域。交互是信息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能使学习者通过和他人的交流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在交流中实现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从最初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关键词句、疑难问题、解决方案等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到後来能够把学生难懂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或体现事物的变化过程等内容用具有动画形式的课件来教学,甚至学生能够参与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课件的演示过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呈现不同的学习内容。追求学习资源的“交互型”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学习资源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通常被理解为学习者浏览阅读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的过程。当学习材料中的内容能够直接触发学生的评论冲动和表达热情,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做出修改、补充或更新,就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另外两类交互通常被合称为“人际交互”,即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面对面、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等工具交流信息、产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因人施教、因需施教。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过程其实是认识对方、信息互换、交流观点的过程,强调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样的交互型教学体系使学习活动不再是一个单向的知识传输和接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资源、问题、任务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相长、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学习方式从“集约式”走向“泛在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距离”给学习带来的限制越来越小。远程教学的发展,特别是泛在学习的出现,势必会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并使二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泛在学习(U-leaming)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可以概括为‘7A’学习方式,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都可以利用随手可得的学习设备(Any device)以自己的方式(Anyway)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信息(Any contents)与学习支持(Any learningsupport)。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随时、随地、随需地进行无缝学习的学习理念。它具有永久性、可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教学行为的场景性、适应性、整合性等7个特点”。

1.从系统到碎片

来华留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接受系统的语言知识传授以及密集的言语训练,在课堂外有着更加广泛而真实的口头言语和书面文字的交际环境。国外的学习者通常是没有汉语环境的,但只要有学习汉语的愿望,学习者不必局限于电脑前,随时随地可以借助电子设备(电脑、手机、IPAD等),汉语学习趋于生活化、碎片化。其优点是在分割学习内容後,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更可控,提高了学员掌握学习时间的灵活度;针对性更高,学员可重点学习对自己更有帮助的那部分内容;由于单个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保障了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知识的吸收率。然而碎片化学习也有不足,如果没有整体规划,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少对学习内容整体的把握。因此一定要先制定完整的学习方案,再科学合理地构建碎片化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开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给学生强化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的理解、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应用,最後要有归纳总结,建立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碎片学习和系统学习相互衬映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2.从正规到娱教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在“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可以说是一种既古老又前卫的理念。在当今数字娱乐产业的爆发性冲击下,“娱教技术”应运而生。娱教技术是“以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为基础,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恰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者生活体验和乐趣与教育目的及手段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如果将汉语教学的内容与游戏任务整合,那么汉语学习者就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探索,使其参与到情节中,融入故事中,充分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实现对汉语知识的建构,无形中培养了汉语的思维。游戏情境的展现,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蕴涵着浓重中国文化气息的环境,激发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符合对外汉语情境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设计出某些关卡让学习者去闯关,促使学习者从“第一关”开始,直至完成“通关”;另外设置良好的激励机制,如积分制度、等级制度、头衔制度等。所学内容越多,积分越高,让学习者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泛在学习的实现需要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撑。泛在学习是电子学习的延伸。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移动学习(M-Leaming)已进入泛在学习体系。泛在学习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更加快捷、便利的学习模式。由于泛在学习把学习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使得人类学习成为一种几乎是无拘束的、自然的学习,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终身学习。

六、新视野

当前联通主义、云计算、智慧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理论动态与技术前沿。将这些新的理念合理地引入到数字化对外汉语教学,会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1.联通主义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或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都是在网络技术不发达、学习活动还没有收到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时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而联通主义则是网络时代的“新生儿”。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网络时代下学习的发生过程,即知识是以不同方式进行联通、重组和再造。网络通过一种超链接的形式将碎片化的知识、信息点连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三维立体结构。网络中各节点上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流通,需要学习工具的指导;学习内容之间的连通,需要将其情境化,才会赋予新的意义;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就存储于个体头脑中,可以将其到整个网络,各个节点都持有问题的一部分,学习者与其他节点形成连通,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联通主义更加强调知识的连接性、流动性、情境性、适应性。汉语学习不再是个人的内化过程,而是汉语学习者通过多面、多点的联通,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内容,构建完整的、多维的、协同的、弹性而有序的汉语学习共同体。

2.云计算

“云”被理解成是一个包含大量可用虚拟资源的资源池,这些虚拟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负载动态地重新配置,以达到更优化的资源利用率。“云计算”就是利用广域分布的分布式计算机资源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计算、存储、软件),用户只要能够接入网络,便可以获取超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以及软件资源,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云计算辅助教学”是指“学校和教师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在智能开放架构和云计算支持的汉语学习平台上,云教育系统可以打破数据孤岛,有效地整合跨国的汉语学习资源,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各学校无须大规模的硬件投入、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资源,学习者只要登陆到云服务平台,就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篇章等云端的海量资源,并实现自主学习、师生交互式学习、生生协作式学习,学习效率必会显著提高。

3.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智慧学习旨在通过恰当地利用技术促进智慧学习在学习者身上有效地发生。首先,智慧学习是对合作学习的实践,并通过合作学习而不是单方面知识的传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尤其是利用社会网络进行社会学习的理念是智慧学习的关键;其次,它可以有助于形成设计自我导向学习的环境;第三,智慧学习是对非正规学习的实践,打破了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壁垒:第四,智慧学习不仅要求“真”,更要求“善”、“美”。智慧学习能够增强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促进汉语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发展,从而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七、结束语

教育部2012年3月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