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美术科研课题范文

小学美术科研课题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5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美术科研课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语言;课堂效率;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2-03

小学数学教学拥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目前还比较“稚嫩”,如果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用高度科学性、规范性的数学语言,则小学生在知识接受方面便存在很大障碍。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评价语言,需要更加具有艺术性,避免因为表述问题导致学生误解,进而产生不正确的教学引导。另外,语言幽默固然重要,但是需要严格把握分寸,不能够因为过度的幽默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总体而言,充满魅力的语言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道重要保障。在本文中,笔者紧扣“建设高效课堂,提升教学品质”的主题,在总结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语言魅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这一命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语言的要求

(一)幽默生动

此处所指的语言幽默生动是以满足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实现教学目标为基础的,因而是一种富有教学智慧的幽默生动。这种语言的幽默生动能够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数学语言的高度科学性、规范性而言,以幽默生动为特征的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显然更加符合小学生低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更加能够相对准确地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第一,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论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在诸多的心理学实验中,均显示富有幽默感的人更加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也更加容易让他人接受至少是不排斥的自己的观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善于使用富有幽默感的充分睿智的教学语言,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破除小学生心理对于老师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也更加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除此之外,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程度,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第二,生动的教学语言更加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小学生年龄段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数学知识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教师以抽象性、概括性的语言去急性讲解,则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很难去了解。所以,生动性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必需特征之一。提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生动程度的最佳途径之一便是以小学生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当中经历的事情为素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小学生爱玩的游戏、比赛等,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消除数学知识的枯燥性。例如,拔河比赛需要一个班级出动6个学生直接拔河和1个学生负责监督,问一场拔河比赛需要几个学生参与。这种问题方式比直接问“(6+1)×2=?”显得更加地生动,也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再如,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这样结束课程:“同学们,这一节课你们和老师一共消灭了5个敌人(难题),如果还有同学没有将敌人消灭干净,提出来,我们一起将它们消灭。”这样的方式比“同学们,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更加生动,能够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简练准确

第一,简练的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数学知识。在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之下教师应该尽量简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某些数学知识方面的论述,应该最大程度地进行简化处理,因为语言结构越是复杂、语言中含有的成分越多,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方面的难度便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不如高年级学生那样熟练,所以,相对于语言成分结构复杂、语句较长的一个复杂长句,小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成分较少、原句较短的多个短句。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教师在课堂上尤其是在讲解某些重要的数学知识时,一定要尽量将语言结构简化,或者从中找出几个重点词语进行概述,帮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

第二,准确的教学语言是保证教学正确性的关键。数学课堂非常讲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在进行语言表述的时候,语言的准确性便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准确则会将某些“例外情况”包括进来,或者说表面上看起来正确,但是仔细推敲便会出现逻辑错误的硬伤。此处所强调的教学语言准确性主要是指在综合考虑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对于数学知识进行符合数学科学内在逻辑规律的一种表述。因为语言是信息承载的主体之一,因为一旦学生在某些数学知识方面出现认知偏差,就会通过他的语言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则应该利用准确的数学表述去纠正这种偏差,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挥语言魅力的其他建议

(一)合理使用肢体语言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加深印象,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外,还要辅以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情:教师和蔼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学生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严肃的表情会启迪学生对问题钻研、探讨;微笑、点头表示肯定;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教师的表情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当中去。(2)注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目光注视可以沟通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要平视,不要俯视。教师的目光多是信赖的、鼓励的、赞扬的,但也有批评的、否定的,种种目光都使学生心领神会,从而受到教育、启发。有经验的教师用眼扫视一下,课堂就会安静下来。有时用目光批评比语言责备更有效。(3)动作:课堂教学中若没有手势,就像运转机械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讲台毕竟和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

(二)不吝惜赞赏之词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指导。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在执教低年级时,尤其需要注意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时竭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积极的赞美。除此之外,教学评价应体现教师的因材施教;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机智,更应该让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学生需要真诚的评价,所以评价的语言要以朴实为主,毋需华丽。

(三)多样化的艺术提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一个认知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提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至关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全神贯注的融入课堂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提问,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再加之引导性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充满魅力的语言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道重要保障。无论是何种教学思想均需要在课堂上利用语言去表达,同时语言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更加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进行数学知识的传递、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等。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需要生动幽默、简练准确,更需要合理使用肢体语言、不吝惜赞赏之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学习热情,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匡银军.激趣·导思·引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三要求”[J].小学教学研究,2011,(8):116-118.

[2]来峰.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评价语言的弊端及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1):102-103.

[3]李秀和.发挥语言魅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10):158-160.

篇2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则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提问,无侧重点。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频繁提问,缺乏吸引性。某些美术老师习惯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或老师代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老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而提问,导致教师问的学生无疑问,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提问展开学习,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3.范围有限,缺乏层次性。教师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

4.问题缺乏挑战性。低估学生的能力,铺垫过多,只扶不放,给学生参与的思维空间不够。

5.急于求成,缺乏思考时间。教师提问的问题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从上面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浪费教师有限的教学实间,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最终导致学生求知欲降低,渐渐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

二、改进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策略

1.针对性―找准切入点,探究问题。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只能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有针对性。所提问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地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以《参观和旅行》一课为例,我先请学生回忆曾参观和旅行途中有趣的事情,并且详细描述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在构图方面我以“游乐场”为主题,同时出示两幅画:一幅是全景式的构图,画面上景物多但层次分明;另一幅是突出一个海盗船的游乐项目,画面夸张地表现了主人公在游玩中紧张的表情。问:1.两幅画分别是怎样表现的?构图上有什么区别?2.怎样描绘复杂的场景?怎样具体画出你所要突出的事物?学生在对两幅画进行分析后得到各自想要的构图方法。即场景大的要注意层次,如果要突出某个事物就一定要画得突出,并且要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画。在色彩上我强调“近大远小”对颜色的影响,使得学生知道颜色对丰富层次的帮助,而且我亲自演示如何将颜色涂平、涂匀。

这节课的作业还是相当精彩的。学生没有因为老师的范画而束缚思维,相反更对自己所要画的内容在纸上的呈现方式了然于胸。而对学生强调涂颜色时的均匀平整让他们对美术课的态度端正很多。

2.趣味性―激发兴趣,快乐学习。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小学生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实现“学习动机―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的良性循环。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生:想。师:在大海深处住着鱼爸爸(边说边手上套鱼的范画)和它的儿子。鱼爸爸胆小,怕儿子出事,不想让它上学,儿子虽然很顽皮但很想上学。有一天,请看:(播放卡通故事,儿子走失的这一段)师:鱼爸爸失去儿子该怎么办?生:打电话报警、急着去找、鱼爸爸会伤心、难过……师:如果鱼爸爸一个人找不到会怎么做呢?生:找家人、邻居、警察、朋友、亲戚帮忙……师:那如何在你的绘画中表现出来呢?”通过这样的巧妙而有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图像联想,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安全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层次性―分步设问,循序渐进。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更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例如:四年级《彩墨游戏(二)》一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师:老师拿的工具是画什么画用的?(第5册《彩墨游戏(一)》中已学,利用旧知引出,降低难度。)生:画国画。师:我可以用它们做游戏,你们可以吗?(学生先听老师说,和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创新联想)生:能/不能。师:老师用它能画出线和点。(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师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新的笔墨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接受新知识,并且进行消化和创新。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不仅能在不断的思考中掌握知识,而且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失去兴趣。

4.启发性―逐层推进,有条不紊。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差异,接受能力、反应速度也有快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的引导性。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更有利于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的展开。例如教师出示图片《苹果之泪》提问一: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提问二:给这个雕塑作品取个名字?之后的名家雕塑欣赏中不断被强化。提问三:《苹果之泪》你看见泪了吗?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它的泪。提问四:作品想告诉我们什么?当听学生评述雕塑《苹果之泪》时说:作品想告诉我们,地球像一个苹果,正被人类蚕食,请爱护地球。于是,听课现场掌声响起。那是一件苹果腐蚀的内核的肌理效果,与残存的光滑的表皮的肌理的对比,通过对比并不直接而是婉约地表达这样一种忧思。由于老师设计提问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在交流中把美术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自然而融入与课堂,因此智慧在交流中增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生命的课堂。

启发性提问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延伸思考,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结合这一区域提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5.及时性―纠正错误,科学评价。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教师应立即纠正。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鼓励性方式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差异性呈现出多元评价标准。同一层次的作业,美术水平落后的学生得分可超过美术水平较一般的普通生;相对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可超过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美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及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取得的进步,应采取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努力奋进。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美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用勇,龚孝华编著.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国祥,卢兰馨.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点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凭借其直观、形象、便捷、生动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走进了千千万万校园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出高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究。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多年的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中,笔者深有感触,下面谈一谈个人的观点。

一、课件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时期,学生还停留在感性思维阶段,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因此,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应当注重课件内容交互性与直观性的体现,让小学生明白知识点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认知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过渡。

例如,在圆锥体积计算知识点的学习上,笔者曾采用交互方式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即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模拟测量圆柱的底面积与高,然后再用相同底面积和高的圆锥模拟向圆柱倒水,让学生数一数用了多少次将圆柱体灌满水。通过模拟实验,学生直观地看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的面积比为1 ∶ 3,由此得出V圆锥=sh。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模拟,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也非常深入和牢固。因此,在小学数学,尤其是概念性知识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当注重设计内容的交互性与直观性,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形成和规律,加深对概念性知识的认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件设计要符合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W不同阶段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所以小学低年级数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当注重形象化教学的探索,在课件中添加大量音乐、动漫等元素;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在认知结构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迅速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要着重突出对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三、课件设计内容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

虽然多媒体课件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功能,但是其应用于课堂的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学。因此,多媒体课件设计可以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但绝不能喧宾夺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二维动画或简图就演示清楚的知识点,完全没有必要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呈现,因为过于新颖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会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趣味性和对多媒体的好奇上,反而忽视了课件的内容。以多位数数感培养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找来诸如太阳质量、赤道周长、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等数值非常大的素材,加深学生对大数据的感知,同时用多媒体将这些数据知识点以文稿或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同时辅以声情并茂的知识点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完全不亚于三维动画。所以,在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上,必须克服技术至上的错误认知,切忌以多媒体课件代替授课思维与学生思维。

四、课件设计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多媒体课件具有展示符号、声音、图像等功能,这些功能的组合可进行丰富多彩的课件演示,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以及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方形周长公式”知识点讲解中,笔者就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在投影仪上向学生显示“分别需要用多少根3 cm和5 cm的木棍,才能组成一个长方形?”这一问题,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的计算公式,然后在投影仪上向学生展示出“5+5+3+3”“5×2+3×2”“2×(5+3)”三种计算方法,以此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探索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下工夫,以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彭彩蓉.让学生畅享课堂之乐:浅谈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54.

篇4

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再到成为一名科研员,回眸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来的成长历程,其实是我对教育和教师的良心不断认识的过程。我带着满满的青春走进校园,带着知识给我的自信走进教室,带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职责站在三尺讲台。岁月如梭,长久不变的教与学的模式占据了我教学生涯的大部分时光,学科知识的生动和浩瀚与学生的排斥与无视产生的强烈反差及美育的终极目的,在现实课堂教学中的彻底失落,让我感到深深的迷茫和无助。站在课堂上,我更像一个布道者,有着满腔的真挚和满怀的忧郁。看了无数遍的《放牛班的春天》,我希望自己成为马修那样的老师,去唤醒像皮埃尔那样的孩子。我还和学生们一起看电影《凡高传》、《罗丹传》。为了上好《故宫》这堂课,我特地用放假的时间重去故宫实地考察,以求知识的准确,但这些都不足以使我作为教师和他们作为学生,对美术课教与学的状态发生根本变化,这是学科教学的突出问题和瓶颈所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高、更深层面的思考、实践和探索。

二、对理念和理论的学习,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的阶段,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更新知识和改变旧有观念。我首先进行了自我教育,查阅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资料,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新时期美术教育理论和教师如何提高职业素养的书籍,同时借助到发达省份向大学的专家教授系统的学习理论课程,使我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思维,并基于新课程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整体构想和设计,确立了关于《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中学生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小课题研究的课题。

三、整体的策划和系统的思考,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

1. 搭建研究的整体框架。一切的开始首先需要系统的策划和设计,这些完全基于我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关键环节,我做了大量的前期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如何分组是公平合理的、学生能够喜欢和接受的、奖励的量化设计和如何奖励、设计制做各种评价表格、奖励情况记录单等等。

2. 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美术教学有学科的特殊性,适合大胆改革,根据这一特点,我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通过以主题研究、动手实践、欣赏评述、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几个课程模块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串连在一起,符合新课程理念中对学生动手、实践、创新、综合能力的新要求,这期间我根据学校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设计了一组将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主题研究型课程,包括《我为学校设计未来》、《我为学校设计壁画》、《我为学校设计校徽》。

3. 变革上课模式。每节课学生将课桌组合在一起,以固定的划分小组的形式来上课,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组织与领导的能力,提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不同优势的学生担负不同的任务。实验比想象的进展速度还要快,很多时候是学生的进步反过来促进了我进行课题研究的速度,通过实验我发现,过去教师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应试教育最重要的缺陷之处和问题所在。

4. 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角色的彻底颠覆。我改变以往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前一节课告知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提前预习、小组课成员课前交流与研究、分工协作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我的角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我开始更多的是一个学习任务者、学习与研究的组织者、评价者,其它大部分工作由学生秘书来协调和管理,学生秘书实行竞争机制,这就给学生中创造了公平竞争、能力培养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学生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自主管理、相互帮助、共同学习、也学会了试着表达友爱和善意。学生们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结果都超出了我的预料。在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全面激活,也激活了他们对学习的喜爱。其实,要改变教与学的模式,只需要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思维的模式和角度。

5. 改变评价模式。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学流程全方位、多维度的配合与支撑。在研究初期,我便设计了《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学生评价记录表》和《美术教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评价记录表》,通过应用这种评价记录单,使学生有了具体的可追求目标和方向,有了对荣誉的想往,同时也使我能即时了解、追综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情况、能力特长和进步阶段。可以说评价模式的改革是小课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激励学生寻找自我、发现优势、建立自信、超越自己的良方和魔杖。

6. 重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记载与管理。

(1)通过教案体现小课题研究。在教案的设计上我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内容写的少了,一节课的教案只有短短的几条,但是这是在对课的大量的设计、设想和细心准备之后,实际上在这简单的背后,背后是大量看不到的工作。在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花费了甚至几倍于常规课的思考时间,在教案中我会记录对课的思考、反思和发现的新问题等等。实际上它侧面记录了研究的经历和我作为研究者的心理历程,有了思考的厚度和研究的痕迹。

(2)保留每一堂每一给学生的作品。

(3)保留每一节课的学生评价表和研究性学习小组评价记录表。

(4)保留每一张学生和同事写给我的字条。

(5)注重即时的记录我的小课题研究的心理历程和感想、随笔。

篇5

关键词:体验性学习;灵活性;交融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27-02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习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板块儿。“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主要是强调突出学生的自由表现和自由发展,将自己的审美认识通过创作而外化;“欣赏·评述”则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品位和美术素质;“综合·探索”则是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的美术知识去绘画、制作、应用、装点生活,唤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探索欲望,体验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新课程标准的四个学习板块可以看出,无论是外化审美能力、内化品位和素质,还是激发学生去探索、体验,美术教材都体现了体验性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注重体验性学习呢?

一、体验性学习要求教师注重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再仅仅是由头脑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有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去操作,即强调用自己的行为参与,增加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加强心灵的独特感受。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体验性学习的活动形式多样,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来选择学习方式。比如,九年级第四课《旧衣新款》“设计·应用”部分的内容,利用废旧衣服进行小制作,主要是裁剪和缝纫。大部分男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不感兴趣,觉得琐碎而没有价值,不乐意参与。而对第五课《超市调查》内容极为感兴趣,并且能及时用相机将那些新颖奇妙的美术设计拍录下来,并能注意户外广告中的特殊创意。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将男女生进行分组学习。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探究学习内容的美术创意和美术价值。在学习《浮雕艺术》的时候,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几幅美术作品,很难实现体验性学习。直接面对浮雕作品和听老师分析课本上浮雕作品的美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生活中去欣赏那些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浮雕作品。比如,我们这里的文化公园里,就有展示军民展开抗日游击战争、人民和地方大事的多幅浮雕。学生面对这些浮雕,既可以欣赏美术作品,又会联想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那一段悲壮而辉煌的历史。这种体验性学习,是任何教材都不能达到的。

二、体验性学习要求教师要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课堂学习过程就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学习内容则是静止的、固定的,具有客观性、被动性;这样课堂实现主客体的交融增加了障碍和困难。提倡体验性学习,就是为了使教材中固定的、客观的、被动的内容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水平,注入有利于体验性学习的元素和学习方法,使教学内容由固定走向开放,由静止变得有趣,从而使美术课堂不再是对别人作品的模仿,而成为鉴赏和提高、创作和发展的综合性学习。如在“居室小装饰”教学中,以如何装饰学生宿舍、配合学校文化建设来建设宿舍文化。学生根据“居室装饰和学校文化氛围”相结合的要求,用自制饰物、手工制作品以及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来装点自己的大家庭。使得宿舍这个特殊的居住地,既有家庭居室的温馨,也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固定、被动、客观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而富有人性化和个性化,即实现了主客体的交融,也使学生享受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愉悦感。在《珍爱艺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远离生活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课本中各种表现世界各国人民辉煌艺术成就的图片,并加入《清明上河图》、《步辇图》、《捣练图》等我们过去传统绘画的优秀作品。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艺术种类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具生动性和冲击力,让学生体验一种阅读课本体会不到的感受和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珍爱和追求。

三、体验性学习要注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