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范文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8 15:52: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职业思考及评估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是人们实现自己事业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搞好职业规划和做好职业选择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只有善于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进行自我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有效的行动措施,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是:以现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奋斗方向,提供实现的策略,战胜并超越自我;准确评估个人特点和强项;准确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准确定位方向;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发现新的职业机遇;增强职业竞争力;将个人、事业, 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限于信息、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一般性的服务工作上,较少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力。就业指导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针对性。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她)们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并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计划。具体地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形成积极上进的人生观。

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则感到非常迷茫,显得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不知道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人生责任。因此,大学生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来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通过规划采取实际的具体行动。

2.帮助大学生确定人生发展目标,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职业规划是对个人的鞭策。规划给了你一个看得见的靶子,随着你把规划一步一步转变为现实,就会有不断的成就感。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不断自我激励,即使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克服,真正从内在的方面来激励自己的成才欲望和成才行为。

3.为未来的成功就业打好基础。

做好一份有效的职业规划,可以指导一个人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征,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由自己来把握。因而,大学生的生活形态,取决于自己是否有合适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想将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按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及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整个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的贡献和最终退休。也就是说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要对个人的个性特点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进行探索,掌握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确立生涯目标;在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时,针对各种资料和机会进行评估,形成生涯决定,进而承担生涯角色,以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和个体所处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其过程包括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掸、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六个步骤。

1.自我评估。

通常可以自行思考、自我分析或与老师、家人、朋友交流讨论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

2.生涯机会的评估。

主要是分析内外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生涯发展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环境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与不利的条件这六个方面。

3.职业选择。

通过自我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做出选择。

4.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通常目标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

5.制定行动计划。

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以便定时检查,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实现目标的关键。

6.评估与反馈。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最重要的是要不停地评估与反馈,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其修订的内容包括:生涯机会的重新评估、职业的重新选择、生涯目标的修正、计划与措施的变更,等等。

三、使职业生涯规划的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利器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课、专家报告会、就业服务信息网和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向学生讲解就业政策,传授就业技巧。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门人才极少,也没有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门人才的机构。这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呼吁应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智力支持。社会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直至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职业。随着毕业生数量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各高校在努力提高就业率的同时,还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一条最佳途径。各高校应正确对待在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不足和差距,积极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单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简要地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1.使学生认识自我。

逐渐形成初步定位。从大一开始就不问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对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辅导,帮助学生有一个理性的自我认识、清晰的自我定位,从而合理规划人生。让学生准确评估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并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可以通过自我思考、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斯特朗一坎贝尔个人兴趣调查问卷等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测验和心理测试。测评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并请相关行业的成功人士或资深从业人员提出建议。潜能测评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与所要达到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的差距,让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自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初步定位。

2.通过生涯三观(生涯发展观、职业价值观及择业策略观)教育,最终完成生涯三定(定向、定点和定位)。

通过三观教育,学生更好地完成三件事:想干什么即职业期望值的确定;能干什么即职业素质的确定;允许干什么即环境、条件、机会、渠道等的影响,从而明确自己要在哪里工作,要做什么工作,要社会什么样的同报。

3.以人为本,凸显职业生涯规划张力。

可以根据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职业选掸、职业目标的差异性及兴趣、特长、能力的差异性,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也可根据学生规划中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行动计划措施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这不仅包括求职面试、简历制作、仪表礼仪等“外在”的技巧培训,而且可拓展到职业修养、价值观等“内在”的素质教育。把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口才技巧的欠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爱情观、权力观、公德观的错位纳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觉醒,最终成功地就业。

总之,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就业时脱颖而出,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大学生要想建立科学、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有韧性、有耐心,并为之付出辛勤的汗水。这样才能在未来职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奏出自己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张天波.浅析当今大学生职业规划必要性与重要性[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8.1.

[2]张秋良.浅谈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利器[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2.5.

篇2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如今,大学生的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是当今社会所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当前的社会就业供需矛盾问题,以及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与社会认识的现状,高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引入显得尤为必要,高校必须要用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程与内容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讲是指个人在职业生涯发展当中,对自身的特征优势与职业、教育环境等资料进行探索,并在自身的环境资源上确立生涯的目标,面对各种生涯选择事件与机会进行自身评估与决定,从而实现自我目标。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通常包含自身的兴趣、性格、特长、学识、情商、智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评估,其评估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自行分析思考,也可以通过与老师、朋友、家长等讨论交流进行自身评估,另外还可以利用专业的职业测评软件。

2.生涯机会的评估

分析各种因素对自身生涯发展的各种影响,诸如环境的发展变化、自身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身的有利条件或者不利条件等。

3.职业的选择

利用自我评估与生涯机会的评估,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在进一步分析环境的基础之上做出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与特长以及环境对自身的影响。

4.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一般分为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需要规划短期与中期目标。

5.制订行动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需要有具体完善的计划与明确实施。这也是对高校学生个体化教育的关键。

6.评估与反馈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及时的评估与反馈,来适应不断变化与不可预测的环境。其内容包含职业生涯重新评估、生涯目标的修正、计划措施变更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意义

如今,一些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停留在传统的传授就业方法、树立正确择业观等方面,而没有进行完整的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重视学生主体的兴趣、特长、能力等。而职业生涯规划则能够通过学生主体的发挥,以社会为导向,并结合社会人才市场的发展形势,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导他们设计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不言而喻,首先,其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搭建了一个理想的平台,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找出自身特点、分析自己性格情绪、发现兴趣爱好所在,从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出符合自己特长的职业生涯之路,同时,学校利用职业生涯规划为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教育,例如包括面试求职、制作简历等求职技巧的培训,拓展高校学生的职业修养,丰富学生就业指导内涵。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成大学生自我统一性地认同,是激励大学生学有所成的有效办法,大学生就业观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体现,如今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一些学生盲目地参与社团活动,没有明晰的目标与计划,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根据现阶段学生所展示出的心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从低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向指导,让学生积极地适应于大学生活,及时消除就业与择业的误区,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步入社会,实现自身的人身价值。

三、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意义的措施

如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进一步推广与完善,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较少,这方面的师资力量亟待加强。同时,随着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校在注重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更需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正确对待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培养方向的不足之处,认识差距,积极做好职业省规划课程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导小组

高校需要建立起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切实落实好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并建立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制度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就业指导等,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归入就业指导部门。

2.加强师资培训,优化设施

高校要按照德才兼备需求,建设其一支骨干专职队伍,并实行专兼职结合,互相促进,对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专职教师,需要纳入学校培训计划当中,加强培训,丰富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同时,要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保证学生指导工作场地与设备的使用。

3.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张力,以人为本

校可以具体针对各个专业与各个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职业目标差异性与不同的特长及需求,实行个性化的就业培训与指导,展现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张力,根据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体现出的诸如自我评估、行动计划措施等认识偏差,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纠正。并且,对于学生的就业求职技巧培训,需要具体拓展到价值观、职业修养等素质教育方面,例如学生的口才、交际能力、学生的公德观、爱情观等归入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当中,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增强,帮助其求职就业。

四、结束语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形势,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与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与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够适应当今高校就业工作需求,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2-02

大学生涯规划,即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立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201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之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被逐渐纳入高校必修课行列。本文以观念引导作为该课程讲授的出发点,研究该课程教学的理论要素、实践方法、目标反馈,旨在为高校教师更好的将课程的实践性、科学性、系统性融会贯通提供一点新思路。

一、教学前提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旨在让其有计划的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对自己的价值重新定位并持续增值,进而驱动其目标行为,实现人生理想。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前提,即引导学生坚定提早培养并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价值:

(一)激发追求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形成积极奋进的人生观

大学生存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倍感未来似乎很遥远”的问题,大部分人对自己想要什么并无概念,临近毕业仍会茫然。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让学生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激发其通过追求职业与事业的成功而实现高层次的人生需求,保持积极奋进的人生观。

(二)提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打发时间的方式和做出的决定会影响其日后遇到的各种选择,较早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可以思考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想从事怎样的工作和想成为怎样的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保证其学习过程中做出较好的决策、制定具体的步骤、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个过程会让其大受裨益。早意识就早计划,早实践就早实现。

(三)帮助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促进目标行为的自主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为自己的成长成才和发展订立的心理契约,是其对未来的个人承诺。基于规划,学生会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调整目标,增加行动执行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实现职业素质的拓展。

(四)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未来职业的成功做好准备

学习期间的目标会发生变化。在职业规划意识的基础上,学生结构化的个人发展规划可以让其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表现,明确需要的技巧、素质、态度,从而在求学期间高效利用时间,管理好个人发展,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并有效实施,进入向上的学习循环,不断增强就业与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

二、教学理论要辅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

(一)职业生涯规划要素的基本内容

包括5大基本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知己,即要了解自己,明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个性特征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对自己的影响等;知彼,即要探索外在世界,分析职业特点、能力要求、择业就业渠道、行业发展背景等;抉择,即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对可能的备选项进行权衡、比较、分析优劣势、阻助力等因素后做出合理的选择;目标,即做出决策之后明确了大目标,并把其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小目标而形成的目标系统;行动,即按照计划采取的实现目标的积极行动。5大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继承,知己知彼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抉择和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行动是生涯发展路线最终实现的关键。

(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要素的因子

生涯决定了个人的生活目标,笔者认为实现生活目标需要分析三方面内容:自我、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教育与职业的资讯。职业生涯规划的5大基本要素,因各部分涉及因子不同,产生的影响因人而异。自我,涉及兴趣与需求、价值观、能力等;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涉及家庭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助阻力因素等;教育与职业资讯,涉及文书资料、演讲座谈、参观访问等,大学生可以此框架结构作为指导,培养、提高或修正自己的行为与目标,按照个人侧重点和各部分比重的不同呈现自己的独特性。

三、教学实践要提供大学生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一)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常规法

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包括5个内容:

1.自我评估:客观认识自我,准确定位。提供可以打分的项目表(如我是有主见的人、擅长从自己做起等问题),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通过客观的自我打分明确自己是否需要个人发展规划及规划的重点在哪里。2.外部环境评估:评估职业机会,确定目标,使规划具有实际意义。根据教师用心设计的项目表来评估自身的特质和实现特定目标需要的特质,清楚二者之间是否一致并思考需要培养和提高的方面,继而建立长(短)期目标。3.确定目标: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SWOT法分析个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最适合的路径,提醒学生考虑支持的来源与风险指数。4.实施策略:制定行动策略,终生学习,高效行动。主要区分轻重缓急,学会时间管理和应对干扰。教师提供自行设计的评估时间管理项目表让学生从罗列的个人特点了解自己的时间管理做的如何,清楚时间管理中的因素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等。可建议学生建立“日/周/月规划表”有效管理时间并应对干扰。5.反馈评估:与时俱进,灵活调整。对照个人的行动计划,监督和评论自己的进展,研究正在追求的具体目标是否会让自己实现最终目标,反思如何让行动更符合实际、让自己更有动力等。

(二)职业生涯愿景模型法

愿景是个人的承诺,职业生涯的愿景模型法就是要使大学生的思路更集中,想清楚并搞清楚自己以后想要怎样的经历和怎样的生活,从而为达成目标做正确的选择。理清个人愿景是建立愿景的关键:

1.想象并罗列5年、10年甚至是20年之后的自己看到自己有哪些愿景的内容,如住在哪里、住在怎样的地方、工作上的压力水平(高中低)、自己当老板或打工(大小公司)、工作之外的闲暇时间如何安排、生活的主要成就的可能、针对愿景主要的影响与激励及价值观的来源等。2.形容并写出自己在每个愿景中的具体内容。3.思考并追问自己:每方面对自己的重要性。4.分析并审视写出来的愿景清单,找出最接近内心深处的层面。5.评估条件与愿景的差距,记录具备与不具备的自我成功特质。6.回归并检验愿景,反馈诸如愿景实现能否真正接受、接受之后的个人感受、愿景能给个人带来什么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并清楚规划的结果。

四、教学后期要监管大学生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达成

可以以时间维度做全程化的评估,建立学生档案。可以从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上职业规划课,建立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实践档案,对学生四年来的实践经历等形成资料,将评估、社会评价、就业(创业)过程、实践效果等进行记录。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有必要和学生建立和保持目标达成反馈联系,关注学生行为良性、正向的改变,监管其想法、行动的一致性,使能量汇聚于一个方向,尽可能让多因素的相适性较高。后期追踪调查,是进一步让学生挖掘个人优势、强化发展自己的信心,修正及完善目标并制定补短的发展措施,自觉反馈个人目标的完成节奏等。目标达成反馈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学生产生“目标惰性”现象,即学生做的努力和想做的事情之间失去了相适性,导致完成目标比受罪更痛苦,出现意愿消减、行动拖沓、半途而废。

高校学生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笔者认为,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一定是可以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反馈职业生涯目标实现的效果。职业生涯规划课,本质在于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想改变到改变再到认识到个人变化的过程,继而更好的改善表现,最终实现个人人生职业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陆升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法制与经济.2009,(5)

[2]廖志丹.“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探索【J】思想工作探索.2009,(4)

[3]郭海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4)

[4]章兢,李红霞.实践教学创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5]斯特拉・科特雷尔著.凌永华译.人发展手册(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handbook)【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分析法;培养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职业能力基本要素,是各种职业都普遍适用的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的职业关键能力。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更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形成

职业核心能力是构成职业能力最基础的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革新创新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八个模块。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体形成的能力是基本能力。第一类是通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形成的教育基本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第二类是个性特征,如诚实性、开放性等。第二阶段,个体经过高等教育、岗位培训形成职业核心能力。第一类是职业特殊能力,如产品设计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等;第二类是触发性的职业核心能力,如语言交流能力、策划能力等;第三类是个体心理能力,如预测能力、领导力等。第三阶段,个体经过组织内再学习与终身学习形成促进组织变革所需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如团队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三维结构

下文基于大学生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法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三维结构,即知识维、时间维、逻辑维进行分析,描述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所要用到的有关知识以及采取的步骤。

1.知识维层面分析。大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包括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专业知识,包括专业课程知识及自主学习的专业领域的其他知识。三是课外知识,包括个人专业领域外的各类知识。尤其要学习时间维和逻辑维步骤需用到的知识。

2.时间维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时间为维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规划阶段。大学生入学后要主动认识专业和职业,学习自我认知和评价,明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做出规划。二是拟订方案。分析大学所面临的环境、不同时期和人才培养要求,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八个模块,做出长期和短期计划,制订总目标和子目标,以及不同阶段要完成任务和活动。三是实施阶段。大学生贯彻执行拟订的方案,完成各阶段任务和活动,培养相对模块的能力。四是阶段评估。对各阶段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并根据执行情况、评估结果和环境的变化对方案进行调整,形成个人发展规划的循环系统。

3.逻辑维层面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都可以用四个逻辑步骤分析,从而将各阶段的任务详细分解。以拟定方案阶段举例说明。一是明确问题。此步骤需要明确的是如何制订方案,并搜集相关资料。二是指标选择。根据外在环境和个人需求,选择评价方案内容的具体指标,如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等,形成指标体系。三是分析决策。围绕目标、预期效果、实施流程、任务和活动等内容,各设计一组可选择的子方案,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子方案的优劣顺序,选择最佳组合。四是执行计划。根据系统分析选择的子方案,撰写总方案。

三、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通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三维结构分析,独立学院也应当结合实际,整合当前资源,进行改革与实践,构建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体系。

1.建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编写培养手册。第一,根据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明确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标准。标准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第二,以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标准为依据,制订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体系。目标体系要针对职业核心能力八个模块,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按照能力要素、能力标准、培养指导、评估指导四个方面作出定量定性的规定。第三,编写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手册,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内容和程序等做出详细规定。手册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让大学生在手册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2.整合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创新培养模式。第一,整合课程资源,根据分类型、模块化的工作思路,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课和基础课实施渗透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设计教学载体,采用讨论式、互动式、参与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辅导课和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第二,整合第二课堂活动,在实践中引导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校园文化、学科比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参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

3.记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实施效果评估。第一,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内容,编制培养记录册,成立职业核心能力评估中心。学生按学年记录参加的各项活动和完成的任务,上交评估中心审核。第二,评估中心动态跟踪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实施阶段性评估。对照目标能力点,结合培养记录册内容,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每学年评估学生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确定能力考核等级。第三,建立信息反馈渠道,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建议,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更新项目任务,形成动态发展的培养体系。

篇5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前瞻性

指尽可能对未来进行预测。针对大革命时期党内的一些悲观情绪,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这极大地鼓舞了革命者的斗志,促进革命形势的发展,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它的准确性。大学生初入社会,涉世不深,难以对未来做出准确预测,但要借助各方力量、广泛搜集信息,对未来的职业做最大可能的预测,有了大致的方向,才能安排现在要做的事情。

2.个性化

指随每个人的特点而变化。根据每个人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职业素质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实现人与特定职业的最大化匹配。

3.可调性

指可根据目标及影响因素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最初设定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情况变化适当调整,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设计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思考,不断修正。

4.阶段性

整个生涯包括若干阶段,而在每个阶段时间内,目标保持相对稳定。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一蹴而就,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若目标不断变化,就成了朝令夕改、浅尝则止了。

5.开放性

职业生涯设计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集中多方智慧,融合多种资源的结晶。既有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又有成功名人的导航启迪,而在职业目标选择与专业的不一致性上,打工、创业等就业形式渐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择业观念上,都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

6.高起点

大学生年富力强,是国家的栋梁,应该选择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职业起点,如果随便找一个谁都能干职业,就会浪费人才,枉读四年大学,选择高起点但又不能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要高、小结合,凡事从小做起。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很多,综合多种方法可分成五个阶段:明确自我认识、职业环境分析、确定职业目标、有意识的素质培养、调整和评估。

1.明确自我认识

正确的自我评估是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应该对自身爱好、个性特征、相关经历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形象气质、性格特点、天赋能力、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知识水平等,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选定一条适合自己能力和价值观的职业生涯路线,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了做好自我评估,可以通过专家或专业机构帮助来进行自我分析,通过这些机构和一些测评软件进行职业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气质测试、性格测试等等,对自己的认识程度越高,职业生涯的目标和方向才越明确。

2.职业环境分析

在进行职业环境分析时,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如当地的、全省的、全国的、全球的百强企业,了解这些企业如何起步的、利润点在那里、如何发展的,尽可能地搜集各高校往届毕业生分配情况,通过家长、亲属、朋友了解某些企业运营情况、某些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责、某些单位往年的录入人员方式等。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以是国内或国外,可以是城市或农村,可以是经济发达的特区或是经济一般及贫困落后地区,要考虑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如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习俗等。对职业行业性分析时,要对某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不能只看当前的热度、高薪等,要分清哪些是夕阳行业、哪些是朝阳行业,要清楚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如当前全球升温会迫使未来行业和人们生活方式向低碳绿色转变,向使用可再生能源转变。对职业岗位性分析时,要了解职业岗位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除了解所需要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实习、打工等方式对岗位要求做具体的了解。

3.确定职业目标

在充分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个人的职业目标要符合整体利益,既个人的目标要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人作为活动个体应该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实现个人的追求。职业目标是要实现最大化的“人职”匹配,“人”的因素涉及对自身性格、气质、理想、兴趣和道德等内在因素以及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外在因素,“职”的因素涉及社会的需求、劳动力市场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等因素。人生职业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就业,维持生存;第二层次是职业,从事比较稳定的工作,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第三层次是事业,这个层次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物质,更有精神上的满足感,这三个层次逐步推进,逐步实现,一般不能一步到位。当前大学生毕业普遍面临四种选择:考研、出国、就业、创业。考研可以继续在校学习知识,拥有更多知识有利于提高处理问题能力,可以从更高的高度及更宽的角度观察处理问题,但考研只是暂时回避就业问题。出国可以在专业方面深造,提高外语能力,增长见识,文化、地域、习俗等差异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就业选择时要避免做临时、仓促的决定,要进行充分的搜集信息、分析、筛选、应试准备等工作,避免高估或低估自己,寻找最佳的职业切入点,做好吃苦、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创业要做好市场分析、调研,寻找到合适的利润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实现。

4.有意识的素质培养

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大学生需要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达到职业目标的需要。首先,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是专业+外语+计算机,有了专业知识才能找到职业切入点,有了外语知识才能站得更高、与更多的人交流,有了计算机知识可以更好地搜集、管理信息。同时,要培养职业所需的实践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创业活动、大学实习活动等,要注意提高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各种形式的讲座,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体验实际工作的感受。

5.调整和评估

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其进行调整、评估和修正。当前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迅猛,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而进行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会消失,一些新的行业会涌现出来,体现在职业领域就是新旧职业的更替。因此,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注意问题

1.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崇高品德

大学生应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应以为社会多做贡献作为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这样才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如果只是为了金钱、享乐,那么即使创造了再多的财富,也会感到空虚、寂寞、迷茫。要培养优良品德,诚实做人,与人为善,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为了一些利益而损人利己,那样只能得小利而失大义。大学生要培养责任心、学会合作、助人为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大学生要强化法纪观念,掌握与他们未来就业、生活和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法律,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要意识到只有懂法,才能守法,才能平等地与他人对话,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成为一名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公民。

2.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踏实走好每一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五个层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康素质包括大学生的体力、精力、耐力、毅力等生命指标;智力素质体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心理素质包括大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道德素质包括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一系列道德要素的有机组合;角色素质包括大学生的角色规范、角色认同、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诸方面的素质。大学生应积极投身实践,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情,认真上好每堂课、做好每个实验、积极参加每个实习活动、认真过好每一天。

篇6

关键词:石油企业 职业适应期 大学生员工 离职

据前程无忧《2013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企业中85后员工比例越高,企业中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也越高。由于新生代求职者步入职场,企业中员工年龄结构改变,离职率不断攀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有特大型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但近年来石油石化企业新进大学生员工流失严重,如何应对大学生离职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笔者针对职业适应期大学生离职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石油企业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离职的原因

新进大学生员工离职不管对企业还是个人以及社会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而大学生离职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企业原因

第一,石油单位环境艰苦,需要员工奔赴全国各地,有的还要常年驻扎海外,长期的项目生活难免枯燥乏味,很容易造成刚刚就业的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大,甚至是他们的婚姻为题都成了难题。第二,石油企业中员工工资往往不能和能力完全挂钩,非常容易造成新进大学生没有竞争力和向上的劲头,逐渐从当初刚刚毕业的充满士气转为庸庸碌碌地混日子。第三,石油企业对于个人的发展缺乏一个整体的规划,往往是安排好岗位就很少过问个人具体的发展情况了,让大学生觉得单位只是追求效益,却忽视了新员工成长的需求。

2.个人原因

第一,80后的年轻人,往往具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喜欢挑战,而石油企业的工作繁杂而又重复过多,缺乏挑战性。第二,石油企业内部论资排辈的现象屡见不鲜,让80后大学生看不到将来。第三,石油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行业,而80后员工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第四,对石油企业性质缺乏了解,盲目就业。单纯地认为石油行业收入颇丰,福利待遇好,但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到石油企业以后,才慢慢体会到石油行业的辛苦,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生活和工作无法平衡。

3.学校原因

很多院校一味地想追求就业率,却很少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教育,也不曾根据学生特点具体分析个人就业情况,导致了学生理想和现实脱节严重,最终无奈只有选择离职。

二、应对石油企业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离职的对策

1.企业层面

首先,要建立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培训体系,让其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尽快融入到组织当中。 其次,要完善制度,关心新进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及科学的绩效评估、薪酬体系,明确岗位职责,通过对每个岗位在工作分配、工作要求、业绩评估标准和薪酬水平方面的规范化设计,明确角色的工作导向和利益所在,这样就可以在向新进大学生明确地传达角色期望的同时,还能帮助新进大学生找到方向,增强其归属感。再次,要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给予大学生以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平台,畅通晋升渠道,最大程度地激发其工作热情。最后,企业要积极实施(EAP)员工协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协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诊断、提出建议,对员工及直属亲人提供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绩效。

2.个人层面

作为新毕业大学生,首先要放低姿态,端正态度,调整心态,做好个人职业规划。积极完成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对自己、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与认识,避免盲目的不满,或不必要的离职。不断剖析自身,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勤奋,不好高骛远。其次,要做好能力调适,包括人际交往关系、社交、学习、创造、应变等方面的能力,快速地融入到组织之中,更好地、快速地胜任工作。

3.学校层面

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要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地开展,还要注意大学生个性的差异。第二,学生课程与专业设置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就业能力,使其更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郑洁.大学毕业生就业初期的不适应现象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1):98-100

[2]王智丽,侯志瑾.大学生员工角色失调、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17):17-21

[3]高晓红.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的忧思[J].管理前沿,2008(5)

[4]郑平生,汤小薄.新进大学生的角色失调及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2006(2)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2-0173-02

Abstract:Thepaperdoesthebriefresearchaboutthe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theinstructionforcollegestudents.Firstly,itexpandstheconceptandsignific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Onthebasisofthis,itgivessomespecificstrategiesfortheeducationandguidanceofcareerplanningfor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ducationandguidance

職业生涯规划研究最早始于西方,于上个世纪90年代被我国学者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我国一经引入,立刻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最早应用于企业领域,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该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当中。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无疑已经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头号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多关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希冀能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界定

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我国学者刘咏宝于2007年在他的相关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根据大学生自身情况,并结合当时存在的发展机遇,同时综合分析当时存在的个人职业生涯主客观因素,最终确定事业奋斗目标,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的合理安排。这个概念基本准确概括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文章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具有如下几点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

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促进大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对自我进行客观认识,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个人意愿、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科学结合,进而进一步树立和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职业认知。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让大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自身能力与理想职业间存在的差距,而这种认识则可帮助大学生通过学业学习,更好的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匹配。

2.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实施的大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分割教育,这样的分割教育方式未充分重视知识的整体性教育,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形成适应性差、知识面窄的不良局面。这对于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它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所在。

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个更好平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种多种教育资源的融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于大学生实际,是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要实施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具体策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

目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方面并未予以足够重视。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高校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意识。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长期目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目标,在此目标的引领下积极采取相关教育与指导策略,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率的提升。(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可评估性。可持续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为科学,可评估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可帮助高校更好改进自身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策略。

(二)高校应建立高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支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应多下功夫。作者认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如下几支队伍的打造:(1)专职职业指导队伍;(2)就业导师队伍;(3)校外顾问团;(4)大学学生职业规划协会。队伍建立之后,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还应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提出严格要求,最好应配以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及其他一些具体的管理制度等。在相关制度的管理、约束及激励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定然会得以稳步提升。

(三)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更科学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纸空谈,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需认真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职业理想

当前,很多大学生并未树立科学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设定方面大都呈现出理想化、功利化倾向,未充分考虑到社会与国家的实际需要。这样的职业理想树立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积极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而要做到此点必须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如下几种观念:(1)树立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观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实现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当代有为青年,应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的地方。(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必须牢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终身学习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助力,为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助力。(3)树立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21世纪需要的是人才,而最不缺的也是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在稳步增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当中,大学生要想获取理想工作,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及竞争意识。

2.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

很多大学生在对自我进行评估时,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言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1)准确认识自己的职业性格;(2)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3)理性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4)准确评估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除了加强对自身的准确认识之外,还应帮助大学生准确评估社会环境对从业者的要求。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有效性。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加强认识自我的实际情况是极为必要的。但恰恰有部分大学生并未准确、充分的认识自我。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对于学校之外的外部就业环境也未进行充分认识与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仅知道就业形势严峻,但具体严峻到何种程度他们却往往一无所知。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准确认识自我及外部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3.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

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关键所在就是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据了解,目前很多大学生并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即使有部分大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计划,其计划性也往往不够科学。因此,高校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计划制定方面多下功夫。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入手:(1)积极要求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应让大学生将其为一项任务完成。如有可能,还可将其纳入学分,引导大学生更为积极的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2)计划制定后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制定后,在后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后,还应要求大学生积极进行调整,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学业与职业良好匹配,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了上述提出的几点策略之外,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把握多点问题。另外,希望文章的研究可以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迎春.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1(01).

[3]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分类号】G647.38

0前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又缺乏职业生涯总体规划引导,导致其不能顺利融入这个社会、无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就业难等问题,总结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确失

一方面,虽然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大多数高校相关方面的工作还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作副课,对课程不重视,很多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意识。

1.2学生职业目标定位模糊

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目标的定位非常关键。由于自身片面的认识及学校引导不力许多大学生未能很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不用谈职业目标的定位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在老师的指引下开展了此项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目标归目标、行动归行动的不相一致现象。

1.3不良心态有待改善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带给大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高职生大多是在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本科院校挑选后最后一批被录入高职学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生大多存在自卑感、焦虑感,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制度、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高职生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只看到自身的弱项,信心不足、心灰意冷。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高职生订立的职业目标不切实际,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的巨大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自怨、自责、自卑心理,使其不能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劣势,难以正确面对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承受不起失败和挫折,更缺乏以积极的姿态付诸实践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

1.4自我评估有失准确

自我评估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第一步,客观、合理、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估是科学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前提。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高职生在高考之前仅将考入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曾认真思考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特长,更不清楚自己的个性、能力及价值观。升入高职后也没能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受上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生往往对自身评估过于片面且不切实际。具体表现为下述情形:一是不能正确发现自己的优势、特长,职业目标设置过低。这不利于高职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二是不切实际地肯定能力,对自身缺点认识不足。这造成高职生职业目标设置过高,过分看重收入、福利、地位,业定位不合理。

2.解决策略

2.1克服自卑,增强信心

充满希望的人会把妨碍目标实现的障碍视为挑战,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而希望的具体表现是目标,即高职生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合理设置目标,正确规划实现目标的途径是高职生树立希望的两种重要途径。

这就要求高职生在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时从下述两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设立现实、具体、可测量、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倘若目标设置过高,容易导致失败、打击个体。因此,高职生应该学会将困难的长期目标分解成若干容易实现的短期目标,并依据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二是正确规划实现目标的方案。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积极面对遇到的障碍并制订相应措施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成功体验,利于培养高职生健康的心理,树立希望。

2.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队伍建设,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加强专业,个性化定位

在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教师质量不高的问题时,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专业化知识方面。针对教师进行专门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培训,教师努力学习心理咨询、职业指导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要求教师取得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相关认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理论水平;其次,要将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学生就业规划成功率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后,通过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让教师在就业指导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做出贡献。

2.3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指导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引带学生认清形势,找准方向

对于学校来讲,要不断健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服务机构,开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理论课程,更多地面向社会需要开展课程,全方位地培养和构建大学生的能力及素质,为其找到一个良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辅助,来构建完善的就业生涯规划体系,以便于学生形成具有科学性的就业规划。

2.4谋求社会资源共享,指导学生认识职业世界,了解企业需要,明确努力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中如果只依靠学校不仅难以真正普及,也难以取得实效,必须通过整合外界资源,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互助机制才能取得实效。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除了为大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外,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课程,聘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客座讲师和兼职教师,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素材或便利;二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人才市场的合作。当前,政府为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可争取有利的政策环境和信息支持;三是加强与第三方职业生涯服务机构的合作。

3结束语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很多,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对策

职业生涯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合素质,实现其人生价值,也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得到了各国研究者、教育部门以及政府的重视。管理学家Rothwell认为,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体在对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 职业心理学家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把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护以及衰退五个阶段。[2]其中,探索阶段是决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做出相应的规划和决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课程在这个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设计的探索阶段。在国外,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已成为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服务体系外,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本文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便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发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现状

在校大学生需要将长远规划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清晰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无疑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不少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理念模糊,在职业生涯设计设计之中还存在如下的问题。

1.规划设计意识淡薄

有关网络调结果显示,33%的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3]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过规范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与指导,对职业生涯设计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设计的观念和意识,只是知道概念而缺少切实可行的的操作步骤。有些学生把职业设计等同于学习计划和职业目标,有的则把职业生涯设计等同于职业选择。实际上,职业选择只是职业生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

2.职业自我认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不是理想化就是很偏激,心理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对自己的优劣势不能正确客观的评价,容易自责、自怨、自卑或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我膨胀,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相差很大时更是承受不起。更别说在找工作时将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结合在一起了。

3.职业发展目标模糊

很多大学生职业发展期望过高,希望毕业马上就能找到铁饭碗。没有职业目标,盲目从众,急于求成。很多大学生选择发展的途径是通过考取职业资质证书和学位证书来实现的,将考取研究生作为自己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还有很多大学生同时准备了四条以上的职业发展道路,比如先考研,再考公务员,不行再出国,同时也找着工作等一系列途径。然而这些路径没有内在的联系性,结果悬殊性较大,发展的方向不够具体,因而他们在实际职业选择的工程中往往犹豫不决,并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

4.职业实践能力缺乏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薄弱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量不足和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两个方面上,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相对较少就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与外部职业环境的隔离,对职业环境不熟悉,对未来从事的职业不了解,因而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改进对策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指的是个体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了解、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兴趣、价值观、个性和行为倾向的过程,也就是要认清楚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自我评估是大学生获得可行性规划方案的前提,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自我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兴趣、个性、特长、性格、能力、学识水平、思维方式、情商、价值观以及潜能等一切与个人相关的因素。

确定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首先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把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逐步实现。短期目标一般包括学习目标、职业目标、收入目标、成就感、名望期望,主要是指个体素质能力的提高和具体目标的实现。长期目标一般是职业生涯设计的较高层次。只有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长期目标。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实现职业目标存在的困难和优势,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设计的起点,也职业是生涯设计的归宿。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自己的职业行为才会有方向,才能持之以恒的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同时,生活目标不是一层不变的,职业生涯设计应随着职业目标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

明确价值观。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职业价值观指导着人们进行各种职业的选择。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然后将其融入到职业选择的过程中。

找寻职业兴趣。大学生要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如借助心理测验量表及根据家长、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及建议)逐步发觉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将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和自己的未来职业联系起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圈,从而更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规划设计和职业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要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还包括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种能力。

2.环境分析

就业环境分析是个体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对职业环境、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专业的就业圈、行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等

等。[4]大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时,必须以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依据,并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大学生只有认真地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就业市场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为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大学生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社会中各种人才的供给状况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应该密切关注的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圈的发展动向,然后对以后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着重培养,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3.职业定位

职业定位就是将职业发展目标与自己的潜能及主客观条件寻求最佳匹配,在职业圈内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选择的这些职业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需要、价值观以及能力,同时也需要符合客观的就业环境。职业定位应注意以下问题:根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特点、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更适合、更符合自己特点、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景的职业;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分完美的职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5]总之,职业定位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再做出决定。

4.职业实践

职业实践是指在确定了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后,努力地寻找相关的具体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体验职业,培养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积累相应工作经验的过程。大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职业实践,才能检验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设计是否合理、客观。因为个体在制定规划设计时大多凭借的是思考和想象,主观的东西难免有偏差。因此,职业生涯设计需要通过客观的职业实践来检验合理性和正确性。在职业实践中如果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规划不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外界的就业形势,那就要依据客观现实再次调整规划设计,然后重新进行职业实践。大学生在校期间及寒暑假可以先根据自己所选定的职业做份兼职,通过实际工作,去亲身体验该职业,从而缩短进入社会的时间,更快捷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5.职业修整

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生看作职业不断发展的连续过程。美国学者Supper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的五阶段论,他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时期。[6]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心理学家Schein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九个阶段。[7]个体职业生涯的过程也是个体自身职业心理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参加职业实践,职业心理得到不断发展,个体的职业价值观、兴趣、需要、能力都会随之发展。职业环境、社会环境更是日新月异,所以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要根据实际变化来适时地调整。在此情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设计行之有效,就须根据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评估与修订。重新修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以及计划和行动的变更等。在这个意义上说,职业的反馈调整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根据自身发展的变化进行重新审定自我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庆琳.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认识误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9-81.

[2]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7-28.

[3]刘万永.高校就业指导还是季节性快餐[N].中国青年报,2001-11-12.

[4]万四平,贺志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今日科苑,2009 (10):295-296.

[5]冯媛媛,廖晓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述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36-38.

[6]仵林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11.

篇10

关键词:自我认识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8-03

1 引言

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颇为严峻。而且由于自己的认知不正确,盲目自信或是悲观绝望,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使得本就紧张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如何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安排,为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每个大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2 调查情况

2.1调查研究的对象

陕西理工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本科生。

2.2调查研究的手段

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大学大学生自我认知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样本覆盖全校14个学院,48个专业,分布均匀,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问卷由三十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自我认知,个人规划,就业取向和社会环境。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自我认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3.1.1自我认识是生涯规划的起点

什么是职业规划?什么是自我?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奋斗目标。[1]生涯发展三要素为知己、知彼及抉择与行动,知己列为首位。只有对这些有关自我的内涵精准地察实后.才可能对知彼——了解社会、明白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等产生意愿。而个人也才能在知己、知彼的综合考虑上,表现出有效的抉择和行动。大学生应将自我认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认知,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1.2自我认识有利于大学生角色的转换

所谓转换角色,主要是指由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人,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适时地转换角色。所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无疑具有有利的作用。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3.1.3自我认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期望

所谓职业期望,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每一个人都设计并希望能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期望变为现实可能,要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素质、专业、社会需求、机遇等条件外,则主要决定于自己对择业期望值高低的选择。所以,科学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条件结合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之后,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不断调整择业的期望值,使其达到最佳。

可见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认知对于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本调查的问卷可以明显看出:40%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他们希望能够去A区工作,追求较好的物质生活和地位;35%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他们对未来盲目悲观失望;还有15%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如表1所示:

这说明还有不少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3.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内容和途径

自我不仅是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而且是个人了解自己扮演这些角色的一种能力,是我们察识多面自我的核心。[2]自我探索是根据职业发展理论,使用标准化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对自我的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和分析,以便深入全面地认识自我。主要内容有:性格探索、兴趣探索、能力探索和价值观探索。

3.2.1性格

性格,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性格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效的工作者,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事业。可以通过MBTI理论和测评等方法的学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其对职业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等途径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3.2.2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加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分重要”。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应主动去发现、了解、挖掘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在大学阶段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篇11

关键词: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41-02

从2007年开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正式纳入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经过数年的实践与完善,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90后一代终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现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实践性、独特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基于体验的职业生涯教学模式正适应了新的需求,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显示出其生命力而得以推广[1]。本文试对体验式的职业生涯教学设计进行浅析,以更有效的促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一)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理念

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理念,首先是满足大学生生涯发展需求,通过提供必要的生涯探索体验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成熟,进而启发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依据生涯教学的规律,设计探索性、活动化、情境化的教学主题,采用体验式的教学组织方法,促进大学生自主开展生涯规划行动,发展其生涯决策能力,帮助大学生逐步确立生涯发展方向,为自己的生涯发展做好计划与准备。

(二)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的目标

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实施主要包含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与实践。总的来说生涯规划课的教学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具有生涯规划的自主责任意识;鉴别个人特质与潜能;了解大学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明确当前的生涯目标;收集评估职业信息资料;统合身边生涯发展资源;统整职业信息完成职业生涯评估;运用生涯决策方法确立生涯目标;制定出短期的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行动方案;落实生涯行动[2]。

二、体验式职业生涯教学模式与操作

(一)体验式生涯教学的基本模式

体验的核心是感受与反思,因此体验式生涯教学注重学习者的亲历参与和感悟升华,教学安排遵循“让学生情感上触动,认识上感悟,行动中成长”,具体为: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提出生涯发展问题——引导小组讨论、鼓励全班分享——运用理论提炼升华——尝试再次行动。在此教学模式中,对学生来说,必须通过内在体验逐步完成学习,其体验式学习的流程是:参与生涯探索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反思分享生涯探索活动所带来的体验——整合升华已有体验,形成新观念——改进、再尝试的学习过程。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模式开始于体验,而后反思、讨论、分析、评估。这一教学模式中,始终不断促进学生进行生涯探索行动和反思,通过精心规划生涯探索活动、呈现及反思活动经验,灌输参与者有关活动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的生涯态度发展、激发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学生生涯问题解决能力,是帮助学生逐渐明确其生涯目标和获得生涯规划能力的过程。

(二)体验式生涯教学的操作步骤

1、情境创设

情境的创设的直接影响着能否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是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的第一步,是体验式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后续教学展开的基础。具体来说,好的情景能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理解参与活动的意义、参与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明确参与活动的规则、了解活动的程序等。在创设生涯探索情境时既要抓住学生的生涯需求,又要能激发学生进行生涯探索的动机。可以通过故事、游戏、问题、案例等方学生引入生涯探索的情境之中。例如:采用案例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自己面临的生涯选择和生涯困惑,激发其生涯选择意识,之后开展关于生涯决策方面的单元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生涯选择、解答生涯困惑。

2、参与体验

在情境引导下,学生进入生涯探索活动的参与体验阶段,此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引导整个生涯探索活动的进程,如对学生的活动参与进行辅导,解答疑问,观察全班的参与情况,发现活动中的问题,控制活动的时间等。学生在参与生涯探索活动时会对自身进行观察与反思,进而产生解决生涯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在新一轮生涯探索中,学生会运用自身观察反思获得的经验方法进行探索,这一过程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体验、反思自我的意识。

篇12

[关键词] 决策模型影响因素 职业决策系统框架

中图分类号: C913.2文献标识码: A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如何做到知己知彼进行科学的决策,是职业生涯规划和选择的重大课题。职业生涯决策源于经济学中的决策理论在职业行为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认为,职业决策是个体一生中必然要面临的重要决策,是指个体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做出的选择。职业生涯决策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决策的模型

决策就是做出决定,是做选择对策的决定。每天人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其实就是决策,大到严肃的事情,小到生活的琐事,通常,一个决定越重要,决策也就越困难。1966年丁克里奇提出七种决策模型。[1]

(一)痛苦挣扎型,有些人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确认有哪些选择、收集信息、反复比较,却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口头禅是 “我就是拿不定主意。”在这种情况下,收集再多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也无济于事。

(二)冲动型,与痛苦挣扎型相反,有的人抓住遇到的第一个选择,不再考虑其它的选择或收集信息。他们的想法是 “先决定,以后再考虑。” 这种方式的风险太大,等到看到有更好的选择时自然追悔莫及。

(三)拖延型,这些人习惯于将对问题的思考和行动都再往后,然而问题是不会自动解决的,有时候会越拖越严重。“过两天再考虑”是他们的口头禅。心中暗自希望:也许事情过几天就自动解决了

(四)直觉型,有一些人将自己的直觉感受作为决定的基础。他们通常说不出什么理由,口头禅是“就是觉得这个人好,爱你没商量。”在择友时常见这样的决策方式。直觉在人们对外部信息无法掌握充分的时候比较有效,但它可能与事实不符。因此,我们不能仅凭直觉作为决策的依据。

(五)宿命型,有些人不能自己承担责任,而将命运委诸外部环境,将决定权留给境遇或命运。

(六)从众/随大流型,这样的人通常会顺从别人的计划而不是独立地做出决定。他们的口头禅是“他们都觉得好,我就觉得好,只因为大家都这样做”。

(七)瘫痪型,有的人,虽然在理性上接受了自己做决定的责任,却无法开始决策过程。通常的想法是 “我知道我应该开始了,但想到这件事我就害怕。”事实上他们无法真正为决策和决策的后果承担责任。

以上七种决策模型,根据情境和其后果重要性的不同,会产生相应程度的作用。但是这些决策模式用在一些重要事情中就不适宜了。从这七种决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决策模式都存在着对自己和对环境的未知因素,在很多未知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显然容易导致决策风险。

二、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

个人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这些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在的仪表和特征等。某些个人的特殊能力也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学习经验,伴随这些学习经验而来的兴趣与技能,对个人未来规划职业等也有较大影响。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智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二)环境状况和事件

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中,有许多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个人所能控制。这些环境状况和事件来源于人类活动(如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活动、家庭、教育系统的影响),或由自然力量引起(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或天然灾害)。

(三)学习经验

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学习经验,这对于个人的生涯决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个体受到刺激与强化的类型、性质以及两者配合出现的时机常常错综复杂,因而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不定的变量究竟是如何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偏好和生涯技能发展的,他提出不同的学习经验对个体的生涯决策起着深远的影响。

(四)工作取向的技能

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遗传因素、特殊能力、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等,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使个体形成特有的职业取向技能,这些职业取向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习惯、规划技巧、工作的标准与价值、情绪反应、知觉和认知的历程等。[2]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系统框架

决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必然带有一定的风险性,那么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决策系统框架,是帮助决策者减少风险提高决策能力的科学手段,从而做出信息整合,选择可能和可行的策略。[3]

(一)沟通阶段

沟通是决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是决策的开始。因为在这个阶段个人发现理想与现实情境之间存在差距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通过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交流途径传达给我们。这是“意识到我需要做出一个选择”的阶段。

(二)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是将问题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起来,对现状进行评估,了解自己和自己面临的可能选择,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好的问题解决者会花时间去思考、观察、研究,从而更充分了解差距,了解他们有效地做出反应的能力。

(三)综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综合和加工分析阶段提供的信息,形成个人可能性的解决方法并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确认自己的选择,从而制定出消除问题或差距的行动方案。

(四)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的第一步是评估每一种选择对问题解决者和他人的影响。从可行性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评估。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必须面对这样的抉择(1)对我个人而言什么是最好的?(2)对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而言什么是最好的? 第二步是按评估结果对所有选择进行排列,得出最终的选择。

(五)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我们将根据为行动制定的计划把思考转换为行动。即根据自己最终的选择制定计划,采取行动。考虑到评估阶段得出的结果,这是把第一选择作为目标重新建构。

(六)再循环阶段

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执行阶段之后,个体又回到沟通阶段,以确定已选取的选择是否是良好的即现实与理想状态间的差距是否已经被消除。

        职业生涯的选择是终生的历程,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人生关键的一步,面对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的各个因素,大学生必须掌握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方法,才能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赵辉.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篇1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327-02

1“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化素质差异显著

“90后”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又是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那么这样一个群体的素质的发展就值得倍加关注。对于这个群体的素质可以参考一个比较科学的概念来分析――素质生态。

“90后”大学生素质生态是指“90后”大学生基于个人的背景因素,包括个人特性、入学前的准备、性别以及民族因素,通过主动地塑造大学人际环境影响大学和社会环境,并且在此环境中获取个人发展的可能性的主体性品质。“90后”大学生素质生态的形成与“90后”大学生的先天禀赋密切相关,最终形成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大学教育实践的过程中[1]。基于素质生态的概念,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大量的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获得的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化素质差异显著。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差异也非常明显,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生涯规划认识已经成为他们迫切的内部需求。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客观需求

“读书无用论”、“大学无用论”等一些关于大学生的负面的社会评论也并非空穴来风,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慢慢引起社会的关注,所以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也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例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有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的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的诠释了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担任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也有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2]。

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趋向高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进程已经被普遍认可。那么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高校需要承担较重的传统知识的传授任务,所以生涯规划教育实现需要慢慢的调整和不断加强,难以迅速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生涯规划能力。但是面对发展迅速的现代化社会,大学生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应对更多的职场变化因素,所以若没有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将难以找到准确的职场定位和目标,也就难以在岗位上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面对更高的社会要求和更多社会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着实成为“90后”大学生必须面对的客观需求。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常见困难

3.1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但是对自我认知还普遍存在不准确的现象。首先,由于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决定了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自我工作能力的认知和对岗位要求的认知都相对较弱,故而难以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转型设计在生涯规划中。另外,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初,对于相关专业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在选择专业之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一定感兴趣,但是又不具备转专业的条件,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就陷入迷茫中,难以在专业内取得理想成绩。从而,在生涯规划时对自我认知也就比较困惑,难以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

3.2依赖性较强

大学开学报到时,父母陪同办理入学手续或者父母代为办理入学手续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这只是现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反应出的问题就是他们有太多的事情是由父母代劳的,从而他们就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依赖父母为其作决定,依赖家人为其处理事务,依赖他人为其解决困难等等。由于这样长期养成的依赖性,就让他们在面对抉择时难以做出合理的判断。

3.3以自我为中心

“90后”一代出生在一个整体社会生活水平较高的时代,他们从小享受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又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太多的宠爱,所以难免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过多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多的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是否能有理想的职位、是否可以获得较高的个人收入等因素。而对于社会的需求,工作的性质、职位的要求等方面关注度低,了解少,对职业没有合理的认识。

3.4情绪控制能力较弱

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表现出情绪的极端性,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的冷静、自控等品质,表现不安,最常见的就是焦虑、急躁和抑郁[3]。而这些情绪的出现必将造成其自我和环境认知的不足,难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那么也就难以设计合理的生涯规划。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策略

对于大学生来说,整个大学生活都涉及职业生涯的选择问题,生涯选择是一系列阶段所构成的。而不是一个定点[4]。

4.1提高生涯规划意识

4.1.1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兴趣,那么学校做再多的努力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较高的兴趣,那么就可以主动的,快速的掌握生涯规划的要领,从而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要提高“90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必须从其感兴趣的方向入手,用符合这个群体心理的方式去促进他们提高生涯规划的意识。例如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一些名人效应,热点话题,新的沟通渠道等在这个年轻群体中比较流行的元素,以提高他们对于生涯规划的兴趣,从而奠定一个良好学习基础。

4.1.2树立正确观念

就业过程中,学生选择单位,单位也在选择学生,只有在双方都达到预期值时,才能完成较为理想的就业。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了解自身的需求和目标,也要客观深入的了解单位的需求和期望。另外,面对复杂的环境,就业难以一蹴而就,那么就需要既要做好预定的规划,也要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将生涯规划逐步完善。

4.1.3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外,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客观的认识自我,培养创新精神,正确面对挫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可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容面对压力,顺利融入团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4.2合理安排生涯规划教育

4.2.1建立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牵扯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难以通过几门课程或者某个时间段的就业教育来完成,需要根据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以及生理、心理的特点适时的引导其了解就业压力,认识专业发展以及相关职业情况,提供有效的参考建议和理论支持和能力训练。

4.2.2加强教育队伍建设

虽然高校已经对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重视,并在逐步完善这项工作的教育队伍,但还需要不断完善。首先需要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同时还要对就业的形势有很好的把握。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牵涉到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内容,还有更多的职业工作的内容,所以在教育队伍中不能仅仅有校内的老师,也要有校外的老师,例如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等共同参与到这支教育队伍中来,才能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

4.2.3注意技能的培养

在经过前期的大量积累和准备之后,实际的考核、面试中的表现就成为了就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各项技能的应用非常重要。

(1)自荐材料的设计。自荐方式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最基本的方式[5]。自荐材料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沟通的第一份有效资料,能否成功获得单位的认可,进而获得进一步发展机会非常重要,所以自荐材料的设计不容忽视。

(2)获取就业信息。任何策略的制定都需要足够的信息支持,所以在就业环节,获取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是合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制定合理的生涯规划的前提,否则一切的规划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3)学习礼仪,掌握技巧。在就业过程中免不了面试环节。面试是双方第一次真实的人与人的交流,在双方互相了解信息的同时,各种气质、着装、礼仪等非直接语言表达的信息也在快速的传递。一个气质良好,举止得体,礼貌大方的毕业生形象必然会给面试增色不少。

4.2.4强调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高校为生涯规划课程做了足够充分的准备,但是说到底来学习和执行生涯规划的主体还是学生自己。没有主体的主动参与,只是被动的传授和学习那么必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正如前面所强调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主体的能动性至关重要,必须积极的鼓励、促进学生主体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将生涯规划有效的落到实处。

4.3有效的学习反馈

学习的反馈不仅仅是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更是要促进学生将生涯规划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较为偏重理论操作的“个人职业性格测量”、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等考核难以形成有效的反馈,对学生能否合理的应用相关知识不能做出全面的判断。可以在这些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需求市场调查,实习实践心得报告等反馈方式。另外,可以从大学生能否主动有效地“参与专业性教学和社会性活动”、“促进与教师或同学朋辈的互动”等方面来反馈和评估。这是一种教育性评估,它包含前瞻性评估、目标和标准、自我评估和反馈四个要素,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6]。

5结语

总之,“90后”大学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群体,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论是从其自身内部需求还是社会的客观需求来说都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的工作。高校面对这样个性差异显著的群体,全面提高生涯规划的质量,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完成个人生涯规划,有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参考文献:

[1]黄艳,田辉玉.中国“90后”大学生素质生态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

[2]邓周.浅析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15).

[3]李萍.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瓶颈及辅导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230.

[4]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篇14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