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8 14:58: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循环经济的优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矿业循环经济 指标体系 权重 评价方法
引言: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保障。目前,我国关于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大都是在遵循矿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基础上,通过构建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进行了评价。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理,框架、权重设定方法及评价方法,为矿区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及评价方法选择提供了依据。
1、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理
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构建原理也是指标构建的指导思想和依据,作者郑泰森[1]将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分为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是企业内部循环,中循环是企业之间产业群体间的循环,而大循环则是区域整合矿区循环。
尽管在各循环模式中,指标构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大方针是一致的,但在各个不同的循环模式中,它们的范围不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它们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也会不同:
在小循环中。作者郑泰森[1]认为企业构建相关指标评价体系会考虑到运营、管理、经济及地域、矿种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因此它们建立的循环经济指标会以“矿产资源——产品——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为基础,以节约矿产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数量,提高废弃物、废弃产品的再利用率为目标,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并解决矿产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循环中。构建指标体系的原理不仅会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会考虑矿产资源在使用区域间流动的过程中给相关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等带来的影响。作者石吉金[2]认为这一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判断和测度矿区发展水平,判断正在实施或已经实施的政策和行动是否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信息来源。
在大循环中。我们将矿区循环经济作为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所构建的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必须着眼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循环发展。作者徐君[3]认为在该循环中要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
2、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比较
在小、中、大三个循环模式中,学者们为确定各影响要素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分析法,即将度量对象和度量目标分成若干子系统,并逐步细分,直到每一部分都可以用具体统计指标来描述、实现。针对不同循环,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和关注点不同,所以指标体系构建框架结构是不同的,现有的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共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逻辑关系来构建的。
卢业授、郭敏[4]构建的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就是按照勘测、开采、使用、治理等矿产生产环节为线索来构建的指标框架。张瑞,田佳等[5]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逻辑关系,将准则层分为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
第二种是按照矿业对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影响为基础来构建的。
吴刚、刘胜富【6】在矿区REES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黄金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趋势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这里主要介绍第一个体系,它的架构就是从经济、资源、社会、环境4方面来构建的。他将矿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趋势评价指标体系分为4个部分,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环境状况、资源状况。骆正山【7】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的指标,将其分为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和智力支持水平5个方面。在这种指标分类方法下,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是4个基本分类,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会增加智力(工作人员)状况、循环状况等指标或者与第一种方法结合起来设定指标分类,进行整体框架的构建。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矿业循环指标框架。
第三种评价指标框架是按照横向指标和纵向指标两方面来构建的。
宋绍峰、周德群【8】构建的矿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目标层包括总目标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次目标层——纵向发展水平和横向协调水平。
这三种矿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各有各的特点,具体的优劣比较如下所述:第一种框架构建原理的优点在于逻辑关系明确,适合小循环中的矿业企业使用,但是,考虑面狭窄,对社会大环境考虑较少。第二种框架构建原理的优点在于从影响出发,结果导向明确,适合中小循环评价使用,考虑全面,但是,缺少横向协调发展评价指标。第三种框架构建原理的优点在于兼顾范围广泛,适用对大循环中的矿业发展进行评价,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但是,指标过多,需考虑的因素较多,数据搜集困难。
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构建原理。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和构建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业循环 经济保障 体系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道路,仅仅重视经济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家需要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有效开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排污最小化和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采用有效措施保障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政策法规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到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包括资源、经济、环境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首先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借鉴外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并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奖惩制度,同时,国家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确保农业循环经济的落地实施。其次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其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农业生产,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无害化。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新型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依靠单一的部门和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引导,通过市场运作使全体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经营管理当中,只有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持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搞好技术人才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做保障。第一,要重视科技的开发与推广,要有针对性的建设有关清洁技术、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的实验室,重点研究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要强化技术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经贸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并鼓励引导社会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科研活动中,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第三,要培养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依靠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来培养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建设带动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升,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3、稳定资金投入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大量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很大,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离不开国家稳定的资金投入。第一,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国家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良种工程建设。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政府要与国家目标相一致,把财政投入重点向农业倾斜,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广泛吸引外资,给予外企投资适当的优惠政策。第三,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的个人投资。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受益者,他们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适当的投入。
4、强化自然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国家要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障。第一,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利用率。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是随着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非法占用的加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惜土地,适度开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二,珍惜水资源,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我国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污水乱排现象逐年加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极大重视水体安全问题,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应急水源、备用水源,禁止超采地下水、过度拦蓄地表水,建立健全排污企业奖惩制度,严厉打击污水乱排的企业。
5、做好宣传教育保障
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我国没有进行深入的传播,社会人民普遍对其缺乏了解,所以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普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相关内容、生产模式及具体技术向社会公众进行灌输,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自觉应用循环经济的技术和原则,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进行典型示范和利益展示,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利益,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典型示范,优先扶持思想先进、学习能力强的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效果后主动带动身边的农民,逐步使所有农民感受到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投身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当中,最终在全国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各方面的发展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在大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时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政策法规保障、技术人才保障、资金投入保障、自然资源保障和宣传教育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全国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会,赵凯,胡源,郑巧凤.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J].世界农业.2008(09)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3R”原则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标。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过程即物质投入-利用-产出-外部效应等方面的众多因素进行筛选,确定了4类15个指标,以构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分类见表)。
表 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发展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超效率DEA、能值评价法以及熵值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是根据主观信息来对评价指标进行赋值,主观随意性较大。而超效率DEA和能值评价方法虽都具备客观赋值的依据,但却不能对客观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选择熵值系数法作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的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了其他评价方法的优点,既能以客观信息作为依据对评价指标赋值,又能对评价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解析,是发展效益评价中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
三、评价结果分析
1.综合效益评价
按照以上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呈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综合评价指数从2000年-2011年增长了169.37%。这期间良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其必然性的:一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引导,调动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但从评价也可以看出,2000年-2011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发展态势呈现明显的三阶段特点,即:2000年-2004年为缓慢发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不足,农业循环经济的推进比较困难。2004年-2009年为震荡上升阶段,在此时期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先是有了显著的提升,随后在2006和2007两年又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主要是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2009年-2011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循环经济综合效益在这三年以年均10%的增速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健全法规标准,完善的政策机制,强化技术支撑,极大的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分类指标评价
从分类指标的情况来看,评价期内经济效益指标一直呈快速增长之势,这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推广过程中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水平。而从资源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并不理想。其中资源减量化指标在评价期内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方面控制不够理想。而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虽未呈下降态势,但增长也非常的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在主要的农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效率仍然较低,进而影响了资源循环再利用指标的评价值。与经济效益评价值呈快速提升相反,生态效益指标的评价结果也不理想,这也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结果,要想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提高农业循环经济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构建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例如增加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以及有机肥料的使用比例,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数等等。
参考文献:
一、循环经济研究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也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社会。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1、闭环反馈式物质循环流动。在循环经济中,一切物质、能源可以在不断进行的经济活动中得到梯次利用或最合理使用,整个经济系统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物、污染,生产、消费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小。循环经济的物质流动方式是循环式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2、污染管段预防。20世纪九十年代,当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后,人们有了可持续发展意识,认为资源浪费是污染的根源,所以应当在生产源头、生产过程、产品使用之后的不同阶段都要注意减少污染,对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染物则要尽可能地利用。这就逐渐形成了“污染管段预防”的循环经济。
3、废物梯次减少。循环经济解决废物的顺序是:废物避免――废物回收、利用――废物处置,废物在此过程中逐量减少,污染最小化。
(三)循环经济的原则。循环经济具有三大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又称“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3R原则首要的是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是对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使用的旧货加以回收利用,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四)循环经济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五)循环经济的产业类型。循环经济可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因为经济系统中存在三种不同层次的生产组织。一是清洁生产企业,清洁生产企业是循环经济的第一个层次,它一般是对单个企业而言的;二是生态工业园区,这是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层次;三是废物资源化系统,这是循环经济的终端层次。
(六)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循环经济发端于传统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反思、否定和创新。较之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具有更多优点,是一种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在物质流动方式上,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在资源的利用状况上,传统经济是“两高一低”的粗放型经营,即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是“两低一高”的节约型经营,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环境治理方式上,传统经济是末端治理型经济,循环经济是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型经济;在追求目标上,传统经济是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目的的经济。
(七)循环经济在国内外的实践。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七十年代,循环经济理念形成;八十年代,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方式处理废弃物,工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开始试验;九十年代,清洁生产、工业生态系统成为发展的主流,美国、丹麦等国家工业生态园区已经建成,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变为行动,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德国等欧洲国家逐步颁布一些废弃物管理的法规。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进入21世纪,日本更是将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经济与环境融合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工业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建设成为时代的主流。尤其是进入新的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了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循环经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如杜邦化学公司模式;我国也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清洁生产中心,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我国也建立了10个生态工业园区,如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等。三是在区域和整个社会实施循环经济,如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体系;我国也有辽宁、福建、贵阳等省市在区域层次上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一)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上个世纪,技术模式的变革导致了物质消耗的急剧增加。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关键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乃至永续利用。显然,循环经济能极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节省大量资源以备后代人发展使用,同时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环境压力。
(二)环境自净能力有限,有利于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对我国而言,只有发展循环经济,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才能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
(三)面对加入WTO挑战,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另外,对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亦能发挥重要作用。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将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发展循环经济无疑应属其中应有之义或具体体现。
三、发展循环经济对策措施
(一)深化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未来特别要加强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主要原理、运用层次、综合意义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以便决策者、企业家、消费者可以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企业产品开发、生活模式更新和城市产业提升的实践之中。另外,推广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广大公民的积极配合,共同学习、认识循环经济,掌握它的一般特点。
(二)开发研究和推广相关技术体系。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是环境无害化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要组织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对发达国家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进行系统地研究,为经济系统运行向循环经济转化提供第一时间的经验和启示。
(三)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要努力借鉴欧盟诸国、美国、日本等有关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在经济过程两端加强政策调控力度,重点加强输入端的资源税费政策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政策,加快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如资源回收奖励政策、设立可回收保证金等;产业、投资、税收等政策取向也是体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激励导向。
(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法律支撑。当前要尽快完善涉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种单项资源与环境保护法,修改并补足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不足之处,强化对资源的保护,减少环境污染。
(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持续动力。另外,非赢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赢利性组织所没有的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42-02
1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定义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环境利用与保护的共同需要,并在实际中把这种共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各种激励手段,使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被全面激发,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热情,共建循环型社会。
2 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有关思想理论,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治理措施,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虽然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体制严重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体制滞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循环经济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政策可操作性差,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总的来说,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国外发展的相关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必须有配套的激励机制才能推动其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各行业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在政府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体制,激励工具不够健全,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某些政府部门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二,在企业层面上,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基本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很少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问题,认为环境的保护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所以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比重低,导致企业污染环境,政府买单的“公地悲剧”。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既得利益使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三,在民众层面上,社会民众的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还比较薄弱、民众参与能力不强,以及参与形式单一、参与领域有限。
3 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途径的思考
根据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构建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3.1 政府主导的激励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1)财政补贴激励。财政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绿色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对风力发电投资者实行投资补贴等。对投资者进行补贴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二是绿色产品补贴,即根据绿色产品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消费补贴。如对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购买者给予补贴,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
(2)税收政策激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制性税收政策。这种强制性税收政策,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不仅能起到鼓励节约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二是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
(3)技术政策激励。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要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要支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4)绿色消费政策激励。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对生存环境和物种进行保护。三是要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社会绿色消费体系,制定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的相关制度,要制定绿色消费信息给政府和企业两方的反馈机制。
(5)政绩或奖励性激励。一是建立国家表彰奖励制度,对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领域、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二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6)宣传教育激励。要开展循环经济先进典型的宣传,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加强对民众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教育,从价值导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上加以引导;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和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扩大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强化环境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3.2 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市场调控是循环经济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运行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明确资源使用价格。通过合理确定资源的使用价格,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以及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2)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企业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全方位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的竞争。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完善企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竞争机制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
(3)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进入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维护市场的绿色秩序。
(4)培育绿色需求。第一,消费者需求。培育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购买绿色产品。同时企业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第二,政府需求。政府需求对市场需求会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对绿色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可以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从而提高建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4 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能是笼统的、模糊的。
(2)循环经济主体的角色不能错位。政府、企业和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主体,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者,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只有三者密切配合,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顺利。
(3)兼顾公平与平衡。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脱离公平竞争的轨道,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等。
(4)要因地制宜。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循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制约因素等,科学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2]宝艳园.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3]宋长秀.循环经济机制建立初探[J].市场经纬,2008(6).
[4]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评论,2004(3):49-52.
[5]王.循环经济激励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