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范文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7 14:41: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人文修养教育;护理教育;重要性

护理中对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心理健康等的重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有较为高超的护理技术,也对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护理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对培养优秀护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护理人文修养课程是近些年才逐渐被纳入到护理专业的学习当中的,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护理人文修养以护理为中心,其内容综合考虑了与护理相关的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和精神文化层次等多方面内容,涵盖礼仪、美学、沟通、伦理等模块[3]。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将护理人文内涵与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护理知识与技巧等有效相融合,在护理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其中,有关礼仪以及美学方面素养的教育培养,是提升学生审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能够成功适应护理实践的保障。

(四)为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第一,人文修养教育可以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大幅缓解我国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全面提升我国医护人员的整体水平与质量。第二,使我国医护系统人员构成更加稳定。医疗系统中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护理人员。主要原因就是部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较差,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困难,诸如工作量大、相对劳累以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误解等,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选择离职。人文修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轻松应对工作中的困难,降低人员流动性,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与保证服务的水平。

三、结语

护理是极具人文性的一项工作,在护理教育中强化人文修养教育,可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伦理水平、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后在护理职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邹亮.浅谈人文素质教育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必要性[J].新课程,2016(18):7.

[2]米娅莉,赵俊夺.浅谈护理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学周刊,2015(14):69.

篇2

[关键词] 护士; 人文修养; 教学方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9-79-02

为了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加之临床护理在护理实践中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人文护理服务领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在护理管理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护理是科技和人文完美结合与统一的专业[1],所以人文修养课程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本文现针对护士人文修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探讨,并进一步研究适合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思路。

1 以合作性学习为主,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为把班级44人分成8个学习小组,强调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强调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来完成,小组成员需要积极协作,通过小组、组际、师生间的合作讨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共同完成个人和小组任务,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2]。同时结合案例引导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以实践教学为主,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成为主体。在分组中强调随机性,把成绩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人际接触,组长轮流更换,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角色扮演的机会。例如:在社会舞台上演绎人生――护士的社会学修养一章中,结合角色的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其目标为使学生养成团队的协作精神,学生通过一个几分钟的团队合作游戏“如何说出一段合理的故事”,发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生互相评价并得出结论:团队合作成功的基本要素,而且与每个成员的努力分不开;在人生因你而多彩――护士的文化修养中,学生课后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关于不同医院的文化,以讨论的形式各抒己见,共有9位评论员进行评价,并选出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鼓励,学生在此活动中既获得了鼓励与荣誉,又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文化素养对医院和护理的重要性;在美的职业与人生――护士的美学修养及“不学礼,无以立”――护士的交往礼仪中,真正训练学生自我介绍、鞠躬礼、行姿、坐姿、蹲姿、端治疗盘、持病历夹、握手礼、馈赠礼、介绍礼等,逐一练习,并对实践中表现优秀及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鼓励,通过考核标准及学生互评进行一一评价;在生命在沟通中璀璨――护士的人际关系修养中,鼓励学生在随机抽取的情景下进行对话,观察学生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问是否符合主题、是否恰当、倾听是否认真、表情是否真实自然等,并通过演讲来检验学生驾驭语言、感情、表情、肢体的能力;在给生命插上翅膀――护士的科学思维修养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发散、逆向、创新等思维模式进行学习、探讨。

通过以合作性学习为主的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首先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上课下积极进行资料的收集及讨论,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中来,用学生的话说,从第一次课战战兢兢的自我介绍到最后充满信心的进行表演,觉得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2 以实践考核为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的特殊性,在实践中锻炼学生,从实践中达到目标,所以在考核中,本着对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实践作为考核的主要方面,主要以护士的职业形象美、演讲考核、人际沟通考核、社交礼仪考核为主,让学生从仪表、语言、表情目光、手势姿态、情境下的思维能力等方面达到合格和满意。

结果显示:①学生对此门课程有浓厚的兴趣,态度认真,表现能力较强,成绩较高。②从各项来看,职业形象美中学生着装规范,但表情和精神状态较差,个别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各种形象美的表现要求;演讲考核中整体缺乏感情真挚的表现,说服力、感染力不强;人际沟通时语言沟通稍差,不能适当地进行提问和阐述;社交礼仪中能熟练掌握礼仪的要点,整体表现和谐自然,内容详实。③从整体上看,理论结合实践、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性较高,但学生综合表达和适应问题的能力稍弱。今后要更加注重学生对人文修养课程内涵的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还应加强对于理论的重视程度。

3 以过程评价为重点,终身学习和提高

在人文修养的课程中,学生从多种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正如人文修养本身的内涵所说,人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我们能做的是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要把人文修养的教育贯穿到教学、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护理专业的学生也必须主动融入到人文培养的过程中去。在护士人文修养的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体会是师生相长,寓教于乐。护生在积累人文知识的同时学习人文研究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努力成为真正适合护理事业发展的新型护理人才[3]。

[参考文献]

[1] 史瑞芬. 护士人文修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 胡昕,徐静娟,蒋玉宇,等. 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与评价[J]. 中华护理教育,2008,5(2):141-143.

篇3

【关键词】人文素质;护理学;培养;对策

1 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不等于人文学科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能力,将人文知识中内含的价值―――人文精神向个体身心中内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具体的说,就是要培养他们了解人文知识,通过人文知识的内化,促进他们人格、气质、修养等品质的形成。

2 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2.1 护理专业学生普遍人文素质较低,人文意识淡薄

护理专业学生生源大多来自理科考生,受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重理轻文”,由此造成他们人文社科知识“先天”有所缺失。进入大学以后,医学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少。在课堂教学中,虽开设了一些社科人文课程,但大多数为选修课,学生对其重要性认知不够,所以收获不大。更重要的是,护理教育并没有将“人文素质”培养凸显出来,学生很难从观念上明白提高人文素质的意义,他们重专业轻人文。在对我校2011级200多名护理新生的调查中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人文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能明确的说出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就表明“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学生的认可,我们虽然一直在强调人文素质,但目前还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由此造成了护理专业学生普遍人文素质较低的现实,很多学生甚至连请假条、申请书都不知道如何书写,往往不是语句不通就是格式不规范,在工作总结中还出现“陶冶耳朵”这样的语句。在临床实习中,学生注重的是护理技能的掌握,意识不到人文素质在护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有的学生在实习中无法处理好护患关系,与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发生纠纷,给自身和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在将来的职业期望上,很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操作技能就能胜任护士这一工作,而意识不到“人文素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2.2 现代医学模式将医学人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拉底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语言的重要性甚或超越了医学科技手段本身。在医患关系中,医学人文也是一件利器。目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的产生或者治愈不只是躯体发生变化,对躯体产生影响的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也必须引起重视,医学人文不得不引起关注。现代整体护理观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严。这就表明,在护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并且,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当今社会,整形、美容、减肥等一些新的医学门类迅速的产生,这便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护患关系。护生如果仅仅只是偏向护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必然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由此可知,护理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医学发展的要求,就不仅要培养护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培养护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将人文修养列入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去。

2.3 人文素质是优秀护理人才的必备条件

没有良好的人文修养,就不能算作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同样,一名优秀的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是必备条件。从综合素质方面讲,具备良好的人文知识素养,可以使学生在学业深造上打好基础,在就业求职中游刃有余。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学生在专业深造上才有基础,比如专业研究时的论文撰写,文字就功底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求职中,考核的不仅仅是护理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仪表仪态等都是重要的因素。近年在毕业生就业中我们发现,专业成绩优秀的护生并一定能在求职应聘中占得优势。有些学生,专业成绩非常优秀,但在应聘中却屡屡受挫,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人文素质。这些求职失败的护生,要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么语言表达能力差,要么狂妄自大或过于自卑,要么仪表仪态逊色……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生中,那些专业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好,心理素质过硬,有责任感、道德感的护生,明显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发展的更快。

3 对策思考

3.1 树立护理教育新观念,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教育目标体系中,强化人文意识

加强人文知识素质的培养首先就要从观念上转变。要树立护理教育的新观念,切实将人文教育纳入到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去,增强人文教育意识。要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到与科学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意识到人文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上,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不管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教学者、学生管理者,要共同努力,改变学生“重专业轻人文”的狭隘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如专业思想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社团活动,班级主题教育活动等等,以护理专业的先驱者“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精神教育学生,把勇敢、仁爱、无私、奉献作为护理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3.2 重视人文学科教学,完善人文学科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要内容,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所以,人文课学科教学是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护理教育中,护理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政治等学科多已成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内容。但这些还不能满足护理教育对人文素质的要求,有些人文学科,如大学语文、护理美学、护士礼仪、医疗法律学、医疗语言学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此,可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适当增加一些与护理专业关系紧密的内容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强化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需要指出的是,重视人文学科教学,也应不断思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文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引发护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从这些学科教育中获益。如果只是单纯的改善学科设置而不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重视人文学科教学只能是流于空谈。

3.3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良好的氛围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力,要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在全校、全院、全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由于人文素质教育涵盖领域多,内容丰富,而医学院校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放在课堂教学上。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如知识讲座、主题演讲、社团活动、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在人类文化海洋中受到熏陶,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义诊、健康知识宣讲等,以此鼓励学生积极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高校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在护理学教育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提高护理教育的质量,为保障和促进全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梅华.浅谈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

[2] 李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6).

篇4

【关键词】理工 研究生 人文 素质教育 修养

面临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元化,而过度的信息膨胀造成的现代人类对于知识的盲从和盲目性也日益体现。种种社会现象的暴露,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规范社会人的行为准则使其在社会的潮流中不被淹没?这就要求一个人的自身修养的完善和不断的充实提高。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人格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这就是人文的精神作为依托和承载的。

1 人文素质概况

人文一词本身是一个动态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彖词:“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它涵盖的范畴是广泛的,主要包含有文学、艺术、哲学、国学、历史、社会学等。无可厚非,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发展的支柱。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者达到的发展程度。这一素质的内涵也很广泛,对于人的民族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在这期间所映衬出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对一个人的自身的人格完善,和一个民族的承接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研究生培养是我们国家培养高端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群体的教育特征是不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培养内容的,着重点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理工类学科的研究生,更存在重理轻文的失衡现象,这就造成了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环境制约问题。而理工类大学的培养范畴更是具有其工科的教育教学特点,对于人文教育的比例也随之减少,这就为研究生教育者对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个艰巨而长远的时代任务和教育使命。理工类研究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度远远低于我们的设想,这和科学知识结构的统筹构建形成了一个断代,这也就是现在我们逐渐认识到的一个学校招生现象:为什么会高分低能,低能低到哪里,为什么会低,而这些能力的体现是否也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指标呢。对于研究生,我们不能要求从培养基础做起,因为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不适合这样的教育方针。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教育体制还需进一步改革,理工类研究生的教育现状也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重视技能和科学知识在高校无可厚非,可是,一个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不单纯是知识越丰富越完善,这个构建过程是需要人文修养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建构和提升的。

3 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其社会价值

人文素质是个人修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看上去似乎与单纯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但这些是构建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的修养是多方位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大多数的人际交往,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都取决于人的人文知识结构。就如同社会的法律约束也包含道德约束的范畴一样,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是承载一个人到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现在大多数的专业知识都和市场价值直接挂钩,最简单的例子,每个研究生在考取之前都有这样的心理,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也就是有更高的市场价值,那么所学的专业就同市场价值有了直接的关系,读哪个专业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赚钱更多,那么知识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就显而易见了。可想而之,“人文价值并不直接表现出市场价值,但是,人文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结合具有更高的价值,包含市场价值。人文价值与市场价值既不是一回事,也不是绝然没有联系的。”

4 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有效手段

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善的,现在高校也逐渐重视起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重要培养内容,那么好的途径和有效的手段就尤为重要,我们教育者可以从多方面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这样也可以从研究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异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途径进行学习和研究。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4.1 开设适合理工类研究生的选修课程

4.1.1 美术课程,如:摄影,绘画,书法,艺术作品欣赏等课程,美术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内在的,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更是崇尚内在修养和天人合一的和谐美,而通过这些体验和感受,使人的审美更加完善,从而达到人文素质的提高。

4.1.2 音乐课程,如:舞蹈,声乐,音乐作品欣赏等课程。音乐的美学特征最突出的表现是它的哲理性和社会性,音乐哲理性在于它不仅给人提供艺术,而且通过音乐媒介使人体会到人生的存在目的与价值。通过音乐形式揭示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的内心世界的美和客观世界的美。音乐是人类最早的语言,人类繁衍的进程中是伴随着音乐的成长而一路走来的,因而音乐修养是不可缺少的。

4.1.3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国风、国学,中国传统经书的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等课程都是丰富理科类研究生学习和增长自身人文知识的重要培养内容。

4.2 组建、壮大和丰富研究生社团活动

理工类研究生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这些社团需要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开办,积极支持和协调其社团的建立并丰富其内容。如文学类社团、反应研究生生活的舞台剧表演、文学诗社等相关团体。学校积极联络和提供社会文化生活的机会,扩大理工类研究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其文化内涵,也可在高校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人文知识传递等活动,以丰富研究生的文化生活和提高其自身修养。我们不需要求研究生做到如何完美,但我们要做到文化素质培养的普遍性和持久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生本人、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在文化的阡陌中受益匪浅。

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知识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而伴随着好成绩、高能力的同时,更多的人把社会需求的标准放在了好品格的范畴里,因为一个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是不能单靠经济效益来划分的,更多的是诚信、责任和社会使命感的体现。所以无论是谁,都无法忽略掉人文素质对于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影响的重要性,而人文素质的社会价值也越来越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 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译注,上经卷二.

篇5

一、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忽略,影响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我们自身没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驱动着教育、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培养。另一个原因是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主义大量涌入,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有很多教育内容是关于我国古典名著、传统民俗文化的,如苏武牧羊的典故、岳飞的精忠报国等等[1],这些都是培养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重要素材,有利于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的培养和形成。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总体上不太乐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问题、价值观扭曲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对物不爱惜、对事不关心的现象[2],这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著名人物事迹,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词句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责任感,以及杜甫吟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现出来的高度责任感,这些都是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素材。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古代优秀作品、历史人物和典型文章中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陶冶,从小见大,通过语文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故事等对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起到震撼作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渗透教育。

(三)有利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正常成长发展、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从狭义方面看就是要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调节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当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加上家庭结构的简单化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情感世界里非常脆弱,常见新闻报道中的因感情不顺自杀、因嫉妒走上犯罪道路等事件都是这种问题的表现。通过大学语文的情感教育能够对大学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阅读优秀文章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自己的人生阅历,在一些事情上就能够有经验可借鉴、有情感可参考,通过情感净化心灵,强化自我情绪管理[3]。

(四) 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是文学创作的结果和精华,文学创作的过程是想象、幻想等活动的集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认识和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的体现措施

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和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从篇目的选择、教学的重点等方面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次,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自觉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可以运用问题导入法让学生对某篇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对文章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进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情感宣泄提供有效出口,让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情感,勇敢面对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摆正心态。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形象性强的潜能,对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行培养,文学作品都富含有无穷的想象力,对这些想象力的培养要采取合适的方式,例如在一些经典古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古文进行翻译自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纠正错误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教师要在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了解语文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并且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人文素质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了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充分肯定了现代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然而人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耳濡目染,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受到感动,升华人格,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是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通过学习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获得,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应体现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反映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拓展人文素养的外延,即人文素养应包括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意识、健全的人格等。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1.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上,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层面上。教会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将更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精神是丰厚小学校园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精神的提炼是校园建设的一项软工程,也是一所学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软实力。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在提炼校园文化精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树立相应的校园文化精神;要组织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功底扎实的教师全面考察学校的办学历程,摸清学校的办学精髓,提炼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思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加以表述。让小学生在平时语文教学生活中,沉醉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尽情感受学习生活的无穷乐趣,这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来说无疑增添了许多新的感受。小学校园文化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延伸,就这点来说,会得到许多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同仁的认可,它会对小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灵接受浓厚人文素养的涤荡,培养健康高雅的人文品味。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是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后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现、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国校外教育,2010.6.

篇7

人文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人文就是我们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积淀和表现。然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它主要指的是人类的精神文化,其中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2.在语文教育中贯穿人文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

在初中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明确语文教育中贯穿人文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要深刻认识到人文教育对学生发展和教育进步的重大意义,不断地加强自我人文修养,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3.注重丰富自我的人文修养

语文教师、课程、教材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修养和内涵。这也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因素。

4.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要尽快落实人文教育,这其中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其一,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精神文化的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价值观念的确立;其二是人文教育的方法,要注意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和个体差异。

5.人文教育和课程教育相互结合和提高

人文教育虽然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也并不是全部。在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想方设法讲语文的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有机高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圆满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6.总结

篇8

    大学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以后,其课程逐渐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通识教育的目的旨在把学生培养素养和科学素养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复旦、北大为首的名校,相继进行着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着提高。近些年来,关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研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语言交际能力是最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所必备的一种能力。近些年,关于大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日渐多起来,但这些研究更多侧重于如何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以及如何提高口语交际的外在语音形式———普通话水平上。实际上,语言交际能力浓缩了人的综合素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是一个人在运用语言的场合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感情、态度、思维、知识、表达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综合水平。大学生通识教育之语言修养教育研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语言修养缺乏或缺失的现状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语言修养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找出影响语言修养的关键因素,研究语言修养教育课程应包含的内容以及应采取的教学形式,为开设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课程探寻路径。

    二、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现状

    语言修养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把这一课程做好做精,保证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已有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对如何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研究,呈现单科、单论的单一化倾向。

    1.对《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研究。教育部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并未做硬性规定,但鉴于它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便希望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以此作为话题的探讨和研究也持续不断。(1)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作用和意义的探讨。研究者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语文》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构成,它所承载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明成果。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塑造良好的人格。(2)对《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思考和建议。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正在被边缘化,处境尴尬。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陈旧,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循规蹈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强制性地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课势在必行。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师自身也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怎样让课堂生动起来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对《口语交际》课程教育的研究。鉴于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对该课程教育的研讨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强调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高低与职场成败的关系。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已全面走向市场化,在强手如林的人才竞争中,没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将难以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分析影响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口语表达往往心存谨慎,“君子敏于行讷于言“”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等观念根深蒂固。同时,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各级学校一度荒芜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育培养,尽管近些年情况有所改观,但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的居多。(3)探索大学课堂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为切实保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大学课堂应以多样化教学模式取代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具体情境中,师生互动,以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带领学生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在不同的口语交际场合,让学生得到锻炼。

    3.对《普通话》课程教育的研究。普通话是我国的民族共同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人际沟通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说好普通话当属义不容辞。

    4.对《应用写作》课程教育的研究。近些年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对《应用写作》课程重要性的再认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写作》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需要重新明确。高校开设《应用写作》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大学生应该坚守认真诚实的治学底线,扎扎实实提高自身的应用写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2)对《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再探索。在多数高校,《应用写作》的课时量通常为一周两节(文秘一类的专业除外),在课时少、见效慢、教学难度大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示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应用文的写作规范;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实训空间可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文学阅读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此忧心忡忡,认为文学阅读缺失将会导致大学校园人文素养的整体滑坡。与此同时,对《文学欣赏》课程教育的研究也随即多了起来。其主要观点是:(1)强调文学阅读对人文素养的奠基性作用。(2)对大学生疏远文学阅读主要原因和后果的分析。(3)探讨提高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方法。

    (二)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对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的新思考

    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梳理中我们发现,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语言类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乃至未来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做法上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整体上的综合构想和实践。我们常常根据一些可感性较强的显性因素来衡量一个人语言修养水平的高低,但它的形成却是一个隐性的日积月累地汇集多门知识的过程,它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片面强调某一门课程,注重某一方面的培养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语言修养缺乏或缺失的问题。以应用文写作为例,如果学生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基础,又如何谋篇布局写出文通字顺的文章?再比如,即使能说一口规范流利的普通话,但语言表述缺乏逻辑性,表情达意缺少文化底蕴,又怎会给人留下语言修养良好的印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学生语言修养教育研究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1.语言修养教育的价值定位。语言修养是人文素养最直接、最显性的表现,在多年重科技轻人文、重理工轻文史社会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语言修养教育备受冷落。一名专科生写不出一封格式正确的书信,一名本科生写毕业论文需要到网上七拼八凑,日常交谈常常失礼,招聘面试频频出错……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或缺失,已成为一个被广泛议论的社会话题。在“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高校语言修养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于以下几点。(1)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重视并不断提高语言修养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文化强国,首先要文化强民,高校进行语言修养教育,绕不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人文因素。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语言修养,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人文储备。(2)高校重视语言修养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语言修养已成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语言文明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大学生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大学教育理应站在社会文明的最前沿,以提高包括语言修养在内的人文素养为要务,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己任。(3)良好的语言修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形象:如果拥有了良好的语言修养,一个店主可以凭此招揽更多的顾客;一个律师可以凭此吸引更多的诉讼当事人;即使是一名普通员工,也可凭此联络上下级感情,寻求展现自我的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开辟更多发展自我的空间。良好的语言修养可以帮助我们筑造成功的人生。

篇9

钢琴演奏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人文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含的方面很多,最基本的就是知识水平,其次就是道德修养,此外还有气质修养、人生阅历、审美情趣、价值观等等。因此,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逐渐提高钢琴演奏者的综合素养,演奏者的知识面会不断拓宽、道德品质和气质修养都会得到提高、人生态度也会越来越乐观和积极。当钢琴演奏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在演奏上就会更有灵感和悟性,也会更加热爱钢琴、热爱音乐、热爱人生。音乐是一种精神的艺术,而不是物质艺术,精神艺术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艺术,才能够在创作和演奏上更加有灵感,才能将自己的思想通过音乐的形式更好地展现出来。否则,他演奏的只是别人的音乐,而不是自己的音乐,更算不上真正的演奏家了。纵观世界的优秀钢琴家,他们都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如俄罗斯钢琴家叶夫盖尼•基辛,他从小就接触音乐,三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即兴演奏出他所喜欢的音乐。他的确有着很好的天赋和艺术感,但是他后天也是很努力的,他求知欲强烈,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每次演奏都会给听众带来新鲜感。这也说明了他能够赢得听众的“心”,不仅仅是具有天赋和技巧,更多的是他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提高钢琴演奏者人文素养的措施

(一)丰富文化知识

提高人文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我们可以以一些优秀的钢琴演奏者为例进行分析,如舒伯特,他的抒情歌曲是很出名的。《魔王》这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歌德与海涅的作品的影响。此外,他的音乐也与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有着很大的联系,追求真实的情感。舒伯特的作品之所以有这些特点,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文化知识与人文修养的关系。在钢琴演奏中,它对演奏者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种能力并不是简单的演奏能力,更多的是其他一些特殊能力,平时在演奏中所要求的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观察力、创造力等都是属于一般能力,这些一般能力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提高道德品质

之所以一直强调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部分,是因为我们可以试想,如果一个道德恶劣、兴趣低俗、气质猥琐的人弹奏钢琴,这样的琴声想必也是不堪入耳的。我们再试想,一个没有艺术感的人弹奏钢琴,那么就更加天方夜谭了。所以,要想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提高道德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奏家。

(三)开阔眼界、丰富阅历

最后,开阔眼界、丰富阅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没有阅历的钢琴演奏家,那只算是愚昧自大的人,并不算是音乐家。真正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是具有丰富的阅历的,而且他能够通过音乐演奏将自己的阅历表现出来,以音乐的形式打动听众。井底之蛙是不能够得到听众的认可的。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人文素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人文素养虽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很难通过几堂语文课的学习就能够有所提升,但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读不懂文章的情况,除了反映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外,还体现出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些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够对文章进行透彻的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念和内涵的感知能力,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过程,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使学生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沉淀,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人文素养能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教学,通过每一堂课的价值观输出,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要对语文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价值观进行深入剖析和提炼,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当代初中生人文素养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传统理念和现代化理念展开交锋,各种新型的观念和信息涌入我们的头脑,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学生初步形成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受到冲击和影响,使得初中生的内心变得浮躁。而当代初中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初中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承担起发展的重担和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他们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也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缺乏基本的认知和理解。

三、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1.注重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初中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自身阅历不足,对教材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情感很难深入地理解与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影响。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使语文课堂充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够不断地向老师学习,从而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通过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使学生在老师的庇护下健康成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自身素质的提升,缺乏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难免过于沉闷和枯燥。所以,教师自身情感素质的挖掘和提升,对于改善枯燥的课堂环境、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材中人文素养的深度挖掘语文课本所选用的教学素材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思想价值、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例如我国古代《史记》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情怀。同时,外国经典名著,同样也体现出丰富多样的外国民族风情和价值理念,例如《变色龙》《最后一课》等外国经典名著,对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上,还应深度剖析教材中所蕴涵的价值理念和人文修养,这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3.借助多媒体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动画或音乐,能够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信息表现出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各种信息和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文化魅力和人物品格,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讲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通过播放《水浒传》的相关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

篇11

人文素?|教育就是通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播、环境的影响和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的方式,使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气质、修养,最终沉淀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人文教育。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过分强调科学的作用,人文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造成了现在人们人文素质的缺失,而这一情况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近两千多年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遗产。这些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仍有着多方面的启迪,对于丰富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心理,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明显的优势。

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理工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理工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第一课堂中开设相关人文素质修养的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程;另一种是借助第二课堂平台,开设相关人文素质修养的讲座、活动或者社会实践等。这两种模式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难摆脱教育的工具意识,加之理工科院校学科的局限性,使人文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2.当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当前,教育界普遍认识到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并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不懈努力。大学生自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在实际中,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人文素养方面:理工科大学生普遍人文基础知识薄弱,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心理适应能力差,缺少对问题的正确把控,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挫败感,不能有效调节。人文精神方面: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学习讲究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缺乏人文关怀,对自身和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理想、信仰和价值观迷失,生活缺乏目标。趣味庸俗化,沉迷于网络。道德水平降低,缺乏文明素质。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环境和人的互动角度出发,分析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的原因。这三个原因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不能单独看待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1.社会影响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经济建设急需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弥补人才断层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保证经济快速的发展,学校不得不把知识作为经济建设的工具教授给学生。教育开始更加注重工具功能,而轻视了教化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形成,科学技术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人们开始逐渐背离人文学科。曾有这样一句民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接下来的“计算机热” “经济热”以及现在的“公务员热”等,都反映了人们趋于功利化的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转型,各种各样的思潮涌入国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学校方面。首先,理工科院校的高级管理人员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自身就毕业于理工科院校,其中一部分人重理轻文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其管理行为。高校管理者存在文化意识与政绩效益冲突的心理。教学和科研往往是高校绩效考核的重点,校园文化建设这种无法被量化的工作容易被忽视。其次,理工院校难以协调专业课和人文素质课在学时方面的冲突。由于课时限制,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需要保障,高校想要系统地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十分困难。第三,高校教师编制有限,特别是理工院校人文师资编制十分有限。这就制约了相关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的引进,很多课程的开设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难以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1]。第四,应试教育的危害尚未解除,高等教育中依旧存在着只看分数不看思想的现象。第五,功利思想影响严重,为了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大量削减人文课程,压缩人文教育课时,降低人文课程学分。第六,就业率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指挥棒,受到市场经济影响,一些高校大力发展热门专业,冷门的人文专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第七,理工科院校中,用于人文教育的资源相对较少。第八,缺少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3.学生个人方面。个人素养的提升,需要自己的不断努力。由于现在学生课业压力重,过分重视应试和分数,对于自身的提升,缺少足够的认识,缺少对于文化素质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充斥了学生的生活。在一些学生相对贫瘠的人文土壤上,网络以极其快的速度形成了畸形的精神依托。同时,功利主义的影响前所未有地充斥着高等教育,这一情况已不只局限于人文教育,而是在专业教育中逐渐扩散开来。学生学习更多的是关注有为有用,而忽略了知识对于其自身提高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从远古时代多姿多彩的文化源头,到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从唐宋时期的全面昌盛,到明清时的大总结,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其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和蕴藏的人文精神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都有很高的价值。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做了相关的论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多集中在古代经典著作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尚统一的国家观、天人协调的发展观、公平正义的社会观、诚实守信的人生观[2]。其中以义利合一为基础的价值追求,对学生形成现代社会共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我德行修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心理方面,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自己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能为现代人走出自我心性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人际交往方面,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中庸之道,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人格方面,人文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觉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自我认识方面,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在改革开放中了解自己,改造提高自己[4]。审美方面,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5]。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目前,我们可以从学校、课程设置、学生引导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加强理工科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1.提高整体认识,深入挖潜资源,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理工科院校必须高度认识传统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学师资。同时把分散在各部门学有专长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进行整合,在机构上确定其地位。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兄弟院校资源,跨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2.整合学校人文素质资源,改善课程设置。调整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增加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模块设计,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特别是传统文化课程的学分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广泛开展博雅课程。建立人文素质教学评价体系,把人文素质教学考核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评价机制中去,人文素质教师的晋升和晋级比照专业教师进行[1]。

3.充分重?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主体性,激发其培养人文精神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首先,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正面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产生明确而热烈的学习动机。其次,在学生中树立学习传统文化的先进模范,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最后,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需求,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塑造校园文化环境,从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的建立,在这个平台上实施教育,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想。

加大学生参与实践力度,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五、结语

传统文化对提高理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许多学者对于这个问题也做了充分的讨论。但是,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善,笔者认为今后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篇12

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阶段,各项生理指标发展迅速,此时的思维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都很强。把握这个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正确看待世界有很大助益。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协调性,容易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此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指导,学生很快便能知行合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伴随学生的一生。鉴于以上原因,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属于必要之举。人文素养崇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是其自身健康成长的养料,是其家庭客观的反射,是推动和谐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应该从小开始,以人文情怀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积淀的人文素养转化为强大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释放能量。

人文素养的培养,小到家庭,大到社会,其正能量无法完全言说。但是,如果个体或社会普遍缺乏人文素养,那么迅速发展的科技、高级的武器,将不再是和平的守护者,也不再是神坛上的圣物,反而会变成危害社会的力量。没有人文素养的团体或国家,与人文、与自然相背离,将是一片没有生机的黑暗地带。为此,国家自20世纪开始,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希望人人成为有高素质、高情操的公民,可见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和国家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的目标定位

人文素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民族的未来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人文知识贯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知识,体会教材内容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感悟作者的人文情怀;通过与书本的对话,了解深厚的中华文化。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修养,努力践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是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知识是客观的没有生命的,但人文精神修养却是学生的精气神,代表了学生独特的气质。人文精神修养需要学生不嗟匮习人文知识,强化人文行为,把人文精神真正融入自身的生命里,内化为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待人对事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白衣战士叶欣在非典来临时,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我们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华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高尚的情操,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我们已经明确,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对课文中人文知识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内化这些精神特质。同时,教师需注意教学方法,采用寓教于情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教材内容的情感逐步深入,慢慢体会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怀。

当然,教师也应该多组织一些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包括早晨或课间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朗读感悟交流会。这样,不仅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且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隐性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研究指出:环境对学生的思维、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教师便可以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学校的走廊、教室的墙壁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地方,教师可以在上面挂上大家名画、历史文物、名言警句,或者学生自己摘抄的有意义的文字,都可以展示在公共区域供学生欣赏;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人文精神传播,包括诵读经典诗歌、讲述名人故事、解读时事新闻等,向学生展示多元文化,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做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

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在不断普及素质教学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中是一门饱含人文性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底蕴的提升意义非凡。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就是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不断深入人文精神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理性内涵和感性内涵两大方面。人们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被称为理性内涵。而感性内涵则包括对人的基本尊重、关怀及爱护,还包括对人的包容和理解。高中语文是一个对学生灌输人文精神的很好的载体,也是一个向学生传播人文思想的好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人文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情况

近几年,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主要把侧重点放在了对考试重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教育内容偏离了教学的本质,这既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打击,又是对学生学习重点的误导。需要尽快改变这个现状。

1.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高考已经成了大家学习的最终目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学习的目的已经完全被扭曲。语文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也逐渐被大家所忘却,高中所学逐渐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学生拼命学,老师拼命教,只是为了高考中能够取得好的成绩。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

2.考试策略的重要程度超过知识品位

语文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枯燥,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阅读理解和作文已经代替了字形、字义、句子成分、段落结构、文章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传统的语言学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战胜考试,取得高分。而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在考试中能拿到高分也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最关注的焦点。对文章意境的感悟、对作者情怀的共鸣等人性深处德与美的探究和领会也被“排除法”、“归纳法”、“删减法”等应试技巧取而代之。

3.学习的主要目的被应试教育代替

虽然应试教育在教育模式中不被认可,可是学生、家长和学校却依旧热衷于如何能够更好的应付考试,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死记硬背、划重点、做真题、背范文等作为学习语文的制胜法宝,完全忽视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已经失去了本身具有的美感,彻底的沦为了应试的工具。

4.语文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不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高中语文教育都侧重于训练学生的记忆、理解、概括等,忽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致使语文的工具性特征更加明显,忽视人文教育特征,从而使语文丧失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使语文逐渐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巧,丧失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性之美、人文底蕴。当前,虽然人们在口头上承认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实际上仍然没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丝毫没有改变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这些机械性的做法,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只看重短期分数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忽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

1.重视人文科学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学习标准答案,根本不重视对于学生寻找非标准答案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无法真正体会文章的真谛,无法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文章。转变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以人为本和科学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要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根本依据,开创新的教学体系,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养。

2.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不仅仅要多多阅读,而且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多多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借鉴别人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多多吸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及精神品位。课堂外的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基础,并且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语文修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深化。

3.让人文精神贯穿整个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在语文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人文精神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轻松平等,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又培养学生人格的完整性。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小锋.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J].当代职校生,2004年S1期.

[2]何益燕.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02期.

[3]蒋恒.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3年24期.

篇14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就是所谓的专业教育,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类院校注重培养的也是一些有针对性的技术人才,学生在教育上把掌握专业的知识当成了唯一的教学目的,在人文的素质教育上却没有实际的认识。加强科学的教育则是必然的,然而,过于重视科学的教育致使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失衡、脱节,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缺失,如今社会的进步,只想要单单依靠科学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工作者的社会道德与良知、人文教育与关怀,如果单单只依靠科学的发展,没有人文素养的发展,则一定会导致人格的追求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在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包括了科学的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教育两种。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的自身上,会形成两种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互补的,科学精神教育人如何做事,人文精神教育人修身养性,相辅相成,使人们懂得事情的好坏,在该做与不该做之间如何进行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杨叔子教授多次说过加强人文素质精神的重要性,他说:“人文精神为科学引导方向;人文精神为科学提供动力;人文精神为科学开辟原创性源泉。”当今社会中,人文精神发展应当与科学的发展相适应,但是科学教育升到了较高的层次,人文素养就开始逐渐降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所带来的后果就是犯罪高科技化、资源的过度消耗与生态环境的不平衡等等,人文素质教育的不断下滑,不仅带来了诸多的影响,还导致了我国的高素质人才的缺失,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不正确认识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都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反思,高等教育问题必须改变现在的状况,否则在日后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且作为一个大学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与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升工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途径

2.1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的教育相结合,逐渐渗透人文精神

在提高人文素质上,不仅仅只依靠文学、历史、宗教、哲学这一类人文学科的课程,人文素质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隐藏在各类学科。就算是在纯专业的学科内也是有人文价值的存在。虽然看似理工科类更多的是逻辑上的推演、理化的实验,似乎是跟人文相距甚远,但是经过深层的挖掘与分析,可以看出,每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限度的社会背景,也跟科学家的辛苦钻研息息相关,同时也都离不开一定的思想指导,所以,理工科类院校的专业课也都有着爱国主义的体现、科学道理的论证、伦理学的背景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例如在数据挖掘的学科可以从古代的数据挖掘的高手,像刘伯温、赵列文等谈起,一直叙述到现代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方法讲述数据挖掘的整个发展史,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向上进取的科学精神。任何一门专业学科都会有一个不断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经过无数的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不断的追求才得以发展,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涵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执著精神与努力奋斗的精神。

2.2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师资力量的保证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教育素质的实施者,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重要的,想要提高与培养理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师资团队的修养以及素质也是相当关键的。教师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时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身为教师的职责与意义,才能真切实际地领会到自己身上的重大责任,才会真正地自主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自己的学生,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文作用。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他的学识与教育水平上,具有宽广的知识层面与学术水平的教师,在授课时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于自然与社会、思想与思维上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在人文素养上的启迪与享受,教师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才能一直站在发展的前沿,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启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不断进取。

2.3加强学校的人文建设,发挥校园内的人文氛围达到对学生熏陶的作用

校园内的人文环境主要是透过人际关系、活动环境、自然环境条件所体现的,在校园的建设上,不仅要凸显具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环境,还应该在建筑的设计、自然景观、艺术景观的布局上融入人文文化,显示人文情怀,让学生置身人文环境,随时感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校园的文化内涵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具有其他课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多种功能,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因为工科类院校的人文色彩相对淡薄,所以在这类院校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应该得到重视。浓郁的人文环境氛围,既可以使理工科类院校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还可以陶冶情操,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开展校园文化,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与教育。

2.4优化环境,发挥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对理工科类院校学生的积极作用

在人文素质的教育上,学生会受到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影响,需要各界的大力支持,这也是一个具有社会性质的综合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不是只依靠院校就可以解决的。在现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不断渲染下,现如今的大学生更加直接全面地了解与接触社会,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权力与金钱往往受到重视,在家庭教育上也有着局限性,这种社会风气就对当代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不仅要优化内部的人文环境,还应当透过政府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提出相应的措施,借助传播媒体的大力推广来优化外部环境,充分发挥社会与家庭在理工科类院校里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作用。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