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德育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信息网络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德育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学校方面。在一份学校调查中,有57.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学习成绩是最重要,25.5%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14.5%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大学的教育质量,多是依据学生的科技竞赛得奖情况、计算机水平、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学生考试成绩等,使得高校的教育以知识去向为主,忽视了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德育教育常常受到排挤和冷遇,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生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无时无刻都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相关人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只要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牺牲一点集体利益或者违背一点社会道德是没有关系的”,调查学生对这句话的态度。结果显示,有54.6%的学生表示赞同,只有11.3%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只专注于个人利益。

(三)家庭方面。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育,还要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如果只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忽视德育实践,会使德育教育显得空洞、枯燥,很难达到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德育教育要通过实践活动将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德育教育,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将道德准则、道德思想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而彻底改变高校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状。因此,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和应用德育知识,使学生从学习德育知识到实践德育知识的转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巩固思想道德信念,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高校要积极改进自身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切实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推动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篇2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

我国正处在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各项指标不断攀升的时期,主席提出发展经济的关键时发展教育,中国梦的基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人才的蓬勃涌现。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出人才,出好人才,关键时要培养除拥有良好德育教育的人才,而大学是德育教育培养的关键地方,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后需要高等教育来武装自己的地方。一个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很关键,而当今大学德育教育过去死板、过于教科书化,以至于大学生每每都会忽略这门课程,以至于在步入社会,经常会因为个人品德修为的不足就犯错,甚至失去发展的机会,为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德育教育时要服务于生活的,所以高校生活化德育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合理的应用现实生活条件做好生活化德育教学,才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养成。

一、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一)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活化德育教育基本上时以到的发展和道德教育以及其与生活的关系为基础的。换言之,就是社会生活是作为的德育教学的起始点,而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只能通过生活化和个人发展需要来培养道德规范。让大学生明白道德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美好[1]。可以说,这种教学是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实践。让生活化教学成为大学生品德培养的起点、目的和途径。让德育教学与生活同步,渗透到生活中每个环节。

(二)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原则。

首先就是教学要追求实践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实践生活中落实自己的德育教学问题,将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实践之中,学有所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其次,生活化德育教学要以情绪的感受方式作用与学生,让学生处理道德问题是有相关的情境感,在他们不假思索中实现。还有就是要有建设性,现代德育教育不能在再单纯地道德灌输,相反要多调动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用品德修养为主题,保障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内容

(一)爱国教育主导个人品质。

生活化德育教学重在培养大学生爱国的品质,家为小,国为大,爱国才能保家,德育的基础是建立在爱国教育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爱国情怀才是德育的中心,比如通过体育比赛,国家各方面发展的信息来树立学生爱国的品质[2]。

(二)人格教育为基础。

人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人格包含着人的气质、性格志向和能力,区分是真善美基本原则。德育教育在生活化中需要培养人格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的品格。

(三)懂得法纪为人本。

法纪是国家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不懂得法纪就容易步入各种歧途的陷阱,让人失去自我,而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深入生活阐述法纪与道德的关心以及道德是围绕法纪服务的原则。

(四)民主是动力之源。

德育教学在于教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只有运用民主的精神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用民主实践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能才能使得德育教育焕发新的力量。

三、生活化德育教学的方法

(一)教师正确引导为先。

德育教学需要将其“求实”精神,教师要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将其真话和实话,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广大学生,进而为学生树立德育教育的典范,为学生自己形成德育意识起到重要作用。[3]

(二)学生生活中加以引导。

人是生活中的人,每个学生需要在生活中需要自己的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生活,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德育修养,树立集体荣辱观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德育教育要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为主,只有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自治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全方位人才。

四、生活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建立。

生活化德育教学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德育思想,才能在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处乱不惊,完成自己人生的更高价值[4]。

(二)关系到学生真善美的辨别。

只有在生活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日后的为人处事中明辨是否,用道德的标杆区分真善美,不至于被用心不良的人利用。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开辟自己的价值观。

(三)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

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又会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高校生活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就表现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个角度将,生活化德育教育时非常重要的。高校的生活化德育教学由来已久,但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普及和应用,以至于停留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学服务生活化实用化的目的。基于这个原因,大力普及并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刻不容缓的,教师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德育教学内容,即生动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教学模式,让生活化德育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出更适合时展需求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昌盛为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

[2]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

[3]夏建文.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0l).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36-01

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30年发展后,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在育人方面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高校都开展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1)理念不明,发展迟缓

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任务是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要消除已有的心理问题;中级任务是通过心理辅导完成心理疏导;高级目标是通过心理专项训练使训练者拥有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多以完成初级任务和中级任务为主。少有以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高级任务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且,大学生心理教育投入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心理问题的增长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下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

(2)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为德育教育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中有许多总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究其原因,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常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1]。

1.2 教育实践上的不足

(1)教育团队力量薄弱

从目前情况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可分为以下几类:心理学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其中,德育教师有55.4%,心理学教师20.8%,医务人员17.4%,其他占6.4%。所以,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知识。而心理咨询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这个过程如果处理不好,指导可能就成了误导,对个人甚至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2)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出于对安全和爱的需要,多数大学生把家庭作为自己情感的港湾,但是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在子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后,并不能直接来校与学校和子女共同进行相关活动,导致咨询效果不甚理想。

(3)管理制度不规范,评价系统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在管理方面有很多混乱现象存在。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德育教研室、学生处、团委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教育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2],造成部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同时,心理健康评价系统不能实时进行完善,造成从业人员考核工作不能落到实处,以致教育团队发展迟缓,成效甚微。

2 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结合品德教育,明确教育目标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矫治和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要互相补充、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做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加欣然地去接受,另外,也要逐步把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列入发展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成为矫治、适应、开拓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体系。

2.2 完善教育体制,加强师资力量

高校需从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严格审查,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授课技巧等。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尽快建立多层级、规范化的高校心理学家资格认证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保证。此外,对那些已经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不定期进行督导与考评,对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再教育,再学习。

2.3 构建科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辅导员的帮助下,运用心理测试软件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筛选,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记录他们在大学生活期间的心理发展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2)制定相关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在形式上主要是讲座和选修课,不够系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更没有应对心理问题的办法。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很有必要,而且对这种课程,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有效的展开。

(3)完善评价系统,把握学生动态

学校除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测验及交谈外,还应该从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及其他人群中了解其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生活目标、人际关系等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心理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决定出是否要对学生进行干预以及进行何种干预。

(4)开展相关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制作心理映射书签活动,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等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校园文化节等校园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

2.4 促进管理转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中去,加强领导职能,完善相关制度。具体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主管,并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来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实施,包括计划的制定、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心理测量的统一要求以及对工作的检查指导等。制度上的保障、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整体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艳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J].科技信息,2008(16).

篇5

【关键词】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德育课程承担着对学院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是对学院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院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对学院的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调查和研究

为了了解和掌握学院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课堂参与以及德育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选取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课题组编制了《学院德育教学现状调查表》,问卷包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德育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及对德育课的建议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对学院德育课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期望能针对性的采取方法提高学院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对德育课的认知。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70%)认识到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并且有42%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用较大,21%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只有9%的学生说不清楚。

从表二来看,有一半以上(70%)的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的学生趋向于“为升学和社会各类考试打基础”,反映了部分学生学习追求实用性的心理。

(二)德育课堂参与情况。

从表三可以看出,只有27%的学生表示积极参与德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另有39%的学生偶尔参与,而有高达34%的学生表示从不参与。这说明德育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较差。

从表四可以看出,45%的学生认为和教师有关系,19%的学生认为对德育课不感兴趣,高达36%的学生认为内容与现实脱节是导致自己不参与课堂教学的原因。这反应了德育课教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改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三) 教师要求

从表五可以看出,“把理论讲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老师比较受学生欢迎,其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具有良好师德和勇于创新的老师。

从表六可以看出,有56%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教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有24%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过于严肃,不喜欢和学生沟通。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守旧和缺乏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三、对策与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增强学院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刺激学生对德育课的求知欲。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和理论的激励。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布置学习探讨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了解、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找准教育目标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结合点。德育课教学应该在学生追求事业成功、探索社会问题、理性知识完型三个方面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创设德育课的乐学情境。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处于欢乐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德育课欢乐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

(二)尊重学生、保持教学主体的平等关系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要加大“尊重”教育的力度。尊重是交流的基础,是情感渗透的基本要求。对待学生要改变原有的“居高临下”的高压式教育。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要实现德育课“课堂公平”。教师公平的分配知识、机会、时间和空间等教学资源,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科学公正、综合的评价。这也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三)优化教学内容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1、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教学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回避难点、不回避矛盾,灵活运用理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删减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联系不密切的内容,补充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审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

2、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德育课教学活动时,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变“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等等传统理念,在确立理论课教学内容时把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

3、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补充时代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一些时代性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都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很容易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无用论”思想,从而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1、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互动式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专题教学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两难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德育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变学生认知过程,丰富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德育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理论教学中,为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认知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知行分离、不客观、不全面的问题,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学院德育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考核公开、公平,促进“知行合一”,深受学生欢迎,这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艳艳.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激励教育及其实践策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在线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54-01

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在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课堂教学及考核测试过程中都必须充分考虑高职英语教育的特色,按高等教育的层次和要求来组织教学,体现理论教育为技术应用服务,培养出符合高职特色的职业或技术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如何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是高职英语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等方面展开谈论。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学脱离现实,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普遍不足。本人认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生源方面。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要复杂得多,其次由于地域和学生所在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差异,给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在贵州地区学生英语入学成绩普遍较低,基础弱。很多学生的词汇量相当匮乏,仅能识记几百个词汇,严重影响了他们应用能力技能的提高。有相当多的同学在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我院生源多来自贵州本省,此现象尤为突出。这些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只是为了通过考试。

2.考核方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总的来说还是应试教育。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严重缺乏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3.具体教学方面。长期以来,高职专业英语教育的单一化,即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学仍然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教师主要教授词汇、语法等,普遍缺乏将各种教学法综合的能力,这种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学生互动效果的产生。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为解决上述问题,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合格职业技术人才,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2.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从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为特色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重点采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每个子项目的学习和考核看到学习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力、调整态度。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

3.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于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对英语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对英语的不同要求,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设置英语课程,以岗位需求为主线来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4.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直接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那些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基础英语,然后才可进行专门英语教学。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岗位所需英语为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要达到以上目标,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引进专门用途英语。

5.现代考评理念的确立和多元化考核标准的运用。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现代化考评理念。考试内容要全面,应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避免纯知识性的考核。毕竟,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用来使用的。其次,成绩的考评要多元化,考试的形式应包括口试与笔试、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方式。应考虑取消现有的以等级考试论英雄的考核制度,逐步推行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单项分级考核和综合文化素养考核制度。

三、其他相关措施与手段的设立与完善

1.加大硬件设施的设立与完善。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在当今的教学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存在设备老化、不足的现象。硬件设施的设立与完善是刻不容缓的,甚至可以说,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2.实行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接受、识记能力的协调。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往往存在着对老师教学进度的要求。这样一来,老师为了赶进度,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然而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的往往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长此以往,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觉得英语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两方面兼顾,既要注重教学进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更新,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和识记能力,循序渐进。

3.模拟职场环境的构建,侧重于学生语言实际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型教学为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让它们并存于课堂。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学生素质,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05.

[2]戴立黎,邱瑞年.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篇8

论文摘要: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列为弱势科目。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书法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并提出一些适合高职院校发展书法教育的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这些专门人才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越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史演进中,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颇受历代教育者的重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范畴。学习书法,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升级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的限制,书法教育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书法发展受到时展大环境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代替了传统的书信,不要说毛笔,即使是硬笔书写工具,也逐渐被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以及通讯设备所取代。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纯艺术,也失去了得到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法艺术,其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2.高职院校教育对书法学科定位的认识模糊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平正与奇侧、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等种种美学形态的认识,并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而书法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是艺术界、文化界、学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并未列出书法是单独的学科。再者,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由于书法学科定位不明确,所以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往往也是可有可无,仅仅当做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陪衬而已。

3.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统一书法教学工作;大多数书法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完整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书法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资金以及设施投入;高职院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职院校生源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多数学生以前学习科目范围狭隘,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普遍缺乏书法知识。他们在一起接受、重视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实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提高修养品行的必修课程。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高职院校实现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课,其实用价值更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清代刘熙载《书概》说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中,“书如其人”一直得到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广泛认可。宋代朱文长在《续书断》中评价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时也深有感慨地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书法艺术是书写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学生进取精神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对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强调学书者要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宋代姜夔《续书谱》在谈到如何得书法“风神”时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放在得书法风神的八个要素之首,可见古人对人品的重视程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内容双重之美,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三国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说,书法作品中的笔迹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能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至”。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而形式美,是汉字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哪一种书法形体,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创作作品和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锻炼,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良性循环,他们就逐步地对艺术或现实中的美与丑、雅与俗等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培养全心全意热爱美、鄙视丑的高尚品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打开美丽殿堂大门的钥匙。它在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转贴于

3.有助于对学生勤于思考、领悟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巧的过程,使学生眼、手、脑同时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指出书法临摹要多悟、多思。同时他还指出:“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书法学习不仅要思考书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创作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就更离不开思考了。领悟力是学生对书法形式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和认知的提高。只有领悟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领悟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故书法学习中领悟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可以领悟和谐本质,促使他们懂得如何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懂得团队精神,懂得关爱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对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要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

转变观念,加深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创造浓郁的氛围和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书法教学的物质环境需要。比如成立书法教研室,加强书法教学的质量管理;将书法课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各院系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创作室、展厅等,让学生有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空间。

2.建设一支书法艺术素养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采用校际联合的办法。各高职院校书法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如果广泛联合,资源共享,则是做好书法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学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学、自评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业的批改与总结,耐心指导,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练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书写水平的提高。经实践,定期举办展览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展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信心,也提高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对策

一、引言

我国高职院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某些专有和特殊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将会把一批批职业大军输送到国家各个行业、各个产业去施展技能,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无疑会对提高职业人员的交际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强调要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要使语言基本训练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并且在英语口语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坚持综合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英语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要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能够用简单的文字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和交流,为今后运用英语进行社交活动打下基础。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与西方国家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头交际能力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然而长期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学习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各种英语笔试考试。而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教授更多的也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交流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哑巴英语”已越来越成为学习英语最大障碍。因此,随着国际交流与协作的日益加深,我们的外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迅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水平,打破“哑巴英语”的困境,是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的现状,来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激发高职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帮助教师改善口语教学现状能有所帮助。

二、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的生源不仅包括高中后的学生,还包括技术学校、中专、职专等院校的学生,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口语水平更加不平衡。高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系统学习,基础较牢。但由于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讲解多于学生操练,课中和课后使用英语的比例较低,教学侧重于语言本身知识的传授,故而学生组织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亟待提高。中职、中专和技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困难似乎更大,因为在这类学校,英语课只开一年甚至不开,他们在进入高职院校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更少。因此,词汇量匮乏是高职院校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的瓶颈,严重影响了他们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2.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影响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一个自信心十足又善于表达自己的学生,往往会很容易把握口语训练的机会。因此,相对而言,他们语言操练的实践机会就会比别人多,口语表达的能力也往往比较强。而对于那些缺乏主动性,课堂上较为被动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怕讲错,怕被人笑话,对老师、同学的反应和反馈过于敏感,心理压力大,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低。一方面,部分学生地方口音过重,英语发音晦涩难懂,阻碍了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入学前几乎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口语训练,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不愿开口说英语,怕说错,怕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表达。另外,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造成学生对英语口语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平时缺少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们对自己没有一种自信感,同时又过多考虑所说句子的对错,因而阻碍了口语训练的顺利进行。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生课后的口头练习基本上是由个人独立进行,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和口语水平的提高。因此,课内外的口语训练中,如果学生有畏缩情绪,就很难提高口语水平。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略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在练习英语口语时存在的“惰性心理”。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其独有的特点,需要学生课后花时间去听、去说、去练,要勤奋好学。但有部分学生懒学,课后对英语不闻不问,只是局限于课上的一点时间,口语训练受到了严重的局限。

3.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动机不明确。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不恰当是其口语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记不住单词,即使记住单词拼写,但不知道该怎么发音。还有不少学生平时练习说英语的机会不多,不知道怎么说英语,跟谁说英语,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常听到他们抱怨自己词汇量小,语音语调不准,语法用于口头表达不灵活,受母语制约严重。很多学生在母语环境里学习英语,不懂得如何恰当地利用母语来帮助自己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缺少感情因素和体验因素,而通常习惯于所掌握母语的中介转换作用,其母语思维定势,制约了运用英语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此问题要适当分析,正确对待,特别要正视母语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做到既不依赖母语,又不回避母语。

另外,高职院校口语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普遍认为英语口语学得好学不好都一个样,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没什么影响。比如:“反正高职考试不测试口语,何必自讨苦吃。”“等工作时用到了再学也来得及。”“我又不出国,干吗要把英语说得那么好?”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口语学习根本没有动机可言,从而失去了对英语口语学习的信心,认为即使学好了英语口语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退避三舍,以至荒废学业。

4.教师思想观念和教法陈旧。

不少高职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思想观念上比较落后。一方面,受学生英语水平的影响,一些老师放弃以英语为主的方式授课,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基本上都是汉语,这一授课方式使学生失去了重要的英语学习环境,口语水平更难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多数老师更重视语法、词汇、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口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因为多数人认为这些方面是基础,学生的基础没有打好,就不能“说出来”。这些想法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忽视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人习得自己的母语都是从口语学起的,而不是词汇、语法、阅读等。正是这些传统的思维致使老师不去积极探索有利于口语教学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口语的重要性。

一些所谓“重视”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高职院校,其教学方法也比较陈旧。传统的口语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和陈述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单调、呆板,通常是以跟读、模仿、复述、背诵等机械式训练(mechanical practice)为主,缺乏有意义的、交际式练习(meaningful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学生只是为了练习而练习,并非出于愿望或需要而进行交流。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语交际的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是高职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境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要环境就是课堂,并且口语练习也局限于书本上机械的操练,教师过于注重交流的形式而忽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导致语言交际失真。因此,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投入,缺乏师生和学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真正意义上的交流,那么口语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5.英语口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人们对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很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育整体体系一直只重视对学生英语语法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的听说训练的投入相当较少,而正是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最后造成了“哑巴英语”现象的出现。一方面,由于高中生迈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主要途径还是“高考”,这促使绝大部分高三老师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上,对学生施行“题海战术”式的应考教育,对原本没有着重提出的口语则很不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到高职院校学习后在英语口语上的“先天不足”,基础很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论是入学考试、各种单元测试,还是各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乃至最后的结业考试,往往都没有测试英语口语的要求。而许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这种以笔试的成绩来衡量英语学习效果的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督促老师与学生重视口语。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策略

1.帮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基础。

首先,把好英语语音关。语音是文字学习的基础。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不只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英语口语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从英语语音的力量、音量、英美不一样的发音习性和说话语调、连读、略音等语音技巧上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解释,帮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语音整体体系,克服学生在朗读上的绊脚石,使他们从过去不敢或害怕张嘴说英语的阴影中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加强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

其次,帮助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和背诵训练。朗读和背诵是克服“哑巴英语”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中国学英语,在课外讲英语说英语的机会并不多,朗读和背诵就显得尤为紧要了。教师应当选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并提醒学生不仅要留心单词,而且要熟记文中常用的句子结构和精彩语句。学生读得多了、背得多了,就会很容易把英语中的词汇、语法、固定搭配等用法潜移默化运用到日常英语口语对话中去。

2.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职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口语课一般安排四个学期,每周仅有两课时,在这样少的时间内完成口头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难度很大。这就需要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些内容要重点培养;有些内容只需稍稍涉及;有些内容可以完全不讲,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训练。这样不仅能够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而且能真正贯彻高职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方针。

3.教学方法的选择。

任何课程的教学效果总是与课堂教学方法密切相关,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很不利。英语一定要通过实践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英语口语尤其如此。作为一门单项技能训练课,口语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自己讲英语,而不是听教师讲英语。教师主要起组织活动、辅导训练的作用。具体地讲,授课教师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将口语教学与情境相结合。

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帕默(H.E.Patmer)与洪贝(A.S.Hornby)就提出了情境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学习者提供自然的语言情境,使学生自然地学习和使用语言。此外,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输入假说”论。他认为,习得是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输入之所以能够被理解,是由于有语境的帮助。由此我们可看出,克拉申也强调外部语言环境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恰当的语言情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其视觉、听觉、情感和语言融为一体,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语言环境。要解决这一问题,英语教师就应尽量将口语教学放在相关的情境中进行,为学生创造“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情境和机会。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主动为学生构建英语语言环境,增加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机会。例如,尽可能地坚持用英语授课,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语音语调灵活多变,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语流连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地形成听觉记忆,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同时可以沟通师生情感。

(2)培养学生对口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教师在第一堂课就应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发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多花心思,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加强交流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活化课堂教学。开展英语角、演讲比赛、话剧比赛、英文歌曲大赛、奥斯卡电影周等活动,利用这些课外活动延伸兴趣。另外,教师应通过鼓励、耐心帮助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课堂上,尽可能在同一节课里给更多同学发言机会。然而一个班集体,总是有优差生之分,性格开朗、基础较好的学生勇于发言,“说”的机会就多些,而性格孤僻内向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怕出错而讲的机会少些,一旦被叫到发言又常常会由于过于焦虑而变得结结巴巴,或“卡壳”或出现错漏等而缺乏自信。我们要消除学生的顾虑,加强其安全感,特别是给那些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学生以鼓励和耐心帮助,使他们放下怕说错的思想包袱,大胆地开口说;对于他们的积极努力或所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教师的鼓励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发言的安全感增强了,主动、积极的发言机会就增多了。因此可见,教师的肯定和鼓励都对长期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3)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氛围和情境,培养良好的用英语交际的习惯。

高职学生在口语课堂上少开口甚至不愿开口或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现象较多,这种时候,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处于被发问状态自主地投入到语言交际环境中从教师灌输地“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因此在课堂组织形式安排上就要有所变化,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需要,适当安排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并能激发学生“说”的话题,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可围坐一圈,也可分组进行,甚至可在各小组间相互走动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放松,在此宽松的情境下,可以做到畅所欲言。学生一旦有了积极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就会变浓。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一些特定场景,模拟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另外,培养学生良好的用英语交际习惯对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至关重要。英语口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做到语言清晰、流畅、达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如原声英文影碟、观看原版英文影片等,让他们养成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所听到且理解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并培养他们克服母语干扰,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性,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接受和输出信息,可逐步获得真正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4)教师应改变角色,缩短师生距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

要想让学生在英语口语课上尽可能地放松和缓解紧张情绪,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放下“架子”,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权威”,而应尽可能地帮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口语学习环境,让学生觉得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和平时没什么差别。只有真诚地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亲近感,从而帮助学生消除在英语口语课上的紧张感,使人人都敢讲英语,都能讲好英语。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行为举止语言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例如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等。这些温暖的举措能给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带来喜悦,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理交流的纽带,在教学中要充分应用自己的情感去引发、诱导后进生的情感潜势,以独特、深厚而有个性的真情来感染他们。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后进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教师应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实施赏识教育的入口。因此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流利的英语口语、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精心准备教学,为学生做标准化的示范。并且尊重学生,激励并感化学生,为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

(5)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要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该无论是在内容上、方法上还是速度上都要照顾好各种层次的学生,帮助每个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水平必然是不平衡的。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因人施教,将每个学生存在的潜能给予充分开发的机会。对待学生的课堂回答或发言,尽量多说“Good”、“Excellent”、“Wonderful”等鼓励用语;如果学生发言不正确,不要一句“No”就将其否认,最好说“Good idea,but I don’t agree with you,in my opinion ...”等类似的语句。尤其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在课堂上多给予关注,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其进行回答,增强其自信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制订三类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掌握对话中的主要句型,自编新的对话,即兴表演;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主要句型,能够表演对话;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掌握主要句型,能够朗读对话即可。这样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目标,能够让他们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这样有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6)英语口语练习的活动形式应多样化。

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形式应该多样化,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协调者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来积极有效地组织课堂,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出发,安排丰富多彩的基于任务(task)的活动,如看图说话;编故事;写对话;角色扮演;模仿表演;排练滑稽短剧;即兴表演;比较图片找出异同;遵循指令办事;组织讨论、演讲、辩论,等等,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开展交互式教学。这些活动多采用两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的形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使用语言和发展流利度,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中练、练中学,通过其自身实践、感知和经验的积累,达到最终能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课堂之外,完成真实语境中的交流的目的。但是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应提供必要的语料,使得交际活动不会因词汇的匮乏而受阻,同时必须让学生准确领会教师的意图和期望,了解课堂活动的目的,并选择符合要求的参与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此外,鼓励学生多与英语国家人士交往交流,多创造一些能让学生与外籍教师接触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可以熟悉活生生的、地道的、真实的生活用语,亲身体验异国的文化与风情,并在与之不断交往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学校亦可组织English Corner,English Tea Bar,English Saloon,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English Debate Competition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学生有了多渠道、多方面锻炼自己说英语的机会,其口头交际能力会不断地得到加强和提高。

(7)反馈、调节、补救、总结相结合。

反馈是控制论的灵魂,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活动教学中应动、静观察相结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小步反馈讲究“快”,教师评价应简洁明了。整体反馈讲究“诱”,如遇卡壳等尴尬场面,就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给予暗示或适当的提示。如遇出错,则讲究“导”,教师不应立即打断学生,急不可待地纠错或干脆当替身演员,而应等学生答完或表演完后,先给予鼓励与肯定,再给出答案,正确引导,加以强化。

(8)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丰富多样的会话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语练习。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课外自主学习,使用配套软件,进行与网络教程相关的口语操练;利用网络搜集语言学习资料,还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模拟自然语言环境,组织学生观看原版影片、英语系列教学片等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的语言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然纯正的英文,轻松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情况。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如有时课件过于“花哨”,学生感觉眼花缭乱,反而会阻碍信息的导入;在利用网络资源时缺乏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感到困惑,反而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因此,一定要合理使用上述现代教育手段,不能违背其辅助教学的初衷。

(9)培养课外自主学习能力。

口语教学中还应提倡教师指导下的课外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口语的提高重在练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课外的自主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学生自己制订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或者模糊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经验,结合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加以必要的督促,定期布置课外自主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停滞不前、灰心失望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另外,学生的学习方法往往比较单一,课后的口头练习常常是由个人独立进行,效果较差,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成立学习团队或组队,在网络环境辅助下开展交互式自主学习,还可以在团队或组队间开展竞赛,营造出一个更加开放的、创新的学习氛围。

(10)将口语教学与文化相结合。

语言承载着文化,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样,包括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内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的表达和信息的传递。传统的英语教学似乎更强调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文化方面则较少提及。尤其是在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得不到重视,致使部分学生说着中国式英语。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适度地、有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说,在口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内容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打招呼和告别、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及其他社交礼节等的差异介绍属于此类。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英汉语言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习,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在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人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进行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善于以经验为依据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彼此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就增强了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4.课程评估手段。

课程评估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目前口语能力评估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是口语面试(oral interview),一般由老师向学生提问,或者要求学生就某一特定的(有时是提前准备的)话题进行陈述,老师的评判主要是建立在学生表现的总体印象之上。这种评估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只能反映测试时学生发挥的情况,却无法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历程和提高的程度。现代教育理念更重视过程评价,即将课堂评价、课外评价与期终评价等方面结合起来。这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课成绩应由多个部分组成,除了期终口语面试成绩,还应包括出勤情况、参与课堂活动情况、课外自主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及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表现等方面。这种评估方式能使得学习过程得到重视,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今这个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口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再加上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比较低。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英语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学习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适合学生和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将教学与情境、情感、文化相结合,并可以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助教辅学的优势,以教师课内主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形式开展交互式教学,结合过程性评价,扬长避短,优化组合,从而使口语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进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达到对语言的深层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照洁.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交际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重庆: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李乐萍.关于赏识教育的现实研究.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3).

[6]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李舒瑜.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2,(7).

[8]刘寅齐,沈悦.英语口语教学应遵循的原则.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人才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科技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繁重的脑力劳动正在逐步取代过去的体力劳动,这样就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旨在重新确定教育在振兴中华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良好的身心素质。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强健学生体魄的光荣任务。然而,从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分析与研究,试图能为加速高校体育科学化的进程,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创新中逐步完善,取得了很多可喜的进步。比如终身体育思想进入课堂,全民健身计划给学校体育带来的良好影响,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使体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高校体育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其主流与方向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我们通过调查与分析发现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针对性不强,原有的部分传统内容从小学到大学,从男生到女生都相差无几;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的成绩评定不科学;体育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提高终身体育能力等方面,均缺乏很好的措施与办法,高校体育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方面还流于形式与口号。另外,有效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比例小,不能很好地转变学生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尤其缺乏健康教育,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没有养成等。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者的增多,工时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和健全,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等,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适应社会的必要知识技能”这一新的体育教育价值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全新教育理念。我们部分高校以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满足了部分家庭状况好的学生的需求。我国的传统武术项目如太极拳等,也成为部分高校的主干课。从发展趋势看,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体育教材的内容应是丰富多彩的,有效而实用的,只有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1.进一步明确现阶段高等学校体育所应担负的任务,树立新型的体育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体育是培养2l世纪人才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育人的总目标服务;二是从未来着眼,终身体育观念取代一些教育的观念,把教育的目的放在培养智能即运用知识的能力上,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自身的锻炼;三是高等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要面向社会、着眼未来,与社会实际现状相结合,注意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发挥学生思考、判断、自己负责的主体能力,激发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体现自己的才能,从中获得效益,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

2.加强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知识来自实践,但是知识又是实践的先导,任何事情没有知识都不能做好,身体锻炼也是如此。身体和身体锻炼,体质和体质的增强,其中有一套很复杂的科学知识。现代大学生需要有自身的知识,需要有自身变化发展的知识,需要有如何促进自身向完美程度发展的知识。所以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教各种运动知识,更要教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知识,并且要具有实效性、突出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使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后能运用在自身体育实践中终身受益。

3.在实践课的教材选择上,首先考虑要具有健身性价值,学生易于掌握,实效性强,与社会体育较易衔接的项目。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上,要克服过去僵硬的“填鸭式”教学,要以理施教,用科学的道理来教育学生,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尊重、关心学生,耐心帮助学生,激起学生努力学习的情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学生个体对体育的需要。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技术动作,更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并激发学生练习的情趣,教师应讲究教法手段的实效性和多样性。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考、创造、表达能力的培养,注意发挥他们的个性,教育学生把刻苦锻炼作为磨炼自身意志的过程。

4.体育场馆设施和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搞好高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增加经费投入和改善场馆设施是搞好高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加速高校体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因素,当前由于知识更新快,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迅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应注重教师的培训,定期派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应鼓励体育教师参加科研活动。

四、结语

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质量问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想发挥为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建立起高校体育改革的科学体系,为学生形成强健的体魄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60-01

目前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医学类高职高专也不例外,英语被列入必修课。大部分医学生也看到英语在未来工作和事业中的重要性,学习上也非常主动。但随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招,学生质量也变得参差不齐,英语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 ,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对英语的学习极感吃力和不感兴趣。

1.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就学习目标而言,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1.3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英语教师队伍现状以及英语教学模式

1.3.1英语教学基础设施: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3.2教材方面:当前已有不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在当前的各教材中,词汇量、阅读量普遍偏多,学习量过大。课后练习词汇、完型、翻译、句式、问题、写作等也比较难。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

1.3.3师资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一个英语教师既担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各门英语课程,还承担其他医学专业生的英语课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一部分教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一时还难以适应《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用为目标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英语教学工作。

1.3.4英语教学的模式偏离英语教学的目标: 医学类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了解医学方面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 内容多,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单一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加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就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对医学人才的培养。

2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1英语水平摸底:新生入学后,教师应该对各个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各专业各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个班级的特点,各人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

2.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们学习英语只是简单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学习,只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学习,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2.3介绍异国风情:通过讲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民风民俗,增进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了解。

2.4努力创设英语环境:教师要努力创建英语环境,通过创造现实的或者虚拟的英语语言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好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习惯,利用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穿插一些英语故事,英语典故,英语电影等等,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努力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学校也要加大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打好“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动画;动画教育

动画产业已是重要的文化产业支柱之一,而作为动力源泉的高校动画教育却面临着“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为何高校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动漫企业的需求?高校动画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将进行重点解析,首先来了解下动画教育的发展。

1中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动画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万氏三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动画人成为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是从上世纪中期开始,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大师在由颜文梁先生1922年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里开设了动画科,这里成为我国最早培育动画人才的摇篮。至两年后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动画科毕业及肄业学生总计40余人,被分配到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工作,众多驰名中外的动画大师与名家们都是出自这里。1952年秋,该科被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动画专业专科班仅招收了两届大专学生,于1963年停办。

期间中国动画停滞十年,此时北京电影学院也只培养了两届动画专业学生,仅仅是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定点培养基地。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始招收动画本科学生,尽管十年间只招收了三届学生,不足50人,但为中国动画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产动画的内容出现低龄、幼稚化的现象,使其普及范围逐步缩小。而进行产业化模式制作的美、日电视系列动画片蜂拥而至,占据国内播出市场的半壁江山。众多外方独资或中外合资的动画加工厂纷纷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凭借丰厚的酬金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动画专业人才,从事动画制作的中期加工环节,导致本土的原创型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动画制作的产业结构。从此,动画人才缺失的问题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动画长期处于文化产业的边缘化地位,直至90年代中期,政府与社会各界才开始重视与保护动画产业,随后的十多年中,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限制境外动画、保护本土动画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本国的动画产业。

在我国动画产业落后的背景以及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美好的前景下,教育界清晰的意识到产业需要人才,动画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于是,高等动画教育轰轰烈烈的展开。1996年,北影动画学院正式开始每年招生;1999年南京艺术学院设立动画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动画学院。此后,动画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大艺术类、综合类院校中设立,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兴专业。

2高校动画教育的现状

2012年,中国动画行业仍在继续蓬勃发展,政府每年都投巨资支持动漫产业基地的建立,全国纯动漫卡通企业(含工作室)约有12500家左右,人才缺口超过80万人。如此大的就业缺口,对于高校来说,确实是喜闻乐见。据不完全统计,至截止到2012年,我国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高校约达1300多所,在校生约60万人,每年将有10多万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步入社会。

然而,如此热门的动画专业却在《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被评为就业红牌专业,并且是连续三年(2011~2013)获得此“殊荣”。80万的就业需求量,远远超出了10万毕业生,为何动画专业还被挂红牌呢?为何动漫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失业多,而动漫企业却天天叫喊着人才急缺呢?如此井喷式的发展,却造成了人才大缺口的后果。由此可见,高校虽“批量生产”了大规模的动画人员,但并不符合产业与企业的要求。业内专家表示:“高校培养出来的动漫人才不能与动漫企业有效对接,是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才,动漫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如此,我们就需要分析下高校的动画教育。

大多数高校的动画教育存在诸多通病,可从老师、学生、学校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像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院等这些办学时间长、专业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的顶级院校毕竟是少数,由于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开办时间短,大部分的动画专业教师往往是东拼西凑,靠其他相关专业(美术、计算机)转型而来。真正科班出门、对动画创作深入了解的动画老师凤毛麟角。另外,为了要达到教学评估中关于教师学历比例、职称结构等要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将学历、职称作为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核条件之一,只招聘博士研究生,而据了解,目前国内设有动画专业博士生的学校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每年招收的学生只是个位数,根本无法达到高校的招聘需求。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忽略了该专业的特殊性,动画是一门动手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相对于职称、学历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真正参与过动画项目制作的人才。

其次,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生源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国进入大学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艺术类考生,在进行美术统招考试时,往往只是考素描与色彩,但动画这门专业格外需要学生的速写、默写、创作等能力,可在美术招生考试中却忽略了这些专业特殊性,以至于最终入学的学生基本功并不扎实。此外,部分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为了能进入大学混个文凭,往往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二三个月的突击训练,而取得了艺考的通行证。目前,这部分学生并不占少数,但其艺术素养偏低、进入大学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于动画专业兴趣也不浓厚,单纯为了文凭,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学校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学环境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包括硬件设备与软件环境。少数知名学府具有出色的硬件条件,如教学场所宽裕、仪器设备先进、教材资料丰富,能够充分满足教师、学生的教、学、研的使用;大部分学校虽然配备基本的硬件设施,能满足正常的使用,但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教学场地少、理论教材缺乏等问题;还有部分学校连最基本的线拍、动检、非线编辑设备都没有,单靠几间画室、机房,就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怎么可能进行创作、实践呢?此外,很多高校对于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大同小异,都号称要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原创性”、“复合型”人才,而在现有的生源情况、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基础上,绝大部分学校很难完成这个目标。

3总结与思考

我国高校的动画教育在短短二十年中,不论是从规模还是数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确实是为社会输送了很多人才,这点值得我们肯定。但也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针对本文中谈论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不论是师资、生源、还是学校的专业建设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动画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如:积极展开产学相结合,放低学历职称要求,多引进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人员,也可派遣高校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或者深入到企业内部顶岗实践。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增强有效对接,采取类似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使高校毕业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中国动画产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人性化视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教学问题分析;发展展望

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学改革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体育知识,同时还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展人性化的教学[1]。本文主要对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进行探析,希望对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起到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已经倡导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成为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入职之前接受的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喜欢创新,对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状态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如果不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不会取得有效的教学改革成果的[2]。

2、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统一

虽然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改革中已经盛行,但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依旧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能够充分的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当前人性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分析

从整体来看虽然我国体育教学人性化改革效果不够明显,但是毕竟教学改革起步的时间比较晚,经验有限,教学成果不太明显也是情有可原的。即使这样,但是不能否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改革还是取得一定的成效的。下面就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活动人性化改革取得的成果进行具体的阐述:

1、在教学思想中渗透人性化理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体育教学的新时代,再加上个人自身锻炼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发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注意从学生角度出发,切实的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考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全面化的发展[3]。

2、注重科学的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会根据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在本质上是以人为理念的体现,科学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课程设置更加科学

基于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下,我国高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也更加体现人性化与科学化。很多高校课程的设置都是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不管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课程的质量都比较丰富。比如在教学中会出现传统的体育方式如羽毛球、体操等,甚至还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方式比如武术、散打等,当然在智力方面也不会缺失,比如国际象棋以及围棋等。为了更好的与时俱进,我国很多的高校甚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入比较流行的元素,比如街舞以及瑜伽等。这种时尚流行元素的加入使得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4]。

三、人性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展望

1、人性化教学理念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文明以及社会文明都在很大程度上的获得了发展。在此背景下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人性化教学理念的渗透,就我国的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来看,人性化的教学理念将会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2、教学方法得到不断的改进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改革不管是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日益丰富,并且这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优化。在高校课程资源日益丰富的前提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数量也日益增多,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的巩固。基于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方式也更加丰富。

3、教学氛围更加和谐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体育课程的教学氛围比较压抑,进而导致更多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体育知识[5]。但是基于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氛围更加和谐。这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吻合的。只有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性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并且人性化的教学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承勋,韩永红,樊申元.终身体育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改革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42-43.

[2]陈勇,王满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与展望[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8:87-89.

[3]苏焕龙,刘莉,李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人性化视角分析[J].运动,2013,06:101-102.

[4]朱二刚,马倩,杜天华.体育权利维护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03:50-54+64.

篇14

目前,全疆本科高等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6所(数据来源于高校之窗网和维基百科网)。本次调研选择了本科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所,其中11所在乌鲁木齐、周边城市及伊犁,2所在南疆地区。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均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在疆内都享有很高声誉,它们都是疆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的素质处于新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层次,伊犁师范学院作为除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以远的北疆地区的代表院校,喀什师范学院和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地区的两所本科院校均在此次调查之中。这些院校涵盖了文史、政法、经济、管理、艺术、医药、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建设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设、课程性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和民族学生(指民考民学生,以下同)大学语文教学等多个问题。

(一)教研室建设

仅有3所院校有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23.1%。没有独立教研室的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均从人文学院或基础部等相关教研室教师抽调,平时他们各属别的教研室,有教研活动时再集中在一起,这势必使教学人员分散,不便管理,教师自身责任感减弱,教学内容盲目,教研活动缺乏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平台,教学呈松散性、随意性,老师之间的交流受到制约。

(二)课程性质

除了1所院校外,其余院校均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时从24至72不等,有的院校定为必修,有的定为选修。总体来看,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还是选修有两种情况,一是依专业而定,如新疆医科大学两个专业为必修,其余专业学生自主选修。塔里木大学7个专业的汉族本科班必修,伊犁师范学院两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是必修,新疆艺术学院也是如此。二是依学生族别而定,如新疆师范大学的民考民学生和双语班学生均开设大学语文,而且是必修课,其余学生分专业班级开设,作为指定选修(或称限定选修)。新疆农业大学汉语专业学生大四时开设,是指定选修。课程性质一般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以可分为指定选修(也叫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必修和指定选修无太大差别,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差别较大。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必修课受学校重视,教学要接受校级或院级的各类检查,教研室的要求多而严,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时都比较谨慎、周密和细致。从调研的13所院校看,只有5所院校的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占调查院校总数的38.5%,2所院校部分专业是必修课,占15.4%,其它院校则设为选修课或阅读、写作和作品欣赏等相关课程,占38.5%。从这些数据可知,新疆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虽说教师应该对所授课程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教师厚此薄彼。

(三)教学方法

几乎均以讲授为主,占92.3%。纵观全国院校,限于多种原因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众多相关的大学语文教改论文中可知,很多在一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都尝试过教学方法改革,比如课堂讨论,讲读并重,师生互动等,但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效果差,学生动不起来,浪费课时,又延误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新疆高校也不例外。所以改变教学方法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与学生群体、学生人数、教学文本、学生语文基础、感兴趣度不无相关。

(四)考核模式

必修课多以闭卷为多,占46.2%,有教研室统一命题的,有任课老师自主命题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题型、题量、分值都有一定要求。选修课多是开卷或写课程论文,占53.8%。各校的选修课管理办法中都有对考核方式的规定,比如,“选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随堂考核,可选择开卷、闭卷或其它考试方式”“考试课程应采用试卷(闭卷)考核,考查课程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自主决定考查形式”“公选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网上在线考试、口试、小组汇报、分组讨论、作业、论文、读书报告、设计、操作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确定学生的成绩”。由此推之,选修课考核模式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哪种考核形式都有局限性,偏终结轻过程是普遍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不被重视,一考或一写定乾坤。即使上面第三所院校的公选课考核形式多样化,但实际中很难操作。这样的考核对爱学与不爱学的学生都是一种挫伤,喜欢学的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表现、讨论或作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不喜欢学的学生乐得教师的疏于管理和一言堂,更便于他们各行其事。大学语文不仅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休闲”意识,大学语文课堂成了歇息地和自习室。

(五)教材建设

基本上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集中在陈洪的《大学语文》、温儒敏的《高等语文》、徐中玉的《大学语文》等教材。新疆医科大学多年前曾组织编写适合医学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没有通过学校的审核。伊犁师范学院也在计划“编写具有新疆特色的、适合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疆农业大学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自编《汉语文选》,校内使用。如果是选修课,一般不强行要求学生购书,教师向学生提供教学主教材和参考书。不论是学校对教材使用版本的选择权,还是学生(选修课)是否购买教材的决定权都呈现出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千种,优秀教材受到关注的也很多,这反倒令院校在教材选择时无所适从。这一现状表明新疆高校自主研发适合新疆高校学生的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材建设工作也应该放到课程建设的重要位置了。

(六)教学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多年来一直在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尝试,但成效甚微。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前进行过教学改革,还有老师参与了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受调研学校的课程建设经费均为零,无精品课程,无教学成果奖,更谈不上教学名师。不难想见,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正面临怎样的尴尬处境。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师身兼多课,有的甚至身跨两三个教研室,这种多重身份令教师难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学语文课成了无味的“佐料”。全疆没有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教师难以在学术层面接受更多的研修,整体处于各自为阵,闭关独修的局面。

(七)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

有3所院校民汉合班上大学语文课,即民考民学生预科结业后,与汉族学生一样选修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都相同。本文所说的民汉合班中的民族学生特指民考民学生。民考民是我国高考中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试卷,报考时也必须报考民考民的相关学校和专业。民考民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一年预科汉语学习,成绩合格才有可能进入专业课学习。专业课除本民族语言文学类专业、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外,其余均用汉语授课。大学语文讲授的内容是用汉语文描述和解释的文化,所选文本以汉语文经典为主,涵盖古今中外优秀名家名篇,囊括文学、历史、天文、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民族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知识,即使是汉语水平测试达到MHK四级的学生也很难听懂,更别说汉语基础更薄弱的民族学生了,所以民汉合班的大学语文课难以做到“两全齐美”,民考民学生上课的状态是选而不修或隐形逃课。

(八)教师态度

态度“积极”的占30.7%,而态度“一般”的占53.8%,80%以上的院校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大学语文课程政策保障。态度决定行动,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高低、教学实践能力强弱等都决定着教师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热心与否又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投入。

四、对策与建议

在整个调研中,笔者深感新疆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各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不同,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亦有差异,总的说来,仍处于边缘化地位,与“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系列”的设想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评价简单化、教师队伍拼凑化、学习态度功利化等倾向。我们都知道,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政策导向,建立课程规范

教育行政部门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还要将之付诸实践,应进一步明确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政策导向,就课程性质、学时数、师资等做出硬性规定,并予以课程建设经费、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更有力的支持,在各高校应积极配合协作下,进一步出台规范教学,如《大学语文课程规范》等相关文件规定。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研室是教学和科研机构,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人文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无论学校是什么类型,都应该设立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为教研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配备有敬业心和较高水准而且热爱大学语文教学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三)改变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各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可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同一专业切忌不同大纲、不同计划、不同教材。教学方法虽不可统一,但应该遵循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打破一言堂的灌输,采取以灵活、多样、生动为主调的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2009年11月出台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期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民族学生不仅不应该被排除在大学语文教学之外,更不能任其自然地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研究民族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民汉一体化的教育背景下,重新构建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准确定位,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式,编写具有地域文化和边疆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五)建立学术指导机构,提高教师素质

由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做得好的院校牵头成立新疆高校大学语文研究机构,加大对全疆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校际交流,使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大优秀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开展互访、观摩和资源借鉴等。各院校也有必要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部门,发挥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师自身应勤奋钻研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更要具备时代精神,研究学生的心理,关注社会文化的动向,积极开展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活动,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呈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弘扬。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