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范文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德育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5日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信息网络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校德育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如何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德育教育现状

(一)学校方面。在一份学校调查中,有57.6%的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学习成绩是最重要,25.5%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最重要,14.5%的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教育部门评价一个大学的教育质量,多是依据学生的科技竞赛得奖情况、计算机水平、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学生考试成绩等,使得高校的教育以知识去向为主,忽视了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德育教育常常受到排挤和冷遇,学校和教师都不重视德育教育,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生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西方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无时无刻都在挑战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相关人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只要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牺牲一点集体利益或者违背一点社会道德是没有关系的”,调查学生对这句话的态度。结果显示,有54.6%的学生表示赞同,只有11.3%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这说明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只专注于个人利益。

(三)家庭方面。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高校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育,还要强化德育实践活动,如果只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忽视德育实践,会使德育教育显得空洞、枯燥,很难达到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目标。德育教育要通过实践活动将德育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德育教育,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将道德准则、道德思想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而彻底改变高校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状。因此,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和应用德育知识,使学生从学习德育知识到实践德育知识的转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巩固思想道德信念,强化思想道德素质,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

德育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高校要积极改进自身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切实发挥高校德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推动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篇2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父母多是经历了社会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一些父母觉得他们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也承受这些,所以很多父母专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过度溺爱和宠爱,导致当前大学生多缺乏独立自理能力。另外,很多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极端的自私自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

二、高校德育教育有效对策

(一)强化德育教育,全员共同营造德育氛围

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和学习的首位,学校各级部门要将德育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居于主导位置,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高等院校强化德育教育,一方面高校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方式,加强德育教育规范化教学,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大学德育教育讲堂,引导学生的德育意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将德育教育真正渗透和落实到生活服务、学生管理、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形成“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综合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成为高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共识。同时,高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学校服务、管理、科研、教学中,组织多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校园活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原则

德育教育本质上是塑造、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活动,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学生作为主体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德育教育活动,规划教育内容,整理教育思路,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德育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逐渐喜欢上德育教育课,在生活实践中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实现高等院校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推动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强化德育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

我国正处在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各项指标不断攀升的时期,主席提出发展经济的关键时发展教育,中国梦的基础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人才的蓬勃涌现。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出人才,出好人才,关键时要培养除拥有良好德育教育的人才,而大学是德育教育培养的关键地方,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后需要高等教育来武装自己的地方。一个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很关键,而当今大学德育教育过去死板、过于教科书化,以至于大学生每每都会忽略这门课程,以至于在步入社会,经常会因为个人品德修为的不足就犯错,甚至失去发展的机会,为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德育教育时要服务于生活的,所以高校生活化德育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只有合理的应用现实生活条件做好生活化德育教学,才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养成。

一、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一)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活化德育教育基本上时以到的发展和道德教育以及其与生活的关系为基础的。换言之,就是社会生活是作为的德育教学的起始点,而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只能通过生活化和个人发展需要来培养道德规范。让大学生明白道德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美好[1]。可以说,这种教学是让德育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实践。让生活化教学成为大学生品德培养的起点、目的和途径。让德育教学与生活同步,渗透到生活中每个环节。

(二)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原则。

首先就是教学要追求实践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实践生活中落实自己的德育教学问题,将德育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实践之中,学有所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其次,生活化德育教学要以情绪的感受方式作用与学生,让学生处理道德问题是有相关的情境感,在他们不假思索中实现。还有就是要有建设性,现代德育教育不能在再单纯地道德灌输,相反要多调动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用品德修养为主题,保障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生活化德育教学的内容

(一)爱国教育主导个人品质。

生活化德育教学重在培养大学生爱国的品质,家为小,国为大,爱国才能保家,德育的基础是建立在爱国教育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爱国情怀才是德育的中心,比如通过体育比赛,国家各方面发展的信息来树立学生爱国的品质[2]。

(二)人格教育为基础。

人格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人格包含着人的气质、性格志向和能力,区分是真善美基本原则。德育教育在生活化中需要培养人格就是培养学生追求人生的品格。

(三)懂得法纪为人本。

法纪是国家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不懂得法纪就容易步入各种歧途的陷阱,让人失去自我,而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深入生活阐述法纪与道德的关心以及道德是围绕法纪服务的原则。

(四)民主是动力之源。

德育教学在于教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只有运用民主的精神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用民主实践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可能才能使得德育教育焕发新的力量。

三、生活化德育教学的方法

(一)教师正确引导为先。

德育教学需要将其“求实”精神,教师要以身作则实事求是,将其真话和实话,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广大学生,进而为学生树立德育教育的典范,为学生自己形成德育意识起到重要作用。[3]

(二)学生生活中加以引导。

人是生活中的人,每个学生需要在生活中需要自己的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生活,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德育修养,树立集体荣辱观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德育教育要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为主,只有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自治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觉悟,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全方位人才。

四、生活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关系到学生价值观的建立。

生活化德育教学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德育思想,才能在学生投入社会实践中帮助学生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处乱不惊,完成自己人生的更高价值[4]。

(二)关系到学生真善美的辨别。

只有在生活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日后的为人处事中明辨是否,用道德的标杆区分真善美,不至于被用心不良的人利用。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开辟自己的价值观。

(三)关系到高校人才的培养。

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又会为高校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高校生活化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就表现在,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这个角度将,生活化德育教育时非常重要的。高校的生活化德育教学由来已久,但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普及和应用,以至于停留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德育教学服务生活化实用化的目的。基于这个原因,大力普及并对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刻不容缓的,教师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德育教学内容,即生动了教学内容,又活跃了教学模式,让生活化德育教学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充分调动学生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出更适合时展需求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昌盛为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

[2]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

[3]夏建文.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0l).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36-01

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30年发展后,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高校在育人方面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高校都开展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目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思想认识上有误区

(1)理念不明,发展迟缓

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任务是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要消除已有的心理问题;中级任务是通过心理辅导完成心理疏导;高级目标是通过心理专项训练使训练者拥有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多以完成初级任务和中级任务为主。少有以通过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高级任务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且,大学生心理教育投入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当前心理问题的增长率。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下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

(2)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为德育教育

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中有许多总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究其原因,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常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1]。

1.2 教育实践上的不足

(1)教育团队力量薄弱

从目前情况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可分为以下几类:心理学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其中,德育教师有55.4%,心理学教师20.8%,医务人员17.4%,其他占6.4%。所以,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知识。而心理咨询工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这个过程如果处理不好,指导可能就成了误导,对个人甚至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2)缺乏家庭教育的支持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出于对安全和爱的需要,多数大学生把家庭作为自己情感的港湾,但是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在子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后,并不能直接来校与学校和子女共同进行相关活动,导致咨询效果不甚理想。

(3)管理制度不规范,评价系统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所以在管理方面有很多混乱现象存在。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德育教研室、学生处、团委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教育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2],造成部门职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同时,心理健康评价系统不能实时进行完善,造成从业人员考核工作不能落到实处,以致教育团队发展迟缓,成效甚微。

2 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结合品德教育,明确教育目标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矫治和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要互相补充、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放在中心位置,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做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更加欣然地去接受,另外,也要逐步把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列入发展计划,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成为矫治、适应、开拓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体系。

2.2 完善教育体制,加强师资力量

高校需从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严格审查,包括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授课技巧等。国家相关部门也应当尽快建立多层级、规范化的高校心理学家资格认证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保证。此外,对那些已经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不定期进行督导与考评,对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再教育,再学习。

2.3 构建科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辅导员的帮助下,运用心理测试软件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筛选,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记录他们在大学生活期间的心理发展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2)制定相关课程,保证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在形式上主要是讲座和选修课,不够系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更没有应对心理问题的办法。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成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很有必要,而且对这种课程,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科学有效的展开。

(3)完善评价系统,把握学生动态

学校除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测验及交谈外,还应该从学生家长、同学、老师及其他人群中了解其学习情况、家庭状况、生活目标、人际关系等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心理测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决定出是否要对学生进行干预以及进行何种干预。

(4)开展相关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制作心理映射书签活动,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等途径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校园文化节等校园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3]

2.4 促进管理转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管理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中去,加强领导职能,完善相关制度。具体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主管,并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来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的实施,包括计划的制定、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心理测量的统一要求以及对工作的检查指导等。制度上的保障、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整体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有效更加科学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艳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J].科技信息,2008(16).

篇5

【关键词】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

德育课程承担着对学院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任务,是对学院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院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德育课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对学院的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一、调查和研究

为了了解和掌握学院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课堂参与以及德育课的教学现状,课题组选取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课题组编制了《学院德育教学现状调查表》,问卷包括学生对德育课的认知、德育课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及对德育课的建议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对学院德育课教学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期望能针对性的采取方法提高学院德育课教学实效性。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对德育课的认知。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70%)认识到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并且有42%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用较大,21%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只有9%的学生说不清楚。

从表二来看,有一半以上(70%)的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的学生趋向于“为升学和社会各类考试打基础”,反映了部分学生学习追求实用性的心理。

(二)德育课堂参与情况。

从表三可以看出,只有27%的学生表示积极参与德育课堂的教学活动,另有39%的学生偶尔参与,而有高达34%的学生表示从不参与。这说明德育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较差。

从表四可以看出,45%的学生认为和教师有关系,19%的学生认为对德育课不感兴趣,高达36%的学生认为内容与现实脱节是导致自己不参与课堂教学的原因。这反应了德育课教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改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升德育教学效果。

(三) 教师要求

从表五可以看出,“把理论讲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老师比较受学生欢迎,其次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具有良好师德和勇于创新的老师。

从表六可以看出,有56%的学生认为德育课教师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法死板、照本宣科;有24%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过于严肃,不喜欢和学生沟通。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守旧和缺乏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三、对策与建议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增强学院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1、刺激学生对德育课的求知欲。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和理论的激励。在德育课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心理,巧妙地预设疑问,布置学习探讨课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须了解、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找准教育目标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结合点。德育课教学应该在学生追求事业成功、探索社会问题、理性知识完型三个方面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创设德育课的乐学情境。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处于欢乐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德育课欢乐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

(二)尊重学生、保持教学主体的平等关系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要加大“尊重”教育的力度。尊重是交流的基础,是情感渗透的基本要求。对待学生要改变原有的“居高临下”的高压式教育。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要实现德育课“课堂公平”。教师公平的分配知识、机会、时间和空间等教学资源,多维度的对学生进行客观合理、科学公正、综合的评价。这也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三)优化教学内容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

1、优化德育课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师教学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回避难点、不回避矛盾,灵活运用理论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删减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联系不密切的内容,补充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审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

2、教学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德育课教学活动时,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德育课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改变“教学内容等于教材”等等传统理念,在确立理论课教学内容时把教材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

3、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补充时代性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补充一些时代性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但事实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没有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学生从教材和教师口中都得不到对现实情况的合理解释,很容易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无用论”思想,从而直接影响到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1、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互动式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专题教学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两难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德育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改变学生认知过程,丰富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促进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德育课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理论教学中,为充分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认知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五)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德育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知行分离、不客观、不全面的问题,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学院德育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这样考核公开、公平,促进“知行合一”,深受学生欢迎,这有助于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艳艳.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激励教育及其实践策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