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6 10:11: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茶文化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6年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2004年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2004〕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楼,举办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04年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平凉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皇甫谧中医医院、皇甫谧制药公司及皇甫谧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皇甫谧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皇甫谧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皇甫谧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国际影响力。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3.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平凉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
4.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关键词: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对策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茶产业迅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将野一带一路冶升格为国家战略全球主题多次在重要场合重申野文化自信冶2017年1月中央办国办联合颁发的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曳要求各地区部门实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呼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统一的文化体我国现阶段茶文化仍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中[1]茶文化的发展壮大重在加大教育以培养人才重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茶文化研究工作[2]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从初等中等到高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等多层次的茶文化教育体系[3]与此同时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纷纷在学校内设立了茶文化社团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现实中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困难存在人才流失缺乏资金和教师指导不足等问题本文着眼于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经验和文献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出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为茶艺茶艺之美在茶艺演绎茶席设计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学生在茶文化社团活动中经常组织茶艺活动将真山真水名人真迹融为一体精湛的茶艺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与茶浑然一体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之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1.2有利于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越发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发贫乏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4]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就业难等问题时如不能理性地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焦虑等消极情绪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处理问题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不同的茶知识体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参加无我茶会从赠茶品茶中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文化微妙地融合儒道释三家的哲学色彩蕴含了诸多传统美德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新时期开展茶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5]
1.3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民间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展其人文知识[6]
1.4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社团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修订在活动过程中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社团更好地发展需要社团组织者发挥自身的组织决策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7]茶文化社团的成员来自校园各个专业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授课讲座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等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社团提供茶艺师培训茶艺培训传承和传播了茶文化丰富了业余生活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我院茶文化社团曾多次参与野中华茶艺技能大赛冶野青青经贸窑茶韵悠悠冶等竞赛活动和杭州茶都品牌促进会的二十四节气茶会浙江省茶叶学会的敬老茶会等志愿者活动并多次接受相关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2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组织松散
广大兴趣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社团其运行更多依靠学生的热情兴趣与爱好管理组织较松散缺乏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有较强的自发性社团成员组成复杂联系松散随意性强社团内部的管理活动开展一般均由社团成员自主决定学校分管部门一般只提供建议干预较少另外高校中学生社团的数量及种类繁多难于管理
2.2社员流失快
茶文化社团主要是围绕茶艺教学以及茶知识普及等方面开展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乐趣很多社员几次活动之后便不再积极参与社团活动[8]另外社团活动缺乏场地器材导致组织的教学和表演活动效果不佳这些都影响了茶文化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3负责人领导力不足
高校社团负责人一般为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其经验丰富但学业较一年级新生繁重精力不足导致对社团的领导力不足限制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低年级学生时间充裕想法丰富往往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社团工作但其缺乏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
2.4缺乏场地
资金和教师指导支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往往缺乏必要的场地支持开展活动要经过繁琐的申请程序且高校活动场地较紧张例如本院茶文化协会茶艺学习和表演往往需要宽敞有大桌子环境幽静的场地由于茶具场地等物件限制一旦要进行茶艺教学或表演排练就要和其他社团竞争场地场地紧缺限制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经费困难更是阻碍社团发展的重要瓶颈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费的收取[7]茶文化社团所需购买的茶具茶叶服装茶席等价格都比较高收取的会费远远不够在教师指导方面一些学校并没有茶学相关教师因而部分高校茶文化社团开展教师指导工作存在困难另一方面茶文化社团的指导教师大多属于兼职没有相应的报酬导致其对社团的指导有限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
3对策
3.1完善茶文化社团内部制度
抓好骨干培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社团建章立制要涵盖干部职责社团部门职责社团成员职责等方面体现权益和义务统一奖惩分明社团工作才会相得益彰[9]使社团成员共同维护野同甘苦共患难荣誉分享责任分担共存共荣的共同体冶同时建立健全社团培训体系提高社团成员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应遵循因材施教各因其才与时俱进的多元指导思想针动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手段同时抓好骨干队伍的培养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
3.2重点扶持优秀社团
学校重点扶持活动开展好组织制度健全经考核优秀的社团并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场地奖励或给予优秀教师指导资源奖励等凝练社团文化让社团文化走出校园走向各个高校走向社会以保持社团长久可持续发展
3.3提供资金补助和教学指导
高校茶文化社团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以及对社团经费的管理茶文化社团经费有限要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社团要有选择地开展活动在大型活动开展中可以向社会企业等寻求帮助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可以参加相关企业的商演来增加社团经费[10]
3.4完善社团建设
积极宣传社团文化加大茶艺社团建设力度例如我院茶文化社团利用社团节结余社费购置了多套茶具茶服茶席等基本上能满足社团学员们正常的教学需求对于大学校园内茶文化社团的宣传不应只局限于某个系的学生圈子而应该利用有效媒体广为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青年加入充分发挥校园中媒体的宣传作用如贴吧匝匝海报宣传单等方式普及茶文化知识推介茶文化社团
3.5整合高校茶文化社团资源
茶文化社团可以和现有社团进行合作如绘画协会书法协会棋类协会器乐协会等合作学习表演等这样既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丰富社团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另外可充分利用大学城的优势来扩大发展空间形成规模效应加强与其他学校茶文化社团间的交流打破校际界限共享社团资源共享活动成果共享场地资源经济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等联合开展活动学会分工合作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11]
3.6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打造品牌社团社团活动能够加强成员间的联系提高社团凝聚力同时也能提高社团认可度从而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关注社团加入社团支持社团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活动成效要求要做到2点院一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活动的举办的目的和形式集思广益创新社团活动理念结合院系专业特色举办精品活动避免野重复活动冶寻求强强联合弱强联合同时茶文化社团要积极创立自己的品牌活动走活动品牌化之路对一些野杂牌冶活动进行清理整合提升形成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二是要在活动过程中积极组织服务克服困难力争最好的结果只有精心策划加上不懈努力总结提炼成功活动经验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12]
参考文献
[1]张琳洁.现代茶文化现象研究[D].杭州院浙江大学2004.
[2]余悦.加强茶文化学科建设的理性思考[J].农业考古2005464-65.
[3]伍萍宋丽丁以寿.中国茶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初探[J].农业考古2006530-33.
[4]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院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教育报2004352-54.
[5]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118-121.
[6]康日晖.茶文化社团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商情20122198.
[7]周玲侯艳居倪萍等.以茶艺团建设为龙头培养高素质特色人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7184-186.
[8]任孔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018200-201.
[9]樊立君余华珍.新形势下高校社团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520191.
[10]苏建国.高校社团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24346.
[11]邢光晟毛波杰张庆华.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问题刍议[J].江苏高教20105125-126.
关键词:城镇化;差异化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依旧十分缓慢,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出现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以加快城镇化速度。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差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变化情况
城镇化就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活动不断减少,非农业活动不断增多,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1978年 2010年
城市数量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 0 6
500-1000万人口 2 10
300-500万人口 2 21
100-300万人口 25 103
50-100万人口 35 138
50万人口以下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如上表所示,我国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自1978年以来不断增长,且幅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纵观全局,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其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所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这也充分证明我国在未来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选择。
2.我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依旧较大,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地区呈现较大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近些年来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表2 2004-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2004 41.76 2009 46.59
2005 42.99 2010 47.50
2006 43.90 2011 51.27
2007 44.94 2012 52.57
2008 45.68 2013 53.37
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不一,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抛弃原有的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城镇化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所以,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重要选择。
三、我国城镇化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差异化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差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我国城镇地域分布十分广泛,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城市人均收入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城乡间收入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我国城镇化建设下城乡收入差距现象,现在运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8年到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各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年份 城乡间基尼系数 城镇内部基尼系数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 城乡内部基尼系数 全国基尼系数
2008 0.2792 0.3289 0.3536 0.1613 0.4405
2009 0.2782 0.3248 0.3609 0.1619 0.4401
2010 0.2636 0.3192 0.355 0.1638 0.4274
2011 0.2541 0.3189 0.3669 0.1671 0.4212
2012 0.249 0.2913 0.3576 0.1568 0.4059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间的基尼系数较为稳定,一般在0.28附近徘徊,说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大,其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样的,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总体上我国的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这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
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一、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丹徒区文化事业也沐浴着阳光和春风,日新月异。目前全区文化工作人员共1000余人(拥有舞蹈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7个专业协会,共420余人;文化馆、图书馆共23人;乡镇综合文化站89人,其中专业人员40人,兼职11人;农村文化协管员100余人;高级职称1人,初、中级职称28人)。拥有群众文艺团队近百个,总人数达4000余人,其中登记在册的74个,总人数2739人。
二、目前丹徒群众文化团体建设的措施和影响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区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群众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不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催生了一批文艺精品,还形成了一批具有丹徒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了群众文化的持续投入,使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得到不断加强。到目前为止,我区先后完成了43个文化广场、76个农民健身公园和88个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其中2个中心文化广场、6个特色文化广场和9个娱乐文化广场已全面投入使用,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完成了基层文化服务点的建设,区、镇、村三级群众文化设施不断得到完善。依托这些文化阵地,相关部门围绕中心工作和民俗节日,常年举办“生态丹徒广场文艺汇演”、“文化惠民乡村行”等系列文化活动,特别是区职能部门的“生态丹徒广场文艺汇演”,已成为镇江市知名广场活动品牌。
二是注重了文艺队伍的常年培育,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区职能部门深知人才队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长期把人才队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主要是面向全区开展“文艺新秀”和“文艺名家”选拔培养工作,邀请专家对文化工作者进行业务轮训,出资派送业务骨干去专业院校深造,开展“丹徒田歌大赛”和“丹徒文艺十佳”评选活动,通过展示、培训、选优、育强,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比较突出的有:施德玉2010年被省文化厅授予“特色文化标兵”称号;佘佳虎为国家摄影协会会员,其个人摄影集获得江苏省摄影类最高奖――“金瞬奖”;特别是作为基层代表的高资文化站站长吴宝成,是全国知名票友,上过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参加全国越剧大奖赛晋级20强。
三是注重了特色文化品牌的精心塑造,使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2010年以来,区职能部门狠抓文艺作品特别是精品力作的创作立项、生产、激励和宣传推介等重点环节。出台了《丹徒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见》,设立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每年还拿出至少30万元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专门奖励,特别是近三年来,随着奖励制度的逐步完善,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一批优秀文化作品脱引而出。共有超过300件作品获得市级表彰,63件作品获得省级表彰,39件作品获得国家级表彰,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油画、摄影、小戏小品等方面在全市有一定优势。。
三、当前丹徒群众文化团体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群众文化团体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由于自发组织、自主经营”的发展特点,在其迅猛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许多典型问题。
一是管理人员安排随意。目前,我区镇(街道、园区)文化站长及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混编混岗的情况,有的文化站长身兼数职,而文化工作排末位。据统计,全区文化站站长和副站长50岁以上的占36%,这部分人中有的还属安排性质的。
二是团体种类单一。根据调查了解到,舞台表演类(包括舞蹈、音乐、戏曲等)的文艺团体占所有文艺团体数目的85.9%,少数静态创作类(包括书画、摄影等)团体占17.2%, 而康体类(包括柔力球、太极拳等)极小甚至在某些地区根本没有出现(不包括业余文艺学校),这些数据都表明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数量少,缺乏典型且种类比较单一。
三是服务范围狭窄。调查发现,大多数群众文化团体,如绘画、书法、合唱、管乐等往往局限于自娱自乐,以满足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目标,交流、沟通通常限于团体范围内,与外界的群众往往较少开展互动。有时村、镇出于开展活动的考虑,会动员、邀请这些团体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群众文化团体本质上是群众自己的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爱好为主,如何实现二者有效的兼顾,更好地丰富村(社区)生活、繁荣村(社区)文化,这是需要加以思考、解决的问题。
四是团体管理松散。当前,群众文化团体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然而,调研发现,区、镇(街道)等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均没有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团体的建设、管理,以确保它们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应该由哪个部门进行管理、管理什么、如何管理。因此,多呈松散型团体,自由性、开放性较明显,高兴则来参加活动,不高兴就不来;无事则来,有事可以不来,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影响了团体的凝聚力和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健康发展的思路
总的来说,群众文化团体在我区文化工作中起着中介、枢纽与抓手作用,我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确保群众文化团体沿着正确方向蓬勃发展。
(一)转变观念,促进健康发展。一是处理好草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群众文化团体是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群众性社会团体,是一种大众化、草根性的社会团体。调查发现,一些群众文化团体和一些文化管理人员都存在希望打造成专业团队的愿望和心理。这种愿望是好的,区职能部门要保护好这种热情,同时,街道和村(社区)也要引导好热情,把握好力度与方向,引导群众文化团体准确地定位。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群众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政府发展文化不等于政府办文化,要充分发挥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通过群众文化团体办好群众性文化的作用。三是处理好非营利性团体和营利性团体之间的关系。目前,群众文化团体均是公益性团体、非营利性团体,必须充分发挥街道、村(社区)的牵线搭桥作用,找准企业的需求点,寻找群众文化团体与企业合作共赢的切人点。
(二) 健全制度,创新管理手段。一是建立群众文化团体的领导体制。可以考虑由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牵头成立丹徒区群众文化团体的服务管理协会,协会办公室设在文化部门,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指导、督促和推进群众文化团体建设工作。二是建立群众文化团体发展的法规制度。各群众文化团体建立自己的管理制度、活动制度、考勤制度以及奖励制度等。群众文化团体的设立及运行要受政府、社会的监督,尤其是有财务的要接受政府税务部门的监督并且向社会公开。三是建立经常性的培训制度。区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要充分行使群众文化团体的业务辅导职能,以培训班、讲座、讲习班等方式对基层文艺团队组织进行有规划、经常性的业务辅导。做好文化团队的文艺提高工作,加大对群众文化团体骨干人才的培训力度。四是建立文化创造成果保护机制。要研究制定文化创造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维护文化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借助文化创造成果开展一些营利性活动,以弥补活动经费的不足,保障基层文化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 提供保障,推进有效运行
要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群众文化团体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扶持举措,实施以奖代补。出台《丹徒区群众文化社团星级评定标准及奖励扶助办法》,分级划管,将文艺团队分为品牌团队、特色团队、备案团队。每年将对优秀基层群众文化团体进行表彰奖励。聘任奖励结合,激发团队活力。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将其纳入教育培训范围和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发现和培养基层文化骨干,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多种形式扶持基层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专业文化工作者以及文化志愿者等组建群众文化团体。
关键词:学习者需求 跨文化交际 教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理工大学“精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1K-15-113-001)“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跨文化交H学教学资料平台构建”研究成果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国内,跨文化交际这一跨学科研究,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引进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到结合中国实际多角度探讨学科内涵和外延,“跨文化交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关注。至今我国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外语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注重研究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强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内外的普遍共识与具体实践(许力生,2012)。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
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进行了统计, 截止2016年6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编写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60种。
本文将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现行教材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课程学习者的需求调查,探究跨文化交际学教材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发展和此课程的教材建设提供帮助。
二、学习者需求调查
语言学家Harmer 1983指出,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Breen & Candlin 1987、Cunningsworth2002等也认为,评估教材要考虑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差异,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是否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等。特别是Breen和Candlin强调对教材的评估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首要目标。
基于此理念,笔者进行了学习者需求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意见。
(一)调查对象及形式
笔者选取了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5年秋季选修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学生年级分布为大二及大三,学生共110名。
调查形式为问卷和面谈结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同时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更详细的访谈。
(二)数据分析
在回收的102份有效问卷中,大二学生42名(占41.2%),大三学生60名(占58.8%)。
1.对教材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97.1%)对课程使用教材的总体评价良好,其中选择满意的占59.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37.3%。
2.课程学习预期及教材内容评价
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这一课程应涉及哪些内容,学生的认识各有不同。但能看出一些共性的认识,比如“跨国交际”是学生觉得课程最首要的内容,有86.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包含跨国交际。相比之下,对于本应属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跨性别交际”、“跨代(年龄)交际”等内容,学生并未有充分的了解。39.2%的学生认为“跨性别交际”属于课程内容,选择“跨代(年龄)交际”的学生为34.3%。根据后续与学生的面谈了解,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对学科内容认识的不足;二是所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多为跨国、跨民族交际,对跨性别和跨代交际并未有所涉及。
对于课程学习最感兴趣的部分,学生的选择集中在“交际案例分析”(31.3%)和“英语国家文化介绍”(30.3%)。对于属于课程重点的“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只有19.6%的学生选择。经过面谈也对这一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大部分学生抱着实用性的态度学习此课程,希望能直观感受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学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就本应是重点的学科概念和理论,学生一致反映选文过长过难,理解比较困难。特别对于选此课程的大二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一部分更是难点。另外,学生认为各章节选文的编排过于零散,部分篇章之间关联度不大,很难从中提炼出重点。
3.教材练习及配套资料评价
对于教材的练习设置是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这一问题,大部分(74.5%)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说明练习的设置对于此类非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教材是否需要制作配套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超过半数的学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69.6%的学生认为需要添加此类配套资料,以帮助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理解。
(三)学生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得出几点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材的学生需求:
(1)教材的重点概念和理论性内容应编排得系统化,避免过于零散和前后重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选文应难度适中,重点突出,避免冗长。
(2)教材内容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需要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3)除了教材本身,需要有相应配套的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学和加强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三、现行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分析
(一) 研究对象选取
经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可得的跨文化交际学国内教材中,大部分为2009年和之后出版或改版的教材。故本文在众多教材中,选取200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8本。其中7本为英语编写,1本为中文编写。8本教材中有1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现行教材分析
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的结果,从教材内容编排、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和练习及补充扩展资料这三方面,对这8本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1. 教材内容编排
根据教材的目录概览, 此8本教材章节编排各有不同,但大都涵盖了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话题和理论。对于“言语交H和非言语交际”这两个基本概念,8本教材均专门设章节讨论;对于“价值观体系”这一重要概念有7本教材设独立章节讨论; 6本教材专门安排了一整章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5本教材涉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话题。但是,对于“文化身份”、“性别研究”这类本属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各只有一本教材设章节讨论。这与前面提到的学生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相吻合。教材内容编排的倾向性,造成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基本内容的认识不够完整。
此外8本教材均直接或间接地选取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经典著作或教材的部分篇章或段落内容。其中选取频率最高的就是Edward 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7本教材涉及)和“空间和时间的概念”(6本教材涉及)。但是,各教材的选文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有些简介摘选改写的篇章过于简单,同时部分教材从国外专著或原版教材直接选用的篇章过于冗长,对国内本科生来讲阅读难度也较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性
8本教材都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4本是在章节内容安排上体现,理论概念介绍和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分编章节。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涉及的有:社会交往习俗、家庭观、跨文化交际与教育、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等。其余教材是在介绍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附上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但是某些案例的编写或选取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案例有明显的“虚构”之嫌,有些案例与之前介绍的理论知识点关联度不大。
3.练习与扩展资料
8本教材均在各章编写了练习,并且多为开放式的思考题。在考查学生对各章节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主观能动地考虑问题,而非机械地得出答案。其中有4本教材附有参考课外书目或网址的建议,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拓宽了自学空间。
但是有些问题编写过于笼统,与章节内容并无直接关系。有些推荐的阅读书目过于专业,难度不适合本科阶段的学生。
(三) 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发展现状
基于以上对现行教材的分析,可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教材发展现状有进一步了解。
可喜之处是:1.作为英语专业一门较新兴的课程,可选教材越来越多,越来越新;2.多本教材为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反馈,内容有了更新改进,更适合实际教学,更具时代性;3. 章节的编排基本涵盖了跨文化交际领域讨论的主要话题,涉及了重要理论及基础概念。
同时也发现一些现行教材的缺陷:1.由于一直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此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描述,教材编写缺乏大纲实质性的指导;2. 教材的原创性不够。大多参考国外跨文化交际教材体系,内容重复度高。3. 未紧跟学科最新研究趋势。缺少较新理论的探讨,与学科本土研究的结合度不高。4. 教学对象不够明确,教学安排不清晰。各本教材语言难度相差悬殊,笼统定位英语专业学生,未指明具体使用对象,如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8本教材都未给出教学时数、学时安排的建议,不利于教材的实际使用。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的起步较于欧美虽然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如今这一课程也大多被置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课程教材从一开始的寥寥数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充分说明了这门课程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基于学习者需求调查的教材现状分析,发现现行教材优劣并存。对教材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教材建设的完善和提高。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更适合的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优化教材的使用,仍需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许力生.跨文化交际教学断想[A]//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11.
[2] 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Long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