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6 10:10: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制造业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同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各界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全面认识,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或引导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选择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政府等作为利益相关方,以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消费者,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使研究结论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情况
为了解消费者对于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情况,我们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食品制造业的特点,从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对食品制造业不同社会责任内容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的看法等方面,设计了初步的调查问卷。2012年1~4月,我们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根据消费者的反映及问卷预调查的结果对初步的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正式调查在2012年7~8月进行,我们组织了50名在校大学生,在江苏省13个市的范围内开展对消费者的调查工作。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748份,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号和内容检查时,剔除了填写不认真和不完整的问卷246份,最终保留有效问卷1502份,有效回收率为75.10%。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1的数据表明,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相对比较广泛,消费者的统计特征没有出现某一类型消费者过度集中现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一)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表示“非常关注”与“比较关注”的消费者共占82.9%,而“不怎么关注”与“不关注”的仅占8.8%。这表明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较为关注,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二)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应否承担社会责任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87%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制造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7.1%的消费者认为应否承担社会责任要视食品制造企业的性质(国企还是民企)与发展阶段而定,但有5.9%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制造业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调查结果还显示,分别有11.52%及17.11%的消费者完全及基本支持“食品制造企业应该先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建设,然后再考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观点,而分别有28.76%及33.36%的消费者表示基本反对和完全反对。这表明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食品制造企业无论是国有性质还是民营性质,也无论是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
(三)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及重要性的看法
食品制造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应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各利益方承担社会责任。那么消费者作为利益群体的一部分,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存在什么样的看法?不同的责任内容消费者在认同程度上有着怎样的差异?为此,本文对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的认同程度进行了调查。借鉴200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7]中通过相关题目来了解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的看法,本次调查的问卷针对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供应商、社区、政府等七个方面,设计了11个选项让消费者进行选择,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看法,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表2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消费者认同食品制造业应对与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七个方面的利益群体承担社会责任,并维护其权益。其中,消费者权益责任的认可度最高,消费者对自身利益的责任意识高于对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股东、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这说明作为消费者来说,比较关注自身利益的保障,尤其是在近几年食品安全不断出现问题的情况,消费者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和质量,对食品制造业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提出了更多的诉求。
在各项具体的社会责任内容当中,消费者对“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认同程度最高,高达88.02%的被问卷对象认为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是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其次为“关注消费者满意度,建立售后服务和投诉机制”,消费者赞同比例为83.69%。仅次于对消费者权益诉求的是“依法纳税”和“诚信经营,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分别被80.96%及71.64%的消费者认同。68.77%的消费者认可食品制造业应对债权人承担社会责任。“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作为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被58.32%的消费者认可,体现了我国消费者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而消费者对于股东利益、供应商权益的关注没有排在较为靠前的位置,被消费者的认可度仅分别为53.46%和56.72%,排在倒数第二、三位。消费者对“开展社会捐赠,支持公益事业”作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同程度最低,只有42.01%被问卷对象选择该项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p#分页标题#e#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得出,食品安全被认为是食品制造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可能由于近几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费者强烈希望食品制造业主动承担食品安全责任。也就是说,对于食品制造业而言,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最重要体现,食品制造企业必须在履行基本的社会责任———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履行其他的社会责任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有社会责任感的食品制造企业,应该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开展社会捐赠,支持公益事业”作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同程度最低。消费者不看重食品制造业的社会捐赠,可能源于人们对“伪善”行为的厌恶。一般消费者认为,企业履行慈善责任带有强烈的商业目的,并非纯粹的“做善事”。
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影响因素
在对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运用调查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关注程度
在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仍旧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消费者对社会责任不够关注。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可能直接会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包括对食品制造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在何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应包括的具体内容等的看法。也就是说,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越高,可能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相对更为全面、准确。故本研究提出假设:
H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正相关。
2.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消费者特征
曾寅初等[8]选取了人口统计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月平均收入对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刘增等[9]选取性别、年龄、学历、收入、家庭特征等因素对认证食品的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参考学者所考虑认知水平的人口特征变量,本文认为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除了受关注程度影响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职业、月平均收入、工作和学习所在地等消费者特征也会影响认知水平。
(1)从中国的现实情形考虑,女性在家庭中更多的承担了购买食物,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责任,从而女性有可能接触更多的食品制造业相关信息,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可能更高。故提出假设:
H2:与男性消费者相比,女性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2)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者的事业和家庭逐步稳定,会更多的关注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同时他们拥有相对丰富的阅历和更广泛的视野来看待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因而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越高。故提出假设:
H3: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年龄正相关。(3)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企业发展和道德问题有着更为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价值观,更会认识到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认知水平也会越高。同时,他们拥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多的渠道接受和了解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因此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故提出假设:
H4: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正相关。(4)由于学生在校学习,与社会接触面窄,而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迫于生计压力,会更多地关心个人利益,因此学生、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而医生因为工作性质的需要、政府机构人员对政策信息方面把握比较及时、教育研究机构的人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和关注水平都比较高(曾寅初等[8]),因此,医生、公务员、教师及科研人员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会相对较高。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由于工作的性质,必须与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多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接触和开展关联活动,因此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最高。故提出假设:
H5:学生、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最低,公务员、医生、教师及科研人员等的认知水平较高,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的认知水平最高。(5)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只有排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拓展该理论,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的需要层次会逐步变高。当食品制造业提供的食品满足其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后,会对食品的安全及质量提出更多的要求,然后由于社交的需要、感情和归属甚至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对食品制造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食品制造业能对员工、股东、债权人等各利益群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更加透彻。故提出假设:
H6: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其收入水平正相关。(6)生活在农村、县城或建制镇、地级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等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不同。生活在经济更为发达地区消费者,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更为关注食品制造业的社会责任,同时获取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信息渠道更为广泛,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故提出假设:H7: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跟消费者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取
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的衡量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选项采用计分加总的方法,来反映和度量食品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问卷题项设计及分值确定如下:(1)通过列举食品制造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如何看待等有关社会责任概念问题,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选择,对不同选项给予相应的赋值。对有关社会责任概念问题的认知共计6分。(2)通过列举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涵盖内容,让消费者进行选择,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了解程度。陈旭东[10]按特殊群体责任、社会责任、公益责任、消费者责任、诚信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经济责任、投资者责任等八个方面设计相关项目,对民营企业进行问卷,并根据选项赋值,根据结果计算得分,以了解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同度。参考该研究成果,本研究在问卷调查设计了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认知题项,涉及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七个方面内容,给每个方面分别赋值2分,如该方面细分为若干个子项,则将2分分摊到各个拆分的题项。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内容的认知共计14分。(3)根据消费者对与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相关题项的选择结果确定分值,最终计算出合计值,从而得出消费者对于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水平。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的分值在0~20之间(见表3),分值越高代表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越高。#p#分页标题#e#
2.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文将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工作或学习所在地作为自变量,结合调查数据的实际情况,分析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模型建立
根据前面的研究假定,拟构建以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其中,Y是因变量,标识的是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β0表示常数项,β1、β2…β7表示待估系数,X1、X2…X7是自变量,具体含义见表4;ε表示误差项。
(四)回归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状况的描述性统计见表5。根据表5,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取值范围在3~20之间。可看出,有些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到位,社会责任认知水平得到满分(20分),但是,部分消费者仍然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比较局限,社会责任认知得分仅为3分。总体上来说,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水平均值为13.22,说明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2.回归结果
根据选定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Spss统计软件16.0版,对回归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并进行检验,F(7,1494)=23.71,p<0.05,表明回归模型是显著的。回归系数估计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的回归结果可知,各解释变量的特征根未发现接近于0的值,方差膨胀因子(VIF)较小,在1.033~1.209之间,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这个指标的检验值在0.05的水平显著。在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检验值均在0.05的检验水平显著。
3.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表6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与消费者统计特征等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呈现如下特征:(1)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关注程度与消费者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研究假设1,说明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关注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也越高。(2)消费者认知水平与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假设2未能通过检验,说明消费者认知水平不受性别差异的影响。(3)消费者年龄与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该结果与假设3一致,说明年龄越大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4)消费者认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验证了假设4,这表明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5)消费者职业与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这与假设5一致,学生、个体户和自谋职业者、其他职业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公务员、医生、教师及科研人员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更高,而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最高。(6)消费者认知水平与个人月收入的关系显著正相关,这验证了假设6,说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上升。(7)消费者工作或学习所在地与认知水平显著相关,这验证了假设7。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更高。反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较低。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问题都比较关注,但关注的重点内容不尽相同。大部分消费者认同食品制造业应考虑各利益群体的利益,但其关注最多的还是食品制造业对消费者自身的责任,消费者对自身利益的责任意识高于对政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股东、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在各项社会责任具体内容当中,消费者最为看重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责任,而对社会捐赠责任认同度最低。第二,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人口学特征,与其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有着显著相关性。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以及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与其认知水平显著正相关,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越高、年龄越大、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也越高。职业、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与消费者认知水平呈显著相关关系,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消费群体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认知水平最高,生活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制造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也较高。
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消费者对社会捐赠责任认同度最低,最为看重的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责任,这点应引起食品制造业和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不少企业认为,承担社会责任等于慈善捐款和公益活动,包括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三鹿、伊利、蒙牛等知名食品制造企业在事件发生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捐赠或参与公益事件,一些组织开展的社会责任评比活动也往往以捐款数额作为首要甚至是唯一指标。Drumwright[11]指出,企业在从事社会责任活动时,如果希望得到消费者回报,其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必须与营销的目标群体保持高度的一致。针对本文的结论,食品制造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应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以消费者为本,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食品制造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同时,处理好食品安全、慈善活动等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的关系,在做好基本的社会责任———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更高层次、更广泛层面的社会责任,包括积极开展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等,而不应该本末倒置,无视食品安全,盲目地开展慈善捐赠活动。同时,从行业的角度,食品制造业应建立相应的具体标准或衡量指标来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优劣判别。目前,我国的纺织业已建立了专门的、有针对性的“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食品制造业也有必要立足于国内食品制造业行业特点和现状,构建食品制造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以客观评价食品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引导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可持续的竞争力。#p#分页标题#e#
行业分布
制造业增长了21.4%,增幅在九大行业中位列第五,其中机械、化工、食品和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四个子行业的增幅超过制造业增长率,分别达57.1%、37.8%、30.3%和24.0%,其中机械的增幅介于非银行控股公司和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增幅之间。美对外投资存量受到全球金融危机打击的唯一行业是储蓄机构,即银行业,四年来下降了12.4%,且下跌趋势仍在延续。金属加工是制造业中的唯一受到危机打击的子行业,投资存量下降了12.3%。就存量而言,由表四的数据经计算可知,2008年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三大行业依次为非银行控股公司、金融与保险和制造业,分别占存量总额的37.1%、21.2%和14.7%,至20n年底这三个行业占比相应变为43.5%、18.7%和H.8%,其中非银行控股公司的份额提高了6.4个百分点,但金融与保险和制造业则分别下降了2.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20n年其他制造、②化工、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等四个子行业直接投资存量名列前茅,分别占制造业投资存量总额的28.2%、22.4%、14.6%和10.3%,而2008年四者的占比分别为28.6%、23.2%、14.3和9.4%,即20n年其他制造和化工的投资存量占比分别略有下降,而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的投资存量占比则分别略有上升,说明美在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呈现均衡化趋势。就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而言,2007年以来信息传媒和非银行控股公司两大行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运输设备和其他制造三个子行业未受金融危机影响,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表五)。其余行业或子行业的投资存量受金融危机影响或多或少有些波动,如制造业中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和电气设备、器具与配件两个子行业的投资存量甚至出现了下降,而储蓄机构的波动最大。即使表五中储蓄机构与其他行业2008年存量数据缺失,但两者合计存量可从该表推算得出:2007一20n年两者合计存量分别为32.47、181.63、147.39、170.98和81.73亿美元,其中2009年合计存量比2008年下降了34.24亿美元,占当年美对华投资存量下降额38.79亿美元的88.3%,而2011年比2010年更是下降了89.25亿美元,超过当年美对华投资存量下降额42.75亿美元一倍还多。另外,从表五中储蓄机构与其他行业投资存量的历年变化趋势来看,上述大幅波动可能主要是储蓄机构的投资存量变化引起的,新闻报导美国银行出售中国银行股份的消息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储蓄机构投资存量的大幅变化,造成了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的不稳定。2011年与2007年相比,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总额大增82.5%,是美对外直接投资增幅的两倍还多。同期,九大行业中除了采掘业、制造业和金融与保险业外,其余六大行业存量的增幅都大于存量总额的增幅,其中专业与科技服务、信息传媒和储蓄机构增幅居前,分别高达489.4%、452.7%和250.6%,反映出美对华直接投资重心正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美对华储蓄机构投资的大幅增长是在美对海外储蓄机构投资收缩的背景下发生的。在此期间,美对华制造业直接投资增幅为44.7%,尽管低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增幅,但高于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33.8%的增幅,是美对全球制造业投资增幅21.4%的两倍还多。其中食品、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和其他制造四个子行业的同期增幅分别达542.5%、125.0%、104.3%和105.0%,不仅高于美对华制造业直接投资增幅,也对华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增幅。从表五还可以看出或计算出,在2011年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中,占第一位的是制造业,‘比重接近一半,为49.3%;居第二位的是其他行业,占9.6%;第三是非银行控股公司,占比8.9%;第四是批发贸易,占8.89%。而在2007年存量居前的是制造业、采掘业和批发贸易,占比分别为62.1%、8.1%和6.8%,非银行控股公司占5.5%,在九大行业中居第六位。相比之下,2011年制造业在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比重急剧下降了12.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行业和批发贸易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5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而非银行控股公司更是上升了3.4个百分点。在制造业中,20n年对化工、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其他制造、运输设备和食品等五个子行业的投资存量居前,分别占制造业投资存量总额的21.6%、21.5%、18.9%、13.3%和13.1%,而2007年也是上述五个子行业投资存量居前,但顺序为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化工、其他制造、运输设备和机械,占比分别为37.7%、23.8%、13.4%、9.4%和6.9%,而食品在当年的存量中居倒数第二位,仅占3.0%。结果是四年间化工和计算机与电子产品的占比分别下降了2.2个百分点和16.2个百分点,而其他制造、运输设备和食品的比重分别上升了5.5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和10.1个百分点,即美对华制造业投资在各子行业中呈均衡化发展趋势。综合上述,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美国对外和对华直接投资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非银行控股公司最多,在制造业中其他制造居首。与此同时,存量增幅也是非银行控股公司最高,制造业中则是机械增幅第一。其次,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制造业最多,其中化工居首,而存量增幅则是专业与科技服务最高,制造业中食品增长最快。第三,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变化,即对非银行控股公司投资持续增长、存量比重上升,链式股权结构越来越普遍,对制造业投资存量比重在下降,在各子行业投资存量分布不均衡性略有下降等。与此同时,美对华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也出现了与上相同的变化,但以制造业为主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第四,除了两者相同的变化以外,对华直接投资行业结构还有其自身的变化特点,即从制造业为主向巩固制造业、大力拓展服务业转型,大幅增加对华储蓄机构投资就是这种转型的反映。但全球金融危机对储蓄机构造成了巨大冲击,使美从海外储蓄机构抽回投资,包括刚刚投入中国银行业的资金,结果造成美对华直接投资存量资金流量的大幅波动。
投资收益
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重,在总资产中大约占40%~60%,[1]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利用率,并且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的综合水平。因此,存货管理在整个流动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过多的存货和过少的存货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有适当的存货量才有助于促进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首先,企业拥有过大的存货量的弊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较多的资金,增加了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等一系列的开支,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的灵活度。二是存货积压,不利于产品更新换代,迫使企业对存货降价销售,降低效益。其次,企业过少的存货的弊端表现在:第一,过少的存货会使企业无法面对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突发状况。第二,产品的脱销会降低收益,进而影响企业信誉。三是紧急订货会增加购货成本。因此,企业保持适当量是促进经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食品制造业跟其他制造业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存货的采购周期比较短。原材料大多为农产品、经济作物及肉类产品,生产周期短。因此,就要求存货的采购一定要符合产品的生产周期,采购要有计划,并且及时、合理。其次,这些原材料一般具有易腐烂、易变质的特点,企业应该考虑降低仓储成本,存货?购量应该尽量与生产周期相一致。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的是,食品制造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食品制造企业对存货的仓储环境要求要比一般制造企业高,并且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定监管标准。因此,存货管理繁杂,对存货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相对一般制造业而言,食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种类较多,企业应该从存货的成本管理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上进行双重考虑。
一、我国食品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
我国的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意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相对薄弱,与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并且有很大差距。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对企业的库存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将库存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企业的存货管理方式还是传统方式,主要应用的方法还是会计记账、人工审核,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会计软件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事实上当前食品制造业企业的存货管理模式仍然比较落后,管理方式也不够科学严谨,系统化、数字化水平较差,普遍还存在管理上的问题。
(一)存货的收发计量缺乏真实有效的记录[2]
食品制造业企业经营分散,以中小企业为主,各方面不够完善,制度也不够健全,在对存货的计量上有很大的主观性,由于食品制造业企业在存货的领用、出库、入库、销售等方面比较频繁,致使会计人员在对存货的采购、收发、成本费用的归集和结转、损毁的记录上不够及时、不够完整有效,这些会计计量上的疏漏也给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产生误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存货质量不过关
有的食品加工业企业在采购原料的过程中,只重视节约成本,尽可能地减少开支,而忽视了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的检验,有的供应商和不法分子,为了吸引买家,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工业品、化学试剂、喷洒农药,以此延长保质期、提高卖相。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被采购的存货的质量低劣,食品污染,安全不过关,对企业信誉、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企业应该重视采购过程,杜绝类似的情况发生。
(三)存货的管理方法存在漏洞
首先,采购员在采购的过程中,质量次、价格高、吃回扣的问题。[3]其次,存货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有的只是临时聘用或者从其他部门借调到仓库进行管理,并没有进行专业的或者必要的培训,对存货管理方法和技能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对于一些不易保管的,易变质的存货保管不利,直接增加了存货的保管成本,进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对于存货的损毁和积压发现不及时、上报不及时,对一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存货处理不及时,影响了管理层对存货总量的认识和预判,影响管理者做出决策。还有就是对存货分类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存货堆放杂乱无章,由于对存货保管不善的原因,使得部分存货不再有使用价值,出现变质、失效的情况,直接加大了存货的仓储成本,增加了产品成本。
(四)市场需要量的估计不充分
企业对市场需要量往往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计算,只是根据经验,根据市场推断可能的变化来确定存货数量,由于估计不充分,很可能造成产品滞销,产品滞销使得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有的企业存货占用金额占到流动资产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存货的积压不利于新产品的引入,不利于企业的更新换代,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存货的管理。
(五)仓储环境不规范
食品制造业与一般制造业企业不同,食品制造业对存货的存储和保管要求很高,需要有国家认证的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然而一些中小企业,分布分散,小作坊生产,没有食品行业是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堪忧。在存货的仓储环境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存储空间密闭,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没有做好相应的防霉、防潮、防虫、防火等措施,存储设备简陋。有的企业的加工场所甚至没有消毒设施,或者消毒不及时。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企业对存货的安全管理,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仓储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制造业中小企业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首先体现在职权划分不明确,在材料采购、材料入库、材料发出等方面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障采购和销售的实施,还会增加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造成滥用职权、中饱私囊的现象出现。其次监管、监督、审查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企业没能形成系统严明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企业对存货管理不重视,导致存货管理人员岗位固定工资固定,没有必要的奖惩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懈怠,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影响食品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的因素
(一)资金问题、技术局限
资金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要素,从企业自身来说,资金问题是一个企业能否正常发展的根本问题,资金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基石,一个有实力的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改进技术发展生产。食品制造业企业由于生产周期比较短,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比较高,而中小企业很可能在资金运行上出问题。例如,产品滞销、存货积压等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引进先进设备的时候会有困难,再加上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不重视,使得仓储设备的改良换代更是一个难题。
(二)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如果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有规章制度,但不能落实,或执行力度不够,势必就会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存货保管不善、保管方式不合理、库存管理人员懈怠、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积压存货等状况出现。如果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能够建立一系列系统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让员工有章可循,员工职责分明,并且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与企业管理相匹配的系统,形成属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则说明这个企业管理水平高,同时也能够规范企业运行模式,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能够有效快速化解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出现的危机,减少或者避免存货管理的风险。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管理层就应该重视对制度的建立、对员工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
(三)缺乏对存货的科学管理意识
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注重节约成本,聘用的存货管理员缺乏对存货的科学管理意识、专业素质不够,存货的管理人员仅仅是凭借着经验来对存货进行管理,而对于食品制造业企业来说,存货管理的方法应该比一般制造业企业更科学、更规范,而作为中小企业,从根本上就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意识,不重视对存货的科学管理。如果企业不重视,管理员更会懈怠。管理员应该按存货的价值大小对存货进行分类,按存货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食品原料容易腐烂变质更应该科学管理。
三、加强食品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由于企业在存货的收发计量上有很大的缺陷,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适合企业经营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要及时、准确地录入企业存货的相关数据,并且要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输出,运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对存货以及其他方面的高效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方便快捷,避免了手工记账的疏漏。中小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如ERP系统。一方面,先进的系统简化了手工记账的程序,使账目更加清晰明了,便于查账核对的监管,一定程度上避免个人营私舞弊,使账务处理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计算机管理更加迅速有效,没有时间差,管理者能直接迅速的了解本公司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做出决策。
(二)严格存货入账程序
对于食品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存货管理较松懈,应该严格存货入账程序,及时准确,完整有效。不管是原材料买入卖出、原材料出库、半成品入库出库、产成品入库出库,会计人员都应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不得延误滞后。[3]存货出库时,生产部门要填写领料单,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和需要来领用原材料和物资,要对领料单进行连续编号;存货出库单据必须齐全、记录详细、准确无误;销售出库,要由仓储部门编制详细的发货通知单,交由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由仓储部门进行发货。[4]另外,对腐烂、变质、失效的存货,要及时反映记录,相关部门要积极处理,以免对后续生产销售造成影响。
(三)建立对员工的奖惩制度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员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在经济高度繁荣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尤其是优秀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需要。人才,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相信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不遗余力地改进和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的素质与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来说,为了确保企业自身的发展,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优势,必须要重视人员的聘用。在员工入职之前,企业需要对员工做专业的培训。存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聘用的存货管理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以确保能够安全有效地对存货进行管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四)有效控制存货水平
实现存货效益和成本的最优组合是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首先企业应该预先制定经济订货规划,计算出经济订货批量。所谓的经济订货批量,就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的采购数量。订购的批量大,储存的存货就多,储存成本越高,同时,采购次数少,进货费用和缺货成本少;订购批量小,储存的存货就少,储存成本就低,同时,采购次数多,进货费用和缺货成本多,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成本和费用,确定这个数量之后,再安排订购。
(五)改善仓储环境提高仓储质量
中小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存货的仓储环境,而仓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安全,仓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仓储环境不好,会使得原料变质、腐烂,直接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改善仓储环境至关重要。那么,中小企业该如何改善仓储环境提高存储质量呢?首先,用于贮存食品的仓库及其仓储设备应当保持清洁,要保证无霉斑、鼠迹、蟑螂等对食品有危害的物体。其次,仓库不应该密闭,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第三,洗洁用品、药品、强烈气味的物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与食品同仓存放。第四,除马上加工使用的肉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其余要及时放入冷库存储。第五,仓库管理员应每三天进行一次冷库除霜,并保持地面清洁。第六,不能类别的食品要分别存放,原料和产成品出库时,做到先进先出,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搞好仓库内、外环境卫生,与食品仓库无关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
(六)提高存货的监督水平
由于食品制造业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存货在收发计量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因而要对存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盘点。只要企业进行存货的盘点工作,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财务账面数值,做到账面数值和实际数值保持一致,就会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企业对存货进行盘点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由会计人员进行账目核对,检查账目与实际存货的数量是否一致,以及是否出现存在损失的情况,如果数据不一致,可以根据盘存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来确定损耗是否是正常范围内的,如果不是正常范围内的损耗,要确定相关的责任人并上报管理层。第二,企业能够明确存货的消耗情况,能够防止发生库存不足影响生产,也避免了因存货的积压而高估资产,最大程度的降低存货成本和生产成本。
四、结语
关键词:制造业 行业集聚度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ist指数 面板数据
引言
产业集聚是产业地理空间分布的重要形式,对区域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集聚产生了集聚效应,如信息与知识的外溢,劳动力市场与基础设施的共享等,从而成为影响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因素,而产业集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研究了地方产业集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后国内外大量经济学家研究了产业集聚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Jocabs,1969;Dogan,2001,Mukkala,2004;范剑勇,2006;薄文广,2007;柴志贤、黄祖辉,2008,刘修岩,2009)。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这既有地理区位、社会文化制度等因素,同时也与行业特征高度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都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而部分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寄居在中西部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集聚度水平相差很大。而改革开放的市场竞争,导致不同行业沿着不同的路径集聚变迁,并进一步影响生产率水平的波动。测度行业集聚度和行业的生产率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分析我国行业集聚变迁路径和生产率水平,提出相应的区域和行业发展政策。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来自于1991-2009年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部分年度的工业统计年鉴(1991、1995、1996和1998)缺失,2004年数据来自《中国工业经济普查年鉴2004》。
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为了保持地区数据的一致性,排除港、澳、台地区,因地区数据过小而忽略不计,并且将重庆合并到四川当中去。这样本文共选取了29个省市自治区。
为保持行业数据一致性,排除采掘业以及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与建筑业,同时排除一些因前后无数据而无法延续的行业,并将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并为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将普通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合并为机械制造业。这样选择出的制造业共有17个,分别为食品加工及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行业集聚度分析
产业集聚度研究可以分为地区维度和行业维度,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测度方法。测度地区维度集聚度的常用方法有Theil指数、克鲁格曼指数和区位熵等,测度行业维度集聚度的方法有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各种方法各有利弊。
Ellision和Glaeser(1997)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数来测定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假定国家或地区的某一产业内有N个企业,且将国家或地区划分为M个地理区域,这N个企业分布于M个区域之中。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计算公式为:
(1)
其中,si表示区域i的某产业就业人数或工业总产值占该产业就业人数或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i表示区域i全部就业人数或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就业总人数或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表示该产业中以就业人数或工业总产值为标准计算的企业分布。由于无法获取每个企业的规模,因此需要对EG指数中的进行修正,修正为:
Qij表示地区i产业j的企业单位数,Yij表示地区i产业j的工业总产值,Yij /Qij表示地区i产业j的企业平均规模,Y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充分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弥补了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使能够进行跨产业、跨时间、甚至跨国的比较。
利用EG指数公式,采用工业总产值指标,对1990-2008年的行业集聚度计算,部分年份结果如表1所示。从结果来看,行业集聚度变迁呈以下特征:
第一,在1990-2008年间,我国17个制造业的行业集聚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产业趋向于空间集聚。1990年产业集聚系数rj≥0.04行业只有烟草加工业,而2008年增加到了5个行业,为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纺织业;1990年产业集聚系数0.02≤rj
第二,从行业类型来看,集聚度较高的行业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垄断型和自然资源依赖型行业,如化学纤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这结论与罗勇和曹丽莉(2005)、路江涌和陶志刚(2006)、杨洪焦和孙林岩(2009)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同时,高集聚度行业还包括两个传统制造业:食品加工及制造业与纺织业。这用传统经济地理理论难以解释,杨洪焦、孙林岩和高杰(2008)等认为可以从新经济地理学中找到一些理论依据,如一个地区的企业数量、人力资本、消费者购买力及交通运输条件等都可以导致制造业在该地区的集聚。
第三,从行业集聚度变化的趋势来看,两种类型的行业集聚度上升较快,一是传统行业,如食品加工与制造、饮料制造业、纺织业;二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如造纸及纸制品、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而垄断型的烟草制造和资源型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的行业集聚度变化则不大。这也说明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企业更趋向于空间集聚,以获取集群竞争优势;而垄断则延缓了这一结果。
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Battese和Coelli对生产率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主要有四种:回归生产函数模型、随机前沿法(SFA)、指数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前两种为参数方法,需要事先设定生产函数形式,后两种为非参数方法,不需要设定生产函数模型。以数据包络分析为基础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可以将生产率拆分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的改善,从而被广泛使用。Fare等(1994)提出了基于产出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其基本公式为:
(2)
方括号外的比值表示时期t到t+1的相对效率指数(TE)变化,方括号内的两个比值测度了技术边界从时期t到t+1的移动,即技术进步率指数(TP)变化。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的改善和技术进步率的变化。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C)。
根据Malmquist指数计算方法,运用DEAP2.1,本文计算了17个制造业的Malmquist指数。限于篇幅,本文只给出了1990-2008年各行业生产率平均指数,如表2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0-2008年间,17个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增长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166)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14),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生产率平均指数介于1.05-1.1之间的行业有化学纤维制造业(1.08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8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7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1.07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065)、饮料制造业(1.064)、烟草加工业(1.059)、机械制造业(1.058)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5),这些行业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均大于1,但增速相对较小;而低于1.05的行业为食品加工及制造业(1.048)、纺织业(1.017)、造纸及纸制品业(1.032)、医药制造业(1.0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4)、金属制品业(1.037),这些行业技术效率相对较低甚至倒退,技术进步率也相对较低。
从技术效率分解来看,纯效率指数提高相对较差,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个行业的纯效率指数大于1,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纯效率指数等于1,其它行业的纯效率指数小于1。相反,绝大部分行业的规模效率指数提高较快,除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外均大于1,这也反映了这个行业增长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其它行业产业集聚度提高产生了经济规模效应。
行业集聚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根据产业集聚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结果,建立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集聚度之间的行业面板数据模型:
(3)
j代表行业,i=1,2,3,4,5,分别代表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β0是常数项,β1为系数,ηj代表行业的个体固定效应, ε是误差项。
为保证面板数据时间变量的平稳性,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各种生产率指数和产业集聚度均具有很好的平稳性。
分别对各种生产率指数和产业集聚度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各生产率指数对产业集聚度均具有正向的弹性系数,也即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从具体影响分析来看,行业集聚度的提高对技术效率的改善影响较为明显,其弹性系数达到0.020,从对技术效率指数分解来看,对纯效率提高的弹性系数为0.011,对规模效率的提高为0.009。这也验证产业集群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共享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而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促进了纯效率的提高,从而提升了技术效率。同时,集群内部市场竞争引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刺激企业加强R&D投入、引入新技术、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等,以及集群内的劳动力流动和知识溢出为企业模仿和创新提供了机会,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形成了规模报酬递增效应,验证MAR溢出效应的存在。
结论
本文通过行业维度对我国17个制造业的1990-2008年间EG指数的计算分析,发现不同行业之间的产业集聚变迁差异很大。
总体上来说,我国各行业集聚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垄断型、自然资源依赖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度相对较高,传统行业如食品加工与制造、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度上升较快,产业集聚分布空间来看,绝大部分行业分布前几位地区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与产业集聚度相似,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但存在行业差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纯效率的提高则相对较弱。
产业集聚度的提高促进了各行业生产率的提高,尤其是提升了技术效率,同时促进了技术进步,但行业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要提高行业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制定更为合理的产业政策,本文认为应:
一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行业集聚度的变迁不仅与行业特点有关,也与地理区位、社会文化制度、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等紧密相连,因此需要遵循行业发展特点和区域发展特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集聚的合理分布,形成规模报酬递增效应。
二是加强集群组织制度创新。行业集聚有效地改善了技术效率,但这主要是众多企业的集聚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部分行业纯效率的提高则不明显甚至倒退。因此需要加强集群内部的组织制度创新,形成更为合理地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减少恶性竞争,提升行业组织的制度绩效。
三是加强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行业集聚促进技术进步,一是源于集聚体内R&D投入增加,二是源于集群知识溢出效应。加大行业的R&D投入与创新,形成合理的集群R&D合作体系,加强专利保护的同时共享R&D创新与知识溢出效应,促进行业集聚的技术进步,提高行业的生产率水平,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Jacobs J., The Economy of Cities[M]. 1st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9
2.Dogan,E., External Scale Economies in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01,No.4,Vol.15
3.Mukkala.,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 Finnish Manufacturing Sector[J].Applied Economics,2004,36
4.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11
5.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7.1
6.柴志贤,黄祖辉.集聚经济与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1
7.刘修岩.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
8.Ellison,G., Glaeser,E.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105(5)
9.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度变动趋势的研究应用[J].经济研究,2005.5
10.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3
11.杨洪焦,孙林岩.中国制造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分析及其趋势预测[J].科研管理,2009.5
关键词:滨海新区;优势产业;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ABSTRACT:Ba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determin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nhai New area suitable for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pointing out that Binhai New area of Tianjin Government’s original advantages identified industry problems, summed up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y’s future direc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anjin Binhai New.
KEY WORDS:Binhai New area;advantages of Binhai industrial;problems;Development direction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3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由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组成,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陆域面积 2270 平方公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把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决策。2006年国务院批准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正成为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天津滨海新区优势产业的确定
(一)优势产业确定的思路和标准。1、优势产业内涵的界定。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它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有一定的共同点,如经济增长较快、关联作用突出、处于支配性地位、能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但优势产业更注重本区各项资源整合体现出的高于其它地区的良好经济效益价值,如同一产业相较其它地区发展较快,利润和质量更高。2、优势产业确定的思路。按照上述优势产业内涵的界定,对滨海新区各项行业涉及到的五大基准指标进行测算,采用专家打分与层次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值并计算综合优势,对其进行排序,并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把各项行业归入对应的产业,最后结合滨海新区发展现状,对照优势产业确定标准选出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3、优势产业确定的标准。滨海新区优势产业应具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结合滨海新区的发展现状,确定以下标准:①经济规模大且经济增长迅速,在各产业发展中占据相应的主导地位。②功能定位要准确 ,有助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使得产业相对应的各种上、下级产品和辅助产品在周围不断出现,渐渐地形成了以这些支柱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③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应作为优势产业经济上新的增长点。这是因为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大的客观环境,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新兴服务业发展增加了市场需求[2]。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要占据重要地位。首先政府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另外因天津投资的大型跨国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使得滨海新区外向型特征很明显,更有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二)优势产业综合评判。1、构建优势产业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考虑到资料获取的可能性和指标计算的可行性、全面性,尽量选择形式简单、便于实际测算的综合指标,避免各指标间相互重复,使指标体系能做到既必要又充分。再结合优势产业确定标准,从众多指标中筛选出下列指标构成滨海新区优势产业判定的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选取自《2007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2010~2012年《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因年鉴中每年各行业有所变动,已对部分行业进行合并,并剔除个别明显没有优势的行业)
2、指标测算。根据上述公式对滨海新区的行业标准进行各项判别指标的计算,结果如下:
(三)结论。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表2中的各项行业进行归类,并根据综合优势的排名顺序得出结论,确定以下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汽车、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业。此项产业包括行业标准里的汽车制造业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综合优势排名均靠前。结合滨海新区发展现状,均达到优势产业确定标准: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是优势支柱产业中产值最大的产业。其多项产品达到了国内及世界领先水平,如经济型轿车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海油海上大型钻井平台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轨道交通、造修船、工程机械、风力发电、港口机械、超高压输变电、核电、水电、石油石化、国防关键设备等十大成套装备;另外,天津是世界上第四个拥有大飞机总装线的城市,功能定位准确使得航空产业成为天津市增速最快的产业。目前滨海新区已承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项目及配套的民用化项目、五院的航天器研发制造及应用产业项目和十一院的无人飞机等项目,与航天科工集团的科工二院与滨海高新区的合作项目正在进行中。这些项目均属于航天产业的高科技关键领域,具有很强的集成功能和带动作用。
石油化工产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综合优势排名前列。它经济总量大,2012年总产值为3894亿元,随着中石化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项目的竣工投产,滨海新区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其次关联作用强,高新技术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500万吨原油、2200万吨炼油、13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构建起了从原油开采、炼油、乙烯加工及下游产品生产的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石化及配套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综合优势排名11。该产业规模仅次于装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产值规模大,如2011年总产值已达到2612亿元;另外其高新技术发达,市场服务能力强,以云感知、云计算、云存储、云方案、云安全、云灾备为代表的“六云”产业快速发展,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天河一号超算中心、亚洲最大的腾讯云计算中心以及摩托罗拉、三星、中兴等一批位居世界前列的智能终端,成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根据以上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结合滨海新区政府确定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粮油轻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新能源及新材料优势产业,仅有汽车及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四项产业满足优势产业判定标准。
而对于其他四项产业,本人将在下文具体解释其未列入优势产业的原因。
二、目前优势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1、轻纺产业内部发展严重不平衡。突出表现在食品制造业比重过大。表2中,食品制造业综合优势排名第一,是因其需求收入弹性系数较高所致,代表其市场价值大,这是由于食品制造业兼具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点,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产业,但是本人认为食品制造业不应划入优势产业范围重点扶持,原因有四:一是食品制造业虽消费市场大,但单位产品利润较之其它产业明显小,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二是食品制造业属服务业,劳动力数量要求较高,技术要求不明显,限制了其发展速度;三是基础不够。我国食品进口大于出口,短时间无法改变这种形式,影响本土企业发展,并且消费者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使得国内食品市场品牌竞争不断加剧,滨海新区食品百强企业还不到5家。四是食品制造业产业链相对简单,不能发挥关联优势带动其他产业进步。另外,从表2中还可看出轻纺产业里的其它行业包括印刷、纺织、家具等日用品制造排名严重滞后,发展极不平衡。2、现代冶金产业缺乏重视。现代冶金产业包括的行业有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优势均排名前列,却未列入天津市优势产业。滨海新区拥有丰富的金属非金属、矿石资源,是冶金产业发展的良好资源优势,同时冶金产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产业,也是天津市的传统产业,工业基础好,同时它影响着后续及相关产业链的质量,理应加大重视。3、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且工业优势明显,但仍然属于资本短缺型的产业[3]。表2中可看出第二产业包含的各个行业产值规模较大,第三产业中除电子信息行业勉强可跻身前列外,其余如纺织服装、水力设施等基础服务业产值比重明显偏小。从新区的产业结构(图4)分析看,第三产业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基本维持在30%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另外,第二产业中采矿和冶金工业问题突出,它虽综合优势排名相对靠前,但近几年发展速度较慢,这与冶金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有关,致使政府关闭一些不合格工厂或提高污染控制标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速度。
4、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均发展速度较快,但仍存在产值不足的问题。如2011年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仅为3.2%,而上海为9.5%,江苏23%。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排名相对靠前,但还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电池制造的一部分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中的一部,总体来说在天津工业中的比重较小,优势不够突出。
表2也可看这三项对高科技敏感性产业的贡献率偏低,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包括的废气资源综合利用业甚至为负。从表6中还可看出医药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要求密度较石油加工和设备制造较低,技术创新明显不够。这是由于在电子信息领域,内资企业多数以配套加工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品牌较少。医药领域原创药少,大部分药品为仿制,且成果转化率不高[6]。具体原因归结为两点:从企业角度来说,因新区外向型特征突出,多为大型跨国制造业企业,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过分依赖导致内资企业发展不景气,同时对与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生搬硬套,不能本土化。国内看,政府未能营造一个创新的市场环境,缺乏市场和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导致企业、大学和科研所之间缺乏良好的产、学、研互动机制。
5、各产业间的关联性差,集聚效应不突出。目前,滨海新区各类优势产业发展尚不协调,关联性差导致配套能力不足,集聚效应不突出。如表2中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感应度系数仅0.82,还不到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是产品的加工和装配,整体仍处于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使得本地企业难以进入全球分工体系,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对主导产业的发展起不上应有的作用;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成套能力仍然较弱;轻纺工业在内部分工、地区品牌创建、工艺协同创新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关联协作,现代服务功能差。虽然近几年与外资企业配套的本地企业有所增加,但因大多集中在非核心技术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而发挥不出产业聚集效应。
(二)对策建议。1、加快调整新区优势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辐射力。(1)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轻纺产业内部协调发展,尽快将更多优势资源从食品制造业转移,降低食品制造业比重,提高其他轻纺工业发展速度,在提高质量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使其向现代服务功能发展。还要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尤其大力发展金融产业集群规模。还要通过发展生产业,积极培育消费需求,适当利用旅游业促进服务业发展,优化内部结构[3]。(2)发挥好第二产业主导作用。新区要重点解决第二产业资本短缺问题,积极“招商引资”,加大资本支持力度,还要避免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的重复同构和产值过剩问题,在保持其经济增长活力的同时发挥带动作用和产业集聚效应[4],最后要注重协调发展,保护第一产业,提高其为优势产业及城市服务的功能。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步伐,完善技术创新体系。(1)国际上,滨海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对于传统优势产业政府应积极引进外资,实现规模经济;对于劣势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要限制外资引进的程度,给本地企业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2)在国内,政府要重视并不断完善滨海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仅要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增加人才市场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尤其加大对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投入,培育创新品牌,以提高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矿冶金工业要不断创新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资源向资本和技术型转变。(3)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冶金产业要注重污染的技术防治和创新研究,并通过发展其基础之上的各项产业如装备机械制造来带动冶金产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3、建设相对完整而又合理的优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建设。要加快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整合内外行政区和功能区资源,发展优势和特色,集中整合现有资源[5]。
参考文献:
[1]贾艳杰.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发展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 ,2002,22(4):408-411
[2]陈保荣.滨海新区支柱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天津经济,2010(11):8-11
[3]白仲林,李军.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变迁的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0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