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范文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小学青春期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小学青春期教育

篇1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开始,要经历婴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到中年期,最终以老年期结束,这是人出生、发展、衰老的必经历程。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指的是男孩女孩性器官迅速发育,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有人称它为“人生历程的十字路口”,它与儿童有别,又与成人不同。从发展眼光看,青春期无疑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种传媒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早熟的问题日益严重,用过去的年龄标准来衡量现在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合适。现在小学里孩子们的成熟程度已令人吃惊,早恋在校园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有些调皮的孩子在称呼异性同学时也非常大胆。虽然他们可能只是有一层朦胧的好感和好奇心,但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后果将是可怕的,因为10―12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快速发育,女孩的发育较男孩还要早一些,另外,同性别的孩子发育速度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对成人世界朦胧的认识,也更加剧了孩子想要了解自身的渴望。

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极易走入误区,出现性困感、性无知以及自卑、孤独、焦虑等现象,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由于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不一致,矛盾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第二特征的出现而日益明显,开始朦胧地意识到男女性别的差异,此时的男女学生都会程度不同地出现富于幻想,易于激动和对异性的好奇,热情爱慕等现象。可是中学生心里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缓慢,这样就使中学生比较缺乏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如果这个时期不去正确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活动,他们容易将过剩的精力用于不正当的活动上。

二、社会不良风气对中学生的影响。现在中学生接受教育早,接触社会面广,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外国流传进来和国内沉渣泛滥的书刊、黄色照片等给刚进入青春的中学生以强烈的刺激,由于某些学生受到来自社会的不良风气和思想意识的腐蚀,侵袭他们表现出了道德观念的颠倒,需求结构的恶性膨胀,也分辨不清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容易做出不符合实际年龄,违背社会道德的错误来,使自己留下永远的污点。俄每年有4万多新生儿的母亲是15~17岁的少女,有60%的少男少女17岁以前就偷吃了禁果,堕胎少女的人数年年增加,1996年达25万以上。法国1999年共有1万宗少女怀孕案,堕胎的6700人次。2000年2月初,法国学校决定向有需要的女学生免费派发事后避孕丸,引起家长、社会的争议。

三、在我国,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长期束缚,造成对性知识教育的障碍。大多数人对性问题处于无知状态,把性视为,甚至把性与丑恶、下流相联系,谁要是谈到性,不管是什么内容都会遭到反对。事实上,每个青少年到了青春期,都会遇到性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

青春期教育是指青少年在这段时间内所受到的包括性知识、性心理健康、人生观等教育。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生长发育,坦然欣喜地接受自己的生理变化,并懂得怎样做好青春期保健卫生,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早在1963年,总理就在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上指出:“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开展青春期教育,不仅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深远的影响,是关系到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大事。如果这时缺乏有关的性知识或教育不当,就会导致身体健康或行为出问题。很多时候孩子不领情,这让大人们觉得委屈:孩子为什么不明白长辈的良苦用心?而孩子却说――爸爸、妈妈、老师,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其实“性”就是那么一会事,大人搞得神神秘秘,反而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人们特别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在我国,孩子一般都是从初中开始正式接受青春期教育,而且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杂志、书籍、网上能找到黄色图片和文字。事实上大人们根本无法遮住我们的眼睛。

你不教育有人会教育,而且孩子会自找教育,找来的什么样你可就不知道了。有句话说“现在的小孩什么不懂啊”,其实他们懂的东西很多,但有不少片面的,因为那些知识都是靠好奇心“偷”来的,一不小心就偷出问题来了。据调查:

孩子们通常从什么地方了解性知识?

A、书籍、电脑等(占60.2%)

B、朋友(占34.8%)

C、家长(占2.3%)

D、教师(占2.7%)

明明是可以在桌面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偏要把它永远藏起来干什么呢?

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既是接受正确教育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期,又是最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精神品质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道德素质,对其一生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对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有着特殊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更应该以科学严肃的态度,教好“青春期教育”,及时地向青年学生传播青春期知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以负责的态度走好自己的青春路,健康、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1.首先,教师要抛开传统陈腐思想的影响,打破教学中的“性的”。结合学生实际,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几个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性知识也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解除学生的思想障碍,破除那种有关性知识的讲授和学习感到难堪,认为下流的愚昧思想观念。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某些内容的提出方式,要做到自然。如:进行青春期性教育专题讲座时,男女生可分开进行,女生讲座的重点放在月经期卫生上,男生讲座的重点则放在遗精现象和杜绝恶习上;另外,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如播放光盘,教学课件等教学方法手段,更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举办“青春期教育”专题板报或墙报,开设心理辅导教室,帮助学生解答青春期发育的各种疑难问题。

3、针对影响青春期性心理产生的两方面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对自身和异性发生的身心变化产生疑惑和好奇心理,是正常的,自然的。心中有疑惑应与家长,教师交谈,通过正当的途径来探讨有关两性的知识,解决心理矛盾,求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注意青春期性心理带有明显的社会特点,提出几个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小故事,如“一张纸条带来的苦恼”,“汽车上的扰”等请学生思考、讨论,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心理承受力。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大千世界,好人坏人,好事坏事都有,而且其中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要善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社会环境,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娱活动,接受正确的信息,警惕并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如“性解放”等的影响,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的潜在威胁。

4.做好个别教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学生的问题,正确引导,不压制。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不容忽视,教师要善于以各种方式来触动学生,教育学生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5.请家长配合做好一些工作。在平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请家长注意子女平时听看的书籍、报刊、歌曲等,经常与孩子交谈,形成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教师联系。注意把子女的独立意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他们违法,甚至犯罪。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青少年“身”和“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青春期教育,要用科学的知识引导他们,走进他们的心里,积极疏导,开展适合青年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社会提倡的,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良好的道德习惯,什么是违法犯罪的,使他们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的教育。同时,青春期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忽冷忽热,不瞻前顾后,要不断探索青年学生青春期的系统教育,切实负起培养和教育青年学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景焕,李慎力.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教育研究,1996,5.

篇2

近年来媒体频繁曝出被侵害事件,令人震惊。为了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必须从源头上进行预防,因此,了解中小学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现状、探寻学校教育在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必要而紧迫。本研究以上海部分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师为对象,共对6847名学生、1333名教师、963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期探索学校教育在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中所发挥的功能和途径。

二、研究结果

1.学生对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的掌握状况

大部分中小学生对基本的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有所了解,但是也有18%的学生不能分辨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约有77.9%的学生不太了解人工流产对身体的伤害程度;学生遭遇身体侵犯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当遭遇身体侵犯后向成人求助的比例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在公共场所遇到性骚扰后,50%的学生选择逃避或者忍受;大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和影视中寻找青春期遇到的困惑,由于网络和影视作品良莠不齐,给学生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实际调查中,学生表示更期待通过学校课程和家庭教育等正规、科学的途径获取青春期知识。

2.家庭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现状

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在家庭中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教育内容不全面,有26.3%的家庭没有开展过性保护知识的教育;部分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知道;也有家长担心青春期性教育会诱导过早的发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学习;究其原因是:(1)家长自身对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知识的储备不足,这与家长文化程度和教育观念有关;(2)没有提早思考相关问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3)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缺乏方法,不知道哪些该讲,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存在错误,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惑,需要一定的指导,也渴望接受相关学习。

3.学校性安全教育的现状

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一的学校未开设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相关的课程,有38.78%的人认为目前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令人担忧;90.17%的老师觉得很有必要向学生进行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却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大部分教师对青春期自我保护知识只是稍有了解,不能胜任相关的教育;同时还存在一些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误区,如,与家长一样,大部分老师也认为只有进入青春期后,才需要进行性安全教育,忽略了青少年的性自我保护教育应从儿童阶段就开始。另外,占60.92%的教师认为学生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中最大的困难是观念的转变,在观念上没有重视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部分学校重心还在围绕考试,忽略了学生的成长需求,青春期教育内容过于简化。

三、思考与建议

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具有专业性和连续性,调查中发现,学生更希望通过学校课程等正规、科学的途径获取青春期知识,家长也渴望在家庭青春期教育中得到相关指导,这都决定了学校教育是目前实施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针对目前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现状,开设课程、培训师资和家校合作是顺利进行性安全教育的三大保障。

1.开设课程

教育部早在2007年3月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都涉及了性安全教育的内容。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纲要内容,编写系统的适合学生各年龄阶段和发育特点的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教材或读物,让学生能学习正确处理青春期情感问题、学会拒绝他人的爱慕、了解与酒精对成长的危害、了解各种性病的传播方式、辨别性骚扰、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会自我保护并懂得如何寻求帮助;同时学校应该单独开设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课程,集中教授性安全教育的基础知识,还可以结合有关课程及各项活动,如,班队会课、团体心理辅导课和拓展课等深入展开,成为学校中每一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关注的日常工作。

2.培训师资

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充足的师资队伍是科学而有效地实施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关键。学校要想胜任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并掌握较好的教育技能。在很多中小学,承担青春期教育任务的主力是班主任、团队干部或心理健康老师。所以,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为这些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实施的教师队伍搭建培训平台、提供教育资源,使他们能接受到专业的性安全教育培训,学习到一些与性有关的医学、社会学、法律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成长为学校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中坚力量,并辐射到学校,培训其他的任课教师和家长。

3.家校合作

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各有优势和不足,需要共同合作。在本次的调查中,家长既支持在学校开展性健康和性保护知识教育,又渴望接受性安全教育相关的学习和指导,以便在家庭教育中进行。虽然学校是实施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的主阵地,但父母在性安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家长必须先掌握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知识,才能在家庭中实施,在家庭如何配合学校进行青春期自我保护教育方面,学校也是责无旁贷的,可以开办家长学校,通过举行家长讲座、沙龙、工作坊、论坛家长、发放家长刊物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协助家长学习较系统的性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性安全教育方法,并及时沟通,把握时机和分寸,为教育孩子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洪嘉禾.性的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 青春期 情感引导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青少年心理的“断乳期”。这个时期,人的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够成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差。同时,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性意识朦胧,难以正确处理与异性的交往,容易出现情感问题。如果能做好正确的教育引导,将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对中职学生情感现状分析,总结出情感教育引导措施,可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中职学生情感现状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逐渐变化带来了心理的急剧反应,学生似乎进入了“事故多发期”,小问题不断,大事端时有发生。特别是体内剧增的性激素迫使他们无法摆脱对异性的好奇,导致异往加大。而学生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是:长者(教师、家长)对自己与异往的不理解,进行阻止甚至是打骂。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异往?作为教师,应该以真诚坦然的目光看待异往,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时期的异往是必然的。

1. 从自身角度看:首先,学生在青春期从生理到心理都对异性产生好奇,渴求得到异性的尊重、理解和友谊。这种心理上的渴求驱使他们产生与异往的动机,而动机反过来又促成与异往的实际行动。其次,中职学生普遍兴趣单一,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能自我克制、自我调节,更不能正确对待交往异性的行为。

2. 从社会角度看:受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从正面去了解相关性知识,因得不到科学的指导而容易产生迷惑、焦虑或冲动,对自己的身心发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另外,由于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大,使多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而产生混日子的思想。他们希望从同伴和异性朋友中找回自信和尊重。

3. 从家庭角度看: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许多学生家长不知道自己承担这个责任,所以,没有几个孩子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性知识。中职生很多来自单亲家庭或者问题家庭,家长对孩子平时不闻不问。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没有家庭温暖感,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实际行动,甚至少部分学生从早恋走到发生性关系,再到犯罪。面对学生的早恋普遍性和不正常的异往,多数家长束手无策,唯一手段就是一味的反对。

4. 从学校角度看:首先,多数学校缺少心理指导老师,特别是懂得性生理、性心理的老师;其次,目前我国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相对较匮乏。许多学校就干脆不开性教育课,或者以《生理卫生》教材和德育课程为讲课依据。其内容比较贫乏,学生受益不大、记忆不深。

二、加强对中职生情感教育引导

学校和教师对青春期的学生既不能放任自由、不管不问,也不能急于求成,应做到正确引导,措施如下:

1. 用正确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教师要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异往行为。与学生敞开心扉共同探讨一些与心理、情感、爱恋以及选择终身伴侣有关的问题。

2. 对学生的异往不要过于敏感:青春期的学生有自己的秘密,爱写日记、喜欢偷看爱情小说,有的开始给异性写“情书”,这是正常的异性吸引,谈不上爱情。而多数家长和教师视异往如洪水猛兽,统统扣上“早恋”的帽子。反而会让学生觉得神秘,产生去冒险的激情。教师应采取适宜的方式,先稳住他们的情绪,慢慢引导,防止问题的激化。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情,让他们明白爱情不是简单的男女私情,它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感情,需要双方无私的奉献和高度的责任感。

4. 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不愿意事事被别人干涉,而许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希望对学生的一举一动要了如指掌,往往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不被尊重、不信任感,会采用漠不关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和生活。如果每位教师能加强与学生沟通,经常与他们交心,做学生信赖的朋友,青春期教育就不再变得艰难。

5. 避免用家长作风教育学生:在青春期教育中,避免用命令式的家长作风教育学生,应以朋友关系,用商量的口吻跟他们讲话、给他们建议,学生就乐意接受。

6. 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励学生学专业技术,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学生一旦有了目标,就能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正确处理自身的情感问题。

7. 将青春期教育渗透各门学科:情感教育要与生理学、美育、德育等课程联系起来,在传授其他知识的过程中将青春期教育融入其中,从不同层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4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要点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尚未成年的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中的关键点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在我国的法律中大多数还处于未成年人,他们不管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来讲,都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而且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都有一个青春期,其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很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的波动,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要针对其特点来进行辅导。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纷繁变化的现代社会,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进行加强和及时引导,可以为中小学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树立上起到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效防止中小学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产生不良的心理以及不良的社会行为。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适应不良行为

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原因或者是分班等原因,会容易出现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经历从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阶段,面对的是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是环境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系统教育的方式和环境,但是面对从小学升入初中或者是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与新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相处,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敏感的他们来说,也很不容易。中小学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一般会出现在性格较为内向且自卑的学生当中,他们适应社会和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逃避和厌学的情绪。

(二)怪癖行为

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比如抽烟酗酒等。抽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觉得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特有的一种叛逆心理,越是家长和老师禁止的事情就越要去尝试,因此,在中小学学生中,特别是男生,抽烟的现象较为明显。而酗酒厌食这些行为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怪癖行为表现较为明显。中小学学生酗酒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学生的独立意识的萌发,他们想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已经有独立的决定权,但是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一旦被不好的环境或者是思想误导,就会产生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青春期问题

中小学学生的青春期问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早恋以及叛逆等行为。处在青春期的中小学学生对异性有一种需要得到其关注的需求,他们愿意与异性同学或者朋友分享以及得到其关注,这种愿望和需求本应该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在处理中缺乏正确的健康的交往方式,就很可能对双方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心理波动比较大的青春期,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在跟异往的过程中产生偏离,从而导致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建议

(一)通过开展活动,及时引导疏解学生的紧张自卑情绪

不适应行为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升学或者是转学时期,学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容易产生厌学以及跟不上课堂进度等问题。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这些不适应行为,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可以在新学期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活动来认识班级中的同学,并通过拔河或者是其他需要团结和凝聚力的活动来增强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感,还能够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学校对班级以及对同学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及时改善不适应行为。

(二)加大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在宣传戒烟以及烟酒的危害方面多做宣传和报道,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抽烟以及酗酒对自身的危害和不良影响。而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和环境之一的家庭,在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例如,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面前少抽烟或者不抽烟,少喝酒或者不喝酒,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应该要及时与家长以及班级老师积极配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针对青春期问题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青春期问题,社会和学校应该举办一些针对青春期问题的专业性讲座,请中小学的家长和学生参加,并现场请心理卫生保健专家为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解答关于青春期常见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青春期心理卫生保健辅导,指导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四、结语

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方式方法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提高和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81-02

【关键词】 青春期;健康教育;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教育工程,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学校在中小学生青春期性教育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学校在开展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能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完整与全面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科学认识性,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按照社会的性道德规范做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只有借助多种教育途径,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综合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价值。

1 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1.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途径又分为3个方面:一是专门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二是有相关教育内容的学校设置课程,三是学科渗透。

在中小学专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按照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实施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并能较系统地将性健康教育中的知识与方法高效传承。

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有科学、生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等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涉及了动植物的生殖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胚胎发育知识、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与方法、遗传知识、异往、责任、法律常识等内容,这些有关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分散在各个学科,如果各学科教师有学校青春期教育整体性的意识,就会更好地配合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小学科学课程和中学生物课程的一些内容,能够很好地引导儿童少年科学自然地看待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能引导学生人文地看待性、社会地看待性、自我地看待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更能够根据学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区域儿童少年智力、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以问题为中心,采取活动的形式在学生中全方位地开展青春期性健康的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使学生性健康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树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提高学生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学会自我保护,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科渗透性健康教育是通过学科课程的教学,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目标。这种学科渗透教育包含2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将教材外性健康知识与教材内容结合进行渗透;另一方面,挖掘教材固有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语文课程、艺术课程都是学校教育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很好的载体,在这两类课程中可以有效渗透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特征、每个成员在家庭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性审美、健全性人格的自我培养、恋爱、婚姻与家庭的概念等内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人文和社会两方面认识性,培养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养成良好的性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性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层次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学生可通过各科课堂学习,从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多重角度有机地接受性知识教育。

1.2 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班队会、校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参观性健康教育展览等。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根据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突发问题、具有代表性问题及时开展教育活动,如通过班队会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适合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异往方法指导,利用校外计生委、派出所、法院、医院等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知识竞赛拓展学生性健康知识。这些学校教育活动能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限制,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综合利用校内外人力、物力资源,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内容易于学生接受和内化。

1.3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事物环境、人际环境等。学校环境从某些角度可以体现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包括显性教育影响和隐性教育影响。在学校物质环境中定期布置一些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壁报、宣传栏,提供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图书馆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图书资料等,这些物质产生的影响都是学校物质环境的显性教育影响。显性教育在学校创立了一种文化氛围,有利于使学生摆脱性神秘、性龌龊的不良认识,以科学和人文的态度对待性健康教育。学校物质环境对性健康教育的隐形影响应该受到重视,如学校卫生间每个便池要有隔板和门构成独立空间,进卫生间最好有缓冲区,这样的如厕环境给学生隐私意识,是对学生自我保护的隐性教育。学校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上述隐性教育可以认为是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其教育效果不亚于显性教育效果。因此,学校环境中的隐性教育应当引起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1.4 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行为指导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青春期的到来并不是一致的,加之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导致个体心理发展水平、道德水平的差异。因此,学校性健康教育中,在普遍开展教育的前提下,应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疏导,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咨询与行为指导。教师既以长者的身份,又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谈,取得学生的信任,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1]。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行为指导需要有专业教师来进行,通过咨询与学生讨论遇到的性健康问题,通过行为指导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发现、理解和解决性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危害性健康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纠正。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指导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2种方式,集体辅导可以分小组、班级进行,以夏令营形式体现。

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采用讲授的方法,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指导阅读、情景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教育,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自我保护与保健、异往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

2.1 讲授 讲授法是知识传递有效快捷的方式,是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中最常用、最广泛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讲授性的内容,有利于创造严肃、认真的学习氛围;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安排,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相关知识,如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内容中,结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取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2.2 讨论 讨论是在一定的主题下进行,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学生的性心理不断发展,社会活动范围逐渐加大,社会交往不断增多,学生会遇到各种与性有关的问题,适当、适时、适度地选择一些主题,在学生中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易于提高学生对性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水平,在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过程中,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会得到同步提高。

2.3 指导阅读 在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条件下,不可能有充足的性健康教育时间,有些内容教师在集体场合与学生探讨会引起学生一定的心理排斥和忌讳,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专门的书刊,可免去许多难堪和尴尬。

2.4 情景模拟表演 有些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用模拟表演的形式,如在小学生中开展自我保护教育,教师可以介绍案例或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针对具体情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再指出哪些方法不当及其原因,哪些方法正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情境、介绍案例一定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他现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适时、适度。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处理面临有关性问题上的能力,形成应有的性态度。

2.5 实践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重要过程,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生成,在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展一些实践、体验性活动,如学生模拟母亲怀孕状态,体验母亲怀胎过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学生获得的对生命认识和对母爱的理解是自我构建生成的,是讲授所不能及的。角色扮演也是一种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学会待人接物,从而达到改善交往,提高交往技能的目的[2]。

2.6 游戏 在小学和初中各学段开展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进行性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从游戏中学习,而不是从书上获得间接经验的学习,从实际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涉及从经验中建构知识,而这种知识一旦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进入学生拥有的知识网络,会进一步升华,使学生产生特定的意识,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小学生在游戏中接受性健康教育,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正确性态度的形成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除采取上述途径和方法外,关键在于把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对中小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认识,使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教学与青春期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 参考文献

[1] 普丽芬,杨继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5):121-122.

篇6

一、车祸 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小孩不懂交通规则,经常盲目横穿马路;有些学生还在公路上追逐嬉闹,甚至在马路上踢足球,遇有车来又惊慌失措,不知如何避让;有的学生家离学校较远,很小就骑自行车上学,他们车技不精,不懂自行车行驶规则而车速又快……这些都成为车祸常发的原因。因此,家长和学校应教育孩子在公路上行走时要注意力集中,要贴边靠右走,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禁止学生在公路上打球、玩耍。另外,家长不要过早让孩子骑自行车上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还要负责接送。

二、溺水 溺水有季节性,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夏季,因为这时期天气热,正是游泳的大好时光,而且正值中小学生放暑假。家长在暑假期间应加强对孩子的管理,要有大人保护,应禁止孩子私自下河(或去游泳池)游泳,以免在水中发生抽筋或体力不支,而发生溺水。至少应让孩子结伴游泳,好相互照应,并嘱咐不要游得太久,太远。

三、误食毒物 中小学生误服农药或误食刚施过农药的瓜果蔬菜,误将桐油当菜油等情况。在农村屡见不鲜;孩子不懂药品知识,私自乱服药物造成中毒身亡也时有发生。另外,食用霉变的甘蔗、毒蕈,生吃有毒的水果核仁等等,也可能造成死亡。要防止这些意外死亡的发生,主要是要加强毒物的管理;家庭自备药物要妥善放置;对于食用后易发生中毒的食物,家长要警惕,最好不要食用;采购食品要注意挑选、检查。

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123-02

【摘 要】目的 了解德阳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对德阳市2007年7520名在校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3.3%,超重率为12.9%,肥胖率8.4%;各年龄组学生营养不良率差异有显著性;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超重率、肥胖率低于小学生,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男生超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结论 德阳市中小学生现时营养问题较为严重。应制定相应防治方案,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学生营养 现时营养状况

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合理的营养能促进其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和提高学习效率,而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均会对学习、健康造成不利影响,阻碍其生长发育。为了解德阳市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制定干预措施,笔者于2007年9~11月对该市7~18岁752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市直管学校在校中小学共7520名,年龄为7~18岁。

1.2 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进行身高、体重测试,测试人员经过统一培训。以《1985年全国学生7~1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评价标准,将营养不良分为较低体重、轻度、中度、重度代替以前的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采用Visual Foxpro 5.0编程,录入的数据指标有姓名、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自动运行评价程序显示该学生的营养状况。采用SPSS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营养状况 7520名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率为13.3%(1002/7520),以较低体重为主,占营养不良学生的90.1%,未检出中、重度营养不良;超重率为12.9%(972/7520),肥胖率为8.4%(632/7250);营养正常者仅占65.3%。

2.2 不同年龄学生营养状况见表1。

2.3 不同学习阶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χ2=156.8,P<0.01),肥胖率低于小学生(χ2=37.0,P<0.01)。见表2。

2.4 城乡学生营养不良状况比较 城市学生营养不良率、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学生(x?=9.1,P值均<0.01),农村学生超重率高于城市学生(χ2=3.88,P<0.05。见表3。

2.5 男女生营养状况比较 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χ2=92.5,P<0.01),男生超大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生(χ2=8.9,P值均<0.01)。见表3。

各年龄组学生营养不良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90.0,P<0.01),营养不良率在小学时期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3~15岁(初中阶段)形成一个高峰,并在16~18岁(高中阶段)保持较高水平;肥胖率以10~12岁较高。

3 讨论

德阳市2007年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3.3%,低于全国2000年水平(19.5%),肥胖率(8.4%)与全国2000年的水平(6%~8%)接近,且营养不良以较低体重为主,营养不良总数的占90.1%,轻度营养不良只占9.9%无中、重度营养不良。提示德阳市中小学生营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膳食营养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仍然较严重,中小学生肥胖率从7~9岁开始升高,10~12岁持续位于高峰,以后逐步下降,说明小学阶段是肥胖发生的主要阶段。因此,对学生肥胖的防治重点应在小学阶段,包括合理膳食、加强锻炼、营养健康教育和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活制度。较低体重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不能充分满足旺盛生长发育的需求,或存在偏食、挑食、过多吃零食、盲目减肥、节食等。2种营养问题同时存在,导致学生的营养总体分布出现“双峰现象”,即肥胖、超重和营养不良并存,正常体重者比例减少。

中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超重率与肥胖率低于小学生,与青春期突增规律相吻合。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第2个突增阶段,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体重增长速度往往不如身高明显,加上学业负担重、活动量大致消耗增多,因而超重率与肥胖率均比小学生低,而营养不良则高于小学生。

篇8

近十年中,在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议题已经有过多次的争论,而最近围绕《成长的脚步》一书所争论的焦点,已不再是该不该在学校里开展性教育的问题,而是聚焦在如何“适时”和“适度”的问题上。在笔者看来,一方面人们已经意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但又在何时开展以及如何把握教育内容和尺度的问题上各持己见;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仍摆脱不了对性教育的一些认识误区。因此,笔者现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几点对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看法。

一、“性”并不是无师自通、水到渠成的知识

在这次讨论中,仍听到个别人持“性”是无师自通的观点,认为没有必要在学校中开展性健康教育。虽然,至今仍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数不多,但对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还是形成了比较大的阻力。这使笔者想起最近到四川旅游,导游谈起的一件有关大熊猫的趣闻。大家都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已经濒临灭绝。因此,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的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但是,当这些人工繁殖的大熊猫长大到了生育年龄时却不,不会跟异性,这就给科研人员带来了新的难题。怎么办?后来,有人出主意,把其他熊猫的过程拍成录像,然后放给这些人工繁殖的大熊猫看,结果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想,这就是性教育啊!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类呢。虽然过去一直没有在学校专门开设性教育课程,但青少年还是可以通过各种社会途径获得性知识,这就给我们造成“无师自通”的错觉。上述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一项生物学、医学的实验,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推测,如果让一个人自出生后就与世隔绝,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出现类似人工繁殖大熊猫的状况。

二、“性”是伴随人类终生的重要生活内容,因而性教育是终生的事情

在我国,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性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其中“何时开展性教育最为合适”就是误区之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性”只有到了婚育年龄才可以谈,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只有到了登记注册结婚,才获得一本有关婚后性生活的指导手册,后来又增加了婚姻学校,有了面对面学习辅导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来自“官方”的正统的性教育。在学校,长期以来健康教育不受重视,更不用说是性教育。后来,由于在青少年中发生的问题实在太多太严重,不得已才有一些地区的高中年级开设了一门叫“青春期教育”的课程。这门课程一方面不敢直面问题,羞羞答答,连“性教育”“性健康”这样的字眼都不敢提,内容上纯理论灌输,不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是开设的时间太晚。像这种只有到了结婚时才可以堂堂正正地接受性教育,只有青春期来了才进行青春期教育,都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所致。这种错误观念也导致人们长期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种人群的“性”问题。因此,一旦向儿童开展性教育,就担心会不会教“坏”孩子;独身的老年人找到情投意合的老伴结为夫妇,同样会招来明显带有世俗偏见的眼光和议论。

从生理角度来说,“性”是人的本能,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和人要吃饭、要呼吸空气一样重要。只不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性的表现形式以及对性的需求有不同的特征。当人一从母体生下来,那么家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哦,是个男孩”或者“是个女孩”,然后,就给孩子起一个与其性别相吻合的名字,接着在以后对孩子的哺养过程中,都是按照孩子的既定性别来养育。例如,在给孩子做衣服、买玩具等时候都是男女有别的。实际上,性教育从此就已经开始了。但我们大多数家长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事实。大量的研究证明,幼儿在2岁时性别同一感就开始发展起来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则认为,儿童自幼就有,它是与生俱来的。但儿童的对象和表现方式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化的,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婴儿从口腔、和生殖器区域得到,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随着儿童知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他们感到了社会的压力,因而把表现的行为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一直到青春期,才得以重视。在这个阶段,孩子随时会向父母提出“我是从哪里来的?”之类的问题,因此,到了小学再讲就太晚了。

由于幼儿期与儿童期性教育的缺位,导致现在学校的青春期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补救性”的教育,即发现出问题了才想起该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了。近些年来,笔者也经常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接受学校的邀请去给学生进行“补救性”的教育,感觉收效甚微。因为到了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对性知识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但又感到羞于启齿,加上青春期所特有的叛逆性,所以在青春期教育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是低头不语,就是故意打岔捣乱。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笔者终于明白其中的原因,也就是在学校对学生开展青春期教育之前,孩子们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秘密地、隐蔽地探求和了解到了性知识,当在课堂这种大庭广众的场合去跟他们谈论性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十分敏感和不安全,于是就采取了不配合甚至抗拒的态度作自我防御。遇到这样的情形,经验不足的教师连自己的心理关也难以逾越,更难将学校性健康教育开展下去。

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位,导致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问题重重。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的老师告诉笔者,到咨询室求助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为与性相关的问题而来的,其中,最严重的是少女怀孕的问题。每年在学生健康体检时都检出怀孕的女生;一位在医院妇产科门诊工作的大夫告诉笔者,她每天在门诊接诊的基本上都是穿着校服来堕胎的女学生,她很痛心,质问笔者为什么学校不开展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类学校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2000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规范》的卫生标准,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包含了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此外,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也是对性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也有一些省市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以生命教育的形式面向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知识和性健康知识的教育。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在广州市教育局的主导下,我所组织了4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了“广州市中小幼性健康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和试点,将性健康教育前移至学龄前儿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实证明,“什么年龄开展性健康教育最合适?”这样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性”是伴随人终生的重要内容,性教育应贯穿在人的终生过程中。因此,笔者个人观点倾向于以“生命教育”的形式向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

三、“参与性教学”是开展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目前学校的性健康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令学生不容易接受的就是我们的教育都是传统的、生硬的、单向的教育形式,而且经常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做到与学生平等,也就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与学生心平气和地讨论性健康的问题。近十年来,我们在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在积极地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向教师们介绍和培训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

所谓参与式教学就是通过提供各种机会,发动学员用积极的方式和别人(包括与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采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如何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环境与青少年就有关性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克服了传统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乏味,性教育内容敏感、受传统偏见束缚的弊端,为参与者提供互教、互学的机会,有利于学习各种趣味性强、有意义的内容,使学习动机得到提升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

篇9

学生的营养状况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评价营养是衡量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了解滨城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探索其中的原因,更好地提出合理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2012年滨城区就读的中小学生。

1.2 资料来源 学生营养评价数据来源于2006年一2012年滨州市滨城区学校卫生管理资料、山东省学生健康体检情况年报表。

1.3方法 身高、体重严格按《学校卫生情况年报技术规范》进行,营养评价标准按照1995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和《全国7-22岁城乡(汉族)(男女)身高、体重百分位数表》:对7年间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

1.4 数据处理 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x2检验,作SAS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 2006年-2012年间共体检学生51421人,其中初中生营养不良2146人,占22.47%,小学生营养不良5631人,占13.45%,经统计学处理x2=461.5,P

2.2 不同年级营养状态 不同年级学生营养不良率(x2=549.4,P

3 讨论

通过对滨城区中小学生2006-2012年间营养状况分析发现,全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平均为15.1%,肥胖率平均为6.9%,营养不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6%),肥胖率低于全国部分大城市水平(15%)。说明学生的营养状况与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不同年份学生营养不良率、肥胖率有差别。男女学生之间营养不良率与肥胖率比较:男生营养不良率低于女生,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说明女生在进入青春期发育,追求形态美、追求身材苗条、节食减肥、挑食、素食,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或不平衡;女生又因月经失血,也容易引起营养不良。小学生的营养率低于初中生;而肥胖率高于初中生,且随着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学生营养不良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学生肥胖主呈上升后下降趋势。说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身体增长迅速,而又面临升学压力,造成营养不良率的增加。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学生营养不良及肥胖的防治工作,各级部门、学校必须引起重视,加强与卫生部门配合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常见病防治工作。

篇10

一、正确认识中小学衔接

第一,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方法存在差别。目前的中小学多是独立的整体,管理模式和对学生的考评方式是相对独立的。小学教育没有过多延伸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短期效应;而中学教育对学生前期的管理模式也缺乏研究,导致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中学教育和管理模式。

第二,中小学教育目标、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同。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多数只限于生字、词语的理解及课文的朗读,内容的理解主要依靠课堂的讲解分析。初中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课前要充分预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依赖性强,独立学习能力较差。部分中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没有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学生感觉失去依靠,茫然不知所措。

第三,学生的心理调节速度没有跟上中学课程开展的步伐。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变化使他们产生许多困惑,此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课业量的增加增添了他们的负担,致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方法

第一,与家长协作,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转变。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关注孩子升学前后的变化,及时进行青春期教育,做好心理疏导。教师要利用早会、班会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排除升学恐惧。学段衔接问题不能回避,更不能暴力解决,教师要正面引导,建立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

第二,课堂知识的有效衔接。小学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不应将工作的重点仅仅放在毕业考试的成绩上,应把眼光放远。每节课的备课内容要全面,要做好有效补充。比如,在《威尼斯》一课的教学中,我不仅注重讲威尼斯的特点,而且针对说明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之后归纳出说明方法,与初中语文教学接轨。

第三,中学和小学之间、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要多联系。升学前的假期是良好的机会,学校和教师应该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引导学生接触并了解中学课程与生活,使之产生兴趣并做好心理准备。小学教师要多了解中学教师的需要,中学教师要挤出时间深入小学,为以后的衔接工作奠定基础。

篇11

1.现象描述

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校园集体舞已推广多年,但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动作时,有些学生会表现得很抗拒。例如他们会拿出一根铅笔或一把尺子,两人各执一头;又如,他们只拽住对方的衣袖抑或磨蹭半天才伸出一个小指头给对方;还如,他们在跳完集体舞后故意反复地洗手。

2.现象调查

针对这些现象,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他们的说法不一,耐人寻味。

(1)一些女学生的想法

有的女学生表示:我很爱跳校园集体舞,只是舞伴是男同学不好,手拉手跳舞怪不好意思的。我每次都是看别人拉手后,我才和对方拉手,要是和女同学跳就好了。还有的女学生表示: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不要和男同学拉手,我也不愿意跟那些脏兮兮的男学生拉手,可老师却要我和男学生拉手,没办法只好跳完舞就洗手。

(2)一些男学生的想法

有的男学生表示:刚开始跳校园集体舞时,我很大方地把手伸给对方,可跳完后,有的人说我们俩很般配,关系不正常,把我气得要命,所以我要用尺子来代替拉手。还有的男学生表示:一开始跳集体舞,我就很担心到了该手拉手的时候该怎么办,我总觉得不好意思,不想拉手,可是看到别的男女同学都拉手,我就只好勉强地拉起女同学的手。

(3)一些家长的想法

有些家长表示:这件事不用大惊小怪,小孩子懂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跟孩子讲两性关系的事,孩子长大后自然就知道了。另外一些家长表示:我的女儿因为跳集体舞而惹上“绯闻”,被同学指指点点,她因为这件事还大哭一场,我劝她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说法,身正不怕影子歪。但说实在的,我也很担心跳校园集体舞会对孩子有不良影响。还有一些家长表示:我不赞成我的孩子和异性同学手拉手跳舞。中小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校增加体育锻炼是好事,但跳集体舞就没必要了,孩子正值青春期,每天手拉手跳舞,很有可能引感方面的问题,会增加孩子早恋的可能。

(4)一些教师的想法

第一类教师表示:原以为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开放,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现象,我们课堂上从来不对学生讲“异性要保持距离”之类的话,好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然而然就有性意识了,而且性别观念很强,看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有欠缺。第二类教师表示:这样的情况不是现在才有的,只是以前很少发现,校园舞的推广让这个问题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以往的经验,小学三年级是这种情况的分水岭。例如,以前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为了保证安全,老师通常让学生们手牵手过马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很痛快就拉起了手,而且握得紧紧的。可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就会对老师的这一要求很抗拒,磨蹭半天,最后只伸出一个小指头给异性同学,还有的干脆让异性同学拽着衣袖。这种情况说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已经对和异性身体接触感到害羞,并刻意与异性保持距离。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还特意开导过学生。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不是班主任开导就能解决的问题。第三类教师表示:其实学生们并不是真的害羞,而是做给别人看的一种假象。10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跳校园集体舞时,某一对男女学生表现出一副很亲热的样子,就有可能被大家笑话。为了避免被其他学生指指点点,他们便装出一副很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并没有真正在意,他们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伪装性。第四类教师表示:我国目前正在广泛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教育部提出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来说,确实是好事。但在以分数为前提的教育体制下,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本来就对异性存在好奇心理,跳舞时的身体接触也许会增大小学生早恋的可能,这很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目前,各地中小学普遍采用的第八套广播体操很好,既增强体质,又少惹麻烦,至于学生跳校园集体舞,还是持保留态度吧。

3.现象分析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为什么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跳校园集体舞这一问题均有自己的想法?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两方面。

(1)校园集体舞遭遇“青春期性紧张”

其实每个人从童年开始就有和异往的欲望,人类快乐的、亲密的情感是靠和异性的交往来完成的,交往的过程就是性心理自我构建的过程。例如,10-14岁的孩子一般正处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他们刚刚告别两小无猜的异往期,进入性心理发展的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上对“性”产生了极大兴趣,内心深处产生近距离接近异性愿望的萌芽。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之间的交往一般是“里热外冷”和“欲擒故纵”的方式,但在骨子里却总是想方设法进行交往。他们一般都渴望接触异性,包括肢体上的接触(例如,握握异性的手),这是青少年最正常的反应,也是最不可缺少的心理需求。此外,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很多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反应,这种压力反应叫“青春期性紧张”。在这个时期,他们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和异性的关系,有时会感到背后有一双双眼睛在监视自己。通过以上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小学生跳校园集体舞不愿手拉手了。

(2)校园集体舞缺乏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家长和学校最担心和头疼的事就是男女学生的早恋问题。而偏偏这套校园集体舞,不仅需要男女学生肢体的接触,而且还需要有眼神的交流,而眼神交流就可能迸发出青春激情的火花。平时不拉手都有早恋的苗头,如今一拉手,还兼有眼神的互动,那还得了?如此一来,不但家长担心,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也担心跳集体舞时大量的身体接触和情感传递容易诱发学生早恋。因此,在校园集体舞推广过程中发生学生不愿手拉手、家长担心和老师顾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

对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跳校园集体舞可能引起早恋的想法,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过虑。跳校园集体舞时的身体接触和学生早恋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恰恰当家长将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孩子的学习活动对立起来时,或因为没有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情感环境,导致孩子的心理逆反时,就有可能引起早恋。相反,跳校园集体舞是缓解青春期压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给少男少女们提供一个在阳光下交流的机会,既满足青少年接触异性的需求,又促进男女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对于有的家长给女学生灌输一些“不要和男同学拉手”这类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特别是在学生性心理发育的关键期,会导致女学生跳校园集体舞时和异性有身体接触之后,心中产生不洁感和罪恶感,甚至出现诸如反复洗手之类的行为,不利于正常性心理的发展,严重时会出现性心理的异常。

二、对策:是问题,也是教育契机

校园集体舞是考虑到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而创编的,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和群体参与性,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适合广大的中小学生。笔者认为,让中小学生跳校园集体舞,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当然,在校园集体舞的推广和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只要我们能正视以前曾忽视或误会或不知如何解决的青少年性心理教育问题,正确处理,它便是教育的契机,能促进青少年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有所作为,让校园集体舞真正成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喜爱的阳光体育运动。

1.教师要正确理解并引导学生在跳校园集体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跳校园集体舞不愿手拉手,正体现着中小学生性意识的觉醒,不过,他们对异性间交往的尺度拿捏不准,这就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其实,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跳校园集体舞的,并能积极参与,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好充分的准备。总之,开展校园集体舞的根本宗旨是为了育人,这是教育的职责,也是教师的职责,作为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正确引导和支持学生跳校园集体舞。在跳舞过程中,引导男学生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教导女学生要表现淑女的气质,从而让学生感受校园集体舞真正的美。

2.从小学开始重视性心理教育

学校要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一些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中小学生解开藏在心底的困惑,这并不是说要给学生们上复杂的生理课,而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两往心态,让学生清楚哪些接触是正常的交往,哪些行为应该适当注意,表明跳校园集体舞过程中男女学生的身体接触是正常的,最终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打消会被人说三道四的顾虑,让学生从小正确看待异性之间的交往。

3.讲究方法,幽默调侃转移话题

作为教师不能板起面孔讲大道理,可以幽默调侃转移话题。例如,面对以各种道具代替拉手或拉手后洗手的学生,可以故意调侃说:明天大家都把手洗干净点啊,否则人家不选你做舞伴了呀。这样就抹去了学生的“伪装”,不好意思再故弄玄虚。

4.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性意识的发展,中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性的困惑和对异性人际交往的迷茫,对此,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困惑和迷惘写成文字,放入信封,交给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教师,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另外,对于个别对异性接触特别敏感的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辅导,解开其心结。

5.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以各种形式向家长讲明校园集体舞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打消部分家长跳校园集体舞就可引起学生早恋的疑虑,让家长支持学生跳好校园集体舞。

篇12

【关键词】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肥胖症;学生,少数民族,侗族;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3-0251-02

营养是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效率和劳动能力,而且对成年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均有较大影响[1]。为了解广西三江侗族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以便为相关营养干预工作提供参考,笔者对该地区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乡村学校,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获得有效样本数共计2 021人,其中男生1 022名,女生999名。按《人体测量手册》[2]中的检测要求,测量7~16岁侗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指标。根据学生身高、体重测量结果,采用“7~22岁中国学生身高标准体重值”为标准进行评价,即以体重在同等身高之标准体重的90%~110%范围内为营养正常,低于90%为营养不良(其中低于90%为轻度,低于80%为中度,低于70%为重度),高于11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1]。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营养状况 2 021名侗族学生中,营养正常1 503人,占74.37%;营养不良率为21.08%,其中轻、中重度营养不良构成比分别为90.38%(385/426)和9.62%(41/426),营养不良以轻度为主,中重度少见;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36%和1.19%。见表1。

2.2 不同性别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由表1可见,男生营养不良率为14.88%,超重肥胖率为4.89%;女生营养不良率为27.43%,超重肥胖率为4.20%。营养不良率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5,P<0.01);超重、肥胖率男生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P>0.05);男、女生营养构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54,P<0.01)。

2.3 不同年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总体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14~15岁达高峰后开始下降,7岁组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最低,为12.23%;14岁组最高,为33.02%。超重肥胖检出率最高值(6.51%)在14岁组,最低值(2.00%)在10岁组。不同性别各年龄段学生营养状况也不相同,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15岁组最高(28.30%),女生14岁组最高(48.39%)。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14岁组最高(10.99%),而女生12岁组最高(7.92%)。见表2。

2.4 不同发育阶段学生营养状况比较 7~16岁学生生长发育各项指标经历了匀速增长(男7~11岁,女7~9岁)、快速增长(男12~14岁,女10~l2岁)和缓慢增长(男15~16岁,女13~16岁)3个阶段[1]。表3显示,无论男生、女生以及全体学生,其匀速增长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营养不良检出率均较低,而缓慢增长阶段营养不良检出率均较高,与匀速、快速增长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江侗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最为严重时期是生长发育的缓慢增长阶段,也就是青春发育中晚期。超重肥胖率高峰值无论男生、女生以及全体学生都在快速增长阶段,但与其他2个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明显低于全国乡村汉族学生平均水平(26.97%)[3],也低于广西沿海地区(25.97%)[4],且营养不良以轻度为主。表明随着该地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大部分家长比较注重学生的营养,因此学生营养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但该地中小学生仍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现象,并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学生及家长普遍缺乏“平衡膳食”知识,导致营养和膳食结构不合理;(2)有些学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厌食、挑食等,造成营养缺乏;(3)部分家长往往只强调学生学习和在家时的营养水平,对于住校学生在校的营养状况不予重视;(4)部分家长不能进行正确的营养搭配,长期给予高能量饮食,易引起学生肥胖。

女生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与有关报道[5]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1)男生一般希望体格健壮、肌肉发达、好动,因而进食量往往较大,营养摄入相对较多;女生则希望体态苗条,故而有意控制饮食,造成营养摄入不足。(2)女生挑食、偏食、吃零食现象较男生更普遍,导致营养和膳食结构不合理。(3) 女生青春期月经造成生理性失血,对营养素需求量加大。(4)部分家庭还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女生营养不重视。

三江侗族学生营养不良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14~15岁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14~15岁正好处于中学阶段,这与国内有关营养不良率中学生高于小学生的报道[6]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新陈代射旺盛,课外活动增加,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相应增大,加上中学期间学习负担加重,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而住校学生膳食较单一,蛋白食物摄入过少,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补充相对不足。

调查结果还显示,无论男、女生,其缓慢增长阶段的营养不良率均显著高于匀速增长阶段和快速增长阶段,这也与其进入青春期,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及学习负担加重有关。缓慢增长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晚期[1]。表明如果忽视青春发育中晚期的合理营养,会给学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生营养干预的重点应在青春发育期,特别是中晚期。

综上所述,三江侗族中小学生目前的营养状况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青春中晚期营养不良问题应引起重视。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加强中小学生的营养教育,提倡合理膳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胡虞志,林琬生.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18,212-245.

[2] 邵象清.人体测量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224-265.

[3]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6-117.

[4] 陈焕辉,谭春梅,陆梅英,等. 广西沿海和山区学生营养状况评价.中国校医,2001,15(2):129-130.

[5] 杨家标,罗有祥,邱冠雄,等.永安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09.

篇13

流;耐心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1―01

十三四岁的青少年生理已经发育,性冲动时常出现。开放的网络环境,躁动的社会大环境,催化了中学生的性心理、性认识的早熟和复杂性。七年级新生走进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一躁动就自然出现了。青春期躁动,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学生能够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十分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正确解决,将会一直困扰这些学生,严重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其违法犯罪。因此,教师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这一必然问题。

一、无端打压是错误的

面对七年级学生的青春期躁动,教师家长最可能的态度是无端打压。常常会严厉警告甚至批评这些学生,要求他们结束这一危险举动。有些教师会通知学生家长,而学生家长同样不能正确引导孩子,或者无视这一问题,或者简单训诫孩子要求其停止这一举动。个别教师甚至会讽刺挖苦学生,全然不顾学生的自尊心和感受。

解决这一问题,无端打压是错误的。因为,这一问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问题,是主要基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中的成长问题。无端打压,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由于逆反心理,孩子往往会把这事当做对抗老师父母的武器,和老师父母对着干,会使这一问题最终得不到解决。学生往往把自己对异性的追求看做最珍贵的秘密,尤其不愿意老师父母干预,无端打压是学生最反感的。遭到无端打压,孩子往往把这事藏得更加隐秘,最终变得不可收拾。教师不要低估了出现青春期躁动的学生的数量,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出现这一问题。只不过,大多数学生表现得不明显,只有一些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看成早恋是片面的

七年级学生出现的这一问题,最大的特点是,发生这一问题的学生面广,一些学生表现强烈。但如果教师家长教育引导得当,学生解决得也快。七年级学生有一个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同时,他们并没有丢弃小学生的大胆和儿童时期的行为特点。升入初中,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什么都可试一试了,所以有一个时期,七年级学生会表现得十分活跃。青春期躁动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把七年级学生的这一青春期躁动看成早恋处理是错误的。当做早恋解决反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错误的误导。如果出现了误导,学生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也看做恋爱,学生会十分反感老师父母的教育,或者行为变得更加隐秘,或者我行我素,最终使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

三、正确引导是可取的

解决七年级学生的青春期躁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家长要予以正确有效地引导,使学生走出成长中的这一阶段。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知识。面对青春期躁动,孩子最缺的其实是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拥有的关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心理情绪特点的知识十分贫乏,不能全面正确认识自己的青春期发育,更不会自觉调节自己。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在学校对学生生活介入日益深入的今天,学校应该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和生理卫生教育的责任,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关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规律特点的知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解决自己进入青春期产生的各种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提升孩子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性教育,让他们初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自觉控制青春期性冲动,引导孩子过健康高雅的生活。

篇14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球类;衔接;策略

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体育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应将中小学的体育目标衔接起来。中小学的体育目标既有层次、阶段性的差别,又有本质上的联系,体现出连续性的特点。但这一结合部是基础教育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小学体育的衔接进行研究探索,了解情况,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更好推动学校“双线推进整体教学,打造持续发展力”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将课改的思想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全面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地位,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差异

小学体育向中学体育过渡,要经历一个很窄的门槛,原因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变了,场地器材变了,内容方法也变了。初中阶段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和青春期的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成了教学的关键。也正因为体育课程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初中学生的身体在发育,从身体方面来说,学生陆续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会出现逆反、叛逆、羞涩等心理特征,体育课上表现为积极性低、兴趣性低。而小学生心智还很不成熟,好奇心、好胜心太强,又容易使体育课堂太活跃而没法控制,小学生爱玩好动,听老师的话,服从、顺从的现象在改变,教师的影响力在慢慢下降。小学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大多以游戏或设置情景的形式上课,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初中的学生在青春期开始后,常用的情景教学法已经让他们觉得幼稚可笑。这说明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苏醒,他们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是一味的服从,而是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

二、中、小学球类衔接的策略

由于中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体育球类器材等不同,使得中小学学生之间的体育运动素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运动技术技能掌握上的差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习惯、能力上的差异,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解决这些差异并做好小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衔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立足学生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球类运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是球类运动教学的核心所在。

1.1教学目标的选择与确定必须考虑以下因素:(1)目标与年龄阶段相适应。(2)现在目标和将来目标的结合。小学与中学统筹规划。(3)体质、技术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融合。(4)应该目标和可能目标的结合。(5)目标的先进性与指导性。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出发,有发展眼光。(6)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小学培养兴趣;中学培养意识和基本技能。

1.2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指导性,主要表现在:(1)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差异,按照“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以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发展;(2)注重基本动作要领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打球规范性和合理性;(3)注意性别差异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以此来让各种学生都能够得到满足和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4)教学目标应该体现一定梯度,既要能够让学生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衔接过渡

2.1球类运动教学的主要内容:

(1)基本概论:包括起源、发展演变、特点、价值、现状、本国及本地区的发展变化等。(2)基本游戏:是球类运动的核心所在,激发和培养兴趣。要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3)基本技术:在基本要求不变前提下要突出游戏性和娱乐性,特别是对初学者。(4)基本战术:与技术的掌握相适应,寓教于乐。(5)基本技能:包括教法、学法、练法、比赛、训练、规则裁判、场地器材及科研等技能。(6)陶冶情操: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过程中,都能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例如成功教育、自信心教育、创新教育、挫折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包括个人与集体关系等多方面)等。球类运动有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拓展空间。

2.2中小学体育球类的衔接,应该体现内容难度、内容比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例如,篮球的投篮技术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特点和自我动作的差异,从而发现自我动作的不足,不断地完善动作和提高学习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把“二心” 带到课堂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3.教学方法的过渡。教师语言修养是培养体育兴趣重要组织保证,体育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就在于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否富于情趣而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述,在进行球类教学中,教师还常用“动如脱兔,静如松,跃如猫窜,展似鹏”形象地要求做某些动作时要起动快,停转稳,跳跃远,舒展开,实践证明由于体育运动各项目的气息性强,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语言基础,因此结合教材内容正确提炼生动的语言,并赋予艺术性的表述,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方法要点的理解力,而且也易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记得住,联系得上,兴趣性高。

总之,中小学体育球类教学的衔接,应该体现教学目标、内容难度比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体育认知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进入角色,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 李继文:浅谈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