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6 10:10: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21-0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到各门学科知识中,使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的教育过程。下面我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1、善于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外,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德育典型:在黑暗中疾呼“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鲁迅。教材内容亦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身上学会怎样爱国;可以在《散步》中学会尊老爱幼,培养道德责任感,等等。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想感情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沿着课文所指引的正确方向慢慢形成。因此,语文课本可以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2、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文章中的角色,体悟“我”“妻子”承担着的道德责任。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爱身边的人。
3、善于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针对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教学《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儿戏,做出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等事,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仅有的一次生命。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收藏起来的现象。
二、创设有利于德育的人文环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处处有语文,所以处处也就有德育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作为德育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把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做学生的道德楷模。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健康的道德舆论导向,树立典型的道德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会在同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基地。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每周话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舆论导向,“我身边的雷锋”可以激励学生继承助人为乐的传统风尚,整洁的班级环境可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大方得体的服饰可以形成朴素的生活作风。
校园文化建设也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良好的校风、学风可以提醒学生向上、向善,名人格言、警句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身,温馨的提示语可以时时提醒学生爱护花草、爱护公物、节约用水、注意安全等。
三、语文教学应与学校德育相融合
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能是孤立的,要与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联系。
一、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也要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本人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要好得多,更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发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还要让学生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进而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真正的内涵,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三、通过情景设置,排练课本剧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的《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象鲁大海的粗鲁、卤莽,完全是由于他对资本主义的仇恨而表现出来的;而周朴圆的阴险、狡诈也是由于他自身的阶级特点所要求的,他俩身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因此根本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子。而学生也能在这一分析中,更好的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80-02
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还体现在中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发展方面。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渗透式教育被认为是最容易实现,并且教育效果最好的。在中职学校教育的各个科目中,语文教学本身具有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值得每个中职语文教师思考。
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1.中职德育教育需要语文教学的弥补
中职德育教育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来进行,但是,中职学生群体存在一个集体特征,就是他们在初中都存在学业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存在品行问题。他们进入中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对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视度不够。一旦学生整体对自身德育水平发展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那么整个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语文教学能够从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自身德育教育的重视,使日常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升。
2.语文教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优势
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兼顾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的需要,虽然教材的主体是以学生文化教育为主的,但是语文教材内容本身蕴含着许多能够开展文化教育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诗词和美文中所抒发的各种爱国、亲情等美好的情感,都是德育教育的适用教材;另外,语文教学所重视的阅读和言语表达等内容,为学生开拓了学习视野和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国文化,这实际上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源。
3.德育教育渗透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对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和个人素质发展教育,是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德育教育。我国各级教育都在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学校各个科目也都在要求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德育教育渗透已然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向之一。
二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1.拓展语文教学的内容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大部分内容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知识记忆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加强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熟读,也能够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文学习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因此,通过日常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有些并非十分朗朗上口,但是,教师可以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例如,将国学经典当做早读课本。在《尚书》《左传》和《论语》等经典中包含了与国家和个人发展相关内容,如“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讲述了节俭兴邦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诵读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为他们继承和发展传统美德奠定基础;《三字经》中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生理解了这部分内容之后,自然会领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自身的“打磨”意义,也会认同学习行为本身的重要性;另外,国学经典诵读讲求从熟读到理解、从理解到践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并且要求行为的主动性,一旦学生能够对国学经典有所应用,就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主动发展的能力,对个人素质发展的主观意识更强,对高尚的品行、坚强的意志的认可度也就更高。
2.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中职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范本教材,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如何将教材内容中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离析出来,使学生对课本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古诗文的背诵为例,很多学生只是对古诗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但记忆效果不好,学生也不能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久而久之,还容易对背诵产生反感。我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采用“图画展现”和“编故事”的方法,一边教学生新的记忆方法,一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将整首诗以flas的方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配以田园风情十足的音乐,请学生欣赏完动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诗文内容进行“编故事”式的再造,这实际上就是学生深入诗文作品,理解其中“山水情怀”、“重阳赏菊”等传统文化含义的过程,而通过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一节课结束之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一边回忆动画和自己编的故事,一边背诵完成的古诗,而他们在背诵的过程中,无一不沉浸在诗文描绘的人文风情和对古人践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向往之中。
3.营造德育教育气氛
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身上学习到与个人行为和品行发展相关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在交流当中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所在,并进行有目标的教育。因此,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之中,就要在教学当中营造德育教育气氛,以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语文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学生在对教师充满信任和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更容易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够形成对语文学习的良性的情感发展模式,能够更认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也能够更加主动地重视个人素养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远离讲台,站在学生中间,以融入学生学习的姿态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知从高高在上的授课者转为共同成长的朋友;在课下,教师也要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提供主动帮助。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会提高,老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亲切的、值得信任的朋友,上语文课成为让他们觉得愉快的事情,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也更加重视自己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这实际上就是真实的他们。
三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
1.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德育教育都能够起到丰富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作用。虽然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还是在教材范围内,但是,教师对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发掘与拓展,无疑是使原本固定的教材更加丰富,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获得更多知识的过程。
2.优化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不足,也能够通过德育教育的渗透而得到解决。为了在教学中展示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必然要追求更多样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也从简单的知识教学升华成为对学生个人修养、思想的教育,这正是中职语文教学优化的过程,也是优化的结果之表现。
四 结束语
德育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还使语文教学的意义得以延展。从教学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知识;但从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学习使用哪种方式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如何进行个人素质的培养。有了德育教育的加入,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中对“德”的阐释,也能够对个人素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在中职阶段所获得的能力,能够对他们未来的人格发展起到指引作用。相信通过中职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将为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和个人素质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罗静.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5):115~116
[2]沙春菊.探寻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J].考试周刊,2014(A2):120~121
[3]吴丽霞.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视界,2013(33):125~126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40
张北县选用的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其中,不少文章不仅体现了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如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助人为乐、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以文传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以情育人
1.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单纯说教和那些枯燥的概念,它是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情怀。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用下面几首歌的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这些文章通过对祖国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的描绘,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重亲情、重友谊的情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课不是干瘪的说教课,而是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结合课堂氛围对学生动之以情,最后达到晓之以理之目的。《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的感人力量;《散步》描述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有一些学生还把这篇文章带回家读给家人听,听后家里的气氛更加和谐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看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使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造成学生孤僻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压抑。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以德感人
1. 助人为乐和宽以待人的教育
宽以待人、助人为乐,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学生在品味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2.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渐渐淡化。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更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将一事无成,也不会成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栋梁。在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有很多。
3. 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也就体现在道德美上。《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塑造人生观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工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人生观的内容。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课堂教学
新世纪,通过教学不仅要有效实现知识传输,还要通过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同步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能否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老师。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把教材中的德育思想传达给学生,需要老师正确进行指导。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积累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基于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就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上。新时期,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在注重知识传递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妙处,还要提炼文章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尽管语文课堂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负有重要责任。未来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当代学生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义务。
三、如何有效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感悟,心灵受到更多启迪。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和智者与圣人对话、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与伟大的心灵。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体验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表达力,更受到高尚思想的熏陶,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那么,学生该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呢?
1.读好教材上的文章。
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而节选出来的精华,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既可以在老师讲新课之前进行,也可以在老师讲课之后进行。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进行阅读,通过独立自主进行阅读,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尝试着去理解,尝试着去推测与想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亲身体验作者的伟大情操,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学生在老师讲解基础上进行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逐渐内化为自己优良的品质。
2.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华,但是,其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想要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材料中,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学生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将不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与融通,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老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万事德为先,德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德育教育的作用,下面我就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使语文的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自古以来语言就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重要工具,语言可以使我们了解对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语言,用生动有道理的语言去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的行动。如果教师的语言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就会因此受到教师的语言的感染,其思想品质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成语和俗语,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具有活力,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是多么的宝贵,激励他们去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放矢、闪烁着智慧的语言,供学生思考、体味,达到一个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大大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智慧
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财富,那就是其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德育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找出具有更多有价值的德育方面的材料。职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像山那样的思考》一文的内容特别耐人寻味,这篇课文是一个很好的环境保护教育的例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大自然中山、鹿、狼之间所产生的微妙的关系,阐述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平衡。正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山生活在对鹿的恐惧之中,如同鹿生活在对狼的恐惧中一样,它们二者都感觉自己不安全,看似十分安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凶险。头脑聪明的人类能够战胜大自然,但有时也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像山那样去思考,违背自然规律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这些。
三、语文教师让德育的芳香洋溢在学生的读书之中,开阔学生的心胸
我们知道,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读书是一个特别有效的途径。大文学家鲁迅曾经这样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以后,才能酿出蜂蜜来。如果只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了。”在学习之余,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读物,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大大地增加。如在学完《离太阳最近的树》后,教师让学生用文中红柳的坚忍不拔精神,来塑造他们自己勤奋刻苦和不怕困难的品质。教师可以用真实、具体的课外读物丰富和充实课堂中的德育内容,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明智慧,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如,我们在让学生写作文时,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在写作时不要凭空想象,要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收集素材,不说假话和空话,平凡见真知,教育学生写文章和做真人是一样的,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这样的道德思想引领下,才能成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师不能只会教书,而不会育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德育教育,要让我们的每一句教学语言都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个思想积极进步、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敬红波 单位:通榆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高伟.把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J].中职政治教学参考,2005(Z2).
教育家叶圣陶说“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确,让学生拥有知识,是我们的责任,但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所以探讨人生的话题,也就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质作用。
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刚踏入青春的门槛,他们热情敏感,拥有丰富的情感,反感那些机械呆板的生活,听不进正面乏味的说教,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他们自身认识水平的不足,形成较为强烈的反差。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方面,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教会他们学会做人。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语文学科知识,更应该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育人点,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一,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保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包含着赤子之心、男女之情、手足之谊等。学生学习这些文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文字美,而且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感悟到做人的道理。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是高于一切的最伟大的情感。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在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课时,中国留学生在面对教授咄咄逼人、刁钻古怪的问题时,机智坦然,应答自如,维护了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国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通过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世间真情。《好雪片片》一文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怀善意的流浪老人的形象,借此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境况如何都要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的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学会体察别人善意的同时也要善意的对待他人。《一碗清汤荞麦面》通过以店主夫妇为代表的社会成员对母子三人的同情、尊重和关爱,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同时使职高学生从店主夫妇身上领悟到什么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使学生从中找到了做人的道理与原则。
第二,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真善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有了他们,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也产生了新的腐朽与堕落。职高生们往往被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所迷惑。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步入了道德认识的误区。而职高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
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优势,在教学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对于进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质,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一座建于山顶的普通小屋,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具有玲珑剔透的通灵之美,让人心生无限向往?学生有的说因为作者喜欢小屋,有的说小屋建在山顶本身就美,有的说小屋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写得很美……此时我暂撇开课文,举了一个例子:有两位少女,一位是清水出芙蓉,不施粉黛。另一位则浓装艳抹,难识真面目,请问你们会喜欢哪一位?答:前者。因为其“真”。山顶上的小屋和大自然的美丽让作者如此深爱,也是流于一个“真”字。凡是真的、善的,则必是美的。要善于发现并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进而去追求,才能是一个达观自信,充满爱心的人。
第三,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真正的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因此,教育应具有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职高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看,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他们中的很多学生本身就对自己考入职中百般无奈,还要承受着家庭的责怪,亲朋好友的惋惜,社会上的歧视,再加上就业压力大等因素,使得他们当中不少人在心理上一直有种劣势心态。。有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对前途丧失信心;有的心灰意懒,失望沮丧,心理叛逆,心智活动消极,甚至轻生。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德育教育 功力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彩凤.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相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关键词】农村 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农村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为什么特别重要呢?
首先从生理发育上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其身体和心理都处在迅猛发育期,思想比较单纯并且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又没有完全成熟,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膨胀,情绪极易波动。他们开始对自己和世界产生一定的认识,会提出许多有关“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理想”等一类问题。可是他们的思想还远远没有成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不够全面,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并容易做出一些大人不能理解的行为,这个时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对于这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管理起来都比较棘手,往往会觉得对孩子的管理无从入手,管的轻了不起作用,管的重了又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看到,中学时期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管理得当,孩子走向成功,管理不好,孩子极容易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那么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老师,作为一个长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不能一味责骂,而是应该思考:怎样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使他们顺利跨过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道分水岭。这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农村中学生所处的外界环境也需要加强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在农业劳作上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农业的收入也已不能满足农民对利益的追求,于是有很多年轻的农民进城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农村,上一代人的观念往往比较落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恰当,或者根本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而是一味的溺爱。而远在他乡的父母又往往采取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就用经济补偿的方法,却不太关心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了问题没有人指导,要么一味蛮横不讲理,要么胆小懦弱不敢见人,最终形成扭曲的性格。在学校表现为对于班级事务持冷漠态度,集体荣誉感差,法律意识淡薄,打架斗殴现象多。另外,网络的普及导致他们时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诱惑。所有这一切都急需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加深德育工作,为孩子们的顺利成长保驾护航。而语文学科其独具的人文特性非常适合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大多数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又贴近孩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底蕴。所以,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德育教育,认真做好德育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好德育教育呢?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古语说的好:“德高为师,行高为范”,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模仿和崇拜,教师良好的人格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学生也只有在他喜欢和崇拜的老师面前才真心愿意做一个好学生。教师高尚的人品比任何高明的说教都更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服感,更能使学生“听其言、信其行”。只有当学生喜爱并信赖老师的时候,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上的空泛说教,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他们的自身行为规范。所以一个好的老师能引导孩子向善的方向发展,能培养一批好的学生。
其次,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坚持“身心健康第一”,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撇弃以往只注重学生成绩的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求学生高分,课堂教学围绕考试进行,老师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哪些内容能使学生考高分,就注重哪些内容,只把语文当成一门知识,而完全忽视课文德育的功能。结果学生在语文课中学到的只有字词句篇,完全不能体会课文的思想美,更不会从中洞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内涵。因此,只有不停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采取适合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才能在教学中自觉的积极的实施德育教育。
再次,要认真钻究教材,挖掘生动恰当的德育素材。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像思想教育课那么呆板,多数课文通过具体的形象或场景的描写表达一定的思想,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种德育更像润物无声的小雨,浇灌学生的心灵,只要教法得当,很容易达到德育的目的。比如:《丑小鸭》通过讲述丑小鸭经过种种灾难后仍然没有放弃理想,执着追求新生活并最终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教导学生只有不懈的追求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谈生命》也告诉孩子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另外,象《落花生》《挖荠菜》《榆钱饭》等课文富有深厚的农村气息,跟学生的生活环境接近,从这些课文中学生能体会农村生活的安静美好,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初中语文课这种形象性的特征,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方式,以活泼、直观的手段达到思想渗透的目的。课前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好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尽量做到润物无声。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们思想不断进步,这一切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更因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成长的守护神。所以我们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重视德育,加强德育,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孩子的青春懵懂时期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刘巨元.浅谈当代农村中学的德育教育[J]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渗透
自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重点就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而并不是仅限于基础的字词句的教学。与此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求穿插入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说德育教育,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的内容。自新课改以后,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频繁,许多语文班主任教师甚至还将德育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之所以现今的教学目标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因为德育教育渗透入语文教学的方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改善目前小学生教育中所表现出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许多学校非常重视对文化课程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更是重点教学项目。但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却忽视了专项的德育教学,使得许多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另外,在目前小学的几门基础教学课程中,语文相对来说最为灵活,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其他学科的内容,这也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非常多样,包括了常规的课堂讲学、课堂活动、语文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以后,语文教学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因此,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几乎贯穿语文教学的全程,可以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受到良好的教育。
1.从课堂讲学方面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课堂讲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一项内容,占据了语文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从课文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入手,传达课文所具有的教育意义,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相应品德的重要性。比如说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学奕》讲述的是两个人学习下棋的故事,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学习一定要专心认真才能够取得一定成就。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良好礼仪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
2.从课堂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更加注重丰富课堂教学的方式,让课堂的气氛能够充分活跃起来。因此,课堂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从情景教学的角度,向学生宣传德育知识。比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军神》所表现的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屹立不倒的气概,在进行课堂活动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影片,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时期先辈们应用战斗的事迹,并将坚忍不拔的精神传承下来。一般在课堂活动中,所要进行的德育教育渗透工作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采取一定的改变措施,有些课文内容并不适合开展课堂活动,所以也就难以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3.从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实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掌握水平。一般较为常见的语文实践教学包括了作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以及读书活动等等,通过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诸如辩论比赛或者读书活动等实践教学工作都非常容易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得到训练,更可以加深其对相应德育知识的理解,对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多个方面,全方位地让学生在接受文化课程教学的同时德育素质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工作和文化课程的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德育教育与文化课程教育同步的目的,需要将德育教学的内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从课堂讲学、课堂活动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渗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提高。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新课改环境下的必要措施,是实现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03:205-206
《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亦言:“假如我们希望任何人有德行,我们就应在他的少年时期训练他”。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青少年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演绎不完的话题。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的语言与思想的高度融合优势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也体现了“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的思想理念。
一、语文德育呼唤传统回归
我国语文教育以1904年的独立设科为截点被分为古代语文和近代语文。古代语文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德为本的模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传统语文中的道德教育内含丰富,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语文的首要之位,因此使现代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回归传统十分必要。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知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发挥传统语文在德育中的作用,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北上广等大城市已经试点,让“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古代经典在中小学生中推行并让学生习读,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挖掘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一)新课标下语文性质与功能确保了德育教育优势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义指出了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德育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人文性的德育渗透,为语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归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这也间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实现。无论字词还是诗词文赋,都包涵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和精神精髓,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最为核心、最为精髓的部分。新课标将这些性质和功能重新发掘出来,无疑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优势发挥出来,给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语文教学内容展现了德育教育优势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文言文与诗词歌赋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人的情操和修养哲学,传达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继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为主线,提升了文学作品艺术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课标下语文教材及课外延伸纳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展现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三、深化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三维目标
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本身必须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三维目标的深层含义与关系之后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透无声无痕、巧妙自然地渗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语文德育教育的三维目标中,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持,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维度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依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过程与方法保证了德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新课标的改革,语文教材中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使得基于儒家经典的德育教育重新发挥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功能与作用,发掘其中的道德修养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产生自然的感悟,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儒家经典作品《论语》现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论道德思想以及治学思想,使其成为一个道德、修养、治学、求学的体系。但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内容毕竟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将教材中未选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较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离的内容作为学术课外阅读的重点,形成一个体系,完成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上设定教材顺序
在固定的语文教材条件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术的成长和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德育历史发展历程,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规划科学的教材顺序,以便学生更为容易地理解和形成正确的道德体系。通常来说,设置教材顺序需从时间顺序与难易顺序两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时间顺序一方面遵循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另一方面遵循历史发展轨迹,以时间为轴探索古人的思想演变路线,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建立道德修养体系。
参考文献:
[1]任晓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 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氛围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将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学会羞愧、同情、怜悯,陶冶善良的心灵,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人教版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
2 利用课本插图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如:在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识字学词学句(一)》第一课,书中有八幅关于祖国首都——北京建筑物的插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认识这些建筑物,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天安门、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建筑物的资料,并进行讲解,引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语文都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如《我爱祖国》、《北京》、《看雪》、《北京亮起来》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因此,在讲这些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外,还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3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A Brief Talk on the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SHAO Lei
(Wuzh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127)
Abstractt is a very critical period for five-year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when their views on world, life and values are still taking shape. Therefor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course, which is popular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to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by applying various modes of instructions. Specifically speaking, teachers could combine the textbooks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ffective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discussing about the emotional problems facing them. While making sure the students have already grasped the general ideas of the articles, teachers should timely summarize and sublimate the themes, and conduct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functions of good models in the textbooks, all of which are relatively effective means in emphasizing moral enlightenment.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teaching; emotional problems, methods of models;moral enlightenment
如何使学生更熟练的学到技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心,但是德育工作对于职教类学生来说,依然是是不能忽视的存在。
五年制大专生,特别是由初中刚升至大学的10级新生,刚从初中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刚解脱出来,进入一个学习环境稍微轻松的职教学校学习,惰性心理的存在以及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不由得对自己自律方面的要求就降低了。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按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理论刚好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将成型的时刻。①因此我们高职类语文老师理应抓住时间,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结合现实,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使之先称德,再成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教师的重大职责。但是不少老师将侧重点放到了授业,解惑中,反而对最为重要,最能体现教师价值的传道一词进行了选择性忽视。诚然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的领路人,但育人成德是教师的天职。把育人寓于教书过程中,是每位教师的责任。
1 在语文课堂上结合专业化教育、和情感教育以及结合学生遇到情感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在如何面对未来,调整自己适应未来的能力有所缺失,特别是对未来生活方向的迷茫使他们在学习中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因此笔者针对语文教学中的“性格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完全讨论课文内容,借助于分析人物性格、思想,升华课文主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以及反思自己人生方向的语文教材中,理所当然的会出现各种具有典型性人格的人物,比如永远胜利的阿Q,以及以坚强毅力感染我们的当代军神“”还有“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一生被贬,却总想萤火虫发光的“苏轼”。借助于这些人物性格的再讨论,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当代中国有没有积极作用”或者“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是如何面对连续的贬谪”,②经过一番这样的讨论,学生对于自己性格中的缺陷有所体会,也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去观察和思考自己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动向,积极努力地去更新知识,有所建树。
开设“话题课”,职教类语文教育没有升学压力,既然如此,更要利用自己的特性,在语文和德育工作中有所创新,结合现实中国中出现的某些热点问题,比如“70码,假如我爸爸是李刚”这样的富二代经典案例 ,由老师组织专门的话题课,鼓励学生发言,锻炼表达能力,总结每个学生在对待社会问题的不同态度,发现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话题课”因为学生可以踊跃发言,表达观点,因此是了解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给予鼓励、表扬和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勤奋、勇敢、自信、进取、乐观、朝气蓬勃的性格。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为内容载体,在学生充分掌握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例如余光中的散文《朋友四型》就讲述了我们每一个人能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四个朋友,分别是“高级而有趣,高级而无趣。低级而有趣,低级而无趣”,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区分开这四类朋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恰逢笔者在前一段时间的班主任工作中约谈了个别学生,对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所理解,了解他们每个人在交朋友,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朋友方面都有些问题,因此笔者借助于这篇课文,展开讨论,总结学生之间存在的交友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和德育效果,为以后的德育工作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恰当的开拓和引发主题,结合现实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
2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榜样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加强情感渲染
大胆开设“诗歌鉴赏课”,借助于诗歌,名言等文学,通过美的阅读,体会得到丑的丑陋,更得知美的难得。《道德经》有云,天下美之为美,斯为恶也,③人们通过恶来认识了美,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借助于“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样美好的句子,我们可以引申至生活中无法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比如我们的学生,是甜蜜的一代,粮食和蔬菜都由父母关心,而山区的孩子大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通过学生之间的不同对比得幸福生活来自不易,理当珍惜的结论。借助于语言手段,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审美,审丑”等语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和丑的对比带来的强烈震撼”通过讨论文明与道德,并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加强情感渲染,触动学生心灵。心理中的莫扎特效应说“音乐对于孩子的智商发育有促进作用”那么,教师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或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也将会对学生的情感发育,德育教育起到促进的作用,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对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教师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学生的道德手段。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④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让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使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文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注释
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②具体事例参见《语文》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凤凰出版集团.
关键词:德育;中职语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工作指针,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语文教育要德育先行。同时,德育在语文教育的达标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以形象感染人、以情感陶冶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作用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德育作用
语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德育处处发挥着作用。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诚实守信、自尊自爱、节能环保、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学生在接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感染、熏陶,使学生得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1.字里行间感受德育的魅力。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欣赏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字里行间都会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如《善良》一课,每个字、词、句中都闪耀着“善良”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多个侧面认识到人性之美,美在求善的内涵。
2.进行情感上的熏陶。中职语文教学中会接触到很多感人的文章,如《合欢树》《父亲的手提箱》等对亲情的感悟,教师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味到爱的付出、爱的感恩,从而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3.发挥榜样的力量。现在再用说教的方式已经很难达到德育的效果,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达到德育的目的。教材中很多形象具有优秀品质和良好的情操,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内化为自身具有的素养。例如,可以通过《士兵突击》等课文进行“不抛弃、不放弃”意志性格的教育。
4.在比较分析中激发求知欲。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通过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知道托尔斯泰是个有伟大人格的人。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二)在课外阅读中发挥德育作用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也是个发挥德育作用的好阵地。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想发挥课外阅读中的德育作用,教师需要做正确的引导,以及利用好图书馆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做好推荐、指导阅读、评价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向阅读深度和广度发展,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书籍是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发挥德育作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竞争意识、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等,以及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还有一些写作的活动,如征文大赛、写日记,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作用的方法
1.发挥教师的影响力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养成教育会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传。以亲和力,以自身的魅力去影响、感化学生,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中职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一方面体力、智力的正是快速发展时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第亚平.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施[J].《科学大众》.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