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资源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水资源工程;社会发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A
1 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社会责任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这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的,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水资源的工程的时候,要把兴建过程中水资源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得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环保的,也是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表现。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水资源工程在兴建的时候十分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水资源工程的最终收益者也是人,所以,水资源贡献一定做到实现人和水资源工程的和谐发展。水资源的工程一定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与人的和谐,并且为我国建设的和谐社会的目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1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是一项施工规模特别的庞大,投资数额非常的大,而且建设的时间特别长的一项施工的工程。所以,在水资源工程投入建设以前,一定要做到水资源工程的综合的分析和讨论,以便建设的水资源工程可以更加具有实施的可行性。水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必备的资源,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一种,是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保障,在水资源工程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认真的履行社会责任,使得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一种,而且水资源的建设也是一种公益工程。它的建设是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工程的实施效果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在任何时候,它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应该是为了全社会的人们提供资源的,而不是为了保障某些人的利益。因此,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实现它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建设目的。
2.3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水资源的建设中,一定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开发水资源工程的前提考虑条件,在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去建设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水利工程,这可是水利工程可以建设的前提要求。
3 实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的途径
3.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工程共同体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责任要求, 要求水资源工程活动应该承担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和人文责任, 从而实现工程、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可以说,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 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政府应当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 明确无误地放到以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水资源市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政府在水资源工程建设中要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 保护工程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 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和保护措施, 实施绿色水电,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水利, 实现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可持续性。
3.2 完善监管机制和问责制度
加强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主要表现在政府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运行的需要出发, 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和行政权利的形式, 建立规范的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 强化执法力度, 这一层次的约束是工程共同体形成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政府充当社会利益和公众的代言人和监护人, 协调工程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引导工程共同体履行各自的在工程上的社会责任,纠正和惩处各方逃避社会责任的现象, 保证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
结语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重要的,它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这也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要特别注意建设后它对于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水资源的建设工程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文学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引起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海大学,2008.
[关键词]国土资源 土地管理档案 经济发展
一、适用经济社会档案发展新局面,认识档案工作重要性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要求,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稳定性确立起来,使档案工作者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增强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利用是直接的关系,土地档案也从另一个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期记录,管好、用好土地档案,也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的人对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其中也有不少的领导干部对此也是较为模糊,影响到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增强自己与领导的沟通能力,做好领导档案工作的重要参谋,这个角色是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来,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也随着深入发展,档案的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式下,新的软件、更加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出,使国土管理工作从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先进、快捷。国土档案管理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和操纵现代化管理设备的能力,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充分体现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新面貌、新形象。我局现存建设用地档案、发证档案、矿产、规划等各类国土资源管理档案共计40000余卷(册),基本实行了数字化管理,每天利用档案几十次,保证了全区土地资源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作好宣传指导服务,提高档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对于档案业务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档案工作者,广大的机关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有过接触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都应列入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的范围。档案工作者有义务加大宣传力度,使依法治档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作好档案的收缴和管理工作都有广泛的影响。二是加强档案行政管理的建设工作,使档案工作从人员到组织都得到加强和改善。特别是对乡镇土地管理档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农村宅基地档案的管理工作。随着城市化工作的推进,大多数的农村需要拆迁改造,相应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宅基地档案,这是关系到农民利益的头等大事,并且随时因人员的变动而处于变化过程中,我们主动地到各个乡镇的国土资源所进行档案业务指导,提出合理的建议,使乡村的拆迁工作因档案有效保护管理而顺利开展,特别是出现的住房更改,纠纷等复杂问题,有时他(她)们或是夫妻、父子、兄弟等密切关系,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谨慎小心,认真对照档案,进行细致分析,做出合理的决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城区周围几十个村庄的拆迁改造过程中,由于对原始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和上访事件,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单位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并不平衡,特别是对于基层单位,由于资金等方面问题,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阻碍了档案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者要注意争取领导,争取加大对档案硬件设施的投入,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领导对档案工作一直支持,在档案管理科学化方面舍得花钱,使我局档案管理基本实现了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向档案的网络化发展。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果,及时与其他业务部门做好联系,每年都推出新的成果,使档案管理工作例年来都处于全区的领头雁地位。
例 (2011年・北京卷)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下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就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思 维点拨
本题以培育优势产业这个热点为话题,考查不同的生产要素对产业的重要性,实际考查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要求回答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本题应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所列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的作用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在于劳动者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技术要素的作用在于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市场需求(消费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联系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要注意表述全面。
答 案
①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其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②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能带动一个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 结与反思
不少考生看到此题后,可能感觉有话可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是始终答不到关键点上,这主要是由于考生对资源主线把握不全面。
高考对资源及资源配置的考查一般有三种形式:(1)考查资源配置的重要性;(2)考查如何实现资源配置;(3)考查资源配置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始终要注意各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意义,如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二是要注意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可从市场调节的缺陷、我国国情或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三是注意几种资源的重要性,如科技、劳动力、土地、文化、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调动这些知识,我们必须对《经济生活》中涉及资源的内容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知识发散。
一 、几种资源的重要性
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人类的需求。
三、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市场与计划
1.市场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市场能够通过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下图展示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流程:
(1)市场价格与资源配置: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获利增大,就会吸引人们增加这种商品的资源投入;反之,则减少资源投入。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自发性。
(2)企业生产与资源配置: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下,企业要想把商品卖掉,尽量保本或减少亏损,就必须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技术和管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等多个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兼并、破产或强强联合等多个途径,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市场原则与资源配置:制定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防范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分配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和生产单位,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社会真正需要的产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国际市场与资源配置: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包括:①经济计划: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等。②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经济杠杆:价格、利率、税率等。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①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②经济司法: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3)行政手段: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四、社会再生产与资源配置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与资源配置有密切的联系。
变 式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农民合作;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内部村庄力量整合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1-02
农民合作是一个老问题而不是一个新问题,对于当下的农村及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探讨研究甚至实践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合作,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农民合作,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更迫切需要农民合作。但是,目前农民合作及其合作组织发展不足甚至呈现缺失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农民幸福及中国的发展。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关注现实中的农民合作,深化农民合作研究,从理论上破解农民合作难题,进而在实践上推动农民合作,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成为了关注乡村治理的各界人士的当务之急。基于对农村问题与中国政治的深切关注与爱得深沉,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经过文献阅读和经验调查,笔者不自量力,试图总结和提炼出农民合作的一种经验或模式,即“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文章标题简称其为“外输+内整”),期冀能够对当前中国的农民合作及合作组织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外部社会资源输入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是指村庄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各种性质的资源(人、财、物、制度、理念、培训机会等等)输入到村庄内部,以此来推动农民合作,进而实现乡村善治。本文所指的外部社会资源有关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志愿者以及社会中介部门即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政府部门。即主要是高校资源、社会民间组织资源、政府资源等。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是农民合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对当前中国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农业利润的降低甚至没有利润,农民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大多进城务工经商(以务工为主),这些现实因素对当前农民合作的心理文化、经济基础、合作人群等方面都给予了强烈的消蚀。因此要在一个村庄范围内让农民合作起来,建立合作组织,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起来不划算的事情,如果在初始阶段没有外部社会资源的输入,恐怕难以成功。而通过种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农民的内生力量,培养农民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能够满足农民某些方面需求的合作组织,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并且事实上已经证明了是行得通的方式。
本文所基于研究的农民合作案例,都是以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作为合作的前提,或者说是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之后的必然结果。诸如河北翟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得到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推动引导;得到了姜柏林关于合作的培训支持;得到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温铁军个人资助的1万元合作社发展资金等等。翟城合作社成立三年多来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和推动。再如湖北洪湖老年协会,其成立就是学者与政府官员直接推动的结果。成立第一年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出资1万元,作为洪湖老年协会的开办费及第一年的日常运作费用,并且计划每年拨出一定经费(每年5 000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协助作一些经济及理论支持,并且资助了一套电视和影碟机。目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小康工作队已经撤走,但贺雪峰现在的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每年会投入一定的资金。此外,2004年成立的湖北荆门三个农村的三个老年协会,得到了贺雪峰引介的日本大使馆利民工程项目所提供的资助,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每年向每个村投入5 000元资金维持运转,得到了湖北荆门地方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拨款。
在此以河南兰考架子乡贺村的合作社和文艺队的形成为例。贺村合作社和文艺队的成立,是多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整合推动的结果,鲜活而又有力地表明了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重要性。这多种外部社会资源分别是指以温铁军为首的高校教师等知识分子;以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的同学为代表的大学生;以县政协副主席秦君芝、中原油田退休工人衡生喜为首的当地县、乡、村体制中部分干部和市民志愿者;以山东农民马宜昌、大李西村农民赵凤兰为首的外地或外村的农民精英。这多种独立与贺村之外的社会资源(社会行动者)在互动中整合介入村庄进行乡村建设。这些行动者在原来社会结构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附带着一定的资源,他们到村庄去,各自发挥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带来一些人、财、物、制度、理念、培训机会等资源,这些资源与村庄固有的有利于合作的因子进行充分的结合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合作的内源性机制发育的成本问题,大力地促成了农民的合作。
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只有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农民合作才有可能达成。所谓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主要指整合村庄范围内部的各种有利于合作的因子,包括愿意带头合作的村庄精英分子、农民的合作意愿,村庄内部的合作资源条件,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中有利于合作的方面,村里的宗教、家族、村庄历史沉淀等资源的借用,也包括经过种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作用而被内化了的能力、价值。
内部村庄力量还包括乡村外出精英。所谓乡村外出精英即在乡村外部(一般指城市)创业、经商、居住、发展的,但是出生成长于乡村并且一直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拥有资源和优势或者能够调动资源,并且有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或优势帮助乡村发展,因而能够拥有乡村权威的个人或群体。乡村外出精英在推动村庄农民合作上起了重要作用。诸如河南兰考蔡姜楼村的在京企业家蔡普选捐了1万元钱给何慧丽,推动了该村文艺队的成立和发展。再如湖北荆门三个村的老年协会在成立庆典的时候都收到了大概1万元左右的本村在外工作人士的捐款。
内部村庄力量是农民合作的存在基础。试想,倘若没有河北翟城村民对合作社的热情向往,没有李志杰(合作社理事长)等人的积极奔走,翟城合作社也不会走到今天;如果没有河南兰考大李西村赵凤兰的主动参与、全力以赴,大李西村的老年协会也不会有今天的兴盛;如果没有湖北洪湖渔场村两委的支持,洪湖老年协会也会举步维艰。
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主要体现在农民合作关键人物身上。在此以河南兰考南马庄合作社为例。南马庄村村支书张砚斌是南马庄合作社的独立监事长。因为他的支书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不受家里人制约,对外会较好地为人处事,使其具有干一番事业的行动策略和霸气。他的作用其实是个对外联络、应付外界各种影响的作用,在关键的大事上也是个拍板决策者。理事长周孟奇人缘好,为人处事谨慎,干事考虑细致周全,教师经历使他具备了说讲、写作才能,他也是村里经济能人,对一些具体事务的市场信息把握得较好。他是日常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者,一些具体事务的执行者,是个协调型领导。
正是这几个关键人物的配合,构成了有效的行动结构。一方面,接受、汲取有利于以合作为核心要务的全面乡建的外力的嵌入和渗透,促成他们与部分农民的需求相嫁接;另一方面,有力抵制村庄内部和外部的不利于合作、乡建的心理和行为。正是他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能动作用,至今,已在资金互助上将学来的办法加以灵活性改造解决了24户小额资金短缺问题;也已在无公害大米项目上经过积极申报申请到了农业部的农民合作社专项扶助资金10万元,并在统一购置优良稻种、无公害的农药、化肥、统一进行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出实在的行动。现在,他们又在积极运作垃圾分类、组建老年协会等方面的乡村建设活动。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其实就是在当前农民需要合作但又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借助政府资源、高校资源、社会民间组织资源等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对村庄内部各种有利于合作的内部村庄力量整合进行激发,在“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推动和转化过程中,“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不断增强。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必会形成有效的农民合作管理和运作模式,增强合作组织的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的互动中,实现了农民合作。在农民合作的行动之中,生成了合作所要求的一套制度、办法;生成了使这套制度、办法起作用的达成农民合作之目的的执行者和体现者;也生成了能实际服务于农民的项目;生成了基于村庄层面上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物品。所以,农民合作是“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的互动所促成的一个实践过程,而“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也就成了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得通的合作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山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外出精英的乡土回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2]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J].乡村建设人才交流营参考资料(内部资料),2005,(4).
关键词:利益共享;社会资源;分配制度
一、 “共享”理念的背景与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区域“先富起来”的目标在一定程度内得以实现,但随之而来的在分配领域内的公平正义问题却也越发引人思考。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对此提出敏锐的见解,如美国学者凯斯・R・孙斯坦提到,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社会富有程度的标准忽略了社会分配问题……不管怎样,设计出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使人们能够作为一个公民或者选民对分配问题进行关注非常重要。再如王绍光也指出,并不是把“饼”(国民经济总量)做大就万事大吉了,我们必须重视分配不公平和两极分化现象可能引发的分配性冲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决策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但由于在世纪之交的前十年时间内,我国在制度建设上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目标,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建设,这样一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给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民生带来了根本性的全局影响。从宏观来说,社会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质量并未因经济快速增长而得到明显提高;从中观来说,经济政策改革优先于社会政策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严重落后,不仅缺少清晰的社会政策定位以指导民生的改善和发展,甚至出现了社会政策的经济政策化倾向,即单纯以追求富裕为目的的社会政策必然做经济政策的附庸。
正是这样一种背景下,《“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理念成为了今后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个指导性要求,而“共享”的标的毫无疑问便是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之所以会成为“共享”理念下讨论的重点,原因在于某一具体社会范畴之下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不同群体或个人对有限社会资源的需求和欲望却并非是均等的,这自然就会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对有限社会资源的争夺与交换。在自由市场的角度来看,有限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价格”的形式在不同群体及个人之间进行流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但自由市场不能保证所有的利益群体和个人都能得到最底线的社会资源以作生存保障,那么这里就需要政府以国家强制力的面貌出现对社会资源进行相对保障性的二次分配。也就是说,从国家及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源的分配既不单单是自由市场上的价格调节,也不完全是计划体制下的政治任务,而是两者在同一社会之下不同层面的结合体。从优先次序的角度理解,通过“价格”的形式将社会资源在自由市场上由不同群体和个人进行交换以实现分配可以视为社会资源的初次分配,而有国家强制力对初次分配后的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性的修正,以保证绝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及个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社会资源作为生存保证可以视为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在国家--个人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的今天,在社会和市场层面自发地对社会资源前两次分配之后的结果进行再度修缮,如慈善捐赠等就被视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也就是说,在保障自由市场对社会资源以价格为导向的初次分配以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是有其充分的必要性的,其基本的经济依据就是自由市场并非以保障所有的社会群体及个人都能得到一定份额的社会资源为目的,相反初次分配当中各个利益群体在某种程度均以社会资源的最大占有为目标,因此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就有可能会给社会稳定与安全机制造成的一定的隐患或冲突。那么政府在处理社会资源再分配时,其着眼点应主要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供给之上。事实上政府的征税权力与其征税后所负有的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义务,也构成一种对称关系。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无条件的放任社会资源的自由分配,尤其当人们认为初次分配当中的不公平很有可能是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所导致,或者部分利益群体及个人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在初次分配中得到基本的保障性社会资源时,该社会环境就极易引发动乱。
二、 社会资源分配环节的调整
如上文所言,从社会资源分配的纵向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在以往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研究领域,通常将国家与个人进行了二元体制的对立性划分,即社会资源应当由国家进行宏观的统筹,进而通过具体的政策分配到个人。但随着自由市场、健全社会理念被广泛的认可,以往的二元体制逐渐被作为第三方的市场、社会所冲击。也就是说,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不再是局限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对抗,相反市场和社会成为了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的主导力量。实现“共享”的基础首先就是要扩大社会资源的统筹分配范围,不再将所有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工作集中在国家政府负责的再分配领域,而应加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在初次分配环节应当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自由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防止政府对市场进行过多的政策性干预。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则应当有强有力的政策来引导人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慈善捐款。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慈善事业无论是慈善组织的发育程度、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以及慈善事业所发挥的功能方面都较为落后。就在日前通过的《慈善法》虽然引发了社会层面的较大争议,但其对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无疑还是有着重要的规范及指导意义的。
但在加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纵向环节比例的同时,并不等于再分配领域的重要性就要相对缩减。事实上尽管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再分配负担,但再分配领域的兜底性工作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即在横向角度来看,再分配环节有着其他两个环节不可比拟的全面性。需要提及的是一直以来学界通常广泛批评政府通过行政权力而在初次分配当中存有过多的不合理干涉。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这也是之所以强调要增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环节的原因所在。但这种社会服务的放开应当是一种纵向深度的放开,而非横向覆盖面的缩减。即使市场、社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当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覆盖面和覆盖力度上仍然与政府的行政力量有着相当的差距。从服务性政府的角度而言,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三项环节的划分上应当压缩政府所负责的再分配环节,并扩张初次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再分配环节的不重要,相反再分配环节虽然相比其他两项环节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压缩,但却需要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领域,也就是民生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再分配环节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原则,在此原则下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通过各项福利制度的安排以弥补初次分配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教育、税收、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关系等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并不先天的是一个“慈善的政府”,地方政府竞争可能会偏重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福利性公共物品供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再次体现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之间的交叉与博弈,在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政府承担了过多本应由自由市场所承担的统筹与分配任务,相应地自然就在社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履行责任不足。因此在以“共享”为理念指导下的社会资源调整的新阶段,就应该对以往的政府行为方向进行转移与改变,将原来政府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工作力度转向民生服务之上,进而完善再分配领域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即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社会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其旨在实现三个方面或意义上的均等:机会均等、投入均等与结果均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允许不平等存在的,但这种不平等应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公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合理的差别”,在这种“合理的差别”之下社会上的所有群体或个人都可以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的努力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中获取一定相应的份额并进而享受根据不同条件而有差别的受益。
三、 “共享”理念的制度保障
社会制度具有为人们提供不同生活机会的作用,社会资源的分配取决于主要社会制度的运作。“共享”理念的提出只是实现社会资源普惠共享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恰当的机制对这种理念进行保障进而予以广泛推行,那么“共享”也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缺乏落地的实践性。一方面制度变革需要理念作为先导进行指引,另一方面理念需要制度的实践进行保障与检验,于是两者就陷入一个到底是理念引导制度的实行,还是制度保障理念的发展的悖反当中。因此构建共享社会,需要借助利益共享的机制来实现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是需要利益共享的机制承载利益共享的理念,而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只有借助利益共享的机制才会发挥作用,没有利益共享实现机制的存在,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在再分配领域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但在其他领域也并非空白。近几年在民生及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资源制度调整存在着较大的变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与以往不同了。以往以社会救助或社会保护为特征的福利提供已经显得不够了,人们要求福利服务的多样化、规范化,因此要把福利服务的焦点从针对社会福利需求的特殊群体转向社会普通民众。也就是说,新的普惠性的社会共享理念要求有相配套的新型社会共享机制予以配合。
笔者在此处倾向用两个指标、若干领域来对社会共享理念的配套制度建设进行概括式的梳理。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衡量社会共享的两个核心指标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首先,户籍的不同,即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不同的户籍直接意味着当事人在获取社会资源机会上的不平等,这里更不用说国家对不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的区别对待。是否应该放开户籍政策以及如何有计划、按步骤地调整户籍政策就成为了谈论“共享”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其次,在自由市场的初次分配所形成的社会资源不同占有是一定会产生差别结果的,但初次分配范围内分配结果上的不均等并不代表着分配机制上的过度差异化,此外如何将收入分配差异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也是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的前提条件。
至于社会共享机制的具体落地可主要划分在以下一些领域。第一,公共服务领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在继续加强初次分配当中的市场主导性,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调控应当主要集中在再分配领域,也就是社会民生领域。应加强普惠化的社会资源提供,而尽量避免对初次分配不必要的强迫式引导。第二,扶贫领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职业性、地域性贫富不均仍然是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阻碍。应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推进,加强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的扶持保障工作。第三,教育领域--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不均问题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以及教育资源的差异化配置之上。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分级化直接导致了总体教育资源的供求不平衡。因此应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资源加入到公共教育领的提供上。第四,就业领域――促进就业创业。中国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我国在农民工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开展职业培训促进素质提升、鼓励自主创业成为农民工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改革方向。国家应保证社会就业机会领域内的公平性,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在参与社会资源分配时的平等准入。第五,行业收入领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公平,但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应加强劳资双方在工资评定、增长机制以及支付保障上的合理协商制度,避免单独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此外在消费领域应加强政府的调控手段介入,如用利息税、用奢侈性消费税替代简单的禁止或指责某些畸形的奢侈性消费,开征遗产税和非公益捐赠税来规范财富转移,还可以通过减免公益捐赠税引导先富起来的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等等。第六,社会保障领域――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覆盖面的更加广泛化与保障层级的更加合理化。应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改进职工养老保险账户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缴纳责任;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等。第七,医疗卫生领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现阶段非服务性医疗领域占据主要盈利份额,以药养医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应逐步实现诊疗费用的差别化增长,并同时压制检查费用和药物费用对诊疗费用的转移性补贴。第八,养老领域――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应结合国内外其他地区经验教训,加强对老年人获取社会资源的保障性措施,尤其要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与社会资源获取相结合。
综上所述,社会资源如果不是普惠的,不是所有人共享,而是被一部分人把持或独享,则势必会招致另一部分人的不满和反抗,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郑功成也曾提出所谓的“后改革开放时代”,越发展就越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能共享即可消除社会之冲突,无冲突则能实现社会之和谐。因此,发展、共享、和谐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国家赖以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纵向上要加强社会资源初次分配的自由市场导向,引导第三次分配的社会参与力度与社会正义感,压缩政府再分配对以上两个环节的不正当侵犯,同时在横向上扩展再分配领域的覆盖面,保证初次分配领域后仍然无法得到基本社会资源的少数社会群体的需求。唯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共享,才能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全面健康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2] 王绍光.饼做大以后[J].读书,2002,(2):23-29.
[3] 岳经纶.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J].社会保障研究,2008,(1):1-11.
[4] 景天魁.引致和谐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探索与争鸣,2008,(10):15-19.
[5] Michael Keen and Maurice Marchand,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6):33-53.
[6] 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J].学术月刊,2011,(3):5-17.
[7] Brian Barry,Why Social Justice Matters,Cambridge,UK:Polity Press,2005:17.
[8] David Miller,Principle of Social 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1999:7.
[9] 郑杭生,胡宝荣.包容共享: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衡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变迁特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
[12] 刘晓苏.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8,(6).
[13] 李军鹏.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J].新视野,2004,(6).
[14] 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
重点项目: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2016年度自主课题“共享深圳”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绿色会计;会计核算;监督理念;发展;健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现代会计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一日不如一日”地在某些方面失去其相关性,那就更不用说作为会计信息最高质量要求的“决策有用性”了。其表现最突出,矛盾最尖锐的当属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耗用程度反映的模糊,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发展经济的“欲速不达”,在进行经济事项时或在完成经济事项的后期,仍要为抑制这种循环的继续恶化而操劳。在这种恶劣情况下,西方蕴育而生了“绿色会计”,这是一门强调现代会计人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的科学。
1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2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①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⑦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③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
一、重视师生资源,形成弹性预设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教学活动中,人的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师和学生资源,形成弹性预设,为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留足弹性空间。
(一)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潜在资源
如何才能形成弹性预设,这就需要我们课前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学生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饱含丰富课程资源的生命体。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的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2]我们在追求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过程中要切实贯彻这一理念。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兴趣等,并且将带着这些充满个性特征的东西走进课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对学生的情感陶冶有帮助的教学内容等。如“负荆请罪”这一片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想为主人公,从自身角度感受古人的风范。
除此之外,教师甚至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文本。常态的阅读中,学生自身的原始阅读体验是最重要的,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教学参考书或是一些所谓的参考答案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在学习时自己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理解文本最重要的出发点。比之于教师的“一言堂”,三令五申地重复文本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应该是最重要的。如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就很适合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可以分小组阅读体悟。再如老舍的《想北平》中,学生自己就能够提出“为什么第二段作者要谈及自己的母亲?”这样令人叫好的问题。相信学生,真真正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会给教师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课堂。
(二)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优势资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亚于学生,是精彩课堂产生的重要因素。弹性预设的形成,离不开对教师资源的充分挖掘。笔者曾不止一次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所谓“杂”,也就是说,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略各种知识,包括语文的、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社会百科的等等。这些都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宝贵的知识储备,是他们不断提升自己,走向成功的法宝。语文教师即使不能做一个“活字典”,也应该储存着丰富的文学、历史等相关的知识。“学贯古今”不应只是一个传说,而应该在教师的身上真正展现出来。
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广泛地积累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而这些积累就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独特的课程资源。对这些宝贵资源的适当开发和利用将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开发教材资源,加强预设与生成的针对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用具,囊括了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语料积累、语感培养、语言示范都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帮助学生涵养德性、陶冶情感、完善人格等。而这些功能都蕴藏在语文教材所包含的各种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我们细心去挖掘,专心去开发,精心去利用。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进行所谓的照本宣科,而是要求能够吃透教材。正如名师尤立增说过:“真正的教案不仅仅写在纸上,更要装在心里。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熟悉教学流程,注重课堂生成而不是机械地将教案搬进课堂。”[3]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对所教内容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建立起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研究教材时,我们也要围绕这三维目标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三、引进自然与社会资源,促预设与生成相互融合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属于语文课程资源。各种自然与社会资源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重视的课程资源。
(一)引进相关自然资源,促成预设与生成的相互融合
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自然资源各种各样,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飞禽走兽等等,需要我们在平时用心地去挖掘。恰到好处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更会促进教学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扬州青年教师王梦霞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柳叶儿》一课时,将一截柳条儿带到课堂上。用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实物来导入新课,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饱含着各种情感期待进入文本学习。
(二)引进相关社会资源,促成预设与生成的相互融合
社会资源的范围很广,除了自然资源以外,其他资源都可以算是社会资源,比如家庭资源、学校资源以及社区资源、网络资源等等。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程资源意识备受关注。从国家到地方、学校,都强调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要求教师要有先进的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基础;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促成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前提。我们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注释:
[1]转引自邹波.预设与生成:语文教学不能顾“此”失“彼”[J].南京:江苏教育研究,2009,(36):41.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53.
[3]尤立增.尤立增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213.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徐常来,李红.课堂也是“错堂”[J].语文教学之友,2011,(03).
一、绿色会计:也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
传统会计产生于工业时代,它强调对企业硬资产进行核算,而事实上,企业还存在或多或少的软资产(Softasset)。环境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而它的稀缺性,使企业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获得对它的使用权,所以环境资源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物品,会计对它的价值理应进行核算。而在长期的传统会计体制下,由于会计信息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如zeff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断言:会计信息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影响的决策行为将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方面的利益。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核算Softasset的会计学科,正是运用了会计这一独特方法,以会计人的责任心,试图启动一个好的“会计信息预警系统”,尽力“挽救”因此而“挣扎求存”的企业。所以我认为:绿色会计是一种核算企业社会资源成本②的手段,它根据会计要求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货币计量和重要性判断,并采用适当的会计方法记录企业因经济活动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情况,是提供因不同程度的耗用(包括破坏性耗用)而需以资产形式追加补偿的财务信息,是一种财务信息系统。绿色会计所核算的社会资源成本,我以为可介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即,产品成本是产品经济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的总和。只不过,在社会资源成本的确认程序及方法上,是划分为收益性的,或是资本性的,还是有得研究的,这里不作细究。但不管如何划分,都是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得以确认的。所以,例如企业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支出的自然资源原始成本就应被附加定义上社会资源成本(惯例为:矿山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的总和,称为自然资源原始成本)。从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应付责任的角度上看,做这样的定义是有它的必要性的。
二、加强绿色会计核算、监督理念的必要性。
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即是现代环境危机所迫,也是会计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关系狭隘而造成的沟通失误所迫。从中引出的问题,已不单纯是会计问题,更多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问题。绿色会计强调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使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上,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护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资源的责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的职能。如果忽视绿色会计,甚至不认识绿色会计,就会使企业在出示财务报告时,无形中拒绝履行支付社会资源成本的义务,从而缺漏了对“环境资源负债(Softliabilities)”的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会计是报告软负债的会计学。这种负债是因企业对环境资源不同程度的耗用而需以转移或运用资产或放弃经济利益的形式的追加补偿,但过去的会计期间,会计并未计提或不能可靠计提,而企业必须现在承担起这种债务,它或是被现时清偿,或是在未来“加倍加息”清偿,最终导致企业经济资本的流出。但由于软负债清偿金额庞大,清偿期递延于较长的会计期间内,所以,拥有这种负债的企业当然不希望对它进行清偿,但企业为发展经济并获取或持续获取经济利益,是需要同时搞好环境保护的,因为,“前车之鉴”不敢忘。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不协调的阴影已使我们食了“苦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进行现时或补偿性的“巨额”投资。《2000年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中提到的环境治理投资方案③,分高、中、低标准对治理目标进行定位:⒈高标准──环境保护总目标是环境污染基本得到解决;⒉中标准──总目标是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⒊低标准──总目标是竭力使环境污染维持现状。三个标准中,资金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GDP):2.4%,1.6%,1.0%。若分别达到预定总目标,那么,由于污染的削减,改善了环境质量,从中减少了经济损失,盈得环境效益,每年分别为1459亿元,1056.5亿元,814.1亿元。在西方国家,常用“费用-效益”分析法评估公共项目社会经济效果好坏,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窘迫,所以也被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环境资金投入的一般性项目。环境问题的“费用-效益”分析,是用效益-费用比值法衡量社会经济效果的,即,经济效果(E)=效益(B)/费用(C),而评价经济效果的最基本,直至最佳的标准是:E=B/C≥1Max.由于我国财力不足,环境治理资金投入自然贫乏,据统计④:1973-1980年仅投入5.04亿元:“六五”期间169.6亿元,占同期GDP的0.56%;“七五”期间477.4亿元,占同期GDP的0.71%:“八五”占0.8%,仅97年环保投入502.4亿元,占GDP的0.67%(97年GDP为74772亿元),这还不及“低标准”。而按“低标准”换算成环境效益B=545.4亿元,经济效果E=B/C=1.086,恰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但以此同时,自然资源的损毁、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恶化,是逐日加剧的,年“环境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近千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5%,间接经济损失就更难估计了。“投入-产出”的失衡,迫使我国1999—2000年,环保投资将提高到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1—1.5%,约为2200—3000亿元,力求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这惊人的数字,耐人寻味,97年若按“标准”进行环保资金的投入,则分别投入1794.53亿元、1196.35亿元、747.72亿元,如此投入你我的经济可否能承受,不投入502.4亿元,我们又如何言对后人。会计人责无旁贷,应以自己的新理念,尽自己一份责任。绿色会计为现行会计增加了三个因素:环境─未来─公平。由此可见,三者的“联姻”,正是一种责任—确保把等量的“资本”传给下一代。历史和社会赋于“绿色”就是和谐、平等、共同进步,而绿色会计人正以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疾呼地球人为子孙后代多着想,在认识并探求消耗“绿色”的同时,保护它的纯洁。我们尚无法完全确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Softasset货币计价的多少,但必须承认这个Softasset的消耗,若是肆无忌惮的,只会加速它的枯竭,最终危及的只能是我们。
三、重视发展绿色会计,健全会计核算系统。
发展绿色会计,就要支持、鼓励企业自觉、主动地披露自身的环境信息,这是绿色会计能否正确地、迅速地发展的关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第15次工作会议(1998年2月11日~13日)指出:披露环境成本(社会资源成本)和环境负债(软负债)对于清晰反映或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是很重要的。……在判断重要性时,不仅要考虑金额,而且要考虑项目性质。……(环境)信息将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现金流动性、时间及未来财务资源的承诺。而现行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注重经济产值的增长速度,忽略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重在求产值,使得产值上升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取得的,这样便出现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⑤: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虚幻增加,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持久减少、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即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基础不断削弱、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换言之,总产值的增加部分还抵不上原有资源的消耗部分。追其原因是自然资源产权模糊,资源无价论的错误影响等;追其责任是会计人对其监督核算的忽略或不可靠。所以,建立、健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系统,发展为保护绿色资源的绿色会计,使现代会计人树立起绿色会计的新理念,让现代会计人承担起监督、核算资源消耗情况的新责任,这是“挽救”我们自己的有效举措,也是最终“完胜”绿色资源的最有效办法。
后序
我写这篇文章,谨此强调一种责任,一种现代企业人、现代会计人以自己对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承担起来的责任。我称这种责任是企业人、会计人,尤其是企业人理应承担的,而这种意识是他们应有的新理念,是因为,我们畏怕哪一天人类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尤其是经济危机)因环境问题而引发,那时候,什么理念都不起作用了!
主要参考文献:
①引文为:1924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年会演讲中,HenryRandHatfield教授的评价。摘自<<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1997年8月版P100
②“社会资源成本”:等价于“环境成本”—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小组第15次工作会议(1998年2月11日~13日)定义。摘自<<会计研究>>98年第5期P4
③“环境治理投资方案”:摘自《黑色绿色的岔口》主编王文学编著王沅孙承咏P78
④本文统计数字摘自《黑色绿色的岔口》
⑤“资源空心化现象”:摘自<<黑色绿色的岔口>>
其它参考文献:
⑴。<<会计学原理>>吴水澎主编(厦门大学教学用书)
⑵。<<西方财务会计>>常勋主编
⑶。<<责任会计学>>贺南轩林钢编著(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
⑷。<<新编工业企业会计>>(修订本)陈轶群章(璞奠)陈建中编著
⑸。<<会计学原理>>刘铭达主编1996年3月版
⑹。《经济全书》之《环境经济》编著张敦富魏金周曹利军姜文来
「关键词社会分层/生活资源/理论探讨/实证研究
众所周知,社会分层的依据是社会资源,即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阶层。然而,社会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众多社会资源中,哪些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直接影响人们阶层地位的高低呢?对此,不同学者因其研究目的、重点、视角或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并形成不同的理论。本文在考察经典分层理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方法——生活资源分层法,并将之运用于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社会分层研究中。
一、生活资源分层的理论探讨
当我们在进行一项具体的社会分层研究时,自然会想到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和方法。然而,我们此项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所进行的分层研究并没有采用经典分层方法,而是采用了生活资源分层方法。其原因是:相对当前中国社会来说,生活资源分层方法比经典分层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一)经典分层方法与当前中国社会
在社会分层方面,有三种经典理论,即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爱弥尔·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层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堪称经典,但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而言,其适用性存在一些问题。
1.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与当前中国社会。所谓阶级划分,就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具体表现为:其一,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不同,即有的占有生产资料,有的不占有生产资料;其二,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即有的是指挥者和决策者,而有的是服从者和操作者;其三,在分配过程中获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少不同。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只适用于阶级社会即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而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我国自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以后就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即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1956年后至1978年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社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开始有了并且愈来愈多地有了非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变,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非对抗性关系没有变。因此,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当前中国社会。
2.韦伯的“三维分层”与当前中国社会。韦伯在《阶级、地位和政党》一文中指出,任何社会都存在三种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秩序:即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注:[法]让·卡泽纳弗:《社会学的十大概念》,杨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相应地,社会分层方法也有三个,即(经济领域的)财富和收入分层法、(社会领域的)声望分层法与(政治领域的)权力分层法。
然而财富和收入分层法在当前中国社会缺乏操作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成分并存,导致财富和收入的来源渠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另一方面是由于税收和财产申报等制度尚不健全,从而导致财富和收入的隐性程度高。就居民的收入状况而言,既有职业收入也有兼业收入、既有经常性收入也有偶然性收入、既有公开收入也有隐性收入。一般估计隐性收入平均可占到个人收入的30%左右(注: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正是由于隐性财富和收入的大量存在,使得常规的财富和收入统计调查很难准确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声望分层法(即主观评价法)缺乏操作性,主要表现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虽然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明显提高,但各个阶层的相互攀比和相互嫉妒非常严重,他们往往过低评价本职业或本单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而过高地评价其他职业或单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权力分层法也缺乏操作性,因为权力测量非常困难。一般来说,权力的公共使用是显性的,而权力的非公共使用则是隐性的,加之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权力的内涵和外延也很难确定。
3.迪尔凯姆的职业分层与当前中国社会。在迪尔凯姆看来,职业是最重要的社会分层指标,个人拥有何种职业也就决定了其所能获取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迪尔凯姆曾指出,职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同质性减弱;反之,从事相同职业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同质性增强(注: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地区间发展失衡可能导致从事同一职业的社会成员获得完全不同的报酬,如沿海的教师比内地的教师收入高;经济体制双轨也可能导致从事同一职业的社会成员获得完全不同的报酬,如外资企业经理比国有企业经理的收入高。因此,职业分层方法对中国目前状况而言也缺乏针对性。
(二)生活资源分层与当前中国社会
1.生活资源分层具有针对性。当前中国社会是一个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之中的转型社会,是一个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本土因素与外来因素杂然并存,共起作用的社会,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传统的农业经济与现代的非农经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杂然并存、共起作用。复杂的经济形式及机制使人们的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形式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制分层和职业分层难以分出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高低,难以进行有效的社会分层,而生活资源分层则能避开人们在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方面的扑朔迷离,进而简洁明了地勾划出人们在经济收入方面的差别。如通过家庭住房等生活居住资源状况和家用小车等生活交通资源状况的测量,就可以大致勾划出人们在收入水平或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
2.生活资源分层具有操作性。相对当前中国社会来说,生活资源分层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操作性。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不仅是一个异质化和多样化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形式化的社会,是一个名实不符的社会,仅从收入角度考察,人们的形式收入和实际收入往往差别很大,而且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很低、隐匿性很强,尤其是在收入来源不透明的情况下,其收入金额往往是隐匿的。在这种情况下,调查人们的收入状况不仅不能测量到真实情况,反而会得到一些错误的信息并得出错误的结论。与之不同,生活资源分层法则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因为像家用住房、家用小车、家用电脑和家用空调等生活资料是看得见、摸得着并能反映家庭收入水平的客观性指标。尽管这些客观性生活指标不可能完全反映一个家庭所拥有的金钱和财富,但相对当前中国社会而言,它在反映不同家庭的收入差别方面即在社会分层方面是一个最为真实、最易测量,因而也最为有效的指标。
二、生活资源分层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笔者2004年2—4月在武汉市进行的社会分层调查。在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随机抽取了4个街道,然后在每个街道中各抽取200户居民,对这800户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访问,最后得到有效问卷744份,有效率为93.0%。调查对象是18—65岁的个人,分析单位是家庭。相对中国城市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笔者认为有四种生活资源最具分层意义,即“居住资源”、“耐用消费品资源”、“交通资源”和“通讯资源”。假定:生活资源占有状况的赋值区间为0—100分。此次调查中,“居住与资源重要性”平均得分是47.3分,“交通资源重要性”平均得分是28.6分,“耐用消费品资源重要性”平均得分是13.4分,“通讯资源重要性”平均得分是10.7分。据此进行加权,“居住资源”的加权系数为47%:“交通资源”加权系数为29%:“耐用消费品资源”的加权系数为13%:“通讯资源”加权系数为11%。
1.居住资源。测量居住资源占有状况的变量主要有6个:(1)“房屋数量”,(2)“住房类型(别墅、楼房、平房或筒子楼)”,(3)“人均住房面积”,(4)“住房性质(商品房、房改房、自建房、福利房或租借房)”,(5)“房屋价格”,(6)“装修价格”等。每一变量的原始赋值都为0—100分,然后进行初次加权。居住资源占有状况得分=房屋数量得分×10%+住房类型得分×10%+人均住房面积得分×40%+住房性质得分×10%+房屋价格得分×15%+装修价格得分×15%。
2.交通资源。测量交通资源占有状况的变量主要有5个:(1)“家庭拥有的交通工具(小汽车、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等)”,(2)“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专车或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3)“对公共交通费用的看法(很贵、比较贵、一般、比较便宜、很便宜)”,(4)“对出租车费用的看法”,(5)“对私家车费用的看法”。每一变量的原始赋值都为0—100分,然后进行初次加权。交通资源占有状况得分=私人拥有的交通工具得分×20%+最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得分×50%+对公共交通费用的态度得分×10%+对出租车费用的态度得分×10%+对私家车费用的态度得分×10%。
3.耐用消费品资源。测量耐用消费品资源占有状况的变量主要有6个:(1)“空调的数量和类型”,(2)“电视的数量和类型”,(3)“电脑的数量和类型”,(4)“冰箱的数量和类型”,(5)“热水器的数量和类型”,(6)“洗衣机的数量和类型”。每一变量的原始赋值都为0—100分,然后进行初次加权。耐用消费品资源占有状况得分=空调数量得分×15%+空调类型得分×15%+电视数量得分×5%+电视类型得分×5%+电脑数量得分×10%+电脑类型得分×10%+冰箱数量得分×5%+冰箱类型得分×5%+热水器数量得分×10%+热水器类型得分×5%+洗衣机数量得分×10%+洗衣机类型得分×5%。
4.通讯资源。测量通讯资源占有状况的变量主要有4个:(1)“最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移动电话、家用电话、公用电话)”,(2)“家用固定电话的数量和费用”,(3)“移动电话的数量、档次和费用”,(4)“上网的方式和费用”。每一变量的原始赋值都为0—100分,然后进行初次加权。通讯资源占有状况得分=最经常使用的通讯工具得分×20%+家用固定电话数量得分×5%+家用固定电话费用得分×15%+移动电话数量得分×10%+移动电话档次得分×10%+移动电话费用得分×20%+上网方式得分×10%+上网费用得分×10%。
在分别获得四种生活资源的得分后,再进行第二次加权:人们对生活资源占有状况总得分=居住资源占有状况得分×47%+交通资源占有状况得分×29%+耐用消费品资源占有状况得分×13%+通讯资源占有状况得分×11%。据此,我们可以将当前中国城市结构划分为五大社会阶层,即贫困阶层、温饱阶层、中间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如表1所示。
转贴于 (二)关于社会分层标准的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深化,经济政策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家对于我国的经济政策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引导国家的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也实施了相关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策略,也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
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我国主要是实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国家的经济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好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目标和国土整治,将重点放在长期的计划上,将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发挥出市场机制,达到自主经营的目的。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追求微观经济目标,还能实现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80、90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在我国,财政政策能很好的体现出其对于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通过各个环节的分配后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国民收入分配的枢纽,对于社会供给和需求的总量平衡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财政政策确实会对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的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经济教育学报,2012(5)
1.1大学生创业意愿与性别交叉分析参与调查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中“,在校生”有82人,“毕业1~3年”有42人“,毕业3年”有16人,其中女生占63.57%,男生占36.43%,女性多于男性,这跟我院的整体招生比例基本相符。但创业愿望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性,如表1所示,特别是正在创业的男生占11.76%,女生只有2.25%。但“没有想法”的女生占10.11%,男生只占7.84%,如表1所示。
1.2电子商务专业与创业的联系度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有73.57%的同学们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和创业紧密联系”,另外有21.43%同学认为“有关系”,两者相加高达95%。因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懂商业,更懂新经济,所以创业更有优势,见表2。
1.3电子商务同学们创业的基本形势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本专业学生对电子商务发展非常关注,大部分同学直接从事电子商务相关职业,但是大部分学生对电子商务创业尚处于观望状态。如表3所示在被调查者中,有85%的同学有创业愿望,但真正行动的同学们比例只有5.71%。同学们基本都有创业的想法,但受制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没有行动。对于大部分“有创业愿望,但未行动”的同学有三个主要原因“:缺乏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占79.83%“、受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占76.47%“、社会资源贫乏”占71.43%。而“已在创业的路上”同学们遇到的主要困难,所有同学全部选择了“社会资源贫乏”,其次是“受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占87.5%,而“缺乏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只有50%的同学选择。这也反映出已创业的同学们的认识与没有行动的同学们对于创业成功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如表4所示。
1.4电子商务创业最重要的素质分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对于从事电子商务创业最重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占81.43%的“营销知识与计算机网络知识”,依次是占75.71%“社会阅历与人际关系”和占60%“个人兴趣和创业愿望”,如表5所示。这个结果说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点,特别是学生需要的营销知识和技能(包括网络营销),同时培养学生宽泛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1.5选择的创业形式如表6所示,电子商务专业同学选择合伙创业的比例最大,占56.43%,家庭创业占13.57%。说明现在的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创业团队的重要性。
1.6其他情况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调研了“您接受过创业指导或创新训练吗”这个问题,其中60.71%的同学接受过创业指导和训练,在这个“大众创业”的年代,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学校和社会需要协同合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里就提升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为后续真正进入社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语
7月下旬,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在杭州主办了一次行政许可制度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主要是浙江省部分高校法学和经济学的学者以及一些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士。会上,义乌市市长周启水介绍了该市近十年来改革行政许可制度,利用行政许可优化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的实践。与会人士对义乌市的作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使这场理论色彩鲜明的研讨会也因此具有了丰富的实践背景而显示出了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
浙江省义乌市是一个以“中国小商品城”闻名于世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市。从1990年开始,义乌市政府就开始对政府管理体制和方式进行改革,特别是在运用行政许可配置社会资源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以城市出租车营运权的有偿有期使用改革最为典型。
1996年以前,义乌市出租车营运权实行政府行政审批制,只要有关领导批条子,就可取得出租车营运权。这种作法导致许多想经营出租车的人得不到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一些“有关系”者则可以通过领导批条获得几辆甚至十几辆出租车的营运权。此外,这种不公开、不透明的作法也成为权钱交易、滋生腐败的温床。1996年,义乌市政府对新投入市场的出租车的营运权的许可进行了改革。具体作法是,政府将每辆出租车营运权的使用年限核定为8年,每年需缴纳1万元的有偿使用费,然后面向全市公开招认经营者,用抽签的方式从众多竞争者中选出营运权人。这一措施公布后,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参加竞争的人数达到了15000之多。最后,有关部门从中通过抽签确认了新投放的69辆出租车的营运权人。义乌市政府同时规定,原来通过行政审批取得的出租车营运权,从即时起亦需缴纳每年1万元的有偿使用费,才能继续享有。这一改革触动了原来拥有出租车营运权人的利益,因为他们无偿取得的营运权今后也须按年缴纳费用。于是,先后有9名原出租车营运权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认为政府向他们收费于法无据,请求法院撤销行政机关这一行政行为。
二、观点
(一)行政许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之一。
义乌市市长周启水在向与会者介绍了该市的有关改革措施后,着重阐述了自己对于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观点。他说,改革的目标一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资源的有效和合理配置,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杜绝权力寻租存在的基础,以推进廉政建设。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局长郑志耿在发言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行政许可的作用,对于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合理、高效地配置社会资源,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市场经济越发达,行政许可的功能就越凸显,浙江全省这些年来行政许可制度的广泛运用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也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行政许可的广泛运用,也推动了行政许可制度本身的改革。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则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行政许可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他说,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要大踏步地退出市场领域,改变在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在经济领域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又要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一个相对积极的角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各种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可以防止市场主体在稀缺资源的利用方面进行无序乃至恶性竞争,既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又最大限度地发挥稀缺资源的社会效益。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孙笑侠承认政府(行政机关)运用行政许可参与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性,然而,他强调指出,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行使的一项公权力,它只是在公民或法人某项权利的行使涉及到公共利益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干预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行政机关经营国有资产的手段。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发挥行政许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一种行政管理手段的作用,才能防止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许可手段与民争利。
(二)行政许可的现状表明对其进行立法规范势在必行。
来自上海市政府法制办的王松林介绍了上海市自1997年以来对该市行政许可适用的调查情况。这项调查发现,需要实施市一级行政许可的事项有500多项,其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就多达368项。王松林分析,这些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大多有如下特点:一是许可设定主体多元化,几乎所有行政部门都在为自己设定许可,而且有的许可主体还发生重叠,在一个事项上有多个行政主体设定许可;二是许可的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很大;三是许可的程序不全,有的根本就没有程序可言;四是很多许可都与收费存在着不正常的关联。这种多、滥、乱的现象使得行政许可在某些地方成了“吃拿卡要”的代名词,令人们闻之色变。
针对这种情形,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马绍春指出,行政许可不是解决市场经济中一切问题的万灵药,它本质上是一种预防和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和失灵而采取的一种行政法律手段。因此,对这种手段的运用应当有一定的法律限制,否则,如果行政许可制度运用过滥,范围过宽,不仅会窒息社会成员的活动,使社会发展减少活力,丧失动力,而且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腐败滋生。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章剑生认为,行政许可立法的滞后,已经给一些地方的行政机关利用行政许可手段管理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义乌市部分出租车主起诉市政府的案件就很能说明问题。在依法行政的原则之下,义乌市的改革措施就陷入了合理不合法的困境。我们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这就要求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不能仍像十几、二十年前一样任意“突破”现行法律,而应当依法而行。因此,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要求已经将行政许可立法提上了议事日程。
(三)行政许可立法应当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
那么,拟议当中的行政许可法应当包含哪些方面的基本要素呢?
在这一问题上,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士可以说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认为,行政许可法至少应该规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行政许可的原则。包括许可法定原则,即行政许可的设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且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公开原则,即有关行政许可的所有信息都应当公开,并允许所有符合条件者申请;适度原则,其含义是设立行政许可应当以社会公共利益之必需为限度,不得过多过滥;等等。
行政许可的适用范围。有的学者指出,行政许可制度的设定应当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护并合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国力资源,有利于调控进出口贸易,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而且,行政许可的范围还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断调整。
[关键词] 编辑资源 概念 组成要素 变革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1-0035-03
近年来,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媒业、出版业的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展开了从内容、价格、人才、设备等不同层面的争夺战。作为各类传媒、出版活动的策划者、设计者和执行者的编辑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编辑资源”一词也频繁地出现在编辑工作和研究视野之中。特别是在计算机与网络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和网络用户日益增多的新媒体环境下,从学术理论层面界定编辑资源的概念,厘清编辑资源的要素组成,关注编辑资源的发展变革,从而寻求整合与开发编辑资源的路径,对编辑工作的数字化转型,顺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
编辑在现代汉语中有各种解释,从语义学的角度考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编,次简也”,“辑,车舆也。”“编”和“辑”都是一种活动,“编”是排列竹简,“辑”是整理集中,即对文字、符号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使之集中有序,以便传播的活动[1]。在现代社会,编辑指新闻出版机构对资料或信息作品进行组织、选择、整理、加工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同时,人们把从事编辑活动的劳动群体也称之为编辑,指称一种职业身份。
资源一词在《辞海》的解释是,“(1)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2)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2]。
综上所述,应该这样来理解编辑资源概念:首先,编辑资源中的编辑定义应该包括工作活动和职业身份双重含义,因此编辑资源就是有着职业身份的编辑(人)在进行编辑(工作实践)中所运用到的资源总和,包括显性的以“单位人”角色获取的工作资源和隐性的以“社会人”角色获取的个人资源两部分。但编辑工作的职业特点,使编辑(人)的工作和生活这两个领域的界线无法绝对分开,因此编辑资源在行为主体认定上涵盖工作活动和职业身份两个部分。其次,编辑资源的“资源”主要指开展编辑活动所需的社会资源。编辑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参与制作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广播等各种形式物质媒介的社会行为,这界定了自然资源不属于编辑资源的范畴,编辑资源是包含“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如关系资源、信息资源的综合体。
编辑资源是编辑活动中涉及的社会资源的总和,那编辑资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要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整体的、系统的观点考察编辑活动。编辑是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活动,人类文化由生产、传播、接受三个环节组成,编辑属于传播环节,是发生在生产和接受、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活动,联系着作者和受众,具有信息传播的中介性。同时编辑活动是在作者有了创造动机或实践、受众有了接受欲望和行为以后才产生的,编辑在社会文化创造上要依附于作者和受众才能够完成,因此,编辑活动具有明显的依附性。据此,编辑资源应当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2.1 作者资源
指编辑个人或编辑部整体拥有的作者队伍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资源除了狭义上的作品创作者外,还包括出版经纪人、版权公司等。“内容为王”这句话的提出本身就证明了作者资源的重要性。作者资源是编辑活动的源头,处于出版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一位成功的图书编辑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作者资源。近年来,争夺优质作者资源的现象十分突出,作者资源大战愈演愈烈。挖掘、实现优秀作者的价值,培育、开发优质作者资源,已经成为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
2.2 内容资源
指编辑活动拥有的信息资源,即以文稿为主体的精神文化产品及其载体,主要包括作者稿件、读者来信、报刊资料等,还包括在编辑活动中用到的政治形势、思想潮流、文化心理、道德法令、经济数据等相关知识。内容资源是编辑活动的最初信源,是编辑活动的起点,实现对内容资源的优化加工是编辑活动的目的所在。对内容资源的收集、占有、分析、选择决定了编辑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2.3 平台资源
主要指编辑工作的环境或条件等物质性资源。换言之,是编辑处理文稿,进行编排,让信息在流动中完成产生、传播、变化、更新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办公工具、技术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场所等。这些是编辑工作必需的硬件保证,对编辑产品的特性和质量、编辑效果的实现与发挥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4 受众资源
编辑活动的受众对象,一般指读者、听众、观众在内的普通社会公众。受众是编辑活动的服务对象,是编辑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内容产品传播的目的地,是编辑产品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媒介内容被统一为数字信息,通过数字集成平台传递给受众。这对传统出版业在书籍出版、发行、营销、品牌构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数字化的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编辑工作本身带有信息化属性,在数字信息技术巨大力量冲击下,编辑资源面临巨大变革,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媒介资源和受众资源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编辑活动具有显著的数字化时代特征。
3.1 作者资源的多元化与竞争化
当前,作者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和竞争化的特征。以前的作者多来自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具有相当知识水平、著作能力的领域,出版书籍被认为是高水平、高能力、高地位的体现。但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单一的作者来源被打破。在网络上涌现出一大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年轻作者,尤其是网络,日益成为作者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身份各异,有学生、白领、公务员、商人,甚至很多是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自由撰稿人。同时,随着出版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数字出版的发展,作者资源又有了新的组成来源。比如作家经纪人群体,他们全权负责作家作品的版权和其他合作事宜,编辑商讨出版事宜都是通过作家经纪人,而非直接面对作者本人。这种作者资源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出版机构拥有优化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良莠不齐的作者资源又使得优质作者资源稀缺,加剧了对作者资源的竞争。在出版竞争中,对作者资源尤其是知名作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出版机构为了争夺作者资源尤其是优质作者资源而采取不同手段,比如利用高版税、高稿酬等各种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来赢得作者资源,编辑对作者资源的开发和维护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多更大的努力。
3.2 内容资源的海量化与碎片化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论是平面媒体的文字图表,还是电子媒介的图像影音都被数字化为二进制的信息流”[3]。编辑活动掌控的内容资源也多表现为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呈现出海量化特征。互联网以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吸纳性,成为一个集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数字化资源网。网络信息资源无所不包,丰富多样,覆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语言。各类学术信息、商业信息、政府信息、个人信息以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混合存在于网络当中。同时由于网络的便利性,为出版机构提供信息、稿件、著作的企业、单位与个人数量剧增,作者资源的增加也促进了内容资源的丰富。但这也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在泛滥的信息潮流中迷失和焦虑。这时候编辑活动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经过编辑策划、选择、把关、优化等环节的内容资源才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特别是在数字出版方兴未艾、急速发展的今天,只有重视并强化编辑工作在内容资源上的职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符合社会需要,便于受众接受、利用,才有利于数字出版的良性发展。
3.3 平台资源的网络化与融合化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编辑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编辑活动在平台资源上已经实现网络化,改变了以往编辑部工作“剪刀、胶水、笔”的落后状态。大量的文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校对软件等广泛运用于编辑工作。编辑工作方式也实现了网络化变革,编辑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反馈、补充、更新,以及编辑成果的传播,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快捷地完成。编辑工作无纸化、稿件审理网络化、编排校一体化已经成为现实。不少编辑部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尝试整合策划、采集、加工、制作、协调等编辑流程,建立了新的数字化、集约化、互动性的综合编辑工作平台,实现了平台资源的融合化。在融合化工作平台上,编辑人员可以轻松地接收、传递稿件,在线与作者交流意见或讨论问题,利用网络强大的传输功能与检索功能对稿件作出客观、可信的鉴定,选择对口的评审专家,应用光盘技术和网络技术编辑制作光盘将论文送上互联网等[4],极大地消除了过去编辑工作速度慢、效率低、资源利用率差、难以协调合作等弊端,适应了数字化环境下编辑活动信息网络化、联动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
3.4 受众资源的细分化与个性化
受众资源是编辑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起着制约作用,有时甚至决定了作者资源、内容资源、平台资源变革的方向与进程。在很长一段时间,编辑活动受“传者中心论”影响,忽视受众需求,缺乏明确、具体的受众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出版业、传媒业日益发达,书籍、报刊等传播载体的品种与数量急剧增加,受众资源被分割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人群分化为多个利益群体和不同收入阶层,人们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多样化,导致受众群体的分化和多元趋势越来越明显,群体间的兴趣差异和信息需求区别日益显著,共同兴趣点减少,彼此信息需求的分野越来越明显,呈现出日渐分流的趋向[5]。受众随着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渠道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分化,受众资源呈现出细分化的明显特征。受众资源的细分化意味着个性化受众的涌现,特别是新媒体的流行,凭借其强大的互动性、复合性、快捷性、实时性迎合了不同受众人群的需求。受众能自由选择更能体现其个性的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在媒介使用上更加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选择又促进了受众资源的细分化,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
4 结 语
数字时代编辑资源的巨大变革,给编辑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大编辑”的思想理念与行为模式应运而生,其核心就是对编辑资源的整合运用,使其适应当前编辑理念、编辑组织方式、编辑手段等各方面的全面革新。在技术操作层面上,编辑人员要适应平台资源的网络化与融合化,熟练掌握计算机环境中的信息加工和编辑技术;在工作内容层面上,编辑人员要维护、保持、发展作者资源,捕捉、整合、延伸、优化内容资源,开发、拓展、扩大受众资源。通过这些手段,挖掘编辑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编辑资源的增值,推动数字化“大编辑”时代编辑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注 释
[1]向新阳.编辑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082
[3]唐超. 数字报业时代信息的多重开发[J].中国报业,2007(1):46
关键词:生态教育;幼儿园;文化建设
对于幼儿实施生态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这对于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未来生态建设与发展都极具历史意义。生态教育模式不适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根据生态学规律灵活对幼儿进行教育,因此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等对于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也是生态教育环境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态教育的内涵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计划对学生进行生态学教育,促进学生对于生态的认识,从而让其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态意识,进而保护生态,促进生态建设与发展。不过传统的灌输式生态教育并不符合生态教育的内涵特征,尽管通过灌输式教育也能促进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教育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园丁式教育模式,以一种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生态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与价值观,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实施生态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这要求幼儿园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提升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提供可靠保障。
二、生态教育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生态环境教育下,幼儿园中主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让他们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这种功能必然要求幼儿园要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体系为学生们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学习氛围,进而促进生态教学。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既需要优化学校的内部设置与人员结构,构建更适合生态教学的文化体系,同时也需要联合校外力量,如学生家长、社会公益组织等,为学生的生态教学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耳濡目染不断加深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提高生态意识。
三、生态教育下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1.利用家庭、社会等资源为幼儿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幼儿园这一阶段儿童的心智发展普遍还不成熟,因此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生态教育。在建设幼儿园文化时,首先要利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等为儿童塑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家庭资源方面,争取让学生家长支持和配合幼儿园的生态教育,比如当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中小树林的作用时,学生家长可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学生到郊区的树林中让儿童切身感受小树林,这样儿童便对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在生态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如田野、草地等生态资源,让学生观察自然环境的四季变化,感受小树林中鸟儿歌唱、花儿微笑的美好场景,促进儿童通过这些直观性的物象理解生态环境。作为延伸,也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环境或者图片,如被污染的池塘,当学生看到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小鱼尸体时,便会对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形成深刻印象。这样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文化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为生态教育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2.优化幼儿园课程体系,让儿童亲身接触大自然生态教育不适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构建幼儿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生态教育这一特点优化课程设置,给儿童创造更多的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这也是儿童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如果只单纯的为幼儿园的学生讲解生态理论,而不让其直观感受,那么儿童根本无法对生态产生具体的认知。所以要构建幼儿园的生态文化,就必须采用新型的生态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探究教学等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通过直观性的感受让儿童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在生态教学中,可以直接将教学课堂搬进大自然中,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生态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周围的花草树木等形象加深对生态环境的理解。课程的设置是对于幼儿园生态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也是生态环境下建设幼儿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须重视幼儿园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中体现更多的特色生态教育方式,促进生态教学成果。3.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生态教育质量教师是幼儿园生态教育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因此建设生态环境下的幼儿园文化,就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教师的素质就决定了幼儿园生态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加强学习,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生态教学规律为指导,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多元化对儿童进行生态教学,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通过游戏教学,让儿童在学习生态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或者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或者树林中认识生态环境,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生态理论知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提高生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生态教育是当今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儿童的生态意识,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儿园要不断完善文化建设,通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学生家长支持、优化内部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等方法,为学生的生态教学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儿童的生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凤莲.谈幼儿园生态艺术环境教育价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56-257.
[2]彭蝶飞,彭谦俊,谭春风.生态文明视域下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15,09:93-100.
[3]陈丽湘.生态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以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53+49.
[4].发展生态、互动、多元的幼儿特色生态文明教育———上海市徐汇区益思幼儿园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16,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