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09:4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资源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水资源工程;社会发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A
1 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社会责任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这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的,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水资源的工程的时候,要把兴建过程中水资源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得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环保的,也是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表现。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水资源工程在兴建的时候十分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水资源工程的最终收益者也是人,所以,水资源贡献一定做到实现人和水资源工程的和谐发展。水资源的工程一定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与人的和谐,并且为我国建设的和谐社会的目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1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是一项施工规模特别的庞大,投资数额非常的大,而且建设的时间特别长的一项施工的工程。所以,在水资源工程投入建设以前,一定要做到水资源工程的综合的分析和讨论,以便建设的水资源工程可以更加具有实施的可行性。水资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必备的资源,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一种,是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种保障,在水资源工程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认真的履行社会责任,使得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2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工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一种,而且水资源的建设也是一种公益工程。它的建设是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水资源工程的实施效果是十分具有影响力的。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在任何时候,它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应该是为了全社会的人们提供资源的,而不是为了保障某些人的利益。因此,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实现它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建设目的。
2.3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工程的建设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水资源的建设中,一定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开发水资源工程的前提考虑条件,在环境保护问题可以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工程。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客观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去建设一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水利工程,这可是水利工程可以建设的前提要求。
3 实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的途径
3.1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统筹全局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对工程共同体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责任要求, 要求水资源工程活动应该承担技术责任、经济责任、生态责任和人文责任, 从而实现工程、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可以说, 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 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政府应当将自己的主要注意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点, 明确无误地放到以创造高效公平、竞争的水资源市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政府在水资源工程建设中要做好全局的统筹规划, 保护工程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 制定严格的环境评价和保护措施, 实施绿色水电, 倡导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水利, 实现水资源工程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可持续性。
3.2 完善监管机制和问责制度
加强监管机制和问责机制, 主要表现在政府从维护社会利益和保证社会运行的需要出发, 以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社会公共管理者的身份,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和行政权利的形式, 建立规范的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约束体系, 强化执法力度, 这一层次的约束是工程共同体形成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政府充当社会利益和公众的代言人和监护人, 协调工程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以行政干预和经济调控为手段,引导工程共同体履行各自的在工程上的社会责任,纠正和惩处各方逃避社会责任的现象, 保证水资源工程社会责任的履行。
结语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十分的重要的,它的建设是为了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进行,这也就是水资源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建设水资源工程的时候,建设的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资来实现工程的目的,使得建设的单位可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在水资源工程建设的时候,建设的企业在预定的时间内,建设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工程,并且可以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保证,是水资源工程的重要施工的目的。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十分的重要的,这主要是工程的社会责任在水资源工程中应用的一种表现。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是水资源的工程可以在现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将来它的作用还是在延续的,这样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而且水资源工程的社会责任还表现在水资源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工程的建设是要特别注意建设后它对于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水资源的建设工程得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文学 .水资源工程的建设引起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海大学,2008.
[关键词]国土资源 土地管理档案 经济发展
一、适用经济社会档案发展新局面,认识档案工作重要性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要求,把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稳定性确立起来,使档案工作者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增强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利用是直接的关系,土地档案也从另一个方面成为经济发展的前期记录,管好、用好土地档案,也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的人对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其中也有不少的领导干部对此也是较为模糊,影响到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增强自己与领导的沟通能力,做好领导档案工作的重要参谋,这个角色是档案工作者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来,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也随着深入发展,档案的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式下,新的软件、更加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出,使国土管理工作从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先进、快捷。国土档案管理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和操纵现代化管理设备的能力,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充分体现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者的新面貌、新形象。我局现存建设用地档案、发证档案、矿产、规划等各类国土资源管理档案共计40000余卷(册),基本实行了数字化管理,每天利用档案几十次,保证了全区土地资源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作好宣传指导服务,提高档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对于档案业务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不仅限于档案工作者,广大的机关国土资源管理人员,有过接触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都应列入学习档案法律法规的范围。档案工作者有义务加大宣传力度,使依法治档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作好档案的收缴和管理工作都有广泛的影响。二是加强档案行政管理的建设工作,使档案工作从人员到组织都得到加强和改善。特别是对乡镇土地管理档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农村宅基地档案的管理工作。随着城市化工作的推进,大多数的农村需要拆迁改造,相应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宅基地档案,这是关系到农民利益的头等大事,并且随时因人员的变动而处于变化过程中,我们主动地到各个乡镇的国土资源所进行档案业务指导,提出合理的建议,使乡村的拆迁工作因档案有效保护管理而顺利开展,特别是出现的住房更改,纠纷等复杂问题,有时他(她)们或是夫妻、父子、兄弟等密切关系,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谨慎小心,认真对照档案,进行细致分析,做出合理的决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城区周围几十个村庄的拆迁改造过程中,由于对原始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和上访事件,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各单位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并不平衡,特别是对于基层单位,由于资金等方面问题,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阻碍了档案信息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者要注意争取领导,争取加大对档案硬件设施的投入,使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我局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领导对档案工作一直支持,在档案管理科学化方面舍得花钱,使我局档案管理基本实现了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向档案的网络化发展。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成果,及时与其他业务部门做好联系,每年都推出新的成果,使档案管理工作例年来都处于全区的领头雁地位。
例 (2011年・北京卷)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下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就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思 维点拨
本题以培育优势产业这个热点为话题,考查不同的生产要素对产业的重要性,实际考查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要求回答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本题应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所列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的作用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力要素的作用在于劳动者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技术要素的作用在于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市场需求(消费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应联系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要注意表述全面。
答 案
①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其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②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能带动一个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 结与反思
不少考生看到此题后,可能感觉有话可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或者是始终答不到关键点上,这主要是由于考生对资源主线把握不全面。
高考对资源及资源配置的考查一般有三种形式:(1)考查资源配置的重要性;(2)考查如何实现资源配置;(3)考查资源配置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始终要注意各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意义,如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二是要注意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可从市场调节的缺陷、我国国情或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三是注意几种资源的重要性,如科技、劳动力、土地、文化、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调动这些知识,我们必须对《经济生活》中涉及资源的内容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知识发散。
一 、几种资源的重要性
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人类的需求。
三、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市场与计划
1.市场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市场能够通过价格变化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下图展示的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流程:
(1)市场价格与资源配置: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获利增大,就会吸引人们增加这种商品的资源投入;反之,则减少资源投入。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自发性。
(2)企业生产与资源配置: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状态下,企业要想把商品卖掉,尽量保本或减少亏损,就必须从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技术和管理、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等多个方面着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兼并、破产或强强联合等多个途径,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效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市场原则与资源配置:制定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防范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分配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和生产单位,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社会真正需要的产品,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4)国际市场与资源配置: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包括:①经济计划: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等。②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经济杠杆:价格、利率、税率等。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①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②经济司法: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3)行政手段: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四、社会再生产与资源配置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与资源配置有密切的联系。
变 式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伟大的历史变革,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农民合作;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内部村庄力量整合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1-02
农民合作是一个老问题而不是一个新问题,对于当下的农村及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关系发展前途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探讨研究甚至实践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合作,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农民合作,推动村民自治的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善治更迫切需要农民合作。但是,目前农民合作及其合作组织发展不足甚至呈现缺失状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农民幸福及中国的发展。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关注现实中的农民合作,深化农民合作研究,从理论上破解农民合作难题,进而在实践上推动农民合作,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成为了关注乡村治理的各界人士的当务之急。基于对农村问题与中国政治的深切关注与爱得深沉,在前人既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经过文献阅读和经验调查,笔者不自量力,试图总结和提炼出农民合作的一种经验或模式,即“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文章标题简称其为“外输+内整”),期冀能够对当前中国的农民合作及合作组织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外部社会资源输入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是指村庄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各种性质的资源(人、财、物、制度、理念、培训机会等等)输入到村庄内部,以此来推动农民合作,进而实现乡村善治。本文所指的外部社会资源有关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知识分子和志愿者以及社会中介部门即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政府部门。即主要是高校资源、社会民间组织资源、政府资源等。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是农民合作开展的必要前提。市场经济对当前中国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农业利润的降低甚至没有利润,农民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大多进城务工经商(以务工为主),这些现实因素对当前农民合作的心理文化、经济基础、合作人群等方面都给予了强烈的消蚀。因此要在一个村庄范围内让农民合作起来,建立合作组织,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解决起来不划算的事情,如果在初始阶段没有外部社会资源的输入,恐怕难以成功。而通过种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农民的内生力量,培养农民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能够满足农民某些方面需求的合作组织,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并且事实上已经证明了是行得通的方式。
本文所基于研究的农民合作案例,都是以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作为合作的前提,或者说是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之后的必然结果。诸如河北翟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得到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推动引导;得到了姜柏林关于合作的培训支持;得到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温铁军个人资助的1万元合作社发展资金等等。翟城合作社成立三年多来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以及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帮助和推动。再如湖北洪湖老年协会,其成立就是学者与政府官员直接推动的结果。成立第一年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出资1万元,作为洪湖老年协会的开办费及第一年的日常运作费用,并且计划每年拨出一定经费(每年5 000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协助作一些经济及理论支持,并且资助了一套电视和影碟机。目前,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小康工作队已经撤走,但贺雪峰现在的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每年会投入一定的资金。此外,2004年成立的湖北荆门三个农村的三个老年协会,得到了贺雪峰引介的日本大使馆利民工程项目所提供的资助,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每年向每个村投入5 000元资金维持运转,得到了湖北荆门地方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拨款。
在此以河南兰考架子乡贺村的合作社和文艺队的形成为例。贺村合作社和文艺队的成立,是多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整合推动的结果,鲜活而又有力地表明了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重要性。这多种外部社会资源分别是指以温铁军为首的高校教师等知识分子;以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的同学为代表的大学生;以县政协副主席秦君芝、中原油田退休工人衡生喜为首的当地县、乡、村体制中部分干部和市民志愿者;以山东农民马宜昌、大李西村农民赵凤兰为首的外地或外村的农民精英。这多种独立与贺村之外的社会资源(社会行动者)在互动中整合介入村庄进行乡村建设。这些行动者在原来社会结构中扮演一定的角色,附带着一定的资源,他们到村庄去,各自发挥主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带来一些人、财、物、制度、理念、培训机会等资源,这些资源与村庄固有的有利于合作的因子进行充分的结合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合作的内源性机制发育的成本问题,大力地促成了农民的合作。
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只有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农民合作才有可能达成。所谓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主要指整合村庄范围内部的各种有利于合作的因子,包括愿意带头合作的村庄精英分子、农民的合作意愿,村庄内部的合作资源条件,村两委(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中有利于合作的方面,村里的宗教、家族、村庄历史沉淀等资源的借用,也包括经过种种外部社会资源输入作用而被内化了的能力、价值。
内部村庄力量还包括乡村外出精英。所谓乡村外出精英即在乡村外部(一般指城市)创业、经商、居住、发展的,但是出生成长于乡村并且一直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拥有资源和优势或者能够调动资源,并且有可能利用这些资源或优势帮助乡村发展,因而能够拥有乡村权威的个人或群体。乡村外出精英在推动村庄农民合作上起了重要作用。诸如河南兰考蔡姜楼村的在京企业家蔡普选捐了1万元钱给何慧丽,推动了该村文艺队的成立和发展。再如湖北荆门三个村的老年协会在成立庆典的时候都收到了大概1万元左右的本村在外工作人士的捐款。
内部村庄力量是农民合作的存在基础。试想,倘若没有河北翟城村民对合作社的热情向往,没有李志杰(合作社理事长)等人的积极奔走,翟城合作社也不会走到今天;如果没有河南兰考大李西村赵凤兰的主动参与、全力以赴,大李西村的老年协会也不会有今天的兴盛;如果没有湖北洪湖渔场村两委的支持,洪湖老年协会也会举步维艰。
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主要体现在农民合作关键人物身上。在此以河南兰考南马庄合作社为例。南马庄村村支书张砚斌是南马庄合作社的独立监事长。因为他的支书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优越,不受家里人制约,对外会较好地为人处事,使其具有干一番事业的行动策略和霸气。他的作用其实是个对外联络、应付外界各种影响的作用,在关键的大事上也是个拍板决策者。理事长周孟奇人缘好,为人处事谨慎,干事考虑细致周全,教师经历使他具备了说讲、写作才能,他也是村里经济能人,对一些具体事务的市场信息把握得较好。他是日常会议的召集者和主持者,一些具体事务的执行者,是个协调型领导。
正是这几个关键人物的配合,构成了有效的行动结构。一方面,接受、汲取有利于以合作为核心要务的全面乡建的外力的嵌入和渗透,促成他们与部分农民的需求相嫁接;另一方面,有力抵制村庄内部和外部的不利于合作、乡建的心理和行为。正是他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能动作用,至今,已在资金互助上将学来的办法加以灵活性改造解决了24户小额资金短缺问题;也已在无公害大米项目上经过积极申报申请到了农业部的农民合作社专项扶助资金10万元,并在统一购置优良稻种、无公害的农药、化肥、统一进行技术服务等方面做出实在的行动。现在,他们又在积极运作垃圾分类、组建老年协会等方面的乡村建设活动。
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其实就是在当前农民需要合作但又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借助政府资源、高校资源、社会民间组织资源等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对村庄内部各种有利于合作的内部村庄力量整合进行激发,在“外部社会资源输入”的推动和转化过程中,“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不断增强。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必会形成有效的农民合作管理和运作模式,增强合作组织的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的互动中,实现了农民合作。在农民合作的行动之中,生成了合作所要求的一套制度、办法;生成了使这套制度、办法起作用的达成农民合作之目的的执行者和体现者;也生成了能实际服务于农民的项目;生成了基于村庄层面上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物品。所以,农民合作是“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的互动所促成的一个实践过程,而“外部社会资源输入和内部村庄力量整合”也就成了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行得通的合作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山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外出精英的乡土回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2]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J].乡村建设人才交流营参考资料(内部资料),2005,(4).
关键词:利益共享;社会资源;分配制度
一、 “共享”理念的背景与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区域“先富起来”的目标在一定程度内得以实现,但随之而来的在分配领域内的公平正义问题却也越发引人思考。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就有学者对此提出敏锐的见解,如美国学者凯斯・R・孙斯坦提到,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社会富有程度的标准忽略了社会分配问题……不管怎样,设计出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使人们能够作为一个公民或者选民对分配问题进行关注非常重要。再如王绍光也指出,并不是把“饼”(国民经济总量)做大就万事大吉了,我们必须重视分配不公平和两极分化现象可能引发的分配性冲突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决策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但由于在世纪之交的前十年时间内,我国在制度建设上过于强调经济增长目标,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建设,这样一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给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民生带来了根本性的全局影响。从宏观来说,社会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质量并未因经济快速增长而得到明显提高;从中观来说,经济政策改革优先于社会政策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严重落后,不仅缺少清晰的社会政策定位以指导民生的改善和发展,甚至出现了社会政策的经济政策化倾向,即单纯以追求富裕为目的的社会政策必然做经济政策的附庸。
正是这样一种背景下,《“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理念成为了今后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个指导性要求,而“共享”的标的毫无疑问便是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之所以会成为“共享”理念下讨论的重点,原因在于某一具体社会范畴之下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但不同群体或个人对有限社会资源的需求和欲望却并非是均等的,这自然就会造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对有限社会资源的争夺与交换。在自由市场的角度来看,有限的社会资源可以通过“价格”的形式在不同群体及个人之间进行流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分配。但自由市场不能保证所有的利益群体和个人都能得到最底线的社会资源以作生存保障,那么这里就需要政府以国家强制力的面貌出现对社会资源进行相对保障性的二次分配。也就是说,从国家及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源的分配既不单单是自由市场上的价格调节,也不完全是计划体制下的政治任务,而是两者在同一社会之下不同层面的结合体。从优先次序的角度理解,通过“价格”的形式将社会资源在自由市场上由不同群体和个人进行交换以实现分配可以视为社会资源的初次分配,而有国家强制力对初次分配后的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性的修正,以保证绝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及个人都能够得到基本的社会资源作为生存保证可以视为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在国家--个人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的今天,在社会和市场层面自发地对社会资源前两次分配之后的结果进行再度修缮,如慈善捐赠等就被视为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也就是说,在保障自由市场对社会资源以价格为导向的初次分配以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是有其充分的必要性的,其基本的经济依据就是自由市场并非以保障所有的社会群体及个人都能得到一定份额的社会资源为目的,相反初次分配当中各个利益群体在某种程度均以社会资源的最大占有为目标,因此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就有可能会给社会稳定与安全机制造成的一定的隐患或冲突。那么政府在处理社会资源再分配时,其着眼点应主要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供给之上。事实上政府的征税权力与其征税后所负有的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或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的义务,也构成一种对称关系。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无条件的放任社会资源的自由分配,尤其当人们认为初次分配当中的不公平很有可能是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所导致,或者部分利益群体及个人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在初次分配中得到基本的保障性社会资源时,该社会环境就极易引发动乱。
二、 社会资源分配环节的调整
如上文所言,从社会资源分配的纵向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在以往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研究领域,通常将国家与个人进行了二元体制的对立性划分,即社会资源应当由国家进行宏观的统筹,进而通过具体的政策分配到个人。但随着自由市场、健全社会理念被广泛的认可,以往的二元体制逐渐被作为第三方的市场、社会所冲击。也就是说,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不再是局限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对抗,相反市场和社会成为了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的主导力量。实现“共享”的基础首先就是要扩大社会资源的统筹分配范围,不再将所有社会资源的统筹与分配工作集中在国家政府负责的再分配领域,而应加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在初次分配环节应当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自由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防止政府对市场进行过多的政策性干预。在第三次分配领域则应当有强有力的政策来引导人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慈善捐款。从现实来看,我国的慈善事业无论是慈善组织的发育程度、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以及慈善事业所发挥的功能方面都较为落后。就在日前通过的《慈善法》虽然引发了社会层面的较大争议,但其对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无疑还是有着重要的规范及指导意义的。
但在加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的纵向环节比例的同时,并不等于再分配领域的重要性就要相对缩减。事实上尽管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再分配负担,但再分配领域的兜底性工作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即在横向角度来看,再分配环节有着其他两个环节不可比拟的全面性。需要提及的是一直以来学界通常广泛批评政府通过行政权力而在初次分配当中存有过多的不合理干涉。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这也是之所以强调要增强初次分配与第三次分配环节的原因所在。但这种社会服务的放开应当是一种纵向深度的放开,而非横向覆盖面的缩减。即使市场、社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当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覆盖面和覆盖力度上仍然与政府的行政力量有着相当的差距。从服务性政府的角度而言,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三项环节的划分上应当压缩政府所负责的再分配环节,并扩张初次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再分配环节的不重要,相反再分配环节虽然相比其他两项环节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压缩,但却需要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提供领域,也就是民生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再分配环节应当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原则,在此原则下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通过各项福利制度的安排以弥补初次分配的缺陷与不足,尤其是在教育、税收、社会保障以及劳动关系等领域。但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并不先天的是一个“慈善的政府”,地方政府竞争可能会偏重于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福利性公共物品供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再次体现出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之间的交叉与博弈,在以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背景下,政府承担了过多本应由自由市场所承担的统筹与分配任务,相应地自然就在社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履行责任不足。因此在以“共享”为理念指导下的社会资源调整的新阶段,就应该对以往的政府行为方向进行转移与改变,将原来政府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工作力度转向民生服务之上,进而完善再分配领域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即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社会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推进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其旨在实现三个方面或意义上的均等:机会均等、投入均等与结果均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允许不平等存在的,但这种不平等应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公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合理的差别”,在这种“合理的差别”之下社会上的所有群体或个人都可以尽可能地通过自身的努力从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中获取一定相应的份额并进而享受根据不同条件而有差别的受益。
三、 “共享”理念的制度保障
社会制度具有为人们提供不同生活机会的作用,社会资源的分配取决于主要社会制度的运作。“共享”理念的提出只是实现社会资源普惠共享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恰当的机制对这种理念进行保障进而予以广泛推行,那么“共享”也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缺乏落地的实践性。一方面制度变革需要理念作为先导进行指引,另一方面理念需要制度的实践进行保障与检验,于是两者就陷入一个到底是理念引导制度的实行,还是制度保障理念的发展的悖反当中。因此构建共享社会,需要借助利益共享的机制来实现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是需要利益共享的机制承载利益共享的理念,而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只有借助利益共享的机制才会发挥作用,没有利益共享实现机制的存在,利益共享的理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以往在再分配领域的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经济发展领域,但在其他领域也并非空白。近几年在民生及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资源制度调整存在着较大的变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所提出的要求也与以往不同了。以往以社会救助或社会保护为特征的福利提供已经显得不够了,人们要求福利服务的多样化、规范化,因此要把福利服务的焦点从针对社会福利需求的特殊群体转向社会普通民众。也就是说,新的普惠性的社会共享理念要求有相配套的新型社会共享机制予以配合。
笔者在此处倾向用两个指标、若干领域来对社会共享理念的配套制度建设进行概括式的梳理。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衡量社会共享的两个核心指标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首先,户籍的不同,即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不同的户籍直接意味着当事人在获取社会资源机会上的不平等,这里更不用说国家对不同地区在经济政策上的区别对待。是否应该放开户籍政策以及如何有计划、按步骤地调整户籍政策就成为了谈论“共享”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其次,在自由市场的初次分配所形成的社会资源不同占有是一定会产生差别结果的,但初次分配范围内分配结果上的不均等并不代表着分配机制上的过度差异化,此外如何将收入分配差异保持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也是社会资源统筹与分配的前提条件。
至于社会共享机制的具体落地可主要划分在以下一些领域。第一,公共服务领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在继续加强初次分配当中的市场主导性,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调控应当主要集中在再分配领域,也就是社会民生领域。应加强普惠化的社会资源提供,而尽量避免对初次分配不必要的强迫式引导。第二,扶贫领域――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职业性、地域性贫富不均仍然是深化改革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阻碍。应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推进,加强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的扶持保障工作。第三,教育领域--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不均问题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以及教育资源的差异化配置之上。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性教育资源的分级化直接导致了总体教育资源的供求不平衡。因此应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资源加入到公共教育领的提供上。第四,就业领域――促进就业创业。中国以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我国在农民工转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开展职业培训促进素质提升、鼓励自主创业成为农民工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改革方向。国家应保证社会就业机会领域内的公平性,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在参与社会资源分配时的平等准入。第五,行业收入领域――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公平,但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应加强劳资双方在工资评定、增长机制以及支付保障上的合理协商制度,避免单独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此外在消费领域应加强政府的调控手段介入,如用利息税、用奢侈性消费税替代简单的禁止或指责某些畸形的奢侈性消费,开征遗产税和非公益捐赠税来规范财富转移,还可以通过减免公益捐赠税引导先富起来的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等等。第六,社会保障领域――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覆盖面的更加广泛化与保障层级的更加合理化。应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改进职工养老保险账户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缴纳责任;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等。第七,医疗卫生领域――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现阶段非服务性医疗领域占据主要盈利份额,以药养医的弊端已经十分明显。应逐步实现诊疗费用的差别化增长,并同时压制检查费用和药物费用对诊疗费用的转移性补贴。第八,养老领域――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应结合国内外其他地区经验教训,加强对老年人获取社会资源的保障性措施,尤其要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与社会资源获取相结合。
综上所述,社会资源如果不是普惠的,不是所有人共享,而是被一部分人把持或独享,则势必会招致另一部分人的不满和反抗,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郑功成也曾提出所谓的“后改革开放时代”,越发展就越具有丰厚的物质基础,能共享即可消除社会之冲突,无冲突则能实现社会之和谐。因此,发展、共享、和谐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国家赖以健康、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的基本要素。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纵向上要加强社会资源初次分配的自由市场导向,引导第三次分配的社会参与力度与社会正义感,压缩政府再分配对以上两个环节的不正当侵犯,同时在横向上扩展再分配领域的覆盖面,保证初次分配领域后仍然无法得到基本社会资源的少数社会群体的需求。唯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共享,才能营造更为和谐的社会秩序,实现全面健康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凯斯・R・孙斯坦.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M].金朝武,等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2] 王绍光.饼做大以后[J].读书,2002,(2):23-29.
[3] 岳经纶.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J].社会保障研究,2008,(1):1-11.
[4] 景天魁.引致和谐的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探索与争鸣,2008,(10):15-19.
[5] Michael Keen and Maurice Marchand,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Pattern of Public Spend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6):33-53.
[6] 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J].学术月刊,2011,(3):5-17.
[7] Brian Barry,Why Social Justice Matters,Cambridge,UK:Polity Press,2005:17.
[8] David Miller,Principle of Social 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1999:7.
[9] 郑杭生,胡宝荣.包容共享: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衡霞.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变迁特征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11).
[12] 刘晓苏.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8,(6).
[13] 李军鹏.政府公共服务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J].新视野,2004,(6).
[14] 顾丽梅.英、美、新加坡公共服务模式比较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变迁[J].浙江学刊,2008,(5).
重点项目:深圳市现代创新发展研究院2016年度自主课题“共享深圳”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