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绿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绿化建设的建议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5 11:50: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绿化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绿化建设的建议

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建议

1 校园绿化建设的特点

首先,校园绿化建设要体现“雅”,雅是一种境界;其次,校园要“静”,静是学习的必要保证;再次,校园要体现“动”,动是一种活力,如小桥流水、音乐喷泉等,能使人放松、解除疲劳,心情愉悦。

2 高校园林绿化的规划与配置

吸取其它高校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特点,从景观、生态、文化3个方面着手,使校园环境景观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窗口,形成具有自身特色。

2.1 校园绿化的规划、配置要突显功能意识

将实用性放在首位,教学楼和宿舍楼周围应以低矮的灌木为主,高大的乔木会影响采光性和通透性。篮球场、广场等是大家休闲、玩游的场地,应有一定的容纳量,在其周围栽植常绿的高大乔木,并设置休息处。校园内行道树应选用常绿、树冠较大、病虫害较少的乔木树种,如悬铃木、香樟等。运动场草坪要根据使用要求、气候特点等,选用耐践踏、耐修剪,绿期较长的草种。树种、草种、景观的选用,都要根据校园的特点,将绿地的功能、实用性和观赏性、艺术性、经济性有机的统一、协调起来。

2.2 校园绿化的规划应与功能建筑相呼应

规划是搞好校园绿化工作的基础,高校校园景观环境设计要仔细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要相互衬托,统一和谐,相得益彰。各功能区绿化规划要重点突出点、线、面有机的结合,各景点和绿化小区要做到似隔非隔,与建筑、道路浑然一体,做到虽有人为,宛如天开。只有做到点、线、面的结合,突出重点,校园绿化才能和谐统一,情景交融,以景育人,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2.3 注重高校校园绿化的品味和特色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它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同样,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近年来,高校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师资力量决定,校园环境也成为招生的主要宣传之一。学生离开母校,校园的优美环境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寄托和怀念。

2.4 高校校园绿化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我国幅员辽阔,各高校之间的生物气候带不同,为了保证校园内绿化的成活率,故各高校首先选择各自生物气候带、各自地区适生的乡土村种或引种驯化成功的外来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已经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水分等生长环境。具有管理相对粗放、生长健壮、植物病害发病率低等特点。乡土树种在校园绿化植物配置中的应用有利于校园绿化的成功,且容易形成地域特色,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可降低施工成本,在起到绿化环境的同时还为学校节约成本,一举两得,但同时也得注意保持校园树种的多样性。

2.5 校园树种的配置要注意清洁和环保的要求

一是要确保校园要配置的树木、花卉、绿草的品种洁净、无污染。如我校校园绿化当时为了追求早日成规模和便于养护管理,因此栽植了大量的杨树,导致现在每年春天,杨絮就四处飞扬,造成环境污染,还能让人呼吸道不畅,因此建议学校尽快更换为雄株,减少春季污染。

3 提高校园绿化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3.1 领导重视,加大投入

只有学校领导重视校园绿化工作,在人、财、物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学校要成立绿化委员会,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绿化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应积极设法筹集资金解决必需的绿化经费,尽可能地加大对校园绿化的投入。

3.2 加强绿化管理的前瞻性

在规划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人的活动规律,给植物的生长、人的活动留足空间。

3.3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检查监督

根据学校实际,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校内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扩大绿化监察部门的工作范围,依法进行检查监督,可以实行责任制,分片责任管理。

3.4 应该与专业建设以及学生实践联系

我校设有园林专业,应该把学校的绿化同本专业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一边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可以在校园就地进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一举两得。

高校校园绿化是高校文明的标高之一,是学校给人直观印象,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让我们用丰富多彩的观赏树木来装点校园,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工作空间。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校园绿化 环境育人 和谐校园

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地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文化层次、素质修养、审美品味等都较高;他们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对精神文化生活欣赏和追求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绿化美化的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状况的好坏,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都有极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是一种感化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绿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园里栽种树木花草,使校园环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健康地发展。校园绿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促进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起师生员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校园绿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人们常说的“环境育人”。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都是为了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实施,又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2.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看法。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科学认识,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绿化规划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绿化物种仅有一、两百种,有的甚至才几十种,绿化物种大多雷同,不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园林绿化中草坪热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树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导致校园树草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养护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园基建工程中没有对原地和工程边缘地带的植物进行移栽或保护,破坏了校园生态景观,甚至造成许多物种的流失。

3.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建议。高校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绿化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1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他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校园绿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建设要体现生态性,要具有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绿化应根据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园的景观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台楼阁、青翠的植被群落都应该充满着自然风景的勃勃生机,以园林造景创造大自然的原貌。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顺其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园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新世纪校园绿化建设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品种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雕有名人字画及词曲诗赋的文化墙、历史长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绿化美好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实习基地。如在校园绿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适地树种及秦岭山脉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是对濒危、珍稀树种的栽植和引种,并可尝试性的适时引进外来新品种,校园绿化真正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同时在树种、植物的搭配上要考虑其协调性,包括植物的季相变化、生长速度、阴阳性及病虫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园绿化要注重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校园绿化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当规划设计方案与名木古树的位置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应优先考虑更改规划设计方案。古树名木是校园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校园内的每一颗古树,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人文资源,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其随意毁坏。当建筑物或设计方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将古树名木移植到适宜生长的地方。

3.6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虑多样性外,在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及理念,更新设计思路,取百家之长,融高等农林校园建设之特色。设计要具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定位,要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选用声控、光控、激光、水幕等,产生自然的、新颖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园林绿化景观,创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化环境。

3.7 校园绿化要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及后期管护。校园绿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使用及设计的科学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考虑树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植株栽植密度过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长前后拥挤,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园绿化应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实行乔、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层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间布置,减少单一草坪种植,减少后期管护的难度及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2 蒋英仙.浙江工业大学校园绿化总体规划的初步构思.浙江林学报,1999

篇3

一、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整体规划,重建设轻绿化。由于缺乏对绿化工作的宣传、组织与引导,农民对绿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政府直至村级组织对环境绿化方面认识不足、要求不高、投入不够,导致在乡村建设及其发展过程中,对村内外的道路、村内房屋、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绿化与环境建设。村庄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绿化投入低且缺乏维护与管理;农民家庭庭院内常常是简单地硬化,在房前屋后绿化的积极性不高,在田边、村边、水边、路边也缺少系统的绿化,更有甚者主要道路几乎没有绿化,或者绿化水平不高、绿化程度不够,整个乡村缺少了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

2、丢失特色,农村建设存在城市化倾向。乡村应当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不应过分追求人为造绿和造景。有些地方,盲目模仿城市的绿化方式,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盲目引进外地树种,追求名贵花木,种植大树;大面积种植草坪,对灌木进行模纹处理,有些村庄甚至脱离实际,盲目修建村庄公园。其结果是“城不城、乡不乡”,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没有体现乡村简洁而生态、自然而质朴的特色与魅力。其结果是投人大、绿量少、效果差、维护成本高,既降低了绿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加重了村集体的经济负担,也挫伤了农民绿化的积极性。

3、舍本求末,存在过度建设现象。一些乡村在环境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手法,如在村内的公共空间建假山、修水池、设喷泉;公共场所地面过度硬化,甚至铺花岗岩地面,宅间支路也往往是全部硬化;生态的自然水系坡岸用石材硬化,不切实际地修建临水木栈道。其结果是不但增加了建设投入,还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与环境,破坏了乡土风貌与气息。

二、乡村绿化要注重“三个效益”

乡村绿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在乡村的绿化工作中,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绿化在改善生态、改善村庄面貌、提高生产生活条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的益处,让农民成为绿化的主导力量,保证乡村绿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1)注重生态效益。绿化要以改善生态为出发点,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系统的绿化建设,结合自然条件,有效地防风固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完善由乡村田野、自然植被和自然山水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逐步使空气更加清新、河流更加清澈、林木更加茂密、植被更加葱郁。那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蜂飞蝶舞,充满生机的、生态的自然风光,也正是乡村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2)注重社会效益。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是“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的具体要求,也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足”的具体体现。在建设与整治中,绿化是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有效手段,是美化乡村家园,改善农村环境、烘托村庄形态、提升乡村品质,彰显村庄风貌的有效途径。

(3)注重经济效益。在改善生态、美化乡村家园的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的经济效益,让绿化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村屯的自然条件,努力把绿化与农林经济发展相结合,使一些有价值的经济林果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绿化不但可以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与特色,有效提升乡村的品质与魅力,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三、乡村绿化必须坚持“三个突出”

(1)突出乡村的“空间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应该具有与城市相异的,有浓郁乡土文化的空间特征。村庄外、村头、村内以及村民庭院共同构成了乡村空间。要通过科学规划,丰富乡村绿化空间层次与景观。在村庄的外部空间,通过系统的林网建设,使农田与林网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田野风光与绿色走廊;有条件的村庄,应在村头精心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形成与外界的过渡空间,同时也展示乡村特色与文化;在村内,要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自然地形地貌,以乔木为主体,以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形成村内绿色骨架体系,在村内的活动场所、道路、宅旁与水旁,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在村内形成多层次、错落有序、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庭院是村民居所的个性与风貌体现,庭院应以绿化为主、硬化为辅,以果树和乔木为主适当选种常绿的灌木和花卉。庭院围墙应空透并以藤蔓植物攀爬,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

(2)突出“乡土特色”。乡村绿化只有突出乡土特色,才能体现独具魅力的乡村风光。因此,绿化必须避免盲目套搬城市的绿化手法和模式,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结合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注重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自然树木与植被,充分体现乡村的田园风情和自然风光。要因地制宜,尽量选用本地花木,原则上不采用模纹修剪、铺设草坪等绿化模式,要营造自然生态的绿化形态。同时,要注重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李子、山楂、葡萄、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葱、韭菜、芹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葫芦、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

篇4

关键词:城镇环境 绿化建设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设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069-01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镇环境绿化越来越显示出在城镇建设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科学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城镇环境绿化工作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努力实现环境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推进城镇内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协调,既为城镇当今的进步创造条件,又为城镇未来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然而由于诸多的原因,城镇环境绿化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

一、城镇环境绿化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绿化工作成绩很大,效果明显。但城镇环境绿化工作离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新要求、新期待,离建设生态和谐宜居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1.对环境绿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

城镇环境绿化建设是一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集于一体的事业,其重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挥,对于经济效益而言,见效慢、周期长,不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少数人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部分干部对绿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环境绿化及护管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性不强。个别干部为了应付考核,绿化苗木规格小,栽植质量差,成活率低。

2.自觉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强

由于对绿地规范管理不够,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有些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使用性质,使得部分绿地被挤占。宣传执法力度不大,管办法未落实,对折枝、摘花、踏草和车辆碾压绿地等行为查处工作薄弱,无形中助长了侵占、吞食、破坏绿地等行为。

3.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不相适应

从量的方面讲,城区森林覆盖率、绿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都尚未达到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指标要求。城里有些社区楼房密度大,绿化地少。特别是乡镇不少宜林地没有植树绿化,应栽未栽的地方仍有存在。城区绿化任务也仍然艰巨。从质的方面看,城区绿化树种偏少,缺乏地方特色,道路绿化个性不明显,未能形成一路一特色,品位、特色需要进一步提升。

4.长效管护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政府和主管部门都下大决心、化大力气解决长效管理机制问题,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很不平衡,少数场镇还没有落实长效管护机制,有的场镇虽有,却停留在纸面上,导致管护措施不落实,为巩固城镇绿化成果留下了隐患。

5.绿化投入资金不足

绿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保证。目前城建经费财政拨款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开支比较大,而城区绿化建设和养护资金缺口较大。有些乡镇更为拮据,更无多的资金投入绿化,每到植树节,都要想方设法购买苗木。由于资金问题,导致了苗木质量差,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投入不足还表现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不足,养护装备落后等。

二、改进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了巩固城镇环境绿化建设的成果和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城镇环境绿化法规

在城镇环境绿化方面国家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有关的法规和条例,从而使绿化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应运用电视、报刊、宣传栏、文艺节目等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有关部门应检查这些法律法规和条例的执行情况,不断巩固绿化成果,促进绿化建设的发展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2.科学地制定城镇环境绿化规划

提高城镇绿化美化水平,就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如对儿童活动区,其树种树型应丰富,色彩明快、生长健壮、树姿优美、体态活泼,便于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作为居民一年四生活、憩息的环境,配置上应考虑季节变化,营造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荫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青的景观。

3.增加投资提高城镇环境绿化水平

一次性的绿化经费投入,其绿化水平可能会参差不齐和出现管理水平逐年滑坡。需要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渠道,让绿化美化有保障。其办法:一是可以按房屋管理面积提出一定比例,确保绿化养护经费足够到位;二是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在居民中筹集一定的绿化养护经费;三是实行养护招投标,走有特色的市场道路,实现养管分离,节约养护成本,确保养护质量。

4.完善城镇环境绿地养护管理制度

坚决纠正过去管理制度不顺,养管主体单位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问题,杜绝“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对绿区的综合管理可以委托具有一定实力、资质的专业部门管理,实行养管责任制,按绿化养护考核标准进行,并做现场指导和监督。还要加强植保和养护技术的研究,提高绿地养护的科技含量。为确保绿地植保工作的规范有序和实效性,应花大力气做好绿地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生物天敌的试验和应用,生物防治的推广工作。

5.加强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建设

篇5

关键词:园林绿化;生态建设;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旨方向,是城市建设的环境基础和容貌标志,也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园林绿化是在改善环境、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生活空间以及稳定的城市绿地的基础上,使用生态学知识原理,利用植物的成长交替规律,在城市中建设合适合理的城市绿地,再现城市生态风貌。现今社会,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速度非常快,这样使得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保护环境,让城市成为可持续可循环的绿地环境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建设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城市绿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是城市里的天然氧吧。园林中的苗木可以吸滞粉尘,是城市天然的吸尘器。一些植物能够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一些病原菌。城市园林绿化还能够降低温度,增加湿度,起到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2、园林绿化建设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削减疲劳,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现代城市里高楼林立,城市街道车辆往来如梭,过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容易产生压抑、疲劳等不良情绪,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内心追求。城市园林建设就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种植到城市中,使用园林建造手法,形成城市中的自然园林,把城市建设成为自然和城市相融合的生态城市。这样一来能够美化市容、优化人居环境,还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和精神需求。现在很多城市中的公园绿地里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晨练、娱乐,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地。

3、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想要使之能够永续利用,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这个城市环境的好坏就非常重要,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是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不可或缺的。

三、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点

在园林绿化时须注意以下特性:(1)公共性。城市园林建设,就是要在城区、近郊、远郊等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效益。(2)可持续性。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措施,发挥其长远的、可持续的生态效益。(3)协调性。城市园林绿化需要从多角度协调各个微观群体,进而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园林建设的综合效益。(4)多层次性。鉴于城市中建筑面积大、绿化面积少的特点,要实现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从而提高绿地面积指数,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得到明显增强。

四、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建议

1、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而且,园林绿化设计需要尊重当地原本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群落,尽可能的保持该城市自身原本的特色,引入的植物也要与当地的特定生态条件相适应。例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在这一方面就十分典型,该市依山傍海,充分利用海堤、山体、湿地、海港等现有地形,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在城市的发展定位上,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原则,将城市的性质确定为“山海相拥的生态旅游城市”。

2、正确选择绿化植物

绿化植物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功能效果、艺术效果。连云港市是海滨城市,土壤盐碱化、海风较大,所选苗木品种要具有耐盐碱及抗风性能,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具体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树种选择:第一,在乔木的选择方面,秋季能够变色,冬季可观树形;病虫害少、寿命长、治理费用低且枝叶无异味;能体现行道整洁、分枝足够高、叶片紧密且能成荫。例如,法国梧桐、雪松、银杏、广玉兰、榉树、水杉、合欢、馒头柳、白蜡、栾树等。第二,在灌木的选择方面。要选择枝叶丰满、植株无刺、繁殖轻易、耐修剪、耐灰尘和路面辐射的灌木。例如,金森女贞、红叶石楠、大叶黄杨、龙柏、海桐、锦带花、红瑞木、金边黄杨、海棠、迎春、棣棠等。第三,在地被植物的选择方面。要根据气候、湿度、温度以及土壤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地被或草坪品种。例如矮生百慕大、丝兰、景天、麦冬、绣线菊、连钱草,大花萱草,狗牙根等。

3、确保园林日常养护工作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林木和苗木的检疫力度。尤其要加强对毁灭性病虫害,易发性病虫害的检疫力度,一旦发现有毁灭性病虫害的林木,需要及时就地砍伐销毁。对于易发性病虫害则需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其次,要加强抚育措施。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建设之上,因此,在园林日常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如果进行建筑施工,必须要将清除建筑污染规划到日常养护工作当中。树木栽植完成后及时支撑、浇水、施肥。而且,需要注意,要随时对林木进行监测,掌握林木的生长动态,一旦发生异状,要及时采取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及园林绿化法制建设

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目前市场机制仍然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并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园林绿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色生态意识,使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还要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生态结构、植物生境、养护管理目标及绿化关键技术等。同时,我们应普及科学绿化思想,树立生态园林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自然、优美和舒适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参考文献

[1]董新起.浅析城市园林绿化[J].建材与装饰.2012

[2]胡宏伟.浅析园林绿化对城市建设发挥的作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

篇6

今年,德州要进行绿化建设,为此,我为德州提出几点建议:

1、杜绝乱吐乱扔行为,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2、尽量节约用水、用电。一水多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3、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爱护公共绿地,积极参加植树种草等绿化活动。

4、 捡拾自己身边的垃圾,关心城市的绿化成果,共同来管理好我们的绿化成果。

5、 增大绿化面积,多种植树.草等植物。

6、树立绿色文明观念,自觉关心环境状况,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把个人环保行为视为个人修养的组成部分。

其实绿化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种种花栽栽树,少扔一点垃圾,多种一棵小草,就算做一份贡献。这是我和妈妈的亲身体验;

每天,妈妈带着我在上学的路上,总要经过一条马路,这条马路上污水泛滥,还散发着一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马路还坑洼不平非常难走。所以,我觉得应加大整治力度,不但要植树造林,还要整修楼房马路等,我认为绿色城市不仅局限于绿化当中还包括了整洁美观与先进发达。

大家都知道,由于人类向自然界过度的索取,已经导致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飓风、暴雨、暴风雪、洪涝、干旱、虫害、酷暑、森林大火、地震等灾情不期而至,全世界因干旱等原因而造成的迁移性难民预计到2025年达到1亿人。

篇7

关键词:南宁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南宁市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日益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据2013年年底统计,南宁市建成区绿地率从2006年的33.19%提高到2013年的36.56%,人均绿地面积从12.23m2提高到13.74m2,绿地覆盖率从38.21%提高到42.09%。但是,由于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发展观,盲目为增绿而建绿,重建设忽视管理,致使园林绿化事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难以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而且给社会环境带来许多生态问题,也浪费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因此,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科学建设、高效管理,确实值得建设者深思和探讨。只有真正理解和深入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城市园林和谐建设、可持续发展。

1 南宁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

1.1 南宁市概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介于E107°19′~109°38′,N22°12′~24°02′,属亚热带季风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气温21.7℃左右,冬季最冷的1月平均12.8℃,夏季最热的7、8月份平均28.2℃。

1.2 园林建设现状

近年来,南宁市重点建成开放五象湖公园、邕江滨水公园、凤岭儿童公园、青秀湖公园、体育休闲公园、相思湖公园、明月湖公园。开展“三优一满意”公园、“智慧公园”创建,打造公园特色和品牌。2014年开始实施“中国绿城”提升工程,希望借此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努力把南宁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园林独具魅力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

2 南宁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园林绿化地位被边缘化

不少项目业主往往将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附属配套”工程,不是从城市生态建设、城市景观建设的角度和从体现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而只是进行简单的设计与实施。这些现象使得城市园林绿化档次不高,不能充分体现出城市园林生态效应。

2.2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监督

目前,南宁市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的职能部门是南宁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主要负责市辖内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监督内容含绿化、路灯、市政道路等各类市政工程。由于其工作人员仅有12人,且人员构成中无园林相关专业人员,监管重点侧重于土建安装等方面,以致南宁市园林绿化工程缺乏规范、专业、有效的监督管理,造成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水平普遍不高,部分项目甚至需要进行再次提升,如近年南宁市实施的五象大道、平乐大道、玉洞大道等绿化工程。

2.3 园林绿化执法力量薄弱,绿化成果得不到有效维护

南宁市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后,原有的园林绿化监察大队并入城管综合执法支队,因此,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无绿化控制处罚主导权,随意破坏、侵占、变更绿地使用性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园林绿化维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2.4 园林绿化过程中重建设,轻养护

城市建设过程中,负责园林项目建设的部门很多,大多数建设方只重视项目建设的过程,以求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园林项目的后期养护管理工作。这使得很多园林项目在竣工验收后,移交园林管理部门之前无人管理,造成杂草丛生、病虫害泛滥,原有园林绿化效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2.5 城市绿化管护投入不足,制约绿化管护质量和水平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消耗量及费用定额》(2009年)计算,南宁市道路绿化养护平均单价约为5.94(元/m2)/年,而重庆市平均为13.32(元/m2)/年,广州市平均为8.04(元/m2)/年,深圳市为11(元/m2)/年。相比,南宁市现投入的养护费用远远低于其他标准,这也极大制约了南宁绿地管护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南宁市城市绿地的品质。

3 南宁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发展的建议

3.1 合理规划

整体提升绿化建设。城市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布局及发展方向,是城市发展战略性的部署和安排。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各级规划部门应该会同园林部门进行整体规划,从源头上制止不合理、不科学的行为。

3.2 扩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全民园林绿化意识

在城市计划中,要将园林绿化建设项目任务分解详细化,列入各级领导的任期目标,并作为考核业绩之一。开展绿化建设重要性宣传工作,加强园林绿化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南宁市民认清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走出园林绿化“附属”功能的误区。

3.3 工程质量监督站,加大监督力度

通过成立机构,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行使政府对园林绿化工程实施质量监督,对园林绿化工程质量进行第三方认证的独立职能部门。以此切实加强南宁市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力度,推进南宁市园林绿化工程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3.4 成立南宁市城市绿化监察执法支队

加大城市绿化监察执法力度,切实制止各种毁绿、损绿的行为,保护得之不易的城市园林绿化成果。

3.5 加大管养经费的投入,提升现有绿化水平

通过增加投入经费, 从而加强大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强化绿化养护队伍,提升养护配套管理设施,从根本解决日常管养的困难,提升现在绿化的档次。

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它是衡量整城市质量的总体指标,但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水平,我们要从规划、设计、建设、监管、养护等方面加大改进力度,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题才能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长此以往城市才能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居住的环境才能更加舒适美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发展;特点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括质量的提高,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越来越体现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园林绿化已逐渐成为一种。环境产业带动城市的建设。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毛要环境载体。通过植物景观所构成的美化城市环境对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的景观效应,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能派生出多项经济效益,为城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招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

基于传统的劳动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北方大多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储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在植物材料、育苗标准及后期管理等关键的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如今,随着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城市的急剧发展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人类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各种生态环境的恶化早已为人类的居住地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因此,回归自然,美化环境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愿望。园林绿化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目前城市园林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

2、城市园林绿化的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

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遵循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坚持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园林绿化时须注意以下特性:

(1)公共性。城市园林建设,就是要在城区、近郊、远郊等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效益。

(2)可持续性。园林绿化建设不是短期的绿化、美化装饰过程,而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建设任务。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措施,发挥其长远的、可持续的生态效益,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协调性。城市园林绿化需要从多角度,多组分中协调各个微观群体的作用,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园林建设的综合效益。

(4)多层次性。由于城市中建筑面积大,绿化面积少的特点,要实现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宅间,从而提高绿地面积指数,提高城市绿量,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得到明显增强。

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对居住环境、生态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改善人们居住生态环境的关键。目前,各地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方兴未艾,各种管理措施层出不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总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3.1加强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统一规划

目前,城市绿地建设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开展,但对于城市绿地的范畴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城市绿地包括公共、单位附属、生产、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它们各有不同特点与功能。因此,园林绿化并不是单一的植物栽植。而是多工程、多部门、多学科综合建设管理的体现,应依据园林绿地不同类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从传统的、简单的、原始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现代的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层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要以生态学和环境学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构成具有净化.调节和美化环境功能的园林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整体上要求乔。灌,草比例适当,树木、花卓四季常青,是一种形式上高度和谐的景观系统。

3.2坚持适地适树,建设节约型园林

在栽植设计过程中,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绿地功能,做到适地适树。本着经济实用、节约美观的原则,兼顾色彩对比、高低错落,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等要求。研究引进地和原产地自然环境的相似性,一般道路绿化要选择冠大,荫浓、速生的品种,如国槐、刺桐、法桐、冷杉、油松等,居住小区绿化要选择观赏价值高的品种,如栾树、五角枫、云杉等;街头绿化要选择一些现叶、观花或观形品种,如羊角蹄、椴树、白桦树、银杏等?公共绿地在栽植模

式上和植物选取上日趋自然化,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在市民广场的绿化建设中,可以种植地被植物,如早熟禾.无芒雀麦.白车轴草、萱草、银蒿、金银花、虎耳草等。

在当地如果不要求一年四季常绿,就种马尼拉草或天堂草,要达到冬天也绿,可以在马尼拉草上补播黑麦草。

3.3掌握不同树种的物候期

适时栽植保障林木成活率一般来说,春季在北方园林中,从土壤解冻到树木发芽都可以栽植,但一些发芽较晚、长叶较困难的树种,如洋槐、白蜡要在芽将要萌动时进行栽植。另外还要注意北方春寒的负影响,对于刚栽植的苗木,还要加以防寒处理。在选择适宜的栽植期的同时,种植地的整理、挖穴、施基肥,回填土,起苗、包装、运输和科学栽植等工作对于苗木的良好、茁壮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3.4 严格规范绿化树种的标准

园林植物景观足单株植物的整合体,个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略体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和选择乔木树种的苗木时,要考虑建园初期的整体效果。制定绿化用苗标准,规范出苗圃苗的各项指标,各径级苗木达到冠幅、冠长、茎高等主要因子的相应标准。单株树冠鼍要有大有小,切勿一味地使用截头树和小径级树苗。近几年有些地区从山上采集野生树截半枝或留全枝在苗圃培育后进行移栽,景观效果极好。 当然目前城镇绿化一般都要求栽植大规模苗木,胸径在5cm以上,这一类苗在设计上不仅要规定苗木的径级,更要规定苗木的冠幅,在

移植成活后,当年栽植、当年见效,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3.5强化养护管理,落实养护措施,发挥园林绿化的最佳效果

要发挥和提高绿化美化的效果,必须加强园林绿化植物的管理养护工作。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这充分说明管理养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经常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的工作,在园林植物的绿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小区;住宅园林;建筑设计

Abstract: Residential landscap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city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mall and city space has good transition and coordination, creating a natural kind of living space for the people. To play the best ecological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small residential; garde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绿色住宅考虑到当地气候、建筑形态、设施状况、营建过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舒适、健康的内部环境,同时考虑投资人、用户、设计、安装、运行、维修人员的利害关系。换言之,可持久的设计、良好的环境及受益的用户三者之间应该有平衡的,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达到最优化的绿化效果。绿色建筑正是以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平衡及协调内外环境及用户之间不同的需求与不同的能源依赖程度,而达成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和。

1.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特点

1.1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1.2要情景交融,建筑设计应结合情景,抒趣,尤其在古典住宅建筑设计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1.3建筑设计在空间处理中,力求曲折变化,错落有致,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1.4建筑设计在造型上应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感,建筑体量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1.5建筑设计在装修及在细节装饰上,应有精巧的装饰,增加本身的美观,以之用来组织空间画面。如常用的挂落、栏杆、漏窗、花格等。

2.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功能

2.1满足功能要求: 园林绿化是改善、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的设施,也是人们休息、游览、文化娱乐的场所。随着园林活动的日益增多,小区住宅园林绿化建筑设计类型也日益丰富起来,主要有茶室、餐厅、展览馆、体育场所等等,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2.2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合,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提高小区住宅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效率的途径

3.1色住宅的建设不但要和环境融和,更要经济实惠,让投资人有适当的回收。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资源利用的最高效率。各种资源效率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节省寿命周期费用,不但提高绿化效果,更能增加投资绿化建设的吸引力。 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是进行绿色建筑建设的基本条件。 提高能源效率途径包括:减少建筑寿命期限能量,可以采用延长建筑及其设备的寿命;使用耐用的建筑材料、设备产品;另外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上考虑维修、保养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宽余的建筑设计;采用容易运行管理的机器及系统,便于维修及更新;选用具有耐久性以及耐振性的材料;适当的施工方法等。

3.2坚持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选址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3.3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 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 50% 以上,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结,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

3.4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的着眼点。

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宛若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3.5强调创新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

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虽然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头脑灵活,能够不断地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类。

4.结束语

总之,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注重利用城市大环境资源,使小区与城市空间有良好的过渡与协调,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亲切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美〕卡斯腾·哈里斯著. 《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2001

2〔美〕托伯特·哈姆林 邹德侬译. 《建筑形式美的原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篇10

关键词:立体绿化;建筑;一体化;有机结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俱来的就是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恶化以及能源短缺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长远的、有效的发展。针对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及对策,以便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为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营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1 立体绿化的概念

立体绿化一般是指,与传统的平面绿化相对应的空间绿化,它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城市中的每一个空间,利用建筑物以及构筑物的内部或者是外部的有限空间,在这些空间中选择一些适宜于生长的植物或者是易于成长的绿色植物,种植在人工创造的这些环境中,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全新的空间绿化形式。适宜做立体绿化的载体有很多种,如在城市的空间中存在的隔离带、立交桥以及各类护坡等等;在建筑物中的各个空间中,建筑物的室内中庭、屋顶花园以及相应的空中花园等等,还有建筑物的窗台、墙面、楼梯、围栏以及台阶等房屋构件等,都可以作为立体绿化的有效载体。

立体绿化与建筑的一体化一般是指,将立体绿化看作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需要设计师按照相关规定的设计原则,并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将立体绿化同建筑物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让立体绿化变成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以来,就要求设计师在最初做项目策划时,就应该将立体绿化同建筑物进行有机的结合这一理念贯穿于建筑方案之中,进而设计出更多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绿色空间,更好的实现建筑物的艺术价值以及技术价值,进一步的实现城市的绿化环境同建筑物的绿化环境之间互相融合贯通,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绿化空间,并且为整个城市的环境以及生态的健康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 立体绿化和建筑一体化的结合设计的方法

假若我们只是简单的将建筑物概括为由空间、形态以及功能等这些主要因素一起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立体绿化和建筑一体化结合设计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2.1 立体绿化和建筑物的形态结合

一般情况下,根据建筑物同自然以及绿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立体绿化和建筑物的形态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2.1.1 通过模拟自然地形的建筑形态。通过模拟自然地形的建筑形态的方式一般是指建筑物的形态通过一定的对于自然景观地形的模拟,或者是基于对自然景观地形的模拟进而演绎出来的样式各异的建筑形态的一体化的结合方式,此时,立体绿化是以自然景观的身份同人工“地形”进行自然的结合。这种一体化的建筑方式被人们认为是建筑物自身的外贸形态已经被大自然的景观面貌遮掩起来了,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建筑物的一些人工痕迹对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充分地拓展了城市中的景观空间、生态空间还有人们的感觉空间以及活动空间等等。

2.1.2 将立体绿化这一感念引入建筑之中。将立体绿化这一感念引入建筑之中一般是指,建筑物并不会隐藏它的由理念、空间、地域、艺术、功能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所产生的一定作用,而后形成的一种人工化的建筑形态。作为生态以及景观要素的立体绿化已经被“引入”到建筑之中,并且同建筑物的形态结合成一种一体化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方式通常是将立体绿化这一概念引入到建筑物的实体中的一种“减法”空间中,如空中花园、室外平台、首层架空、室内中庭以及下层广场等等;或者是作为建筑物的构造生态表皮同建筑物结合为一个整体,如绿化墙面以及绿化屋面等等。

2.2 立体绿化和建筑物以及构件的有机结合

立体绿化和建筑物的有机结合的形式主要有,空中花园、屋顶花园、首层的架空花园、简单式的绿化屋面、下沉花园以及首层的中庭花园等等;与此同时,立体绿化还可以同建筑物的窗台、墙面、阳台护栏以及板拦、楼梯、坡道、台阶以及围廊栏杆等相关构件组合而成。

通过立体绿化和建筑空间以及构件的有机结合,进而营造出了良好的景观环境、生态以及使用空间,从而满足人们在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于活动多样化的追求。如我国南方傣族的“竹屋”,这些建筑物不仅给人以独特的直觉效果,还能够有效地调节室内的空气质量以及局部的环境温度,从而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3 立体绿化与建筑物功能的相互结合

立体绿化与建筑物功能的相互结合一般是指,为了有利地、充分地发挥出绿化植物相应的实用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景观功能等等。依据建筑物同绿化植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可以把立体绿化与建筑功能相互结合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2.3.1 以绿化植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以绿化植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物不仅充分地发挥了植物的生态功能,还发挥了植物的实用以及景观功能。以绿化植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如温室植物园。以植物的本身实用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如垂直农场等等。

2.3.2 以建筑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物。以建筑物的本身功能作为主导的建筑一般是指,具有不相同的功能的建筑物应该依据功能的需求而采取的相应的关于立体绿化的布置方式以及选择生态功能不相同的绿化植物等等,从而来发挥立体绿化的景观以及生态功能,进而满足人们对于生产以及生活的需要。例如,①生产类的厂区在建筑时,应该依据厂区的污染情况来选择配置植物,达到植物的降低噪声、停滞灰尘以及净化水体等这些方面的净化功能。②商业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把商业行态同绿化的休憩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促进它们形成一种互动的形式。③酒店以及餐饮服务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把服务功能同绿化的休闲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④医疗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依据医院以及疗养院所存在的不相同病菌情况,从而配置出相适应的一些杀菌植物,更好地发挥这些植物独具的杀菌功能,并且创造出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与疗养空间。⑤科研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在办公场所依据实验的需求,相应的配置种植一些相适应的植物,从而来满足科研项目的需要。⑥办公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把立体绿化同交流以及休憩的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⑦居住类的建筑物在建筑时,应该侧重于实现植物的使用以及观赏价值,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菜园都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设计出一些把绿化植物的景观作为主题的建筑或者是空间,例如,生态办公楼、生态住宅、花园商场、花园酒店以及生态餐厅等等。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式,促进立体绿化和建筑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篇11

论文摘要:在“法治”与“德治”并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治国方略的今天,深刻地认识和揭示道德法律化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为道德确立的基本价值为立法指明了方向,是健全法律的重要因素。本文指出法律选择了道德,可以推进道德的普及,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弘扬道德精神。

道德法律化,即是将人类的道德、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并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道德法律化可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素质,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一个前奏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场以市场为基点和导向的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身需要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依据现实的社会存在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建构个人的道德体系。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格局既促使自由、平等、开放和理性等全新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同时,市场经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理念,受个人私利驱使,也使不少人出现了私欲膨胀,不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无序、缺德行为,同时经济生活中某些规则如等价交换也不切实际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紊乱和道德真空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义不为等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现象。考察道德失范成因是多方面的,但道德实施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硬约束”机制,无疑也是不容忽视的成因。

由于道德规范较为原则和抽象,一般只希望人们怎样行为,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其遵守主要依赖于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内心自治等方式,因而在实施社会控制时往往显得乏力。然而,行为动因源于需要。人们行为之前,总要衡量为满足需要付出的成本。由于道德发生的效力、方式和途径过于宽容,一般来说违规者在物质利益上不会因为其违规而受到直接损失,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对人的行为评判缺乏操守性,致使社会对缺德行为的宽容达到了极限(由于缺乏有效制约机制所致),从而导致个体不惜为一己私利的实现而采取诸种缺德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而以往在谈道德建设时,往往从思想道德因素和主体行为因素出发,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去唤起主体内在的自律而忽视影响道德建设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虽有稳定持久的终极效应,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转型时期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借助于法律道德价值实现的立法途径——“道德法律化”这一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则可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将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由国家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使道德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硬约束机制的保障,有利于道德权威、道德格局的建构。具体来说,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有效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社会道德整体水平取决于公民个人的私德和国民的公德,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国民的公德。就公民私德而言,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主要是个人私德行为)是多层次的,既有品行高尚的先进模范人物或道德修养较高者,又有稳定中间人乃至品行恶劣者,因此,私德标准无法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之。而国民的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的指导方针和伦理原则却是每个国民应恪守不渝的道德。而反思传统道德建设由于主要依赖道德教育,往往关注的是个人意识、个人行为等“个体善”的养成。虽然其通过强调个体本身修养来扬善,今天仍不失其时代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个个体善如何转化为群体善的问题。个体善是群体善的基质,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就会提升(而且现实条件下也是不大可能的)。既然群体善不是个体善的简单相加,那么,群体善又如何形成?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的一大作用就是把文明成果保留承传下来,社会功能这一实现机制是将个体行为的成果积淀凝聚在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当发源于个体的善沉积于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后,它就成为社会共同体一致同意并遵循的规范,进而成为外化在人们行为中的普遍现象。而道德法律化就是个体善向群体善转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个体善向群体善的每一次转化的完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促进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

一个社会制度文明与否,并不主要在于它的意识形态的高低,而在于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是否以追求价值中立的法律巩固下来、肯定下来,使之成为法律化的社会制度。因此,制度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经济制度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广而言之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表明:法治化了的制度文明比道德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更可靠、更持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由于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精神文明的法治取向又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的法治化上,因此,把思想道德中对社会风貌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建章立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的他律以规范、制约人们的无序行为,就会避免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的虚化及空洞无物的说教。说到底,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反文明行为,都与制度文明建设的欠缺和法制不完善有关。因之,制度文明建设呼唤道德的法律化。

三、切实推动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

道德法律化的发生过程往往要经过由习俗到规则的反复博弈。那些反复博弈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并凝聚为制度的规则,有极强的生命力、适应力和调控力,一经形成,便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这种道德规范制度上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一般来说,无论个体道德品质、道德情操还是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大呼隆、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是不足取的,它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于心而长久于世。因此,要在本质上解决问题须从养成入手。养成须环境,在该环境中,一种行为能够大量发生,人们预期到它的出现,赞赏它并对与之相悖的行为加以反对。而(下转第247页)(上接第243页)道德法律化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这样的环境,通过借助法律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 转贴于

四、有力弘扬社会道德正气

道德法律化在告诉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同时,也公开预示着人们违规将为此付出道德上的成本。通过法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律性互补,可以加快个体他律向自律的统一。市场经济在促使人们形成竞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同时,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个体为了一己私利时常做出不道德乃至违法的行为。单纯的道德自律的说服教育虽能起到内在的免疫作用,但不能起到“外科手术”的疗效,对讲道德的人是有用的,而对不讲道德的人则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主体缺乏道德认知,关键就在于道德违规者为此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其所获利益。在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道德尚未真正确立,旧道德也未曾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新旧道德转型间导致的道德暂时的真空以及利益多元化引发的道德多元化,无疑也为个别人利用道德保障上的“缺位”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如果“缺德”不仅能够带来自身利益的增加或者至少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那么,社会上行德之人只会越来越少。因此,动用法律力量,把法治引入道德建设轨道,才能使善得以扬之,恶得以惩之。同时,通过把某些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法律的要求,也避免了以往道德教化时由于道德目标、原则过于抽象化而使道德成为“悬挂在空中的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的弊端。

道德法律化现象是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古今中外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范例,在近现代一切文明国家中,社会道德规范里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甚至有的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这充分肯定了道德法律化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不适当地夸大道德法律化的功能。因为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既相互交叉重合,又存在一定的背离。法律规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对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确认和保护;道德规范内容是观念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于社会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法律则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去保护所有为社会道德所倡导的理性要求。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么一个社会的法律则变成了道德法典,这无异于是用道德取代法律,法律的价值也将丧失殆尽。因此,法律和道德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此外,“道德法律化”也不是说某一具体道德规范本身就直接成为法律的终极价值依据,作为法律价值合理性终极依据的,只能是具有实质“善”与“公正”意义的道德理念。

强调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它是道德建设的唯一途径,从而简单否定道德自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现代,道德自律仍旧是道德建设的最高形式。透过法律形式的外壳,我们不难发现,道德法律化的目标其实就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道德理念中,将社会道德律令内化为人们自己的观念和价值,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注释:

张军,马梦诗.道德法律化: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理论观察.2002(5).

篇12

入冬以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发生,仅仅依靠控制污染物气体的排放,不可能达到根治的效果,只有将园林绿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空气质量,提高治污效率。当前,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具体如下:

1.1改善城市小气候,调节温度和湿度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树木或草坪可以固定土壤、涵养水源、降低雨水对地基的损害。每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L水,草坪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的水分增加20%左右,因此,绿化后的环境将比露天地区气温低5℃~6℃,可以造成特殊的小气候,可以调节路面温度和湿度,防止路面老化。

1.2提高空气质量,美化市容

通过种植园林绿化植物,运用科学合理的艺术手段布局城市环境,在促进城市微循环正常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里目前高楼大厦林立,汽车尾气污染,烟尘增多,工作节奏加快,缺乏自然美,易使人产生疲惫感、紧张感、缺乏安全宁静感,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拥抱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项追求倾向。因此,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绿色植物引进城市,按照景观园林的手法加以移植栽种,就能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观,这样能达到美化人居环境、美化市容的目的,美好的城市景色,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而且还能产生负氧离子,因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身体健康的需求,总起来讲有益于人体和谐均衡发展的需要。

1.3提供锻炼场所,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对人心理的影响。在德国,公园绿地被称为绿色医生。在城市中使人兴奋和活跃的红色和黄色较多,而使人静的绿色和蓝色较少。绿色和蓝色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并且可以缓解视力疲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当整个社会处于温饱型阶段时,精神生活需求还不那么强烈,到了小康阶段后就变得日益强烈了,这是个规律。例如目前,每天清晨都有大量人员涌入公园、绿地,有的爬山,有的打拳、舞剑,有的跑步,有的歌咏。不少公园仅进园晨练的就数以万计。在其他时间里进园赏景、观花,从事露天跳舞和开展拉琴、唱戏、打扑克、下棋等自娱自乐活动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特别是老人和康复中的人竟把公园视为每天必到之处,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处场地。城市园林对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锻炼身体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2结语

篇13

[关键词]市政;园林绿化;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42-02

对于一个城市发展而言,市政园林的绿化建设工作代表了城市文明程度,同样,它也是城市当中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城镇居民所居住环境进行美化的背景条件之下,还能够缓解城市污染方面的问题,进而使得生态发展更为平衡。

1.市政园林绿化建设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1.1在养护体系方面存有缺陷

根据当前工作发展趋势来看,所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就在于养护体系存不够完善。市政园林的绿化建设属于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配套设置,在每个城市当中都有着许多园林绿化方面的工程。但是,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有关主管部门在养护工作方面体系不够到位。这些方面的问题就容易使得绿化植被在夏天到来之际会因为干旱进而有大量干枯现象,而且对于有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够到位。在这种背景条件之下,绿化建设工作就不能达到生态平衡以及美化环境的目的。同样,站在城镇居民角度来看,有些人员自身素质并不高,这就导致了绿化植被极易遭到破坏,比如,践踏草地以及乱采乱摘等现象的发生。

1.2园林绿化在设计方面不够合理

随着当前人们对绿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市政园林方面的绿化设计工作与绿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从近几年绿化建设工作看来,大多园林绿化设计都较为相像,缺乏个性,也没有依据城市发展需求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情况制定更加有益于保护城市环境的园林绿化工作。由于这个过程当中不合理方式的采用也就导致了许多植被无法适应当地城市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而发生植被死亡现象。这些方面的问题也会给实际绿化建设工作带来较大经济负担,所以说,当前阶段最为突出问题就是设计方面不够合理。

2.市政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经验分析

2.1适地适树原则

在市政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当中,选择的植物类别应当适应该地区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同样,为了较好起到美化城市作用、丰富绿化物种的作用,需要引进一些外地品种,不可盲目的做一些树种引进工作、引种工作、跟风工作,促进富有地方特色园林效果的形成。

2.2因地制宜,采用乡土树种

市政园林的绿化建设工作受到人为因素干扰较多,因而,在进行植物种类选择过程当中,应当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并且要注重乡土树种在这方面的推广应用,就乡土树种而言,是在长期演变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植物。

比如,就呼和浩特市来说,这一地区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仅仅从大青山的野生植物资源来看,发现了众多具有较高价值的树种。例如,秋色树种沙莱木以及蒙椴,它既可以欣赏花朵又能够观赏果实的花楸;可以作为垂直绿化树种的一些乌头叶蛇葡萄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在长期栽培之后已经适应了呼和浩特这一地区特殊气候条件的优秀品种,例如,叶色在春天、夏天、秋天都是紫红色;朝鲜黄梅是唯一能够在呼和浩特市能够露地越冬的一种阔叶树种,这种树种的树型比较美观,并且其花香浓郁,有着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样,就国槐这种树种来说,它的树冠直径通常达到了8m,是一种比较好的行道树。这一树种在种植以后能够形成一种桂花飘香的大道,并且树皮有着异味,病虫害也较少。

3.市政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3.1与城市化建设工作共同发展

市政园林方面的绿化工作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对于居民环境方面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它需要与园林绿化建设工作相统一。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使得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协调统一,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当中,应当做好用地严格控制工作,不能够随意进行开发。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进而实现市政园林在绿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3.2对园林绿化法制方面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市政园林方面的绿化建设工作可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质量优劣直接关系着居民在生活方面的环境。所以说,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这一部分的法制建设力度,依据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设立好专门的执法队伍,在市政园林的绿化保护过程当中依据相关标准规定严格执法。

3.3展现地区历史背景,体现地方特色

就各个城市而言,它们都有着较为特殊的地方特色以及历史背景。因而,在市政园林的绿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充分发掘该地区的历史潜质,体现这座城市的历史主题以及环境特色,将城市主体方面的建设上升到艺术建设过程当中,进而创设一种文化氛围。相关人员应当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该地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进而体现出园林建设的个性特点。总而言之,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当中,首先应当将历史文脉理清,对于历史文化在传承方面引起高度重视,自然植被作为基础,并且将该地区在历史文物方面、宗教方面、文化方面、风情方面等众多因素融于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当中,使得该地区绿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文化性以及地域性。

3.4形成较好视觉效果

在现代市政园林方面绿化建设过程当中,有着多方面缺点,比如,人工雕琢方式过多的采用、绿化工作布局较为分散等。针对这些方面问题,就需要相关人员在绿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遵循生态优先这一原则。整座城市作为一种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引入到城市当中,并且科学、统筹布局城市园林绿化。另外,还需要对不同植物做好配植工作,根据每个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培育一个稳定的生态群。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形成一个良好园林景观,从而形成较好视觉效果,它能够避免绿化建设过程当中单一种群现象的产生,使得最终效果具有野生以及天然方面的特点。

4.结语

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市政园林的绿化建设工作在社会发展历程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的主要目的是协调好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人之间的关系,保证城市在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氛围当中进步发展。同样,在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市政方面园林绿化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情况看来,市政园林的绿化工作是美化城市、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它是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无法取代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当中,市政园林方面的建设工作需要运用合理科学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市政园林的绿化工作。

参考文献

[1]顾伟涛.对做好市政园林绿化建设策略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3(27):123-124.

篇14

【关键词】学校;法律文化;建设

法制教育和法制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学校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学校的发展就是看是否为社会输送勇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并法律意识观念与自身行为一致的遵纪守法的好青年,还要看是否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导向性并和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一、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法律文化建设包括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等外在表现形式和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等内在的深层结构。外在表现与是内在的表现构成了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法制建设必须以法律文化为基础

法制建设根植于法律文化的土壤之中,离不开法律文化环境。一方面若没有法律意识和深厚的法律文化底蕴,就不可能制定出适合学校客观需要的法律,也不可能很好地贯彻法律,更不可能自觉地遵行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法律思想、法律观点、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通过内在法律文化进一步提升学校队伍整体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改善队伍管理和推进高校的发展。

2.法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导向作用

法律文化建设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是制度性法律和观念性法律。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文化现状看,我国教育立法的步伐大大加快,陆续出台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国务院颁发了十几件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了大量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权力机关也制定了相当数量的地方性教育法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制度性法律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法制观念尚未及时转变,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阻碍和制约着制度性法律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因而,在当前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中,在不断完善以教育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法律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高校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树立现代法律观,从而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3.法律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调控作用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而言,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对人类社会的行为起规范作用。在调控社会方面,二者需要紧密结合,孤立的法律手段或道德手段都难以较好地调控社会。因此,学校的发展需要在推行法律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道德文化建设搞得好会加速法律文化的建设;道德文化建设搞不好会延缓甚至阻碍的法律文化。“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建设法律文化的基本要求。法律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在内强素质的基础上,树立依法办校、执法办学、遵法做人的学校形象,这也是建设法律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法律文化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公正、公平、正义、效率、秩序”的法治理念和和谐的特点,使人们真正感受高校的校风、学风、作风的良好风貌。

二、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学校法律文化建设应以树立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它包含着法律认知、法律尊重和法律评价三个层面。法律意识首先体现为广大社会成员的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任何一员都依法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树立社会成员在教育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增强守法护法的观念。

1.树立法治理念是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法治理念重在培养学校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依法治教是法治理念的中心,体现在依据法律管理和发展教育。作为教育行政执法主要是通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来实施教育管理的。行政执法实际上就是权力的行使,而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职责,依法保护公民在教育领域内的合法权益。如果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势必会使人们产生轻视法律的消极法制心理;作为教育实施者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及工作态度、能力的同时,应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培养和造就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把崇尚法律、信奉法律,以法律规范自我为准则。

2.“依法治校”是学校法律文化建设的关键

在贯彻“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方针下,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要求,严肃学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项教育教学标准,注重教育及后勤的管理规范,有效的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一是要依据“教师法”,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干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性,确保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二是要做好为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工作,对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保障公平和促进教师进步是的重要职责;三是提高教育执法的法制观念。既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使其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还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律精神,增强学法、用法、护法的自觉性、有效性、操作性,达到各项法律法规的协调一致。

3.学校法律文化建设需要营造法律氛围

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多种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通过科学、文明、进步法律氛围形成相互促进、融合、互补。呼吁公平、公开、公正的法治环境,倡导诚实信用、遵循规则、平等公序的法治精神,强调平等、和谐、重规守则的秩序原则,尊崇进取、高效、与时俱进、责利统一、尊重权力价值理念,可以充实、丰富、完善高校法律文化建设内涵。因此法律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其他先进文化建设,形成互动、互补、互为融合的合力,才能打造优质量的高校发展。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它是营造遵纪守法、民主和谐氛围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张中秋.比较视野中的法律文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刘冬梅.试论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