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销售行业分析范文

医药销售行业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4 16:53: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销售行业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销售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销售毛利率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111-03

一、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为研究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和资本结构的关系,笔者选择了沪深两市2011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69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样本数据是通过查阅医药上市公司的年报和财务报表并进行整理而获得的,在定量分析时应用了统计学中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研究。这些统计分析过程都由Eviews6.0统计软件以及Excel电子表格运算完成。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样本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销售毛利率进行对比和分析,试图找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从而提出对优化医药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一些建议。

医药行业作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已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医药上市公司是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的主力,经过多年的成长,已成为最活跃的上市公司板块,但同时也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等不足之处。资本结构不合理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相关概念的定义和说明

(一)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上市公司债务资本与资本总额的比例关系,在实践中,资本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研究偏向于狭义的资本结构,理由是短期资金的需要量经常是变动的,并且在整个资金总量所占比重不稳定。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公司的资本结构就是指长期资本中债务资本与全部资本的比例关系[1]。

(二)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简称为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即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它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的初始获利能力。如果销售毛利率过低,表明企业没有足够多的毛利额,补偿期间费用后的盈利水平就不会高。通过这一指标可预测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销售毛利率的数据描述

(一)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下面将从图1分析我国医药上市公司2002—2011年的资本结构变化情况。

图1描述的是2002—2011年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2002—2011年期间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图1显示,资产负债率在2002年和2003年两年几乎保持不变,分别是45.54%和45.56%。从2004年开始,负债率进入了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期,2008年达到最高的51.22%,随后又快速下降,在2011年资产负债率已降为46.41%,低于医药上市公司在2002—2011年间48.17%的平均水平。从图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每年的下降幅度已有所缩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止跌,并开始回升。

(二)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的现状

2011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的行业水平是33.78%,相比2010年32.38%,增长了1.4个百分点。我国各家医药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毛利最高的和毛利最低的相差84.56个百分点,在这69家医药公司中,销售毛利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33.78%的有32家,占比为46.38%,而大部分的医药上市公司都处在行业水平之下。下面我们将通过表1和图2来说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近几年来的变化趋势。

图2反映的是2002—2011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曲线的变化情况。从表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的变化幅度不大,在34.05%的水平上上下浮动。在2002—2011年这10年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毛利率先从2002年的36.57%下降到2003年的33.76%,接着连续两年上升,在2004年达到最高值36.99%,随后逐步降低,在2009年降为30.69%,达到谷底后,在最近两年开始反弹,2010年32.38%,2011年达到33.78%,但仍低于10年前的水平。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人们的医药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这些都会促进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继续上升,从趋势图中也可以看到,在未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仍处于上升的趋势。

四、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数据比较分析

图3描述的是我国医药上市公司2002—2011年间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从图3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随着其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减少,反之亦然,两者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从图3可看出,在2002—2005年这段时间,销售毛利率与资产负债率的负相关关系不明显,此间资产负债率微弱上升,而销售毛利率却是先下降后逐渐上升。2005年后,两者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资产负债率达到最大值时,销售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表2描述的是不同的资产负债率区段所对应医药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均值。通过表2可以看出,2002—2011年间,每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大体上都随着资产负债率的增加而下降。如2011年,资产负债率在30%以下的医药上市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为47.62%,30%—40%的为42.71%,负债率越高毛利率越低,负债率达到70%以上的公司毛利率均值仅有18.01%,远低于行业33.78%的水平;2010年的情况也如此,负债率30%以下的毛利率为43.62%,70%以上的仅有17.86%。负债率区段为30%以下所对应的医药上市公司10年间销售毛利率算术平均值为46.69%,70%以上的为20.96%。从这里也可看出,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其所对应的销售毛利率就相对较低,负债率与毛利率呈负相关。

以上图3和表2分别从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产负债率在10年间的变化趋势对比和不同资产负债率区段所对应的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变化对比反映出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间呈负相关。

五、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由上文数据描述和对比分析可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但以上数据是行业的算术平均值,为了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下文将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进行实证分析,所用数据为69家样本医药上市公司2002—2011年10年间的面板数据。

从图3和表2所反映出的变化趋势,建立假设: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产负债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产负债率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后,回归结果示于表3。

从表3可以看到,判定系数R2=0.8846,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8844,两者的值均较高,说明拟合效果较好,并且杜宾值为1.96,在2附近,表面不存在序列自相关性。其中MLL?为销售毛利率,AR(1)为资产负债率。MLL?系数为-0.25,表示当销售毛利率上升时,资产负债率会随着下降。这显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从而基本上验证了以上假设。

六、研究结论和启示

1.通过以上对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关系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与资本结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企业的资本结构对医药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越低的公司销售毛利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因为负债利息可以在税前利润中抵扣,企业可以少纳所得税,资产负债率越高,节税带来的收益越大[2]。所以,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一定比例的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提高销售毛利率。但当债务融资所占比重较大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企业自用资金的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了企业销售毛利率的下降。

2.通过对所选样本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上的结论,并从中得出了以下优化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启示。

就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本身而言,其应优化自身资本结构,使资产负债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由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销售毛利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公司在进行负债融资时,要进行负债的规模管理。最优的资产负债水平应当是在免税利息和负债增加引起的破产成本之间权衡,使负债即起到了节税的功能又不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以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3]。

政府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与股权融资相(下转150页)比,企业债券是一种较硬的融资方式,它要求按时还本付息,这可以形成对经理层的有效监督,实现最佳的资本结构。政府应积极培育企业债券流通市场,建立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对符合要求的公司债券积极鼓励其挂牌上市 [3],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优化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参考文献:

[1] 黄贤玲.广西地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06,1(1):52-53.

篇2

【关键词】医药流通业;杜邦分析;发展趋势

一、我国医药流通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医药流通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7084亿元(全行业含税口径),比上年增长24.6%。其中,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药品销售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据577家直报企业填报的数据,药品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907亿元,实现利润10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2.22%,毛利率为7.56%,费用率为5.50%。重点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拉动了行业效益水平的平稳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规模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78%,比2009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其中前20位达3013亿元,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53%;前三位达到1533亿元,占同期市场规模的26.7%,比2009年提高5.8个百分点,药品批发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销售收入前100位销售额合计678.6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前10位销售总额278.5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前100位企业销售总额的41.1%,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处方药、非处方药和非药品类仍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总额中,处方药占比为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非处方药占比为38%,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非药品类(含保健品)销售占比为30%,与上年基本持平,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较快,零售销售结构没有大的变化。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及我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均对医药流通行业构成长期利好,行业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二、我国医药流通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医药A股市场市值最大、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全产业链医药上市公司──上海医药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持续经营中的定期报告为切入点,运用财务管理中财务能力分析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以探究整个医药流通业的发展状况。

(一)主要会计数据

(二)主要财务指标──杜邦分析法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经济决策需求,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展开。下面分别选取典型指标予以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此比率越高,企业偿债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

2.营运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利用其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越差,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3.盈利能力指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它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指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资产净利率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综合性也极强。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可以评价企业通过销售赚取利润的能力。此比率越高,说明企业通过扩大销售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

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是47.31%,总资产周转率是2.48次,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4.47%,资产净利率是12.27%,销售净利率是4.96%,由此可以分析出,上海医药集团的每47.31元的负债就有100元的资产保证,偿债能力强;总资产营运能力强;盈利能力良好,发展空间非常大。

下面再运用杜邦分析方法对以上四种指标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以全面、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上海医药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寻求科学、有效的对策。

原理运用到上海医药集团,结合第三季度报告,可以画出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的杜邦分析图。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状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成长空间很大。下面就对各因素及其关系展开详细分析。因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故选取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它可以反映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运营等各方面经营活动的效率。它取决于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资产净利率综合性也极强,取决于企业的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因此。上海医药集团为进一步提高股东权益报酬可以从销售活动和资产管理两方面入手。

就销售活动而言,目前,上海医药每销售100元就可以获取4.96元的净利润,想要提高销售净利率,一方面需要开拓市场,提高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降低耗费。从杜邦系统中可以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结构是否合理,以便发现企业在成本费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提供依据。

就资产管理而言,主要应从两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是否合理。上海医药的比例为3.26,比较合理;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的比重为40.2%,现金持有量比较合理。其次要结合销售收入,分析企业的资产周转情况。上海医药的总资产周转率为2.48次,周转速度较快。权益乘数反映企业财务杠杆的大小,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三、我国医药流通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进程进一步发展,行业集中度提高

我国医药流通业现有批发企业1.2 万余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只有500余家。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年销售额430多亿,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0.8%,医药流通企业前三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92%,医药流通企业前十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3.8%,医药流通企业前百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67.9%,整体看来行业集中度还是较低,但呈现逐步集中的态势,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等五家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年销售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整合现有药品流通资源,引导一般中小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市场化途径并入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努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

(二)特色经营成共识,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也日益提高的未来,只有打造特色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老字号药店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发挥品牌效应,拓展特色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和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则会采用联购分销、共同配送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医药物流更加现代化、信息化

未来,有资金有实力的医药流通企业争相建立集合了物流管理系统(WMS)、物流设备控制系统(WCS)、物流运输管理系统(TMS)、ERP 系统、商务智能(BI)、客户管理系统(CRM)和电子商务系统等先进设备与技术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以此争取未来药品配送业务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将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无线射频(RFID)、全球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将更多地被运用于医药物流,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四)药品新盈利模式不断创新

现在,一些新兴的盈利模式有所萌芽,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模式提升开始起步。第三方物流、贴牌生产、信急服务以及药房托管等业务开始出现。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新兴业务在各个上市公司当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但同时也可以肯定,这些新兴业务必将成为趋势。此外,就营销方式而言,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会发展规范化连锁,树立品牌形象,拓展跨区域和全国性连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一体化经营、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网上药店等新型药品营销方式将会纷纷出现。

参 考 文 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第五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篇3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基本运行情况

从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

篇4

[关键词] 医药制造 税负差异 税源管理

医药制造行业是吉林省具有地方经济特点的优势产业之一,医药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性多年在全国排名前列,是吉林省工业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现已与广东、贵州等省共同跻身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第一梯队。为了保持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就需要发挥税收管理的职能,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把吉林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一、吉林省医药制造业实际税负现状

2007年吉林省416户医药制造企业累计销售收入67.5亿元,实现增值税5.98亿元,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为8.86%。在416户企业中高于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的共有87户,销售收入37.69亿元,应纳增值税4.57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5.98亿元的76.42%;低于全省增值税平均税负共有169户,销售收入29.46亿元,应纳增值税1.41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5.98亿元的23.74%。有销售收入无税企业,共计28户,销售收入为0.37亿元;销售收入为零的共计132户,占全部户数的31.7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于全省医药平均水平的87户企业仅占全部户数20.91%,缴纳了近76.42%的税金,应当作为税源监控的重点,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医药制造零税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需要进一步开展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直至进行税务稽查。

二、吉林省医药制造业税负差异原因分析

1.增值税税负偏高原因分析。在416户制药企业中高于平均税负8.86%的有87户,占全部户数的20.91%,2007年共缴纳增值税4.57亿元,占全部应纳增值税的76.42%。此类企业共同的属性:一是企业规模较大、生产设备技术先进、人员素质较高,资金雄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产品附加值高,增值额大,营销体系较完善,形象好、商誉高,增值税税负也比较高。二是由于目前药品销售市场竞争的日常激烈使得医药产品销售费用(主要是广告宣传费用)、产品研发支出较高,客观上拉动了医药产品的价格,但这部分费用均不能在进项税中抵扣,却需要产品销售价格得到补偿,因此相应的增加了销项税金。三是从税收政策看,中药的原材料抵扣率较低,中成药制造企业主要原材料基本上属于农副产品依收购发票所列金额按13%扣除率抵扣,属典型的“高征低抵”,这在政策上就使我省的中医药制造企业税收负担普遍高于其他行业。

2.增值税税负偏低原因分析。在416户制药企业中低于平均税负8.86%的有169户,2007年共缴纳增值税1.41亿元。税收负担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集团公司的内部关联交易,使成员企业的税收负担偏低。由于规模企业较大,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关联企业,因税收政策、营销策略的不同人为地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分解了产品的附加值部分造成部分相关企业税负偏低。

(2)部分医药制造企业生产经营良好,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使部分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却较低。主要原因是:①国家为解决药价虚高、就医昂贵的问题,开展的反商业贿赂活动及实行的药品降价政策法规的出台,特别是“齐二药事件”给全省的医药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受国家对医药政策性降价影响,赢利空间再度压缩,税金下降,企业增值额相对减少,造成税收负担降低。②药品原材料成本不断提高,特别是有些主要原材料急剧上涨,使企业产品成本提高,增值额相对减少,造成税收负担降低。由于国家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医药制造受产品降价及原料涨价的双重挤压,直接导致企业销售收入、税金的下降。

(3)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税收漏洞。 我省的中成药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为药农种植的中草药,收购初级农产品抵扣13%,产出中成药销售适用17%税率。因此对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管理至关重要。

(4)少数企业因无新技术、新产品跟进,导致销售萎缩,税负偏低。

3.增值税税负为零的医药制造企业,其中有销售收入无税的28户,没有销售收入的132户,两者合计占全省医药制造企业416户的38.46%,对于这部分的企业要进行认真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纳税检查,要深入企业进行调查了解,要从投入产出、购销存、银行存款、现金资金流量、凭证流等角度出发,运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收稽查的联动机制,要逐户深刻剖析零税负的症结所在,堵塞税源的跑、冒、滴、漏。

三、加强医药制造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全省大部分医药制造企业税负低于全国、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排除关联企业平销行为、企业发展萎缩等特殊原因,显然还应从强化对制药业的税源管理,在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功夫。针对制药业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强化税收管理。

1.对医药制造企业实行按同业、按税负分类管理。通过对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整个行业生产、供应、销售的规律,建立相关的税收负担、税收弹性的数学模型和指标参数,进一步深化同业纳税分析、纳税评估、强化同业税源管理。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管理,对能够按规定及时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有关资料,及时缴纳税款,财务管理规范,会计账证健全,税负不低于全省制药业平均税负水平的,为一类纳税企业;能够按规定及时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有关资料,及时缴纳税款,财务管理水平比较高,会计账证比较健全,税负在全省制药业平均税负70%~100%以内的,为二类纳税企业;对不符合一类、二类企业标准的税负偏低、无收入、零税负的纳税企业,确定为三类纳税企业。对三类企业,税收管理员除实行常规管理外,税务机关要根据企业情况对三类企业派员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对原材料购进、生产、销售、成本等过程实地全程监督管理,分析、求证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

2.全面实施对医药制造企业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联动机制。针对医药制造企业行业特点,结合GMP生产流程,全面及时采集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税收、行业等指标,尤其是收购农副产品的数量及价格、资金往来、投入产出比、增值税税负等重要指标,设计确实可行的纳税评估体系,依托综合征管软件V2.0和“一户式”系统等税源监控手段,对采集的医药制造企业的各类指标进行科学专业的数据分析,摸清行业规律,确定正常税收指标参考值的幅度范围,一旦企业相关数据及其变动超出正常范围,就应确定为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对象,及时进行约谈或实施检查。

篇5

[关键词] 长期应收款;医药制造业;房地产业;黑色金属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03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07- 02

0 引 言

长期应收款指的是企业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和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根据新会计准则,“长期应收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的长期应收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融资租赁产生的应收款项、采用递延方式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产生的应收款项,以及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由长期应收款科目的核算内容可知,长期应收款内容复杂,受到企业经营策略选择、销售政策、财务计划的综合影响,而企业相关政策的决定因素不仅是内部的企业自身情况与管理者偏好,还有外部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周期等等,行业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最具直接性,这样不同行业的长期应收款可能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行业长期应收款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行业特征对长期应收款具有一定的影响,不同行业长期应收款的构成与变化趋势有差别。

2 分析与讨论

2.1 不同行业影响差异较大

本文选取医药制造业、房地产行业、黑色金属业进行对比分析。选取这三个行业的主要原因是,以医药制造业作为朝阳产业的代表行业,黑色金属业作为夕阳产业的代表行业,房地产业处于二者之间。三个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前景和行业特征,便于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万德数据库,可得三个行业的长期应收款与应收项目相关数据,本文采用三年期的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来直观反映长期应收款的变化趋势。三个行业2013年至2015年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业、房地产业的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不同。结合图1与各行业2013年-2015年长期应收款数值进行进一步分析,房地产业的长期应收款总额不断上升,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也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黑色金属业与房地产业的长期应收款占应收项目比都有所下降,下降程度存在差别。房地产业下降缓慢,而黑色金属业下降迅速。从长期应收款总额上看,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应收款略有上升,而黑色金属业长期应收款不断下降,说明这两个行业的长期应收款在应收项目中的比重皆有下降,而长期应收款的变化情况影响了比率的下降速度。由以上分析可知,三个行业长期应收款的变化差异较大。

2.2 影响原因分析

长期应收款的变化明显具有行业特点,其原因可能为:①销售前景不同。医药制造业作为朝阳产业,销售规模会不断增加,有更大的机会通过递延方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从而形成长期应收款。而黑色金属业销售规模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可能会使销售带来的长期应收款不断减少。销售规模上,房地产业虽然可能无法实现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但房地产的长期性使其能够保证一定程度上销售对长期应收款的支持。②生产能力不同。医药制造业要保证销售规模的增长,就会扩大生产规模,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将增加。而医药制造业作为朝阳行业,企业内部很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自行购买固定资产难度较大,会倾向于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固定资产,这样就形成大量的长期应付款,而在这一方面固定资产变化引起的长期应收款数量应该不会很多。黑色金属业与房地产业对固定资产的需求难以上升,尤其是黑色金属业,作为夕阳产业可能会缩减生产规模,闲置的固定资产将以融资租赁的方式提供给其他企业,这样就产生了长期应收款。但这样形成的长期应收款受到公司资产的限制,难以像销售形成的长期应收款那样能够持续增长,长期来看将有下降趋势。

本文进一步查阅公司年报,选取各行业长期应收款数额较大的公司进行进一步分析,年报中对长期应收款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披露。例如,医药制造业的山大华特(股票代码:000915),其2013-2015年长期应收款都是由分期销售商品形成;黑色金属行业的宝钢股份(股票代码:600019),2013-2014年长期应收款来源为融资租赁与资产转让,2015年长期应收款来源为融资租赁、资产转让以及职工首套房优惠借款;房地产业的云南城投(股票代码:600239),其2013-2015年长期应收款为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债权,城投控股(股票代码:600649),其2013-2015年长期应收款为项目投资。上述长期应收款行业特点对长期应收款影响的分析与年报信息基本符合,医药制造业中企业的长期应收款更可能来自于销售活动,而黑色金僖涤敕康夭业中企业的长期应付款更可能来自于转让资产与对外投资活动。

篇6

关键词:医药行业 应收帐款 信用风险及应收帐款 管理方法探讨

一、医药行业目前的信用风险及应收帐款现状分析

随着前几年国家对医药产品申报的放松,导致现在中国的同类医药产品增加。而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医药产品市场竞争急剧增加。因此就出现了部分医药企业采取大量的赊销手段抢占客户,但这一方法也造成了企业信用风险的增大以及应收帐款的损失。目前中国的医药产品一般都是从医药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然后再由生产企业自己的销售公司销售给医院或有一定配送能力的医药流通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医院和医药流通企业既是企业最大的利润来源,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这部分医院和医药流通企业拖欠医药行业的应收帐款造成了销售企业被占用大部分资金而导致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同时由于对这部分医院及医药流通企业的信用状况及经营情况不了解或对错综复杂的客户信息无法判断而导致企业的信用风险也增大,再加上由于应收帐款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死帐、坏帐增多。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医药行业中,此种现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二、针对医药行业目前的信用风险及应收帐款的现状应采取的事前管理方法

(一)针对医药行业客户的特点建立规范的客户档案库

从初识客户到维护老客户,医药行业的业务人员及经办业务的各级管理人员都应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选择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交易。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止2011年,中国有医药制药企业4000多家,医药流通企业1万多家(不含药店),如何从如此众多的医药企业中选择合适的客户就是一个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一般来说,医药企业需从五个方面来对客户进行评估。

第一、人员情况:主要是这个医药公司是不是有实力,现在中国的小医药公司多,小医药公司一般都是私营企业众多,抗风险能力弱。而位列在中国前几名的医药流通企业是国药集团、上海医药、湖北九州通,这些医药流通企业(也叫商业公司)一般应作为优质客户进行管理。

第二、地理位置:主要是这个医药公司物流配送情况如何,能否将药品迅速、安全地运到下游客户手中。

第三、从事本行业的时间、何时与企业开始合作、合作经历。一般入行业时间越长,与本企业做业务的时间越长应列入优质客户进行管理。因为医药产品是特殊产品,波及到生产、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所以人员的熟悉是很重要的一面。

第四、信用档案,是否有无良记录,很多小医药公司只是靠倒票来进行赚钱,这样的医药公司不能列入优质客户的档案中。

第五、关键点,既为什么要合作,合作的原因,合作动机,合作前景,如现在基药的配送,需指定的配送商,还有如委托加工等关键因素,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对方必须依靠我主进行发展,因此也可以列入优质客户进行管理。

分析了上面五个因素后,就对客户进行评定等级,比如A级客户为信用最好客户,B级客户为信用较好客户,C级客户为信用一般客户。

(二)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及不同的信用管理办法

针对本文上面所说的A类客户,我们一般可以给予较大的信用额度与较长的回款期限。具体信用额度及回款期限需要综合考虑医药企业本身的销售品种、返利的相关因素。

主要可以采取销售额预测法确定信用额度,如这一医药公司一年可以销售我企业的品种达120万,而他是分季度回款,可以考虑给予的信用额度为30万。同时还有付款能力法,这个方法一般是根据对方公司的特点给予一定的回款期限规定。

针对上文所说的B类客户,我们一般要求预付一部分保证金然后才能进行发货的销售方式开展业务,同进采取压批付款的方式来进行应收帐款的管理,即送本批货的时候必须结清上次货的货款。

针对上文所说的C类客户,我们一般要求采取现款现货的方式进行交易。此种销售方式便决定了以后不会出现应收帐款管理方面的问题。此种情况下,哪怕是价格稍低点,但可以将公司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并且现在在中国目前的医药市场下,此种销售方式比较普通。

当然上述客户的资信额度及回款期限也需根据客户情况的改变现而改变,因为中国的医药市场特别是医药销售市场变化性是很大,作为医药行业的信用风险与应收帐款管理也需据此改变而改变,否则会造成信用风险与应收帐款管理方法的滞后。

(三)如何对合同进行管理

在一笔业务开展前,为配合信用的管理以及不给后续的应收帐款管理带来损失,签约时要对销售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逐一审查核对。对合同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成为日后产生信用问题的凭证,合同是解决应收帐款追收的根本依据。这些内容都是所有行业销售合同必须具备的,但笔者认为针对医药行业的特点在销售合同的签定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义付款条件与退货条款这两个条件以便给后面的应收帐款管理带来好处。付款条件一般是优质客户可以按照医药行业的一般情况确定付款条件,如医药流通企业规定3个月,直销医院规定4个月回款。对信用不好的客户一般是要求现款现货进行销售。

在合同中规定好退货条件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比如输液产品容易破损,就需对破损事宜进行明确的界定。还有药品的有效期过了后需进行退货,这也是需明确的界定。还有药品因保管方面问题造成药品需进行退货如何处理都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如果这些在合同中不明确会给将来的应收帐款金额造成隐患,最终带来应收帐款的损失。

三、医药行业的应收帐款的事中管理方法

事中控制方法主要是订单管理流程。在这一流程中主要是发货查询,货款跟踪。每次发货前客服必须将销售合同保持核对。特别是本文前面提到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条款,如提到的付款与退货条款。公司在销售货物后,就应启动监控程序,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监控与收帐策略,在货款形成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但同时需注意维持与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毕竟医药销售市场现在大部分产品都是买方市场。

在对货款进行跟踪的过程中如出现对公司重大不利情况,应采取停发货措施,等这些影响消除后便可以视情况恢复发货。

回款记录也需准确,如果不准确也会造成对帐时的时间浪费及引进一些纠纷,此过程中有几种情况容易造成单据、金额方面的误差。主要是产品结构为多品种,多规格、产品的回款期限不同、或同种产品回款期限不同、出现调退货换货导致应收帐款不准确、客户不能按单对单回款的情况出现后,信用管理部门就与销售部门好好配合将此类问题解决在应收帐款的形成过程中。

四、医药行业应收帐款的事后管理方法

根据医药行业客户的特点建立有效的事后应收帐款管理制度与流程。最主要的对帐制度、收款制度、对拖欠款的处理等方面。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医药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因为应收帐款的事后管理至少需要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的有效配合才能保证事后的应收帐款管理有效。作为销售部门往往掌握着销售的第一资料,而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仅仅是通过间接了解到的信息和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来进行判断。

对帐制度,对所有的客户至少每年需进行一次应收帐款的函证,由财务部门出具数据,销售部门负责具体地去核对,销售部门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拖欠款的处理,首先与客户进行沟通,实在不行,收集相关的资料由公司法务部门采取司法程序进行处理。当然做了一个法律收款的例子需一定的成本但这种方式会给予信用不好的客户一定警示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在忙于开拓市场、增加产品销售额与利润的同时,必须要有风险管理意识,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当然对医药行业应收帐款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事前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中,只有将事前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为事后的管理带来便利。

参考文献:

篇7

医疗行业-医药代表

在医药行业,像辉瑞、默克,葛兰素、赛诺菲等医药制造型企业,他们的人才管理体制都会特别关注医疗代表成长路径中所涉及的所有岗位,通常是医药代表,高级医药代表、区域销售经理、大区销售经理、全国销售总监。

医药这样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成长最迅速的职位为什么不是研发的岗位。这是因为在在全世界前十大药厂中,很少有药厂会把核心产品的研发中心放在中国。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医药销售遵循了与美国相同的销售模式:由医药代表到医院直接向医生进行药物介绍,然后试用,最后由医生开处方药给病人使用。所以对制药企业来说,在中国,医药代表无论从数量还是绩效上,都对公司的最终表现、公司招人的数量和公司的员工数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想要成为医药代表,首先需要相关专业背景,很多成功医药代表是大学医药专业毕业就从初级医药代表做起。第二关键是能力。通过对成功典范的分析,SHL将能力定义分成三个范畴:首先个性特质上需要有很强的销售信心和销售韧性;其次与他人互动时需要有很强的掩饰技巧的能力,很强的沟通和说服能力,以及客户导向的能力;最后从业务的能力要求上可能需要很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零售行业-店长

过去,很多大学生对零售行业的店员和店长都心存偏见,觉得那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事实上优秀的店长正越来越成为猎头眼中的香饽饽,而店长也是行业中成长最快的阶层。

一般来说,零售行业比如超市,组织架构都非常扁平化,从普通店员到CEO中间可能只有4~5个级别。店长下一个晋升岗位是区域经理,那时他将还要负责本区域的扩张计划。再往上,每家公司的设置会有不同,可能设置大区总监,也可能直接由区域经历直接向负责业务的VP汇报。对零售店来说,最关键的内部管理和创造好业绩,都要靠店长来完成。店的促销计划,人员管理,都是考验一个店长绩效的关键指标。而这些也是整个企业业绩的基础,因此,优秀的店长是各个零售企业最宝贵的人才。

据SHL的观察,除了外部直接招聘店长,更多的店长是内部店员提拔产生,想要成为店长,一方面需要持续学习,而学习的内容包括如何去处理店里的棘手案例,客户的投诉等,总之就是让自己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想要成长为店长,更多时候不仅要关注自己业绩的成功,可能还要花时间帮助旁边的店员、其他的同事,当别人遇到客户的投诉或者问题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因为店长不是个体贡献者,需要去更好地辅导你的同事、下属,当下属情绪低落的时候,适当激励、鼓励。

其他行业中的关键岗位

篇8

第一阶段1980年代,标志性做法:只给政策不给钱

第二阶段1990年代 标志性做法:大争论,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第三阶段2000年

标志性做法:产权改革的号角,确定了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

第四阶段2005年

标志性做法:医改突然变奏 卫生部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第五阶段 2006年

标志性做法:医改再见曙光 医改基调已定 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

我们可以看到,从只给政策不给钱,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再到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这个过程是个断续的过程,说明了制定政策部门的犹豫和对我国医改方向无从把握。最后,觉得放开不行,不放也不行,便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政府将承担基本医疗,这样很多貌似统购统销的东西又重新出场,如招标,统一配送,国家出钱了,那么医药营销的路子肯定得加入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口,我们姑且称之为半转向。

历年医药行业的沉淀和新医改的推动,另外外资大规模进入,医药行业进入了整合并购死亡挣扎的盘整期,这倒是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医药行业数据显示我国医药企业100强中过100亿的只有一家,医药商业公司过100亿的是三家,这说明医药行业过于分散,竞争力强的没有几家。就是这种分散的局面,在面对新医改下,制药企业必须快速的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一轮又一轮的盘整波涛中得以生存壮大和发展。

一.进行战略转型

制药企业必须要进行战略转型,要从简单的产品销售提升到企业管理层面的竞争力上。今后,销售环境,竞争环境,竞争对手,政策环境,销售市场等都会发生变化,以往的讨论已经行不通了,及时进行战略转型,适应新的医药环境,是制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重新考虑一下企业的产品战略,营销战略,职能战略,人才战略,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调整,是目前制药企业首当其冲的工作。

二.提升管理水平

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发展,医药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由于外国竞争者的大举进入,我国快速消费品企业在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销售策略,团队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为快速消费品行业不仅是狼来了,而是来了狼群,而医药行业的狼来的还不多,以往粗糙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市场竞争中还能混碗饭吃,所以制药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逼近。

三.建设专业的有竞争力的销售团队?

制药企业喊这个口号多年了,没见到那家国有制药企业的销售团队在专业化上有突破性建树。制定销售政策不了解或不根据政策信息;行业信息;竞争信息,也不考虑公司的战略,这不叫专业。销售队伍还在市场上利用三板斧的老招也不叫专业。

专业化是指在人员招聘、管理等方面,坚持选择优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定期进行各方面技能的培训,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合理的授权,合理的配置。不为客户服务的人员尽量精简。建立专业化营销队伍和营销管理队伍,形成权责匹配、管控有力、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运营体制。,建立一个从上到下的专业化营销队伍、管理系统、运营体制建立起来,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会为医药营销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市场部

很多制药企业市场部都是摆设,没有真正发挥市场部应有的作用,市场部在企业中是参谋部,没参谋部的作战策略就跑到市场上去冲杀,不用想都知道这样的销售结果是什么。

篇9

5月2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允许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允许第三方物流配送药品。分析认为,这个意见稿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医药电商一直无法涉猎的处方药领域有全面开放之意。

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由于用药安全的原因,此前国家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禁止处方药网上销售。根据目前实行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网上药店只能销售非处方药,且需要自行建立配送网络。

还有观点认为,此次《意见稿》的另一大亮点是,网上药店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低。按照此前的监管要求,连锁药店申请网上药店的“通信证”――互联网药品交易许可证没有问题,但单体药店则不行。在新的《意见稿》中,单体药店也将具有申请资格。

多年以来,囿于国家的严厉监管,处方药成为网上药店不能碰的“禁忌”,医药电商一直在夹缝中艰难求生。如今,政策开闸,业界欢欣鼓舞,医药电商的春天似乎近在咫尺。

十年举步维艰

早在2004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就已经开闸。《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在当年。次年,《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正式出台。正是这两部条例,定下了网上药店的门槛以及处方药不得网售的基调。去年年中,国家食药监总局的相关领导依然对外强调:国家不会放开网上药店的牌照,更不太可能准许处方药网上销售。

数据显示,在过去十来年的时间里,已有184家企业获得互联网药品零售资格。尽管“玩家”不少,取得良好发展业绩的却不多。本刊记者了解到的现实情况是,在获得资格的企业中,已投入运营的网上药店约120家,而真正发力医药B2C的企业不足20家。现今销售业绩不错的网上药店,多是销售保健品、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家用医疗器械等,药品并非主力军。而整个医药电商行业的生存现状更是不容乐观。中国药店医药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医药B2C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9.3%,费用率为20.6%,平均利润率为-1.3%。

实际上,比起亲自“冲锋陷阵”,相当一部分获得互联网药品零售资格的企业选择“借鸡生蛋”。数据显示,2013年天猫医药馆的交易规模达20.4亿元,占国内医药电子交易47.89%,同比增长172%。相比之下,自主式医药B2C网站则逊色不少,它们的年交易规模为16.8亿元,占比达39.44%,同比增长98%。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医药电商虽然历经10来年发展,如今依然在蹒跚学步阶段。首批医药电商试水者金象网CEO牛征认为,行业始终没有出现垂直电商巨头和品类局限性有关。他指出,“中国的医药市场格局,医院占主导地位,并不是充分自由买卖的市场。”

国内医药电商举步维艰,《意见稿》的出台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意见稿》降低了医药电商的准入门槛,只要具备药品销售的能力,不论是全国性的连锁药店,还是区域性的药店,在线下能销售在线上也能销售。”九州通北京好药师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彩芬的兴奋溢于言表,“新规制定的思路是行业放开,未来行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药品经营最终依靠网上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和医药服务实力。”

开闸放“钱”

据业内人士介绍,业界多方已经达成共识:一旦《意见稿》实施,医药电商在短时间内迎来井喷已然是大势所趋。

6月3日,华润集团旗下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健一网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3亿元,成为首家获资本青睐的网上药店。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健一网获得高额融资这一微妙的时间点,很难说与国家放开非处方药的网上销售全无关联。而市场对于医药电商未来“钱”景的看涨,或许还仅仅只是开始。

根据国外医药行业的数据,美国网上药店的销售规模占整体销售规模的30%左右,日本为17%,欧洲则是23%。相比之下,中国医药物资协会所的《2013中国医药电商数据报告》显示,2013年网上药品销售总额39亿元,与上万亿的药品销售额比起来不足0.5%。

因此,没有了处方药的藩篱,比照国外医药电商的占比,国内医药电商的发展规模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医药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处方药总额占比70%-80%,如此算来,处方药的总额将超过7000亿元。对比2013年39亿元的网上药品销售额,未来的市场空间难以想象。更值得一提的是,处方药的利润要远远高于非处方药。

分析人士认为,《意见稿》落地必然导致网上药店的产品数量会在短时间内批量增加,处方药需求具备长期性且更利于网上营销的客户转化,将引发国内医药电商井喷式发展,同时也将大大压缩流通环节,降低药价。相应的,医药电商的市场格局将发生明显分化,形成第三方电商平台、全国性网上药店,以及专注于细分领域和区域性经营的网上药店。而长远来看,医药电商的竞争层次将迅速升级,这将从各个方面提升药品市场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医药行业和医药电商走向规范、有序、集中发展阶段。

政策落地的难题

虽然政策开了绿灯,不过医药电商真的要染指处方药的巨大市场,依然还横亘着巨大的“拦路虎”。

有分析指出,虽然现在医院已经基本实现了电子处方,病人拿到手里的不再是过去的“天书”,但电子处方并不对外公开,医院之间的处方信息仍不能共享,病人只能在就医医院完成药品购买。而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无疑是医院利益和垄断。

中国药店医药电商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政策放开背后有一番利益博弈,医药电商欢欣鼓舞,但是还有医院和线下医药大企业等既得利益群体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因此,《意见稿》要想真的落地,让处方可以公开、透明地自由流通就成为了首要任务。

然而尴尬的是,电子处方的自由流通非食药监局之所能,它基本控制在卫生部门手中。虽然医药电商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比如通过设立坐堂医生、自建医院等,来实现对处方的控制,但这样做成本过高,非治本之途。

除了处方难题,另一只“拦路虎”就是电商网站如何将医保卡纳入支付范畴。此前,由于整个医保体系尚未对网上药店开放,网上药店的销售系统无法做到与医保报销系统有效对接,消费者无法使用社保卡进行报销。现在虽然《意见稿》从政策层面说可以有这样的资质了,但是如何对接,怎么对接,包括医保卡的联网和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都还有待解决。

篇10

1 工业增加值: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稳定快速

10月份,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比9月份下降2个百分点。增速依然较快。

累计来看,2009年1~10月份,医药制造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增速比前9个月提高0.2个百分点。

2 产量分析:化学原料药产量同比下降幅度缩小,中成药产量增速回升

2009年1~10月份,全国化学原料药产量累计完成150.8万吨,同比下降2.17%,比前9个月的降幅缩小1.03个百分点,出现较大回升。

中成药产量方面,1~10月份中成药产量完成139万吨,同比增长21.56%,比前9个月提高1.2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2.84个百分点。

二、销售增长情况

1 工业销售产值: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速继续上升

2009年1~10月份医药制造业销售增长速度平稳,增速比前9个月略有提高,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比前9个月提升明显。

去年1~10月份,医药制造业累计销售产值完成7136.16亿元,同比增长18.79%,增长速度比前9个月提高0.6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8.87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分别比前9个月提高1.58和0.48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较快,达到28.43%,比前9个月下降0.59个百分点,中成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0.68%,比前9个月提高0.34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销售产值增长较快,累计同比增长25.87%,比前9个月提高1.16个百分点。

2 进出口分析:行业出货值小幅度增长,增速比前9个月略有提高,比上年同期大幅度回落

2009年月日1~10月份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实现小幅增长,增速比前9个月有所提高,行业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出口增速继续有大幅度的回落。其中化学制药行业出口同比仍然呈现下滑。

去年1~10月份,医药制造业累计出货值同比增长3.22%,增长速度比前9个月提高0.44个百分点,比E年同期下降15.31个百分点。

子行业中,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出货值同比下降1.48%,比前9个月缩小0.87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出货值同比大幅度下降11.1%,降幅比前9个月缩小1.75个百分点。中药饮片加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长7.31%,比前9个月下降0.12个百分点。

中成药制造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4.53%,比前9个月下降5.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升6.01个百分点。生物制品业出货值增长迅速,累计同比增长36.99%,增速比前9个月下降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提高18.24个百分点。

海关统计,2009年1~10月份维生素C累计出口同比下降11.8%,比前9个月扩大3.6个百分点;抗菌素出口同比增长17.8%,比前9个月提高0.9个百分点。中成药出口量同比下降5.O%,降幅比前9个月缩小0.1个百分点;医用敷料出口量累计同比下降21.1%,比前9个月扩大1.3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2009年1~10月份抗菌素进口量同比下降12.4%,比前9个月扩大1.0个百分点。抗菌素制剂进口量同比增长26.5%,比前9个月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009年1~10月份,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3.7亿元,同比增长39.6%,投资增速快速,比前9个月提高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上升12.2个百分点。

四、企业经营情况

1 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情况

2009年1~10月份,医药制造业内的大型企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1.53%,比前9个月提高1.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的累计工业销售产值的增速为14.05%,比前9个月提高O.1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6.61%,增速很高,比前9个月提高0.59个百分点。

篇11

从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

篇12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 财务管理新医改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医药流通行业也迅猛发展,并带来了企业规模、盈利模式、资本运营等方面的变革,医药流通企业正朝规模化、规范化、资本的多元化、集约化方面发展,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一、医药流通企业的财务特点及存在问题

1.医药流通企业主营收入一般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医疗卫生药品销售(统称纯销或是批发),约占总收入55%,该部份主要是按各地卫生系统招投标进行配送;第二类是医药商业企业间相互调拨、分销(统称调拨或是分销),约占总收入35%,该部份主要是企业作为厂家区域总、总经理,向分销商调拨药品;第三类是终端零售(统称零售或是终端),约占收入10%,该部份销售主要是面向终端连锁药店、工矿企业的药品销售。

2.行业销售毛率低,平均综合毛利率6%-7%,按类分析,纯销或是批发类毛利率约6%-7%,依据《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配送企业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定,医药流通企业收取的配送费用为中标价的5%-8%,包含在药品的中标价格之内,由中标的生产企业支付,接受中标生产企业委托配送的经营企业,除按规定收取配送费用外,不得收取配送费用规定以外的其它任何费用,该项规定已限定了医药流通企业纯销或是批发的毛利率;调拨或是分销毛利率仅为1%-3%,该部份只能充实企业的网络渠道和营业规模,而对利润贡献度不高;零售或是终端毛利率一般在5%-15%,但该部份市场份额有限,且连锁门店已进入“见缝插针”年代,竞争白热化。

3.医药流通行业处在“夹缝”中生存,上、下游企业都处于“强势”地位,如上游企业的国内外知名医药制造商,下游单位中的医疗单位,医药流通企业运营显得举步为艰。

4.三项费用高,行业平均值约6.5%,主要成本是物流配送、仓储、人工、资金占用及医药业行业严格监管。

5.资金占用大,主要资金占用在应收账款和库存商品上。平均应收账款回款期在3个月以上,虽然政府招标文件要求医疗卫生系统采购回款为2个月,但大部份医疗单位因药品验收流程、财务结算流程不同,而拖延付款时间,有的医疗单位实际回款期高达半年以上。库存药品资金占用大,平均库存在1.5-2个月。上述资金占用,对于毛率极低的医药流通企业来说,巨大的财务负担无疑让企业雪上加霜。

6.库存管理成本高,药品库存管理要根据GSP规范进行管理,并结合药品特点进行诸如通风、常湿、冷藏、冷冻等方面的仓储、养护、管理。需要冷藏的药品,在配送时还需特别的冷链装备车进行配送。

7.行业监管力度大。随着国内不断出现药品质量事故,以及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及药品生气、流通业的重视,行业监管越来越强,企业需要付出大额成本来遵循行业的监管。

8.财务费用高。医药流通企业普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资产负债高,融资能力差,财务负担重,财务风险高的特点。

9.医药流通行业,面临行业定位上的尴尬。随着各地区新医改政策及药品招投标办法出台,医药流通行业正向“医药物流配送”转变,如根据《福建省药品集中采购生产企业投标资质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定,参加药品投标的主体为取得资质的药品生产企业直接参加投标,不得委托其它单位或个人投标。该规定已使药品流通行业变成要实际承担药品采购付款和销售收款的药品物流配送行业,即类似物流企业,但又必须进行药品货款支付和销售回款,且须具备药品流通资质(GSP资质)。

二、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1.医药流通行业要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面发展,不断完善销售网络,提高销售规模,建立企业品牌。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度中国排名前三的医药商业企业销售额943.75亿元,占同期医药商业市场销售总额的20.09%,该比率虽逐年搞高,但相比美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占据95%以上市场份额相比,行业集中度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另外,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普通只重视区域内销售(受行业规范管理的限制的影响),不重视全国网络的布局和品牌建设,现国内市场布局比较全面和品牌美誉度较好的医药商业主要有:国药集团、上海医股、湖北九州通。近年,随着行业宏观政策引导,医药流通行业面临新一轮大整合、大洗牌,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针对不同销售模块,采用不同管理策略。

在纯销或是批发模块,主要是做好药品配送招标工作,做好中标厂家药品的配送服务,争取医疗单位采购订单。该销售模块应采用低成本规模战略,并做好厂家付款的及时性和相关的配套财务管理;在调拨或是分销模块,主要是争取市场容量大的品种区域总经销、总权,扩大规模,抢占市场。该部份配套的财务管理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银行金融工具,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在零售或是终端销售模块,主是做好新药、特药及市场销售毛利率高的品种,做好与连锁药店、工矿企业的沟通与服务,做好货款的回收,尽可能降低应收款产生坏账的可能。

3.完善市场网络建设,提升配送服务质量。

要争取与上游企业(制药厂家)的谈判话语权,如采购价格的降低、付款方式与信用期优化、过期药品处理方式等。同时,做好与下游单位(如医疗单位、下游商业单位、终端客户)的服务,争取更快的回款时间及提高销售量等。

4.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管理是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医药流通企业是靠资金快速周转取胜的行业。要做好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是做好销售回款计划、采购付款计划等财务资金预算与规划,用活资金,使资金发挥最高的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充分发挥银行各项金融品种,如银行低息融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应收账款保理等。

5.加强应收款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是医药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做好应收账款管理,关系到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坏帐生产的可能,同时也是优化财务结构的有效手段。医药流通企业应根据不同客户类型,制订不同的应收账款核对、催讨、考核管理。对医疗单位的客户,特点是应收帐款金额大,产生坏账可能性小,其财务管理重点是争取回款时间,加强企业资金周转;零售终端客户,其特点是销售不稳定,销售金额不大,产生坏帐可能性高,其财务管理重点是做好核对、跟踪和催讨工作,客户一旦出现变化要及时停止供货;医药商业客户,其特点是销售额大,受行业整合影响大,在行业整合中,随时有被淘汰出局可能,其财务管理的重点是做好客户资信调查、客户运营跟踪,按销售合同及时催讨货款。另外,企业应将应收账款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意识。

6.加快库存周转速度。

加快库存周转速度最好的财务管理方式就是利用ERP系统,根据不同药品特点拟制库存上、下限额,制订合理的采购批量,建立与厂家畅通的沟通平台,加速补货速度。

7.充分利用厂家销售政策。

药品生产企业一般会依据客户类型,结合年度采购量、回款方式、回款时间的不同,给予相应采购政策,如采购量的返利政策、现金折扣、回款时间激励、阶段性促销政策等,企业要结合自身销售量、资金安排、资金机会成本等因素充分利用厂家各项有利政策,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8.理顺流程,管控成本费用。

医药流通企业在毛利率低且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不断练好内功,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才能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控制好成本费用,企业首先要理顺各项流程,减少环节,加快企业运营效率,如进行流程再造、引入适合医药流通行业成熟的ERP系统;其次是企业要做好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真正落实预算管理的功能,做好预算的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第三是做好费用管理控制,结合GSP管理的规范,防止各类财务损失,如药品过期、变质、短少损失,坏账产生等;第四做好物流配送费用的管控,物流配送费用占医药流通企业成本比率较高,要减少该部份费用首先是要理顺物流配送流程,其次是考虑采取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方式。

9.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针对医药流通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融资能力弱的特点,企业应进一步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风险的主要财务管理方式有:(1)增加企业投入资金,如引入资本合作者。(2)企业合并,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企业实力。(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解决企业资金压力,增加企业实力,建立企业品牌。

篇13

“我们对中成药行业目前整体上是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基调是看好多一点,即中性偏好一些。”瑞银证券中成药行业分析师邹敏近日表示,“乐观是因为医药行业相对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不太确定的情况下,它的成长性还是比较确定和稳定的;谨慎是因为中成药行业目前面临着一个成本的压力。”

估值合理

邹敏认为,很多年以来,中成药行业所处的医药行业估值水平,对整个大盘都呈溢价状态,溢价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一般是15%至20%,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第二,A股市场的股份流动性较差,在交易过程中也会产生估值溢价。

“总的来看,目前中成药公司的估值水平是在历史估值溢价之内,相对处于一个平衡点,反映了投资者的偏好,不会给公司带来特别大的压力。”邹敏说。

增长较快 面临压力

资料显示,中成药行业在2003年到2007年的4年间,其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2.5%,高于整个医药工业和化学成药的平均水平。

4年以来,中成药的增速快于化学药的主要原因是,中成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以药店为主,受到医药系统反商业贿赂的影响比较小;其次,国家发改委对药品进行了24次的降价,其中涉及到中成药的仅有5次。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中成药的增速较快。

但是,中成药现在也面临着原材料长期价格上涨的压力。邹敏认为,一般中药材大多数是野生资源,势必面临资源逐渐减少的趋势,而目前通货膨胀处于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给中成药行业带来成本上的压力,这个行业中能源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都使得成本压力比较突出。

医改提升支付能力

从政策的影响来看,国家产业规划不论是“十五”还是“十一五”,中药现代化都是作为行业的发展重点。而医疗体制改革,也将会对行业发展产生影响。

虽然医疗体制改革还没有详细方案出台,但是还是能看到政府的一些先期动作。比如,政府在农村继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计划在2010年达到全民保险,医疗保费标准也是在不断提高,等等。这些对药品是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支付能力的提升。

医疗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原来的一个治疗型卫生体系向加强预防卫生体系转变,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康复、治疗等,中医药在这些方面都有一些优势,社区加大中医药的使用也是可以预见的。

“不过,中成药行业还不是医疗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直接受益的首先是那些在医院作为主要销售终端的药品,而中成药大多数通过药房销售,所以中成药企业受益于医疗改革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邹敏强调说。

两大投资主题

今后中成药行业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以药店为主要渠道的一类企业,将来转向OTC,并且进一步延伸到药用消费者,一般称之为保健品或者是日化,在定价上有一定的空间,具有抵御原材料涨价的能力,一些传统的中成药企业更有优势,比如白药牙膏、凉茶等。

二是中成药企业向现代化中药企业发展,用西药的标准来对中药进行系统的改造,竞争关键是持续的研发水平如何。另外,药品的定价空间在医疗保险目录之内都会受到政府的管制。

基于以上分析,邹敏认为,中成药行业有两大投资主题,即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之下,可以选择能直接受益于医疗改革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都是现代化中药企业,在医院或者在农村市场以及社区服务中心都在建立销售队伍;还有就是那些向消费者领域延伸的企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定价是它的关键。

在通胀的大背景下,邹敏认为,可以选择产品价格不是受政府管制特别严格的企业,并且其品牌也是市场能够接受的。

相关中成药上市公司业绩速览

东阿阿胶(OD0423)抗通胀的好品种

大股东华润集团对东阿阿胶的定位明确。东阿阿胶定位于滋补保健,主要围绕阿胶系列,力争做成第一大滋补品牌。

公司文化营销的效果初步体现,一是耗用资源较多的阿胶块价格大幅上涨,初步呈现出价值的回归,2005年公司销售阿胶块1960吨,销售金额为3.1亿元,而2008年可能销售1800吨,销售量有所下降,但销售金额将达到6亿元左右;二是耗用资源较少的复方阿胶浆销量大幅增长,销售金额与阿胶块已不相上下,这意味着阿胶的消费人群已开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扩散。

东阿阿胶仍继续推行“以肉谋皮”策略。目前已建立十大养驴基地,并建有三个驴肉加工基地,2008年有望销售驴肉达2000万元左右,达到盈亏平衡。

目前公司的主导产品基本上是在OTC市场销售,而未来公司要形成OTC、医院和商超三足鼎立之势,规模均要达到10亿元。为了更好地进入商业超市和规避药品降价,公司可能将阿胶浆转为食品。另外,下半年将有新的产品推出,主要是休闲类食品和美容类产品。

申银万国认为,东阿阿胶是抗通胀背景下的极好投资品种,定义为药中茅台,从中长期看将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2009年业绩可能超出预期,维持买入评级,维持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0.60元、0.84元、1.17元,同比增长54%、40%、38%的预测。考虑到2009年认股权证存续期满行权导致股本扩大,2009年和2010年的业绩将被摊薄至0.67元和0.94元,给予2008年40倍市盈率,权证发行后股票目标价格24元。

云南白药(000538)产能释放待明年

云南白药是传统一中药企业的龙头企业,拥有强大的品牌优势和卓越的营销管理能力,经营质量一直位居行业先进水平。2008年预计工业收入17亿元,其中药品8.5亿元、透皮剂4.3亿元,个人护理产品4.7亿元,比2007年14.6亿元增长约17%。

公司个人护理产品增长较快,主要是牙膏,处于快速成长期,2008年的增速将达80%,其中大约40%的成长来自于现有产品,40%的增长将来自于新品种。公司目前在商业超市和药店的销售比例大约是95%。

对云南白药来说,药妆是个新领域,公司必须经历从卖药到卖日化品种、从药店模式到商超模式的销售模式转变。目前在止血类牙膏上,白药已经战略性地达到了预期目的,未来将继续开发细分类产品。但公司产能释放要到2009年底才能发生,大约增加5 8倍,2010年将是业绩飞跃的开始。而在2009年中期以前可能较难获得超额收益。

申银万国认为,受非经常性因素影响,公司2007年盈利低估从而导致股价

低估,公司股票估值应该重回医药股高端,目前股价仍有上涨空间,上调评级至“买入”。预计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为0.85元、1.14元、1.48元。其中2008年仅上调0.04元

申银万国分析师比较分析了资源型中药企业后认为,5家公司都是A股市场的稀缺品种,但企业经营千差万别,云南白药战略、营销和管理领先于其他企业;东阿阿胶是非常好的长期品种;同仁堂和广州药业经营一般,但市值低估;片仔癀发展平稳,PE有所低估。

天士力(600535)发展前景明朗

2008年公司收入平稳增长。未来随着复方丹参滴丸进入销售旺季提价效应的全面显现和其他二线产品销售的上量等因素的刺激下,2008年公司医药工业的整体销售情况将好于2007年。

复方丹参滴丸的提价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海通证券认为,考虑到复方丹参滴丸的提价效益将在2008年得到全面体现,并凡该产品占到医药工业收入的75%以上,经测算,2008年提价将提升医药工业毛利率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公司建立的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的优势凸显,目前公司的主要原材料丹参和三七都能达到自给,很好地缓解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公司成本控制上带来的压力。

作为医药龙头企业,天士力的发展前景是十分明确的,其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竞争优势也正在逐步显现,加之后续还有大量独家的重磅品种上市,海通预计,公司2008~2009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53、0.64元,调低投资评级为增持。

广州药业(600332)业绩喜忧参半

广州药业业绩有喜有忧,虽然王老吉、小一药业的增长基本符合预期,但是也有星群药业的消化存货等不利的因素影响。综合考虑,预计医药工业的销售收入全年增长约为15%。

王老吉仍然快速增长。今年1~4月凉茶系列产品同比增长约为45%。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全年预计凉茶类产品将完成近10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约50%。王老吉药品系列则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预计全年增长将维持在17%左右。

中一药业也稳定增长。2007年主打产品消渴丸的销售收入已经达到5.3亿元。通过专利保护,公司的潜在竞争者被拒之门外。在公司不断深化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提价等因素作用下,2008年有望达到约15%的增长。

虽然中一和王老吉依然优秀,但星群销售额下降超过30%,潘高寿、陈李济、奇星增速放缓,整体业绩平稳,难以出现较大波动。

由于星群业绩下滑超出预期,国信证券分析师小幅下调2008年整体业绩预测0.02元/股,预计2008~2009年主营业务每股收益为045元、0.56元,同比增长22%、24%。公司股票目前估值在同类中药股中较低,仍可作为防御品种。

康缘药业(600557)三大因素保盈利

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稳步增长。公司主营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2003年至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4.6%、27.3%。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和产品梯度;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实施产品分线销售的独特营销模式。

公司未来盈利主要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现有产品进入新一轮成长周期;二是与国内医药商业巨头的合作,将拓宽营销途径,拉动销售增长;三是增发项目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好。

民族征券给予公司“增持”评级,预计公司2008、2009、201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7元、0.79元、1.06元。

国泰君安表示,由于公司对全年销售数据的规划是4:6,下半年的销售数据更加重要。考虑下半年存在所得税返还等诸多因素,维持前期预测的2008、2009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8元、0.78元。分析师认为,康缘战略定位清晰,做中医擅氏的药物;质量过硬+产品梯队已经建立、营销改革初见成效、民营企业有天然的动力做大做强,维持增持评级。同仁堂(600085)股价反映盈利增长同仁堂以品牌为依托,细化品种,重点加大新品种市场转换,力争在3到5年内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8亿~10亿元。目前产品覆盖率在北京已达到40%~50%。公司将集中精力发展高毛利品种,限制微毛利品种。在公司内部加强控制,以控制成本。公司力争保持15%的增长速度。

公司的产品群中二线品种的比重不断提高。管理层规划将股份公司目前的3个上亿元品种增加到5~6个,21个上千万元品种增加到30~40个。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公司成立专门机构,以扩大社区用药中标品种。

公司丰富的产品群将会受益于医改和社区用药增加,公司的营销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带动快速增长尚需时日,这与公司的整个体制有一定关系。

申银万国维持公司2008~2010年每股收益为0.62元、0.74元、0.87元,同比增长15%、20%、18%,同仁堂股价已经反映了缓慢增长态势,维持增持评级。

片仔癀(600436)具有定价能力

篇14

H集团是内蒙古一家集营销、研发、生产为一体的民营医药企业,创建于八十年代末期。公司总资产3.3亿元,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多亿元,其中2001年就实现4.4亿元。目前拥有四个营销事业部和一家药业公司,控股、参股多家相关企业,员工总数2000多人,营销网络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H集团立足健康事业,抢占市场先机,以销售为主,先后创造了数个知名产品的出色销售业绩。集团还投资近亿元兴建了内蒙古第一家全部按照GMP标准设计的现代化药厂。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H集团也进入了相对艰苦的转型期,2002年预期销售收入比2001年下降了1/3左右,药厂的生产状况也没有达到预期。在这种情况下,H集团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渡过转型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该战略的制定建立在行业竞争结构理论与企业能力及资源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一、我国医药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得到了迅速提高。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332亿元,几乎是1990年的6倍。同时,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1998年人均药品消费约80元,而中等发达国家每年人均药品消费额达到40―50美元。据有关权威部门预测,到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2180亿元。年平均递增速度有可能达到12%,因此,医药行业在我国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对中国医药流通业来说,2001年可谓是规范、整合、拓展力度最大的一年,特别是按照我国政府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外国医药批发零售商在2003年1月1日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国内医药流通业长期以来凭借特殊行业的垄断优势开始被打破,落后的经营机制和市场观念已成为我国医药商业最致命的缺陷。为此,创新医药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间的并购、联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特大型医药流通集团,以抵御跨国医药商业公司冲击已是当务之急。

2000年,中国医药行业销售额最大的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是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全世界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而乱等问题突出。目前中国新药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国家、地方以及企业对于医药科技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市场上缺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也使得产品更新速度较慢;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在医药分销领域,大集团发展在市场上遇到障碍,批发网络和零售连锁的建立受到地方保护的困扰,以大集团名义和品牌在地方注册仍很困难,使企业规模难以以较低成本扩张,医药行业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深。H集团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员,能够认清这些问题,同时抓住有利的因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二、企业竞争分析

1.现有竞争者。医药行业的国内厂家众多,行业集中度很低,因此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那些没有特色产品的厂家,只能通过价格竞争、回扣等手段无序竞争。同时,世界上前25位的医药厂商中有20家都己经在国内设厂,而且数量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其竞争威胁已经非常现实。现有竞争者的竞争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本重组。

2.替代品。医药消费的替代品整体上应当说是人类投资健康产业的其他部分如运动、健身等方面的消费。但是由于人类疾病主要是靠医药来解决,因此其他方面的投资虽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医药,总体上替代医药还有很大的困难。

3.供方。一般来说,由于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原材料成本的比例并不高。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税成本的逐步下降,制剂进口更加方便。因此,除了个别制药企业对特定供应商的依赖比较严重之外,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对制药企业厂商的不利影响并不太强。

4.买方。通常终端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并不太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疗效确切的、较少替代品的产品更是如此。但是由于药品供应渠道非常复杂,分销商的势力非常强大,因此这些分销商作为客户讨价还价的能力非常强。

5.潜在竞争者。由于国外药厂大都在国内有了合资厂,即使没有合资厂的国外厂商也有产品在国内出售。因此最有可能的潜在竞争对手,实际上是其他行业有能力加入医药行业的厂商和在那些产品尚未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国外厂商。而这些竞争对手的投资方向和行为模式往往很难预测。对于局部产品市场往往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

三、H集团内部条件分析

在对H集团内部进行分析时,我们采用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的观点,着重考察企业的能力,为战略制定寻找合适的方向。

1.对企业资源的评价可以通过“利用度―转移性”二维关系来确定其活性以及对企业的支持程度。转移性指资源扩展、复制、使用于其他业务的可能程度。利用度指资源被使用的程度。利用度低而转移性高的资源称为活力资源,是企业内部最具活力和有效性的资源,是企业进行其他业务活动时最有力的支持。

H集团的资源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隐形资源等。

财务资源方面,H集团1996―2001年的收入和利润年均增长超过30%,现金收入增长趋势明显。H集团流动资金近1亿元,满足进一步投资的要求,偿债能力强,融资空间大。资产负债率为3.23%,负债水平极低,财务资源利用度低。因此财务资源属于活力资源,是对H集团起关键战略支持作用的资源。

人力资源方面,H集团的人力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人才结构比较单一,公司缺乏财务管理、资本运作、科研等方面的专项人才,制约了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正式员工中,中专学历以下为57%,知识层次需提高;员工平均年龄相对较小,意味着企业具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隐性资源方面,H集团的品牌在同行业中知名度较高,而在行业外,由于这些年来始终做药品的总,因此几乎不打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较低。公司文化得到公司多数员工认可,集团内部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气氛,员工有较强的忠诚度,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2.通过企业多层次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总结出H集团的主要能力特点。

营销能力:一个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的庞大销售网络;一批对市场有很强把握能力的中高层经理人员;一支有多年市场操作经验的营销队伍。

研发能力:与诸多科研院所合作,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寻找新产品的步伐相对较慢,研发资金投入较小;运作产品开发、信息搜集的力量不足。

生产能力:设备在同行业中比较先进;缺乏生产经验,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规模在同行业中较小。

内部管理能力:领导有人格魅力,对市场机会把握较好;比较完善的计划和控制机制;总部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尚未充分发挥;不同事业部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充分;

财务能力:拥有比较充足的资金,资产负债率低;比较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财务安全性好;财务预测和资本运作等财务职能没有发挥。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H集团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不足;充分利用营销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利用较好的财务资源进行资本运作;加大技术创新及产品引进力度;利用现有生产资源,形成独立的产供销实体。

四、H集团发展战略的选择

依据企业增长理论,一个公司如果想长远发展,需要拥有三层面的业务。

第一层面:拓展和守卫现有核心业务;第二层面:开展新兴业务,作为将来的核心业务;第三层面:开创未来业务。

目前H集团主要把药品保健品销售作为第一层面的业务,属于波士顿矩阵中的“金牛业务”,该业务能为第二层面乃至第三层面业务提供充裕的资金。H集团依靠自己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和营销网络,在自己所的诸多产品市场上,份额始终保持前列,因此巩固第一层面业务,H集团应强化现有的销售网络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为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提高市场份额以及H品牌在行业内的影响;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为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提供充足的信息;巩固与媒体、地方政府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为下一层面的业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发展第二层面业务,H集团应走后向一体化的道路――建设研发中心,同时利用资本运作手段形成虚拟科研体系,其目的是为药厂和事业部寻找产品、储备产品,减少加入WTO后仿制药品受到限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财务资源,增加集团获利的渠道。

开拓未来事业机会,H集团比较好的选择是前向一体化的道路――建立连锁药店,将已经建立的强大营销网络进一步延伸,摆脱分销商和零售商对自己的控制力,树立品牌形象,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