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能源产业规划范文

能源产业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3 16:08: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能源产业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能源产业规划

篇1

2011年4月的上海车展终于落幕,展场规模无疑又创新高,参观人数也再创纪录,豪车一如既往地成为新闻热点。厂家为了表现对世界第一大市场的重视,各国CEO们即便在日本地震影响全球生产时也毫不犹豫地来上海捧场:媒体们更津津乐道于纽约车展不得不因为上海车展而把自己的媒体日延后一天,以便CEO们能排开行程。喧嚣的展场与2011年落寞的车市形成鲜明的反差,更透出难以名状的虚荣和浮躁。好在还有“节能和环保”――这个汽车行业永恒的主题使车展区别于一般地区展销会。

如果一定要说亮点,那就是86款新能源车。每个厂家都推出了不止一个新能源车型,规模稍大的车企至少有3个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参展,很多车型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纯概念式的原型车,而是量产或接近于量产的车型。配合中国新能源车规划,多数厂家都把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推在最前台的位置。

从长远来看,没人怀疑二、三十年后新能源车的前景,但中短期前景到底如何是个奇诡的问题。行业里的人绝大多数都相信动力电池技术还远没有到大规模量产普及的阶段,但不相信归不相信,产业的投入却早已经超出了对某种前沿新技术预先研发的阶段,就如同马上就可以量产进入千家万户那般。所以诡异之处就在于自己不相信的事情却做得如同百分百相信一般,于是国家的鼓励和补贴成了翘首以盼的风向标和救命稻草。

4月7日,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规划即将出台,未来十年产业核心技术投资将达千亿元。

历史上国家涉及汽车产业的规划无一例外地全部落空,没有一次达到规划要求的产销量或市场份额。但这一次不同,至少到2015年的目标看起来有希望达成。以前的规划都只是“纯规划”,里面充满了“应该如何如何”以及“鼓励达到”等等表述,很少提及应该如何达成目标的具体手段。可这个新能源规划是有真金白银做后盾的,只要中国各大城市都执行政策,到2015年之前平均每年全国销售10万辆新能源车的目标并不艰难。

比如在三月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有车企高层公开提到未来三年北京市将采取有力的举措推进新能源车试点。北京市3000辆环卫车未来3年都换成电动车:公交也开始推电动大巴;延庆和房山区将推电动出租车试点;政府公务用车也开始采购电动车;城市内部物流用车也逐步更换成为电动车。相信中国25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以及其他计划单列市都积极行动的话,2015年的目标实现单只依靠政府采购就已经不遥远了。

可到2020年达到500万辆的目标就另当别论了。国家财力肯定不足以支撑这么大规模的采购,必须要依靠市场和消费者。但即便在最高6万元的补贴下电动车离消费者还是“很贵族”。而且把电动车卖给成百上千的消费者和把车卖给机构车队旧比较显然风险巨大,一旦质量和安全性出问题,厂家很难控制局面。所以就容易理解有些厂家就等着中央政府6万元和地方政府最高3万元对消费者的补贴,把本来想定价20万的电动车定成26万-29万元的市场价,然后再道貌岸然地批评政府的补贴不足以启动市场,却不会提及自己新能源技术的低劣和工艺水平不足以达到大规模生产的地步。

篇2

同年11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编制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准。作为十二五时期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之一。《规划》指出,将对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循环利用产业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愿景地位

据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占GDP的比重为3%,而按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提出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般产值要占GDP重速7%以上的标准,我国目前的经济支柱行业是以房地产、钢铁行业等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此次4个支柱产业,3个先导产业的提法,体现出中央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

据一位参与《决定》规划的专家介绍,确定7大产业为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主要是从这些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以及广泛的就业带动效益等方面考虑。这些产业有些在近期能发挥带动作用。有的则是在近期有较大发展或具有中长期战略意义的产业。该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这些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此重很小。但是行业的前瞻性和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篇3

第一句话:产品是基础、队伍是保障、决胜在终端、核心是品牌。

第二句话:只有通过有效规划,才能够有效放大产品资源。

放大产品,简单的说就是把产品卖出去,更多的卖出去,只要卖得多,销量大,产品资源就得到了放大。

产品要卖出去,需要有人去卖,这就需要有队伍。一支有战斗力的销售队伍是产品资源得到放大的保障。

队伍要把产品卖出去,就要把产品进到终端,再通过各种促销方法帮助终端把产品更快、更多的卖给消费者。终端之战是战术之战,是“持刀见红的肉搏战”,是单兵作战的“巷战”,同时也是促销战术实施的团队之战,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终端开发方法和促销方案,终端产品将处于自然销售状态,尽管依靠有战斗力的单兵作战将产品进入了终端,但也将难以实现产品销量的大幅提升。

产品要卖出去,就要有人去买,消费者教育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而,如何选择主品,如何将主品打造成品牌产品,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进而达到带动整个企业产品销量提升的目的,这将取决于高层领导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整个公司的战略执行能力。

1、 产品是基础。

产品是资源,是终端作战的“武器”,是消费者对企业认知的载体,是实现企业对消者者承诺的载体,没有产品,就没有一切。

产品是资源,但并不是拿来什么产品都可以去卖,都有可能在终端上量的。终端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哪些产品适合你的终端?哪些产品不适合你的终端?零售终端需要哪些的产品?医疗机构终端需要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公司是否有批文?是否可以生产?不能生产是否可以委托加工?

没有的产品怎么办?是否需要OEM?哪些产品需要进行OEM?OEM产品什么时候能够到位?

自有产品和OEM产品在你的产品中的比重是多少?如何进行平衡?

哪些产品线是重点产品线?哪些产品线是次重点产品线?

在产品线中,哪些产品是重点产品?哪些产品是利润产品?哪些产品是销量产品?哪些产品是阻击产品?

如何选择主品?如何规划主品,打造主品?如何对主品进行品牌规划?

要想有效放大产品资源,你就不得不回答上述的一系列问题。否则,你就会发现,你的销量做起来了,但却是众多产品的堆砌,没有特别突出的产品;有销量的产品却难以成为主品;做重点产品的产品却难以打造成品牌产品;有些产品销量起来了,缺突然面临断货,这时才发现是OEM产品;零售终端的产品,你却规划了尚未成为普药的处方药产品,业务员不愿意推,终端也难以产生销量。也许,只有到这个时候,才会发现产品规划是多么的重要!

2、 队伍是保障。

卖产品,需要有战斗力的队伍。

在队伍的不同层面,需要不同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拿战争做个比喻,终端开发犹如巷战,凸显的是单兵作战能力;终端上量犹如攻城战,需要的是团队作战能力;而一个企业整体产品资源的放大,则犹如“”,要“进行三大战役”,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不仅需要单兵作战能力,不仅需要团队作战能力,更需要的是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

我们的队伍是多品类混合的“杂线”队伍,还是按产品线划分的单产品线队伍?

杂线产品品类丰富,终端容易接受。但多支队伍都是杂线必然会产生内部竞争,产生资源内耗。

单产品线队伍产品品类较少,在终端销售上量较难,需要销售队伍付出更大的努力,对队伍的战斗力要求更高。

队伍体系如何建设?保证队伍能够发力的市场体系如何建设?队伍各层级需要什么能力?这些能力如何能够快速提升?

这些又是规划的问题。

3、 决胜在终端。

产品是在终端卖出去的,终端必然成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变成钱的最后阶段,是“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

产品进入终端后,终端动销必将成为终端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动销?

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终端推荐,二是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促销活动。

终端推荐的根本是利益驱动,推荐成功率的高低则取决于终端营业员推荐技巧的高低,期间的纽带是终端业务员的客情工作。利益驱动需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设置,而终端推荐则需要有产品培训和业务员持续、有效的跟进。

终端促销活动的成功率则取决于能否吸引消费者,能否让消费者即时消费。

这两个方面所有的厂家都在搞,为什么有的见效,有的不见效,有人用见效,有人用不见效?

关键有二:一是针对性、二是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案。

为什么是可参考的标准化方案?

因为,各地的实际市场情况都会有所差异,任何方案都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都需要本地化,标准化方案总体不会变化,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需要因时因地不同而略作调整。

像某企业的“乡村诊所推广会方案”、“一镇一店消化线产品推广会方案”就是标准化方案的案例。

但,标准化方案不仅仅限于大型活动方案,日常中小型活动同样需要标准化方案,如抽奖活动、买赠活动、乡村药店放电影活动等等。

业务员的跟进同样需要标准化方案的指导和规范。

再进一步说,业务员的日常工作是否需要标准化范本?终端经理、地总、省总的工作是否需要标准化范本呢?

要想解决以上这两个关键,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支持体系,包括市场策划体系和培训体系。

4、 核心是品牌。

有了产品就要做大,这是一般企业都会想到的,但是优秀的企业还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保持我们的产品能够持续做大,做到领先,并持续保持领先?

这就要设置竞争壁垒,抬高竞争者进入的门槛。

这个壁垒就是品牌。

篇4

[论文摘要]企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员工和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企业的共同成长,成功而有效的培训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重视培训的企业将积聚优势,不重视培训的企业将积聚劣势。有针对性地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加快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养,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1.员工培训的目的。培训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途径,培训的目的,总体上讲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采用各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对职责变化的适应性,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培训不着眼于每个员工的工作,不给企业带来效率和效果,培训就会成为额外的负担;如果培训不给员工带来实际的好处,不能与薪酬、提升等人力资源职能相联系,培训也就徒有虚名。

2.员工培训的功效。良好的培训可以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素质,其功效在于:使员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理念、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使员工做好现在的工作,革除不良的习惯和不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品质,降低工作成本,增加工作效益;使员工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通过培训为企业的将来发展奠定人员素质基础;使员工更加认同企业文化,增强团队竞争力。WwW.133229.Com

3.员工培训的需求。首先研究企业战略和目标,确定培训方向,企业的培训计划应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吻合;其次研究工作职位的要求和任职者的能力水平,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发现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再次研究培训对象。谁需要接受培训,谁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由此得到培训对象的类别和数量;研究培训的重点。这里要区分员工是属于“不会做”,还是属于“不愿做”。“不会做”属于技术和方法问题,“不愿做”属于心理问题,对两类问题各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来解决。如果两类问题都有,则进行全面培训。

二、员工培训的层次和侧重点

1.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人员是指在企业中从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活动,通过专门的技术知识、方法、程序和设备解决相关领域技术问题的专业人员,其主要职责在于用技术知识解决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更新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新其使用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并为在更大范围内从事技术活动和晋升到高一层次的技术职位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2.一般员工的培训。一般员工是指从事具体作业活动、无下属指挥的操作性工作人员,这些人员直接使用设备、工具,直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主要职责在于提高效率、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按时完成作业活动。一般员工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体力工人,以体力劳动和技术为主要工作方式;另一类是智力型员工,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业务工作者或现代技术装备的操作者,如会计员、绘图工、计算机操纵工等。智力型员工经过培训和发展,将会兼具操作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对一般员工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其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不断提高其对业务流程、方法、图纸、规则的理解能力和对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能力等,并为其在更大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和晋升到高一级的技术等级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在对一般员工培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按照国家规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基本要求、任职资格来培训技术工人和智力型员工,使这些人成为操作技术上的资深骨干,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三、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是指在同类工作环境和同类工作岗位上的员工进行的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本职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在职培训的功效:一是提高、充实和完善员工的工作技能,为员工的工作轮换、横向调整和以后的晋升创造条件;二是减少工作中失误、事故和灾害的发生,降低由失误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安全;三是减少各种消耗和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提高工作热情和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气氛。在职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各领域、各岗位的具体要求进行,可按专业领域、岗位职责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在职培训的途径主要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和专门化的目标性培训。具体方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四、培训方式及其选择

1.课堂讲授。通过视听技术,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传播知识和技术,在讲授中途和课后允许学员提问和交流。在企业内部的培训中心和外部的大专院校经常采用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这种方式有利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和灌输。由于更多是单向信息传递,学员的反馈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成熟者的经验理解式的学习。

2.网络培训。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培训内容以字、音、像的方式传递给受训者,这种方式可节省学员集中培圳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信息传播面广,使用方便,有利于知识性传输和分散学习。但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投资较大,需要对培训『效果有严格的监控和监测。

3.自学。按规定的目标和计划,有一定学习能力和自觉性的学员自己读书学习,进行自我培训,这种方式适宜于知识性学习,有利于学员自主安排学习,比较灵活实用,但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效果,缺乏群体监督,因而需要强大的坚持力。

4.群体讨论。围绕中心目标,通过学员的积极参与,以全通道的信息交流方式,研讨所关心的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对培训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经营案例分析就采用这种方式,效果很好。

5.角色扮演。学员在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中扮演某种角色,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得到亲身体验,并由其他学员对其扮演效果进行点评。这种方式信息传递多向化,反馈效果好,实践性强,有利于培训j学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者的设计和指导水平。

6.工作轮换。有意识使受训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取得不同的经验,培训其协作精神和全局观念及全面的工作能力,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综合性的管理人员,但需要有良好的职前培训,否则会降低新岗位的工作效率和干扰新领域的正常工作。

上述培训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受训者的职务特征、岗位可离度等因素进行选择使用。

五、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

1.培训是企业的战略性任务,需要整体协调。培训是企业的责任,接受培训是员工的权利,责任和权利统一的结果使企业更有效地生存和发展。员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的协调和配合,才能使员工培训有效地运转起来。

2.管理培训宜从上层到下层,以建立共识为主。管理培训i若从下层开始,下层观念革新,能力提高,容易造成兵强吏弱,整体管理效率难以明显提高。管理培训若从上层到下层,层层落实,上层理解了管理内涵,可为下层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空间,并指导下层更好地进行培训活动,从而很快地见诸于行动。员工培训除了革新知识、提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注重灌输企业理念、工作伦理和群体规范,以便建立共识,形成健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3.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员工培训。实施员工培训项目,需要投资,应该有投资效益。培训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选择与工作相关,能提高效率、扩大效果、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项目,系统地进行培训,不能漫无边际、互不联系、零打碎敲地进行培训。员工培训应该进行认真的成本效益分析,获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4.建立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培训机制。企业规划美好的发展远景,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甘愿留在企业与企业一起成长。员工培训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员工的生涯管理和企业的连续不断的培训计划联系起来,使员工意识到培训与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培训效果。在这个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5.提高培训的个人主动性。把员工考核作为员工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对职教工作实行全面考核,既考核施教单位和人员,又考核参加学习的员工,还考核学员所在部门甚至班组。培训任务中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与生产任务一起纳入考核指标,层层落实,严格考核,每年年底在编制第二年的员工培训计划时,根据各单位基数,将总任务的20%的指标同个产任务一起下达给各部门、班组,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指标。半年检查,年终考核。凡属拒绝培训或培训i不合格者,学徒工要延期转正定级直至合格。培训i不合格的员工,不评先进,不提干。把员工教育同经济责任制挂钩,形成推进企业员工教育的动力。在企业内部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把培训和任职上岗结合起来,可以解决企业员工教育长期存在的工学矛盾的问题、学用脱节的问题以及职工被动参加培训、主动性不高等问题。

6.培训考评及反馈,提高培训实效。为检验培训效果,督促培训对象认真学习,所有的培训必须进行考评,培训计划应该对考评方式(笔试、面试、操作)加以明确,以便在时间、人员、费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考评的成绩有培训学时计算和培训过后一段时间中的工作能力提升两种,后者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培训评估的起点应是培训和组织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惟其如此,才能给管理者、受训者、培训者以持续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发挥更大的用,否则,则易使人认为培训受重视不够或仅在搞形式主义。

7.以培训促进企业发展。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经过培训的员工往往能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纠正错误或不良的工作方法,其直接效果必然是促进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各种损耗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此外,还能减少事故的发生。通过培训,会增进员工对组织各项规章制度的了解,随着员工对组织认同度的增加,他们会主动表现出该组织的成员行为,急组织所急,想组织所想。员工只有真正对组织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后,其能力和潜能才能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进而表现为工作绩效的提高。通过培训可以使具有不同价值观、信念,不同工作作风及习惯的人,和谐地统一在组织之内,可促进组织变革与发展,使组织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 尧.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3]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烟叶 规模化种植 优质丰产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051-02

随着大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传统烟叶生产模式困难重重。一是,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种烟收入比重降低,影响烟农的积极性,部分烟农弃烟改种其他经济作物或从事二、三产业。二是植烟地块生态环境变化给烤烟生产带来潜在威胁,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变差、保护地栽培面积越来越多等影响着烟叶种植。三是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出台对烟叶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农民种粮得到的实惠逐步增加,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部分地区的农民回现了种地热情,惜地情况显现。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加快,导致烟农队伍日趋老龄化,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呈下降趋势。所以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是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然选择。

结合阜新地区近年来推进规模化种植烟叶的实践经验,可分析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基础是规模化种植。实行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主动转变生产组织模式,充分优化土地资源是发展烟草规模化种植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烟叶规模化种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方式不健全

目前,农村的土地流转很多是农户间自发进行的私下流转,流转双方多是亲戚、朋友,流转规模较小,很难形成规模。烟草企业和地方政府很难进行行政干预,对适宜烟叶生长的土地不能有效进行连片集中整合规划。绝大部分烟田的土地承包权都掌握在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面积土地上,很难进行集中统一的规划分配。烟草部门即使有主动意识,但是缺乏调控的权利和手段,对集中调整完的土地也缺乏控制的主动权,很难形成约束力。这也使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对前茬作物的选择权上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阜新地区烟田列当发生较重且难以根治,造成烟田连续耕种两三年就难以维持烟叶正常生长的现象,土地如何轮作倒茬,适应烟叶生产规模化发展,更成为影响土地合理利用的障碍。

2.从事烟叶生产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由于国家对农村产业化和城镇化政策的不多深入,使得传统意义上靠种地为生的农民越来越少,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头脑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放弃了自己土地,到城市或者乡镇企业务工发展。这使得烟叶生产劳动力也随之大幅减少,以前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不复存在。粮食作物与其它经济作物在价格上的不断冲击,和劳动力价格的水涨船高,使生产环节繁琐且生产投入较大的烟叶生产以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很多“老烟农”都放弃了曾经使他们发家致富的烟叶种植改投其它行业,现有烟叶生产劳动力逐渐向老龄化和妇女化转变。

3.薄弱的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的生产形式与规模化种植的差距很大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地区育苗设施、农事操作机械欠缺的问题。如烟水、烟路、烤房、烟站等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灌溉能力差、室内温度与湿度调控能力较弱,造成烟叶产量和质量不稳定、生产机械化及信息化程度较低。绝大所数烟农

4.单一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

解决制约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推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促进我区主要的烟叶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区主要的烟叶生产组织方式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种户多、区域分散、户均种植面积小等问题,导致烟叶种植集中度低。其次,改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绝大部分烟农自己实施整个过程,从而难以完全掌握技术难度较大的环节。烟叶生产水平低、烟叶质量差异性和波动性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村劳动力缺乏,导致的管理粗放。

二、提高烟叶种植规模化水平的对策

1.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明显加快,流转规模扩大,从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已呈现多样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建立健全是极大的有利于促进烟草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

首先,烟草行业一定要牵头联合县、乡各级政府,制定基本烟田保护政策,对个人、村、集体土地的集中与分配都要有不同的划分,坚持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对重点发展烟叶生产的乡、村要进行基本烟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进行宣传、指导,鼓励引导盘活土地资源、明确土地流转的形式、补偿及期限、依法签订相应的流转合同,并做好流转合同的鉴证和备案工作。加强补偿植烟土地流转力度,加大支持对土地流转承租者的资金、技术、物资等的力度,并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有效提高土地流转的成功率。积极鼓励土地向种烟能手、种烟大户要打破传统旧观念,转租种植,整合烟地资源,发挥规模种植效益。实施土地流转还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正确有序进行流转规范,从而促进烟叶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对烟区进行布局和规划,将烟叶生产逐步向烟叶种植适宜区转移,要根据各地区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的科学分析。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保障烟叶原料上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利用合理开发、集约、集中连片土地资源。同时,充分考虑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发展连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操作的区域。在尊重烟农意愿的前提下,建立以烟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烟叶合理轮作。

2.探索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近几年来,我国烟叶产区出现了烟叶生产合作社、烟叶农场、烟农协会、烟农互助组等烟叶生产组织形式,我地区也产生了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烟农协会和互助组的主要作用是服务烟叶生产,维护烟农利益,管理模式比较松散。结合近几年生产实践,我地区烟叶规模化种植的组织形式以烟叶生产合作社和烟叶农场最为适宜。各级烟草部门也大力号召基层单位扶植发展烤烟专业合作化组织。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生产组织形式。

烟叶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烟农从事烟叶生产,自己管理自己的股份制、群众性经济组织。它实行“入股自愿,互惠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则,其目的是组织烟农连片种植,规模经营,提高品质,增加收入。烟农以土地和资金入股,依托烟草公司技术、物资扶持,按照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方案搞好生产技术服务和生产销售。合作社多采取模式是“公司+合作社+种烟户”。根据生产情况划定烟叶生产区域,对规划片内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并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在烟农不能自行流转的情况下,由集体进行反租倒包,有效提高了规模化种植水平。这种由烤烟合作社出面引导承包经营的土地流转方式在烟草行业被积极探索采用,这是当前种烟土地流转形成规模化种植的一个发展方向。承包经营者根据烟叶统一规划及自己烤烟种植面积向烤烟专业合作社申请再由烤烟专业合作社向外出打工、有闲田、想出租的农户手中有偿租田,达到各自的目的。

烟叶农场是一种以租赁承包形式集中土地并统一管理的生产模式,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种烟户数量较少的区域,一部分有技术,有意愿的,可鼓励烟农发展成为、规模种植的种烟专业户,兴办种烟农场。一般由烟草公司或烟叶大户租地,进行机械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可以安排转让土地的农户到农场打工,这样既满足了烟叶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又解决了转让土地的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便于技术员统一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它能有效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有利于持续改进烟叶质量,加快科技兴烟进程。

3.科学布局同时要切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工程,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实施烟叶基础。在国家实施烟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我区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为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从规模化种植方面,烟叶基础建设还需要继续改进及完善。要以“规划先行”的观念,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适度规模”的原则设施建设烟叶基础,发挥综合效益。同时要经得起烟农、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就要实时注重工程质量和工程管护,使烟叶基础发挥长久效应。

三、发展规模化种植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阜新地区已初步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的规模化种植模式,但我们面临的难题还有很多方面。一是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烤烟规模化种植管理体系,并与烤烟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衔接。二是如何把合作社和农场化等生产组织模式更好的纳入到规模化种植中来,使之互为其用。三是土地流转方面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更好的形式和办法。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在今后的生产中积极探索实践,为不断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泽华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N].中国烟草学报,2005年03期.

篇6

早在2010年10月13日,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下称“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首次向社会公布后,就曾有消息传出,该规划将在2010年底正式颁布。

然而,在随后的数月中,虽历经数次社会民意及部委意见征求,“汽车产业规划”仍迟迟未有定论。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此期间,“汽车产业规划”已多次上报国务院,但都被打回修改――这也让业内有了“三上三下”的戏言。

2011年7月,《求是》杂志刊发了总理5月底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节选。

针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政策务虚及现实乱象,温总理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并不十分明确。混合动力有一些技术进步,但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电动车开发刚刚起步,总体上还处于摸索和跟踪国外技术阶段,主要设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要集中解决哪些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总理要求“都必须尽快明确下来”。

其实,工信部已于6月向国务院提交了修改后的最新版“汽车产业规划”,因此有人指出,总理是在“点名批评”这一最新版本的规划。业界对于最新版的“汽车产业规划”能否获得国务院的认可,再现问号。

不过,有接近国务院和工信部的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最新版“汽车产业规划”有望在今年8月底、9月初,正式获得批复并向社会公布。

部分微调

“今年3月,工信部曾给国务院呈报过一次规划方案,不久被打了回来。据说到了4月份总理的秘书班子开始起草总理在全国科协上的那份讲话稿,5月总理在科协上发表了那篇讲话(即前述刊于《求是》的温总理讲话)。我们相信总理发表那篇讲话之前,一定没有看到6月份工信部重新提交的新版‘汽车产业规划’。所以我们不认为,总理的讲话是批评新版‘汽车产业规划’务虚。”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组的一位资深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一位参与了“汽车产业规划”初稿草拟及工信部最新提交方案细节调整的资深新能源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工信部最新上报国务院的“汽车产业规划”和去年10月13日对外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诸多调整只是“搬砖头”,即内容和措辞前后挪动位置,使规划方案看起来更合理。“制定政策路线依据的是市场行为,大方向不会轻易全盘调整。”该专家说。

“我们认为发展纯电动汽车是最终方向、完整概念,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务实的过渡方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叶盛基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因此,最终出台的‘汽车产业规划’,那些涉及新能源车的整体目标、路线、任务、格局的部分,不会有惊人调整。”

即便如此,新版“汽车产业规划”的部分目标与路径已发生微调。

“例如行业诟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目标的数字设定,以及中央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部分,还是有一些调整的。”一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资深消息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上报国务院的最新版本“汽车产业规划”和“征求意见稿”对比,“调整至少有四处。”

所谓发展目标的数字设定,指的是原规划中曾提出的,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目标。

“这些数字被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过于激进和不切实际。规划正式出台后,也许上述此类数字会再做调整。”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说,“同时,原‘汽车产业规划’中,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的数量,也或会再有调整。”

除了上述数字上的调整外,在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部分,相关细节也有所变化――由于在充电设施建设上,国家电网已经积极参与其中。原征求意见稿中只倡导建立以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为主的充电系统。在新版本规划出台后,电网企业可能参与其中,充电系统建设将多元化。

在财政补贴方面,原本财政部曾计划出台1000亿人民币的财政补贴扶持新能源汽车,现在这一声音基本消失。

“针对财政补贴和扶持部分,最终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和额度来扶持,最终只有国务院说了算。”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说。

根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掌握的书面材料,在征求意见稿里,为保证新能源未来十年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规划曾从财政、税收、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化。

在原征求意见稿中,在中央财政支持上,2011年~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2011年~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重点的节能汽车推广,其中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比例,不得低于中央财政资金的50%。

在税收上,2011年~2020年,购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2011年~2015年,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消费税和车船税。2011年~2020年企业销售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3%。新能源及其关键零部件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100%加计扣除。

“如果8月底、9月初,‘汽车产业规划’最终出台,那么,此部分将可能是上报国务院最新版本中调整最多的地方。”上述汽车工程学会人士强调。

行业乱象或将改观

“汽车产业规划”如最终通过审批,将对修正新能源汽车发展乱象提供政策支持。

“十年前,业内有人忽悠在所谓新能源技术方面我们与世界最先进水平处于同一起跑线,未来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事实证明,这十年来,囿于技术瓶颈和行业乱象,做实事的(企业)得不到资源倾斜,‘忽悠’的(企业)左右逢源,这使得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水平不但与国外巨头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甚至在电池、电机、电子控制领域几乎全面处于落后和追随状态。”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业内专家钟师指出,“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所以乱象丛生,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无良)企业的逐利本性,使得一个原本具有良好初衷的政策,被投机者所渔利。”

一种业内普遍存在的声音认为,如果‘汽车产业规划’能在8月底9月初出台,并针对性地明确对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长期务虚的担忧,将十分有利于改变行业乱象。

上述来自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人士指出,作为主导汽车工业的最重要国家部委,工信部在针对新能源汽车领域行使“产业规划、政策起草和标准制定”等三大职权时,一度面临与其他部委关于技术路线难以协调一致的尴尬。“现在一旦其(工信部)主导的‘汽车产业规划’最终获批,则部委之间关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的态度分野,即可早日尘埃落定。这同样有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产业调整振兴;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

一、产业调整振兴是稳定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比如,推行国家采购,建议政府带头采购新能源产品,同时通过财政补贴、放宽用电限额等优惠政策,以及发放绿色消费证书等荣誉,鼓励企业、家庭积极认购绿色新能源。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比如,可以考虑在科技经费方面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动员产学研各方的力量组织攻关;积极为新能源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等。

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阳光123”为你整理了这篇氢能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清洁的绿色能源,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发展布局氢能源产业,我市在氢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也要积极研究布局。

一、氢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燃料电池的迅速发展和推广,氢能作为最适宜的燃料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球氢能源工业的发展,人工制氢的需求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制氢技术日新月异。

国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将氢能上升为国家能源战略高度,不断加强相关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扶持力度。美国自2012年以来不断加大氢能及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研发领域的投入,并成立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联盟,于2013年启动H2USA计划,共同对加氢站网络规划、融资方案、市场拓展制定详细方案,为美国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的集成技术与装备制造奠定了世界领先地位。截至目前,美国已公开对外运营加氢站达到42座,尚有部分内部加氢站数量未知。日本的《氢能/燃料电池战略发展路线图》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详实指导了2014年至2040年,日本制氢、储运、加氢、氢能利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目标与路径。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结合日本能源禀赋,提出日本各阶段制氢与加氢站建设目标,到2030年日本加氢站数量要达到1000座且成本降至2亿日元,海外制氢运输回日本的价格将控制在30日元/m3以内。截至2018年年末,日本已经建成106座加氢站,其中80座以上对公众开放,按照政府制定氢能基础设施项目的补贴政策,这些加氢站可享受自身投资水平的一半左右的补贴金额。德国政府在2006年启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国家创新计划(至2016年该计划共支持14亿欧元),于2009年启动氢能供应基础设施研究,2011年年底实施路线图。为了寻找可靠的商业推广模式,2015年2月,约有27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H2M公司,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开展全国加氢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加氢站建设及经营工作。截至2018年年末,欧洲拥有152座已运营加氢站,其中德国拥有60座对外经营站,且其中2018年度投运17座,已成为全球拥有第二大公共加氢站数量的国家。

国内方面,经过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中国氢能联盟数据统计,2012-2018年,我国氢气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8年中国氢气产量约为2100万吨。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估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达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在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化工、钢铁业氢能消费量超过1.6亿吨标准煤,燃料电池车销量达到160万辆/年。

4月10日,国家能源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将氢能明确划入了能源种类。4月23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3月31日,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2020年氢能产业重点项目清单(第一批)》。4月初,四川省出台《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2020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将编制印发《四川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4月13日,广州市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发展和改革局制定了《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办法实施细则》。4月24日,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首都“两区”建设重点突破的意见》,强调将加快发展氢能产业。4月26日,江苏省常熟市政府印发了《常熟市关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的补贴标准和范围。4月28日,安徽省铜陵市《铜陵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纲要》。4月29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新乡市也在日前印发了《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和《新乡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宁夏方面,我区氢能处于起步阶段,年工业用氢气30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5%,但下游输氢、加氢、用氢等商业化应用还处于空白,储运及燃料电池等领域尚无相关项目落地。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宁夏煤炭资源富集,煤制氢基础条件良好;煤炭地下气化制氢前景可期;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具有生产大量工业副产氢的良好基础;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具有一定规模,具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优越条件。

2020年4月26日,自治区政府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5月6日正式印发。宁东基地是国家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9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具备大量的副产氢资源。自治区政府已经意识到煤化工合成气制氢过程副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碳减排趋势,宁东基地必须尽快找到电解水制氢等安全绿色的第二氢源。2020年4月,《宁东基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进行公开招标,规划实施后,将进一步推动宁东基地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

银川方面,近年来,银川市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市风光电站开发有序推进,配套电网加快建设,产业链条逐步拓展,新能源产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2019年,银川市发改委编制了《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并经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规划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谋划特色氢能小镇,为入驻氢能企业提供研发、孵化、生产、检测、认证等一站式服务。引进吸收制氢、氢能运输、加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依托宁东基地工业制氢优势,开展新能源弃电电解水制氢,结合公交公司、物流园区、加油加气站,推广加氢站及氢燃料汽车。

二、推动银川市氢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择机有序开展氢能产业发展布局。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全球主要国家都十分看重其发展,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已在一些细分领域初步实现了商业化,预计五年后将迎来产业爆发,到2050年全球18%的电力由氢能发电承担。自治区《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培育发展氢能产业,促进我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银川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送审稿)》,提出探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试点。银川市要加快推进“一高三化”进程,推进“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银川建设,必须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发展氢能可作为一个重要选项,我们要积极主动对接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规划,又要审时度势,认真分析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方向,结合本地实际择机有序开展产业发展布局。

(二)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路径选择。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自治区和银川市产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技术、产业发展方向,我市氢能产业发展按照氢气来源,有两个技术路径选择建议。一是氢气来源外供。依托我区氯碱化工产业基础,正在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友好示范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氯碱制氢,配套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宁夏第一个氢能项目,宁夏宝丰能源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储能及综合应用示范项目也已落地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二是氢气来源自供。例如深圳市凯豪达氢能源有限公司主要采取的技术方案,建设制氢加氢站,采用新型电解水制氢装置进行水电解制出氢气。把一些弃光、弃风的电用来制氢,实现本地制氢加氢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解决运输和安全隐患,随时保证氢源供给。目前该企业有在银川投资建设的意向。

(三)积极开展氢能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推动氢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的终端应用场景,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证场所。《指导意见》提出在银川地区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先行开展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1至2座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及以上加氢站。将积极支持银川市率先开通1至2条示范公交线路运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实施开展氢燃料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示范运营。加大对氢能产业技术研发攻关的支持,对单独或联合建设并经自治区相关部门认定的氢能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助,新获批国家级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支持。

篇9

如果说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作为强大的动力,曾经把工业文明推向鼎盛时期,那么它们现在又把工业文明推向了尽头。化石能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大量排放废气废渣,污染环境。一次性化石能源在把工业文明推向尽头的时候,自己也快走向枯竭。预计到203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到153亿吨以上标准油。到2050年前后如果没有新探明的石油资源,就需要采用非常规石油资源或其他替代燃料。

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些绿色经济雏形,首先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集的国家环境部长会议正式提出绿色经济倡议,随后得到20国峰会的支持。绿色经济的本质规定性在于无污染、生态化,表征为能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不仅主要体现在生产(产业),也体现在流通(贸易)、消费(生活)、分配等经济环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呈现绿色发展的新趋势,不仅是在产业领域,而且是向消费和贸易领域延伸,全面发展和提升。我国已形成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产业基础。核电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产6~8台,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2008年全球市场占有量达30%,居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产能在2009年底达到3万吨,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到3500万平方米(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

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前提,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形成推进新能源产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全方位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能源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贸易方式,从而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绿色路径。

具体来看,首先发展的是体制健全之路。

新能源具有与传统能源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面临传统体制的诸多制约,如新能源项目审批与电网规划脱节,以至于新能源发电上网困难;新能源发电上网电价采用标准电价和特许权招标电价两种定价机制,造成上网电价混乱,等等。因而,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理顺和健全新能源管理体制,如统筹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使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协调统一;统一新能源发电定价机制,如一律采用特许权招标的定价机制。

篇10

关键词:能源产业;规划发展;项目建设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区域能源产业公司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一流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下面就区域能源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与发展环境及相关思路建议如下。

1 区域能源公司现况

公司以电力为主业,实现投产和在建装机容量470万千瓦;煤炭产业以打造煤炭供应为目标,煤炭总产能达到3666万吨;供热产业负重前行,供热面积达到2490万平方米,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总资产330亿元。

2 “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及公司面临的形势分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一体化战略,致力于煤电化基地建设,做强电力核心产业、做大煤炭基础产业、做实供热民生产业、做准煤化工新型产业和做细相关配套产业,开发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初步建立以煤电基地为核心的结构优化、资产优良、产业协同、绩效领先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5年,实现公司产业规模较“十一五”翻番,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煤炭产能达到7000万吨,供热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资产总额达到600亿元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认真研究发展形势和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应对措施。

2.1 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延续平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用电需求继续较快增长,煤炭需求总量仍保持适度的增长,这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做好经营发展工作,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二是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尤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发生核电站危机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难以改变,煤炭工业仍然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施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公司大型电源基地规模,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合理消纳。四是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批项目的投产,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是公司已拥有两大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先进、成熟的露天、井工煤炭开采队伍,提升产能的优势和潜力巨大,为此,公司积极打造第三个煤电化基地,加大煤炭产能,确实保障集团公司装机、煤化工以及供热等相关产业用煤需求时机成熟。六是已有的供热市场,成为热电联产项目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2.2 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一是在电力工业方面,要突出外送、电网建设和热电联产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支持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通道建设。二是高度关注煤田资源配置问题,开发建设第三大煤电化基地。同时,拓展更多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在做好目前供热工作,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好“十三五”供热产业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占有更大的发电市场份额,还能增加公司在获取当地资源配置上的话语权。四是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分别与签订了煤制天然气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加快推进煤炭资源配置及配套煤化工产业前期工作进程,争取及早落地。五是在完成水利枢纽及输水管线工程基础上,依据规划配套工程进度,实时推进第二水资源工程建设进程,把握好战略性资源份额。

3 规划发展实施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 电力产业发展

加快规划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前期工作进程。盘活现有存量资源,积极与电力用户采取多方式合作。

3.2 煤炭产业发展

努力推动新煤田前期工作进度,以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烯烃等项目实现“煤电用”(2011年11号文)产业的发展,尽快请自治区予以明确实施进程。

3.3 供热产业发展

3.3.1 解决供热用煤问题

为了减轻供热成本压力,采用煤热联营是最佳解决方案,既能保证煤炭供应,也能有效控制成本。因此请政府为供热产业配置必要的专项煤炭资源。

3.3.2 解决所有供热产业用水问题

积极与市政府协调解决“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公司所有供热产业(热电机组和热网)发电生产和供热循环总用水,并不占用拟建水库项目公司水权。

3.4 煤化工产业发展

因此,积极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及煤制烯烃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在排序上领先,一旦政策出台便全力争取审批。

3.5 能源交通产业发展

由于两伊铁路运输受伊-白线段铁路基础和运力限制,公司易关注投资相应铁路通道建设,为今后公司保证稳定的煤炭外运能力打下夯实基础。

3.6 水资源项目发展建设

参股建设水利枢纽建设,在获得的参股水权外,加快力度完成湖水权置换水权工作,保障公司其他规划项目的用水需求;协调市政府配置公益产业项目“十二五”、“十三五”用水新增水量。

3.7 其他领域

初步考虑涉足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煤炭及铀矿(合资)资源开发等工作,为国家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资源短缺或公司核电进口原料做准备。

总之,我们清醒地看到公司发展还面临着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影响和挑战,我国能否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融资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突出,国内及地区经济环境仍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总体上公司所面临生产经营形势仍旧严峻,为此,公司上下要坚定信心,实事求是,细致工作,科学规划;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挑战,争创和建设好集团一流公司。

参考文献

[1]能源科技与装备“十二五”规划2011-2015[Z].

[2]“十二五”电力产业发展规划[Z].

[3]能源报,2011.

[4]煤化工,2010.

篇11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法律对策

一、甘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研究

(一)甘南州新能源产业现状

1.新能源产业概述。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主要包括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科研、实验、推广、应用及其生产、经营活动。新能源产业是新能源利用具体化,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产业。

2.甘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概述。甘南州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独特优势,据统计:在地广人稀的甘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503m3,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倍,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6倍。人均和面积平均水资源占有量均为全省之最,属于甘肃省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甘南藏族自治州水务水电局局长杨志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甘南州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61万千瓦,可开发量247.902万千瓦以上,占全省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的23.33%。若全部开发利用,年发电量可达到148.74亿千瓦时,年销售收入可达26.77亿元,年利税可达11.51亿元。由此可以看到,水能资源的开发是振兴全州经济的立足点和突破口。”除了利用水资源发电以外,对于太阳能的利用、沼气利用以及生物质能的利用是发展当地新能源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当地新农村和新牧区建设力度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开始建设。目前,当地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将有更多群众享受到清洁能源带来的便利。

甘南州新能源建设主要从太阳灶、沼气池、节能灶、太阳能光电板的推广,日光节能温室建设、小型水电站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建设推广力度,积极落实“以电带薪”工程;目前甘南州依照国家法律以及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已经大力发展了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还有一些新能源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甘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功能和地位可以用“天然长城”、“生态门户”来概括,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气候恶劣,该地生态环境很脆弱。因此,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甘南州划为限制开发区,旨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2011年10月25日,甘南州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的发展做出了战略谋划,提出了“生态立州、旅游兴州、文化撑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五大战略和建设生态甘南、旅游甘南、文化甘南、多元甘南、幸福甘南的目标。此次会议提出的战略和目标是研究州情基础上对党的全会精神的创造性贯彻,为本州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对改善甘南州脆弱生态环境和加快当地社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1.甘南州在水能利用上的成就。甘南境内河流众多,水能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全州立足水电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水电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为了进一步加大水电资源开发力度,州委、州政府按照“以水兴电、以电兴州”的开发思路,制定了《关于甘南藏族自治州水电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内外客商纷纷投资甘南水电开发,水电业已经成为甘南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

2.藏区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省农村能源办统一组织,州农林局向农业部编制上报了包括本州七县一市和天祝县在内的甘肃省藏区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其中本州规划投资1.687亿元,建设内容为推广太阳灶73666台,完成1056处乡村小学、卫生院房屋的太阳房改建,推广户用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27184套,在有条件的地方扶持建设日光温室943座,新建户用微水电系统151处,推广户用小型风力发电系统6462户,在半农半牧藏区示范建设“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900户,推广藏区节能炉63753台,新建高效节能灶连炕9119户,扶持建立村级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服务网点253个,完成65259人(次)农牧民的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培训。

3.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藏区清洁能源规划同步编制了甘南州临潭、卓尼、玛曲、舟曲、碌曲、迭部及天祝县在内的甘肃省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发展规划,申请国家投资1500万元,建设内容为向86个乡(镇)610个行政村示范推广太阳灶4万台,为73所小学改建太阳户24375平方米,为150个缺电村配套建设150套太阳能光伏科技书屋。

4.《规划》中关于新能源建设的意见。目前《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于2007年12月4日,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项目总投资44.51亿元。批复后的“规划”实施期从2006年到2020年,共计15年。“规划”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生态保护支撑体系3部分内容,投入资金分别为19.78亿元、22.44亿元和1.63亿元。规划要求引导农牧民转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顺应自然规律,主要利用自然力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循环再生机制。

(二)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甘南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市场发育不成熟,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对外依存度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相应的法律政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产业政策。我国能源局负责制定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迄今仍未出台,没有法律作保障势必会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甘南州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在新能源利用方面,政府还没有确立将新能源作为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未能把新能源发展放在战略高度,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为其做保障。

2.政府引导性投资偏少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近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明确了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制定了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但从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新能源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需要政府加大投资以及相应激励政策的实施。甘南州新能源利用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在开发利用中缺乏政府给与引导性投资及有效的优惠政策扶持。

3.技术落后。甘南州境内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对这些能源的利用大多处在原始阶段。如当地群众对生物质能的利用,仅限于直接燃烧获得热量,这些直接获得的热能利用效率很低而且污染了当地环境;太阳能发电也还在初级利用阶段,局限在一家一户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实际上太阳能的范围远不止这些,集中太阳能的规模利用还没有形成规模。技术的落后导致了新能源利用率低下,新能源产业发展缓慢,因此技术的提高已迫在眉睫。

4.公众参与不足,新能源利用不广泛。甘南州境内,只有政府加大力度普及的地区才有太阳能、沼气、水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但总体说来新能源利用不广泛。在新能源使用地区,由于群众文化层次低,对新能源利用的不了解,导致了新能源利用不广泛。

三、甘南州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省结构调整资金向新能源配套产业项目投入的比重,各地应加大对新能源配套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能源配套产业,推动新能源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甘南州应以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指导,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支持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提高参与新能源研发使用的积极性;建立政府管理、公众参与与社会制衡相结合的新能源立法及执行机制,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因此,中央和地方财政应当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据不同技术给予有区别的优惠。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项目,对农牧村能源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甘南州新能源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政府可设立绿色能源发展基金,加大对绿色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降低税率、实行低息贷款、扩大信贷,来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激发绿色能源发展的定价机制,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政策上的扶持将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三)引进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法,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甘南州水资源丰富,但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消费浪费问题,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论在工业节水、农业节水,还是在生活等领域里的节水,都重视开发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设备、依靠科技进步节约水资源。在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引进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法对于甘南水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在帮助农牧民建设沼气池的同时,甘南州正在探索发展适宜的生态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猪-沼-菜”和“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建设,使沼气为农牧民带来环保效益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甘南州利用先进技术推广沼气池建设,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牧民的能源结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生态环保和生产效益的双赢。由此可见,先进的技术应用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能源法律宣传

要加强对农牧村能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群众比较全面地了解农牧村能源基础知识,使广大群众了解新能源,掌握利用新技术;要把新能源建设工作列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点内容,加强领导,加强督查和考核力度;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农牧村能源技术队伍,确保其在当地能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使新能源利用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消费市场,进一步促进其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河、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江河滚滚[Z].西部发展报,2006.

2.夏爽.大力促进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发展[N].科学时报,2008-03-03.

3.高世宪.政策推动壮大新能源产业经济[N].科学时报,2008-01-14.

4.严冬,王修贵,张乾元,刘丹.国外节水制度建设[J].节水灌溉,2004(4).

5.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张泽林,罗继学,李银忠,陈祖.沼气――甘肃农村能源的希望[J].国策省情,2005(7).

7.马存世,刘正祥.甘肃农林牧区能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7(2).

8.法忠勇.推进我国农村新能源推广应采取的措施[J].甘肃农业,2007(9).

篇12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国外经验;困境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3.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篇13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国外经验;困境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23-02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3.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

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新能源技术标准与产品认证体系。建议以政策形式尽早出台各个新能源产业的行业标准,建立新能源相关的工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和新能源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严格而具体的新能源市场准入的规则与制度,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力争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一个公平、规范、有序的新能源市场环境。

3.4 价格引导

细化固定电价制度。建议为推动新能源绿色电力的消费市场拓展,河北省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政策形式进一步明确河北省绿色电力固定电价的细则。具体而言,在政策中明确宣布对新能源发电实施固定电价政策,河北省将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通过向省级电网企业服务范围内除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以外的电力用户征收一定比例的电价附加,建立河北省新能源发电扶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电力并网发电中新能源发电项目目标电价与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差额。

篇14

关键词: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6-0014-04

2012年3月,国家科技部《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2012年4月,国务院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2012年5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国家标准(GB/T28382-2012)并于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入了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明确了我国“十二五”期间以及将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作为职业院校,肩负着为企业单位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相应的专业建设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含义

(一)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是指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段目标值的汽车。

(二)电动汽车

根据《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电动汽车按动力电气化水平分为两类:一类是全部或大部分工况下主要由电机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汽车,被称为“纯电驱动”电动汽车,如纯电动汽车、插电式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另一类是动力电池容量较小,大部分工况下主要由内燃机提供驱动功率的电动汽车,被叫作常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这表明常规混合动力汽车不是新能源汽车,实际上是一种节能汽车,它还没有改变用内燃机作主驱动的形式。

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我国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指出,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实施了新的电动汽车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技术上看,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已进入产品市场竞争期,率先实现产业化,正成为汽车市场销售新的增长点。纯电动汽车电池技术进一步加速,整车产品更加接近消费者需求;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商加快了纯电动汽车量产步伐;插电式混合动力作为一种具有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双重特征的电动汽车技术成为全球新的研发热点;以电池租赁为代表的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取得进展。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上各大汽车集团持续投入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成本显著下降,性能指标已接近商业化水平。

经多年探索实践,国际汽车产业界达成了电动汽车产业化战略共识:在技术路线上,近期(2010—2015年),在依靠传统内燃机汽车技术改进和推进车辆小型化实现降低排放目的的同时,为达到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法规目标要求,应尽快推进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并发展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中期(2015—2020年),在混合动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增加汽车动力系统电气化程度,加大小型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推广力度;在2020年之后,纯电驱动技术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大幅度降低排放目标。在车型应用方面,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种类型的电动汽车技术各自具有最优的适用车型。对短途出行需求,可采用小型纯电动汽车;对长途出行需求,主要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燃料电池汽车。

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科技攻关以及奥运会、世博会、“十城千辆”等示范工程的实施,我国电动汽车从无到有,在关键零部件、整车集成技术以及技术标准、测试技术、示范运行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技术体系,已申请专利3000余项,颁布电动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超过56项,建成30多个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

三、技术路线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在技术路线上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主要目标是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认为,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看,发展电气化程度比较高的“纯电驱动”电动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重中之重。要在坚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过渡与转型”并行互动、共同发展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战略。在技术路线上循序渐进,步骤是:(1)确立战略,加快发展。确立“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顺应全球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技术变革总体趋势,发挥我国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面向“纯电驱动”实施汽车产业技术转型战略,加快发展“纯电驱动”电动汽车产品;(2)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局。“三纵”: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纯电驱动汽车的基本类型;“三横”:“电池”包括动力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电机”包括电机系统及其与发动机、变速箱总成一体化技术等;“电控”包括“电转向”、“电空调”、“电制动”和“车网融合”等在内的电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技术。

四、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

国家层面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经颁布,技术路线已经明晰,而相应的配套政策、细则、标准也必将随之公布;同时相应地也会有地方版的政策出台。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和发展要与政策合拍。江苏省政府已明确支持无锡尽早进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与示范城市行列,作为地方汽车职业院校也有了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的契机。

(二)有序有步骤地推进专业建设

中国汽车人才网2011年3月份招聘数据显示,汽车新能源相关岗位为4521个,环比增长13.2%。重庆长安汽车新能源公司在3月份就新增招聘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相关职位28个,需求人数超过150人。未来几年中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将达50万。[1]所以当前有必要启动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并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变化不断调整,从开设相应课程开始、从开设特色班开始、从为示范城市培养人才开始,逐步走向开设相应专业,扩大相关人才培养数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与地方新能源汽车企业深入合作

职业教育要满足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入校企合作,了解新能源汽车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分类归纳,使专业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相一致。[2]以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地处江苏省无锡市,可与地方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江苏常隆客车有限公司进行深入合作,为企业培养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人才、生产线操作人员。同时学校也与无锡公交公司有校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在大客车专业项目上已经投入近200万元,在硬件上已经有大客车新能源方向的教学设备,所以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为无锡公交公司培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

(四)统筹兼顾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方向

由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专业建设要紧跟市场需求,所以要紧密跟踪技术发展动态,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兼顾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专业建设。在近期,要注重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大客车的专业方向,第二阶段(2015—2017年)注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专业方向,第三阶段(2018—2020年)要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专业方向。

五、职业院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专业实训室的规划与建设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意专业方向,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可以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维修专项技能认证,同时也要注意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想,这是因为当前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脱胎于传统汽车,所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服务人才必须具备传统汽车的检测与维修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和实训室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来说,也要紧紧地把握住这一点。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主要有:(1)大三电——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器、整车(中央)控制器;(2)小三电——电动空调、电动助力转向、电动(助力)制动系统;(3)充电——充电机、充电桩、充电站;(4)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整车平台——车身和底盘。综上所述,除了传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室之外,还需重新规划和建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训室,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