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方法范文

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2-03 16:08: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方法

篇1

[关键词] 柴胡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法;PGE2;下丘脑神经细胞

[收稿日期] 2013-05-13

[通信作者] 王志斌,主任药师,E-mail:

中药注射液是一个多成分综合作用的体系,少数指标性成分不能完全反映其整体质量,更不能完全保证其临床疗效。201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的中药生物活性检定研究指导原则[1],旨在以中药的生物效应作为评判中药质量的标尺,使中药质量与其临床效应接轨。本实验以期在对柴胡注射液解热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2-3],建立与整体作用途径一致的离体模型,并探讨柴胡注射液在体外对PGE2干扰作用的相关性,探索柴胡注射液体外抑制升温递质PGE2释放生物活性检定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动物 SD孕鼠,SPF级,孕期16~18 d。合格证号SCXK(京)2006-0009,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试剂 柴胡注射液(昆明兴中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00405)。种植培养基:78%高糖DMEM培养基(GIBCO产品,货号12800-058)+10%胎牛血清(天津市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091023)+10%马血清(Hyclone,货号SH30074.02 )+1%青链霉素(GIBCO,货号15140-122)+1%L-谷氨酰胺(培养基放置2周后加)(Amresco,货号0374);维持培养基:96%NeurobasalTM Medium(Gibico,货号211203-049)+2%B-27 Supplement(Gibico,货号17504-044)+1%青链霉素+1%L-谷氨酰胺;D-Hanks平衡盐(按比例配制后115 ℃高压灭菌15 min:KCl 0.2 g,KH2PO4 0.03 g,NaCl 4.0 g,NaHCO3 0.175 g,NaHPO4・12H2O 0.066 g溶于500 mL去离子水中,pH 7.0~7.2);rrIL-1β(美国R&D,货号501-RL);PGE2含量ELISA试剂盒(RB,货号CK-E30446R);MTT(Amresco,货号E859);L-多聚赖氨酸(Sigma,货号P-1399);胰酶(Amresco,货号0458);DMSO(Amresco,货号0231)。

1.3 仪器 PB602-N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ClassTypeB2型生物安全柜;NAPCO6500型二氧化碳培养箱;倒置显微镜(Olympus);SpectraMax190型酶标仪;HZS-HA型水浴振荡器;XT2-30型解剖镜(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SD胎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培养[4-5] 取18~20 d SD孕鼠,腹腔注射4%水合氯醛麻醉(1 mL・kg-1),75%乙醇消毒后无菌环境中取出胎鼠,浸入预冷D-Hanks中取出胎鼠大脑。解剖镜下仔细剔除胎鼠大脑的软脑膜和血管,并以视神经和灰结节交叉点定位,分离出双侧下丘脑,将其转入冰冷的D-Hanks中。将处理后的双侧下丘脑剪成约1 mm3的碎组织块,将剪碎的组织块转入具塞离心管中置冰浴环境,放置沉淀后吸弃上清,再加入冰冷的D-Hanks洗3次。加入适量37 ℃预温的0.125%胰酶,37 ℃消化15 min,消化期间每间隔5 min轻轻震荡1次。消化完毕后放置沉淀,吸弃胰酶,加预温种植培养基终止消化2~3次。再加入适量种植培养基中用抛光后的玻璃吸管轻柔吹打消化后组织碎块10~20次。吹打后过200目筛,吸少量细胞液用0.4%台盼蓝计数,保证细胞存活率在95%以上。加种植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1×105~3×105个/mL,接种到0.025 g・L-1多聚-L-赖氨酸预处理过的细胞培养板中,置CO2培养箱中培养(37 ℃,5%CO2) 4~6 h。待细胞贴壁后,换维持培养基(96%Neurobasal+2%B27+1%青链霉素+1%L-谷氨酰胺)继续培养,此后每3~5 d半量换液1次。

2.2 PGE2含量经时变化监测 下丘脑神经细胞培养7 d后,换液过程中,加入终浓度为40 μg・L-1的rrIL-1β刺激,并分别在刺激后的1,2,4,8,10,12,24 h收集细胞液,3 000 r・min-1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放置于-20 ℃备测PGE2含量。每一收集时间点同时设6个复孔,并设不加rrIL-1β刺激的空白对照孔。按ELISA试剂盒说明测细胞液中PGE2含量。比较经rrIL-1β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细胞释放PGE2的含量变化。

2.3 柴胡注射液对rr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PGE2含量变化的影响 按上述方法培养下丘脑神经细胞7 d,加入终浓度为40 μg・L-1的rrIL-1β刺激,40 min后,按组间系数0.8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00,8.00,6.40,5.12,4.10,3.28,2.62,2.10 mL・L-1的柴胡注射液并开始计时。10 h时收集细胞外液,3 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备测PGE2含量(未及时测量则将上清液置于-20 ℃保存待测)。平行设置不加药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设6个复孔。按ELISA试剂盒说明测细胞液中PGE2含量。计算不同浓度柴胡注射液对PGE2释放的抑制率(抑制率=模型组PGE2含量-给药组PGE2含量/模型组PGE2含量×100%)。并分析柴胡注射液加样浓度与对应细胞液中PGE2含量变化是否线性相关。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实验结果以±s表示,多组样本间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检验,两两比较用LSD法。相关性分析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P

3 结果

3.1 rr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PGE2经时变化 rr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1,2 h后,未测到细胞液中PGE2含量有明显上升,细胞释放PGE2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随rrIL-1β刺激时间的延长,rrIL-1β刺激后4~12 h,细胞外液中的PGE2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4,8,10 h:P

与空白组相比1)P

图1 rr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PGE2经时变化

Fig.1 The rrIL-1β stimulation of hypothalamic neurons release PGE2 variation with time

3.2 柴胡注射液体外干预PGE2释放量效关系考察 rr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10 h后,对照组细胞液中PGE2含量与空白组有显著性差异(P

3.3 柴胡注射液与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液中PGE2含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将柴胡注射液加样浓度与对应的加样后细胞液中PGE2含量变化做相关性分析,可知柴胡注射液给药浓度与给药后细胞液中PGE2含量变化相关性良好。回归方程Y=-0.583X+16.638,提示柴胡注射液给药浓度与IL-1β刺激下细胞液中PGE2含量呈正相关(r=0.949,P

4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在外源

表1 柴胡注射液对PGE2的抑制生成作用

Table 1 Effect of bupleurum injection inhibitory rate of PGE2

表2 柴胡注射液给药浓度与PGE2含量变化相关性分析

Table 2 Bupleurum injection analysis for the variation of concentration and PGE2 content

性和内生致热原条件下产生的单向或多相热的过程中,PGE2是发热介质学说中最重要的中枢介质[6]。本实验通过柴胡注射液抑制体外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PGE2,进一步证实了柴胡注射液的解热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发热中枢PGE2释放有关。研究表明下丘脑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释放PGE2。并有体外实验表明,用IL-1β可诱导离体培养的下丘脑组织释放PGE2和cAMP增多[7-8]。本实验选用rr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PGE2离体模型,并用柴胡注射液干预该模型PGE2释放。实验结果显示柴胡注射液干预下,离体模型PGE2含量降低,且干预作用与剂量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

根据中药生物活性检定研究指导原则,生物活性检定发的建立应考虑建立专属性强,操作简单,检测迅速、准确的模型,且优先选择离体模型。从实验结果可知:rrIL-1β可刺激离体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PGE2,释放的趋势是PGE2含量先上升,至10 h达到峰值,而后下降至正常水平。根据这一趋势,可探索性建立离体模型,确定解热药物在体外作用机制实验中升温介质PGE2的测定时间,为发热和药物解热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对柴胡注射液体外抑制PGE2释放进行量效关系考察,结果显示柴胡注射液对IL-1β刺激下丘脑神经细胞液释放PGE2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相关性显著。线性相关结果提示浓度与对应的抑制率之间线性较好(r=0.911)。初步对在前期实验基础上建立柴胡注射液生物活性检测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根据整体动物实验确定的检测指标,以及根据体外实验建立的离体发热模型,并且结合柴胡注射液体外抑制PGE2释放的考察,使建立柴胡注射液离体发热模型的生物活性检测法,使其质量与临床效应关联成为可能。本实验的试验思路和结果为柴胡注射液生物活性检测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完善柴胡注射液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2010:附录ⅩⅧC.

[2] 左泽平,王志斌,高阳,等.柴胡注射液对LPS大鼠解热机制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4):57.

[3] 高阳,王志斌,左泽平,等.柴胡注射液对LPS发热模型大鼠解热药效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0):696.

[4] 王旭辉,张岫竹,王伍超,等.大鼠下丘脑神经元培养的新方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7):1709.

[5] 王兰,郑慧媛,宋天保,等.体外下丘脑神经细胞培养技术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5):538.

[6] 黄启福.病理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127.

[7] 王达安,胡巢凤,杨皓庄,等.α-促黑素细胞激素对IL-1β刺激离体兔下丘脑释放PGE2的抑制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8,19(2):5.

[8] 王达安,胡巢凤,杨皓庄,等.α-促黑素细胞激素对IL-1β刺激离体兔下丘脑释放cAMP的抑制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7,3(4):360.

Bioactivity assay of Bupleurum injection for inhibiting

PGE2 release in vitro

ZUO Ze-ping1, WANG Zhi-bin1*, GAO Yang1, GUO Yu-dong1, WANG Bi-song1, SU Bin2, SONG Cheng-cheng2

(1.Beijing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Beijing 100035, 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in vitro model of PGE2 released by hypothalamic neurocytes under rrIL-1β in vitro interference, and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GE2 content and the effect of the drug effect concentration in the model under the effect of Bupleurum injection.Method: Hypothalamic neurocyte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nd added with rrIL-1β(40 μg・L-1) stimulation.Cell sap was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ELISA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PGE2 in cell sap collected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Hypothalamic neurocyte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added with rrIL-1β(40 μg・L-1) stimulation and the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upleurum injection.The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PGE2 in cell supernatant were detected by ELISA.An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mple concentration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of PGE2.Result: The rrIL-1 cells could stimulate in vitro cultured hypothalamic neurocytes to release PGE2 and reach the peak at 10 h.Bupleurum injec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terfere the release of PGE2 in the in vitro model (P

篇2

【关键词】发射机;技术指标;激励器各单元的作用;维修维护方法;安全优质播出

我台是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直属转播台,肩负着中央及省的三套电视和四套调频的转播任务。进入本世纪后,我台引进了多台进口发射机,其中包括美国哈里斯电视发射机,德国R&S电视发射机和日本东芝电视发射机。它们的性能和指标都很好。发射质量也比较高。根据我多年来的使用经验,现就东芝电视发射机使用和维护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东芝10KWUHF电视发射机,在我台承担着齐鲁电视频道的发射任务,单机工作已经八年多了。性能指标一直很好。现将其整机特点、激励器各单元作用、规格和性能、操作规程、维护注意事项及发射机各部分进行简单介绍:

一、技术指标(性能)

1.图象发射机技术指标:发射类型:C3F(负极性调制);输出功率(同步顶):10KW;负载阻抗:50Ω;输入电平:同步0.3V(P-P)±6dB;输入电平:图象0.7V(P-P)±3dB;输入阻抗:75Ω;亮度非线性失真:小于或等于±5%;微分增益:4.43MHz在±3%以内;微分相位:4.43MHz在±3o以内。

2.伴音发射机技术指标:发射类型:F3E;输出功率:1KW;负载阻抗:50Ω;输入电平:-6~+18dB;频偏:±50KHz;输入阻抗:600Ω。

二、整机特点10KW东芝TV/TU3000A型电视发射机方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东芝TV/TC3000A型10KW UHF电视发射机框图

激励器的视频信号处理电路使用了数字处理器。以保证高精度补偿,加强了AGC功能,可保证发射机输出功率一直保持恒定。在控制电路中使用了CPU(中央处理器),以监示发射机的工作状态并在显示屏上显示。增强了高级监控功能,显示发射功率、反射功率、FET电流和冷却空气压力的当前值。与遥控设备的连接简单,使用并行接口与外部遥控设备的简单连接。通过视频信号处理,可确保高精度的补偿。具有接收机均衡器、CIN均衡器、可变均衡器、同步展宽、亮度线性补偿。微分相位补偿等功能。易于通过操作面板来进行操作设置。具有稳定的输入信号和视频处理功能,同时稳定视频信号电平及再生同步。

通过视频信号处理,可确保高精度的补偿。具有接收机均衡器、CIN均衡器、可变均衡器、同步展宽、亮度线性补偿。微分相位补偿等功能。易于通过操作面板来进行操作设置。

激励器输出的额定电平是200mw(同步峰值)。最后把发射机的输出电平额定值设为200mw±2dB。每台功率放大器输入的额定电平是3mw,通过衰减或中间功率放大器进行调节。输出功率是通过AGC进行稳定的。

激励器的音频输出信号为单声道,额定输出电平是200mw(FM信号),最后其总电平设置为200mw±2dB。每台功放模块的额定输入电平是1.8mw(载波信号),通过衰减器调整。输出电平是通过AGC进行稳定的

采用特别为此系列发射机开发的高效率MOS FET,每台功率放大器都是与单独电源设备对应,功率放大器通过接头与电流设备直接对应连接。

电源设备采用开关式稳压电源,效率高,体积小。

三、规格和性能

1.调制:图像:IC双平衡调制;伴音:变容二极管调制。

2.额定输出功率:图像:0.2W(同步峰值);伴音:0.2W;本振:113dBu。

3.输出频率:(频道:43);图像载频:751.25MHz;伴音载频:757.75MHz;本机振荡:788.25MHz。

4.频率稳定度:UHF:≤±500Hz。

5.环境条件:温度:0℃—50℃;湿度:≤90%。

6.电源;AC 200V 50Hz。

四、激励各单元的作用

图2 东芝10KwUHF电视发射机激励器方框图

1.视频处理器:此单元用来稳定和调整输入信号,同时将模拟信号量化为数字信号。

检测是否有输入信号存在,滤除输入信号的交流噪声和低频波形失真,稳定输入信号再生,同步信号再生,模/数转换以及数/模转换,产生用于数定信号处理的时钟信号等,监视输出。

2.视频校正器:此单元对白电平削波、接收机均衡器,CIN均衡器及可变均衡器、同步信号展宽、亮度线性、微分增益及相位、输出电平变化等各种失真进行补偿。

3.图像中频调制器:此单元对IF CW进行幅度调整。同时将DSB信号转换为规定的VSB信号。它还具有对水平及垂直下陷低边带AM-PM幅度进行补偿的功能。

4.图像混频器:此单元接收电视中频及本振信号,同时输出规定的UHF电视信号。它具有AGC功能,以保持恒定的输出电平。在无外部AGC信号时,MGC/AGC开关电路被自动设置为MGC方式。

5.伴音中频调制器:此单元用音频输入信号或合成信号来对IF OSC进行频率调整。

6.伴音混频器:此单元将接收伴音中频及本振信号,同时输出规定的UHF电视信号。它具有AGC功能,以保持恒定的输出电平。在无处部AGC信号时时,MGC/AGC开关电路被自动设置为MGC方式。

7.振荡器:此单元具有中频振荡器及本地振荡器两个单元,中频振荡器向V IF MOD(图像中频调制器)及A IF MOD(伴音中频调制器)输出中频信号,本地振荡器向V MIX(图像混频器)及A MIX(伴音混频器)输出本振信号。

8.中频校正器:此单元对电视发射机功入中所产生的幅度及相位非线性失真进行补偿。

五、操作程序

开机时,先供上配电,按一下触摸屏,使其灯管发光,同时按下手动和开机两个方框,发射机开启,整机功率随后跟着起来。抄表时,按主界面状态数据整机就可以观察到整机工作状态和数据。故障报警时,相应的发射机、激励器、功放/电源框会变为红色指示框,直观明了。同时将故障事件记录在案,便于查找。关机时,同时按下手动和关机框,发射机关闭。东芝发射机的所有操作和检测,都是在触摸屏上进行的,控制板单元具有16位CPU,利用操作面板或外部信号来控制其它单元,由干操作面板设置的所有数据都被储存在存储器中。因此,更换本单元时不必再对其进行调整。图3所示是进入各界面示意图:

图3 各界面示意图

六、维护方法、故障处理及注意事项

如果你在10分钟以上未触摸屏幕,则屏幕将处于屏幕节能(只要用手触摸屏幕任何一个位置,即可恢复画面)。每隔三年要更换一次备用电池。更换时注意电池极性,否则可能导致故障。应在统电源“开”状态下更换电池,如果在系统电源“关”状态下更换电池,则全部S…RAM数据将会丢失。每隔40000小时更换一次背光灯管。

采用防雷、电压转换和隔离功能的变压器,将市电转换为AC200V三相电(除风机外)。放大器直接与电源相连,放大器的电源电压是DC+28V。

当维护发射机时,发射机可能会发生故障。特别是控制电路,开关会无法工作,因此准备了一个强制启动开关。在断路器面板上有强制启动开关。打开强制启动开关,发射机(功率放大器电源)接通。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保护电路不工作,所以应注意接头和冷却空气流量如果发现异常,应产即关闭发射机。(注意:强制启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采用)。

触摸屏状态栏,检查每台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确定是否达到平衡。当功率放大器的平均电流值超出下列范围:图像5.5A~6.1A、伴音(载波)5.4A~6.0A时,应调整功率放大器输入上增益衰减器。(但值班时不要乱调,出厂时已调好)

在功率放大器输出后使用隔离器,以避免反射功率对发射机的影响,保持发射机运行稳定;如果反射功率过高,发射机关闭,以保护设备不受反馈系统异常负荷的影响(如果出现相当于CW 714的反射功率时,功率放大器将自动关闭);如果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发射机关闭,以保护设备不受异常温度的影响;电源设备具有保护电路,可保护发射机不受过电流和过电压的破坏。

双激励系统,在工作中如其中一个激励器发生故障,可自动切换到备用激励器,以保证发射机正常工作,也可用手动切换激励器。如果控制电路发生故障,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强制启动发射机。发射机在运行中仍可以更换功率放大器和电源设备。

如果个别电源发生故障,可以保证发射机输出功率下降得最低,其它PA不受影响(如:V4 PS故障。只是V4功放模块不工作,其它功放模块不受影响)。图像功率放大器和伴音功率放大器可以互换使用。

故障:ALARM(D202)故障指示灯亮(红色),此指示灯亮表示有过电压、过电流或温度异常现象发生。本台发生过几次这样的故障。原因一,是风机房离机房太远,风筒过长且有拐弯,造成风压小致使电源模块温度过高。保护电路保护,无电压输出。处理方法:通过缩小风筒长度,增加风压、降低电源模块温度,电压输出正常,故障排除。原因二,有过压或过流现象,电源自动保护,无输出。处理方法:经过调整控制电路上的V.ADJ电位器,送给驱动电路一个正确的驱动信号。电源启动,将输出电压调到标准值DC+28V90A。故障排除。

在实际工作中,发射机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复杂工作,在广播电视的播出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精心操作和科学维护,是保证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放射性污染,放射源,防护,危害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0

在自然状态下,来自于宇宙的射线以及地球环境本身所具有的放射性元素通常是不会对生物产生危害的。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活动让人工辐射与人工放射性物质都大大的增加,进而使得环境中的射线强度也越来越强,对生物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产生了放射性污染。室外放射性污染其所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

1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

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相当的广泛,自从人类对放射性元素大量使用以来,人为的放射性污染来源大量的增加,总的来讲室外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以下的两类

(1)天然放射性污染来源

天然放射性污染来源主要有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这三种。宇宙射线是从宇宙空间中射向地球的高能粒子流,包括有初级宇宙射线与次级宇宙射线。因为地球大气层能有效的吸收宇宙射线,所以宇宙射线的强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急剧的增加,并且在不同的纬度地区的宇宙射线的强度也会不同,并且宇宙射线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宇生放射性核素是宇宙射线与大气圈中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这些核素中很多都是通过散裂形式所产生的碎片,还有部分是稳定原子和中子或者介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活化物,其模式与特点与宇宙射线的强度相近。

原生放射性核素则是指的在地球形成期间所出现的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很多,而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但是在环境中的分布却相当的广泛,在岩石、土壤、空气、动植物甚至是人的体内都存在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地壳则是天然放射新核素的重要存储场所。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和钍系。

(2)人为放射性污染来源

在当今,人为放射性污染来源已经成为了室外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来源。放射源主要是来自于工农业以及医学上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核工业生产中所排放出的各种废物、核武器的使用或者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等等。其中医用辐射所产生的辐射往往都较弱,只有在发生了事故、放射性物质溢出时才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核爆炸能够在瞬间就产生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而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并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

2室外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人们对于放射性污染的认识,很多都还停留在和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相联系的程度上。从表象上来看放射性污染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随着工农业、医疗以及科研领域中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广泛运用,放射性危害的可能性却在大大的增加。

放射线能够引起一系列的生物效应,能够让机体分子产生电离与激发,对生物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破坏。这种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就是射线直接作用于机体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引起电离与激发,使得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出现变化,导致人体生命过程出现变化;这种作用也可以是间接的,也就是射线与机体内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产生出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对机体的正常物质代谢产生破坏,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反应,产生生物效应,因为人体中水占了70%左右,这就导致了放射线的间接作用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比直接作用更大。

射线对于机体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在同样的条件下,内辐射的危害要远远强于外辐射。大气与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直接照射、遗传等多种途径进入到人体中,一部分放射性核素进入到生物循环中,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中。人和动物因为没有遵守防护规则而接受到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吸入大气中放射性微尘或者摄入含放射性物质的水与食品等等,都容易产生放射性疾病。

3室外放射性污染防范措施

3.1基本防范措施

基本防范措施主要分为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这三种。

如果人体受照的时间越长,人体所接受的照射量就越大,那么就需要尽可能的减少人体受照时间,对于那些长期与放射性物质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做到操作准确、敏捷,通过减少受照的时间来达到防护的目的。

距离防护。当人与辐射源越接近,受照量就会越大,为此,应该要远离辐射源,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屏蔽防护就是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放置合适的屏蔽材料,通过屏蔽材料来对放射线进行吸收,以此来降低外照射剂量。根据射线的不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也会不同:(1)对α射线的防护,因为α射线的穿透力较弱,射程也较短,因此用几张纸或者薄的铝膜就能够进行吸收,或者是通过封闭+手套方式来避免进入人体表以及体骨;(2)对β射线的防护,与α射线相比,β射线穿透力较强,但是却好进行屏蔽,通常可以用原子序数较低的材料,例如铝、有机玻璃等等;(3)对γ射线的防护,相对而言,γ射线的穿透力非常强,其危害也大,通常采用高密度物质来进行屏蔽,常用的有铁、铅、钢、水泥等。

3.2注重对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指的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的,其浓度或者比活度要大于审管所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预期不会再被利用的废物。如果不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及时的处理,很容易就会导致严重后果的产生,并且放射性污染造成的问题有的在短期内是难以发现的。为此出现放射性废物之后,必须要将气载和液体放射性废物进行必要的浓缩与固化处理,然后在与环境所隔绝的条件下进行长期安全地存放。在废物被净化之后才能够进行有控制的排放,让其能够在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弥散与稀释,而对于固体废物则要在经过去污、装备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果污染料能够在去污之后再利用,则要考虑去污之后进行再循环利用。

总之,室外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是客观存在的,严重的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放射性物质不仅仅是可以通过外照射产生影响,还能够通过呼吸、摄食以及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到体内,进而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伤害。为此,必须对室外放射性污染源及其危害进行明确,并做好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篇4

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线。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线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身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射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x射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删节)

阅读练习:

1.“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篇5

日本政府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的周边居民疏散范围分别扩大到方圆20公里和10公里,转移几十万人。日本当地面临下雨,政府已经通过电视提醒民众不要被雨淋的皮肤上。日本媒体建议核电站周边民众避免外出,外出时用面罩或湿毛巾护住面部。

核污染看不见、嗅不到、摸不着,人们很难认识到核污染的严重性。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后,数以干计的青少年因遭受核辐射患甲状腺癌。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

如果核电站发生泄漏,附近居民首先应该撤离,距离防护是第一位的。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乘车时,除应做好个人防护外,要关闭车窗,盖严篷布,加大车距,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下车要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不能及时撤离的,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尽量减少室内活动,当人在污染区行动时,不要随便接触受污染物品,不要坐卧和脱防护器材,严禁在污染区吃东西、吸烟和饮水,尽可能减少在沾染区的停留时间。

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采访与救援时,要对五宫严防死守。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时随呼吸道吸入人体内和降落在皮肤上,要及时戴好放毒面具或口罩。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及床单等物品把暴露皮肤遮盖起来,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当人员或物体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后,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消除污染,以减轻射线对人的继续伤害。消除服装上放射性灰尘的方法是自己或互相拍打和抖搂服装。拍打和抖搂人应站在上风侧或上风方向,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里的顺序拍打、抖搂30~40次。拍打、抖搂完毕后,方可摘掉口罩、手套等。面部、耳窝、颈部和双手等处的沾染灰尘,可用干布或湿毛巾擦拭,有条件时再进行全身淋浴并更换清洁服装。

对包装不好的粮食,宜采用除去表层和水洗的方法进行消除。对蔬菜水果,主要是采取清水冲洗和剥皮的方法。对馒头等熟食,可剥掉表皮。处理过的粮食和水等,均应经检查合格方可食用。人如果误食了受染食物,误饮了被污染的水时,必须尽早处理,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排尿等方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质的排出。

篇6

“2号反应堆外壳在爆炸中严重受损”,“4号反应堆起火,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城门失火,作为日本近邻的中国能否幸免于难?

盐价哄抬,疯狂抢盐―面对这场世界性的灾难,如何理智应对、有效防护,而不盲目跟风呢?

福岛核辐射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尽管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巨大,但其造成的损害却取决于暴露于辐射中的时间及辐射强度。福岛核事故中已有放射性物质释放,但并未达到如此高的辐射水平,且辐射峰值也不会持久,迄今日本的最高辐射水平为3号堆于3月15日上午所记录到的400mSv。3月30日,在我国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宁夏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但随着与辐射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辐射强度也会逐渐衰减至不影响人体的程度。据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的数据,截止至3月30日15时,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水平均在天然本地水平的范围内,我国环境辐射水平未受到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的最新信息分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情况趋于稳定,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呈继续下降趋势。

如图表所示,图中橙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日本核电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未雨绸缪”并非最好的选择,聪明的做法应是密切关注国家辐射监测网络的数据,一旦超标再采取相应措施。

遭遇核辐射时的正确防护

尽管目前核辐射的魔爪并未伸向中国,但为了能在突发核事故中沉着应对,了解一下如何应对核辐射,着实很有必要。

一、 早期防护措施:

早期是指核辐射事件发生后的1-2天内,此期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

1.隐蔽:隐蔽指停留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铅板、钢板或墙壁都能有效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降低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这是因为隐蔽一段时间至烟尘通过后,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通风显得非常重要,可使室内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至室外较清洁的水平。

2.呼吸道防护: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剂量减少约90%。

3.体表防护:可利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眼镜、帽子、围巾、雨衣、手套、靴子等,以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4.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应立即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用温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密封于塑料袋中,放在远离生物的安全之处,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5.放射性散布事件的应对:出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空气流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如果下雨,则应在第一个24小时内呆在室内,并关闭门窗。

6.服用稳定性碘(碘化钾):事故发生前或在遭受核辐射后立即服用碘化钾可使甲状腺的碘含量达到饱和,以避免其对放射性碘的吸收。但是,碘片的服用需要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随意服用可能导致碘超标,造成甲状腺肿大等疾病。而含碘量较低的药物,对防辐射并无作用。涂碘酒防辐射的做法则是无稽之谈,碘必须内服才能在甲状腺中富集,否则毫无作用。中国疾控中心也对服碘发表了声明: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7.防止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会沉积在食物表面,使其带有放射性。但包装严密(如罐装、塑料袋封装等)的食物则不会受到核污染。

8.撤离:若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二、中期防护措施:

中期是指事件得到控制后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此期的主要特点是不可控制的大气释放已停止,但已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因此,主要的辐射来源于沉积于地面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外照射,以及食入污染食品后的内照射。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但在食物及饮水方面还应提高警惕,因为到核事故中后期,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土壤、水源(河流、海水等)中,并进入生长在其中的生物(植物、牲畜、水生生物)体内,因此,应控制进出口通路,对辐射超标地区的食物进行严格检疫,当其放射性浓度超标时则应禁止或限制食用。

此外,由于重大灾难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尤其是那些直接卷入灾难或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更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为其安排心理治疗。

三、晚期防护措施:

篇7

关键词:

在PET-CT工作中,既使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高能γ射线核素18F,11C,15O,13N)和封闭型放射性核素(68Ge棒源,68Ge校正定标源),又使用χ射线装置,大部分PET-CT中心还配有生产放射性核素的回旋加速器。身边的许多危险因素威胁着我们的身体以及精神方面的健康,使其受到很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工作和学习.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已成为我们迫切关注的问题,自我防护就是在工作中如何保护自己。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PET-CT工作人员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并掌握防护措施,才能有效的做好自我防护。

1 常见的危险因素

1.1  放射性药物:用18F等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就是一个放射源,在源周围形成一个辐射场。在放射性药物制备,封装,注射等操作过程中,我们工作人员就处在该辐射场中,会受到来自放射性药物的外照射。这种外照射剂量的大小与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辐射源距离、停留时间及屏蔽程度有关。

1.2  患者:注入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其身体就形成了辐射源,此外,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呕吐物均具有放射性,会对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

1.3  空气污染:在放射性药物制备,使用过程中,有些操作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工作人员吸入体内造成内照射。

1.4  表面污染:在放射性药物的生产封装注射等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外洒,工作人员的手、工作服、工作台面等受到表面污染。污染的表面一方面成为外照射的辐射源,一方面通过皮肤渗透和污染的手进食使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

1.5  外环境的污染:操作和使用开放型辐射源,总会有一些放射性物质随废水或废气排入外环境,会造成周围环境的局部污染。

1.6  χ射线:进行CT扫描时,χ线装置成为一个很强的辐射源

1.7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物的制备过程: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放射化学合成后成为放射性药物,经质检合格后用于检查者。所以回旋加速器,热室成为很强的辐射源,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子和其他粒子在慢化过程中会产生高能γ光子。

2 安全防护对策

2.1  思想上重视:制度健全是预防的关键之重。加强岗前培训,由专职人员讲解预防的重要性及自我防护知识,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强调常规预防的重要性,加强自我防护。

2.2  放射性物质经呼吸道吸入体内是造成内照射的主要途径:首先应避免空气放射性核素的污染。其次是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在操作带挥发性放射源时,必须在通风或工作箱内进行,并带口罩,在开放源工作场所不进食和吸烟,特别要注意勤洗手,不要将放射源经手转移到口内,在给患者注射摆位时,最主要的是穿戴防护器材,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到放射性物质。 此外, 应严格区分污染用具和清洁用具,防止交叉污染,严禁戴橡皮手套接触其它工作室中一切非污染的地面,台面、 开关、把手、工作间的一切清洁工作都只允许用湿性清洗法,一旦发生污染,立即去污,做好废物处理。

2.3  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做好操作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离放射源越远,人体所受的照射也越少。使用屏蔽设备,房间布局要合理,患者与工作人员的通道要分开。在注射时,要使用铅衣,铅帽,铅眼镜、手套等。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用防护屏以减少放射源的照射强度。在为患者摆位时不宜使用防护屏,而普通的铅衣对γ射线的屏蔽作用有限,最有效的方法是操作熟练有序,尽量缩短与其接触时间。

2.4  对CT扫描过程中χ射线防护原则:通过在PET-CT机房的建筑设计实施。在CT扫描中,严禁进入机房,机房的门、监视窗口必须符合对χ射线屏蔽的要求。当CT工作时,机房外及监视窗口处的辐射量应达到本底。

3 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对准备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必须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应建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4 总结

做为放射性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职业防护问题,要充分熟悉到本职业所存在的种种危害。明确有害因素是客观存在,又是可积极预防的,消除惧怕和盲目性,从预防入手,在治理和防范措施方面要互相督促,共同将这一非凡行业带来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自身的健康,期望不久的将来,能有更先进的防护设备和完善的治理条例出现,能切合实际的指导我们工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治疗剂量;防护

核医学成像设备可大致分为两类:①是γ照相机,②是ECT,ECT亦称为放射性核素计算机体层成像(radionuclide computed tomography,RCT)。目前,按照放射源不同,ECT又分为SPECT和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SPECT)是以发射γ射线的核素作为发射体,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是以发射β+粒子的放射性核素作为发射体。SPECT应用最为广泛,PET也正在普及。

1 肿瘤的放射治疗剂量

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剂量大小的选择是一个十分严格和必须经过计算的过程。其选择范围必须是使正常组织能够耐受而使肿瘤细胞死亡,这样才能使肿瘤逐渐消退,周围的正常组织不产生严重损伤。肿瘤对射线敏感程度不同,其放射剂量也就不同,必须认真研究,分别处理。肿瘤剂量是指体内肿瘤部位参考点的剂量。中心轴百分深度量(percentage depth dose,PDD)是指体内照射野中心轴任一深度的吸收剂量率(Dd)与照射中心轴上参考点吸收量率(Ddm)之比的百分率。如参考点在射线中心轴伤的最大剂量为Dm,则:

PDD=×100%

PDD必不可少的四个条件:①能量;②照射距离;③肿瘤深度;④照射野面积。

肿瘤最大剂量比(TMR)TMR=Dt/Dm。其中Dt为肿瘤中心软组织中的剂量,Dm为射野中心轴上最大剂量点。因在等中心照射的剂量计算较困难,故用肿瘤最大剂量的方法,经查TMR来求出肿瘤的处方剂量。查表条件:①射线能量;②肿瘤中心水平面积;③肿瘤深度。

校正因子:①托架校正因素;②楔形板校正因素;③组织不均匀性校正;④区面、斜入、源皮距校正;⑤非标源皮距校正;⑥大面积不规则野的校正;⑦铅挡块的校正;⑧加填充物剂量的校正。

校正后PDD或TMR利用经过上述校正因子校正后的中心百分深度量或肿瘤最大剂量比,在根据医师所给的肿瘤剂量方可求出总处方剂量。

Dt肿瘤剂量是医师根据多种因素制定的。

Dm处方剂量是根据校正后的PDD或TMR及肿瘤剂量求出来的总处方量,技术员根据每次照射所给的每次处方量,累加起来达到总处方量后,就应停止治疗。如医师更改总处方量,可按更改处方量执行。

1.1放射对敏感肿瘤的剂量 对于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如淋巴瘤、精原细胞瘤、小细胞肺癌等,虽然这些肿瘤的组织来源不同,其放射敏感性也有一定差异,但在临床实践中一般采用的剂量范围为20~40 Gy(2~4 w)。再根据肿瘤大小不同可以适当调整剂量,这部分肿瘤多采用综合治疗法。

1.2放射对中度敏感肿瘤的剂量 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的鳞状细胞癌,如食管癌、皮肤癌、膀胱癌、宫颈癌等。一般剂量范围为60~70 Gy(6-7 w)。如果肿瘤瘤体较小,进过精心设计治疗计划,这类肿瘤可以治愈。

1.3放射对低度敏感肿瘤的剂量 有些肿瘤(如肉瘤、腺癌、骨肉瘤等)属于对放射线低度敏感的肿瘤。对这些肿瘤的剂量范围为70~80 Gy(7~8 w)。由于剂量偏高,多数超过周围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单纯放射治疗治愈率较低。

1.4放射对不敏感肿瘤的剂量 对放射线不敏感的肿瘤包括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单纯放射治疗很难治愈。但是对于那些手术切除不彻底或者不能手术的患者也可以试用放射治疗,部分患者也能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止痛的效果。还有部分病例与热疗、化学疗法等综合疗法并用也能达到治愈。

1.5姑息性放射治疗的剂量 高姑息性放射治疗的剂量:对于那些肿瘤范围较广泛,但患者一般状况较好,又属中于度以上敏感的肿瘤,也可以给予根治剂量,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低姑息性放射治疗的剂量:对于患者状态较差者,为了减轻痛苦,缓解症状,可利用低姑息性放射治剂量。一般给予根治剂量的1/3~3/2。

2 核素辐射防护原则

2.1核素辐射的安全 在PET常用碳、氮和氟的正电子同位素11C、13N、15O、18F等,都是人体组织最基本元素,用它来给各种基质、代谢物、药品和其他生化活性化合物以及其他类似物加标志而不影响它们的化学和生化性,从而可测量人体生理、生化过程,准确的反应机体的代谢情况。正电子同位素β+的半衰期短,放射寿命短,有的只有十几分钟,加之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很少,在短时间内可重复使用,也可大剂量使用以获得清晰影像,剂量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2.2核素辐射的防护原则 放射性核素放出的射线都可以引起物质的电离,但不同种类的射线,引起电离密度不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就不一样。同一类的射线,不同的照射放射方式(外照射和内照射)对人体危害程度也不一样。

2.2.1对α射线的防护 α粒子电离密度大,射线短。α粒子在液体或固体中的射程非常短,在外照射的情况下,α粒子不足以穿透人体皮肤,防护一般不需特殊屏蔽材料,衣服和手套就足够防护他的外照射。但α粒子源若进入体内它的能量将全部沉积在很小的局部组织中,从而会造成局部组织明显损伤,这一点应特别注意。

2.2.2对β射线的屏蔽防护 β射线在不同吸收物质中的射程有很大差异。当β粒子的能量较低时,其能量损失主要由电离和激发所引起;当β粒子能量较高并通过原子序数较大的物质,则轫致辐射所引起的能量损失与物质的原子序数平方成正比。因此屏蔽β射线时,最好的措施是采用双层屏蔽,内层用原子序数较低的材料,如塑料、有机玻璃等屏蔽β射线,外层用原子序数较高的材料,屏蔽穿过内层后能量降低的β粒子及内层产生的轫致辐射。

2.2.3对γ射线的防护 由于γ射线的频率很高,穿透力很强,任何厚度的物质只能讲其强度减弱,而不能将其完全吸收,故γ射线没有最大射程。因此,对它的防护要求只能是将其剂量降低到允许剂量范围内。防护的措施主要有:①增加距离进行防护;②缩短时间进行防护;③选择相应的屏蔽进行防护。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靠减少操作时间和增加操作距离不能达到防护的要求,这时需加防护屏蔽措施。防护γ射线的材料都是高密度的物质,如铅、铁、混凝土等[1-3]。

参考文献:

[1]刘海洋,刘青松,裴作升.X射线量的合理应用及辐射防护[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7):98-99.

篇9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危害;方案

前言

辐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太阳发出的由核反应产生的光和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器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而这些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按照辐射作用于物质所产生效应的不同,人们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电离辐射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热辐射、无线电波和微波,以及输变电工程。

由于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往往辐射显得令人生畏。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工业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些行业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某些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些项目都应进入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辐射环境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10.1-1995)和《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我们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项目,抓住不同的重点,是搞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

1辐射产生的危害

α射线、β射线等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主要是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γ射线等不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首先产生一个或几个能量较高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再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因此,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物质的电离,引起物质性质的改变。

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核辐射有足够的能量引起物质电离,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能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内照射危害是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水、食品及其他物品通过饮食、呼吸、皮肤毛孔、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内,释放出放射线对人体的照射。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能量超标后会发生生物学的变化,导致生物组织的损伤,称为生物效应。人体组织受到射线的照射时,会使细胞中的原子吸收能量发生电离和激发,引起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细胞死亡或丧失正常的活性而发生突变,产生机体损害或遗传危害。细胞死亡主要是指细胞丧失了分裂产生子细胞的能力;而细胞突变主要指癌变、基因突变和先天畸变。

2辐射监测的基本内容

2.1调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

主要指根据项目对环境所产生的辐射影响,确定符合标准的监测范围,选择监测方法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应符合经济适用的原则,即尽量做到符合辐射环境监测的实际要求,也要进行费用控制;制定辐射监测方案时要站在统筹规划的高度上,合理有效而又全面。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为获取尽可能多的辐射监测信息及数据,根据不同请款那个应采取不同的辐射监测路线进行监测,辐射监测单位及人员应严格按照辐射监测方案执行监测工作,并需要有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的人员参与其中,当辐射监测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应立即与环境单位取得联系,辐射环境监测采样时要注意观察外部环境,采样中遇到特殊情况,应在报告中说明;另外,毒性大、污染性强危害严重的辐射污染物应采取优先监测的原则。辐射环境监测全过程应严格执行辐射监测方案,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从而正确反映辐射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2.2竣工阶段的辐射环境监测

该阶段主要包括辐射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等内容。该阶段监测同样应该认真执行辐射监测方案并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及质量控制原则。

3辐射环境监测的职能及地位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门以科学为基本现象,并应用多种先进的科学金属手段的综合性学科,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实时监测并对其定量及定性的系统有效的分析,从而探究其变化规律,改善环境质量。辐射环境监测实际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政府部门通过辐射监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对破坏环境均衡,违反环境法律行为进行监测,各级辐射环境监测站所监测的数据,对辐射环境起到监督及举证作用。作为贯穿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环节,辐射环境监测主要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以数据统计为基础,并由物理、生物等自然学科及社会学科相互渗透所组成的。二是辐射环境监测是为社会及广大老百姓所服务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是辐射环境监测的主要理论依据,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辐射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并为辐射环境评价及辐射环境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辐射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对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各种辐射行为活动进行有效的分析及评估,提出有效的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环境质量应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而不是背道而驰,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又必须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所以辐射环境监测在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4辐射监测方案

根据国家关于辐射安全管理规定,为了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保 护工作人员健康,促进X线诊断技术的健康发展,结合医院实际,特对我院X线机设备制定如下监测方案:

4.1监测目的

(1)执行和落实国务院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 和防护条例》、国家环保总局第31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 全许可管理法》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规定。

(2)切实保证射线装置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4.2监测方法

(1)环境监测:每年定期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我院放射科工作场所 及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

(2)个人剂量检测:每位辐射工作人员工作期间佩带个人剂量原 件定期(每3个月)到卫生监督相关部门更换检测,并按要求每季度 提供(对个人照射计量)一份检测报告。

(3)配置1台个人剂量报警仪:工作时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报 警仪,防止超计量照射报警提示。

5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环境状况却在逐年严重下降,环境辐射现象更是日益明显,因此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对国民日常生活来讲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对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继续进步及经济继续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同样要更加有力及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弘.辐射环境监测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梁晓星.空气环境监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4]孙健,宋振乾,姜世明.进口铜矿中放射性的来源与控制.中国检验检疫,2007年;7月:19~20卷

[5]李帮军,陈士芹.放射性核素的吸收检测与安全防护.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年;4月:119~122卷

篇10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 陈,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篇11

关键词:伴生放射性矿山;辐射安全管理;环境治理

1伴生放射性矿山辐射安全管理现状

1.1放射性污染控制标准缺失

对于伴生性矿山放射性污染物控制的标准,国家目前只对废水排放具有比较明确的控制标准和限值要求。对于废气排放,只有在《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钍、铀总量限值”有要求,对于其他伴生矿生产行业没有相关的控制标准。对于伴生放射性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国家没有对其分类和处置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放射性废渣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处置,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2]。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对放射性污染控制标准进行详细的制定,加强对放射性污染物控制与管理力度。

1.2定义与监管行业范围不明确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伴生放射性废物和污染的判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环境管理办法》也只是从理论的角度定义了伴生性矿山,但是在文件中并没有对准确的判定标准进行规定,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使得在对伴生性矿山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可以依据的标准,管理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管理工作难以展开,无法对伴生性矿山辐射安全进行有效管理。

1.3伴生放射性矿辐射安全设计标准不健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矿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伴生性放射性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放生性矿山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我国在伴生性矿山开发方面虽然有所研究和成果,但是国内还没有专门出台辐射防护标准的具体技术规范和要求,比如缺少对矿井的通风设计的要求和当放生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放射性矿采冶设备的防辐射保护距离的要求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不利于伴生放射矿山辐射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展开,不利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辐射的防护和对辐射物的处置,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众多安全隐患。

1.4对伴生放射性矿山设施退役治理问题重视不够

伴生放射性矿山开采的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地方的污染面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整治政策,只是在《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中提出要对伴生性矿山的污染问题进行整治,但是如何整治以及整治的标准都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伴生放射性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污染治理的认识和技术方法,缺少对伴生放射性矿山设施退役治理措施的了解,使得设施退役治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2伴生放射性矿山辐射安全管理对策

2.1完善伴生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体系的建议

环境的治理涉及到管理标准的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染较少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来消除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当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一定的标准,即超过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破坏生态环境自身的生态平衡,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所以,国家有必要对伴生放射性环境管理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对环境治理标准进行明文规定,提高相关企业对放射性问题的重视程度。

2.2辐射剂量监测

在日常的作业中,常用到的检测方法是辐射剂量监测,主要是对生产矿山中的放射性粉尘浓度、氡及氡子体、放射性表面污染的测量,还有对矿山附近水、空气、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测量和辐射水平,以及对放射性废水、废渣、废气中放射物质含量的测量,为放射性污染物的处置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数据,防止生产性矿山辐射剂量超标,及时检测、参与矿井各种防护措施、井口通风系统的效能,为伴生放射性矿山井下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提供有效保障,做好矿山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保证伴生放射性矿山资源的有效利用,保证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

2.3明确伴生矿定义和范围

我国是国土辽阔的国家,具有矿山资源丰富的特点,国内伴生放射性矿产行业的种类繁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的种类也是多样的,不同矿山行业产生的污染物类别和污染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在处理方法上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对伴生放射矿山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先制定伴生放射性矿山管理名录,按照公众照射剂量评价结果和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等检测结果对伴生性矿山进行分类管理,参考国际上关于伴生性矿山审管、定义和豁免标准,结合我国伴生放射性矿山生产需要和污染状况,制定出每种放射性污染物管理限值,并以此对伴生性矿山进行定义。

2.4加强对伴生放射性废物排放和处置问题的研究

目前,对于伴生放射性矿山生产中辐射安全防护具有一定措施,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处置方法上具有一定研究,但是对于辐射安全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国家有必要加大对伴生放射性废物排放和处置问题研究资金的投入,提升放射性污染物处置技术和处置标准,为伴生放射性矿山生产工作人员人身健康提供更多保障,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更有利的条件,促进伴生放射性矿山行业健康发展。

2.5加强伴生放射性企业的退役及环境整治

伴生放射性企业的退役对环境治理造成的影响是较大的,矿山资源开采结束并不能表示矿山开采工作的结束,伴生放射性企业应该对矿山开采后的治理给予一定的重视。国家可以在实践治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相关研究成果,对退役企业治理技术和治理标准进行准确界定,要对土壤中残留水平、金属复用的标准、废渣厂的整治等工作进行规定,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伴生放射性企业的退役及环境整治工作。

篇12

有资料表明:1954~1989年间,全国共发生过i000多起放射性事故,其中80%是人为因素所致,最大经济损失超百万元。请看下列事故案例:

某钟表厂一青年女工,为了取悦于恋人,竟置有关规定而不顾,经常别出心裁地将镭226夜光剂涂在头发、指甲上与男友约会。夜晚,满身荧光闪烁、煞是好看。然而不久,她便感到头昏、乏力,经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最终后悔莫及。

某乡镇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缺乏劳动保护和放射性排污处理设备的条件下,非法生产“闪光鱼钩。结果使许多工人的健康受到损害,并造成了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某科学院的一位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定,在60钴放射源尚未安全复位的情况下,不经仔细观察,便一头闯入辐照中心,造成急性放射损伤,手臂因溃烂而逐节切除。

更有甚者:某医疗单位因放射治疗机人为事故而造成25人严重损伤,其中死亡14人;某学院农场一枚放射源丢失,被一放牛娃捡回家中,结果致使其全家6口人2死4伤……

触目惊心的放射性事故告诫人们:在运用放射性技术时,必须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切不可疏忽大意。如若不然,无形的射线就会成为无情的杀手!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放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电离能力,一定量的射线辐照作用于人体后,可造成机体细胞与分子水平的损伤,导致皮肤坏死溃疡、白内障、血细胞减少,引起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等。甚者可成为癌症、畸胎、遗传疾病的诱因。如短时间大剂量的意外辐照,可导致急性放射病,表现为: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及代谢障碍,严重者胃肠道及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全身衰竭而死亡。当人体长期或反复受到超容许剂量限值的辐照,能引起慢性放射病,但由于个体差异、机能状态、射线性质与强度不同,故而临床表现不一。早年从事放射研究的科学家贝可勒尔、居里,都身受其害。被射线灼伤过;为放射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居里夫人及女儿,也都因过量的辐射而死于白血病。科学家们以沉重的代价唤醒了人们对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意识。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等权威组织,就放射防护问题,相继了一系列报告、建议和规定。1989年10月24日我国国务院也颁布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我们相信:随着这一条例的贯彻执行,放射性事故的发生率是可以大大降低的。

放射性事故固然可能产生严重危害,然而毕竟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令人担忧的倒是那些涉及千家万户的放射辐照,最为突出的就是医疗照射。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认为: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的辐射剂量中,除天然辐射外最大的人工来源,其中绝大多数是x线诊断引起的。据统计,发达国家的x线检查频率已接近每人每年1次。若再加上放射性治疗的平均量,医疗受照总量便相当可观。一股地说,医疗照射不会导致急、慢性放射病。但由于辐射所致癌症、致畸和遗传病的发生几率,不存在剂量的阈值,同时剂量具有累积性,如反复多次的接受医疗照射,便会使受害的危险性加大。美国曾给患肺结核的妇女施行人工气胸,结果因反复透视而造成受检者乳腺癌发病率增高;英国因强直性脊柱炎而接受放疗的患者,患白血病的人明显增多。另据调查,孕妇接受超剂量x射线,致畸率及后代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些都是来自医院的放射性危害。

目前我国大约有10多万台医用z线诊断机,占全世界拥有量的1/4左右,每年约有近2亿人次接受x线检查。如何合理地应用x线检查,将射线危害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亦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医用x线照射的危害性,常常被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所掩盖,而不易被人觉察。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x线透视应用过滥。各种体检,如大、中、小学生入学,招工、参军,甚至上托儿所、幼儿园等,均要例行胸透检查。其实,体检胸透的阳性发现率仅为1.5%,对98.5%的人不但无任何价值,反而有害。这样就可能出现一种怪现象,即胸透发现肺癌的比率低于辐照诱发癌症的比率。此外,儿童感冒咳嗽时,常有家长要求透视,不少医生也将胸透视为常规检查。须知,儿童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胸部淋巴组织对射线特别敏感,即使常规剂量的射线,其危害性也远远大于成人。早年国外曾用x线治疗儿童胸腺肥大,结果其中许多患儿发生白血病和甲状腺癌。其实诸如上感、支气管炎、甚至肺结核等等,都可以通过听诊和化验室检查而确诊。必需进行x线检查也应首选摄片。据测算,患者每次胸透所吸收的剂量为摄片的14倍。由于透视所获得的信息远少于摄片,目前发达国家已有用摄片代替胸透的趋势。为此,许多卓有见识的专家们呼吁:健康体检应与胸透告别!儿童不宜胸透!

令人遗憾的是,医用x线的管理目前尚未进入正常轨道,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医院各自为政,对于外院检查往往不予承认,以致出现重复检查的现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故意导致患者反复、多次的检查;不少基层医院设备老化,射线输出量偏大,同时对受检者的非检部位缺乏有效的保护等等。由于上述各种客观因素的存在,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便显得格外重要。

如何提高包括医患双方在内的全民防护意识,降低医疗照射的危害呢?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提出了基本原则,即照射的正当化和防护的最优化。也就是说:使每一次照射均具有正当的理由;选择最合适的防护措施,将必要的照射控制到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用一句话概括:即医疗照射中所得到的利益,必须大于可能带来的危害。只有严格遵循这一原则,才能真正合理地使用医用x线。

篇13

什么是核事故?

核事故是指核设施或者核活动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若有关的专设安全设施不能按设计要求发挥作用,则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会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辐射如何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人体从吸收辐射能量开始,到产生生物效应,乃至机体的损伤和死亡为止,涉及许多不同性质的变化。

在辐射的作用下,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等会被电离或激发。这些生物大分子的性质会因此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及代谢亦遭到破坏。实验证明辐射可令DNA断裂或阻碍分子复制。此外,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大量水分子中,当辐射作用于水分子时,水分子亦会被电离或激发,产生有害的自由基(如OH-1、H+自由基等),继而使在水分子环境中的生物大分子受到损伤。

虽然辐射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但如剂量不高,机体可以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对受损伤的细胞或局部组织进行修复,这种修复作用程度的大小,既与原初损伤的程度有关,又可能因个体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碘片(KI)能防辐射吗?

它是如何防辐射的?应该服用多少量?

生理学上,人体碘的主要来源是甲状腺的吸收,甲状腺靠碘来产生甲状腺激素。KI是稳定性碘,它可以使甲状腺内的碘饱和从而阻止放射性碘的摄入。

切尔诺贝利的经验表明,放射性碘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导致超过5000个儿童甲状腺癌病例的发生,受照人群的年龄均在0〜18岁之间。因此,碘化钾分配的首要对象是幼儿和怀孕妇女。

碘片不能保护来自于体外的放射性和被身体吸收的除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质。这就是为什么碘甲状腺阻断在多数场合将与其他防护措施(如隐蔽待于室内、关闭门窗等)综合使用。

接触放射性碘可导致甲状腺癌显著增加,特别是幼儿。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可在甲状腺中蓄积。在暴露前预防性服用碘化钾,可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并降低患甲状腺癌的长期风险。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碘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时持续保护作用,在含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烟云来袭时对甲状腺起到了充分的保护作用。然而,在长期持续性释放状况下,则有可能出现重复照射的情况。

再次强调,只有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就服用碘化钾,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

一旦发生核辐射应

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首先避免恐慌,及时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按照政府的指示行动。在可能有放射性污染存在的情况下,待在室内。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怎么知道自己的房屋和其他物品

受到放射性污染?

在疑有或确有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政府主管部门将快速组织现场的监测和评价,以判断放射性污染的性质、实际的污染水平及范围,用以指导后续的应急行动中对应急响应人员的监护和伤员的救治。除了现场快速监测外,还会采用现场采样及实验室测量的方法进行放射性监测。

篇14

专家介绍说,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早期核辐射在核爆炸最初十几秒钟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见的伽玛射线和中子流。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早期核辐射接近光速呈直线传播。当发现闪光时,人员早已受到射线的作用了。早期核辐射能像×射线那样穿透人体和物体,能穿透几千米的空气层。当射线照射到人体、杀死细胞达一定程度时,人员就会得放射病;照射到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器具上,还会使这些原来没有放射性的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也能对人员造成伤害。它还能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曝光、化学药品失效,并能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

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短时间内大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称急性放射病。较长时间超过允许剂量的辐射损伤,称慢性放射病。此病常见于接受过量射线的工作人员、公众及核武器爆炸的罹难者,主要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内脏出血、组织坏死、感染及恶性变等。

其中,核辐射导致的全身外照射损伤主要出现在急性放射病典型病程的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疲劳、发热和腹泻。“假愈期”患者持续时间长短不同,症状有所缓解。严重的发展到了极期则有感染、出血和胃肠症状。经恰当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

而局部照射损伤是随受照剂量的不同,在受照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肿、干性脱皮和湿性脱皮、起水泡、疼痛、坏死、坏疽或脱发等症状。局部皮肤损伤通常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严重者常规方法难以治愈。不过。外照射多见于核电站工作人员。

体内污染引起的内照射一般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除非摄入量很高,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也就是说,人体每接受1西弗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据我国核电安全专家介绍,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西弗。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

媒体报道的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外部辐射量一度达到每小时1557微西弗。这个辐射量只相当于一个人接受十几次X光检查,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专家强调,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具体包括: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D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防治辐射也有“专业食谱”

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备受关注,近日,全国一些省市出现抢购“碘盐”之风。专家强调,如果有人想吃碘盐预防放射性碘,一天要吃上2-5公斤才能达到所需的剂量。面对众多读者希望得到如何防治核辐射的求助,本刊请专家为大家开出了“抗核辐射食谱”:

蔬菜:多吃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海带、卷心菜,要确保维生素的摄入量,这对防治辐射损伤及伤后恢复均有效,如VK可减少出血,VP减轻呕吐、恶心,VC使血细胞再生加速等。

肉类:多吃瘦肉、动物肝脏,注意减少脂肪的摄入,要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最好。还要注意摄入的蛋白质品质优秀,数量充足,以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多喝绿茶,多喝蜂蜜水。

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生活中的辐射还有哪些?

其实,辐射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

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一些患者,也会受到核辐射,如放疗、同位素治疗、X光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