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3 16:08: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首先,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职业流动的加剧,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今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相应做出变化,职业需求的方向在随之千变万化,这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更需要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有综合素质的高科技人才,而不是那些仅有一技在身的专才。这就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次,现代职业教育如要保证自身健康稳定地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其必然的选择。随着职业学校的蓬勃发展,实际教育活动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长久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功能的认识习惯于用纯功利的价值观来分析,单纯以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尺度来衡量职业教育水平,更多地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社会,而对其所具有的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核心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似乎有些忽视。这导致学校成了职业养成所,学生成了商业经济的附庸,学校发展也走向了困境。
1.2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
1.2.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观的提出是对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从深层次上讲,应该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我们当前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之相符合,与之俱进,即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确立与大局相一致的目的观。
1.2.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上的保障性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成果的极大丰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强大的后盾。学校设施的现代化、师资力量的提高与教学媒体教具的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制度的日益完善为人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中主体的多元化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克服了过去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使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个人都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当然,有必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确实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虽然我们谈及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就能很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实践进程。
2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上文深刻地论述了职业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那么,理性地回到研究的起点和本源,职业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1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社会的变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倡学生的终身学习。现实社会中,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在一定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总是有限的,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速度都会落后于现实的更新速度,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多种受教育形式来完善知识或技能结构,依靠多种生活的历练来获得心灵的成长,学会如何关注“人事”(知识技能层面)、“人心”(情感态度层面)和“人文”(信仰精神气质层面),以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带来的考验。让人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让人无限地接近全面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WANG Shan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earch Center,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Huang Yanpei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make the workers love work"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and to explor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how should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ividual development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已深入人心。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大家都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个体,它在挖掘人的内在潜力、充实自我生活、促使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温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重新解读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目的观。以此来帮助我们树立尊重主体意识、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也为我们更好地兴办职业教育做好思想理论的指导工作。
1 “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
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的较为完整的表述是在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建之时,他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三、为个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四、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其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①
黄炎培分别把“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列为职业教育目的之首和尾,其中寓意深刻。“谋个性之发展”,是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既提出教育为谋生做准备、为服务社会做准备、为社会国家增进生产力做准备之后又重点提出的目的观,它是一种强调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观。具体是指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传授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教授具体化专门化的技能技巧使学生为适应某一工作做准备,满足其身体物质方面低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指通过人格魅力的熏陶,智慧情操的培育和天好的引发,满足其心灵精神方面高层次的需求。
“使有业者乐业”也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目的观。它是指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每个个体就会因此享受到社会的恩宠,而增加其幸福感,逐渐达到“乐业”的境界;另一方面还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智能—— “敬业乐群”,使人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逐渐从“有业”的需求达到“乐业”的享受。
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目的观虽然从理论上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中也进行了实践性的尝试。但是在当时百业待兴,民生凋敝,政治黑暗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关注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只能被无情地扼杀在民族、国家大命运的摇篮里。
2 现代职业教育以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本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 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职业流动的加剧,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如今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也相应做出变化,职业需求的方向在随之千变万化,这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更需要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有综合素质的高科技人才,而不是那些仅有一技在身的专才。这就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现代职业教育如要保证自身健康稳定地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其必然的选择。随着职业学校的蓬勃发展,实际教育活动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长久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功能的认识习惯于用纯功利的价值观来分析,单纯以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尺度来衡量职业教育水平,更多地强调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社会,而对其所具有的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核心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似乎有些忽视。这导致学校成了职业养成所,学生成了商业经济的附庸,学校发展也走向了困境。
2.2 育全面发展的人的可能性
2.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
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观的提出是对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从深层次上讲,应该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我们当前的教育方针也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与之相符合,与之俱进,即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理应确立与大局相一致的目的观。
2.2.2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上的保障性
首先,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改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成果的极大丰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强大的后盾。学校设施的现代化、师资力量的提高与教学媒体教具的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受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次,制度的日益完善为人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场经济中主体的多元化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克服了过去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使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个人都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当然,有必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确实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虽然我们谈及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就能很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也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实践进程。
3 现代职业教育应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上文深刻地论述了职业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那么,理性地回到研究的起点和本源,职业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1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社会的变迁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观。这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倡学生的终身学习。现实社会中,无论何种教育层次的人,在一定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总是有限的,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速度都会落后于现实的更新速度,这就需要我们依靠多种受教育形式来完善知识或技能结构,依靠多种生活的历练来获得心灵的成长,学会如何关注“人事”(知识技能层面)、“人心”(情感态度层面)和“人文”(信仰精神气质层面),以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带来的考验。让人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让人无限地接近全面发展。
3.2 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调适个性的发展
丰富职业教育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人的发展潜力、兴趣取向及社会客观需求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具体可以从改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课程。例如: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职业道德和诚信意识缺失等现实问题,可以开设相关课程重点解决学生诸如此类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 主体 本性 自然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87-01
在我国这个科考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度里,一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成绩、社会对学校的升学率都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另一面,学校为形成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学软硬件,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这些就促成教师注重学生的成绩,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得失的标杆。这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天性与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潜力。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应重视学生,关心学生,研究学生,帮助学生。
“考试能力强,但是实践与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这是很多国外学者对中国学生的一个总体印象。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侧重教师的地位,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从而有悖于现代教育的目的。
1 教育与教育的目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依据,突出了在教育中“人”的核心地位。
2 当前教育与教育目的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教育方式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矛盾。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未能将改革深入到教育心脏,只对教育进行了一些修修补补,教育方法与手段仍然以传统的为主。
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统治着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讲解、板书及多媒体的利用,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身心特征;老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教育架空于学生的自然本性与认知能力之上,压抑了学生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目的。这就是教育与教育目的矛盾的主要原因。
3 教育中尊重学生本性的必要性
3.1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和郭思乐的生本理论看其必要性
卢梭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的自然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施加不同内容的教育,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郭思乐提出:“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等生本教育理念。
教育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第一,教育要适应学生天性的发展。教育必须保护学生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反对压制学生个性,束缚学生自由的教育。教育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适应不同时期的学生“内在”发展水平。同时,针对男女在身心方面的区别,必须对他们施以不同的教育。第二,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他特有的成熟时期、身心特点、需要、欲望、情感和爱好,教育应该以此作为基点,规定每一阶段的教育任务与内容,不应该在他内在条件尚未成熟时强加某种形式的训练。
从以上看来,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是很有必要的。所有的教学设计只有以学生为主体、顺应学生的本性才可以产生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重构,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2 从学习理论看其必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探索、研究、发现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教育过程中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用弗赖登塔尔的话来说,就是“让他们经历教学的过程,这是教学的第一原则”。如果教学把握住了这一点,才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纳入其认知结构中,实现认知的“重构”。所以,在教学中要确保做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才能使教学有效,用成人化的逻辑将整理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只有尊重学生的本性,突出其主体地位,才能使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生产”,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3.3 从现代学生观看其必要性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保证。现代学生观包含:(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2)学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人;(3)学生是一个有独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人;(4)学生是一个完整、有思想的生命体。学生的本性得到教师的尊重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事实上,目前教育仍然存在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而学生不求甚解、缺乏创新能力等等弊端。现代学生观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本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借助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教育 必要性 全面发展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20
新的时期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人才类型就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在思维上与时展紧密接轨,而且可以赋予大众生活更多新鲜的气息。与此相关的创新教育在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我国真正重视和开展相关的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实践路径上,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的还有很多。回归到数学这门学科上来,其中很多的知识就呈现出较强的思维发展特征。而小学时期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为学生的终身数学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更是巧妙开发小学生较强的创新力和想象力的关键时机。总之,小学数学教师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具体论证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经之路。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小学时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
(1)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想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就必须紧抓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因为这个时期是学生们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最关键时期。可以说,一个人坚持一生的众多习惯中,有超过一半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建立了的。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推行创新教育的最佳时期,以后再想改变学生既定的思维模式、激发他们的内部潜力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2)科学研究证明,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是最迅速的,与此同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才能是惊人的。小学生之所以在这个方面独占优势,一来是因为他们对是身边的很多事物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来是因为他们在做事方面不像成年人那样,他们没有很多既定的程序和模式,因而往往在诸多方面更容易实现突破和创新。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且我们是把时机放在首位的,既然小学阶段是学生们发展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教师自然要把握住这个阶段的教学了。
2.推进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以往的“成绩观”早已被证明是不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了的,创新教育才是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推行创新教育,就意味着学生们更多地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他们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探索自己擅长的解题路径,因而也符合他们本身的个性优势。在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能力的全面进步,而成绩则被摆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我们之所以强调“能力观”,是因为学生的实际能力才是伴随学生终身的一项财富,从长远的角度开思考,学生的能力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推进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
3.推行创新教育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关键。
不可否认,二十一世纪每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其中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创新型的人才不仅享受高待遇、高薪酬,而且他们也是推动某一个行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不拘是在科技、工业、军事、传媒等各个领域,创新型的人才总是社会发展洪流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星。而向这些领域不断输送人才的就是各个学校,因此,我们只有从根本上在教育界中推行创新教育,才能保证各行各业创新型人才的供需平衡,也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最多的贡献。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也是顺应时展趋势、贡献智慧力量的关键。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的必经之路
1.坚持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无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推行创新教育的首要必经之路。在课堂上,我们不再选择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和步骤的讲课形式,而是启发学生们自己充分运用思维优势推算出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头脑风暴,其思维能力势必得到相关的开发。在学生们正确完成了一个题目的解答之后,我们就尝试着用其他的方式解答这一题目,并且验证其可行性。学生们在教师的演示下很快就会明白:很多数学问题的解答步骤不都是一定的,而可能是多样的,从不用的角度也许会有不同的模式。他们就会从小摒弃依赖传统套路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在解答相同一个题目的时候,更多地思考和寻求创新。
2.包容学生们的大胆猜想、鼓励学生们勇于创新。
教师毫无疑问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和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一句鼓励和表扬,往往是学生们再接再厉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在推行创新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最多地鼓励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大胆猜想、勇于创新。即使当学生们出现了一些失误的时候,也要鼓励他们和包容他们。比如说,有一次在课堂上,我问学生们:“有哪位同学在这道题目的解答上还有不一样的思路呀?”这时候,一个平时不怎么喜欢发言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个题目可能可以这样解答。”随后他就讲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他的解答步骤其实并不正确,而且他的解答其实是绕了一个好大的弯。但是,我不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而且在课下我也找到这个学生聊天,表达自己看到他发言的惊喜之情。以后的时间里,这个学生不仅在数学学习上成绩一路飙升,而且他在课堂上与我的互动更加频繁和积极了,思维创新能力的明显进步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3.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创新榜样。
1. “右利”习惯产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喜欢用右手劳动、写字、拿筷子、提东西、打球等。据统计,大约有95%-98%的人习惯用右手。在生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右利”现象。据生物学研究发现,人们习惯于用右手,是因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渐渐养成的,即使有时儿童少年也用左手执笔书写或拿筷子吃饭,而老师和家长总是强逼他改过来。渐渐地“右利”现象成为了后天性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讲解示范动作,如推铅球、单手肩上投篮、侧手翻等,都以右手为例进行动作错误的预防与纠正指导,甚至对先天遗传性的“左撇子”,也强求他改换成右手练习动作,责令他不能利用“反手”做动作,让他练习动作无法协调灵巧而感到目红耳赤,挫伤了他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种教学方法手段没有遵循人体生理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2. 左右手平衡训练必要性生理学依据
在人体的神经系统结构中,各部位通向大脑的神经通路是在中途交叉的,即右手是归大脑左半球管理,左手是由大脑右半球管理。由于人们经常执意使用右手,而很少锻炼左手,渐渐地人体左边的大脑半球的灵敏性也就比右边的稍高些,而这又促使人们更经常地使用右手,使右手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因此,右臂右手的骨胳和肌肉就比左臂左手粗壮、发达,力量也大得多,而且右臂还要比左臂长一些(约1cm左右)。这样人为地造成人体外形上不对称,有害于身体全面健康发展。在实际生活中“左撇子”习惯者用右手觉得笨拙,“右利”习惯者用左手觉得不灵活,对人类从事劳动生产,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