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2 17:11: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诗歌的文体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曹丕 丽 丽而不
“丽”在诗文中可以理解为语言的华丽甚至是华靡。《文心雕龙・情采》中“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这里的“丽”是指委婉华美的辞藻和文采。此外,《小尔雅・广言》解释为“丽,两也”,通“俪”。在诗文中指句子的对偶或词语的对称,《文心雕龙・丽辞》“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丽辞,就是讲求对偶的句子。
曹丕诗“欲丽”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华丽辞藻,而且在内容上表现了“丽”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不仅表现在骈俪对偶,而且在形式技巧方面致力于用韵的对称和和谐。清词丽句的语言、纤丽细腻的情感、绮丽和谐的音韵、骈俪整齐的句式,使曹丕的诗歌呈现出“便娟婉约”[1]的风格。
一、清词丽句的语言
选词、造句和修辞的选用是曹丕诗歌历来备受推崇的重要依据。《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认为曹丕诗“蓄盛藻”,《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推崇曹丕诗歌的语言是“丽语错出”、“华辞既盛”。相对于汉大赋的富丽、齐梁诗歌的艳丽以及南朝诗歌的靡丽,曹丕诗歌的“丽”可以形容成“清丽”。正如吴云认为曹丕的五言诗“语言精醇,又能保有民歌化的特点,具有一种‘清丽’的特色。”[2]
“清丽”诗风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曹丕的诗歌多是从质朴自然的汉乐府发展而来,其中一半以上是沿用了乐府古题(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及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约三十三题四十五首,其中乐府诗十七题二十四首)。另一方面,“清丽”的特色体现在清词丽句的辞采之中。《芙蓉池作》的诗句最具有代表性――“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作者以“卑枝”二句具体写嘉木的生长姿态:卑枝和修条通过“拂羽盖”和“摩苍天”,一下一上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环渠而生,茂密葱茏。“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作者仅用十个字,把丹霞褪去、明月初升、华星璀璨、在云层间时隐时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呈现出来。语言运用中的清丽特点,正如《文心雕龙・才略》的评价:“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二、纤丽细腻的情感
“怜风月、狎池苑”的诗歌内容在曹丕的诗作占一半以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纤丽细腻的情感,言情诗可以算是最佳的代表。曹丕的言情诗内容单一浅显,风格缠绵悱恻,“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燕歌行》其二)、“佳人不来,何得斯须”(《秋胡行》)、“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清河作》)等等,几乎代表了曹丕言情诗的全部意境。
作者多写男女之间的相恋、相别,并且善于拟之情写思夫之苦,写被丈夫离弃的眷恋之苦,感情真挚、细腻、含蓄、纤丽。其中,《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言情诗中顶峰之作。整首诗写了一位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抒发了无限的相思和哀怨。秋风落木,摇撼心怀;群燕翔雁,念君情切;明月琴诗,派遣别恨;牵牛织女,触动情思。作者把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意境凄楚,王夫之赞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三、绮丽和谐的音韵
曹丕的诗歌在用韵的方面受到楚辞押韵的影响,注重韵部韵字的选择和使用,有些诗句合乎律诗的平仄和对仗。他的诗作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其中四言诗“都是偶句韵,虽然有转韵和合韵现象,但是四言诗中没有不入韵的句子”[3];五言诗“二十三首是偶句韵,其中一韵到底的有十九首”[3];六言诗有四首,“《黎阳作诗》、《令诗》和《董逃行》三首是句句押韵,《寡妇行》是偶句押韵”[3]。
此外,曹丕的诗出现了转句换韵的新尝试,五言杂诗《西北有浮云》就是换韵的典型。“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首先,这首诗隔句押韵,在形式上形成叠韵,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次,这首五言诗打破了偶句押韵、一韵到底的固定模式,“前面八句都用入声月韵,最后两句转真韵”[3],范文在《对床夜雨》中认为此诗正是“转句换韵之始”。
更为肯定的是,曹丕在诗中喜欢选用阳韵,情感的丰富多彩与韵字的选择和词语的搭配是有关系的。如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其一)》采用阳韵,韵字的色彩也偏向悲凉之情,并且选用了带有秋天和孤独意象的韵字组合,如“天气凉”、“雁南翔”、“多思肠”、遥相望”、“守空房”等等,读后有缠绵悱恻之感。总体来说,和谐流畅的音节形成连贯而起的诗意,层层渲染,一唱三叹。
四、骈俪整齐的句式
关键词:建筑业 热点问题 调研
中图分类号:F4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8-007-02
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建筑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为122.5亿元,同比增长4.9%;建筑业增加值为27.7亿元,同比增长27.4%;建筑业企业总数达到457家,建筑业从业人数达10万人。但是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小,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不大、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较弱。为了振兴呼和浩特市建筑业,我们对呼和浩特市建筑业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建筑业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
呼和浩特市现有建筑业企业总数是457家,其中一级企业只有15家,占6%。无特级总承包企业。在457家中,从事房屋建筑的有107家,占40%。建筑业企业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只有两家,且都是专业施工企业(公路工程局、内蒙古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从事房建的企业年产值超过4亿元的有三家(内蒙古巨华集团大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4.4亿元、呼和浩特市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4.1亿元、内蒙古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4.0亿元)。与兄弟盟市的鄂尔多斯市相比,呼和浩特市以房建为主的建筑业龙头企业――大华、市建、内三建三家企业2012年建筑业产值的总和与鄂市兴泰公司一家的产值相当。另据不完全统计,呼和浩特市建筑市场有7成以上的份额被外进队伍垄断,可见呼和浩特市建筑业核心竞争力之弱。
由于呼和浩特市无特级总承包企业,尚有的一级企业从总承包实力上讲都不强,无论从资金、人员还是技术设备与外地的大企业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与外地进呼的资质确实的大型企业难以竞争。在开拓外埠市场上更是力不从心。
1.2 资金短缺、实力不济
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由于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经营项目单一,产值有限,加上融资难,使得企业资金周转十分困难,产值利润率普遍不高,甚至只有1%左右(2012年全行业产值利润率1.29亿/122.5亿=1.05%)。企业资本积累少,经济效益欠佳,无能力扩大再生产,影响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由于企业资金实力不强,无力承担要求垫资施工的大型工程项目。据粗略统计,目前,呼和浩特市有70%以上的工程项目都要求施工企业先行垫资施工,垫资幅度在40%左右,有的项目是采取BT(即由乙方建设――移交甲方)的方式,对于资金紧缺的呼和浩特市施工企业来说,想承揽这样的工程更是办不到的。
1.3 建筑队伍素质不高
呼和浩特市号称有10万建筑大军,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万人。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的劳务人员不到4千人。大量的劳务人员文化素质、技术素质都不高。再加上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了建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大量的工程项目仍靠招聘散兵游勇式的打工者干活。企业管理层缺乏复合型管理人才。科技研发工作非常薄弱。目前,呼和浩特市无一家施工企业有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也没有一项“工法”申报。企业高管科技意识淡薄,新工艺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企业科技进步缓慢,技术设备落后,更谈不上信息化和科技创新。
1.4 企业改制后遗留问题多
呼和浩特市原市属(原市建工局、建设局所属)建筑业企业有6家,分别是内蒙一建公司、内蒙三建公司、市建公司、市安装公司、市二建公司、市政公司。这些企业分别于2000―2003年进行了企业转制。目前,6家企业均存在转制后的遗留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政府拖欠工程款问题、陈欠税问题、社保安置费问题、土地过户问题、内一建留守人员问题等等。据粗略统计,企业转制时政府拖欠市属企业(内一建除外)工程款总计为6662.6万元;企业陈欠税总计为4658.48万元;欠社保安置费总计为5780万元。这些欠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年市属企业转制较为仓促,转制成本严重不足,再加上其它一些客观因素,使企业转制不到位,遗留了不少问题。特别是目前仍有大量债务和人员安置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化解债务、置换待安置人员的身份成为当务之急。
1.5 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
在企业改制方面,虽然从数字上讲,转制企业达到98%,但是真正拿现代企业制度来衡量差距很大。有的企业改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形同虚设,经营决策往往是个人说了算。职工的责权利未能很好地体现,积极性未能很好地发挥。
有不少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管理方式因循守旧,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未能发挥转制企业的活力。
2 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1)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必须实施企业集团战略,走强强联合的集团化路子,引导现有一级企业与市内、市外有实力的企业组建特级总承包企业,集中财力、技术力量、机械设备,通过企业重组、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使呼和浩特市形成以少数特级企业为龙头,相当数量的一级企业为骨干的核心竞争力,打破外地进呼企业垄断呼和浩特市建筑市场的局面。自治区及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能够给予全力指导和协助,在尽可能的前提下给予企业照顾,争取在呼和浩特市组建成1到2家特级企业,增加3到5家一级企业。
(2)在提高企业素质方面,主要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特别是注重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一级建造师数量,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水平,使企业有技术、有能力参与竞争。
(3)加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呼和浩特市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的服务领域小、主业不精、专业不强、劳务分包乱的现象。拓展企业功能,完善项目管理体制,使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勘察、设计、科研、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综合型工程公司,或者拓宽服务领域,拉长产业链,实现企业向多元化经营发展。改革企业用工方式,在5年内解决零散用工的问题,实现劳务分包企业化,务工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化。
(4)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在提高企业市场信用度的基础上,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给予支持,探索解决企业信用担保问题,增加授信额度,或采取其它灵活的方式引资或合作经营,建立宽泛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
(5)关于原市属建筑业企业转制遗留问题,我们认为,由于老国有企业人员负担重,历史形成的债务多,解决遗留问题要从老国有企业的特殊情况出发。建议用政府拖欠的工程款低顶企业拖欠的税金或一次性免除陈欠税;企业转制时欠社保的人员安置费由市财政分期给予补贴。
(6)推广管理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经验,带动多数改制企业更好地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主动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管理规范、充满活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职工自身的素质和利益都得到提高,为企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更大地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宗志,周健生.论我国建筑业市场结构[J].基建优化,2007(05).
[2] 中国建设文化中心,呼市建设委员会.呼和浩特市人居环境发展报告[R].2007.
[3] 贾永强.“十年巨变”实现首府城市建设新跨越[N].呼和浩特日报,2008-06-17.
关键词:反思;无体;自由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99-01
一、文体反思
在中国,诗歌已有数千年的发展传承史,我们往往根据其体式特征,将诗歌进行不同的分类,并认为文体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对文学进行区分的有效途径。面对新诗边缘化的不争事实,“不少人将诗歌衰落的原因归结为现代诗歌文体形式的欠缺”。
“文学形式可分为外在形式(格律、结构)与内在形式(态度、情调、题材)两个方面”。我们一般以外在形式作为主要的划分标准。在西方形式主义理论看来,形式即内容,一定的文体形式必定体现相应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中不存在没有得到形式体现即没有给自己找到表达方式的内容。”许多大有作为的诗人倡导现代格律诗,希望能建立一套适用于当代汉语特点的“通套”模式,比如闻一多、何其芳、王力等,可是到了今天,仍旧是收效甚微的局面。
白话诗人经历了文体狂欢之后便是文体焦虑。何其芳由开始的支持新诗到怀疑,并并认为新诗最易流于散文化,可以说代表了许多诗人和诗歌理论者的共同心理。到了今天,诗歌必须具有其自身鲜明而特别的文体特征,同其他文学体裁形成严格的差异。我国诗歌取得的辉煌过去是与诗歌格律性密切联系的。
二、无体为体
(一)诗无定体
诗歌在逐步发展中形成严格格律,并且诗歌一度繁荣无比。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发展后,严格的格律性成了束缚文字表达的主要障碍,走向了格律反面的极端,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宋词,元曲也就以改良的姿态很自然的出现了。吕进先生曾说,“国无法则国亡,诗有法则诗亡”。这样的观点的适用于诗歌文体的。
就大的文学发展历史而言,固定模式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暂时的犹似固定的模式。传统是不断由人创立的,由历史积累的,就诗歌体式而言,必然是诗无定体。
(二)眼下无体的新诗
1.自由之美
“诗之美不单在内容,也不单在形式。诗之美在形式的内容化与内容的形式化。”新诗关注情感节奏,内部化的节奏,而古诗则为外节奏,语言的节奏。新诗不必在字数、节奏单位、音韵、平仄上追求固定不变的模式,其情感的跳跃、急速、舒缓、中断等特点能给人更为丰富的节奏美感。
诗美,不是只有格律才能造就。自由体代替格律性,成为诗歌的主导文体样式,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可以极其自由地表达情绪。“规律的束缚性不应该是绝对的,否则呆板一律,造不成内在的形式,也就是说,产生不出真正的诗。”
2.无定体无害诗质
新诗不是毫无体式,自由即是新诗的体式,而且是同其他一切的文学样式有着明显区别,不能认为自由是无固定形式,进而认为这会有害于诗歌的审美,造成诗与非诗没有严格的区分。
以前同一位朋友聊天,提到恋爱时,我为了表示一种期待,用了一句话,“但盼纷纷的秋叶不只是带走时光,还能带来苗疆的新娘”,完后朋友就赞叹很有诗意;有一位教授看了我一友人的网名“一克拉的眼泪”,接着就是“诗趣味十足”的称赞;只要受到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如果他们不是对诗歌抱有任何敌意,他们是完全可以察觉到诗意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诗歌源于人的模范能力和人本身具有的音韵感;人是有体会到诗歌的本能的。新诗这个概念已经得到社会认同,是什么诗,是不是诗,是一看便知的,而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分行。
3.自由是必然
今天,可以说古诗格律的内在元素已经流失殆尽,几代人没有学习,被遗忘则再是正常不过的;如果要有意强求去学习格律,对于已经接受了现代汉语影响的我们而言,是会极大有害于内容表达的,只得到了形式的刻意追求。换言之,格律的流失,自由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直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很难在新诗的形式中概括出一套较为统一的格律。这是因为新诗之所以是新诗,就在它的节奏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可缓可急,完全为内容所决定。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似乎可使我们感到,新诗的形式大体须有,小体则不必强求一律,由于思想内容的丰富和博大,新诗不应有什么既定模式,也不必要求它改变节奏和韵律较为自由的倾向。
新诗文体应当是多样的,是自由的。废名认为追求格律是新诗的曲折,不明新诗性质的,失去了“诚”,“陷入‘做诗’的氛围中。”
关键词: 《未选择的路》 现代诗歌 文体分析
一、引言
文体学,通常被定义为“文体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引用《文学术语词典》上的定义,文体学是“涵盖语言表达的各个方面:音系学、韵律学、形态学、句法学、词汇学的分析科学”。然而现代的文体学却从20世纪Charles Balley开端,他运用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发展了古典修辞学,在20世纪60年代被作为大学课程的一门学科确立下来。虽然它是语言学和文学间的交叉学科,但如今,它对其它领域如翻译理论和符号学影响深远,在不远的将来将对更多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跨文化交际有更大的影响。
诗歌语言因其极富美感的文学性语言和独特的表达形式而具有与众不同的文体特征。《未选择的路》选自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山间洼地》,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曾四次获普利策奖。他的诗歌多以新英格兰乡村为背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诱人的田园情趣,质朴清新,富含哲理,既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创作技巧,又具有自己的风格。他连同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史蒂文斯一起,被誉为20世纪美国诗坛的五巨擎。
二、《未选择的路》文体分析
文体分析关注于文本本身的细节特征识别,通常一个文本有多个文体特征,被称为文体标识,可分为正式标记和非正式标识。正式标识包括语音标识、句法标识、词汇标识和修辞标识。非正式文体标识通过作品的表达方式、作品的基调和作者的性格表现出来。以下主要从正式标识的四个方面探讨一下这首诗的文体特点。
“The Road Not Taken”――Robert Frost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And be one traveler,long I stood/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Then took the other,as just as fair,/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Oh,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首先是语音层面的文体风格或语音标识。为求艺术上的美感,语音标识如头韵、腹韵和尾韵被广泛使用。弗罗斯特的诗歌一般遵循传统诗歌的韵律和形式,包括押韵的双行诗、四行诗、十四行诗等。他非常注意诗歌的音乐效果,强调音和义之间的和谐统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意义的声音”这一概念,从此成了他的诗美学的核心。他曾说:“对我来说,所有的诗歌首先是一种声音。”这首诗在形式上是传统的抑扬格四音步,但音步可变(含有不少抑抑扬的成分)。共分为四节,每小节五行,严格按照abaab押韵,四个小节中就有三小节的第一、三、四行都是以元音结尾,如第三小节的[ei]和第四小节的[ai]。在朗读时,元音口型张开拖长的效果就更加给这首诗增添了一种意味深长、惆怅满怀的余韵。而且在每行中也有大量的押韵,如第一行中的road和yellow中的[ou],第二节中第三行中的was,wanted和wear,最后一行的them和same中的[m],第三节中的telling和this。这些韵律使全诗充满了一种回环曲折的音乐感。
其次是词义层面的文体风格或词汇标识。词汇标识通过词语选择反映作品风格。同一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会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弗罗斯特的诗虽继承传统,但也确立了自己的语言风格,把朴素随和、鲜活自然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英格兰口语融入了传统的抑扬格律之中,从而把华兹华斯推崇的口语入诗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这首诗在遣词造句方面朴实无华,很少有艰深晦涩的词语出现,除了diverge,undergrowth,以及tread的过去分词trodden稍难,中学生都能读得懂这首诗,但就在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真理和智慧。
再次是语法层面上的文体标识。长短句、主动被动句、简单句和非简单句是一些常见的句法标识。诗歌语言由于其独特性,在语法方面经常不符合常规、出奇制胜,例如卡明斯的诗歌中句子和单词常常不完整、支离破碎,但给人印象深刻。这首诗在语法方面遵循传统诗歌的规则,句子平淡朴实,变化不大,多是简单句。尽管在形式上较为保守,但基调和结构是现代的。
最后是修辞层面上的文体标识。古代罗马美学家Longinus说过形成完美风格的一个要素就是“恰如其分地使用修辞”。本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人的“两条小路”象征着现代人面对生活时的两难境地。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着眼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却使人窥见智慧的光芒,体会人生的哲理。这与弗罗斯特始终追求“诗以情趣开始,以智慧结束”的美学原则是一致的。
三、结语
不同的文本类型有不同的文体特征,同一种文体在不同的作家手中也具有不同的风格。弗罗斯特的诗歌在朴实无华的语言、日常平淡的生活中发掘生命的内在意义,其中蕴含的哲理发人深省。这首诗兼有传统诗歌的韵律和形式和现代诗歌的主题和基调,表现了他的诗歌与众不同的文体特征。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Kearns.Robert Frost and a Poetics of Appeti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Brow Reuben A.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3]刘曦芬.文体分析对诗歌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Vol.23.
一、论文叙笔,囿别区分
“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进行任何科学研究项目,首先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的分类,再对分类进行比较,要求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找出其特殊点和相同点。刘勰在评论历代文体时,就是这样做的。他善于用历史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各种文体的发生和发展状况以及继承变化等特点。他重视历代政治、社会、风俗习气的盛衰变化,考察探索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根源,从各种文体的兴起和发展轨迹中,得出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在文体论的分类上,刘勰吸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文笔之争的正确成果,按照文与笔的顺序来安排各种文体,在《总术》篇中,他谈到自己对文笔之争的看法: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颜延年以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请夺彼矛,还攻其盾矣。何者?《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不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笔曰翰,常道曰经,述经曰传,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
二、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
刘勰对各种文体的源流演变以及其创作特征的分析,是遵循着他对文体论所立下的四条原则,即“原始的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兴统”。这样,依照这四条原则,就把各种文体的分析研究纳入了科学的研究程序之中。刘勰对各种文体的历史发展,源流演变的论述,既全面深刻,又恰当准确。如在《诠赋》篇中,文章一开头就指出:“赋者,铺也,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也。”这就是释名以彰义。刘勰以历史的眼光,从上古时代的“献诗”、“赋诗”一直到秦代的杂赋、汉赋、晋赋,这就是“原始以表末”。文中还提到战国时的荀卿《赋篇》,宋玉的《风赋》和《钓赋》,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贾渲的《鹏鸟赋》等篇。再从“赞”这种文体的历史发展分析,也可看出刘勰论文,“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的特点。“赞者,明也,助也。昔虞舜之祀,乐正重赞,盖唱发之辞也。及益赞于禹,伊陟赞于巫咸,并扬言以明事,嗟叹以助辞也,故汉置鸿胪,以唱拜为赞,即古之遗语也。至相如属笔,始赞荆轲,及迁《史》固《书》,托赞褒贬;约文以总录,颂体以论辞,又纪传后评,亦同其名。而仲洽《流别》,谬称为“述”,失之远矣。
指明从流传在口头上的赞叹之言发展到文章中成为赞辞的过程,分析了赞辞由单纯的朴素语言美,演变为《史记》、《汉书》中赞语的典雅美,且兼有褒贬之功用。刘勰接着进一步指出,郭璞写的《尔雅图赞》,赞语不仅仅限于赞美和批评人物及其行为,而且可以广泛用于对动植物进行褒贬,这样,赞这种文体的范围就大大地拓宽了。
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刘勰文体论的科学价值,还表现在他对不同时代的文体和作家进行解剖和论证时,能扣紧历史发展的脉搏,紧紧抓住文体的特点特色,特别注重各种文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尤其是注重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文学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每一个作家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他们创作的各种作品,在政治艺术上自有高低优劣之分。刘勰以历史发展的观点,将作家与作品放置各自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冷静地进行分析,对作者的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出公正准确的判断。在论述五言诗的发展时,刘勰对建安和三国时期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明诗》篇中,刘勰指出:“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陈,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若乃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负,亦魏之遗直也。”在这里,刘勰指出了建安诗歌以曹丕、曹植的成就最高,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应汤、刘桢,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可与曹氏兄弟“望路而争驱”。刘勰对诗人们的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作了精确的概括。在对建安和三国时代的诗歌评价上,突出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正始诗歌既指出有玄学的倾向,同时又指出嵇康、阮籍的成就,并简括地分析了嵇、阮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四、同之与异,惟务折衷
刘勰在《自序》中说:“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惟务折衷。”《史记•孔子世家》云:“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说明刘勰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就是“惟务折衷”,所谓“折衷”,就是以孔子的儒家言行为标准。儒家经典是刘勰论文总的指导思想,文体论中也贯穿这一思想。固而在文体论中,常出现宗经崇古的倾向。刘勰不但宗经,而且以经书作为他文体分类的标准,在他看来,论、说、辞、序出于《易经》,诏、策、章、奏出于《尚书》,赋、颂、歌、诗出于《诗经》,铭、诔、箴、祝出于《礼记》,纪、传、铭、檄出于《春秋》。这就使刘勰文体论深受儒家思想的拘囿,因而产生一些偏见。
刘勰在对文体的科学分类上,不仅注意到每种文体在文学发展思潮中的历史地位,并从这种文体的发展源流,代表作家、作品、以及文体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详尽的辨析,创立科学的文体论。文体论的创立,既是作家文学创作实践发展的需要,又是文学理论体系和完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需要。恩格斯在其哲学名著《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任何思想体系一经出现之后,便结合着现有表现材料发展起来,并继续改造这些表现材料。”恩格斯的精辟论断,为我们指明了作为表现材料的文体论与文学思想体系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由于创立文学思想体系的需要,刘勰继承了前代有关文体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改造”文体这种表现材料,对文体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按顺序排列,深入分析各种文体的特点特征,因而更丰富提高了他的文学思想体系。